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教学

2024-10-11

初三作文教学(通用12篇)

初三作文教学 篇1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 书读得多自然就能写出文章。读书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但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 读与写的比例往往是不相称的。出于各种原因, 我们往往在阅读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 对于写作却常常只是给予很少的时间, 明显重读轻写。而无论从考试还是生活的角度看, 写作都是语文的核心能力。因此, 我便通过本文探讨如何从读写结合中找到提高初三学生考场作文的方法。每篇课文都是写作的范例, 但是如何能将读写结合起来, 就需要好好思量了。经过思考与实践, 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找读写切入点。

一、摘抄式读写

摘抄式读写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做的读写结合, 不需要多, 每单元摘录两三次就可以, 内容可以是教材内的, 也可以是课外自己阅读的内容, 但一定要是自己真的阅读过文章后摘录。因此两周用一堂课开展一次读书会, 做一次阅读分享, 将大家摘录的内容一起分享, 并要讲出摘录理由。这样不仅将一个人的积累变成大家的积累, 也锻炼了学生的感悟表达能力。

二、批注式读写

批注式读写是在摘抄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疑问、语言赏析、表现技巧、感悟等方面进行批注, 为了便于检查督促学生认真, 每篇文章可以规定学生做五处批注。为了照顾基础较弱的同学, 可以让他们批注词语及简单的感想, 要为他们树立信心, 培养其对语文的积极心态。有一定基础之后, 可以让学生将这种批注式的读写运用到平常自己的阅读中。当学生能将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作为日常读书的方法时, 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取得长足进步, 学生的写作指导也将进入另一种境界。

三、仿写式读写

摘抄和批注是阅读, 是积累, 是感悟, 真正要提高写作水平, 还是要回到学生的动笔写作上。但因为乡镇初中学生基础并不好, 有了积累也未必知道如何下笔。因此给他们写作范本就显得尤其重要。外貌是认识一个人的直观印象, 因此写好外貌描写是必要的。鲁迅先生笔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少年与中年变化明显的闰土。他们之所以让人难以忘记, 主要在于先生用笔如神, 抓住了他们的核心特征, 让人一读难忘。

如写少年闰土:“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从外貌和动作中我们就可见到一个活泼可爱、勇敢、倍受家人疼爱的小小少年。

而写到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 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这里抓住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外貌对比来展现其境遇、性格的改变, 表现其悲剧命运。

这一外貌的对比也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点。如要表现长辈的辛劳就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因此, 这里我们的训练题就可以设置为:“请描写你记忆中一个亲近的朋友、家人外貌的变化, 200字左右。”

四、续写式读写

经过仿写这一阶段, 学生写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之上, 进行创意性的写作了。比如《我的叔叔于勒》结尾比较隐晦,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因此, 针对这个结尾, 设置这样一道作文题:

假如他们在回来的船上碰到一个长得很像于勒的人, 菲利浦夫妇一家人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那时的场景, 并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 写成一篇500字的小短文。

五、巩固训练

如果学生能够认真训练并掌握运用好以上技巧, 便可以让他们的写作改头换面。但语段仿写只是片断性的写作, 训练的是内容的充实, 是局部, 真正要写就一篇好文章, 最后还要让学生练习整篇文章的写作。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三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 每周一篇作文练习, 逐渐将学过的写作技巧综合运用到作文中去。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批改, 有针对性地对于仿写过的技巧进行评论, 改完后再让学生修改, 一文多写, 直到掌握目标技巧为止。然后再拿这些作文让学生互评互改, 这样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更进一步地掌握写作方法。

当然在写作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结尾也要点题。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注意详略突出, 让中心更明确, 这里就可以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场面描写的技巧去充实文本。当然, 更要强调:作文要说真话, 抒真情, 不要发空洞的议论, 立意不要太高, 如写“中国梦”, 普通学生难以从国家的角度去把握题材, 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 注意紧扣主题来写即可。

读写结合是互惠互利的, 既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 又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转变观念, 读写教学并驾齐驱,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 频繁的写作似乎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为学生对提笔写作的本能畏惧, 会让他们产生排斥情绪。而他们之所以害怕, 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不够, 难以发现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写,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 去发现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美, 找到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读写结合不仅是初三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只有将读写结合起来, 以读促写, 以写固读, 语文的核心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书卷气, 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常态学习, 走入生活中, 让读写成为每个人的必备能力, 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初三作文教学 篇2

1、了解审题的内涵、意义和步骤,明了准确审题的重要性;

2、字斟句酌,把握题意,明确限制和自由,学会准确审题的技巧。

【导写零距离】

古人说:“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不能者百箭不中。”审题犹如射箭,审题正确了,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如审题错误,必然一错百错,全军覆没。审题就是反复咀嚼提供的文字,字斟句酌,弄清题目的词句的意义和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整体地理解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和规定。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就可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或适合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如以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的其中一项或两项以上为题目的(如《发生在双休日的故事》),或题目的开头或末尾带有“记”、“忆”、“访”、“传”、“事”、“记事”、“故事”、“见闻”、“漫步”、“游”等词的(如《美好的回忆》)一般要写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如《小草赞》《生活的赞歌》),宜写成抒情散文。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淡化文体,所以有的题目适宜写多种文体,如《学会感恩》《理解》《责任》《选择》等。对于没有明确文体限制的作文考题,同学们就要选择最适合自己、最好把握、最易写好的文体来写。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抒情议论等都有明确的范围要求。因此,要学会反复推敲,确切掌握。这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每一个词语,弄清它的中心词、限制词特别是关键词,从而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如《我家的一件趣事》,“事”是中心词,“我家”、“一件”、“趣”是限制词,“趣”又是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选材和立意的重点。所以在作文之前,要认真揣摩命题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内涵,抓住题眼(即关键词,有时也是作文的文眼),并围绕它框定选材范围,确定写作重心。

