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2024-11-0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共1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学会本课四个生字(龄、稠、繁、瞻),理解“稠密”“蓬蓬勃勃”“可贵”“繁衍”“瞻仰”等生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

教学重:了解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了解樟树具有巨虫的香气。

难:理解“无论„还是„总是„”“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难:第二课时:理解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破陋习的孙中山吗?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宋庆龄。在宋庆龄的故居里,有两颗樟树,这两颗樟树长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同进入今天的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同学们,拿起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写龄时,强调:)注意 龄 字左半边是牙齿的齿,右半边是命令的令;(写樟时,强调:)樟 左边是木子旁,右边是文章的章,注意结构左窄右宽)。

课题写好了,谁能把题目字音读准确?(指明读:你来读)

预设:(1)老师提个要求,想要发言,就举手。

(2)同学们

恩!你读的真好!把龄的后鼻音,和樟的翘舌音读的都很准确,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2、那么 故居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疑问状)有谁知道?!(指名问)(没错,故居是指曾经住的地方,一般是指有名的人住过的地方)

那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指名答)预设:(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2)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3)……

恩!看来大家有很多很多的疑问,就让我们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

现在,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坐姿等。)

3、读好的同学就举手,让老师知道你已经读好了!

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课文了,现在,让老师看看大家读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你来读第一小节。(开火车,教师指导读音与断句)

老师看大家都读的很好,就奖励同学们一组描写樟树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提前准备卡片,贴黑板上),你们都认识吗?谁来读?(指名读:你来试试!)

枝干粗壮

树叶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读完评价:预设:(1)你读的很响亮!字正腔圆!谁能像他读一样好?

(2)纠正字音,不要着急慢慢读,跟老师读(示范),不错,如果字音

可以再读准确些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字音解决了,那么意思呢?

稠密的意思是什么?(指名答)

没错,稠密是指多而密的意思,所以这里指,樟树的叶子多而密!

大家再来看蓬蓬勃勃这个词----蓬草字头,像小草一样,勃右半边有个力,所以蓬勃是 指像小草一样生命力很旺盛,那么 蓬蓬勃勃 就是指非常的繁荣与旺盛。

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词语的意思都理解了,那就让我们齐读一遍吧!

二,读好段落

4、这些词语都是来自哪一小节?同学们现在迅速默读一遍课文,找到这些词语后用笔圈出来。(巡视)

预设;(1)没人举手。老师发现好多同学已经把这些词语找到了,它们在第几小节,让我们一起说!(第四小节)

(2)有人举手。你来说;你真是又快又准确!

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入文中,你能读好吗?谁来读一读第四小节? 指名读,教师指导。

老师发现,你把一个很难的句子读的很通顺,就是第四小节的最后一句----(教师范读: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是啊!四季常青!一年365天,樟树要经历多少的磨难啊!让我们来想象一下,樟树还会经历哪些磨难呢?夏天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冬天能想到哪些词语,结合这些词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来试试?)

学到这儿,如果用两个个词语概括樟树的样子,你会用什么?(指名答: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很好,那你知道这些词语是描写了樟树哪个方面呢?(指名答:预设:(1)有人答道外形)

(2)无人答道外形。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对,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

概括,那就是 外形)

(没错,这些都是樟树美丽的外在,板书:外形)

5、课文除了写了樟树外形特点,还写了哪些方面呢?让我们继续看第五小节。同学们迅速把第五小节读一遍,找一找,在第五小节中写了樟树哪些方面?

看来已经有同学找到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特点? 预设:(1)可贵之处。没错,请坐,那樟树的可贵之处具体体现在什么上?

(2)有香气。还有要补充的吗?这个香气的作用可以---拒虫,而且香气保持的时间,用文中一个词来说--永久保持!(板书)

(3)有香气、永久保存!并且这个香气是可以 拒虫 的!你找的很准确!(板书)拒虫这个特点,是从哪一句话找出来的?

(指名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里有个关联词,“只要…就…”,谁能用这个句式来造句子? 除了这个关联词,第五小节中还有一个关联词,那就是“即使…仍然…”,谁又可以用这个句式来造个句子?

