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4-05-1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选12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1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和国家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基于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思考和挖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积聚实现中国梦的大众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基于时代背景和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思考和挖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积聚实现中国梦的大众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特征是“全面”

“全面”二字集中体现了我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传统。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体制机制上的失衡与缺陷,就需要我们改变思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单兵突进到全面统筹、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始终恪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中国国情之实,走特色发展之路,既没有走上僵化封闭的老路,也没有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当前我国又站在了历史新起点上,除了牢牢牵住经济建设这一“牛鼻子”,更要注重总体谋划。建国前后贫瘠落后的中华大地,决定了必须“单兵突进”,用高速的经济发展来使人民脱贫致富。如今“发展起来以后”,发展本身又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更加关注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持续性,这是联系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也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伟力在于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全面深化,具体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是通往共同富裕理想的康庄大道。习主席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可见,以习主席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保持着革命时期党对人民群众的质朴情感。当前,尽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格局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党的执政和国家发展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必须看到,党始终没有放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祉,坚持把发展的问题放到发展中来解决。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我们党谋求突破与创新的努力始终没有变。从固步僵化到改革开放,从封建落后到屹立东方,发展格局一直在变,党为人民谋划的小康梦不但没有变,而且已经从“朦胧画”逐渐变成了清晰的“工笔画”。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格局巨变的今天,仍然作为党指导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然在人民。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生原动力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和平演变”“文化殖民”,一刻也没有停息。“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能不能经受住这些风险挑战的考验,是对新一代共产党人政治方向是否坚定、理想信念是否牢靠的又一次大考。应该看到,当前党的肌体健康确实出了一些问题,部分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金钱,不拜道德拜鬼神;“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2]带领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真切面临着“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3]的风险。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4]的忧患意识,全党上下大兴“打虎拍蝇”之势,上紧整治“四风”发条。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整顿活动,再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正是我党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病症,祛除滋生于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规整党风、牢固信念、匡正方向的一套组合拳。可见,在新形势下,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仍将是我党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变遵循。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生命接力,把中国推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面前。我们从未有过地接近这一伟大目标,也肩负从未有过的使命担当。作为新一代共产党人,要敢于用生命去接续、传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的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讲信仰的不能丧失信仰——谈以整风精神革除问题积弊[N].解放军报,2014-12-0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4]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2

摘要: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201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总书记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关键字:四个全面战略 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与定位

“四个全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概括性表述。“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及作为整体的“四个全面”,都有其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系统考察“四个全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个“全面”)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脉络,无疑将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要了解其形成脉络、把握其基本内涵,而且还应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定位。总书记自2014 年12 月首次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后,又在多种场合对这一战略布局作过多次阐述,其中有些论述直接涉及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定位问题。我们应以此为引领,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定位,以增强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四个全面”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根本上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多层次定位。

首先,“四个全面”是我们正致力于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015 年1 月,总书记在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

第二,“四个全面”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抓手或“牛鼻子”。2015 年1 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同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在谈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又指出:“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第三,“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方略。2015 年3 月,总书记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第四,“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在参加浙江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与关系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这个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始终是我们党的自身要求,总书记在我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深入拓展,以重拳反腐为强劲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通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

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沿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脉络,我们党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最新科学社会主义观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指南。它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它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这样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人民日报》01版,2014年3月1日。

[2] 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2015,(02)。[3] 刘文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意藴》,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3

关键词:四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

习总书记说:“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三中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改革议题的一系列讲话中强调,中国新一轮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改革。全方位协同推进的改革也是对我国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比如咱们国家第一场改革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建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实现县和县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选举,建立了村民海选的村委会。这些改革显然都是政治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是让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变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扫除障碍的,又是巩固经济成果的。

二、深化改革中,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领域对资源的配置在减少,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一直是我们国家快速发展的制度支撑。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通过国有企业改革、自身职能转变、分税制、简政放权等形式激发民间活力,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工业化所需的外部条件,比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工业园区厂房等基本的硬件条件亟待开发。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参与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开发,进入更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建设周期生产周期长的基础产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市场积累不足的劣势。如今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有了很大进步,工业化进程总体进入了中后期。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技术装备引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变,规模效应的优势开始达到峰值,效率开始递减。那么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政府给市场足够的自由空间、激励创新、保护创新。所以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因此,当政府主导的模式能够适应我们国家的实际,能够实现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实行政府主导的模式,当不适应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市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双方基于价格的交易,自担风险,自享利益。想要让市场自由的交易就需要独立的市场主体、透明的信息传递场所、自由的支配权,不能有买方和卖方的垄断。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能充分竞争的“交易”主体,完善各类各类要素市场,公开透明的“交易”规则。

