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企业形象片

2024-10-05

以小见大的企业形象片(共6篇)

以小见大的企业形象片 篇1

1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应该以小博大

366ec认为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不是盲目的去实行网站建设、SEM竞价推广以及其他的网络广告投放。很多不专业的所谓的网络营销公司用千篇一律的营销 策划方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应该首先找专业网络营销公司去咨询,他们会从不同企业的自身状况、差异化优势、行业特征等具体情况去为企业量身 定制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实施中还要有效的监控每一个营销策划方案执行环节。

一个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希望靠网络营销启动运营;一个经过初期发展的中小企业,希望靠网络营销扩大市场份额;一个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网络营销做 品牌效应……不同的行业,又有着不同的网络营销环境,所以中小企业应该不盲目重视网络营销,从大的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决定各个发展阶段网络营销所起到的作 用。这不是单单依靠网络营销人员来解决的问题,更多时候是要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竞争对手、了解企业本身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这些都需要中小企业高 层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市场策略,然后再吸取网络营销力量的给与策划执行。

现在的网络世界,对企业是绝对公平的,无论你是初出茅庐的小店,还是世界五百强的商业巨鳄,面对的网络资源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符合企业自身优势的创意化营销,关键是如何专业化掌握各个节点,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中小企业在传统市场里,一般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无论品牌、资金实力、生产能力等都和大型企业无法比拟,与竞争对手实力差距较大。中小企业的网络营销更加重要,是以小博大的关键!1

以小博大:中小企业的借势行销 篇2

自从美国人尤伯罗斯把营销观念带入了奥运会,奥运这颗“烫手山芋”在眨眼间变成了“摇钱树”。体育从早期单纯的“竞技性赛事”变成了集“娱乐、休闲与体验”于一身的全民观赏性活动。它不受地域、语言和种族的限制,能够广泛吸引社会注意和媒介报道。

当全世界的人们像孩子一样为了一场场赛事忘情、疯狂的时候,广大企业商家又怎么能错过这个打动消费者心灵、深入消费者潜意识的营销良机,袖手旁观呢?

借势行销:“一分钱”的赞助策略

所谓借势行销,通常是指产品借助社会上其他的人物、事件或组织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或被关注度进行宣传,从而将其优势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自身品牌上来。宣传的关键在于要找对着眼点,借势造势,形成热点,从而行销售之实。

2001年,养生堂公司开始大力推行“买一瓶农夫山泉,就为申奥捐一分钱”的广告运动,巧妙地将商业与公益融合起来。广告中极具煽动力的语言与画面,仿佛一招无影掌,使“农夫山泉”这个名字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了千万消费者的心里。

申奥结束后,农夫山泉的“一分钱”运动却并没有结束。2002年,农夫山泉延续上一年的营销策略,只不过换了一个全新的名称——阳光工程。农夫山泉在它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告诉消费者:只要你每买一瓶农夫山泉,就相当于你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了一分钱。而这些钱将全部用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购买体育器材。除了农夫山泉自身的大力宣传外,各地媒体的广泛报道更使得农夫山泉的形象增色不少。

就这样,农夫山泉先后打出奥运牌、爱心牌推广它的“一分钱”运动。但它的核心策略从未改变。借助推广体育之名,农夫山泉不仅直接刺激了产品的销量,更提升了品牌形象,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无形价值。

产品赞助:一举多得的营销策略

赞助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资金赞助外,企业还可以考虑诸如产品、服务及设备、设施等赞助方式。其中,说到产品赞助,最具代表性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健力宝”了。

1984年,“健力宝”为参与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们提供专用饮料。随着中国代表团取得的良好成绩,健力宝也被喻为“东方魔水”。从而开创了当时中国饮料行业的第一品牌。“健力宝”这瓶小小的“东方魔水”也成为世人皆知的饮料品牌。

无独有偶,在赞助43届世乒赛之前,“大维制衣”只是天津的一个私营制衣品牌,虽然拥有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设备和和良好的技术,它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却并不高。发展中的“大维制衣”急需要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提升其品牌形象及知名度的机会。

于是,当43届世乒赛全体中国代表团身着由大维提供的服装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及所有正式场合,并囊括全部金牌的时候,“大维制衣”这个名字以及它的产品也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大维西服又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指定礼仪西服在各种正式场合穿着。这不仅为大维进一步加强了品牌印象,同时也打响了它的国际知名度,更为它以后向国际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就这样,中国大维的系列产品和品牌的名声也伴着体育赛事的激烈进行、通过电视屏幕在海内外传播开来。

四两拨千金:明星代言和球队冠名策略

与奥运会相比,请体育明星代言和冠名球队的费用相对要少得多。只要策划得当,同样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天鹅冠名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之星女子足球队,海尔集团更凭借冠名澳大利亚墨尔本老虎篮球队,打入了当地市场。企业的名字就这样随着它的冠名球队而家喻户晓。

一些具有预测性的企业甚至事先便请来具备夺冠实力的运动员进行代言,等到选手奥运会夺冠时品牌效应自然得到放大。这种做法考验企业的远见和预见性,可以大大地节省开支,但企业要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性有一定准备。

在邀请明星代言上,企业应当慎重,最好选择与自己的企业形象、品牌性格相一致的明星进行代言。同时尽量避免多家厂商过于密集地使用一位代言人的情况。世界杯期间,米卢为多达四种不同的产品拍摄广告片,而由于没有很好地对广告进行区隔,这些广告片在短期间内过于密集地出现于各大媒体中,大大损害了广告效果。结果,商家只好看着自己大笔的广告费用在消费者的头晕目眩中付诸东流。