同学们很聪明,已经很快掌握了这么难的句式,记得在我们写作时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为我们的作文增加色彩。好了,现在我们再总结一下第五小节写了什么内容,第四小节可以用外形来概括,那么第五小节呢?(指名答:内在,很好,就是内在品质。)

(这一小节是写了樟树的可贵内在品质,板书: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是啊!樟树可以拒虫,像别的树就会生虫,比如文中写的石榴树,谁来读一读写石榴树的句子?(指名读:你来读。)

这里面有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繁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预设:(1)没人举手。看来,这个词确实很难,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不要忘记可以借助词典。

看来有的小组已经解决了,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2)有人举手。指名答:你来说。

没错,繁衍 就是逐渐增多或增广的意思。在这个词当中,“繁”这个生字很多笔画,同学们拿起手,和老师一起写,注意看:(画田字格,指导书写:)第四笔 横折(用红粉笔写)是不露头的;繁是上下结构,而且是 上短下长,上宽下窄,现在同学们拿起笔,描红课后 繁 这个字。

(巡视:指导学生坐姿,并强调:同学们在写字的时候记得保持坐姿端正;

挑选字写的好的,拿上讲台投影/展示:

同学们看这个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个字写的很棒,能够注意到字每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

6、现在我们学习完4、5两小节之后,知道了樟树原来有这么多好处,我们再回头看看1-3小节,写了哪些内容?让我们齐读1至3小节,上海宋庆龄齐-----

樟树生命力旺盛,又有永久保持的拒虫香气,难怪宋庆龄同志不舍得(板书)呀!其实,不但当时的宋庆龄爱这两颗樟树,就连现在的人们、在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时、也爱和这两棵樟树合影。

让我们再齐读第六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 齐-----(板书:留影纪念)

老师的问题又来了,同学们,请接招!瞻仰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你来说:恭敬地看。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发现了 瞻 这个字是目字旁,就和看有关,瞻仰,就是恭敬的看!)

7、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再一次来看课题,根据板书,你能说说,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吗?(指名答:你来说。)

(宋庆龄不舍得两棵樟树、两棵樟树的特点,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内在品质,香气拒虫、永久保持,后人瞻仰宋庆龄故居,与樟树合影。)

8、总结:

同学们说的都对!老师按照课文的顺序来总结一下,课文、先讲了宋庆龄同志舍不得两棵樟树,所以不肯搬家,接着向我们介绍了这两棵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特点,最后告诉我们,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时,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那么,如果作者想要写樟树,为何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与樟树又有什么联 系呢?课文中还有其他地方能够突显樟树旺盛生命力的地方吗?以及课文中又是通过怎样 的方法来写樟树特点的呢?这些问题,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9、作业:今天这节课的作业有三个,一是:完成这一课的课后描红和描红本上的本课内容;

二是:课后生字词在抄写本上抄写两遍;

三是: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小组交流分享。

10、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外形 内在品质

舍不得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崇敬、留影 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2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 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 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 切题导入

1.同学们,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 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 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 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 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 你敢挑战吗? (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永久保持

稠密瞻仰

四季常青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 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 回忆一下, 有一次, 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 她不肯, 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 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 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 老师也心生疑惑, 巧的是, 我们不谋而合。 (出示问题) 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 (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 要求字字入目, 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 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 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 圈划出相关的词语, 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 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 (课件)

樟树不高, 但它的枝干粗壮, 而且伸向四面八方, 伸得远远的。

特点多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 你从句中的“伸”字, 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 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 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 “蓬”的上面是草字头, “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 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 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 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 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 抓特点, “枝干粗壮”, 如果它像一个人, 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 (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 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 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 两个人读, 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 再写它的生长特点, 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出示重点句, 品评

(1) 指名读,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 (内在的美)

(2) “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 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 (指名读) 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 可以 (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 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 (对比———衬托, 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 植物繁多, 而唯有樟树, 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 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 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 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 (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 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 这生命力顽强, 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 更有那面对强敌, 毫不畏惧, 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 斯人已去, 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 (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 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 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 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 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 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 。

【布置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篇3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内容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生齐读)

师:近三百字的文章浓缩成八个字作为题目,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题目,这也是定题目方法之一,我们在以后学习中试着用一用。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请同学们准备听写。老师提高一些难度,我一下子读两、三个词,你敢挑战吗?(请一同学上黑板板书)

粗壮 永久保持

稠密 瞻仰

四季常青 枝枯叶落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生字,还要注意一定的速度。

3.学习了1~3自然段,回忆一下,有一次,周恩来同志劝宋庆龄奶奶搬家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生齐说)

二、引导质疑,筛选主问题教学

师:爱思考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谁能说说心中的疑问?