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我尊敬的一个人》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要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和写作重点就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材料,确定文章内容。

一般作文题都有提示语或引题的材料,要认真透彻地阅读这些材料,理解出卷者意图,明确写作重点,确定文章内容。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如盐城市近两年都是以“裸题”的形式命题,去年是以“歌声”为题,今年是以“眉头舒展了”为题。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眉头舒展了》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眉头舒展了”,为什么舒展了,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让人眉头紧锁,事情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终找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误区会诊室】

学生作文时在审题方面可能出现的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之一:不辨文体

应试作文中,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辨析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未作要求,则必须仔细分析,以防“文不符体”。

如福州中考作文《从此,我不再》。这个题目可以写记叙文,继续自己不再任性、不再害怕困难、不再迷恋网络等等,但一定要以继续为主。也可写成散文,表达自己告别某种个性上的弱点、走向成熟的情感。但切不可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既偏离了文章重点,又偏离了文章体裁。

要克服这种毛病,当然还得从题目入手,明确其所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文中用什么方式来配合。如果文题中没有标志性的文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辨析:以人物、事件、时间、场景、地名、物名为题的,一般写记叙文:如《笑声》、《关怀》、《我的好朋友们》。念起来情味浓、意味深者,一般写抒情文:如《让我们再说一声:老师好》、《我想化作》当然,这些都是一般规律,题目与文体的规律不是僵死的,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二:不明题眼

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应试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如盐城中考作文《改变了我》这个题目的题眼是“改变”,这就决定了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之前的情况是次要的,而“改变”之时和“改变”之后的情况是主要的,要详写。如果反之,就偏离重点了。

要克服这种重点偏离的毛病,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写作阶段的内容,从而略写别的阶段,以作为铺垫烘托,来突出详写的重点阶段。一般地,题眼总是处于题目的逻辑重音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在默念题目时,自然感觉到的那个最响亮的字眼,如《同学,你不能这样》,中心词是“不能”,那么重点是要论述“为什么不能”。又如《生活告诉我》,中心词是“生活”,首先要理解“生活”的含义。在这里,“生活”是指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告诉了“我”什么?“我”又从中悟出、提炼出什么道理来?因此,这篇文章要写成夹叙夹议的以叙为主的文章。

误区之三:站位不准

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一是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作者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二是角度失准。审题时,对题意把握失准,着眼点、思考点有误,人称使用不当,或角度弄错。明明是正面写的题目,文章却站在反面来写,或者反之。如文题《发生在家中的一件趣事》,有位考生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作文题目限制发生的趣事“在家中”,所以文章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眼光去叙事,而该文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事,显然采用的角度失当了。又如《美在课余》,这显然是一道正面命题,可有的考生却从反面来构思,写一些女同学在课余时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的情景。再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是一道中性命题,可有的考生从反面角度,把它当作“挫折”来写,结果当然只能得低分。

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灯》。“灯”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F

误区之四:厚此薄彼

一是只重材料、不顾标题或只重标题、不重材料。考生面临既给材料又给题目的作文时,忽略哪一方面都是不切题意的,必须要二者并重。

二是只重题目,不顾要求。要求是对文章的限制性文字,一般有表达方式、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考生因审题不周,忽略要求,结果写好的作文不尽合题意,

误区之五:挖掘不够

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心愿》、《意外》、《温暖》、《书声》等题目,以《心愿》为例,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可是有的考生,只静止的写有个什么样的心愿,极力渲染“心愿”变成现实的心情,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的原因却写得很少,虽也能扣题,但只抓住了题目的外表,而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又如文题《村边的那座小桥》,有位考生写自己四岁时在桥上玩耍不慎落水,后来在大人的鼓励下重走过那摇摇晃晃的小桥,也不怕它了,结尾写道:“昔日的小桥如今早已不再了,伴同我那次的落水一起成为了历史。”就桥写桥,在审题时未作深层的审视和思考,未能赋予文章以深刻的内涵。如果能从中悟出点如“昔日的小桥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起点,我学会了不断的尝试”的哲理,文章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闪光点”。

【超越无极限】

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备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

请以“点点滴滴都是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初三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浅析 篇3

近几年来,笔者对初三作文教学进行了盘点和梳理,发现有几大误区值得注意。

第一个误区,对作文教学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作文用不着复习。

第二个误区,奉行“多写笔下生花”的原则,一味地让学生多写,占用学生复习其他功课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个误区,作文教学没有序列性,不讲连续性。

第四个误区,重写作,轻评改。

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区呢?笔者结合作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七条做法对改变这些误区或许有些借鉴意义。

1.要将书写和积累落实到整个初三作文教学中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中提出到“书写规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对出书的要求有“字体工整、字体较工整、字迹清楚、字迹潦草”等不同评分等级。可统一印发练字纸,对书写有问题的学生做具体规定并督促检查。平日的大小考试中,在作文分数一栏,单列书写分数5分。

关于积累,统一为学生制作了《读读写写》本,专门用来积累各种材料。积累时间不定,课内、课外;积累方式多种多样,可摘可抄、可剪可贴、可评可感,但每周要有量的限制,教师每周收齐查阅。

2.把学生的阅读进行到底

生活和读书是写作的两大源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生活内容越来越单调,写作的生活资源几乎濒临枯竭。这种情况下,再不搞好阅读,抓住阅读这根稻草,学生作文就真的没有出路了。要选择适合初三学生学习实际的阅读方式。一种是剪贴式。学校调派了一位语文教师到图书阅览室,办起了一份学校的剪报。一种是小快餐式。每周由语文组的两位教师负责搜集整理一张八开大小的3~4篇文章的小报,作为学生的自助小快餐,食用消化掉。

