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2024-09-28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共6篇)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篇1

一、分类:此分类标签贴于书柜上。

按政经(1)、文化2)、科技(3)、生活(4)、少儿(5)、综合(6)、音像(7)等分类,其它依次类推。

二、编号:此编号标签贴于书脊上。

政经类图书按1001、1002、1003……

文化类图书按2001、2002、2003……

科技类图书按3001、3002、3003……

生活类图书按4001、4002、4003……

少儿类图书按5001、5002、5003……

综合类图书按6001、6002、6003……

音 像 类 按7001、7002、7003……其它依次类推。

1、政经类:A-F主要包括哲学B、社会科学总论C、政治D、法律E、军事E、经济F类图书。例如《毛泽东选集》、《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农户小额贷款知识问答》、《土地转让和房屋买卖》、《结婚、离婚与家庭财产》、《维权诉讼官司怎么打》等等。

2、文化类:G-K主要包括文教G、语言文字H、文学I、艺术J、历史地理K类图书。例如《中国当代电影》、《诗歌体中国历史》、《儒林外史》、《西游记》等等。

3、科技类: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总论N、数理科学和化学O、天文学P、地球科学P、生物科学Q、农业科学S、工业技术T、交通运输U、航空航天V、环境科学X、安全科学X等图书。例如《常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安全优质蔬菜生产与采后处理技术》、《淡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鸡病诊治彩色图谱》等。

4、生活类:主要包括医药卫生R,以及生活常识类图书。例如《常见假冒伪劣商品识别手册》、《常见病家庭中医防治》等等。

5、少儿类:主要包括各类型图书中少儿读物类图书。例如《儿童快乐剪贴游戏》、《儿童色彩画入门》、《木偶奇遇记》、《开心女孩》等等。

6、综合类:主要包括丛书Z、百科全书、词典、年鉴Z等图书,或无法确定类别的其他内容的图书,都可列入综合类。例如《百科知识》、《统计年鉴》等。

给分类号:包括分类号和书次号。书次号是用来确定同类书前后次序的号码。如图书是儿童类图书,分类号应写成:儿童类

1、儿童类

2、儿童类3……,数字1、2、3……为书次号。最后把分类号写在书标上,贴在图书书脊最下方。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篇2

一、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武义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通过去年一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全县54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但从实际开放运行情况看, 能够坚持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真正使图书发挥作用的村并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时间无保障。

相当一部分村的农家书屋, 由于不能保证定时正常开放, 农民群众不能及时方便地借书还书, 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看书热情。相当部分村的图书成了一种摆设, 有的甚至从未开放。

2. 农家书屋的图书难合农民口味。

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多为新华书店代为配购, 所购图书针对性差, 质量也有问题, 可以说农家书屋里的很多图书都是滥竽充数, 根本不合农民所需要的口味。甚至有些图书是特别购进的, 从内容到装帧都有问题。少数农家书屋的书架上存放的全是破旧不实用的书籍, 很少开展活动, 没有人气, 作用不明显。

3. 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专业素质较差。

现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又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专业知识, 不懂图书的分类、编码、上架, 对图书管理不熟悉,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影响了图书借阅工作的开展。

4. 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许多农家书屋, 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对图书的借阅管理不严, 图书损坏、丢失现象较为严重。

二、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形成当前农家书屋建设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管理机制、购书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作为农家书屋主体的农民群众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

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 如今青壮年都已进企业打工或外出经商, 在家的几乎全是老年人和小孩。老年人白天忙于农话, 早晚忙于照顾小孩, 很少有时间看书, 再加上老年人一般文化较低, 甚至相当部分是文盲, 看书有困难, 也没有看书的习惯, 再则, 大部分老年人, 他们喜欢看电视、看戏。对书籍也不太感兴趣。在思想认识上就无所谓有没有农家书屋, 无所谓看不看书, 所以借阅者也就寥寥无几了。有的虽然会去农家书屋借书看, 但他们认为这些书和报刊、杂志都是国家赠送的, 不是自己村购买的。认为拿几本书看看无所谓, 还不还也无所谓, 对书籍报刊也不爱惜, 有些人甚至占为已有。所以也就影响了农家书屋图书的管理。

2. 后续投入不到位。

从目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看, 由于农家书屋的建设, 缺乏后续经费的投入, 图书资源仅限于起步时的那些书, 新增图书几乎为零, 难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农家书屋虽然办起来了, 但由于缺乏宣传, 很多农民朋友还不知道村里有农家书屋, 不知道农家书屋有报刊杂志等各类书籍是可以免费借阅的。