预设: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

师:读到这儿的时候,老师也心生疑惑,巧的是,我们不谋而合。(出示问题)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指名读)

3.师:答案就藏在课文的4、5自然段里。听清老师的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5自然段,要求字字入目,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可以读慢一些。

(提醒:课文的插图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可以图文对照起来学习。)

4.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请同学们静思默想,圈划出相关的词语,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5.巡视后,相机出示某同学学习感悟的过程:(课件)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特点 多 长

我来试一试:

同学们,你从句中的“伸”字,感受到了什么?在书上写出来吧。

6.师:不要面面俱到,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标出来,请同学们继续学习。

三、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第一板块:交流樟树的外形美

1.预设:生长特点

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交流。

板书:蓬蓬勃勃

看“蓬”和“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量的力。蓬勃指的是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这“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瞧,当我们把词语叠起来用时,它的意思就更进一层。

这句话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蓬蓬勃勃?

2.预设:外形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品味“伸”和“亮”)

(2)抓特点,“枝干粗壮”,如果它像一个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强壮、健壮。(品味用词的精准)

师:咱们学语文,不光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要去细细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三句话,两个人读,如何分配?

师小结:作者从樟树的枝干写到叶子,再写它的生长特点,一步步地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两棵生命力顽强的樟树吧!齐读第4自然段。

教师指导背诵。

第二板块:交流樟树的内在美

1.自学提示

这段话围绕哪个词写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具体的?

2.这也是樟树的可贵之处,出示重点句,品评

(1)指名读,“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内在的美)

(2)“永久”换个词是“永远、长久”。

(3)这种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书上是怎样写具体的?

“只要……就……”练习说话。

3.别的树木怎样?(指名读)而樟树的香气使虫类害怕,可以(板书:拒虫)

写法点拨:课文写樟树,作者为什么写石榴树等别的树木?有什么作用?(对比——衬托,更加突出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4.朗读指导:大千世界,植物繁多,而唯有樟树,才有这种永恒的香气,令一切害虫胆战心惊。让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这段文字。

三、回顾第二个问题

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樟树?(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看看主人生活的场景,突出对树的感情。)

四、走近宋庆龄

1.书上有一幅宋庆龄插图,用一个词概括你的印象。

教师指导看图:宋庆龄(美丽、高雅、端庄……外在美,你能透过它美丽的双眼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吗?)

2.看资料。适时启发、点拨:宋庆龄给你什么印象?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3.师:其实,这生命力顽强,具有可贵之处的又何止是这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一身正气的这两棵樟树的主人宋庆龄奶奶。如今,斯人已去,樟树犹在!当人们怀着崇敬之情……(指名读最后一节)

4.“瞻仰”一词读出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对宋庆龄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五、人树合一,品味写法

1.讨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2.小结写法:在人们的心中,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而是宋庆龄的化身。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樟树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这篇文章表面写樟树,实际是在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布置作业】

学用“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个小片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4

1、知识与技能: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说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关键词理解樟树品质的可贵之处,通过朗读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 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复习段落划分。

上节课我们已经给课文划分了段落,谁来告诉大家是怎样分的呢?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

(3)宋庆龄爱这两棵樟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4)教师小结:告诉我们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过渡:宋庆龄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画出相关的段落。

2、学习第二大段(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两棵樟树长得什么样子?

(2)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的词语。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样子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4)指导用“无论……总是……”说话。

(5)指导朗读、背诵。

(6)过渡:樟树的确很美,但是使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的不只是樟树的外形美,哪还有什么呢?

(7)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永久保持。

(9)从哪儿可以知道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呢?

(10)指名说,板书:拒虫香气。

(11)引导用“只要……就……”说话

(12)虫类很怕樟树,它怕其它的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13)师生共同交流。

(14)齐读第5自然段,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15)指导朗读、背诵。

(16)概括段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17)对,就是樟树的外形美和永久保持的香气的可贵之处使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更舍不得离开故居的樟树。而现在,人们又爱在樟树前做什么呢?

3、学习第三大段(第6自然段)

(1)齐读6自然段。 “瞻仰”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宋庆龄资料交流。)

(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下留影纪念?