3.作文训练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序列性

首先进行审题的训练。让学生根据感性的材料,思考得出审题的方式方法。

其次,分文体进行训练。抛弃陈旧的东西不用,用当年的中考优秀范文做鲜活的训练材料,效果很不错。

第三,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训练。每一次作文训练,都下大力气整理积累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火花和语言珠玑。

第四,问题点专项训练。所谓问题点,是指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这一训练可以穿插在上述的各项训练尤其是文体训练中。

4.把“读写结合”落实到实处

这里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课文及其相关材料与写作的结合。这一活动不能太多,要选准可以作为专题阅读和写作的课文材料,每学期1~2次。

第一步:阅读。拿出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第二步:请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文本的文章,并做交流。

第三步:教师印发有关资料,学生阅读。

第四步: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第五步:交流评改、赏析优秀文章,并在校报刊登。

5.重视并搞好评改这一作文教学环节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其次,面评。它适合于那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一次面评,可以评他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评他的最近的几篇文章,等他觉悟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之后,还要为他单独布置一个作文作业进行验证和落实。第三,速评。前边两种评改方式是从评改的对象上说的,而这种所谓的速评,是从学生作文写完之后反馈的速度上说的。反馈速度快,趁热打铁,学生反映不错。

6.教师要勇于写下水文

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教师要勇于写下水文章,这样,才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才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作文指导的空乏无味就会大大减少,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这些好处往往都能意识到,但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有些难度了,因为人都有惰性,这就要进行硬性规定。平度一中对语文教师有10个“一”的要求,其中就有“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下水文章”这样一个要求。

7.举行作文专题讲座

学校10个“一”的要求中有“每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开办一个专题讲座”的规定。初三语文组的9位教师积极响应,有几位讲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等内容,有几位讲应考技巧,针对性很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场场座无虚席,有些同学没座了,就站在边上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效果非常好。[e]

初三作文教学 篇4

初三的作文教学可以说是最费力又最不容易见效的部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 致使许多教师和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 流于形式, 缺乏有效的指导, 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写作的水平。而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部分又恰恰是提高分数的有利空间。因此, 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指导初三作文,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著名作家莫言在读书论坛上畅谈文学创作和阅读经验时就指出:“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 善于模仿。”笔者认为模仿范文, 博采众长, 不失是初三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 借助课内教学资源。

1.1 探究与模仿课文的立意, 提升作文深度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立意的新颖、深刻是这篇文章价值的所在, 初中学生囿于阅历和思想水平, 文章要做到深远是有较大难度的, 所以要挖掘课文资源, 从看似平凡的小材料中透视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精选的名著名篇,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之处,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结合课内文章指导学生选材、立意。教会学生模仿课文选材立意的精妙之处, 分析其看似普通的素材写出不同一般的效果。

人物篇, 如课文《童年的朋友》, 情节可谓简单, 事情极为琐碎, 但通过细腻的描写, 平凡的外祖母刚毅、乐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特别是她对世界无私的爱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回忆童年时跟随祖父在后花园自由自在的生活, 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写的都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 但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 再掺进了成年后的重新认识, 使文章意蕴深远, 不是停留在对往事的怀念, 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再如:写景篇, 朱自清的《绿》, 梅雨潭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 传达出作者对青春生命的热爱, 积极乐观的心态。《鼎湖山听泉》, 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 而是从泉声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人生的感悟。诸如此类, 教课书上还有许多例子可供借鉴,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真诚感受生活, 更要思考人生, 注意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情, 挖掘其不平凡的意义, 以课文为模式, 学习思路, 深入到思维模式的模仿, 使写作更上一个层次。

1.2 借鉴课文写作技巧, 仿出精彩。

选好了写作的角度, 有了高、深、新的立意, 文章未必能打动读者, 这中间还有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写作中学生应学会用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可以从所学的课文中学习表达的技巧。

例如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 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 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进行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用景物衬托人物遭遇的手法。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细节描写是一大特色, 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小说巧妙安排细节描写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习小说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的方法。

在上《呼兰河传》时, 引导学生写作借鉴课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摹事物的方法, 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想象, 用清新活泼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学习和揣摩这些名篇佳作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 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会使学生在如何生动表达上获益良多。

1.3 借鉴课文的布局谋篇, 组织作文结构

文章的组织构造和布局安排能体现作者写作的思维, 文章结构对于内容的表述又起着促进作用, 因此新颖活泼的结构样式对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课文的结构方式典型,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比如《我们家的男子汉》, 结构是很有特色的, 作者按人物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部分, 再加上小标题, 这就使文章条理非常清楚, 而且使人清楚地看到“男子汉”的性格是怎样逐步显现的。再如《柳叶儿》结构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形式;《故乡》则采用插叙的结构组织谋篇;《男生贾里》的篇首则多了题记, 起到引导阅读, 彰显主旨的作用。指导学生仿照这些丰富多彩的文章结构样式, 在不断尝试、训练中努力寻找自己最善于表达和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结构样式, 以促进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借助课外资源, 帮助仿写

作文的深度来自读书的厚度, 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 单借鉴课内有限的文章肯定是不够的, 但是让初三学生再去课外广泛阅读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借助课堂以外一些有利的途径, 也是必要的。

