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心

2024-10-13

创新中心(通用12篇)

创新中心 篇1

策划人语:

“2011计划”, 又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继“211”“985”之后, 我国在高教领域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它以高校为实施主体,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 不限定范围。注重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 并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 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参与。

河南省高校认真组织实施“2011计划”, 积极开展协同创新, 按照该计划“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总体要求, 挖掘潜力, 组建了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协同创新载体的引领下, 河南省力求突破高校内外协同体制壁垒, 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 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从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持续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服务能力。

本期“特别关注”是在河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进行的, 并得到了教育厅科技处的大力支持。这里, 感谢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相关高校的热情帮助。

创新中心 篇2

心创新不止步

春节长假刚过,中山医院门诊4楼的内镜治疗中心就挤满患者。这里是全国患者最多的内镜治疗中心,平均每天有400名患者来这里就诊。这是因为,这里有一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梦之队”。

在几年前的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上,当周平红以29分钟的速度完胜花费2小时才做完手术的日本人时,掌声为中国响起,中国医生技惊四座。在人体中,食管和贲门是输送营养的重要交通线,但当贲门因肌肉功能障碍而不能开关自如时,进食越来越困难,医学上称为贲门失弛缓症。过去,治疗只有开胸这条路,“周氏手术”对当时全球最先进的日本技术进行革新改良,用胃镜在食管里打通一条世界上最小的“隧道”,经由“隧道”修正生病的肌肉,只需2至3天,患者重获新生。

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是这支“梦之队”的队长,也是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将当初的“处女地”开垦成“丰收田”。1992年,姚礼庆到内镜中心担任主任时,面临“三无”困境——无教授、无课题、无病人,甚至没有研究生进修医生选择他们科室。那时起,他就开始了一场和时间、和自己较量的竞赛。哪里有技术,他就把年轻医生送到哪里进修;他要求中心所有医生处于24小时待命工作状态,被其他医院拒收的急诊疑难患者到他这里,随到随时手术……

成功没有秘诀,永远以患者为中心、创新不止步是这支“梦之队”的精神所在。内镜微创治疗是全球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姚礼庆先后率先开展了内镜下胃、消化道狭窄的内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气囊扩张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ERCP取石术等40余项先进技术。

如今,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成了全球完成内镜手术治疗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中心,其中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属国际独创。更有多项国际内镜手术指南和规范,由团队起草制定,被称为“中山标准”,世界各国、包括梅奥等国际顶级医疗机构的医生,纷纷来中山医院进修学习。

创新正向经济中心城市集聚 篇3

G20杭州峰会上,“创新”成为热词。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四个药方”,其中一个就是创新增长方式。

“把握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这些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让相关行业企业家感到振奋。

创新不仅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剂药方,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力强弱,已成为评价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围绕如何打造城市创新力这一话题,《支点》记者在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东湖大讲坛上,独家专访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军。

创新力带动城市发展

《支点》:您如何理解城市创新力这一概念?

陆军:创新力是创新能力的简称,它是涵盖技术、文化、制度、环境、组织等创新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的综合性概念,对创新力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

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创新力包括国家创新力、区域创新力、城市创新力和企业创新力等;从创新类型和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制度创新力和技术创新力;若从创新环节和组成的角度,则分为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等。

“十三五”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新发展观,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加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城市主导型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创新力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支点》:创新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陆军:关于创新力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第一,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会自行创造和吸引生产效率高、辐射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改善环境,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通过产业的集群化、规模化,直接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第二,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都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创新主体格局,尤其会促进创新活动的开放协同,形成社会创新综合实力的提升。

第三,较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诱导城市发展由技术供给转向需求导向,以此引发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大规模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打造可持续性的创新社会环境和激励体制。

第四,创新力强会加快市场进程,从而进一步加快开放共享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形成。

最后,创新力还对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改善城市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社会经济多样性程度、扩展城市创新资本市场化机制、推动城市教育体系和完善科研创新体系等,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创新能力强的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

《支点》:您更认可从哪些指标来解读一个城市的城市创新力?

陆军:衡量一个城市的创新力,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例如,可以重视创新活动的组织,也可强调创新的过程,还可以注重创新的效率或结果。

目前基于对城市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有关城市创新能力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很多。有些研究机构,还编制了创新能力指数之类统计指标分析框架……这些成果大多分层次设计指标,罗列了大量相关因素,然后进行汇总和数据评价。从研究的成果意义上讲,这都是很重要的。

但我个人认为,创新成果、创新绩效能充分反映不同城市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这些可以通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专利申请量、创新人才规模,以及本土初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自发性创新企业的集聚度等指标来反映。

《支点》:您去过很多具备创新性特征的城市,对哪些城市印象最深?为什么?

陆军:这个问题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创新能力,是基于社会经济、科技开放、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较强实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大多是经济中心城市,尤其是在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乃至教育、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方面,具有较强集聚优势的城市。

另一方面,创新力形成不是线性的,创新过程、组织和路径、手段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很多创新型城市具体特征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

从典型性的角度,有一些城市创新能力发育和成长的特征,令我印象深刻。

例如,在国内,深圳是自发性创新的代表。深圳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以及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和激励系统,都非常成功。目前,深圳的本土企业中,有四家进入PCT国际专利申请人的前50名,这是非常突出的。

北京则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高度集聚,高端人才集聚,以及科技人文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推进政府与企业互动、企业与高校互联、城市与区域互利等几项加快城市创新力提升,以及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力形成的战略支点上,成果斐然。

此外,基于重点新兴科技产业的武汉光谷模式,基于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巨头和良好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的杭州模式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代表。

《支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吗?

