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单元教学

2024-10-08

作文单元教学(精选12篇)

作文单元教学 篇1

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 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 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 将几篇知识结构或内容意义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文按照有序性原则编排在一起, 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作为教学阶段。简言之, 单元教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思考空间的教学阶段, 单元教学为以单元为教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条件。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 第一学段的作文训练定位是“写话”, 第二、三学段的定位是“习作”。语文教科书在鼓励小学生“敢写”和“爱写”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新教材体现单元教学思想, 发挥单元教学优势, 以单元为教学阶段, 每一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每一个单元都包括写作训练。以江苏版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学段单元内容由课文和练习组成, 练习中的“说说写写”栏目体现了写话的要求, 包含着“写话”的训练。第二、第三学段新教材单元内容包括课文、习作、练习。语文教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 应依据新课标要求, 站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 利用单元教学所提供的思考空间,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首先, 研究整套教材, 包括课文、习作、练习、插图, 高度重视“联系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新教材选文、练习、习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关注和联系生活。教师在研究教材时, 要认真思考课文、练习、习作在联系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怎样利用这一特点有效引导学生写作文 (或写话) 。近年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的含义被窄化了, 部分教师将“联系生活”理解为仅仅是“联系学生熟悉或经历的生活”。其实, 这只是“联系生活”的一个角度。“联系生活”还包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或思考的问题”、必须具备的生活经验。否则, 《青蛙看海》、《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轮椅上的霍金》、《一个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就“与生活无关”了。教材在联系生活方面眼界开阔, 不仅包括学生熟知的生活, 也包括了大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的课文和练习, 在习作部分尽量将训练的内容靠近学生生活。教师在研读整套语文教材的过程中, 要整体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 理解整套教材的习作是从哪些方面联系生活的, 以便在整套教材的课文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些问题。以江苏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 本册教材一共有7次习作。第1次习作, 要求学生依据从熟知的节日所寄托的人们美好情感与愿望中得到的启发, 自己设立一个节日, 写出自己设立的节日, 与大家分享快乐。第2次习作, 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第3次习作, 以书信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自己的家乡。第4次习作, 通过一件事的叙述, 一个场景的描写, 用上几个象声词。第5次习作, 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事物, 要写得具体、生动。第6次习作, 选择你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自己设计一个卡通人物,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他走进你编的故事, 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交流。第7次习作, 提示学生学会用文字或照片及时记录打动自己心灵的真实情境和感受。根据教材提供的图文 (也可以自己选择图片) , 写一篇短文。这7次习作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 有的习作要求学生具体地写出某一事物但不要求想象或虚构;有的习作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熟知的事物, 发挥想象;有的习作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 要求学生在思考和想象的基础上成文。掌握了整册教材的习作要求和基本内容, 在整册教材的课文教学及练习阶段, 教师都应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点拨学生, 课文之所以写得生动, 主要是缘于作者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课文中丰富的想象, 是基于作者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我们注意到, 本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前彩色插图的主题就是“留心观察生活”!整册教材前后联系, 我们不难发现, 在课文教学中, 要突出“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为学生习作打下基础, 而不是到写作时才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观察生活”的提示和指导。

其次, 研究同一单元的课文教学与习作的联系, 研究课文学习与单元写作训练的关系, 打破语文教学“读”“写”分家的格局。处理好作文训练与单元主题的关系, 从而考虑在单元教学中怎样围绕主题, 利用课文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写作。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由三篇课文、一次习作、一组练习构成。三篇课文分别是:《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习作要求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 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三篇课文涉及的内容都是介绍现代科技知识。乍一看, 似乎单元主题与习作要求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琢磨就发现, 三篇课文在介绍现代科技时, 都用了“对话”的方式———《石头书》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 《小稻秧脱险记》是物与物之间的对话, 《航天飞机》是“飞机”与虚拟的“智慧老人”之间的对话。在写法上, 同是对话, 对话主体不一样, 这就从三个角度启发学生如何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事物。如果教师把握了三篇课文的特点, 又把握了习作的要求, 就能有意识地在课文教学中突出“对话”的特点和方式,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还能怎样设计对话”。同时, 合理整合课外资源, 将课外用对话方式介绍事物的文章引入课堂, 拓宽学生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对话”写法和角度的理解。有了这样的铺垫和准备, 学生在本单元写作时, 自然会借鉴课文中对话的方式, 或两种文具对话, 或文具与学生对话, 或文具与老师对话, 或文具与童话世界中的形象对话……这样的语文教学, 由于将整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因此专门的、枯燥的“写作指导”被“扎实的课文学习”所取代, 既节约了教学时间, 又让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学习写作。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对单元的整体把握至关重要, 这种“把握”能够使教师在备课时有明确的意识:如何整合单元知识?如何在课文学习中渗透写作指导?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都重视联系学生生活。我们应该看到, 只有联系生活, 才能真正降低小学生写作的难度。其次, 淡化文体要求, 也是降低难度的一个有效举措。以上列举的小学语文教材, 在写作练习中均不提出文体要求, 追求“文从字顺”。只有联系生活并降低难度, 才可能使小学生“敢写”和“爱写”。教师应意识到:“敢写”不等于“乱写”, “敢写”应建立在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之上;“爱写”不是缘于大量的、专门的“写作指导”, 而是缘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 理解教材、研究教材, 将课文学习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不露痕迹, 自然而然, 点点滴滴, 汇成涓流, 为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以上目标, “以单元为教学阶段”尤其重要。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围绕单元主题, 通过单篇课文学习揣摩同一主题怎样从不同角度思考, 学习课文作者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及写作经验。通过练习, 巩固和积累写作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词汇、句子, 并根据单元写作要求, 在练习阶段适当拓展, 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 从思路、语言、经验等方面进一步启发学生, 为学生写作做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作文单元教学 篇2

——好作文是这样出来的第二单元作文是写观察日记,虽然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课时总觉得他们写得不是很好,大部分是在敷衍了事。这次,我准备换一种方式。写作文的前一周,我就给他们讲了这个作文,要求每个孩子回家种一样小苗,无论是什么都行,但是要做好小苗发生变化的观察记录,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在本子上让每个孩子都画一张记录表。任务布置下去的一周里,我没有检查过他们的记录表,只是稍微提醒了他们要坚持观察。

一周时间过去了,到我们写作文了。我让孩子们把种的小苗带来,并附上观察记录表。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孩子们都做得很好。最让我吃惊的是李红瑶同学的。她种的绿豆,看到她的苗苗时我很激动,因为我看到的就是一个盆景。她是用一次性塑料碗装的,种的不多不少,已经长成了20厘米左右的小苗了。最重要的是,她还给绿豆的变化过程照了照片,这也使全班同学佩服不已。我看了她的观察记录,真的非常到位,非常细致,看得出来,她是在用心做这件事情。也因此让她的记录,小苗在全年级每个班进行了展示。

