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家书屋建设(精选12篇)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1
农家书屋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工程的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读报难的问题, 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现在农家书屋工程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普及与建设, 这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 任重而道远。
一、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家书屋购书经费相对紧张。
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大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设主体为村级, 因此缺乏资金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对相关主管部门财政支持力度有限, 书屋的长远发展更需要农村基层自己解决。同时由于缺乏资金也带来一系列其他的问题, 例如图书更新速度慢、比较贵重的图书难以购买, 无法满足村民阅读需求等, 影响书屋长远发展。
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机制决定了图书资源的有效配置, 借阅制度是书屋管理体制中一项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对书屋的效用发挥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调研了解到, 大部分书屋都是白天开放, 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工作, 没有多余的时间到农家书屋读书。这就要求书屋管理员得重新审视一下书屋开放时间的间隔问题。在借书上, 个别农家书屋是不允许图书外借的。这虽然在保护图书方面较为有利, 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图书效用的发挥, 为了保护图书不外借图书其实暴露出基层书屋建设中管理制度的缺失。
3. 书屋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图书管理培训机制欠缺。
鉴于基层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困难、缺少专业人员等原因, 造成图书管理培训缺失成为一个阻碍农家书屋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 必将对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基本上每个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自己琢磨着来”, 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的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落后必将影响图书更新、图书购置等环节, 进而影响整个书屋的长远发展。管理员专业素质较低与渴望汲取知识的村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 建立了书屋管理人员选拔、培训制度,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条件, 挑选那些综合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中青年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已经成为书屋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二、搞好农家书屋建设的建议
农家书屋的维护和管理体制事关书屋效用的发挥, 好的图书来源渠道、图书管理机制、专业的管理员队伍, 充分利用书屋服务于农民,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课题。因此, 要像搞经济工作一样实实在在地去抓农家书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投射和反映, 是人们了解、认识企业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网罗人才、留住人才, 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人力资源。
1. 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及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投入力度。像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一样发展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 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把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提到日常议事日程工作中来。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家书屋, 让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的文明标志。同时, 政府要不断地扩大农家书屋的社会影响力,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扩大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来源, 在对农家书屋的建设上, 要实行建设一批, 巩固一批, 发展一批, 千万不要急功近利, 也不能把农家书屋建设成政绩样板工程, 只能供学习参观, 而不能真正地为农民使用, 成为一种摆设, 这样就失去了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
2. 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针对农家书屋重硬件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轻用的现象, 提议应该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符和农村实际, 针对现状, 因地制宜, 图书购置应符合农村文化结构, 根据产业特色和农民们生产、生活需要购置图书, 使农家书屋真正能够帮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选择农民需要的、愿意看又能看得懂的书籍”的原则, 这样农家书屋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了群众的青睐。同时各地书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因势利导, 创新活动组织形式, 激发书屋活力。例如组织开展“读书节”“全村读书日”“生产经验介绍会”等活动, 积极发展农民读者会员并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授活动, 使村民们寓学于乐。也可以与相关农业部门联合, 聘请专家, 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专题讲座, 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习知识的大课堂, 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同时也将诸如此类活动建设为农家大院文化活动的特色。
3.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文化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农家书屋管理员要具备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 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和相应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对农家书屋的一些配套设施, 如影碟机、录音机等都能熟练使用, 掌握电脑的操作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资源为广大农民开展服务。管理员在开展读者服务过程中, 对待读者要热情周到, 主动向读者介绍书籍, 提供科技信息,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组织村民成立阅读小组, 不定期地开展一些读书座谈会, 读书征文比赛, 交流读书经验, 对一些在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共同解决。在寒暑假, 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读书活动, 推荐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让孩子们在假期也能通过读书增长知识, 这样既活跃了大家的学习氛围, 又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读书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坚信, 只有我们各级政府与行政村的共同努力, 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变成全社会的共识,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积极作用, 那么, 这项事业就能真正取得实效, 也不负建设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冯峻.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年06期.
[2]张海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图书馆发展[J].华章, 2011年17期.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2
1、场地选择。在行政村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内设立的“农家书屋”,有条件的应单设一间,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用于存放、阅览。如村部用房紧张,亦可考虑建在村内企业、学校等。
2、硬件配套。配齐书橱、报刊架、阅览桌椅等基本设施。其中配置的标准书柜不少于6个,报刊架2个,有条件的可配置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等设备。
3、出版物配置。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500种,其中科技类图书不少于30%)、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有条件的可增配一定数量的网络出版物。书屋应配备消防器材或简易消防设施。
4、书屋管理。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应在书屋门口醒目位置悬挂农家书屋标牌。各村居要统一制作四公开标牌,即:开放时间公开、管理员姓名公开、管理员联系电话公开、监督电话公开,并悬挂在书屋门口醒目位置;书屋内必须统一悬挂农家书屋三项制度,即:《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并张贴与读者有关的字、画和文化宣传品,营造读书氛围;图书要进行编目上架,做到分类明确,标识醒目。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之思考 篇3
关键词:农家书屋;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出现了一派繁荣发展的新景象。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适时推出了“农家书屋”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我国农村建设20万个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力量,“农家书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科学技术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8亿多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重视和加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结合射阳县的实际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射阳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射阳县地处苏北沿海,全县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人口96万,是全国知名的粮棉种植、水养养殖大县及国家和省新确定的沿海开发县,全县共辖18个镇(区),245个行政村(居)。2009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尤其是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目标,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成立组织,群策群力;制定规划、因势利导;典型示范,重点突破;规范管理、整体推进,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距省新闻出版部门的要求提前一年村村建成藏书达千册以上的“农家书屋”。实现全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的需求,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对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害怕一阵风,出现“春办秋垮台,来年再重来”的现象。二是条块分割,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三是图书总量偏少,质量高低不一,利用率普遍偏低。四是维持经费短缺,县、镇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对“农家书屋”投入的经费有限,已成为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要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的知识宝库,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作用,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
2 射阳“农家书屋”发展之对策
2.1 深化认识,大力营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氛围
一是召开会议,层层发动。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各镇区党委、政府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县长到会就该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局、农林局以及合德镇等镇(区)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会后各镇(区)迅速贯彻落实县会精神相继召开了动员会议,成立了镇(区)筹建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我局也多次召开县直文化单位负责人、文广中心主任和文化站会议,明确了局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县图书馆负责具体业务指导,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把关图书质量和镇区文广中心主任为该地区第一责任人、文化站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二是下发文件,合力推动。为了推动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射委宣[2009]13号《关于组织实施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的意义》的文件,对农家书屋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标准、时间安排、工作措施等做了明确的要求,还明确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奖惩罚劣。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捐助图书援建农家书屋的通知》等等。通过层层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高潮。
2.2 群策群力,努力开辟“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渠道
一是县镇联动,结对援建。县里专门召开援建会办会,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县直单位挂钩联系一个镇(区),每个县直单位援建联系镇不少于2个村“农家书屋”所需的书橱和图书。各镇区也充分发动镇直镇办单位挂钩支持村农家书屋建设,如兴桥镇就明确要求每个援建单位支持结对村不少于200册的图书等。县镇组织开展的结对帮扶行动有力地缓解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压力。
二是統一采购,配送助建。在建好省建农家书屋的前提下,我们千方百计自筹资金150多万,通过招标采购为每个自建村配发书橱4组,图书300册,统一制作管理制度、铜牌标识以及书屋所需业务管理簿册等,对统一选购配送的出版物我们严格按照苏新出行字[2009]27号规定执行,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的质量。