陆军:国际上,纽约通过减税、公私合营和完善配套设施等,依托硅巷(Silicon Alley)逐步成为“美国新科技之都”。

资料显示,硅巷目前拥有超过500家初创企业,创造科技就业岗位数量排全美第二,成为风险资本竞相投资的热土。纽约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无边界的高科技园区,更重要的,借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优势,逐步成为美国东岸重要的风投资本交易中心,给未来的城市创新力提升注入了持久动力。

高房价是一把双刃剑

《支点》:有观点认为“高房价将会压垮中国的创新力”,您是否认同?

nlc202309082316

陆军:单从逻辑上分析,这句话是合理的。

高房价必然推高城市的服务成本和生活成本,导致城市创新创业门槛提高,对诸如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刚毕业怀揣专业技能和创业梦想的青年人等,形成挤出效应。因此,你更加理解,美国早期创业者为何挤在车库中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对中国而言,基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开发和人口流入城市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业迅速膨胀,住房价格飙升超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合理范围。

毋庸置疑,这种态势必然对创新创业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决策者必须要正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不过,如果说高房价必然会压垮中国创新力,这也有些武断。

从现象上看,我国创新力最强的几个城市,基本上也正是我国房价最高的城市。这个现象很有趣,说明两者之间并非绝对的排斥关系。

例如,高房价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生产生活服务产业都比较发达,这有助于形成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再比如,高房价会挤出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形成均质化的文化氛围、生活环境,有利于吸引高端创新型人才,保障创新发展。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城市创新力而言,高房价是把双刃剑。

《支点》:如何在城市房价与创新力之间取得平衡?

陆军:应当在保证房价合理涨幅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具体城市创新能力形成的具体特点,进一步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模式,采取科学合理但稳健有序的住房政策。

当然,根本解决之道是发挥住房市场机制的价格决定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价格调节和创新要素市场有序运行的保障作用。

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

《支点》:一座城市提升创新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陆军:对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提升创新力是个系统工程。由于城市基础条件、综合实力以及外部环境各有差别,不同城市创新力提升战略理应有所差别。

但综合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城市案例与经验发现,在如下一些主要发展途径方面还是具有共性的。如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出台各类扶持和激励政策,建设高效的孵化服务体系;完善创新投资市场建设,构建良好的资金支持系统 ;打造城市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扶持中小型初创企业成长,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化;完善文化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等。

北京创新东方医学研究中心 篇4

为中医药人士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 为医与药、医与患、医药与健康产业之间相融通铺设桥梁。

服务宗旨:创新为魂诚信为本医德为先惠人为上。服务范围:医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服务项目:中医药专利申报、保健食品药械号申报、中药药理毒理实验、新药临床试验、风湿骨病“禄辛疗法”培训及技术转让、执业医师考试指导、成人学历教育报读、职称申报、论文发表、分支机构设立。 (详情函索) 营业执照:110114001662462 (1-1)

电话:010-51299147 13910905068联系人:高伟http://www.eastdoc.net Email:eastdoc2001@163.com

运营中心创新提案申报材料 篇5

创新提案申报人:姬戈 刘冬梅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为持续提升一线员工营销技巧,进一步推动营业厅转型发展,分公司市场部运营中心精细整合资源,自制《营销口袋书》,助力营业厅营销服务工作双赢。

二、实施方案及步骤

精细整合资源。对一线营业厅进行穿越式体验营销,深入了解营销中存在的困难,将问题进行提炼后,再结合公司的业务和营销进行整合分类,从七个方面解决实际影响营业员终端销售的重要因素。

注重细节把控。运营中心组织营业员多次进行销售模拟演练,从营销技巧和现场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并对常见问题汇总答疑,给出营业员统一参考的解释口径,从而大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和营业厅的成交率。

三、项目创新点 一是《营销口袋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营业员在营销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答疑和浓缩的营销知识点,指导营业员快速向营销转型提升营销成交率;

二是《营销口袋书》体积只有名片大小,营业员可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学习,降低了营业员的学习成本,提升了学习效率。

四、预期实施效果

“学为中心” 激励学生乐于创新 篇6

一、以情导学,发现创新的魅力

在教学中,笔者较多通过引入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事半功倍。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用探究科学奥秘的求知欲来滋养童心,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实,情感生活丰富,想象天地广阔。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童心童趣呢?笔者认为,要不断丰富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我们应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近科学,体验科技,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增长科普知识,发现创新魅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相融。

二、以趣激学,激发创新的意识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

这个月,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谈发现”,我就很有感触。特别是《制作生态瓶》这一课。生态瓶是需要课后长时间观察记录的,一节课达不到教学效果,我就让学生把生态瓶放在教室里,并让各组安排好记录员。有的瓶里的泥鳅养了几天死了,预示着生态瓶的失败,于是学生及时调整生物及非生物的数量关系。也有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联想到了自己家养的金鱼,在科技兴趣小组上提出:鱼缸能不能也像自然界中的生态圈一样,可以不用人工换水喂食?我表扬了他这个创造性的想法,并让他课后自己先思考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果然在下一周的兴趣组活动上,在我照例为大家讲解了《玩中学发明》的案例之后,这位同学受到了其中的“宠物自动喂食器”作品的启发,立刻想到要发明一个自动喂食金鱼的自净鱼缸,还说了他的简单构想。我提示他,可以将构想化成简图,并且附上一定的说明。他信心满满,对创新充满了希望。

这次的教学经历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科学实验,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何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科学?课后的分析、反思,兴趣组上的讨论、启发也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的一个想法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认可后,他们就更有信心,就从内心深处打破了一直以来对于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尽快地帮助学生打开这扇创新之门,为学生建设一个科技乐园。

三、以习助学,提升创新的能力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从教育为人生的角度来说,教育要培养习惯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习惯的养成即自我教育的机制形成,这便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以这样的出发点来思考教育,提升科学课堂效率,能更好地将发明创造的思想贯通课堂内外,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在我校,科技发明制作兴趣小组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同学们都养成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每节课上学生都很感兴趣,有时候做完一个小制作之后,还经常与我讨论改进的方法。比如,完成了牛顿摇篮的装置之后,各小组就开始比赛,看谁摆动的次数多,他们自己研究出了摆球高度和摆动次数的关系,有的甚至开始自己增减材料,改进这个装置。大家都玩得津津有味!创新意识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心中萌生,创新能力就这样慢慢地得到提升。

