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精选11篇)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1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个部委联合发文、实行行政推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旨在解决农民看书难、买书难问题的政府工程,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2007年开始筹备启动, 用了不到5年时间, 这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主管理、全国统一推进、服务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就在全国基本完成。
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原则、目标
1、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农家书屋工程将依照“政府规划主导, 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管自用”的建设原则,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个图书不少于1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张) 的农民读书场所, 到2015年基本覆盖64万个行政村。通过在基层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的农家书屋和农民的自发性的读书组织, 有效地督促农民读书, 改善广大农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文化生活质量,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各级政府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情况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议”2008年在北京召开, 会议在总结成绩、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对下一步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全国各省 (区、市) 新闻出版部门根据部署, 分别都制定了今后几年的建设计划。
据统计, 截至2011年10月底, 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已有40多万个建立了农家书屋。据不完全统计, 到2011年底达50万家左右, 预计到今年底, 工程将基本竣工。
二、农家书屋发展规模与现状
1、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
前期农家书屋的资源建设主要来源就是依靠捐赠, 目前采用的是“三层书目控制机制” (即“重点书目推荐控制+自由选择控制+图书类目控制”)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关于印发〈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的规定, 农家书屋从重点推荐书目中选购的比例不得低于70%, 本省出版物比例不得超过30%。重点书目是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结合相关专家评审设定的, 本省可选的出版物必须报总署备案。图书类目的控制则按照类目设定比例, 如政经类4%, 科技类40%、生活文化类35%等。
从“十一五”开始建设的农家书屋工程, 在2012年6月底将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在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目前, 各地农家书屋工程已进入6月底前实现“全覆盖”目标的关键时期和完成今年建设任务的“收官”阶段。
2、农家书屋的现状
(1) 农家书屋的屋舍情况
从2007年启动农家书屋这项工程到现在, 书屋所用的房舍大多数一直是利用所在行政村已用的屋舍, 比如说建在村委会、村支部、村级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里, 有些是建在供销社、副食店等消费场所, 有些设在当地的中小学校、进修学校等各类教育机构中, 更有甚者有的省市把农家书屋直接设在大家族的祠堂或者某些农户的家中。几乎没有为农家书屋专建的屋舍。
(2) 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情况
各省市农家书屋目前的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层次、来源、身份也不尽相同。各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目前来看, 农家书屋的工作者一部分为当地村委会成员、教师和农民, 另一部分由高校学生志愿者担当管理员, 只有极少数的农家书屋配备了专职管理员, 且多数书屋管理员的工作都是兼职, 没有酬劳的。
三、影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宣传力度不够
农家书屋是党中央帮助八亿农民兄弟致富发展的惠民工程, 积极宣传好农家书屋作用, 引导村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是政府实施这一工程的本意。然而至今, 还有少部分农家书屋未能正常开放, 村民对书屋知之甚少, 即使有些村民看到有几个书屋, 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免费借阅。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把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一样定位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范畴, 这样就是说农家书屋的核心价值和公共图书馆一样, 主要是指管理者对图书文献“通过收集、整理、存储、传播信息等劳动, 服务于社会。但到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职责与工作关系, 这样就难免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这也是制约农家书屋正常开放运行和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资金投入不足
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如何筹集资金, 成为农家书屋建设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由于“农家书屋”工程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突出。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图书不少于1000册, 期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再加上硬件设备投入, 包括房屋、书架、管理人员工资等, 至少每个书屋前期就要投入3万元。今后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也是不断需要资金投入的, 如读物的不断更新、设备设施维护、管理人员的报酬等等, 这样的后续投入都是需要稳定的资金作保障。因此, “农家书屋”建设要持续发展, 仅靠有限的政府投入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前期投入建设很有积极性, 到后续建设热情就减退了, 因此资金投入就成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4、管理员素质不高
管理员是农家书屋的直接管理者, 其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直接影响到整个书屋的服务水平。目前的管理员大多数都是义务服务, 没有任何报酬, 这必然影响到管理员的工作态度。“农家书屋”作用的体现, 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还取决于从业者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精神, 管理者没有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精神, 一旦藏书的品种和数目达到一定的规模, 图书就会出现凌乱, 不便查找, 尤其是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从目前情况来看, 仅靠农民、志愿者、村干部的临时维持应付, 很难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 为广大农民服务。不少“农家书屋”管理者, 没有经过正规的图书管理培训, 缺乏相应图书管理等专业知识, 还有部分管理者服务意识不高, 责任心不强, 直接影响书屋的运行和发展。
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基层主力军, 应加大对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和多方位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源、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农民建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 确保其发挥实效, 力求促进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要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就必须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作用, 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力度, 营造浓烈的社会舆论氛围, 扩大社会影响。县级公共图书馆应统筹和协调县域内的乡镇及农家书屋, 利用农村的节假日、图书馆宣传日等机会, 采取通过发放宣传单, 在主要交通要道挂横幅, 组织下乡巡游广播, 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读书会、乡际之间开展读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农家书屋”, 利用“农家书屋”。
2、建立政府投资主导下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
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投资可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资解决, 经济欠发达地区, 则需要中央财政协助解决。政府投资也可以采用各级政府分解负担的机制, 农家书屋的经费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获取, 如建立各层次的“农家书屋专项基金”、各级捐赠和集资, 这些经费可用于农家书屋设备改善、资源更新等工作, 但是政府投资的主导地位不能发生改变。
3、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 建立有效的薪资体制
实践证明, “农家书屋”管理员要做好工作, 仅具备爱岗敬业与奉献精神还不能保证“农家书屋”的服务, 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相关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鉴于此, 首先要选好人, 筛选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热爱公益文化事业, 有较充裕的空闲时间, 长期住在村上, 有较高威信的人。比如村中的老师, 退休的农村干部职工等, 对选拨出来的人员, 加强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班, 培训班,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技能水平, 让他们具备图书分类、排架、借还书的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能力。
同时, 建立图书管理员的补贴制度, 确定最低补贴标准和报酬, 才能让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服务。如果书屋管理人员长期没有合适的工作报酬, 工作积极性就会不高, 很少主动介绍图书, 农忙季节常常就不能按时开放, 致使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书屋的好处, 从而逐渐远离书屋。对此, 应培养好管理员队伍, 发给适当报酬。目前, 书屋管理员除了村干部兼职外, 多采用志愿者以及无偿管理型模式。陕财办教 (2012) 59号文件《陕西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省市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的方面, 农家书屋补助标准每村每年2000元。农家书屋管理员作为农家书屋的实际管理者、具体维护者、服务创新者, 要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培训和管理, 使他们尽早成为农家书屋工程的骨干力量。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1) 发挥县乡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的组织辅导作用
农家书屋是我国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是最普遍、最直接、最贴近“三农”的最基层服务点, 理应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加以重视支持。从农家书屋的性质来看, 其与图书馆性质和管理大同小异, 图书馆在资源采购、资源组织、读者服务及管理制度与农家书屋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 应该确定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部门, 负责对农家书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协助制定相关的资源管理规范、管理规章制度、读者服务指导、读者活动开展、实现最终的共建共享、图书馆联盟服务等, 这样对于农家书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 让有限的图书流转, 让大家的阅读互动
目前, 国家对书屋的建设是一次性配套投入, 对于如何保障后期书屋的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 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出台相关的投入保障制度, 要求每个书屋要有一定比例的新书购入。由书屋管理员或主管领导根据本地群众实际需求, 自主选定, 然后再由捐赠部门或政府采购配发。在资金少、书源有限的情况下, 相邻的各村可以采取一季度或半年一更换, 采取轮借的方式, 让图书流动起来, 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县级图书馆应建立健全“总分馆制”, 将乡村图书馆室作为分馆, 实现统一征询书目、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统一流转, 使国家补助的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积极探索创新出一条行之有效、运行良好的图书流转服务的新模式。
(3) 依托县级图书馆, 让农家书屋长足发展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充分发挥县 (区) 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 促进县 (区) 、乡图书文献共享。”所以, 现阶段, 最有利于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应是实行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的体制。构建以县级图书馆为中心, 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 以行政村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可以与文化共享村级服务点联合起来, 与党员教育远程基地等工程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共享工程覆盖到了行政村, 农民足不出户, 就可以访问图书馆共享工程网站, 也可以访问共享工程支中心网站;既为农民读者提供优秀文化信息资源, 又可为其提供因特网上的各种知识信息的查询, 为网络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便利。这些工程的合作共建既充分发挥了基层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自身资源优势, 又让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都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作用。