三、“摸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的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解决了许多问题,可以说“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成功经验。今天要解决新的问题还要靠新的不懈探索。这就是我们要重视运用“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方法的原因所在。而顶层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我们当下提的“一带一路”就是通过顶层设计来推动的。可以说今天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普遍性问题,都与我国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不足、制度建设滞后有关。所以我们要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四、按照改革的内在规律来推进改革

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期间强调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改革也是有规律的,改革并不是盲目的改革。当前的改革,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或重点任务。这是在当前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以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本身成熟程度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在改革深水区、攻坚期,以法律规范方式有效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所以说,改革是按照其内在规律来改的。总体来看,其突破口或重点任务的确定均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和对改革所处阶段的把握。

五、坚持改革的方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上涨,老百姓的保障也要跟上。

六、总结

因此可以说,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都是为了“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4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 凝聚了时代精神,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南。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 继续谱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篇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时代成果。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可贵品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以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 这是我们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形成发展起来并指导中国当代实践的科学理论, 她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上做出科学回答的同时, 也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时代的理论成果, 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 发扬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布局, 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战略目标、主攻方向、战略任务、战略举措进行的科学统筹, 深刻反映新的社会诉求和人民期盼,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大党不断理论创新的可贵品质。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了时代精神, 是我们党破解当代中国现实而重大紧迫问题的深沉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所肩负的艰巨繁重的时代重任,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了深沉的思考。对当代中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做什么、不做什么”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信号;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对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进行了战略思考。对继续走好中国道路、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紧迫现实问题, 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并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为中心, 总结改革开放重大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四个全面”的提出并不是一次成型的, 而是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入, 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重大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出来的基本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早提出于十八大报告, 是在我们党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 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的;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要义;全面从严治党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升华。虽然这些要求都曾反复出现在十八大之前的中央文件中, 但把它们概括起来紧密结合并贯以“全面”二字, 在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次。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 以正在做的事为中心, 总结改革开放的得失, 探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工作经验做出的基本结论;正体现出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 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体现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 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文明成果,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当代中国发展大计,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是我党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 又是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的新鲜总结。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 汇集了改革智慧, 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总体思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汇集了改革智慧, 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战略领引。

1.“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是汇集改革智慧的重大科学决策。

科学本质在于按照科学的基本规律办事。新的起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必然要求决策科学。要做到科学决策, 就要用辩证的思维认识分析过去和发展的现状, 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理清发展思路, 增强科学决策意识。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 转型步入“阵痛期”, 发展处于“关键期”, 要抓住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必须坚持问题为导向,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回顾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实践, 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全球经济结构正处在深刻调整中,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速度换挡, 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时期, 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条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我们要解决和克服前进中的种种问题, 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科学统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抓住改革创新的关键问题, 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难点问题, 研究对策, 寻求答案提出来的, 是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汇集了改革的智慧的基础上, 做出的重大科学决策, 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成熟和充分自信。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在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总揽全局、运筹帷幄, 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在经济发展上坚持稳中求进,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上, 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啃下了一些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在依法治国中, 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在党的自身建设上,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厉行八项规定, 坚决纠治“四风”,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严明纪律, 惩治腐败, 重构政治生态, 凝聚党心民心,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顺应历史潮流, 紧扣时代脉搏, 围绕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国、如何管党,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国内与国际的联系上, 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原则和基本立场, 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把握和运用, 是我党治国理政方略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必须指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我们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一脉相承、互相交融的。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 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的战略布局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以说, 在当代中国, 我们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本质上就是要完成上述的总任务、实现总目标, 这正体现出我党在发展战略的一脉相承。同时,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战略布局是要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的, 任务内容和侧重点也可以有所补充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突出了新形势下治党治国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 更加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 对于解决现实中的重大紧迫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科学定位和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略的认识不断深化, 对治国理政方略进行科学定位和顶层设计的又一成果。