作文单元教学 篇3

【关键字】英语写作 写作过程 写作兴趣 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71-02

英语写作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语法运用能力、英语知识的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核,属于一种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模块。英语写作能力是基于基础知识的,但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要经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的训练。

英语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英语写作是学生的知识运用和人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的。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现在和存在问题。

在对初中生英语写作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有着畏惧心理和回避心理。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是非常牢固,加上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以至于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觉无话可说,单词、语法错误较多,加上没有缺乏指导纠正,就造成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低下。在教师方面,好多教师受教学成绩影响,追求进度,对于英语写作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同事间的交流探讨。对于写作素材提供不够广泛,缺乏写作过程的指导,而只重视写作作品的纠正。

二、对于英语测试试卷写作部分得分的调查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英语测试中,英语写作部分得分较低,一份20分的英语写作题,得分在12分以下的占大部分。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能够得到及格分,至于能够得到优秀分或者写作精彩的作文少之又少。学生对作文写作畏惧,不能够正确地运用英语语法、词汇,整篇文章布局和衔接不好。因此,对于学生英语单元写作技巧指导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初中英语单元话题作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用智力激励法指导学生写作。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提出的一种新颖课堂活动方式,它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造性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适合单元作文写作,通常以某个话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挖掘各种可以使用的信息进行写作。

(二)智力激励法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而他们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习,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策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智力激励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在初中英语二年级第一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话题作文中,教师提出“预测未来The life in the future ”主题,学生根据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自己想想中的美好未来进行展望,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主题,主动探究。在写作之前,教师做好前期工作,如对本单元词语、语法进行复习总结。用过多媒体展示先进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样的贴近生活的情景创设,更加吸引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书面表达状态,这也是知识的内化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1)热身运动。可以通过歌曲和游戏引入,请同学听歌曲“Tomorrow will be better”。

(2)通过多媒体展示成功人士的照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对未来的展望。

1、Will Yangmi be a ……?

2、Will Zhou Xingchi a ……?

然后通过成功人士、明星的引导,提出学生在未来想在什么工作岗位奋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句型进行讨论。

I think people will……

I dont think ……

I think …because…

研究表明,如果单纯以写作为目的,学生对写作有着不由自主的抗拒性,教师创设一种贴近生活体验的、安全的讨论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作欲望。

(4)交流汇报。要求学生对于自己讨论结果用四五句话表达出来,供所有同学进行资源共享。

(5)作文写作。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以后,学生心里有了草稿,有话可说了,那么这时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接下来就提出具体要求,进行作文写作过程。

根据以下要点,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80字左右的作文。

人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科学、更加方便。

人们将会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为有机器人代替劳动。

人们可以在家里看病、买东西。

人们可以到宇宙里、海底进行旅行。

最后,就到了作品评价阶段。对于优秀的作文可以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发表。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四、在写作教学中采用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作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也有助于学社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所以,在英语单元作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也要重视写完以后,作文的评价和范文展示工作。

在通常的作文批阅中,教师的批阅是主要形式。学生写完作文以后,教师一个人对全班同学的作品进行批阅。这就不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相互交流的环节当中,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培养自己的读者意识。

(1)教师对于学生作品当中优秀句子进行点评。对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划线,写下鼓励性评语,这样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2)激励学生“自悟”能力,培养“自能”能力。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互评,提出其他同学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教师也要在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内容结构上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学生进行集体讨论。

(3)评改的着眼点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而转移。

在写作训练初期,可以要求低一点,简单要求书写规范、单词拼写准确、句型句法恰当。但是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书写要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会准确选择相近句型。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家骥.王家骥谈英语阅读与写作训练【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刘新群.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高考写作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0.

作文单元教学 篇4

带着这样的困惑, 我尝试了以教材中的“阅读单元”为模板, 撰写“单元作文”的方法, 获得一些启示, 希望能和广大同行分享。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长妈妈的爱深沉蕴藉;《背影》中朱自清对父亲的爱隽永绵长;《老王》中杨绛对老王的爱复杂微妙, 有些自省后的愧怍;《信客》中余秋雨对信客的爱是尊重和认同, 是对信客精神的崇高赞扬。这些“爱”是我们唤醒学生情感的最好素材, 而情感的触动又是写作文的先决条件, 这样,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找到了第一个结合点———通过单元阅读教学, 触发学生对“爱”的多角度理解, 进而为下一步的作文中心和立意积累丰富的情感素材。

例如:教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有学生提出质疑:“文中写的关于长妈妈的事都表现了她的缺点, 只有买《山海经》时才看出长妈妈对他的关爱, 怎么能说鲁迅深切地怀念长妈妈呢?”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 而是问道:“请同学们说一说妈妈的一个特点, 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证明。”学生们众说纷纭, 总结后发现妈妈最大的特点竟是“唠叨, 每天上学都说……每次考完试都……每次写作业都……”学生们恍然大悟, 原来自己和鲁迅先生一样, 深深爱着妈妈, 却发现妈妈在自己眼中有太多的缺点,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妈妈的爱!同样, 鲁迅对长妈妈也是如此, 幼年时的鲁迅并不理解长妈妈的爱, 买《山海经》让鲁迅明白长妈妈的爱, 以致于长妈妈辞世后三十年, 鲁迅要为她求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怀念和爱戴是如此深沉, 鲁迅用平静略带戏谑的语调写来, 读来让我们泛着泪花微笑。这样, 学生在情感上有了共鸣, 下一步是寻找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第二个结合点。

从写作角度看, 这四篇文章都是写人的, 作者和文中的人物关系不同:阿长是鲁迅的保姆;朱自清写父亲;老王是个普通的车夫, 与作者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信客和作者交往并不密切, 是听村中人的转述才了解的人。但这些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这些人物的, 塑造人物时有哪些常用的写作手法?这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第二个结合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统一设置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的?”并紧扣这一主问题挖掘四位作家塑造人物时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并结合对口作文训练, 强化这些写作知识点, 以达到“学会如何写人”的目的。

《阿长与<山海经>》侧重于: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并将事件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合串联在一起。

《背影》侧重于:通过一件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以四次流泪为线索串联写作素材。

《老王》和《阿长与〈山海经〉》有相似点, 都写了关于主人公的几件事, 表现他们的多性格特点, 阿长的性格较复杂, 写出了人的多面性, 笔法更高妙。

《信客》同样是通过多个事件表现了信客重在一个“信”字上, 即多个事件反映人物的一种品行。

综合以上分析, 我设定了这样的单元作文教学目标:学习三种写人的手法, 一种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的一种性格特点;第二种是通过几件事反映人物的几种性格特点;第三种是通过多件事反映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本着这样的教学思路, 在教授本单元之初, 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要写人物大系———观察最有特点的三位老师, 积累关于老师的各种素材, 可以是事件、人物的衣着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

第一周观察老师, 积累素材, 并教授《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两篇文章, 学习通过多个事件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的写作手法, 同时, 详细讲解人物的外貌描写, 并布置小作文“描写一位老师的外貌”。

