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发展环境

2024-10-13

建设发展环境(精选12篇)

建设发展环境 篇1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城市数量以及城市的规模都在不断的加大, 并且其工业规模以及产值也在不断的提升, 同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的提升。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就使得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面对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 同时对传承多年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资源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 必须要突破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发展方式。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确切的说城市是一个符合的生态系统, 并且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 同时还有属于自身的特性, 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比较容易出现生态危机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三个主要功能, 并且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流动并不是双向的, 而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中。不过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确实可以循环的。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信息的传递主要包含有物理、化学信息以及营养信息等等, 这些信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情况下来讲, 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时候, 在其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可以进行自身调节并复原的, 如果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多的物种数量同时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 则这一生态系统就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会经历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 并且还会经历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

城市生态系统拥有人工化的倾向, 城市生态系统属于是人工生态系统, 在城市生态系统, 人起到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 同时人的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来讲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的因素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逐渐想人工化方面相靠近, 并且随着人类参与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变。就城市生态系统来讲, 人类已经拥有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城市生态系统极为不稳定, 通常情况下来讲,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可以达到生物生存的需要, 基本可以成为自给自足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讲, 其基本功能可以进行自我的建立以及修补, 从而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2 林业是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方式

生态环境不仅仅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并且也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如果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所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来讲, 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构建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城市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同时可以通过控制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 在配以相应的污染处理方式, 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第二方面是, 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 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 从而改变城市的污染情况。但是这两方面都与林业有着必要的联系。所以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污染的治理过程中, 可以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建设污染治理的费用, 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城市森林的核心功能即是环境生态功能, 集中表现为城市森林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及降低噪音等功能, 因而能动地

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由此可见,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林业, 林业是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林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纳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的大系统中去, 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是载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核心, 发展林业是途径, 三者有机联系, 相辅相成。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良性循环,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搞好林业建设, 尤其搞好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 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主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城市森林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城市环境情况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环境也会受到城市森林的影响。对于城市环境来讲, 虽然可以通过工程施工予以改善, 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还是通过发展与城市相匹配的植物。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这样就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吸收较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氧气。森林还具有一定净化环境的能力, 这是因为森林可以减少或是吸收城市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尘埃等, 并且具有杀菌以及减少噪音等情况, 所以城市森林对于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世界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终于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重视, 因此, 改变城市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居住的现状, 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目标。林业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改善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并且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主体因素, 做好林业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来.加快林业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9 (3) .

[2]丛日春, 胡雅君, 等.城市林业的历史及发展方向[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1) .

[3]丛日春, 李吉跃.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4) .

[4]达良俊, 杨永川.上海城市近自然森林的恢复.城市森林生态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建设发展环境 篇2

通过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以“发展环境年”为主体的效能建设活动精神,在深化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和对照自己的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实际,经认真查摆,对自己的政治业务学习、纪律作风、敬业精神、工作能力进行自我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将自己在工作、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学得不透。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有把理论的东西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已的一切。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够深入,不系统,没有准确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精髓。

2、联系群众不够,思想上宗旨意识不强。对世界观的改造有所放松,在思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谈化。

3、工作作风不够踏实。在平时工作中,有时还不够大胆,主动性差,遇到问题等领导指示多,不积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思想;缺乏敬业精神,对领导交待的工作,只满足于一般的完成,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查摆出来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对自己今后的思想、工作、纪律、作风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具体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既要学习业务知识,又要学习行政管理,如果不深入系统的学习,必然会导致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工作实践的失误。最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政治上才能清醒、坚定。要通过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党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通过系统地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南。同时,不断学习本职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工作。

2、工作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工作实际,敢于提出新的工作思路。

二是克服自满思想,不满足于现状,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开展工作,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加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要精益求精、追求一流的工作质量,切实做好每项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牢记宗旨,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积极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以最大的工作热情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搞好服务。对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尽心尽力,在工作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踏实做事,积极进取,不断增长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维护单位的形象和声誉。

4、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在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时刻警钟长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遵纪守法,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把握住自己。

建设发展环境 篇3

【关键词】优化环境 效能建设 服务发展 提高成效

今年来,射阳县财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坚持把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摆上突出位置,扎实开展“服务创优、理财争先”实现“双满意”主题教育活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等,创新服务理念,抓实服务举措,强化督查考核,全力为部门、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大力推进服务环境优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局效能建设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机构。在年初的财政系统会议上,局主要负责人与各科室、单位负责人逐一签订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单位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内容等,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二是精心部署安排。召开机关作风建设推进会议,系统分析了干部职工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对机关效能服务和优化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提升服务的责任意识与强化作风建设的主动意识,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提高财政服务质效。三是狠抓督查推进。常态化开展机关文明办公专项督查,每月由一名局领导带队,督查机关效能服务情况,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定期向县“两代表一委员”寄出优化发展环境征求意见书和政风行风评议信,邀请代表、委员参加财政服务工作座谈会,主动接受监督,提升服务水平;严格兑现服务效能考核,对服务工作好、群众满意率高的科室单位和职工个人,优先推荐评先评优,以实实在在、动真碰硬的督查考核,促进服务效能提升,推动环境优化。

