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作文教学

2024-10-18

感知作文教学(精选12篇)

感知作文教学 篇1

作文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其根基在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以及生活中的感知体验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许多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效率低下,与其忽视生活感知有着一定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生活感知因素的发掘与利用,有效促进了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生活感知是写作的坚实基础

初中生开展作文学习,要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提炼出观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形式表达 出来。这一过程中,生活感知是坚实的基础,离开了生活感知,学生写作活动如同无源之水,缺乏真实的案例,缺乏浓厚的情感,也缺乏对思想的深度发掘。因此,强化生活 感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前提。

二、强化技巧指导,教育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一是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生活中的 素材并非 凭空而来,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所积累。笔者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带着目标去观察,观察身边优秀的人,观察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当然也包括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事件,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够收获更多的素材。

二是坚持及时记录素材。要求每个 学生准备 一本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观察所得以及所思所想,或者从其他途径搜集到的信息素材,长期坚持下去,厚厚的记录本就是各种素材的高度浓缩。

三是学会深入思考发掘。对生活进行感知,不是单纯的观察与累积的过程,还应当包括深入思考、提炼发掘的过程。同样的一件事情,可以观察其表象,也可以深入分析其背景根源。在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层面,所得到的感知是不一样的。笔者指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深入地发掘表象下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达到提高写作选题立意深度与新颖性的目的。

四是注重广泛浏览信息。受时间以 及活动范 围的限制,初中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素材,还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传统媒体中的电视、报刊以及其他各类 书籍,都可以获得信息。现在许多学生的家庭配备了电脑,还要鼓励学生“绿色上网”,搜集所需的信息,这对于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也大有帮助。

三、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写作

建立在丰富感知、生活实践基础上 的作文教 学,会更加生动传神,更加轻松有效。笔者在要求学生强化生活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掌握技巧,进行生动的写作。

一是结合生活感知指导如何选材 构思。学生在 生活感知中获得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并非每一个素材都可以为创作所用。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表现特点的案例作为写作内容。如观察到许多人物,可以选择那些弘扬社会正能量,展示积极向上风貌,对其他人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正面典型,以这样的素材作为创作的基础,保证作文创作的方向不偏离。在构思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同一个主题的不同素材如何取舍,既要大量搜集,也要舍得大量删 除。以写人为例,可以选取生活中许多的事例,但是要学生明白根据选题立意的需要,选择最能体现其特征、最能蕴含情感的案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将构思的过程与生活素材的运用取舍结合起来,提高创作的有效性。

二是结合生活感知指导如何突出 主题。每一篇 文章都有着深刻的 主题,许多初中 生因为对 生活感悟 不深,导致学习理解的效果受到影响,具体创作过程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对此,笔者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进行交流,大家一起讨论哪些素材最能够突出主题,对素材的选择认真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在选择素材、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情感导向,以一条完整的内在情感线索贯穿全文始终,这对提高学生写作的深刻性具有极大的帮助。

三是结合生活感知指导如何处理 细节。细节描 写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仔细的观察,缺乏深入的思考,才导致写作中没有体现细节传神的效果。笔者指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仔细观察的点点滴滴,从一些细心的动作、细微的神情以及微妙的心理反应等角度展示人物特点、人物形象、人物品质。有 个学生认真观察了门卫张大爷的日常工作,准备体现他对学生服务周到,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仔细思考,哪些细小的动作可以体现出张大爷品质方面的特点。学生经过思考回忆出一个细节,门卫那里经常备有两到三把雨伞,就是方便雨天走读生因为没有带伞而无法回家的。看似不起眼的几把雨伞,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安排,将门卫张大爷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增强生活感知对提升写作能 力帮助较 大,作文教学要充分立足于学生的感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在作文中更好地选材构思、蕴含情感和突出中心。

摘要:生活感知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坚持素材搜集整理与筛选,广泛搜集各种信息以及学会深入思考,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指导学生选题立意、处理细节和提炼主题。

关键词:初中作文,生活感知,技巧指导

感知作文教学 篇2

重点是:能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匹配相应数量的数字。难点是:游戏《吃糖果》――包括自己在内的点数。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从准备的教具来看:糖果是小班孩子们最喜爱的零食,其实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如:各种豆类、果实、石头、树叶(通过游戏拟人化)等。

从幼儿的操作来看:注重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我仔细的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鼓励、指导。第一个导入环节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会这个手指游戏,但一遍基本没学会,个别胆小的不敢做,于是我进行了两次,第二次,所有的孩子都做了。第二个环节的游戏一是让幼儿学习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物取数。孩子们掌握得较好。游戏二是点数,说出总数,我发现有一小部分幼儿数完后就马上忘记总数了,经过多次操作及每次老师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幼儿也较快的掌握了。第三个游戏是这个活动的难点,幼儿要点数包括自己在内的点数,在活动中因这个班的孩子平时没玩过类似的游戏,有部分幼儿不会主动找朋友抱在一起,而是站着等,还有2个幼儿表示不愿意再玩。于是我预计玩4次的游戏,在玩了2次之后就结束了。并建议本班的老师继续带幼儿玩《小兔和大灰狼》的游戏,进一步巩固这个环节。最后一个游戏是按数取物,因对这个班的孩子不太熟悉,就没有按孩子的能力分数字卡,但孩子们都掌握得比较好。

感知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学习作文;目的;情思;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5-02

作文,是小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发现、鼓励、引导、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充实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一、生活中感知历史

一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就欠下识字账,他们因不会写的字太多,不能很好地把想写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是平时看一字写一字,养成了习惯,到作文时没有现成的字看,无法连字、词成句,有的因句子的某个字不会写而中断,影响了后面的表达。这些现象严重的制约着学生作文的发展,从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过好识字关,加强词句训练,从中积累作文材料。如我在教学《狱中联欢》这篇课文时,生词有:渣滓洞、翻天覆地、扭转乾坤、高歌曼舞这些词语,我联系课文,使这些词语以一段话的形式出现。“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在渣滓洞,在敌人的枪口下,1949年元旦那一天,他们高歌曼舞。也是这些英勇不屈的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扭转了乾坤,中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陈老师为我们上了《狱中联欢》这篇课文,让我懂得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渣滓洞和敌人进行了坚强不屈的斗争,1949年元旦,他们在敌人的枪口下,戴着沉重的铁镣手铐,还高歌曼舞,他们乐观的精神令我感动,正是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人,才扭转了乾坤,中国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要具有共产党员坚强不屈的品质,将来,我要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富强。”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作文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是师生相互交流对生活认识的过程。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当他们的这种认识用作文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最先发现了解。教师对作文评价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影响到对学生生活认识的指导。有人把教师批阅评讲作文比作在开掘人生的金矿,确实不无道理。因此,作文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哪怕是一点闪光的东西,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诚挚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评价分析、热忱的鼓励提高,是作文评讲的主旋律。那种在评语中指责、在评讲中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认可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把写作文评语看做与学生不见面的谈话。诚于内,才能行于外。佳作自不必说,就连佳句或一个好的过渡照应,都应给以肯定。评讲要以情动人,要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在评讲《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中,当教师把全班学生喜爱的格言归为四大类并择要诵读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人在急忙记录。随后,同桌和前后桌学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绪昂扬,特别兴奋。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公正评价和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经久不衰。