(1) 由于学习时间紧张, 学语文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课外阅读, 这就需要教师对阅读资料进行筛选, 可以挑选整理一些好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既节省学生挑选的时间, 又有针对性地指导仿写。如美文国风的《生命的品格》、陈荣利的《流浪的二胡》、映子的《爱如茉莉》、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何蔚的《感动是一种养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席慕容的《窗前的青春》等, 让学生接触这些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 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和语言, 进而模仿其中精彩的语句, 动人的细节, 精辟的见解, 甚至是作家微笑看人生, 乐观看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借助班内学生的作文作点评。同写一个题目, 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 选材立意、构思写法不同, 听过多篇同题作文后, 往往会使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选读写得好的作文可以被借鉴模仿, 选读一般的作文也可以使学生获启示。

(3) 发动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借鉴模仿。网络、书刊、报纸、杂志,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广, 要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那还不容易。鉴于这种情况, 可因势利导, 将错就错, 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喜欢的文章, 进行仿写, 可仿形式、方法, 不能抄内容。这样从选材、风格、方法上就会迥然不同, 也避免雷同文的出现。

总之, 借鉴模仿是初三作文的一个简单可行的做法, 但必须知道, 博采众长只是基础必须进行再整合去粗取精, 才能有所创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作文的熟练技能, 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因此, 今后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初三作文教学的新路子, 从模仿到创新,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备战中考。

参考文献

[1]章静.浅议初三学生的作文指导[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

[2]江小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提升指导[J].新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 2013 (5) :43-44.

初三作文教学 篇5

(二)中考作文扣题、点题技巧

初三年级作文备课组

【训练新目标】

1、明确考场作文扣题、点题的重要性,学习掌握中考作文常用的扣题、点题技巧;

2、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写作中提高扣题意识,实践点题技巧。

【导写零距离】

有一位阅卷老师这样说:“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

考场作文扣题的重要性:

1、点题扣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

2、点题扣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

3、点题扣题,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

初中生考场记叙文应该如何做好点题?

一、点题的时机

在一篇文章中如何点题,什么时机点题一要看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还要看行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本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否将点题与文章的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也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点题就什么时候点题的。点得好,相得益彰,点得不好,弄巧成拙。

1、开头点题。

如《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们可以体会到开篇点题既有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所写作的内容中,使你的文章能尽快入题,同时又有一种悬念感,吸引读者怀着迫切心情去读下文,还有一点就是能很快地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感情倾向。开篇点题对考场作文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入题手段。

2、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可以使行文紧凑,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让读者很容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意向。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能让你的行文紧扣文题,避免偏题,更能让阅卷教师轻而易举地把握你的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题。

3、结尾点题

如《背影》的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济南的冬天》的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从上面的这些结尾点题中,可以体会到,结尾点题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是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达到照应开头,或者是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同时做到结束全文。考场作文中,一个好的结尾点题,能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作文主题,还能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联想。特别是在考场命题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主题在行文中表达得不太明确突出,扣题不是太紧,有些模糊,这时结尾点题,点示中心,更有一种扶正的效果。

二、点题的要求

2015年初三作文教学案

(二)由于点题的时机或位置不同,对点题语言的内容要求和作用也不同。

1、开头点题。开头点题首先应该做到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其次应该有较精练的语词点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让读者初步了解你的文章所要写作的主要内容。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2、文中点题。文中的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点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如《白杨礼赞》的文中点题就是一种对前文小结同时又点示文章主题的;而《学问与智慧》文中的点题则还有启示下文的作用。

3、结尾点题。结尾点题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也是最容易出新的地方。希望大家用好这个结尾点题,使自己的文章达到一个高度。

总的来看,点题一定要找到文章的内容、主题与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组织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点题的方法

点题一般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仅用相关的词语与题目、话题或材料中的词语照应,二是把文章的主题用一句话显现出来,三是综合上述两个内容,既点题目或话题,又揭示文章的主题。大部分学生把“点题”仅仅理解为“点题目”,其实“点题”既包括“点题目”、也包括“点主题”、“点话题”。点题的含义不同,具体点题时,位置的安排和方式也不同。

1、行文点题——乱花渐欲迷人眼

行文点题,就是在整个行文过程,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语句或小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给阅卷老师“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评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围绕题目拟出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例如:一考生作文拟题为《回味那些花开的日子》,中间分别以“小时候,妈妈是一朵丰腴的棉花”、“后来啊,妈妈是一朵灿烂的葵花”和“而现在妈妈是节节开花的芝麻花”为小标题,把点题的句子放在醒目的位置,在行文中多次点题目,这种内容与题目反复照应的写法,既能强调主题思想,又能突出中心线索。

行文点题须灵活自然,水到渠成,就像朱自清的《背影》那样: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将分散的材料贯以一线,文章才能成为有机的整体,显贯通之美。

2、字面重复点题——青草池塘处处蛙 所谓“字面重复点题法”,就是在文章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者所有段落的开头(有时也可以在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思考:阅读《心有天使,诗意人生》的中间部分,划出点题扣题的句子。(广东作文题:雕琢心中的天使)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

2015年初三作文教学案

(二)恩的责任感吧!……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医治,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骄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

字面重复点题法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1)题目或中心语句在文章行文中字面上的重复出现,使中心不再是潜行于文字背后的无形的暗流,它通过重复的字面而获得了可见的形式,于是它便从思维深处浮现出来,凸现于人们的视觉之中。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认识规律:视觉把握要容易于思维把握,有形把握要容易于无形把握。当无形的中心获得有形的形式之后,一方面是作者更容易操作,它像一个个航标灯,使笔墨行驶的思维之船始终不至于偏离航道,紧扣中心作文。另一方面是读者(评卷教师)容易把握,阅读思维在视觉感受的帮助之下,文章中心不至于因为含蓄深沉而被误解,不至于因隐蔽无形而被遗漏,也不至于因评卷者精神困乏、思维迟钝而被疏忽。

(2)这些在作文中被不断重复的题目或主题,随着行文的发展而不断地有规律地再现,如一根有形的红线贯穿始终,指引评卷老师的眼晴,抓住评卷老师的视线,强化评卷老师的心理感受,使他们不能对它视而不见,使他们不能不接受它,对评卷老师的视觉和心理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3、标题点题—— 一枝红杏出墙来

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在拟题时巧妙嵌入与主题、材料或话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照亮阅卷老师的眼睛,醒目而别致,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给人“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感,告诉他我的作文没有跑题。

作文中的小标题也有必要点题扣题。思考:下边这篇文章的小标题有何特点?

