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与发展

2024-10-03

建设与发展(共12篇)

建设与发展 篇1

一、新疆口岸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的地位

(一) 新疆口岸在“一带”中具有特殊的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 外与8国接壤, 边境线长达5, 600公里, 是我国邻国最多, 陆路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境内有17个国家一级口岸, 其口岸的空间布局与古丝绸之路高度吻合。新疆口岸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西方桥头堡,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连接东西的重要枢纽。

(二) 新疆口岸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一带”战略的提出, 从能源安全来说, 一是拓展多元化的石油供应地;二是构建陆上能源大通道。鉴于新疆的独特和重要性, 口岸除了可以发挥其维护边境地区稳定和安全的功能, 而且可以作为开放的窗口, 贸易的通道, 来带动一系列的能源加工基地。如战略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炭加工制造基地。不仅给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可能, 而且有利于保障中东地区对能源的需求。

(三) 口岸建设对“一带”有区域带动作用。

“一带”战略的实践, 不仅是建设交通设施, 更是区域的开发开放。新疆虽有沿边省区的闭塞与落后性, 但也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性。抓牢“一带”战略契机, 为缩短中东西差距提供可能。目前, 口岸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而且将有力地开发出新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二、新疆口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口岸运营现状。

新疆口岸在全国沿边口岸的通关过货能力突出。其中, 霍尔果斯口岸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沿边地区公路口岸货物吞吐量之首。2013年全国位居前十的沿边公路口岸过货量总额中, 新疆口岸过货量就占到一半以上 (其中霍尔果斯口岸占到32.5%, 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占18.8%) 。新疆阿拉山口铁路口岸仅次于满洲里口岸, 是全国沿边地区第二大铁路口岸。多年来, 新疆口岸吞吐量一直持续增长, 尤其是2010年以来增势显著。2000~2013年, 新疆口岸累计过货量达28, 163.77万吨 (其中, 进口量占80%之多) , 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2, 159.6亿美元。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展开, 丝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会更加频繁, 新疆口岸作为交通大枢纽将发挥更大作用。

(二) 口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口岸间发展规模不均衡。

从过货量的分流看, 主要集中在两大综合型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及霍尔果斯口岸, 而相比之下其他15个一类口岸的过货量微乎其微。2013年阿拉山口口岸与霍尔果斯口岸过货量占全部口岸的80%以上。新疆要想将沿边口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沿边地区甚至整个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势必要构建一个分工合理、相互协调贯通的口岸体系, 而不是现在两家独大的局面。

2、多数口岸基础设施滞后。

新疆是我国沿边地区一类口岸拥有量最多的省区, 然而建设条件较好, 设施较完备的口岸却占不到一半。由于20世纪90年代沿边大开放时“先开放, 后建设”的理念, 致使一些口岸联检楼、查验装备以及货场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新疆口岸普遍离城区较远, 一些口岸地处高原峡谷, 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 使得建设成本攀升。虽然口岸建设专项基金的设立使得基础设施状况有所好转, 仍不能支撑口岸的进一步发展, 资金不足仍然是口岸相关部门最头疼的问题。

3、口岸距离城区远, 属地城镇化水平偏低。

在新疆沿边的国家一类口岸中, 与城区距离在50公里以内的口岸只有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吉木乃、巴克图、都塔拉5个吞吐量较多、发展较好的大型口岸。其他口岸由于偏远的位置, 在服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较弱, 很难调动外贸企业的积极性及人员往来的热情。且多数口岸所在行政区划为县乡级, 城镇化水平偏低, 产业基础薄弱, 配套生活设施少且承载力低, 难以对口岸后续发展提供服务及财力支持。

4、口岸对当地经济带动作用弱。

新疆产业基础薄弱, 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小, 而边贸出口的商品以服装、塑料等制成品居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出现严重背离, 使新疆外贸规模偏小, 通道特征显著。口岸出口产品中70%以上来自于河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内地省份, 新疆本地生产产品所占比重小;进口产品中70%以上为内地所需的资源类产品, 而新疆本地进行加工的很少, 对新疆经济的拉动作用偏小。

5、口岸建设政策优势减弱。

口岸建设依赖其边境贸易的发展, 而近年来我国边贸倾斜政策不断收紧, 新疆边贸在配额、许可证、减免税收等方面能享受的优惠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我国与多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 对边贸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自贸区零关税优势分流了口岸的过货量, 弱化了口岸的通道作用。

6、口岸对应国家协调合作程度不高。

从通关看, 相邻国家政局不稳定, 口岸相关执法部门官员变动频繁, 通关规则经常变动。如, 工作人员乱收费现象严重, 对我方车辆的出入、放行管理随意性大等。从口岸合作区建设看, 虽然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迅速, 边民互市也如火如荼, 但在国家层面, 口岸合作区的建设一直是中国推动, 贸易伙伴国并没有保持同步。中方边境地区投入建设了大量合作区, 对方不但不积极响应, 反而提出一些苛刻要求。

三、新疆口岸发展主要思路

(一) 解决口岸发展资金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于新疆口岸规模差距大, 历史欠账多, 整体基础建设水平不高的特征:首先, 要对口岸的发展进行规划, 明确各口岸的定位和功能。要在重点完善国家一类口岸功能的同时打造龙头口岸, 其他口岸要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和完善相应功能区, 形成重点突出, 各具特色的口岸发展格局;其次, 要解决口岸建设资金问题。由于沿边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地方政府难以凭借自身得到充足发展, 更无力加大对口岸建设的扶持力度, 因此解决资金难题, 还是要靠国家的资金投入。筹措资金的同时要选择重点扶持对象, 严格管理项目审批及控制资金流向。

(二) 弱化口岸自然地理缺陷, 加快沿边地区城镇化进程。

针对口岸设立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险恶这一特征, 可从国家层面, 与对应国商讨互相将口岸搬离边境线一定距离, “入境而不入关”。这样不仅降低了口岸建设难度, 而且拉近了口岸与城区距离。国家应制定倾斜政策支持沿边地区城镇化建设, 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可使城镇对口岸的服务能力提升, 为口岸建设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 同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也能刺激边贸的壮大, 进一步助力口岸经济发展。沿边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树立国家形象, 对打响口岸品牌也意义重大。

(三) 制定针对口岸建设的优惠政策, 增强口岸的带动作用。

政策倾斜使得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 而沿边地区要抹平与其差距, 仅靠自身是做不到的, 需要国家给予更多新优惠政策。应发挥口岸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各口岸的实际情况, 给予所在地区储备、物流、贸易等各个相关领域的资金、税收政策优惠, 促进资金合理配置, 全面提升口岸优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 解决与口岸对接国的合作难题, 筹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

面对周边国家动荡的政治环境和不稳定的组织管理形式, 应规范口岸通关, 有针对性地与口岸对接国进行铁路、公路、通关等方面的合作谈判, 签订长期性的合作协议。从长期考虑, 应着手开展中国-中亚自贸区建设的准备工作。自贸区的建立是摆脱双方合作中我方“单相思”窘况的最佳途径。可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与喀什保税区的基础上, 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第二阶段由双边向多边转变;第三阶段建立关税同盟, 建立共同市场, 从而实现自贸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明, 王宏丽.新疆陆路口岸经济发展及对策研究[J].发展研究, 2010.5.

[2]王博.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中的口岸建设问题[J].发展研究, 2015.2.

[3]赵青松.论析新疆边境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 2014.2.

建设与发展 篇2

论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内容提要】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企业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明确的组织成员的使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建设企业文化应包括价值观念、组织精神、团体意识、组织形象、组织制度等一些主要内容。另外企业文化对企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并且是组织行为的凝聚力量,同时会激励组织的发展和创新。本文结合海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注重公关意识的培养、注重文化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阐述。

【关 键 词】: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发展

一个企业的文化已成为在海内外注重发展的重要方向。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由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企业精神、信仰、宗旨、价值观、企业道德与伦理等企业文化在新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环境下是企业重要无形资产和综合实力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企业文化发展大致方向为:(1)价值观念,是人们基于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个人或组织的存在、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决定着成员行为的取向,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2)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和发展方向,并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组织成员群体的精神风貌。也可以说,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3)团体意识,团体即组织,团体意识是指企业成员的集体观念。团体意识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4)企业形象,是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实力表现出来的,被外部公众所认同的组织总体印象。企业文化形象是以深层形象为基础。(5)企业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的行为带有强制性,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种规定。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海尔集团从创业至今,企业文化的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这也是它得以发展和立足的关键之一。以下将从注重公关意识的培养、注重文化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三个方面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阐述。

一、注重公关意识的培养

在企业中,公关意识是指一种尊重公众,自觉致力于塑造企业形象、传播沟通、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在各企业,公关意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识,公关方式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工作方式,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把公共关系意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文化环节,不仅把公关当作一种手段和功能,而且更主要的是把公关当作一种无限的价值。“价值就是公关,公关带来价值”彰显出企业文化与众不同之处。

公关意识的培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要从尊重公共、塑造形象、真诚互惠、传播沟通、创新审美以及立足长远这六个方面的意识进行培养。企业形象是企业给予社会公众的一种信息,可以传播、储存,可以保留很长时间而不失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一个形象一旦传播出去、树立起来,就具备了相对稳定性。这一特性要求组织树立形象时一定要慎重,有立足长远的意识,而不能朝三暮四。

作为其中之一的塑造企业的积极形象,如招牌、门面、徽标、广告、商标、服饰、营业环境等,这些都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容易形成印象文化;通过实力表现出来的形象称深层形象,它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集中体现,如成员素质、生产经营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

例如:当你走进海尔集团,镶刻在公司三楼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8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醒目地显示出强劲的企业精神;走进接待室,身着礼服的礼仪小姐热情地打开闭路电视,让你通过电视了解海尔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在奖品陈列室,陈列着无数个国家、部、省级奖杯、奖章、锦旗和奖品。不用介绍你就能感受到海尔的公关效益。