(外形美,品质美,正是宋庆龄先生的一生写照)

三、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辆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抓重点词理解课文的方法,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以树喻人”的手法,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课,揭示目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谁还记得?对,樟树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为什么作者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写字就应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注意“龄”字,左边“牙齿”的“齿”,右边“命令”的“令”),齐读课题。

2、还记得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想一想,请你来说)

(文章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可贵之处)

3、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完成的更加出色。

任务一: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

民主导学;品读课文,感悟樟树外形之美

展示交流: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樟树外形的句子。(请同学们说说,谁还有补存?)

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2、自己读一读,说说你眼中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

(请你来说一说,随机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

3、你从这些地方感受到了什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4、你们想不想看看这课樟树?

(我们亲眼目睹了樟树,你一定会读的更好)

5、这个自然段,除了描写它的外形,还描写了它的什么特点?(生长特点)

6、“四季常青”怎么理解?(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再读这句话,其中还用了一对关联词,如果去掉这对关联词,再读一读,你觉得可以吗?(不可以)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它的美,读出它的蓬蓬勃勃。

7、这么美的樟树,想不想让它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想)

8、请同学们轻轻地合上书,看着画面,把这段话背一背,觉得有困难可以看着书来读。(同学们背的真好,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任务二: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

自主学习:你还划出了哪些描写樟树的句子?

樟树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儿?作者采用什么手法?

展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略)

2、你从这段描写樟树的句子中又捕捉到了什么信息?

3、“香气永久保持”怎么理解?仔细读这段话,文中有两组句子其实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解释。(读一读)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板书香气永久保持)

4、这一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树?(石榴树)石榴树与樟树有什么不同?(读一读,体会体会,说一说)

5、这篇文章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呢?(通过作比较更突出了樟树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6、小结:樟树不仅外形美,四季长青、蓬蓬勃勃,而且还有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那么,这两棵樟树长在什么地方呢?

7、快速读一读1——3自然段,把你的发现说一说

8、是啊!不仅宋庆龄喜欢,就连参观的人们也喜欢它们,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自然段。

任务三:

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呢?

展示交流:

1、(读一读宋庆龄的资料,然后说一说)

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2、小结:是啊!樟树是蓬蓬勃勃地,宋庆龄是永葆青春,斗志旺盛的;樟树有着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宋庆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作者通过描写樟树来赞扬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这总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永葆青春斗志旺盛一身正气借物喻人)

3、让我们带着对樟树的西,喜爱之情以及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

三、检测导结

1、看到樟树图,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篇6

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有一个地方,是老师向往已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成的。(出示宋庆龄故居图片)瞧,就是这儿。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宋庆龄故居)

2、这个龄是生字,你们已经会读了,读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呢?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怎么记这个字呢?

对了,龄是个形声字,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拿起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谁知道什么叫“故居”?“故”就是旧的、老的意思。“居”就是住所。

我家的房子已盖了十几年了,现在还住着。叫不叫故居呢?

对,以前住过的房子就叫故居。

5、你知道宋庆龄是谁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教师补充介绍宋庆龄相关资料。

6、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全课题)。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应该主要写什么?(樟树)你能通过朗读课题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好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大家课前都将课文预习了吧!谁来读这些词语? 很好,字正腔圆,看来你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

那么,在读这些词语时有哪个字需要特别注意的呢?请你带着大家来读好这个词。再来读读第一行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女生一起来读好这组词。

全班一起读。

2、在这几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预设一:繁衍后代

请你找出文中带有繁衍后代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能利用这句话中的词语,解释繁衍后代吗?

预设二:瞻仰

瞻仰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对,瞻仰是指恭敬地看,什么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呢?同学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去扫墓吗?当时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看烈士墓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瞻仰烈士墓。除了瞻仰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真棒。

预设三:蓬蓬勃勃

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想想能换成什么词语?(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所以蓬蓬勃勃就是生命力很旺盛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个词语。生命力还不够旺盛,读的时候声音再响亮一些。语速再慢一些。

3、这些生字中你觉得那个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的。

预设一:繁

表面看来繁的笔画比较多,其实仔细看来也比较简单,上面是敏捷的敏,下面是糸字底。

预设二:瞻

瞻是看的意思,所以是目字旁。右边的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点。先写一个撇刀头,下面一个厂,撇,点,最后是一个言。拿起书本,翻到129页,描红。

生字描红完了请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写好的同学要学会等待,等待也是对别人的激励。

4、这些字会写了,能不能正确的区分呢?谁来组词?