一天课间,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对我说,他发现同学们上厕所的时间往往很集中,下课时一拥而上,男厕里常因排长队而起争执,这样非但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而且候厕很浪费时间。我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他说想设计一种新型小便池,它有三个小便位,可以同时供三个同学一起小便,这样一来不用排长队,省时间;二来能节约用水,只要按一次冲水按钮,就可以冲干净整个便池;三来提高了空间使用率……

我当即表扬了他,并且鼓励他把想法写下来,把简图画下来。事后,我向专家咨询了这个创意的可行性,并且进行了专利查新,发现目前还没有对此类实用新型洁具的研究。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对这项创新作品的研究,希望将来能把这项创新发明广泛运用于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惠及更多的人。

综上所述,概括为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的一句话:“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被点燃的火把。”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学校科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在科学教学中坚持“学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中心 篇7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强调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 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 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也是各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2011计划”给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与发展方向, 尤其是低碳建筑行业。目前, 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顺应中国低碳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响应了“2011计划”创新号召, 机电系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 从本身的专业及现有资源优势出发, 探索政、产、学、研协同的创新合作途径。探索一条产学研合途径作可以帮助整合社会资源, 使机电系的教科研综合实力上新台阶, 此举也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及建筑行业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筹建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有利于拓宽办学资金来源, 形成开放式办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密切机电系与行业、社会联系、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该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对该项目的目标任务、管理运行、预期成效等几方面做出规划与要求。

二、目标与任务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将按照以“服务广东省社会经济与建筑产业发展为宗旨, 以低碳建筑节能研究项目为抓手,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平台共建, 成果共享”的原则, 围绕建筑低碳化, 开展相关技术、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及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工作, 开展国内外低碳建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协助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新兴能源与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促进新兴能源产业与低碳建筑经济的发展。“中心”将力争建成创新型的工程研发及人才培养体系, 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结合平台。

低碳建筑技术创新协同中心近中期发展目标:将建立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平台。创新协同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师资力量, 以建筑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应用电子、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教师作为人才保障, 开展低碳建筑技术的产学研创新协同合作。

对于二个平台的任务, 有如下几点计划要求:

1.建筑节能与环保技术开发工程中心的任务有以下几点

(1) 以产学研合作方式申请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纵横向课题;

(2) 与企业合作开发推广新型节能空调产品及地表水热泵产品;

(3) 联合相关企业对外承接空调、电气、给排水安装维保工程及空调节能改造、楼宇智能化改造工程, 带动老师及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践;

(4) 对外承接建筑能耗监测及审计;

(5) 对外承接建筑室内外环境监测及优化设计业务;

(6) 与企业合作开发解决城市住宅隔音净化换气节能的系统装置。

(7) 与企业合作承接屋顶及围护结构防水及植被降温绿化工程;

(8) 与企业合作开办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

2.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任务有如下几点

(1) 各类资质考证培训;

(2) 在职专项技术培训;

(3) 本、硕学历学位培训;

(4) 与名家合作开办易学 (建筑风水) 研讨学习培训班;

(5) 开办有关低碳建筑技术方面的各类学会;

(6) 开办学生就业创业咨询培训服务;

(7) 开展与国际相关建筑大学合作办学及培训。

总之, 中心将以特色创优势, 以创新求发展, 实现机电系人才、科技和整体实力的重大突破。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首先, “中心”机构设置与管理体制的设计方案是:中心将依托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建设的实体, 办成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利和财务权, 实行电工程系直接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暂设全职主任一名, 由机电工程系选派, 享受学院中层副职平均工资奖金待遇, 年终奖视效益情况提取, 其余人员按中心发展需要, 视中心经济状况从机电系或其他系部抽调或直接从社会聘请, 工资费用由中心自行负责。

其次, “中心”运行机制的设计方案是:低碳建筑技术工程中心将实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中心的经费主要以开办各类培训项目、承接项目、申报课题、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方式来保障。此外, 中心拟设专用财务账号, 实行独立核算, 由学院财务处统一管理, 学院对中心的经营收取以下费用:对外技术服务及横向课题提取8%的费用、人才培训提取20%的培训费 (含教室占用费) 。由于中心专职技术人员少, 所以管理及运营成本、相关风险也较低。

四、预期成效

经过合理的筹建, 创新协同中心可以在经济效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 经济效益来看, 创新协同中心计划五年内到账纵横向课题经费应达150万元, 推广承接各类有关低碳建筑技术工程及产品应达300万元。

第二, 在人才培养方面, 对创新协同中心的计划要求是:五年内培养出5名研究生, 相关技能熟练的大学生30~60人, 提供学校教师锻炼10人次以上, 每年培养专升本学生40名以上, 并拟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培训、讲座。

第三, 在队伍建设方面, 计划五年后总的中心工作人员达到20人, 专职工作人员达到8人以上, 且中心工作人员的技能、职称和学历普遍有一定的提升;在对外交流和技术培训方面, 每年邀请专家举办学术交流3人次以上, 并积极派出中心工作人员至国内或国外进修, 每年达2人次以上。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拟依托该工程中心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加强我系和省内其他院校所、企业的科研技术与培训交流。拟每年邀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交流10人次以上, 为企业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10次以上。

五、结束语

创新系统计划通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 与涉及低碳技术的相关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建立系统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 为机电系教师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平台;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利用率, 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摘要:“2011计划”对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行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有望通过机制体制上的突破, 形成行业大协同的新局面。高校包括行业特色高职院校, 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成为核心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主导者与推动者, 和企业、兄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 协同创新。低碳建筑技术协同创新工程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筹建, 希望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创新结合, 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2011计划”,产学研结合,低碳技术,创新协同

参考文献

[1]嵇忆虹, 倪锋, 王宏.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方式探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998, 38 (1) .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周春红, 关晓辉, 宋克.协同创新反哺高校教学的机理分析.教育探索, 2012, (12) :45-46.

