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趣

2024-10-22

创新激趣(共12篇)

创新激趣 篇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下面我根据几年来的教学体会, 谈谈如何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诱发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 就是使学生面临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往往是学生对数学产生自我需要的媒介。我在教学“四边形”时,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 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 图1是万花筒的一个图案, 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其中菱形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如何旋转的?

然后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个图形是顺时针旋转60°得到的?还是旋转120°得到的?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二、直观操作, 激发兴趣, 发挥创新潜能

直观操作, 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 并交流活动经验,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发展空间观念与有条理的思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 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 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 描出∠AOB (如图2) ;

(3) 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

(4) 探索从这个过程中,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 在反馈时, 学生都能大胆响亮地表达猜测的理由。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如下某些结论:OA与OA', OB与OB'是一条直线, ∠AOB与∠A'OB'对顶角, ∠AOB与∠A'OB'的大小相等, 还可能发现:∠BOA'与∠B'OA也是对顶角, 也相等, ∠AOB与∠A'OB互补……

这样做, 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地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会探索, 学会学习。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创新的潜能得以发挥。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精选学习, 发展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过新知识后, 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 从而把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识逐步形成技能。在精心设计一些能发展思维的练习的同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鼓励学生多思、善思、巧思,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例1如图3, 已知B=2A, AB=2BC,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道比较难的证明源于非常简单的折纸, 经过我精心设计, 学生很容易在折纸游戏中, 发现解题思路。

求解过程如下:先将△ABC的BC边折到BA边上, 得到了折痕BD, △BCD与△BED重合, 再把不重合的部分△ADE也折过来与△BED重合, 使得∠C与∠3、∠4重合, 于是∠C便是直角。

2.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设计一些探索创新题, 结论开放题, 使他们自主参与

如图4, AB、CD是两条线段, M是AB中点, S△DMC、S△DAC、S△DBC分别表示△DMC、△DAC、△DBC面积, 当AB//CD时, 有S△DMC=S△DAC+S△DBC/2

(1) 若“M是AB的中点”的条件不变, AB//CD, *式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 若“M是AB的中点”的条件不变, AB与CD相交于O, 问S△DMC与S△DAC, S△DBC有何种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这样, 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思维特别活跃,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创新激趣 篇2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小练笔教学的探索

摘要:三年级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年级,如何进行习作教学,能更有效?笔者认为,要重视教材中的小练笔的指导、挖掘,重视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打开学生写的思路,赏识学生写的文段,做到“激趣、广拓、赞赏”。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小练笔中,不断地得到帮助、锻炼,厚积而薄发,从而以小见大,促进习作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 三年级 语文 小练笔

教学三年级语文,总是感觉特别头痛。三年级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起步年级,学生存在一个知识断层的问题。孩子们的习作普遍存在无话可说、语句不通、文章空洞、缺少细节描写等情况。如何进行习作教学,能更有效?我认为,不仅在低年级要重视写话的教学,为中年级的知识过渡做好铺垫;不仅在三年级要抓好每个园地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而且要重视教材中的小练笔的指导、挖掘,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小练笔中,不断地得到帮助、锻炼,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从而以小见大,促进习作的进步。

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小练笔教学中,我重视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打开学生写的思路,赏识学生写的文段,做到“激趣、广拓、赞赏”。

一、激趣

我融会贯通了名师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的思想——把孩子们带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课文情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了鲜活的感知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热烈的情绪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孩子们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给予树》讲述了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故事语言真挚,情节感人,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他们也为金吉娅的爱心感动。学生的情有所动时,最是动笔的宝贵时。我赶紧抓住这个时机,问孩子们:“如果您是那个小女孩,收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你有什么话语想对金吉娅说呢?能适当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就更棒。”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心人,谢谢您送给我的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她真的漂亮极了!我非常喜欢。这是我收到的第一个洋娃娃,我一定会好好爱护她。”有的说:“我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今天,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好开心!谢谢你的礼物。”还有的说:“不认识的陌生人,你送给我一个美丽的洋娃娃,让我如愿以偿。感谢你!希望善良、仁爱的你永远幸福、永远健康、永远快乐!”„„

情浓之际,我请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在课堂练习本写下来。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让“写”变成了自己真情流露的需求。

二、广拓

广拓,在这里,我理解为两个内涵。一是广泛地钻研教材,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孩子们写话的实际水平,巧妙地借助教材,挖掘教材资源,为自身的教学所用,并不局限于教材所规定的小练笔,开拓小练笔的课程资源。二是要广泛地拓宽小练笔写作思路,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写的内容,努力朝着“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目标进军。