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十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布局和总任务, 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总框架。在总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经验, 巩固其成果的基础上, 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明确要求, 这充分揭示了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

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战略布局的科学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其中, 经济建设是中心,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是“全面”和“协调推进”,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 四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贯通、科学严密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可以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党治国理政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既与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治军之道一脉相承, 又经过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略系统的深思谋虑, 鲜明表达了党中央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政治担当和战略定力。我们只要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抓落实, 就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是科学思维的集中体现, 为我们攻坚克难, 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的战略思考,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 为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引导。

1.“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 体现科学思维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 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事物和过程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维度、多要素所构成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世界。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把握世界, 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战略思维, 也是科学思维的本质体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党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 掌握发展规律, 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思维的生动具体的运用。抓住“四个全面”, 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主攻目标、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纲领性目标,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也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大势所趋;全面依法治国, 是经济发展的稳压器, 也代表着社会正义和现代文明的指向;全面从严治党, 为法治和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保障和政治保障,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 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蕴涵着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 体现了统筹协调方法艺术的自觉运用, 解决了我们在改革攻坚期, 发展关键期过河的“舟”和“桥”。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系统论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 是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有效途径。

系统论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是现代科技和认识论发展而产生的科学思维, 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开放的进化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事物。逻辑思维是人们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系统论和逻辑性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重点在“全面”, 核心在“全面”, 关键在“全面”。这要求我们统筹发展, 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一手硬、一手软, 必须总体把握, 协调推进。从“四个全面”丰富内涵来看, 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体, 是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重大战略布局, 这四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系统科学和逻辑思维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每一个“全面”自身又是一个子系统, 彼此间相互依存、关联递进, 体现出严密完整统一体, 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统一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我们学习把握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系统科学和逻辑思维, 必将成为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做到目的、动机、效果的有机统一。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有机结合, 为我们攻坚克难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 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 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成果。我们坚持实事求是, 就要求我们干工作必须从客观事物自身规律和发展要求出发, 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 科学把握好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维护好理论与实践在真理性与科学性上的高度统一。针对当今发展中的问题, 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 我们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 抓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坚持稳中求进, 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展现新作为, 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攻坚克难, 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须臾离不开指导理论的创新和战略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只有我们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价值, 才能不断夯实思想基础, 运用好科学思维, 提高行动自觉, 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项任务和要求,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 编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9.

[3]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 编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6.4.

[4]人民日报社理论部, 主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2.

[5]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12.

[6]习近平“四个战略思想”.[DB]人民网, 2015 (02) .

[7]双传学.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基础[N].光明日报, 2015.3.26.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全面依法治国, 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 2015.5.5.

论述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结合实际,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0分)作答要求: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展开论述。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6

关键词:规范司法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检察机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大局,全面理解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将各项检察工作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谋划和推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瓶颈,其中之一便是司法行为失范现象还大量存在,与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相适应,离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需求还有差距。因此,检察机关要充分认识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检察人员规范司法的能力与水平,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的法律监督保障。

一、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基础作用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全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与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基础。而规范司法行为的功效之一,就在于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司法行为的任意性、选择性,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为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加强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有效解决司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完成好担负的职责使命:一是坚持司法办案,积极履职。要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强化诉讼监督,促进司法公正。二是坚持严格司法,规范履职。在积极履职的同时,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案,注重法律监督措施的适当性,注重司法行为的合理性,把维护司法公正、依法保障人权落到实处;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

打基础才能谋长远。检察机关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监督保障,就不能搞“花架子”,需要从基础做起,久久为功。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整治检察环节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打牢检察工作的基础,既能维护司法公正,确保司法成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能防止因不依法办案侵犯群众合法权益而引发社会矛盾,进一步提高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的权威性、有效性。

