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发展

2024-07-28

社区建设发展(通用8篇)

社区建设发展 篇1

区人大常委会本着进一步深入了解屯溪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状况,找准社区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因素,深刻剖析原因,寻找对策,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和市有关方面建言献策的目的,于2007年7月初组成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专题调研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各街道社区工作座谈会,上门到市民政局、规划局、土地局等市直和区直有关部门进行走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对屯溪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并走出去到山东青岛、威海、辽宁大连就城市社区建设进行考察借鉴。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从2002年开始起步,当时将中心城区原有的21个居委会经过合并和重新划分,成立了现有的12个屯溪区城市社区居委会。

2004年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应对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启动了屯溪区村改居工作,先后对屯光镇前园村等8个村、黎阳镇黎阳村等5个村、阳湖镇阳湖村等3个村和新潭镇华资村等2个村,全区共18个村进行了农民身份置换、村委会改居委会挂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村改居新建社区规范化建设。村改居共置换农民身份7310户、19981人,18个村委会正式改为居委会。因改居村村级资产化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有待深化,则新建社区居委会隶属上仍由各镇党委、政府管理,现18个村改居深化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之中。

5年来,市、区两级高度重视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建设,无论是在政策和人力、物力、财力上均给予了社区建设以很大倾斜,并针对社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经过五年的努力,目前屯溪区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组织机构健全,其中11个社区居委会落实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并有7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省规定的300平方米标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也由当初的1-2人增加至现在的5-9人(不含信息员)。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逐年提高,已从当初的几百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年5000元。可以说全区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显著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社区全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对社区居委会信赖度日益提高,较好解决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和有章理事的问题。此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再就业、城市低保、社保、社区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济、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都重心下移到社区,极大的方便和服务了广大城市居民,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心城区社区建设快速向前发展。18个村改居新建社区,目前社区工作运转也基本正常,村民正逐步向市民转变。

一是我区人口相对集中。全区3/4的人口生活在1/4的区域面积上。二是社区类别多样。全区共有社区41个,其中城区普通居民社区16个,辖区大企业生活区14个,水冶街道和李珍街道所属的非城区社区10个,“村改居”社区1个。三是社区人口规模悬殊。一万人口以上的社区1个,5千至1万人口的社区13个,3千至5千人口的社区15个,3千人口以下的社区12个。人口最多的社区是梅园庄街道钢六区社区,共7080户20236人,人口最少的社区是水冶街道王家岭社区,共98户281人。区情实际表明,我区大部分居民生活在城市社区,一个人平均一天当中至少会有8个小时在社区生活。因此,社区建设得越好、功能越强大,居民生活水平和素质就会越提高,整个城区就会越稳定。可以说没有社区的富裕、文明、平安与和谐,就没有殷都区的富裕、文明、平安与和谐。

二、社区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屯溪中心城区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屯溪区城市社区建设也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1、社区居委会事务繁重,工作职能亟待规范。据社区反映,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类行政和事务性工作有近20个大项100多个小项,全年接受政府部门各类检查和考评60余次,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当前我区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抓好居民自治,以及深入为居民服务。

2、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居民自治推进缓慢。当前我区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大多遵循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的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存在重行政事务轻自治管理现象,使得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社区自治上,目前虽然我区社区居委会都是通过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在形式上分别建立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制度和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但这些居民自治组织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局限于每年开几次会议,听取居委会有关工作通报,对主动承担起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够,没有真正发挥居民自治效能。

3、社区布局规划滞后,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目前,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局没有完全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社区建设缺乏详规。现有的屯溪区各城市社区还是2002年在原有居委会基础上合并形成的。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新建小区和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东进南扩,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使得原有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布局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社区建设难以适应当前中心城区发展需要。为此,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局和社区建设尽快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制定详规,使中心城区社区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和与城市发展同步,成为当务之急。

4、社区人口规模过大,难以实现日常管理全覆盖。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和借鉴社区建设工作好的地方经验,每个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在2500户—3000户之间为宜。但目前屯溪区的12个城市社区有8个社区在3000户以上,其中昱东、昱中街道下辖的5个社区尤为突出,特别是昱东街道的阜新社区9242户,人口高达22000余人,昱中街道的跃进社区7200多户,人口达19800余人。此外,昱东水心亭社区、昱西黎阳街社区和阳湖稽灵山社区管理区域战线过长,他们分别要管到屯光镇的篁墩村、黎阳镇的闵口村和黄口度假区。上述社区存在的人口规模过大、战线过长等问题,已经严重超出了现有社区居委会管理能力的承载量,这样就使得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和实现全覆盖。

5、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居委会收支矛盾突出。近年来,我区社区工作经费虽然逐年得到增加,2007年已达到了每个社区居委会5000元标准,但与社区工作经费实际需要和省“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意见”(皖发[2007]6号文件)规定的,2500户以下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2500户以上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3万元的下限标准,还相差甚远。拿昱东阜新社区为例:开展一次党员活动至少要打80多个电话;通知育龄妇女进行一次“三查一治”体检,至少要打400多个电话;该社区居委会每月光电话费开支就在500元左右,全年此项开支就需要6000元。据调查,目前中心城区每个社区全年工作经费实际支出均在3万元左右,规模特别大的社区年均支出在7万元左右。为维持社区居委会工作正常运转和社区活动开展,各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到辖区单位募捐,搞赞助和开展有偿服务,以及通过街道向上争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工作经费,以弥补经费不足。社区工作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了社区居委会日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6、社区用房建设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短缺。为解决社区用房建设问题,2006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黄政办[2006]62号《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黄山市中心城区社区用房建设意见》”,文件规定中心城区在土地出让时按土地成交额1.5%比例另外收取开发单位社区用房建设资金,明确由市国土部门将此项收费作为土地招拍挂的条件,在开发单位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前收取,并将资金存入屯溪区政府专户,专项用于社区用房建设。但此项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据市国土局反映:国有土地招拍挂的条件国家有严格规定,同时此项政策收费涉及行政许可,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该文件市国土局难以执行。此外,省政府皖政[2001]3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2003]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切实解决“四有”问题的通知》、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民发[2005]85号《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也都对旧城改造和新建小区社区用房建设、资金筹集作了详细规定,但上述文件的有关规定均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由于社区用房建设资金筹集难,加上社区居委会布点缺乏规划,目前屯溪区12个城市社区居委会中还有水心亭、跃进、黎阳街、珠塘、稽灵山5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没有达到300平方米标准,其中社区人口规模近2万人的昱中街道跃进社区居委会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一直靠借用毗邻的柏树社区辖区内的维多利亚小区物业公司80平方米物业用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存在跃进居委会要跨社区为居民服务,同时居民要垮社区到居委会办事,致使社区工作极为不便。此外,昱西黎阳街社区、阳湖稽灵山社区居民活动用房缺乏,居民经常性活动难以开展。