4. 开放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 相当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干部兼任的, 且没有固定的工资报酬, 不能保证正常的开放时间, 而且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 缺乏管理知识和对图书进行必要的推荐宣传的能力。因此, 在管理上没有科学性, 缺乏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造成管理混乱。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科学管理, 使之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出版部门都将着力围绕着农家书屋的完善、管理、利用、优化、提高五个方面展开工作。使得农家书屋不流于形式, 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

1. 完善农家书屋运行管理机制。

在运行机制方面, 农家书屋的管理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 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运行。县图书馆要加强对农家书屋运行管理的指导, 及时了解和解决问题。在借阅管理方面, 县图书馆要积极扶持农家书屋, 对农家书屋实行定期图书配送、流转、更新, 实行图书资源共享, 图书馆结合各书屋的图书需求, 统一协调各书屋进行流转借阅。同时, 读者须办理借阅证方可借阅图书。

2. 落实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人员, 这是办好农家书屋的基本条件。一般要挑选自身爱好读书, 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和时间有保证的村民担任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同时, 要注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对管理员进行农家书屋操作的业务流程、图书分类、图书借阅、图书保管制度等系列的业务培训, 进一步明确职责, 增强服务能力;对农家书屋的功能与作用、开放时间的固定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传授管理经验。这样, 农家书屋才能真正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作用。

3. 加大农家书屋后续经费投入。

农家书屋建设经费的投入, 不能停留于开始阶段的一次性投资, 设备的维护增添, 图书的更新补充, 人员工资的支付等等, 都必须有较大的后续经费的投入来解决。只有后续经费的保障, 才能使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后续经费的资金来源问题, 可以采取县财政补助、乡镇财政配套、村委会补充等统筹解决。同时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 建立必要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 目的在于明确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 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 进而将其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规划中来。不仅能拓展农家书屋功能, 还有助于农家书屋长期稳定发展。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农家书屋评估机制, 逐步实现农家书屋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篇3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建设功能延伸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2-0076-05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目的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保证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甘肃省是最早试行农家书屋工程的西部省份,自2005年12月17日在兰州市榆中县的15个行政村挂牌后,到2009年年底,甘肃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7600余个,到2010年年底,建成书屋总数逾万个,可覆盖全省60%以上的农民、2/3的行政村。

农家书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随着该项工程不断走向深入化和细致化,甘肃省对农家书屋具体功能的认识也发生转变和深化,从最初的以全国统一设定的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的基本目标为准,发展到现在的将农家书屋的功能更具体化。2009年,甘肃省在书屋功能上不断创新,探索出农家书屋的“四大功能”:一是科学配置图书,发挥学习场所功能;二是传递市场信息,发挥信息窗口功能;三是开展宣讲活动,发挥基层阵地功能:四是开展培训教育,发挥培训基地功能。

2010年元月初,笔者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强湾村、白崖子村、月亮湾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个别村民进行访谈,试图了解农家书屋的实际运行和利用情况,重点考察农家书屋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对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的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了书屋的基本配置,及村民的借阅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农家书屋的基本配置情况:书目配置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1.1纸质类资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强湾村和白崖子村在书目配置方面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每个书屋不少于1000册图书的标准。图书种类包括文学、艺术、少儿读物、农业科技等,基本能满足农村读者的需求。

相对来说,报刊的配置则相对较差。强湾村农家书屋共有《甘肃科技报》《甘肃日报》《白银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文摘报》《中国青年报》等七种报纸,但书屋空间狭小,报纸成摞堆放于一张邻近墙角的书桌之上,取阅报纸很不方便。在调查中,并没有看到当日的报纸。为此,笔者走访了该书屋管理员,书屋管理员解释说,通常情况下,报纸并不能按期到。由于强湾村距县城较远,因此,报纸是先送到县上,再由县里派人送到强湾村,而县里则可能会截留某些报纸,因此,报纸送达强湾村农家书屋时,不仅已经过期,而且还会缺失一部分。管理员补充说,报纸一般是半月或者一月送一次,有的报纸还可能没有,而且很多报纸都没人看。相比较来说,期刊更受村民读者的欢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中包含着有趣的股市、时尚信息、笑话幽默等内容,更符合农村读者娱乐休闲的需要。

与强湾村相比,白崖子村的情况则相对差一些。在农家书屋里并未见到报纸和杂志。书屋管理员说,报纸和杂志基本能按时到达,每周二和周五都有人送报纸或杂志来。当问及书屋里没有报纸和杂志的原因时,书屋管理员说,杂志类的读物都是刚一送到就被村民拿去看了,之后没有回收上来。月亮湾村地处山沟,村委会所在地距离最近的山村坐车也要十分钟,所以读者很少。管理员说因为村委会搬了一次家,所以,农家书屋的很多书打包之后还没有拆包。

