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精选7篇)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篇1
樟树市林下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宜春市林业局《关于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抽调人员对樟树林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经济概念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种植业、养殖业、采集加工业和森林景观利用为形式,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复合生产经营活动。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的林业经营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二、林下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林下经济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当前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节约土地资源、加快林业发展、实现长短结合、优势互补、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节约土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不仅可以使林地增值、解决林业效益周期过长的问题,而且还能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
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利用林下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增收
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节约土地资源。
2、改良林地土壤,提高土地肥力。通过林下经济,可以有效
改良林地土壤,提高土地肥力,改变土壤成分,增强肥效,促进林木
生长,树木根系发达,吸收肥水的能力强,如单纯发展林业,其生产
周期长,面临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林下养殖畜禽粪便与其吃剩的草
渣、树叶混合,促使两者快速分解,起到及时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宜于树木吸收,促进林木生长。
3、改变生产环境,提高畜禽免疫力。在林下发展养殖,树林、竹林能给畜禽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小环境,尤其是在炎热盛夏,能减
少阳光直射,降低内外温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增强肌体免疫
力,减少药物使用量,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环保的畜禽产品。此
外,畜禽生长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树木生长的光合作用则吸收
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可以减少畜禽粪便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提高畜禽免疫力,达到“双收益”的目的。
4、发展林下经济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林农增收的重
要途径。发展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林下产品具
有绿色、环保、健康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充分利用林下独
特的生态环境条件,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
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推动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实
现林农增收和企业增效,使农民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实惠。
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
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樟树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全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480.8公
顷,占全市林地面积9.1%,年收入5294.1万元。主要以观
光旅游、林药、林粮、林油、林禽、林畜、林苗为主(具体
见附表),并形成了河西以林下套种为主,河东以观光旅游
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
存在的问题:一是发展模式简单,樟树林下经济发展主
要是农户利用自有的林地资源,结合自身经济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
条件,小规模的在林下发展种养殖,很难发挥规模效益。二是管理粗
放。现在农村很多的青壮年均外出务工,在家务农大多数为留守妇女
和老人,发展林下经济严重缺乏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产出率低下。三是品种单一。樟树河西主是在林木成林前套种以花生
为主油料作物,河东主要以阁皂山为主观光旅游。四是未形成品牌效
益。樟树森林旅游主要是以阁皂山的道教为主,旅游资源还不够丰富,宣传力度还待提高,在全国、世界的知名度较小。
四、樟树市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1、樟树市森林资源状况。樟树市属于平原县市,森林
资源虽然较为缺乏,但为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樟树林农历来有在林下套种花生、油料、粮食、经济作物的良好传统习惯和丰富的林下套种经验。
2、樟树市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基础、潜力。樟树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期短,作物生长期长,土壤主要有红壤、红黄壤、山地黄壤、潮土和潮沙河土,土壤肥沃,交通四通八达。特别是通过林改,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无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单位产值和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五、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创新机制,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使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1.搞好产业规划,完善产业链。在发展林下经济,要突出一个主导产业,搞好产业规划,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林下经济,快速提高林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从基础抓起,进一步完善加工、流通、市场等产业链条,减少盲目性,增强自主意识,提高生产效益。
2.林下经济要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标准化。发展林下经济要
注重发展规模,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才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当大力扶持林下种养殖专业村,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强化科技,搞好产业服务新林下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搞好疫病预防和控制,保证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林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地搞好服务,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进一步减少经济损失,以带动农民靠林下经济发家致富。
4、突出典型示范,强化龙头带动。在重点林区抓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一批典型的林下经济大户,并给予重点扶持。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给农民增收带来的效益,宣传林下经济大户、公司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业龙头。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营造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局面。鼓励实力雄厚的经营主体,在优势区域率先发展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内部服务、行业自律和自我规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大政府引导,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把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林业建设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优惠、扶持、促进原则的经济调节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林下经济作为新亮点、大产业努力推进。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篇2