创新中心 篇8

柏林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初创企业的选择。

Elegant Embellishments的两位创始人、建筑设计师Allison Dring和Daniel Schwaag在2008年从伦敦来到柏林创业。回忆起当时情景,Daniel Schwaag说:“要发挥人的创造力是需要空间的,柏林在2008~2009年给具有创业想法的人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对于当时到柏林创业的优秀人才而言,这里相对于欧洲绝大多数城市拥有更低的物价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国际化的城市生活着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人们,对各种不同文化有足够的包容。

安永(EY)在一份名为《流动性遇见洞察力——2015年德国风险投资和创业公司》的报告中指出:

“如果说伦敦是欧洲的传统科技创业资本,那么柏林就是‘街区上那新面孔的小孩’。”

“2015年,柏林创业企业吸引的资金处在欧洲各大城市的首位。一直以来,伦敦都是名列前茅的,去年,我们则超过了伦敦。”6月,正在参加Metropolitan Solutions展会的柏林伙伴组织(Berlin Partner Gmb H,“柏林伙伴组织”)智能城市部主管Alexander Miller说。

从“孤岛”成长起来的创新中心

1961年到1989年的28年间,西柏林一直是一个“孤岛”,1989年柏林墙推倒后,柏林墙附近大片没有基础建设的面积成了柏林这个城市几乎免费的资本,一些艺术家、设计师陆续来到这里安营扎寨,其后,一些网页设计制作公司、IT编程技术人员相继到来。

这里的环境很宽容,不论从哪里来,在这里讲英文就能行得通,不会受德语的限制。

“柏林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低成本的创业条件,当然柏林政府也为这些企业的落户提供了很多框架条件。”Alexander Miller介绍。柏林伙伴组织是由柏林经济部、市政府和超过200家企业及机构共同出资支持的经济促进机构,致力于帮助国内外企业落户柏林及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选址、人才招聘、劳动力市场准入等多样化服务和资金支持项目。

除政府支持外,很多大型企业也加入到支持创业创新的工作中来。如,东西柏林边界开放时,很多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土地资源,这些企业正在通过成立创业中心、孵化中心等方式参与到支持创业公司的工作中。

德国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协会发布的《2015年德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德国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额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共有大约7.8亿欧元(约合57.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向了724家公司,投资金额比2014年高16%。

这份报告显示,德国的16个联邦州中,柏林企业获得的风险资本投资额以绝对优势领先。柏林创业企业在2015年获得的风险资金总额为3.48亿欧元,这意味着,整个德国的风险资金有近半的比例流向了柏林。

科研资源成创新发展引擎

柏林是德国境内大学和机构研究基地最密集的地区,拥有良好的跨学科研究和产业经济合作基础。

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开发新思路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了最佳的条件。高校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之间具有非常积极的沟通交流,这在柏林已经屡见不鲜。

Business Location Center的数据显示,柏林拥有22家科技园区和创业中心。因为其拥有科学相关的基础设置,成为了对年轻和以技术为导向的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基地。前文提到的Elegant Embellishments公司成立于2008年,通过将建筑设计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为建筑赋予空气净化的功能。

除了低物价、高生活质量,吸引创始人Allison Dring和Daniel Schwaag来到柏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柏林的人才储备——包括柏林工业大学等高校教师在内的行业专家成为E leg a nt Embellishments重要的智库资源。

“大学老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很愿意和我们交流,他们从理论的角度做研究,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做工作,双方形成互补关系。”Daniel Schwaag说,这些专家很愿意花几个小时和他们的团队共同讨论问题。

德国在孵化器领域的讨论和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大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比例非常高,国家在实验室等科研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大。

“德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创新、能超前的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又非常踏实、可以100多年只做一个事儿。我个人认为,德国的产学研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如何把研发资源和大企业资源相结合。”太库德国创业孵化空间总经理胡高旭说。

中国资本加入助力阵营

在流向柏林的德国风险资金中,中国资本不可或缺。而近年来,中国资本对德国的投资不断攀升。

根据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2016年5月公布的2015年对德投资报告,中国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项目达260个,又创历史纪录。与2014年相比,中国在德投资项目数量增长了37%。

“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2015年它再次成为在德国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这显示了德国作为投资地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GTAI投资部负责人Achim Hartig说。

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海外投资国家风险评级”,总体评级结果显示,德国是唯一AAA级投资目的地。

“去德国投资创新未必能像去美国投资一样,短期内获得超大的回报,但把资本投到德国不会太差、会是非常安全的投资。”胡高旭说。

极盛智能家庭咨询总经理杜永刚分析说:“德国创业创新项目的质量整体都是比较好的。德国人比较慎重,一旦决定做一件事,通常已经考虑的非常成熟了,很少有带着投机心理去创业的。”

如今,也开始有中国早期投资机构正在探索向德国创业企业投资。

前文提及的太库德国成立于2015年,正在将德国科技企业与中国市场和中国资金相结合、促进德国企业在中国的产业化落地。

还有一家致力海外项目投资的机构多维资本,正在以“孵化基地+创业服务+基金投资”的方式参与海外技术的中国加速。

关于中国资本对德国的投资与对美国、以色列、日韩等地区的投资方向有何不同,多维资本曹芳宁早前在参加盛世方舟的活动时曾有介绍:“我们会看以色列的一些VR,或者远程医疗项目,德国是一些智能硬件或者工业4.0项目,日韩我们比较关注消费、生物医药和游戏类项目。”

太库德国:中国孵化器“出海”样本

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动态成长的专业机构,CEO黄海燕此前是张江集团企业孵化器总经理。

截止到2016年6月,太库已经在中国、美国、德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共设立了11个孵化器。

“目标用户和合作伙伴的迫切需求是太库在全球布局的根本原因,局限于某一个地区闭门造车并不可取,创新要素在哪里,太库就会在哪里布局。这就是太库最核心的创造力,也使太库完成了全球化网络的设计。”黄海燕早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太库已经和产业新城运营公司华夏幸福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产业创新模式、孵化器运营、B2B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具体产业化项目落地。

“中国特色”吸引德国企业

2015年6月,在德国汉堡创业、经营着一家科技公司的胡高旭正式加入太库,担任太库德国总经理。

创业的四年中,胡高旭接触了很多到德国开拓市场或者设立团队的中国企业,也积累了一些把德国本地资源和中国需求、中国发展相结合的经验。

谈及加入太库,胡高旭说,“希望做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孵化器,把中国和德国的资源对接起来,真正帮中国和德国创业者做点事儿。”

一方面,德国已经有68家众创空间公司,有名气的超过20家,另一方面,让当地企业接受外国公司的商业指导也绝非易事。作为外来者的太库,如何迅速站稳脚跟?