5、光会读生词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拿起书本,我们一起读。(教师引读1-3小节。)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读得真不错,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看到了两棵茂盛的樟树,我们一起来学着她的样子,读好第四自然段。

樟树四季常青,长得蓬蓬勃勃,它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谁来读第五自然段。如果第五自然段要分给两个人读,老师该怎么分配?那就请你和同桌来读这个小节。一个人读描写别的树的句子,一个人读描写樟树的句子。樟树不仅外形美,还有可贵之处,因此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赏,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

1、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描写了樟树?那课文又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呢?

2、谁知道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宋庆龄故居有两棵樟树)

3、那第6小节又主要写了什么呢?(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同学们,这种从课题入手,先找出重点段落再进行分段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一下。

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

1、(出示图片)这座白色的小楼就是宋庆龄的故居,当年她在那里接见重要的外国来宾。周恩来觉得那里的房子小了一点,劝宋庆龄搬个家。宋庆龄同意了吗,你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红笔标注“舍不得”)

谁能读出她的不舍来。

3、(出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用一两句话来描述一下吗?(1)课文又是怎样描述这两棵樟树的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读第四小节。

这两棵樟树给你什么感觉?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樟树生命力的旺盛?(板书:蓬蓬勃勃)(2)课文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再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你可以拿出笔来划一划,并且多读几遍。

预设一: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1)读着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枝干粗壮)(2)这就是樟树的枝干,你有什么话想说的?

(3)是呀,樟树的枝干真粗呀,几个人的手牵起来,才可以把它抱住。能通过朗读体现樟树的粗壮吗?

先试着自己练一练。还没有体现枝干的粗壮。

粗是粗了,我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3)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稠密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你赞叹什么呢?

(2)是的,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这树叶真密呀!密得——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板书:树叶稠密)

(3)理解了稠密这个词语,相信你们现在一定能读好这句话。男生先来读。女生读。全班一起读。

4、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的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四季常青)?

(1)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想象一下,樟树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请你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同桌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

无论_____ 还是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现在除了蓬蓬勃勃之外,这两棵樟树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是的屏示: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还是——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精神的两棵樟树。

5、让我们再一次来来读好这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次不仅要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还要体现樟树那顽强的精神。

4、这么精彩的文字,不把它背下来实在可惜,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背。你的记忆力真好。还有谁愿意背。

5、樟树长得如此充满生机,怪不得宋庆龄不愿意离开这座白色的小屋,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7

一、抓住一条主线, 设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所说的“领”, 就是文章的思路, 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 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想, 这两篇文章都是状物类的, 状物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因此,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是循着以下的规律进行的。

《石榴》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通过生动的语言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3) 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写一种水果。 (4) 通过作者喜爱石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2) 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3) 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4) 由树及人, 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可见, 两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都紧扣住“按照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这一主线。《石榴》一课中要求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从而品味樟树的特点。

当然, 不同年段的状物类文章还是存在差异性的。《石榴》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低年段到中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品味生动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中年段到高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从段落到全文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样, 在共性中体现文章的个性, 让学生在掌握状物类文章特点的前提下, 逐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关注两个方面, 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表达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 带领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 在“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中理解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表达。

《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感受文章有详有略。”既关注了作者详写的内容———石榴的果实, 又关注了作者表达形式的特点———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两者和谐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读懂了“笑得咧开了嘴”“甚至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报告”等词的内在含义, 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妙处。又如, 教师利用“玛瑙”和“石榴子儿”的图片对比, 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 进而直观感受比喻手法的贴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则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体会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也是将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相统一。教学中, 教师抓住了“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中的“而且”一词, 逐步理解了樟树枝繁叶茂的特点;抓住“无论……总是……”,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一个“而”和一个“却”字, 巧妙引导学生朗读, 与石榴树进行对比, 感受樟树生而有香的特点;抓住“即时……仍然……”, 通过去掉关联词对比朗读的方式, 让学生读中感悟了樟树香气永远拒虫的特点。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 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根据年段特点, 巧破教学难点