三、社区建设工作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为此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和发展社区事业。为促进屯溪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努力向建设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现代文明社区迈进,现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社区建设政策宣传,科学界定居委会职能定位。社区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与全体市民息息相关。市、区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政策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在社区建设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切实增强社区建设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广大社区居民、辖区单位,都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建设提建议,出点子,开展社区服务和监督评议社区工作,提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同时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进行科学界定和规范,理顺政府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关系,逐步把行政性事务与社区事务区别开来,推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由行政化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自治转变,以确保社区居委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管理和为居民服务工作中去。对属于社区事务性工作,放手由社区居委会去做,对有些不属于社区任务的行政性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更有优势的,要实行社区建设领导组和街道办事处联合把关实行准入,并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真正使社区做到“落实自主权,履行协管权,行使监督权”。

2、推行“议行分设”,积极促进社区自治健康发展。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城市社区居委会主要任务是依法管理居民内部事务。为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社区“议行分设”工作。“议行分设”采取居民自主报名、组织推荐参加居委会竞选,并通过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日常管理和有关自治事务的议定决策职责。同时着力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等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和积极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大力引导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决策。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并将物业公司党员负责人纳入到该社区党组织管理,实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协调下,社区居委会、工作站、中介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活动的社区建设的“四位一体”模式,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对社区事务工作站,采取由政府统一聘任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社区事务工作站,承担政府部门下移到社区的行政性、社会性事务的落实。人员的来源上,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成员可以交叉任职,并可兼任社区事务工作站的工作。同时对工作站人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并逐步实现岗位资格准入,这样不仅确保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对社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质量完成社区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的基本功能,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工作站要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大力引导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加快建立健全社区治保组织、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并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护民、爱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以增强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社区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工作站的工作,每年由街道组织相关部门和居民共同对其进行评估,并实行优胜劣汰。

3、科学规划社区布局,优化社区规模设计。市规划部门要在充分考虑中心城区现有城市社区、村改居新建社区建设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在充分征求市、区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意见基础上,依据屯溪中心城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按照每个社区人口规模在2500户——3000户标准,尽快对中心城区社区居委会布点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进行规划,以确保屯溪中心城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章可循,未来社区用房及公共设施有地可建和社区规模、社区各项设施适应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需要和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

4、适时调整社区规模,促进社区为民服务全覆盖。针对屯溪中心城区目前存在部分城市社区(昱东街道下辖的荷花池、水心亭、阜新社区,昱中街道下辖的柏树、跃进、杨梅山社区)人口规模过大和部分(昱东街道水心亭社区、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阳湖稽灵山社区)社区管理战线过长等问题,结合屯溪区18个村改居社区情况和阳湖江南新城建设、黎阳老街开发等,根据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规划和社区规模标准进行科学调整,适当增加社区居委会数量设置,积极推进中心城区社区范围设置科学、规模适当、居委会布点合理,以确保每个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量符合社区居委会的承载量,促进居委会社区日常管理、为民服务落实到位和实现全覆盖。

5、加大社区经费投入,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市、区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心城区社区经费投入。经费来源上市、区两级政府财政要按照一定合理比例进行分级负担,同时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在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上,根据各社区不同规模,严格按照皖发[2007]6号《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的,2500户以下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2万元,2500户以上社区每年补贴工作经费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予以落实,以确保各社区居委会工作正常运转。

6、建立社区用房长效机制,为社区办公、活动提供场所保障。将解决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社区用房建设保障长效机制。当前,屯溪中心城区昱中街道跃进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急需得到解决。昱西街道黎阳街社区居委会、阳湖稽灵山社区居委会,因为黎阳老街开发和江南新城建设,居委会办公地点面临搬迁,对上述两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及早规划和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建议市政府每年从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金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资金,打入屯溪区人民政府专户,专项用于屯溪区社区用房建设。同时市、区两级出台,对社区用房规划确定在新建小区地块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小区建筑面积按相应标准无偿提供。面积不足的政府采取成本价从开发企业手中予以购买。对社区用房不在新建小区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按照无偿提供社区用房的面积,按照一定标准折成资金缴纳到屯溪区政府社区建设资金专户,由区政府统一调配用于社区用房建设相关政策规定。

2007年11月8日

关于我县社区建设调查报告

县政协提案和社会法制委员会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我县社区建设,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县直相关单位和城关镇部分社区,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问卷调查以及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社区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体制“四不象”,管理“两张皮”,功能“一条腿”,机制难激活 我县城区7个社区于2004年7月开始组建,在城关镇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经过三年的运行,已初见成效。社区党支部、青团、妇联、民兵、工会、治保等组织先后建立,图书室、医疗室、娱乐室、警备室等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在协助党委政府落实城镇低保、农村困难群体救助、计划生育政策、服务下岗职工再就业、硬化背街小巷、环境卫生保洁、开展法制宣传、调解民事纠纷等社会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县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制约因素较多,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一套班子,两枚章子,社区体制“四不象”。城区现有7个社区是按照上面政策,强行推进,简单合并而来,社区“两委”班子基本上是过去村“两委”班子,至今没有选举。社区有机构、有牌子、有责任,但无资产、无资金、无办公设施。社区办公用房全部是原村房,在任的大多是原村干部,花的主要是原村集体的钱。7个社区目前都有两枚公章,一枚是社区居委会的,一枚是原村委会的,社区既行使着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又行使着居委会对居民的管理权,两种体制同时运行,村民与居民利益纠缠不清,引发了许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致使许多居民误认为还归村干部管,不知道有社区居委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等意识淡漠,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社区自治难以开展。

2、村居混住,外来杂居,社区管理“两张皮”。同在社区居住的有村民、居民、外迁户,还有行政、企事业单位职工,许多社区居民游离于社区管理之外,使社区管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一是表现在对外来人员管理上,许多居委会都不清楚自己辖区到底有多少居民,外来人员买房、卖房都不经过居委会,对其管理缺乏有效手段,由此带来辖区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明创建等工作难有有效开展。二是表现在对驻社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管理上,这部分人大多只认单位不认社区,对社区工作不重视,不支持,社区管理的重心只能放在企业下岗职工和一些无业人员的管理上,致使社区难管理。三是表现在处理居民矛盾纠纷上,许多居民对社区作用认识不够,有矛盾纠纷不找社区调解,而直接找有关部门,找政府,越级上访越来越多,矛盾纠纷不断扩大,社区协调化解矛盾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诱发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城关镇也为此成为越级上访大镇,牵扯了县政府和城关镇的大量精力。

3、疲于管理,无暇服务,社区功能“一条腿”。社区职能职责不清,功能定位不准,工作内容不明,“重行政管理,轻服务协调”现象普遍存在。一是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职能职责认识不清。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组织,自己的职责职能是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工作方式仍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和协调职能不能到位。二是有关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其“二级单位”,直接对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把社区当作“筐”,什么事情都往里装,许多业务不经过城关镇而直接压到社区,仅民政、计生、劳动、卫生、城管、综治等部门压给社区的任务就有50多项。社区承担着繁重的行政事务,没有精力去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模糊。普遍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同时,社区服务机制不活,没有培育相应的中介组织,服务机构和组织结构单一,设施、资金和人力有限,制约了社会资源进入社区服务领域,延缓了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进程。