太库德国综合了创业加速器5 0 0Startups和办公空间解决方案供应商雷格斯的部分业务,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空间,为对在中国市场和资金感兴趣的入驻企业和会员企业对接对德国资源感兴趣的企业和资金。

“我们很享受和太库团队的合作,选择和他们一起工作是因为太库的中国资源。我们知道中国是非常有趣的市场,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机会。”Wehking创始人、CEO Jonathan Felix Wehking说。

现阶段,太库德国的主要工作是梳理德国的资源和需求、做中国相关领域的市场计划和调研,中国方面的企业合作和资金意向更多由太库总部负责。

“雇佣德国员工、吸引德国的创业公司入驻,让这些企业信服,并乐于接受我们的的指导,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作。”胡高旭说。

对接中国与德国

从2014年开始,太库在北京、上海、深圳、固安、硅谷、首尔、特拉维夫、柏林等地建立起实体孵化器,搭载太库创新孵化培育体系。同时,建立全球O2O平台,聚集全球产、学、政、金、研等创新资源,为各地区的创业企业服务。

不同地区的孵化器承载着不同领域技术创新产业化的重任,其中,柏林的重点在于“精密制造、生物材料、汽车新能”等领域。

6月6日到8日,由10家具备核心优势技术的德国科技型企业组成的“莱茵河考察团”先后赴南京、上海和北京考察。

黄海燕在南京的活动现场表示:“近年来,中德合作中两个关键点为业界所关注:一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计划的对接,二是德国创新和中国‘双创’的对接。”

据介绍,莱茵计划打算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在华夏幸福园区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德国特色的产业链,与之相对应,还会建立不同的服务中心,包括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生物医学交流中心、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流中心等。

中国市场、中国产能、中国资本

胡高旭几次强调:“创新当然非常重要,但要把创新嵌在实业当中进行。”

中国钢铁行业面临去库存和生产工艺提升的挑战,对于太库来说,这正是将特种钢工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推向中国市场的好机会。

于是,“莱茵河考察团”中分别提供特种钢材生产流程体系、特殊钢材的设计加工工艺、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服务的企业Wehking、TIXBO、Traisor三家公司,作为“组合拳”得到太库的大力推介。

“通过技术打开窗口,同时提供软件等方面的支持。结合中国当地资源,逐步打造成一个基地,通过这个模式,源源不断地把更多的特种钢加工工艺引入进来。”胡高旭说。

当然,背靠华夏幸福这一在产业新城运营开发方面颇有建树的战略合作伙伴,太库在助力创业企业产业化落地方面游刃有余。

融资也是整个莱茵计划不可缺少的部分。前述10家来华考察的德国企业,不仅希望将产品和服务推向中国市场,还希望得到中国资本的支持。

“资金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着眼点并不在此,我们更看重资金背后的资源。”胡高旭表示。

Traisor团队在其融资路演的PPT中也明确标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投资人,也希望他们能够带来专业知识和关系资源。”

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篇9

1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特性

1. 1 多元性

协同创新中心虽然是由高校牵头组建的创新体,但它与高校传统内部组织,乃至高校本身均有重大不同,最为重要的就是建设主体的差异。当前我国高校仍以公办为主,政府是公办高校唯一的 “股东”,高校必须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设置内部组织,开展办学活动。然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主体却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除牵头高校以外,还包括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国外创新力量等。按照利益相关者的理论[8],这些建设主体大致可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 牵头高校、主要相同单位及中心的骨干成员) 、重要利益相关者( 其他协同单位和中心的其他成员) 、一般利益相关者( 与中心存在直接和间接联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 。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无论是牵头高校还是协同单位,均不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唯一所有者,由此形成了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建共有的局面。

1. 2 冲突性

由于协同创新中心是非单一化组织,其建设主体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将不可避免产生各种内部冲突,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利益诉求冲突。高校积极牵头或参与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既有获取各级政府与企业经费资助、推动内部机制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意图,也有提高学校地位和办学影响力的目的; 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升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较少的投资、较低的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则旨在通过组织和引导协同创新,提高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评价标准冲突。高校、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较为重视创新成果的学术水平,企业、政府部门则更强调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评价创新成果的价值。

三是合作方式冲突。高校、科研院所既是学术共同体,又长期依附于行政机关,在分工、合作、协调等方面习惯于行政主导; 企业作为经营性组织,更注重按照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强调灵活性和高效性。

当然,上述冲突性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共同利益大于个体利益,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机制,终能实现互利共赢。

1. 3 实体性

“2011 计划”启动之初,很多人仍错误地将协同创新中心与以往的产学研联盟,甚至联合攻关的大型科研项目混为一谈。一些高校则将协同创新中心视为向政府和社会争取资源的道具,或临时拼凑,或虚拟化运作。对此,教育部、财政部在其联合发布的 《20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依托高校和协同单位管理的相对独立的运行实体,在人、财、物等方面按照有关规定享有自主权”[9]。从已获得国家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也可以看到,固定的场地、一定规模的人员、来源稳定的资金、较为完善的制度均是每一个中心的 “标准配置”。同时,各中心还围绕科技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项目,协同创新中心既不是联系松散的虚拟组织,更不是为了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组建的临时组织,而是软硬件兼备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体性组织。

1. 4 独立性

协同创新中心虽然是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下的新生事物,并与牵头高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仍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一方面协同创新中心不同于高校的二级学院、直属系所,对牵头高校没有绝对的隶属关系,其按照自身独立的使命和章程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创新活动,并根据需要自主设置二级平台或机构; 另一方面协同创新中心具有独立的目标定位,其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与牵头高校及协同单位有很大区别。此外,协同创新中心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不仅在人、财、物等方面享有较大的自主权,而且还建立了适应自身发展的任务分工机制、沟通协调机制、信息披露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多元评价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系列的机制体制改革,很多协同创新中心已具备一定的造血功能,不再完全依赖建设主体的投入而生存,初步实现了自组织发展。