二、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具有破题作用

当前,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司法体制改革正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应的检察改革试点工作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并提出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必须以深化检察改革为支撑。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不但内容上要求“实”、方法上要求“活”、效果上要求“真”,而且思维上要创新,手法上要出彩,切实完善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检查、便于问责的制度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检察权正确运行的一些隐性因素将得以展露,制约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的一些制度阻碍将得以发现。检察机关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规范司法行为的制度规范,进一步创新规范司法行为的工作机制,从明确司法岗位和司法主体职责入手,分岗、分级、分层设定司法职责、权限和责任,科学制定工作流程,细化量化工作标准,确保司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规范有序,确保司法活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章可循。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积极元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通过规范司法行为,倒逼检察制度完善与机制创新,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完成“完善检察人员办案责任制、健全检察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等检察体制改革的破题之举。惟如此,相关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地使检察体制改革的成效体现到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公信力上。

三、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决定》提出的许多重大改革、重大决策和检察工作密切相关,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规范司法行为”的要求。这既对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建构意义,也对检察机关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到行动指南作用。

但是,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当前检察实践中大量出现的不规范司法行为,是检察工作的短板,影响了检察机关办案法治化的整体水平。因此,检察机关要切实规范司法行为,保障严格司法、公正司法。一是在思想上,必须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深化司法规范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牢固树立“不抓规范司法就是失职,放任违法违规办案就是渎职”的新思维;二是在行动上,坚决纠正自身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深入推进司法行为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抓紧、抓好。

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才能实现目标。检察机关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决果敢,方可取得规范司法行为整治实效,引领检察人员将规范司法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动作,才能引领国家公职人员、社会民众发自内心去认同、信仰法律,进而推动全民守法,树立法治权威,使法治成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民众的行为准则。

四、规范司法行为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推进作用

深化司法作风建设是检察机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主要抓手和重点任务。而司法行为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与司法作风问题具有内在联系与相同表象。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可以看成是检察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接力与延伸,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拓展与深化。

由此,检察机关必须始终清醒认识司法作风问题的顽固性与反复性,通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以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持续整治司法作风问题:一是强化纪律意识,进一步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过硬检察队伍是规范司法行为的保障,检察机关承担着查办职务犯罪、刑事诉讼等法律监督职能,要想取信于民,就必须建立健全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决不能搞“灯下黑”。二是增强法治理念,严守道德和职权边界。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要以建设司法作风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确保检察人员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正确行使检察权。三是加大责任追究,确保规范司法行为的制度落地生根。要强化“两个责任”,按照“五个过硬”的要求,不断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坚决整治不公正、不文明、不规范、不廉洁的司法行为,确保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7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 时代内涵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它的核心是全面。既是不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苏区老区掉队的全面小康, 又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小康。

2. 全面深化改革。

2016年初国家高层释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磅信号, 明确提出要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河南省过去的明星企业, 比如洛阳玻璃、莲花味精都属“僵尸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经过结构调整的阵痛, 必须痛下决心“刮骨疗毒”, 才能换中国经济一个强劲增长的明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保持政治坚定性”;改革更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 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

3.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可以说,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官, 依法治权, 因为官员手中握有权利, 官员的一言一行要比普通人有更大的影响力。要使法律成为全民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而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4. 全面从严治党。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是全部。全面从严治党要紧紧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盯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的十八大以后, 党中央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彰显出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

(二) 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各种矛盾依然突出,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不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就缺少动力;不全面依法治国, 国家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不全面从严治党, 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我们党对目前发展难题做出精准判断后提出来的, 体现出我们党直面矛盾、化解风险的勇气和智慧, 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来说, 清楚知道了路该怎么走, 事要怎么办。

二、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 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 党性观念薄弱;宗旨意识淡化, 工作热情不高;进取之心缺失, 工作作风不扎实;价值观念扭曲, 生活作风不良;求实精神欠缺, 学习风气不正等问题。在当前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 更需要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 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激励昂扬精神, 立志为党为人民有所作为的力量之源;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抵制腐朽思想影响, 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固本之举;是完成新世纪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改善党员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

三、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性修养

(一) 用统筹协调的方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一个都不能少, 必须协调推进, 并且每一个“全面”也都要统筹协调推进。

(二)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只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修养, 才能在实践中提高自觉性、坚定性, 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当前部分干部信仰缺失, 不信马列信鬼神, 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广东省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上班当市委书记, 下班拿罗盘上山下乡看风水, 还号召下面干部学风水, 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处分条例, 被中纪委查处。这说明关注领导干部的信仰追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一要坚定政治信仰, 必须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这是首要一点。二要不断加深理论学习,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通过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论著作、政策精神的学习和领会, 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在面对矛盾危机、歪风邪气时, 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三要坚持集体领导科学决策,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之间要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 团结和谐, 对于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要多听取百姓和其他党员干部的意见, 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少走弯路。四要带头遵纪守法, 以上率下做好表率。党员干部要模范执行党规党纪, 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切实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做好表率。

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永葆先进性, 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与前沿问题研究展望.广西社会科学, 2015.

