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2024-05-17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共8篇)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篇1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我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

(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高潮,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 沉浮的秘密说课稿

★ 摩擦力简介

★ 摩擦力练习题

★ 有关摩擦力的论文范文

★ 摩擦力教学设计

★ 研究摩擦力教学反思

★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 《运动与摩擦力》评课稿

★ 强大的摩擦力作文400字

★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篇2

关键词:初中实验教学;小组探究;摩擦力

初中科学课应该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多来自实验。在初中教学中,开设科学课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察以及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可以为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实验教学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直观的科学实验,通过实验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科学原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中来,对科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为初中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初中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使科学课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实际,让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后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必须将实验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探索知识。本文以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摩擦力”这一课程为例,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堂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的时候,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摩擦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又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教学时,通常要选用一些生活实物,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什么是摩擦力,进而帮助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摩擦力的应用效果等等。

在实验教学以前,必须做好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在学生眼里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实验教学法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在实验教学以前,教师首先要备好相关的教案,充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备课堂上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其次,教师必须准备好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物品,同时也可以在不向学生透露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带实验物品,比如“摩擦力”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镜片、小车以及一些粗糙的麻布等等,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于课堂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期待。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实验事故的发生。最后,在实验教学后,要对实验垃圾进行科学的处理,避免一些实验垃圾造成环境的破坏,保证学生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吸引学生的方法引入教学课题

实验教学中,如何引入教学课题非常值得研究,教师引入教学课题的方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好的教学课题引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对于课堂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初中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引入教学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全新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方式进行课题引入,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设计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课程的时候,由于摩擦力的概念抽象难懂,很难被学生吸收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上首先带领学生做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小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首先要准备三块大小相同但是质地存在差异的玻璃,这三块玻璃的光滑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接下来,让三个学生上前来在这三块光滑度不相同的玻璃上画大小相同、样式相同的图形,通过画画时间的长短来进行接下来知识的引入,同时,在三个学生画画之前可以让班级的其他同学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原因,充分地渲染和准备以后,让三个学生开始画画。结果出现以后,教师针对结果展开教学,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为什么不同光滑程度的玻璃会造成不同的实验结果,在学生的种种答案中,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得出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学生写字的玻璃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再引入摩擦力的相关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基础概念,进而更好地对摩擦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三、采用分小组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实验教学模式是能够让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合作的重要教学办法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通过组内自主研究和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在进行小车在不同光滑程度的平面运动中的摩擦力实验时,可以选取毛巾、棉布、木板三个光滑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小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每个小组进行实验研究,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向班级同学进行汇报,通过班级全体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得出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式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但是,激烈的竞争背后也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对于其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中来。比如,在进行“摩擦力”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光滑的桌面上拉动手掌,将衣服等布料铺放在桌子上再让学生进行同样的操作,通过对不同阻碍力的亲身感受,

找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文通过对浙教版初中科学“摩擦力”课程的研究,分析了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只有不断地推进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引入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才智。

参考文献:

[1]姚秀钢.刍议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以浙教版“摩擦力”教学为例[J].新课程学习:下,2014(02):42.

[2]平国汉.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关于新版浙教版教材的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176-177.

[3]林彩琴.浅谈如何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3):132.

[4]温方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多种实验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1(20):230-231.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篇3

1.A 2.C 3.D 4.不断地膨胀 大爆炸宇宙论 150亿 粒子的 大爆炸 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图略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3)膨胀。7.(1)B(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

(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第2节

1.A 2.C 3.B 4.绕日公转 自转 绕日公转 太阳系形成

5.康德 拉普拉斯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 太阳 地球等行星

6.气体 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节

1.D 2.A 3.B 4.D 5.A 6.B 7.氢氦 8.星云 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

10.(1)C(2)C(3)C 11.短 7-9 2.5-3 第4节

1.星云 2.岩浆 地球温度 水蒸 38亿 3.B 4.D 5.C 6.A B F E C D 7.(1)米勒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 氨气 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1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 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 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

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

(一)1.D 2.B 3.B 4.B 5.A 6.B 7.B 8.苔藓 蕨类 裸子植物 9.简单复杂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 黑猩猩