总之, 在当前状况下, 要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流平台和阵地, 达到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预期, 不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规范管理, 在书屋建设的兼容性、趣味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多下工夫, 还要积极应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家书屋建设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摘要:农家书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由国家和省、市、县各级职能部门援建, 村民自我管理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是保障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一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好、管好、用好这项文化设施是关系到文化惠民工程能否很好地实现其价值的关键。本文从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视角, 探讨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浅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原则、目标和特色, 对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红:《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论坛》, 2010, (4) 。
[2]刘孝文、和艳会:《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特性及发展策略》,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2) 。
[3]钟云:《“农家书屋”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图书馆论丛》, 2008 (4) :25—27。
[4]刘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图书馆杂志》, 2008 (2) :47—49。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2
从起,中央每年向每个行政村拨付10000元(包括体育器材、文化下乡、资源共享、电影、农家书屋各元),支持新农村建设。笔者建议,除中央拨付资金外,将农家书屋纳入当地乡政*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保证有一定的运作经费,包括购书费、人员工资、水电、读者活动费用等,同时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当地政府的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引起领导重视,增加农家书屋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4.2按农民的需求配备农家书屋图书
统一按照行政村范围来组织农家书屋图书配备的思路,无法适应各地农村文化的.实际需求,应根据农民的图书需求,因地制宜,了解各地区、各行政村农民的真实需求意向,科学归纳后,再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方法,以保证发展投入的科学有效[2]。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办出特色来,既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又避免了农家书屋千屋一面。同时,建议将每年中央下拨的2000元农家书屋专项经费由当地的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统一掌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配备图书和设备,避免挪作他用。
4.3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图书利用率
首先,让村民了解农家书屋的特性―――农家书屋是为民众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社会机构;其次,让农家书屋的服务理念―――公平、免费、无差别服务深入人心,消除村民对农家书屋的误解;第三,向村民宣传农家书屋的各项服务[3]。可利用挂横幅、发传单、开大会、上媒体广泛宣传。同时向村民推荐可读书目,开展读书竞赛、知识讲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使村民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并不定期邀请一些农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劳动技能传授、农业成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增强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4]。
4.4灵活弹性安排开放时间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农忙和农闲时节区分开来,农忙时节可在晚上对村民开放,特别是在节假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保证村民正常阅读时间不受限制。有条件的村可在书屋安装空调,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场所。寒暑假可以让留守儿童来这里写作业,或者开展他们喜欢的文娱活动。
4.5进行资源整合,实行总分馆制
,偃师市整合现有资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村农家书屋为外借点,建立了市、乡、村三级总分馆制,采用统一配送图书、统一编目、统一管理制度、统一配备设备、统一管理系统的模式,对全市的农家书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称赞。
参考文献
[1]王静.农家书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0):107-109.
[2]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0(4):13-20.
[3]高巾,刘兹恒.农村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路径[J].图书馆论坛,(5):138-140.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之思考 篇3
关键词:农家书屋;现状;对策
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出现了一派繁荣发展的新景象。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适时推出了“农家书屋”工程,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我国农村建设20万个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力量,“农家书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科学技术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8亿多农村人口的中国而言,重视和加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结合射阳县的实际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射阳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射阳县地处苏北沿海,全县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人口96万,是全国知名的粮棉种植、水养养殖大县及国家和省新确定的沿海开发县,全县共辖18个镇(区),245个行政村(居)。2009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策部署,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尤其是村“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目标,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成立组织,群策群力;制定规划、因势利导;典型示范,重点突破;规范管理、整体推进,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距省新闻出版部门的要求提前一年村村建成藏书达千册以上的“农家书屋”。实现全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的需求,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有关领导认识不到位,对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害怕一阵风,出现“春办秋垮台,来年再重来”的现象。二是条块分割,协调力度不够,部门之间互相扯皮推诿。三是图书总量偏少,质量高低不一,利用率普遍偏低。四是维持经费短缺,县、镇财政困难,缺乏资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对“农家书屋”投入的经费有限,已成为制约“农家书屋”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中,不难看出,要彻底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的知识宝库,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作用,有待我们去努力探索。
2 射阳“农家书屋”发展之对策
2.1 深化认识,大力营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氛围
一是召开会议,层层发动。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各镇区党委、政府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县长到会就该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教育局、农林局以及合德镇等镇(区)负责人作了表态发言。会后各镇(区)迅速贯彻落实县会精神相继召开了动员会议,成立了镇(区)筹建领导小组,下发文件,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我局也多次召开县直文化单位负责人、文广中心主任和文化站会议,明确了局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县图书馆负责具体业务指导,文化市场稽查队负责把关图书质量和镇区文广中心主任为该地区第一责任人、文化站长为直接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二是下发文件,合力推动。为了推动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县委宣传部、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射委宣[2009]13号《关于组织实施全县“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的意义》的文件,对农家书屋建设目标任务、建设标准、时间安排、工作措施等做了明确的要求,还明确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全年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奖惩罚劣。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捐助图书援建农家书屋的通知》等等。通过层层发动,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高潮。
2.2 群策群力,努力开辟“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渠道
一是县镇联动,结对援建。县里专门召开援建会办会,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县直单位挂钩联系一个镇(区),每个县直单位援建联系镇不少于2个村“农家书屋”所需的书橱和图书。各镇区也充分发动镇直镇办单位挂钩支持村农家书屋建设,如兴桥镇就明确要求每个援建单位支持结对村不少于200册的图书等。县镇组织开展的结对帮扶行动有力地缓解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压力。
二是統一采购,配送助建。在建好省建农家书屋的前提下,我们千方百计自筹资金150多万,通过招标采购为每个自建村配发书橱4组,图书300册,统一制作管理制度、铜牌标识以及书屋所需业务管理簿册等,对统一选购配送的出版物我们严格按照苏新出行字[2009]27号规定执行,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全县农家书屋建设的质量。
三是层层发动,爱心捐建。开展社会捐书献书活动是我县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的另一举措。县里通过文件、会议、报纸、电视广泛宣传农家书屋建设意义,鼓励个人和集体社会力量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如县教育局充分认识到“农家书屋”文化惠民的意义,认为智力支农教育系统责无旁贷,专门行文各学校,发动师生捐书献书援建农家书屋;通洋镇开展了“现时注入文化一滴水,他日拥有知识太平洋”捐书献书活动等,均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捐书活动中各发起部门事先对捐献图书类别和质量甚至新旧程度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所捐图书绝大多数是文学艺术、农业技术和卫生保健等完全适宜群众阅读符合书屋建设出版物上架要求的图书,其中不乏精装本和中外名著。这些图书成了一颗颗爱心汇聚在我县各村“农家书屋”,成了农民群众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四是积极主动,全力自建。作为村“农家书屋”直接责任主体的各村(居)委,都能够按照县、镇要求,克服场地缺点、人员紧缺、时间紧迫等困难,积极主动把“农家书屋”创建纳入村为民办实事工程,特别是在书屋场地落实、图书管理人员选配以及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援建、环境合理布置、开放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不少村(居)领导还亲自把自家及亲朋个人收藏的有价值图书,无私倾囊捐送到村书屋,为全县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指导,全力规范“农家书屋全覆盖工程”建设要求
一是完善制度,有章可循。为了认真贯彻建管并重的原则,促进村“农家书屋”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制定了《射阳县村“农家书屋”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图书外借制度》、《农家书屋书报刊损坏赔偿办法》以及《农家书屋借阅证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书屋的管理工作从一开始就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我们对村“农家书屋”建设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必须达到“八个一”,即一间图书阅览室,一组书橱,一套阅览桌椅,一千册以上图书,一名专(兼)职管理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套图书登记、借阅、需求及成果记录簿册,一块读者园地。同时在书屋场所的选址和面积、书橱的数量、图书的品种、管理人员的选配等各环节都按照省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要求严格把关,既保证进度更要保证建设质量。