二、注重文化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所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是主要包括:为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开展的学习培训活动;为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陶治员工情操的娱乐活动,为培养企业员工拼搏精神,增强体质开展的体育竞技活动;为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感情,加深对企业福利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依恋,开展的福利性活动;为使员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强化和确立共同理想和企业意识开展的思想性活动,等等。

企业的文化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员工的团体意识。一个企业的团体意识的形成使企业的每个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都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对企业的成就产生荣誉感,从而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这样,他们就会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自觉地克服与实现企业目标不一致的行为。

文化活动被当作今天的一种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地延伸到公司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首先,发扬好的文化活动,比如:海尔的一个文化价值观是“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1985年海尔生产的第一批冰箱不合格,张瑞敏就坚决把有毛病的76台冰箱拿出来,砸掉了。通过这件事,使得海尔全员的质量意识大大地提高,在1988年12月就得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块金牌。所以海尔的员工就树立起严格地质量观。所有的员工都知道,我们要以质量使得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

其次,企业要重视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企业内部需要加强培养出国际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为内部员工,为调动各级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还将培训工作与激励紧密结合,抓住员工追求自我实现的关键需求,把培训工作与升迁、轮岗等激励机制挂起钩来,不仅是重视培训的表现,而且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企业文化把企业整体及企业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一般的管理概念中,为了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来引导和激励员工。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及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组织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为组织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例如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认识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组织的全部活动。任何一个社会上存在的由人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结构的集合体,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也有其特定的企业文化。另外,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使得以前被视为管理难题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等有希望获得解决,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也是全面的。

企业文化是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一种粘合剂,对企业产生凝聚力及向心力,使员工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认识到企业利益是大家共存的共荣的根本利益,从而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已任,愿意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四、总结

对于过去来说,企业的资产是厂房、设备、资金等硬件;但从广义上看,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形象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效益,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胜,就要树立自已的风格和特色,就要与其他企业加以区别,加以创新,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源泉和动力。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他们犯“合理错误”。这样才能在企业中创造出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良好氛围。因此,建设良好的、积极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风格和特色的主要方面,是激励员工创造性、积极性的巨大动力,是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是要通过努力打造各方面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地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2、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3、潘芳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

4、刘卉,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6)

5、万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浙江闰土的经验[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4)

6、许晓明.对于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1(18)

镇赉农业的建设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水田;增产;耕作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1-1

1 镇赉县水田的开发

引水拓地,劣地变良田,实现扩田增粮。嫩江是目前我国北方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嫩江在镇赉县境内流域面积达1861平方千米,年过境水量217亿立方米。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镇赉县就建成了白沙滩灌区,80年代就开始尝试开发水田,但对嫩江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不足1%。在镇赉县的积极争取下,原计划的暗渠改为明渠,并依托嫩江水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通过实施“白沙滩灌区扩建改造”、“双百工程”等一批大型项目,每年都开发出上万亩甚至几万亩耕地,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水资源保证。2006年投入使用的白沙滩灌区改造工程,为白沙滩、哈尔淖、南莫、五家子、哈吐气、黑鱼泡、四方坨子农场7个泵站提高了供水能力。2007年开工建设以嫩江为灌溉水源的电力提水灌区,以及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2009年完成白沙滩灌区泄干清扩(淤)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2万亩。2006年,镇赉县制定并实施了以开发改造,旱改水,低产变高产,盐碱地变身 “米粮川”为主要内容的“双百规划”(新增水田面积100万亩,新增优质水稻10亿公斤)。与此同时,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启动,镇赉县是该工程的最大项目区。镇赉项目区总设计面积139万亩,总投资19亿元。通过采取引水改造和盐碱化处理等综合措施,项目区将新增耕地68.2万亩,新增水田111.9万亩,增产粮食6亿公斤,项目区10万人口直接受益。该项目竣工后,全县水田面积将超过170 万亩,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大县。届时,镇赉县在全国产粮大县排名中的位次将进一步提升。项目建成后,两块地已全部改建成标准水田,每公顷耕地平均收入达1.5万元/年,基本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2 水田的创新耕作与保护

长期以来,镇赉县的农田基本上是中低产田,特别是东部的水田区域,由于灌排体系不畅,渠系不达标,水田效益不明显。随着农业投入的逐年加大,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8年间,全县累计打抗旱水源井10500眼,完成镇西、镇东66千伏改造和增容,改造了所有乡镇的变电所,修缮村村通公路及田间路1000千米,植造农田防护林15万亩,新建和维修田间渠系288千米。以工程量较大的白沙滩灌溉排涝区63.445千米的三条主泄干渠清淤扩容工程为例,该工程已于2009年6月竣工投入使用,渠系水利用率从原有的0.5%提高到0.52%,年节水2694万立方米,改善了项目区内17.5万亩耕地的耕作条件,粮食生产累计节本增效4500万元以上。

2.1 创新耕作

近年来,镇赉县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耕作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在水田保护性耕作的同时,在旱田推广节水灌溉、地膜覆盖技术,并使一些先进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水稻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单位面积增产幅度高达23.6%。在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方面,镇赉县的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2.2 良种推广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推广优良品种25个,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耕作技术方面,大力推广“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解决了寒冷稻作区春季低温、秋季早霜、生育期短、积温不足等诸多难题。在旱作节水技术方面,重点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在土壤墒情监测方面,形成了覆盖全县的耕地墒情动态监测网,为适时播种、及时抗旱、促早熟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2.3 防治病虫害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取以生态、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控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确保农业生产不发生重大病虫灾害,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为扶持粮食生产,县水稻技术人员从农民拉床土、扣棚育苗、插秧开始,一直到田间管理实施全程技术指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镇赉县加强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每年都聘请省市农业专家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同时,农技部门深入村屯授课,让农民亲眼目睹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际效果。

2.4 机械化技术

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镇赉县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抓好土地机械深松、机械化肥深施、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夯实了基础。在机械化肥深施方面,全县肥深施机械保有量已达300台,深施后的碳铵、尿素,氮的利用率提高了15%,玉米每亩单产提高50公斤左右。目前该县已推广化肥深施技术9万亩,年增产粮食450万公斤以上。在机械联合收割方面,全县水稻联合收获机已达700余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近百台,水稻、玉米联合收获面积已超过60万亩。为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镇赉县明确规定:除农民承包地和占地补偿以外的剩余土地,均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将新增耕地全部承包给省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

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这是全国人民一项非常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和责任。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 这是党在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如何在现代林业中搞好生态建设, 显得越来越重要。

2 现代林业的生态建设分析

2.1 加快城乡绿化和提高城乡森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化 (城市森林建设) 是城市 (城镇) 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四旁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造林绿化对改善城乡生存环境, 增进人们身心健康,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1月8日,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 对城乡绿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加速推进造林绿化, 努力改善生态状况, 着力推行身边增绿。在抓好深山远山造林绿化的同时, 更加关注和重视人居生态建设, 不能光让林上山, 还要让林进城、上路、入村、进校园。把城市森林建设延伸到乡镇、村庄和校园, 努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校园, 确保生态永续、确保发展永续、确保宜居永续、确保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城市化过程导致的生物生境的分割与破坏等, 都严重损害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条件。森林作为城市的“绿肺”, 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建森林城市既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生态优势、打造低碳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发展森林城市, 正是让森林担当起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重塑生态文明的重任。

2.2 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全面加快生态林业建设, 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发展, 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根据生态建设需要, 优化生态公益林建设布局, 扎实开展生态公益林扩面工作, 逐步把重要江河上游、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区、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是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 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纳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同步抓好补偿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加强公益林建设和管护, 通过实施对针叶林的阔叶化、彩色化、多样化改造, 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 充分发挥公益林在应对气候变暖、缓解温室效应、发挥固碳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巨大作用。

2.3 发展碳汇林业 打造低碳环境

建设低碳环境的核心是生态建设。所谓生态建设, 是指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以此增加碳汇,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 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是应对气候变化、引领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每公顷森林每天吸收CO21t, 释放O20.73t。因此, 植树造林被称为“碳汇银行”、“碳汇林业”、“碳汇经济”, 是“碳吸收”最有效的手段。

(1) 着力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节能减排的作用, 加快大径材、珍贵用材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以松、杉等针叶林为重点的中幼林抚育改造和林相改造步伐, 加快森林阔叶化进程, 提高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比重, 优化林分结构, 提高森林质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碳汇功能、建设低碳城市中重大而特殊的作用, 我们应积极开展植树造林, 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 提高森林质量。

(2) 全面加强碳汇林业宣传和培训。

结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碳汇林业主题活动, 全面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林业的科普知识宣传和专题培训。通过舆论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公众关注气候变化和碳汇林业的责任意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碳汇基金和支持碳汇林业建设, 让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热爱生态事业的有识人士加入到碳汇林业建设中来。

2.4 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兴林富民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落脚点, 将农民增收与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统筹同步推进, 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 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促进传统林区产业转型升级和林农转产转业。提升原生态理念, 着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以原生态为核心理念, 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总抓手, 大力推进林区替代产业体系建设, 引导培育和加快油茶、竹、茶、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中药材等特色高效林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油茶等高效经营技术, 全面实施油茶等高产示范园区项目建设。

3 结语

广东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着力加快林业发展, 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 城乡绿化面貌明显改观, 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省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 针对优化生态、气候等发展环境的需要, 进一步培育发展林业资源, 增强固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实现“兴林富民”, 进一步美化城乡面貌, 优化人居环境, 推进现代城市和新农村建设, 对于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指出了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内涵, 就如何在现代林业中进行生态建设, 以达到进一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推动“5个林业”发展的目的从生态功能、公益林建设、低碳环境、政策支持等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殿生.坚持用科学观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 2005 (7) :43~44.