二、掯实措施,强化管理,着力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了“理财争先、服务创优”实现“双满意”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以“聚财理财本领比拼、赛重点工作成效”、“能力素质提升比拼、赛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满意程度比拼、赛个人工作业绩”、“规章制度执行比拼、赛廉洁自律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比四赛”活动,定期开展“科长讲坛”活动,培训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提升了干部职工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服务制度。对原有的文明用语、着装要求、行为规范、服务环境等零散工作规范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机关工作人员服务仪表、服务语言、服务行为、服务环境四大管理标准;对以前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修改,制定了新的51项文明办公制度,连同财政服务项目、业务流程等汇编成册。推出“一次性告知”、“AB岗”代理、电话预约等服务,大力实施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灵活办、公开办的“五办”服务机制,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三是持续改善硬件环境。积极推行集中服务模式,将国库集中支付、票据管理、政府采购等面广量大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财政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对服务大厅进行装修改造,配备了必要的便民设施,统一配置了胸牌和桌卡,营造便捷、温馨的服务环境。投入100多万元实施了“金财工程”,更新了全县财务软件系统和局机关办公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财务财会工作信息化、一体化,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水平。

三、积极履职,创新服务,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全力服务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方式,联合县内18组建了金炻创投公司,市场化运作“过桥”资金服务,今年以来,先后为县内100多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18.8亿元。扩增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放大担保额度和担保规模,深度推进银保企合作,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资金需求,先后为全县207多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8亿元,有力的助推了企业发展。制定出臺了《2012年全县重点工作奖励意见》,设立财政奖励资金6000万元,从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税收大户、高效农业等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县“百企升级”工程,大力开展“项目调研”活动,帮助企业策划、包装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扶持,今年已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7000万多元。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发展难题日趋增多的严峻形势,我们财政部门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聚合扶持发展要素,积极开展“暖冬行动”,全力助推企业发展。二是推进服务标准化建设。把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建树财政形象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督查考核,基本实现了“工作有流程有制度,服务依标准依规范”,提升了财政服务水平,促进了财政各项工作高效运转。我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作为试点典型接受了县纪委、优化办组织的现场观摩。三是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按照县纪委、县纠风办的要求,按时到广电台、电视台、射阳日报开展政风热线活动,圆满完成了政风热线“四位一体”工作任务。精心编写政府“12345”公共服务平台资料,明确专人答复咨询、投诉。定期到公共监督平台查看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并及时做好涉及财政的咨询、投诉的调查和答复工作,按期答复率达100%。深入开展财政惠农政策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2次“财政政策进村入户”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单册1万多份,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今年来,共接待处理群众政策咨询、来信来访20多批次,群众满意率100%。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法制建设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环境法

贯彻党的十七大制定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 借鉴当代经济社会科技的有益成果,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立足于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环境优势,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是摆在当前地方各级经济工作中所面临的急迫任务。社会实践证明: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必须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要素, 发挥其间相互关联的能动作用,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 科学配置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 技术资源等资源要素, 增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同时基于资源的有限性,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农业资源为主导, 在此基础上整合农业资源, 工业资源, 第三产业, 增强三者之间的关联程度, 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综合利用和适度开发农业资源, 壮大农村经济, 在此基础上充实工业资源。必须明确的是工业化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从而实现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孵化器”。当前加快区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 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观念, 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关键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市化进程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 地区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传统农业在区域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迄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由于工业技术水平落后, 产品市场竞争力差, 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长期地把农民隔离于工业化进程之外, 致使县城城镇化、非农化水平极其低下。这些都说明地区经济仍处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上, 不具备大规模整治环境、改善社会和人口发展条件所需的物质基础, 也就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大量技术水平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的乡镇企业的存在, 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对生态伦理缺乏认识, 选择了一条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采用了粗放型的资源开采方式, 从而导致了生态自然的严重破坏。

2. 环境资源问题严重

(1) 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广义的环境资源问题, 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他包括火山, 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 又称为人为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出现较晚, 但是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区域中, 呈现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第三产业污染的线性污染局面,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2亿吨, 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 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5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3186万吨, 其中乡镇工业的排放量为2146万吨, 占排放总量的67.3%。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废物, 不仅造成周围的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 也使农业生产环境急剧恶化, 农产品大量的减产甚至绝收。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 随着农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也给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卫生安全的威胁。据统计, 2000年农业部组织北京, 上海, 山东, 浙江等地的多家农药鉴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 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抽样检测, 发现22%不合格。2001年前两个季度, 国家质检总局对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了监督检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72.4%和64.5%。

(2) 资源利用不合理, 使用效率。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量乱占用耕地、盲目扩大非农用建设用地的现象频频发生。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倾, 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三分之二。因此, 综合、高效、持续处用资源就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素质不高。

人口增长过快和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劳动力严重过剩。庞大的劳动力大军给地区就业带来了严重困扰, 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从受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文化水平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 是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的另一个特点。欠发达的人力资源总量水平不高, 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法律建设的建议

1. 完善环境立法机制

(1) 转变环境立法观念。我国政府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 制定了环境与发展所要采取的十大对策, 明确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其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保护人体健康,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制定本法。”显然, 这种环境指导思想与当前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必须转变立法观念, 以可持续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

(2) 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制定工作, 弥补地方环境法律法规的空白。由于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 环境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许多空白领域。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响应“依法治国”的号召。当前环境立法工作应该本着大方针不变, 具体灵活的法律立法思想, 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根据地方环境的实际情况, 加快地方环境法规的立法工作。