(二)1.A 2.C 3.B 4.A D 5.C 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 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 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遗传 变异 环境 其他生物 适应环境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2)分析和比较某些古生物遗体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质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三)1.D 2.B 3.D 4.B 5.A 6.没有 原始海洋 鱼 鸟类 哺乳类 13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7.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 水生 陆生 8.黑 灰白色 白 黑色 9.(1)适应 自然选择(2)随之增加 之后 定向选择 第6节

(一)1.(1)略(2)略 亲代 子代 子代 子代遗传(3)略 亲代 子代 变异

2.B 3.B 4.A 5.D 6.A 7.D 8.B 9.DNA 蛋白质 脱氧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 碱基 磷酸 DNA 基因 10.23 X Y 46 X X 11.沃森 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 磷酸 脱氧核糖 碱基

12.辐射、微重力、有性杂交等方法可以提高可遗传变异在自然界出现的频率。

(二)1.C 2.D 3.B 4.A 5.C 6.D 7.B 8.B 9.D 10.骡 杂种优势 袁隆平杂交水稻 11.优良的基因 优良性状 基因工程 12.DNA 基因 染色体 先天愚型 生长迟缓,坐、立、走都很晚,智力低下

13.(1)近亲(2)近亲婚姻 14.略 复习题

1.大爆炸宇宙论 2.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3.(1)红巨星 超新星 黑洞 中子星(2)A 4.岩浆 水蒸气 氨气 甲烷

5.(1)神 进化 简单 少 复杂 多 简单 复杂 低等 高等(2)自然选择 6.略 14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7.遗传 遗传 变异 8.DNA双螺旋 基因 性状

9.天生得病 并可遗传给后代 遗传病 遗传物质 大近亲 10.A 11.D 12.D 13.B 14.C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C 22.氨基酸有机酸尿素 23.鸟类哺乳类

24.(1)变异 不定向 遗传和变异(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方向(3)变异 自然选择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25.(1)高 保护(2)不良影响 知情权的尊重

26.(1)宇宙大爆炸 150亿年(2)宇宙大爆炸 一次剧烈的大爆炸膨胀(或演化)(3)无边 不断膨胀的 宇宙无边界

(4)宇宙是无边的,它没有外面宇宙不是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时间简史》、《果核中的宇宙》等(6)略 第二章 第1节

(一)1.同种生物个体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2.D 3.D 4.C 5.B 6.A 7.B 8.年龄组成

9.(1)幼年 老年(2)老龄化 计划生育 10.A 11.B 12.B 13.B 14.C 15.略 16.略

(二)1.所有生物 群落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2.D 3.C 4.C 5.C 6.D 7.A 8.C 9.植物 周围的环境因素 10.D 11.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15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2.C 13.C 14.A 15.B 16.略

(三)1.阳光 水分 空气 土壤 2.(1)A(2)B(3)C(4)B 3.A 4.C 5.A 6.D 7.D 8.A 9.B 10.略 11.B 12.C 13.A 14.A 15.B 16.B 17.略 18.A 19.B 第2节

(一)1.生物 非生物因素

2.生物圈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3.绿色植物 4.D 5.B 6.A 7.B 8.C 9.C 10.(1)分解者 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2)生产者 11.C 12.D 13.D 14.B 15.A 16.(1)B(2)略 17.略

(二)1.食物 2.C 3.C 4.A 5.D 6.D 7.(1)枝叶 果实(2)兔、鼠 松鼠(3)狼 狐(4)少 阶梯(5)略

8.D 9.A 10.C 11.B 12.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能量 13.略 14.(1)光合作用 呼吸 二氧化碳微生物(2)植物要光合作用 15.略 第3节 16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D 2.C 3.A 4.生物非生物 5.B 6.复杂 多简单少 7.C 8.(1)植物、猫头鹰、田鼠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2)自动调节 9.略 10.B 11.A 12.略 13.略 14.略 复习题