三、生活引导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培养学生对生活有良好的自我感知,就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习作的能手,把生活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引导可以由近及远地进行。如组织他们参观校史展览,写《我爱校园的绿树》《校园光荣匾的启示》;向他们介绍本地的历史。如寨英的古迹──万寿宫、福寿宫和“裕国通商”、“何和顺”、“冉家盐号”、“协裕祥”、“富华”、“吴祥泰”、“同德祥”、“同兴昌”等八大商号,提倡学生查阅县志,搜集资料,写《寨英史记》等;通过作文介绍当地的风俗、特产;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古镇游览。借助这些活动,从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寨英的思想感情。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民俗节令,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抄录有关诗词,追溯民俗来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在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教师既是倡导者,又是参加者。他们举办智力竞赛、理想演讲会、佳作评选活动、六一儿童节诗歌表演比赛,写作论据汇集、时文选读评析,编壁报、剪报,我都作为他们的大朋友踊跃参加,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时常感受到生活的欢乐、美好,从中获取新的思想认识的材料,不断积累,自觉练笔。

四、思维训练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训练触发思维,一是向学生介绍触发的知识和一般规律。二是结合教材加深认识。三是启发学生将观察所得想细、想深、想远。

训练求异思维,一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二是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敢于修正教材或注释中的疏漏、错误;三是对学生的独到发现和新的见解要给予鼓励,敢于承认学生比自己高明。

经过发现、鼓励、引导、训练几个阶段的反复实践,学生生活资料的积累日渐丰富,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批阅、评讲作文,常常会被他们反映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自己错误的自责、对美好情操的赞扬、对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对祖国前途的使命感所激动、所振奋。

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力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知道,倡导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

“老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凡是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我们的老师能想多远,我们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我用这两句话作为我的结尾,愿所有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能按上面两句话去做,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011年修订本

拓宽感知途径, 优化历史教学 篇4

历史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感知历史到感受历史, 再到感悟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可见, 感知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步骤。只有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求真求实地总结经验、吸取历史智慧, 进而把它们用于现实生活中。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感知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他们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物的表层出发来探究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心理学家认为, 高中阶段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 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 而且有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从学生的感知水平出发, 拓宽感知途径, 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直观化, 可以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进而感受历史、体验历史,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二、拓宽感知途径, 优化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 把教材文字作为学生感知历史的一种素材。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感知历史的途径, 优化课堂教学。

1. 利用图片感知历史, 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记忆和理解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等。图片作为历史现象的一种呈现手段, 带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强, 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便于理解。

例如, 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必修2) 这节课中, 学生对“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理解。为此, 我利用了如下一组图片:

由图片可以直观感知, 图片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 图片二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图片一中, 人们撅着屁股争抢商品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商品的匮乏。而图片二中, 人们随意挑选商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充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表及里, 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 巧用影像资料感知历史, 化“静”为“动”、感同身受

影像资料作为一种交换信息的方式, 具有原始性、客观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比文字材料更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而且, 历史凭证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更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必修1) 时, 我给学生剪辑播放了《香港回归纪录片》。在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 在英国王储查尔斯亲王代表英国政府宣布“英国将香港交还中国”后,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米字旗缓缓降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7年7月1日0时,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绽放的香港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香港新纪元的序曲。中国人民在此刻沸腾了!人们彻夜难眠, 欢呼雀跃!学生明显被纪录片中的气氛所感染, 个个神情专注、喜形于色。当看到英国驻香港总督黯然离开时, 有的学生大笑起来, 甚至鼓起掌来, 欢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观看结束后, 我请学生发表感想, 很多人都有话要说。回顾香港的历史, 大家都有深深的的感触: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腐败落后的晚清政府, 她正在崛起,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香港的成功回归彰显了今日中国的强大!

3. 借助文艺作品感知历史, 亦欣赏亦感悟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中的反映。文艺作品也往往含有许多具体、真实的历史内容。透过文艺作品感知历史, 关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亦欣赏亦感悟,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 讲授《辉煌灿烂的文学》 (人教版必修3) “宋词”这部分时, 我引领学生赏析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 愁字了得?”这首词格调低沉, 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内心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 尽显婉约之风。我手写我心, 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愁闷哀伤、凄苦沉郁呢?我提醒学生, 分析诗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公元1127年, 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因此南渡。《声声慢》是在朝政腐败、国土沦丧, 作者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 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整体感知文章教学案 篇5

学校: 六套中学 负责人: 殷雨楼 审核人:初三语文备课组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语段)的内容,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

(2)难点: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概括起来。教学方法: 自学 讲授 练习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简而言之,有以下两点:

①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

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全面而不会漏失。

②)答案形成:

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 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样板题解析看看以前怎么考的 [考题1]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着我坐在船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教师二次备课

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这道题旨在考查没有中心句的段意的概括。这要仔细体会每段所写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然后把几个意思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首段先写要去赵庄看戏的心情。接着写伙伴们动身出发及行船的情形,然后再写行进中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物等。接下来的每一段,都写到了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所见所闻和“我”的心理活动。把这几段意思归纳起来,就是写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因此,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一项是d。

2、整体感知文章文段的内容除了上述方法外,还要讲求阅读速度。那么,如何快速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呢?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

标题多半能揭示全文内容的重点,有时暗示文旨(议论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题目常常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

(2)辨识文体,分析重点文意:

文体各自要素不同,阅读程度也不相同:记叙文是“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说明文是“确定对象”——“辨识方法”——“归纳内容”;议论文是“看清论据”——“分析论证”——“把握论点”。

(3)理清结构,了解行文思路:

要想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某些程度的粗知,得认真通读全文,如果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能大体辨明,就能对文章大意有初步印象。

(4)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

人们常常称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起笔特色,亦欣赏“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的收笔技巧,一般讲,文章的首尾段往往能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因而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揣摩首尾,体味题旨,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大意。

[考题2]至次日升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 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