[2]周明海.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论纲.长白学刊, 201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8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系统传播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不断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指明了方向。2015年10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趣味性更好的结合起来,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得到青年学生的理解和认同,并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2凝聚力量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和人民宝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既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的战略目标,又包括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举措。既为我们指明方向,又协调了步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在适应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顺应人民的愿望期盼,解决现阶段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和共同梦想。梦想承载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出发,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诉求,顺势而为提出来的重要战略布局。

1.3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是90后,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十分熟练,以手机载体的移动互联改变了学生获取讯息的途径,学生随时随地能够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由于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监管相对滞后,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三观”的不成熟,在处理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个人利益、公平正义等问题上,不少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淡薄、是非善恶不明,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甚至少数学生被误导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如何将其融入教学工作,能够帮助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因素

2.1高校教师理解程度的影响

教师使命是教书育人,如何在信息化时代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视野,而思政课教师除此之外,还有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价值引导的本领。习近平曾在与北大师生进行座谈时强调,“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作为指路明灯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理论知识。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如何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刻研究“四个全面”的相关理论。如果不在理论研究上下功夫,掌握不了“四个全面”的根本,就会认识不彻底,说服不了自己,更加说服不了学生。所以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相关理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知识认知、认同度也会直接影响融入课堂的实际效果。

2.2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的影响

教学方法采用是否得当,将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呈多元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容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途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都有了新的特点,对学习的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让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也给非专业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不能选择符合学生和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与时俱进,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理论思想深邃,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有一定难度,如果积极性不高,不能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善来吸引学生,那么学生真懂真信就是一句空话,更不可能去践行。

2.3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能否被广大人民认同和践行,能否顺利推进,深受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消灭贫困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仍严重影响着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其次,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群体性事件也不断出现,给社会稳定、法治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挑战。再次,党员干部中“蛀虫”带来的恶劣影响。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建设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等等,这些问题和情况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影响了党的建设和威望。最后,世界格局错综复杂和周边国际环境产生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挑战的过程中,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频繁,加上我国周边海域的不稳定,其中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干预,菲律宾的非法仲裁,这一系列问题给我国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严峻的挑战。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措施

3.1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要思想阵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开启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要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的融入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在按照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要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和疏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上去,让学生真心喜欢,乐于学习。其次,注重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相关内容为主题,对学校校园环境进行设置,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受教育者通过亲身体会和感受,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最后,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先进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应当具备制作精美课件的基本能力,还有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采用微视频等方式,紧跟时代潮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讲授内容。

3.2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也要体现时代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把“四个全面”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融入课堂、学习、生活之中。应当认真研究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加强对社会时事和身边案例的研究和探索,精心设计,把相关案例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向青年学生讲授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知识和新观念,努力让思政课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同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法,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事物,采取情景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分析、微视频等多种途径的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培育紧跟时代发展的青年。

3.3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了更好让学生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学校、社会、政府相互协作形成合力。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文化墙、宣传展板、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现实和虚拟的学校环境,组织专门人员,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开展专题性的板报、网络动漫、研讨活动等举措,让同学们在环境的包围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其次,社会各团体也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或者政党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伟大举措。最后,政府应承担起主导作用。但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社会矛盾也呈现易发多发,加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政府发挥强有力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攻坚克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高校教学,对广大师生深入理解和践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高校,教学,思政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9