[2]周生贤.论议生态建设的林业发展战略[J].中国林业, 2004 (6) :13~14.

交通建设与发展导论 篇5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过得真快,几个星期的学习转眼就过去了。正是通过这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这一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代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基础交通建设处于几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关键词:桥梁、铁路、公路。我国自古就是桥梁大国!有“桥的国度”之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建成了许多的大型桥梁。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桥分别是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州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近现代建成的桥梁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例如:拱桥方面1997年在四川万县建成通车的跨江混凝土拱桥,拱跨420m,居当时世界第一;中国的江界河混凝土拱桥,跨度330m;钢拱桥方面我国上海跨黄浦江的卢浦大桥,2003年建成通车,总投资22亿元,大桥全长3900m,拱跨达550m,首次集斜拉桥,拱桥,悬索桥于一身,世界上单座桥梁建造中施工工艺最复杂、用钢量最多,首次采用箱型拱结构,完全采用焊接工艺,钢结构桥梁建造中单体构件吊装重量最大和河中跨拱肋吊装重量最大。斜拉桥方面2001年建成的南京长江二桥主跨628m,居当时国内第一,世界第三!天津的滨海大桥,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海河斜拉特大桥于2003年9月大桥主跨合龙!而在2008建成通车苏通大桥全长8146m,主跨达到了1088m,主跨高度达到了300.4m,主桥主孔通航净空高62m,宽891m,满足5万吨级集装箱货轮和4.8万吨级船队通航需要,苏通大桥的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同时是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斜拉桥!从传统的拱桥、板式桥,到现在的悬索桥、斜拉桥;从跨江大桥到跨海大桥。我国的桥梁建设不断地挑战着新的高度。

看过了老师对中国铁路和公路建设的讲解,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总是用大动脉来形容这些基础设施。在我看来,铁路和高速公路就是中国的大动脉,普通的公路就是中国的毛细血管,他们分工不同,但是却使得中国充满了活力!清政府晚期修建的京张铁路全长约200千米,1905年9月开工,于1909年建成通

车。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国人自行完成,投入营运的铁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内最典型的当属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的建设克服了一个个的世界难题,青藏铁路产生了很多个世界之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有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代路”桥等。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不仅仅解决了西藏没有火车里历史,更为拉动西藏地区的经济以及保卫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我国援助最大的项目——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建成后,成为把坦赞两国连结在一起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为赞比亚出口提供了一条新的、可靠的出海通道,打破了当时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的封锁,保证了赞比亚的主要收入来源。20多年来,坦赞铁路促进了坦赞两国经济发展和城乡物资交流。铁路沿线涌现了不少新兴城镇,成为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这条铁路也为支援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人民的伟大贡献”,“历史上外国人在非洲修建铁路,都是为掠夺非洲的财富,而中国人相反,是为了帮助我们发展民族经济。”卡翁达总统赞扬说:“患难知真友,当我们面临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乃至整个非洲把坦赞铁路誉之为“自由之路”、“南南合作的典范”。同时当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在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引起很大反响。这个项目让中国在外交上也受益良多,1970年代初,联合国对《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进行投票表决,坦桑尼亚的代表穿着中山装参加投票,除极少数国家外,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功在联合国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在“一个中国”问题上从未动摇过。

我国的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是要说的当属青藏公路,青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与1954年通车。1974年全面改建。青藏公路全长1937公里,改建后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线路的海拔高,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千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青藏公路,一年四季通车,是5条进藏线路中最繁忙的公路,司机长时间开车易疲劳,因此交通事故也多。沿途不时会看到翻到路基下的货车。如今我国已建成了“五纵七横”的12条主要由高等公路组成,首都放射线,南北纵线,东西横线的公路网络!我国的公路建设是举世瞩目的,建国初期我国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公路里程为零,但是截止2012年末中国公路通车里程42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不过同时我们应该警觉我国的公路建设仍然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公路占有量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地提高,相信中国的公路建设必定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与国外的贸易量越来越大。这也促使我国的水运快速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如今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一半以上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为发展西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管道运输也在迅速的发展!

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在课堂上通过视频的讲解,看到了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背后活跃的大批的工程师们、农民工。特别是看到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坦赞铁路这些视频的时候,我真的被他们震撼了!他们身上有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拼搏的力量,看着他们头上的汗水,看着他们为了修一段铁路迎难而上,我心里就有一种想和他们一样为祖国“铺一段钢轨”的渴望!我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也很感谢老师您的那份对同学的谅解!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市场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17-01

智能电网是信息技术快随发展下的产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智能电网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电力企业结合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状况,从自然环境、建设技术以及建设材料等方面着手,为提高智能电网建设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智能电网的建设水平与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成正比例关系,因此,要想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强化智能电网建设。

1 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

智能电网十分注重物理电网建设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在综合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后,通过对电网系统发送和输出等装置的优化处理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智能新型网络系统。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第一,自愈性。智能电网具有在线监测电网系统实际运行状况的功能,由于智能电网结合了各种监测和控制手段,电网一旦发生故障系统会在第一时间找寻到故障所在位置,并及时将故障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第二,优化性。智能电网的优化性主要体现在优化电力资产规划、运行以及建设等实际内容;第三,集成性。智能电网的集成性主要体现在在整个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将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效的整体;第四,兼容性,智能电网可以同时满足分散发电模式和集中发电模式的需求。

2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智能电网的建设与电力市场的发展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智能电网建设质量越高,电力市场发展水平越高;电力市场快速发展说明智能电网化程度越深。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智能电网建设是电力首次航可靠运行的基础保障;第二,智能电网建设能够促进电力市场改革进步,为电力市场的改革提供技术保障;第三,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直接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第四,智能电网建设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 强化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市场发展的主要措施

智能电网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为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技术保障。从实际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智能电网建设还能促进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研究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改善能源的配置方式、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以及增强电力市场竞争程度等方面着手,对强化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市场发展的主要措施做了以下总结。

3.1 改善能源的配置方式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力网逐渐朝着智能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加强了各种新资源的开采与使用效率。为强化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电力企业必须解决智能电网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改善能源的配置方式完成能源输送到户的要求,通过改善能源的配置方式实现最终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使用需求,为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变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供需关系

智能电网建设改变了传统电网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国智能电网综合使用了“双向通信”和“双向电力传送”技术,这两项技术的综合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普通用户在电力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难以。用户可以直接利用储能设备将使用后剩余的电量直接输送到电网系统中,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同时,促进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

3.3 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

要想提高我国智能电网建设水平,电力企业还应该结合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状况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电力市场的智能化发展必须以电力市场的实时性为依据,智能电网建设能够为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在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电力市场必定会越来越完善。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综合使用超导、自动控制等先进手段,在降低电力系统损耗量的同时,为提高电网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还应该加强发电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发电商和客户在了解电力市场相关信息后,才能进一步促进电力市场的透明化发展。

3.4 促进电力调度与市场交易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提高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还应该促进电力调度和市场交易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必须在明确电力输出实施变化情况的前提下,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设人员还应该通过简化人工操作的方式,合理配置电网调度和市场交易人员的工作压力;最后,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还应该采用智能化信息管理和自动监控系统进一步提高电力市场的现代化水平。

3.5 增加市场竞争程度

要想强化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增加市场竞争程度。通过增加市场竞争程度,不仅可以提高智能电网建设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还能进一步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另外,适当增加竞争程度还能降低电力市场经费投入,是提高电力市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总之,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水平,电力企业必须在明确智能电网实际特点的前提下,了解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改善能源的配置方式、促进实时电力市场建设以及增强电力市场竞争程度等方面着手,不断强化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和电力市场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粒子,黄仁辉.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发展模式的影响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8):5-8.

[2]许子智,曾鸣.美国电力市场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启示[J].电网技术,2011,35(6):161-166.

建设工程服务与发展 篇7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建筑工程的特点:

建筑工程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建筑工程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建筑工程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建筑工程的社会性。

1)影响因素多。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员素质,施工用的机具设备、施工方法等,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质量波动大。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

3)质量隐蔽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

4)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的终检(竣工)验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与挑战,以此来取得长期持续发展,而作为一名工程管理者,怎样面对“服务与发展”这个课题开展自我的工作,本人有着以下三方面的观念与同仁交流学习:

1)市场营销能力,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建设工程的用途及生产需求。深入研究图纸及时汇总,提出变更工程上的不合理部分,对易损部位进行技术改进或措施更新,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来管理好施工现场,服务好业主,为做强做实单位的信誉和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服务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的能力,用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将发展的成果通过全面的服务表现出来。

2)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能力,通过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对我们一线的项目管理者来说,就是将已建交付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确认,分析问题所在,针对性的进行整改,在将建工程中得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并进行功能性的改善。建筑工程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只有不断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好本职工作。目前,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技术创新要求是不同的。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方面,施工技术的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结构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就为通用技术。而面对开发的各种公寓房及办公楼等,作为建筑工程师,就要对如何改进施工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工程建筑质量,安全施工,保证工期方面做到细致入微的审图,阅图,及时与设计部门沟通,真正掌握施工的核心技术。如玻璃幕墙的建筑节点、保温节能的施工工艺等。对我们建筑工程管理者来说,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项目的成功与否。所以我们更加要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运用,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反索赔能力,现场异常情况的决策能力,以及施工记录的同步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及时分散工程风险,将个人服务做细做全,为推动项目的顺利发展做出一份应有的力量。