三是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农家书屋”建成后管理得好坏,能否长久发挥作用,普惠于民,图书管理员是关键。我们注意选配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在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不定期下镇到村到各书屋指导和随时解答基层书屋咨询的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图书管理业务培训,着力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管理好图书、为民服务的本领。组织全县各村“农家书屋”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先后培训管理人员400多人次。县图书馆业务辅导人员从书屋的环境布置到图书的分类、编目、登记、上架到借阅手续等等逐一讲解并现场示范,确保参学人员搞懂弄通。为了能随时解决管理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还印发了业务辅导名片,发给每位图书管理员,名片上有我们辅导人员的单位、家庭地址和联系方法,碰到问题随时都可以和我们辅导人员联系,极大地方便了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使业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4 建以致用,充分释放“农家书屋”的建设功能
充分发挥图书在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建设村农家书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大力倡导和组织农民读书用书活动,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图书讲座、读书成果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和读书有奖征文等活动。
4.1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学到了致富本领
在我县,“读一本科技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已成为很多农民的一种追求,先读书后致富,怀揣书本奔小康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县各个镇区都有一批既是读书状元,又是致富标兵的典型。洋马镇友盟村青年农民陈士新,潜心钻研关于蝎子养殖方面的图书资料,总结出一套养蝎新技术,他的家庭养蝎场总资产近百万元。阜余镇六份村养殖大户张志义,识字不多,但每天都要看看书报,是村农家书屋的常客,凡是养鱼、养蟹的书,他都读,对育蟹苗、养河蟹以及卖蟹方面的“三蟹经”说得头头是道,每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陈洋镇阜洋村农民在读书用书活动中学到了先进的花草种植技术,促进了全村苗木花卉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铺就致富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使农民尝到了甜头,甜头使农民更加勤奋地读书,一个读书致富、致富读书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地形成。
4.2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增强了法制意识
读书用书活动,净化了村风民风,净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过去,海河镇群众中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的有之,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有之。而今,农民的观念更新了,自觉推崇新事新办。广大农民在操办喜事时,不是大摆筵席,而是有偿邀请乡、村电影队放映1—2场电影,表达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感激之情。读书用书活动,还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今年夏,盘湾镇南盘村养牛户杨某不听养蜂专业户倪某劝阻,把牛拴在峰箱附近的树上,结果群蜂而至,牛被蜇中毒死亡。事情发生以后,村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要求蜂主倪某赔偿牛主杨某损失。倪某就是不服,但又说不出什么道理。后来,他向村农家书屋借阅了法律书籍,按照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结果倪某反败为胜。这个故事一时间在我县传为佳话。
4.3 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农民群众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用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就可以陶冶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合德镇城西居委会农家书屋不但藏书质量好,档次高,读书用书活动实在,而且家庭“一、二、三”读书用书活动也深入开展,促进了群众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从而使该村成为全市的小康文化示范村。盘湾镇裕丰村有一对郭姓夫妇过去整天泡在麻将场,自从村里办起图书室,他们不但从麻将场里解脱了出来,而且走上科学养猪的致富道路。临海镇青年陈某是有名的浪子,时常惹事生非,现在农家书屋成了他的好去处,租地20亩科学养羊,一年就收入20万元。可见,读书用书活动犹如清新的春风,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不信春风唤不回”也正是这个道理。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4
一、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
阜阳市现有农家书屋496个。07年此项工作由新闻出版局负责在县、市区搞试点, 09年建成169个, 2009年已全面铺开,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截止2009年) 。
1、农家书屋——农民身边的图书馆
界首市有330个行政村, 已建52个农家书屋, 80%地点设在村委会, 15%在学校, 5%落脚在农民家。普遍是一室多用, 即是办公室、阅览室、外借室, 又是书库、采编室。阜南县属于全国贫困县, 全县有360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成80个农家书屋, 和界首县不同的是, 他们把书屋设在农资商店、学校门岗, 有的和书店联手, 销、借、阅一条龙服务。由于他们接近农村、贴近农村, 农家书屋可以利用自己的独有优势, 如看书、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集体分散等条件的限制, 在场头、地边、室内、院中、饭前之余都可以看书读报。另一方面,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选址不当和别的原因, 严重地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 消弱了它应有的社会效益, 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发展、完善。
2、管理员——农村文明建设的使者
太和县有320多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70多个农家书屋。从统计资料看, 村支书兼管理员占75%, 宣传员、文书占15%, 学校老师、农民占5%, 管理员年龄在27~65岁之间,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5%, 高中占65%, 初中5%, 这是一支新兴的农村图书馆工作者, 他们热爱农村、了解农民、熟悉农业知识, 这些优势无疑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守护者农家书屋, 传播着科技文明, 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又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也给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书刊———农村文明进步的阶梯
农家书屋藏书决定着书屋工作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进步的快慢。目前, 阜阳市农家书屋基本上是政府采购、集体配置。据不完全统计, 平均每家3600册左右, 按学科和专业粗略地统计社会科学占35%, 自然科学占15%, 文学类占40%, 综合类占5%;物质载体以印刷型图书为主, 部分少量的电子读物供计算机服务, 出版时间近3年的占50%, 3~5年内出版的占40%, 5年以上占10%。从阜阳市农家书屋反馈的情况看, 科植、养殖、革命故事和经典名著很受欢迎;年轻人的言情网络小说, 科幻故事很少有人问津, 另外艺术类和老年保健书籍供不应求, 农民现在很重视下一代的培养, 望子成龙, 期盼他们学有专长、绘画、音乐、艺术类有点断档;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村里留守的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医疗条件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 自我保健尤其重要, 需要老年保健、医药卫生知识方面的图书。
二、对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的思考
以上影响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的不利因素,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保障措施, 为此, 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规范管理模式
每个书屋必备的两个管理制度即:“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和村民借阅制度”;建立财产登记薄, 在接收书刊清点登记之后, 加盖馆藏章;图书按照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等分为六大类, 分类以实用为原则, 便于查找;图书作必要的加工整理, 对每本书编制索书号, 并把写有索书号的书标贴在本书的书脊上;按六大类制作指示标牌, 图书上架。
2、优化运营机制
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应注重城乡文化互动共享机制。整合城乡共享资源, 统筹规划,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综合阅览室、农家书屋、便民书店, 将“乡村图书馆”、“校园图书馆”与“都市图书馆”结合起来, 发挥图书馆设施的集体效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界首有家书屋开进农资店, 方便群众获双赢, 徽商农家福在地城街上开个连锁店, 店主申请把农家书屋办在了农资店, 供前来购买农用物质用户阅读, 既宣传了图书,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同时也为农资店带来了人气。另外管理员的选拔和培训也很重要。
3、搭起共建的平台
农家书屋同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阅览室, 市、县公共图书馆共同搭建农村图书馆事业这个平台, 唱好为“三农”服务这台大戏。方法一:我车他搭, 利用县 (市) 级图书馆藏书量、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的优势, 乡镇图书馆地域和承上启下的优势, 社区和村贴近老百姓的优势, 互惠、互补、互进。方法二:他车我搭。当前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 新出台了一些提高农村素质, 帮助农民脱贫治富的举措, 其中很多活动与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无疑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二者有机结合, 共谋发展,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农家书屋建立起来了, 如何长治久安, 扎根于民众之中, 造福于邻里乡亲, 还需有一个保障机构。
三、建立测评体系
通过统计分析, 农家书屋建设诸多因素, 全面了解掌握农家书屋管理、运营、使用、需求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其持续发展。
1、细化测评体系, 量化测评指标
基础业务建设:包括办馆条件即馆舍建筑面积, 现代化技术设备所投入的经费, 管理人员文化程度, 书刊入藏量、图书保护管理等;读者服务工作是农家书屋创建之本, 包括开馆时间, 年外借册次, 特别是为本地政治、经济服务实效和讲座, 培训班、报告会等其他形式的读书活动;管理包括图书和设备管理, 环境管理及财务管理。根据以上内容确定得分因素和指标。
2、注重评估结果, 立足评估效益
建立测评体系领导小组, 由农家书屋管理员, 农民读者、分管领导及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通过测评体系, 评估农家书屋, 用科技知识指导致富的效果;评估农家书屋在传播知识, 愉悦身心, 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通过对测评体系结果的统计分析, 去伪存真, 抓住典型, 扬长避短, 探求适合我市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寻求切合实际的方式和方法,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四、建议
1、为农家书屋提供技术支持
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 我省各基层馆大部分都参与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 农家书屋走向科学管理的轨道, 使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学习农业科技的场所, 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
2、以农家书屋为平台, 创新服务
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上的优势, 利用特色馆藏, 为地方的经济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对与当地经济、文化等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 定期散发到我市各农家书屋, 由他们适时提供给村民。这也是农家书屋正常运作以后, 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3、以基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建立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原阜阳县图书馆就曾依托乡镇文化站成立了“农民图书协会”, 该协会也曾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和丰富的精神享受。但是, 由于条件限制, 乡镇文化站曾经一度功能萎缩, 而阜阳市图书馆也历经几次行政变更, 致使“农民图书协会”这项工作没能够红火地开展下来。
如今, 党中央落实惠民政策, “农家书屋”应运而生, 这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说, 无疑又是一次机遇。如果各地基层图书馆都主动服务, 以创新的服务理念把当地农家书屋联合起来, 会同各地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那么, 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就可以建立起来, 此举势必将推动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玉.阜阳市农家书屋状况调查[J].图书馆工作, 2009, (04) .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5