4、经费紧缺,人心不稳,运行机制难激活。一是社区的经费严重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除了财政的转移支付外,主要靠挪用征用集体土地补偿金。每个社区每年财政转移支付加上财政预算的社区经费(每年财政预算7个社区共5万元)只有6万多元,而仅人员工资一年就需近6万元,背街小巷的环卫费和完成各种行政事务经费需从其他地方挪用资金。部分县直单位要社区填表格、发材料都不打印,由社区自己负担。春桥社区去年仅打印费就高达2万多元。同时,社区还要完成县、镇两级政府下达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如去年背街小巷的硬化任务中,需民联社区出资的就有13万元,因无资金来源,后来硬化任务勉强完成了一半,花费了6万元。为保工作运转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大多社区都要依靠挪用征用集体土地补偿金来维持,致使土地收益金难以合法地用于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上来,直接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况且城区的村集体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一旦全部被征用,社区经费将成为无源之水,今后的工作将难以为继。二是人事矛盾突出。社区规模大,平均一个社区管辖1万多人,其中民联社区多达1.7万人,而每个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十多人,且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与日益增加的社区管理服务任务极不适应,因而人事矛盾相当突出。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年工资人均5000元。繁重的工作任务与较低的工资待遇,使在岗的社区工作人员人心不稳,积极性难调动,更不用说引进有一定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对策: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自治水平,拓展保障渠道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的管理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的转变,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充分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县委政府把和谐社区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重视研究我县社区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结合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的若干意见》(鄂发[2007]4号)等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出台《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切实做到“五明确”:一是明确建设目标。制订出包含我县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措施等内容的发展规划;二是明确领导体制。调整充实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县委、政府领导主抓社区建设工作,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党政统一领导、民政部门指导、乡镇主办、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三是明确管理体制。可借鉴河南镇平经验,各社区成立村集体经济管理委员会,负责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经营和对应的村级事务。也可以借鉴丹江口作法,尝试成立街道办事处,专门管理社区事务,以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四是明确社区功能。对社区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界定,让社区明白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该做什么工作。在此基础上理顺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做到政府依法行政、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要严格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杜绝部门工作向社区的随意转嫁;五是明确政府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意识,以社区为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2、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首先,引导社区组织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协调意识。社区组织要以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成果和群众的满意度来检验工作的效果,进一步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认真做好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切实发挥好社区居委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二是建立“社区未调解上级政府部门就不受理”的信访机制,督促社区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充分发挥好社区居委会反映群众诉求、协调居民利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稳定的作用;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幢、文明户的创建工作,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发挥好社区居委会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形成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

其次,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健全各种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二是鼓励社区创办家政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和服务企业。三是加快发展物业管理业。每个社区要成立物业管理公司,新开发的住宅小区一律纳入物业管理,具备条件的旧住宅区也要逐步纳入,充分发挥物业管理机构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培养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以学校、行政事业单位为载体,广泛开展党员、团员进社区活动,不断培养壮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

3、发扬基层民主,提升自治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借第七届村委会换届契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社区的“两委”进行换届选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成员代表会、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凡涉及社区管理、建设、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事项交由社区成员代表会决定,凡涉及共驻共建问题问题交由社区协商议事会协商决定,涉及党员协管问题通过社区成员单位党建联席会议的途径来解决。二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可借鉴丹江口市均州路社区的经验,通过办社区墙报和社区简报,宣传社区自治制度、社区的功能职责、社区所开展的工作,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明白社区是个什么组织,是干什么的,功能职责有哪些,并认识到社区建设关系自己切身利益,明白自己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使辖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三是放权支持社区自治。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尊重社区居委会的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等自治权。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便于社区对外迁户的管理,建议买房户在房管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证前,要在房屋所在社区办理登记手续;为便于社区在辖区内开展计生、综治、文明创建等工作,县委、政府及其部门在确定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时,要经拟表彰单位所在社区的同意;为保持社区的和谐稳定,类似低保对象的确定、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特殊照顾等权利一律交给社区。

4、建立长效机制,拓展保障渠道。一是加强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地了解社区的性质、职能、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增强他们为居民服务的责任感,提高他们工作水平,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比照公务员工资结构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进行调整。按照年工资待遇不少于8000元的标准,对社区干部的工资进行改革,实行“等级工资(书记主任级、副主任级、工作人员级三个等级)+工龄工资(从事社区工作年限)+奖励工资(年终百分制考核兑现)”的工资制度,既鼓励社区干部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又激励社区干部干好工作。三是尝试建立驻社区的行政事业单位轮流下派干部到社区工作制度,并将此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有计划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居委会就业,不断充实社区工作队伍,从而解决社区目前的人事矛盾问题。四是健全社区基层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居民选举或推荐等办法产生居民小组长、门栋长及小区负责人,给他们一定的经济待遇,让他们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五是建立专门针对社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每年在社区中实行以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百分制考核,并与社区服务经费挂钩实行奖惩。六是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增强社区的造血功能。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创办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业。对社区居委会领办的服务业和企业,有关部门要在证照办理、资金、税收、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对社区牵头引进的企业,给予社区一定比例的税收分成。七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补贴;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适时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津贴标准;按照鄂发(2007)4号文件“各地政府要按照每户10元的标准,落实社区开展服务工作必需经费”的要求,预算社区的服务经费。八是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让社区参与本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规划、验收等环节,并可以借鉴有些地方“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的办法,筹集社区建设资金。九是按照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辖区行政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把参与社区建设和参与社区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和评选先进单位的重要条件。鼓励驻社区的单位将单位服务、活动设施向所在地的社区居民低价或无偿开放,与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文明共建的机制。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2002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2005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20名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钟山区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对104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4个街道(办事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社区工作者400余人次。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在各社区均建立了党支部,并从街道(办事处)下派了118名干部到39个社区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

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根据实际,采取建、买、租、借等办法,解决办公场所和活动配套场地。现在,钟山区的50个社区中,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个,还有17个社区租房办公(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20万元,总建筑面积81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设施国债试点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完成后,将解决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服务站的场地问题。二是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钟山区在三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2003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2005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200元提高到500元、450元、400元。同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的数量,将社区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第二,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很多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习惯找单位,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区服务有待深入。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凝聚社区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我市城市社区服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

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

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

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

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2002〕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

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

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

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社区建设发展 篇2

据了解, 60年来, 武汉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 不同的历史环境, 武汉建设者审时度势, 矢志创新, 以铿锵有力的“建设”步伐, 走出一条实现武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发展之路。

1953年至1962年:武汉城市建设“让人欢喜让人忧”

建国后, 经过三年经济调整,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 国家在武汉地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共投资15亿元, 新建企业32个。为此, 武汉市于1953年拟订了《武汉城市规划草图》, 提出城区规划面积为433平方公里, 规划出9个工业区、1个高教区、1个行政区、1个风景区以及长江大桥、汉水公路桥桥址方案等。这个草图为建国后历次城市规划的编制奠定了雏形。1954年, 武汉市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成为“一五”计划时期重点项目选址和新市区拓展的主要依据。

据悉, “一五”期间, 武汉通过开拓汉口解放大道、武昌和平大道、中北路、珞喻路、汉阳鹦鹉大道等一批主干道, 尤其是长江大桥、汉水公路桥的建成使武汉三镇从陆上连成一体, 成为名副其实的完整统一的武汉城区。

这一时期, 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恢复, 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到l957年, 全市自来水售水量4573万吨, 比建国初期增长3.3倍。公共交通方面, 随着城区人口急剧增长, 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轮渡事业得到相应发展。从1956年起, 无轨电车走进武汉。这一时期, 武汉公共交通注重社会效益, 行车秩序好, 安全准点率高。

