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2024-10-18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精选12篇)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1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 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对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实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必须加快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利国惠民工程, 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就是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切实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近年来,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推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本文就我国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思考。

1 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正是在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下, 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的一项公益性文化工程。工程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 建立农民读书借阅场所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旨在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农家书屋”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利国、利民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一是利国。构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必须有一些重大工程作为支持, 以工程的实施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网络的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具有覆盖面广、受益者众、影响深远的特点, 作为国家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将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利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村基层办实事, 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 将使广大农民群众更进一步享受到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供帮助, 为他们摆脱贫困, 走上致富道路提供智力支持。这对于当代农民, 以及他们子孙后代都大有好处。三是有利于政府开展工作和促进行业发展。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实现“三贴近”和服务“三农”等方面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个大发展大繁荣包括了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也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我们要借助农家书屋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这个优势, 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农家书屋, 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农家书屋”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以和谐社会为核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农村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 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新时期指导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2 我国新乡村书屋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之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很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各行各业如何为“三农”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2007年3月17日,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组织领导、实施方式、建设要求等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和说明, 成为指导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纲领性文件。从此我国“农家书屋”有了正式性指导性文件, 开始步入了全国性实施发展的快速轨道。“农家书屋”工程, 这一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 旨在惠及全国9亿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与力度全面推进。

2007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强调当前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等5项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从而从更高层面为“农家书屋”的发展做了解释, 为“农家书屋”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从2007年到2010年, 中央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34.7亿元, 中西部地区配套资金和东部地区投入资金达30多亿元。从2010年起提前启动了“十二五”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2012年9月27日在天津举行, 农家书屋工程在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截至2012年8月底, 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 投入资金180多亿元, 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 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还带动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农民工书屋、连队书屋等基层书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 基层书屋也达到9万多家, 缓解了基层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矛盾。

我们江苏省在采取省级资助重点建设农家书屋和各地自建农家书屋相结合的同时, 也积极探索出了多种有效形式进行书屋建设, 通过与有支农、惠农工程的相关民政、文化、供销等部门有机衔接, 一些企业冠名捐建, 地区结对帮扶, 社会捐款、捐赠出版物等形式推进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江苏的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大、速度快、质量好, 为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带了好头,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为我国东部地区树立了典范。”。我们高邮市委市政府对农家书屋建设非常重视, 通过我们图书馆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市共有106个村农家书屋, 为乡镇村的文化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3 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的思考

3.1 政府领导重视农家书屋建设

政府领导重视农家书屋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 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规定, 要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所必需的资金, 财政部门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为农民办实事, 在资金等各方面对工程实施给予了极大支持, 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要利用有关政策, 把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加具体化、实在化。社会参与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注意利用各种资源, 开辟各种渠道, 鼓励各种形式的捐助, 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家书屋建设, 把爱心献给农民。

3.2 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工作规划

认真抓好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工作, 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各级政府要详细规划, 合理安排进度, 合理选择建设地点, 确保长期有效。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一是, 要保证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 要保证出版物到位、管理到位, 挂农家书屋的牌子, 不能只重数量、只赶进度而忽视建设质量。二是, 要进行检查验收, 要利用我们自已的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做好每年的检查验收工作。

3.3 成立协调机构规范各项工作

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 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 定期召开书屋建设协调会, 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依靠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的关心支持, 为书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与村以及社会单位等洽谈协商, 联合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共建多赢局面。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个机构可由市文化局和市图书馆共同完成;在欠发达地区, 则由省文化厅和省图书馆组成, 对欠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进行重点扶持。一方面要规范业务工作, 包括文献的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也包括自动化借阅服务平台的统一标准和技术。另一方面是规范管理, 在农家书屋的选址上, 要有合理的选址标准, 注意到的便利性和人口密集度, 提供的书屋面积是否能够保证正常服务的开展等。

3.4 结合农村实际发展馆藏

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 能否让农民真正受益, 关键在书。一要选好书、配好书, 选择那些农民看得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书配备到农家书屋中来。选配的出版物要结合本乡本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状况和民情民意, 图书采购前要开展调研工作, 充分了解农民的阅读能力, 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既要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还要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农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和文学艺术类等都要占合适的比例。书屋发展馆藏要宁缺毋滥, 不能把农家书屋工程变为消化行业库存的工程, 当成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既甩包袱又买名声的工具。对农家书屋而言, 其馆藏发展的方向应是质重于量。二要添好书、换新书。图书馆是生命的有机体, 而农家书屋更应是有机体表现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要保证农家书屋的长久生命力, 在馆藏的发展上, 要求加速其新陈代谢, 维持最适用、最精华的部分, 使有限的馆舍摆放真正有用的资料, 才能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 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平。

3.5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共建共享, 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打造良性环境。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农家书屋建设要加强与县图书馆分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业科技部门的科技书屋建设相结合, 打破部门观念, 善于利用其他部门的一些活动平台, 如学校教育,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 共同做好农家书屋建设和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农家书屋与机关学校图书室、书屋与书屋之间的出版物交互流动机制, 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文献交流, 逐步建立图书的更新流转机制, 促进图书流通, 盘活农家书屋文献资源,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6 指导农民开展阅读活动

指导农民阅读, 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应以指导基层文化活动作为业务辅导工作的延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增强农家书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与各类学术机构合办培训班, 内容涉及农业、畜牧等各个方面;举办农民书画展、民间原生态展演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组织说书、征文活动;组织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图书互换、分享阅读”交流活动。真正满足农民及其子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培养广大农民利用农家书屋的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和借助信息发展自我的观念, 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马上想到去图书馆寻求帮助, 让农民自己感到身边的书屋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主动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来。

3.7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抓好队伍建设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群众在政府的主导下, 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党组织的作用, 做好管理人员的选择等工作。特别是吸收一些爱书、喜书、惜书、热心服务的退休老教师、老工人做农家书屋管理员, 充分发挥他们时间充裕, 责任心强的优势。农家书屋是县域图书馆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县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馆的作用, 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帮助管理人员做好农家书屋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钱静.对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112-115.

[2]吴桂明.农家书屋现状及持续发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7) :155-157.

[3]姚秀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农家书屋建设:关于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 2013 (5) :129-131

[4]李锦兰, 王天亮.以地方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家书屋”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4) :79-83.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2

市农家书屋工程检查验收组检查我县农家书屋建设工作 11月16日,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张金星率市农家书屋检查组到我县检查验收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检查组一行先后来到金乡街道金旗社区、周桥新村,开发区(鱼山镇)肖庄村、小李楼村,羊山镇巩堂村5家农家书屋,通过翻阅书籍、听取情况介绍、与村民交流等方式,认真了解了书屋开放时间、图书册数、借书登记等情况后,对我县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我县的农家书屋建设有思路、有创新,标准高、制度全、管理规范,位列全市上流水平,已经成为农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据了解,我县自2008年启动农家书屋建设以来,一直将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县农家书屋普及迅速、管理科学、使用广泛,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优秀、丰富、实用、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精神食粮,成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宝库,有力地提升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截止目前,我县已建成农家书屋206个,现在仍有40多个书屋处在紧张建设当中,很快就将投入使用,力争今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的目标。

(金乡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培训、表彰

2006年,福建省建立并启动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工作机制,成为全国的一个创举,这些协管员也是农家书屋管理人员。2009年底,福建省建宁县文体局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群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中专班,招收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学制三年,所需费用全部由县政府承担。据悉,对文化协管员(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中专学历教育,这在福建省尚属首次。各地可以推广这一做法,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加大对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提升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文化素质,促其熟练掌握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有关部门可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和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以及文明村的评价体系。开展“创建农家书屋示范点”“评选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等活动,表彰一批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完善“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使农家书屋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拓展功能

农家书屋的首要功能是读书场所,要利用农家书屋场所开展农村青少年读书节、亲子阅读、留守家庭读书竞赛等各种读书、用书活动。充分利用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平台,推动开展“读一本好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为主题的农家书屋读书活动。

1.拓展农家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充分发挥书屋各类书籍、报刊(有条件的农家书屋还可配备上网电脑)信息资源的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及时掌握和了解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务工信息等,不断提高农家书屋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能力。

2.拓展农家书屋的培训基地功能。一些地方组建由省、市、县各级农业、科技、法律、教育、医疗保健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巡讲团,经常深入农村、乡镇,利用农家书屋平台,不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开展农民培训、教育,着力塑造现代新型农民。专家可以现场答疑,有针对性地引导、辅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农民们则可以及时反馈在读书过程、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3.拓展书屋的文化娱乐功能。把文化活动室、数字影院、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农村文化资源统一整合到农家书屋中来,实现多室合一,以拓展书屋的文化娱乐功能为着力点,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艺活动、文艺晚会,激发农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的热情和文化自觉,有效提升了书屋的文化影响力。

