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发展

2024-05-26

社区中医发展(精选9篇)

社区中医发展 篇1

党和国家一直主张“中西医并重”并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 中医传统上采用坐堂或上门的方式行医, 社区适合中医的发展, 社区需要中医的个体化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 治疗的病种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 强调要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为一体, 而中医药在这些方面恰恰具有鲜明的优势, 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

1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医疗卫生政策应该向基层、向全科医疗、预防保健方面倾斜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谱变化、卫生经费压力、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人口迅速增长等因素, 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全科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和全科医学在医学思维、诊疗方法、防治思想上极为相似。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上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强调个体化治疗。在社区由于熟悉了解病人情况, 便于做出正确诊断和进行疗效观察, 能赢得患者信任, 使其成为中医实践的理想场所。

2 目前中医在基层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

2.1 一方面公办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才匮乏, 另一方面有中医也常常不是主要从事中医工作。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 中医的简便廉验反而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一年前, 笔者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没有中药煎剂, 处方以西药为主, 输液治疗是常态,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费用高, 疗效并不好。因为用中医药是无法完成经济任务的。今年起药品实行零差价, 无需再为完成经济任务而开药了。中医药的发展机遇来了, 凭着对中医的热爱和责任, 学习运用经方治疗疾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赢得了病人的信任, 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2.2 现在基层中医的的主要问题一是自身定位不清, 没有发挥出中医全科特色, 病种单一, 中医业务量偏小, 水平不高, 群众认可度不高;以本院为例每月中药煎剂处方约占总处方量的2.2%, 加上针灸病人也不足总量的5%。二是没有主动深入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人员配置少, 没有中药饮片, 无配套煎药机及加工设备和相应人员配备。本院所辖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1个有中医和煎剂。造成无法形成中医药气候, 更谈不上中医药惠民。另外基层中医继续教育不足。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 基层不再需要以药养医了, 这就为基层中医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 努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2.2.1 要承认中医, 知道中医的优势劣势, 扬长避短, 建立自信。《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 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 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际上也认为中医在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疾病、胃肠疾病、妇科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和确切的疗效。中医在基层社区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符合中医发展规律。

2.2.2 改革现行的中医教育, 加强对经典的学习, 真正入中医门。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 一方面有确有中医临床实力的中医带教, 另一方面多花些时间学习前人医案。培养成真正能用中医药看病的医生。提倡经方、运用经方是个不错的方向, 经方千锤百炼, 药简效宏, 规范可靠, 只要方证合拍, 疗效可期, 令人信服。

2.2.3 让更多热爱中医的中医人才充实到社区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让收入与职称晋升有保障, 吸引中医人才到社区, 留住人才, 鼓励西学中。卫生院要有独立的中医科室1~2个, 配备中药房和中药人员, 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中医1名。最好要有中药饮片 (费用低, 符合传统, 可配煎药机) , 没条件的配免煎颗粒 (费用高, 方便) 。要有中药粉碎机, 最好能做丸剂或散剂装胶囊方便长期服用 (费用低, 依从好) 。再根据个人特长开展特色诊疗项目, 比如针灸、推拿等。中医一定要发挥自身特色, 要勇于实践, 善于思索,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经典。

2.2.4 积极向社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中医是从民间来的, 只有贴近群众, 才能找到中医生存的土壤, 才能发扬光大。

2.2.5 加强交流学习。搞一个好的交流平台, 比如网络, 大家不要保留, 互相学习, 目的是提高中医疗效, 振兴中医, 让她为更多的人, 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笔者苦于没有好的老师带领, 中医疗效一直不理想, 直到通过黄煌经方沙龙网站的学习, 对经方有了全新的认识, 临床疗效提高很快。感谢黄煌老师和各位师兄弟无私的传授。

2.2.6 鼓励师带徒的传承方式, 把老一辈的经验传承下去。国家出台政策让老一辈确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免费为基层中医带教、上课。让中医专家每年为社区中医作几次免费培训。这样中医经验才能代代传承下去, 才能培养出高层次中医人才。