1.2电子音像、网络类多媒体资源

按照国家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应配备不少于100种(张)电子音像制品,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在实际走访过程中,笔者未亲眼见到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管理员说,戏剧、小品类的音像产品非常受欢迎,大部分被乡村音乐班借走了,但是,借走之后再未归还,流失严重。所以,有了新的光盘时,管理员不是十分乐意外借。但是,在书屋里播放又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强湾村的农家书屋是一间十几平米的村委会办公室,书屋里所有的配置包括:三个书架,一个取暖的炉子,三张堆放报纸和杂志的桌子,一台液晶电脑。笔者一行四人的到来使书屋显得有些拥挤。电脑作为播放音像制品的工具之一,也因为它的稀有和珍贵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该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说,“不让小孩子玩电脑,初中生和高中生可以玩,再就是回乡的大学生可能会来查资料。”这是村委会唯一的一台电脑,是甘肃省商务厅捐赠的。村民家里很少有装电脑的,一年的宽带费用让村民们觉得不能接受。而在中学生普遍都会上网的情况下,他们能选择的只有学校附近的网吧。

白崖子村的基本设施条件较好。书屋面积几乎是强湾村农家书屋的三倍,村委会配有一台29寸的彩电,并且有相应的音响设备,但是,也没有看到音像制品,据书屋管理员说,村里的老年人非常喜欢戏剧类光盘,但也是有借无还,流失严重。由于怕流失太多,部分光盘被管理员收起来了,没有外借,有时也会在村里放映,受到年龄大的村民们的喜爱。白崖子村目前还没有通网络,且据书屋管理员说,村子里的居民都没有电脑。

2农家书屋图书资源的借阅情况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而能否实现这样的目标,则取决于农家书屋所配的图书等资源是否受到农民读者的欢迎。

在笔者进行实地调查的两个农家书屋中,强湾村农家书屋的读者借阅情况要好于白崖子村。通过借阅登记本可以看到,从2008年12月10日农家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6日,总共有348人次前来借阅图书。其借阅范围涉及农业技术、小说、人物传记、儿童读物等各个方面。据书屋管理员说,按规定每个读者只能借一本图书,但是,考虑到有的读者家庭距离比较远,也可以多借,不过,所借图书基本都已收回。借书不需要办理借阅证,因为都是本村居民,都很熟悉,所以只要登记借阅的图书、日期、借阅者姓名,即可以将图书借走。

不同读者的借阅情况有显著差异,而且两极分化很明显。借阅次数多的读者有达到接近百次的借阅记录,也有村民则很少借书,还有很多未借过书的村民。强湾村的前村主任强有雷是在农家书屋借书次数最多的读者,他60多岁,平时很喜欢看书,他平时看得较多的书包括小说、人物传记等。他说,他很喜欢看《毛泽东传》,而且他觉得村里的很多人也对《毛泽东传》很感兴趣。在借阅登记册上,传记类图书的借阅次数为4.6%。他说,看了这些人物传记之后讲给孙子听,孙子也表现出对这些知识的有兴趣。

在强湾村农家书屋,通过与5个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谈话,笔者了解到,与学校图书室相比,他们更喜欢农家书屋。因为农家书屋里“有更多课外书”,而学校图书室则较多是教辅类书籍。他们并不经常

购买课外书,但都会使用网络,他们都有自己的QQ,当要求展示他们的网络技术时,他们熟练地登录QQ,到空间里偷菜等。平时他们在网吧上网,通常不超过两个小时。

根据白崖子村农家书屋的借阅登记册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12月15日农家书屋开放以来,到2009年12月31日,共有49人前来借书,是强湾村农家书屋借阅人次的1/7,而2008年12月15日书屋开放以后到2009年1月8日的24天中,只有1人到书屋借书。当笔者询问坐在农家书屋周围的村民“是否知道农家书屋”时,他们回答说“不知道”。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两个乒乓球台,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在打乒乓球,而在靠边的一个稍微隐蔽的地方则有人在打麻将。该村的农家书屋也是在笔者进行调查时才开的门。

3问题分析与思考

甘肃省最早践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工程,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农家书屋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农家书屋硬件设施日益齐备的前提下,其实际运行情况更应该受到关注。

3.1农家书屋的报纸、杂志、音像类资源仍不完备

农家书屋应配备的报刊应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而笔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备基本齐全,而报刊、音像制品等资源缺乏。拿报纸来说,在秉承“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的新闻观念下,及时将报纸送达书屋才是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强湾村农家书屋的报纸不仅不能及时送达,还会在传递过程中遭到截留。远离市区的偏远地理位置是报纸不能及时送到的客观原因,而能否配备专人给农家书屋运送这些资源,则是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音像制品受到广大农民读者的欢迎,因为它更符合农民的接受水平。在笔者的调查的过程中,强湾村和白崖子村都有村民反映,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音像制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农民现有的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的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这使得农家书屋管理员不愿将音像制品外借,因为担心有去无回。对农家书屋基本配置所做的要求中,只对农家书屋需配置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网络资源等做了规定,至于如何有效利用并没有提出合理的建议,也没有对电视机、VCD等播放设施的配置作出明确规定,这也是音像制品类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之一。