3)服务创新能力。对建筑业来说,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就没有行动上的大转变,只有摆脱不合乎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筑业发展才能有新的飞跃。虽然我们的专业在纵向上和服务扯不上多大的关系,但我们在横向上服务的范围还是很广,要求又很高。譬如,我们建设工程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业主的入驻时间,对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切身利益。由此,作为建筑管理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还要提高创新能力来更高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内涵化提升”正在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健康成长的“利器”。下面就如何维护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服务与发展的关系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竞争能力。正视我市建筑业的现状,找准定位,以技术先进、人才密集为目标,加速实现企业组织结构、专业结构、队伍结构的优化升级。2)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装备和新的管理改造传统的建筑业。重点围绕城镇建设,研究开发新型智能住宅、地下空间和建筑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实现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装备能力,提高工程施工速度和质量。3)抓好质量工作,强化内部管理,打造企业精品工程。工程质量是占领建筑市场的本钱,是企业可信程度的依据。4)积极加强服务引导,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分析、认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战略和思路,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对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系统及服务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再造。同时,不断加强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功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如何深入服务领域,怎样做好建筑工程的服务,就是要真正去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根本上推动建设工程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个好的建筑产品必须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要求,在施工场地上将设计文件付诸实现的测量、施工、检验等,形成工程实体的活动。工程施工的好坏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真正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如设计文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等,设计人必须对此做明确的设计交底。工程竣工验收,就是对施工阶段的质量通过检查评定、试车运转等来确定评价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符合当初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竣工验收对质量的影响是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影响建筑工程服务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方法及环境三大方面。1)人员素质。即人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目前,建筑行业已实行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但一线施工人员能持证上岗的还很少,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2)方法。主要指做事方式以及管理途径。3)环境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建设工程领域风气风貌、技术环境,现场施工作业条件。

作为建设工程管理者,做好服务与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特别是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出现矛盾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应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2)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3)坚持按图(或规范)施工的原则,建筑工程的最终产品必须能将规划完整的意图得以真正体现。

建设工程的服务与发展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达到预定目标,服务是建设工程施工过程长远发展的前提。建筑工程发展,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展,谋求更大发展。

摘要:简单概括了建筑工程的特点,针对建筑工程服务与发展这一课题提出了观点和建议,并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服务与发展的因素,总结了做好服务与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的原则,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者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建筑工程,服务与发展,竞争力

参考文献

火电建设塔机的应用与发展 篇8

1 火电建设对塔机的要求

发电技术的进步带来施工工艺的变革,也给以起重机为代表的施工设备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施工技术的革命、起重机技术的发展为各个时期全国范围高强度的火电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相比风电设备吊装偏重于起重机械起吊高度的要求,火电建设工程则由于高大的汽机房建筑与超重的发电机组、拥挤的施工现场与复杂的厂房内部建筑设施等吊装环境,从而对起重机械从种类、型号到起升高度、起吊重量等各方面都有更为全面、专业的要求,特别是发电机组定子的吊装更是以作业空间狭窄、起吊重量巨大而成为施工中的重中之重。

电站设备大件共分四大部分:锅炉岛、汽机岛、电气岛及其它。火电建设重点、难点是锅炉岛的安装,包括锅炉厂房钢结构、内部设备、外围设施。从承建开始,每一单项工程与大型起重机都紧密相关。主厂房、锅炉、汽机房钢结构、锅炉受热面设备、汽机设备和其他设备的安装,特别是大件设备的卸车、运输、厂内平移、吊装,无不与大型起重机械紧密相关。锅炉岛是火电厂除烟囱外最高建筑,在电厂施工中体量最大、安装难度最大。

火电建设主力起重机,即指锅炉岛安装用主吊机。火电厂锅炉岛施工对主吊机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 (1) 主参数,即起重量、幅度、高度; (2) 安装拆卸场地; (3) 施工效率; (4) 成本费用。火电建设的特殊性,使得火电建设工程主要以动臂起重机为主力起重机。国产600MW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从主厂房开挖到交付使用一般工期22~28个月,设备安装阶段需一年时间,应按照工程计划,对安装时间段的大型起重机合理布置、优化,满足工期要求。

2 火电站建设塔机近年发展

火电建设的重头戏是锅炉岛的安装。当锅炉布置形式、容量、炉型发生较大的变化后,原有的起重机难以满足工程要求,新型起重机便应运而生。火电厂从3 0 0 M W、600MW发展到目前的1 000MW,使得锅炉安装主力起重机从DBQ系列发展到FZQ系列。

1986年国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开发的第1台DBQ3000塔机在黑龙江富拉尔基电厂使用。1992年作为对DBQ3000塔机的改进完善,开发了DBQ4000塔机,使D B Q塔机发展成为300MW、600MW机组电力建设的主力起重机。后来针对电建市场的新要求、新特点,进行优化和完善设计,DBQ4000Ⅱ型塔机就是在此阶段研制生产的。

D B Q型塔机回转支撑以上部分与履带起重机的塔式组合相似,具有主臂、塔式50余种组合工况,可以自行扳起、放倒,快速变换组合,满足不同的载荷、幅度、高度要求。该机型下车为门架结构、轨道行走式,可以实现构件、设备从组装场到锅炉岛的运输。常规的600MW机组锅炉标高80m、顶板梁吊装单元重8 0 t~1 2 0 t。D B Q 4 0 0 0型塔机是为6 0 0 M W机组锅炉施工设计的,塔式工况臂架铰点高度8 1 m、额定起重量125t,老电厂施工场地宽阔、工件水平运输距离长,因此能够轨道行走的DBQ型扳起式塔机比较适合。但目前一般施工现场的条件已很难满足此型起重机安装、行走、使用的需求,这种起重机正在逐步退出电力建设市场,部分转入冶金领域承担高炉的安装维修等工作。

为了满足600MW机组新形势下的需求,特别是锅炉的安装高度和占地面积要求,山东丰汇技术公司、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研制了安装方便、占地空间比较小、覆盖起吊半径大的FZQ型附着式起重机,得到了电力建设单位的认可,以FZQ系列为代表的附着自升式动臂塔机是当今火电建设主吊起重机主流。

FZQ1650起重机的主要参数(起重量、幅度、高度)基本满足6 0 0 M W机组建设要求,FZQ2520、FZQ2200、FZQ2400塔机是为1 000MW机组锅炉施工设计的,臂架铰点高度分别为132m、125m、122m,额定起重量分别为150t (112 t)、140t (100t)、100t,最大幅度分别为60m、50m、50m。主流的1 0 0 0 M W超超临界机组,塔式炉标高127m、排式炉标高80m、顶板梁单元重达80t~160t、立柱重110t,大部分电厂建在海边,抗风成为重点,还要解决狭小空间拆机的问题。FZQ系列塔机模块设计、低位装拆、自顶升升降、变频调速,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安拆场地小。FZQ系列塔机采用动臂变幅、上部回转、上部顶升、臂架铰接点后置、塔身0~3层附着方式,具有起重量大、提升高度大、作业范围广、抗风能力强、自重轻、安拆快捷方便等特点。针对目前电建施工现场场地狭小、工期被一压再压的施工形势,FZQ塔机以其优越的性能得到电建企业的青睐,得以在全国各个施工现场迅速成为主力吊装机械。

3 塔机选用原则与配置

为了保证电力建设主线的顺利完成,起重机械布置尤为关键,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起重机是电力建设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大型起重机械的费用基本占工程费用近20%~30%左右,通过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和对施工方案仔细斟酌,能够让工程节省大型机械的使用费,为施工项目赢得利润空间。

由于动臂塔机吊重能力强,构造简单、刚度大,因此火电建设工程主吊机均采用动臂式塔机。另外,相同塔身高度的动臂塔机要比水平臂塔机起升高度大30m~40m,多出的高度对于大尺寸的构件跨过炉顶吊装是有利的。并且动臂塔机臂架仰起时整机回转半径可控制在10m,远小于水平臂塔机臂端70m、尾部20m的数值,有利于狭小空间拆机、群机作业避让。虽然水平臂塔机起升、变幅速度高于动臂塔机,但对于工业安装用起重机,速度差别没有想象中的重要。

不过随着电厂工期、成本的大幅压缩,为了满足施工工期和吊装的需要,起重量18t~40t的建筑用水平臂塔机(如抚顺永茂的STT型平头塔机)开始大量应用于火电建设,作为辅助起重机用来安装附属小件提高吊装速度。STT型平头塔机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塔帽,相应能提高自身的起吊有效高度。

普通1 000tm级以下动臂式塔机,其参数远低于火电建设对主力起重机的要求,如果作为辅助塔机,在效率、价格、用户认知上,也无法与大批量生产的水平臂式塔机抗衡,因此在火电建设领域极少看到很多塔机厂的中小吨位动臂塔机。

因为在高空吊装中,履带起重机的起重能力会随起升高度增加而大幅衰减,且常伴有“抗杆”现象,而台班费又高得多,因此履带起重机在火电建设中一般作为辅助起重机使用,与塔机共同抬吊一些无法单机吊装的大型部件。这样可以大幅度节省机械使用费、安拆费及基础处理费,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两台及两台以上起重机抬吊同一重物时,应根据各台起重机的允许起重量按比例分配负荷;在抬吊过程中,各台起重机的吊钩钢丝绳应保持垂直,升降、行走应保持同步,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降低到额定负荷的80%使用。

4 火电建设主流大型塔机

近年开发的FZQ系列塔机,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国产大型工业塔机笨粗的形象,上车的构造、部件多处可以看到履带起重机的影子,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段、构造、材料、机构、操作、保护、人性化、质量方面,可以同代表国内起重机水平的大型履带起重机相比,以F Z Q 2 5 2 0、F Z Q 2 4 0 0、FZQ2200、FZQ2000Z、FZQ1650、FZQ1380为代表的国产大型动臂式塔机,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低于国外著名厂家,不仅替代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批量出口到印尼、印度、巴西等国家。据估计国内市场大型动臂塔机保有量150台左右,其中FZQ系列有100余台。

目前国内市场上FZQ机型主要有:山东丰汇设备技术有限公司FZQ系列、国电郑州机械设计研究所FZQ系列、上海电力机械厂FZQ圆筒吊系列等。众多机型的出现,为电建施工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