4.使农家书屋成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知识乐园。组织农村留守儿童暑假、寒假、放学后到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做作业,书屋管理员兼任课外辅导老师,当然,若将农家书屋与学校图书室共建,则更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回归乡村

农家书屋建设要与乡村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和农民的文化趣味紧密结合。使书屋建设既适应特定的乡村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又遵循基本的建设标准和统一规划要求,兼顾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针对地域文化特征和农民的文化趣味设置特色书籍、开展特色活动。在乡土文化如剪纸、绘画、书法等氛围浓郁的乡村,农家书屋可多配置书画艺术等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在地方戏剧、民歌(如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南音、畲族等少数民族山歌等)盛行的地区,加配戏剧演唱和民歌等相关资料;在乡村特色旅游、古民居群、风景名胜地的农家书屋建设,可多配置有关历史、文化、传说、导游的书籍和音像资料,既给当地农民增添相关知识,还可吸引游客光临。

打造特色

福建省有许多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农家书屋建设可因地制宜,建设、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书屋。福建省是畲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集中地市,在福安建设畲族特色农家书屋,集中收集有关畲族的宗族、历史、文化、医药等知识的图书、音像制品,势必吸引广大畲族读者。

可在武夷山建设茶文化书屋,在安溪建设铁观音文化书屋,在尤溪、建阳建设朱子文化书屋,在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建设客家文化书屋,在湄洲岛建设妈祖文化书屋等。特色农家书屋可集中添置相关文化的图书、音像制品,并对农家书屋的装饰、布置上贴近相关文化,这对办出特色、吸引读者、提高效益会大有裨益。

另外,还可在漳浦台农较多地区建设闽台特色农业书屋,收集台湾农业科技图书、音像制品,方便农村读者学习、掌握最新台湾农业技术。

培育市场

在保证公益性质的同时,农家书屋要扩展服务项目、寻求发展空间。在一些经济状况较好、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要鼓励、支持、许可管理规范、服务较好、具有一定经营条件的农家书屋经营出版物,担负起农村图书发行网点的功能。如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农家书屋,在保证免费借阅的基础上设立了新华书店的代销点,开展出版物代销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农家书屋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今年,福建省将首先争取在人口达到3万以上乡镇所在地行政村农家书屋建立出版物代销点或销售点,并通过政策扶持,提高农家书屋自身的造血功能。今年,福建省农家书屋工程办公室就与福建省邮政总公司联合在龙岩市推行农家书屋设立村邮站的试点,把农家书屋搞活。

可以在农家书屋建立出版物借阅意见反馈制度,像书店缺书登记留言簿,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意见登记本,悬挂在书屋醒目位置,及时掌握农民群众对出版物配置的意见和阅读需求,既为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采购工作和图书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又给相关出版社出版优秀“三农”图书提供了选题信息。

数字发展

数字出版已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农村现代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则为农家书屋数字出版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新闻出版总署已提出了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的任务。

据报道,同方知网公司自2009年启动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项目以来,将专业期刊、报纸等数字化资源,用个性化的方式推向了农村,建成了“三新农”知识库产品,并在全国23个省(区、市)的68个地市建设完成了多个试点。

近年来,各地农村现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不少乡镇开通了惠农网络,农村和农民群众也迫切需要提高各种技术、技能,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这要求在建设农家书屋时可利用农村现代信息网络迅速发展的契机,高起点建设农家书屋数字出版平台和服务平台。为便于群众就近借阅图书,可以利用网上图书管理系统,将本地区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电脑中。读者通过上网登录,可以了解到农家书屋图书总量、图书类别和藏书情况,也可以在邻近的农家书屋借阅需要的图书。

同样,建设农家书屋数字出版平台和服务平台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为主,同时兼顾教育性、知识性和娱乐性;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发挥数字出版物在农家书屋工程中的实际效用,把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中推动,发挥多元促进效应。要特别注重为农民做好数字化出版物的使用培训工作,提高农民阅读数字化出版物的技能和兴趣,让农家书屋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成为永久性工程。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4

一、农家书屋的表达与实践

1、表达层次

从政府表达来看,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2007年3月, 为贯彻党和国家政策,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 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主张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党和国家积极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进一步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和盘活文化传播载体。

从农民表达来看,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农民对于农村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据调查, 湖北各地区的农民对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 尤其是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都表示很支持。以农家书屋为例, 当问到农民们是否会向上级反映他们自身的需求这一情况时, 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一般不会向上级表达”、“没有就算了”的态度。

在表达层面上,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与农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代沟。中央政府以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目标,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行农家书屋政策;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 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在本地区农村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然而, 作为农家书屋的主体, 农民并没有向政府表达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下信息的不对称。

2、实践层次

自农家书屋政策出台以来, 全国省市区广泛的在本地的农村开始进行农家书屋建设。在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 各地政府关于书籍购买、书籍种类、数量多少、各种类型书籍的比例, 农家书屋的建设地点, 农家书屋建设规格等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建设, 各种量化的目标都基本实现。其中宣传是任何政策的执行的一个重要过程, 但是, 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 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 这就反映了政府政策宣传的不到位。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惠农政策,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它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据调查所知, 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 即使少数知道其存在的农民也很少去借书。农民对于农家书屋的认知程度不够, 而且对于农家书屋的参与度也不高。

在实践层面上, 政府的宣传动员和农民的主动参与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农家书屋成为了一种摆设, 而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存在, 更不可能参与其中。正是由于表达与实践存在很大的代沟, 才使得目前农家书屋陷入发展困境。

二、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

1、政策制定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虽然很多省市的农村地区都已基本实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 但是据在湖北各农村地区的调查来看, 大部分农家书屋虚有其表, 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 农家书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 农家书屋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建设的, 政府并没有深入了解农民对文化的具体需求, 而是从自身出发认为农家书屋能够改善农村文化现状。政府期望通过农家书屋建设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但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 农家书屋也许能够改善农村文化现状, 但是实际效果还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检验。一定程度上, 政府建设农家书屋只是为了上级政府要求的任务, 实现量化的目标, 而并没有在农村进行深入调查, 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积极表达他们自身对于文化建设的需要, 真正了解农民对于农家书屋这项政策的执行有什么样的要求, 所以在建设阶段农家书屋就欠缺了农民基础。

2、政策宣传不到位, 农民认知度不高

在调查中, 可以看出政府的宣传不到位, 导致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程度不高。另外, 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宣传内容上, 政府只是宣传国家关于农家书屋的政策, 并没有涉及到农家书屋的价值宣传;从宣传方法上, 政府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 形式单一。宣传是推广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 各级政府都应该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从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加以改善。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各个农村都应该让农家书屋这一惠农政策得到更好的宣传, 只有被绝大多数的农民所知晓, 农家书屋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 成为农村文化建设更好的载体。

3、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农民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的管理体系不太完善, 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导致农家书屋后天发展不协调。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并且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 应该由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 但是农村地区人才匮乏也导致了农家书屋管理欠科学。另外, 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也不是很多, 而且由于各种原因, 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有时候不到位, 所以资金和人才因素也导致农家书屋建设存在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发展困境的路径探究

虽然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存在着部分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与难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家书屋的存在与发展不论是对农民个人还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甚至国家的繁荣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农家书屋有继续改善发展的必要, 缩小农家书屋表达与实践的代沟可以从多方面去入手。下面将针对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政府主导农家书屋建设, 农民积极表达需求

政府在主导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 应先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定位,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应该深入农村, 了解农民对于农家书屋的具体需求。与此同时, 农民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发挥作为建设主体的自觉性, 主动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 增加对农家书屋的了解, 然后积极主动地向上级表达自身的文化需求。政府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导者, 农民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体, 两者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改变传统单一的宣传形式, 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要改变农家书屋发展难的现状必须要改变其宣传方式, 政府拥有独立的宣传部门, 资源丰富, 能够更好更快地完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政府应该定位清楚, 宣传的对象是农民, 大多数的农民对除了农田之外的事物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所以简单的拉横幅不能让他们去查找资料、关注相关的新闻, 如加强对村干部的相关培训、宣传进农家、广播宣讲等。而且,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 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活动, 依托当地特色将文化宣传更贴近农民生活, 实现宣传“农民化”。以荆门掇刀区为例, 据调查得知该地农村很多家庭早已安装网络, 可以因地制宜在荆门掇刀地区通过网络来宣传农家书屋。

3、加强资金和人才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 同时也要把资金真正落实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上, 增加对参与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补贴, 让农民参与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同时生活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 尤其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同时, 政府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导者, 不仅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确保建设资金能够落实到位, 还要确保人才的投入, 加大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人员招收比例。

4、政府与农民协同管理, 完善管理体系

对农家书屋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农家书屋管理员、书籍、硬件设施等日常的管理, 其实更重要的是对管理员的管理。农家书屋疏于管理, 缺少相关的人员来管理, 对农家书屋的管理责任应该落实到个人, 具体安排值日人员或是专门管理人员, 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 重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所以农家书屋还是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 同时农民群众更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中, 积极担任日常的管理人员, 带动其他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对农家书屋日常管理进行监督, 发挥作为建设主体的自觉性。

四、结语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正处于建设的初期, 该政策还存在不够成熟的部分亟需完善。目前广大湖北农村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应该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 对农家书屋进行合理化管理, 同时还要努力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应该发挥积极主动性, 主动向上级政府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 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监督,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摘要: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在农村新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表达与实践为研究视角, 探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 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农民参与等方面。针对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困境, 从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角度, 提出解决发展困境的方法和建议, 以促进农家书屋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表达,实践,农家书屋,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2]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3]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 (2) .