据介绍, 在“一五”时期, 武汉房屋建筑以工厂厂房、大中学校校舍及其配套的生活区为主体, 也建成一批公共建筑, 如武汉商场、武汉展览馆、武汉剧院、武汉体育馆、新华路体育场等。到1957年末, 全市房屋建筑面积达2203万平方米, 比建国初约增加一倍, 5年间住宅建筑由725万平方米增到1130万平方米, 净增405万平方米。

通过在“一五”时期的努力, 武汉完成了城市中心区向外放射的工业区布局和城市主干道的基本构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1962年) , 武汉提出新建扩建项目196项的计划。据了解, 武汉全市1958年工业基建投资17.44亿元,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l3.79亿元, 比1957年增长2.64倍。同时, 武汉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速度也有所加快, 新建道路352公里, 下水道388公里, 堤防26公里, 自来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 普及率达91%。

1960年, 武汉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纠正“大跃进”所造成的“左”的错误,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至1962年共停建、还建大小项目382个。全市基建投资总额由1960年的7亿压缩到1962年的6295万元。

据统计, “二五”期间, 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指导下, 武汉全市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初的4.06平方米下降到1962年的3.14平方米, 为以后解决城市住房紧张增加更沉重的包袱。据介绍, “二五”时期不按国民经济一定发展比例投资建设, 造成武汉城市功能的畸形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从发挥, 是一个深刻而又曲折的历史教训。

1966年至1976年:武汉城市建设在停滞与发展中徘徊

经过1963—1965年的继续调整, 武汉国民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回升, 城市建设也有些许起色。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武汉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更加失调。“三五”、“四五”计划期间, 生产性建设投资分别占89.6%和83.6%。随着市区人口的增多, 新工业区和旧城区的市政建没、职工住房、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却没有相应增加, 造成全市职工住房紧张、交通紧张、缺水缺电、环境污染严重, 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职工年平均工资从l966年的716元下降到1975年的644元。

据介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武汉还开辟阳新、咸宁两个工业区, 计划在3年内迁建工厂271个, 职工3.76万人。从1970年开始, 一年多时间内实际迁建19个企事业单位, 两个工业区共投资7193万元。但市政配套资金匮乏无以为继, 迁去的工厂于1973年开始陆续撤回武汉, 两个工业区无绩而终。

虽然如此, 在此期间, 武汉的基本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l966—1975年, 全市完成工业基础建设投资20亿元;1971年后陆续动工兴建武汉石化、自行车、保温瓶、手表等工厂, 建成武汉铁路枢纽武昌南编组站;1974年兴建江汉二桥, 并开始武钢一米七大型轧机工程。

1978年至1990年:武汉城市建设进入偿还历史欠账时期

1978年,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武汉备受鼓舞, 逐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开始偿还市政建设、住房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历史欠账。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武汉市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大水之年城区渍水灾害, 开始把排渍工程建设列入城建投资的重点。1983年, 武汉市委、市政府以军民共建形式整治汉口机场河分流工程。1984年, 武汉市最大的城市排水工程——汉口黄孝河流域土河道治工程动工, 为武汉全市排渍工程拉开序幕。

20世纪80年代是武汉市政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建筑业全面向前推进并取得良好效益的时期。“六五”计划期间, 武汉建筑业共完成建筑安装工程量35.08亿元, 为“五五”计划期间的161%;共完成各类房屋竣工面积达1481.8万平方米, 工程优良率达66.8%。1985年末, 全市国营及集体建筑职工达17.5万人, 进城的农民建筑队伍达10万余人。北湖小区、鄂城墩小区和汉阳二桥头小区就是当时最早建成的住宅小区。

1980年至1985年的5年来, 武汉全市住宅建设投资15.59亿元, 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1.14倍, 住宅建设竣工面积1300万平方米, 为建国以来历次五年计划的最高点。

据统计, 1976年至1980年, 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和达到2.39亿元, 比“三五”、“四五”十年的总和还多40%。1981年至1985年, 武汉市累计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4.79亿元, 比“五五”计划时期增长80.6%, 平均年递增13.5%。

80年代后期, 为适应本地区改革和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时代发展需求, 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城市规划方面, 在部分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完成28个重点项目的实施性详规, 其中有武钢双七百万吨技改、神龙轿车总装厂、天河国际机场、长江公路桥、长飞光纤光缆等大型投资项目, 总投资规模达1 70余亿元;

公用事业方面, 在自来水的老厂扩建和管道煤气建设上重点投入, 使城市供水适应客观需求, 使全市气化率增加13.1%;

风景园林方面, 重点开发蛇山风景区和东湖磨山风景区, 部分公园引进一批现代游乐设施, “以园养园”的经营管理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筑业、房地产业、开发业、公用客车市场等行业管理进行改革探索, 为发展市场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创造条件。

同一时期, 武汉通过实行市政设施有偿使用, 开征排水费, 排污费、贷款建桥收费偿还, 结建式人防收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达7亿余元, 超过政府的投资总额, 这是城建部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1年至2000年:武汉城市建设日益凸显现代化,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世纪90年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武汉经济发展迅猛, 相关城建税费收入增大,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促进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尤其是保障了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武汉长江公路桥工程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两项工程总投资分别为13.5亿元和14.5亿元。据悉, 在90年代末, 武汉建设市场秩序日趋好转, 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在这期间, 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执法公示制、执法监督制度, 依法治建力度不断加大, 初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 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00亿元。

随着改革和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出现多元化的格局, 较多的外资和民营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直接投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 武汉直接、间接利用外资12亿元, 使该市的道路桥梁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

京汉大道、发展大道、解放大道上下沿线、和平大道、墨水湖北路、武咸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和进出口道路相继完成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东湖路成为全市首条复合型路面的道路;白沙洲长江大桥、月湖桥建成通车;江汉三桥、五桥通车, 中环线初现雏形, 轻轨交通一号线开工;洪山广场、西北湖广场、江汉路步行商业街、中山大道、东湖环湖路、常青路等—批城市景观, 亮化工程成效显著。

到2000年, 武汉城市道路总长达1500公里, 实现了线形交通向平面交通的转化。

这一时期, 武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实施“湖改江”工程, 新建、改造白沙洲等3座水厂, 供水管道总长达4733公里, 供水能力达353吨/日;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24.5公里, 泵站4个, 抽排能力达388.2立方米/秒, 比“八五”期末增长18%, 重点解决了晒湖、沙湖地区渍水问题;公交车辆发展到6372标台,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7.32标台, 公交线路进一步优化, 公交、出租车车型档次全面提高。

通过大力实施环境创新, 武汉在滨江滨湖景观建设、中心城区拆迁透绿、城市道路绿化布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新建公园、广场、游园37个,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2.48%, 人均公共绿地7.5平方米。

2001年至2009年:武汉城市建设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跨入新世纪, 武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 该市更加关注城市生态环境、资源节约、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效率的提高。