文段写了贾雨村哪三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对主要事件的概括:一是以事件为依据,从整体上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较复杂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是由较多事件组成一体,不同的事件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要想弄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件主体,准确概括事件的内容。文段所写的三件事分别是:贾雨村徇情枉法;贾雨村向贾、王修书;贾雨村充发门子。

如何从整体上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呢?选文是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第一件事为什么这么做?无非是想巴结上司;第二件事主要目的是邀功请赏;第三件事充发门子,目的是根除后患。由此可见,贾雨村不仅趋炎附势、利欲熏心。而且阴险狡猾、心狠手毒。

3、能力题型设计

[预测1] 生 日 ①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②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子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③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a)我的眼睛湿润了。

④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⑤(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⑥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⑦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⑧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掌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⑨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竞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⑩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①、②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 ___;②_______ ___。(3)第⑦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a)_________________ ___。(b)_____________ 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母亲:__ ________,“我”____ ______,妻子:_____ _____。

(6)读罢上文,忽然想起前不久,某校一名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此举让家长、学生感慨良多。为了避免出现文中的遗憾,我们应该在平时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请想一想,列出几点你应该做的事。

(7)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

[预测2】

轻体育——世界体育新潮

①大家知道,轻音乐能解除疲劳,愉悦心情,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运动锻炼,可否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像轻音乐那样愉悦心情,调节心理、培养乐观精神呢?完全可以。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兴起“轻体育”,这是大众体育不断适应人们需求和不断科学化的必然趋势。②“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它是大众体育的一种形式。轻体育有自己的特点,除了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外,其主要特点是使运动锻炼轻松化。运动锻炼者能以愉悦的心情参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比如跑步,可以慢跑,也可以边跑边说笑;可以单人跑,也可以全家老少一起跑,还可以在音乐伴奏下跑步。轻体育重视的是让参加者心情舒畅,力所能及,因此,轻体育往往多与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相结合,老年人早晨跳交谊舞就是轻体育的一种形式。

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是轻体育的又一特点。传统体育观念,往往注意运动负荷,认为(a)每周要锻炼5次至7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锻炼时要倾注全力,要让身体感到疲劳。(b)体育界还有个口号:“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发达国家,70年代兴起跑步热,成千上万人跑马拉松。美国的詹姆斯〃菲克斯是马拉松运动员,曾获万米跑冠军,然而竞猝死在跑步途中。尽管他因潜在性心脏病发作而死亡,同跑步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毕竟跑步量过大是个诱因。

④体育学者的研究证实,为了增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低负荷的锻炼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益;相反,(),往往是造成身体损害的原因。

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医学家认为: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年龄在52岁到70岁的30名中老年人分成两组,这些人都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暴躁等疾病。试验时第一组15人,服用镇静药,另一组没有服任何药物.只是每天进行15分钟轻体育活动。试验结果表明:轻体育比镇静药效果好。

⑥轻体育既可解决缺乏运动问题,又可解决精神紧张问题。让我们像热爱轻音乐那样热爱轻体育吧!(1)本文中的“轻体育”有哪些特点? 答:。(2)请从第⑨节a、b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指出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__________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意,第④节空白处应填入恰当一项是()a.不重视欢快的锻炼 b.不重视运动的高负荷 c.追求高负荷运动量 d.追求运动的轻松化

(4)除了文中提到的“音乐伴跑”、“老年交谊舞”之外,请再列出与音乐或舞蹈相结合的两种轻体育形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预测3] 你家纳米了吗

“你家纳米了吗?”什么事几乎都能先知先觉、赶在潮头浪尖之上的新新一族近一时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让绝大部分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北京国际周上,“纳米”与智能、宽带等字眼并肩排列,再加上刚出世各媒体一阵“热炒凉 拌”,人们对“纳米”只 是闻其名却不知其实。

简单地说,“纳米”是一种极微小的长度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 分之一微米,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纳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 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 产品。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第二大产业。

“清洁卫士”披挂上阵

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污染,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间可 能会染上头痛、胸闷、咳嗽、困乏等“空调病”,纳米技术应用于空气净化过滤的消息给深 受“空调病”困扰的人们带来一个惊喜。国内首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空调机生产的上海欧臣纳米稀土空调就借其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的国际技术背景,掀开21世纪健康空调的篇章。纳米是怎样充当“清洁卫士”、成为空气净化过滤材料的呢? 据悉,这种特殊材料是由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多种氧化物通过高科技方法合成的.其中加入了特殊的纳米材料。在纳米材料与多种稀土金属、稀有金属联合作用下,便构成了对各种有机污染物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微孔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在不改变空气自然状态的大前提下,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室内空气的含氧量。

经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这种合成稀土纳米材料对甲醛的去除率超过90%,对苯的去除率为89.8%,对氧的去除率为81.8%,对氮氧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8%,对香烟烟雾的去除率为60.7%……总之,它能够对家庭和建筑装修以后散发的各种有毒、有害、致癌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去除。主要表现在——无毒害、杀菌、吸咐异味、高附着强度等几个特点上。

“筛子”好使却有点儿贵

如今.纳米技术被较多地运用于一些楼盘的内外墙粉刷,像作为奥运样板工程的首都体育馆的改造工程;复旦大学研制成功的可以自我清洁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玻璃”已经运用到医院手术室器材、汽车后视镜等方面;在国外比如日本等地也已将纳米技术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最早做户式中央空调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公司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室内的空气处理系统,不断地融合数字控制、纳米材料、光电效应、环保介质等现代高新技术,提供温度、湿度适宜,纯净新鲜的室内空气。

当更多的商家包括房地产商对“纳米”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纳米作为一张强档绿色牌打给购房者时,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纳米的不成熟之处:一是纳米产品目前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趁许多人还不太了解有关知识,有些产品就硬往“纳米”上套;而国内外现在也缺乏真正权威的认证机构,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家用电器或其 他产品都适合采用纳米技术。最后,要提醒消费者注意的是,由于成本的加大。凡沾上“纳米”的东西都会比同类产品价格高一些。例如纳米空调比同品质普通空调贵10%到15%,消费者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1)人类研究纳米技术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2)请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①不知道“纳米”是何方“神圣”。

答:。②(纳米材料)刚出世时各媒体好一阵“热炒凉拌”。

答:。(3)纳米技术净化过滤空气的过程是,先与__________联合作用,然后_____ _____,最后______ ____。(4)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①“筛子”好使却有点贵

②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也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5)“纳米”有哪些不成熟之处?怎样理解类似纳米的新兴科技在发展中的“不成熟”? 答:不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预测4]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

①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一句话吧。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②以前的功课也许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的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的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③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④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臵仪器。”