(3) 加快弥补程序法的空白。在环境法律体系中, 实体法律大多规范了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但是仅有实体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相应的程序法于之配套。为了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我国一般诉讼立法是比较完备的, 已经制定了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环境诉讼已基本上有章可循。但是, 从整个环境法体系的程序立法来讲仍比较欠缺。加快地方环境法律的程序立法是当前地方环境法制建设面临的任务。

2.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律观念。

对于公众的法律知识欠缺, 以及环境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所以就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第一, 对于普通群众的环境法律教育, 可以采用一些比较通俗, 易于群众所能接受的方式。诸如:报刊, 杂志, 广播, 电视等手段增强他们的环境法律知识。第二, 对于企业业主来讲。追逐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话题。因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置法律于不顾, 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 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 有必要采用专门学习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律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法律意识。第三, 对于政府领导而言。由于他们特殊的领导地位, 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或是先污染后治理) 。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律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培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 让他们系统的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第四, 对于环境执法者来讲。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环境法律知识直接与环境执法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他们的教育可以采用岗位培训的方式,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 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由于缺乏环境法律监督体系, 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现象, 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境法律监督机制, 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树立环境保护部门的权威。政府部门在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同时, 应授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多的环境监督权限。同时, 政府部门应积极为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督创造条件, 使环保部门能够有效的参与环境综合决策, 更好地履行环境监督职能。

(2) 政府应该在环境法律监督中发挥领导作用。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 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 真正发挥环境法律监督的职能。

(3) 明确职能分工, 理顺环境保护的机构设置。各部门应该系统分析本地区的环境现状, 综合环境问题发展的趋势, 从整体出发, 设置环境保护机构, 不能简单从行政区域划分环境管理职权。

总之, 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最近几年来才逐步得到国际和各国重视的一个新的议题, 它是国际社会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挑战而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最新发展, 各国政府对这些问题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集中精力首先解决我国的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而这一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仇方道: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J].经济师, 2003 (6)

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廉政建设 篇5

XX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群众办理各种服务反馈情况看,群众满意率达到99%以上,逐步形成了群众满意的有效服务模式和“群众对干部、干部对干部、窗口对窗口”的有效监督体系,杜绝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腐败行为,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亲民便民形象。

1、创新工作模式,方便了人民群众。实行集中办公,将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政、国土、规划、计生、劳保、农医、水利、农技、畜牧、水产、林业、农机、农经、组织关系接转等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项目,统一纳入中心,通过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实现进一道门、一个窗口、一处审批、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

2、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了办事效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服务制、办结销号制、领导坐岗制等系列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和“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了以往群众办事“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办事效率,并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誉。

3、改善服务态度,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便民服务中心制定了“热情周到、高效服务、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服务守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服务标准,以“微笑多一点,服务多一点”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和有意刁难群众的现象,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建设发展环境 篇6

搭建监督平台 畅通渠道解民忧

充分发挥“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作用。按照“统一受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权责明确”的模式,构建办件一体化、处理快速化、服务优质化的服务热线机制,对受理、办理、督办等环节进行细化和规范,着力破解分流不畅、责任不清等难题。据统计,肥东直通车运行以来,办件反馈率100%,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95%,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开通舆论监督类栏目“政民直通车”。整合资源,从群众在“12345政府直通车”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每周一期对损害群众利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确保群众投诉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截至2013年4月,肥东纪委在县电视台播出舆论监督类栏目《政民直通车》50期,有效解决了供水供电、小区物业、交通、环保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项目电子监察系统。对县内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从审批、建设到投产进行实时监察,并按照项目进程对各行政单位履职服务情况分别实行黄色、橙色、红色分级管理。2012年以来,已对发出预警的22个项目进行了催办督办,发出督办通知65条,有力促进了政府重大项目的落地投产,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好评。

服务企业发展 提升效能优环境

开展定期走访企业活动。从2011年开始,县纪委监察局组织涉企部门,每季度首月上旬在全县开展一次效能监察和投资发展环境走访活动,通过深入企业访问、集中座谈、电话(信函)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和预审在建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和投资者对行政机关及公共服务单位的服务需求,行政机关和公共服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方面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方面,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提请有关部门落实解决。2012年,开展走访6次,走访企业(项目)负责人120余人,整理反映问题46个,协调解决个性问题33个,共性问题15个,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出台《关于建立重点企业检查抄告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行为的通知》,建立涉企检查报批、重点企业检查抄告、重点企业检查备案等制度,有效地遏制和杜绝了随意检查,行政乱作为、乱收费等现象,做到既依法行政,又尽可能地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受到投资者的普遍好评。据统计,该县共备案涉企检查数量1000多条,发现问题数量428条,占总检查数的43%,备案数量居合肥市县区之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规定。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针对10个方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分解落实了16项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督办单位,通过分解任务、强化监督,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纪委协调指导、部门各负其责,上下齐抓共管的抓效能建设、强发展环境工作格局。