然而,如何解决好农家书屋的经常化管理问题,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真正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把好事办好,切实解决农民的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并持之以恒,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应当承认,在建设农家书屋过程中,有关部门为农家书屋的建后管理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毕竟农家书屋工程牵涉面广量大,面临的情况纷繁复杂,想一蹴而就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对管理问题进行思考,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笔者是县新华书店经理,直接参与了农家书屋的援建和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家书屋管理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图书的添置和常换常新工作责任不够明确。书屋的完善需要不断充实新图书,这些图书由谁来充实?用什么办法来充实?是谁的经费来充实?目前各级还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法。2、有的书屋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大多数书屋建成时,对图书登记、借阅、开放、图书流转等是有章可循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流转的加快,有的图书登记帐物不相符合了,有的借阅手续不规范,造成图书流失。有的书屋开放不及时,有的则担心图书流失,关门了事,造成农民群众借书难。3、图书管理员素质亟待提高。现在图书管理员不少是村干部兼职,事情多,抽不出时间管理;其次,有的管理员业务不够熟练;再次,管理员的激励措施欠缺,多做少做没什么区别。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6
1 南通地区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1 农民的书屋意识欠缺
在开展读者调研活动的过程中, 经常听到农民说:“送这些书来干嘛, 没人看!”有不少农民表示没时间去看书。说明农民对知识的重要性还没有基础认识。
1.2 缺乏图书专业管理人员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有80%以上是由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担任, 人员不固定、图书管理知识欠缺, 给培训、辅导工作带来不便, 也为“通借通还”的图书资源共享的推行增加了难度。书屋经常是“铁将军”站岗, 只在应付上级或领导检查时才开门。另外, 书屋管理员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 被动服务, 影响了书屋的形象。
1.3 书屋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管理制度上, 有的图书登记明显存在作假、应付了事, 有的书屋没有管理制度, 还有的担心图书流失, 干脆关门了事, 农家书屋徒有虚名。
1.4 书的渠道与品种单一, 复本较多
农家书屋的书由国家出资、地方政府配套一次性购买配送后, 书主要来自文化宣传部门、组织部门等单位的赠送, 村委会缺少资金, 很难根据村民需求自主选购。且每个村配置图书的种类基本相同。在调研过程中, 发现书屋建设中存在部分法律、科技图书出版年代过于陈旧, 不能与时俱进。书屋图书购置与村民文化结构不相称等问题, 从而导致该部分图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关于农村受教育和文化水平的调查中发现, 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只占到13% (详见表1) , 这部分人大都在外工作, 逢年过节才回家, 而书屋中相当多数的古典名著、文化教育、史学、法律常识等书籍却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 显然图书购置上存在着图书数量与读者文化水平结构不相称的问题。此类问题会导致书屋部分图书闲置在书架上。
1.5 农家书屋地点安排不便民
在调研的农家书屋中, 少数几家设在老年活动中心, 其余均设在村部, 一般都在楼上, 对老年人、小孩造成不便。其中, 不少村只是在村部会议室或多功能室添加了一排书架, 并在门口多加了一块农家书屋的牌子。村委会对农家书屋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从调研的读者意见反馈看, 村民对书屋设在村部普遍不满。许多村民表示, 在农村, 除了偶尔办事, 村民一般不会去村委会。调查中一位大伯反应:“我有空, 他不开。我下班, 他关门”。据我们了解, 各地村委会通常都在8点半之后上班, 中午11点半就下班;下午2点上班, 5点多下班。周末关门。对有工作的村民来说, 去阅读不可行。
1.6 多数村的书屋宣传意识不足, 村民对农家书屋知之甚少
相当多村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 更不知道他们自己可以去免费借阅。与村民交流中, 许多村民抱怨, 村委会从不宣传, 村民们别说不知道, 即使看到那儿有个书屋, 也不知道是给自己借阅的。
2 影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尽管在南通地区已经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的农家书屋建设, 量虽达标但还需要质的飞跃。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读者认识度、读者满意度和影响力方面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影响着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2.1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首要解决书的问题
当前, 南通地区农家书屋书刊配置难以全面适应农民的阅读需求。尽管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调查中纸质媒介仍是农民喜爱的读物类型, 但村民普遍认为农家书屋提供的图书信息不能满足其要求, 尽管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 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的农民, 依然有不同的阅读需求。统一配置的农家书屋肯定难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1]。例如, 我们在南通市下属海安县城关镇西园社区调研时, 该社区由多幢农村集体别墅组成, 居民都是拆迁户, 已经无地可种, 生活比较安逸, 农业书籍显然不再需要, 居民更期待农家书屋提供一些养生类书籍以及计算机培训、讲座活动。与之相反, 我们在南通市下属如皋市搬经镇湖刘社区调研时, 该社区的许多居民从事养殖业, 他们就提出农家书屋在农业科技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要更新快一些, 多请些农业专家到社区开展讲座, 解决他们在种植养殖方面遇到的困难。另外, 报刊配置较少, 有的书屋甚至没有报刊, 退休人员又需要阅读报纸。因此, 解决书刊配置、更新与农民阅读需求的矛盾, 是农家书屋建设面临的首要关键问题。
2.2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解决人的问题
管理跟不上是农民对农家书屋服务不满的主要原因。书屋的维护靠的是经费, 那么, 书屋的管理就要靠“人”的智慧了。南通市下属如皋市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大学生村官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显然政府也是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有利于书屋的正常开放, 但这些大学生村官往往只是兼职, 很多人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 流动性较大。此外, 也有由退休教师担任的管理员。这些管理员由村委会指定, 属于义务服务, 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会给予少量补贴。农家书屋作为公益项目, 管理员目前没有任何工资补贴,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书屋的服务与管理质量面临着巨大困境。调查发现, 凡是给管理员补贴的农家书屋, 都能保证在工作日开放, 而管理员没有补贴的农家书屋, 就难以保证开放时间。一般来说, 村民大多会在上午、晚上、下雨天或农闲时才有空闲, 农家书屋不能固定开放时间也是造成农家书屋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由于管理员没有进行过统一的专业学习培训, 缺乏图书管理学等知识和经验, 对图书的分类、编码、检索等缺乏专业知识, 图书管理很难规范, 更谈不上对读者的阅读指导。调查发现, 许多农家书屋对配发的图书没有登记、分类, 有些书屋建成时配发的书架上还有分类标记, 但读者阅读后归还图书并没有放回原处, 而是随意乱放。
2.3 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点的问题
南通地区地处东部, 毗邻上海、苏州, 经济发展较快, 城镇化建设步伐较快, 许多行政村面临拆迁合并, 农家书屋在地点设置上要有所规划, 地点要便民, 最好设在一楼, 既有利于居民借阅书籍, 同时, 又对外宣传了农家书屋。
2.4 农家书屋加大宣传力度
当前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足影响了农家书屋的使用率。调研结果显示, 村民极少主动到农家书屋阅读, 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农家书屋的设立对其完全没影响。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足的结果, 就是农家书屋使用效率低下, 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都是去过农家书屋的读者, 每月去农家书屋大于3次的读者只占42.9%。
2.5 农民期待农家书屋建设有更多的服务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 广大农民期待农家书屋能有更多的服务创新, 希望农家书屋既能够提供信息、又组织培训、开展讲座。可以说, 在许多农民心中, 农家书屋早已超越了借阅图书定位, 而是集图书室、文化活动站和信息技术交流站于一体的新型农村文化科技中心。因此, 农民对服务创新的期待, 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3“馆屋共建”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所以, 现阶段, 最有利于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应是实行以区 (县) 馆为中心的区域总分馆制。构建以区级图书馆为中心, 以乡镇图书馆为依托, 以行政村为重点的二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图书由区图书馆统一采购、分编。配送, 统一管理文献购置经费, 利用图书馆数据管理系统, 在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点开展通借通还, 总馆定期在业务上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指导, 实现社会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4“馆屋共建”服务网络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4.1 优秀的图书管理员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
目前, 南通地区农家书屋一般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 缺少书屋管理经验, 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这就要求村委会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择, 联合地区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图书分类、流通等业务的培训。
4.2 文献资源的更新与“馆屋共建”相互流通是必要手段
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是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 报刊不少于30种, 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张) 。在此基础上, 农家书屋的书籍需要及时更新, 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整合资源, 利用区 (县) 图书馆文献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 帮助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
4.3 完善书屋管理机制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 要扎根基层, 建立长效机制。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制定《农家书屋管理职责》、《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规章;统一印发农民书屋借阅登记簿、借书卡, 规范借阅手续;统一签订农家书屋管理责任状, 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将书屋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4.4 图书馆指导帮助书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定期邀请理论宣讲员、农技专家、致富能人等到农家书屋举办讲座, 抓住节假日、农闲时等时机, 在农家书屋开展猜谜、读书征文、心理辅导等活动和各类才艺大比拼。这些活动既宣传了国家的路线方针, 也普及了社科知识, 还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
4.5 公共图书馆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数字资源平台, 拓展农家书屋电子阅读功能
南通市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协作, 为农家书屋办理借书证, 这样, 农民就可浏览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文化信息网等数字资源, 同时, 开通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中心网页, 建立网上文献借阅系统, 推动农家书屋服务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将各类优秀数字出版物直接投递到农家书屋。数字网络技术的运用, 将极大丰富图书资源, 扩大内容覆盖面, 满足农民群众学习农业技术、链接市场行情、进行休闲娱乐等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5 结语
如果说新闻出版部门和当地政府是“农家书屋”建设的根基, 那么公共图书馆应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支柱, 为“农家书屋”增添生机和活力。“馆屋共建”既充分发挥了区 (县) 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优势, 又让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推动农村地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本文根据南通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行的实际状况, 分析了书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馆屋共建”促进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农家书屋,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7
关键词:农家书屋,现状,问题分析,发展策略
在中央文件的指导下,各地积极响应,建立了适合本土特点的农家书屋,使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上海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城市化率为88.7%,农家书屋在建设上有其特殊性。因此,研究上海市农家书屋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该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完善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家书屋的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一、上海市农家书屋发展现状和规划目标