1.略 2.略 3.略 4.略 5.略 6.C 7.C 8.B 9.C 10.C 11.C 12.D 13.A 14.A 15.B 16.C 17.D 18.C 19.C 20.D 21.D 22.D 23.B 24.D 25.略 26.略 27.略 28.略 第三章 第1节

1.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生理 心理 社会关系 3.C和E A和D B和F 4.A C D E 5.A 6.如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饮酒以及熬夜上网、音响声音开得过大等等。由于生活节奏、精神压力、环境污染、气候转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第2节

(一)1.B 2.参考课本第75页表格回答 3.侵入人体细胞 毒素 4.抗生素不损伤人体细胞一些细菌或真菌

5.(1)霍乱弧菌(2)通过饮用或摄食被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17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3)使人呕吐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甚至死亡(4)不吃不洁食物,食物煮熟再吃,分食 6.D 7.(1)微生物(如细菌)大量繁殖。(2)石炭酸能杀死微生物或抑物微生物的生长。

8.⑴滥服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细菌产生抗药性,使抗生素失效。同时,抗生素可能会杀死人体内的有益菌。(2)如制药厂要不断推出新的抗生素等。

(二)1.B 2.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调查表、实施调查、统计原始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由于

调查一般不可能针对全体,如果是抽样调查,进行随机确定调查对象,更具代表性,使结果更准确。

3.(1)流感病毒 患流感的人 空气 抵抗力不强的人(2)略 4.(1)图略(2)抗体可以杀死侵入人体的病毒。5.如:是否经常出入人口密集的场所、是否积极锻炼等。

6.(1)甲型、乙型肝炎。(2)不吃不洁食物,不与甲肝患者共用餐具、共同进食,并注射预防针等。

(三)1.病原体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B 3.A 4.D 5.C 6.B 7.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脑炎 8.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9.切断传播途径 10.略

11.(1)高温和酸性(2)酸(3)控制传染源

12.(1)带狂犬病毒的动物 易感人群 传染源(2)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本疾病极为凶险,病死率几乎为 100%。预防:接种疫苗和使用抗狂犬病血清至今仍是预防感染狂犬病的主要方法。18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第3节

(一)1.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 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C 3.B 4.A 5.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杀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吞噬 6.C 7.⑴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2)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它们更易被吞噬细胞吞食。

(3)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8.C 9.D 10.免疫能力自然

(二)1.B 2.抗传染免疫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3.人工被动免疫是人工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而获得的免疫,而人工自动

免疫,是人体被注入抗原后自己产生了免疫物质。

4.免疫系统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免疫反应。过敏者要远离过敏源。

5.保护易感人群计划免疫 6.人体的免疫系统将移殖的骨髓当成抗原而产生排斥。

7.抗体人工被动免疫 8.B 9.C 10.C 11.(1)染过牛痘的人不会染上天花(2)抗体 人工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12.(1)A(2)淋巴 抗体 自然

13.外面是非典病毒蛋白,里面是艾滋病病毒蛋白。进入人体后会自行死掉。第4节

1.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2.A 3.C 4.C 5.D 6.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7.D 8.A 19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9.收缩压持续大于18.7千帕或舒张压大于12.0千帕。青春期高血压可能与性成熟期间分泌激素的剧烈变

化、神经调节的功能不平衡以及心脏比血管发育明显增快等因素有关。

10.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 控制和调节饮食 适当锻炼

11.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少吃盐,不吸烟,不饮酒,均衡膳食。12.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紧张,缺乏运动。13.蔬菜、水果、玉米等。长期吃以高蛋白为主的西餐的人更易患糖尿病,因为摄入纤维素过少。14.略 第5节

(一)1.A 2.C 3.C 4.D 5.D 6.罂粟 7.D 8.(1)谷类(2)油脂类(3)蛋白质 3(4)油脂类 2(5)多吃谷类,因为谷类食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9.(1)A、B、C 3只烧杯中应为同一种植物和动物(2)C 烧杯(3)不对,鱼藤酮可能会导致人中毒,同时也污染了水源 10.(1)四季豆中的毒素,加热煮熟后,内含的毒素可被破坏。(2)D