发挥两员作用 优化政风促行风

聘请20名党风党纪监督员、特邀监察员。为了让党风党纪监督员、特邀监察员更好地了解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参政有舞台、议政有条件、监督有实效、活动有保障”的要求,研究制定《党风党纪监督员、特邀监察员工作暂行办法》,创新建立“两员”联系纠风工作牵头责任单位制度,明确纠风工作牵头责任单位要主动邀请“两员”参与本行业本部门纠风工作,确保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据统计,仅2012年一年,“两员”代表提出各类建议和意见近百条,撰写调研文章20余篇,参与有关企业效能走访、“社会评价”测评等专项活动共80多次,充分发挥了宣传员、调研员、联络员、监督员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强化行政效能 改进服务提效率

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速提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编制职权目录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通知》,从2009年开始,结合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县纪委监察局每年组织县法制办、县编办、县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对行政许可等行政执法权和其他行政职权或办事职权进行全面审核,所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并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流程图。据统计,全县共清理审核出现有行政职权4852项,绘制流程图5963幅。建立科学合理、快捷高效的审批服务机制,该县的行政审批项目已从原来212项缩减为162项,在行政审批服务上,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办一个证,进十几家门,盖几十个公章的状况,极大地提升了行政审批的效率。2011年10月,在行政服务中心对群众反映的“缩水的一次性告知”进行集中整治。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广泛开展政务公开集中宣传和政务公开“标准化建设年”活动,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2012年以来,全县67家单位共搜集、梳理、录入、发布政务信息6866条,受理网上申请公开8起,发放政务公开宣传资料2万份,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办事程序,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

创新评议方式 民主考评保畅通

从2010年开始,已连续三年在全县开展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坚持全年评、评全年,本着“求真务实、纠建并举,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规范程序、客观公正,评优评差,促进工作”的原则,对全县具有行政执法审批、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40多家县直重点单位近百名科长(科室负责人)开展民主考评活动。考评重点采取日常考评和社会测评相结合方式进行。考评不满意科长的,年度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免去现职;评为优秀科长的,年度直接定为优秀等次;并在组织部门备案,优先提拔任用。2012年,对上一年参评的6名优秀科长(科室)予以通报表彰,对4个重点管理科室、2名不满意科长予以通报批评并就地免职。目前,已有5名优秀科长被提拔任用或被安排非领导职务。通过民主考评,初步实现了“评科长、抓局长、带全县、促发展”的预期目标。

健全完善制度 强化执行严问责

为促进机关工作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及时出台《肥东县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问责办法》,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被实施问责10种方式及责任划分9种界定情形分别作了明确。肥东县明确要求各单位对照《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县效能办还不定期对《办法》执行情况加大督查,严肃问责违纪违规行为。2010以来,县效能办组织各种形式的明查暗访20多次,问责处理62人(次)。今年1月份,县效能办根据《办法》规定,对违反作风效能规定的5家单位8名机关工作人员予以问责,进一步严明了工作纪律,转变了工作作风,强化了效能建设。“清明节”期间,县效能办邀请县电视台参加公务用车情况暗访,并根据《办法》规定,对2家单位违规用车进行了查处,对相关当事人予以问责,并专门在全县发出通报,有力地促进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执行。

浅谈建设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 篇7

关键词:绿色会计,制度环境,发展

在国民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绿色会计的概念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绿色会计不仅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注企业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影响,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有限,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因素较多,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的路径。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探析

绿色会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它将环境和自然作为一种资本考量因素纳入到会计计量之中。也就是说,在绿色会计领域,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是一种资本,以之为基础能够产生和演化出各种现实的经济资本。

绿色会计的产生表明人民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恶化有了相当的认知,对于现有会计制度的缺陷有了足够的了解。毕竟,经济活动本身就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日益恶化的环境警示人类,再也不能无视环境污染问题,再也不能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保护。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会计引发了广泛关注,用会计制度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和控制的方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

简单地说,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核算企业活动的生态成本。 具体说来,则涉及三大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三是企业活动引发的社会环境代价。

绿色会计通过呈现企业活动的环境影响信息,一方面能为企业的计划和决策提供参考,最大限度提升活动的收益;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

绿色会计之所以在我国产生引发了广泛关注,就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为民众所重视,呼吁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我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加深了环境保护对企业长远发展重要性的认知,开始摈弃一味追逐经济收益的旧观念,逐渐加大环保投入。

在宏观和微观两大方面需求的促进下,绿色会计在我国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体制壁垒和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当下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面临不少问题。

(一)既有认识不足

尽管科学发展的提出和实施已有多年,但是一些企业和管理者对于经济效益的认知仍然很片面,仅仅考虑自身短期的经济收益,而无视自身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更有甚者不惜以严重耗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方式获取利益。认识直接指导行动。因为对绿色会计的认知不足或缺位,部分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重视和需求程度明显不足,进而造成其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收益。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绿色会计的发展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意味着绿色会计只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在大众看来即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制度,在企业看来实行绿色会计也许有利于长远发展、提升企业形象,但即便不实行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负面效应。绿色会计没有明确有效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督促企业实行,对于违背绿色会计的行为也无法监管。2013年黄浦江漂流而至的万头死猪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正因为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如何处理死猪,浙江嘉兴的散户养殖者便将死猪随意扔至江中,如果不是数量巨大,如果不是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态,这种破坏环境的做法也许很难被发现。

(三)专业人才缺乏

绿色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从业者掌握会计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环境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只有具备了绿色会计所涉及的全面知识,从业者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将绿色会计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然而,我国目前的主体情形却是,绿色会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严重不足,绿色会计的推广主要集中在口头宣传上。 非专业者在进行绿色会计工作中难以驾驭,造成绿色会计难以发挥作用。人才的缺乏是绿色会计推广难的一大症结所在。