网络资源是所调查地区的农家书屋中罕见的。除强湾村有一台商务厅捐赠的电脑外,其他两家农家书屋都没有电脑,而且也没有通网络。当网络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常态,当网络已普及到几乎各个阶层,当手机上网已经发展到3G,这些农家书屋网络资源的配备则显得更加必要。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网络的机会,但是这也是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占了较大比重,他们更多地用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而查资料、看新闻对他们来说仍然是相对不熟悉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因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背景。

3.2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待遇问题亟待解决

应该说,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把关人”。在白银,他们被称作“文书”。他们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读者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总体上看,在调查的三家农家书屋中,强湾村的文书是比较负责任的,他能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如果有人要借书,给他打电话他也来。该村的前支书还说“晚上有人找也得来”,并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因为这份工作比较辛苦。强湾村的文书每年有4900元的工资,担任书屋管理员没有额外补助。其他两个村的文书则相对不那么称职。

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的管理、使用及改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能够发挥自身的效用,各地纷纷开展管理员的培训,要求管理员既要管理、服务,同时也要创新。《农家书屋管理员》手册对管理员做了具体要求,并将管理员应具备的有关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详细归纳。然而,与实际情况相比,这些对书屋管理员的规定并未落到实处。在所调查的农家书屋中并没有见到管理员手册,而管理员也并未提到曾受到相关培训。

目前,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村委会成员义务担任的。除了国家每年发放的工资,没有额外的补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并且以此来实现自身价值。笔者以为,如果保证书屋管理员可以劳有所得,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偿,则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毕竟“在其位谋其职”的观念还是深入中国老百姓观念的。

有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选用退休教师担任,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退休教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保证书屋的正常开放和有效运行。然而,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他们可能会与农村读者的阅读喜好存在差异,而长期离开农业劳动的他们,也可能不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从而影响到书屋在选购图书方面的针对性。另一方面,适当的经济补助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对劳动的肯定。

3.3“知沟”仍然存在

建设农家书屋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丰富农民日常生活和劳作之余的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的基本情况仍然是贫困,农民的主要目标仍然是赚钱,众多农民进城务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无暇顾及自身的文化需求。农忙时节不用说,而农忙过后,又想其他办法打工赚钱。因此,农民的自身情况决定了他们对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如强湾村前村主任强有雷,从2008年12月10日书屋开放到2010年1月5日,他累计有18次借阅登记。而他自身的基本条件(曾为村主任、现已退休、有不错的经济条件)都是他能经常到农家书屋的前提。相比其他村民,他更多地享受到了农家书屋的实惠。

这与知沟理论的假设很相似。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知识的发展没有止境,知沟的扩大也将继续。

3.4农民有其自身特有的阅读兴趣

在调查中了解到,《毛泽东传》等传记类作品受到农民的喜爱。不可否认,农村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农民的思想中仍然保留着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领袖的崇拜,通过传记来了解他们心中的伟人,进一步深化这一伟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他们喜爱传记的原因。其他名人传记,包括外国名人的传记,如《希特勒传》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喜爱,这符合农民读者的本性。他们喜爱带有故事性的书,对伟人有一种天生的崇敬,阅读人物传记既是一种消遣,也是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伟人,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3.5偏远地区农家书屋的状况堪忧

笔者调查的强湾村和白崖子村离白银市较近。但是,由于这些村子都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而且村民们住得比较分散,因此,限制了他们去农家书屋。所以,农家书屋的位置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客观存在的地理位置的前提下,如何使农家书屋最大限度地惠及村民是需要继续考虑的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村民都搬到市里居住,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少,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笔者在强湾村小学了解到,一个班只有十几名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家书屋该如何发展以及朝什么方向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农家书屋功能的延伸、发展

农家书屋最初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农民,随着书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农家书屋认识的深入,发展和延伸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的重大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和学校的关系密切。

4.1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关系

作为农村里的知识阶层,在校学生们更能与农家书屋产生直接的联系。笔者进行调查时碰到的几个初中生都表示喜欢到农家书屋来。其中一个叫金芳的初中生在书屋里共借阅19次图书。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正在上小学五年级)也经常到农家书屋看书,她的借阅记录为10次。

创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要促进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然而,如果不是从小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想要使现阶段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存在很大困难。因此,现阶段可以使各村的农民多接受一些能在短期内得到实际效益的技术性知识,如电焊、维修,甚至养花、种草等技术知识。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将农民读者定位成“泛农民”,一味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等致富类图书。“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应该采取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策略,满足农民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项目,将经济目标作为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为了能让这些农民读者为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完成从纯粹的农民到知识型农民的蜕变。所以,他们才是农家书屋更应重点培养的对象。

