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2024-05-14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通用12篇)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 统一规划, 分头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图书馆服务努力向基层延伸、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服务平台、促进全民阅读的最好实践。对于缩小城乡差別、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黄冈市黄州区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现状

黄冈市黄州区总人口38万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33个居委会、95个村委会: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黄州区91个行政村, 已建84个农家书屋, 区文明办先后多次发文组织文明单位及区直部门对口援建农家书屋。2007年8月17日, 黄州区陈策楼镇陈家寨村支部书记陈金林代表该村图书室收到200多册科技图书。同日, 该区有20个村接受了图书捐赠, 成为我市农村书屋项目的首批受益村。首批验收的每家按2万元标准进行建设, 其中省区两级配套1.5万元购置科技图书1500册、科技光盘40种100张、报刊22种, 村自筹0.5万元完善书屋建设, 全区配送图书总价值40.5万元。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 让农民就地学习知识、获取信息, 促进农民读书用书、开启智慧, 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 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一) 建设方面。一些乡镇对“农家书屋”建设缺乏信心。对于通过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 担心农家书屋建设流于形式, 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害怕一阵风、不长久, 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少数乡镇对农村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 有的迫于上级压力, 有的认为是出于“作秀”, 不得不做, 也不得不去敷衍。因此, 热情不高, 办法不多, 路子不宽, 单纯等、靠、要, 不能积极主动地因地制宜, 采取有效措施抓建设, 致使农家书屋建设推动不力, 进展缓慢。

(二) 管理方面。许多农家书屋无制度, 无章可循, 有的是有制度, 但有章不循, 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上是兼职的, 专业素质较低, 在如何管好用好农家书屋上缺乏经验, 管理人员大部分业务水平低, 没有进行过业务培训, 对借阅归还的书刊没有及时登记, 使得农家书屋的一些书刊损失。一些农家书屋没有定时开放, 群众借阅不方便。农家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农村文化协管员兼任, 而这些农村文化协管员又大都由村两委的主干兼任, 基本上是在义务管理农家书屋。

(三) 资金方面。现在解决建设资金的思路是 :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贴、鼓励社会捐助。每个书屋投资按3万元计, 总投资达60亿元。如果再考虑人员工资、水电、出版物更新等费用, 所需资金应该远不止这些。如此大的资金落实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鼓励社会捐助是一个办法, 但其长期性、保证性让人担忧。

(四) 利用方面。政府开展活动少, 指导老百姓学习不够, 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后, 需要老百姓自发主动地去学习, 而广大老百姓因为农事繁忙, 加之文化水平较低, 自发学习的较少。有的行政村人口少, 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 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 出现农家书屋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联合建设。联合建设可分三层次:一是地方和乡镇人民政府的联合, 农家书屋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行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 制订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将任务细化、量化, 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 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步骤和责任人。二是各级图书馆的联合,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要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业务协作。三是政府、社会、农家书屋三者之间的联合,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各乡镇街道、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要积极参与农家书屋结对援建工作, 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口援建农家书屋, 支持农民自己筹建农家书屋。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二) 规范管理。农家书屋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管好农家书屋是发挥功效的重要前提,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关键。一是将农家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三整合, 每个点配一名专职或兼职管理员, 并指定现任22名大学生村官统一为管理员。二是对全区9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并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光盘发给每个管理员进行再学习, 提高管理员业务素质。三是发挥图书馆业务辅导的专业优势, 将农家书屋的业务管理职能全划归区图书馆, 区图书馆内设农家书屋辅导管理机构, 定期下乡指导辅导农家书屋管理工作。

(三) 落实资金。2008年以来, 黄州区连续3年将农家书屋建设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 并按要求落实地方配套资金。2008年至2009年, 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30万元, 2010年落实配套资金33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社会援建, 组织区直部门和市区文明单位以资金方式援建农家书屋, 共组织援建资金36万元, 所有建设资金一律进入财政专项账户, 统一安排使用。为保证书屋建设质量,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将本地农家书屋建设和基本运转经费分年度纳入政府预算。农家书屋工程资金要全部用于书屋所需出版物和相应设备的配置,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专款专用。

(四) 组织利用。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就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一是量化考核书屋管理, 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年出版物借阅量必须达到500册以上, 每周开放时间30小时以上, 以强化管理员责任, 促管理员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全区实行“一卡通”制度, 向全区农民群众免费发放文化共享工程及图书借阅“一卡通”2万张, 持卡人还可以持卡到区图书馆借阅图书和上网查阅科技信息, 最大限度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2009年组织“农家书农民读农民写”读书征文活动, 收到稿件70多篇, 推荐报刊杂志发表13篇。三是开展首届全区“农家书屋伴我行”农民读书月活动。举办读书月活动, 活动将覆盖所有乡镇及街道农家书屋点, 并组织启动仪式、系列农村科技讲座、阅读评优评奖及总结表彰文艺晚会等活动。

摘要:农家书屋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 它的实施对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 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只有解决出现的问题, 才能使这项工程持续发展充满活力。

关键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2

2015-03-10 08:14 | 无附件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农家书屋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之后,农家书屋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农村和社区建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也为文化建设中的农家书屋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对苏南地区农家书屋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发展最好的农家书屋的大致情况。因此,本文以苏州北部大镇黄埭镇为例,具体研究了黄埭镇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并对苏南地区的农家书屋锁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一.黄埭农家书屋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

黄埭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全镇面积55.33平方公里,人口6.1万,外来人口11万余,下辖14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截止

2014年9月,黄埭镇先后在全镇16个村、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该镇的全覆盖。

黄埭以书屋“占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500册”的标准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全镇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20000余册,报刊近千册,书架60余个,书柜20余个。具体到村和社区,以笔者所在的长泾社区为例,长泾社区农家书屋占地面积约为50㎡,拥有6个书柜和6台用于电子阅览的台式电脑。配备的图书越有1500册,报刊15中,音像制品10种,均达到了国家和镇政府的基本要求。1.2资金来源

目前,黄埭的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以下是近三年来黄埭农家书屋所获得的图书和资金支持:2012年相城区文体局向黄埭镇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200多册、音像制品170件,总计金额约45000元。2013年值相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之际,区财政向黄埭镇12个村、社区分配专项资金共计75万元,长康、胡桥、东新分别10万元,其余9家分别5万元,这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添加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阅览设备。2014年镇文化站采买并配送图书500多册、音像制品100件,总计金额约10000元。1.3运行模式

黄埭的农家书屋主要由所在村或社区维护运行,运行费用由所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担,管理人员则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一般无

额外报酬,大多数会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一些如实行接收、登记、分类、编目、上架的基本的管理人员技能。书屋实行“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大多数社区和村的书屋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上午8点到下午5点。书屋的图书由上级部门及文化站配送和社区自主购买。此外,黄埭镇相关单位还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农家书屋”进行规范管理。1.4借阅情况

以黄埭的长泾社区农家书屋为例,据统计,2013年长泾社区农家书屋接纳人次为658人次,共有46册图书被借阅,被借图书多以生活保健和少儿读物为主,而阅读多以报刊为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长泾书屋为例的黄埭农家书屋的借阅情况不容乐观。平均每天到农家书屋阅读的人数不足2人,平均每月借出的书籍不足4本。此外,据管理员描述,农家书屋的借阅者相对比较集中,一小部分读者经常借阅图书,而大部分居民从未借阅过图书,农家书屋在人群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二.苏南农家书屋发展困境