(四)税收政策的缺陷

我国仍然没有环保税,这一税收政策的空白区域导致环境污染控制中缺少了税收的调节和激励。没有环保税,企业的活动的生态影响可能就无法补偿。可以说,环保税的缺失是导致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一直难以跟进的客观原因之一,直接造成其绿色会计意识的不足,加剧了绿色会计的推广难问题。

三、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

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绿色会计建设和发展中的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制度环境建设的角度入手,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充分激发绿色会计在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就要从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入手。

(一)法律制度

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法律地位,是绿色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只有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之中,明确绿色会计的法律地位,才能树立绿色会计在企业和民众中的权威性,才能增强大众的绿色会计意识。只有建设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才能规范企业的环境核算行为,有效监督企业的环保计划,防止一些企业敷衍应付或者鱼目混珠的情况。因为我国尚没有针对绿色会计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所以我们在致力于推动企业绿色会计法律法规走向完善的同时,还应利用现有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绿色会计进行规范,而不是袖手旁观, 坐等专门性法规出台。

(二)管理制度

法律制度是外部环境,绿色会计的自身制度和体系则是内部环境。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会计发展的各种规范和标准,将绿色因素融入现有的会计制度之中,已成为绿色会计发展的最大内因。毕竟, 再好的外部条件都只是外在环境,只有从绿色会计自身着手,明确绿色会计的管理与核算制度,才能强化政府部门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公布的监管,规范企业绿色会计的报告行为,增强报告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完善绿色会计自身的制度和体系建设,必须协调处理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的矛盾,既避免弱化社会效益的无用功倾向,又避免给企业造成过重的负担,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人才制度

绿色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其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人才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包括培养和引进两种主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培养包含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的培养,即在大专学校开设绿色会计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绿色会计人才;二是培训,即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既有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长期坚持,逐步改变。其次是引进,即在一些特别重要的岗位,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现有条件难以满足的时候,可以适当引进专业性人才以应对现实的问题。

(四)税务制度

税务制度和绿色会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协调二者的关系对推动绿色会计发展意义重大。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环保税,在打造绿色会计发展的税收制度环境上,就需要以我国现有情况为基础,借鉴国外政策制度,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税收政策。尽管我国没有环保税,但是政府的政策规章中对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早就有明确的规定,在制定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时,就应该以我国既有法律条文中的原则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当前可以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开征一些和绿色环保相关的新税种,强化税务制度的环保作用。

四、结束语

在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会计一种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事物,在我国更是如此。本文所论及的认识、法律、人才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也只是当前我国发展绿色会计所遇到的最为核心的几大问题,无法涵盖现实中的全部问题。绿色会计无论是研究还是推广,当前都面临颇多困难。现存的问题就是未来的改进方向。绿色会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根据现有的问题从多角度着手,全面提高绿色会计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田志良.谈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时代商贸,2011;23

[2]周鸣.新时期绿色会计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J].价值工程,2013;21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篇8

1.1 市民生活垃圾以及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居住人口不断增多。人们的生产生活必定会有生活垃圾的产生。对于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垃圾如废纸, 塑料, 污水, 钢铁金属等可以通过加工回炉进行二次利用。而对于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 通常是放置在同一地点后就地掩埋。但由于每天垃圾的制造量大于垃圾的掩埋量, 致使众多生活垃圾露天堆积。露天堆积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 长时间还会传播疾病, 浪费城市的土地。另外城市的建设必定会进行项目施工, 但工程完成后大量的固体垃圾仅仅通过焚烧填埋是不够的。这也就意味着城市的又一片地区将被占据着。

1.2 城市工业等废气雾霾污染严重

工厂的生产需要大量的石油化石原料, 而工厂在城市周边的大量建设, 生产排放的废气如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硫化氢,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等就会弥漫在城市之间造成气体污染。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企业的制造来量逐年提高,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数量越来越多。而汽车尾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 碳氢化合物等造成污染。同时, 为扩大城市建设的规模, 城市周边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在大风天气时易形成沙尘暴影响城市的正常交通。为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 城市建筑施工日益频繁, 也造成了大量的粉尘, 污染空气。

1.3 城市噪声污染, 水域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道路交通方式与娱乐产业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的噪音污染,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此同时, 居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以及工业废水的无处理排放, 极大地影响力城市周边的水资源以及周边土壤。

2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1 工业区污染控制

在建设工厂时, 应将工厂同一集中在同一区域便于地方政府监督管理。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做好分工明确, 按计划对工厂废料进行处理。如在工业区建立工业垃圾处理厂, 污水处理厂, 环境监测部门等。环境监测部门定期派专业人员对各个工厂进行监督和监测并记录在案, 观察其是否按照当地政策进行生产销售。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厂商, 及时关闭整治, 防止出现大的纰漏甚至事故。

2.2 居民区污染控制

当地政府设立专业部门进行居民区的环境控制。建立完善的污染控制管理体系, 分区域对各个居民区进行监督以及监测。及时记录各个居民区人口, 车辆, 以及居民区周边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数量。通过研究并联合实际合理分配各个居民区的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渠道。避免因各类原因而造成垃圾的堆积以及下水管道的堵塞, 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3.1 提高生产技术减少废物的产生