第二周完成一篇大作文, 要求:1写你观察的一位老师, 至少描写关于老师的三件事, 表现老师的三种性格特点。2.文中要有一处外貌描写。

同时, 教授《背影》《信客》, 重点解析如何详写一件事, 《背影》挖掘车站买橘事件, 并重点分析买橘时的背影这一细节, 同时布置小作文“仿照买橘背影描写老师的一个动作场景”。

《信客》重点分析遭人诬陷和代办丧失两件事,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中心安排详写的内容, 并学习怎样把事件写得详细, 布置作业“把观察的所有素材排序, 将最重要的放在第一位, 依次排列”。

第三周, 完成一篇大作文, 要求:1写一位老师, 至少描写两件事, 其中一件必须详写。2.表现多种性格或一种性格均可。3.必须有一处动作场面的描写。

第四周, 每人从课外找一篇写人的文章, 全班交流, 看看是否有其他写人的手法, 可以参考借鉴。同时修改前两篇作文。

四下第七单元作文教学 篇5

2009-03-16 18:49:45| 分类: 小学四年级|字号 订阅

一、习作内容解读

武老师:老师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1.本次习作,安排了写“我敬佩的一个人”的内容,要求我们进行习作指导。2.可以写的人物的范围没有限定

3.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武老师:老师们,本次习作指导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1.深刻体会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2.学会在描写时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学会评改写人的作文。

二、习作备课准备

青年教师朋友:教学之前,我们应该做好什么准备呢? 武老师: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做好的准备有以下几点: 1. 关于习作知识点的了解:

描写人物的方法

生活细节描写

什么是人物特点

2. 关于口语交际课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他的其他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3.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习作做好准备。2.搜集相关的作文,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三、备课策略思考

青年教师朋友:本次习作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武老师: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求:一是选择身边的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敬佩之情,二是如果觉得人物的其他品质有可敬之处。

四、教学指导策略预设如下:

本次习作教学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进而拨动学生乐于想写作的心弦。在指导写作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敬佩”一词来指导学生确定对象,选择材料,注意详略得当,并且教给学生怎样写好一个人的写作方法,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个人,其间,应有教师的知识传授,下水文、游戏等一系列情节的展现。学生在一系列的理解、筛选、畅所欲言当中渐渐打开写作的大门,思路越来越清晰。

本次习作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把事情说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分组,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并进行组内评比;第三,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就所写的人物的品质和事例是否具体进行评价。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

让学生明确:

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五、教学旅程第二站──指导预设兼方法点拨

青年教师朋友:本次习作指导,我们应该安排哪些教学环节呢?

武老师:本次习作指导,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7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一、前作文: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吹面不寒杨柳风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你的亲人、老师、同学,有默默奉献的清洁工„„你认为谁最值得尊敬、佩服,为什么让你敬佩?这次,咱们比一比,看看那个同学心目中佩服的人最了不起,他的事迹是不是也能让其他同学们都佩服呢?

2.同学们交流自己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特点值得敬佩。

3.同学们敬佩的人真多,我相信大家经过学习和练习,一定能完整今天的写作人物。写的好的同学将获得小作家奖。同学们想不想当小作家?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想,这就是学生习作的快乐之本。

(二)成语点睛,诗句引趣:嘈嘈切切错杂弹

1.老师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帮助大家搜集了一些写人的成语,读一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注意说出为什么喜欢。

亭亭玉立

风华正茂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格外健壮

外貌丑陋

举止文雅

汗流浃背 前俯后仰

昂首挺立

攥拳击掌

揎拳撸袖

卷袖摩拳

扬手拍掌

搓手呵气

拍手打拳 攥紧拳头

挥手致意

招手示意

握手言欢

低头沉吟

点头微笑

摇头晃脑

埋头苦干 垂头丧气 浑身颤粟

浑身乱颤

体如筛糠

战战兢兢

瑟瑟发抖

轻移脚步

大步匆匆大步流星

大步飞奔

大步腾腾

欢天喜地

赏心悦目

心神振奋

春风满面

心旷神怡 谈笑风声

开怀畅笑

心花怒放

大快人心

欢欣鼓舞

兴趣盎然

乐不可支

放声大笑 嫣然一笑

热情洋溢 心满意足

欢欣鼓舞

春风得意

2.为了帮助大家写出好作文,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描写人物的诗句,大家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那一句。

《陌上桑》中侧面衬托罗敷貌美的诗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计意图:成语点睛,引导学生丰富词汇;诗句引趣,指导学生了解写人的方法,积淀文学素养,通过学生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议论纷纷,以纠纷案学生的习作情趣。

(三)激发情趣,游戏引路: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师:同学们,作文来源于观察,你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我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按一定顺序,完整地观察、描述老师。)

总结顺序: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描写,渗透抓外貌特点来描述一个人。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谈老师,现在也谈谈你们,谈谈你周围的同学,可以用刚才观察描述老师的方法来说说他的外貌、他的样子。但是不要说出它的名字,让老师、让同学们猜出他是谁。

小游戏:学生说本班学生外貌特点,教师和其他学生根据学生的描述猜出他的姓名。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指导学生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为下面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一、中作文:奇思妙想我能行

(一)奇思妙想,开启心路:一语天然万古新

1.师:写人,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任务的特点。请大家抓住“敬佩”一词展开讨论。“我”为什么敬佩他(她)?他(她)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事让“我”敬佩?

2.学生发言,老师归纳: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刻苦学习、能歌善舞等等。

3.请大家根据你所选择的人物的特点,回忆人物的有关特点事例,一件事或两件事都可以,回忆的越具体越好。

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打算选取哪几件事来记叙你敬佩的人。

4.师:同学们,“敬佩”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有很多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的文章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地去写,写你最敬佩的那一方面,并且要用一二件事突出表现他(她)的好品质。比如,你要赞美的人物的特点是拾金不昧,你要钻则意见拾金不昧的事例来写。这种方法就是:人物特点→具体事例(先概括后具体写人)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5.师: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许多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看,更应用心去体会。比如我们要写人是一个同学,你佩服他能歌善舞,你应该通过具体的事儿,让别人读了特别感动,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具体事例呢?或者说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呢?请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说一说。

6.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细致地描述,突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总是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记叙,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来展示和表现出来的。只有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才能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7.具体事例指导。教师表演(一母亲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孩子放学,她走来走去,时常看表,孩子出来后,妈妈把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妈妈很焦急,而且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师:那你能把刚才看到的一幕细致生动的描述出来吗?平时你注意过这样的动作举止吗?注意好词佳句的运用来表现出这种焦急和爱。

8.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从具体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方面来具体描写一个人。

9.组织学生讨论,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要重点写好几部分,怎样突出人物的品质等,互相启发。在心里想好写作提纲,小组内交流体会。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根据特点选生活素材,指导选材,要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引导学生择取最能反映这个人让人敬佩的事例来叙述,形成生命的律动和个性的张扬。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要把金针度与人

1.为了写好这篇作文,老师特意写了一篇下水作文,请大家欣赏。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一段文章,说一说您的理解。展示下水作文:

可爱的小虎子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孙孙,名叫小虎子。听,多帅的名字呀!小虎子不但名字帅,长相也帅。圆圆的脸庞上嵌着一对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看上去是那样有神,他那乌黑的眼珠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是那样的机灵。高高的鼻梁下面长着一张肉嘟嘟的小嘴,两个深深的小酒窝,印在那活泼可爱的小面孔上。

我佩服小虎子的顽皮。每当见了我,他总要搂着我的腰,大声说:“好爷爷,亲爷爷,还有那个老爷爷。”惹得我们全家人哈哈大笑,别人说他有多动症,“不会走路,只会跑”,我觉得也是。

我还佩服小虎子很爱好画画。每次我到他家,他总缠着我,要我教他画画。他备好颜料,拿起毛笔,挥笔作画,还真有小画家的气派呀!小虎子一笔一画地画完一只小鹿,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哈哈,这哪儿像鹿,简直是一头驴。”被我这一取笑,小虎子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我本以为他会扔掉毛笔,跑到一边去。可是没想到小虎子又换了一张纸,重新作画,我赶忙凑过去,像老师一样指导他,看他那酷爱学习的样子,真像个小学生。

我更佩服小虎子会作打油诗。自从小虎子上学以后,每学一首古诗,他总改成自己写的诗。就拿《春晓》这首诗来说吧,学了《春晓》这首诗,他就在家里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来了──《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听,多有趣呀,调皮的虎子又增添了几分幽默色彩!

小虎子实在太天真了,太活泼可爱了,虎头虎脑的,怪不得小名叫虎子呢!

2.学生读后讨论。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和内容(特点和事例)两方面探讨。

设计意图:老师的“下水作文”自然算不上“典范”,却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下水作文”的设计和写作,首先能增强老师作文教学的信心,增加老师的写作体验,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就可能避免“公式化”、“雷同化”。其次,能锻炼和培养老师具有稳定的创新品格。最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感性启发,并受到老师的人格鼓舞。另外,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能贯穿民主活跃的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3.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一个小学生写人的佳作。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文章,说一说你的体会。

我的傻瓜爸爸

我的爸爸是傻瓜,我爱我的傻瓜爸。

说我的爸爸傻,一点也不假。妈妈成天挂在嘴上,说我爸爸傻人吉相,傻瓜傻福。我也知道我的爸爸确实有点儿傻。他在家里常常做错事„„做菜不是忘了放盐,就是忘了放味精。烧饭不是烧糊了就是没有把米煮熟。有一次,他居然吃馍沾墨汁,我们都哈哈大笑,他不但不笑,还傻声傻腔地说:“好吃,好吃。”

有一天早晨,我们正在吃早餐,爸爸刚吃一口,抬头一看表,就急忙拎起衣服往厂里跑。妈妈说:“不要紧,他一会就会回来的。”果然不出所料,不大一会儿,爸爸回来了。原来他忘了是星期天。

前年暑假里的一天,我们全家人正在吃午餐,忽然乌云翻滚,霎时间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落下来,爸爸慌忙拿起家里唯一的一件雨衣就往外跑,我和妈妈连声喊“豆酱„„”可爸爸好象没听见似的,一个劲往雨里钻。我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大雨把墙头上的一盆豆酱冲走。一会儿,雨停了,爸爸像个落汤鸡,气喘吁吁地奔进门就问:“你们怎么样?”妈妈气冲冲地说:“我们,我们,你心里哪有我们!”爸爸“嘿嘿”地傻笑两声,一边脱下上衣拧水,一边陪着笑脸说:“厂里进口的两袋原料放在窗口旁,我猛然想起下班时没有关窗口,幸好及时赶到,要不然,要不然„„哎──亏你还是个党员呢!是我这个千把人的厂重要,还是你那盆豆酱重要?这可是个原则问题啊!”“原则”是什么问题,我心里小声嘀咕着。

现在,我才知道爸爸一点也不傻。我跟爸爸比起来,还差得很远。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那样,做一个大大的傻瓜。我的爸爸是傻瓜,我爱我的傻瓜爸。

4.学生读后讨论。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和内容(特点和事例)两方面探讨。设计意图:展示一两篇描写成功的佳作,引导学生读中学写,开启大家的写作思路。

5.同学们,题目文章的眼睛。好文章还要有一个好题目。请大家想一想,以“特点+人名”的方式,写出一个精彩的题目。如“幽默的爸爸”“能歌善舞小琴”等。6.学生自由拟题。同伴交流,比一比谁的题目新颖。

(三)快速行文,一气呵成:轻舟已过万重山

1.师:同学们,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后,没有人不渴求进步,赶快动手写出自己的敬佩的人的事迹吧,老师等候你们的佳作呢!

2.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边写边修改。

二、后作文:快乐体验更新颖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大珠小珠落玉盘

1.师:把你的作品拿给你敬佩的人看,他们看了一定感到很快乐、自豪,因为有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真心实意地赞美,相信他们以后在生活中做的会更出色。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的文章,把不通顺的改通顺。划出自己认为是精彩的句子或段落。3.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4.小组内选择一篇最佳的文章,准备参加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善于修改自己的习作,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文章,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一批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1.师:下面请大家当一当小老师,我们集体来评价几篇文章。(展示佳作两至三篇,引导同学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评价。有点说出理由,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根据大家的评价意见,对照自己的习作,每个同学修改自己的习作,有问题问老师。二次创新行文。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喜欢当小老师,而且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法,在选词、用词、表达、分析、比较等一系列修改活动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评改作文的活动中。真正达到写作面向全体,修改全员参与的目的。二次创新行文,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习作质量。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回眸一笑百媚生。

1.小组内评选最佳。最佳项目越多越好。2.班级评选最佳。最佳人数越多越好。最后评出十篇文章的小作者为小作家。3.获得最佳的习作,请同学重新抄写,配上插图,在班级园地展览。4.鼓励获得最佳的同学向报刊设投稿。

设计意图:通过评选最佳,激励和巩固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树立起习作信心,从而更加热爱写作。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映日荷花别样红

1.师小结:同学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一起对如何写好一个人的方法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的体会非常深刻且独到,悟出了许多种写人的方法和要点。但是,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人物,虽然身边的事物瞬息万变,但只要细心观察,便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五颗心:留心观察,细心思考,用心挖掘,专心写作,精心修改。

2.请同学们回去仔细观察身边的一个人物,抓住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运用本次习作中学习到的方法,把这个人写“活”。要求:题目自拟,要吸引人。角度新颖、独到。字数500字以上。

特别建议

本次的习作指导教学,建议老师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以作文教学为载体,做到“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应当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这次作文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激发兴趣,给予方法的指导。同时,在课堂上,教师更应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的思路,根据生成的内容,立足学生,及时点评,恰当点拨,让每个人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