三是层层发动,爱心捐建。开展社会捐书献书活动是我县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另一举措。县里通过文件、会议、报纸、电视广泛宣传农家书屋建设意义,鼓励个人和集体社会力量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如县教育局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文化惠民的意义,认为智力支农教育系统责无旁贷,专门行文各学校,发动师生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通洋镇开展了“现时注入文化一滴水,他日拥有知识太平洋”捐书献书活动等,均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捐书活动中各发起部门事先对捐献图书类别和质量甚至新旧程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所捐图书绝大多数是文学艺术、农业技术和卫生保健等完全适宜群众阅读符合书屋建设出版物上架要求的图书,其中不乏精装本和中外名著。这些图书成了一颗颗爱心汇聚在我县各村“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四是积极主动,全力自建。作为村“农家书屋”直接责任主体的各村(居)委,都能够按照县、镇要求,克服场地缺点、人员紧缺、时间紧迫等困难,积极主动把“农家书屋”创建纳入村为民办实事工程,特别是在书屋场地落实、图书管理人员选配以及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援建、环境合理布置、开放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不少村(居)领导还亲自把自家及亲朋个人收藏的有价值图书,无私倾囊捐送到村书屋,为全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指导,全力规范“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要求
一是完善制度,有章可循。为了认真贯彻建管并重的原则,促进村“农家书屋”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制定了《射阳县村“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图书外借制度》、《农家书屋书报刊损坏赔偿办法》以及《农家书屋借阅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书屋的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我们对村“农家书屋”建设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必须达到“八个一”,即一间图书阅览室,一组书橱,一套阅览桌椅,一千册以上图书,一名专(兼)职管理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套图书登记、借阅、需求及成果记录簿册,一块读者园地。同时在书屋场所的选址和面积、书橱的数量、图书的品种、管理人员的选配等各环节都按照省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要求严格把关,既保证进度更要保证建设质量。
三是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农家书屋”建成后管理得好坏,能否长久发挥作用,普惠于民,图书管理员是关键。我们注意选配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在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不定期下镇到村到各书屋指导和随时解答基层书屋咨询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图书管理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管理好图书、为民服务的本领。组织全县各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先后培训管理人员400多人次。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从书屋的环境布置到图书的分类、编目、登记、上架到借阅手续等等逐一讲解并现场示范,确保参学人员搞懂弄通。为了能随时解决管理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印发了业务辅导名片,发给每位图书管理员,名片上有我们辅导人员的单位、家庭地址和联系方法,碰到问题随时都可以和我们辅导人员联系,极大地方便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业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4 建以致用,充分释放“农家书屋”的建设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在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建设村农家书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和组织农民读书用书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图书讲座、读书成果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和读书有奖征文等活动。
4.1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学到了致富本领
在我县,“读一本科技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已成为很多农民的一种追求,先读书后致富,怀揣书本奔小康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县各个镇区都有一批既是读书状元,又是致富标兵的典型。洋马镇友盟村青年农民陈士新,潜心钻研关于蝎子养殖方面的图书资料,总结出一套养蝎新技术,他的家庭养蝎场总资产近百万元。阜余镇六份村养殖大户张志义,识字不多,但每天都要看看书报,是村农家书屋的常客,凡是养鱼、养蟹的书,他都读,对育蟹苗、养河蟹以及卖蟹方面的“三蟹经”说得头头是道,每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陈洋镇阜洋村农民在读书用书活动中学到了先进的花草种植技术,促进了全村苗木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铺就致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甜头使农民更加勤奋地读书,一个读书致富、致富读书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地形成。
4.2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增强了法制意识
读书用书活动,净化了村风民风,净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过去,海河镇群众中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的有之,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有之。而今,农民的观念更新了,自觉推崇新事新办。广大农民在操办喜事时,不是大摆筵席,而是有偿邀请乡、村电影队放映1—2场电影,表达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感激之情。读书用书活动,还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夏,盘湾镇南盘村养牛户杨某不听养蜂专业户倪某劝阻,把牛拴在峰箱附近的树上,结果群蜂而至,牛被蜇中毒死亡。事情发生以后,村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要求蜂主倪某赔偿牛主杨某损失。倪某就是不服,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后来,他向村农家书屋借阅了法律书籍,按照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结果倪某反败为胜。这个故事一时间在我县传为佳话。
4.3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用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就可以陶冶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合德镇城西居委会农家书屋不但藏书质量好,档次高,读书用书活动实在,而且家庭“一、二、三”读书用书活动也深入开展,促进了群众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使该村成为全市的小康文化示范村。盘湾镇裕丰村有一对郭姓夫妇过去整天泡在麻将场,自从村里办起图书室,他们不但从麻将场里解脱了出来,而且走上科学养猪的致富道路。临海镇青年陈某是有名的浪子,时常惹事生非,现在农家书屋成了他的好去处,租地20亩科学养羊,一年就收入20万元。可见,读书用书活动犹如清新的春风,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不信春风唤不回”也正是这个道理。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4
一、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
阜阳市现有农家书屋496个。07年此项工作由新闻出版局负责在县、市区搞试点, 09年建成169个, 2009年已全面铺开,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截止2009年) 。
1、农家书屋——农民身边的图书馆
界首市有330个行政村, 已建52个农家书屋, 80%地点设在村委会, 15%在学校, 5%落脚在农民家。普遍是一室多用, 即是办公室、阅览室、外借室, 又是书库、采编室。阜南县属于全国贫困县, 全县有360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成80个农家书屋, 和界首县不同的是, 他们把书屋设在农资商店、学校门岗, 有的和书店联手, 销、借、阅一条龙服务。由于他们接近农村、贴近农村, 农家书屋可以利用自己的独有优势, 如看书、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集体分散等条件的限制, 在场头、地边、室内、院中、饭前之余都可以看书读报。另一方面,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选址不当和别的原因, 严重地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 消弱了它应有的社会效益, 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发展、完善。
2、管理员——农村文明建设的使者
太和县有320多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70多个农家书屋。从统计资料看, 村支书兼管理员占75%, 宣传员、文书占15%, 学校老师、农民占5%, 管理员年龄在27~65岁之间,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5%, 高中占65%, 初中5%, 这是一支新兴的农村图书馆工作者, 他们热爱农村、了解农民、熟悉农业知识, 这些优势无疑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守护者农家书屋, 传播着科技文明, 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又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也给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书刊———农村文明进步的阶梯
农家书屋藏书决定着书屋工作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进步的快慢。目前, 阜阳市农家书屋基本上是政府采购、集体配置。据不完全统计, 平均每家3600册左右, 按学科和专业粗略地统计社会科学占35%, 自然科学占15%, 文学类占40%, 综合类占5%;物质载体以印刷型图书为主, 部分少量的电子读物供计算机服务, 出版时间近3年的占50%, 3~5年内出版的占40%, 5年以上占10%。从阜阳市农家书屋反馈的情况看, 科植、养殖、革命故事和经典名著很受欢迎;年轻人的言情网络小说, 科幻故事很少有人问津, 另外艺术类和老年保健书籍供不应求, 农民现在很重视下一代的培养, 望子成龙, 期盼他们学有专长、绘画、音乐、艺术类有点断档;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村里留守的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医疗条件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 自我保健尤其重要, 需要老年保健、医药卫生知识方面的图书。
二、对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的思考
以上影响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的不利因素,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保障措施, 为此, 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规范管理模式
每个书屋必备的两个管理制度即:“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和村民借阅制度”;建立财产登记薄, 在接收书刊清点登记之后, 加盖馆藏章;图书按照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等分为六大类, 分类以实用为原则, 便于查找;图书作必要的加工整理, 对每本书编制索书号, 并把写有索书号的书标贴在本书的书脊上;按六大类制作指示标牌, 图书上架。
2、优化运营机制
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应注重城乡文化互动共享机制。整合城乡共享资源, 统筹规划,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综合阅览室、农家书屋、便民书店, 将“乡村图书馆”、“校园图书馆”与“都市图书馆”结合起来, 发挥图书馆设施的集体效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界首有家书屋开进农资店, 方便群众获双赢, 徽商农家福在地城街上开个连锁店, 店主申请把农家书屋办在了农资店, 供前来购买农用物质用户阅读, 既宣传了图书,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同时也为农资店带来了人气。另外管理员的选拔和培训也很重要。
3、搭起共建的平台
农家书屋同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阅览室, 市、县公共图书馆共同搭建农村图书馆事业这个平台, 唱好为“三农”服务这台大戏。方法一:我车他搭, 利用县 (市) 级图书馆藏书量、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的优势, 乡镇图书馆地域和承上启下的优势, 社区和村贴近老百姓的优势, 互惠、互补、互进。方法二:他车我搭。当前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 新出台了一些提高农村素质, 帮助农民脱贫治富的举措, 其中很多活动与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无疑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二者有机结合, 共谋发展,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农家书屋建立起来了, 如何长治久安, 扎根于民众之中, 造福于邻里乡亲, 还需有一个保障机构。
三、建立测评体系
通过统计分析, 农家书屋建设诸多因素, 全面了解掌握农家书屋管理、运营、使用、需求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其持续发展。
1、细化测评体系, 量化测评指标
基础业务建设:包括办馆条件即馆舍建筑面积, 现代化技术设备所投入的经费, 管理人员文化程度, 书刊入藏量、图书保护管理等;读者服务工作是农家书屋创建之本, 包括开馆时间, 年外借册次, 特别是为本地政治、经济服务实效和讲座, 培训班、报告会等其他形式的读书活动;管理包括图书和设备管理, 环境管理及财务管理。根据以上内容确定得分因素和指标。
2、注重评估结果, 立足评估效益
建立测评体系领导小组, 由农家书屋管理员, 农民读者、分管领导及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通过测评体系, 评估农家书屋, 用科技知识指导致富的效果;评估农家书屋在传播知识, 愉悦身心, 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通过对测评体系结果的统计分析, 去伪存真, 抓住典型, 扬长避短, 探求适合我市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寻求切合实际的方式和方法,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四、建议
1、为农家书屋提供技术支持
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 我省各基层馆大部分都参与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 农家书屋走向科学管理的轨道, 使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学习农业科技的场所, 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
2、以农家书屋为平台, 创新服务
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上的优势, 利用特色馆藏, 为地方的经济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对与当地经济、文化等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 定期散发到我市各农家书屋, 由他们适时提供给村民。这也是农家书屋正常运作以后, 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3、以基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建立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原阜阳县图书馆就曾依托乡镇文化站成立了“农民图书协会”, 该协会也曾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和丰富的精神享受。但是, 由于条件限制, 乡镇文化站曾经一度功能萎缩, 而阜阳市图书馆也历经几次行政变更, 致使“农民图书协会”这项工作没能够红火地开展下来。
如今, 党中央落实惠民政策, “农家书屋”应运而生, 这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说, 无疑又是一次机遇。如果各地基层图书馆都主动服务, 以创新的服务理念把当地农家书屋联合起来, 会同各地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那么, 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就可以建立起来, 此举势必将推动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玉.阜阳市农家书屋状况调查[J].图书馆工作, 2009, (04) .
