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

2024-10-05

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精选7篇)

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 篇1

宋庆龄故居游记

后海边上坐落着一个幽静的小院,林木繁茂,葱葱茏茏,打开门进去,就仿佛置身于与门外喧闹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

这是宋庆龄女士百年前居住过的地方,初春桃树、李树茁壮成长,花园里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园里有山有绿色的爬山虎匍匐在墙上欢迎人们的到来。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是后院两棵海棠树。

踏入后院,目光立刻被微风中摇曳的海棠树吸引。相传这两棵海棠树是宋庆龄女士亲手栽下的,与普通的紫海棠不同,它以纯白色的花朵赢得了宋庆龄的悉心照料与关爱,白色海棠纯洁而沉稳动人,一阵风过后,海棠花遍地,沁人心脾的香味使后院充满生机,进入后院的人们自发地关掉相机,怀着无比敬畏之情绕着白海棠走了几圈。

人们爱花,不只是因为其鲜妍明媚,花和主人通常有一种特质,所以花和人能找到微妙的契合点,沉稳低调的宋庆龄女士即便身处动荡的年代,即使几近身陷泥淖也保持沉着冷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潮尚未消退之际,一个弱女子凭借着自己的沉静和努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倾尽全力,而她亲手栽下的白海棠纵然没有与桃花相媲美的艳丽花瓣,却拥有低调的华丽,它静静地栖身在后院,以无声的力量装点大花园那纯白,不正如宋庆龄女士纯净的人格,淡雅而动人么?许是在白海棠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每每宋庆龄回到家,总要在后院里呆上一阵儿,给花浇水,精心哺育自己的花朵,犹如抚慰自己跋涉的灵魂。

白海棠之于宋庆龄,正如紫藤萝之于宗璞。这两种花正是两位传奇女子的生命历程的象征,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名人都爱花——那是另一个自己,只不过是以植物的形式活在世上,所以茨威格的故居栽满了他心爱的花,张大千的故居种满了他生前最爱的植物,即便是东晋的陶潜他的纪念铜像前也永远都有一捧雏菊。

我绕着白海棠走了三圈,感受到了沉静外表下迸发的强大生命力,我相信,即便岁月流逝,宋庆龄女士的精神也会根植于人们心中,生生不息。

离开宋庆龄故居,心中满怀欣喜与更深的感悟——只为那白海棠树。(921)篇二: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参观宋庆龄故居有感

四月5日,农历清明节,我们测控党支部来到了什刹海畔,参观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宋庆龄同志的故居。有道是“**故居赏海棠,绿叶无心花自香,后海恬静春光好,碧水温馨润红妆”。这座雅致的小居,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美丽。

当然,比西海棠的美景更重要的是这位曾经的中华民国第一夫人、也许当时的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会发起并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支援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区的抗日斗争,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致力于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但是,就是一步一步,坚持自己的信念的走下来,宋庆龄同志成为了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流芳千古,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的伟大的女人!

---------------cao hang篇三:宋庆龄生平展讲解词志愿

宋庆龄生平展讲解词

绒绣像:这幅绒绣像是上海绒绣大师高婉玉按照孙中山、宋庆龄原版结婚照片用绒线绣制的,1983捐赠给宋庆龄故居,是对两位伟人的纪念和敬仰。

第一版 孙中山先生(1866——191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讲到,孙

中山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3岁随母亲去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在哥哥的资助下在美国洛杉矶上学。1885年,孙中山受父母之命,与(商人卢耀显的女儿)卢幕贞结婚,婚后生有三个子女,儿子孙科,女儿孙娫、孙婉。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看到中国人民在腐朽的封建统治压迫下、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广大的海外华侨因祖国的贫穷和落后备受歧视和不平等待遇。这些激发了年仅21岁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救国抱负。

1894年秋,他在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

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政党组织。

这是1900年孙中山和流亡到美国的家人在茂宜岛拍摄的一张全家照。坐在中间的是孙中

山的母亲杨太夫人,还有他的第一位夫人卢慕贞,儿子孙科,女儿孙娫、孙婉,以及哥哥孙眉全家等。

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孙中山先后组织十次武装起义,但是全部以失败告终。虽然屡战

屡败,他却愈挫愈奋。1911年,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又名辛亥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统。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字嘉树)海南文昌人。他9岁就被远房亲戚带到美国打工,后来