脸,生命的诠释

小标题一:忧郁之脸,生命的无常;小标题二: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小标题三: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

4、题记点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用题记点题的方式,就是让表示主题的句子(可以用诗词、歌词、名句或名人名言)独立于文章之前,醒目而形式新颖,巧妙又富有文采,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的主题先入为主,给人“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例如:江苏一考生在作文《难忘初三生活》中的题记:看不完的,是书;听不完的,是唠叨;怕不完的,是成绩单;做不完的,是各科作业。这个题记从内容上看,直接扣题,说明初三作业之多,负担之重,不仅仅有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从形式上看,更是别出心裁,这种排列成金字塔形,似一座大山,压得莘莘学子们喘不过气来;歌词的改装,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

5、篇首点题——犹抱琵琶半遮面

无论哪种形式的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无论那种体裁的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好的开头,都应该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虽然阅卷老师还没看你后面的内容,却能勾起他的 2015年初三作文教学案

(二)猜想,这样的开头能给人“犹抱琵琶”的效果。如莫怀戚的《散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中考满分作文《生活需要笑声》开篇写到:“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既总领全文,又点出题目,还提供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感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感情?因此,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思考: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6、结尾点题——回眸一笑百媚生

结尾点题,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结尾是文章的帷幕,当帷幕拉上的瞬间,要给阅卷教师留下紧密扣题的美好印象,要做到或呼应题目,或照应开头,或点明题旨,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让阅卷老师读到最后面带微笑的作文,方能得高分。

结尾点题是最常见的点题方式,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结尾点题有多种不同的形式: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生出一些感想;由点到面,由叙写的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事件,提炼出这类人物或事件的本质;由近及远,由眼前的事联想到未来的事,产生出一些感慨;由事及理,由文中描述的某个客观事物或某种自然现象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理或思想感情等。总的说来结尾点题有三大类:

一是照应开头、首尾圆合。例如:《紫藤萝瀑布》开头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不仅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而且含蓄的表明:我从紫藤萝的命运中得到了启迪,汲取了力量。再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开头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首尾相承,耐人寻味。

二是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例如:冰心的《荷叶母亲》的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涵丰富,意在言外,引人联想。再如:冯骥才的《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在充分叙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一语破的,既能让读者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同时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三是由此及彼,升华主题。如: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作者回故乡时,看到故乡的破败、经济萧条、精神麻木时的思索和愿望,抒发了作者创造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点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须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磨练,其实点题还须和文章的内容相得益彰,否则就是貌合神离,弄巧成拙了。【超越无极限】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追梦的路上,有澎湃的激情,也有慌乱和迷茫;有花香萦绕,也有风雨兼程……

浅谈初三化学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 兴趣 ; 精讲多练 ; 共同监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04-02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化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而兴趣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当我们把化学与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质和现象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化学原来是一些伸手可及的、充满情趣的科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相应的环节进行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困难,唤起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事物的兴趣。例如:当我们学习了碳酸铵,了解它作为肥料的使用特点后,就可以向农民解释为什么碳酸铵长时间放置会流汗,施用时靠根系太近就会“烧死”作物。这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拥有知识、创造价值的美好感受,从而增强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些习惯,就是在不间断地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我们的周围,常常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的智力并不突出,但却是学习的佼佼者,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严谨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预习、听讲、笔记、作业、复习都有自己的计划和主见。这就是智商以外的因素,即所谓的情商在学习中的巨大所用。所以,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所必须的。

三、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一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五十多个化学方程式,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的选择上,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除了利用实验室中有的仪器去组装气体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利用实验室中损坏的仪器和生活中的仪器去制作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四、家校联合,共同督促

由于我所带的班级班额大,所带的班级多,很难督促到每一位学生,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些思想并不成熟,性格正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在学习上很少主动的进行自主性学习,除了学校老师的监督督促以外,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所以老师要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指导家长随时监督学生把上课的内容背会背熟,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一条线,使学生把当堂的内容及时消化吸收。例如在学习第一、二单元的内容时,我会告诉家长,这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比较多,请家长督促背会并检查。

事实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家校联合,共同督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初三英语教学思考 篇7

一是对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研究不

够透彻, 没有能理解大纲里所要求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 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理解其中意义, 英语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不够科学明确。教师在课前, 应该首先要清晰地知道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在这几课中学生应该学到什么, 需要学生掌握什么。在英语课堂教学时, 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去慢慢地深入学习。

2.课堂过于呆板

部分教师虽有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 但在课堂上死守教学目标, 呆板的授课。在部分教师看来, 有效的思路就是他原先设定的思路, 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枢纽。这种观点导致了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 学习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难以展现, 学生的创意思维难以体现, 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不复存在, 师生与文本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也消失了。

3.教学方法单一

初三英语教学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课堂若教法单一, 学生思维易疲劳, 解答问题倦怠, 课堂效率低下。初三英语课教学手段、方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受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影响, 大部分英语教师还采用“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的教学方法, 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