农家书屋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农家书屋是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业务生活而建立的公益性文化设施,主要解决广大农民“读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一、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情况现状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重点工程之一。截止目前,某某县建成农家书屋173个,覆盖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10多年间,农家书屋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共向农村配送图书46万余册,图书码洋价值500余万元。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也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2017年的2.3册,增长近20倍。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从工程实施前的43%,提升到2017年的49.7%,图书年阅读量从人均3.3本增长到3.61本。农家书屋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没有书、农民读书难的问题,让我县农民享受到了党和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推动文化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同时,2017年,河鱼乡河鱼社区农家书屋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荣誉称号。
二、农家书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工作虽已实现全覆盖,运行管理正常,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认为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 在农家书屋管理中,个别村社组织和书屋管理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引导农民群众读书的重要意义不明确,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错误的思想。一是把农家书屋工程作为形象工程或作为引资项目来对待,认为只要建起来了,保证资产不丢失,上面来人检查的时候开门看看就行了,平时用不用不重要,而不是当作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来抓。二是把农家书屋的出版物做为固定资产锁在柜中,怕丢失和损坏,怕麻烦,怕外借找不回来,不给村民借阅,而不是想办法让书用得更多、更好。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问题,使得一些农家书屋作用发挥的不好。三是服务形式单一,农民读书兴趣不高,农家书屋所开展的读书用书活动很少,目前我县农村阅读人群的主要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村多为老人、儿童,因此村民的阅读欲望、兴趣不强,缺乏读书、用书、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二)管理运行经费不足造成有效运行困难的问题 我县农家书屋虽然建设实现了全覆盖,但市级财政除每年的确1500元续配图书外,市、县两级财政都未将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书屋管理工作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同时,村级农家书屋管理经费紧张的问题更为突出,2 一些行政村积极性非常高,想依托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但是无力支付由此产生的费用。
(三)长效机制的缺乏造成了可持续发展难的问题 目前,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农家书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还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一是出版物更新速度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图书一两年新,三四年旧,尤其是农业科技类图书将会很快失去实效性,等这些图书失去实用价值的时候,农家书屋将如何发挥作用,令人深思;二是农村各项设施的整合问题。行政村现有党员基层组织建设场所、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村村通服务点等诸多服务场所和设施,如何有效的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广大农村,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书屋作用发展的问题 由于农家书屋无固定编制和经费,书屋管理人员已经成为阻碍农家书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县农家书屋管理员均由村委会工作人员或村民兼职管理,他们缺乏经验,对书目分类、登记、借阅等工作不熟悉,基本上每个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自己琢磨着来”,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管理员队伍落后必将影响图书更新、图书购置等环节,进而影响整个书屋的长远发展。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农家书屋的意义在于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提高农 3 村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农家书屋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提上日程,为了使农家书屋能起到提升我县农村文化水平的作用,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我县在建设管理农家书屋的过程中,不仅要从理念上创新,加深对农家书屋本质的认识,还要重点探索农家书屋的功能,通过从多方面延伸农家书屋的功能,实现其在多个领域的发展,更要保证资金来源,才能实现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需求。根据农家书屋的现状,为探索建立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创新功能
一是将文化志愿者纳入到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中来,实现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基地化、特色化管理。建立人才援助的长效机制,提高农家书屋管理的总体服务水平。二是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增加多种便民服务。可以考虑将农家书屋与农村商业、通信、邮政、供销等服务网点结合,也可以对一些具备经营条件的农家书屋授予经营出版物许可证,通过对农家书屋与文化站现有设备和场所的综合利用,添加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既可以解决一些相对落后的村镇缺少新华书店、邮政局、移动业务办理点等的状况,为当地群众提供方便,同时也是对农家书屋和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充分利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为农家书屋带来较高的人气,而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为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待遇问题提供了 4 保证,从而真正让农家书屋“用起来”、“活起来”。三是将脱贫攻坚工作和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扶贫单位与联系村要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注重发挥好农家书屋的“三个作用”,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新抓手作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作用,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一是逐步培养农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方面通过讲座、宣传、培训等活动,培养成人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需要从孩子入手,儿童正在成长期,如果方法得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会使其受益终身。可将中小学生的自习课放在农家书屋进行,向其介绍优秀的、适宜的读物;二是结合乡镇、村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激发书屋活动,例如开展“读书节”、“全村读书日”、“生活经验介绍会”等活动。积极发展农民读者会员并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授活动,使村民们寓学于乐;三是保持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适度解决好农家书屋管理员劳务费。首先,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必须达到市上要求,农民能及时借到所需图书,从而可以保证避免出现“闭门羹”的现象;其次,要给予农家书屋管理员一定的经济补偿,县级财政可否考虑给每个行政村配一名公益性岗位的农家书屋管理员,这样就可以改变目前农家书屋管理员兼职,大多没有经济补助,因而不能保障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和正常运行的弊端,进而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三)进一步调整农家书屋的藏书结构
针对目前我县农家书屋藏书结构单一,内容陈旧和不够丰富的现状。一是要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购书计划,满足不同人群的读书需求,依据农村现实情况,书屋建设中要重点增加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制造业、医疗卫生、科普知识、法律等图书品种;二是要多购置一些能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的文学书籍,现在的中小学阶段学习都要求有较大的阅读量,要求多读文学名著,但农村家庭条件有限,购买力较弱,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中小学生的购书计划,对书屋吸收学生人群起着重要作用;三是要考虑适当增加数字资源的建设,满足老年人和儿童对网络资源的需求。
(四)进一步加大可持续资金投入力度
农家书屋是公益性的,主要由各级政府组织投资,建成后的书屋、图书修补和更新以及管理人员的待遇仍需要大量资金,国家对书屋建设是一次性补助投入,后续适度的持续资金投入是保障书屋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是县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书屋图书更新和书屋管理员的报酬问题;二是相关部门着手研究,争取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缓解农家书屋的暂时困难,更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在政策、措施上鼓励、吸纳多种投资主体来发展农家书屋,保证后续发展能力,解决农家书屋资金匮乏的问题;
(五)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一是县级图书馆要切实承担农家书屋业务辅导责任,对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之喜忧 篇6
关键词 景宁畲族自治县 农家书屋 成效 问题 困难 对策
分类号 G258.23
1 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地处浙江省南端,毗邻浙闽两省三地八县市。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总人口17.73万,其中畲族人口1.77万,农业人口15.59万,占总人口的88%,辖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
2011年起,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景宁畲族自治县开始着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6月底,景宁县建成农家书屋258个,覆盖全县的每个行政村。截至2014年7月份,全县农家书屋年平均接待读者10.5万人次,文献借阅11万册,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务,民众的好评如潮。然而,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管理、经营、维护好农家书屋使其不断为畲乡农民服务,真正让书屋扎根农村、惠农乐农,是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关键。
2 农家书屋建设之喜
2.1 紧扣民情,高定位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7年起,农家书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各级政府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仅中央财政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拨付1000万元和6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农家书屋建设。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农家书屋的启动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1]。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起,景宁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农家书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新农村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来抓,列入全县十件实事之一,与全县各项重大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同考核。通过召开全县农家书屋达标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农家书屋任务分解大会等,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逐项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加强督促检查、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农家书屋达标建设工作,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
2.2 因地制宜,高要求形成农家书屋本土特色
2012年以来,景宁县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把建设农家书屋作为促进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努力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建书屋。根据景宁县山地多、平地少,村落小而散、人口密度低(86.4人/平方公里)的现实特点,我们采取以点带面、流动服务的方式,因地制宜选点布局,摸准村情民意,方便群众借阅,把党群中心、文化大户、致富能手等都利用起来,作为农家书屋的优选地址。
二是有重点、分批次建设农家书屋。在做农家书屋建设规划中,我们开展大规则的摸底调查工作,根据景宁县各个行政村的人口、人文阅读环境、交通便利等因素将全县254个行政村分为三个批次。第一批是行政村常住人口数1000人以上的7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配送图书3000册,光盘100张、报刊50种;第二批是行政村常住人口数500人以上的83个村,每个书屋配送图书2000册,光盘100张、报刊30种;第三批是常住人口数500以下的100个村,每个村配置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报刊20种。到2012年6月底,景宁县建成农家书屋258个,全面实现了254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三是工作有创新、有亮点。在实现了全县254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后,创新服务模式,根据群众需求,在县城内设立了4个片区农家书屋,即沙湾、东坑、英川、渤海片区农家书屋流转中心——进城农民工农家书屋,为每个书屋送去图书5000册,方便当地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就近借阅书籍。