2.2.7 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 规模化生产基地。依法监管好药材质量和炮制工作。把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彻底解决中药材的质量问题。

总之, 只有基层中医强了, 中医才能强, 中医才会有希望。只有让基层群众真正了解认可中医, 中医才会有市场。

参考文献

[1]姜建国.中医全科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社区中医发展 篇2

发布时间:2016-04-25 4月22日下午,“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宣讲活动在七楼报告厅举行,近60位安民、于家两社区的居民在社区的杨书记带队下,参加了本次活动。

主 讲教师是我校中药教研室中医学基础的任课教师、执业中医师刘晓凤老师。刘老师从日常起居,生活实例入手,分别在起居调养、饮食调养、情志调养、运动调养及 防病调养五个方面,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皇帝内经》精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予以完美解读,获得社区居民一致好评。

社区中医发展 篇3

1 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优势

1.1 中医护理的理论依据

1.1.1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起主要作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注意局部病变,同时要注意相关脏腑的变化。另外,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 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与目前提倡的整体护理的思想不谋而合。

1.1.2 辨证施护

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这与护理程序的思想是统一的。

1.1.3 “治未病”理论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还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治未病”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

1.2 独特的中医护理操作

中医护理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灸、拔罐、推拿、刮痧、中药熏洗等20余种传统的护理操作在社区慢性病、残疾人、老年人等的居家康复护理中应用广泛。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通过对人体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明显,适用范围广泛。这些技术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见效快的特点。目前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在西方发达国家,针灸已被逐步纳入医疗体系中,成为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内容[2]。另外,推拿按摩、拔罐法,因其简便易行、贴近生活,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非常容易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普及。

1.3 中医养生保健特色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合一”是中医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医食同源”的理论,开发食疗,达到祛病强身、调节机制等功能,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病人及亚健康人群采取气功、自我按摩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提出重视养生、调节精气、防御邪气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3]。中医护理中的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在预防保健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一些群众喜爱的中医保健运动,也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社区护士传授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掌握正规的保健方式,掌握中医保健的要点所在。这些对于社区群众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都是大有裨益的。

1.4 国家政策的支持

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中提出: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编写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说明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2 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新技术和高水平人才大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护士缺乏,社区护医比例为0.5∶1,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2︰1或4︰1的护医比例相差甚远[4],造成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中医护理专业的人员更少,所学的中医护理往往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所以实施中西医结合的社区护理难度较大。因此,应改革体制,加大社区的资金投入,引进高学历的中医护理人员,实施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

2.2 知识水平偏低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国内外护理界对中医护理的期望不断增高。中医护理教育层次的提高是当务之急。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尤其高等护理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是中医院校的医生和西医护理学院的老师,教授中医护理对他们来说也是比较困难的。教材虽几经修改,仍严重滞后于临床。因此,急需一批中医高等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经临床严格训练后,再进入教学水平高的院校或送到国外护理学院进修,作为中医教育、科研的主力[5]。

2.3 辨证施护流于形式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最具特色的护理模式,但在临床实施时往往因证候难辨,护理措施单一而流于形式[6]。需要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集思广益,将过去出版的各种关于中医护理的书籍、论文汇集,编写成适合护士临床应用,容易掌握且实用的、规范的、标准化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方法的指导性文件。

2.4 过分追求国外的模式

在我国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直注重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忽略了中西医并存、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特有的国情[7]。我们在开展社区护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特色,充分利用中医优势,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8]。

总之,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西医结合是发展社区护理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将中医护理运用到社区中,如何才能完善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仍需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l-723.

[2]伊艳杰,李容,刘杰.社区健康保健中中医护理的应用与优势[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0):75-76.

[3]金燕丽.社区护理应突出中医护理特色[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4):封3.

[4]章冬瑛,陈雪萍,许亮文.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89(3):164-165.

[5]刘文红.中医护理的发展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6-97.

[6]马秋平.中医护理教材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9.

[7]徐筱莉,陈继根,王丽萍.社区中医护理服务需求及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6-18.