1 樟树市发展医药工业的条件分析
发展一个产业 (或行业) , 必须有其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 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资源和市场优势。选择医药工业作为我市今后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理所当然有其必然的依据。
1.1 医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爱生命, 崇尚健康已成为共识, 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 医药产品的功能不仅仅限于治病, 更广泛地用于防病、保健, 医药产品使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医药工业是一个朝阳产业[1]。中医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 由于其屡屡治愈无数疑难杂症而蜚声内外, 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热正在形成, 无疑拓展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作为集保健、疗病等功能于一体的中成药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 大行其道。因此医药工业是一个极具扩张潜力的产业。
1.2 樟树市有发展医药工业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
第一, 樟树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位于江西中部, 交通便利, 通讯发达, 对市外资金有良好的吸引作用, 是置业办厂的热土。最近我市企调队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 95%的外资企业对我市的区位优势表示满意。第二, 樟树药文化底蕴厚重。我市是中国药都, 药文化源远流长, 是全国知名的药材集散地, 有“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誉称。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药信息电子商务平台, 成为了解全国药材供销信息的重要平台。市内药店、药材批发店星罗棋布, 有全省面积最大, 设施齐全的药材交易市场。每年金秋十月都要举办全国性的药材交流大会, 2014年樟树药交会参展药企700多家, 2014年樟树药交会签约项目12个, 合同资金达46.5亿元。第三, 樟树医药流通产业发达。2014年我市限额以上医药流通企业17家, 营业收入97.59亿元, 其中九洲医药, 仁翔医药等医药流通企业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医药流通企业的强势崛起, 为本地医药工业企业产品营销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为医药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提供了先机。第四, 政府政策有利于医药产业的大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不再是投资办企业的主体, 政府也不再干预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活动。因此, 在发展医药工业方面, 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如何创造一个适宜于医药工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上, 引导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主发展医药工业。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我市也配套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对企业法人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 做到一视同仁, 彰显公正、公开、公平、诚信的精神, 努力塑造开明、开放的对外形象。我市在改善软环境的同时, 加大了硬件建设的力度。培育、壮大扶持省级医药园, 著名药企仁和集团就座落在其中。上述这些都是发展医药工业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
1.3 发展医药工业是我市工业现状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市工业呈药、酒、盐, 金属家具四大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23.7%, 分别超出酒、盐、金属家具各15.7、7.5、10.1个百分点, 居领军地位。相对于酿酒业 (四特酒) , 制盐业仍然具有扩张潜力。首先是对财政贡献最大的酒业, 随着四特“两城”项目的投产, 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对饱和的阶段。而且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受政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 全国范围内酿酒企业的景气度逐渐下降。其次是盐业发展潜力也受到一定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食用盐属国家专控产品, 尽管产品销售受国家有关政策保护, 但食用盐市场容量毕竟有限, 制约了精制盐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第二, 盐化工产业发展形势低于预期。我市依托丰富的盐资源, 建有省级盐化工基地, 试图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由于近年来盐化工产品市场低迷, 许多盐化工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因此, 在发展药、酒、盐、金属家具这四大产业的问题上, 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而应有所侧重, 这个侧重点就应落在发展医药工业上。
1.4 发展医药工业能有效地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起来
既要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环境, 这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我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发展经济, 不能急功近利,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医药工业既不同于纺织、造纸行业那样污染水源, 也不同于冶金等行业那样污染空气, 因而是对环境污染较小的行业, 同时相对于盐化工产业而言也是低耗能产业, 从长远看, 有利于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5 发展医药工业是充实“药都”内涵和丰满“药都”外在形象的需要
我市作为中国药都, 对药都概念的诠释不能定位于药材集散地的认识, 而应该是商业药都、工业药都、农业药都三套马车并驾齐驱。因此做大做强医药工业, 并使其成为药都内涵中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樟树市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的评述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市发展医药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已经或正在被一批有识之士敏锐地捕捉并加以充分利用, 政府鼓励企业发展政策的出台, 软硬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 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市的医药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2.1 医药工业部分指标开始领跑其他产业
2014年底,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家, 其中医药企业27家, 占总量的20%,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28亿元, 占总量的23%,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利税13亿元, 占总量的18%, 在四大产业中仅次于酒业, 居第二位;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从业人员9135人, 占总量的26%, 在四大产业中居第一位。
2.2 医药工业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以仁和集团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41亿元独占鳌头, 10~2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1家, 5~10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4家。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两种, 当企业内部潜力挖掘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只能通过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我市的医药企业在抓好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在此方面, 仁和集团堪称典范。仁和集团是1998年成立的中港合资制药公司——江西康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发展而来的, 历十数年, 现在仁和旗下已拥有七家子公司和一家药物研究所, 2014年末资产总计32亿元, 上交税收2.03亿元。2002年仁和集团成功收购了原樟树齐力药厂和峡江县、铜鼓县两家外地药厂, 实现了企业跨县域、区域的扩张。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借助九江化纤成功上市, 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3 医药工业有着健全、完善的销售网络