⑤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读ll万页书。⑥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⑦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⑧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⑨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10年之后成什么器。(1)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文思路精美,行文流畅,层次分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进行填写,以显示全文的思路,提出赠言一>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希望与祝愿。

(3)第②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

(4)阅读文中③④⑤⑥段并答题。①这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 __,_____ _____。②作者在这一部分就“做学问”表达怎样的看法:________ __。③假设这几段文字是一篇完整的短论,那么它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 ___。

附参考答案:

1.(1)30岁的生日却点燃了53支蜡烛 生日提前两天过 摆放了母亲生前喜爱的炒花生(2)①妻儿为“我”过生日;②“我”为母亲过生日(3)不能互换。“莫名”指说不出,“莫大”指极大,前者突出了母亲的难言之情,后者突出了“我”的深深忏悔和自责。(4)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b处:感受到母爱后的激动c处:既有喜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5)母亲:慈爱“我”:孝顺妻子:善良(6)略(扣住要求,列出具体事项即可,不得少于两点)(7)略(提示:可赏析的内容很多,如构思、描写方法、语言„„答题时应“自选一处”,不要到处“开花”。赏析的语言要简洁。)2.(1)①运动规则和运动技术简单②使运动锻炼轻松化③轻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2)说明方法:a处:列数据(列数字),说明传统体育观念注重运动负荷。b处:引用,说明传统体育观念强调锻炼时要让身体感到疲劳。(3)c(4)例如:广播操、健美操、扭秧歌

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起点 篇6

一、整体感知要义

整体感知就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内容从总体上作正确的感悟。孙荻芬先生说:“感知课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明确指出:“整体感知(感受)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阅读一开始就进行感知能力的训练,是要确认学生是阅读行为的主体。”③王荣生教授则认为:“整体感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④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整体感知的要义归纳为:

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整体感知必须以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为前提,“由心智不借外力而孜孜于可读物的符号上面,靠其努力的力量而升华到了解得较多的境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控目标,积极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上属于感知阶段,是对课文的“直接的反映”,“近乎直觉的认识”。直觉是“直接的了解或认知”,表现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对课文的把握方式仅仅是朦胧的、随意的,带有飘忽不定性和猜测性,所反映的是文章的表象和外部联系。

3.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学生对课文有一个认知的整体;二是指阅读时要着眼于主体,对课文能“观其大略”;三是能够整合课文,把比较多的内容综合起来,对几种事物、几个部分、几个阶段具有一定的综合观照能力。

4.整体感知并不适合所有课文。这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进行整体感知,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因地制宜,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一,古代的韵文以及写景抒情的小品文,大致适用于“整体感知”。其二,现代的科技文、议论文,绝不适宜“整体感知”(把握),必须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其三,现代的文学作品、国外的文学作品,是否适用,应该取决于文本自身的特性(即文本隐含读者的预设),不能一概而论。其四,由于字词的生疏(即:文本在易读性测试中得分最低)、背景的隔膜,学生做不到通畅阅读的文本,或者在达不到通畅阅读的时段,不论是古是今、文学或文章,都不适宜(也不可能)“整体感知(把握)”。⑤

二、整体感知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整体感知的要求,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那么,我们可从哪些方面进行整体感知呢?

(一)重视诵读。

诵读即为有声之读,它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诵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就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不仅如此,对于文章的精美语言,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感受其艺术魅力;对于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同样只有依靠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的反复诵读,才能瓜熟蒂落,自然生成。因此,整体感知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必须把诵读放在首要位置。

诵读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速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还了语文的本来面目。

(二)辨别文体。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是说不知辨体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鲁迅先生也曾经讲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这就是说,体裁往往界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拟制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作者或编者根据文章内容深思熟虑、反复斟酌推敲得来的。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就能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组织学生为课文另拟一个有一定字数限制的、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既然是另拟标题,就不能和文章的原标题相仿,这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有利于实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教学小说《甜甜的泥土》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重新拟制一个合乎文意的题目,结果学生很快就拟出了《一包奶糖》、《生日礼物》、《母爱》、《我的母亲》等标题。接着又加以追问:“甜甜的泥土”与我们拟制的标题到底孰优孰劣呢?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他们只有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真谛:我们拟制的标题尽管直观明了,但缺乏诗意和韵味,更不能揭示文章的中心。而“甜甜的泥土”这一标题意蕴深刻,主题鲜明,既寄托着“过去的妈妈”(亲生母亲)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之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班级同学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类的爱,让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四)抓眼点睛。

就是从文本的文眼入手,引导学生从一点突破,不枝不蔓,持一点而握全局。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精品,开篇就揭示主题,点出“文眼”:“……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接着专叙祖母的丧事和父亲的赋闲与亏空,寥寥几笔,就给“背影”敷上了暗淡、凄凉的灰冷色彩,从而暗抠“背影”。在此基础上,文章具体刻画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厚爱,特别是父亲买桔子过铁道时映入我眼帘的那“肥胖,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把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第三次是父亲离开之时,我眼望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对前文的描写起了较有力的补充作用。第四次是在文章结尾,我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又回应篇首。“背影”作为“文眼”,在文中篇首、篇中和篇尾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不仅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在情感表达上造成一种回环之美,而且在内容上深化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这里,教师授课时就应该始终抓住文眼,顺理成章,举纲带目,入情披文,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五)探寻思路。

思路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轨迹。一条长长的轨迹,需要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才能把握。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又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谛,就要综观全局,抓住中心,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并循着特定的思路找出课文中各部分之间(包括关键词句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弄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因此,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挑选出最能体现文章结构的词语,穿成网络,连成提纲,理清思路,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围绕孩童寻月的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具有精巧的结构美。文章记叙了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心灵世界。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关键是点出能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和语段,把握行文的技巧,清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院中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这样,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又品味了贾氏散文精巧圆润的结构艺术。

(六)简明概括。

概括是把一个个部分综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概貌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现代文阅读就是着重考查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为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应从整体感知入手,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从宏观上把握全文。事实也正是如此,由于阅读是分段逐步进行的,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最初自然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所以,阅读过程中必须要有归纳、整理的概括提炼。只有把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适当的归纳提炼和正确的概括,才能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们要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内容是一个好方法,因为要找到一个能够概括全文的字眼,就必须认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全文的中心。事实也证明,学生对之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众多的、互不相同的能统摄全篇的“一个字”,如“蠢、笨、新、骗、变、伪、假”等,然后再让学生用“检验法”去掉那些不是概括全篇情节的字,最后用“比较法”筛选出那个既能概括全文情节,又能突出本文情节特点的“骗”字。通过这个活动,既训练了学生把握情节的概括能力,又自然而然地整体感知了课文。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和应试,如果脱离了完整的意境,看不到作者的思路,尽管在字、词、句、段上狠下功夫,也只能是徒劳无益,发现不了作品的内在美。