社区中医发展 篇4

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函〔2009〕145号2009年8月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自2003年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指导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我局对各示范区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规律性经验和规范性做法进行提炼、整理,起草制定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参考使用。在试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联 系 人:严华国吴 迪

联系电话:010-659***72(传真)

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研究 篇5

1社区护士中医知识的掌握现状

在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阶段, 社区护士的培养还停留在学历教育的通科培养, 社区护士的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1]。国内很多学者对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 认为社区护士在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岳树锦等[2]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认为社区护士中医相关知识薄弱, 继续教育需求高, 建议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增加社区护士中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陆旭亚等[3]也对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护士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认知和需求度最高, 而中医基础知识需求度最低, 认为应加强对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培训,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推广。

2社区居民对中医知识的需求

在中医理论下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以其“简、便、廉、验”等特点, 更适合于社区居民的康复与保健。李玮等[4]针对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认知率较低, 为46. 8 %, 饮食、生活起居、情志、中药用药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居民主要需求的项目。王莉等[5]对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 认为老年人的中医知识普遍欠缺, 社区护士可以针对性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社区中医护理服务。我院学生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定期去社区实践,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养生知识的宣教, 深受社区群众的欢迎。

3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的构建

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 在社区护士的中医知识严重欠缺的情况下, 构建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模式,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的培训十分重要。

3.1 培训方式的选择

3.1.1 建立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建立了社区护士培训中心, 对社区护士进行脱产培训学习。在学习中应针对中医知识制定一个连续的培训计划。

3.1.2 进入中医院临床实践

在社区分批选派护士, 去中医医院进入相关科室系统学习中医治疗疾病的知识, 进行实践锻炼。这样, 社区护士除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护理的健康教育外, 还可利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如刮痧、拔罐、按摩及外用中药等, 在社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护理服务。

3.1.3 开展社区护士中医知识培训的远程教育

2008年, 美国有63所学院或大学以非同步远程的形式为注册护士提供培训[6]。在我国, 有条件的社区可将计算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引入继续护理学教育学分管理, 组织护士进行网络学习, 模拟家庭情景进行中医技能的练习, 实现信息化教育和管理。

3.1.4 其他方式

开展专家知识讲座、不同社区的护士不定期交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中医康复模拟演练等方式, 提高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2 师资的选择

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的选择是培养社区护士的关键。目前社区护理培训师资紧缺, 对于中医知识的培训, 一方面可以选择由临床中医医生和护理人员承担;另外社区医师和护士更了解社区的工作, 也可以在社区选拔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相对全面的全科医生和护士来进行教学。

3.3 培训内容的选择

依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自行设计问卷, 对社区居民进行中医知识需求的调查, 并将统计调查结果中得出的社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从高到低排序, 对社区护士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相关中医知识的培训。现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形形色色, 较侧重于临床护理技术, 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涉及较少, 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7]。因此, 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组织护理教师、临床中医专家和社区医护人员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 引进或自编培训教材。针对中医知识在社区的应用, 培训中要增加中医基础理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中草药方面等中医知识来满足社区护士的职业需求。另外, 还应该注重社区护士创新能力的培训, 内容中应强化护理科研知识, 培养社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在社区开展中医护理的研究, 是社区中医护理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措施。

3.4 培训对象的选择

培训总体对象为当地所有在岗社区护士, 采取逐级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社区护士素质。建议选送优秀社区护士到香港等社区护理开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短期进修学习, 再培养社区护理教师, 可使社区护理培训效果得到质的飞跃[8]。

对社区护士进行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 不仅符合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 传承祖国中医精髓, 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尚少梅, 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855-856.

[2]岳树锦, 杨晓玮.社区护士中医护理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3) :799-801.

[3]陆旭亚, 马小琴.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认知和需求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2) :102-104.

[4]李玮, 郝玉芳, 王琦, 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3) :281-283.

[5]王莉, 李明今.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知识与技术的认知现状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35) :340.

[6]Holly C, Legg TJ, Mueller D, et al.Online Teaching:Chal-lenges for a New Faculty Role[J].J Prof Nurs, 2008, 24 (4) :254-258.

[7]杨玲, 王永利, 杜雪平, 等.社区护士师资培训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24) :65-67.