2.3 惠农惠民,高质量发挥农家书屋辐射效应
农家书屋工程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向农村辐射的延伸,解决了乡村民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大问题[2],2012至2014年7月,全县农家书屋年平均接待到馆读者10.5万人次,文献借阅11万册,让广大农民均等化享受了公共文化服务,改善了畲乡农民的精神生活。
一是提升了文化素质。景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其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农家书屋的出现,农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填充,村里人赌博、喝酒、迷信、打架滋事等种种不良现象也逐渐减少[3]。
二是有力支撑技术帮农。我们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配送图书,让农民能够通过农家书屋的书刊获得生产中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如经济作物的栽培、家畜家禽的养殖、农药化肥的科学使用等,为农民发家致富、提高家庭收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三是推进了文化建设。农家书屋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便利阅读到书刊和音像电子读物,丰富了农民的业务生活,陶冶了农民的情操,使得农民素质和村风文明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提供了智力支持,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惠民工程”,更好地实现了“文化扬名、文化安民、文化富民”。
3 农家书屋建设之忧
3.1 文献资源与实际需求不够匹配
2012年起,我们根据行政村的人口、阅读环境、书屋的硬件等为全县258个农家书屋配置了1500~3000册不等的图书、电子音像制品100(张)、报刊30~50种,仅有的这点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另外,由于对我们对农民阅读没有深入了解,购置的图书他们有些不喜欢看或者用不上,出现“藏而无用”和“有书无人读”的现象,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很多书屋的新书少、好书少、适合农民阅读的书更少,这样的藏书结构很难引起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和满足农民阅读需求。长此下去,必然会导致农村读者群的严重萎缩,农家书屋将成为“花架子”工程[4]。
nlc202309051555
3.2 建设初衷与现实运作不够相符
农家书屋的建设初衷是将其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但就景宁县农家书屋的实际运作来看,在使用服务上还是有待提高,未能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一是利用率低下。由于景宁工业发展进程较慢,经济不发达,景宁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只剩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在家。由于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妇女家务繁重、儿童课业负担较重,加上受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因素影响,他们参与农家书屋的热情度不高,致使书屋虽然建起来了,很多图书在架上无人问津。情况好些的,平均每天三五人,差的平均三五天一个人,甚至还会出现“有屋无人”的现象,利用率低下。
二是农家书屋管理困难重重。农家书屋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日常管理缺失,开放时间不合理、书屋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而没有执行等原因,以致书屋成为一种摆设。
三是农民的阅读意识不高。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经验,遇到问题大多是向村里的能人请教,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生产技能的农民少之又少,致使很多科技图书无人问津。
四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大多数农民忙于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本无暇顾及文化方面的需求。这就造成农家书屋图书阅读率不高,大多数农家书屋形同摆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3 职能发挥与激励机制不够融合
景宁县虽然在全县254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但由于大部分的书屋没有专职的管理员,管理员多为义务性服务,存在着管理员不固定、素质不高,管理经验缺乏、管理混乱松散等问题,加上没有相应的薪金报酬激励,管理员的服务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农家书屋的职能发挥,甚至出现图书逐步毁损流失、书屋名实不符的惨状,致使部分农家书屋成为可有可无的一种空架子。
3.4 经费投入与长远发展不够相称
农家书屋虽然由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一次性”建立起来,但农家书屋的后续发展经费无法得到保障, 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出现开办容易维持难的现象。
一是藏书没有后续补充。“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公益性的文化工程”,建设时主要由政府投资,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没有资金再投入,仅靠社会捐助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及时补充农家书屋的藏书是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农家书屋几乎不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没有后续经费补充藏书。很多农民群众因为缺少新书而失去到农家书屋阅读的兴趣。
二是农家书屋管理员激励问题。书屋业主除了无偿提供房屋之外,还要承担农家书屋开放所产生的各类水费、电费等,更重要的还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进行图书管理,致使管理员不能外出务工挣钱,甚至还要耽误自家的农活,这就使得书屋业主顾虑重重,影响书屋正常运行。
三是提升管理员水平需要经费。由于现有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从未接触过图书的管理工作,缺乏对图书进行登记造册、归类整理、保养、借阅等方面的管理经验,极易导致图书损耗、丢失,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让书屋管理员更能达到管理要求,我们必须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4 农家书屋建设之对策
4.1 巧打政策牌,编好“扶持网”
首先,农家书屋建设应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重视。农家书屋应该通过广泛宣传农家书屋的作用和意义,争取党委、政府在政策上予以更多支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我们更应该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争取更多政策倾斜和优惠扶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改变农家书屋由文化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现状,转而变成多部门“群策群力”的协作模式,促进各部门协同作战,互动多赢。
其次要多方联动,通力合作。文化部门要主动与其他兄弟单位沟通交流,借助多方媒介向社会广泛宣传,在进一步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使农家书屋能够赢得各方理解支持,更好地走向社会化。同时,政府部门要主动搭建各类“请进来、走出去”的取经交流平台,发现和推介属地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典型,在内部管理、使用服务、实际运作等方面,为农家书屋释疑解难、破难解困、保驾护航。
4.2 巧打地域牌,建好“特色窗”
根据当地特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书屋,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畲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藏深厚,它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珍珠,但在社会发展进程的冲击下,畲族文化有的正逐渐消亡,有的濒临消失。如何利用农家书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弘扬畲族文化,是我们的一项特色服务,也是我们作为畲乡文化人的一项工作使命。一是可以利用农家书屋开展“畲语培训班”“畲族文化大讲坛”“畲族服饰展览”“畲歌、畲舞表演”等活动来激发他们了解农家书屋、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增强农家书屋吸引力。二是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配置一些科学种植、养殖以及特色产业、医学保健等方面内容的图书,提高农家书屋图书的利用率。三是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民族特色,配置一些传播和保护传统畲族文化畲民生活需要等相关的出版物、光盘等。如反映畲族特色的大型文艺演出《畲家谣》《千年山哈》《三月三》的音像制品等,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科技知识的“加油站”、文化知识的“辅导站”、精神生活的“新乐园”[5]。
4.3 巧打制度牌,画好“规范图”
农家书屋管理是否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关系到农家书屋的生存和发展。一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应该建立资金管理、图书采购、设备管理、借还登记、保管维护、破损处理等方面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要要认真修订完善管理员工作职责、工作规范或工作流程,使农家书屋的管理有章可循。二是要健立技能提升制度。队伍建设是基础,是动力源泉。据调查,景宁县的农家书屋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热心的老人兼任,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服务形式单一[6],因此提升农家书屋管理员素质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任务。县图书馆可以通过下乡实地辅导或者组织各农家书屋管理员开展本土培训等举措,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三是要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将农家书屋工作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中,并由文化部门牵头,加强对农家书屋的年度考核评比,进一步细化各项指标,突出工作实绩,对优秀单位在上级奖励性书物配送和有关资金扶持比重上优先考虑,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年度优秀农家书屋”“星级农家书屋”“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等评比表彰活动来更好地激发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nlc202309051555
4.4 巧打资金牌,铸好“供应链”
近几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工作中表明,影响农家书屋生存和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是资金短缺。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新闻出版部门孤掌难鸣。经费投入后续乏力,是景宁及至全国大多数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要做到: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后续经费投入机制,借助景宁畲族自治县优惠政策和上级各部门的特别关爱,争取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为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农家书屋的日常维护经费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发挥社会力量,拓展农家书屋资金来源渠道;三是与景宁畲族自治县公共图书馆实行图书资源共享,将县图书馆的图书在全县的农家书屋进行流通,从而节省一部分的图书购置经费。
4.5 巧打人才牌,提升服务质量
首先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督促各基层点和行政村严格挑选或选派相对稳定、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村干部、党员干部或青年群众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其次加大管理员队伍建设力度,提升管理员的服务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农家书屋管理员集中培训、下基层现场辅导等方式来提升管理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为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4.6 巧打“载体牌”,提高“知名度”
我们可以巧设载体,通过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提升农家书屋的知名度。比如:在春节的时候搞些灯谜活动,在端午节时开展包粽子比赛,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科学种植、养殖讲座,开办“畲语培训班”“畲族文化大讲坛”“畲族服饰展览”“畲歌、畲舞表演”等活动来激发他们了解农家书屋、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增强农家书屋吸引力,让农民能真正地享受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好处。
新农村建设,文化先行。农家书屋建设也是我们践行“文化先行”理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提升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整体素质,提高景宁县文化事业发展水平,这项关乎百年大计的基础性民生工程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 1 ] 胡章程.农家书屋的喜与忧[J].新观察,2008(11):29-31.
[ 2 ] 何菲,曹湘平.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的对策[J].图书馆建设,2009(4):77-80.
[ 3 ] 张利洁,杨东营.农家书屋工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以甘肃省农家书屋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10):10-14.
[ 4 ] 邹晓蕾.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J].产业志科技论坛,2011(6):215-217.
[ 5 ] 奚淼,彭昱丽.从农家书屋管理体制看农家书屋如何更好为农民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12-216.
[ 6 ] 樊会霞,姚秀敏.从图书馆专业化援助看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6):69-72.