2001年, 武汉全年改扩建等级公路175.8公里, 绕城公路、军山长江大桥、晴川桥、长丰桥、黄陵大桥竣工通车;治理污染源86项, 建成二郎庙、龙王嘴、沙湖3座污水处理厂, 烟尘控制区达38片, 共230.61平方公里;“两江四岸”亮化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山公园、武汉江滩一期、东湖环湖路二期及天梨路整治工程、光谷广场、龙王庙景点焕发新颜。2002年, 该市全年改扩建等级公路203.65公里, 新增燃气用户3.5万户, 气化率88.6%;环境创新步伐加快, 新建、改建、扩建金银湖、堤角公园等11个城市公园, 新增公共绿化面积136万平方米,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米;治理污染源4项, 排污口整治99项,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成, 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据统计, 武汉全年城市道路建设工程达50余项、总里程达103千米, 当年完成80多千米, 是武汉市历年来建设规模较大的一年。2003年, 武汉直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58亿元, 新、改、扩建冶金大道、老武黄公路等106条城市主次干道和连通道, 总里程281.3千米, 总面积达734万平方米。

在治理城市环境方面, 围绕建设滨水生态城市目标, 武汉加强了水体保护和治理, 实施了汉阳水专项整治、东湖截污和鹦鹉洲排水泵站改造等工程, 并集中推进永清街、积玉桥等13片旧城改造。期间, 汉口沿江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4年, 武汉全年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工程171项, 完工道路总里程达136公里, 完成了21条道路的沥青加铺改造, 对10条道路进行了交通设施配套建设, 并加快了武汉广场地下通道等重点地段的过街人行通道建设。期间, 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

2005年, 武汉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4亿元, 比2004年增长32%, 是“十五”期间最大的一年。

2006年, 武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

到2006年底,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684.84公里, 比上年增长81.6%;民用航空航线118条, 比上年增加12条;拥有公交线路242条, 公交客车885辆, 专线车4995辆, 出租车12137辆;全市燃气用户达135.5万户、气化率93.1%;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

2007年, 武汉城建投资突破200亿, 新、改、扩建城市道路工程252项。

围绕“提速一环、启动二环、贯通三环”的目标, 该市城市环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环阅马场交通综合整治工程投入使用, 岳家嘴立交徐东大道方向立交即将通车;二环启动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地下通道建成;三环线建设加速, 北段、南段通车。

这一年, 长江隧道东线贯通, 西线盾构过江;天兴洲长江大桥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轨道交通三条线的建设也全面铺开;轻轨1号线二期西段宗关至舵落口段桥梁结构工程完成, 东段桥梁结构工程完成80%;地铁2号线一期5个站点开工建设, 地铁4号线一期武昌火车站站点结构工程进度过半, 武汉火车站站点结构工程完成60%;武昌火车站新站房暨部分综合配套工程正式启用;汉口火车站周边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武汉火车站综合配套完成站区征地拆迁并启动武青四干道、建十路及站区配套道路建设;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的供水、供电、供气等配套建设全面完成, 武汉的城市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

2008年, 武汉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311亿元。城市环线建设、过江交通建设、连接环与环之间的放射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铁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铁路建设、城市新区和重大产业基地交通配套建设等关系整个城市交通及重大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一应俱全。

同时, 为充分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武汉加快了建设“宜居城市”的步伐, 通过加强园林绿化建设、水环境建设、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民生项目建设等具体工作实现了武汉宜居城市的渐行渐近。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 武汉积极加快村镇建设步伐, “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据悉, 2008年该市村镇建设总投资5.3亿元。

据介绍, 2009年是武汉历史上城市建设投资最大、项目最多、拆迁面积最大的一年。今年, 武汉城市建设投资达到425亿元, 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87个, 竣工重点工程项目157个。

发展社区教育 服务社区发展 篇3

【关键词】教育 培训 活动 社区

【分类号】G779

社区教育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老少皆宜的社区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贯穿人的一生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享受教育、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用文化来熏陶人。

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支配和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潜移默化和激励、鼓舞人们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区教育要致力于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把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范畴,使居民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用道德来塑造人。

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培训活动,使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进社区、进家庭,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要积极配合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认识和支持政府工作,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培训。

二、普及科学文化技能,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教育要服务大众,与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办学,以普及科学文化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不断更新和拓展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面向农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人员开展科普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培训活动。

1、部门联合,开展贴近生活的科普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镇文体中心、村(居)活动室、文化礼堂、公园广场等,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科技活动月”、“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健康教育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送科技下乡、图片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咨询服务和分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重点开展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安全急救、医疗健康、法律常识、反邪教等主题科普活动,向群众普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分享生活小窍门,增强社区居民的科学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2、送教上门,举办灵活多样的文化技术培训。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参加培训,采用送教上门、就近开班模式,举办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文化技术培训。

(1)到居民家门口办培训,方便居民学技能。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到各村宣传动员,把政府的关心及时送达到居民心中,把社区教育免费培训信息及时传递给居民,动员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培训,并想为居民所想,把培训点设到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常年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面点制作、健身舞、学历教育、扫盲教育、电子商务、家政等培训班,方便居民就近参加学习,提高居民素质。

(2)到企业中开展培训,让职工工作学习两不误。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水平,增长知识,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社区教育要送教进企,将教室、课堂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的场地、设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真正让学员在“家”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切实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注重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通过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使新员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新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責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三、开展休闲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社区教育要从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1、满足居民需求,开展休闲文化活动,提升生活品质。

社区教育要贴近需求,整合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图书、棋牌、健身、舞蹈等活动场地;开设青少年活动室,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技艺兴趣活动;开设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举办保健、花卉、太极拳、扇子舞、腰鼓舞、戏曲等学习班,开展“文化养老进社区”活动,让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面向社会举办学历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家政知识、电子商务、养生保健、健身舞、广场舞等学习培训。这些培训活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和娱乐需求,真正体现全民性,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面向全体居民,倡导全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氛围。

结合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周活动,深入社区,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要以各社区教育点为主阵地,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居民,精心组织各项教育学习活动,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掀起“人人参与学习、处处皆有学习、时时得以学习”的高潮,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立足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形成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益民.乡镇成人校应在推动农村社区教育中唱主角[J].中国农村教育, 2008年03期

[2]曾书琴,覃广泉.依托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

[3]崔国富.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4]朱鸿章. 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宿州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4

摘要:农村社区化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经过几次实地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具体实际,积极探索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初步成效。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具有宿州市户籍人口638.93万,其中85%的人口为农村户籍,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宿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宿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总结过去几年在农村社区建设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区宿州农村发展方向

农村社区在农村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以农民为主体,同质人口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连接,已归属感比较强的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的开放社会共同体【1】。它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的微观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宿州市胡家、赵家、黄家、陈营子4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还有就是宿州经济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型城市,在一些农村社区存在“386199”现象十分严重: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因而这是宿州市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农村社区在诸多方面异于城市社区,像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相对封闭,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宿州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下辖四县一区,共94个乡镇。近年来,宿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确立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为主抓手的发

展思路,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心全意图崛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04亿元,较上年净增150亿元,同比增长13.5%。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48.5%,连跨两个十亿元台阶,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均增长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前八位。积极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0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创历史新高。未来五年,是宿州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2】。纵观全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我省支持皖北振兴力度前所未有,宿州加速崛起的机遇十分难得。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民政局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于2007年12月28日和2008年1月10日分别以市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一个是《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方案确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示范工程”20个重点示范村中选择村庄规划较为完善、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特色较为明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砀山县黄楼乡神湖村、萧县白土镇费村、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和灰古镇八张村、灵璧县渔沟镇申场村、泗县黄圩镇三侯村等6个村先期进行。