2 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尽管协同创新中心与高校及高校的内部组织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高校是协同创新中心最为重要的建设主体,深入了解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可为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1 治理结构的内涵

治理结构原意是指公司治理结构或法人治理结构,即公司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构之间的法权关系,主要用来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委托—代理过程中由于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制度性问题[10]。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是以产权为前提,明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的权力配置及相互制衡关系的内在制度安排。外部治理结构是以竞争为主线的外在制度安排,包括政府监管机制、法律约束机制、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主的市场治理机制[11]。由于委托- 代理现象并非仅存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理论逐渐被引入到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之中[12]。

2. 2 国外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根据英国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公布的2014 年世界大学排名,美英两国的高校在前50 位中占据了38 席。美英高校的成功与其相对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制,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主要集中在各州政府。全美3 500 多所高校中,公办高校所占比例不足一半。不过,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私立高校,其内部治理结构基本都包括董事会、以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系统和以评议会为代表的学术权力等三部分的内容。两种高校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的构成上,公办高校中政府人士所占比重较大,私立高校则多由出资人及其代表或工商界人士担任董事。英国主要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等中介机构对高校实施间接治理,以带有官方背景的中间层来协调国家控制与高校自主之间的关系。相对于美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英国高校多设有校务委员会,作为形式上的权力机构,“职能主要是仪式性的”。美英两国高校在内部治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 治理主体由多种利益相关者构成,共同治理制度化[13]。

2. 3 我国公办高校的内部治理

在我国,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此形成了公办高校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基本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这种治理模式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公办高校的内部治理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一是产权模糊,公办高校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而在实际运行中却无人所有,所有者缺位直接导致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边界不清,难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二是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办高校的内部管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无论是行政权力还是学术权力都集中在学校内部人员手中,外部利益相关者非但不能直接参与学校内部治理,而且也无法通过代表人间接行使权力,致使高校 “不断出现因滥用权力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14]。三是内部权力分布不均衡,公立高校习惯于参照政府的行政模式实施管理,行政主体官僚化,学术主体边缘化,尤其是 “学而优则仕”的 “双肩挑”制度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不彰,不仅破坏了高校内部的权力平衡,更为严重的是阻滞了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引发高校本质功能的式微。

3 如何构建和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治理结构

协同创新中心是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按照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 的要求培育组建的创新组织,旨在通过集聚创新力量、汇聚创新资源来解决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同创新中心在组织构成、组织性质、组织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高校,如果按照国内公办高校传统的科层制模式实施管理,势必难以实现中心的建设目标。鉴于协同创新中心先天具有的产权多元化特征和事实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可借鉴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来构建和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

3. 1 委托—代理关系: 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基础

按照奥利弗·哈特的观点,治理问题在一个组织中产生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代理问题,二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15]。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多方共建的实体性组织,其产权属于各方共有。在共有产权下,所有成员都有权分享中心具有的权力,如果对个体成员使用共有权力的监管成本不为零,那么在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所产生的成本就可能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反之,个体成员所创造的成果也无法排斥共有权力的其他所有者来分享[16]。为避免个别成员“乘便车”,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一种是所有成员全过程直接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另一种是由全体成员作为委托方,通过契约的形式选择代理人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管理工作。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切合实际。但必须注意的是,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始终与外部社会环境保持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吸纳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资源,输出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成果。在如此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任何契约均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预见未来发生的所有问题。如果一定要制定这样的契约,那将是一个浩大且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由此产生的成本也是协同创新中心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在委托- 代理关系已经出现,而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3. 2 共同治理: 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治理的基本方向

在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而产生的委托- 代理关系中,作为建设主体的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 协同创新中心就是建设主体的中心,建设主体拥有中心的全部权利,中心的治理目标是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 约束机制督促代理人尽力工作,以实现建设主体利益最大化。这种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单边治理模式存在3 种风险: 一是代理人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可能通过隐瞒信息或行动以规避委托人的监督,一旦委托人处于持续信息劣势状态,监督就将大打折扣甚至失灵,使协同创新中心落入 “内部人控制陷阱”; 二是代理人在契约责任和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为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可能只关注短期利益,而有意忽视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中心的长期 “收益”为零甚至为负; 三是建设主体利益最大化有可能是通过损害公共利益而实现的,从总的社会成本来看,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行为和成果对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甚至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要有效规避上述风险,唯一的途径就是由各方利益相关者对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共同治理。

从 “2011 计划”三位一体的核心任务和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可以看到,协同创新中心承载的不仅限于牵头高校和协同单位的利益,还包含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果在中心的治理过程中将其他利益相关者排斥在外,他们的权利势必难以得到保障,更无法实现协同创新中心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当然,共同治理也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直接参与其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可能产生巨大的治理成本,使协同创新中心陷入治理困境。共同治理真正要做的是构建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保障利益相关者权利的治理机制。

3.3三权分立: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

按照公司治理理论,内部治理结构的中心问题就是代理风险问题,即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督促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服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通常做法是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由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会各司其责、相互制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非独立法人的实体性组织,虽然组织性质不同于公司法人,但存在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同样面临着代理风险问题[17]。因此,参照公司的治理模式,将三权分立制衡的制度安排引入到协同创新中心的内部治理之中,不仅有助于实现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的利益诉求,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利。

( 1) 决策机构。协同创新中心的决策机构可不拘泥于固定的名称和形式,但需注意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员组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均有表达诉求的机会和渠道,尽力避免出现“大股东治理” 或 “内部人控制” 现象; 二是规模适中,人员过多容易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过少则难以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是议事规则明晰,务求保证决策程序公正。

( 2) 执行机构。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活动既不同于企业的经济行为,也不同于高校传统的科学研究,其主要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知识创新,通过 “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再生产———知识的扩散与利用”,解决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协同创新中心的执行机构必须兼具行政与学术的双重领导能力,或者分设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学术事务管理机构。