[4]戴学珍、闫晶:基于级配理论的农家书屋建设问题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5) .

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汇报 篇5

**乡**村位于***,地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辖**个自然村,全村人口***人,群众以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为主导产业。自我村农家书屋建设以来,我村强化领导,规范管理,切实发挥书屋作用,使书屋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我村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农家书屋建设以来,我们及时纳入了村两委重要工作日程之上,由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亲自抓,村委委员**兼任专职管理员,并聘请一位教师作为业余管理,负责图书的归档分类、登记和借阅记录。我村农家书屋面积近30平方,书屋内部设施齐备,配备了书柜桌椅,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图书、报刊、音像分类上架,农家书屋的匾牌、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一一上墙,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完备借阅手续,填写借阅记录并及时收回,检查破损情况,使书屋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农家书屋使用管理情况

1、健全农家书屋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农民自主管理,明确了分管农家书屋的村干部,选好管理人员,把责任落实到人,贯彻落实农家书屋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完善农家书屋借阅登记等管理制度。

2、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优势,拓展农家书屋服务功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家

书屋的互补作用,将党员活动和村民读书活动融为一体,使书屋真正成为文化活动中心,使全村的党员群众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村农家书屋运行比较顺利,但书屋的吸引力还不尽理想,书屋的利用率和管理还有待提高,管理人员还没有系统的图书管理技能和专业知识,管理上或多或少存在漏洞,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唐河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展望 篇6

摘 要:通过对唐河县农家书屋建设状况的调查,指出了农家书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明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3-0139-02

收稿日期:2012-03-17

作者简介:白如琼(1972-),唐河县图书馆。1 唐河县农家书屋的现状

唐河县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0万,其中农村人口10.5万,占总人数的75%。唐河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近年来,唐河县的农家书屋事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唐河县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1万余册。2008年,全县共建农家书屋23个;2009年,又新建书屋29家;2010年,再建40家;2011年,又增添197家。2012年的计划是在全县各乡镇及18个移民村建240个农家书屋。其中每个书屋占地面积约40~60平方米,藏书量1,500册以上,影碟100盘以上。调查数字显示,唐河县农家书屋虽发展较快,但极不平衡。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经费短缺,入藏文献过少,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建不重管等等。因而,及时总结唐河县农家书屋建设中的经验,查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规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管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为全民走进图书馆奠定基础,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 唐河县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严重短缺,基础建设不完善

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阵地,也是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桥梁。它对于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唐河县农家书屋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书价不断上涨,每年购书经费得不到保障,政府有时得到的财政专项拨款,也往往挪作他用,造成购书经费严重短缺,新书得不到及时补充。且大部分农家书屋设施简陋,面积小;有的农家书屋为应付上级检查,发动机关干部或当地群众捐赠图书,使书屋成了旧书或过时图书的“收容站”,上级拨划的专款不用于完善书屋设施或购买图书,致使很多书屋检查过后就名存实亡。

2.2 建设与管理脱节,名不副实

唐河县农家书屋的图书、音像设备、灭火器等由县政府统一采购,其建设由县文广新局、组织部负责,运作由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从运作机制上看是完整的。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文化中心人员的兼职现象较为普遍,书屋无专人管理,只有少量的农家书屋是经常开放,并做了各种记录。但一部分村没有专门的图书室,村委与图书室二合一,没有专人负责,使书屋常年紧闭,流于形式。2011年县检查小组对各乡村农家书屋进行了一次摸底暗访,对于无人管理,利用率为零的农家书屋,唐河县文广新局对此进行了通报批评。因此,农家书屋的运作机制是完整的,但建设与管理脱节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发展。

2.3 书刊缺乏实用性,书屋利用率低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农家书屋刚建立时,农民一时新鲜还去看一看,时间长了却无人问津,原因是农家书屋的书刊缺乏实用性,初建时相关部门配备了一部分图书,内容却很单一,而通过个人捐赠的书刊,除了一些政治书籍外都是过时陈旧的刊物,寥寥无几的报刊又不能及时送到,其次是农村阅读人群的主体,即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而留村的多为老人、儿童,缺乏读书氛围。再次是书屋布点不合理,管理跟不上。多数书屋建在村部,由村干部兼管,只是用来应付检查,因而书屋经常是铁将军把门,违背了“农家书屋”工程的初衷。

3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扩大宣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的愿望更加强烈,参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高涨。不难看出,不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都把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内容隐含其中,并且作为一项基础性保障措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而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在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有效提升农家书屋的社会认知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意识,才能使发展农家书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3.2 抓好县、乡、村图书流通网络建设

为解决农家书屋藏书少,群众看书难的矛盾,必须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今后,县公共图书馆要继续加强农村图书流通工作,特别是要加大贫困乡村农家书屋的扶持力度,促进农家书屋的巩固和发展。今天,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已席卷全球,唐河县图书馆也向图书馆自动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电子阅览室于2011年全面开放。农家书屋应以县公共图书馆为龙头,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向图书馆自动化靠拢,积极参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向自动化、网络化迈进。

3.3 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保证农家书屋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前提。具体来说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解决好图书更新问题。农家书屋图书不能及时更新,就会失去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所以农家书屋必须常办常新。对已经办起来的农家书屋不能搞“一次性”投入,要保证每年有一定的投入用于图书更新。二是要解决好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报酬问题。实践证明,管理员的服务意识、責任心、积极性是决定农家书屋成败的关键因素。三是要解决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经费。农家书屋地处偏远农村,每次指导实地检查工作开支较高,需要有经费保障。书屋点多面广,管理数据十分庞大,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需要一定的网络建设与运作成本。农家书屋设在各地农村,各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的任务繁重,必须大量增加各部门的管理费用。根据政府的管理成本应该由政府财政保障的原则,应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工作经费纳入部门的经费预算计划。唯有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好,农家书屋才算具备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3.4 建立与图书馆长期协作关系

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中农业科技类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距乡村较远,不便农民借阅,致使这些书籍利用率过低。如把这些书提供给农家书屋,既可提高图书利用率,又可扩大图书馆的读者队伍。近几年,唐河县图书馆在搞好阵地服务的同时,主动走出馆门,开展送“科技图书下乡”活动。定期将书刊送进全县的各行政村,为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但由于县图书馆经费少、人手紧、常年坚持送书下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难以发挥长效作用。因此,各乡镇农家书屋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定期到县图书馆更换图书,为农村读者提供与城市读者几乎均等的、优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这样既提高了县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又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总之,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工程,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会遇过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唐河县的农家书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农民的原则,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仲英.衢州“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8(8).