为了建立适合本土需要的农家书屋,解决本地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关于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一政策性指导意见,指出2008年是上海市全面建设农家书屋的关键年,2008-2010年的规划目标是:到2008年底建成1000个农家书屋,2009年再建设500-800个,2010年实现农家书屋覆盖本市农村行政村的建设目标。
按照规划,农家书屋统一设在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每个书屋配置图书不低于1000册,其中,农科类读物不少于200册,订阅报刊杂志不少于15种。由农民自己管理,书屋中不仅有实用的书报、杂志,还有充足的音像电子产品并装备有阅读、视听设备。上海市农家书屋的最典型特点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完成之后,将与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农村数码电影放映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信息苑等,共同构成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二、当前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
农家书屋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近年来,农家书屋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一个困难和矛盾凸显的时期。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目前上海农家书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资金投入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上海农家书屋的建设以政府投资和图书馆捐赠主体,投资方式较为单一。投资主体在投资过程中,通常以捐赠出版物为主,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如图书出版年限、图书内容等,同时,投资单位出于对自己库存图书结构等因素的考虑,所捐赠图书的质量难以保证,大多图书内容陈旧,用不上。由于资金投入形式单一,执行过程采取财政预算的方式,由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和通知后才可执行,中间过程较为繁琐,不能及时有效的按照实际需要灵活购置。
2、供书不合理与更新不及时
由于供书渠道不灵活,有时书屋管理员对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查后,将所需书目提交上去以后,却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书籍的更新无限期延长,严重影响了农家书屋真正作用的发挥,出借率可想而知。
3、管理体制较为粗放
农家书屋建设不容易,管理跟上更难。农家书屋不比城市图书馆,要入乡随俗,服务“三农”实际。由于投资主体单一、交接手续不清、现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目前的农家书屋管理相对粗放,开放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毛桥村农家书屋建立之初是由村委会专人负责,每年还从村里拨专项资金来支持这项管理工作,后来由于村委领导更替频繁,现在基本上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得不到保证,一定程度上成了国家政策的匹配品。
4、对农民阅读习惯引导力度不够
据2006年年底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本来就不高的农村居民读书率正呈下降趋势。[2]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方面:一、农家书屋的藏书对农民没有吸引力;二、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形成了有问题靠摸索,或者请教村里德高望众有文化的人,而通过自己去从书中寻找答案的习惯没有养成;第三方面的原因是农家书屋的宣传,对农民的阅读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在解决了农家书屋按需供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家书屋持久发展的策略探讨
针对当前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农家书屋保持持久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1、多元化融资加强书屋“造血”功能
我国要在2010年前完成20万家“农家书屋”建设目标,而上海要在2010年完成上海市行政村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建设资金的筹措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标准的农家书屋需要2万元,再加上书屋正常运行还需要必要的人员补贴、电费、出版物更新等费用,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单靠单一形式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必须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在农家书屋建设初期,采取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捐助为辅的方式。为有效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需要加强宣传,在扩大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上下功夫,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多方面筹集资金,从依赖政府型向自主经营型转变。转变过程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对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先一步转型,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晚一些转型或者不转型。为鼓励企业捐资的积极性,对其捐助行为给予必要的宣传,比如在书屋内张贴捐助单位名字,或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表彰。部分发展情况较好的农家书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转化为经营型企业,在新闻出版部门指导下开展出版物销售、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健康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等多种经营,所得利润用于书屋的进一步建设或其他相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惠民活动。这种方法称为“公益性起步,经营性发展”。
为扩大图书来源,可采用以书借书的滚动模式补充书源,对向书屋捐赠图书的村民,给予优惠照顾,比如增加免费借阅次数等。不同农家书屋之间还可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周期性进行图书交换,增加图书的使用效率,缓解资金紧张问题。
2、政府引导“三农”出版物发行品种、价格合理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出版机构已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基本经营目标,出版的“三农”图书不仅价格持续走高,而且内容缺少实地调查,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显然,如果将质量不高的“三农”图书投入农家书屋,不能有效吸引农民阅读,时间一久必然导致书屋缺乏人气。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08年3月上海市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目前上海农业从业人员文盲占12.5%,小学占46.5%,初中占37%,高中占3.7%,大专及以上占0.3%。除了受教育程度偏低以外,农村收入状况两级分化严重,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不乐观。
依据农村的文化程度和消费水平,新闻出版部门应该努力开发真正适应农民需求的读物。三农出版物应当突出“小、薄、朴、实、廉”和“专业强”、“技术新”、“版别优”、“类别精”、“品种丰”、“质量好”的特点要求。对于农村报刊来说,首要的是提高新闻品质,贴近“三农”、服务“三农”,以最快的速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信息、政策送到农户。实用类“三农”图书,必须根据农村生产生活实践来策划选题。[5]如重庆出版系统推出的“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定价低廉,通俗易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更好更快更顺利地推进“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工作,应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借助政府的“东风”,应建立“三农”出版基金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资金,对出版社的“三农”出版物给予适当补贴。“三农”出版物解决了,农家书屋就不会为“无米之炊”犯难了。
3、建立适合实际需要的多元化供书和更新机制
农家书屋要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就要为农民送去真正有用的书,不能把农家书屋工程变为消化行业库存的工程。
农民群众对农家书屋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需要的书籍。所以图书选配工作很关键,要做好充分调研,了解农民的阅读能力,掌握农民的阅读需求。选配的出版物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农业科学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和文学艺术类等都要占适当的比例。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书籍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突出多层次性、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并按需求统计数据显示的比例进行科学配置。使农村“文化人”和初识字者,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爱好者,有志于钻研医学、建筑、农业、机械等领域知识者,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图书可读。
图书要随着实际需要及时更新,书屋管理员同时又充当着信息反馈员的角色,要把农民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出版部门,争取能尽快推出新书,并尽快流通到书屋。
为了讲解直观形象和阅读多样化,必要时可以配备VCD光盘、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让农家书屋真正变成农民能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阵地。
4、管理机制精细化
农家书屋虽然在农村,一般规模也不大,但管理不能粗放无序。要维持农家书屋可持续运行,首先,要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资金管理办法和书屋管理、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从图书的购买、登记造册,到借阅、保管以及杂志的归档,报刊的分类整理,都要有一套完善的流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在资金管理方面,总署已制定《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要严格按财经纪律办事,保证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建立培训制度,对管理员进行必要的图书分类、登记、保管和借阅等方面的培训,使管理人员学会相关图书管理、分类、上架、借阅等业务。建立图书保管和借阅制度,防止图书报刊丢失、损毁或无限期地滞留于个人手中而妨碍别人借阅。
其次,农家书屋要有专人管理,选拔配备公众信任、有一定文化知识、热心于公益文化事业的退休教师、退休老干部、妇女干部等担当“农家书屋”专职管理员。结合各地实际需要保证必要的开放时间,方便农民借阅出版物。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听取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出版物需求的意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定期开展检查和评比活动,对管理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物质奖励,以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
5、多种形式引导农民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对于“农家书屋”而言,如果农民的阅读兴趣不浓,“农家书屋”就像没有市场的商品,即使政府下再大的决心、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长期发展存在下去。因此,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农民的观念,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可通过宣传引导,让农民认清贫穷的根源在于知识的贫乏,引起农民对阅读、对知识的重视和渴求养成学文化、爱科学的习惯。另一方面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把群众吸引到“农家书屋”来。比如浙江省北伦区开展的“读一本有益图书,学一门实用技术,找一条致富门路”倡导活动,创立农民读书会吸引读者会员。上海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和传统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吸引多方关注,无形中形成了扩大宣传、加强监督的作用。为推动农民阅读,自2009年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还将推出“农家书香五个一百”活动:每年将策划编辑出版100种“三农”图书,开设100场农家阅读专题讲座,评选出100篇农民读者的优秀阅读作品集结出版,选出100名优秀图书管理员,组建100名文化导读志愿者队伍,让农民喜欢上读书,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利国惠民,传播知识的驿站。
四、结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文化建设是灵魂。信息时代的农民,渴望通过有效的学习,提高自我生存力和发展力,农家书屋无可推卸的要承担起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如何使得农家书屋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关键要针对目前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找出可持续发展之道。笔者在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上海农家书屋面临的问题,对资金来源、市场调控、图书更新机制、管理精细化和有效引导阅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探索农家书屋保持持久发展之策。国家为农家书屋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只有发展路子正确了,才会让每分钱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彭俊玲:《对“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思考》.全国新书目,2007(8):P2-3.