刘淑萍 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图书馆副馆长、馆员。浙江景宁,323500。
(收稿日期:2014-07-23 编校:方 玮)
我国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发展 篇7
1 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正是在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下, 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进的一项公益性文化工程。工程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 建立农民读书借阅场所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旨在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村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农家书屋”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利国、利民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一是利国。构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必须有一些重大工程作为支持, 以工程的实施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服务网络的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具有覆盖面广、受益者众、影响深远的特点, 作为国家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 将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二是利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村基层办实事, 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 将使广大农民群众更进一步享受到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供帮助, 为他们摆脱贫困, 走上致富道路提供智力支持。这对于当代农民, 以及他们子孙后代都大有好处。三是有利于政府开展工作和促进行业发展。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 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实现“三贴近”和服务“三农”等方面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这个大发展大繁荣包括了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没有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也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还很贫乏。我们要借助农家书屋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这个优势, 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农家书屋, 为更多的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使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农家书屋”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以和谐社会为核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农村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点和难点, 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新时期指导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工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家书屋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2 我国新乡村书屋建设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之后,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很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各行各业如何为“三农”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2007年3月17日, 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组织领导、实施方式、建设要求等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和说明, 成为指导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纲领性文件。从此我国“农家书屋”有了正式性指导性文件, 开始步入了全国性实施发展的快速轨道。“农家书屋”工程, 这一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 旨在惠及全国9亿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 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与力度全面推进。
2007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强调当前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等5项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从而从更高层面为“农家书屋”的发展做了解释, 为“农家书屋”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从2007年到2010年, 中央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34.7亿元, 中西部地区配套资金和东部地区投入资金达30多亿元。从2010年起提前启动了“十二五”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2012年9月27日在天津举行, 农家书屋工程在中央财政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完成。截至2012年8月底, 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全国共建成达到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600449家, 投入资金180多亿元, 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 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还带动了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农民工书屋、连队书屋等基层书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 基层书屋也达到9万多家, 缓解了基层群众读书难、看报难的矛盾。
我们江苏省在采取省级资助重点建设农家书屋和各地自建农家书屋相结合的同时, 也积极探索出了多种有效形式进行书屋建设, 通过与有支农、惠农工程的相关民政、文化、供销等部门有机衔接, 一些企业冠名捐建, 地区结对帮扶, 社会捐款、捐赠出版物等形式推进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江苏的农家书屋建设投入大、速度快、质量好, 为全国农家书屋建设带了好头,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为我国东部地区树立了典范。”。我们高邮市委市政府对农家书屋建设非常重视, 通过我们图书馆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市共有106个村农家书屋, 为乡镇村的文化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3 农家书屋建设模式的思考
3.1 政府领导重视农家书屋建设
政府领导重视农家书屋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 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规定, 要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所必需的资金, 财政部门要拿出更多的资金来为农民办实事, 在资金等各方面对工程实施给予了极大支持, 各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组织领导机构要利用有关政策, 把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更加具体化、实在化。社会参与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注意利用各种资源, 开辟各种渠道, 鼓励各种形式的捐助, 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农家书屋建设, 把爱心献给农民。
3.2 抓好农家书屋工程工作规划
认真抓好农家书屋建设规划工作, 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各级政府要详细规划, 合理安排进度, 合理选择建设地点, 确保长期有效。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一是, 要保证农家书屋的建设质量, 要保证出版物到位、管理到位, 挂农家书屋的牌子, 不能只重数量、只赶进度而忽视建设质量。二是, 要进行检查验收, 要利用我们自已的力量和其他社会力量做好每年的检查验收工作。
3.3 成立协调机构规范各项工作
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 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 定期召开书屋建设协调会, 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依靠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的关心支持, 为书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积极与村以及社会单位等洽谈协商, 联合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共建多赢局面。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个机构可由市文化局和市图书馆共同完成;在欠发达地区, 则由省文化厅和省图书馆组成, 对欠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进行重点扶持。一方面要规范业务工作, 包括文献的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也包括自动化借阅服务平台的统一标准和技术。另一方面是规范管理, 在农家书屋的选址上, 要有合理的选址标准, 注意到的便利性和人口密集度, 提供的书屋面积是否能够保证正常服务的开展等。
3.4 结合农村实际发展馆藏
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 能否让农民真正受益, 关键在书。一要选好书、配好书, 选择那些农民看得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书配备到农家书屋中来。选配的出版物要结合本乡本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状况和民情民意, 图书采购前要开展调研工作, 充分了解农民的阅读能力, 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既要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 还要能满足他们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农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和文学艺术类等都要占合适的比例。书屋发展馆藏要宁缺毋滥, 不能把农家书屋工程变为消化行业库存的工程, 当成一些出版发行单位既甩包袱又买名声的工具。对农家书屋而言, 其馆藏发展的方向应是质重于量。二要添好书、换新书。图书馆是生命的有机体, 而农家书屋更应是有机体表现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要保证农家书屋的长久生命力, 在馆藏的发展上, 要求加速其新陈代谢, 维持最适用、最精华的部分, 使有限的馆舍摆放真正有用的资料, 才能不断满足读者的需要, 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平。
3.5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加强共建共享, 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打造良性环境。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农家书屋建设要加强与县图书馆分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业科技部门的科技书屋建设相结合, 打破部门观念, 善于利用其他部门的一些活动平台, 如学校教育,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等, 共同做好农家书屋建设和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农家书屋与机关学校图书室、书屋与书屋之间的出版物交互流动机制, 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文献交流, 逐步建立图书的更新流转机制, 促进图书流通, 盘活农家书屋文献资源, 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3.6 指导农民开展阅读活动
指导农民阅读, 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应以指导基层文化活动作为业务辅导工作的延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增强农家书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与各类学术机构合办培训班, 内容涉及农业、畜牧等各个方面;举办农民书画展、民间原生态展演活动、体育竞技活动;组织说书、征文活动;组织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图书互换、分享阅读”交流活动。真正满足农民及其子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培养广大农民利用农家书屋的意识, 树立终身学习和借助信息发展自我的观念, 使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马上想到去图书馆寻求帮助, 让农民自己感到身边的书屋给他们带来的便利, 主动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来。
3.7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抓好队伍建设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群众在政府的主导下, 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和党组织的作用, 做好管理人员的选择等工作。特别是吸收一些爱书、喜书、惜书、热心服务的退休老教师、老工人做农家书屋管理员, 充分发挥他们时间充裕, 责任心强的优势。农家书屋是县域图书馆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县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区域中心馆的作用, 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升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帮助管理人员做好农家书屋的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钱静.对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112-115.
[2]吴桂明.农家书屋现状及持续发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17) :155-157.
[3]姚秀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农家书屋建设:关于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 2013 (5) :129-131
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 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图书, 据调查显示, 农村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 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 人均是0.1册书/年, 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许多地方的农民,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民, 有十年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家庭。这样来看, 他们缺少条件读书、缺少文化知识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007年3月, 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二、农家书屋的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对建设农村精神文明,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家书屋建成后, 农村党员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更加频繁, 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活动室, 党员和群众经常读书讨论, 共商生产发展、村务建设的大事。
(二) 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有利于培养新农民。
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 利于开阔村民视野, 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读书成了农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农家书屋建成后, 村民见面的机会多了, 邻里吵架的少了;相信科学的人多了, 信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学习科学致富的人多了, 抹牌赌博的人少了。每年寒暑假期间, 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的主要去处。每年春节期间, 到农家书屋读书成了返乡青年聚会的首选地。丰富了农村单调的文化生活, 便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 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
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各村纷纷以农家书屋为平台, 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 发挥农技书籍的作用, 农家书屋点燃了山村腾飞的梦想。湖北郧西王家坪村农民王与华运用在农家书屋学习的技术, 种了两亩地莴笋, 一季就卖了2万多元;他种的西红柿、茄子, 也比别人早上市十几天。他现在逢人便说:农家书屋是不要钱的“教授”、搬不走的“老师”!
(四)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建起了农家书屋, 村干部和群众见面多了, 聊天多了, 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多了, 干群关系也融洽多了。各村党支部在书屋配备了电脑, 设专人为村民提供政策、法律、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一位村干部有感而言:农家书屋正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充电器”、农民致富的“金钥匙”、新农村建设的“指南针”、广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 党群干群关系的“粘合剂”, 农家书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 体现了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旨义。
农家书屋工程为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重要“抓手”, 体现出了新闻出版系统不断增强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农家书屋工程是极具公益投资价值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不增加农民负担, 还能直接为群众提供便捷、不间断的文化服务, 让最偏远的山村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