在美国学习神学。青年时期回国,在上海作传教士,兴办实业。1892年,他与孙中山相识。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改变祖国的命运都有宏大的抱负。因此,宋耀如很快成为了孙中山的革命支持者和挚友,在经济上竭尽全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但是有关宋耀如的革命事迹,记载并不多,孙中山曾称他为革命的“隐君子”。)

宋庆龄的母亲倪桂贞,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她曾在教会学校任

教,擅长数学,会弹钢琴,懂一点英文,在当时可以称为是新女性。他们生有子女六人,宋庆龄是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这是1917年在上海拍摄的唯一一张全家照。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她们是中国历史

上非常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他们都是银行家。宋家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开明。母亲倪桂贞教育子女的标准是使他们有文化、靠自己,做有用、有德的人。宋耀如决心要让女儿们受教育并且还要送她们出国留学,这在当时的中国家庭中是罕见的。他们先后将六个子女送往美国留学,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父亲从不鼓励他们在国外定居,希望他们能学

成回国,报效祖国。

二、求学 立志(1893——1913)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4岁带着妹妹宋美龄去

美国求学,这是宋庆龄出国时使用的护照。

护照,是请上海专门复制的,是宋庆龄当时去美国时的护照,护照正反两面,反面是英文

的,正面是中文的,当时发现这个护照时,照片就被剪下去了,是在当时的中国的驻美大使馆里,清理清朝的相关档案时,被有心人发现后保存起来后捐赠给上海有关部门(护照上的名字是“宋庆林”),后经考证是1907年宋庆龄通过考试,由清政府选出来的第一批官费女留学生,当时只有4个女性,宋庆龄是其中一名。护照是由清政府颁发的。

宋庆龄15岁考入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当时,三姐妹同在该院

读书。这是三姐妹在美国留学时期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校景。这是当年三姐妹在学院注册登记

表上的签名:宋霭龄18岁、宋庆龄15岁、宋美龄10岁。

宋庆龄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枚宝石胸针和这件毛背心是她去美国读书时母亲送给她

的,她一直珍藏着。这瓶葡萄酒和枫叶糖浆也是母亲送给她,从美国又带回来的。

宋庆龄在美国读书时,她的父亲经常写信告诉她有关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辛亥革命胜

利后,父亲寄给她一面新国旗,她兴高采烈地把新国旗挂在宿舍墙上,把龙旗踩在脚下。她在校刊上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一文,高度评价和热情颂扬了辛亥革命的胜利。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这是她的毕业证书和毕业照。在校刊上她的照片旁曾这样写着:从她的两眼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

这是青年时期宋氏三姐妹的合影。中间坐着的是宋霭龄、左边是宋庆龄、右边是宋美龄。

(宋霭龄嫁给了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的孔祥熙;宋庆龄嫁给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

三、相伴十年(1914——1925)

1913年8月,宋庆龄大学毕业,从美国回国途中直接来到日本横滨与家人团聚。她随父

亲到东京,见到了尊敬已久的孙中山先生。1914年,姐姐宋蔼龄回国和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的工作,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对孙中山的工作、个人品格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在日本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时年22岁。从此,她成为孙

中山的伴侣、助手和战友,走上了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这是1916年他们拍摄的结婚照片。

这份结婚誓约书是用日文起草的,一式三份,孙中山、宋庆龄、律师和田瑞每人一份。日

26日。

这支德国毛瑟牌手枪是孙中山送给宋庆龄的结婚礼物,还配有二十发子弹。当时革命形势非常严峻,从事革命工作很危险。孙中山对宋庆龄说:“十九颗子弹是给敌人准备的,最后一颗是危急时刻留给自己的。”这只手枪宋庆龄一直珍藏着。百子图被面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宋庆龄的父母开始并不接收他们的婚姻。后来他们不但接受了这桩婚姻,还补送给庆龄一份丰厚的嫁妆,其中包括苏绣百子图被面、母亲结婚时的绣服、一套五彩咖啡具、一套家具等,家具现在仍在上海宋庆龄故居展出。

这条苏绣百子图被面上绣有99个神态各异的男孩,因为在中国的民间风俗中9是最大的阳数,也是吉祥数字。被面上还绣有“吉庆有余”、“多福多寿多男”等吉祥话,是父母对她的美好祝愿。