(一)开拓小练笔的课程资源。

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中,编者只安排了4次的小练笔机会。4次的小练笔不仅少,而且内容是经过编者主观的筛选,我认为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另外,自己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自己最清楚,他们缺少什么,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引导;他们熟悉什么,对怎样的内容容易组织语言;他们写的切入点在哪里等问题还是任课教师最了解。所以,我觉得,十分有必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更多的小练笔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小练笔机会。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并没有把它定为小练笔的范畴,可是,课文中描写鱼种类繁多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将鱼的数量与种类之多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觉得这个句式是仿写的典型材料,因此,我挖掘了这个学习资源,毫不犹豫地请孩子们仿照这个句式写句子。在写什么内容上,我启发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想想,后来,有的说:“可以写学校热闹的大课间活动”,有的说:“可以写学校多姿多彩的六一游园活动”,有的说:“可以写春节丰盛的年夜饭”,还有的说:“可以写春节联欢晚会”等等。我继续启发:“学习课文,积极运用形容词,把句子打扮得优美。看谁运用的好词佳句多。”下面摘录三篇不同活动的小练笔。

“大课间开始了!操场上热闹起来!瞧,这边的同学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拉圈,有的在玩五颜六色的飞碟。看,那边的同学有的在进行激烈的赛跑,有的在跳好看的竹杆舞,还有的在打飞舞的羽毛球。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让人眼花缭乱。操场上空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到来了!我们学校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瞧,在教室里,在 操场上,在走廊那都有同学们快乐的身影。有的同学在玩让人乐翻天的盲人贴像,有的同学在玩讲究两人合作与速度的二人三足,还有的在比赛玩夹玻璃球、吹蜡烛……好玩的游戏,难忘的六一。”

“春节的年夜饭可丰盛了!有香喷喷的冬菇焖鸡肉,有红通通的白灼虾,有新鲜美味的清蒸桂花鱼,有好意头的蚝事发菜,有鲜嫩青绿的上汤豆苗,还有可口的肉汤……美味佳肴尽在眼前,让我情不自禁地流口水了。”

又如《风筝》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文章以省略号结束了,留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有的孩子觉得在那里能找到“幸福鸟”,有的则认为不行。他们对故事后来的发展都饶有兴趣。而教材并没有安排“往下编故事”的小练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马上捕捉住孩子们的这份童真、这份兴趣,抓住这份空白点,请孩子们续写故事结局。下面摘录两篇不同结局的小练笔。

“我们来到水磨坊,惊喜地发现,大大的“幸福鸟”正斜斜地挂在水草上,迎风飘荡。我们欢呼雀跃:“在那!”“幸福鸟找到了!”“太好了,终于找着了!”有的伙伴还高兴得互相击掌!”

“我们飞奔过去,可是,还是看不见“幸福鸟”的踪影。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了。有的伙伴哭了,有的垂头丧气,有的沉默不语。突然,一个声音冒出来:“别灰心,我们再去找!”

在实践中,我觉得有些课文某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完整,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也是非常不错的小练笔资源。

在这册书中,我挖掘的此类的小练笔还有《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校简朴样子的描写扩充;《盘古开天地》中盘古身体的巨大变化;《陶罐和铁罐》新说;《掌声》中英子上讲台前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等,学生编写着自己独特的想象,不亦乐乎。

(二)拓宽小练笔的写作思路。

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我注重拓宽孩子们写的思路,让他们觉得有话可写,再进入写话“自助餐厅”。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特征描写得精彩到位。文章结构清晰,写作方法明朗。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我 让孩子们畅谈家乡一景,选择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季节来说。结果,本地的孩子们有的说美丽的松山湖,有的说热闹的大朗广场,有的说繁华的长盛广场一带,还有的说村里的小公园等等。可是,有的外地孩子却觉得远离家乡,不熟悉家乡的一景一物,不会谈。我启发他们也可以谈东莞、大朗或者是最熟悉的天天都接触的校园。结果,孩子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最后,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请孩子们写。下面摘录一些关于校园四季景物的小练笔。

春天,操场边的树木抽出新的枝叶,嫩绿嫩绿的,小小的,好象刚出生的宝宝,特别惹人喜爱。学校大堂前的杜鹃花、教学楼的花池里的三角梅开得格外耀眼,粉红的、紫红的,花团锦簇,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