三、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地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着, 但在如何提高农民的读书意识, 如何为书屋不断充实高质量的图书, 如何使书屋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如何不让农家书屋因管理问题而成为形象工程, 如何实现书屋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文献资源不足, 内容缺乏针对性。
按照现行的农家书屋建设标准, 每一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张) , 图书不少于1, 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 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等出版物。但实际上, 由于各村的实际情况不同, 大部分农家书屋藏书量都达不到要求。另外, 由于援建单位对农民阅读需求的调查研究不全面, 对农民阅读需求把握不准, 赠送的书刊缺乏针对性, 不少是农民看不懂, 用不上的, 农家书屋成了捐赠单位积压书刊的库存点, 必然会造成“藏而无用”和“有书无人读”的现象。书屋的新书少、好书少、适合农民阅读的书少, 这样的藏书结构是很难引起广大农民的阅读兴趣和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长此下去, 必然会导致农村读者群的严重萎缩, 农家书屋将成为“花架子”工程。
(二) 服务形式单一, 管理缺乏科学性。
管理落后是限制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农家书屋是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助读书场所, 所以书屋的选址不尽相同, 馆员配置、服务方式也不同, 一般会建在村委会、文化中心, 馆员由村干部、热心的老人担任等, 书屋管理员大都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书屋的书籍未按图书类别摆放, 征订的报纸随意堆放, 未按要求整理上架;借阅记录登记不完整, 不能准确反映图书的借出和归还情况。而且管理人员对书只注重收藏而不注重推广, 只限于一般的借还, 谈不上开展各种活动, 从而导致书屋服务形式单一, 不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书屋的好处。
(三) 领导重视不够。
农家书屋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是公益性事业, 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相应地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来购买书刊, 支付管理人员工资。由于各级领导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导致部分干部对文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再加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与管理体系, 无法保证书屋规章制度的实施, 有些地方只把它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摆在那里, 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合作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尤其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可以为农家书屋提供高质量的业务指导, 这是任何组织机构都无法替代的。
(一) 协助农家书屋建章立制, 推行图书馆式的管理。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关键, 农家书屋的生命力在于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协助农家书屋制定出在开放时间、图书借阅、图书管理、流通服务等方面符合农村实际的有关制度。农家书屋规模虽小, 但已具有新型农村图书馆的特色和基本职能, 是图书馆的一种形式, 也是我国各类图书馆在农村的延伸与拓展。因此, 农家书屋应在各级图书馆的帮助下采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来进行管理。
(二) 做好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为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增加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 提高管理员的工作能力, 把书屋建好、管好、用好,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对口援建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可从图书分类、排架上架、图书登记造册、制度建设、服务读者等方面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同时还可组织书屋管理员到图书馆实地参观学习, 为管好用好书屋奠定基础。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还应该组织专人编写适合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使用手册, 以便管理员随时翻阅。我们知道, 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图书馆专业教育的, 他们需要一定的通俗易懂的指导性资料。而图书馆类专业书籍, 对农家书屋管理员可是望而生畏。通俗易懂、实用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使用手册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负责编写人员应深入调研, 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 结合图书馆专业知识, 围绕农家书屋管理员会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编写, 使其手册具有可操作性, 且对书屋管理员具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三) 帮助书屋搞好资源配置。
配好书, 是农家书屋能否发挥实效, 能否吸引农民读者的关键。第一, 针对农村居民的多元需求, 要将专业类、大众类、教育类图书兼顾配置。笔者在湖北省孝感市农家书屋调查时, 从借阅记录可发现, 借阅较多的图书集中在小说类和农业科技类方面, 所以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该指导农家书屋搞好资源配置, 在配置图书产品时, 要调查研究农民的需要, 不仅要讲科学性、实用性, 还要讲娱乐性、信息性。具体而言, 在配置农家书屋的图书产品时, 应该将适合农村读者阅读的农业科技类、大众娱乐类、教育类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 这样可以兼顾多层次读者的不同需要, 增加农家书屋的人气, 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和调动农民的参与热情。第二, 针对本地农民的阅读能力, 协助书屋适当调整出版物的配置比例。目前我国农民的阅读水平相对而言是较低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尚待养成, “在农村, 农民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体是电视, 其次是期刊, 最后才是图书。农家书屋建设, 图书是必要的, 但期刊和音像制品也是不可缺少的。”从这样一个实际出发, 我们认为, 农家书屋的受众最易于接受的出版物还是电子音像类产品。在配置农家书屋的产品时, 应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实际的文化水平、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有区别地配置。第三, 加快配置物的更新速度。“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农家书屋对读者的吸引力在于有无“活水”上。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将农家书屋视为自己的一个馆外服务点, 定期为其输送, 调换, 补充适合农民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 保证书屋文献的及时更新。
(四) 协助组织开展活动, 增加书屋读者人气。
农家书屋可以说是农村文化信息中心, 承担着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责,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以农家书屋为延伸服务的平台, 除传统的书刊借阅外, 还应协助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既可以增加书屋的人气, 又扩大了书屋的社会影响, 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村群众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第一, 开展知识讲座。讲座是直接传播文化, 交流思想, 陶冶情操的一种知识服务, 有利于人们有效地获得某一专题的相关资讯。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农家书屋做场地, 不定期组织一些优秀农业科技专家、律师或道德模范等深入农家书屋基地, 举办农业科技、疾病预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各种讲座。此外, 一些关乎百姓生活常识的讲座, 也颇受青睐。还可邀请一些当地的致富典型人物, 与村民现场交流, 让村民看到农家书屋带来的切实好处, 从而由被动走进农家书屋变成主动“我要来”, 培养了村民的学习习惯, 这样一来, 既增添了农家书屋的特色服务功能, 也增强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辐射能力和基层服务能力。第二, 开设各种培训班, 发挥书屋教育职能。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教育阵地, 教育培训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农民群众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主动联系并邀请有关专家讲学授课, 协助书屋举办农业实用技术、计算机技术、手工技术等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班, 帮助农民提高劳动技能, 促进科技致富, 把农民的文化需求与发家致富结合起来, 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实惠。例如, 孝感大悟的村民在种植板栗时遇到了困难, 孝感学院图书馆组织了农学院的几位专家到当地农家书屋开办了关于板栗如何种植, 保存的专题培训班, 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 让原来不屑于书屋的村民真实体会到了书屋的作用, 扩大了书屋的影响。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湖南省返乡农民工人数急剧增加。为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湖南省各级公共图书馆主动协助各地农家书屋及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些专业实用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此外, 图书馆还应协助农家书屋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班, 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班, 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崇尚科学, 崇尚知识的氛围, 还可增强农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拓展文化休闲娱乐功能。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渐多元化。然而, 大多数农村地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大部分农民的休闲方式仅限于打牌、搓麻将等。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 群众参与面窄, 参与率低, 农家书屋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休闲平台,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为此, 各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开展读书休闲活动的经验, 协助农家书屋开展一系列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 比如, 可在寒暑假针对留守儿童开展讲故事比赛, 针对中青年农民开展多种主题的有奖征文比赛, 针对老年人举办一些棋类比赛等, 还可以开展如十佳书香家庭评选等, 通过各种方式把广大农民吸引到农家书屋来, 齐心协力把农家书屋办成一个集农民学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民俱乐部。把农家书屋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与文明新风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功用。
摘要: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 本文说明了农家书屋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扶持农家书屋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农家书屋,图书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玉蓉.发挥公共图书馆优势推进农家书屋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10, 2:23~25
[2].郭月莉.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8:210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一、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武义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通过去年一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县54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从实际开放运行情况看, 能够坚持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真正使图书发挥作用的村并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无保障。
相当一部分村的农家书屋, 由于不能保证定时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不能及时方便地借书还书, 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看书热情。相当部分村的图书成了一种摆设, 有的甚至从未开放。
2. 农家书屋的图书难合农民口味。
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多为新华书店代为配购, 所购图书针对性差, 质量也有问题, 可以说农家书屋里的很多图书都是滥竽充数, 根本不合农民所需要的口味。甚至有些图书是特别购进的, 从内容到装帧都有问题。少数农家书屋的书架上存放的全是破旧不实用的书籍, 很少开展活动, 没有人气, 作用不明显。
3.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专业素质较差。
现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 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 对图书管理不熟悉,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影响了图书借阅工作的开展。
4. 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农家书屋, 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图书的借阅管理不严, 图书损坏、丢失现象较为严重。
二、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管理机制、购书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作为农家书屋主体的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 如今青壮年都已进企业打工或外出经商, 在家的几乎全是老年人和小孩。老年人白天忙于农话, 早晚忙于照顾小孩, 很少有时间看书, 再加上老年人一般文化较低, 甚至相当部分是文盲, 看书有困难, 也没有看书的习惯, 再则, 大部分老年人, 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戏。对书籍也不太感兴趣。在思想认识上就无所谓有没有农家书屋, 无所谓看不看书, 所以借阅者也就寥寥无几了。有的虽然会去农家书屋借书看, 但他们认为这些书和报刊、杂志都是国家赠送的, 不是自己村购买的。认为拿几本书看看无所谓, 还不还也无所谓, 对书籍报刊也不爱惜, 有些人甚至占为已有。所以也就影响了农家书屋图书的管理。
2. 后续投入不到位。
从目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看, 由于农家书屋的建设, 缺乏后续经费的投入, 图书资源仅限于起步时的那些书, 新增图书几乎为零, 难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农家书屋虽然办起来了, 但由于缺乏宣传, 很多农民朋友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不知道农家书屋有报刊杂志等各类书籍是可以免费借阅的。
4. 开放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 相当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干部兼任的, 且没有固定的工资报酬, 不能保证正常的开放时间, 而且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 缺乏管理知识和对图书进行必要的推荐宣传的能力。因此, 在管理上没有科学性, 缺乏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造成管理混乱。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科学管理, 使之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出版部门都将着力围绕着农家书屋的完善、管理、利用、优化、提高五个方面展开工作。使得农家书屋不流于形式, 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
1. 完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农家书屋的管理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 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运行。县图书馆要加强对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的指导, 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在借阅管理方面, 县图书馆要积极扶持农家书屋, 对农家书屋实行定期图书配送、流转、更新, 实行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馆结合各书屋的图书需求, 统一协调各书屋进行流转借阅。同时, 读者须办理借阅证方可借阅图书。
2. 落实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这是办好农家书屋的基本条件。一般要挑选自身爱好读书, 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和时间有保证的村民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同时, 要注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对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操作的业务流程、图书分类、图书借阅、图书保管制度等系列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明确职责, 增强服务能力;对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传授管理经验。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3. 加大农家书屋后续经费投入。