狠抓销售网络建设是我市医药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企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始终绷紧了销售这根弦, 从而牢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营销人员和营销网络一方面把企业的产品推向市场, 使企业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把市场信息及时带回来反馈给企业, 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决定生产, 有效地避免了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仁和集团, 拥有员工5300人, 其中营销人员就达1000人, 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86个地级市。完善、稳固的销售网络已成为仁和集团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许多医药工业企业的前身就是医药流通企业, 他们对医药市场的需求非常熟悉, 有着自成体系的销售网络。许多药商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 转向利润较大的医药工业, 实现由销药到制药的飞跃,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仁和集团、樟树葛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企业。
2.4 医药工业企业逐步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 企业管理实行董事会制, 不再是一言堂的家天下, 这有利于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各部门分工明确, 责权明晰[2]。走出家族制企业的苑囿, 这对于民营企业避免重蹈“一年兴, 二年衰, 三年败”的覆辙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 (2) 企业生产标准和国际接轨。早在本世纪初仁和集团就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GMP标准改造工程, 并于2002年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市内全部医药工业企业都完成了GMP标准改造工程并通过验收。这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 以人为本, 任人为贤。“发展经济一靠科技, 二靠投入, 归根结底靠人才”, 我国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人才。这些企业在用人上引入竞争机制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坚持能者上, 庸者下, 量“才”使用, 唯才是举, 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远”;另一方面, 论功行赏, 重奖有功人员。在这种用人机制下, 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企业努力营造士为知己者用的良好氛围, 一大批懂经营, 善管理的人才聚集到他们的旗下。 (4) 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仁和集团请人谱写了厂歌, 自办了厂报, 定期举办歌咏比赛, 诗歌朗诵比赛等文艺活动, 不仅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而且还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强化了职工“厂兴我荣, 厂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
2.5 药工业与药农业联姻, “公司+农户”不再是纸上谈兵
以前我们在谈及如何解决农产品卖难难问题时, 经常用“公司+农户”模式来作为一条出路, 实际上是讲得多, 落到实处的少。我市客观上存在中药材的供求关系。一方面, 我市医药产品中, 大部分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 医药企业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 我市农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 药农能够保证部分中药材的市场供给, 这种客观存在的供求关系, 使“公司+农户”变成现实成为可能。这样做既免去了农民种植中药材产后销售的后顾之忧, 也因此降低了企业产品成本, 是企业和农户双赢的大好事。黄枝子、吴茱萸、枳壳等我市几大著名地产药材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
综上所述, 我市发展医药工业显然具有市场、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 而且医药工业作为我市第一大产业基础较好, 大部分指标在四大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医药工业应当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预计到2020年, 我市医药工业将有三个大的“突破”, 即我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将突破60家, 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 上交税收突破10亿元。医药工业势必继续领跑我市的工业经济, 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引擎。
参考文献
[1]李以欣.制药工业展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02) .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6-1
榆树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始终把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特别是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也正处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转型时期,在充分挖掘耕地最大优势方面,在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方面,在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方面,还有着十分重大的潜力可挖,本文围绕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一主题,结合榆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对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1 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 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 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 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 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的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技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小,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 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2.1 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较为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等进行深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做强做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2 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市
在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目前,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特色市场,以特色取胜,吸引外省、市(区)进场交易。第一,对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避免无效的重复建设;第二,要建立品牌和优质意识,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好销而且价格高;第三,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品位。