4.2农家书屋与学校间的关系

鉴于农家书屋与在校学生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其对在校学生的潜在、长远的影响,可以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里或者在学校附近,将农家书屋与学校进行嫁接将会产生“一树多果”的效应。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们的借阅,也会为村民们借书带来便利。由于村民们大都住得比较分散,因而到农家书屋借书存在很多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如果将农家书屋建设在学校附近,村民们就可以将借书、还书的事情交给孩子们。孩子们每个星期都有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因而可以保证村民的阅读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同时,也能保证图书的及时归还。而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因此,能确保可以完成这项任务。尤其像月亮湾村这样居住分散的山村,更需要将农家书屋建在学校附近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否则真正就成了摆设。

当然,由于农家书屋和学校分别归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因此,需要分管这两个单位的上级机构协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定,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农家书屋需要派专人进行管理,并且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当前,农家书屋大多建在村委会,并由村委会的相关成员进行管理,这其实反映了农家书屋缺乏专门管理人员的问题。而实际情况表明,由村委会成员兼职管理农家书屋的效果并不好,没有相应的劳动报酬,书屋管理员也不具备全面管理图书的素质,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农家书屋和学校进行结合后则需要改善书屋的管理情况。因为学校可能与村委会距离较远,因此,不能再将村委会工作人员作为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

从农家书屋开始兴起,到现在已有15年的时间,作为“三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文化层次的提升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它受到经济、社会、书屋管理员、农民自身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在全国各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的前提下,农家书屋所起到的效果也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利洁.从读者定位审视三农图书的选题策划[J].出版发行研究,2007(11)

[2]瞿振元等编.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惠民.最后的前沿:农村图书市场解读[J]中国出版,2006(10)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篇4

关键词:中图法,历史,四部分类法

《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更新了第四版。从1975年至2008年,《中图法》在实践中应用了三十多年。图书分类法虽然连续更新了四个版本,但和其他技术理论一样,也需要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继续改进。所以《中图法》作为图书分类专业的方法技术,依然有着可供改进的的余地。

科学分类法,在人类知识学科中进行分类,宏观上看,科学将人类的全部知识分类为社会知识与自然知识,微观上看,科学在细微之处的分类则更为详细,比如化学根据实践的对象来分,可分为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根据理论层次分类,则可分为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这种在知识上的分类,自然地会反映到图书的分类法则之中。

然而分类上的矛盾也就自此产生了,这种矛盾极易发生在传统文化内在的分类与西方科学的内在分类之间的冲突上。具体而言,这一系列的矛盾又多集中在传统与现代相交叉的学科之中。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主要是

一、《中图法》将历史与地理放在一起,同于古代四部分类中的史部分类

在《中图法》的K(历史、地理)分类中,其子项依次分别是:史学理论、世界史、中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大洋洲史、美洲史、传记、文物考古、风俗习惯、地理。《中图法》把历史与地理安排在一个大类里,一方面暗合了我国古时史地合一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地理学中人文地理类的重要地位。由此可以想见,《中图法》的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正是这种求全的思路,影响了图书分类的清晰。

1. 从科学角度言之,地理当单门列为一类,不应该从属于历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其中有不少关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做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中图法》不顾当代地理学越来越多的运用数理科学技术研究地理学的趋势,依然把地理和历史归为一类,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例如,我在安大图书馆网页的馆藏检索里发现,如果以主题词做为搜索依据,输入“地理”,搜索出的结果,不仅有K分类下带有人文学科性质的地理著作,还有P分类下地球科学的著作。然而,《中图法》并没有把K分类下的地理与P分类下的地理这两类著作的差别交代清楚,这样一来就给读者带来了些许困惑,给读者查询图书带来不少麻烦。

我认为,应该把“地理”学科从K分类中划出去,结合地学自身“文理兼备”的特点,予以成立专门分类,这样才能体现出地理的学科特点。简单的把历史与地理归为一类,是不负责任的照搬古人经验的“古为今用”。

2. 将历史与地理归为一类,源于我国古代地理来自于历史典籍

同西方地理一词产生的根源不同,汉语“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而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地球”和“写”。之所以把“地理”这一学科放在K类中,我认为这和我国四部分类法中“史地不分家”的原则有关。