在这此的指导课中,应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在每个环节都给与学生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乐说想说的目的,给学生设置一种崭新的学习氛围,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可以随便地互相讨论,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放松自己,允许他们发表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兴奋情绪,引起他们的写作冲动,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兴奋之中。

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事例,把自己所敬佩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来。教学之初,可先回顾口语交际课的内容,如,谁说的人物令人肃然起敬,是怎样说的,进而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让学生明确:第一要通过具体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第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第三,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教学时,要注意本组教材和口语交际课的联系,从而将读与写、说和写结合起来。讲评习作时,教师要指导将事例写得具体。讲评时可从选材、内容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欣赏。

阅读教学单元授课教学初探 篇6

所谓单元授课教学指的是精读课例与略读课文相结合的教学。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引导学生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

突破。

一、“精读”课例的教学

1.精读课例教学的特点:一是训练要“扎实”。二是与文本、学生平等对话。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三是教会孩子学习方法。

2.精读课例的一般操作模式

①导入,揭题激趣。如:图片导入、实物导入等。

②交流预习,整合疑难。

③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④展示提升,教师点拨。

⑤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⑥突出重点,归纳学法。

二、“略读”课例的教学

1.略读课例的特点:一是学习方式更为自主。把时间放给学生,让孩子们根据学案,阅读、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②大容量、高密度。通常一课时能学二至三篇文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积累背诵,或摘记妙词佳句等。

③实践性强。“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略读课例的一般操作模式

①回顾学法,掌握方法。

②依照学案,自主合作。

③集体交流,纠偏改错。

④综合训练,形成技能。

学完几课后,围绕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有关题目,可让学生感情朗读或背诵课文,可造句,也可说写结合,完成课后的“小作文”题等,以达到综合训练、发展技能的目的。

此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精读”和“略读”的矛盾问题,“精读”课例学法,“略读”课例用法,仅用1/3的课内学习时间就可学完课文,留有2/3的课内学习时间供学生海量阅读和参加实践活动,省时高效。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学生乐学、会学。因为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方法,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已不再是难点,有许多学生已能自己设计“学案”。读书兴趣明显提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教材“本”的作用,保证了学生教材学得扎实有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还节省了2/3的课内学习时间,让学生海量阅读和快乐习作。

作文单元教学 篇7

一、明确单元主题,把握写作方向,制定写作目标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学参考中的单元说明是这样定义写作的:本单元的写作主题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意在强调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地表达出来。而初一阶段的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他们不会留心观察和体会生活,写作中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而本单元所选文章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这些文章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以亲情为主题,兼顾了古今中外。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这个大的单元主题下,单元内的每一课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莫怀戚的《散步》题材虽然平凡,但意蕴却非常丰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生命的可贵,使学生理解传统的孝敬观念;《秋天的怀念》则是表现无私、深沉、宝贵母爱的典型篇章,其中蕴含了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羚羊木雕》写的则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恰恰正符合初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读来感同身受;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则以优美浪漫的笔调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则更是一则以儿童为主角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聪颖机智。明确单元的主题与写作的方向,据此制定写作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从中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和自然之理;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家人,关注平凡的家庭生活。

二、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训练目的,确定训练内容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通过《散步》中的生活小事制定本课训练目的——观察生活。教师可以制定训练内容: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要求(1)选取家庭生活小事来抒发真情实感;(2)150字左右。通过本课的训练目的,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抒发真情感。《秋天的怀念》的训练目的可以定为感受生活,由于文中有极为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可以制定训练内容:用心去思考生活,要求(1)细致观察生活;(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4)200字左右。《羚羊木雕》记录了一件贴近儿童生活的平凡小事,所以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制定训练内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求(1)写你亲身经历的事,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和见解;(2)综合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各种修辞手法;(3)200字左右。基于前几课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写作手法运用,以此进一步设计第四课的训练: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1)仿写《金色花》或《荷叶·母亲》;(2)运用具体的形象抒发情感;(3)200字左右。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减少写作的难度,达到初步接触诗歌体裁的目的。

三、片段习作训练,单元主题升华,生成有效习作

在对每一课的单方向训练基础上制定本单元的作文设计: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确定写作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手法,抒发真情实感。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经过每一课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会有所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漫天飞“绪”,而在落笔之前有所思考,在写作中尝试实践与运用,而那些没有写作思路的学生也会参照课文内容、写作训练来进行仿写,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写作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又拓宽了他们的写作视野,为学生习作扩宽了领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升作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积累写作经验。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学的母语写作教学。我们国家在长期的课改历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了教材体系的新出路,教材内容排版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系比起十年前也有了许多进步。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容纳了所有母语的听、说、读、写内容。这样编排有利于加强各部分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衔接与过渡。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由于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指导,写作教学流于随意甚至缺失。对于单元主题的片段写作教学与训练,教师可以将笼统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将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写作中乐于动手,缩短学生由“生”变“熟”、由“拙”到“巧”的过程,从而提高作文的有效性。

摘要: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初中生写作水平普遍下降,写作耗时耗力,既没能通过写作提升语文素养,又不能把握好中考考场作文。要想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把握单元的情感主题,利用教材提供的写作手法、好词佳句,从不同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词句、写作素材、写作技法并总结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单元主题,片段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雯.新课程背景下对写作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3(10B).

[2]朱光潜,叶圣陶,梁启超,等.大师的作文课[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

[3]蔡明.用写作知识教写作的三种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5(9).

[4]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作文单元教学 篇8

一、多媒体使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地方课相互融合

为了促使主题单元作文内容充实, 切合实际, 笔者尝试将多媒体融入地方课程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之中, 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 同时通过多媒体丰富作文教学内容与地方课程的内容, 从而达到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目的。例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以“遗迹”为主题, 分别通过《长城赞》——对联;《索桥的故事》———散文;《我站在铁索桥上》——诗歌;《白鹤梁的沉浮》———记叙文;《秦始皇兵马俑》———说明文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 风格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体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激发了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之情。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网络信息、图片和视频展现给学生, 并将地方课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对家乡的“遗迹”有深刻的理解, 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体现多彩的课堂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 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对此,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观察, 勇于想象。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中以“遗迹”为主题的写作, 习作要求中涉及了考察报告、新闻报道等,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考察报告、新闻报道时, 可以引导学生“走访”。首先, 让学生确定好考察的目标, 帮助学生区分遗迹和古迹, 让学生说说自己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挑选、整理, 给大家准确的信息。这时, 教师可打开多媒体调出本地区各种“遗迹”的图片、影视, 在解说员清晰、优美的解说中, 再现“遗迹”图片、数字、历史。教师可及时强调写考察报告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仿照《索桥的故事》《我站在索桥上》, 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写成报告,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多媒体有助于促进作文教学的高效性