农家书屋建设问题与思考 篇7

1 农家书屋取得一定成果

从2008年开始, 山东省财政把农家书屋建设资金列入预算, 专门安排资金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各市、县也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其中, 2008年青岛市仅市级财政投入资金就达1100多万元;诸城市在推行社区化建设中, 投入财政资金600万元, 在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建成标准较高的农家书屋, 一年就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据统计, 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落实农家书屋建设资金近亿元。与此同时, 农家书屋建设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省新华书店从2007年开始, 3年内投入1000万元, 在全省建设1000个农家书屋, 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计划3年内捐资500万元, 在全省建300个农家书屋, 加拿大侨眷张娟在家乡日照市田家沟建起我省第一家侨字号“农家书屋”;著名作家冯德英在原籍乳山市15个乡镇 (街道) 各捐建了一处“冯德英书屋”。

5年来, 山东省在书屋建设上投入了“真金白银”, 采取了多种建设路径:省书屋建设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 国家奖励资金7300余万元, 市、县级专项经费5亿多元;用于基层书屋建设、文化设施建设等, 可见, 各级政府的重视, 资金的投入, 农家书屋建设形势是可喜的。

2 农家书屋快速的建设, 所面临的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一年, 各地书屋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 速度和规模都是惊人的。就拿我们临沂市兰山区来说, 兰山区下辖4个街道, 6个乡镇, 其下136个社区, 264个行政村共计400个社区村居, 其中4街道6乡镇文化站, 全部建有图书室, 覆盖率100%, 400个社区村居现已建成201个农家书屋, 覆盖率50.25%。近两年我们图书馆对建好的书屋进行辅导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感到书屋的社会效益不是太如人意,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选址的问题

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农建书屋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的重视, 计划2015年将基本覆盖全国的64万个行政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各地一味的追求覆盖率, 没有实质考虑村落的大小、人口的多少, 都一一的设置农家书屋。但真正的利用率不高, 例如我们兰山区朱保镇, 共有14个村落设置了书屋, 其中5个村落的人口数不过800人, 村落最少人数达400人, 再加上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发展使农村人口外流严重, 有的外地上学、外出打工、进城做生意的, 村落剩下寥寥几人, 多是老弱病残和儿童, 对知识的需求有限, “数千册的书屋”门前冷冷清清, 无人问津, 有的书屋一年的借阅次数只有40多人次, 基本不能运行, 名存实亡, 出现了关闭和半关闭的状态。人员的稀少, 很难掀起读书的热潮, 导致书屋利用效益的低下, 书屋成为虚设, 投资成为浪费。

例如乡镇图书室建设的质量比较高, 图书室一般都在50平米左右, 设施配备齐全, 图书种类繁多, 图书管理员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阅读群体也相当庞大, 但是有的乡镇书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门庭若市”, 热闹非凡, 借阅人次也寥寥无几, 借阅人群多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这种景象究其原因, 是因为镇图书室设在了办公地点内, 再加上读书宣传不到位, 让很多的民众不知道读书场所。书屋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就会影响书屋的利用率, 没有发挥好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效益。

2.2 管理人员的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要求, 通过培训、定期检查评比, 不断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 保证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1]然而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义务性服务, 人员不固定, 没有劳动报酬, 造成管理人员基本专业知识缺乏, 责任心不强。农家书屋已经出现没有报酬引发的用人问题:“管理人员多数由村干部兼任, 业务不熟, 精力有限制, 专职人员因为没有任何报酬, 缺乏动力和热情”。[2]管理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 年龄多是五十岁以上, 他们有的是村里因年龄高退职的干部, 这个年龄段的人, 知识的储存量较低, 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知识需求不相符, 但是他们的行为可赞可佩, 令人感动, 年老了还为社会发挥余热, 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管理员虽然年轻, 也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把书屋整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他们大多是临时抽调来帮忙的, 他们中有的是乡镇工作人员, 有的是老师, 有的是放假回来的大学生, 所以他们的工作都是短期上岗, 没有持久性, 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都是“游击”式的工作, 书屋服务质量也会相应的跟不上。还有的是村干部兼职, 像这些人员, 他们各自都有一摊事情, 也比较忙碌, 虽然他们责任心很强, 也很努力的去管理书屋, 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因此, 这种无报酬的用人问题, 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值得商榷。

2.3 管理制度问题

从政府的建设意图来看, 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村级图书馆, 与私人租书店不同, 其业务运行与图书馆的运行原理相似, 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3]然而许多农家书屋“在书舍管理, 推广应用等方面都缺少一套科学的方法与制度”, 管理已经出现问题:“图书登记不规范, 摆放混乱无序, 图书室开放时间随意性较大, 图书损毁、丢失现象时有发生”[2]。图书流失严重已成为“农家书屋”最头疼的问题, 在我们检查的过程中, 发现有个村落没有管理员, 究其原因, 村主任对我们道出心声说:这个差事责任太重, 谁干谁都怕图书损毁丢失, 乡里人爱惜书的意识不强, 借回家后, 随处一放, 很容易让小狗小猫或是小孩子撕毁了, 或是丢失了, 或是太喜欢这本书而有借无还, 都是乡里乡亲、街坊邻居, 确实不好意思为一本书多次上门讨要, 这样很容易得罪乡亲, 所以无人愿干这个差事。可见, 如何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 值得我们思考。

3 农家书屋健康发展的对策

3.1 合理的布局, 科学的选址

“天时、地利、人和”, “地利”是事业发展重要的一步, 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 图书馆的选址一般都选在人口居住密集、繁华的闹市、学校企业区域, 农家书屋的选址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书屋设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的地段, 这个书屋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像我们兰山区有些村落本身人口稀少, 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 剩下的都是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 到书屋借阅的人很少, 有些书屋甚至处于无人借阅图书的尴尬境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件好事, 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设, 不宜全面推开, 村村覆盖, 可以二村或三村合一, 这样减少了费用, 壮大了书屋, 先建设一批典型的、示范性的书屋, 先一点带面, 才能有效的更好的发展。各乡镇居地的书屋, 是重点建设、也是一点带面的书屋, 它的选址不可忽视, 不能选在镇政府办公区域内, 应选在镇活动中心, 像小广场、小花园之类的地方, 人员活动密集的区域, “农家书屋”才能发挥其价值。

3.2 管理人员的选用与管理

农家书屋建成后, 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和杂志都要通过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手送到农民读者手中。农家书屋工程要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是通过农家书屋管理员这一环节来最终实现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农民群众文化关怀的最终传递者。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热情与否, 都直接影响着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 直接影响着农家书屋功效的发挥, 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工程主要任务、目标的具体实现和落实。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作用至关重要, 管理人员的合理保障是保证农家书屋健康持久运行的重要条件, 要解决这个问题, 建议全省统一制定农家书屋运行经费标准, 并要求纳入财政预算, 提高资金投入力度, 保证书屋正常运行的必要经费, 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报酬问题, 建立起一支长期从事书屋管理的队伍, 有了真正的专职管理员, 农家书屋才能正常开放, 发挥作用, 推动书屋良性运转。如果地方政府确实没有薪酬支付能力, 建议将农家书屋并入当地小学图书室, 选学校大门耳房对外开门, 挂农家书屋牌子对村民服务, 由学校图书管理员兼管。[3]

也可以把“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的选任与我省正在实施的“一村 (社区) 一名大学生村官”工程相结合, 由大学生村官及村落干部共同兼管, 因为大学生对图书管理都会有一定的了解, 由于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好, 对其进行培训也会比较方便。考虑到大学生村官驻村时间有限, 可能对村中情况不够了解, 在开始阶段与村民沟通也会存在一定困难, 我们建议可以做老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搭档配合的选择, 将老村干部的工作经验、威信和大学生村官的新锐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减少书屋建设的开支, 节省下来的资金, 可以充实到书屋书籍的采购上, 加大文献的采购量, 提高书屋读者阅读需求的保障能力。

3.3 整章建制, 规范管理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不仅要重视建, 更要重视“农家书屋”的管理。做好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是书屋得以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的保证。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3.1 管理好各类出版物

主要是做好接受、分类、借阅、保存等工作, 对书屋的各类出版物做到接收清楚, 分类明确, 摆放规范, 记录完整, 存取方便。保证不丢失, 不损坏, 真正方便村民阅读。为方便管理, 管理员最好准备一枚刻有“XX村农家书屋藏书”的印章, 在接受图书时盖到每一本书上。同时预备几个登记本, 对图书的保存、损坏赔偿等给予登记。

3.3.2 制定并执行好各服务环节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各项服务的规范、有序, 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服务管理制度, 比如管理员岗位责任制、村民借阅制度。尤其免费借阅制度, 一定要与地方公共图书馆一样, 坚持免费的公益性。像公共图书馆便于图书的管理, 办借阅证时, 收取两本书的押金100元, 退证时全部退还, 这个押金数目对于农民读者来说门槛有点高, 但是如不收取押金, 会有图书丢失、损坏的现象, 不便于图书管理, 可以对外借阅一本书, 按书的八折收取押金, 一般会在10-20元间, 容易接受, 借书永远免费。

4 结束语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 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 需要我们把对工作的热情与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继续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力度, 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 不断研究新机制, 探索新方法, 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S

摘要:新时期文化建设对农家书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在肯定农家书屋建设成绩的同时, 从分析存在的问题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对策, 以此来探讨农家书屋健康发展的途径方法。

关键词:农家书屋,科学选址,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OL]. (2011-08-19) .http://www.gov.cn/zwgk/2007-03/28/content_563831.htm.