中国自古以来就未曾有过图书馆这一机构设置,所以近代的学人们经常把我古代和书籍有关的版本目录知识同图书馆学联系在一起。现代地理学非常特殊,因为既有自然的成分(自然地理),又有人文的成分(人文地理)。西方学者早已把地理学明确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中图法》没有考虑现代地理学的自身特点,把地理学从属于历史,是不合时宜的。在K9地理类中,依次分别是: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专类地理、疆界(包括海疆)、政治区划、山、水、城市村落、历史地理、名胜古迹、各地名胜古迹汇编、现代著名建筑、旅行游记、亚洲地理、非洲地理、欧洲地理、大洋洲地理、美洲地理、地图、世界、中国、亚洲地图、非洲地图、欧洲地图、大洋洲地图、美洲地图。

K9的分类虽然完备,可是这完备的背后实际是一种敷衍了事。因为,这样的分类会造成一种错乱,K9作为地理,并没有强调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仅仅用“地理”这个简单词汇作为分类的母项,是缺乏严谨论证的。

3. 现代科学分类应该吸收传统的分类方法,但不能无原则的照搬

西方的图书分类法为的是让图书馆的受众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图书,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四库分类方法则是为了把书作为学术对象所进行的研究性分类。与西方的图书分类学相比,我国的版本目录之学,一方面是对图书进行了分类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旧学问。

我们既然按照西方的体制建立了图书馆,那么就要在西学方面严谨地采用西方的分类方法。这种原则必须使中学与西学泾渭分明,而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方法便是首要的表现场所。在K分类中,我们采用了古代四部分类法的旧形式,然后将中学和西学按照没有经过理论论证的思路进行排类,其结果必然是中国传统学术在形式上“委曲求全”,以及只是为了美观求全而拼凑出来的“中西合璧”。

二、与四部分类相比较,中图法在历史分类中加入了史学理论、世界史、各大洲史

1. 中图法照搬西方的“先进”学术成果,将本该属于哲学类的史学理论放入史部分类第一位,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传统

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史学理论的研究活动,具体而言,是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这样一来,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及内容就十分广阔。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而且,我们决不能忽视的是,史学理论的根源是历史哲学,毫无疑问,历史哲学是从哲学这个大类中来的。

2. 世界史和各大洲史的分类也是差强人意,脱不了欧洲史观

在K类中,从K1到K7依次是:世界史、中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大洋洲史、美洲史。这种看似合理的分类,其实质还是死而不僵的“欧洲史观”在作祟。

在西方文明征服世界以后,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便盛行了起来。欧洲中心主义是指建立在一种“单一”的和“直线进化”思想指导下的理论观点,运用到史学研究中,便形成了欧洲史观。可是世界历史是多元的、变化多端的,如果强行把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都视为单一的和直线性的,那么各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还有什么独立研究的价值呢?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我们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却寻找的是一种“普通的”方式。

在这种僵固且落后思维指导下,按照《中图法》的分类原则来理解,世界和中国,中国和五大洲,这三者之间的历史发展规律都是并行不悖的。二战以后,两极格局的世界形式瓦解,当前的世界局势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在现实中每一种文明都在发挥着各自的特点,相互竞争,相互交流。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的学者开始认同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可比性。

所以,类似于《中图法》的这中分类手段,抹杀了我国历史的独特性,也抹杀了世界个民族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假如研究历史仅仅只是为了探索历史发展的共性,那么历史研究将失去其本身探求历史规律的固有意义。我认为应该重新考虑历史类的划分,最合理的分类方法是把历史分为国史和世界史这两类,做到内外有别,古今有序。

三、中图法缺陷的关键是拚弃了按照史书体裁分类的原则

1. 与四部分类法比较,无法从史籍罗列上反映出我国史学传统

由于我国传统史学并无系统的理论体系,在现当今的图书馆分类方法中很难发挥好自身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旧有史学传统是通过区分史书的编撰体例与编撰方法来表现的,并不是西方那种强调外在客观区分的分类方法。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史官制度,历朝历代从朝廷到民间都十分注重史学。自《春秋左传》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问世,这个时期是我国史学编撰方法与体例形成的最初时期。自《史记》以后,纪传体史书成为官方史书的典范。然后到宋代,《资治通鉴》问世,编年体史书又盛行起来,与纪传体史书各领风骚。然而,纪传体与编年体虽然体例不同,但在撰写方法都提倡春秋笔法。所以,在春秋笔法之外,又有稗官野史流传于世。在李宗邺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一书中,针对我国史籍的特点,大致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史料杂著。

这种根据史书编撰方法与体例的不同,而采用的分类方法,才是我国古代对史学的分类方法。与现代西方史学分类方法相比,凸显出了内在的理性分类,而非简单的外在“区域性”分类。使读者根据史书的具体写作方法的不同,来选择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具体思路和手段。