苏南地区农家书屋工程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实际困难,往往会出现种种困境。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黄埭的一些社区和村中,已建好的农家书屋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其中借阅率低在农家书屋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借阅率低也往往会导致所在居委会和村委会缺乏积极性,服

务不到位,不能定时开放农家书屋,而变成了仅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导致借阅率的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缺乏持续运行资金

农家输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后续发展经费的支持。农家书屋属于准公共物品,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所以政府投入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苏南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后续运行经费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资金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到目前为止,负责农家书屋组织建设的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也未对农家书屋后续资金投入问题出台相关政策,而单靠社区和村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苏南农家书屋的后续投入资金是没有保障的。可以说没有后续保障资金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导致书屋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本原因。2.2书屋缺乏吸引力

农家书屋的建设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文化资源、拓展致富渠道、丰富文化生活,但是在农家书屋的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的借阅率往往很低,对所在社区和村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家书屋借阅率底的最直接原因是图书报刊缺乏吸引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2.1图书种类少,重复严重

以黄埭镇为例,在许多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中的图书册数虽然都达到了1500册的基本要求,但是却普遍存在这图书种类少,同一本图书大量上架凑数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来到农家书屋的人群可以选择的阅读内容非常之少,很多人来了一次之后便不愿再来。2.2.2图书缺乏针对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他们对图书内容的选择也逐渐多元化。图书内容的单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特定需求也是导致农民对农家书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以长泾社区为例,早在几年前,长泾社区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人口转化。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如今在长泾社区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而事实上,在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过程中,农业科技类书籍仍然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书籍在长泾社区显然是没有多少受众的。2.2.3报刊杂志更新慢

对报刊杂志来说,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报刊杂志还是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的,那么这些报刊杂志的吸引力将会很小,尤其是报刊,将会毫无吸引力。然而,报刊杂志缺乏时效性这一现象在广大的苏南农家书屋仍然是一个大量存在的现象。如今在一些社区,摆放在书屋中的报刊杂志往往还是上一次领导检查的时候更新的。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缺乏添置最新报刊杂志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长效的管理机制,农家书屋缺乏维护。2.3农家书屋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

虽然说,黄埭镇相关单位针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真正能够得到完全落实的确是少之又少。

首先是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问题。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书屋所在社区或村干部进行兼职,虽然其中一部分受过岗前培训,但是还是存在管理员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再加上没有额外的报酬,导致了兼职的管理员积极性不高,从而在一些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常常会出现“铁将军”把门的现象,一些真正想要借书的村民不知如何能够借到书。

其次是开放时间还不够不合理,由于管理员是社区或村干部兼任的,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也往往是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书屋的服务人群范围,许多上班族和学生无法再下班和放学后进入农家书屋进行借阅。

最后是农家书屋缺乏宣传。农家书屋自建立起,距今已将近8年,但是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和村的居民都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特别是一些离农家书屋所在地相对较远的居民更是少有了解的。这主要还是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对农家书屋不够重视,缺少对农家书屋必要的宣传。三.农家书屋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了满足我们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

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是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作用,让农家书屋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是目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笔者根据实际调研和吸取其他地方的优秀管理经验,认为苏南农家书屋应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3.1保障持续运行资金和图书供应 3.1.1政策和财政支持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解决农家书屋图书配置问题,及时更新图书,增加图书数量,增加吸引力,还是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招聘合格管理员,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等问题,都需要稳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相关政策,将农家书屋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是解决农家书屋目前困境的最根本的方法 3.1.2图书漂流和图书馆支持

建立城乡图书流动机制,一个镇各个社区和村之间的农家书屋定期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加强各个书屋之间书籍的交流和分享,同时也能起到各书屋之间的良性竞争的效果。

此外,在苏南地区,大多数区一级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一些发达的城镇也有了相应的图书分馆。农家书屋可以吸收这些图书馆定期淘汰下来的书目来充实自己的馆藏,从而达到回收再利用的效果。3.1.3社会捐赠

对于社会捐赠,实际上在农家书屋建立之处就有提出,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五章就对社会捐赠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专门设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为了鼓励捐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捐赠人或单位可以获得加注名称甚至冠名的奖励。但在实际书屋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接受社会捐赠的则是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健全社会捐赠财物的核算、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是加大农家书屋社会捐赠的首要任务。3.1.4市场化经营

目前,苏南地区大多数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无偿向农民节约读书,然而,由于只局限于这种社会功能的提供,农家书屋目前并不能创造经营性收入。要搞活农家书屋就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走创新经营发展机制的道路,突破农家书屋纯公益性服务的发展道路。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霍山县农家书屋的“1+X”的经营模式,即:利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现有的设备和场所,增加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农家书屋服务设施的情况下,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人气,让农家书屋真正的“用起来”。

3.2因地制宜配置图书,切实满足读者需求

苏南地区各地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方的居民对书籍内容的需求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通过对居民面对面的访问调研,来了解本地居民对书籍的具体需求,从而在配送过程中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非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配送某一特定内容的书籍。此外,在

配送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当地书屋记录的读者感兴趣经常解约的书籍类型进行配送。

如果所在社区或村的资金较为充裕,则可以对一些暂缺的,读者又急需的书籍进行登记,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对记录书籍进行购买补充。

至于报刊和杂志的时效性,对于许多村和社区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实际上,许多社区居委和村委都会定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而这些报刊杂志却很少被翻阅。如果这些报刊杂志能够每日都放到农家书屋一部分,那么就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农家书屋报刊杂志的时效性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老百姓们能够每天免费阅读最新的报纸,相比农家书屋的人气也会有极大的提高。3.3进一步完善书屋管理制度

3.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选多样化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不仅可以让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兼职,也可以让一些热心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全职担任,甚至可以学习其他地方优秀书屋的经验,雇佣具有管理书屋能力的残疾人担任,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此外,为了延长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让上班族和学生也能够用到农家书屋,在非工作时间管理员工作可以让学生志愿者担任,这一点可以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将担任管理员计入社会实践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内容。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每个管理员 9

上岗前,都要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妥善的完成这项工作。

3.3.2加大对书屋的重视,定期检查评比

要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关键还要镇、村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农家书屋列入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中,定期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评比,对做的好的农家书屋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各个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3.3.3定期举办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农家书屋,并使用农家书屋,在农家书屋定期举办有特色的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宣传手段。如以“妊娠注意事项”为主体的孕妇读书交流会;以“亲子读书”为主题活动,可以让父母们带着孩子一起来书屋阅读儿童书籍,父母之间交流经验;以“夏令营”为主题的少儿读书活动;以“健康养生”为主体的老人读书活动等等。有特色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农家书屋的人气,也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成果,用知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四.总结

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一向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苏南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必将面临一些困境,如何克服困境让农家书屋更好的服务广大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学习其他农家书屋的优秀经验和在实践中探索最佳的运行模式。(黄埭镇长泾社区 吕志强)

参考文献:

【1】曹燕.黄埭镇农家书屋情况汇报.黄埭文化站.2014年9月 【2】李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3】霍山县农家书屋创新运营模式[N].人民网.2010年10月20日 【4】罗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初探.中国农家书屋网.2013年1月5日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

1 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民强村为例。民强村的农家书屋是于2009年成立的。现有图书700余本,其中农业科技方面图书占绝大部分,为650本,占总数的93%,生活健康等书籍为50本,占7%。加强文化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在成立的几年中,农家书屋为农民送来了新科技、新文化,让农民在农闲时有了新去处,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让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有了更进一步、更全面的了解。农家书屋可谓是离农民最近的“图书馆”。

当然,在看到农家书屋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要了解农家书屋在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认识问题

部分农村干部对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认为可有可无。

1.2 实用性问题

民强村农家书屋中水产养殖方面的书很多,可是民强村不具备水产养殖的自然条件,很少有人读,浪费资源。

1.3 书屋利用率低的问题

乡、村两级均对农家书屋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日常管理不到位,农家书屋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制约,村里拿不出更多的钱发工资,管理员义务兼职,没有报酬,由看屋人负责。但管理员有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农家书屋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使书屋陷入长期空转、无专人管理的窘境,书屋的开发时间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图书没有进行有序分类,书屋有时形同虚设,所以尽管书屋在2009年就在村里落户,但发挥的作用不大;由于当初成立时,书屋里的书统一由上级部门配送,部分图书不能满足众多农民的不同需要;图书更新速度较慢。让农民读者失去兴趣。书屋成立之初,每周看书的农民络绎不绝,然而长期以来图书的种类与数量没有太大的变动,慢慢地来看书的农民就少了。

1.4 针对性问题

书屋只注重农技方面的书籍,而适合青少年及幼儿的书较少,这样书屋就失去了这一年龄段的读者。

1.5 制度建设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书屋建成后,其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等没有到位,书籍被读者借阅后,由于没有及时登记,双方时间一长就都遗忘,有时就会发生图书流失现象。书屋里的书没有及时纳入账内核算,书屋没有及时建立资产台账,没有进行逐一登记书屋财产。

2 促进农家书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策略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提高书屋的利用率、适用性、针对性等,让小小农家书屋充满生命力,使书屋的运行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上来,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提高认识,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认识,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发展,不应该忽视或是置之不理。

2.2 为农家书屋提供经费保障,选聘专业的图书管理员

政府部门要保障经费,维护书屋的正常运转。要专门选聘农家书屋管理员,设置为公益事业性岗位,管理员要由主管部门进行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2.3 认真加强资产管理,书屋建立资产台账

做到账目清楚、责任明确。做到图书分门别类,方便读者阅读查找。对于捐赠款物要及时入账管理。

2.4 借鉴图书馆的成功管理经验,健全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

让农家书屋成为小型图书馆。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书屋管理规定》、《管理员职责》等制度,对书屋开放时间、借阅登记等有关内容应该做详细的规定,让农家书屋做到制度上墙、环境整洁、管理规范。

2.5 营造读书氛围,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除了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外,还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聘请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等土专家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实用人才,利用农村的空闲时节,利用书屋里的图书资源,面对面地为农民解答咨询,以解决农民在生产管理与技术方面的种种难题,让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生产、生活顾问。

2.6 保证图书的选配质量,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农民的阅读需要

图书的选购应让农民参与,购买农民爱看的书,尤其是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要提高幼教少儿图书和青少年喜欢的优秀小说、文史、科普读物所占的比例。农家书屋应该给农村孩子创造一个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小天地。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一、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武义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通过去年一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县54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从实际开放运行情况看, 能够坚持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真正使图书发挥作用的村并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无保障。

相当一部分村的农家书屋, 由于不能保证定时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不能及时方便地借书还书, 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看书热情。相当部分村的图书成了一种摆设, 有的甚至从未开放。

2. 农家书屋的图书难合农民口味。

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多为新华书店代为配购, 所购图书针对性差, 质量也有问题, 可以说农家书屋里的很多图书都是滥竽充数, 根本不合农民所需要的口味。甚至有些图书是特别购进的, 从内容到装帧都有问题。少数农家书屋的书架上存放的全是破旧不实用的书籍, 很少开展活动, 没有人气, 作用不明显。

3.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专业素质较差。

现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 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 对图书管理不熟悉,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影响了图书借阅工作的开展。

4. 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农家书屋, 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图书的借阅管理不严, 图书损坏、丢失现象较为严重。

二、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管理机制、购书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作为农家书屋主体的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 如今青壮年都已进企业打工或外出经商, 在家的几乎全是老年人和小孩。老年人白天忙于农话, 早晚忙于照顾小孩, 很少有时间看书, 再加上老年人一般文化较低, 甚至相当部分是文盲, 看书有困难, 也没有看书的习惯, 再则, 大部分老年人, 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戏。对书籍也不太感兴趣。在思想认识上就无所谓有没有农家书屋, 无所谓看不看书, 所以借阅者也就寥寥无几了。有的虽然会去农家书屋借书看, 但他们认为这些书和报刊、杂志都是国家赠送的, 不是自己村购买的。认为拿几本书看看无所谓, 还不还也无所谓, 对书籍报刊也不爱惜, 有些人甚至占为已有。所以也就影响了农家书屋图书的管理。

2. 后续投入不到位。

从目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看, 由于农家书屋的建设, 缺乏后续经费的投入, 图书资源仅限于起步时的那些书, 新增图书几乎为零, 难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农家书屋虽然办起来了, 但由于缺乏宣传, 很多农民朋友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不知道农家书屋有报刊杂志等各类书籍是可以免费借阅的。

4. 开放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 相当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干部兼任的, 且没有固定的工资报酬, 不能保证正常的开放时间, 而且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 缺乏管理知识和对图书进行必要的推荐宣传的能力。因此, 在管理上没有科学性, 缺乏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造成管理混乱。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科学管理, 使之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出版部门都将着力围绕着农家书屋的完善、管理、利用、优化、提高五个方面展开工作。使得农家书屋不流于形式, 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

1. 完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农家书屋的管理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 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运行。县图书馆要加强对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的指导, 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在借阅管理方面, 县图书馆要积极扶持农家书屋, 对农家书屋实行定期图书配送、流转、更新, 实行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馆结合各书屋的图书需求, 统一协调各书屋进行流转借阅。同时, 读者须办理借阅证方可借阅图书。

2. 落实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这是办好农家书屋的基本条件。一般要挑选自身爱好读书, 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和时间有保证的村民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同时, 要注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对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操作的业务流程、图书分类、图书借阅、图书保管制度等系列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明确职责, 增强服务能力;对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传授管理经验。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3. 加大农家书屋后续经费投入。

农家书屋建设经费的投入, 不能停留于开始阶段的一次性投资, 设备的维护增添, 图书的更新补充, 人员工资的支付等等, 都必须有较大的后续经费的投入来解决。只有后续经费的保障, 才能使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后续经费的资金来源问题, 可以采取县财政补助、乡镇财政配套、村委会补充等统筹解决。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 建立必要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 目的在于明确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 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进而将其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规划中来。不仅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 还有助于农家书屋长期稳定发展。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逐步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农家书屋演讲稿:农家书香醉万家 篇5