————————

注释:

①④陈尚余:《“整体感知”三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②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张桦、希尧:《阅读教学的理念:整体感知课文》,《内蒙古教育》2001年5期。

⑤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感知作文教学 篇7

一﹑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与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会计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其在会计双语教学中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情境感知案例教学则能更好地规避传统案例教学的缺陷, 在提升会计课堂趣味性的同时, 更锻炼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一) 传统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通常具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教师的引导, 掌握案例讨论的基本方向;二是以实际知识的运用作为立足点, 使学生实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三是主要实施方式为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或若干案例, 进行不同层次地讨论和剖析, 以求对知识点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有着较深刻的理解。传统案例教学主要特色是立足某个具体知识点,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或解决实际问题, 图1给出了其具体案例构建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情况下, 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分析乃至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因而在当前教学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

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流行的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 其主要弊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案例教学的核心, 通常着眼于某些不甚关联的知识点或解决某些具体习题;其具体的教学形式, 一般是在讲授完相关基础知识后, 再辅以案例介绍的方式连结相关知识点介绍, 这导致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往往不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传统案例教学通常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案例生成上, 对同类型知识点之间的异质性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往往导致学生对相近知识点缺乏有效的辨析, 不利于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二)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当前几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简言之,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达到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切身体验的目标, 而有目的地导入或生成某些场景, 使学生“无意识”地接受或感知预设的知识点。这种从感性认识入手的教学方法, 对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这显然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理解教材知识点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 恰当地运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法, 将在相当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具体而言,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法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首先, 在深入把握人类认识事物规律的基础上, 将晦涩抽象的数学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影像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其次, 有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如适应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众所周知, 形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运用得法的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式,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甚至激发创新观点;最后, 通过营造“此情此景”,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甚至角色扮演, 全面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同时亦提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情境营造优势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 即使是非专业的成年人, 对会计也难以产生兴趣, 更不要说未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会计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便是案例教学, 也多是以教师教授为主,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也缺乏参与意识。而组织得当的情境感知案例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信息交换, 无疑提升了会计教学本身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重要的是,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对学生使用英文进行交流沟通的国际商务能力亦是很好的培养方式。

二﹑情境感知案例遴选的基本要求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是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新发展, 且其侧重点在于营造或生成若干生动具体的情境,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课程特点、学时情况、知识点覆盖面、难易程度等因素, 都是遴选情境感知案例时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 一个优秀的情境感知教学案例, 应满足以下四方面要求:

(一) 案例内容富有直观性

对财会专业而言, 教师直接借用发生在真实企业的既成会计案例进行情境教学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 作业成本核算法较之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法的优势, 主要在于其计量间接费用的准确性。但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是这样讲述将相当抽象。为了直观地显现作业成本核算法的优势, 教师可以举长江三峡水电站为例。三峡水电站主要产品是电力, 其行业特点和成本构成都颇具特色。首先, 不同于一般产品, 其原材料不是采购自市场的原料, 而是奔流不息的江水;其次, 除了电力设施的监控和维护需要少量人工成本, 其它地方基本上不产生人工费用;水力发电主要成本是间接费用、机器设备及其维修保养等。显然, 三峡水电站若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分配间接费用, 将会导致严重的信息扭曲, 不利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在结束课堂学习后, 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直接比较, 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与业内专家之间, 在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方面的差距。最终有的放矢, 完善对知识的把握并提升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 为了增强直观性, 可以考虑采用高清的影像资料予以展示。

(二) 案例应具有足够代表性或典型性

所选的情境感知教学案例应以教学大纲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线, 尽可能地照顾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以当前中国三甲以上的大型医院为例, 目前基本上都拥有CT等造价昂贵的先进仪器。在计算CT等医疗检查费用成本时, 由于进行检查的主要成本是CT机等昂贵医疗器材的折旧和维护费用, 操作人员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时, 若院方按照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式进行间接费用分摊时, 同样无助于真实地反映医疗检查成本。同时, 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中的表现, 发现其中的突出问题, 如学生对成本核算基本原理的把握不够全面、解决现实能力有待提升等。

(三) 案例涵盖的知识点应具有关联性

剖析与情境感知案例相关的其他关键知识点, 设法构建它们之间的联系, 并厘清其中的关键区别之处, 从而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 在应用情景感知案例教学讲授作业成本核算时, 应先引导学生回顾传统会计成本核算的概念和内涵, 借助形象生动的案例, 使学生自发得出结论:在高科技环境下, 由于制造费用高, 传统会计成本核算的不适应性已日益凸显。

(四) 案例应难易适中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 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 经过课堂知识讲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辅导后, 掌握认知事物的基本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师应把握案例难易程度的权衡。难度太大、门槛过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任何难度, 也会因缺乏挑战性, 学生不愿意参与。

在遴选会计双语情境感知教学案例时, 还应注意发挥英语的作用, 以及控制英语运用的难度和复杂度。首先, 进行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除了感受“原汁原味”的会计教学, 更重要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显然, 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 是这类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必备能力。特别是开课伊始, 可以考虑选择一些交互环节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做成情境感知案例。如在举三峡水电站案例时, 可以使用英国BBC制作的三峡节目片段。毕竟, 对大多数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 使用英语就专业内容进行沟通, 是个不小的挑战。万事开头难, 同时也不应让学生过早遭遇难题, 挫伤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感知案例教学, 顾名思义, 其关键在于如何设置“境”。因此如何巧妙地创设“境”, 通过“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情”, 直接影响到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考虑到成本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入手, 有针对性地营造相关情境。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

一切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输入”向“输出”转变的过程, 高质量的输出一般都建立在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包含音频、视频在内的多媒体教学法, 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同时, 也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刺激成为可能。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PPT教学的代名词, 其表现形式也仅仅局限于展示图片、文字和表格。而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中, PPT不过是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的一种, 后者还包括但不局限于声音和影像。例如对企业财务总监的访谈, 在车间对生产现场的全景3D摄影等。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教学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再抽象和枯燥, 使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探索活动。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大范围使用, 使今天的学生愈发依赖感官体验, 对理性的思辨产生了本能疏远和排斥。针对这种现实情况, 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展示企业产品价值形成过程, 成本会计人员如何测算成本和费用、编制相关报表, 对人力成本如何计量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手段控制成本, 相关会计人员如何对其进行成本核算。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 仅仅靠阅读教材和演练课后习题, 很难理解和掌握上述企业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手段。众所周知, 作为一门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成本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都离不了企业的实际操作。而在现实世界中, 即使有足够多的企业供学生参观实习, 其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可观。透过精心营造的会计核算情境,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学生实地考察, 从而节约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