社区消渴病人的中医健康管理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纳入慢病规范管理的消渴病人175人。

1.2 方法

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3]要求, 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 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详细记录膳食、服药、运动及体质指数等情况, 同时进行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2 结果

纳入规范管理的消渴病人175人中, 50以下的15人, 51~65岁的61人, 65岁以上的99人。其中127人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健康管理后, 空腹血糖指标与体质指数较上年更为理想。

3 讨论

本单位是一家中医院领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3年来;和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而本中心的中医服务在辖区内也是家喻户晓的, 因此在进行慢病随访工作时, 主动将中医特色方法应用到消渴病的管理中。表1显示社区消渴病人的空腹血糖指标明显比上年度达标率高, 从表2中可看出由于运动疗法的作用, 体质指数也有所下降。

3.1 饮食有节

《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出,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帮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可见, 饮食有节是控制消渴病的关键。消渴病人的饮食主要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我们针对不同的病人制定出膳食处方, 定期跟踪调整, 合理安排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并将本单位名老中医的经验药膳方如:豆饮汤, 用绿豆100g、黑豆50g、赤小豆50g, 煎汤服用。苦瓜饮, 将新鲜苦瓜榨汁, 根据个人口味兑一定量的温开水当茶饮用等, 应用到膳食处方中, 对消渴病人血糖的控制效果显著。

3.2情志畅达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因此积极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可以预防疾病。消渴病人应注意调养心神, 保持精神乐观舒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及体征, 在心理上充分准备, 避免陷入盲目的恐惧和焦虑之中。我们将同一小区消渴病的居民结成团队, 定时给居民传授中医养护知识, 而大家基本认识, 交流学习与运用体会, 互相监督与帮助。闲暇时可一起吟诗作赋, 养鱼种花, 郊游览胜陶冶了性情, 舒畅了心情。

3.3运动减重

《诸病源候论》提出, 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 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 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 出庭散步[1]。说明适当运动是降低体重防治消渴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消渴病人多数超重, 运动可以消耗肌肉中的脂肪和糖元, 能减少体重, 还能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消渴病人运动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每次运动前要进行热身、放松肌肉后开始。为了便于坚持与方便操练, 我们组织同小区消渴病人晚上在居民小区跳广场舞、街舞、做健身操。将五禽戏及简易气功传播给居民, 消渴病人结伴锻炼, 提高了运动的兴趣也减低了体重。指导消渴病人饭后做腹部顺时针按摩, 以助运化。同时配合一套简单的穴位按压法, 每天定时均匀地指压脚趾和脚掌30min, 也可逐渐降低血糖。

3.4中医中药治疗

消渴病在常规的用药情况下配合传统的中医药治疗, 血糖下降更为明显。总结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穴, 降糖效果肯定, 在针刺的同时施以艾灸法调节患者的血糖水平更为有效。

在随访中, 我们根据不同的病人制订相应的中医管理方案, 定期调整和监督落实, 让消渴病人具有自我保健能力, 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自己, 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使消渴病人没有顾虑, 达到精神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完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焘.外台秘要[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7.

慢性病中医社区管理组织模式探究 篇7

资料与方法

从北京市16个区县随机抽查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102名, 从5个社区随机抽查居民81名。医务人员为承担基本医疗、慢病管理、中医科管理、预防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社区居民男15人, 女65人, 平均年龄46.32岁。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07录入数据, 运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社区医务人员承担工作与慢病管理常规组织形式、活动形式、影响社区居民积极性与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多项应答频率统计;分别对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分组及健康状况与居民感兴趣的慢病管理内容、承担活动工作的意愿、慢病社区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多项应答频率统计;对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分组、健康状况 (是否患有慢性病) 与居民参加活动的意愿、社区健康活动的组织方式及最佳组织频率之间的差异分别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医务人员调查问卷分析:社区慢病管理常规组织形式:调查结果显示, 不论受访医务人员在社区承担何种工作, 其开展社区慢病管理时均以社区居委会和单位组织为主, 且由社区居委会和单位组织活动最容易成功、居民依从性最高, 而自行组织活动最难成功且居民依从性不高。见表1。