(二)1.胸外按压 16耀18次/分,75次/分左右 让病人的胸廓和肺依靠其弹力,自行回缩,排出肺内的二氧化碳 4到5 胸外按压

2.7%-8% 输血 3.B 4.C 5.B 6.C 7.A 20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8.B型可以接受O型血,缓慢输入。9.C 10.略 11.(1)ABO血型系统。(2)为输血时提供安全保证。

(3)输血者和献血者即使是ABO血型系统中的同一种血型,在输血时仍要慎重。复习题

1.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 2.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3.抗传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4.抗体 自然 肺结核 人工 免疫能力 人工自动

5.恶性 14∶1 6.(1)病原体(2)传播途径(3)传染源(4)保护易感人群

7.C 8.D 9.B 10.C 11.D 12.D 13.B 14.B 15.D 16.C 17.C 18.A 19.D 20.B 21.B 22.B 23.C 24.C 25.B 26.C 27.(1)抗体 人工免疫(2)传染源 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2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人工 血液传播 29.淋巴细胞有免疫记忆功能 30.方案二和方案四 方案四,因为它的营养较为均衡

31.(1)吸烟会引发多种癌症、冠心病、气管炎、中风等疾病。(2)会影响他人健康;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等。(3)略 32.(1)略(2)升高的有:心脏病、癌症,降低的有心肌梗塞,事故,感冒等。

(3)1900年由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每100000人中因感冒死亡215人;因结核病死亡185;因白喉死

亡40人,共计440人。现在由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为:每100000人中因感冒死亡31人;因艾滋病死亡16 人,共计47人。从比例上看仅为190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 2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人们的卫生意识大大提高等。第四章 第1节

1.B 2.B 3.B 4.A 5.C 6.B 7.基本国策

8.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社会 经济 环境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1世纪议程》 9.C 10.D 11.A 12.C 13.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保存希望”;“拯救地球,一起动手”等

14.(1)从199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幅降低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能源危机、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枯竭、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第2节

(一)1.天然气 石油电能 2.D 3.煤石油 4.有机物无机物碳 低等生物遗骸 太阳能 5.A 6.B 7.略

(二)1.裂变 聚变 2.2500 3.C 4.A 5.A 6.D 7.C 8.D 9.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太阳能炼钢、太阳能发电、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可用作各种机器的能源。10.略 11.低单一(简单)22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12.(1)三门湾 秦山二期 广东岭澳扩建项目 广东阳江核电项目等。(2)浙江省和广东省。

(3)主要考虑:!煤、石油等化石资源缺乏。(4)各有利弊。利:!污染少。(赞同与否都可以,只要是言之有理。)

13.如短途出行时,徒步或骑自行车。长途旅行时乘公共汽车或火车等。第3节

1.A 2.B 3.C 4.D 5.A 6.D 7.C 8.D 9.B 10.风能水能潮汐 煤 石油 11.人口急剧增加及土地开发 加强土地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广告语略,只要言之有理均可。

12.(1)太阳能(2)资源 污染(3)经济社会 13.(1)温室效应(2)略(3)略 复习题

1.各种资源各种废弃物质 2.煤 石油天然气 石油 3.B 4.C 5.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风能、潮汐能等 6.生态经济 生态农业 7.人类 环境 控制人口数量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8.D 9.B 10.D 11.A 12.A 13.C 14.B 15.D 16.B 17.B 18.C 19.10000(1)能量密集,燃料运输量小。(2)地区适应性强。(3)对环境污染少。23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上下)20.(1)图略(2)水电资源 增加了近1.5倍 核能 1995年比1973年核能增加约12倍!煤、石油、天然气所 占比例将大幅下降; 21.略

(3)三峡水电站建成将会减少由于火力发电所造成的CO2和SO2的污染,减少酸雨及温室效应的产生。

物理《摩擦力》说课稿 篇4

本节课是人教社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编排在弹力之后。该节知识是力学的基础,更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所以这节内容的教学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体验摩擦力特点规律的发生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应高度重视本节教学过程;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又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对于初学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其中,对静摩擦力规律的认识应该包括最大静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摩擦力又是高中力学三类常见的力之一,是受力分析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的成败对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摩擦力做功与产生热能的关系等问题都将带来影响,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另外,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四、教法学法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观察提问、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分析、应用举例、练习巩固,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法指导可分为:

⑴、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而问题的解决恰好就是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如本节课的“控制变量法”,并将此方法迁移应用到其它方面。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

所以,本节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三会”:会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会用实验进行探索,会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教法:引导启发演示实验讨论分析多媒体辅助学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讨论归纳法交流合作法。

五、教学程序

引出摩擦力,提问生活中摩擦力例子,举例。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情况,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对其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用手推桌子,桌子为什么没有移动?(边演示边讲解)

静摩擦力用刚才的例子,提问: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如何?大小与什么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实验探究,提问同学,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及产生条件。

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

产生条件大小(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定量分析方向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会有所不同,进行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以致用

实验优质课《摩擦力》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摩擦力》。下面我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几方面说一说我的教学构思: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理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

2、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设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实验法有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拿一条光滑的木棒,一端涂上油,一端不涂油,请两个学生出来进行“拔河比赛”。理所当然的,拿着涂油一端的同学输了,这时,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

(二)、引出概念、自学指导

这时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当然是不全面的,可以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拉近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有关摩擦的例子后,大屏幕再展示一些有关摩擦力的图片,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实验感悟、提出猜想

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步骤。然后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但是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一般和教材上的很相似或相同,这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设计给以肯定,然后让学生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结果发现很难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导致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不容易读数。这一点是这个实验中的不足之处,然后询问同学们针对这点不足之处有没有好的改进方法。让组内对此进行讨论,在讨论不出结果的情况下,老师用课件出示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方案:(边说边演示)

1.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细线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住木块。2.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读出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

3.木块上分别放上一个和二个钩码,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 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读出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

4.取下木块上的钩码,在木板上分别铺棉布和毛巾,沿木板方向水平拉木板,使木板在木块下面滑动,读出此时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记录。

(3)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整个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但启迪了智慧,而且解放了老师,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前沿阵地。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浙教版摩擦力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游戏,我先将两本书部分页码交错放在一起,让学生拉,学生轻松的拉开了。接下来让学生将两本书所有页码交*,让学生再试一试能否轻松的拉开。学生感受到前后的不同之后,追问: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

(开课设计游戏,是为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好铺垫。游戏结果带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易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学习概念,初步感知

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感知摩擦力的活动。

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视频展示的活动,将无形的摩擦力,抽象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印象深刻。)

在认识摩擦力的概念后,我又通过一段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的视频,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身边的摩擦力现象,分析他们的功与过,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摩擦力。

3、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预设了一个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告诉学生建造这样的一座金字塔需要大约上百万块重约两三吨的巨石,问:以前的埃及人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巨石搬运起来的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兴奋起来,我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

学生有了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就能够很快的猜测出减小巨石与地面摩擦力的方法:加润滑剂、用木棍变滑动为滚动等。此处学生有可能说的不是很准确,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了如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的实验。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实验过程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科学课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4、交流汇报,讨论总结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给时间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结和交流。交流先分小组进行,给每个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学生对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形成共识之后,由大家推举代表汇报实验、讨论结果。

交流的情况在刚才的视频中已有展示。

(这样由学生经过亲手实验,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经过有代表性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计活动应用新知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五.一”节快到了,小明的父母准备带他去运动健身,要参加以下几项活动:攀岩、溜冰、爬山,请大家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鞋子去参加这些活动。

(在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6、板书设计

板书:

4、摩擦力的秘密

无处不在必不可少

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1、添加润滑剂

2、把滑动变成滚动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花瓣飘香》说课稿苏教版 篇7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对话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练习分角色朗读。

3.凭借具体材料,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做个懂事好孩子,继承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花瓣飘香》,结交了一位小女孩,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呢?课文是从哪里写出小女孩懂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课文。