农家书屋演讲稿:农家书香醉万家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现在用一块布蒙住你的眼睛,把你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拆开布后映入你眼帘的是一间宽敞的屋子,一列列整齐的书架,一排排丰富的书籍,我猜,你的脑海里跳出的第一个字眼儿一定是它--图书馆。是啊,曾几何时,图书馆这个神圣的场所似乎只是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踏入的地方。从古至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只会和土地打交道。有谁会想到,卷着裤腿儿的农民也能走进这智慧的殿堂,遨游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去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委共同发起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这个活动

犹如浩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飞向了贫瘠的农村,走进了普通农家,贴近了亿万农民。如今,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室,他们去借书、看书,学习知识文化,查找资料,借鉴致富经验,已不再是奢望,更不是梦想,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句话正流行在大营街农民的口中。究其原因,这故事还得从大营街师旗村60多岁的老朱身上说起。前些年,老朱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种了油菜,按照传统的“缺水灌水、有草除草、生虫制虫、少肥加肥“常规方法管理,结果不是产量低就是质量差。老朱思来想去也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前年,爱好读书的老朱来到村里办的“农家书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对口的《种油料作物必读》一书。经过反复认真研读后,老朱茅塞顿开,找到了油菜欠收的原因:灌水不恰当,施肥不合理。去年,老朱摒弃了传统的管理方法,严格按书上讲的油菜各个生长时期 的水肥管理。嘿,没想到,到收割时,油菜质量从原来的二级提高到一级,创下了高产记录。尝到甜头的老朱切实体会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喜不自禁的写了《科学技术帮我解决了生产难题》一篇小文章,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征文活动“三等奖,电视台多次采访老朱,他连连说:“咱们农民要富口袋,还是得先富脑袋。“ 老朱这事儿一传开,一时间,在大营街的农民群众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从前的“科技盲“变成了“读书郎“,纷纷投身到各村的“农家书屋“取经致富,“农家书屋“门庭若市,成了老百姓的第二个“家“。杯湖村60多岁的李大爷,脚患关节炎,疼起来撕心裂肺。自从“农家书屋“办起来后,他便成了那儿的常客,什么《健康快乐100岁》、《健康在你手中》、《家庭医生》等等书刊,让李大爷学到了许多保健知识。他按照书上教的方法做了一些适当的保健,现在关节炎不常犯了,身子也硬朗多了,还常给邻居的老年人

讲家庭保健知识,街坊们见了他都亲切地叫他“家庭医生“。赤马村养猪户史长庚通过“农家书屋“学习了先进科学的猪崽养殖方法,去年猪瘟泛滥,他及时采取措施,成功地避免了一万多元的亏损;赵桅村的张小三在“农家书屋“读了《农民一定要知道的365个法律常识》,成功地通过法律途径为弟弟向用工单讨到了工伤赔款……

其实,在我们身边,这一个个因“农家书屋“而发生的故事不胜枚举。农家书屋,这一座智慧的殿堂、思想的森林、文明的沃野,它包罗万象,藏珍蕴奇,让农民们领略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盅粟“。我们农民的视野因农家书屋而辽阔,我们农民的智慧因农家书屋而充实,我们农民的生活因农家书屋而精彩!

一位位农民朋友,迈开脚步踏进农家书屋,伸出双手翻开一页页书刊,睁大双眼探索这无限的知识的海洋,让生活插上科学与智慧的翅膀,飞向更加美好的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6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的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其目的在于增强农村文化生活,改善服务方式,让更多的基层群众接受更先进的文化教育。现今,“农家书屋”的建设热潮在全国农村范围,县级图书馆作为基层文化服务的重要分支,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因而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必然肩负其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一、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优势及作用

县级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它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省、市与乡村农民的纽带,县级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优势。

1、专业人才优势

图书馆拥有专业人才,他们除了掌握图书分类方法、熟悉图书馆管理系统。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具有信息、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全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道德操守,他们肩负着乡镇、村图书馆管理业务指导工作。

2、图书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和网上资源,包括各类农业科学技术和支付信息,县图书馆应该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免费发放馆编科普资料,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开展读书日、等活动,解答农民的咨询;免费发放科技类电子光盘及举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群众广泛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增长科技知识和提高生产技能。

3、县级图书馆作为“农家书屋”引领者的作用

“农家书屋”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促使管理员业务能力提升,才能使其持续地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县级图书馆的规范和制度可以成为“农家书屋”的范例。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是“农家书屋”实施规范化管理、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都是村干部兼任,其基本不具备图书馆室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其培训知识基本上是由县级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对管理员进行集中培训,就图书的采编、上架、保管、流通等进行具体指导,增加他们的业务知识。

4、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资源配送中的作用

根据中央的部署,每个农家书屋最少具备图书1500册,30种以上报刊、100种以上音像制品,其藏书量依然较少,更新较慢以及信息化装备较少。而县级图书馆藏书都有数十万册,能够定期地进行添置更新;同时,县级图书馆还拥有计算机、网络,数字图书等众多资源,县级图书馆应做好“农家书屋”资源的配送与补给工作。县级图书馆图书利用率较高,其更新速度快,定期下架大量的图书、杂志等、可以放置到“农家书屋”中去,从而保证“农家书屋”的藏书量。另外,人力资源的补给也相当重要,县图书管理员应该发挥对“农家书屋”传、帮、带的作用,定期帮助“农家书屋”人员培训,增添其活力。

县级图书馆承接着“农家书屋”建设的辅助作用,其优势明显,无论是在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制度制定的参照还是在整体资源配送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上热下冷,参与协调不够。

乡村干部重视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70%的村干部认为:“农家书屋”属于公共文化事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还要投入经费购买书刊,加大了村干部的工作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困难。还有一些村干部对“农家书屋”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只把它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摆在那里,在建设初期热闹一阵之后,逐渐冷清了下来,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形同虚设。

2、文献资源较少,后继没有来源。

“农家书屋”文献资源的来源,是由政府出资一次性从新闻出版部门所属的新华书店采购,另外还有社会团体、个人的捐赠,这些文献资源,虽然解决了农民有书可读的问题,但图书数量较少,品种单一,捐赠的图书内容陈旧,复本较多,与农民读者阅读需求不相适应,发挥作用有限。特别是后期没有新的文献补充,如我县第一批32个农家书屋,2008年有政府采购配发30种报刊,2009年不配发了,第二批40个农家书屋,2009年配发了30种报刊,2010年也就没有了新的报刊杂志,农家书屋除了配发的1500册图书外,没有一个村为“农家书屋”购买过一本新书。

3、人员素质不高,业务管理混乱。

“农家书屋”实行自主管理,没有正常的开放时间,管理员有村干部兼任。县级图书馆的缺位,给业务培训带来很多不便。譬如在图书分类上,新闻出版署专门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按照他们规定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艺术类、少儿类等,与国家标准的《中图法》难以衔接。在与管理员接触中还了解到,由于大多是村干部兼任,更多的是义务劳动,开始热情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放时间越来越少。有的借阅制度不健全,借出的图书按期归还的不到50%等等。

4、是读者群体脆弱,作用发挥受限。

“农家书屋”的建设数量不断增长,但真正拥有的读者并不多。这是因为农村外出打工者众多,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本身读者就少,虽然“农家书屋”兴办初期,农民读者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农民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不够,文献资源匮乏,“农家书屋”读者在热闹一阵后有萎缩的趋势。

综上所述,县级图书馆是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增添“农家书屋”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县级图书馆应加强与各乡、镇、村之间的协作,以主人翁的姿态担负起责任,从而解决“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各项问题,促进“农家书屋”的持续良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李泽文.县级图书馆如何推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学刊,2009(7):10-12.