城市建设过程中, 避免不了废物料的产生。所以我们应该对建设源头进行研究,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及产品的质量。即在进行生产建设时, 通过改革生产技术并运用质量较好的原材料, 提高生产建设的效率, 减少废料的排放量。与此同时, 保证生产建设完成后最终成品的高质量水平可以较长时间使用而不被淘汰。

3.2 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的技术

传统的物质循环技术只是单一的循环利用。通过对原有产品废料的回炉重造再次成为原有产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利润, 但生产形势单一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应研究更高层次的回收循环利用。即A产品的废料是B产品的原材料;B产品的废料是C产品的原材料;C产品的废料是D产品的原材料。以此类推, 虽然最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废料留下, 但此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加速产品与废料之间的转换, 利于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

3.3 加大城市周边的植被覆盖

绿色植物具有防风固沙的功能, 同时能通过光合作用净化城市周边的空气。同时也可将填埋在土地重的固体垃圾当成养料, 加快土壤中固体垃圾的降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加大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 不能忽略城市以及城市周边的环境问题。不能出现城市经济发展快速, 但是地方环境问题已经无法得到改善, 舍本求末。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阐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使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在经济建设中加大对工厂, 施工建筑, 居民区的监督与管理, 提高生产原料的利用率, 发展多功能的循环利用, 则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必能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寻求更加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人们提出了新的观点, 即城市的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众所周知, 城市为快速发展经济会进行招商引资, 其结果是在城市中建设大量工厂。而工厂的建立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大量的环境问题。本论文就城市建设带来的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城市的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书莉.都匀市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考[N].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1, 6.

[2]林翰章, 王稚清.浅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N].武汉大学学报, 1987.

[3]程佳聪.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 2009.

建设发展环境 篇9

1.1 树立林业档案意识的作用

档案意识与林业效益有着紧密的关系, 树立了良好的档案意识, 才能做好林业档案工作, 通过对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能够从档案工作中获益。在林业工作中, 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林业档案建立工作对林业进行有效管理, 利用档案凭证解决了一些土地纠纷问题, 这些都是林业档案建立工作带来的实际效益。

1.2 做好档案基础工作

基层档案管理要求对档案进行规范整理, 科学管理以及完整收集等, 还需要对各种档案划分期限进行有序的编目排列, 方便今后利用。此外, 还要完善档案管理使用工作, 对档案的归档、借阅以及统计等活动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活动规范, 还要注意对重点档案的监督管理, 需要对重大档案进行登记, 明确相关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 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

2 完善林业档案工作机制, 突出服务意识

2.1 做好基层林业单位档案工作

基层林业单位是林业工作的前沿阵地, 也是林业档案建设的主要执行单位。基层林业单位在工作中, 注意对林业基层档案建立工作, 就会给整个基层林业建设和管理创造很多有利条件。此外, 基层林业单位还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 相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林业档案, 从而提高地方林业档案馆的竞争力, 地方林业单位可以依据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重视对林业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促进基层林业单位特色档案建设进程。

2.2 扩大档案信息源

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为了增强和扩展信息搜集功能, 提高林业信息服务效用, 一些林业档案馆作为专业的档案管理中心, 需要积极同社会建立公共的信息渠道,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互通联系, 扩大林业档案信息来源。

2.3 档案建设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在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在对社会以及市场利益重视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林业档案管理过程中, 档案馆进行档案文件管理和利用时, 对文件管理和使用的权限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和要求, 在提供档案资料服务时, 需要进行合理、合法的受权, 以及对档案和文件的进馆提供依据、记录等。使用档案以及利用档案进行服务时, 需要注意对现行档案法律、法规的遵守。进行林业档案建设时, 需要遵守法律, 需要依靠法律, 积极进行林业档案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2.4 创立林业档案服务机制, 强化服务意识

在林业档案建设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服务机制的探讨和建立, 促进林业服务细致周到, 通过合情、合理, 合法的工作机制内容, 处理好政府机关行政与林业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促进档案管理的咨询服务以及技术保护等业务的开展, 加强林业档案管理部门同其它政府建设、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 努力向社会推荐档案服务, 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林业档案资源, 使林业档案资源获得更好地发展, 获得其应得的社会地位, 实现林业档案资源的价值。

3 推动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3.1 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

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 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 来做好林业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在林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硬件建设方面, 需要配备专业的计算机, 还要结合办公自动化, 配备一定的输入、输出设备, 例如, 扫描仪、打印机以及检索机等。

3.2 建立林业信息网

林业档案建设需要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 通过对林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 加强对林业信息的关注以及搜集, 可以做好对林业动态的监测, 适应林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3 重点抓好基层林业档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设

我国林业基础建设主要集中在县、乡2级基层林业部门工作中, 对林业资料以及林业档案的建设也是地方基层林业工作的重点, 因此, 做好林业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 需要加强对县级档案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

4 结语

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环境下, 做好林业档案建设十分有必要, 通过林业档案的建立和有效地管理, 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林业档案的建设需要从林业档案基础工作、林业档案工作体制以及林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有效的档案建设, 促进林业档案建设的发展, 做好我国的林业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国霞.论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08 (1)