夏天到了,校园的绿色大伞——荔枝树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茂密的绿叶丛中挂满了一串串红扑扑的“小灯笼”。微风吹过,我好象闻到一阵荔枝的清甜,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

秋天,凉爽的秋风轻轻地吹过校园,送来秋的信息。冬天,一片片飞舞的落叶像一只只黄蝴蝶在风中舞蹈,告诉冬的寒冷。

此外,在《小摄影师》中开阔学生思路,故事后来的发展可能是小男孩第二天带上胶卷又再次来到高尔基家,也可能不再来。在《玩出了名堂》中孩子们可以写打球、游泳、学骑车、打电脑、转呼拉圈、做小实验等等的乐趣或者收获。

实践证明,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孩子们的文思会如泉水般涌动,有时令我惊喜不已。

三、赞赏

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赏识教育揭示和证明了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在评价学生的习作、小练笔时也十分重视运用赏识的方法去激励学生。由于小练笔的篇幅较短,我还尽量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面批面改,以赏识为主,赞美学生新颖的标题、丰富的想象力、通顺的表达力、精彩的开头、出色的结尾、运用到的好词佳句,甚至一些标点的正确使用,我也会心地去赞赏。孩子们在表扬声中渐渐树立了信心,激发了习作的兴趣,慢慢懂得标点的使用、懂得运用积累的四字词,懂得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去润色自己的文章,懂得要运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五员大将”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仔细聆听周围的声音,走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仿写句式的小练笔的题目,有的孩子起了《快乐的六一》《热闹的大课间》《丰盛的年夜饭》,有的孩子起的题目别具匠心,如《乐翻天》《欢声笑语的一刻》《美味佳肴》等。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安排的小练笔——家乡一景,有的孩子就能较好地运用“五员大将”去感受生活。摘录其中一个孩子的小练笔:

春天,荔枝树发芽了,那嫩嫩的小叶子淡黄、淡绿的,真让人喜欢!过了一段时间,荔枝树开花了!小小的荔枝花淡黄淡黄的,藏在绿叶之间,散发着淡淡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

记得有一次,我拿着碗坐在荔枝树下一边乘凉,一边吃饭。忽然,一阵风吹过,下起了大“雨”。“大晴天哪来的雨?”我说。抬头一看,原来是荔枝树的“花宝宝”太调皮了,玩起了“空中跳伞”。

夏天来了,荔枝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荔枝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红通通的,就像一个个迷人的小灯笼,好看极了!

一次,我像一只小猴子一样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荔枝树。我摘了一颗荔枝,剥开微微带刺的红色外皮,露出晶莹、饱满的肉。我忍不住轻轻咬了一口。“啊!真甜!”就在陶醉之际,我一只脚站不稳,差一点儿就掉下来了!心里暗暗地想:“好险!”……

这篇小练笔的作者是个本地的小姑娘,在最初的书面表达时,习惯用粤语的表达方式来写作,跟普通话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是在老师的不断鼓励、期待与赞赏中,渐渐有了进步,写出了这篇表达流畅、充满童真、童趣的小练笔。

其实,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相信不少的教师也有同感:赞赏是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重视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拓宽学生写的思路,赏识学生写的文段,我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中重视小练笔,在这块小练笔的小小天地中默默耕耘,也初见成效。学生参加学校的现场作文比赛,团体成绩获得年级第一,参加镇小学生现场作文比赛,也获得一等奖。初尝喜悦的我更加坚信,只要我坚持不懈走“激趣、广拓、赞赏”的小练笔指导之路,我班学生的习作之树一定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情境教学与习作》,作者:李吉林。《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

2、《开放式习作教学》,作者:张云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浅谈“激趣、创新”教学法 篇3

一、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要与“用”相结合。在教学中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亲人和朋友;“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等;“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等;“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一来,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2,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需求,学生就会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学生练习的热情不高。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笔者提出了一些任务,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并介绍一下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图形的操作使用方法,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同时又掌握了数学知识。有了明确的目的,练习就有了动力。

二、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较高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根据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以此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模仿多,创新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学生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笔者努力寻找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阐述思路,大家一起探讨。这样,时间一长,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就更愿意去动手尝试。

有人说:“创造性在一致性的要求中慢慢被泯灭。”课堂上,笔者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新途径。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的作品为条条框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另外及时评价、指导学生的作品;学期结束时举办相应的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选登,自豪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指导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情节时应当多考虑他们的特点,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与教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五、激励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笑声和掌声中,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成功。

创境激趣探索创新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探索意识

以问题为中心,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美国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疑问, 是自主探索的体现, 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在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的不同阶段巧妙设疑, 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 引导学生释疑.