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则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状物类的文章, 语句优美、条理清晰, 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石榴》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分别置于低年段到中年段、中年段到高年段的分水岭, 因此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就可立足于文体特征, 根据年段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

《石榴》一课中, 教师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会按照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种水果。”教师在教学石榴子儿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看一看, 尝一尝,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 入情入境, 积累了文中的词语, 如“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等, 理清了描写的顺序:颜色———形状———味道。让学生在仿写时有序可依, 有话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感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在学习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 教师进行小结:“如果说第四自然段侧重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板书:外) , 那么这份香气更多地来自于它的内在 (板书:内) 。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不仅写樟树的外形, 还写出了它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在这里, 它们已不仅仅是两棵树了, 它们还有着非常鲜明的精神内涵。”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立马清晰起来。再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 谈谈对宋庆龄奶奶的评价, 让学生看看树, 想想人, 说说树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从树过渡到了人, 深化了课文的内涵。

四、回味文本语言, 感悟言外之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 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 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状物类的文章写的是事物, 蕴含的却是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语言,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感悟言外之意, 触摸作者的内在情感。

《石榴》一课的结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作者将家乡枣庄的石榴写得这么清楚, 这么生动, 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石榴吗?”让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 学生就能在品读文章的语言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这就是小作者透过石榴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在经历了“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阅读体验后, 学生更能够体会作者明为写树、实为写人的用心, 此刻再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这是我们写状物类文章的另一大特点”,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 篇8

(生读“宋庆龄故居”)

师:这个“龄”字是后鼻音。(生读“龄”字)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龄”字的词语。(多媒体出示“年龄芳龄工龄树龄”等词语)(生读)

【点评】扩词是帮助学生理解字义、积累词语的一种方法。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发现。教师直接给词语,帮助学生正确认读词语,提高了识记效率,务实了基础。

师:在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樟树。(师补写完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22课。(生齐读课题)

师:拿好课文纸,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序号。(生读书)

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会读文中词语了吗?(多媒体出示:粗壮稠密保持搬家崇敬瞻仰纪念樟树蓬蓬勃勃繁衍后代枝枯叶落四季常青)(生个别读,齐读)

师:真好,课文中这些带有生词的句子大家能读好吗?(多媒体出示句子)请你来读。(生读句子)

【点评】教师从容淡定,留出时间让学生读词语、读句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达到了“课标”中提出的正确、流利读的要求。

师:真了不起,这么长的句子读得很准确,没有中断。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什么疑问呢?

生:让她搬新家,她为什么不肯呢?

师:是呀,她为什么不肯呢?

生:她不舍得这两棵树。

师:(板书:舍不得?)学贵有疑,你读书能产生问题是个好的习惯。我也有个疑问:他为什么舍不得呢?我们先把问题放到这里,来读读下一个句子。(生读句子)

师:谁能给这儿的“稠密”换个词?

生:茂密。

师:换得正确,谁还能再换一个词?

生:枝繁叶茂。

师:对。谁来读下面的句子?(生读句子)

师:读得很准确,大家来看这个“繁”字,其中左上的“母”代指女子,反文是手的变形,(师板书篆书“手”的形状)这个字就指一个女子用手整理头上的饰品,那饰品就像下半部分表示的五颜六色的丝线一样。所以,这个字表示的意思是——

生:表示多。

师:“繁衍后代”指的就是使自己的后代——

生:越来越多。

师:这是借汉字字形来理解字义的方法。这个“繁”字的笔画很多,写的时候要注意穿插,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注意它的第四笔由横折钩变成了横折。好,请大家把课文后田字格中的这个“繁”字描一描,注意字的笔顺。(生描红“繁”字)

【点评】这段教学启发我们语文教师课前要做好两项准备:一是要有文字学准备,这对教学汉字非常有好处;二是语文教师要有学情准备,教学才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师:好,“繁”字大家已经学会了,看看这个带有新词的句子,谁能读一读。(生读句子)

师:长句子能读通,很不错。同学们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什么不理解的么?

生:瞻仰。(板书:瞻仰?)

生:崇敬。(板书:崇敬?)