2015年2月24日起,《人民日报》以系列文章的形式连续5天就“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表评论员文章,系统性地归纳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的论述,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我国国家治理新的战略布局,是对我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方针的顶层设计。在实施贯彻“四个全面”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刘家义,2014),是现有国家机构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全面对接“四个全面”总体要求的政府职能部门。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面对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必将是审计机关未来工作的方向和指南。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强化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包括对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对公共权力行使的制约两个主要方面。公共责任的履行和公共权力的行使,都涉及到责任和权力主体,而国家审计对公共责任和公共权力执行者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就是经济责任审计。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出发,考察经济责任审计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与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因此,“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要从总体上把握。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四个全面”所蕴含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思想是,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结构化改革的关键期,是与此前零散的、琐碎的、问题取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相区别的。结构化的改革突出“全面性”的整体优化改革,强调“顶层设计”和改革领域的全覆盖。改革面对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异化”与治理,而这种异化则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监督制约机制的匮乏。

对权力和责任的监督,是审计的本源。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将审计定位在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上。李克强总理对审计署的指示也强调审计机关要做“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对用权力制约权力,进而为国家治理服务有深刻的诠释和独特的贡献,那就是中国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建立,把对各级官员的组织监督、纪检监督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为监督和考核官员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手段也更加有效。可以想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战略期,经济责任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对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下面,本文将系统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定位。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要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既要避免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同时也要合理使用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通过转移支付和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正,建立共富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08年的基尼系数曾高达0.491,2012年回落至0.474。基尼系数偏高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仍然较大。这种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国很多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在财富分配上占据政策性优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我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占有的是国家经济资源,而其管理者却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一己私利,造成相对于其他经济主体的不公平竞争。实现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必须限制特权,将权力交给市场。这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监督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权的作用,通过限制其管理者的权力运行,促使其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并对其谋取私利的行为予以限制。事实上,审计署对中央国有企业的审计一直以来都存在缺失。1998年机构改革时,审计署对中央国有企业的监督权被“稽查特派员”的监督取代,《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这项监督权并没有落实。后来,通过对由中管干部任职的五十多家央企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署才实质上行使了对中央企业的审计监督。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将是审计机关通过规范公共权力运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载体。

(二)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国家审计一直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其工作的主要方向。改革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需要领导干部积极落实,勇于担当,协调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经济责任审计对推进改革重大举措的深入贯彻执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国家审计要密切关注各项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促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2014年7月由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下简称《实施细则》)中,对不同审计对象的审计重点进行了明确细化,其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是每一类被审计对象的首要审计内容①。

目前,审计署开展的省部级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中,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都被列为审计的重点,是考核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重要标准,也是进行审计评价的关键环节。经济责任审计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措施的落实情况为重点关注内容,针对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审计,并从体制机制角度提出整改措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可见国家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限制个人权力,限制“人治”对“法治”的阻碍和干扰,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重要机制,不仅包括对公共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而这种制约机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方法是实施“合规性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情况,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经济责任审计是结合了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国家审计形式,而合规性审计是判断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基础。领导干部的施政方针在符合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同时也不能与已经存在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中,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也是一项普遍性的审计内容。

(四)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武器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目前,我国有八千万党员,庞大的党员队伍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建设情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审计内容。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要求审计人员瞪大“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和揭露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风险隐患,切实起到审计反腐“尖兵”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的国家审计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0 年至2013 年四年间,审计署仅向司法、纪检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就达1 061 件,为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提供了依据①。最近,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紧密围绕“反腐、改革、法治、发展”的四大主题进行,其中“反腐”被置于第一位,足以反映其被重视的程度。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已形成广泛共识。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其所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廉洁自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袭,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廉政建设的要求,同时要对辖区内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实施监督,这是人们赋予领导干部的使命,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未来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经济责任审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促进“稳增长”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但是,少数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贪污腐败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这些都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大趋势背道而驰。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制度之一,应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其的神圣使命。

(一)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助推干部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管理、监督和政绩考核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审计监督权”同时又是一项宪法权力,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审计在获得公共责任履行和公共权力运行方面真实情况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国家审计能够为其他党政监督机构发挥作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信息,是我国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前几轮中央巡视组对国有企业的巡视中,“审计先行、巡视跟进”的思路已初露端倪,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也离不开纪委监察等部门的调查跟进。

目前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具体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八个方面。实现与其他监督体系的合力,助推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对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依法依纪给予免职、降职、责令辞职、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以及撤职等其他处分;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给予肯定,并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下一步,应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为国家治理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为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扫清障碍。