这是孙中山、宋庆龄结婚四周年、五周年纪念合影,孙中山曾书赠宋庆龄联语:“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反映了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恩爱情怀。)

1922年6月16日凌晨,留守广东的陆军部长陈炯明发动叛乱。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孙中山、宋庆龄身边的警卫只有几十人,而陈炯明指挥包围总统府的人有几千人。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催促宋庆龄一同撤离,但宋庆龄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一再请求孙中山先行。孙中山化装成中医,辗转登上永丰舰后脱险。在叛军炮轰总统府后,宋庆龄在两名卫士一名副官的保护下,冲过枪林弹雨,脱离险境。1922年6月,宋庆龄撰写了《广州蒙难记》一文,记述了这个事件。这是她亲笔书写的《广州蒙难记》。当时,宋庆龄正怀有身孕,这是她结婚七年来的第一次,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但由于脱险过程中过度紧张劳累而流产了。虽然她在她的文章中没有提及此事,但这件事给她带来的痛苦是巨大的。1923年8月,宋庆龄与孙中山视察永丰舰,并与海军官兵合影。

这枚铜制印章是宋庆龄送给孙中山的贴身警卫谭惠泉的。谭惠泉是陈炯明叛乱当晚陪同孙中山一同突围的卫士之一。由于谭惠泉保护孙中山突围有功,孙中山授予他民国十一年讨贼有功奖章。宋庆龄将他的名字改为谭卫泉,并刻章送给他作为纪念。孙中山去世后,他一直在北京香山碧云寺为孙中山先生守灵,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他的儿子谭志泉先生捐赠给故居的。

这是1924年元旦,孙中山主持抗击陈炯明叛乱杀贼有功将士的授勋仪式。宋庆龄亲自为受奖者佩戴勋章。

(这架飞机是既冯如之后我国自行组装的第一架飞机。它是由广州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等人组装制造的。根据孙中山的建议,用宋庆龄的英文名字“罗沙蒙德”命名。)(陈炯明事件后,李大钊来到孙中山身边,同孙中山探讨“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各种问题”。在李大钊、林伯渠的介绍下,孙中山与苏俄特使越飞商讨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及争取得到苏联援助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宋庆龄参加了这些会谈,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建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它的任务是为革命培养军官,培养他们有献身革命事业及革命主义精神,并熟悉现代战争技术。这是宋庆龄出席孙中山主持的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穿西装的是党代表廖仲恺、穿军装的是校长蒋介石。1924年11月,孙中山为了中国的统一和经济建设,应冯玉祥将军的邀请经上海、日本、天津北上,共商国是,宋庆龄毅然随行。

途经日本神户时,宋庆龄应神户县立高等女子学校之请,发表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演说。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发表演说。

帽子,杜述周去世时捐赠,孙中山1924年12月底北上走到天津时,由于天气寒冷买的一顶帽子,宋庆龄一直保存到晚年后送杜述周作为纪念,杜述周心很细,请张珏做旁证,写了一个关于他听到宋庆龄跟杜述周说这顶帽子是孙中山用过的,并把旁证放入帽盒中。1925年1月,孙中山抵达北京,他的病情诊断结果已从肝脓肿变为肝癌;26日手术后,确知他的肝癌已到晚期,孙中山顽强地与病魔搏斗,宋庆龄日夜守在他的病床前,精心护理。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说出最后的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与宋庆龄结婚还不满10年。

(这是宋庆龄在北京西山碧云寺为孙中山守灵。)

(这是宋庆龄在北京铁狮子胡同与孙中山的长孙孙治平和外甥女孔令仪在一起。)

这是孙中山戴过的帽子,是首次在故居展出。

这是孙中山签署的《国事遗嘱》、《家事遗嘱》的原版照片,1925年2月24日,由孙中山口述,汪精卫、鲍罗廷、陈友仁笔录立下了三份遗嘱。当时,孙中山看到宋庆龄极为伤感的神情,便没有在遗嘱上签字。3月11日,孙中山病情进一步恶化,他的女婿戴恩赛拿出自己的笔递给孙中山,中山先生在遗嘱上签了字。这支笔一直由戴家保管,1984年由戴恩赛的女儿戴成功捐给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这件日式晨衣是1915年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前,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订做的。宋庆龄十分珍爱,一直精心保存着。晨衣见证了他们真挚的爱情,是他们结婚期间的重要文物之一。