( 3) 监督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公司均设有监事会或具有相应职能的机构,而以美、英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则通过增设独立董事的方式来实现监督职能。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内设机构的监督经常会流于形式,决策机构的监督也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收益与监督成本不对称而效果有限。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协同创新中心在内部治理中一方面可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另一方面应着力加强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构建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

3. 4 制度效率: 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治理结构的检验标准

内部治理结构既是组织内部权力机构的存在状态,也是规范权力配置和运行的制度集合。在现实中,任何一种治理结构均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可能流传百世、经久不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判断一种治理结构能否推动组织健康发展的最佳标准即是制度效率。制度效率主要反映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对比关系,不仅可以通过交易费用的高低来检验一个制度内部运行效率如何,而且还能藉此评判不同制度的优劣。然而,制度效率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引发制度变迁。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低效率的制度安排经常会长期存在。一旦制度的自发性变迁受阻并严重影响到公共利益,政府、行业组织等外部力量就可能通过强制手段使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取代低效率的制度安排[18]。

对协同创新中心而言,检验其内部治理结构是不是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关键是看其内部治理结构能否合理配置创新资源,能否有效解决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内部治理结构不能适应协同创新的需求,甚至成为制约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障碍时,必须排除干扰和阻挠,及时对相应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制度效率,实现中心的建设宗旨。

4 结语

创新中心 篇10

一、对现有模式的评价

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连锁方式有两种,一种城市内的连锁药店,是在城市中按一定销售半径设立中小规模的药品连锁店,这种连锁方式相对能深入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便利,但成本比平价药房高,而又不如社区的便民诊所方便。另一种方式是区域的连锁药店,在扩张的每个城市中设立少数大规模的平价大药房,这种连锁方式能相对降低成本,但单店规模和消费者信任度一般又比不过当地的平价大药房。这两种连锁方式有以下共同的问题:

1、销售终端不明确。

业内常常把我国目前的销售终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大城市的医院,第二级是中小城市的医院和大药房,第三级是社区医疗服务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机构,其中每一终端都有对应的细分市场。连锁药店处在二三终端之间的销售模式,位于一种“夹在中间”的状态。一方面成本不能低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平价大药房,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深入市场,向第三终端普及。

2、竞争策略单一。

目前多数城市的药店数量已达到饱和,药店之间的竞争多数就只体现在了打价格战,而国家对药店利润率不得超过15%(4)的规定大大降低了药店的利润空间,加上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最大的吸引力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安全,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药时已出现价格疲劳,一些药店在节假推出的打折活动也只能掀起销量小高潮,而由于价格降低,利润事实上并没有增长,对药店的品牌树立也没有太多贡献。

3、经营理念缺陷。

我国的连锁药店没有从服务中盈利的经营理念,而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向顾客推销利润比较高的药品以实现盈利,但是药品不像其他消费品,更注重的应是对症下药和药品安全,我国应学习国外的连锁药店经营理念,连锁药店应更多地把经营重点放在推销给顾客最适合的药品,提高服务水平,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4、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农村的医疗覆盖率虽在近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仍享受不到适合其生活水平的医疗服务,2005年,农村销售总收入为28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400亿元人民币(3),说明农村药品零售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挖掘,虽然目前已有零星几家连锁药店进入了乡镇市场,但总体来说仍处于探索之中。

5、物流信息网络不健全。

现阶段各药店为充实自己的药品种类,依靠多种渠道进药,而连锁药店单店又布局分散,配送,库存,网络平台不能有效地结合,使物流系统繁冗,成本高。

6、连锁药店的网上形式未得到充分重视。

网上药店作为一种新兴的购药方式,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国有1000多家网上药店,市场规模将近1700亿美元(5)。而在中国,由于网络药品交易刚刚放开,医药企业还处于犹豫不决阶段,但也正是因此,中国的医药电子商务中蕴藏了巨大的商机。而连锁药店有地理分散的优势,配合网上购药服务将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郊区中心连锁药店新模式

1、新模式的结构介绍

应对目前的连锁药店发展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郊区中心式连锁药店发展模式,即把现有的两种模式加以整合,形成战略联盟,以郊区平价总店为服务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向城市社区和乡镇辐射,再由乡镇连锁辐射村级连锁药店以及村级药品专柜,辐射地区的连锁店均自负盈亏,但从集团总店进药,并受到总店的监管,郊区中心店作为集团总店与药厂及其他进药渠道议价,以规模优势取得议价主动权,连锁关系如图1所示:

2、新模式的优势

连锁药店郊区平价总店为直营的平价大药房,是整个连锁的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服务中心。笔者认为具有以下优势:

(1)平价优势:郊区的地价低,也就降低了一部分成本,更能突出平价。郊区平价总店营业面积平均为2000-3000平方米,采取药品平价量贩店形式,健康护理,保健药妆一站式服务,提高利润来源,并定期采取一些优惠活动,让消费者真正从中受益,并大力宣传,提升药店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创品牌效应,增加信誉度。这种方式是目前荷兰成功的药店连锁方式,即由一个或几个大店创出连锁品牌,再进行全方位发展。在郊区开大店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固定成本投入,从而获得低价的竞争优势。

(2)物流优势:库存的集中化会减少库存成本,郊区的库存成本也相对较低,使物流集中化管理产生物流优势。连锁中心近平价药房设仓库,对药品实行集中化管理,整个连锁药店全部药品均由郊区中心店向供应商采购,进货量大对上游就有较高的议价能力,并对加盟商采取集中配送方式,降低物流成本。

(3)信息优势:连锁企业创建集中的信息平台,药厂和加盟商都可登陆,加盟商把每天药品的销售情况等及时输入信息平台,药厂登陆信息平台及时对药品补货,了解需求情况以备编制生产计划满足需求提高效率,信息平台的搭建使信息充分共享和即使传递。

(4)服务优势:以服务作为提升品牌价值的主要手段,在平价大药房设置一系列自助或收费的体检服务,聘请专业药师对消费者购药进行指导,并定期对加盟店服务改进方式进行指导。