(二) 角色转换, 融入情境

围绕之前确定的情境主题, 分配角色模拟现实工作过程, 如成本费用归集与传递、成本人员分工、产品成本计算等。具体而言, 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或若干组, 每组选出若干学生扮演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人员, 如材料验收员、财务会计核算员、半成品车间主任等。按照实际产品价值计量流程, 材料验收员、车间主任等分别将原材料出库单、半成品领用量、原材料领用量、人工费等会计信息传递给财务会计人员, 由后者进行分类汇总, 然后传递至成本会计人员, 最后在月末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在不同角色间转换, 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最终成本核算。设置贴近现实的情境, 让学生尝试角色扮演, 使学生直观经历成本核算的程序、步骤与方法, 在有利于学生吸收、消化、掌握成本会计核算知识的同时, 切身感受会计人员的任务和职责。这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 显然会助其更快地适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 积极创设英语视听沟通环境

在进行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情境设置时, 教师应因地制宜, 创设有利传授会计知识, 便于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英语环境。如, 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成本核算过程时, 可以选用工作语言为英语的世界500强企业。这样在强化语言视听的同时, 也增进学生对先进企业的了解。在英语环境下演示企业生产的实际运行过程, 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冲击, 通过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从而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和掌握基本技能, 有效地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 也应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英语传递会计信息, 使用英文进行会计信息计量, 多维度地提升学生国际商务活动参与能力。

总之, 以多媒体展示为基础的情境感知会计案例双语教学, 若运用得当, 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形成学习的“正反馈”。

四、会计双语课程情境感知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以加拿大注册会计师 (CGA) 项目成本会计 (MA1) 课程中的作业成本核算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知识点为例构建一个情境感知案例。作业成本核算法的实施具体包含五个步骤, 分别是: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及成本库并筛选成本动因 (Define activities, activity cost pools and activity measures) 、将制造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库中 (Assign overhead costs to activity cost pools) 、计算作业成本率 (Calculate activity rates) 、使用作业成本率和成本动因分配制造成本到具体成本对象中 (Assign overhead costs to cost objects using the activity rates and activity measures) 、编制管理层报告书 (Prepare management reports) 。

在应用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伊始, 首先必须直面的问题就是: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五个步骤内容及其关联性;无法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和其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例如, 当前正在学习的作业成本核算法, 与之前学过的传统成本核算法相比, 其异同点有哪些, 其优势何在。为了清晰地解决上述问题, 可分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其一, 以MA1双语课程为试验对象, 研究如何整理出以案例为核心的知识感知点, 该知识感知点包含了相应的子知识点、应用步骤和其它关联知识点。以此构建确认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将投入成本分配至各作业中心成本库、将各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最终产品或劳务上等情境感知化的信息, 将其添加到知识感知点中, 如图2所示的情境感知式案例的知识感知点结构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二, 研究如何构建以情境感知式案例中知识感知点为核心的新课件和教学大纲, 尤其是要突出会计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色。

增加情境化的描述, 是情境感知式案例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步骤。一个优秀情境的创设, 其涵盖的内容应让学生有“此身此地”的感觉, 提升学生吸收、消化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作业成本核算法知识点为例, 情境感知化的描述主要包括:案例要求解决的问题, 即理解作业成本核算法的优势以及掌握其计算步骤;案例的指导思想, 即通过直观、生动的情境化描述,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作业成本核算法;案例之外的相关知识点, 如之前学过的传统成本核算法等。

五﹑结论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强调师生互动, 致力于将角色、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景高度融合。情境感知案例教学虽然发轫于传统案例教学, 但与后者相比, 具有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模式是对常规案例教学的反思与创新。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是对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整合, 突出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努力发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具体而言, 针对常规案例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弊端, 通过创设生动现象的场景, 激发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热情;同时加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若应用得当, 将在相当程度上培育和锻炼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使用专业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通过创设“仿真”国际化生产场景, 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使用英语作为会计信息计量的语言, 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总之, 情境感知案例教学方法在会计双语教学中, 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短期而言, 它有助于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显著地改进课堂教学质量;长期应用后, 学生可形成扎实的会计专业技能、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外向的表达能力, 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美英、刘秀萍:《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10期。

[2]沙仙霞:《情境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第6期。

[3]李吉林:《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 《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5]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育评论》2011年第4期。

[6]程鸣、马梅芝:《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思考》, 《财会通讯》 (综合·中) 2013年第5期。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感知美 篇8

“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那么,究竟该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1、巧妙设置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都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一处的开头巧设悬念,诱发他们的审美注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心态,急切地希望了解课文内容。

2、注意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教师可在讲课时,注意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感情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 《纸船和风筝》, 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

3、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蕴含着诸多美的因素,优美生动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 丰富感人的艺术形象给小朋友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 加以渲染、加工、提炼,来使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二、在吟诵中感知美

吟诵,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范读。 好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人课文的情境,感受到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美。教师要事先深人研读课文,准确、深刻地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下功夫练习朗诵、吟咏的基本功,对所教的课文读起来做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的基础上,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进而读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最后要培养起学生吟诵的兴趣和习惯,做到所学的每一篇课文都熟读成诵,陶醉其中。

三、在作文教学中感知美

1、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相结合

在写作教学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非常重要。在实用文写作中,常常需要显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某些性质和特征,因而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把握对象的科学观察就成为重要的观察方式。 而在记叙文等文学写作中,侧重感性的审美观察就是其重要的观察方式。 将审美感知和科学感知完美融合,能够得到较好的美感体验。

2、唤醒“内在图式”,积累审美情感

观察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 它能将学生亲身感悟和实践到的审美信息储存于大脑中,丰富写作素材。这种“内在图式”的不断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选择的能力,同时也为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原料。

3、引导模仿,鼓励审美表现和创造

这主要体现在平时训练中的组 词、造句,进而上升到对文章的续写、扩写和改写上,要逐步地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范例,为写作打好基础,并且自始至终让审美想象和情感因素灌注其中。在模仿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自由想象,引导学生走向审美表现和创造之路。

四、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感知美

1、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优美的阅读材料,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是小学生阅读随意性大,对内容缺乏选择能力, 教师应注意推荐介绍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指导课外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定期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是把学习语文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语文活动的形式。它不仅促进了语文课内学习,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语文专题讲座、语文学习比赛、游览游艺活动。