2.《中图法》的自身特点,使得在研习中国史籍时,必须使用古老的四部分类法中的按体裁分类的原则

《中图法》虽然是一种图书分类技术,同时也应该是对学术价值判断的晴雨表。当前实行的《中图法》虽然也利于读者对图书的检索便利,却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误导之嫌。因为读者——特别是广大的研究生——读书是为了科研,是为了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依照现如今的图书分类,研究世界史的不知中国史,知道中国古代史的不识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又不知古代史。这样的学术壁垒,把历史这一学科弄得支离破碎,让历史研究者不知从何下手,缺乏通识。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习者,必须在学会运用现代图书馆查阅技术的同时,注重对我国旧有传统学术成果(比如版本学、目录学)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对于初学者,《中图法》的这些分类缺陷,无疑是一道不必要却又无可奈何的屏障。

四、中图法还有很大的改革余地

《中图法》是一种图书分类技术,然而科学的技术首要目的是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现行的《中图法》作为一种分类技术,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显然这和这一技术创新时,采用的理论体系不健全是有必然联系的。

这种借鉴了科学分类方法的图书分类法,却没有形成合理的形式体系。从这点出发,也激发了我对科学与合理的探索。科学的,未必是合理的。本来是为读者方便而设计,却从客观上从负面影响了读者吸收知识的效率。

农家书屋图书流通工作中的喜与忧 篇5

从文化共享工程成立以来,对基层图书流通也越来越重视了,在2009年我市建立了9个村的农家书屋,今年全市覆盖,共93家,有的乡镇领导亲自到农家书屋建立书舍,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购置桌椅,号召广大干部重视此项工作。配合我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清点图书数量,分类上架。

说实话,许多市县图书馆在为农村读者服务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等方面都有许多生动感人的实例,但是,如果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农村,农家书屋图书流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产生某些忧虑,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央和地方的许多政策在基层没有过硬的措施,无法落实。据我们在下乡的调查,有些村基本没有图书室,为了检查就临时挪一间房子,没有图书管理人员就随便找一个,表面上看虽然有人管理实际上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作用。为了把图书落实到村部,就把其他的房屋临时挪用,各级领导很少过问,更谈不上下大力气抓,因此,有相当一些村基本上没有专设农家书屋的措施。

二、各镇、村农家书屋的管理中存在不少的问题。管理是利用的前提,管理不善也就无法利用。我们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在各镇、村建立了文化室,还有几家文化户,到目前为止,都无法开始工作,更无法借阅了,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图书人员素质差,对农家书屋的管理认识不足,对图书管理更缺乏明确的认识。把图书作为是公用的,随便借出,没有什么手续,更谈不上什么记录,押金,时间一长记不清,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虽然上级领导一再声明要管好图书,用好图书,可他们没有这样做到。

2、设备条件差。上级给各村配了一些书柜,村上配的书柜有的村挪作他用,村上连一些最起码的条件都不保障,其后果可想而知。

3、图书丢失严重。图书丢失是各村图书流通中最严重的问题。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到现在丢失的图书反映各不一样,有人为的因素和管理不善丢失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主要是人情书和没有登记造成的;也有其他因素,比如:条件差,防盗设备不全等。

三、农家书屋图书流通读者主要是广大农民,还有一些学生,农民读者的因素决定图书流通的效益,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利用下乡对农民读者群的调查,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读者的类型比较复杂,主要是文化程度有限,有一些是高中生、初中生,当然小学生占绝大部分,文盲也占一少部分。农家书屋工作的难度很大,大部分农民读者需要一些养殖业、种植业的书籍,少一部分农民读者需要一些通俗的人物传记、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读者群比较复杂,很难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农民读者的求知欲望不强烈、不明确,他们很少能提出自己需求的图书。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品种已经很丰富了,还是提不起农民读者群的兴趣,这说明农民读者还不是很成熟的读者群。

3、农民读者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文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民读者的素质,加上文化生活贫乏,环境因素的局限,使农民读者的兴趣提不起来,数量比较少,质量比较差。

四、农家书屋管理的自身问题。农家书屋辐射到村村有图书,是一项惠及村民的文化共享工程。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图书室办起来了,可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要设专业的管理人员,人员的工资谁来付,所以都是一些兼职人员,这就保证不了开放的借阅时间,人家有时间就来开开门,没时间就不开了,这也是提不起农民读者兴趣的原因。从这方面讲,应该有专业人员管理,上级领导应当考虑相应发些工资补偿,保证开放时间,这样才能把农民读者的兴趣提高。