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利息的计算时, 教师先以自己把5000元存进银行, 两年后变成5158.4元的事实引入,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先提出:为什么钱会多了?怎样存钱?怎样取钱?利息怎样算?在活动中学生又提出:存期两年, 想提前支取怎么办?如果超过期限, 超过的时间怎样算?有了利息税后又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等等, 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使课堂充满数学的活力.

二、创设活动情境, 培养探索意识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 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在课堂上,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 像数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研究, 去探索, 去创新.如:经过亲手的剪拼和观察, 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底乘以高.

在数学教学中, 观察和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主要方式.实践活动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 巧妙地安排实践活动, 使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动力, 主动探索.例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人民币时, 教师在教室里创设了一个模拟文具店 (里面摆有各种文具卡, 并分别标上单价) ,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3元钱来买文具, 必须用完这3元, 看你们组能买些什么文具学生们被这一熟悉的情景吸引住了, 高高兴兴地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意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 还要多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如生活中的一些调查统计、实际小测量、制作几何形体或数学学习用具等, 要鼓励学生多看有关数学的课外书, 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探索意识, 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其知识面, 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三、创设故事情境, 培养探索意识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 有效地创设故事情景,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研究.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 教师创设童话故事:树林里, 松鼠妈妈带了一群小松鼠, 其中一只名叫圆圆的小松鼠既贪吃又自作聪明.一天, 松鼠妈妈分别给每只小松鼠12个松果, 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 其他小松鼠都拍手表示满意, 只有圆圆大叫着:“12个松果太少了, 不够吃.”妈妈说:“那好, 我给你24个松果平均分4天吃完”圆圆又叫又跳:“不够, 不够.”妈妈说:“那我给你36个松果, 平均分6天吃完, 怎样?”这下圆圆满意了.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 而圆圆却莫名其妙.同学们, 请你们想一想, 为什么妈妈和小姐妹小兄弟都笑了呢?同学们听了都笑圆圆笨, 争着说自己的想法, 表现自己的才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此外, 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一些数学家刻苦研究的名人轶事, 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 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 他们会追踪数学家的思维, 去体验研究成功的境界.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 能激励学生, 陶冶性情, 鼓舞斗志,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精神.

四、创设游戏情境, 培养探索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 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 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 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游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学6的组成时, 教师与学生玩拍手对口令的游戏, 如:教师 (或学生) 说:“我拍2 (拍两下手) .”学生 (或教师) 就说:“我拍4 (拍四下手) , 2和4组成6.”学生开心得不得了,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 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学中玩, 玩中学, 学得有劲, 玩得开心,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探索能力培养的意义,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精心创设探索情境, 努力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热情,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索习惯,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

激趣、诱思、导学 篇5

激趣、诱思、导学_英语教学论文

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传授给他们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小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好必备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小学低年级的英语教学:

一、激趣----性情陶冶,人格塑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过:“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力求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当采用先进的现代媒体教学,令教学集直观、生动与一体,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此外,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应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传授给他们动听的英文歌曲、童谣,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可以组织趣味游戏,创设一个又--个新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从而广泛吸引他们参与课堂,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例如,在教授各种色彩单词和动物单词时,可以利用歌曲《Rainbow》ColorGame”,让学生在载歌载舞和游戏中巩固学习“色彩”,或者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辨声游戏”,以竞赛方式,听音猜物(动物)。在揭谜时,放映片刻动物卡通片,进而让孩子戴上形象道具表演小动物,模仿其动作神态,或借助“MagicBag”,把一些带有各种颜色的小动物放在一个口袋中,让学生触摸、猜物、取物、观察、描述,使得小学生在自我尝试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揭开谜底,这样,就会让他们享受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成功喜悦,进一步巩固色彩及动物单词。这种设悬、惊奇、动感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参与游戏、竞赛、歌唱、表演、猜谜、听故事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学习英语、记忆英语的热情。不仅令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表演和表达能力,并且更有利于小学生陶冶性情,开放个性,发挥潜能,增强自信,健全人格。