感知作文教学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感知能力,直观

传统教学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常把历史作为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新课标确立后, 新的观念和思想注入教学领域, 各科都注重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就直观教学与感知能力的培养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感知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的基础是感知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一般来说, 学生感知的东西越丰富, 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越快。如果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全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而要求他们去分析、比较、概括、判断, 那只能是无稽之谈。俗话说:“无知便无能。”没有知识积累的学生不会产生思维能力。同样, 教师如果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开篇宏论, 也只能是揠苗助长。因此, 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上,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感知能力的内涵理解

1. 学生需要感知教材

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需要学生学会感知教材。历史是由人们有声有色的活动构成的, 又是在各色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横看, 它由人们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构成, 竖看, 它波浪起伏, 永不停顿地向前。它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 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预见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这一切, 都需要教师再现历史场景, 使学生感知到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和蓬勃发展的历史大潮。

2. 学生需要感知能力

历史的认识活动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 遵循着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作了明确阐述, 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规律是客观的, 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形成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教学在感知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 合理运用直观教具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教具, 主要指实物和模像两类。实物是指陈列在历史博物馆里的历史原型。模像指图片、图标、模型等。这些直观手段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直观教具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 所以, 教师必须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而定。如, 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时, 为了导入课题, 笔者首先展示了埋在塞北茫茫的沙漠中的一座草色青青, 树木葱翠的昭君墓, 引出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 想知道她的故事同学们就从本课找, 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性, 从而产生有探索历史问题的意愿。

2. 注重运用直观板书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 假如不进行整理很容易遗忘, 而且零碎的知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新课结束后和学生一起构建本堂课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感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 就有助于历史知识的“迁移”, 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 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 新课结束后小结时笔者在黑板上和学生构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

通过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提高, 思维水平、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明显改善, 学习潜能得到良好开发, 历史素质也得到协调发展。

3. 重视运用直观语言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就决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生动的, 描述应该是形象的, 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引发学生的想象。历史是过去的东西, 但它并不是死的东西, 历史人物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精彩的片段, 只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就能再现这些历史场景, 诱发学生的感知。如, 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中的“昭君出塞”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就给学生描述:昭君出塞那天, 汉元帝为她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 (指着<昭君出塞>图片, 配琵琶曲, ) 昭君骑在马上, 手里抱着琵琶, 内心交织着欢乐与忧愁。她欢乐的是自己为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忧愁的是自己从此将远离亲人与故乡, 出塞的悲凉与哀痛绝不是一个江南的弱女子所能承受得了的, 远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昭君将用怎样的情感去走完她万里之外的孤独人生呢?想到这里, 昭君弹起了这首《明妃曲》:秋水萋萋, 其叶萎黄。有鸟处山, 集于苞桑。……父兮母兮, 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笔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过去的历史, 如身临其境, 让他们感受历史的有血有肉, 感受历史的魅力, 提高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教师语言的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限制, 只要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的储备就可进行。因此, 教师语言的直观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捷径。

感知作文教学 篇10

目前, 我国有条件的高校都开设了网球选项课, 但在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出现了严重滞后的现象, 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活动和上课教学的需求。球速快、场地大是网球难学难教的主要原因, 球速快学生很难找准击球点, 同时需要学生好的判断快速的移动;场地大增加了学生跑动的距离, 增大了体力消耗。面对体力差、跑动慢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如何解决好这两点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现阶段实施新式教学方法较为欠缺, 存在着教学方法单调、老套, 组织形式千篇一律等问题。因此, 根据现阶段高校网球课程的现状和网球运动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网球教学经验提出了网球教学的“感知教学法”。

2.“感知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与分析

运动感知觉是指主体对身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变动的反映, 它是主体对身体姿势和身体运动的“感受”或意识。包括:对身体各部分 (躯干、四肢、头部) 所处位置的感觉;对动作的样式、幅度和方向的精确性的意识;对动作的速度和平衡性的粗略意识;以及对身体在空间定向的较为模糊的感受。任何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 人自身对空间位置、运动时间有感知能力, 这方面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动作的掌握与应用、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感知教学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激发学生的运动感知觉, 使学生形成运动感知觉之后再进行标准动作学习。主要练习动作有单 (双) 手颠球练习、单 (双) 手颠落地球练习、两人对颠球练习等。

2.1“入门”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只进行纯粹的模仿练习, 教师对其步伐、握拍、拍面、击球点等一系列的技术动作不做任何的要求。主要练习的动作包括:单 (双) 手颠球练习、单 (双) 手颠落地球练习、相隔3-5米对颠球练习。对颠球练习在这一阶段不要直接颠给对方, 而是经过单 (双) 手颠球练习、单 (双) 手颠落地球练习调整后颠给对方。由此以来既控制了球的运转节奏, 也能够调整到最佳的位置把球颠给对方, 提高了陈功率。

教师示范动作要求:示范单手颠球练习和单手颠落地球练习时, 球拍放在持拍手的测前方, 肘关节微弯曲, 颠球的高度适中 (眼睛水平线高度) , 眼睛紧盯球。双手握拍练习时, 球拍放在非持拍手的侧前方, 其它要求同单手练习要求。对颠球练习示范, 如果同伴把球打向你的正手位, 就单手持拍接球, 经过单手颠球练习、单手颠落地球练习调整后把球打给同伴, 眼睛始终要紧盯球;如果同伴把球打向你的反手位, 就双手持拍接球, 经过双手颠球练习、双手颠落地球练习调整后把球打给同伴, 眼睛始终要紧盯球。

2.2“侧身”阶段

在进行各项练习过程中把球拍让到身体的侧前方颠球。这一阶段练习的动作和“入门”阶段的动作完全相同, 只是对练习增加了要求, 即“侧身”。标准动作的击球点在身体的侧前方, 进行这一项练习有利于让学生养成在体侧击球的习惯。

2.3“量化”阶段

练习动作与上一阶段的一致, 对学生的颠球的个数和对颠球练习的回合数提出要求, 经过练习颠球和颠落地球的数量能够达到20-30个左右, 对颠球练习的回合数达到10个左右。在数量上提出要求, 有利于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主动的去学会控制球。对提前达到数量要求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挑战, 如, 颠球的高度是否一致、是否在身体侧前方颠球、脚能否固定住颠球等等。在对颠球练习中提前达到要求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省去中间的调整过程或减少调整, 直接或较快的把球点给同伴。

2.4“固定”阶段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脚下要固定在以1米为直径的圆里, 不能乱跑追着球打。在教学中, 发现在颠球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追着球打, 练习的稳定性较差;因此, 对学生的脚的位置提出明确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拍面控制球的飞行方向, 提高击球的稳定性。这一阶段的练习动作, 颠球和颠落地球练习动作不变;对颠球练习要求把中间的调整过程全部去掉, 直接颠给同伴, 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大两人之间的距离, 随着水平的提高两人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到双底线位置。