[2]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出版发行研究,2007(6):P14-17.
[3]尚庄:《农家书屋热潮与长远发展思考》.图书馆杂志, 2007(7):P31-34.
[4]范新坤:《扬长避短着眼未来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中国出版,2007(12):P39-42.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8
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局出发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阅读文化工程, 是由政府主导建设, 建在行政村上, 由农民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 为的是农民, 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农家书屋具有覆盖面广, 受益者众多等优势, 是专门为农民提供图书、报刊、光盘、光碟等出版产品的服务场所、阅读阵地和信息平台。农家书屋有助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农村落后的文化基础设施;有助于解决广大农民看书难和获取知识、信息难的问题;有助于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家书屋的内涵不仅仅是提供读书、看报条件的阅览场所, 更是满足农民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间。建设农家书屋, 就是要引导农民群众多读书、读好书, 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引导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改变家乡面貌, 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 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
2007年3月, 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的支持下, 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全面推开。随后, 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扎扎实实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近日召开的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全国累计建成农家书屋50.5万家, 已覆盖84%的行政村。2012年, “农家书屋计划”将迎来64万行政村全覆盖的收官之年, 届时每个行政村都会拥有图书室, 让农村爱书人坐拥书城。
以吉林省为例, 吉林属经济欠发达省份, 但是在农家书屋建设投入上不遗余力。几年来, 省、市、县3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总额2.1亿元, 为书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把农家书屋这一“民生工程”的落实, 不仅体现了吉林省党政系统的政治自觉, 更展示了这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文化自觉。截至2011年底, 除了实现全省936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之外, 一些地方开始把农家书屋延伸到自然村 (屯) 。目前, 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辽宁、吉林、宁夏8个省 (区、市) 实现了“全覆盖”。
3 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建立调动了农民阅读图书的浓厚兴趣, 由麻将桌走到了阅览桌, 由墨守成规的种田到掌握科学技术种田, 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形成文化自信, 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条件。农家书屋的出现, 是农民生存状态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农家书屋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资源更新周期长后劲不足
农家书屋的图书有了, 但是更新成了问题, 谁来管, 谁来负责?资源更新没有形成机制。
3.2 资源适用性弱难贴近群体
对农村阅读需求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提供服务产品上不完全适合农民需求, 存在好书少、实用书少的问题, 借阅率低下。图书脱离农村实际, 种类过于单调、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现实需要, 无法真正吸引农民。[1]
3.3 资源单一化难满足群体
时政性、实用性、生活性强的报刊读物、民族类图书和视频资源少, 只是部分解决了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 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实际需求。
3.4 资源管理不到位服务堪忧
绝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为兼职, 有的身兼数职, 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管理与服务之中, 以致部分书屋不能正常开放, 甚至关门了事;有的书屋管理混乱, 图书流失严重, 使书屋变成了“空”屋, 影响了农家书屋服务农民作用的正常发挥。
3.5 功能单一化服务难上水平
农家书屋除了图书和少量的报刊外, 别无它物。除了书本上的知识, 农民更需要的是直观的、动态的集文本、声像于一体的视频和光盘等电子文献, 以及互联网络的信息。
3.6 领导不重视作用难以发挥
“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兄弟的“充电屋”, 才能有的放矢地服务农村。有的乡镇领导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害怕一阵风、不长久, 于是消极应付, 书架上的书全是一些脱离实际的书, 什么《孙子兵法》《里尔克诗选》《智慧背囊》等与农村、农业风马牛不相及的书。这样就会造成农家书屋常是铁将军把门, 无人问津。有的地方虽然建起了农家书屋, 但屋里却十分冷清, 书架上的图书已落上了厚厚一层灰尘。显而易见, 书屋里的书已很长时间无人翻阅了。农家书屋成为“闲置品”, 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 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道具”, 作为往脸上贴金的“亮点”,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点缀”。[2]
4 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农家书屋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受益, 成为农民寻求知识、增长见识的乐土;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知识角”、“智力库”;为农民读书用书, 开启智慧, 帮助农民实现科技增收, 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 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在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1]因此, 农家书屋既要建好, 又要管好, 更要用好。
4.1 政府主导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政府要发挥强优势的作用, 一要加强各地区的领导小组建设, 提高工作的执行力;二要加大财政投入, 列入财政预算, 落实配套资金;三要协调社会力量输血农家书屋, 包括资金和资源、设备。确定出版部门每年不少于书屋20%的图书补充更新。
4.2 多项结合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把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科技辅导站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辅导室建设相结合、与新华书店网点建设相结合、与农村邮政网点建设和电信下乡建设相结合, 与乡镇文化站和图书馆相结合, 与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相结合, 既能利用他们的现代化设备及网络设施开展为农民阅读服务, 又能及时补充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
4.3 农民选书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农民参与选书, 保证出版物符合农村需求。以吉林省为例, 吉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了农民代表、农家书屋管理员、省市县三级农家书屋办公室工作人员、县委书记以及农业、法律、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专家, 根据各自的专长和本省农村的实际需求, 以总署《2009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为基础, 评选出吉林省农家书屋用书。从书屋建成后的使用情况看, 这些出版物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
4.4 开展活动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有益的形式多样的农民读书活动, 诸如开展新型农民读书征文、知识讲座、学习辅导、科技培训、展览宣传等各类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 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 吸引农民走进农家书屋, 一方面可以扩大“农家书屋”的影响, 加强农民群众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培养其阅读兴趣和陶冶情操, 感受快乐;另一方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新信息, 开拓视野, 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 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 引导他们崇尚科学, 抵制迷信, 移风易俗, 破除陋习, 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3]四川省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农民读书节”, 开展了“读书讲座进农家”、“三农”图书展销、“我与新农村建设”读书征文、“十佳农民读书之星”评选、“书香农家”创建、“我的书屋我的家”阅读讲演、农民工素质教育培训等活动, 激发了群众的读书热情。既能有效提高农家书屋使用率, 又能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这是兴办农家书屋的根本。[4]
4.5 优质服务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针对不同批次建立的农家书屋配置的图书品种差异化的特点, 对配置的图书采取“先后交叉、分类补充、统一调配、定期调换”的方法, 搞好图书循环流动, 至少每半年对两个批次的农家书屋配置书籍进行部分轮换, 解决书籍更新难题。对部分县区自然村点多、路远农民来书屋借阅不方便的困难, 在自然村、屯设立服务点, 方便随时借阅, 将图书流通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
4.6 加强管理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要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不加强“农家书屋”的管理, 就会形成“建时一阵风, 建后无人问”的状况, 久而久之, 建成了的“农家书屋”这个阵地就会丢失。一是要配好经过培训的书屋管理人员, 使之具备相应的业务素质、业务能力, 采取“以钱养事”的模式, 政府“买单”, 一个“农家书屋”选聘一名管理员, 以合同方式加强对管理员的管理;二是要建立滚动管理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 要以市县级文化部门为主, 实行一个年度一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对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每年按整个书屋建设一定比例给予书籍报刊更新费用;三是建立循环借阅机制, 使图书借阅形成良性循环。[2]
5 结语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 做出了实施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重大决策。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覆盖之广、力度之大、推进之快, 前所未有。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 也切合了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热切期盼和旺盛需求。事实证明, 读书是改变农民命运的根本措施, 农家书屋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新型农民, 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正因为如此, 农家书屋工程被中央领导和农民群众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知识改变命运, 文明提升品位, 科技增加动力,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明的标志性工程, 正日益成为农村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推进工作的有力平台, 在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满足群众多方面多样性需求上, 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农民带来新生活, 因此, 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与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摘要: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农家书屋”, 作为农村知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平台, 不仅引导着农民“多读书, 读好书”, 更肩负着培养新型农民, 实现先进文化扎根基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使命, 事关当前, 影响长远。作者论述了农家书屋建设的现实意义, 指出了农家书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文献资源
参考文献
[1]卢红.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12:117-119.