[2]罗梅.“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8年.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7

(一) 出版物更新不及时。农家书屋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国家为每个农家书屋投入2万元, 主要用于出版物配置。然而截至目前, 绝大多数书屋只一次性配备了一批图书和音像资料, 出版物的增补和及时更新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因担心图书资料损坏、流失, 相当一部分书屋的图书并不外借, 有的甚至从年初至年尾一直处于关闭状态。出版物不能及时更新, 严重制约了农家书屋服务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 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农家书屋发展在我省尚属起步阶段, 当前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转管理机制。书屋大部分由村干部兼职管理, 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参差不齐, 书屋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员没有固定工资报酬或报酬微薄, 限于义务服务, 书屋管理取决于兼职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责任心, 书屋开放时间、服务质量及活动组织等缺乏刚性制度保障和有效监管, 导致书屋成为一次性投资仅供检查的门面和摆设。书屋管理制度不配套、不完善, 导致书屋管理在低层次运行, 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家书屋的健康良性发展。

(三) 出版物配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规定了农家书屋必备出版物——必备报刊、必备图书和必备音像制品, 这种模式化的配置要求往往忽视各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大部分农家书屋配备了文学、养殖、种植、保健、维修等规定书目, 但是针对各地实际、充分考虑当地农民需求的个性书籍数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省要根据沿海、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等不同地域特点, 自行规定配备针对性强的出版物。

(四) 图书资料利用率偏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民阅读水平基础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借书读书随意性较强。一些儿童、科普、养生、文学方面的书籍, 对村民中年青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吸引力尚强一些;种植养殖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村民对种植养殖技术需求强烈, 对相关方面的图书自主利用率就相对较高;若村里没有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 图书利用率则非常低, 甚至是形同虚设。二是相当一部分农家书屋选址设在村委会办公场所, 无形中增添了村民走进书屋的屏障。作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书屋利用率完全取决于村委会开放和组织活动的频率。

三、探索长效机制, 促进我省农家书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省农家书屋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 主要应围绕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着力解决书屋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问题, 实现农家书屋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出版物配备更新保障机制。首先, 要用好财政补助资金。根据中央和国家政策规定, 从2012年起, 财政按每个书屋2000元的标准安排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补充资金, 其中, 中央财政补助1000元, 地方财政配套1000元。对于专项资金, 我省可制定出台农家书屋经费保障办法, 确保专款专用, 结合各地实际, 因地制宜, 因村施策, 确保用于补充农民现实生产生活中急需的出版物, 不搞“一刀切”, 促成“既不浪费、又很解渴”的局面。

(二)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管理员的选用、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 加强书屋管理员队伍建设, 实现书屋规范化管理。首先, 要推选一批责任心、奉献意识强的管理员, 积极吸引农村文化能人、致富带头人参与书屋管理, 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其次, 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管理员的劳动报酬、岗位补贴问题, 有条件的地方争取设立专职管理员, 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员队伍。同时要明确责任主体, 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使用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对书屋的反映作为一项基层考核指标长期执行, 由专门机构定期组织对农家书屋和管理员进行评估, 加强监督检查与指导, 对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图书利用率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 创新互动机制,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一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准确把握当前农村阅读群体结构和个性化需求信息, 着力提供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型出版物。二是探索出版物交流互换机制, 促进书屋与当地公共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进行图书交流互换, 实现图书合理流通、资源共享。三是全省统一建立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设立网络互动平台, 使各地能随时交流信息, 解决农村文化信息共享问题。

摘要:农家书屋建设是新时期党在新农村建设中部署的一项惠民工程, 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在讨论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及烁, 河北省“新农村书屋”建设体系研究, 河北大学

[2]李华,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工程图书馆学刊2011.06

[3]刘玉萍, 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的设想。图书馆学刊, 2011.04

[4]张利洁, 李艳, 樊兴博, 从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出版科学, 2011.02

农家书屋存在问题 篇8

一、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

阜阳市现有农家书屋496个。07年此项工作由新闻出版局负责在县、市区搞试点, 09年建成169个, 2009年已全面铺开,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家书屋的建设情况 (截止2009年) 。

1、农家书屋——农民身边的图书馆

界首市有330个行政村, 已建52个农家书屋, 80%地点设在村委会, 15%在学校, 5%落脚在农民家。普遍是一室多用, 即是办公室、阅览室、外借室, 又是书库、采编室。阜南县属于全国贫困县, 全县有360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成80个农家书屋, 和界首县不同的是, 他们把书屋设在农资商店、学校门岗, 有的和书店联手, 销、借、阅一条龙服务。由于他们接近农村、贴近农村, 农家书屋可以利用自己的独有优势, 如看书、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集体分散等条件的限制, 在场头、地边、室内、院中、饭前之余都可以看书读报。另一方面,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选址不当和别的原因, 严重地制约了它自身的发展, 消弱了它应有的社会效益, 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发展、完善。

2、管理员——农村文明建设的使者

太和县有320多个行政村, 目前已建70多个农家书屋。从统计资料看, 村支书兼管理员占75%, 宣传员、文书占15%, 学校老师、农民占5%, 管理员年龄在27~65岁之间,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35%, 高中占65%, 初中5%, 这是一支新兴的农村图书馆工作者, 他们热爱农村、了解农民、熟悉农业知识, 这些优势无疑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守护者农家书屋, 传播着科技文明, 遗憾的是由于他们对从事的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 又缺少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 也给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书刊———农村文明进步的阶梯

农家书屋藏书决定着书屋工作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进步的快慢。目前, 阜阳市农家书屋基本上是政府采购、集体配置。据不完全统计, 平均每家3600册左右, 按学科和专业粗略地统计社会科学占35%, 自然科学占15%, 文学类占40%, 综合类占5%;物质载体以印刷型图书为主, 部分少量的电子读物供计算机服务, 出版时间近3年的占50%, 3~5年内出版的占40%, 5年以上占10%。从阜阳市农家书屋反馈的情况看, 科植、养殖、革命故事和经典名著很受欢迎;年轻人的言情网络小说, 科幻故事很少有人问津, 另外艺术类和老年保健书籍供不应求, 农民现在很重视下一代的培养, 望子成龙, 期盼他们学有专长、绘画、音乐、艺术类有点断档;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村里留守的体弱多病的老人在医疗条件还不够理想的情况下, 自我保健尤其重要, 需要老年保健、医药卫生知识方面的图书。

二、对阜阳市农家书屋现状的思考

以上影响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的不利因素,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积极的应对、保障措施, 为此, 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规范管理模式

每个书屋必备的两个管理制度即:“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和村民借阅制度”;建立财产登记薄, 在接收书刊清点登记之后, 加盖馆藏章;图书按照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综合等分为六大类, 分类以实用为原则, 便于查找;图书作必要的加工整理, 对每本书编制索书号, 并把写有索书号的书标贴在本书的书脊上;按六大类制作指示标牌, 图书上架。