2.5“标准”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击球动作进行标准化要求, 纠正错误、不标准的动作细节。如, 引拍不到位、击球时拍面向上打开、随挥动作不完整等。学生对球的节奏有了很好的控制和对球的运行有了较完整的运动感知, 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动作练习, 学生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结论

“感知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即“入门”阶段、“侧身”阶段、“量化”阶段、“固定”阶段、“标准”阶段, 每个阶段紧密相连,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感知教学法能够针对网球运动的特点和高校网球课的现状进行合理化的教学, 更适合现阶段高校非体育专业网球公选课上课使用。

摘要:本文针对网球运动的特点和现阶段高校网球公选课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教学实验并结合多年的网球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网球课的“感知教学法”, “感知教学法”降低了初学者学习网球的门槛、增加了有效的练习时间、减少了体能消耗、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及充分利用了场地资源等特点。

关键词:网球,教学,感知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 (1) :84-90.

把握文本特点,实施整体感知教学 篇11

一、在把握文本特点上整体感知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也可以是文章内部层次、感情基调、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技巧的归纳总结。具体地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学生首先要初知文章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致思路,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全方位的,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由浅入深、从前到后的顺序,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如表明文中思路的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总说句等,进行提炼、筛选、合并、浓缩,从而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归纳

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同时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要给以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点评。

二、对不同类文体整体感知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有想先睹为快的心理,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让学生先感知全文,这也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对于不同类文体其感知方法也不同:

1.了解大意法

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这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此方法适用于各类文体。在阅读前,教师可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在通读全文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整理线索法

初读课文时凭直觉思维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是总揽全文的进一步要求。阅读时指导学生抓住贯穿于全文的脉络线索,联系人和事的某一具体事物或思想,如时间、地点、事物、情感等,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的来龙去脉,文章的思路便一目了然。通过整理线索,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进一步进行细致的局部分析做了充分准备,这样学生在进行局部分析时,就不会脱离全文,导致单纯的“细节分析”。小说文体的课文常可用这种方法。

3.发掘主旨法

许多文章主旨鲜明,因此像此类文章我们可以以主旨作为突破口,导入课文。这可使学生学习此类文章时,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对作者围绕主旨展开论述的内容更易于理解。同时,对展开论述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后,能更深一层次地把握文章主旨。像许多以题目作论点,或开篇就亮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此外,有些散文也可以通过找“文眼”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三、整体感知教学的实践

感知作文教学 篇12

一、入境——创设情境, 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

由于知识积累和文学鉴赏能力的不足, 对于诗歌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有种畏惧心理, 所以在学习之初, 教师的作用就是创设情景, 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指明导向, 创设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抓住诗人所描写的意象, 让学生能感悟到的意境, 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经常用以下的几种方法来创设情境:

讲述:故事能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思考, 有助于快速地导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入手。

渲染:音乐是流淌的情感, 能拨动人心深处的那根弦, 能抚慰人的心灵, 更能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播放音乐, 能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如教《再别康桥》时可以播放一段二胡曲作为背景音乐来导入。

朗读:诗歌以凝炼含蓄的语言, 浓缩着诗人的情感, 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与通常的日用语言表达不一样。教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诵来导入课堂, 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疑:对于一些哲理诗, 往往寄托着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与表达, 对初中学生来说, 可能会显得有些难以入手。老师在教课之初就可以抛出一个问题, 以激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展开课堂的学习讨论。如在教授冰心先生的《成功的花》时, 就列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成功?”

在采用这些方法的时候, 老师不能一言堂, 而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积极参与, 才可能有更高的学习兴趣。虽说是教无定法, 但诗歌是文学作品的最精粹的表现形式, 每句诗句都能给予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 我认为不应该用画面来代替语言的魅力, 那样会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也削弱了诗歌本身的美感与魅力。

二、感知——感知诗歌意境, 领悟诗歌主题

朗读:所有的诗歌都是通过诗人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一个个鲜活的意象, 进而展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 表达作者的理想和诉求。教师应引导学生, 将理性融入直觉, 进行形象思维, 诵读品析诗句, 理解哲理。诗歌的诵读必须做到四步:一读读准音, 二读读通意, 三读读出味, 四读读出情, 走进作品、走近人物。在读的过程中, 慢慢咀嚼, 细细品味, 直至读懂, 读出味来。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领悟诗歌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感悟, 只不过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积累的水平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作些讨论交流, 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一联的理解, 这一联其实包含的理解很多方面, 多数学生各执一端, 都说得有理, 但并不全面。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到共识:描写时序交替中大景物, 暗示时光的流逝, 蕴含自然理趣;诗句透出自然的理趣, 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诗中透露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描摹:让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描写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意境。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也是一个阅读感知并再创造的过程, 既领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图, 也糅合进了自己的感情和理解。

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多一些诵读, 少一些剖析;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 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只有切身的感知与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三、品悟——品评诗歌内涵, 领悟人生哲理

如果说前面两个环节的入境与感知只是停留在诗歌表面的理解与运用, 那么这个环节的教学则是老师要教会学生用审慎的目光去阅读, 用质疑的眼光与诗人展开跨越时空的交流。读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感知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体验, 而品悟则是在跳出诗歌本身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的思维创造。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质疑与认同, 则是一种鉴赏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高。

联想:联想是当学生阅读一首诗歌时, 他会由诗歌的意象、意境、主题等联想到另外的人和事, 有了新的情感体验, 并会勾起相关的作品及情感感悟来。讲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让学生联想李白以明月寄欢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以明月寄幽寂之情的诗句“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等。学生通过联想活动, 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对象上, 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拓展审美情景,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想象:想象, 就是在读诗文的时候, 根据诗文的描述, 在头脑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浮现出诗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如在教《沁园春·雪》中“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娆妖。”老师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想象:红日、白雪交相映衬, 娇艳又纯洁素雅, 富丽热情又充满青春气息, 使学生欣赏诗歌的同时, 眼前能够根据他的实际展现出一幅雪景图来, 最后能在阅读中将他对祖国秀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出来。

质疑与认同: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 是一个有思维的主体, 对于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与感情体验, 并不是全盘接受, 而会带着审视的目光去阅读分辨接受, 并有选择地认同, 化为自己的知识情感体验的一部分。如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而赞叹不绝;杜甫的“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志向并有为实现其而不惧艰辛的决心。这些都是学生在充分认同了诗人在诗中的表达后的内化。

上一篇:更新理念 创新策略论文下一篇:大蒜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