2.3 妥善处理产销利益关系
作为在农业第一线的生产者——农民来讲。没有效益是决不会发展再生产的。同样,作为加工销售企业没有利润,也不会发展再生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发挥现各种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
2.4 营造社会优质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是弱质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除受生产者(农民)和经销者(企业)自身的限制外,还受到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多方面的制约。有许多部门的条条框框成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绊脚石,使脆弱的产业夭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给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开绿灯,各类主管单位必须放下架子,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优先、优惠政策(科技优先辅导,工商优先办证,银行优先贷款等)。适应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民造福,利国利民。
樟树市编委办2009年工作总结 篇4
2009年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指导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切实履行编制部门职责,为我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较好的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发展大局,努力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创新
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从3月开始至8月底,我办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问题,努力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
(一)紧密联系实际,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内涵。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方案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以及中央规定的必读编目,采取学议结合、交流讨论、集中学习和自学结合的方式,提高
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习实践活动自觉性。个人备有学习笔记本,办公室开办了学习专栏。围绕“科学发展勇争先,和谐樟树齐创建”的主题进行了以机构编制工作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着力解决编制工作中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寻求解决机构编制方面的各项政策规定与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平衡点,在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对机构编制工作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理清了思路。全年自办学习专栏2期,撰写学习心得5万字左右,调研文章1篇,报送信息10条。
(二)围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发展稳定是当前工作的大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职能应更多的转向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及事务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民生问题,为更好的发挥机构编制的保障作用,我办采取调整机构和变换职能积极应对。今年共收到调整设立机构编制报告15件,我们都及时进行了调研,按照不突破机构编制的现有数额,“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设一撤一,有增有减,尔后上报。对一些实际工作职能严重萎缩的予以撤消,能转的转向市场化运作。如撤销经楼草场,收回事业编制,将气象局减灾办移交民政局,电影公司划转广电局,广电局更名广播电影电视局,另外还增设应急管理、金融服务办公室。为强化行政作为的监督,经
市委研究同意,对市行政投拆中心增加7个事业编制。根据事业单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积极调整人员编制,配合组织、人事等部门引进高校毕业大学生,保障事业单位人才之需。
(三)适应发展和改革需求,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为提高行政效率,搞好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级精神,我办对全市35个行政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股室、人员编制和股级职数的原则下,在各有关单位办公室增挂行政服务股牌子与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行政服务股归并、集中相关股室承担的行政审批及职能,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对外服务。实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优化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环境。为适应工作需要,我办改进下编办法,在接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组织人事部门下达的退休通知后即在编制册上下编,并督促各单位办理下编手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平台搜集信息、储存资料、坚持每季度进行实有人员和编制数统计对照,以便领导决策。
(四)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努力维护安全稳定。机构编制是人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牵涉到个人的实际利益,做好来信来访工作,对于维护稳定、巩固发展改革成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我们坚持把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工专人负责,受理来信来访3件,涉及人员13名,通过调查
核实,全部得到妥善处理。
二、坚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契机,围绕提高自身素质,高效履行机构编制工作职责
一年来,我办认真对照市委“求真务实十八条”和“六条禁令”进行学习整改,切实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一)明确责任分工。8月份,我办新的领导到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有关制度,根据人员特点,对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并明确职责要求,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人人都干事,通过狠抓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效推动了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严控机构编制。我办在坚持核编准调基础上,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规范管理机构编制,严格控编核编制度,严禁行政事业单位超编进人,有效防止了盲目进人,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率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我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控制在编制范围内,没有出现超编的现象,市直单位人员总数比去年呈现下降趋势。今年我市事业单位引进73名高校毕业生,全部通过审核并在单位有空编的基础上引进的。
(三)认真完成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和宜春市编办的部署,我们认真贯彻落实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等相关要求,按时完成2008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全市应年检事业单位法人296个,实际年检282个,年检率为95.2%,其中网上年检76个。具体作法:一是印发了《关于进行2008事业单位法人检验工作的通知》,广泛宣传年检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专门举办培训班,对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流程、年检内容以及年检应提交的材料及填写方式进行了培训。三是年检工作中做到“二个狠抓”和“三个结合”,即:狠抓年检工作的强制性,对应年检而未按照规定年检的单位,采取措施,督促其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报告。狠抓年检工作的真实性,对报送的年检材料,按规定的程序,着重审查其是否按照登记事项开展业务活动,是否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等情况;坚持做到自觉年检与强制年检相结合,主动与事业单位法人及其举办单位联系,使年检与办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审核相衔接;坚持做到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坚持做到年检与登记相结合,对事业单位法人原登记事项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的,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先变更登记后年检,确保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抓好“三项制度”的落实,一是强化督办制。对未按规定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下发催办通知,督促事业单位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年检。二是完善法人证书使用制。对不