2、优化运营机制

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 应注重城乡文化互动共享机制。整合城乡共享资源, 统筹规划, 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综合阅览室、农家书屋、便民书店, 将“乡村图书馆”、“校园图书馆”与“都市图书馆”结合起来, 发挥图书馆设施的集体效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界首有家书屋开进农资店, 方便群众获双赢, 徽商农家福在地城街上开个连锁店, 店主申请把农家书屋办在了农资店, 供前来购买农用物质用户阅读, 既宣传了图书, 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同时也为农资店带来了人气。另外管理员的选拔和培训也很重要。

3、搭起共建的平台

农家书屋同乡镇综合文化站书报刊阅览室, 市、县公共图书馆共同搭建农村图书馆事业这个平台, 唱好为“三农”服务这台大戏。方法一:我车他搭, 利用县 (市) 级图书馆藏书量、人力资源、服务技术的优势, 乡镇图书馆地域和承上启下的优势, 社区和村贴近老百姓的优势, 互惠、互补、互进。方法二:他车我搭。当前我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 新出台了一些提高农村素质, 帮助农民脱贫治富的举措, 其中很多活动与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无疑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二者有机结合, 共谋发展,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农家书屋建立起来了, 如何长治久安, 扎根于民众之中, 造福于邻里乡亲, 还需有一个保障机构。

三、建立测评体系

通过统计分析, 农家书屋建设诸多因素, 全面了解掌握农家书屋管理、运营、使用、需求等各方面的情况, 使其持续发展。

1、细化测评体系, 量化测评指标

基础业务建设:包括办馆条件即馆舍建筑面积, 现代化技术设备所投入的经费, 管理人员文化程度, 书刊入藏量、图书保护管理等;读者服务工作是农家书屋创建之本, 包括开馆时间, 年外借册次, 特别是为本地政治、经济服务实效和讲座, 培训班、报告会等其他形式的读书活动;管理包括图书和设备管理, 环境管理及财务管理。根据以上内容确定得分因素和指标。

2、注重评估结果, 立足评估效益

建立测评体系领导小组, 由农家书屋管理员, 农民读者、分管领导及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员参加。通过测评体系, 评估农家书屋, 用科技知识指导致富的效果;评估农家书屋在传播知识, 愉悦身心, 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推广

通过对测评体系结果的统计分析, 去伪存真, 抓住典型, 扬长避短, 探求适合我市农家书屋发展的模式, 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寻求切合实际的方式和方法, 以点带面, 全面推广。

四、建议

1、为农家书屋提供技术支持

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 我省各基层馆大部分都参与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工作。通过培训, 农家书屋走向科学管理的轨道, 使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学习农业科技的场所, 受到当地农民的喜爱。

2、以农家书屋为平台, 创新服务

图书馆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上的优势, 利用特色馆藏, 为地方的经济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对与当地经济、文化等相关资料的广泛收集和精心筛选, 定期散发到我市各农家书屋, 由他们适时提供给村民。这也是农家书屋正常运作以后, 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3、以基层公共图书馆为中心, 建立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原阜阳县图书馆就曾依托乡镇文化站成立了“农民图书协会”, 该协会也曾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和丰富的精神享受。但是, 由于条件限制, 乡镇文化站曾经一度功能萎缩, 而阜阳市图书馆也历经几次行政变更, 致使“农民图书协会”这项工作没能够红火地开展下来。

如今, 党中央落实惠民政策, “农家书屋”应运而生, 这对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来说, 无疑又是一次机遇。如果各地基层图书馆都主动服务, 以创新的服务理念把当地农家书屋联合起来, 会同各地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那么, 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家书屋协作协调网就可以建立起来, 此举势必将推动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玉.阜阳市农家书屋状况调查[J].图书馆工作, 2009, (04) .

如何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篇9

一、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家书屋购书经费相对紧张。

在调查中发现, 由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大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设主体为村级, 因此缺乏资金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对相关主管部门财政支持力度有限, 书屋的长远发展更需要农村基层自己解决。同时由于缺乏资金也带来一系列其他的问题, 例如图书更新速度慢、比较贵重的图书难以购买, 无法满足村民阅读需求等, 影响书屋长远发展。

2.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管理机制决定了图书资源的有效配置, 借阅制度是书屋管理体制中一项重要的一部分, 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对书屋的效用发挥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通过调研了解到, 大部分书屋都是白天开放, 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在工作, 没有多余的时间到农家书屋读书。这就要求书屋管理员得重新审视一下书屋开放时间的间隔问题。在借书上, 个别农家书屋是不允许图书外借的。这虽然在保护图书方面较为有利, 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图书效用的发挥, 为了保护图书不外借图书其实暴露出基层书屋建设中管理制度的缺失。

3. 书屋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图书管理培训机制欠缺。

鉴于基层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困难、缺少专业人员等原因, 造成图书管理培训缺失成为一个阻碍农家书屋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 必将对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提高。基本上每个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都是“自己琢磨着来”, 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的培训。管理员队伍建设落后必将影响图书更新、图书购置等环节, 进而影响整个书屋的长远发展。管理员专业素质较低与渴望汲取知识的村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加强管理员队伍建设, 建立了书屋管理人员选拔、培训制度,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条件, 挑选那些综合素质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村中青年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已经成为书屋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二、搞好农家书屋建设的建议

农家书屋的维护和管理体制事关书屋效用的发挥, 好的图书来源渠道、图书管理机制、专业的管理员队伍, 充分利用书屋服务于农民, 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课题。因此, 要像搞经济工作一样实实在在地去抓农家书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 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

投射和反映, 是人们了解、认识企业的重要手段。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网罗人才、留住人才, 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人力资源。

1. 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及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投入力度。像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一样发展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 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把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提到日常议事日程工作中来。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农家书屋, 让农家书屋成为当地的文明标志。同时, 政府要不断地扩大农家书屋的社会影响力,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扩大农家书屋建设的资金来源, 在对农家书屋的建设上, 要实行建设一批, 巩固一批, 发展一批, 千万不要急功近利, 也不能把农家书屋建设成政绩样板工程, 只能供学习参观, 而不能真正地为农民使用, 成为一种摆设, 这样就失去了农家书屋建设的意义。

2. 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针对农家书屋重硬件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轻用的现象, 提议应该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符和农村实际, 针对现状, 因地制宜, 图书购置应符合农村文化结构, 根据产业特色和农民们生产、生活需要购置图书, 使农家书屋真正能够帮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选择农民需要的、愿意看又能看得懂的书籍”的原则, 这样农家书屋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了群众的青睐。同时各地书屋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因势利导, 创新活动组织形式, 激发书屋活力。例如组织开展“读书节”“全村读书日”“生产经验介绍会”等活动, 积极发展农民读者会员并组织进行科学技术传授活动, 使村民们寓学于乐。也可以与相关农业部门联合, 聘请专家, 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专题讲座, 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习知识的大课堂, 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同时也将诸如此类活动建设为农家大院文化活动的特色。

3. 不断提高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文化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农家书屋管理员要具备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精神, 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和相应的业务知识与技能, 对农家书屋的一些配套设施, 如影碟机、录音机等都能熟练使用, 掌握电脑的操作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资源为广大农民开展服务。管理员在开展读者服务过程中, 对待读者要热情周到, 主动向读者介绍书籍, 提供科技信息,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如组织村民成立阅读小组, 不定期地开展一些读书座谈会, 读书征文比赛, 交流读书经验, 对一些在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共同解决。在寒暑假, 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开展读书活动, 推荐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 让孩子们在假期也能通过读书增长知识, 这样既活跃了大家的学习氛围, 又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读书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坚信, 只有我们各级政府与行政村的共同努力, 把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变成全社会的共识,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积极作用, 那么, 这项事业就能真正取得实效, 也不负建设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冯峻.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年06期.