[2]曹兰英.富了口袋莫忘富脑袋——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14:192.
[3]李博涵.公共图书馆应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发挥作用[J].图书馆学刊, 2011, 8:20-22.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9
一、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运作情况进行了解, 发现各地农家书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 品种单一
大部分农家书屋的藏书与杂志不仅数量较少, 且品种单一, 主要以文学名著、生活杂志为主。因为各地农家书屋的书籍杂志通常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采购, 形成各村镇农家书屋的雷同。
(二) 接受程度低
据了解, 各地农家书屋实际使用率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 在于其中的书籍和杂志更适合初中和高中年龄段的学生与青年读者, 对于当下占乡村常住人口绝大部分的中老年和幼儿来说难以接受, 因此借阅率不高。
(三) 更新缓慢
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自从建成起, 藏书和杂志就从未有过更新, 导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也使不少群众对农家书屋产生排斥心理。
二、农家书屋的特性分析
从各地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入手, 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 是对农家书屋定位上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农家书屋的定位和职能, 才能认清农家书屋应当并且能够发挥的作用。
(一) 农家书屋是乡村教育基地
当前绝大部分乡村居民家中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 部分地区开始普及互联网与网络电视;加上村村通公路工程的深入, 农民走出家门, 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更加方便。在这种现实下, 仅将农家书屋作为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一个场所, 必然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农家书屋的内涵, 提升其地位, 将其作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教育的基地, 让农家书屋能够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加强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提供便利。
(二) 农家书屋是村民活动室
随着电视、手机、网络和公路的普及, 各地乡镇正逐步从以往的邻里社会朝着陌生人社会转变, 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使乡镇中集体活动的频率与规模呈下降趋势, 客观上削弱了乡镇的凝聚力, 也为社会矛盾的频发提供了空间。近年中央大力提倡保存和发扬传统习俗, 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纠正。农家书屋应当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采取多样化方式, 吸引村民共同学习、参与集体活动, 重塑富有凝聚力的乡村社会。
(三) 农家书屋是基层体验馆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农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渐被遗弃。而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 在很多地区也造成城乡对立与隔膜, 甚至形成“城里人”与“乡下人”两种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针对不同情况, 可以赋予农家书屋不同的加职能, 突破农家书屋仅仅是一间屋子的局限, 把农家书屋办成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场所, 化解城乡矛盾;把农家书屋办成乡村生活的博物馆, 保存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习俗, 做文化传承的排头兵。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建设和谐社会,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一环。办好农家书屋, 也要从可持续发展入手, 让农家书屋长办长新。
(一) 加强硬件基础
各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本地实际, 适当下放农家书屋管理和经营权限, 由各区乃至有条件的乡镇负责本地农家书屋的建设, 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保证资金投入, 为各地农家书屋提供良好基础设施;各地政府可以与学校、图书馆等达成合作协议, 丰富农家书屋的书籍报纸杂志内容, 提高流动性, 保证村民能够及时接收最新的信息。
(二) 提高农家书屋的实用性
针对农家书屋面向中老年和幼儿人群的现实, 科学配置书屋的藏书, 以时事新闻、农业科技知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幼儿画报等为主, 让农家书屋成为农业生产生活的帮手、乡村儿童的幼儿园、中老年群众谈古论今的地方。
(三丰富农家书屋活动形式
村委会可以将村民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合并, 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各类村民文化生活, 进行党的政策、战略宣传并开展讨论, 集体商议解决全村事务, 通过经常性的活动, 逐步恢复和提高村民的凝聚力, 强化政策贯彻落实,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 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 建立农家书屋志愿者制度
与地市级政府机关和高效联合建立农家书屋志愿者制度, 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和大学生到各地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 让青年干部切实走入基层, 了解社会;让大学生发挥所长, 为乡村群众带去最新的咨询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让乡村群众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以志愿者作为城乡旅游的推介人, 利用现代宣传手段, 增加城乡之间的了解, 为缓和城乡分离的局面发挥一份力量。
结束语:
扎根乡村的农家书屋, 不仅具有很好的现实作用, 更具备深远发展的巨大潜力。要时刻牢记密切联系实际, 坚持从实用角度出发, 不断保持对群众的吸引力, 让农家书屋成为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坚力量。
摘要:近年来, 农家书屋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农家书屋的性质分析, 力图寻求一条切合地方实际、能够最大发挥农家书屋建设初衷的道路, 让政府资金投入能够发挥实际效益, 切实起到丰富村镇居民文化娱乐生活、传播有效信息的作用。
关键词:农家书屋,教育,和谐社会,研究
参考文献
[1]赵虹, 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2]牛振恒.农家书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 2008.
[3]王前.农家书屋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5.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10
[关键词]农家书屋 现状 问题 对策
农家书屋工程,既是一项“文化工程”,又是一项“民心工程”。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热潮,并于2012年底实现了全覆盖。据了解,截止2012年6月底,云浮市就已建成农家书屋983家,提前完成“十二五”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任务,并在现阶段不断推动农家书屋多层面延伸到自然村。
然而,在农家书屋热火朝天的建设背后,却往往忽视了隐藏其中的管理、维护和利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从目前农家书屋运行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太多的重视,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致使农家书屋功能和效益大大受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探讨。因此,如何加强建成农家书屋的管理利用,促使农家书屋的效益最大化,让农家书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政府有关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农家书屋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建成使用农家书屋状况进行了多番深入的调查,从各个方面窥探农家书屋运转状况。
从设施配备情况看,云浮农家书屋已建成的1200多家农家书屋大部分能达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书柜不低于3个,阅览桌不低于2个,椅子不低于6把,图书不低于500种、1500册。有些农家书屋配置水平甚至还大大高于标准,不少书屋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并配有电视机、电脑等设备。
从管理员队伍看,全市1200多家农家书屋专职管理人员很少,大部分为兼职管理员,约占管理员的80%,管理人员主要由当地村干部兼任,且多数管理员的工作都属于义务性质。其中老年人占了大部分,50至60岁的约占管理员总数的65%。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68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46人,分别占图书管理员总数的47.3%和20.5%。
从开放时间看,开放时间保证每周四天20小时或以上的约占40%,其余大都未能正常开放,部分农家书屋甚至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图书成了摆设,布满灰尘。
从整体来看,云浮地区的农家书屋设施设备均能达到建设标准要求,部分农家书屋甚至超出标准。目前农家书屋正逐步延伸到自然村,且对已有农家书屋进行多次提升,正处于全面深入的建设阶段。然而,有关部门对于农家书屋建成之后的管理与利用考虑较少,农家书屋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二、农家书屋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重建轻管的原因,农家书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队伍不健全、图书内涵不丰富、后续经费不到位等不少问题。
(一)管理职责不明确。建成的农家书屋其资产归属哪里,书屋日常的维护更新及其后续的发展究竟由谁负责,至今没有一个权威明确的说法。为此,到底由县(区)一级的文化部门负责还是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彼此仍在争论不休。由于没有分清职责,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书屋管理不健全不完善、图书资源无法得到更新补充、书屋功效难以发挥等问题慢慢凸显出来。
(二)管理队伍不健全。一方面,不少农家书屋管理员都由村干部兼任,这些兼职管理员平常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既要忙村级事务,又要搞自己家里的生产,根本无暇管理农家书屋;另一方面,书屋管理员属于义务管理,没有劳动报酬,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存在消极怠工,致使书屋不能定时足时开放。此外,大部分管理员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普遍偏低,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更不会进行阅读宣传和指导,开展活动困难。
(三)图书内涵不丰富。从建成的农家书屋看,配送图书并未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现实需求,书屋藏书普遍存在种类偏少,内容不广等问题,缺乏知识性、实用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等多元化。其中大部分书屋的图书一直没有得到更新补充,缺乏对读者的吸引力,从而出现农家书屋无人问津、借阅率低的尴尬局面。
(四)农民阅读兴趣不高。笔者对开放的农家书屋调查走访发现,很少农民进入书屋看书,图书借阅率极低。究其原因,一是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以老人和孩子居多,他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认为读书是一件苦事,对读书不感兴趣。二是长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惯势,使他们生产之余乐于看电视、上网、打牌进行娱乐,很少到书屋看书。
(五)后续运行经费不足。从各地农家书屋建设情况看,其建设资金大多是依靠财政拨款解决。但在财政一次性大笔投入建成之后,书屋的软件硬件设施维护、管理人员的报酬、图书的补充更新、书屋日常开展活动等后续经费却明显乏力。虽然中央、省里每年都会下拨农村文化设施的维修更新专项资金,但能分配到农家书屋专项使用的资金少之又少,农家书屋普遍处于难以为继的“断粮”状况。
三、农家书屋发展的对策
笔者以为,要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只有在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整合资源、宣传引导、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下苦功,抓好抓实,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让农家书屋焕发活力,走得更好更远。
(一)明确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机制。应尽快出台农家书屋管理主体的相关文件,明确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业务指导由县(区)文化部门负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建立健全农家书屋各项管理制度,将农家书屋的组织、建设、管理、使用等进行细化和量化,并加强检查指导,为农家书屋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落实好乡镇、行政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三级管理责任制,建议把农家书屋列入农村文化建设考评制度中去,以评促管。只有明确责任,才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也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才能以制度促管理质量,促服务水平。