郑机所FZQ系列以FZQ2000Z (最大起重量80t) 为主,其后续型号FZQ2400 (最大起重量100t) 也已经开始进入电建施工现场。山东丰汇技术FZQ系列分为FZQl380、FZQl650和FZQ2200等基本型号,对应的最大起重量分别为63t、75t和100t,其后续型号FZQ2520 (最大起重量150t) 也即将推向市场。上海电力机械厂F Z Q系列有F Z Q l 2 5 0、FZQ2000Ⅱ和FZQ2000Ⅰ等基本型号,最大起重量分别为50t、80t、140t。

我们以郑机所FZQ2000Z、山东丰汇技术FZQ2200、FZQl650和上海电力机械厂FZQ2000Ⅱ这几种性能比较接近的塔机为例,对比分析如下,参见表1。

1)从外观来看,这四种塔机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塔身结构的不同。郑机所FZQ采用分块式合金钢管桁架结构,塔身截面尺寸4.2m×4.2m。山东丰汇技术的FZQ2200塔身采用单K字及一字型快装单元组合管桁架结构,塔身截面尺寸4m×4m;而FZQ1650塔身采用大截面主弦,“K”形腹杆,小截面塔身,整体焊接方式,塔身截面尺寸2.8m×2.8m。上海电力机械厂采用一贯的圆筒形塔身,塔身截面尺寸为∅2.8m。

2)四种型号的FZQ附着自升式塔机在各运行机构性能参数上表现比较接近,都可以满足6 0 0M W~1 0 0 0 M W火电机组的施工要求。

3)由起重性能曲线对比可知:在同等幅度条件下,山东丰汇技术FZQ2200起重能力最大,郑机所FZQ2000Z和上海FZQ2000Ⅱ型起重量相当,山东丰汇技术F Z Q l 6 5 0因其本身设计力矩为1650tm,所以起重量略小于上述机型, 但其远端起重量丝毫不逊色于2 000tm塔机,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塔机。

4)相对于上海电力机械厂FZQ2000Ⅱ标准节从上部引入的安装方式,郑机所FZQ2000Z和山东丰汇技术的F Z Q l 6 5 0、FZQ2200标准节安装从侧向引入方式更安全一些。

5)山东丰汇技术FZQl650、FZQ2200和郑机所FZQ2000Z塔身均采用管桁结构,相对上海电力FZQ2000Ⅱ的圆筒结构其整机自重比较轻。特别是山东丰汇技术的FZQl650在三层附着、臂架铰接点高度105m、含压重的情况下整机自重仅440t,在运输转场方面优势比较突出。

6)山东丰汇技术FZQl650、FZQ2200和郑机所FZQ2000Z塔身底座均采用箱形梁结构,不需要混凝土基础,基础处理费用比较低。四个箱形底座可360°布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比较灵活地布置塔机。

5 电力建设塔机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火力发电技术的进步,燃煤电厂将向更大容量、更高参数的机组发展,在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成为主流机组的今天,可以预测1 300MW等更高参数的机组将是今后燃煤电厂的发展方向。大容量机组的建设需要起重能力更强的大规格的起重机,而大规格起重机的运输、转场、安拆及消耗品等影响设备使用成本的因素会成为用户的关注焦点,理性的用户会把全寿命期的成本作为选型的重要指标来考虑。安全、可靠、高效、人性化是未来起重机的基本要求。据业内人士估计,2 000tm以下级别的大型动臂塔机总量目前已基本趋于饱和,主要需求来自于淘汰更换比较陈旧的起重机。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国内水电建设热度不减、风力发电四处开花、核电技术日新月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顺应时代潮流的绿色能源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新能源的兴起,必然导致火电建设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2009年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1.11%。预计2010~2 0 2 0年,年均火电新增装机约4 900万kW,火电装机容量比例逐步下降。如何开拓生存空间,是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电建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智能电网建设与电力市场发展 篇9

近年兴起的智能电网,虽然在国际上尚未形成一致而明确的定义,但已获得了政府、企业和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1,2,3,4,5,6,7]。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工业的最新方向。

电力系统与电力市场在物理运行和经济运营方面密切相关[8],因而两者也将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目前,学术界直接对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仅有一些研究热点与其间接相关,主要是分析智能电网相关因素对市场建设的影响。例如:国际大电网组织内电力市场和监管专业委员会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与电力市场的融合、间歇性资源对电力市场设计的影响、绿色配额等环保相关机制对电力市场设计和电力市场稳定性的影响[9];哈佛大学电力市场组开展结合需求侧响应资源的市场设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气候变化对电力工业的影响,分析可再生能源接入对电源扩展规划和市场规则设计的影响。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的互动关系,然后重点研究了智能电网及其背后推动力如何促进电力市场向前发展和对市场设计的影响,力图分析智能电网下电力市场的远景蓝图,并尝试对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初步建议。

1 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相互影响

世界各国分别从保证电力供应、提高电力工业效率、降低公众用电成本等不同目的出发开展电力市场改革。目前,由于各国电力工业的基础禀赋、发展特点不同,电力市场建设所处阶段各异,因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有较大差异:一是处于市场建设初级阶段的国家主要面临如何在体制改革层面破题以全面推进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体制改革理论如何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改革路径的选择等;二是处于市场建设成熟阶段的国家主要面临如何完善市场机制和创新监管,包括如何进一步放开用户选择权、扩大市场范围、引导充裕发输电投资、充分利用需求侧资源和缓解市场力等;三是面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各国电力市场建设都面临如何适应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新课题,主要包括如何实现市场定价与规则的非歧视、透明和有效、如何获取所需辅助服务、如何分摊可再生能源相关输电成本等。

为应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防灾应变,未来的电力工业应该是一个安全、经济和环保的可持续系统。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存在大规模集成入网和大量小范围分布式入网2种方式,其随机性、间歇式、调节能力弱等供电特点对电网运行稳定性提出新的要求。在用户侧,智能家居、电气化交通和“即插即用”储能设备等广泛应用,用户用电方式经济、节能、环保,用电质量要求多元化,并由被动受电的单向性转变为双向互动供用电。这些变化需要一个全新的输配电网相适应,形成具有灵活可靠、经济优质、友好开放、双向互动等特点的电力接入、输送和供电平台,以及在电网运营经济性方面实现更高的电网资产利用率和更低的网损。

运转上述全新电力系统需要3个方面的基础:一是数字电力系统[10],在公共开放的信息标准基础上,建立从发电到用电集成传感测量、信息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的电力系统,是智能行为的基础;二是智能的运行管理系统,包括基于主动监测、网络分析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智能调度、智能交易平台,以及“主动”的电力用户在内的各市场主体,是智能行为的主体;三是市场竞争机制,以追逐经济性、环保性来推动能源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是智能行为的内在激励源。

广义来讲,智能电网是一个涵盖电力系统所有方面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系统,具有兼容性、预防性、自愈性、互动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狭义而言,主要是其核心部分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智能电网与电力市场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一方面,电力市场是影响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放开用户选择权,电力市场改革引发了用户自由选择供电方式和优化用电的需求,智能电网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同时,电力市场提供了一系列规则和制度,为市场主体选择更经济的运行方式建立了保障机制,并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实现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价值。因此,电力市场是智能电网双向互动的基础条件,是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特性、为用户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智能电网活力和效率的重要制度保障[11]。此外,涉及政治、体制、经济利益均衡与分配的不同电力市场发展模式,也会影响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

另一方面,智能电网对未来电力市场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首先,智能电网为市场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基础,提供更可靠的电力流和更精准的信息流,为市场主体高效运营和互动提供平台支撑;其次,智能电网为传统的供用电方式和系统运作方式带来变革,所提供的运行灵活性和信息全面性,能够更细致地刻画电力商品的多方面特性和价值,为电力市场交易的精细化提供基础,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创新交易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智能电网将推动市场建设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详细分析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发展的影响。

2 智能电网的基础作用

2.1 确保电力市场可靠运行

电力系统的充裕性和安全性是电力市场可靠运行的基础。现有电网是按照潮流从集中大电源流向固定可预测负荷设计的,因而电网拓扑和运行方式均不能适应未来双向潮流的情况。此外,影响未来电力系统可靠运行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因素众多,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的特点,对系统影响存在时空两维的变化,并随总体规模增加而出现影响能力由量变累积为质变、非线性放大的趋势。例如,中国近年快速发展的风电已经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可靠性的重要问题[12]。

未来电力系统运行具有计划性低、预测难、瞬间扰动强、潮流双向的特点,将难以准确制定和精确执行系统运行计划,动态稳定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可再生能源机组可用率低,发电容量充裕度会有较大波动。因此,电力系统在安全性和充裕性2个方面都受到较大挑战。智能电网为此提供了以下解决途径:

1)长期投资上,智能电网建设首先意味着大幅增加输电投资,提高电网传输容量,以有效支撑电源的接入和输送,而电网的灵活运行方式和用户响应能力的提高也将增强发输电容量的充裕性。

2)中期计划上,通过智能电网主动监测机组和输电设备的运行状况,既能减少不合理的计划检修申报,又能提高状态检修的质量,避免各类检修方式对电价和系统运行安全的不利影响[13]。

3)实时调度上,为应对设备故障甚至系统停电,信息通信设备广泛配置,所检测的信息具有广域、全景、实时、全方位、准确可靠的特点,结合快速超前模拟,将使调度机构能以灵活的调度方式来适应不确定的潮流,充分利用输电设备,以接近实时的间隔监控电力系统、预判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监测数据也能使电力系统不断自我调节,维持最优运行状态。即使事故已经发生,灵活的可重构网络拓扑也能最大程度地限制故障影响范围,并通过最优恢复路径快速恢复系统。

2.2 支撑电力交易发展

未来电力市场交易的蓬勃开展,要求一个高效的运营平台,智能电网为此提供了基础。智能电网能够支持交易平台公正、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类交易。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信息,有利于市场的公平透明;支持各方互动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和高度集成的数字信息系统,有利于交易开展和业务结算的方便快捷;数据全景式管理有利于各类交易的全局协调、统计分析、实时监测和事后监管。