3、加盟分店设在社区和乡镇,采取招加盟商的方式,

加盟商对加盟店自负盈亏,和平价连锁店统一装饰,突出连锁品牌。比较以前的连锁加盟店,具体的经营优势如下:

(1)选择灵活优势。加盟分店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服务对象选择不同的经营品种,连锁总部提供进药渠道和信息平台,加盟店在信息平台上先进行订购,平价总店集中配送,以减少配送成本,并对加盟店的药品销售价格和质量进行监督,郊区平价总店品种齐全能有效地防止其“体外”(6)购进药品,以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整体控制,增强品牌效应。

(2)服务便利优势。加盟分店以周到的服务吸引顾客,每个加盟店要求有职业医师,卖药可根据消费者需要按一疗程或一次用量卖,并在连锁药店中根据消费人群配以一些简单的体检设施供消费者使用,并对顾客建立健康档案,指导消费者健康合理用药,并且可以根据具体的单店实际情况和具体服务对象配合一站式购物,补品、保健品、药品、一次性耗材、康复器械、降暑凉茶、进补膏方等,既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能增加利润来源,发展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3) 区域扩张优势。乡镇加盟连锁向农村扩张,主要采取在村卫生院,供销社等医疗服务机构设村级药品专柜等形式,并负责向下配送,主要品种是一些常用药和价格实惠的药品。

在郊区中心模式发展到后期,由一城连锁发展到区域连锁,连锁集团主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控制郊区平价总店上,加盟分店由郊区平价总店负责监督,并严格控制其在每个城市的数量,物流系统转向第三方物流或物流独立成立公司。为了保证药品质量,还可对一直质量信誉过关的药品品种或品牌进行贴牌,此举也能大大提高连锁企业的品牌效应。在信息平台上开辟网上药店模块,消费者可在网上买药,也可要求对药品的特殊服务,如煎药、磨粉等,均可在网络平台上找到与自己距离最近的连锁药店进行送货送服务上门。郊区中心模式连锁药店发展到后期逐渐形成“一城一张小网,全国一张大网”的连锁格局。

三、新模式的实现机制

郊区中心连锁药店新模式要想在实践中迅速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政府目前在药品零售行业积极倡导完善药品销售网络和药品连锁向农村发展的政策。完善的药品销售网络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降低药品零售价格;鼓励连锁药店向农村发展能解决目前农村医疗体系不健全的现状,让农民吃上放心平价药。郊区中心连锁模式在完善信息网的同时完善物流网,一方面迎合了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连锁企业进行监督,使监管更加便捷高效。

2、完善并控制进药渠道。

为了使连锁药店的药品齐全,必须选择多种进药渠道,以降低进货风险,但是随着连锁药店的扩张就具有了规模优势,使其能够直接与越来越多的药厂直接联系,这就提升了连锁企业的议价能力,获得更低的成本优势。

3、培养忠诚消费者。

连锁药店整体形成统一的经营风格,利用平价总店的低价和加盟分店的便利吸引消费者。创建统一布局舒适的购物环境,统一为消费者建立健康档案以培养忠诚消费者,逐渐建立消费者对连锁品牌的信任。

4、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关系,即平价总店与加盟分店的关系。

总店对加盟店既是支持方又是监督方,共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的形式,总店对加盟店提出整体的销售服务建议,对销量高服务质量好的分店给予药品折扣奖励,定期共同制订服务改进方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品牌价值。

总之,郊区中心模式连锁药店是能真正创出连锁品牌的新模式,相信将在激烈的药品零售市场竞争中将会占领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魏明著.我国药品销售渠道研究[M].华中农业大学出版社.

[2]吴斌著.我国连锁药店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何海翔等著.连锁药店进驻农村的思考[J].药事管理, 2006, Vol, 3No.6.

[4]樊迪著.我国连锁药店理想运作方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5) .

[5]姜秋红等著.美国连锁药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医药, 2007, 25, 4.

[6]程宏著.加盟连锁药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事, 20, 2.

BT创新演示中心亮相中国 篇11

这个演示中心位于BT中国的北京办公室内,能够具体演示统一通信、下一代呼叫中心、安全接入和网络优化四大类最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人们可以在这里切身体验真人大小、能够细腻呈现人们眼神交互和肢体语言的高清网真会议系统;可以看到BT整合了多家一线厂商产品推出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下一代呼叫中心实际已经超出了传统呼叫中心的概念,基于云提供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在境外方便、迅速地提供销售、客户服务,支持的内容也不仅仅是电话和传真,还可以有邮件,并支持call back、实时报告等功能;演示中心也以比较具象的方式介绍了BT在企业安全接入和网络优化管理方面能够给客户提供的一些帮助。

“我们特别欢迎用户来这儿体验,真的坐下来试试,有哪些功能觉得好,哪些功能觉得不好。我们提供给客户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在用的,像UC(统一通信)、网真。其实我们自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证,来给我们的客户展现如果按照这样的解决方案或者方式实施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先试,试好再给客户看,比较有说服力。”演示中心的讲解人员介绍说。

“这个演示中心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交流平台——和我们的合作伙伴、用户进行交流。它不同于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往是大家看PPT,现在不仅可以看到我们最新的产品和技术,而且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了解BT为用户提供的最先进的产品和服务。”BT中国运营总经理肖文表示。

中德建立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 篇12

此次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中方项目执行单位, 由全国畜牧总站负责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中方项目办公室设在全国畜牧总站牧业发展处, 中方项目专家组由中国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著名畜牧专家组成;德方项目办公室设在北京, 项目执行单位由德国农业技术咨询公司 (GFA) 和项目实施单位ADT公司共同负责, 德方确定参与合作项目的4家德国企业。

中德双方项目办公室经过积极沟通, 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 双方在京召开4次技术工作会议, 就项目工作进行专题讨论, 2011年6月中方派考察团赴德国参观考察。通过沟通和了解, 中德双方就中德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第一阶段工作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 确定先期开展中国牛业发展合作项目, 并确定北京三元绿荷奶牛养殖中心等6家中方项目示范牛场。双方希望在此项目基础上, 再逐步扩大合作领域。

上一篇:建设发展环境下一篇: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