师:带着这些疑问,咱们现在拿起课文纸,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生齐读后,教师又指名读完课文)

【点评】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阅读中要让他们“体验”“感悟”,也要“理解”,因为每一个正常儿童的天性中都有对未知世界的强烈的求知欲,对于陌生的词语,儿童主动产生了疑问,这就是语感的一种表现,语文教师就是要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时空,发展学生的语感,同时激活学生的主动性。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想一想,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生:这两棵樟树是蓬蓬勃勃的。

师:说得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

生:四季常青的樟树。

生:枝繁叶茂的樟树。

师:它有香气,而且能——(板书:香气永存)我们的作者是怎样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呢?大家看“蓬勃”这两个字,“蓬”的上面是——(草字头),“勃”的右边是——(力),可见蓬勃就是指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那蓬蓬勃勃指的又是什么呢?

生:生命力很顽强。

【点评】“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或自己积累的词语概括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紧扣课题培养学生抓住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作铺垫,也为提高学生表达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打下基础,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瞧,当我们把生命力叠用起来的时候,就能让意思更进一层,这究竟是怎样旺盛的樟树呢?大家默读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写的。(生默读课文)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生:从“稠密”一词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生:这里还有一个“亮”字也能反映樟树的生命力。

师:说得真好,一个“亮”字就是那生命的光泽,聚集了生命的力量,谁能读好这个句子?(一生读、齐读)

师: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呀,你还从这句话的什么地方看到了生命力旺盛?

生:我从“粗”字中体会到樟树的粗壮,生命力旺盛。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句话还可以这样写(去掉关联词“但”“而且”),你们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一个更能让你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

生:第二句更好,让我觉得樟树虽然不高,但还是很粗壮。

师:对了,在我们的印象中,不高的树一般都比较细小,可是樟树不高却很粗壮,有了这种对比,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光是要读懂词语,还要细细体会表达的精妙。现在,你能读出樟树的粗壮么?(生读)

师:这是两棵粗壮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樟树。还有哪个词能让人看到樟树的生命力?

生:“无论”这个词让我感到樟树在任何情况下都蓬蓬勃勃。

师:你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想一想,樟树都经历了哪些打击和磨难呢?(多媒体出示“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风吹还是雨打,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这就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樟树。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展示了两株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不能也用这组关联词造个句子。

生:晓芳的成绩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总是门门第一。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雪交加,爸爸总是坚持送我来上学。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使用这组关联词了。这就是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师:大家能不能试着背下来呢,可以先根据提示练一练。(多媒体出示缺词的句子,生练习背、齐背)

【点评】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和遣词造句的效果。这段教学,教师围绕作者“是怎么写出樟树生命力的旺盛”,紧扣形容词“亮”“粗”两个字,抓住关

联词“无论……总是……”,通过联系具体语境、采用句式比较、情境还原等方法,既感受樟树美好的形象和旺盛的生命力,又体悟写法,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背诵、积累课文的语言文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有机实现。

师:其实,这顽强的生命力又何止是樟树呢,更有那面对强敌不愿撤离,面对强敌,自请入狱的樟树的主人。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过这样一句话(板书):“人如其树,树如其人”。人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他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去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呢?他们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参观故居的呢?我们的心中有着很多的疑问,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下节课再走近这两棵樟树,走近宋庆龄这位伟大的女性。

【点评】本文借物喻人,写樟树的四季常青、香味拒虫其实是歌颂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这是课文的重要旨意。在短暂的30分钟里要深入体会课文的主旨是有难度的;而仅仅带领学生感受樟树的特点也是肤浅的,这是一对矛盾。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合理、适度安排教学内容,感受“树”的形象特点,点出“人”的伟大品格,从“树”过渡到“人”,自然贴切,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本课教学实录由葛苑春根据录音整理)

【总评】莫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至少带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一是正确体悟学科教学特质。该课没有炫目的多媒体演示,没有煽情的音乐渲染,更没有教师的展示表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的内容是关于听说读写等语文内容,采用的方式是听说读写思议背等语文方式,提升的结果是语文核心素齐一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许这样的教学被某些人认为不好看,不能打动人心,不具观赏性,但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需的,就像是每天孩子都需要喝水一样。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任何一门艺术,一旦放弃它所特有的迷人方法,转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其结果必然降低自己的价值。”语文教学要想保留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一定要运用语文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力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师得充分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体悟语文学科教学的本质,怀有一颗平常心。语文教学需要牛奶汉堡式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淡而无味的“水”,唯如此,学生在日常的乃至公开的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二是准确把握学段教学目标。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目标过高,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学生又“吃不饱”。而准确的教学目标依据乃是该学段儿童身心发展、现有语文学业水平及课程标准学段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效果及作用,感受樟树的形象及品格特点,初步体会宋庆龄高风亮节,的崇高人格,渗透了学习汉字的方法,等等,这些目标的确定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没有人为地拔高,也没有幼稚地降低标准,为有效地展开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是合理取舍课时教学内容。一篇文章成为教材后,有许多内容值得教学。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思考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撰写的教案,对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内容都有着十分明确的区分和表达。这节课,教师既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通读全文,这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又能够撷取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含英咀华,感受到了樟树四季常青、香味永存的特点,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清楚每课时具体的教学任务,两课时之间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有着内在逻辑联系。