二是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都是板书讲解法, 仅凭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比较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 导致教学趣味性不浓, 学生产生厌烦思想, 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

三是大部分英语教师课堂提问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 而当学生答不上或者是答案不理想时, 教师只有自问自答, 致使学生养成随声附和、不假思索的坏习惯, 没有在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提升初三英语课堂教学的对策

英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一般应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依据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长期教学实践出来的, 教师只有了解、掌握各项教学原则,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二要依据教学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 须考虑每堂课的具体目标, 寻求最好的教学方法, 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三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科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也不同,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要依据教学对象。年龄阶段不同, 学生学习心理是不同的,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 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五要依据教师的特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结合自身实际, 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升初三学生的英语课堂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要明确好课堂教学的目标, 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是制定复习计划,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初三学生在本学期不仅要学习新课程知识, 还要系统的复习巩固初中阶段所学知识, 要提升复习有效性就定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找准知识结合点, 理清知识脉络, 创建学科知识系统和主干知识。而初三学生备考科目多, 需要解决的问题多, 但时间有限, 英语教师应把每一堂课的要求、目的、层次、深度先应有定位, 确定有针对性, 目的性, 应以复习考点, 提升能力为原则的教学内容, 绝不可浪费学生时间。

二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但是英语, 这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点。教师要适时把握机会, 做好积极引导工作, 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功夫。尽量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妙趣横生的语言, 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教师语言的记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三是注重激励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阶段, 大多学生都有一个体会:英语是最难的。个别英语教师处理这种现象时草率武断, 致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部分英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 效果却是微乎其微。其实评价是教师对待学生反馈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激励评价方式, 不要一味的指责, 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还可以建立英语兴趣小组,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等。学生怕英语的关键还是怕英语的中考考不好, 要让学生明白:中考英语试卷虽然重视能力与综合问题的考察, 但是大部分的试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 学生只要掌握这些基础性试题, 就能够在中考中获得绝大多数得分, 所以, 要通过基础训练, 让学生对英语考试的恐惧感消失。

结论

总之, 初三英语学习的方法很多, 但只有根据实际情况, 有的放矢,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会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初三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年,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年, 既要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又要做好中考阶段的复习工作。本文就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初三教学成绩,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初三,英语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梁仁秀.初三英语教学反思[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09

[2]陈颖昕.浅谈初三英语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09

初三化学创新教学初探 篇8

那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实施创新教学呢?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国家是一辆汽车,那么一个国家的创新力就是它的发动机,而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是靠我们的这些未来的工作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这就是创新教学实施的原因。

二、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一)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打破规矩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禁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坚决服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越雷池半步,学生们只能按照教师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造就了我们很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试成绩很高,却没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实现创新教学,首先就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向老师提出疑问,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敢于去发言,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举例而言: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物质反应前后总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学生可能这个时候就会有疑问“为什么物质都已经发生反应了,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为什么质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就会明确告诉学生“没有特殊的情况,这是化学家研究出来的,你只要记住就好了”,不允许学生提出疑问和自己的想法,必然也就阻碍了学生的创新发展之路,如果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事情是绝对的,但是目前并没有质量不守恒的发现,你可以多做一些化学实验,把你的结果记录先来,指不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哦”,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才能得到开发。

(二)引导学生去对知识进行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习惯就是直接按照答案进行讲解让学生记住解题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起到了相反作用的,学生习惯了把老师给的方法和答案进行记忆,自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懒得去探索了,而是直接等待老师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或者是与其他同学成立合作小组进行探索讨论,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能被开发出来了,学生愿意自己去对知识进行探索,谁能保证学生自己所探讨出来的解题方法不比老师给出的答案更简单呢,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被开发出来了。举例而言:在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很少见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教师往往这个时候会直接把题讲一下,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在学生下次遇到新的方程式的时候依旧不会书写,那么,教师在教遇到这类情况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或者与同学一起去探索遇到这一类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解题的方式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多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创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创新不只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变化上,动手能力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的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动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最不按套路出牌”的年纪,这个时候教师要放任学生去进行实验,学生可能会不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谁能保证学生自己试验的过程不是对实验步骤的一个创新呢,谁能说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按照教科书进行实验就会失败呢,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实验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动手探索出了知识的来源,又有可能得到更简便一些的实验操作步骤,对于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是一件好事。

总述: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被磨灭殆尽,只能按照教师所设定的方向和思路进行发展,导致了学生考试成绩很高而独立思维的能力却很低,那么究竟如何来改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等待老师的讲解。以上的几点仅是个人在教育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教训,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时时提醒自己究竟是想要高分的学生还是高能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创新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各科的教学也纷纷开始注重创新的教学,初三化学的教学也是如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呢,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下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的模式,发挥创新精神,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有效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学有可以施展的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三化学,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奇志.初三化学教学创新教育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8-8

浅谈初三英语教学 篇9

一、词汇教学:

初中阶段所学的单词约1300个左右, 大部分为常用词汇。不少学生平时没有拼读单词的习惯, 遇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突击一阵, 靠死记硬背完成任务, 事后很少复习, 更谈不上巩固, 因此掌握的单词少得可怜。而词汇教学又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到了初三阶段, 要掌握大量的单词及词组, 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因此必须要求同学们在拼读英语单词方面下苦功, 每人每天至少要花半小时拼读单词及朗读课文, 力求巩固学到的知识。教师则应该经常进行抽查, 每周一次最佳。

二、语法教学:

教师必须对同学全面地进行了解分析, 找出学生常犯的语法错误问题所在。对共同性的问题, 必须利用课堂45分钟有计划地突破, 特别是非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名词性从句在复合句中的作用, 并需配合适当的练习, 务必使学生了解透彻, 融会贯通。不单是讲解, 还需做练习, 练习必须多样化, 由浅入深, 先是单项练习, 逐步过渡到综合性练习。另外还应尽可能配合课文复习, 突出一些语法重点与难点。教师所举的例句尽可能用学生学过的词汇, 以免学生分散精力。语法练习不完全是笔头练习, 也可以是口头翻译及造句等等。

三、阅读理解及听力训练:

这几年中考对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于与课文难度相当的阅读材料还能对付, 对于稍有难度或难度较高的文章则不知所措, 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练习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能力。关于听力训练, 应从初中阶段开始有计划地进行, 尽可能使用一些引进的教材, 尽可能让学生多听一些原版录音带。

初三英语复习教学思路浅析 篇10

一、认清形势, 明确要求

从近两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 在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在微观上, 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 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因此, 在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加强读写教学,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在初三复习中要淡化知识的讲解, 注重功能项目的教学。求真务实, 提高能力,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在复习时要理解和把握《新课标》和《备考手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系统的复习, 了解命题走势, 理顺思路,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展开训练, 去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

1.将所有课本的有用的知识加以精心梳理, 重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和考点, 主要包括 (1) 重点词汇; (2) 重要句型; (3) 常用语法项目; (4) 易见疑难辨析。

2.指导学生进行专项知识复习, 分门别类, 各个击破, 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力求有所提高和创新。根据近年中考的命题特点, 大概应设计以下内容: (1) 词法部分; (2) 单项选择; (3) 完形填空; (4) 阅读理解; (5) 听力练习。

3. 综合复习、模拟测试阶段。

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复习, 重在检查学生对前几个阶段所复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知识运用的能力, 并根据反映出来的信息及时进行补差补漏, 提高复习效率。

二、理顺思路, 优化设计

初中中考复习涉及面广, 灵活性大。只有对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有全面的认识, 并据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优化设计, 科学训练, 才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中考复习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紧扣《新课标》和《备考手册》进行复习。 (2) 不仅要注意复习语言知识, 而且要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复习阶段仍然要重视听说训练, 注意语言的实际运用。 (3) 注意加强阅读训练, 增大阅读量。阅读能力提高以后, 不少语法和词汇题凭语感就能猜出。 (4) 注意概括和总结课本所学的内容。中考复习的时间短, 不可能像上新课一样, 逐课慢慢复习。可以采用语言知识归类 (如按词法、句法等) 和按题型归类的办法复习, 小结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 为中考作好准备。

为此, 我们可以把中考复习分三大部分进行: (1) “同步辅导与训练”, 通过单元知识要点指导及语言训练,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更扎实地掌握每单元的重点、难点, 巩固双基, 扩展解题思路, 提高“四会”能力。 (2) “专项辅导与训练”, 分别通过语法专项和题型专项技能辅导, 旨在引导学生将分散零乱的知识内容集中起来, 形成系统体系并从中接受解题能力训练, 进一步加强对规律方法的掌握运用。 (3) “考前指导与中考模拟训练”, 对学生的复习进行查漏补缺, 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应试技能的提高。

三、服务学生, 重视素质

此外,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只有树立服务育人的意识, 才可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不能仅抓住课堂教学, 而应多管齐下。如课外活动、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法指导、学习目的教育等等。因为, 只有我们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他们才愿意顽强地跟随我们学好外语。

当然, 也有的学生尽管目的明确, 动机强烈, 学习热情高, 可是外语不像母语, 学习起来困难更大, 效果也不那么明显, 容易失去信心。因此, 我们就得时刻去注意并且及时地给予学法指导,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益, 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进而维护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 课堂教学要注意备课充分, 既备学生又备教材教法, 了解学生需要,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贯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课堂教学要有模式, 但不要搞模式化, 要构建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模式进行教学。如在初三教学中, 针对毕业升学, 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不是通过大量重复训练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而是通过对课本内容的灵活处理 (如适当取舍等) , 教学过程一切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来展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我采取学生做“话题”值日报告的形式, 每天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训练, 既练了值日学生的说和写, 又练了其他学生的听力;在阅读方面让学生坚持每天读一至两篇“阅读理解”或“完型填空”的短文, 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面对学生的讨论发言, 我历来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 也就是说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既维护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又训练了他们的语用能力。这样, 学生不但不会考不起, 而且会由于综合英语素质的提高而考得更好。

初三英语教学之浅见 篇11

记得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我只知道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站稳三尺讲台。渐渐地我发现仅有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要勤思索,多比较,寻找巧妙的教学方法,“巧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一直思索着沈校长提出的一个问题,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汗水+时间”走向“智慧+艺术”。

一、理解学生,改变自我

现在的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部分学生身上会出现学习热情减退的现象,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而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则因自我感觉良好而放松了学习,这些情况都很令老师担忧。

说实在的,我觉得初三学生确实很辛苦,整天上课、写作业、做试卷,他们能不厌学吗?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来说,由于牛津教材词汇量大,词汇结构、习惯用法比较复杂,语法比较抽象,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上容易遇到困难,丧失学习信心,从而失去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备课组的老师试着从改变自我做起,把教学重点放在备课、下课和批改作业上,在教学方法上也作了适当的改进,由于每个单元的篇幅较长,不利于记忆,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复习。我们把每一个单元的复习内容分三节课来完成,课前精心编写复习提纲和配套的当堂练习,每天课上只要求学生背二十个左右的词组和句型,并做一小张随堂巩固性练习,题量虽少但针对性极强,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易错题得到了强化训练,这些作业学生只需花五分钟就可完成。而且每天二十个词组的背诵和默写,对学生而言也算不上是负担,这种化整为零、变难为易的教学方法学生很愿意接受,原本枯燥的复习课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变得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我们的体会是:老师辛苦点,学生轻松点。老师只要善于改变自我,用心教学,课堂教学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二、注重情感,挖掘潜能