多媒体中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调用多媒体中的资源能够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如,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九册第十单元的主题是环保, 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鸟儿的侦察报告》《绿色千岛湖》, 一篇阅读课文《中国人, 你为什么不生气》, 旨在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 为这一代学生成为地球村的村民奠定思想基础。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打开地球解说链接、千岛湖链接, 搜寻环境遭遇破坏的视频、图片、解说等, 直观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多媒体在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无疑建构了一个更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写作资源, 拓宽了习作成果展示的领域, 真正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将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与多媒体进行整合这一探索和实践, 对传统作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使笔者深深明白, 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途径有很多, 作文教学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教学的规律不能丢弃, 但在主题单元作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能使多媒体这根“红线”将主题单元作文教学越“牵”路越广。

作文单元教学 篇9

关键词:单元整体,打包,捆绑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新课程的实验教材发生了质的变革。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单元”, 采用主题建构的方式组合教材, 将原本零碎散落的, 甚至单一的教材内容统整起来, 形成相同主题的组合资源包。本着窦桂梅老师“超载教材、超载课堂、超越教师”的“三超”理念, 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巧妙地借用单元主题文本资源, 扬弃传统教学“精、深、透、全”的课文讲析, 刷新教学理念, 以主题单元为依托, 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 联系可链接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进行全面的单元整体打包, 实施捆绑教学。

一、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

1. 倡导原始阅读

课前阅读, 更倡导“原始”, 即不带附加任务, 不预设问题, 让学生通读一单元的所有内容, 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 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并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同时引导学生养成随手批注的习惯, 圈点勾画,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用符号式批注标记好词妙句、疑难问题, 也可用文字式批注, 记录感想、问题、联想、评价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组内生成问题、研读问题、解决问题。

2. 指导自主识字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单元都有几十个生字和词语要认识, 帮助扫清阅读障碍是关键。单元捆绑教学则必须把全单元四篇课文的生字集中起来, 分一到两个课时完成。

分篇识字:自读预习中画出的带生字的词语, 按篇的顺序, 逐课过关。过程中同桌互读, 互相订正;认真书写, 互相评议。

分单元识字:根据每单元中的课文篇数划分学习小组, 一组一篇, 小组合作画出其中一课的常用词语, 查工具书给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注音。然后, 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并提示大家勾画常用词。小组内开展正确书写、评议活动。

分类识字:按教材选定的一类字和二类字来分, 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会认二类字, 会写一类字。在互助自学的基础上自行选择先过关二类字或先过关一类字。

3. 引导把握主干

学生浏览整单元的全部内容, 从总体上接触, 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后, 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高度凝练地弄清本单元课文是通过哪些内容的介绍来丰厚单元主题的。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能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典型示教, 研读文本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个主题单元的四篇课文, 一般以“三精带一略”或“两精带两略”的形式构建, 捆绑教学中, 要结合单元主题, 整合课文内容, 抓典型示教, 以达到“教一篇带多篇”或“教一段带多段”的效果。

1. 抓“路标”, 把握方向

每单元课文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 它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教师要利用好单元导语, 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 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 多了一份理性思考, 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如“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 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民俗、体会写法、开展活动”, 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 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 (写什么) —细读 (如何表达) —品读 (品评, 感悟到了什么) —赏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 欣赏地读) ”的学习方法。

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接下来的整单元学习都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还可以设计单元学习导读卡,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让大家心中有底, 胸有成竹, 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 自己想怎么做, 可以怎么做, 该怎么做,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 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讲“取舍”, 点击精彩

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多是经典之作, 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闪光点很多, 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不必“面面俱到”“均衡用力”, 而应有的放矢, 善于取舍, 找准教材中的练习点、精彩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中华民风民俗”一单元课文时, 就可以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北京的春节》一文, 让学生说说自己过春节时, 对哪一天印象最深刻, 随之引入老舍先生亲历春节中最难忘的几个日子里的特殊习俗, 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过春节时最喜欢的习俗是什么, 激发学生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习俗源头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土楼的特点时, 可以截取美国大片《功夫熊猫》的一分钟片段,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产生探求土楼建筑特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在不知不觉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作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3. 找“切入”, 对比阅读

在单元捆绑教学过程中, 经常使用的对比式阅读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 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需要, 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 自主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略读课文《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中, 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处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师在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客家民居”表达上采用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后, 让学生“照样子学一学”, 用上刚才学习的描述客家土楼的方法,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自己试着读懂“傣家竹楼”这部分的内容, 并让学生比较作者在描绘“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时, 表达上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式阅读的训练,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入的思考、更为灵动的思维。

三、回归整体, 指导实践

结语教学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与提升, 站在整个单元的高度上, 再次回到课文中, 用心感受课文, 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有了课内良好的情感作铺垫, 有效地将所学内容进行课外延伸, 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1. 精彩回放, 积累语言

学完一单元后, 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顾交流。它为学生展示学习整个单元后的成果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语文园地为依托, 探求学习规律, 提升表达水平, 丰厚学生积累, 综合展现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对整单元进行查漏补缺, 调整教学。它是一个小结、提炼、上升的过程。如在“中华民风民俗”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 “读读背背”这个栏目, 就编排了两首表现节日风俗的古诗。我们不必在学完了整单元的课文后, 再去读背这两首古诗, 我们可以边学习课文, 边向学生拓展描述节日习俗的诗词, 并可以让学生收集这类古诗, 感受不同文体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增加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积累。

“中华民风民俗”单元的四篇课文分别从节日习俗、戏剧艺术、独特民居、民族风俗等不同的角度, 运用先总后分、有详有略的写法, 采用了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 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紧紧抓住民风民俗的特点来介绍, 而且在介绍特点过程中, 写出自己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使得这些民风民俗是那么的生动, 那么的妙趣横生,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单元整体回顾阶段, 教师可以采取“精彩回放”的方式, 向学生呈现本单元课文中表达方式最有特点、语言描述最值得品味的语段, 让学生温习, 随后直击单元重点, 在最自然的方式下系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并且在回放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 分组实践, 学以致用

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研究的主题。然后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大致选择后, 进行分单元, 将选择主题相同的同学分在同一组, 将全体学生划归到“节日习俗单元、戏剧艺术单元、独特民居单元、民族风俗单元”这四个大组中去。再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几位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在随后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鼓励采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方式来介绍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如图片解说、配乐朗诵、做小导游介绍等。在单元整体总结课上,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 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活动研究小单元, 用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后, 再鼓励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方面转化成语言写下来。这样才真正可以达到“认识上有提升, 能力上有发展”的教学目的。

单元打包、捆绑教学, 让具有相似性的教学内容能系统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序列, 不至于将学习内容机械地割裂和乏味地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 学生经过举一反三的反复实践, 熟练掌握了品读学习的方法, 并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储备, 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这是新课标精神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更是实现真正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兆义.英语课文整体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 2000 (11) .