四、继承遗志(1925——1930)

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定的奉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宋庆龄在广州出席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地取得政治上的高层职位。这是1927年宋庆龄在汉口举办妇女政治训练班,培养革命妇女干部,聘请著名共产党人恽代英、张太雷任教员。这是宋庆龄在开学典礼上与学员合影。)

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宋庆龄出席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全会一致通过了国共合作和一系列限制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决议。参加这次会议的共产党人有董必武、毛泽东,林伯渠,恽代英等。

国民党右派反对国共合作,公开背叛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提出“分共”、“清党”。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4日,武汉汪精卫政府公开叛变革命。在汪精卫政府叛变革命前夕,宋庆龄发表声明,宣布和国民党反动政策划清界线,表明原则立场。

这是蒋介石、汪精卫为了满足各自利益分别写给宋庆龄的信,邀请她出任他们各自成立的国民党政府做领导工作。宋庆龄坚决拒绝与他们合作。

为了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宋庆龄于1927年夏,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赴苏联访问。(这是她抵达莫斯科时,在车站受到各界代表热烈欢迎的场面。)1927年宋庆龄到莫斯科后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说,中山大学学生送给她的一面锦旗,面积很大,宋庆龄把锦旗保护的非常好,做了个包袱把锦旗放在里面。

在苏联期间,宋庆龄积极参与国际反帝和保卫和平的运动,在1927年于比利时和1929年于德国召开的两次国际反帝同盟大会上,宋庆龄都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

1929年5月,宋庆龄经柏林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国葬仪式,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到车站迎接。宋庆龄多次发表声明:不参与国民党的任何工作。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奉安大典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隆重举行。宋庆龄主持了封棺和封闭墓门的仪式,然后就返回上海莫里哀路寓所。”(这是宋庆龄、宋美龄、蒋介石、宋子文、宋子安等在孙中山国葬仪式的送葬行列中。)

宋庆龄回到上海后,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暗中监视、威逼和利诱。政客戴季陶受蒋介石之命,以朋友的身份看望宋庆龄,戴季陶劝宋庆龄回南京,与国民党政府合作,不再发表反对蒋介石政府的宣言。宋庆龄怒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利诱,她说:“使我不说话的唯一办法,只有枪毙我,或者监禁我??”。并亲自用英文记录了这次谈话,在天津《大公报》上登载。1929年9月,她乘轮船离沪赴法,继续旅居欧洲。

1931年,宋庆龄的母亲倪太夫人去世,宋庆龄回国奔丧。这是倪太夫人去世的卜告。

五、坚持抗战(1931——1945)

1932年,日本军队在上海大举进犯,爆发了“一二八”事件,十九路军英勇抵抗。宋庆龄高度赞扬十九路军的爱国热忱,这是宋庆龄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合影。

1932年12月,宋庆龄着手组织力量,从事营救全国政治犯的工作,与鲁迅、蔡元培、杨杏佛、胡愈之、林语堂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个组织致力于保护、营救政治犯和争取公民的基本权利。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保障、维护人权为目的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经过努力,营救了大批被捕的革命者和爱国志士:邓中夏、许德珩、陈赓、罗登贤、廖承志、丁玲等。

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 篇2

1 江西主要的旅游资源及其对欧美游客的吸引力

(1) 绝特山水。江西境内拥有风光独特的名山名湖, 如庐山、三清山、龙虎山,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等。这些自然资源保护良好, 并且由于旅游设施完备, 对欧美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2) 陶瓷艺术。瓷器是中国的三大特产之一, 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声名更是享誉海外, 除了它那精美绝伦的各种瓷器, 更让欧美游客感兴趣的是在瓷器背后的文化内涵。

(3) 红色摇篮。说起江西, 很多中国人都会想起井冈山、瑞金等一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红色旅游地。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欧美游客来说, 这些历史对于他们还是非常陌生, 因此在创作革命景区导游词时要十分注意切入点和取材。

(4) 佛道文化。江西是中国佛教的传播地和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佛教和道教中很多宗派发源于此, 但一般欧美游客对于东方宗教了解很少, 因此在做导游词创作时应注意用简单而非专业词汇表达宗教含义。