2、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总结本市经验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带动型社区和一村一社区型社区。2012年10月19日宿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河南商丘考察,2012年10月30日,砀山县委书记朱学亮,县长王广敏率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镇(园区)主要负责人赴河南永城市参观考察,2013年4月22日民革宿州市委一行到埇桥区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观察了夹沟镇夏刘寨村,桃园镇光明村等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埇桥区新型农村社区的项目规划,资金运作建设规模等情况,并就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3、强化投入机制。宿州市财政已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五化十通十有”标准(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

路、水、电、气、暖、排污、公交、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公共服务设施十有即有学校、卫生服务站、文化健身场所、商场超市、群众工作室、治安警卫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服务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综合服务大厅),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在进一步巩固全市17个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试点工作的同时,宿州市将在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中选择5个村庄,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图纸”继续开展试点;继续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完成15个乡镇清洁工程项目建设,推广垃圾“村收—镇运—县(区)处理”运行模式,逐步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

通过几年的探索,宿州市已在三个方面显现了成效:一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改变了村庄零落分散的现状,优化了农村建设布局,形成了一批人口相对集中、设施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加速了农民居民化。农民进社区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乡村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生活更加富裕。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流转复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宿州市埇桥区作为全国文明农业大区被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社区的定位不准,认识模糊。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就全国而言,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在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换、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对

宿州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社区建设大都靠政府推动,缺少积极的民间力量来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部分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农村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一些居民只要求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而不愿承担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

2、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态度有待提高。皖北村庄的性质,从农民认同和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看,皖北区域农村属于联合家庭主导的村庄类型,但村庄中的家/宗族文化依然很浓,活跃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家庭联合体,构成了村庄秩序和村级治理的基础【3】。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目前许多农村社区居委会成员基本还是原来的村干部。村领导大多数是大家族的领导,不乏有家族斗争,在社区管理中很容易出问题。虽他们之中不乏能手,但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在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上有根本性的不同,社区居委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高于村委会。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委会工作具化、复杂化程度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管理服务质量。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的合力有待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虽然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和协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显然是有困难的。“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部分地区虽已撤村建居,但是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职权不清,各政府部门职能工作进入社区独立发展,部门之间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建设机制,整个社区未形成合力,社区建设大量繁杂工作成了社区居委会的“独角戏”。除了履行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外,还必须发展、管理原有的村集体经济【4】。

三、宿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思路

1、合村并区、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选择。宿州

市总人口638.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耕地总面积479521公顷,全市357个行政村,村庄规模普遍较小、布局零散。在这些市情下,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尤显得必要和紧迫。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合村并区既有利于使村民从散落的状态集中起来,便于管理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同时也空出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便与发展经济。农村社区布局要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充分各种制约要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要在尊重地方习俗的前提下,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

2、农村社区建设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农村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更多的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内部“自我整合的机制”的培育和建立,离不开国家外部整合机制和社区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发动农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依托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5】。社会组织、村民力量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更能够凝聚村民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保证农村社区的长久运行。

3、要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满足群众公共需求。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与拥护活动做起。满足村民需求,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社区

建设才会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拥护。同时社区干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态度是体现社区干部能否正确自我定位,能否处理好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保障。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需要理顺各种关系,强化农村社区功能,以完善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形成有效动员社区内生性资源的机制,以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共建机制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农村社区工作运行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参考文献:【1】黄小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

【2】http:///

【3】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 郭鹏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M],济南:山东人名出版社,2009

社区建设发展 篇5

近年来,街道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针对社区机构密集、基层民主意识强烈、民间活动频繁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促进社会资源有效整合,激发了创造活力,维护了社区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做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基础工作,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框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正确发展方向,街道把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到构建和谐社区的高度,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真新街道社团组织工作委员会,并制定了《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实施意见》、《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办法》及《社区民间组织分类培训发展计划》,将社区民间组织按不同性质,归类备案管理,为撑握和管理明确了方向。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程度,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各项规章制度上,建立了以街道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管理科、社区民间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并在民间组织中成立党支部,在群众团队中委派政治指导员,实现党的全覆盖,促使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在各类民间组织及群众自发团队中建立了预警月上报制度,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保证。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集聚社区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力量,通过政府宣传引导、活动吸引,招纳优秀人才,志愿者加入到社区民间组织中利用社区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有关政策,引导社区开展活动,发挥社区骨干带头作用,通过他们的特长,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带动了社区业务、文体、教育、助老、助残等社区公益活动,发挥了社会自治服务的整体效应。

二、打造多样化的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和谐社区新亮点 目前街道具有民非组织9家,群众活动团队99个,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在沟通民意、协调关系、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互联、协商、共建社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多年来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建立了共同建设社区工作网络,签订共建协议,开展共建活动,他们以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计划生育联管、环境建设联抓、社区团队联帮等共建活动为群众办实事600多件;为下岗人员送岗位500多人(次),化解社区矛盾50多起,结对帮扶困难人员350多人,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二)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社区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街道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并建立了民间讲师团在所辖13个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了教学点(即市民学校);成立了老年书画协会;戏曲爱好者联合会,合唱团等民间组织和群众团队,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金沙绿地公园、社区健身路径为阵地周周有演示,月月有展示,以社区图书阅览室为依托,社区13个读书点为居民提供读书、看报,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自然形成了社区休闲圈、读书圈、健身圈,营造出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了真新和谐大家园的建立。

三、着力培育发展公益型服务民间组织,逐步向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街道党工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念,培育社会参与力量,探索为政府购买服务,重视培育能够协助政府承担社区事务性工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真新街道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为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政事、政社分开提供了承接载体,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工作提供了舞台。

(一)社区指导服务中心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管理和服务的“枢纽”

中心对街道内的社会团体和群众活动团队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队和群众自发团队的自治作用,鼓励其有偿服务,完成街道交办的社区服务和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同时协助居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动员社区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二)探索购买服务、促进社区工作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设置社区事务工作室(社工站)、人民调解工作室、救助评议工作室,群众文化团队工作室,自主创业工作室,通过承接街道各职能科室的社区工作相关事务,如:社工站主要以社区的用工管理;社工培训、考核、服务督导等社区事务;人民调解主要接待民间纠纷调解,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救助评议主要以宣传救助政策、进行群众评议;群众文体主要对社区内文体团队的文体指导和预警工作,通过一年探索实践,中心各项工作着重将承接的业务精心策划,如社工管理通过新老社工牵手结对活动,新社工拜师结对,老社工牵手指导帮助,通过演示、带教、跟班作业,使新社工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入角色。救助评议开展了每月一次的阳光课堂,向社区内救助人员宣讲救助政策,化解了因不理解政策引发的救助矛盾。群众文体工作指导,通过对社区文体团队的指导开展了和谐大家园周周演,精彩奥运月月动活动,使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红红火火。社区工作指导服务中心作为一家主要开展公益性,互益性活动的民非企事业单位,在协调社区利益,缓解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方面是政府的好帮手。