2.3 扩大市场改革成效

智能电网能够主动监测系统各节点的自然环境、空间地理、设备状态、能源供需、系统运行状态、供电质量和价格、温室气体排放量等信息,并反馈给市场各方,实现调度人员优化系统运行、发电公司和电网公司优化资产维护、消费者进行能源管理,从而能在以下3个方面有利于实现或扩大电力市场改革所带来的经济环保效益:

1)电力用户根据电价信息优化用电方式,在峰荷高价期削减用电需求,利用各自安装的分布式电源或储能设备向电网供电并获得收入。此外,电力传输设备的传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将有效降低输电阻塞的频率和程度,阻塞成本相应减小。因此,在不考虑化石燃料高价格和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影响时,用户购电费用可能会显著降低并具有可控性。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调查结果显示,利用智能电网技术的每个家庭每年电费平均下降10%[3]。总之,智能电网将为用户带来最直接的利益。

2)用户避免高峰用电的方式将改变负荷特点,提高日典型负荷曲线的负荷率。长期来看,等效负荷曲线将更为平滑。由于峰荷的极大削减,机组利用小时数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有效减少需要建立的电厂数和相应的电网投资。此外,对电源、电网资产的生产全过程的长期持续监测和分析,将进一步提高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能力,有利于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和资产状态检修维护策略,减少不必要的计划检测费用,并延长设备生命周期。因此,固定投资成本的降低、可变维护费用的减少和设备生命周期的延长,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长期来看,电力市场和智能电网提高了用户对电价、能耗、排放信息的敏感性,潜移默化中形成用户的节能环保行为,从而减缓电力需求增长。此外,智能电网在发电环节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输电环节将通过灵活的电网运行方式降低网损。总之,化石能源消耗增速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将下降,智能电网将实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益。

当然,这些成效需要巨大的先期投入,文献[14]估计美国约需1.5万亿美元投资才能完成2030年智能电网建设的远景规划。

3 智能电网推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

3.1 智能电网为市场改革创造新的条件

电力工业基础的变革要求推进市场改革。随着各国智能电网的发展,相关物质基础的具备,不仅处于市场建设成熟阶段的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处于市场建设初级阶段的国家也需要深入推进改革,以逐步建立与智能电网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智能电网建设有利于扩大改革推动力。只有使用户参与改革进程,电力改革才会成为社会性变革,融入了社会需求,才能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15]。智能电网为用户带来的经济利益,将使用户更认可和支持电力市场改革。此外,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需要各方的广泛参与,这将改变现有产业链结构,使电力工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在电力、信息通信、互联网、家电、交通等产业间出现跨行业的公司和并购整合,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电力行业内发、输、配、售的单一纵向产业结构,使电力产业链条在纵向上沿上游的化石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一直延伸到下游的家电、交通产业,横向上则与信息通信产业等深度结合。推动电力市场改革的力量将变得更为广泛而强大。

电力的普通商品属性增强。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电力产品和服务由公共物品向商品属性的转变;而智能电网建设则通过物理基础的改变,极大地强化电力的普通商品属性。电力对用户而言更接近普通商品,具有实时的商品质量和价格信息,能通过储能设备实现延迟供应。这不仅能为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形成新的理论支撑点,也可能在市场设计等方面有利于放松部分传统的严格约束。例如储能设备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打破了供需的实时平衡。

3.2 智能电网影响电力市场改革方向

智能电网促使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入推进用户侧放开的方向发展。智能电表的广泛安装为用户选择权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而增大输配概念模糊性的双向供电模式[16],会本质上改变用户参与市场的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市场的程度。

以环保、低碳为重要目标的智能电网建设将推动市场建设方向由追求市场的经济性发展为考虑环保的经济性,开展绿色市场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开展节能减排是世界主要国家电力工业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行业主题。智能电网建设不仅为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绿色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

智能电网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包括欧美和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而言,意味着不同市场之间的融合,多区域的联合协调,市场范围的扩大。美国风电距负荷中心较远,需要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跨地区、跨市场消纳。欧洲电力工业协会主席Josefsson指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会促进欧洲各国电力市场机制的彼此协调,有利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17]。

电力市场内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智能电网搭建的能源流、信息流交互平台,可能为市场主体、智能家居公司等各类参与者创造新的收益来源和方式,不断形成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优化用户用电方式的服务产品、电力金融一体化等。

4 电力市场远景展望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推动下,电力市场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总体特点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市场机制的完善、市场组织的高度协调,电力市场将具有如下特点:(1)鲁棒性,能够抵御更大的扰动,例如较低的发电容量充裕度、紧张的备用水平、操纵市场的行为。(2)竞争性,市场更加开放、公平,信息对各方高度对称。(3)柔性,能满足用户丰富的个性化需求,满足各类型机组参与市场的需求,电价体系更加完善灵活。(4)互动性,交易主体间能源流、信息流互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5)清洁性,促进清洁能源充分高效利用,促进市场各方节能减排。

2)市场主体

各类市场主体中用户侧变化最大,更广泛的电力用户更深入地参与竞争,用电负荷弹性变大。此外,用户因能对系统供电而具有发电公司角色,但其并网发电的时间、地点和能力具有非计划性,也不受调度机构计划管理的严格约束,难以预测。

3)市场体系

智能电网将支撑零售市场迅速发展或空前繁荣,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而电力用户用电弹性较大且能并网反向供电,将极大地提高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的互动性,并促进形成完全竞争的批发市场。相应地,其他子市场,如辅助服务市场、输电权市场等与零售市场的耦合也将加深,相关衔接规则和交易品种设计将由主要围绕批发市场开展[18],转变为围绕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2个方面。

由于日前对风速难以准确预测,为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在智能电网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需结合事前的备用交易,依靠超短期预测,立足实时控制。此外,风电接入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对不同的市场差异显著。关于美国西北部地区风电接入的研究表明,10 min市场相对于小时市场能削减40%~60%的风电参与市场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因此,超短期市场、实时平衡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将得到长足发展,交易规模也会因市场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而大幅提高。

此外,伴随智能电网互动技术的发展,需求侧管理和需求侧响应机制在电力市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4)市场出清机制

电力市场出清方式将由单一的经济安全调度转为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综合目标,其中,安全作为约束,环保外部效应内化为成本。此外,考虑环保目标后,电力商品的私人物品属性与公共物品属性之间的界限进一步复杂化,市场机制和管制手段在交易出清方式中的分工和协调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

5)交易标的物

智能电网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支撑平台为交易标的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首先,除电能量、发电容量、辅助服务、输电权外,电力市场内的交易标的物可能出现与用户电能质量相关的电力商品细分交易。电能质量细分是指对如频率、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等的度量。其次,智能电网对系统各节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信息的有效监测,将有力支撑碳交易品种的发展。此外,考虑到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重点发展规避机组不可供应风险的电力金融衍生交易品种。

6)市场力

智能电网有利于限制市场力。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广大用户的高度参与能够较大程度地抑制发电公司的结构市场力;而电网运行的灵活性,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发电公司的位置市场力。

5 市场设计主要问题及建议

5.1 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智能电网下,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之间的衔接、平衡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使智能电网可能达到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允许小用户直接从发电公司处购电,但通过负荷服务实体(load service entities,LSEs)代理大量小用户参与批发市场仍是购电的主要方式。作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重要连接纽带的LSEs将因较大的用户用电弹性而在批发市场承担更大的交易风险。需要建立合适的需求侧响应机制,以充分激励用户削峰填谷和降低用户用电不确定性对批发市场运营的影响。

需求侧响应资源有多种分类,美国PJM市场包括经济负荷响应和紧急负荷响应2类[19],分别具有计划性和实时的自发性特点。其中,计划性的需求侧响应资源是平衡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重要调节力量。未来用户侧参与需求侧响应的资源包括可中断负荷、智能家居用电计划、实时电价响应、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备等。其中,可中断负荷和智能家居具有计划性,储能设备则兼具计划性和实时的自发性2种市场参与方式,而分布式发电可纳入计划性的可中断负荷资源,但由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则在其不能交割时用户需承担非自愿的失负荷价值损失。

5.2 发电容量市场

在可再生能源机组统一规划建设前提下,通过发电容量市场引导其他类型电源投资[20],将面临如下主要问题:(1)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大规模并网,使系统实际可供发电容量的裕度大幅波动,所需常规电源总体规模难以确定。(2)同时,这也引起各类型机组售电收益总量和分布的较大变动,部分调峰机组投资风险变大,发电公司的电源投资策略趋向保守。(3)如何引导常规电源的布局能符合分散分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要求。(4)引导发电技术上,如何适应未来常规机组峰、腰、基荷类型的转变,以及不同类型之间最优比例的大幅调整。

简单的拍卖机制很难奏效,容量市场机制需要调整,可考虑的方式包括:(1)要求可再生能源机组参与容量市场与待建新机组签订长期合约,以获得长期备用,并降低新建机组投资风险。(2)充分利用需求侧响应资源较大的负荷弹性,来抵消可再生能源机组的不确定性影响。美国当前需求侧响应潜力达188 GW,占全国峰荷的20%[21]。(3)基于机组可用率而非容量开展机制设计。美国PJM发电容量市场在2008年已成功拍卖光伏发电机组容量和大量需求侧资源[22],相关机制可借鉴。

5.3 电网投资

电网投资也将遇到诸多问题:在新建线路上除了可靠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外,将增加环保性需求和智能性需求,即仅为了输送可再生能源或仅为了满足增强电网运行灵活性。为此,投资引导机制和成本回收机制需要相应调整。电网扩展应根据新建线路目的的不同,灵活考虑采用商业输电的市场机制或监管下的成本加收益方式,以及通过合适的输电定价或金融输电权等实现输电投资成本回收。例如,若新建线路同时满足了环保性和经济性需要,则可将投资总成本分为对应的2个部分,将其中为输送可再生能源的线路建设成本参照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方式由全体用户承担,而另一部分可按谁受益谁支付的方式确定。实际上,输电网扩展和输电服务定价目前仍未能完美解决[23],智能电网将使该问题更为复杂。