(5) 赣鄱风情。江西拥有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 这些民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人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对欧美游客是有吸引力的, 在导游词创作时应该注意这方面资料的收集。

2 江西景点英文导游词的创作

从以上对江西旅游资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江西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等特点, 但这些景区景点在面对游客时, 应该实行“内外有别”, 有针对性的为欧美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反映在导游词创作上, 其创作思路很重要, 因为只有抓住欧美游客的心理, 按照他们的习惯和思路去整理创作导游词, 才能对他们有吸引力。

2.1 从审美角度创作导游词

旅游者总是带着自己观赏的“内在的尺度”来欣赏她所接触到的一切景观, 以他的观赏趣味、价值标准等来品评和判断旅游客体的。因此, 导游在进行导游词的创作时必须考虑到旅游者这一“内在的尺度”。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爱好等方面的原因, 欧美国家游客的审美观点和角度与国内游客的差异表现就很大。例如旅游车在江西高速公路上行进时, 我们经常看到广阔的农村景象, 国内游客对于这些景象经常习以为常, 不会在意, 导游此时在车上除了在车上给客人讲些江西概况知识外, 多是以游戏的方式度过, 而这些景象:农田、农民的耕作、水牛、牛棚、收割机……都对欧美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因为他们国家“农村”的景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此时有经验的导游应该准备有关中国农村的话题加以介绍, 但方式不能太过教条。以介绍中国农业政策为例, 如果你仅仅介绍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农业政策经过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及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 不如以一个当地农民这些年生活和观念的变化, 说明中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出台有其历史背景, 但都朝着提高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讲解方式会让欧美游客觉得更加真实, 也更能接受。

2.2 从文化角度创作导游词

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同的传统习俗、文化渊源、地域时空和宗教信仰给其民族语言留下的文化烙印是独特而深刻的。因此, 在创作英文导游词的过程中, 导游必须重视对西方民俗、文化背景及惯用语的掌握。

从文化角度创作导游词, 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 生活经验。笔者在介绍江西水稻时, 除了介绍一般水稻的种类、耕作、收割等信息外, 还经常会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加以说明, 例如联系到自己平时做饭过程中的步骤及其小窍门, 这些都会引起欧美游客尤其是家庭主妇的兴趣。

(2) 节日、庆典。不同地区的节日和庆典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向欧美游客介绍一些跟节日有关的内容时, 就可以结合西方的节日活动对比介绍, 给他们更直观的感受。例如, 在江西高速上经常可以看到坟墓, 有的上面还插着清明花、盖着花圈, 此时, 欧美游客一般都要询问, 导游趁此可以介绍当地的清明节习俗, 也可延伸介绍七月半的中元节风俗, 民间又称此节为“鬼节”, 此时便可结合西方的“鬼节”——万圣节加以介绍。

(3) 宗教信仰。欧美很多游客都信仰基督教, 而在江西很多地方也会看到寺庙或道观。因此客人便会对此提出关于宗教的问题, 客人也经常会好奇很多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导游碰到这种情况, 一方面可就江西的佛道文化做个简单介绍, 同时要认真向他们解释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特别注意的是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 不要和游客争辩是有宗教信仰好, 还是没有宗教信仰好, 也不要就应该信仰何种宗教而去理论, 因为那样没有结果而且容易引发不快。

2.3 从思维差异角度创作导游词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的主体设计者和承担者, 不同的传统思维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特点和风格。欧美游客在思维方式上与国内游客就有很大差异, 因此, 我们在做英文导游词创作时, 应该充分考虑这方面因素。例如, 欧美游客在思维方式上更追求内容的具体和实在, 而对于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抽象和意境未必能切身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导游在讲解时多给出具体的数字或事例, 比如我们在介绍鄱阳湖为“候鸟王国”时, 应该用一些数据加以说明, 如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鸟类达310钟,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55钟, 全世界白鹤总数的98%在此越冬等等。

2.4 从艺术角度创作导游词

对英文导游而言, 从艺术角度创作导游词, 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障碍。例如, 欧美游客由于保护自己的隐私或尊重等原因, 习惯采用较含蓄的表达法。如当他们想上厕所时, 他们通常不会直接表达, 而是说想洗手或用化妆间。而在语言的幽默、节奏和优雅上同样需要推敲和琢磨。

其次, 在导游词的内容上, 我们应该引导游客以一种最佳的方式去欣赏名胜。例如, 我们向欧美游客介绍江西概况时, 可以概括为两种颜色“红色” (红壤多和红色革命) 和“绿色” (森林覆盖率高和绿茶) , 他们也就更好理解了。

以上是笔者针对欧美游客在江西游览时, 英文导游词创作的一些想法, 总之, 在我们做入境接待时, 应该有针对性地创作导游词,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尹燕.英文导游词的创作和讲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2]王忠武.江西导游新编.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 2008.