建设发展环境 篇10

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 亦即个性, 但同时文化也是不断传承、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到一个高等学校来说, 就是要求这个学校有独特的符合社会主流的文化内涵和追求。西安石油大学滥觞于1951年创建的西北石油工业学校, 是新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石油石化技术干部的院校。学校建校之初, 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中国石油工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 学校的主要精神追求就是“献身石油教育事业, 培养合格石油人才”。1970年学校因“文革”停办。1980年恢复重建。重建后学校始终坚持的是大庆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作风。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三老四严就是“对待革命事业, 要当老实人,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对待工作, 要有严格的要求, 严密的组织, 严肃的态度, 严明的纪律”。自1980年恢复建校以来, 学校走过了重新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学校的发展始终以文化建设为前提, 始终坚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第一、建设美丽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 增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文化既是精神的外在形式同时也以各种物质的形态而普遍存在。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则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宗旨。同时, 优化校园环境, 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业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一项重要文化内容。具体地说,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 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一种积极的育人因素, 对于在其中生活学习的人都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为此, 学校在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人文景观以及各种教学活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了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问题, 结合学校的文化和追求进行设计和维护, 并坚持软硬环境建设并举, 实施大学形象发展战略。对于具体的各种公共场所如宣传橱窗、文化长廊、“铁人”广场等都突出学校文化特色, 目的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物件都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符号, 来承载特定的文化信息, 融入一定的教化功能, 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通过物质文化建设, 使学校的整体形象处于一种鲜活、亮丽的状态。这些物化的文化成果无时不刻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影响着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所有人, 也带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安石油大学人开拓进取奋勇前行攀登着一个又一个新高峰。

第二、构筑精神文化的“灵魂”,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对高等学校来言, 精神文化则是其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和灵魂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的精神文化源于一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先进文化积淀和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结合。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积淀, 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 反映着一所大学的追求和信念。西安石油大学在学校建立、发展的各个时期终坚持与国家经济社会和石油工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精神文化的追求历久弥新。在新时期学校更是秉承“团结、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风和“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的学风, 弘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开拓进取”的办学精神, 践行“好学力行、自强不息”的校训, 在艰苦奋斗中再次创业, 在开拓进取中茁壮成长, 在改革潮流中阔步前进, 在不断创新中健康发展。这些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就是新时期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西安石油大学的春风化雨, 对全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产生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制度。

制度也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制度是大学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 更是如此。为此学校必须在制度建设中融入制度文化, 而且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 用制度文化保障和促进大学的发展。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对大学制度理念、原则和内容等进行抽象和升华,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自觉行为和生活与工作的习惯, 反映出学校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尊崇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营造民主与公正相统一的学术氛围。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不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修修补补, 而是要站在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建设高水平富有文化内涵的大学的高度来着眼的。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西安石油大学不断开拓进取, 与时俱进, 建立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学校各项工作科学高效运行需要的制度体系。学校一直将文化内涵渗透到制度建设的全过程, 以制度来巩固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制度文化建设, 提高教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 带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 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学科建设长足进步, 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 办学空间不断扩大, 开放式办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加强, 大学文化建设富有成效, 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四、丰富校园生活, 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是师生文明素养的综合反映, 也是学校办学品位的灵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走特色品牌发展的道路。西安石油大学聘请了张国伟院士、李鹤林院士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中国音协主席赵季平等知名专家学者和文化名人担任双聘教授。他们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成为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同学们与这些名师、学者、大家近距离交流, 心智会得到启迪, 品行得以纯化、丰沛, 一生都受益无穷。这些已经成为西安石油大学校园文化的独特优势。同时, 学校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性, 充分利用党课、团课以及“两课”阵地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突出校园文化的学术性, 积极开展科技类、学术型的“第二课堂”活动, 经常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专题讨论会、学科竞赛和学习研讨会等, 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推动学风教风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突出校园文化的创新性, 充分发挥教师学术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生科技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 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素质, 培养教师严谨治学和创新教学的精神。这些已成为校园文化的固定形式和内容, 已成为富有西安石油大学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独特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下, 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成就斐然。学校连续15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被教育部、陕西省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 学校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校园文化示范点。在2007年10月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8年, 学校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学校拥有1个国家特色专业, 5个陕西省特色专业, 5个陕西省名牌专业;有省部级重点学科7个, 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研究中心) 18个。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 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陕西省一等奖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0项。近五年学生获得各类奖励248项, 其中国家级奖励12项, 国家专利10项, 发表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60余篇。学校每年毕业的学生中有70%以上的毕业生都奔赴石油石化行业, 为祖国的石油石化事业而献身。

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对西安石油大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持, 这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西安石油大学将一如既往, 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不断提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力。

参考文献

[1]《大国发展的文化战略思考》彭林教授在东南大学“文化大讲座”上的演讲

[2]《大学的文化品位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王义遒《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一期

[3]《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大学发展》王建华《光明日报》2009-10-23

建设发展环境 篇11

一方面,中央三令五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另一方面,国内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依然强劲,2013年7—9月份,火力发电量、粗钢产量、焦炭产量增速分别为13.9%、9.9%、10.3%,比上半年增速提高11.3、2.5、2.9个百分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强保证。2014年是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兼顾环境保护目标的形势下,环保产业将发挥重要作用。环保产业既包括环保技术装备生产行业,也包括新兴的环境服务业,环保企业本身既要做好节能减排,其产品又直接面向环保市场,因此推动这一产业健康发展,能够直接有效改善GDP增长构成,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通过对广东、北京等地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十一五”以来,我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15%—20%,国务院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将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发展速度。随着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的不断完善,环保产品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前所 未有的黄金机遇期。