二、诱思----创新思维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热情。首先,鼓励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怕标新立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途径,或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或运用丰富、优美、生动的教学语言,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装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综合复习课上,创设具体情景,营造讲英语气氛。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图景。老师温和地说:“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对,是森林,多美丽呀!你喜欢吗?”“想想看,有谁住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呢?”小学生可以用英语说出许多小动物(animal)……“谁最有礼貌呢?”学生各抒己见……“littlerabbit见到littlebrowngoat,会很有礼貌地说‘Hi,Gladtoseeyou.’”……“littlewolf邀请littlerabbit‘Let’splaytogether!OK?’”“littlerabbit会答应吗?”“NoWay!”……如此这般,在老师的引导下,插入幼儿时学过的童谣、儿歌,学生就拼凑并演绎了--个充实、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师也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德育教育)。

这种自由、新颖的教学策略,集编、导、演于一体,使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维,也提高了语言实践能力。

再者,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放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新的方法,新的观念。

三、导学----坚持科学方法、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激趣美术课堂 篇6

关键词:美术课堂;学科综合;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美术课堂充满乐趣,不仅仅是着眼于课堂上采取一些措施,多搞几个活动就解决的,它还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众多环节,需要对新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在教师自身的观念上发生根本的转变。

一、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乐进课堂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学生希望老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学生普遍认为更多的图片和课外知识能使他们的视野更为宽阔。优秀的课件能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上努力以朋友的口气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喜欢我、接近我。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采用课件、图片进行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世界地球日》时,需要讲授以前青山绿水、美好的环境并与现在环境污染的对比,要安排2~3课时,如果按传统教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采用课件进行教学,综合运用影视、音乐、图片等手段,则能在1课时内轻松地完成上述内容。

二、关注儿童心理,让学生乐中有学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教学中,我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知对象。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要求他们表现出我们成人眼中的世界。如,在教学《玩陶泥》时,我首先播放陶泥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揉、搓、粘等技法以及点、线、面的组合,制作常见的生活用品过程,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表现立体造型。让学生一起享受着充满趣味、充满创新意识的课堂,部分原来只会规规矩矩照着书上陶泥制作的学生,也都有了一些新的创意。

三、实施游戏教学,让学生学中有乐

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智力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游戏、活动带入课堂,使课堂的气氛活跃,顺应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在课中做一些有益于提高审美、创造美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动物朋友》时,我带着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动作,使他们从动作、声音中做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我对学生游戏的编排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兴趣。

四、注重学科综合,提高审美情趣

在美术课中适当地引用音乐教育大有裨益。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着古筝弹奏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着范宽、马远的笔墨丹青;一边听着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一边品味着莫奈、雷诺阿的流光溢彩,整堂课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大师的美术作品,不仅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而且提高了绘画中的审美情趣。在美术课中,教师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通过优美的语言与形象的画面相结合,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再去深思遐想,以培养想象能力、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诗配画》时,让学生深刻领会《诗配画》的意境,去构思诗中的画面。学生一边吟诗,一边和着音乐画面,学生在这其中领悟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对学美术、学语言增加了无穷的乐趣。美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美的灵感,引导学生表现美。在教学《元宵节里挂彩灯》时,我运用多媒体表现元宵节热闹的场面,把学生带进元宵节热闹的节日气氛中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有的学生想制作,有的学生想画画,甚至有的学生想表演,想给自己的画配上文字解说,就这样,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体会到新美术教育理念带给课堂的乐趣。

总之,在美术课改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有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让每个学生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参考文献:

巧设例题,激趣创新 篇7

一、巧设趣味性例题,唤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只有“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巧设趣味性例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设疑激趣

课伊始,教师提问:“每个汉堡9元8角,咱班45名同学如果每人买一个9元8角的汉堡,大约带多少钱够呢?”

2.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并提出要求:(1)讨论“大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450元钱到底够不够?为什么?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值时,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3. 适时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是非常必要的。在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估算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估算问题吗?请举例说明。”同学们举出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中的实例。

二、巧设生活性例题,引导自主思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例如:在教学连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巧设质疑

根据本班的实际,提出下列一组问题:(1)我们班有几组学生?(2)每组有几张课桌?(3)每张课桌坐几个学生?学生很快做出回答,教师板书“有四个组,每组有6张课桌,每张课桌两个同学”。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一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动笔试着解答。

2. 激励创新

教师再提出新的要求:“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这个问题?”50%的同学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出来。教师板书:(1)2×5×4=(2)2×(5×4)=(3)2×4×5=显然,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为例题,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三、巧设探索性例题,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主动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的角色应该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转为推动者、指导者、学习者。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时,我是按下列程序进行教学的。