[3]田勇.新赣鄱百景导游词集粹.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7.

[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导游知识专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 篇3

一、应明确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未雨绸缪

1.历史人文知识、人文价值判断在名人故居讲解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有“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说法,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是我们审视社会、正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学生在讲解名人故居时,往往囿于对名人故居的具体景物的简单描述上。以海宁徐志摩故居为例,当学生讲解到“该故居始建于1926年”,就不再继续展开叙述,那么这个1926年就变成非常平凡的一年,游客也没有丝毫触动可言。同样,导游必须引导游客真正做到以小见大。学生讲到1926年时,应更深入去讲述“为什么建房”“怎么建房”等问题:这是徐志摩为了与陆小曼结婚而建的一栋小洋楼,尽管他们在此爱巢居住时间只有短短2个月。也可以讲述徐志摩的这次结婚发生的诸多传奇故事。人文知识在名人故居讲解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还要有人文价值的判断,要有理想信念,有所赞成,有所否定。这就要求导游对徐志摩、陆小曼为了结婚各自先离婚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了解。

2.常规“名人故居导游讲解”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常规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单一的知识讲授,或辅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传递一定的知识信息,却失之没有抓住名人的精神。以讲解绍兴鲁迅故居为例,我们可以展示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照片,通过观看这些照片学生能有了直观的了解,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在于如何欣赏这些照片。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玩耍、三味书屋读书时,还是孩提时代,所以在观看百草园照片的时候,得怀有一颗童心。百草园里各式各样的花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对孩子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而在观看三味书屋照片的时候,对鲁迅先生在12岁就读私塾时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得怀有一腔敬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摇头晃脑、“颠倒淋漓噫”的场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童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把这种童趣融入到导游讲解中去,激发学生的童真。

二、掌握名人故居的导游讲解,可以从教学艺术、学生互动等两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艺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只有注重教学艺术,才能有效地把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学艺术应注重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运用到了两种教学手段,一是画画,二是排演小品。关于画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说视觉信息非常形象化,包含诸多的信息。有人会说看照片不是也可以?但笔者认为,看照片是非常被动地接受信息,而画画,学生必须学会画面的布局,选择欣赏的角度,把名人故居画出来的过程,其实是消化吸收相关知识,再造出学生心目中的故居的过程,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同样,排演以名人为主题的小品,模拟名人的生活经历,体验名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2.引导好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经过对名人的事迹学习后,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心灵上的感化学会自己创新,最终拧合成人文情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协作完成某个任务(即以“任务驱动”型) 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解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在海宁的故居时,说到张宗祥的书房名叫“铁如意馆”,可以安排学生去寻找答案,无论通过网络搜索、或是查找书籍、还是实地考察。当学生得到“张宗祥得到一明代铁如意后,将其书房命名为铁如意馆”的故事后,不禁会追问这个铁如意的来历。然后继续探求,原来这铁如意还是明代一农民起义首领以此为武器抗击来敌的武器,是大有来历的。我想,如此一番剥茧抽丝,披露真相的过程,便是学生最好的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了。

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介绍 篇4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参与制定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

1963年开始,宋庆龄就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3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1]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去世,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韶山故居导游词 篇5

请大家抬头看,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在这间房的上方还有一个小阁楼,也就是在这个小阁楼上建立了中共韶山第一个党支部。1925 年毛爷爷同志回来开展农民运动时,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革命斗争中,毛爷爷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候、钟志申、庞叔侃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爷爷在这座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都为革命英勇献身。

这里是故居放农具的地方。毛爷爷6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时,又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这里放着的水车、石磨等都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是农作物加工的地方,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爷爷还饶有兴致在这里亲自为公安部长罗瑞卿等陪同人员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我小时候在家干过这话,我父亲讲,我家就是靠它致富的。”

小平故居导游词 篇6

邓小平故居座落在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为普通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间,穿抖木质结构,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

故居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故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大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革命历程和盖世功勋。一批珍贵文物分别陈列在“家乡与家族”、“童年在广安”栏目内;“情系广安”展室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参观瞻仰的照片及全国“南巡杯”书画大赛的近千幅作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7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樟树的可贵之处,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举办宋庆龄故事会, 初步感受人物高尚品格。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呢?