履行职责开展活动或催办后拒不参加年检的事业单位,限制其使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取得的权利。三是加强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制落实。针对事业单位法人年检不同情况,做好年检记录,存入事业单位登记档案,作为登记管理机关和有关部门加强对事业单位法人管理的依据。
(四)积极做好政府机构改革各项准备工作。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2号)、《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的要求,我办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在认真摸底和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和方案的拟订工作。一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市编委领导做好汇报,争取工作的主动和领导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认真理清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现状,为拟订方案打好基础。三是积极主动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周边县市联系沟通,精心拟订机构设置方案。四是精心做好机构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准备工作,争取工作主动,确保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三、坚持以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为准则,强化监督检查,严控机构编制不放松
我办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机构编制的政策法规要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确保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
处。
(一)加强请示汇报,争取领导支持。上级下发的有关机构编制问题的文件、信息材料,我办均在第一时间内送达领导手中,对一些机构编制方面的会议精神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工作中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机构和人员编制状况,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报表统计,及时向领导反映,便于领导决策。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编委对机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机构编制问题,为顺利开展机构编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严格消化超编人员,严防出现新的“两超”。工作中坚持冻结一般干部调入超编单位,坚持核编准调制度,坚持人员编制与工资预算挂钩办法,确保不再发生新的“两超”问题。为确保2011年底消化原有超编人员,一是利用自然减员,空出编制逐步消化超编人员;二是通过调剂人员办法消化,并鼓励符合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办理退休减员手续。三是从严控制市直机关新增人员,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截止11月底,我市共消化35人,消化率为70%,其中已办理退休26人,从行政调整到参照事业1人,从市直调整到乡镇2人,调出本市4人,死亡1人,鼓励符合公务员法提前退休的同志(工作满30年)办理了退休手续1人。
(三)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规定落实到位。我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落实省、市编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等密切配合的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坚持年终与平时检查有机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法律效力。认真落实“12310”电话举报制度,切实做好信访件的调查和反馈工作,共调查核实2起匿名举报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并及时得到纠正。
涉及机构编制报告,严格按程序报批。今年接到关于机构编制问题的报告15件,我办严格履行报批手续,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新成立机构8个,更名机构1个,上报宜春市编委待批机构4个。
四、坚持以加强支部建设为保障,严格落实廉政规定,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我办对照年初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认真梳理,并以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加强支部建设为载体,认真履责,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狠抓组织思想作风建设,有效激发工作热情。一是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我办副主任吴超同志为非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出色,业务熟悉,根据个人要求,经批准同意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并进入考察期。二是开展谈心活动,凝集人心、形成合力。新班子到位后,领导分别找每个人进行谈
心,了解情况,交流思想,激发了大家工作热情。三是狠抓作风建设,严格各项纪律,先后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请销假制度、文件报送、电话纪录等制度。在捐资建桥问题上,领导带头捐款,其他同志积极捐献,共捐款8000元。按要求完成了市志机构编制部分的撰写工作任务。在“五帮五同五入户”活动中,领导亲自到帮扶联系点,宣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关精神,帮助解决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按要求开展对违反廉洁自律规定四个问题专项治理,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向纪委(监察)部门作出述职述廉报告。党员干部自查自纠,每个人都如实填报《自查自纠情况报表》。严格执行各种购置、报销手续,各项开支公开透明,并按规定取消了本单位预算外账目,全部转入收付中心。五是励行节约,严格控制不合理开支,严格做到领导带头、互相监督、相互理解支持,形成了风清气正,共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面的良好氛围。
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还存在不足,一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二是监督检查工作开展不够经常,活动力度还不够大;三是自身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2010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重点做好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拟定,审批各有关部门的“三定”规定,把好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关,在新的“三定”规定出台后,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新“三定”规定的落实情况,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二)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认真落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严格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编制管理和人员调配工作。认真开展法人事业单位登记、年检,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干部行为规范和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篇5