1. 铺路搭桥

在复习了四个乘法数量关系(即: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示四幅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图意。

2. 引导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一条捷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呢?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组喜欢的那幅图进行分析研究,看哪组同学合作出色。在汇报合作结果时,教师把刚才解答出来的完整应用题让学生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教师加入到稍有困难的学习小组中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试着推导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 鼓励合作

经过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发现学生的思维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来了。可见,这种合作式学习不仅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

四、巧设实践性例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时,学生便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源于社会现实、源于生活,再运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采购员”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是:“同学们,‘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为了更好地庆祝新年的到来,每个小队商讨一下,开联欢会时都需要哪些物品,请填写一个计划单,看哪个小组计划得全面又经济实惠。”

对这样与众不同的例题,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激趣 篇8

一、将中专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生物知识当中, 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兴趣是中专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中专阶段的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将中专学生处于表层的兴趣爱好, 比如爱玩电脑游戏、爱上网聊天等这些兴趣, 转化成喜欢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兴趣, 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根据中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从游戏入手, 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游戏是学生成长的伴侣。 生物教师要正确理解中专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中专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抓好游戏这一环, 将生物的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中专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 比如中专学生在初始阶段学习时, 为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青蛙过河”的小游戏吸引中专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知识。

2.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 调动中专学生多感官感知, 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 在中专生物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 利用声音、 图片、动画、视频等全方位调动中专学生的感官, 使中专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从而激发中专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动手操作的动机。

比如我在讲授生物链时, 为了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同学们, 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都看过动画片, 能说出几个动画片的片名吗? ”动画情景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 在中专生物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 “动画片中的动物之间有没有联系? 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动画片。 ”此时中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到了课堂上, 对于我最后提出来的要求开始窃窃私语:“自己做动画片? 可能吗? 我们也不会呀。 ”我看时机已经成熟, 便播放以前中专学生做出来的生物链主题作品给他们看, 并告诉他们:“这些简单但很有趣的动画都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做出来的, 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出动画片, 并且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激起了中专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听得认真、做得仔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学生本位, 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 老师们已经能做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都是以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教学, 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中专学生被动接、死记硬背的课堂形式几乎绝迹。 在倡导“中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的生物课堂上, 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应该相信中专学生, 尊重中专学生, 大胆放手让中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教师要还课堂于中专学生, 充分发挥中专学生主体性, 留给中专学生足够的想象与实践的时间及空间, 让中专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组时, 如果总是一味地讲, 则中专学生只会越听越不耐烦, 不如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 让中专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内交流合作, 亲自动手尝试制作学案。 对于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要插手。 在这样不断的尝试、 练习中中专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课堂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让创新成为生物课的主旋律, 培养中专学生科学素养。

民族进步、民族发展靠的是创新。 生物教师要肩负起培养中专学生创新意识的重担。 其实生物领域的创新点有很多, 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中专学生发挥想象、张扬个性, 努力使自己的学习作品与众不同。 当然教师在对中专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多角度衡量, 寻找作品中的创新点, 注重对中专学生能力的评价。

在日常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知识、技能与学生科学素养一起抓。 在网络全面普及的今天, 生物科技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冲击非常大。 因此, 生物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养成使用生物知识的良好习惯, 让中专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同时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中专学生做品学兼优的学生。

总之, 中专生物学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 既要教给中专学生知识和技能, 又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要让中专学生真正爱上生物课, 教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面对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 中专生物教师唯有多学习、多钻研, 才能在教学中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生物课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生物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创新激趣 篇9

一、妙设情境,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奠定了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于它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这节课能否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无疑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引入是否得法。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开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这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你能利用计算机制作具有个性的名片吗?你知道怎样到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自己的桌面吗?这一系列的问题, 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 对新课的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美妙的音乐、震撼的图像设计、搞笑的flash动画……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 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例如, 在《网上搜索》这节课中, 我用《三只小猪》的flash动画作为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重要意义。当我播放动画时, 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 兴致勃勃地观看着flash动画, 关注着三只小猪因为网络搜索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命运。学生们通过动画, 认识到掌握网络搜索技巧的重要性, 激励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 上课一开始, 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 有学头, 愿意学, 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学以致用, 乐在其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应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 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 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学生学计算机时, 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实际需要。例如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感恩卡、个性桌面, 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做板报;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 学生可以利用它来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媒体播放器, 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 在课堂上学的技术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 都是学生所需要的,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