出示填空练习:这是两棵 () 的樟树。指名答。

2.师:看来, 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相机板书) 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什么是蓬蓬勃勃呢?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 瞧, “蓬”的上面是草字头, “勃”的右边是力字旁。所以“蓬勃”就是指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蓬蓬勃勃呢?说明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特别旺盛。

二、品悟文本

1.师:浏览课文, 想想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指名答)

2.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4~5自然段, 想想哪些语句、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画出来多读几遍。

3.交流同学们的批注。预设一:樟树不高……

(1)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蓬蓬勃勃? (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

(2)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樟树的蓬蓬勃勃表现出来吗?学生读一读。

(3) 教师引读: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 从“稠密”看出樟树的树叶很多, 很茂密, 感受树叶枝繁叶茂。

师:的确, 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呢?

(2) 师:从一个“亮”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片树叶———? (指名答)

师:是呀, 说得多好呀, 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3) 师: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齐读) 。就是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图片、文字)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到了哪些词?指名答。 (青翠欲滴, 生机勃勃、蓬蓬勃勃等) 孩子们, 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预设三:樟树四季常青, 无论是夏天还是……

(1) “四季常青”你怎么理解? (樟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语来理解句子, 不错。有时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找一找这里用了哪一组关联词语?你可以用“无论……总是……”的句式来说句话吗?

生: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烈日炎炎, 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 创设情境, 想象说话:

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骄阳似火的夏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这时樟树仍然——— (生答)

滴水成冰的冬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 樟树仍然是——— (生答)

师: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 都不能改变樟树的蓬蓬勃勃。

(3) 指导背诵:

生自由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指名配乐背, 齐诵。

师过渡:樟树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什么呢? (生答)

预设四: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1) 师:樟树在什么情况下香气永久保持? (生答)

师:樟树枝枯叶落意味着什么?可香气依然保存?制成家具了, 不是棵树了, 可香气依然留存。

(2) 师:即使变成什么?香气依然保存?生答 (变成樟脑丸、木渣子雕刻作品等) 风霜雨雪、认为加工只能改变的是樟树的外形, 但谁也改变不了的是它的香气。这是一份可贵的坚持, 可贵的品质。

(3) 师:读这句, 读出香气的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4) 师:虫类为什么害怕。把这一段的文字再读一读。“樟树身上的香气让虫类害怕, 而且这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三、诵读《香樟之恋》 (配乐)

四、由树及人, 感受品质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总结板书)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吧!

1.写一写:我眼中的宋庆龄奶奶。

师:让我们再走进故居, 去了解一下这故居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讨论, 写一写。

2.交流, 写一写。

师:是呀, 宋庆龄奶奶无论是面对金钱的诱惑, 还是死亡的威胁, 她总是那么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就像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出示: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的樟树。

宋庆龄奶奶是一个 () 的人。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答)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18个春夏秋冬, 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樟树俨然成了宋庆龄的化身, 作者写樟树, 其实就是在写——— (宋庆龄) ;作者赞美樟树, 其实就是为了赞美——— (宋庆龄) 。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

4.师:难怪, 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 (引读第六自然段)

“瞻仰”是什么意思?他们瞻仰什么? (故居) 其实他们崇敬的是谁? (宋庆龄)

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话。 (有感情地齐读第六自然段)

5.思考: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五、总结全文

1.师:这篇课文, 让我们看到了———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 缅怀了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宋庆龄奶奶。她将永远地被我们记在心中!

出示罗曼罗兰的赞美宋庆龄的话。

出示对联, 齐读。

2.自由背诵。

师:让我们把这课文、樟树、宋庆龄奶奶都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配乐)

生自由练习背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着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 写生活中你熟悉的一个人。

上一篇:以小见大的企业形象片下一篇:优秀励志作文:阳光总在风雨后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