农家书屋建设经费的投入, 不能停留于开始阶段的一次性投资, 设备的维护增添, 图书的更新补充, 人员工资的支付等等, 都必须有较大的后续经费的投入来解决。只有后续经费的保障, 才能使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后续经费的资金来源问题, 可以采取县财政补助、乡镇财政配套、村委会补充等统筹解决。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 建立必要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 目的在于明确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 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进而将其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规划中来。不仅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 还有助于农家书屋长期稳定发展。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逐步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篇10
一、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目前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更好地促进农家书屋工程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组织“江西省农家书屋后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多次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农家书屋调研。课题组选定南昌、九江、赣州、抚州四个设区市, 每市选择二个县 (区) , 随机抽取10个点 (共计40个点) 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研, 初步摸清了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农家书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 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于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 江西省成立“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 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试点工作。此后, 全省各地相继成立的了农家书屋工程领导机构, 实行“统筹在省、操作在市、落实在县”三级联动, 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本着“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 经过四年的大规模建设, 截止2011年底, 江西省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1835个, 覆盖全省70%的行政村。根据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十二五”规划要求, 2011年至2012年度, 江西省将再建农家书屋5498个, 历年累计建设17333个, 包括江西省现有行政村16879个和不在行政村区划里的农垦分场454个, 从而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全覆盖的总目标。
江西省各地在农家书屋具体建设过程中, 大体上采取了多模式建设的方式进行运作。具体而言, 农家书屋选址主要有村委会 (居委会) 、村小学、自然村公房 (如祠堂、议事堂等) 、村民家中等四种基本形式;建筑面积大小不等, 小的在20平米以下, 大的近100平米。在藏书量和品种上, 各地农家书屋存在较大差距, 少的只有1000余册, 品种较少, 无电子音像制品, 多的达3000余册, 品种较为齐全, 还有不少电子音像制品。管理员分别为村干部、残疾人、教师、村民等, 除残疾人外, 其他管理员一般都是义务兼职, 没有报酬。在书屋的配套设施方面, 有的仅有几个简单的书柜, 部分条件好的则有影碟机、电视机、电脑等设施, 且能上网。这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不贪大求全的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使农家书屋建设易于推广, 易于形成规模, 同时也使之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在日常管理制度方面,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力求实现农家书屋规范管理, 制定了“三张三本两证”等易于操作、贴近实际、方便村民的管理制度。“三张”, 指的是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村民借阅须知;“三本”, 指的是一本出版物目录、一本借阅登记本、一本阅读需求登记本;两证, 指的是管理员上岗证、借书证。与此同时, 在做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布置农家书屋信息系统的信息填报工作任务时, 还自行研发了《江西省农家书屋信息发布系统》, 逐步实现农家书屋由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目前, 每个县都重点建设了10个以上示范性农家书屋, 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农家书屋因“三好六制”的经验模式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先进集体”。多数示范性农家书屋能够正常开放, 管理有序。
在残疾人管理员队伍建设方面,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开辟了稳定图书管理员队伍的有效途径。由省新闻出版局和省残联进行合作, 选聘有条件的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 既解决了书屋管理员的问题, 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岗位。2009年12月, 江西省残联和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残疾人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通知》。从2010年开始, 在全省范围首批选聘2000名残疾人管理员, 经过培训后上岗, 省财政拨出480万元给残疾人管理员, 津贴标准每人每月200元。宜春市上高县有198个农家书屋, 全部聘用了残疾人管理员, 率先实现残疾人管理员全覆盖。省领导充分肯定这一做法, 表示要在全省进一步推广。新闻出版总署和中残联领导对此都有重要批示, 要求在全国推广。2011年, 江西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 拿出1980万元, 新增农家书屋残疾人管理员3500名, 并将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目前, 江西省已有5500名残疾人管理员。2012年, 省财政筹集3060万元, 再增加残疾人管理员3000名, 使残疾人管理员总数达到8500名, 占农家书屋总数的49%。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 江西建立了一支以残疾人为主体的书屋管理员队伍。这一举措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2月25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江西视察农家书屋时, 对江西把农家书屋管理员与残疾人福利事业、就业工作相结合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 中残联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文,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江西的做法。
在社会捐助共建方面, 江西省构建了“局社共建、定点帮扶、社会援建”三级捐赠模式。省新闻出版局与省慈善总会联合建立了农家书屋工程社会平台, 与省内外80多家出版社、知名企业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合作关系, 发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农家书屋结对子, 定点帮扶。在省市县三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广泛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几年来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电视机、电脑等物品, 折合人民币约1300多万元, 有力地支援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在服务功能与作用方面, 江西省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日益凸显, 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一是成为农民学习的“大课堂”, 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新飞跃。省新闻出版局先后开展了以“书香赣鄱, 文化江西”、“我的书屋我的家”、“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本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读书征文、阅读演讲、评比等一系列活动, 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抚州市临川区唱凯镇刘新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海泉自掏腰包举办了读书征文比赛, 买来了奖品颁给参赛者, 并把优秀作品推荐给报刊发表。多年来, 他未取分文, 照常开放, 并把建在自己家中的书屋打理得有条不紊, 有人称他是傻子, 但他依然默默坚守。在他的无私付出下, 农家书屋已成为学生、农民学习的好课堂。二是成为农民致富的“加油站”, 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有了好帮手。江西省每个农家书屋都配备了农业科技方面的出版物, 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金溪县秀谷镇徐坊村农民李恩元种植百余亩桔树, 碰到难题就到农家书屋查阅资料, 逐渐掌握了桔树栽培技术, 种植规模得以扩大,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改变农村社会风气有了好良方。几年来, 农家书屋不断吸引农民的学习兴趣, 读书看报的人多了, 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总之,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文化向下、民心向上”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江西省农家书屋在传播先进文化、推广科技知识、改善村风民风、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随着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 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缺书少报现象, 基本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保障了农民群众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权益。部分农家书屋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已成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
二、当前制约农家书屋后续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目前江西省农家书屋在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制约农家书屋后续发展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 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政府投入不足
江西省农家书屋建设被列入政府民生工程, 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理应由公共财政予以保障。江西省农家书屋运行经费短缺, 难以发挥其正常功能。虽然江西省至2012年累计筹措资金3.91亿元, 其中, 中央专项财政补助资金1.73亿元, 省财政配套资金1.73亿元, 市县财政补助资金0.35亿元, 但是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部分地方没有落实或没有完全落实配套资金。目前大部分农家书屋藏书在1500册左右, 100张电子音像制品, 30种左右报刊, 配套设施不完善, 难以支撑起一个农家书屋。二是没有完全落实管理员的工作报酬, 其中也包括一些残疾人管理员, 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书屋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没有解决好管理员培训、图书报刊更新、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工作等经费开支, 农家书屋前景不容乐观。
(二) 农家书屋政府管理部门考核机制尚未建立, 存在着重建轻管轻用的现象
目前,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还仅局限于省、市、县三级文化新闻出版部门, 比较重视初始的建设, 工作力度不大,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较少有后续的管理和服务, 创新书屋管理力度不够, 没有进一步明确农家书屋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 影响了书屋作用的发挥。
(三) 管理员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管理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管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感不强, 服务水平上不去, 不能很好地服务农民;有些管理员根本不符合申报资格条件, 文化程度低, 身体不便, 难以胜任工作;部分农家书屋不能按时开放, 常常是“铁将军”把门, 甚至沦为存放图书的“仓库”, 或者成为形同虚设的“空屋”, 农民群众很难享受书屋的好处, 从而逐渐远离书屋, 违背了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有的农家书屋图书未分类上架, 杂乱无章地随意摆放在书柜里, 无疑增加农民读者借阅图书的难度;有的农家书屋管理混乱, 书屋卫生难以保证, 书籍损毁、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四) 图书报刊更新机制尚未建立, 后续政策不明朗
农家书屋多数属于一次性投入建成的, 配送书籍只有一次, 少数书屋有二至三次, 而且配送的书籍不对路, 更新慢, 缺乏吸引力, 难以保持村民的阅读兴趣, 图书借阅率非常低。在图书报刊内容更新上, 随意性很大, 缺乏针对性, 没有形成明确的更新渠道。由于配送后续政策不明朗, 图书报刊内容更新有一茬没一茬, 影响了书屋服务农民的作用。
三、江西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好农家书屋在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增强江西省农家书屋发展后劲, 建立运行长效管理机制, 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建立健全农家书屋政府管理部门考核机制, 对其在农家书屋资产管理与使用、管理员队伍建设、出版物的选配、配套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开展活动等情况进行考核, 并把农家书屋管理部门考核纳入当地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同经济工作一样进行考核奖励;同时把农家书屋纳入县图书馆管理范围, 承担起对农家书屋资产管理、业务指导、管理员培训与考核等工作;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财政保障机制, 落实配套资金, 不断增加对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 确保管理员培训、图书报刊更新、农家书屋日常管理工作等经费开支及时到位, 真正把农家书屋作为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来抓, 而且长抓不懈。
(二) 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广播、发放宣传单等手段, 向农民宣传建立农家书屋的目的和意义, 让农民了解书屋的用处, 以确保书屋发挥其重要作用, 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心、致富技术的推广中心和休闲娱乐的活动中心。
(三) 突出藏书特色, 定期更新内容
要充分了解村民的阅读需求, 以实用为原则, 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提出推荐书目, 有针对性地配备书籍, 增加特色种养项目书目比例, 多配置一些少儿读物, 适当配备工具书和百科全书;建立健全图书报刊更新机制, 进一步明确更新渠道, 进一步明确图书报刊的更新标准、更新时间和更新速度, 定期对农家书屋进行增储更新, 切实保证农家书屋图书报刊“不断粮”;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开展图书捐助活动, 进一步充实更新农家书屋藏书内容;同时最好能让各村农家书屋的图书报刊资料进行有序流转, 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实现农家书屋工程效应的最大化。
(四) 创新丰富农家书屋活动内容
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 扩大书屋活动内容, 增加文化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活动, 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书法比赛、棋类比赛、读书明星评比、农民画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外出务工培训等。
(五) 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进一步规定书屋管理员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同时加大聘用符合一定条件的残疾人担任管理员的推广力度;加大对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力度, 使其熟练掌握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相关业务, 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服务管理能力;落实解决管理员的工作报酬, 支付方式可实行一卡通;建立健全管理员业绩考核评价机制, 由管理部门组织考核组, 对管理员在开放时间、业务能力、基础设施的维护、书籍保护、图书借阅率、卫生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 并使业绩考核与管理员的工作报酬挂钩, 奖优罚劣, 进一步实现农家书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六) 整合有效资源, 拓展服务功能
要把农家书屋工程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工程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综合利用农村现有资源, 做到一人管理、一屋多用、内容丰富、协调发展, 不断减少农家书屋管理成本, 不断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摘要:江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 但也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增强江西省农家书屋发展后劲, 建立运行长效管理机制, 要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 突出特色, 更新丰富内容, 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整合资源拓展服务。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副省长孙刚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2008-12-23.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11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民;文化生活;需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9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农家书屋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阵地的重要力量,农家书屋今后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推进作用,首先要从满足农民需要出发。在满足农民需要方面做好各项工作,为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分析