电网规划则需要适应潮流分布变化大、阻塞范围和程度变化大,以及开展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备用支援等新要求,而由于智能性需求,基于N-1等可靠性裕度的规划原则将可能因此需要进一步严格,从而导致在回收电网投资上将面临很高的电网建设成本与可再生能源机组接入后线路的低可用率的矛盾。

电源电网协调建设更加必要,而相关影响因素却更为复杂。无论电源主导模式或输电主导模式都可能难以奏效,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调整将更符合客观要求。

5.4 辅助服务市场

可再生能源机组比重的大幅提高,将深刻影响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行。在中国,风电的影响最大,基本仅作为辅助服务的消费方。若对辅助服务采用补偿机制,目前发电公司间互补方式将使可再生能源电厂承担较大的辅助服务成本。为了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考虑将可再生能源机组引起的辅助服务成本单独核算,直接转由用户承担。

若采用市场机制,除无功服务和黑启动等适合采用长期合约开展外,备用和自动发电控制(AGC)服务可考虑通过如下2种市场竞价方式获得:(1)一般,首先根据明确的可靠性指标(如备用率)确定辅助服务需求总量,然后由承担系统运行安全责任的机构通过市场交易购买,成本转由用户承担,有利于保证系统安全。(2)由于智能电网允许用户表达不同的可靠性需求,可考虑采用购售双方集中竞价方式开展,相当于系统可靠性水平基于价格,需求总量由市场确定。这提高了调度的灵活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切负荷操作和较高的辅助服务成本。当然,这需要可靠性政策等基础条件的调整,实际上在美国已有一些专家对北美电力可靠性委员会(NERC)现有的可靠性定义(可靠性是电力系统元件能将符合质量要求的所需电能传给用户的程度)产生异议[24],认为这个定义没有考虑用户侧在改善系统可靠性方面的作用,没有体现出用户的参与性,不利于发挥用户对改善系统可靠性的作用。

5.5 定价机制

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前提下,智能电网对发、输、配、售电价体系的影响主要在输、配电价和用户购电价上。一方面,智能电网在发电侧接入具有不同质量、能耗和排放的电力,在用户侧供应不同质量的电能,电网除具有输电作用外其调控电能质量的再加工作用显著增强,不再仅仅是“高速公路”。因此,输电定价中非社会化平摊部分需要调整完善,既要使输电成本产生者公平承担有关成本,还应能激励输电方积极发挥再加工作用、为可再生能源接入提供灵活的输电服务。另一方面,用户侧定价方案需多元化,要综合考虑实时电价和计及用户长期用电特点的零售电价(长期合约价),不仅满足用户对用电质量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考虑冲击性负荷、波动负荷等负荷对系统的影响。

此外,排放权交易也是影响用户用电成本和相关定价机制的重要因素。作为发电可变成本或边际成本组成部分的排放成本会影响电力市场竞争结果。考虑排放成本后,燃煤电厂对天然气等类型电厂的成本优势将会改变,机组的峰、腰、基荷类型和机组组合顺序将会改变。在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前提下,边际机组将主要是燃煤电厂。需注意到,这将限制如联合循环机组等高调节性能机组灵活性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因此,需要建立稀缺定价机制,在各子市场内对特定的或所有的稀缺资源定价,但难点在于对电力商品的细分和各子市场间的统一协调。

6 结语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和智能电网建设发端于不同时代,具有各自的使命,但受电力系统固有特点决定,将随着各自的发展而逐渐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为电力工业带来新气象。本文仅对此做了初步展望,还有很多重大问题有待研究。智能电网着眼于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其内涵和相应功能将不断丰富,对电力市场建设的影响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电力市场研究领域也会因此拓展和细分,未来在具体国情下,需要充分结合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接入、环保机制以及智能电网的特点,开展体制改革理论创新和市场机制研究。

浅析土地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篇10

1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1.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大致分布

从总体上来讲,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因为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地区状况, 导致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多数。再加上众多的人口, 人均占有量也偏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都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困扰。从我国土地利用的分布情况来看, 地域差异性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南北降水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水田和旱地的分类。粗略统计, 我国大约有144亿亩土地, 这些土地的分布都与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的关系。受季风气候影响, 我国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分布在东部。这些耕地大约都以平原、盆地和浅丘地区为主。根据降水量的不同, 我国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分成了南方北方。其中年降水量超过八百毫米的地方为南方, 南方大多是水田, 主要的种植农作物是水稻。北方集中了全国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旱地, 这些地区的种植物大多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除了耕地, 我国的林地在全国土地面积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这些林地整体上可以分为天然林地和人造林地两类。其中, 在我国东北地区、西南和华南的山区都有着天然林地的广阔覆盖。和天然林地大多在深山老林不同, 人造林地主要集中在城镇或者农村的居民点附近。其中铁路、公路以及一些平原区的耕地都有着防护林网。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山丘地区, 大多集中了我国主要的灌木林。在内蒙古和西北五省都有着广阔的天然草场。除了草场, 在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有着沙漠和戈壁的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地区还有着高原和荒漠。在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和园区以及长江口以北的滨海区都有着沼泽地的分布。盐碱地大多位于西北干旱区各灌区的尾闾以及黄淮海和北方滨海地带。

1.2 我国土地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上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大致分布。从中可以看出, 我国幅员辽阔, 只要科技条件或者技术水平达到, 可利用土地还是挺多的。但在庆幸我国拥有众多的土地资源的同时, 我国土地资源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时刻威胁着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业化向着工业化的转变。一些传统的农耕工作已经被先进的工厂和机器取代。人们在享受工业化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工业化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些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土地, 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土地资源严重退化。比如大面积的土壤侵蚀,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的扩到。除此之外, 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耕地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建设为生产基地, 办公场所, 这严重减少了耕地面积。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 本来一些质量上乘的, 应该用来做农耕用的土地都被当作了建设土地使用。耕地面积的减少, 直接削弱了我国粮食产量的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都会逐年上升, 耕地的面积将会越来越减少, 这在人口基数大, 可利用耕地本来就少的我国来说, 会导致人与耕地越来越多的矛盾。

2 土地工程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人口与土地的矛盾, 我们应该做好土地工程建设事项。土地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 根据地区的不同资源环境要求, 严格按照国家土地计划和建设标准来执行。在土地工程建设前, 首先应该按照先前的计划部署建设工程相关工作。然后应该按照相关依据进行招标、投标、规划合同等一系列工作。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 我们应该加强监督, 认真落实。在做土地规划的时候, 我们应该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项目与实际情况情况不一致的情况, 我们要及时调整和补充。

建设土地工程,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三项。第一, 建立完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度;第二, 建立项目公告制度;第三;建立项目招标制度。在建立项目法人制度的时候, 首先应明确项目法人本身的工作职责, 其次, 必须做好建设施工的准备工作, 最后要将这些准备好的工作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给高层管理人员。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是建设工程的具体施工。在这个阶段, 项目法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工作人员的预算以及监督管理, 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 项目法人还需对其进行验收检查, 看看所形成的土地工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同时还要办理一些建设完工的手续问题。

3 我国土地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土地工程建设在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取得了很大发展, 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 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速了我国小康社会的进程。伴随着土地工程建设的发展情况, 建筑质量的优劣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成为我国各阶层人员关注的对象。因此, 如何提高建筑质量, 成为每一个建筑从业者的重要职责。当然, 发展任何东西必须有物质保障, 这是首要前提。拥有了物质保证, 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也是促使其他部门进步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发展土地工程, 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进行。土地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的规模和产品的布局以及发展的快慢都将成为影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因素。

结束语

当今社会,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因此, 加快土地工程的建设, 将会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繁荣的重要因素。土地工程建筑的质量问题与人们的生命财产问题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一旦土地工程建筑出现问题, 劳民伤财是在所难免的。开展土地工程的建筑和发展工作, 质量是其根本, 是任何一个建筑从业者必须重视的问题。土地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衡量建筑业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 我们应该也科学的, 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做好土地工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摘要:我国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 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因为众多的人口, 人均占有量低下。且我国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 虽然土地总量比较大。但大多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多数。因此, 如何根据土地的自然情况和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土地做出合理的规划, 以便土地工程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关键。本文就土地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土地工程,土地资源,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隽, 宋琦, 黎海岳.建设工程项目总控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6) .

[2]黄有亮,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综述[J].江苏建筑, 2003 (S1) .