社区慢病管理常用的活动形式: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医务人员在组织社区慢病管理工作时, 最常用的活动形式为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其次为小组座谈、集体锻炼或活动。医务人员承担的工作对其组织活动的形式基本没有影响。见表2。

影响社区居民积极性与依从性的因素:社区医务人员认为开展慢病中医社区管理时, 影响居民积极性与依从性的首要因素是中医专家团队, 其次是活动形式。其中, 承担基本医疗的医务人员认为干预效果是首要因素, 承担中医科管理的医务人员认为活动形式是首要因素。见表3。

应增加的社区慢病管理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医务人员认为社区慢病常规管理中应增加以下活动: (1) 健康咨询/小组座谈/心理干预; (2) 健康活动:烹饪/家保/集体锻炼/社工/竞赛/个性化/药膳/保健操; (3) 政策培训/中医基础/免费用药; (4) 高危人群筛查/免费体检。

社区居民调查问卷分析:居民参加社区健康活动的意愿:经χ2检验, 社区居民的性别、健康状况 (是否患有慢性病) 、年龄分组与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活动的意愿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从调查结果看, 居民对于参加社区健康活动的意愿比较强烈, 举办社区健康活动是有意义的。愿意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教活动的居民有60人, 占被调查居民总数的74.1%, 选择性参加活动的居民有10人, 占被调查居民总数的12.3%。

社区健康活动的组织形式及频率:经χ2检验, 社区居民的性别、健康状况 (是否患有慢性病) 、年龄分组与社区健康活动的组织方式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最期望的社区健康活动组织是社区居委会, 占55.6%, 其次是医院, 占32.1%。可能是由于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关系最为直接、亲密, 社区居委会是老年活动中心及社区居民日常文体活动的场所, 在此开展活动易于吸引各类患者参与[2]。而医院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机构, 因此居民对这两个机构最为依赖与信赖。经χ2检验, 社区居民的性别、健康状况 (是否患有慢性病) 与社区健康活动的最佳组织频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年龄与社区健康活动组织的理想频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居民认为组织社区健康活动的频率最好为每月1次的51人 (63%) , 最好为每季度1次的14人 (17.3%) 。其中, 认为应每月组织1次的居民集中在51~65岁年龄段 (35.3%) , 认为应每季度组织1次的居民集中在21~35岁年龄段 (57.1%) , 可能由于与年龄较大的居民相比, 年轻居民的空余时间较少, 因此二者之间在社区健康活动的举办频次方面的期望有所差距。

社区慢病管理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对社区慢病管理活动最为感兴趣的内容为健康讲座 (50人) , 其次分别是义诊活动 (43人) 、中医专家团队服务 (43人) 以及集体锻炼或活动 (42人) 。其中, 从性别上看, 男性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与中医专家团队服务, 女性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从年龄上看, 21~35岁年龄段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集体锻炼活动、中医专家团队服务与义诊活动, 36~50岁年龄段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与集体锻炼活动、中医专家团队服务, 51~65岁年龄段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中医专家团队服务, >65岁年龄段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与健康宣教材料、义诊活动、中医专家团队服务。从居民健康状况上看, 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教育、集体锻炼或活动、义诊活动及中医专家团队服务, 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感兴趣的内容集中在健康讲座及中医专家团队服务。见表4。

居民承担活动工作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愿意承担的工作均集中在协助小组活动 (49人) 与填写问卷、档案资料 (49人) 。其中, 居民的性别、年龄及健康状况对其承担活动工作的意愿的影响不大。见表5。

慢病社区管理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认为影响慢病社区管理的前3位因素分别是活动内容 (44人) 、活动形式 (38人) 、激励措施 (31人) 。居民的性别、年龄及健康状况对其承担活动工作的意愿的影响不大。见表6。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的慢性病中医社区管理组织模式较容易组织成功, 且贴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组织模式:调查结果显示, 由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医院组织, 可以保证活动的成功率及社区居民良好的依从性。因此, 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医院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社区活动小组为基本单元, 由社区中医健康团队组织管理、三级中医院专家技术支持, 中医防治一体化的中医社区慢性病干预管理, 行成中医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组织模式, 可在社区中推行应用。