[2]范万廷, 等.“农家书屋”建设须三管齐下[J].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2-8.

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图书, 据调查显示, 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 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 人均是0.1册书/年, 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民, 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这样来看, 他们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二、农家书屋的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对建设农村精神文明,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家书屋建成后, 农村党员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更加频繁, 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活动室, 党员和群众经常读书讨论, 共商生产发展、村务建设的大事。

(二)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有利于培养新农民。

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 利于开阔村民视野,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读书成了农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农家书屋建成后, 村民见面的机会多了, 邻里吵架的少了;相信科学的人多了, 信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学习科学致富的人多了, 抹牌赌博的人少了。每年寒暑假期间, 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的主要去处。每年春节期间, 到农家书屋读书成了返乡青年聚会的首选地。丰富了农村单调的文化生活, 便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

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各村纷纷以农家书屋为平台, 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 发挥农技书籍的作用, 农家书屋点燃了山村腾飞的梦想。湖北郧西王家坪村农民王与华运用在农家书屋学习的技术, 种了两亩地莴笋, 一季就卖了2万多元;他种的西红柿、茄子, 也比别人早上市十几天。他现在逢人便说:农家书屋是不要钱的“教授”、搬不走的“老师”!

(四)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建起了农家书屋, 村干部和群众见面多了, 聊天多了, 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多了, 干群关系也融洽多了。各村党支部在书屋配备了电脑, 设专人为村民提供政策、法律、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一位村干部有感而言:农家书屋正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充电器”、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新农村建设的“指南针”、广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党群干群关系的“粘合剂”, 农家书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 体现了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旨义。

农家书屋工程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重要“抓手”, 体现出了新闻出版系统不断增强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农家书屋工程是极具公益投资价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不增加农民负担, 还能直接为群众提供便捷、不间断的文化服务, 让最偏远的山村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

三、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地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着, 但在如何提高农民的读书意识, 如何为书屋不断充实高质量的图书, 如何使书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如何不让农家书屋因管理问题而成为形象工程, 如何实现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文献资源不足, 内容缺乏针对性。

按照现行的农家书屋建设标准, 每一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张) , 图书不少于1, 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 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等出版物。但实际上, 由于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 大部分农家书屋藏书量都达不到要求。另外, 由于援建单位对农民阅读需求的调查研究不全面, 对农民阅读需求把握不准, 赠送的书刊缺乏针对性, 不少是农民看不懂, 用不上的, 农家书屋成了捐赠单位积压书刊的库存点, 必然会造成“藏而无用”和“有书无人读”的现象。书屋的新书少、好书少、适合农民阅读的书少, 这样的藏书结构是很难引起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和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长此下去, 必然会导致农村读者群的严重萎缩, 农家书屋将成为“花架子”工程。

(二) 服务形式单一, 管理缺乏科学性。

管理落后是限制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农家书屋是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助读书场所, 所以书屋的选址不尽相同, 馆员配置、服务方式也不同, 一般会建在村委会、文化中心, 馆员由村干部、热心的老人担任等, 书屋管理员大都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书屋的书籍未按图书类别摆放, 征订的报纸随意堆放, 未按要求整理上架;借阅记录登记不完整, 不能准确反映图书的借出和归还情况。而且管理人员对书只注重收藏而不注重推广, 只限于一般的借还, 谈不上开展各种活动, 从而导致书屋服务形式单一, 不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书屋的好处。

(三) 领导重视不够。

农家书屋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是公益性事业, 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相应地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来购买书刊, 支付管理人员工资。由于各级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导致部分干部对文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再加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与管理体系, 无法保证书屋规章制度的实施, 有些地方只把它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摆在那里, 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尤其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可以为农家书屋提供高质量的业务指导, 这是任何组织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一) 协助农家书屋建章立制, 推行图书馆式的管理。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 农家书屋的生命力在于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协助农家书屋制定出在开放时间、图书借阅、图书管理、流通服务等方面符合农村实际的有关制度。农家书屋规模虽小, 但已具有新型农村图书馆的特色和基本职能, 是图书馆的一种形式, 也是我国各类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与拓展。因此, 农家书屋应在各级图书馆的帮助下采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来进行管理。

(二) 做好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为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增加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 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能力, 把书屋建好、管好、用好,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对口援建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可从图书分类、排架上架、图书登记造册、制度建设、服务读者等方面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同时还可组织书屋管理员到图书馆实地参观学习, 为管好用好书屋奠定基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组织专人编写适合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使用手册, 以便管理员随时翻阅。我们知道, 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图书馆专业教育的, 他们需要一定的通俗易懂的指导性资料。而图书馆类专业书籍, 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可是望而生畏。通俗易懂、实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使用手册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负责编写人员应深入调研, 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 结合图书馆专业知识, 围绕农家书屋管理员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编写, 使其手册具有可操作性, 且对书屋管理员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三) 帮助书屋搞好资源配置。

配好书, 是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 能否吸引农民读者的关键。第一, 针对农村居民的多元需求, 要将专业类、大众类、教育类图书兼顾配置。笔者在湖北省孝感市农家书屋调查时, 从借阅记录可发现, 借阅较多的图书集中在小说类和农业科技类方面, 所以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该指导农家书屋搞好资源配置, 在配置图书产品时, 要调查研究农民的需要, 不仅要讲科学性、实用性, 还要讲娱乐性、信息性。具体而言, 在配置农家书屋的图书产品时, 应该将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农业科技类、大众娱乐类、教育类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 这样可以兼顾多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 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 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和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第二, 针对本地农民的阅读能力, 协助书屋适当调整出版物的配置比例。目前我国农民的阅读水平相对而言是较低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尚待养成, “在农村, 农民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是电视, 其次是期刊, 最后才是图书。农家书屋建设, 图书是必要的, 但期刊和音像制品也是不可缺少的。”从这样一个实际出发, 我们认为, 农家书屋的受众最易于接受的出版物还是电子音像类产品。在配置农家书屋的产品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实际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有区别地配置。第三, 加快配置物的更新速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家书屋对读者的吸引力在于有无“活水”上。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将农家书屋视为自己的一个馆外服务点, 定期为其输送, 调换, 补充适合农民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 保证书屋文献的及时更新。

(四) 协助组织开展活动, 增加书屋读者人气。

农家书屋可以说是农村文化信息中心, 承担着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责,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以农家书屋为延伸服务的平台, 除传统的书刊借阅外, 还应协助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既可以增加书屋的人气, 又扩大了书屋的社会影响, 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村群众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第一, 开展知识讲座。讲座是直接传播文化, 交流思想, 陶冶情操的一种知识服务, 有利于人们有效地获得某一专题的相关资讯。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农家书屋做场地, 不定期组织一些优秀农业科技专家、律师或道德模范等深入农家书屋基地, 举办农业科技、疾病预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各种讲座。此外, 一些关乎百姓生活常识的讲座, 也颇受青睐。还可邀请一些当地的致富典型人物, 与村民现场交流, 让村民看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切实好处, 从而由被动走进农家书屋变成主动“我要来”, 培养了村民的学习习惯, 这样一来, 既增添了农家书屋的特色服务功能, 也增强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服务能力。第二, 开设各种培训班, 发挥书屋教育职能。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教育阵地, 教育培训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农民群众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主动联系并邀请有关专家讲学授课, 协助书屋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手工技术等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帮助农民提高劳动技能, 促进科技致富, 把农民的文化需求与发家致富结合起来, 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实惠。例如, 孝感大悟的村民在种植板栗时遇到了困难, 孝感学院图书馆组织了农学院的几位专家到当地农家书屋开办了关于板栗如何种植, 保存的专题培训班, 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 让原来不屑于书屋的村民真实体会到了书屋的作用, 扩大了书屋的影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湖南省返乡农民工人数急剧增加。为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湖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主动协助各地农家书屋及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些专业实用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 图书馆还应协助农家书屋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班,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班, 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崇尚科学, 崇尚知识的氛围, 还可增强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拓展文化休闲娱乐功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渐多元化。然而, 大多数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大部分农民的休闲方式仅限于打牌、搓麻将等。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 群众参与面窄, 参与率低, 农家书屋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休闲平台,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为此,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开展读书休闲活动的经验, 协助农家书屋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比如, 可在寒暑假针对留守儿童开展讲故事比赛, 针对中青年农民开展多种主题的有奖征文比赛, 针对老年人举办一些棋类比赛等, 还可以开展如十佳书香家庭评选等, 通过各种方式把广大农民吸引到农家书屋来, 齐心协力把农家书屋办成一个集农民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民俱乐部。把农家书屋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与文明新风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功用。