建设与发展 篇11

从巨鹿路小洋楼和淮海路弄堂中白俄的芭蕾班,到颖村十号吴晓邦舞蹈研究所和大众殡仪馆楼上戴爱莲的中国乐舞学院;从石门路和虹桥路的上海舞蹈学校到现今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这不仅是上海舞蹈设施硬件的变化,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见证。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与专业“软件”的发展关系密切,这次市政府在上海文化布局中对舞蹈的重量级投资,着实是促使上海舞蹈事业发展的大手笔,它将使上海的舞蹈艺术进入腾飞的新时代。

舞蹈中心技艺“硬件”的先进将推动舞蹈艺术精深发展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简称“舞蹈中心”)的先进,不只是外表建筑的气魄和鲜亮,主要是内在布局和设备的专业化和现代化。

舞蹈是一门以人的肢体为工具的艺术,因此舞蹈设备的人性化、专业化设计不仅是这门艺术的需要,更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这次舞蹈教室“弹簧式”地板的设计,有利于每次跳跃落地的缓冲保护。这种对舞者膝盖、脚腕、颈椎的呵护,有利于延长舞者的艺术生命,更是对舞蹈者身心的关怀,能够大大减少职业病带来的伤痛甚至致残。

舞蹈是一门时空艺术,因此舞蹈场地的大小、剧场舞台的布局以及地板的光滑程度都关系到这门艺术的施展。这次舞蹈中心的建造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48间练功房根据不同舞种、不同阶段的艺术水准的需要各司其职、有所侧重、逐一对应。芭蕾舞团和歌舞团的排练厅与舞台大小一致,设备一致,使排练开始就对接演出场地,演员无需走台和适应舞美灯光,缩短了排练和舞台演出的空间距离和艺术距离。更精彩的是纵深和长度足够演员30多个跟头一气呵成的毯子功教室的设计,与原来长度只够翻腾10多个就要折返的练功房相比,演员技巧的提高程度将不言而喻。其他如地下室空间内的空气循环问题,保证了有氧排练;舞蹈中心的剧场坡度刚好适合舞蹈观感,观众能看见演员的脚尖;剧场的座位布局也呈现奇妙设计,千余个座位都是无死角的观赏位置。

由此可见,当文化实施的谋篇布局兼顾城市规划的系统性与艺术门类的专业性,精品力作的诞生就有了沃土。而且,舞蹈中心两团两校“毗邻而居”,为教学、创作和演出创造了“三位一体”的条件,还将为院校和剧团人才资源的互相利用和阶梯式培养舞蹈人才提供范本。

舞蹈中心文化“硬件”的完善将更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建设是市政府对文化设施进行系统规划、专业级定位的体现,这种整座城市的文化全局观立意下的创举,令人叫好。但在某些具体硬件的设置上还缺少对专业整体全面发展的考虑。比如: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中主要关注的是技艺“硬件”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硬件”的建设,如果增设一个舞蹈图书馆兼舞蹈博物馆将更有利于舞蹈素养的提高。

舞蹈中心应该是全面体现舞蹈文化的场所,而不只是多个舞蹈机构集中起来的地方。因此,技艺硬件和文化硬件都应兼备。世界上先进国家,如法国国家舞蹈中心、英国拉班舞蹈中心和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都拥有大量舞蹈书籍、期刊、影像资料,并与世界各个表演艺术信息中心、表演艺术博物馆与图书馆联网的舞蹈图书馆兼博物馆。而据笔者所知原上海舞校只有个资料室,舞蹈学院没有独立的图书馆。那么,这次舞蹈中心的建设理应考虑建造一个公用的专业舞蹈图书馆。就像舞蹈技艺的提高需要一流的舞蹈硬件设施那样,舞蹈文化素养的提高、舞蹈创作和研究也需要相应的文化硬件设施来保障。

据说原规划中有所考虑,后因舞蹈学院的加入导致场地不够而取消了。这确实是一个实际的困难,但笔者认为主要的还在于我们对舞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舞蹈在人们的眼中似乎主要是一种身体技艺,文化可有可无。殊不知现在上海(乃至中国)舞蹈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国际芭蕾比赛中暴露的我国舞者创造力不够和表演中模仿多于理解的问题,本次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俄罗斯芭蕾大师伊万·里斯卡提出的优秀舞者应多去美术馆图书馆的建议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意识到舞蹈文化需求的重要,就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开动脑筋,因为现在建筑的综合体设计是能够很好利用和开发空间的。只有拥有先进的技艺硬件,又具备一流的文化硬件才真正称得上世界一流的舞蹈艺术中心。这次的遗憾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以后在建造相应的文化设施时的教训。

舞蹈中心先进的“硬件”应为全面提升舞蹈文化服务

舞蹈中心先进的专业硬件设施为舞蹈专业的发展、一流舞蹈剧目的演出和国际舞蹈交流搭建了显著的平台,也应为全面提升舞蹈文化服务。其中,舞蹈中心剧场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今,剧场管理团队在做了调查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思路,关于“春夏秋冬”四大演出季主题的确定非常合理,既能适合舞蹈专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又能为舞蹈的普及做出贡献。专业舞者和大众都能在这里欣赏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前卫的舞蹈创作。

但作为一个相应独立的、市场操作的舞蹈剧场,如果没有明确的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很容易走入娱乐化的怪圈,有愧于这一先进的舞蹈专业硬件设施。法国巴黎歌剧院也向大众售票开放,但是作为博物馆式的参观。让人们欣赏剧院精美的建筑和陈列在其中的法国历代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的雕像和画像以及艺术文物,了解法国辉煌的音乐舞蹈历史。我们舞蹈中心剧场的大厅也可为中国和上海的舞蹈先驱樹立雕像,为中国的舞蹈历史做出展板。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灿烂辉煌的舞蹈传统,上海又曾是中国近现代舞蹈的重镇和中国舞蹈的“半壁江山”,这可让年轻的舞蹈学子了解中国舞蹈的历史,让参观的大众接受舞蹈文化的熏陶;舞蹈中心可以定期举办舞蹈讲座和演出前的导赏,配合演出季布置相应的舞蹈文化介绍展板;舞蹈中心还可以开设供舞者研究、讨论舞蹈创意和技艺的咖啡屋兼舞蹈刊物的阅览室,可以开设小型的舞蹈专业实体书店……总之,舞蹈剧场应该在如何提升舞蹈文化上开辟思路,而举办舞蹈类游戏体验应该是青少年文化中心的任务,试穿芭蕾舞鞋更是不可取的哗众取宠冒险行为。

看来,要落实好市政府对文化设施所进行的系统规划、专业级定位的愿望,使文化设施“硬件”的建设真正为专业“软件”发展服务并不简单,它需要有关人士确实从大文化角度去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和开创性的落实。

浅谈农村沼气建设与发展 篇12

高坪区是传统农业县, 农村生活在很多地方还是老习惯。薪柴、秸杆以及煤炭等仍然是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之一, 同时由于当地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经常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破坏了生态环境。农村沼气就是利用生物的发酵与分解产生甲烷即沼气。有机物质例如人畜的粪便、生活污水以及部分植物茎叶当中的微生物, 会在一定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进而产生一种具有可燃性和清洁型的气体, 该种气体就是沼气。与此同时沼气还能够提供热量和电能, 用于炊事与照明。而发酵后沉淀的渣滓与液体也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能够充当有机肥料, 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根据资料显示在四川省中, 平均一口规格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 一年大约能够产生350立方米的沼气, 可以为农户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近八成左右的有效用能, 每年有10个月可基本满足农户需要, 可直接为农户减少燃料支出500~1200元, 加上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的收入和减少农药化肥的支出, 每年最少还能够增加850元以上节支收入。在农村地区使用沼气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改善了空气质量, 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污染。通过推广“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 带动生态养殖业、高效种植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通过将人畜禽粪便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真正实现了无害化农业生产, 沼气替代了薪柴, 保护了森林植被, 有效巩固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1]。为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农产品,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 强化了农牧结合, 既能促进农业发展又能增强畜牧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增加农民了科技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农村沼气主要问题

现在农村沼气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补助标准偏低, 在四川省, 新建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的直接建设成本为3500~4000元, 目前农村沼气项目每户补助1500元, 农户一次性现金投入较大, 加之外出务工人员较多, 劳动力缺乏, 不少农户有心无力, 建池积极性下降。二是后期管护滞后, 沼气是“三分建, 七分管”。沼气池建成后, 需要正常的管理和维护, 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很多外出务工, 不少家庭只有老人和小孩, 造成沼气池日常管理困难。三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 许多技术员外出打工, 技术服务未跟上。四是综合利用率不高, 主要是发酵原料不足, 使用效果不佳, 缺少引导带动, 农民掌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少, 造成有些沼气池年久失修, 影响了农民建池积极性[2]。

3 农村发展沼气发展的具体措施

投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为沼气池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3]。政府需要通过优化现有工作条件, 积极寻找更多的渠道如吸引民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并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委派专人严格管理沼气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每一分钱都能落实到位, 进而有效提升项目资金的使用率。

提高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 并落实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鉴于在农村沼气发展建设当中涉及多项农业技术和工程措施, 因此政府需要分别从技术以及政策两个角度出发, 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础之上, 推行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 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各项农业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普及使用。

在用户集中区域内成立可以对其提供信息咨询预计技术维修服务功能的服务网点, 同时还可以向用户出售各种零配件, 不断满足其对于沼气使用的需求。另外, 还需要加大对沼气使用意义的推广及宣传力度, 通过举行农村集会并配合使用各种传播媒体方式譬如说喇叭、广播、电视等等, 帮助农户能够正确认识沼气, 了解沼气使用后能够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最终能够积极投身到沼气发展建设工作当中, 进而充分发挥沼气能够带来的综合效益[4]。此外还需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走的战略思想, 将原来的单一用气与建池转向至综合利用以及建设生态家园。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帮助下, 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态模式, 如“猪——沼——果”等等。对于沼气池建设工作需要严格注重其质量, 坚持质量与速度两手抓的原则, 确保沼气工程能够实现高质量, 并早日投入使用。而沼气工程建设离不开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人才保障, 因此各级乡镇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农村能源工作机构, 组织现有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同时扩大服务网络范围, 使得更多的农户能够享受到沼气设施的维修、防护等服务。

建设沼气池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农户的使用需求合理建设沼气池型, 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满意程度。而农户在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前需要规划并落实沼气池的建设工作, 在此过程中, 各级乡镇和土地主管部门可以事先安排好沼气池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之后再对建房宅基地进行审批, 避免为农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农村沼气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立足于南充市高坪区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分析有效利用沼气能源,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与探析我区农村沼气建设, 推进我区沼气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豫.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区域适宜性与可持续性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2]黄振侠, 朱军平, 刘艳琴, 等.新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以江西省吉安市农村沼气发展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3) :109-111.

[3]张艳丽.我国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可再生能源, 2004, 22 (4) :5-8.

上一篇: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下一篇:政策投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