外语教学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外语教学的成败除了学习环境、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之外,还涉及学生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情感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传递信息。另外,教师应当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亲近感、信赖感,这样才能产生“信其道”的教学效果,才能把教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我任教的班级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英语劲头不大,平时作业敷衍了事,正确率不高。这个学期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和表扬他们,尽可能把他们身上的优点最大化,以小进步促大进步。事实证明这一招果然有效,他们课上认真听,认真记笔记,课后自觉巩固、消化当天所学知识,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参考书,以致每次课前我得提前进教室,一一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越是在班上表扬他们勤奋好学、主动提问,他们的学习劲头就越大,提的问题就越多。看得出他们是在用心学英语的,有时还会出现几个人排队等在那儿问问题的现象,性子急的同学干脆拿出英汉大字典自己向字典请教了。还有的同学把疑难问题写在纸上用笔头形式向我请教,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学生所提问题,直到他们弄懂为止。目前该班学习势头良好,你追我赶学习英语的局面已经形成,可见,注重学生情感能无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罚的力量。

三、一视同仁,全面提高

每个班都有三个层面的学生,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受到关心、宠爱最多的是优等生;中等生是班级的中间力量,对他们老师也不敢怠慢;受批评、责骂最多的可能就是学困生了,因为成绩差他们在班里就没有了地位,因为成绩差在班里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因为成绩差常常会遭到老师或同学的嘲笑,由于自卑,他们的心灵变得非常脆弱。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的愿望,因此对任何一个学生,教师不能有固定的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多和学生“商量”,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即使犯了错误,教育他们的时候我也力争站在学生心里,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我从不给学生提过高的学习要求,在提问、练习、操练时总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我总是加大优等生的训练量,让他们“吃饱”,特别重视中等生的实际水平,给他们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在课堂提问时,我总是把简单问题让给学困生来回答,布置作业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我感到分层教学、区别对待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保证。

随着中考的临近,教师要以信念与信心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来告诉学生:老师始终陪伴着你们,让每个学生在老师关注的目光中从容、自信地走近中考考场。

初三化学课改教学难点解析 篇12

无论是教过或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 化学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 化学不同于文科, 因为它需要理解, 需要计算, 是自然科学, 但是它又不同于像数学、物理这样单纯的理科, 因为化学的知识点很琐碎, 需要记忆的零散知识点很多。所以在开始教学课堂之初我们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化学的学习既需要记忆, 同时也需要理解,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等, 这是学习化学的大忌。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 重要的是学生听明白学会, 而不是教师的课程多么新颖别致。在化学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二、理论课教学难点解析

虽然新课标下初三化学难度及知识点有所增加, 但是总的来说理论课教学的难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分子式及俗名的记忆和辨识

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就是学生因为初次接触化学, 对化学式、分子式等的记忆不熟悉, 物质的学名不能很快掌握, 而且经常把物质之间俗名或学名与俗名搞混。这些难点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例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有:二氧化碳与干冰俗名学名经常混淆, 苏大和小苏打分不清;对于复杂的化学式不会读, 如Cu SO4·5H2O等有些学生很难读出。这些难点经常遇到, 在教学中注意多加强调, 帮助学生记忆。

(二) 化学中常见物质的颜色和状态

此部分教学像白色固体Mg O、P2O5、Ca O等, 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等, 红色固体Cu、Fe2O3、Hg O等比较容易记忆何区分, 这些不是新课标下的教学难点。通常在溶液颜色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很难记住。沉淀颜色如:蓝色的Cu (OH) 2、红褐色的Fe (OH) 3等学生不易记住, 也不易区分。对于以上这些教学难点, 应采取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方法。课堂实验不同于学生实验, 它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 而是老师动手学生观察, 本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记忆能力有很好的效果, 因为学生仅仅是观察的主体, 那么其所有精力将用于观察方面, 其观察的仔细程度一定比学生实验高。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肯定是有一定欠缺的。所以为了加强学生对物质颜色、质地等的记忆, 应多做课堂实验,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溶解性的教学难点

在溶解性的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首先学生对溶解性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溶解性的概念虽然简单, 但是学生一旦做习题便会漏洞百出, 对于此类问题就是应该多做题多讲解, 这样学生才会记忆深刻、融会贯通。再就是溶解性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教师应帮助学生记忆此曲线, 把特殊的物质跳出来特别记忆即可。在做题时要提醒学生善于联想到此曲线, 要善于运用此曲线。

(四) 酸碱盐的教学难点

酸碱盐的教学也是一大难点,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化学, 对于化学物质的分类还不熟悉, 所以很多学生一时分不清哪些是酸、哪些是碱、哪些是盐, 而且学生很容易把所有的盐都和熟悉的食盐联系起来, 这一点应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要树立学生概念重要的观念, 概念不清将导致多种错误。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对化学概念的解析。

三、实验课教学难点解析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化学的学习就是做题, 认为教学课时本来就少, 而且还要拿出时间作为最后的中考复习。所以很多教师把实验课一减再减。此教学方法对于短期提高学生成绩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化学本来就是实验科学, 没有实验的化学无异于纸上谈兵, 所以从教师角度就应该注意实验课的教学。

新课标下化学课的教学任务是艰巨的, 但是难点、疑点也会很快暴露并很快得到解决。只要一线教师共同努力, 相信初三化学的教学将会变得轻松易学, 学生也将会对化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伙伴选择模型下一篇:探究式科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