(二)通过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争当改革“促进派”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中的作用,还要求努力打造一支合格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其审计能力的提升是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日趋复杂,改革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深水区,国家审计的职能边界也随之扩大,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首先,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领导干部个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界定既要从全局把握,又要从具体项目着手,既要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要对法律法规了然于心,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覆盖面广,不但包括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和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审计,还包括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等情况,特别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整合,并转化为具体的审计方案,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可以说,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整合了“四个全面”的全面内涵。面对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新要求,审计机关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审计职业化、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崔振龙,李俊,李厚喜,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开创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局面[N].中国审计报,2014-11-05005.

[2]崔振龙刘西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发挥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作用[N].中国审计报,2014-12-31005.

[3]崔振龙,彭新林,刘西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国家审计要争当坚定的改革促进派[N].中国审计报,2015-06-17005.

[4]高培勇,崔振龙,贾康,任剑涛,孟春,戴焰军,刘飞,汪德华,谢林,赵早早,汤林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国家审计——“国家审计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专题座谈会[J].财贸经济,2015,04:146-161.

[5]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10-27.

[6]贾康.“四个全面”与国家审计[J].经济,2015,05:10.

[7]刘家义.在2014年度第一期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上的讲话.审计署网站http://www.audit.gov.cn/.

[8]刘西友.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J].审计与理财,2014,09:10-11.

[9]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1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为一体的科学布局。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既有目标, 也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2015 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全面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①努力实现小康水平、焕发改革活力、强化法制思维、坚定从严治党,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战略意义。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作风建设

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 各种利益藩篱纵横交错, 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审视党的作风建设, 探索适合中国共产党本色的现代执政党作风。

(一)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契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

十八大至今,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始终将百姓冷暖记挂心头, 努力从作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 归结到为民务实清廉上来。” 这些关于执政为民理念的阐述表明了我们党越来越明确自己是“人民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一定位;越来越鲜明的把密切联系群众,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依据。

(二) 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

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 多年的历史经验, 突破性地为现阶段的改革提质升级, 进一步提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主张。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 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 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式下的正确战略选择, 充分展现出我们党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改革根本方向和改革路径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将中国特色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优良作风的充分彰显。今后的作风建设将进一步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进而推动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 与全面依法治国相配套的依法执政的作风

从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到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性与紧迫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 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的提出, 法治理念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日益得到彰显。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体现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 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争取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良好局面。

(四) 与全面从严治党相适应的廉洁高效的作风

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意志, 体现了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鲜明立场。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以反腐倡廉为动力, 全面从严治党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其核心问题;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其最终目标。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 廉洁高效自律的作风和形象不仅使百姓收到了很多获得感, 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它也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摘要: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经过90多年的历程, 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长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党, 这一转变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审视党的作风建设方向问题, 探索出适合中国共产党本色的现代执政党作风。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风形象,方向初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 2014.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举行2015年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 2015-1-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11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理论

中国是一个讲究战略的大国,“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是对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综合的、全面的、强有力的概括,体现出跟上世界发展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和如日方升的发展步伐。“四个全面”符合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哲学原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深化的成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彼此交融又使其深化成长,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体现出坚定的立场性

坚定的立场性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表示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四个全面”在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星,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的科学理论战略。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精神、生活、文化富裕,是一个汇集到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一切站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是空头支票,是立足于人民,是落实到实处的,是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出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将“依法”立于人民身上,坚持依宪、依公众、依公正,正所谓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让人民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懂法,都与人民息息相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近,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人民的支持是党的力量之源,没有人民也没有党。党中央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党和人民密切联系起来,只有从严治党才能不负民众所托。这都体现出坚持一切为人民的坚定的立场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四个全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新的成长,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样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有新的成长。