作文单元教学 篇10

一、单元导语的构成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规定、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一、二、三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为例:

“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给我们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也就是说,体会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美好心灵只是基础,关键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这种美好情感的,是以学习如何表达为重点的。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提示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

二、单元导语的解读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 人文专题的解读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导语为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此类专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已有涉及,即“体会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联系起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同类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但是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体会和感受,而且仅是一个侧面,即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而五年级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之中,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深沉之爱,由于是隐含的,不容易发现,需要细心体会;宽广之爱,则是讲爱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即父母之爱的无处不在、无处不真、无处不深。

本组安排了四篇课文,从四个侧面来描述父母之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特殊情况下父母之爱的伟大;一类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三篇课文,是讲日常生活中关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之爱。尤其是父母“无情”的批评、有意识的“冷漠”也是爱。

从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体验来看,第一类是极其特殊的,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而第二类是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那些“无情”的批评、父母有意识的“冷漠”,学生就比较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了。我们在教学这组教材之前,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请举例说明。”结果,9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守候在身边、下雨的时候父亲冒雨来送伞等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只有两三个学生写到了父母给他洗衣服、为他操劳等爱的事例。可见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感受是比较单一的,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分析、解读,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五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尤其是那些严厉的批评、“无情”的冷漠等方面真正感受、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这样解读才符合并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2. 训练重点的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并提出了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是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

那么,怎样清楚明白地解读语文训练重点呢?我们以把握“阅读方法”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编者规定、提出了“读课文,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真正弄懂这一要求,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弄懂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它与“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什么不同;二是为什么要“读课文,想画面”;三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

“读课文,想画面”是一种通过阅读有关景物、人物等语言文字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图像”,是借助于想象、体验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与“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同,前者是一种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想象、体验和感受,后者是一种抽象思维,更多是质疑、思考和感悟。进行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也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如“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眼想象法,如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还有朗读体验法、绘画还原法等。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比较准确、扎实地体现和落实编者的意图。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时会更加心明眼亮,教在点子上。如“读课文,想画面”不是在四年级才提出的,实际上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以看作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训练的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的提升。这样解读,弄清了它“来自何方”,我们就知道“读课文,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弄清了它“走向何处”,我们就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进而明确“现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四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陆续规定、提出了“领会表达”的任务和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提出“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课文中这些优美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以落实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学段目标。还有些单元导语的规定和要求是偏重于领会语言表达的,如,前文所述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解读和教学时要特别用心弄清楚此类编者意图,避免把劲用偏了。

总之,这样解读单元导语,看似“复杂繁琐”,似乎“小题大作”。但是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教在点子上,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身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运用

单元导语这一文本要件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为此,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了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教学为例: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1. 展示导语,梳理任务。

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之始,我们向学生亮出导语,引导学生梳理出四项学习任务(实际也是学习目标、方向、重点),即:

①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思想内容)

②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领会语言表达)

③读课文,想画面。(阅读方法)

④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2. 分析任务,明确重点。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有两个最为重要,有必要分析、明确。一是读课文,想画面;二是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知道了“学什么”的基础上,又弄清楚了“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

3. 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也是教师比较忽视和混淆的,即“自然景观”与“自然奇观”不同。一般地讲,前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美”,后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奇”。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出示一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自然奇观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自然奇观”与“自然景观”的不同,从而弄明白学习本组的关键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时,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会有意识地发现、理解课文所描写景观的“神奇、奇特”之处,也有利于完成好“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这一学习任务等。

“家园的呼唤”单元教学 篇11

六年级语文上册主题丛书⑤一一“家园的呼唤”中的五篇文章:《永远铭记一头麝》《最后一只蚊子》《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父亲的家乡》《家里养着蝴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永远铭记一头麝》《最后一只蚊子》《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父亲的家乡》《家里养着蝴蝶》,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

2.联系文本,展开想象,给《最后一只蚊子》末尾进行补白。

3.积累并创作保护环境的公益用语,明白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白己的道理。

4.通过学写推荐阅读卡,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读词释疑 师:“四不像”麋鹿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让我们惊讶、愤怒、忧虑而又高兴和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主题丛书——“家园的呼唤”单元。

(一)读读课文中的词语

狩猎 气急败坏 凶神恶煞 毛骨悚然

百思不得其解 贪婪 同归于尽

不假思索 饥肠辘辘 抽搐 痉挛

蜷缩 畸形 百鸟争鸣 鸟飞蛙鸣

马达轰鸣 和谐相处 殿堂 鼠口夺粮

人声鼎沸 肿胀 鸟尽兽绝 鳌江

破釜沉舟 饮鸩止渴

(二)你能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吗

【教学体会】联系语境,读词释疑,辐射整体。在“读词释疑”这一环节,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新词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与课文内容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生在阅读时直接借助文章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不仅能理解词义,体会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更反馈出学生对相关课文内容的感悟,既释词解义,又辐射整体。

二、品读鉴赏

(一)品读《永远铭记一头麝》

1.出示麝受伤之后的片段。

师:是怎样的场面让作者马文秋毛骨悚然呢?让我们来看看这只受伤的麝。(指名读)

(1)这只麝内心是怎样的呢?作者是通过哪些文字告诉我们的?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麝的内心吗?

(2)读出这样的体会。

(3)再来欣赏这样两个片段,请作者站起来读一读。

片段1:手术那天,我和妈妈来到了常州三院。手术室门前聚了很多人,他们个个都焦急万分。我的心不禁揪了起来:怎么办?怎么办?这时手术室的门开了,一阵凉风迎面扑来,我的汗毛随之也竖了起来。轮到我了,我迟疑了好一会儿,心“怦怦”直跳,终于艰难地挪进了手术室。我朝外面望了一眼,看见了满脸担心的妈妈,勉强朝她轻轻一笑,她却仍然皱着眉头。门重重地关上了,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回头看了看众多刀具,心中一震。刀锋上泛着寒光,那几个医务人员,也变成了“牛头马面”。躺上手术台,脖子后面又是一阵凉意,是空调风,或是小鬼在哈气,我不禁打了个哆嗦。

片段2:老师一走出教室,教室里就开始躁动起来。刚开始,同学们只是窃窃私语,如牛毛似细雨;见老师走远了,声音便大了起来,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最后,竞如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书声、笔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几个大胆的同学在教室里大吼了起来,如波涛汹涌,又如山崩地裂,响彻云霄。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这狂欢的队列,一个个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乱飞,更有人站到了凳子上,开始了他的演讲。渐渐地,教室里的声音盖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声响,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我们的存在了……

(4)这三个片段有怎样的共同点呢?

2.这只“囊中之麝”命运会是怎样呢?猎手纽格精明强干,经验丰富。然而猎麝行动并不顺利,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呢?

3.这样惊心动魄的情节安排,如此坎坷的猎麝遭遇,作者的用意何在?

4.课文的题目是《永远铭记一头麝》,作者想让我们铭记的仅仅是一头麝吗?