二、精读

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把描写小女孩懂事的句子用线画下来。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小女孩很懂事的?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A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是呀,花瓣是那么美,小女孩想把最美的东西送给生病的妈妈,真是个懂事的孩子。1.指名读。2.你很会读书,“妈妈生病了”读得很轻很慢,我听出了你很舍不得妈妈。你在读“妈妈会高兴的”时候脸上还带着甜甜的微笑,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B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你为什么找这句话,你从哪看出小女孩很懂事?她知道只有听妈妈的话,才能让爸爸放心,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就是这个懂事的小姑娘,谁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读给大家听?小女孩说话时眼眶里还——(生接)“闪着泪花”。可见小女孩心情激动,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你能读出小女孩当时的心情吗?(指名读)

C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是呀,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这说明小女孩很懂事。那为什么最后还是摘了一片花瓣呢?(为了让妈妈高兴,让生病的妈妈快点好起来)不摘整朵花说明小女孩懂事,摘一片花瓣更说明小女孩懂事。

四、学习最后一小节

这位小女孩就如这一片带着露水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把她的孝心,爱心播洒给了她亲爱的妈妈,也播洒给了我们。所以引读:(出示课文句子)。

总之,小女孩如同这飘香的花瓣,她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我,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所以我送花给小女孩的妈妈和自己的妈妈,花瓣飘香,飘的不仅仅是花香,更是对父母的爱啊。

出示繁体字的“爱”,大家看,这是繁体字的爱,这爱字的爪子头就像是手,中间是一个心,爱就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呐。

五、阅读材料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母爱是最无私的爱,不知年幼的你们是否能够感受到,让我们拿出阅读材料,来细细品味《妈妈喜欢吃鱼头!》。同学们边读边讨论学习,在学生们的展示中,对比中,即练习了摘取信息的能力,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两篇中浓浓的亲情。

六、拓展延伸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鲁教版) 篇8

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感受大自然》

1、教材的地位:《感受大自然》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的内容。本课主要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教育主题,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同时学会怎样鉴赏自然美,最关键的是面对如今人与大自然出现的不和谐之音,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大自然之美,了解鉴赏大自然的方法,知道人与大自然存在哪些不和谐之音。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从自我做起,培养鉴赏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3)结合初中的大纲要求,重点:理解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及其原因。难点:知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3、学法:初中生好动,好奇,爱发表意见,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个特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法: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讨论法,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际,自行找出答案,对于相对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小组进行讨论、思考之后,再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师生一起共同找出答案。

5、说教学过程(1)导入:运用罗丹曾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找出生活中的美,然后总结出美包括: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从而导入新课。(2)自主预习: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照学案上的问题,仔细的阅读课本,目的是让同学们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这节课讲了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着重解决哪几个问题。(3)具体知识讲解: ①、大自然美的表现?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只需要同学们进行理解。我主要是通过几组图片的展示,让同学们自己归纳出大自然的美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②、怎样鉴赏大自然?

这个问题相对也比较简单,但是经常作为选择题的考点。

我主要是把一些景点作为例子,并且将这些景点以图片的形式给同学们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说出鉴赏这些风景的时候,应注意什么。例如:鉴赏泰山日出的时候,要注意时间,角度。黄山猴子观海的时候,要发挥想象力等等。最后总结出应怎样鉴赏大自然。③、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个问题是本课的相对重点内容,但是难度不大。

通过课本上的四幅图面,分别是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大气污染、水污染,首先让同学们谈一下,看到这四幅图片有什么样的感想,然后再让同学们想一下他所知道的,目前大自然面临着哪些威胁?最后将他们所说的这些威胁对照课本做一下总结,也就是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之音的表现。

④、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比较重要的考点。

展示给同学们一组图片,例如:斑驴、旅鸽、类人猿、恐龙等已经灭绝的物种。首先让同学们指出,他们灭绝的原因是不是一样的?然后再指出他们各自是怎样灭绝的?从而总结出物种减少的原因。⑤、什么是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这是本课最重点的内容,一般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考察,是很重要的考点。

首先让同学们对照课本,找出什么是环境问题。并着重指出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如果人类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就可以避免。并且着重从原因和危害两个方面讲解全球变暖这个比较热点,也是比较常考的环境问题。

上一篇:某煤矿职业病危害举例下一篇:的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