(一)拉近了政府与社区群众的距离,实现能深入到社会基层的民众中间,又能因政府保持较密切的联系,因而总能最先得到公众的需求信息并做出反应,或传达给政府,使政府适时调整政策,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实现对社区居民利益的有效协调。

社区建设发展 篇6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力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社区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我县城市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强力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上台阶,创特色、争一流。我社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征求建议和意见等形式,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和居民不同意见。调研期间共走访驻区单位12个,居民50户74人,开会讨论4次。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向阳社区成立于2003年3月,社区位于诺尔镇西城区西南部,辖区界限北至多伦大街;南至西村;东至彩虹桥;西至二环路;辖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总户数3219户,总人口9122人,其中农民253户721人,居民2561户7118人,流动人口405户1183人;辖区划分为13个小组,分别由12个组长协助管理。社区工作包括党建、计生、卫生、就业、民政、社会救助、劳动保障、综治、司法、人民调解、人民武装等工作,承载着辖区内的党建、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多项职能。

二、近年来社区工作运行情况

社区的功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居民,充当城市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我社区根据工作实践,逐步探索理清了以县委政府、镇党委政府领导,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区各项功能,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保障等机制运转良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基本达到社区服务的要求,健全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了“平安社区”、“文明和谐小区”系列创建活动。强化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美化家园,爱护环境,极大的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了社区共驻共建工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社会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区旧貌得到改变,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快速发展。

三、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区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向阳社区于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租借办公用房,现借用水务局水保站办公室一间,办公面积不足20平米,社区办公条件简陋,不能适应新时期社区发展的需要,不能更

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当前街道社区办公场所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办公场所相对不固定,不利于社区的长远发展;二是办公场所太小,4名工作人员只能挤在一间办公室办公,没地方放办公桌,只能两人合用一张办公桌,过于简陋的办公场所条件严重制约着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谈不上规模的扩大和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办公条件简陋,虽然现借用一间办公用房,但年久失修,又系西房,冬不保暖,夏不隔热,墙内电路老化,电压不稳定,经常断电,极易损坏电脑、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四是根本达不到“四室三站一场”的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严重阻碍着街道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

2、各级领导和部门对社区工作重视不够,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

社区虽然成立了数年,对全县城市建设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但仍有部分领导和部门、单位对社区认识不到位;日常工作中,个别领导和部门、单位对社区支持不够,甚至有极少数领导和部门根本没有社区这个概念,对社区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支持和参与。更有甚者,将社区当成其“二级单位”,直接对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一度出现“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的不良工作机制,把社区当作“筐”,什么事都往里装,许多业务不经过部门分解,直接压到社区。导致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过于繁重,更谈不上勤于服务居民。调查中发现,驻区的部门、单位在日常工作上,只认单位不认社区,社会性工作突出部门、行业特征,根本不能体现社区特点。加之,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识模糊。普遍认为社区就是开证明、管卫生,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对社区工作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诸如此类现象的存在,延缓了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

3、居民参与不足,共建意识不强

社区建设发展 篇7

探讨广电网络发展思路前, 必须先搞清楚广电所经营的业务。广电NGB框架中的业务从内容来分, 大体可以分为五类:业务类、信息类、娱乐类、应用类、消息类。为了更好的理解, 在这里, 我们把广电的业务简单明了的分为两大类, 视频业务类和增值业务类。在广电的背景和环境下, 视频业务可以说是广电的核心业务, 毫不夸张的说也是广电的命根子业务。所以在任何地区的广电部门中, 视频业务是最为重要的, 是即使不盈利也得办好的一项业务, 而其他增值业务, 比如目前广电的主营增值业务宽带上网、大客户专线、托管等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 CDN视频分发网络

广电经营视频业务的重点就是安全稳定的播出, 而目前大多数广电目前的网络都有一张IP数据网络, 或者还有一张早期的大客户专线使用的MSTP或者SDH网络。所以大多数广电目前的互动电视、宽带上网、办公上网、一些大客户专线等业务流量都拥塞在了这张IP数据城域网中。

虽然现在大多数广电的城域网都建设了万兆骨干, 总体带宽目前对多业务一张网是足够的, 但是把上述各种属性和流量模型完全不同的业务放在一起, 对视频业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下问题导致了视频业务的不安全性。

1. 网络不安全。由于宽带上网业务流量复杂, 危险性大, 病毒、恶意攻击等事故多。

2.网络易延迟易拥塞。视频业务需要一条可以提供长时间大带宽的通畅道路。而宽带上网的峰值上网、P2P下载上传等等, 很容易导致视频业务的丢包和延迟。视频业务对丢包和延迟要求很高, 直接影响视频播放的体验。

3.网络接入方式不同。视频业务面对的是IPQAM (目前多数为IPQAM, 少数为IPTV模式) , 其他业务面对的是直接用户。如果业务都在一个数据网络中, 接入端的无谓的问题也会导致视频业务受牵连。

4.网络设备配置、故障率。视频业务对网络来说是非常简单和干净的。所有业务在一个网络上, 导致了网络设备的配置复杂度、故障率都上升很多, 对视频的稳定播出有很大影响。

5.网络设备割接。此业务割接影响彼业务。此业务配置影响彼业务。

除上述原因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广电视频业务的发展问题。CDN的思路为一个中心节点, 多个分节点, 中心节点保存着大量视频内容, 可以使本地视频内容, 也可以是异地视频内容, 每个分节点也同样有着自己一定的存储能力, 用以整网的视频分发。如此, 中心节点就像一个大型超市, 视频内容是超市里面的货物, 可以本地提供, 也可以外地提供, 每个分节点就像连锁超市, 自己有一定的供货能力, 但是需求大了, 还是需要向中心节点索要。如此先进模式, 可以最大限制的发挥视频分发网络的作用, 也是后期广电网络发展的趋势。

所以, 苏州广电综合了各种因素, 经过多次稠密思考和论证, 最终决定为视频业务建设一个高品质专网。此网络的建设充分考虑了视频业务的特殊性和科学发展观, 采用了数据中心建网思路, 最终携手华三通信技术完美的建设了一张新一代CDN视频分发专网 (如图1) 。

2大客户精品专线网络

广电在各个地方的特殊地位成就了广电一些收益颇丰的增值业务, 比如政府部门、公安、银行、教育等等的大客户专线网络。虽然广电自身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来自传统运营商劲敌的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为后续发展和扩大业务, 广电在提升大客户专线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也是迫在眉睫。

在接入带宽高速提升的时代, 大客户专线的接入带宽也进一步提高, 同时大客户专线业务的一些特殊性也对运营商提出了一些新的建网思路。很多大客户需要运营商采用独立的网络来承接它的业务, 这个大客户业务是最普遍的问题。大客户需要一个更安全畅通的互通网络。在广电城域网内, 多业务融合的一张城域网上, 很多大客户是不放心或者不敢把自己的业务放在上面跑的, 比如公安的监控、银行的办公网等等。

如何解决大客户业务对网络的要求呢?