nlc202309021137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做好农家书屋管理员选聘工作。目前农家书屋管理员多为兼职,且文化素质偏低,加上是无偿服务,难免出现消极思想和怠工应付。建议在退休教师和党员中选聘管理员,也可面向社会招聘热心农村文化建设的志愿者,打造一支文化素质较高,具有敬业精神的专职管理队伍,并明确管理员待遇,政府定期给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其次,要加强对管理员的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农家书屋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和规定,掌握书屋管理、图书分类、活动开展等业务知识,提升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
(三)整合书屋资源,开拓流动渠道。要整合资源,一方面可以将外出人口较多,基本闲置的农家书屋并到相邻的人口密集,能发挥实际功效的农家书屋中去,丰富书屋资源;另一方面,建议把农家书屋与村级文化室、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相结合,这样既节约建设和运行成本,又能提高书屋的利用率,最大化地发挥书屋效能。同时,要针对农村实际,选配适合农村读者的图书,增强书屋的吸引力。可把农家书屋纳入县(区)级图书馆的服务点,定期对书屋的图书进行补充、流动以及更新,形成一条交流和更新图书的流动渠道,定期给农家书屋“输血”和“换血”,保持书屋的图书常看常新。
(四)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活动。农家书屋借阅率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忽视了农家书屋的宣传推广。因此,要利用媒体、宣传栏、村级广播、悬挂标语横幅、张贴宣传海报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农家书屋宣传力度,让农民都知道书屋有哪些图书,读书会有哪些好处,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阅读兴趣。此外,要经常利用农闲、传统节日组织各项读书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播放农业科技的录像,组织专家到书屋讲解农业科技图书,在书屋开展农业科技等各项培训活动,增强书屋的吸引力,并引导农民读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加大政府投入,引入多元支持。要加强书屋的管理和确保书屋正常运行,离不开经费的支撑。一要增加财政的投入,建议省、市财政设立农家书屋维护专项资金,变一次性投入为持久性投入,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转;二要动员社会力量,争取民间资金的支持。可以发动一些企业、本地外出乡贤以及热心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人士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三是建议把农家书屋与农村扶贫工作、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多措并举,争取各方支持。
结语
建设农家书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是文化工程,民心工程。此项举措落实得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基层文化建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不但要建好农家书屋,更要管好、用好农家书屋,发挥好农家书屋的惠民功效。
参考文献:
[1]柏子康.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性的探讨.中国新农村,2011(4):P30-32;
[2]周冬梅.浅谈新农村农家书屋建设.思想与文化,2013(5):P42-43;
[3]杨鹏星.农村文化建设新平台一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浅谈.现代农村科技,2013(6):P16-19;
[4]付冬秀.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发展初探.思想战线,2013(8):P26-28。
作者简介:杨剑标(1974—),男,本科,现任云浮市云安区文化馆创作部主任。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 篇11
关键词:农家书屋,管理,发展
建立了农家书屋之后, 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解决了看书困难的问题, 能够更好的实现文化技术的共享, 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农民通过书屋还能够学习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 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农家书屋的存在能够让农村文化发展的更加繁荣。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在进行农村书屋管理的时候必须不断的创新, 找到更适合的办法, 对其管理进行更好的完善。
一、现在农家书屋建设的情况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在党和政府愈加关心农村书屋的建设, 教育局等一些相关的部门也为农村书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现在很多地方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各种数据和硬件措施也比较的完善, 但是现在在进行正常运转的时候, 相关的管理还比较的薄弱, 还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 农家书屋的一些藏书资源很难真正的实现共享
各个农村之间的情况差别是比较大的, 很多农村书屋的面积比较小, 并且开始建设的时候, 书籍都比较的少。在进行数据购买的时候, 主要依靠的是图书馆的推荐, 但是图书馆需要向很多组织推荐书籍, 各个地区的经济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很多地区的农村书屋藏书相似, 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
(二) 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的运转机制不够有效
在农村, 农家书屋是比较新鲜的, 在建设书屋的时候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多农村在进行书屋管理的时候, 依靠的都是村民自治组织安排的人员, 在管理的时候比较的盲目, 并且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这就导致了农家书屋的管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三) 农家书屋自身的管理人员素质比较的低下
很多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比较差, 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农家书屋在进行图书利用的时候效率非常的低下, 很多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的报酬比较低, 甚至有的没有报酬, 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管理的时候比较随意, 责任心比较差。再加上有些村庄的管理人员变换的比较频繁, 在进行图书移交的时候, 手续比较缺乏, 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图书出现了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 农家书屋应该发挥的作用很难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对农家书屋管理进行完善的办法
现在, 我国很多农村的农家书屋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为了对其管理进行完善, 必须真正的走入基层, 在了解农家书屋建设以及管理的时候存在问题的情况下, 对各地农村书屋建设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 纠正现在做法中存在的不足, 找到真正适合当地农村书屋管理的办法。
(一) 在进行书籍引进的时候, 必须保证其与时俱进、物美价廉
很多农家书屋由于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书籍选购的时候, 非常重视书籍的价格。所以, 在进行书籍引进的时候必须保证其与时俱进、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的同时, 还应该保证其价格实惠、物美价廉。在进行书籍选择的时候, 必须深入的对农民进行调查, 看其需要什么样的书籍, 并且, 还应该真正的考虑到本地区的实际需要, 保证农民借阅到的书籍是其真正需要的。
(二) 在进行书屋建设的时候, 必须保证资金的投入
由于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也给农村书屋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制约了其发展, 导致其发展滞后。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政府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 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 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 进行农家书屋长效机制的建立, 主管部门应该呼吁政府加大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根据实际的需要, 进行预算并执行, 保证政府的投入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此外, 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进行书籍的获取, 鼓励社会进行书籍捐赠或者捐款, 这样能够保证农家书屋更好的持续发展。
(三) 做好宣传方面的工作, 提高书屋的实际利用水平
在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的时候便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让农民真正的意识到文化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能够将农民的读书热情更好的激发出来, 帮助农民更好的养成读书的习惯, 用书籍来对自己的知识进行丰富, 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这样能够帮助农民在读书的过程中解决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拓宽其视野, 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会使农民更加喜欢农村书屋, 这对于良性互动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四) 做好内部管理工作
农家书屋必须加强内部管理, 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各种工作条例和图书管理的细则, 来对管理者和读者进行一定的约束。细则的制定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在进行书籍管理的时候更加的有序。进行图书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在培训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此外还必须重视其管理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这样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让农村书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农村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必须不断的重视农村中的文化发展。农村书屋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做好农村书屋的管理对于其长远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而言, 在进行农村书屋管理的时候依旧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在进行图书管理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 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小亚.让农家书屋落地生根——基于陕西省农家书屋建设的调研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9 (08) .
[2]赵鸣.当前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困顿与发展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7) .
[3]赵虹, 徐跃权.我国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20) .
[4]卢红.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天津市北辰区农家书屋建设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12) .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推荐阅读:
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10-18
农家书屋制度07-28
做好农家书屋建设05-11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05-14
我的农家书屋05-18
规范书屋管理,发挥书屋作用 -XX农家书屋申报材料09-20
村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汇报07-18
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制度07-30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09-28
农家书屋管理员个人简要事迹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