(二) 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 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 学生才能在“用”中强化巩固知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设计练习时要注重“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 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但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 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 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 但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 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 我提出了一些任务, 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朵花, 并介绍一下用到的自选图形的名称。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 既练习了各种自选取图形的使用方法, 将它们整合在一起, 同时也介绍了数学知识, 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练习就有了动力。

三、任务驱动, 主动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 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驱动, 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 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如果任务设计合理, 就能使学生在解决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形成一个认知、情感活动的良性循环,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学习精神。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分层次任务教学的方法, 设置符合各层次学生需求的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 使信息素养较低的同学可以通过完成基本任务产生成就感, 而认知能力强、信息素养高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再继续完成拓展任务, 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探索,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从而提升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例如, 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 我采用了“节节高”的教学模式。第一步, 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文件;第二步, 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文件素材;第三步, 用不同的工具软件 (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 制作多媒体作品。这种教学任务的设计, 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 基础稍差的同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了如何在演示文稿中插入音频文件, 并为自定义动画添加声音效果;基础稍好的同学, 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 收集了喜欢的声音素材, 使自己的作品独具个性;而一些“大侠”们, 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实战能力, 利用工具软件, 探究处理声音素材的方法, 达到了本课的“巅峰”。曾经有位学生的作品《古诗欣赏》, 其中不但配上了优雅的古典音乐, 还加入了学生自己的朗诵录音, 他的作品博得了班级同学的一致好评。

四、参与合作, 体验成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 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 学生会感到厌烦。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考虑学生的特点, 要做到精讲多练, 并做到全方位互动, 即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 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交流, 寻求别人的帮助, 还可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如在教学《计算机安全大家谈———计算机病毒与木马》一课时, 要让一个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报告是不现实的。因此,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方式组成协作组, 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 都能按自己的特长来完成自己的作品, 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网络在Word里合成研究报告, 并加以美化修饰。这种需要多人互相协调、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及时评价, 鼓励创新

随着学生活动的增多, 教师的及时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能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的课堂上,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今天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老师真替你高兴, 要再接再厉哦!”;“你的设计太有创意了, 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操作方法要比老师的简单得多, 你简直是电脑高手啊!”。这些看似朴实而实际的鼓励, 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自己点滴的进步, 让学生体验成功, 找到自信,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 强调在课堂上, 只要敢于参与, 就是成功。在教学生利用photoshop处理图片时, 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hotoshop软件, 不知如何下手, 而且大多数同学都“立志”于和老师做出相同的作品, 很少出现有创意的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商讨与争论。这时, 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不再展示作品样例, 而是给出半成品, 让学生发挥想象,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加工”手中的半成品, 并注意观察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网, 演示给大家看, 并让“作者”们说思路, 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 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也愿意动手实践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 同时还培养了参与意识, 淡化了失败的感觉, 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同时,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有利契机, 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学以致用, 敢于创新。例如, 制作班级课程表、设计校运动会的会徽、班牌、班徽等, 为校刊设计封面, 这样,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求异、求新”的观点。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 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 激发兴趣, 全方位互动, 尝试创新为手段,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 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方法, 来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将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摘要:大力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势在必行。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探索不流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模式, 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习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前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对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创新激趣 篇10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它已与“一本教科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融为一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同时,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比较强的数学学科, 优势更为突出。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1.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过程, 开启思维。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做到动静结合;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便于学生理解问题、降低知识难度, 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 笔者在讲九年级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 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形、画合为一体的优势, 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讲解时, 笔者先是由计算机动态显示两圆的相对运动, 当两圆慢慢地相互靠近时, 让学生观察两圆的相对位置变化, 然后再来总结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其特点。整个过程形象、生动, 利用动态的显示使那些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同学们十分轻松地掌握了两圆的位置关系, 获得了更正确、清晰的概念与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发展思维。

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模拟教学内容的形成和活动过程,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现成化, 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既突破了难点, 又发展了思维。如在讲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技术, 将抛物线y=ax2移动成y=ax2+c、y=a (x+h) 2、y=a (x+h) 2+c。在图像的移动过程中, 具体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等都随之呈现出来, 化解了同学们心中的疑点、难点, 应用起来也就显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只要体验生活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 结合教材上折纸、画图、操作、试验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问题情境, 努力体现“做数学”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做中感受和体验, 在做中亨受成功的快乐, 在做中培养创新精神。比如, 在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笔者让学生先分组讨论, 设计拼图方案, 然后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按照自身的设想进行拼图, 并进行逐个验证, 从而得出不同的证明方法。这样的启发,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有的老师对多媒体过于崇拜, 以致于每节课都要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 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说, 效果还不一定好。事实上, 正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 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 使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同时, 由于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 压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 更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 因而难以改变教学方法。