农家书屋要管“活” 篇10

一是要坚持一个原则。管“活”农家书屋不是脱离基本的管理模式随意发展, 在农家书屋管理中, 仍要坚持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运行, 村委会等各级基层组织要承担筹建和监督的职责。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管活书屋, 制度先行。要建立健全《图书借阅管理制度》《管理员服务守则》《农家书屋制度》、《图书损失赔偿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 做到图书登记、编目、借阅、摆放较为规范, 日常管理到位。这些制度都是从读者的利益出发, 必须严格执行。其次是服务责任, 图书室服务要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在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二是要选好管理人员。书屋读书用书活动开展的好与差, 选好配好书屋管理员是办好书屋的决定因素。从广大农村实际出发, 在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中选用一些事业心强、的老同志, 成立管理员信息库, 从中选骋管理员, 既灵活方便, 又有利于农家书屋管理和发展。一方面, 书屋管理员不只是看书、守书、更主要的是辅导农民读书选书, 起到引导、指导作用。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责任心强、个人素质高, 他们能很好地胜任此项工作, 从而提高书屋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书屋管理工作基本没有收入, 且需要大量的时间, 一般人不易接受。退休教师、老干部、老党员有空闲时间, 有固定收入, 从事图书管理工作不会妨碍其日常生活, 还增加生活乐趣, 有利于书屋管理长效性。同时, 他们有文化知识, 有责任心, 有经验, 易吸收新知识, 有利于书屋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更新, 管理效果较好。同时, 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开展书屋评定活动, 分不同类别, 进行奖励, 进一步激发他们爱书屋、管书屋的积极性。

三是要盘活图书资源。目前, 不少农家书屋的书籍大多是社会捐赠和有关部门配发下来的, 看似内容丰富, 但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与农民迫需要的科技类书刊、影碟等则非常少。因此, 管好农家书屋必须解决图书更新问题, 在资源短问题越来越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的问题, 学校建筑文化作为学校软环境和硬环境的综合体, 其所体现的特殊文化性应引起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高介华.关于建筑文化学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 (3) .

缺的情况下, 盘活图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在加大投入力度, 从社会多方筹集资金, 文化部门补一点、乡镇贴一点、村社筹一点、个人捐一点, 确保农家书屋图书更新逐步得到改善, 在图书配置上突出“农”字特色, 把农民群众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图书配送到农村书屋, 让农民逐步由试读书变想读书、再变爱读书, 最终让农村书屋成为农民的“充电器”。其次, 加强图书流通。各农家书屋在建立健全图书信息登记的基础上, 选出一部分内容新、质量好、保存完好的图书, 在各书屋之间实行“一对一”的为期一年或更长时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同时, 要专门印制下发图书目录索引簿、外借记录簿、阅览登记簿和财产登记簿等。对借阅书籍人员、阅读时间登记造册, 对图书保存、流转情况登记、监督, 对超期未归图书, 要及时督促归还, 对丢失、损坏的图书及时补购、更新, 努力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流通畅”, 确保图书流动地畅通。这样, 图书交流从村与村、到乡与乡、甚至到区与区之间进行, 可以无限放大图书借阅的范围和图书实际利用效果, 实现图书资源的不断扩大与更新。

四是要搞活文化阵地。活动创新是农家书屋保持活力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 充分发挥农家书屋文化阵地作用, 进一步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文化生活需要。首先发挥书屋引导作用。依托农家书屋, 成立农民学习小组, 开展农民百科知识竞赛、读书讲座、读书征文、书谜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进一步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 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帮助部分富余劳动力通过书本学到了一定技能, 通过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信息, 找到了更多致富门路, 调动广大农民朋友读书用书、科技致富的热情, 不断扩大书屋的群众影响。其次, 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 把广播影视宣传、法律常识普及、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传播、科技知识学习有机纳入文化活动。在活动方式上, 结合“三下乡”活动要求,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 组织文艺演出、电影展演等活动, 把文化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门口, 让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文化活动, 为农民群众献上可口的艺术大餐。最后, 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以农家书屋为交流平台, 培养和发挥村里民间艺人、文化能人鼓励他们创作贴近农民生活、符合农村实际的文艺作品, 充分发挥他们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工作, 我们应立足当前, 狠抓落实, 着眼长远, 坚持不懈, 管好管活农家书屋, 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成为党和政府放心工程。

摘要:本文从建成后的农家书屋管理现状入手, 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 从如何建立健全机制、选好管理员、盘活图书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激活发展潜力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农家书屋管理在“活”字上下功夫,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家书屋,管理,管“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编号9787502767617.蔡莉静.顾玉青.佟延伟.《农家书屋管理员实用指南》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1-01.第一版.

父亲的农家书屋 篇11

父亲不嗜烟酒,不沾扑克、麻将,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看报。他的眼睛不好,几乎要贴到书本上才能看清楚。尽管如此,他每天仍是乐此不疲。母亲心疼地说:“你教了一辈子书,还没有看够?”每当这时,父亲就会把眼睛从书上移开,摇头晃脑地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学习,就跟不上新形势。我建议你也要抽时间看些书。”“真是个书呆子!”母亲又好气又好笑。

那天上午,父亲正在家里看书,忽然听见邻居王奶奶伤心的嚎啕声。父亲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急忙赶过去。原来,王奶奶的儿子养的10头猪,不知得了什么病,一天之内就死去了5头。王奶奶的儿子木然地坐在猪圈边,脸上挂着泪花。

看着王奶奶一家人伤心的样子,父亲感到十分难过。他对王奶奶的儿子说:“孩子,养猪也要讲究科学方法呀。你以后要多看一些书。”王奶奶的儿子一脸苦闷,说:“我就上过几年学,没有什么文化。再说,去哪里找书看呀?”一句话把父亲问住了。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小五家承包的两亩水塘,不知什么原因,里面养的鱼在一天之内竟死去了大半。望着漂在水面上翻着肚皮的鱼,小五父子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地说:“这是我们全家人一年的希望啊!我该怎么办啊?”