二、闪耀着辩证法光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强调的辩证法。切实推进“四个全面”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它坚持全面而非孤立保守和片面。虽然每个“全面”的提出背景、时间和意义不同,但都体现出同一原则、奋斗目标;从其整体看,既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也能体现出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既解决经济问题,也解决社会问题;既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解决党自身的发展和领导问题,也体现出与五位一体的协调呼应。“四个全面”坚持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促进的辩证的观点,它的四个方面不是单独的单行体,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引领之位以及其他三方面的支撑和相互协调,它们都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国情中的成长运用所得,“四个全面”是与其融汇贯通的。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长,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又与中国实际结合。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实践性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战略这三大经济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等相关改革政策;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组织一系列民生调查,使人们真正了解法律的作用;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将党纪严格落实到全国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惩贪污腐败,严抓“大老虎”,提倡反腐倡廉。这些都是“四个全面”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四个全面”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优越性;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方向和国家领导方略,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时代性、民族特色和社会价值。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人民群众评定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社会新生长的与时俱进的战略;硬抓实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是民之所愿。

参考文献:

[1]《“四个全面”的理论特征》,人民日报,2015,07,07.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光明日报,2015,09,20.

[3]《着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厚内涵》,光明日报,2016,02,16.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光明日报,2016,02,1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篇12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战略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互之间是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的,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从实施措施和实现目标的相互关系来看,只有做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不管是措施的实施,还是目标的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强力支撑。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重要内容,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道德体系,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通过对社会主义道德一系列理念和要求的宣传与弘扬,提升每个人和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与水平。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只有通过切实措施提升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才能够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顺利实施。高校教师要认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坚定大学生对未来道路的信心。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建成小康社会,是几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想。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具体来讲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管是政治、经济的发展进步,还是文化和社会的繁荣和谐,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保驾护航。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提倡诚信意识,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诚信经济。“如果欺诈横行,人们互相都不信任,还能有健康的市场经济吗?”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每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践行才能更加到位,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完善。科教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更是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科教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引领和价值标准。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扎实开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使得团结、友爱、互助等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净化社会空气,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的殷实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富足,还包括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安定团结,这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总之,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上达到小康,还包括着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道德风气也应该提升到小康的标准。只有如此,才是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自从确定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虽然有时面临一些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只有进行时。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延续和深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中随着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的深层次的问题开始显现,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因而使得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改革的深化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艰难事业。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目前,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一方面,改革调整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相反。因此,要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提升每个人的社会主义道德自觉意识,使得社会主义道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样,就能始终保证改革事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升每一名改革者和改革参与者的信心与勇气。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需要每一名社会主义建设者树立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理念。此外,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营造崇尚改革创新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为改革深化营造有力的大环境,也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必不可少的支撑举措。

3.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也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

众所周知,法律和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主要方式和途径。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道德和法律如同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道德离不开法律的支撑,法律离不开道德的相助。因此,全面依法治国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从传统来看,中国的法治传统和中国人的法治思维有时是薄弱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升每一名中国人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全面法治的国家,中国社会只有成为一个全面法治的社会,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角逐当中。一个文明国家首先是一个法治国家,一个文明社会首先是一个法治社会。

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依法治国必须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治国理政的最佳效果。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效提升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气,就能够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减少其深入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就能够加快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建成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4.全面从严治党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

治国必先治党。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历史已经证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的党创立伟大的事业和梦想,伟大的事业和梦想需要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体现在她的先进性、纯洁性上。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要全面从严治党。要使得党员干部从不能腐、不敢腐到不想腐,仅靠党纪国法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升每一名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之策。“对党员干部首先是要求做道德模范,在家里是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好兄长,在单位是个好职工、好干部,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思想决定着行动。通过社会主义道德的学习,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够真正做到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这样,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才能实现以党风正政风,以党风促民风。

二、充分重视和认真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不管是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都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所以,在“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的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并且需要认真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把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来看待,做到常抓不懈。每一位中国人都渴望一个强大、富裕的中国,这种重新唤醒的使命感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因此,我们不但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德治国家,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放到同样的地位上看待。不容否认,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少数人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缺乏使命感,道德素质下滑,进而导致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潜规则盛行,社会风气下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要大力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入脑入心,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此外,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整体合力综合施策。一方面,个人、家庭、单位、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步调、密切配合,形成道德建设的合力;另一方面,要综合考量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现状,既要突出道德建设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齐头并进。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只有依托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才具有自身的实际意义并获得深入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只有密切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顺利实施。通过激发大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鼓舞大学生积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共同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支撑。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真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只有密切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顺利实施,并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读本[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审计资源优化下一篇:农家书屋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