管理方法:综合调查结果, 可设计每个社区活动小组产生组长1名, 由组长定期联络组织, 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活动, 进行自我管理, 形成有效的管理环链。社区中医团队及中医专家进社区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咨询义诊等活动, 提供药膳指导、引导养生、穴位按压以及体质辨识个体化中医药健康干预指导等服务, 把中医药预防方法、中医药养生知识运用到居民的实际生活中, 同时建立社区活动小组激励措施, 增加社区居民兴趣和积极性, 使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形式:调查结果表明, 居民对活动内容的关注已不仅限于传统的健康讲座的方式, 还应有义诊咨询、中医团队服务以及集体锻炼活动等, 且不同性别、年龄段及健康状况的人群对慢病健康活动的内容要求略有差距。因此, 我们在组织慢病健康活动时, 应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 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 拓宽慢性病健康活动的形式, 以提高社区居民的依从性。活动组织的频率, 使希望每月1次至每季度1次频率的居民最为容易接受。

感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衷敬柏主任等专家团队对本调查问卷设计及统计分析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0[Z].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社区中医发展 篇8

病例来源选取本辖区内2013年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男75例, 女45例, 年龄65~85岁。

辨识方法:中医体质辨识方法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 46号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和老年人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表, 同时结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的四诊合参。

体质偏颇统计:对所有患者经过严格筛选, 120例均为体质偏颇患者, 接受健康管理措施60例。9种偏颇体质中平和质、气郁质、特禀质0例, 偏颇体质中阴虚质66例 (55%) , 痰湿质24例 (20%) , 气虚质12例 (10%) 、湿热质9例 (7.5%) 、血瘀质6例 (5%) 、阳虚质3例 (2.5%) 。

体质调摄:按照老年人中医体质调摄表 (阴虚、阳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秉) 涵盖饮食禁忌、情志调畅、规律作息、锻炼保健, 还有中医导引, 穴位按摩等方法。

观察方法:将60例纳入到半年的中医健康管理中, 具体做法为不定期电话询问指导, 每3个月预约入户随访1次, 包括检查一般生命指征及血糖监测结果。对比两组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中医症候改善以及血糖控制。

结果

中医管理组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中医症候改善以及血糖控制明显优于未进行中医管理组, 60例血糖全部达标。

讨论

我国从2013年起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中增加了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 开展>65岁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的目的在于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人体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 在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表现出体质差异性。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变化, 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和情志活动自然也随之变化。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临床患者多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这一慢性病特征。但从近些年临床观察看, 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并不是像书中描述的那样, 往往有些患者什么症状都没有, 在体检的时候才发现血糖升高, 经过化验空腹血糖以及糖耐量试验后确诊。消渴病中医理论认为其病变部位与肺、胃 (脾) 、肾脏有关, 尤其是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病机关键总结成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主乎阴虚”。现代医家对其病机的研究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例如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肝郁等, 在治疗上也无非滋阴生津兼活血, 滋阴降火兼活血, 益气养阴活血, 益气养阴降火兼以活血, 温阳育阴配以活血, 温阳育阴降火兼以活血。在疾病的转归预后上并不理想。

那么除了药物治疗以外, 在生活调摄上能否下一下功夫, 来更好地预防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就显有得重要意义。《儒门事亲, 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 不戒嗜欲, 不节喜怒, 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 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 尤其是节制饮食, 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也与现代医学中的“五驾马车”治疗相符合, 食物营养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 适当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 忌食糖类, 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 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 定时定量进餐, 戒烟酒。均衡营养, 平衡膳食、合理运动、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基石。因此, 利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便利条件, 能够更好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科学的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