2009年我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树立卫生监督执法为民的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卫生监督内涵建设,以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及医疗市场监管为重点,规范卫生许可工作,依法履行卫生监督执法责任,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认真做好各类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措施,不断改善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2009年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食品、公共场所、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加强对全市食品和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监测,监督覆盖率达100%。要求卫生许可证办证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达100%;
(2)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严格对学生食堂和校园内外食品摊点的监督检查,坚决取缔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饮食经营户。
(3)加强卤制品、奶制品、冷饮、月饼、糕点、啤酒、桶装饮用水、水产品等重点食品的监督监测,并及时公告监测结果。
(4)全力做好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卫生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广大群众的饮食、住宿卫生安全。继续推行与宾招、接待所单位签定
责任书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依法严厉查处中毒事故单位。
(5)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严打假冒行为,监督取缔非法食品加工点,对不符合加工要求的食品及相关产品依法进行封存、没收、销毁。
(6)加强对游戏厅、理发美容店等公共场所经常性的卫生监督监测,开展对商场以及超市的集中空气通风系统,空气卫生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游泳馆的水质监测,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
二、加强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⑴.进一步完善餐饮业的原料采购索证制度。杜绝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
⑵.建立台帐制度(主要食品)。各餐饮单位要严格落实台帐制度以确保食品安全。对于大宗食品(如:米、油等),一定要抓好抓实每个细节,如购买地点、购买数量、验收人等要填写完备,以便追源。
⑶.推行餐饮卫生监督现场卫生监督公示制度。我所将在09年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此项工作,以便广大消费者可以通过公示内容,及时、便捷的了解餐饮企业卫生监督结果,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⑷.实行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便我所集中卫生监督资源,把监管的重点放在问题较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⑸.建立定期餐饮业负责人的卫生知识培训制度。我所将对全市的餐饮单位负责人定期进行卫生知识培训,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后统一进行考核,初步决定一年培训3—4次。授课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卫生法》、主副食食品加工制作的卫生要求、基础设施要求、用具分类使用等。
⑹、严格实行“5桌”以上申报制度。每年在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要求各餐饮单位对聚餐5桌以上严格实行申报制度,经审查菜谱、就餐人数等合格后方可承办酒席。
⑺.对餐饮业单位的餐饮具消毒进行监测。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业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情况进行监测,严格消毒技术规范,增强保洁意识,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⑻.建立食物中毒的应急机制。不断完善并落实我所的食物中毒应急机制,应急机动队随时待命,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确保信息上报的及时和迅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加强医疗卫生监督,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
(1)继续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保证专项整治工作能落到实处,有组织,有计划;建立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执法人员的监督力量,增加监督频率,扩大监督覆盖面。
(2)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加强对医疗机构保健、疾病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的监督,监督覆盖率达100%。重点检查消毒隔离、疫情报告以及院内感染、污水处理实施等的执行情况,打击非法采供血行为。
(3)开展对全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重点将加强村卫生所和个体诊所的监管,促进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工作更上一层楼。
(4)开展全市预防用生物制品销售、供应渠道的监督执法检查。
(5)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的医疗物品消毒灭菌工作监管力度。
(6)协助省卫生监督机构做好对我市消杀产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监测,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危害
(1)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制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法》执法检查,对粉尘、噪音、射线等危害严重的采矿、建材、米厂等行业进行重点监督监测。对市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单位监督监测覆盖率达85%以上,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防止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3)加强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的卫生检查,监督覆盖率达100%,要求放射卫生许可证、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100%。
(4)抓好对用人单位的职业人员健康监护的监督检查,检查上岗前、上岗中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建立健康档案。
五.做好农村卫生监督工作,保障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1)对农村医疗机构的工作监督监测。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卫
生条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
(2)对农村餐饮业的监督工作。民以食为天,提高农村的餐饮业的加工和烹饪场所的卫生,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工作。
(3)对农村的工业以及企业厂家的卫生监督工作。加强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户职业病危害的专向整治。
(4)加强对卫生法制的宣传工作。让卫生法规走进农村,预防和减少农村食物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六.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
(1)坚持标准,把好把严发放卫生许可证关。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资料审核和现场审核、申请、审批和发证手续,办理许可证前现场监督覆盖率达100%。
(2)加强执法文书的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执法文书制作质量进行检查,对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3)全力做好受理社会有关卫生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记录完整,及时交办和回复。
(4)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公示执法情况,报道卫生监督工作业绩,曝光卫生违法行为,扩大社会影响,树立执法威望。
(5)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做到热情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服务,树立廉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樟树市卫生监督所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篇6