摘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 本文说明了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扶持农家书屋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玉蓉.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推进农家书屋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10, 2:23~25

[2].郭月莉.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8:210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一、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武义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通过去年一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县54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从实际开放运行情况看, 能够坚持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真正使图书发挥作用的村并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无保障。

相当一部分村的农家书屋, 由于不能保证定时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不能及时方便地借书还书, 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看书热情。相当部分村的图书成了一种摆设, 有的甚至从未开放。

2. 农家书屋的图书难合农民口味。

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多为新华书店代为配购, 所购图书针对性差, 质量也有问题, 可以说农家书屋里的很多图书都是滥竽充数, 根本不合农民所需要的口味。甚至有些图书是特别购进的, 从内容到装帧都有问题。少数农家书屋的书架上存放的全是破旧不实用的书籍, 很少开展活动, 没有人气, 作用不明显。

3.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专业素质较差。

现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 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 对图书管理不熟悉,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影响了图书借阅工作的开展。

4. 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农家书屋, 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图书的借阅管理不严, 图书损坏、丢失现象较为严重。

二、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管理机制、购书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作为农家书屋主体的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 如今青壮年都已进企业打工或外出经商, 在家的几乎全是老年人和小孩。老年人白天忙于农话, 早晚忙于照顾小孩, 很少有时间看书, 再加上老年人一般文化较低, 甚至相当部分是文盲, 看书有困难, 也没有看书的习惯, 再则, 大部分老年人, 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戏。对书籍也不太感兴趣。在思想认识上就无所谓有没有农家书屋, 无所谓看不看书, 所以借阅者也就寥寥无几了。有的虽然会去农家书屋借书看, 但他们认为这些书和报刊、杂志都是国家赠送的, 不是自己村购买的。认为拿几本书看看无所谓, 还不还也无所谓, 对书籍报刊也不爱惜, 有些人甚至占为已有。所以也就影响了农家书屋图书的管理。

2. 后续投入不到位。

从目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看, 由于农家书屋的建设, 缺乏后续经费的投入, 图书资源仅限于起步时的那些书, 新增图书几乎为零, 难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农家书屋虽然办起来了, 但由于缺乏宣传, 很多农民朋友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不知道农家书屋有报刊杂志等各类书籍是可以免费借阅的。

4. 开放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 相当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干部兼任的, 且没有固定的工资报酬, 不能保证正常的开放时间, 而且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 缺乏管理知识和对图书进行必要的推荐宣传的能力。因此, 在管理上没有科学性, 缺乏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造成管理混乱。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科学管理, 使之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出版部门都将着力围绕着农家书屋的完善、管理、利用、优化、提高五个方面展开工作。使得农家书屋不流于形式, 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

1. 完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农家书屋的管理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 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运行。县图书馆要加强对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的指导, 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在借阅管理方面, 县图书馆要积极扶持农家书屋, 对农家书屋实行定期图书配送、流转、更新, 实行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馆结合各书屋的图书需求, 统一协调各书屋进行流转借阅。同时, 读者须办理借阅证方可借阅图书。

2. 落实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这是办好农家书屋的基本条件。一般要挑选自身爱好读书, 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和时间有保证的村民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同时, 要注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对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操作的业务流程、图书分类、图书借阅、图书保管制度等系列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明确职责, 增强服务能力;对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传授管理经验。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3. 加大农家书屋后续经费投入。

农家书屋建设经费的投入, 不能停留于开始阶段的一次性投资, 设备的维护增添, 图书的更新补充, 人员工资的支付等等, 都必须有较大的后续经费的投入来解决。只有后续经费的保障, 才能使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后续经费的资金来源问题, 可以采取县财政补助、乡镇财政配套、村委会补充等统筹解决。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 建立必要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 目的在于明确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 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进而将其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规划中来。不仅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 还有助于农家书屋长期稳定发展。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逐步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10

1 衡水市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1.1 衡水市农家书屋馆舍基本情况

目前, 农家书屋的房舍多充分利用各行政村已有房屋, 多数建在村委会、村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中, 还有一部分设在设在中小学校、农民技校等各类学校。大部分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专职管理员, 农家书屋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 对于后期管理考虑的还比较少。衡水市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处在摸索期, 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1.2 衡水市农家书屋藏书基本情况

早期农家书屋的资源构建主要依靠捐赠单位捐赠, 当地高校衡水学院曾经多次捐赠图书下乡, 目前采用的是:重点书目推荐控制 + 自由选择控制 + 图书类目控制的三层书目控制机制。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5关于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6的规定, 农家书屋从重点推荐书目中选购的比例不得低于70%, 本省出版物比例不得超过30%。重点书目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结合相关专家评审设定的, 本省可选的出版物必须报总署备案。图书类目的控制则按照类目设定比例, 如政经类4%, 科技类40%、生活文化类35%等。

2 衡水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农家书屋工程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缺书少报无音像的局面。

2.1 衡水市农家书屋后续经费不足, 书屋运营如何保障

调查得知, 衡水大部分书屋是一次性投入, 没后续资金, 房屋设备修缮难以跟进;图书补充和更新周期长, 每次更新仅靠新闻出版署配给和社会捐赠;管理人员大都无待遇, 更没有专门培训的费用。究其原因:一是管理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 我国区县及以上公共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实行“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 由对应级别的政府作为建设主体, 人力、物力、财力基本得到保障, 因此运作情况相对较好。相反, 农家书屋由于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作为建设主体, 并非县 (市、区) 、乡 (镇) 两级政府的常规性任务, 而是在上级部门施压或专项部署下被动创建, 即使得到区县财政的支持, 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非一世。二是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认识不到位。大部分村干部认为, 农家书屋属于公共文化事业, 办农家书屋不是为村民办实事, 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反过来还要投入经费购买书刊, 加大了村财政投入。由于硬性指标规定, 不少农家书屋建设初期热闹, 应付上级检查完后逐渐冷清。总之, 由于在政策层面与管理层面缺乏一种长效的有序运行机制, 多数农家书屋缺少持续的后续经费保障。

2.2 设施配置不完善

农家书屋效益统计资料显示, 有的书屋有屋没书;有的书屋有书没人;有的书屋基础较差, 面积较小, 缺少阅读场所;有的书屋电脑设备极为陈旧, 电子阅览室形同虚设。

2.3 衡水市农家书屋的基本情况

衡水市有的书屋出版物品种、数量不达标;不少书屋藏书多, 音像制品、报纸杂志少;有的书屋科技书不少, 但版本陈旧;有的书屋理论著作占书屋藏书量的1/3。究其原因:一是农家书屋被当作讲排场、出政绩的形象工程来抓, 忽视了书刊购置、更新;有些市和部分县级单位的财政基本没有投入农家书屋建设资金, 制约了书屋的建设进度。二是农家书屋配置的出版物“一刀切”。衡水的有些书屋没有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 没有开展调查研究, 就一步到位配全新闻出版总署所规定的必备书目, 这样的藏书结构很难引起农民的阅读兴趣。

3 衡水市“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以衡水市政府为主体的持续均衡投入

衡水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政府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法律支持。经费问题是保证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前提。对此, 衡水市政府应制定长效的经费支持计划, 并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投入机制, 确保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费用、管理费用、人员费用问题的解决。政策、法律支持一方面可以确保经费的支持, 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 应给予经费保证;另一方面, 通过制度及法律规范督促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书屋的重视。

3.2 把儿童阅读培养放在重要地位

衡水地区的大部分农村, 孩子的早期教育还没有得到大多数父母的足够重视。外出打工农民的日益增多, 造成很多留守儿童无人管教。一些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泡游戏厅、网吧的坏习惯, 儿童的阅读乃至教育问题很不乐观。对此, 农家书屋应对儿童阅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一方面加大对儿童读物的采购, 只有丰富的资源才能充分调动儿童的阅读积极性。对于学龄前儿童, 农家书屋可以通过举办亲子阅读、讲故事等活动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于中小学生, 农家书屋可以与学校合作通过为每名学生办理借阅证来号召学生宣传利用图书。定期举办各种征文、每月一书、讲故事自愿者等活动。另一方面, 农家书屋可以此为契机, 通过宣传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来调动家长的阅读兴趣, 实现全民阅读, 建立书香农村。

3.3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是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衡水市政府可根据其图书馆发展情况、经济情况等实际出发, 先建立由县级图书馆、乡级图书馆、各行政村农家书屋构成的三级图书馆联盟网络, 条件成熟时将各农家书屋纳入公共馆体系, 与全市的公共图书馆连成一体, 极大方便了村与村之间的图书交换及村与市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图书交换。这将更有助于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间的藏书共享及通借通还。

4 结论

农家书屋工程确实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衡水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投资巨大。总体来说, 衡水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农家书屋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一方面衡水市政府应持续均衡地投入, 另一方面通过重视儿童阅读培养, 建立县级、省级农家书屋联盟, 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完善管理体制, 拓展服务范围等多种途径来保证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书香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摘要:“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衡水市,新农村建设,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农家书屋工程提前三年完成任务[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2-09-28 (1) .