第一点:采用目前流行的MPLS VPN技术。此技术可以实现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通互联, 同时MPLS VPN具有较强的监管和安全能力, 目前原来越多的大客户专线采用了此技术。MPLS VPN又包括了MPLS L2/L3 VPN。MPLS L3 VPN称为三层VPN技术, 组网灵活, 但是PE设备需要维护用户路由。MPLS L2 VPN称为二层VPN, 给用户提供一条二层通道, PE无需引入用户路由, 二层VPN主要有VLL (点到点) , VPLS (点到多点) 技术, 二层VPN是目前广电主要采用的专线技术。

第二点:建设大客户精品专网。建设一张骨干全万兆、接入全千兆、全网MPLS、全光口的大客户精品网络。此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大客户, 让大客户专线更加独立、稳定、安全、快速, 同时可以更快速的发展更多的大客户专线。

苏州广电近期携手华三通信技术建设了一张大客户精品专线网络, 整网采用了骨干全万兆、接入全千兆、全网MPLS、全光口的建网理念, 为苏州广电大客户业务蓬勃发展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苏州广电大客户精品网络示意图见图2。整网分三期完成, 目前已经完成第一期, 整网采用了数十台华三通信的CE3000网络设备, 单台设备提供了4个万兆光口, 24个千兆光口, 同时还有一个扩展槽位, 双电源、模块双风扇, 全面支持MPLS L2/L3 VPN, 支持VPLS。

3 100G出口核心路由器

对于运营双向网多年的广电来说, 数据网络已经越来越重要, 也越来越复杂了。很多广电的IP数据网早期都没有出口核心路由器, 城域网的出口和城域网的核心合二为一, 导致了两台传统核心设备即充当了核心又做了出口, 设备的端口扩容、交换能力、策略能力都面临较大压力, 非常不利于广电目前业务流量快速增长。苏州广电前期也是如此。

苏州广电目前城域网的两台思科7609充当了城域网核心和出口作用, 给目前的业务部署、业务发展以及网管维护都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1.C7609设备整体容量不够, 对后续业务发展的扩容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 核心和出口任务全部叠加在两台C7609上, 导致C7609任务过于沉重, 而且配置维护也过于繁琐。

3. 由于核心设备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很高, 规划中尽量保证核心设备的单纯性, 把众多的业务规划, 策略设计等都安排到本次招标的出口路由器上。

4. 本次规划的出口路由器需要具备较强的交换能力以及良好的扩容能力。

5. 本次规划的出口路由器需要具备较强的QOS和ACL能力, 便于业务流量的规划和策略设置。

6.本次规划的出口路由器必须具有多台虚拟化成一台的能力, 能使设备和链路达到最大的利用率。

苏州广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也为了后续更好的发展, 再次携手华三通信技术, 部署了两台100G新一代高端核心出口路由器 (网络示意图见图3) 。

CR16000采用了创新的路由交换架构, 大容量强处理能力, 保障高密度10G或100G板卡的线速转发;CR16000支持海量的路由表和转发表, 作为互联网核心节点能够抵御大路由震荡的冲击, 保证数据报文的准确转发;CR16000通过NSR、ISSU、IRF2、APS、BFD等多种高可靠性技术, 保证业务永续。

CR16000系列路由器在此为苏州广电最佳出口路由器选择的理由如下:

1.CR16000系列路由器大容量, 大缓存。

2.CR16000系列路由器支持虚拟化技术, 并支持远程虚拟化。

3.CR16000系列路由器采用新一代架构, 为目前主流核心设备选择。

4.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有大路由能力。

5. 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有强大而丰富的QOS能力。

6. 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有大量的ACL能力。

7. 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备大容量的MPLS L2/L3 VPN、VLL和VPLS能力。

8. 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有强大的组播和组播策略能力。

9. 出口路由器支持OAM模块, 如防火墙、负载均衡、

ACG、深度检测功能等, 为后续业务的精细化处理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1 0. CR16000系列路由器具有与业界主流厂商良好互通能力, 如思科、华为、中兴、juniper、阿朗等设备。

4结束语

本文章借苏州广电近期的网络建设思路来阐述了一种广电网络发展思路, 苏州广电的建网思路从网络本身、业务需要、网络维护、人事安排、后续发展等等多个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网络建设好比致富修路, 业务和建网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IP数据网正以其低廉的造价、高速的带宽、越来越稳定的运行等优势快速的成为目前广电网络建设的首选。在此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思考, 同时也衷心祝愿广电事业蒸蒸日上。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简称H3C) , 致力于IP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H3C在国内30个省市区均设有分支机构, 2011财年年销售收入为14.6亿美元。截至2011年10月, H3C已申请专利超过3400件, 其中发明专利占85%, 在中国通信企业中位居前三。

H3C始终聚焦IP技术领域创新进步, 以覆盖IP网络、IP安全和IP管理的产品线为积累形成以下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和基础网络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新一代互联网解决方案, 并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占领了IT发展潮流的制高点。2011年, H3C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广域骨干网等高端市场取得巨大进展, 赢得众多高端客户的青睐, 在运营商数据中心和城域网取得突破, 取得渠道和客户的广泛信赖与认可。

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篇8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9-02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社区建设中,社区的文化是整个建设体系中主要的构成要素,更是产生和保持社区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加快建设社区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风尚对于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帮助社区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文化建设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全社区营造出健康有爱的文化氛围,这不仅有利于使居民自觉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也积极促成了社区内文明的社会风尚。

二、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认识有待提高

社区文化建设的宗旨在于沟通社区成员,协调人际关系,将社区营造为和谐共处,充满友爱的精神家园。但当前大多数群众乃至管理者对社区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文娱活动层面,反而忽略了许多基础性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例如大量涉及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许多工作无人问津;思想上尊重社区的意识不强,行为上关注、支持社区的力度不够等等,这些认识层面的缺陷成为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社区成员参与度偏低

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社会公德,打造社区文化,并使个人道德精神得到提升,个人自我发展得到保障。因此,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对象,如果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参与度低,那么社区文化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众文化,它必须由社区的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参加,其文化成果是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并共同享受的,如果缺乏社区成员的参与,社区文化本身的维持和建设就会成为问题。

(三)社区文化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平台。当前,一些街道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公共服务和文体服务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在社区文化发展规划方面,地方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和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而社区文化工作在资金、场地方面也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例如社区体育设施的不完善。

三、建设社区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激励广大社区成员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社区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建设氛围。其次,要注意加强群众的社区意识,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宣传部门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宣传和系统灌输关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的思想,开展全民社区文化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社区成员树立起“社区文化全民义务,社区建设社会责任”的社区意识,从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程度

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全体社区成员增强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新社区。因此,面对当前群众参与度低的现状,满足不同层面的的文化需求,吸引居民广泛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度,首先要培育社区意识,广泛举办社区活动,如文化艺术活动、各种娱乐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凝聚民众;其次要保证充分的社区信息,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第三,加强社区文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了解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其中。

(三)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投入的力度

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将文化建设投资与社区财政收入以一定的比例同步增加;也可通过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增加文化建设资金来源,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是独家企业资助都可以成为资金的来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房产开发可以成为带动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这有利于文化设施建设与小区发展同步进行,从而实现快捷实效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要的设置要保证市民方便参加活动,对一些远离居民小区的文化活动场所,要及时进行调整。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广大群众的要求。我们应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与否为标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的新的道路,把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芳.乡镇基层群众文化构建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文艺,2013.14:212-213.

上一篇:煤矿典型顶板事故案例下一篇:努力去做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