此外, 目前公开出版的教学课件十分有限, 专家们编制的课件往往使教师们感觉到不适应实际需要, 而更多的课件则需要教师写脚本和编制一肩挑, 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实践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 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承受的。再者, 学生长时间地注视屏幕, 还会引起视力下降。

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真正让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么, 在目前的情况下,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1. 要注意摆正计算机的辅助地位。

笔者认为,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有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点,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过度地依赖它, 而应该继续保留传统教学中的必要教学环节, 让多媒体教学为其更好地服务。在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画法时, 教师只要用多媒体展示它的画法及步骤就可以了, 而没有必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显示在大屏幕上, 否则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而了无生气。也就是说, 计算机可以作为一个片段, 一个环节为教学润色, 反之就成了累赘。

2. 不要忽略传统媒体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计算机不仅能把一些利用实物难以描述的数学过程展现出来, 而且效果非常逼真 (如抛物线的平移、开口大小与系数的密切关系) 。但需要指出的是, 绝不能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一切, 也不能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板书、一些挂图、实物演示等, 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比如, 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角平分线时, 关键还需要教师用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然后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做, 这种效果当然比让学生看计算机上的演示来操作更扎实, 效果也更明显。

五、总结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大创新, 所以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在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表现自我,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独特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快速地走进数学课堂。本文将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自身特点出发,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从而提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并强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鹏程.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3) .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1) .

[3]苏伟.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教学中的尝试[J].江苏电化教育, 2002, (4) .

制图教学“激趣”四法 篇11

【关键词】激趣;电教手段;启发式;情感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制图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制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结合笔者的多年制图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四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趣

制图课中的第一堂课是关键,因为职校学生刚刚接触制图,对制图感到新鲜、好奇,学习兴趣浓厚高涨。新鲜感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好奇心是学生的特点,越是新鲜的东西越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可将从工厂找来的蓝图和蓝图所表示的真实物体,展示给同学们看,说明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仪表、语言、教态、板书等,给予学生新鲜感,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电教手段激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采用模型、挂图及教师的板图辅以教学。学生感受到的只是一种静态的三维空间,较难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及内在的联系。长此以往,学生兴趣就会索然无存。若根据课堂实际大胆创新,即采用CAI的教学方法,多媒体CAI具有声音、图形、文字、动画及鲜明的色彩,它能使空间投影分析和原理由静态变为动态、并使图、物之间的转换关系更为形象、生动、实感性强。例如两回转体表面的相贯线历来是本课程教学上的一难点,而在录像片《相贯线》中由于借助了动画和特技,使空间分析辅助画法的概念和原理从以前的静态变为动态,因此学生看了《相贯线》的录像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样,就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讲清以前需用较长时间去讲授的空间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采用CAI的教学手段还可以将作业练习题等制成CAI软件,使学生各次练习都能在计算机上完成,教师也可在计算机上给予指导及批改学生的作业。CAI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减轻了教师劳动,精简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可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教学境界,学生由新鲜、好奇,产生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啟发式教学法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笔者在半剖视图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先出示模型,然后打出投影的视图,让学生观察,再提出问题,对称机件即要表达内部结构又要保留外形,如何表达?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如讲装配图的作用和基本内容时,可用和零件图相对比的方法来讲授,先引导学生回忆零件图作用和基本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由学生判断和推理出装配图每项基本内容的具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从设疑——激趣——探究——解疑,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变教为导,变学为思,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学中教,教中学的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融洽师生情感激趣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参与,师生的感情的相互作用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语言充满感情,教态和蔼可亲,学生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教师要尽量使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幽默风趣,充分发挥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使学生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依赖的民主气氛中,树立学习的信心,诱发自己学习的兴趣。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同时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同学制图作业正确率较高,××同学的图样画的美观漂亮,××同学的仿宋体写的特别好,对学生的制图作业要尽量及时进行面批,这样也能增加亲近感,同时多用鼓励肯定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表扬学生,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掌握新知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以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应用各种形式的方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以上四种激趣法并非固定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幼龙.《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鹏翔,何文平.《工程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霍振生.《汽车机械识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创新激趣 篇12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连接结构改进下一篇:图书馆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