[2]张家港市“四措并举”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EB/OL].2013-01-24.http://www.xcbgov.cn/newsdata/20100108/3334035.html.

[3]甘肃8年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建成农家书屋16860个[EB/0L].[2013-01-22].http://www.gov.cn/gzdt/2012-10/31/content_2254450.htm

[4]吴天侠.浅谈如何建立“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J].出版科学, 2008 (1) :64-65.

[5]盛作国, 孙树文.“十二五”期间西部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8) :12-14.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功能延伸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76-05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目的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证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甘肃省是最早试行农家书屋工程的西部省份,自2005年12月17日在兰州市榆中县的15个行政村挂牌后,到2009年年底,甘肃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7600余个,到2010年年底,建成书屋总数逾万个,可覆盖全省60%以上的农民、2/3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随着该项工程不断走向深入化和细致化,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具体功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和深化,从最初的以全国统一设定的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基本目标为准,发展到现在的将农家书屋的功能更具体化。2009年,甘肃省在书屋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出农家书屋的“四大功能”:一是科学配置图书,发挥学习场所功能;二是传递市场信息,发挥信息窗口功能;三是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基层阵地功能:四是开展培训教育,发挥培训基地功能。

2010年元月初,笔者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强湾村、白崖子村、月亮湾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个别村民进行访谈,试图了解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和利用情况,重点考察农家书屋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对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的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了书屋的基本配置,及村民的借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农家书屋的基本配置情况:书目配置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1.1纸质类资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强湾村和白崖子村在书目配置方面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每个书屋不少于1000册图书的标准。图书种类包括文学、艺术、少儿读物、农业科技等,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需求。

相对来说,报刊的配置则相对较差。强湾村农家书屋共有《甘肃科技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文摘报》《中国青年报》等七种报纸,但书屋空间狭小,报纸成摞堆放于一张邻近墙角的书桌之上,取阅报纸很不方便。在调查中,并没有看到当日的报纸。为此,笔者走访了该书屋管理员,书屋管理员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报纸并不能按期到。由于强湾村距县城较远,因此,报纸是先送到县上,再由县里派人送到强湾村,而县里则可能会截留某些报纸,因此,报纸送达强湾村农家书屋时,不仅已经过期,而且还会缺失一部分。管理员补充说,报纸一般是半月或者一月送一次,有的报纸还可能没有,而且很多报纸都没人看。相比较来说,期刊更受村民读者的欢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包含着有趣的股市、时尚信息、笑话幽默等内容,更符合农村读者娱乐休闲的需要。

与强湾村相比,白崖子村的情况则相对差一些。在农家书屋里并未见到报纸和杂志。书屋管理员说,报纸和杂志基本能按时到达,每周二和周五都有人送报纸或杂志来。当问及书屋里没有报纸和杂志的原因时,书屋管理员说,杂志类的读物都是刚一送到就被村民拿去看了,之后没有回收上来。月亮湾村地处山沟,村委会所在地距离最近的山村坐车也要十分钟,所以读者很少。管理员说因为村委会搬了一次家,所以,农家书屋的很多书打包之后还没有拆包。

1.2电子音像、网络类多媒体资源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应配备不少于100种(张)电子音像制品,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笔者未亲眼见到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管理员说,戏剧、小品类的音像产品非常受欢迎,大部分被乡村音乐班借走了,但是,借走之后再未归还,流失严重。所以,有了新的光盘时,管理员不是十分乐意外借。但是,在书屋里播放又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强湾村的农家书屋是一间十几平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书屋里所有的配置包括:三个书架,一个取暖的炉子,三张堆放报纸和杂志的桌子,一台液晶电脑。笔者一行四人的到来使书屋显得有些拥挤。电脑作为播放音像制品的工具之一,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说,“不让小孩子玩电脑,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玩,再就是回乡的大学生可能会来查资料。”这是村委会唯一的一台电脑,是甘肃省商务厅捐赠的。村民家里很少有装电脑的,一年的宽带费用让村民们觉得不能接受。而在中学生普遍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学校附近的网吧。

白崖子村的基本设施条件较好。书屋面积几乎是强湾村农家书屋的三倍,村委会配有一台29寸的彩电,并且有相应的音响设备,但是,也没有看到音像制品,据书屋管理员说,村里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戏剧类光盘,但也是有借无还,流失严重。由于怕流失太多,部分光盘被管理员收起来了,没有外借,有时也会在村里放映,受到年龄大的村民们的喜爱。白崖子村目前还没有通网络,且据书屋管理员说,村子里的居民都没有电脑。

2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借阅情况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而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取决于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等资源是否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两个农家书屋中,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情况要好于白崖子村。通过借阅登记本可以看到,从2008年12月10日农家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6日,总共有348人次前来借阅图书。其借阅范围涉及农业技术、小说、人物传记、儿童读物等各个方面。据书屋管理员说,按规定每个读者只能借一本图书,但是,考虑到有的读者家庭距离比较远,也可以多借,不过,所借图书基本都已收回。借书不需要办理借阅证,因为都是本村居民,都很熟悉,所以只要登记借阅的图书、日期、借阅者姓名,即可以将图书借走。

不同读者的借阅情况有显著差异,而且两极分化很明显。借阅次数多的读者有达到接近百次的借阅记录,也有村民则很少借书,还有很多未借过书的村民。强湾村的前村主任强有雷是在农家书屋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60多岁,平时很喜欢看书,他平时看得较多的书包括小说、人物传记等。他说,他很喜欢看《毛泽东传》,而且他觉得村里的很多人也对《毛泽东传》很感兴趣。在借阅登记册上,传记类图书的借阅次数为4.6%。他说,看了这些人物传记之后讲给孙子听,孙子也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的有兴趣。

在强湾村农家书屋,通过与5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谈话,笔者了解到,与学校图书室相比,他们更喜欢农家书屋。因为农家书屋里“有更多课外书”,而学校图书室则较多是教辅类书籍。他们并不经常

购买课外书,但都会使用网络,他们都有自己的QQ,当要求展示他们的网络技术时,他们熟练地登录QQ,到空间里偷菜等。平时他们在网吧上网,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根据白崖子村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12月15日农家书屋开放以来,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49人前来借书,是强湾村农家书屋借阅人次的1/7,而2008年12月15日书屋开放以后到2009年1月8日的24天中,只有1人到书屋借书。当笔者询问坐在农家书屋周围的村民“是否知道农家书屋”时,他们回答说“不知道”。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两个乒乓球台,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打乒乓球,而在靠边的一个稍微隐蔽的地方则有人在打麻将。该村的农家书屋也是在笔者进行调查时才开的门。

3问题分析与思考

甘肃省最早践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农家书屋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日益齐备的前提下,其实际运行情况更应该受到关注。

3.1农家书屋的报纸、杂志、音像类资源仍不完备

农家书屋应配备的报刊应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而笔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基本齐全,而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缺乏。拿报纸来说,在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新闻观念下,及时将报纸送达书屋才是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强湾村农家书屋的报纸不仅不能及时送达,还会在传递过程中遭到截留。远离市区的偏远地理位置是报纸不能及时送到的客观原因,而能否配备专人给农家书屋运送这些资源,则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音像制品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欢迎,因为它更符合农民的接受水平。在笔者的调查的过程中,强湾村和白崖子村都有村民反映,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音像制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农民现有的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这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不愿将音像制品外借,因为担心有去无回。对农家书屋基本配置所做的要求中,只对农家书屋需配置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等做了规定,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并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电视机、VCD等播放设施的配置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音像制品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之一。

网络资源是所调查地区的农家书屋中罕见的。除强湾村有一台商务厅捐赠的电脑外,其他两家农家书屋都没有电脑,而且也没有通网络。当网络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常态,当网络已普及到几乎各个阶层,当手机上网已经发展到3G,这些农家书屋网络资源的配备则显得更加必要。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网络的机会,但是这也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了较大比重,他们更多地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而查资料、看新闻对他们来说仍然是相对不熟悉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背景。