经过严格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属于偏颇体质。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3) 46号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阴虚质调摄为:①在情志方面:多听曲调柔和、舒缓的音乐, 少听劲歌热舞以及爵士乐类;多在安静的环境中练练书法、写生。②饮食方面:多吃具有养阴生津润燥、气味甘淡, 清凉的食物如:百合、黑芝麻、银耳、燕窝、莲子、玉米须茶等。③作息注意:应早睡早起, 处所要安静, 最好中午午睡15~20 min。④运动调节:注意小强度有氧运动, 不要大汗过汗, 及时补充矿物质水, 避免高温环境活动, 可以选择太极拳等安静的运动项目。⑤选穴位:可以选取肾经的太溪、三阴交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 每个穴位按揉2~3 min, 每天操作1~2次。

糖尿病患者往往依从性非常差, 在用药、生活方式上很难坚持, 长期不间断, 所以作为社区的地段医生, 及时科学地给予中医药调摄意义很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中医管理组和未进行中医管理组, 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中医管理组的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中医症候改善以及血糖控制明显优于未进行中医管理组。结论: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药健康管理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社区中医发展 篇9

1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治未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养护正气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之后则尽早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加重或传变,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食疗、推拿、刮痧、熨法、洗浴等等,中医的这些丰富多采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简捷适用,诊疗器具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便于掌握,费用低廉,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解决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由此可见,中医的“治未病”的方法符合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更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将其引进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更符合我国卫生改革的内容和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能更好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 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原则

应该根据社区群体的健康需求,按中医传统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原则,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全面参与,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灵活的、综合的、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大而全、高新尖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社区的卫生需求。

3 社区中医药服务基本内容

3.1 保健

①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指导保健。为辖区人口进行个性化的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使受检者能够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健康状态和易患疾病,并针对不同体质,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避免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从生到现在的健康信息,为人群疾病诊断、干预和科学研究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②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养生保健知识教育、疾病护理知识教育、康复知识教育等。中医药有丰富的养生理论,社区医疗机构要组织人员针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人群的风俗、生活习惯、体质多发疾病谱等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按24个节气顺序定期向辖区居民讲授[2]。在以开设讲座、印发宣传小册子、宣传栏张贴等方式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同度。

3.2 预防

①亚健康干预。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后,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下列人群: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这些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调护。通过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并指导居民合理选用药物干预或非药物疗法。

②常见病、重点疾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预防方面,结合健康教育,提醒辖区居民特别是易感人群预防季节性易感疾病,采取中医防疫病措施干预。如流感易发时期,向辖区居民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冬春季节过敏性疾病高发,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等。对重点疾病的早期干预方面,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的高危人群采用中药药膳(饮食疗法)、导引(运动疗法)、心理调理等手段配合药物疗法进行早期干预。

3.3 医疗

按照“简、便、验、廉”的原则,大力发展采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①预防性治疗。按“冬病夏治”、“冬病秋治”理论,开展药物、艾灸等治疗手段,对慢性鼻炎、哮喘等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床等。

③慢性病治疗。将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慢性病,分为病前、病中、病后三阶段,实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程序性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干预。

④晚期癌症病人临终阶段护理。在社区医院治疗,具有医药费用低、住院环境舒适、治疗护理及时、方便家属照顾等便利。特别是中医药对于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特殊效果,能够使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时间。

3.4 康复

中医药传统康复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康复领域有较强优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优势,开展中医康复医疗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慢性病缓解期的治疗、术后康复等出院后尚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患者等等。

3.5 其他社区卫生项目除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外,中医药在社区其他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①计划生育咨询以及技术指导。如人工流产前后实行中医药干预,减轻术中损伤和术后出血、加快恢复。如孕前、孕期、产后的中医药保健、调护等等。

②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保健。

③开展具备专业化水平的中药浴足、熏洗、中医美容、按摩等保健服务。

4 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4.1 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4.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更大范围来看,

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4.3

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4.4 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5 对策

5.1

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1]。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3]。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2]。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4]。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2 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①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②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4]。

③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5.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

资金倾斜”①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②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③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5.4 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S].国中医药发[2006]36号.

[2]鲍勇,霍清平,许志仁,等.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J].实用全科医学,2006,(6).621-622.

[3]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21-23.

上一篇:健康行为习惯下一篇:技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