我市校安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力量不足、点多面广、资金筹措难度大等困难,各项工作正按照省、宜春市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求有条不紊、顺利地推进,并已圆满地完成了本的各项校安工作。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
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到位。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为副组长,教育、发改、财政、国土、建设、安监、科技、监察、审计、水利、气象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樟树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根据成员单位工作职能,办公室下设协调与规划组、技术指导组、监督检查组三个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工作目标明确,措施扎实有力。我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对做好全市校安工程工作提出了四点明确要求:一是不折不扣地按照国家、省、宜春市专项工作要求,切实抓好落实;二是在我市中小学校开展抗震加固和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上,要不折不扣地使我市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三是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分管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工程建设实施单位法人代表,要不折不扣地履行工程质量终身问责制,确保过好质量管理关、安全管理关、工程进度关;四是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要求所有校安工程工序必须符合三项原则。即采用抗震设防标准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设计技术标准 要坚持安全、必需、节俭的原则;技术指导要坚持直接、具体、有力的原则。
部门协调到位,工作思路清晰。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始终围绕“两结合”开展工作:一是校安工程与教育园区建设和学校网点布局相结合;二是实施校安工程的具体工作采取职能部门分头拿方案与成员单位碰头协调相结合,做到“三定”,即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定期深入学校开展督查、定期小结前一阶段各工作和部署下一阶段各项工作。
(二)资金筹措情况
资金筹措多渠道。校安工程建设筹措到位资金4976.92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为:①上级校建专项资金1652.92万元,其中:中央783万元、省级804.82万元、市级65.1万元;②县财政资金1123万元;③社会捐赠资金175万元;④乡镇及学校自筹资金2026万元。
资金管理及使用。我市校安工程上级专项资金由财政局设专户管理,自筹资金由项目学校设专户管理,资金拨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规范操作,工程款按照工程进度和合同拨付,由校方、监理和校安办确认工程进度,经文教局、财政局分管领导签字同意,拨付到项目学校。所有工程资金无滞留、挪用,更无浪费、流失等现象发生,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落实税费减免等政策。樟树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校安工程,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专题会议,积极落实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中的各项费用减免政策,做到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校安工程建设共减免各种费用396.71万元,并为校安新建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简化了办手续程序。
(三)消除D级危房措施及成效
我市D级危房拆除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今年暑期,市长刘安安在经楼镇进行校安工程督查并召开现场会,对D级危房 拆除限期完成,对安置和重建工作做了明确指示。市政府组织了三个D级危房拆除督查小组,及时通报D级危房拆除进展情况,对原定为D级危房校舍有争议的进行了重新鉴定。
我市2009年8月鉴定中小学有D级危房294栋,面积114985 m。经重新排查鉴定有22栋、面积10393 m不属D级危房;有25栋、面积4603 m已移交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中小学校舍中实有D级危房为99989 m,已拆除243栋,面积99041 m,拆除率为99.06%。未拆除的有4栋,面积948m2,对未拆除的D级危房均做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待新建校舍竣工后即可拆除。
(四)制定综合防灾目录情况
2011年7月,樟树市校安办召开了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工作会议,文教局、建设局、矿产局、水利局、气象局、科技局、消防大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文教局副局长黄树荣主持。
会上学习了全国校安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各部门针对全市中小学校舍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对地理、地貌形态进行详细分析,初步确定了综合防灾工作重点。会议要求各专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对中小学校场址和校舍建筑的安全排查、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防灾能力鉴定等工作提出具体方案及意见,对什么时段应防什么灾害采取什么措施给予明确、直接的指导,制定出较强针对性的校舍综合防灾工作目录,并实时开展各类防灾安全教育督查活动,加强了信息沟通,提升了灾情预警、会商、评估的水平。
(五)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很抓工程质量
完善招投标制度、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我市校安工程新建项目坚持了公开招投(议)标制度,不断积累了经验,也不断总结和完善招投标方式,尤其是细化《招标文件》。一是设立工程最高限价和最低控制价,超出范围,一律作废标处理。二是我们在充分市场调
222
22研的基础上,分析各种材料的性价比,在招标文件和工程控制价中对一些重要材料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样,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材料的安全隐患,确保进场材料的安全。
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制度。我市校安工程新建项目完成后,必须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地质勘探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建设单位验收,建筑主管部门认可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确保新建校舍安全使用。
(六)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加强督查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对校舍安全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使工程成为“阳光工程”和“放心工程”。一是落实对工程的“包干责任制”,每个项目具体都包干到人。二是做好电话监督举报、工程信息公开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三是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工程实施的行政监察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二、2011年工程实施进展情况
(一)工程实施进度
我市校安工程工作进展顺利,已开工项目学校数73所,竣工并交付使用项目学校数66所,在建项目学校数7所;已开工D级危房重建栋数124栋,竣工并交付使用111栋,在建13栋;已开工重建面积51666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面积46546平方米,在建面积5120平方米。已开工项目学校数占三年规划总数的100%;已开工项目数占三年规划总项目数的100%;已开工面积占三年规划重建总面积的97.97%;完成投资4976.92万元,占三年规划总投资的95%。
(二)建立健全信息档案管理
我市校安工程信息档案管理做到了每所学校的校园及校舍基本情况和视频图像做成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对规划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竣工验收材料分别建立了档案。校安工程信息数据采集和档 案室工作安排专人专职,设立樟树市校安工程档案室,成立校安工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制定档案管理制度,对校安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借阅等有着明确规定,做到制度管理,职责到人。
(三)校安工程工作成效及体会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校安办扎实工作、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这一宗旨,准确把握“抗震设防、综合防灾”两大原则,全力实现“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确保进度”三个要求,校安工程取得较大突破,基本完成了既定目标,逐步消除校舍及校园构建物的安全隐患。通过实施校安工程,让师生都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通过上一阶段我市校安工程的实施,我们体会到:
强化领导是前提。市政府十分重视校安工程,成立了校安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校安办,实行高位推动,切实加强对实施校安工程的领导,使工程实施做到了有安排、有落实、有督促、有检查。由于组织领导得力,全市校安工程得以全面启动并顺利实施。
狠抓管理是关键。校安办制订了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计划和详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做到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落到个人,每一项责任落到个人。建立健全监督制约规章制度,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
确保质量是命脉。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党和人民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将中小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场所,校舍建设工程质量是命脉。工程实施中我们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等要求实施和管理。认真把好每一道工序质量关,确保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工 程质量。
三、问题和建议
1.时间紧任务重。校安工程实施要做校舍的排查鉴定、规划和实施,工程的实施要求高,许多工作涉及的资料不齐全,而且要求时间紧,工作量大,显得时间紧张任务繁重。
2.校安工作涉及诸多专业知识,并且要实行电子化管理,数据繁杂,任务艰巨。而目前乡镇校安办工作人员没有专业技术,也没参加过相应培训,有的工作开展起来较吃力。
3.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学校的校舍档案存在不全不齐状况,按照省校安办的建档要求存在实际难度,并且档案资料的不齐全也给校安工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4.每个乡镇应配制专门的校安工作人员,全力做好校安工作。对于校安人员,多开展一些培训,提高校安工作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例如一些建筑工程、测绘方面的知识培训。
四、2012年工作安排
完成201112月份下达的35个校安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生活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15个,食堂25个,厕所13个。定期排查危房校舍,及时消除校舍安全隐患。加大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集中资金解决D级危房教学楼重建,积极向上级及本级争取校舍改造资金。
樟树市湿地保护与建设探讨 篇7
湿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还是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1 樟树市湿地保护现状分析
1.1 樟树市湿地资源丰富
樟树市境内“三江六河” (赣江、肖江、礼江、袁河、蒙河、龙溪河、草溪河、芗溪河、清丰河) 纵横分布, 水系稠密。建成中型水库5座, 小 (一) 型水库15座, 小 (二) 型水库93座。据统计樟树现有各类湿地面积50986.7hm2, 其中河流湿地5640hm2, 湖泊湿地4726.7hm2, 沼泽湿地1420 hm2, 人工湿地39200hm2。
1.2 樟树市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樟树市群众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 湿地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但湿地遭到破坏与污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过度利用湿地资源现象较突出, 导致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质量降低。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国家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后, 樟树市各项建设工程对湿地使用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湿地保护压力增大。
2 湿地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湿地保护
一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编制樟树市湿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二要加强对重要自然湿地的保护, 提高其管理水平, 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 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符合条件的自然保护小区进行升级,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对具有保护与生态旅游价值的重要湿地, 鼓励建设湿地公园, 实现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三要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加强对湿地及周边环境的整治,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合理布置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提高湿地的自我修复能力。四要完善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 加强和完善湿地保护的基础设施、监控设备、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科技研究、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等保护与能力建设, 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2.2 湿地建设重点
2.2.1 梦湖湿地公园。
梦湖位于店下镇, 规划面积1066.7hm2。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城市饮用水源于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水面面积达300hm2, 水质十分优良, 湖面碧水如蓝, 烟波浩渺。湖畔苍松翠柏, 林木繁茂。湖区目前已初步开发, 在湖畔构建了梦湖山庄度假村。在此基础上可考虑利用湖周山体及湖周区域增设休闲、游憩的场所和设施, 如度假营、水上运动中心等, 将梦湖打造成整体形象突出, 基础设施完备, 湿地景观独特, 科普与教育休闲娱乐兼备, 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江西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提高”的示范点。
2.2.2 赣江-袁河湿地公园。
赣江-袁河贯穿于樟树市建成区, 占地面积3333.3hm2。规划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樟树城市湿地公园,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沿河绿化建设紧扣“绿”、“水”两大主题, 将湿地生态与休闲功能融为一体, 注重典雅、力求别致、彰显个性、提升品位, 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主题湿地公园。达到“强化水轴、提升生态、分段造景、美化堤岸、优化环境”的规划目标。体现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一流建设标准, 集湿地保育、休闲、文化、风景、旅游为一体, 建设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
2.2.3吴城-庙前湿地自然保护区。
为了更有效保护吴城水库和庙前水库的生态环境, 规划将吴城水库和庙前水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1333.3hm2。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吴城水库和庙前水库周边湿地生态环境、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宗旨, 充分发挥湿地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宣教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功能, 进一步提升区域流域水质环境和生态功能。
2.2.4 芗溪城市湿地公园。
芗溪河位于城区东北侧, 面积约300 hm2。通过植物的后天培育, 建设次生湿地, 内部有少量的建设和开发, 成为樟树东部地区的集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为一体的芗溪湿地公园。
2.2.5 龙溪河湿地公园。
【樟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樟树市幼儿园剪纸特色课程实施方案12-06
写樟树作文400字05-11
樟树的作文400字10-23
心中的香樟树作文09-10
美丽的香樟树作文11-06
老樟树的泪水学生作文05-09
写香樟树的作文高中10-01
香樟树的家散文12-07
描写香樟树的作文300字08-1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