3.2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应该说,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把关人”。在白银,他们被称作“文书”。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总体上看,在调查的三家农家书屋中,强湾村的文书是比较负责任的,他能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如果有人要借书,给他打电话他也来。该村的前支书还说“晚上有人找也得来”,并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强湾村的文书每年有4900元的工资,担任书屋管理员没有额外补助。其他两个村的文书则相对不那么称职。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及改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发挥自身的效用,各地纷纷开展管理员的培训,要求管理员既要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创新。《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对管理员做了具体要求,并将管理员应具备的有关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归纳。然而,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对书屋管理员的规定并未落到实处。在所调查的农家书屋中并没有见到管理员手册,而管理员也并未提到曾受到相关培训。

目前,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村委会成员义务担任的。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的工资,没有额外的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且以此来实现自身价值。笔者以为,如果保证书屋管理员可以劳有所得,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偿,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毕竟“在其位谋其职”的观念还是深入中国老百姓观念的。

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选用退休教师担任,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退休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和有效运行。然而,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可能会与农村读者的阅读喜好存在差异,而长期离开农业劳动的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影响到书屋在选购图书方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适当的经济补助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对劳动的肯定。

3.3“知沟”仍然存在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余的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的基本情况仍然是贫困,农民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赚钱,众多农民进城务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无暇顾及自身的文化需求。农忙时节不用说,而农忙过后,又想其他办法打工赚钱。因此,农民的自身情况决定了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强湾村前村主任强有雷,从2008年12月10日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5日,他累计有18次借阅登记。而他自身的基本条件(曾为村主任、现已退休、有不错的经济条件)都是他能经常到农家书屋的前提。相比其他村民,他更多地享受到了农家书屋的实惠。

这与知沟理论的假设很相似。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识的发展没有止境,知沟的扩大也将继续。

3.4农民有其自身特有的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了解到,《毛泽东传》等传记类作品受到农民的喜爱。不可否认,农村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农民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领袖的崇拜,通过传记来了解他们心中的伟人,进一步深化这一伟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喜爱传记的原因。其他名人传记,包括外国名人的传记,如《希特勒传》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喜爱,这符合农民读者的本性。他们喜爱带有故事性的书,对伟人有一种天生的崇敬,阅读人物传记既是一种消遣,也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伟人,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3.5偏远地区农家书屋的状况堪忧

笔者调查的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离白银市较近。但是,由于这些村子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因此,限制了他们去农家书屋。所以,农家书屋的位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客观存在的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如何使农家书屋最大限度地惠及村民是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都搬到市里居住,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少,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笔者在强湾村小学了解到,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该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发展

农家书屋最初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农民,随着书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农家书屋认识的深入,发展和延伸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的重大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密切。

4.1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关系

作为农村里的知识阶层,在校学生们更能与农家书屋产生直接的联系。笔者进行调查时碰到的几个初中生都表示喜欢到农家书屋来。其中一个叫金芳的初中生在书屋里共借阅19次图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也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她的借阅记录为10次。

创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然而,如果不是从小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使现阶段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阶段可以使各村的农民多接受一些能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效益的技术性知识,如电焊、维修,甚至养花、种草等技术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农民读者定位成“泛农民”,一味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类图书。“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策略,满足农民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项目,将经济目标作为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能让这些农民读者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从纯粹的农民到知识型农民的蜕变。所以,他们才是农家书屋更应重点培养的对象。

4.2农家书屋与学校间的关系

鉴于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对在校学生的潜在、长远的影响,可以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里或者在学校附近,将农家书屋与学校进行嫁接将会产生“一树多果”的效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们的借阅,也会为村民们借书带来便利。由于村民们大都住得比较分散,因而到农家书屋借书存在很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如果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附近,村民们就可以将借书、还书的事情交给孩子们。孩子们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因而可以保证村民的阅读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同时,也能保证图书的及时归还。而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能确保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尤其像月亮湾村这样居住分散的山村,更需要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附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真正就成了摆设。

当然,由于农家书屋和学校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分管这两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农家书屋需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当前,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并由村委会的相关成员进行管理,这其实反映了农家书屋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而实际情况表明,由村委会成员兼职管理农家书屋的效果并不好,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书屋管理员也不具备全面管理图书的素质,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农家书屋和学校进行结合后则需要改善书屋的管理情况。因为学校可能与村委会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再将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

从农家书屋开始兴起,到现在已有15年的时间,作为“三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受到经济、社会、书屋管理员、农民自身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的前提下,农家书屋所起到的效果也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利洁.从读者定位审视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7(11)

[2]瞿振元等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惠民.最后的前沿:农村图书市场解读[J]中国出版,2006(10)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篇12

关键词:农家书屋,管理,发展

建立了农家书屋之后, 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解决了看书困难的问题, 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技术的共享, 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农民通过书屋还能够学习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 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农家书屋的存在能够让农村文化发展的更加繁荣。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在进行农村书屋管理的时候必须不断的创新, 找到更适合的办法, 对其管理进行更好的完善。

一、现在农家书屋建设的情况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在党和政府愈加关心农村书屋的建设, 教育局等一些相关的部门也为农村书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现在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各种数据和硬件措施也比较的完善, 但是现在在进行正常运转的时候, 相关的管理还比较的薄弱, 还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农家书屋的一些藏书资源很难真正的实现共享

各个农村之间的情况差别是比较大的, 很多农村书屋的面积比较小, 并且开始建设的时候, 书籍都比较的少。在进行数据购买的时候, 主要依靠的是图书馆的推荐, 但是图书馆需要向很多组织推荐书籍, 各个地区的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很多地区的农村书屋藏书相似, 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

(二)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的运转机制不够有效

在农村, 农家书屋是比较新鲜的, 在建设书屋的时候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多农村在进行书屋管理的时候, 依靠的都是村民自治组织安排的人员, 在管理的时候比较的盲目, 并且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农家书屋的管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三) 农家书屋自身的管理人员素质比较的低下

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比较差, 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农家书屋在进行图书利用的时候效率非常的低下, 很多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报酬比较低, 甚至有的没有报酬, 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时候比较随意, 责任心比较差。再加上有些村庄的管理人员变换的比较频繁, 在进行图书移交的时候, 手续比较缺乏, 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图书出现了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 农家书屋应该发挥的作用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对农家书屋管理进行完善的办法

现在, 我国很多农村的农家书屋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为了对其管理进行完善, 必须真正的走入基层, 在了解农家书屋建设以及管理的时候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对各地农村书屋建设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 纠正现在做法中存在的不足, 找到真正适合当地农村书屋管理的办法。

(一) 在进行书籍引进的时候, 必须保证其与时俱进、物美价廉

很多农家书屋由于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书籍选购的时候, 非常重视书籍的价格。所以, 在进行书籍引进的时候必须保证其与时俱进、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的同时, 还应该保证其价格实惠、物美价廉。在进行书籍选择的时候, 必须深入的对农民进行调查, 看其需要什么样的书籍, 并且, 还应该真正的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需要, 保证农民借阅到的书籍是其真正需要的。

(二) 在进行书屋建设的时候, 必须保证资金的投入

由于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也给农村书屋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制约了其发展, 导致其发展滞后。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政府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 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 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进行农家书屋长效机制的建立, 主管部门应该呼吁政府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根据实际的需要, 进行预算并执行, 保证政府的投入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此外, 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进行书籍的获取, 鼓励社会进行书籍捐赠或者捐款, 这样能够保证农家书屋更好的持续发展。

(三) 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 提高书屋的实际利用水平

在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的时候便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让农民真正的意识到文化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能够将农民的读书热情更好的激发出来, 帮助农民更好的养成读书的习惯, 用书籍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丰富, 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这样能够帮助农民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拓宽其视野, 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会使农民更加喜欢农村书屋, 这对于良性互动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四) 做好内部管理工作

农家书屋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各种工作条例和图书管理的细则, 来对管理者和读者进行一定的约束。细则的制定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进行书籍管理的时候更加的有序。进行图书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在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此外还必须重视其管理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这样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让农村书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农村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必须不断的重视农村中的文化发展。农村书屋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做好农村书屋的管理对于其长远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而言, 在进行农村书屋管理的时候依旧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在进行图书管理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小亚.让农家书屋落地生根——基于陕西省农家书屋建设的调研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9 (08) .

[2]赵鸣.当前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困顿与发展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7) .

[3]赵虹, 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20) .

[4]卢红.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12) .

上一篇:多年训练下一篇:变压器中性点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