如果这节课中对“四季常青”这个词语的理解能够抓住重点字“常”(“一直”的意思),就更加扎实了,因为学生会将“常”字写成了“长”。若能够考虑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理解性地加以记忆,会更加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瑕不掩瑜。总之,由于莫老师对语文学科有着正确的体悟,对学段目标有着准确的把握,对课时教学内容能够合理取舍,如出水芙蓉天然雕饰,真实、朴实,扎实,是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篇9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 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拒()()()

繁()()()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反思 篇10

安宁市实验学校 蔡惠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重点指导“繁”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了解樟树的两个特点。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樟树的两个特点。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按要求大声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读词。

3、检查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教学“繁”字,指导书写。

二、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1、指名回答,板书: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

2、读(1-4)作者怎样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解读句子。理解“四季常青” 2)指导朗读。3)练习背诵。

3、读(5)哪些地方写出了樟树香气永存? 指名汇报,板书:拒虫

三、小结。为过渡到人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舍不得? 崇敬? 瞻仰?

蓬蓬勃勃 树

香气永存 人 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安宁市实验学校 蔡惠丽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特点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为下节课体会宋庆龄先生的优秀品质做好铺垫。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

每次教学总是留有遗憾,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11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然后以“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长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为衔接点引入宋庆龄,再以观看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了解宋庆龄。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反思 篇12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篇13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2、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顽强的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顾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2)

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本单元要在原先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写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特点,特别应指导学生揣摩状物怀人、托物寄情和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写人状物手法的巧妙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模仿练习写段。

本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说教学方法:

1、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和谐统一。

2、围绕“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学生在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感悟到本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深刻内涵。

3、“重感悟”“重积累”。本课的设计,强化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文章的意境,并联系课外阅读,课外搜集的有关宋庆龄这位伟大女性的资料及有关樟树的资料,加深学生体验,将课外积累和课内阅读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4、“大问题引领,小问题贯穿”。教学中,我将围绕“这是两棵怎样的树?”串联各个段落,“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这是宋庆龄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的、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层层递进,完成教学内容。

5、“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激趣引导时可以保持住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查阅工具书。

说教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计划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学习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第二、三两段,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上课开始,我用简短的语言回顾复习第一段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周总理曾劝她搬家,可是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进宋庆龄的内心深处,齐读课题。

二、诵读文本,感悟“外形美”

让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组织交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佳径,而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观察力的表现。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要能感悟樟树的“外形美”,就要充分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显示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抓住“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些句子来感悟“蓬蓬勃勃”,组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想象读等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读、想象、评价,感悟樟树的“外形美”,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适时,我设计词语积累:举出几个形容树长得很茂密的成语。

三、比较评议,品位“品质美”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出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看看樟树与别的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小组讨论、交流,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位领会句子的含义,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樟树的高贵之处。适时,我设计造句练习: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合作探究,体会“共同的精神”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的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写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留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介绍在课前了解到的宋庆龄的相关资料,且边听边想: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通过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状物怀人的写作手法。“言为心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一难点的突破充分体现个性化阅读,如何让学生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有目的的设计了一个比较具有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寻求樟树与宋庆龄的共通之处,为了避免学生无的放矢,我要给予学生思维的方向,引领学生将文本语言与课外知识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考、探究的过程,锻炼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能力,展示了每个生命个体的风采。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让学生查阅宋庆龄同志的有关资料,然后以“我崇敬的宋奶奶”或“我心中的宋奶奶”为主题举行一次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女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上一篇:给思念的人送上中秋节祝福语下一篇:静默如迷的自言自语的诗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