然而,我国环保产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环保法修正案已经三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但尚未通过;企业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的老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市场环境欠佳,一些规定不尽合理,环保企业对现有政策了解不够;环境服务业不够发达等等。

为此,我们建议: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认真研究各方面专业意见,修订《环境保护法》,增加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内容,明确环保产业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尽早达成共识,尽快通过环保法修订草案。二是尽快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规范污染源环境监管。三是完善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体系,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增加标准中污染物项目数量,修订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环境质量要求和排放控制要求,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推广发展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融资方式和手段,以项目营运收入承担债务偿还责任,如BOT(建设—经营—转让)融资、TOT(移交—经营—移交)融资等。BOT融资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适合环保产业投融资,特别是城市环保项目领域。TOT融资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或特许经营权,可以用于污水、垃圾处理及电力烟气脱硫脱硝等领域。鼓励项目融资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应用试点。二是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比较适合环保企业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可以发展租赁公司独立承担资金模式、投资公司兼租赁公司模式、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模式等。三是加大金融机构信贷力度。中央政府采用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环保产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四是积极发展债权融资。可以利用环保国债筹集资金,鼓励企业采取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有偿使用企业外部资金。五是积极利用国际资本。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申请环保产业项目专项贷款,引入第三方机构以保证公平,放大资金效应。此外,对于成长性较好的环保企业,私募股权融资、上市融资可成为企业发展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

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督、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规范环保产业市场,让成本回归真实。二是促进先进环保设备(产品)消费。对使用量大、应用面广、产品质量好、污染减排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力大的环保设备和环境友好产品进行分类分级补贴,使购买先进环保设备(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成为财政补贴的最终受益者,提高先进环保设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避免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大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三是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坚持谁污染谁付费原则,特别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排放,一定要建立强制标准,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合法获得适量的排污权,出售排污权获得的收益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尽快下放住建系统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修订申请条件。现有的环境污染治理资质申请条件过高,甲级设计资质要求同时具有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11位注册类工程师,乙级资质则要求具有6位注册类工程师,而环保企业要同时具有如此数量的非相关人员,没有必要,如南方就基本不需要暖通人才。住建系统应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下放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审批、环境污染治理资质审批,调整申请条件,满足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五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要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使环保行业协会在行业推动、管理、协调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服务提升协会的行业凝聚力和号召力,协助规范环保产业发展。

建设发展环境 篇12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生态,环境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在为人类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同时, 也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是破坏地形地貌;二是破坏生态平衡;三是破坏城市结构、地物、绿化、水面等。致使水土流失, 绿化减少, 同时造成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垃圾污染等。因此, 城市建设决不能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 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1 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的特征

如果没有合理规划的建设,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将急剧恶化。因此, 建设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环境是一项很值得人们研究的新课题。要建设好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环境, 必须从建设“绿色生态住区”开始, “绿色生态住区”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又一次新的革命;这一革命以有益生态、有益健康、节省能源、方便生活为宗旨。

1.1 绿色生态性

这是绿色生态区的最基础的特性。人是绿色生态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 绿色生态区域的生态性, 主要表现在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位、充裕的自然空间、高标准的环境质量、以绿色为主的区域结构模式及良好的自然性等。

1.2 双重性

绿色生态区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人工构筑物多, 以人为主体, 但也包含很多自然成分, 它对住区的生态特性的生存、发展、产生起到重要影响及制约作用。因此, 它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体, 具有人为性与自然性的双重特点。

1.3 循环性

绿色生态区中的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原料及废料能相互循环利用, 自行消化分解。既不会对外部区域产生污染, 外部系统工程的有害干扰也不易侵入区内。这种循环性与相对封闭性的结合是绿色生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1.4 安全性

绿色生态区的安全性, 即指区域未受到各类污染物的威胁, 各项环境要素中所含的污染物很少, 区域能满足人类生存繁衍之需要;也指住区具有完善的治安措施。此外, 绿色生态区的安全性还指其能抵御各种突发性事故和灾害, 在各种情况下能保证居民安居乐业。

1.5 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具体指绿色生态区用地具有性质多样、功能多样及结构多样的特点。绿色生态区的规划、设计和各类设施, 在空间与容量上具有开放性、延续性和可调整性。

1.6 科学性

绿色生态区的现代化体现在区域智能化和住房功能的扩大化两方面。即伴随区域建筑的日益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 集工作、学习、、家居、娱乐于一体的社会单元细胞。

2 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区应具备的条件

绿色生态区应当具备什么基本条件, 目前还没有规范化的依据可循。根据国外一些成功的实例和我国制定的相关技术及评估标准, 可将城市绿色生态区应具备的技术系统大致归纳为外环境系统和内环境系统两个方面。

2.1 外部环境系统

主要包括能源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系统及绿色建筑材料系统等。

绿色生态环境区具备的外部环境条件见表1。

2.2内部环境系统

主要指自然环境系统, 包括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及光环境系统等。

绿色生态环境区具备的内部环境条件见表2。

3结论

上一篇:变电运行供电下一篇: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