中图法农家书屋分类法 篇6

一、黄冈市黄州区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的现状

黄冈市黄州区总人口38万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33个居委会、95个村委会:赤壁街道、禹王街道、东湖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陈策楼镇、陶店乡。黄州区91个行政村, 已建84个农家书屋, 区文明办先后多次发文组织文明单位及区直部门对口援建农家书屋。2007年8月17日, 黄州区陈策楼镇陈家寨村支部书记陈金林代表该村图书室收到200多册科技图书。同日, 该区有20个村接受了图书捐赠, 成为我市农村书屋项目的首批受益村。首批验收的每家按2万元标准进行建设, 其中省区两级配套1.5万元购置科技图书1500册、科技光盘40种100张、报刊22种, 村自筹0.5万元完善书屋建设, 全区配送图书总价值40.5万元。着力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在农村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农民自助读书组织, 让农民就地学习知识、获取信息, 促进农民读书用书、开启智慧, 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 净化农村出版物市场,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一) 建设方面。一些乡镇对“农家书屋”建设缺乏信心。对于通过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 担心农家书屋建设流于形式, 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害怕一阵风、不长久, 存在消极应付思想;少数乡镇对农村书屋建设的可行性本身持怀疑态度, 有的迫于上级压力, 有的认为是出于“作秀”, 不得不做, 也不得不去敷衍。因此, 热情不高, 办法不多, 路子不宽, 单纯等、靠、要, 不能积极主动地因地制宜, 采取有效措施抓建设, 致使农家书屋建设推动不力, 进展缓慢。

(二) 管理方面。许多农家书屋无制度, 无章可循, 有的是有制度, 但有章不循, 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上是兼职的, 专业素质较低, 在如何管好用好农家书屋上缺乏经验, 管理人员大部分业务水平低, 没有进行过业务培训, 对借阅归还的书刊没有及时登记, 使得农家书屋的一些书刊损失。一些农家书屋没有定时开放, 群众借阅不方便。农家书屋管理员大都是由农村文化协管员兼任, 而这些农村文化协管员又大都由村两委的主干兼任, 基本上是在义务管理农家书屋。

(三) 资金方面。现在解决建设资金的思路是 :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贴、鼓励社会捐助。每个书屋投资按3万元计, 总投资达60亿元。如果再考虑人员工资、水电、出版物更新等费用, 所需资金应该远不止这些。如此大的资金落实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鼓励社会捐助是一个办法, 但其长期性、保证性让人担忧。

(四) 利用方面。政府开展活动少, 指导老百姓学习不够, 大多数农家书屋建成后, 需要老百姓自发主动地去学习, 而广大老百姓因为农事繁忙, 加之文化水平较低, 自发学习的较少。有的行政村人口少, 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 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 出现农家书屋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

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 加强联合建设。联合建设可分三层次:一是地方和乡镇人民政府的联合, 农家书屋工程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行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 制订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将任务细化、量化, 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 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步骤和责任人。二是各级图书馆的联合,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要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图书馆业务协作。三是政府、社会、农家书屋三者之间的联合,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各乡镇街道、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要积极参与农家书屋结对援建工作, 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口援建农家书屋, 支持农民自己筹建农家书屋。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二) 规范管理。农家书屋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管好农家书屋是发挥功效的重要前提, 配备好农家书屋管理员是关键。一是将农家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三整合, 每个点配一名专职或兼职管理员, 并指定现任22名大学生村官统一为管理员。二是对全区90名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培训, 并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光盘发给每个管理员进行再学习, 提高管理员业务素质。三是发挥图书馆业务辅导的专业优势, 将农家书屋的业务管理职能全划归区图书馆, 区图书馆内设农家书屋辅导管理机构, 定期下乡指导辅导农家书屋管理工作。

(三) 落实资金。2008年以来, 黄州区连续3年将农家书屋建设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 并按要求落实地方配套资金。2008年至2009年, 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30万元, 2010年落实配套资金33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社会援建, 组织区直部门和市区文明单位以资金方式援建农家书屋, 共组织援建资金36万元, 所有建设资金一律进入财政专项账户, 统一安排使用。为保证书屋建设质量,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将本地农家书屋建设和基本运转经费分年度纳入政府预算。农家书屋工程资金要全部用于书屋所需出版物和相应设备的配置,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专款专用。

(四) 组织利用。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就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一是量化考核书屋管理, 规定每个农家书屋年出版物借阅量必须达到500册以上, 每周开放时间30小时以上, 以强化管理员责任, 促管理员提高服务水平。二是全区实行“一卡通”制度, 向全区农民群众免费发放文化共享工程及图书借阅“一卡通”2万张, 持卡人还可以持卡到区图书馆借阅图书和上网查阅科技信息, 最大限度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2009年组织“农家书农民读农民写”读书征文活动, 收到稿件70多篇, 推荐报刊杂志发表13篇。三是开展首届全区“农家书屋伴我行”农民读书月活动。举办读书月活动, 活动将覆盖所有乡镇及街道农家书屋点, 并组织启动仪式、系列农村科技讲座、阅读评优评奖及总结表彰文艺晚会等活动。

摘要:农家书屋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 它的实施对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 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只有解决出现的问题, 才能使这项工程持续发展充满活力。

上一篇:安全用药专题讲座下一篇:猴子分桃小学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