经过几年的建设,农家书屋已经被农民认可,也成为广大农民日常生活和脱贫致富的有力帮手。农民在农家书屋不仅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致富信息、也得到了消遣娱乐的享受,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农家书屋也开始获取一些生活情调方面的知识和其他信息。农家书屋在农村社会用途日渐广泛,在不断地满足农民的各种需要。从目前来看,农家书屋主要是满足农民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致富信息需求。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一般都去农家书屋寻求知识和技术帮助。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种需要属于即用即消型,也就是一次性的。用完了就不再重复利用。同时,通过这种利用了解一些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和致富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对农家书屋图书的内容要求就会很高。如果书屋的内容达不到需求,或者是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会影响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致富信息的需求还包括农民对农产品增值、增收信息的了解,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是农民对农家书屋提供致富信息的又一大需求。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需求会继续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图书发展也提出了挑战。
2.获取其他信息。指读者到农家书屋浏览信息,了解时事,提高文化水平,寻求帮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智慧工具。其使用行为没有外界的强制性要求,但仍有较强的目的性。这类动机导致的农家书屋使用行为有较强的延续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家书屋阅读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这种延续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意识驱使下,虽然不是像第一条那样要求针对性强,但是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对这方面的了解需求在不断增加。
3.文化生活需求。指农民在生产和工作之余为了丰富文化生活,增加生活情趣,前来农家书屋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参加文化活动。现代农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再是原来的老死不相往来,交往的不断扩大,在交往中他们也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交往技能,这些都需要在学习中获取。农家书屋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需求没有外在的客观需要,完全由主观情绪所决定。因此,在农家书屋的情绪体验是决定其使用行为的唯一因素。读者对农家书屋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增加谈资、与人交流。许多农家书屋开展的秧歌、广场舞等娱乐活动也深深地吸引一些爱好者。农民通过挑选这种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达到一种健康的文化享受。个人的情绪体验、他人的评价以及农家书屋本身的环境状况,都将影响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行为。
二、当前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需要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经过几年的建设,在今年已经普及全国每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书屋,人人可读书的可喜局面。但是由于农家书屋属于新的文化设施,读者群也比较特殊,所以再利用和满足读者需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家书屋的图书质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农家书屋最重要的家当,图书的质量和品位首先要满足农民这一阅读群体。农家书屋在初建过程中,由于要完成书屋规格,往往是各种书籍都收集。往往没有针对性,书籍的质量也只是满足农民最初的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家书屋的书籍出现老化,甚至缺失的现象。在农业技术方面有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信息和生活方面大部分书籍也出现缺失。
2.阅读习惯无法满足读者阅读需要。从农民读者群结构来看,西部农村中具有文化知识的中青年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多是以传统种养方式进行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型农民,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从文化水平看,农村受众文化程度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情况,即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学文化水平人数,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人数与文盲、半文盲人数所占比例最小,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受众大多都是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的;从业余时间安排来看,西部农民的业余生活仍然是以看电视等娱乐休闲和人际交往为主,阅读习惯有待培养。
3.数字化鸿沟阻碍农民信息需求。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技能。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广大农村在数字化利用方面,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相关资料表明,2000年城乡居民之间可支配收入相差近3倍,而城市电话渗透率为20.31%,农村仅为6.4%,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高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1999年网络用户中农民用户只有0.3%,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广大农民基本上被排斥于数字鸿沟的不幸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信息贫困”人口。农家书屋要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首先要为农民提供缩小数字鸿沟的条件,这是农家书屋在技术方面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农家书屋如何满足农民需求
截至2011年,农家书屋已经普及全国每个行政村。成为农民致富和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和谐新农村,农家书屋的发展要从满足农民需要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书籍质量要满足读者需求。农家书屋在建设初期,为了完成初建任务,在书籍内容方面大多为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随着农家书屋逐渐渗透到农民的文化生活,农民开始有选择地阅读,最初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所提供的技术信息也有所落后。所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需要的书籍对农家书屋提出了资料更新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满足农民精神需求的书籍需要补充进来。所以,扩大农家书屋藏书量,丰富和更新农家书屋藏书和信息内容是现阶段农家书屋满足农民需求的首要条件。
2.用品味和特色创造新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阅读需求。在中央的惠农政策不断推出的新形势下,农民文化需求的动机也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其呈现多层次化。农家书屋要从读者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和提高受众的审美水平和认知能力,培养积极进取、求真向善的心理需求。农家书屋建设,应防止文化垃圾及非法出版物通过农家书屋这个环节,进入农村污染村民。在关注读者动机、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品位换地位,以特色换市场,引导读者健康有益阅读,并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农民提高阅读品位,创造新的阅读需求。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及服务。精神需求直接影响使用行为。农家书屋除图书内容以外,要在书屋管理模式、服务手段、读书环境等方面创造适宜环境吸引读者。图书要及时更新,管理制度要不断完善,服务手段要不断创新,尤其重要的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首先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安心为大家服务。其次有条件的书屋可以配备音像设备,组织受众观看影碟;有网络条件的书屋还可配备计算机,为农民在种、养和产、供、销方面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发布服务,变农家书屋为对外联络的平台,实现由产品到服务的转变,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受众的精神家园。深入探讨读者对农家书屋的使用动机,探索相应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吸引读者使用农家书屋并从中获得满足。
4.培养不同层次的读者群。新型农民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在西部农村,大部分农民渴望读书,但由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习惯,应针对农家书屋的“主流”,同时考虑到农村人际传播的作用远大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应重点选择读者中的“高端”读者进行培养。农村有文化的种养能手、中小学师生、各类生意人、企业主或企业员工型农民、乡村干部。这些人属于农村的“高端”读者,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可以在当地形成较好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读者利用农家书屋,使农家书屋能为更多的农村读者服务。
5.消除数字鸿沟,缩短信息与读者的距离。首先要从硬件设施上满足农民的学习和操作需求,为农家书屋配备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其次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农家书屋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普及数字化教育,提高农民信息化操作水平。让农家书屋的读者尽可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尽早实现农家书屋资源共享。消除数字化鸿沟,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6.加强机制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论是充实藏书内容,还是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以及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消除数字化鸿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农家书屋满足农民的需求,满足农民的需求也是实现农家书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农家书屋在今后的建设中要加强机制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为农民举办科技讲座,开展读书竞赛,为农民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等,通过一些有利于提高农民情趣的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EB/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396/200804/
457402.html,2007-03-06.
[2]CLEVELAND,HARLAN.Theknowledgeex-ecutive:leadersh-
ipinaninformationsociety[M].NewYork:E.P.Dutton,1985:101-
102.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12
(一) 出版物更新不及时。农家书屋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国家为每个农家书屋投入2万元, 主要用于出版物配置。然而截至目前, 绝大多数书屋只一次性配备了一批图书和音像资料, 出版物的增补和及时更新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因担心图书资料损坏、流失, 相当一部分书屋的图书并不外借, 有的甚至从年初至年尾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出版物不能及时更新, 严重制约了农家书屋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 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农家书屋发展在我省尚属起步阶段, 当前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管理机制。书屋大部分由村干部兼职管理, 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参差不齐, 书屋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员没有固定工资报酬或报酬微薄, 限于义务服务, 书屋管理取决于兼职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责任心, 书屋开放时间、服务质量及活动组织等缺乏刚性制度保障和有效监管, 导致书屋成为一次性投资仅供检查的门面和摆设。书屋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完善, 导致书屋管理在低层次运行,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家书屋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 出版物配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规定了农家书屋必备出版物——必备报刊、必备图书和必备音像制品, 这种模式化的配置要求往往忽视各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大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了文学、养殖、种植、保健、维修等规定书目, 但是针对各地实际、充分考虑当地农民需求的个性书籍数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省要根据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等不同地域特点, 自行规定配备针对性强的出版物。
(四) 图书资料利用率偏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民阅读水平基础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借书读书随意性较强。一些儿童、科普、养生、文学方面的书籍, 对村民中年青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吸引力尚强一些;种植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村民对种植养殖技术需求强烈, 对相关方面的图书自主利用率就相对较高;若村里没有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 图书利用率则非常低, 甚至是形同虚设。二是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选址设在村委会办公场所, 无形中增添了村民走进书屋的屏障。作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书屋利用率完全取决于村委会开放和组织活动的频率。
三、探索长效机制, 促进我省农家书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省农家书屋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 主要应围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着力解决书屋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问题, 实现农家书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出版物配备更新保障机制。首先, 要用好财政补助资金。根据中央和国家政策规定, 从2012年起, 财政按每个书屋2000元的标准安排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补充资金, 其中, 中央财政补助1000元, 地方财政配套1000元。对于专项资金, 我省可制定出台农家书屋经费保障办法, 确保专款专用, 结合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 因村施策, 确保用于补充农民现实生产生活中急需的出版物, 不搞“一刀切”, 促成“既不浪费、又很解渴”的局面。
(二)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员的选用、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实现书屋规范化管理。首先, 要推选一批责任心、奉献意识强的管理员, 积极吸引农村文化能人、致富带头人参与书屋管理, 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其次, 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管理员的劳动报酬、岗位补贴问题, 有条件的地方争取设立专职管理员, 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员队伍。同时要明确责任主体, 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对书屋的反映作为一项基层考核指标长期执行, 由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对农家书屋和管理员进行评估, 加强监督检查与指导, 对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图书利用率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 创新互动机制,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一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准确把握当前农村阅读群体结构和个性化需求信息, 着力提供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出版物。二是探索出版物交流互换机制, 促进书屋与当地公共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流互换, 实现图书合理流通、资源共享。三是全省统一建立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设立网络互动平台, 使各地能随时交流信息, 解决农村文化信息共享问题。
摘要:农家书屋建设是新时期党在新农村建设中部署的一项惠民工程, 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在讨论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及烁, 河北省“新农村书屋”建设体系研究, 河北大学
[2]李华,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工程图书馆学刊2011.06
[3]刘玉萍, 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设想。图书馆学刊, 2011.04
[4]张利洁, 李艳, 樊兴博, 从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出版科学, 2011.02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推荐阅读: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10-18
村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汇报07-18
农家书屋制度07-28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05-14
我的农家书屋05-18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08-28
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制度07-30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09-28
规范书屋管理,发挥书屋作用 -XX农家书屋申报材料09-20
农家书屋管理员个人简要事迹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