小结:在那场人与麝、人与蛇的恶斗中,它让我们明白:人类必须善待动物,否则它们可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报复我们——甚至跟我们同归于尽。

【教学体会】品味语言特色,关注表达,言意兼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语言表达的妙处,然后再出示学生的习作片段,评析三个片段有怎样的共同点。学生钻研出许多“语言秘密”,即通过描述对象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腻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渲染,表达内心的体验。学生在这样的比较评析中懂得真情的流露需要恰当准确的表达。教学中关注语言形式,不偏废文章内容,言意兼得,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习得语感。

(二)品读《最后一只蚊子》

师夏日中,最恼人的应该就是蚊子了。据说,阿文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只蚊子。阿文体内聚集着八百种杀虫剂的毒素,可它竟然还活着。阿文决定绝食——为了不杀死任何动物。在弥留之际,阿文梦见了那个美丽的丛林,那个树木葱茏、百鸟齐鸣、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丛林……

1.树木葱茏、百鸟争鸣,你能将这些描绘得更详细些吗?

2.交流评价。

【教学体会】放飞想象,释放情感,发展语言,利用文章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写蚊子阿文梦中那个美丽的丛林,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想象充满画面感,语言灵动,甚至于有学生闭着眼睛听,由此可见,想象的妙境是令人神往的。学生不同,想象的角度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描写的画面不同,但所有同学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阿文梦中那个美丽的丛林,是一个美丽的和谐的幸福的家园,这也正是本组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的想象补写既是对语言的一种训练,又是文章主题的体悟和理解。

(三)品读《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1.师:秋天的长白山被称为金色的殿堂,火红的枫叶,讲述着又一个故事。快速浏览课文,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人类破坏长白山白然生态的行径。(在文中画出来)

2.现在你能填写一下吗?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小结:秋天的大山,不仅仅是金色的殿堂,也是动物的家园。长白山和我们周边的一座座大山,还应该再静悄悄的吗?

(四)品读《父亲的家乡》

1.我们就从遥远的长白山回到父亲的家乡来看看,看看身边的这两口水塘吧!

(出示课文中的片段)

2.同一口水塘,在作者儿时和现在却是截然不同的。你读出了什么?

3.一个水塘,为什么会化脓?一条江,为什么会死亡?或者说,这是不得已的饮鸩止渴。但是,这后果将仅仅由大自然来承担吗?

4.师叙说小时候淘米捉小鱼和家养的小狗遭盗猎的事实。

5.采访学生:听了老师的叙说,你的心情怎样?你的身边发生过这样的事吗?

(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6.此时,我们的家园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呼唤大地带给我们的树和草是我们的福气;人类的嘴里没有沾满了鲜血也是一种福气。

7.出示: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用双手栽下漫天的绿色,用心灵守望五彩的家园。

8.这就是公益用语。你在哪儿看到过?你能创作一句吗?

(学生创作交流)

小结:一头宁可选择与人同归于尽的黑麝,一只以绝食表示抗议与不满的蚊子,一座只剩下树木的长白山,一片已经化脓死亡的水塘……我们已然看到:物种的命运,不再是自然选择。或许,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白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体会】调动经验,体会情感,激活思维。阅读感悟需要经验来支持,只有生活经验与课文展示的情景相融合,感悟才能够发展和丰富,才能带有鲜明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在品悟《父亲的家乡》一文两个描写水塘的片段之后,老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儿时水塘淘米、家中爱狗被杀的生活经历,激活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相似的经验:小区物业砍掉绿化植物,修起水泥车位;任意屠杀小狗;捕杀、食用野生无毒蛇等等,这样就架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课文主题之间的桥梁,引发联想,实现经验和课文情景的融合。

三、推荐阅读

这组课文或由故事引发追问,或直指存在的问题,或思考,或呼吁,或期待……读完这组课文,相信你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让你推荐一篇文章给朋友阅读,你会推荐哪一篇呢?为什么?试着写下来和同伴交流。

推荐篇目:________

推荐对象: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

四、佳片有约

推荐两部纪录片《森林之歌》《人类消失后的世界》。

浅谈单元教学 篇12

1.单元划分要与学生自学能力相适应。

2.单元划分要与知识体系相适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

3.单元划分要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技能技巧的训练。

下面我就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谈谈如何重组教材内容,实施单元教学。如果按常规教学,是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基本解法,一种方法一种方法的学、练,最后综合练四种方法。这是先让学生学习“部分”,而后到“整体”的方法。

一、提出实际问题,激发研究的兴趣,培养数学意识,引入课题

1.如何用一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硬纸片做成一个底面积为96平方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由课本引例中的数据改编而成)

2.全班研究:如何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解: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厘米,则盒子的底面的长及宽分别为(16-2x)厘米和(12-2x)厘米。

由题意,得(16-2x)(12-2x),整理后,得x2-14x+24=0。

本课的引例,改变了课本引例的数据,使整理的方程为x2-14x+24=0,也是为学生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后,自我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解方程x2-14x+24=0,以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实际问题打下埋伏的。

3.教师给出一元一次方程 3x-5=0,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方程的异同点:

3x-5=0 x2-14x+24=0

相同点:都是整式方程,合并同类项后,两方程都是只含一个未知数。

不同点:新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而一元一次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通过比较,学生由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经验,自觉地给新方程命名为“一元二次方程”,明确了本节课研究的课题。

二、引导学生由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的经验,自主地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是合并同类项之后而言)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c+c=0 (a≠0)

有关概念: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及二次项、一次项的系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编制练习题,引导学生练议。

(1)关于x的方程mx2+m=nx2-nx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说明判断的根据。

(2)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后,说出各项及二次项、一次项的系数:(x+1)2-2(x-1)2=6x-51,3x(x-1)=2(x+2)-42,(x+2)(x-4)=73

我选编的这几条练习题,整理后的方程分别为x2-4=0,3x2-5x=0,x2-2x-15=0,这就为学生根据“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一基本思想进行自我探索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数学情境。再根据学生学习四种解法的知识基础和四种解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引导学生探讨解方程1、2、3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

1.研究由已有知识能否求得方程1x2-4=0 的解

方法一:有平方根的意义求得方程的解为:x1=2,x2=-2→给出解法的名称:“直接开平方法”。

方法二:根据因式分解的知识和“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反过来,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0,它们的积就等于0”,可以解方程。

解:x2-4=0(x+2)(x-2)=0

∴x+2=0或x-2=0→给出解法的名称:“因式分解法”

∴x1=-2,x2=2

2.小组研究方程2、3的解法

学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了方程23x2-5x=0和3x2-2x15=0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概括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2)降次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

教师讲解:

方程3x2-2x-15=0,也可以通过适当变形,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解:x2-2x-15=0

x2-2x=15

x2-2x+1=16

(x-1)2=16

∴x-1=4 或 x-1=-4

∴x1=5,x2=-3

指出:把方程变形为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法叫做“配方法”。

用配方法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有解,则它的解是用含系数a、b、c的式子来表示的,这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后直接用这个公式来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法称为“公式法”。

综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4.请同学求出引例做无盖盒子需要在四个角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学生选用因式分解法求得了问题的解,即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厘米。

四、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体验

1.对于知识,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方法:要学会观察现象,概括本质或规律,善于积极主动猜想、联想,探究未知。

五、作业

做课本习题22.1,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上一篇:冬季施工方案下一篇:槽式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