看着这揪心的一幕幕,父亲陷入了沉思:乡亲们都渴望劳动致富,但因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血本无归!父亲想,要是能办个书屋,让乡亲们学文化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靠科技发家致富,该多好啊!父亲向母亲讲述了自己的想法。母亲说:“你吃饱了撑的!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瞎折腾什么?”父亲幽默地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为什么不干呢?”母亲拗不过父亲,只得同意了。父亲来城里征求我的意见,我对他说:“爸,你为儿女们付出了很多,现在是我们孝敬你的时候了。只要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我会全力支持你。”父亲笑着说:“还是文化人明事理。”

父亲从家里带来了600元钱,准备买书,我又给了他800元。那几天,我们父子俩几乎跑遍了城里大大小小的书店,背回了几包《快速养猪法》《蘑菇种植》《果树栽培》之类的实用书籍。第四天,父亲背着书,乐呵呵地挤公共汽车回了家。

父亲把家里的堂屋腾出来,重新粉刷一遍后,在墙壁四周钉上钉子,扯几根线挂上书籍,又在屋里摆了十多条凳子,“农家书屋”就这样正式开张了。尽管父亲的书屋免费为乡亲们开放,但刚开始,看书的人并不多,只有小五是书屋的常客。那段时间,他家养的鱼又病了,小五照着书本上的方法给鱼治病,结果鱼很快就全好了。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轰动,乡亲们纷纷拥进书屋,渐渐地,屋里挤得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他们连声夸赞:“太好了。胡老师真是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有了这些书,我们再也不怕猪病、鱼病了!”父亲十分高兴。更令他意外的是,村里一向屡禁不止的赌博也绝迹了。每天傍晚,乡亲们吃过晚饭,不再像以前那样聊天、打麻将,而是争先恐后地赶到书屋占位子。晚上10点,书屋要关门,还有人不肯离去。两年下来,村里竟然冒出了6名种植养殖专业户,大伙儿的日子都渐渐富裕起来。父亲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父亲60岁生日那天,我们姐弟几个都回来了。父亲第一次开口向我们要钱,而且每人1000元。我们很惊讶,父亲过惯了简朴的日子,他一下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见我们姐弟几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父亲说:“我想腾两间房子作书屋,再添置些书报,把‘农家书屋’的规模搞大点,搞得像样点。”他要我们一一表态。我们兄妹几个这才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们赞成你的做法,这个钱我们愿意出。”并当即把钱交给了父亲。父亲刻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感动地说:“我真没白培养你们,关键时刻能理解支持我!”

前几天,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说能容纳一百多人的新书屋正式开放了,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赶过来看书。我听得出,父亲的声音里饱含着喜悦和自豪。

探讨如何建好管好农家书屋 篇12

一、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性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由政府统一规划, 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为农民提供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 具有一定的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 关键在基层领导怎么想、怎么做, 如果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作用不重视, 认识不提高, 建设好、管理好农家书屋只能是纸上谈兵, 落实不到实处;嘴上说重要, 行动不落实, 认识不转变, 啥都是白搭。

(一) 农家书屋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基层的或者最基本的部分

党作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决定。将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是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应尽的责任。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责无旁贷, 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承担相应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以什么方式落实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就是要发挥自身优势、自身特长和自身功能, 建设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 农家书屋建设是图书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建设是新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具体的惠民工程, 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 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大工程, 对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 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农家书屋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微型或者小型图书馆, 只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 在基础设施、软件配置上不能达到正规图书馆的规模, 但从本质是讲还属于图书馆的一种。因此, 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与图书馆一样, 将其视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基层的或者最基本的部分, 同样承担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任务。

(二) 农家书屋建设是构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只有经济发展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 不是小康社会;只要城市文化发展, 没有农村文化建设, 也建成不了小康社会;只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而没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要实现“乡风文明”, 必然需要大力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而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 其路径就在于教育和优秀文化熏陶。农家书屋是农民群众读书、看报、学习科技知识的场所, 这对于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推进“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意义。

(三) 农家书屋建设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经济条件改善需要文化生活, 经济条件不好也需要文化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希望通过学习来掌握农业新技术, 也希望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素养。然而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缺位, 使农村普遍存在“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通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借阅、流通, 为农民群众提供“借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或者其他服务, 这对于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 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切实把握农家书屋建设好

坚持“四性”原则。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村广大群众文化需要, 由政府统一规划实施, 在行政村建立的, 农民自己管理的, 具有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等阅读视听文化服务设施的, 能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场所。农家书屋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微型或者小型图书馆, 只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 在基础设施、软件配置上不能达到正规图书馆的规模, 但从本质是讲还属于图书馆的一种。因此, 其建设过程中标准有所不同, 但不能放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公益性就是对广大农民免费提供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基本性就是配置能够满足农民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相关特色图书和其他基本服务, 不搞大而全和形式主义;均等性就是面向包括残障农民在内的所有人开放;便利性就是“借得到、看得懂、用得上”, 不出村就可以借到相应的图书或者得到相应的服务。

(一) 合理配置资源

其一, 政府方面。要建设必然需要资金, 要加大对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 保障书屋的正常运行费用, 要平衡城乡文化资源配置, 将包括资金在内的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向农村倾斜, “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其二, 图书馆方面, 一是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在, 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对资源组织、资源采购、资源管理、读者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统一安排、统一管理, 以利于建设工作有效推进。二是兼具特色。即便是行政村, 也有各个村的生产特色、人文特色。图书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要做好调查工作, 例如, 一个村主要以生产蔬菜为主, 那么这方面的资源就要多配置, 以农民实际需要为中心, 而不能是其他不具针对性的资源。

(二) 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

农家书屋既然具有图书馆的特点, 也就要具备一定的与图书馆相似的文化功能, 提供相应的图书、音像仅仅是服务的一种。图书馆在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 要以此为阵地, 大力拓展其教育功能、服务功能, 例如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以及开展相关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等, 以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效发挥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家书屋的有效运行管理最终要靠人实现, 然则, 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缺乏、老化是不争的事实, 这极大地制约书屋服务的有效实现和书屋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一要选用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和时间有保证的村民负责书屋管理。二要对书屋管理员进行必要和系统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 使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明确自身职责, 增强文化服务精神;对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操作的业务流程、图书分类法、图书借阅、图书保管制度等系列的业务培训, 对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传授管理经验。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得到人力资源保障, 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三、构建有效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

(一) 构建多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

农家书屋建设说起了容易, 做起来却牵涉到方方面面, 需要县、乡镇、村委会的协调与配合, 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 需要场地设施, 需要人员配置, 如此等等, 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 是难以推进的。故此,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要意义, 认识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才能将这些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做好。构建一个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农家书屋组织领导机构, 协调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是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二)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农家书屋如何运行, 关系到其能否真正发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在具体运行中, 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要承担监督职责, 实行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运行模式, 图书馆不直接参与管理。在业务上, 鉴于农民缺乏专业管理知识, 图书馆必须加强指导, 主导资源组织、资源采购、资源管理、读者服务等方面工作, 并且有计划安排图书馆工作人员到各书屋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及时了解农家书屋运行状况。

(三) 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

一是建立评估机制。通过对农家书屋各项指标的评估, 逐步完善建设和管理标准, 最终形成规范的建设管理程序。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能对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进行总结、评价、检查以及监督等等, 不仅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 还有助于农家书屋长期稳定发展。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最终逐步实现其管理规范化。二是建立反馈机制。将农家书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农民读者对书屋的要求、对图书等出版物的配置意见, 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 以利于管理者针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协商并采取改进措施, 促进书屋的各项工作提升。

摘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农家书屋的建设在广大乡村不断推进, 然则, 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 一些部门对其重视不够, 在建设和管理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 对如何建好管好农家书屋, 发挥农家书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图书馆,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 2011-10-18.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一篇:外加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