十面埋伏:偷梁换柱的宣传策略

说到埋伏,首创的“埋伏式营销策略”的耐克公司恐怕是营销界最懂得花小钱、办大事的企业之一了。当时,他们并没有像大多数企业一样,花费数千万美元去争当指定赞助商,而是在奥运会前后大肆地打广告、做宣传,令很多人误以为那些就是奥运会的宣传广告。还有另一些企业,虽无法挤身奥运频道,却在非奥运频道中大打广告,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芝加哥广告公司曾在长野冬奥会结束后对512名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被消费者认定的20个奥运赞助商中,其中有11家根本没有参加赞助。甚至有一家指定赞助商的公众知晓率,竟然只比同行业一家非赞助厂商高出不到10%。排除厂家自身的因素,这一调查结果,多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埋伏式营销策略的以小博大之功。

除了广告,中小企业还可以考虑在促销和公关活动上做文章,寻找出自身经营活动与体育赛事的联系。比如,花旗资讯在欧洲杯赛前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买花旗优盘,抽奖送欧洲杯门票及其它相关纪念品的产品促销内容活动。但这一策略在运用时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特性、价值观,同时结合目标消费者的情况。否则,达不到促销效果不说,还极有可能模糊了产品本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

经验盘点:体育营销中的三个原则

以上我们列举了一些企业在发展中,以小博大上的体育营销妙招。它们虽在招数策略上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却可以发现,它们都同样遵循了以下三个原则:

适应性原则

要进行体育营销,企业首先要找到自身品牌内涵与体育赛事的契合点,尽可能地使体育精神与企业文化或品牌文化相互融合,使品牌达到一般广告难以达到的消费者心理区域。

美国品牌专家大卫·艾克曾提出了一个评估赞助机会的二维模式。模式认为在赞助中价值大小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首先就是“与品牌识别的适应性”,即品牌个性与活动的适应性。而另一因素则是“互动作用/介入程度”,即赞助活动能够带来的互动程度。当两项都成正值时,赞助活动就是有利可图的。若其中一项不足时,就要考虑提高另一项的值以弥补缺陷。

整合性原则

寻找出品牌与活动的联系还不够,企业必须通过整合的传播策略将这种联系在消费者心中真正地确立下来。一般意义上说,一次成功的体育赞助活动所花费的预算成本应当是普通赞助费用的3到4倍。正像有一首歌唱:“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好事做完了,还要让大家都知道才行。因为所有体育营销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促进销售。而没有人知道的营销,只能是无效的营销。

整合性原则告诉我们,企业必须整合现有一切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宣传,营销造势。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强化品牌个性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挖掘活动的潜在价值。

持久性原则

当企业成功地在产品与赞助活动建立起联系,就应当持久地坚持这一策略。体育赛事上的赞助活动大多属于置入性行销手段。不管形式如何,它绝不是一时兴起的盲目起哄,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战略决策。

以小见大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篇3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教会学生关注生活的点滴,品位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是十分有必要的。“以小见大法”是指从生活的一个角度、一个层面、一个点,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生活本来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寻常细微的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只要善于借助联想,就会于平凡中见到不平凡,获得新的认识和感悟,“借一叶而知秋,以一目而传精神”。例如,由春蚕可以联想到“无私奉献”,由小草可以联想到“自强不息”,由老牛可以联想到“吃苦耐劳”等等。对生活进行挖掘,提炼主题,这实际也是一直渗透在所有课本中的思想。

许多深刻的立意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作为切入口,就有利于走出空泛肤浅和文题不一的误区,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我们可以通过“聚焦凡人小事”“观察自然景象”“捕捉细小情节”等来关注社会、感悟人生、诉说真情,从而做到以“小”见“大”。在写作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然而当学生真地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又会让人觉得仅仅是“记流水账”,缺少对生活的提炼,立意不高,不能引人深思与共鸣,没能做到“反映社会风情和时代的气息”。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那么,在作文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细心品读课文,合理筛选材料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依据,是学习的根本,初高中课本有很多课文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如《七根火柴》、《变色龙》、《一件小事》、《社戏》、《背影》《最后一课》等等。高中课本中的《小狗包弟》,作者巴金就是通过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遭遇,来写那个时代人性的扭曲与迷失,用家庭波澜显时代风云,令人动容。我们就要学习从这些优秀课文中汲取营养,学习历代大家的写作方法,思考他们是如何把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注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二、注意观察,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作文《敬畏生命》,这本来是一个十分老套的作文题目,大多写一些身残志坚的人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如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人生传奇,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另辟蹊径,以汽车个性化车牌有许多以字母“PA”开头,把汉字“怕”的读音与“平安”的首位拼音简写建立联系,再结合近期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严查酒后驾驶的行动,提出平安就要敬畏生命的主题,整篇文章联系现实,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娓娓道来,主题鲜明,从小细节中发掘出了大道理。

三、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命题作文《树》,作者通过上学途中见到那些从他处移植而来的大树在经过移植之后,历经了苦难,逢春吐新枝的眼中景,联想到了背井离乡入城的广大农民工兄弟,想到了他们融入大都市的困难与坎坷,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极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就如同那大树一样可敬。这篇作文许多同学容易写成零碎琐屑的写景文字,而使用这个题材,通过想象和联想,从而把“树”上升到了“人”,联系到了社会上关注农民工在都市生活处境的热点,有感而发,赋予了事物新的内涵,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平凡且细碎的,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呼唤质朴,回归真实,反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是近年作文评价中传递出的可喜声音,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平时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与培养,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让作文中多一些真实,多一些睿智。这既是对语文课本价值回归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心理诉求的善意肯定。

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篇4

下面这篇例文就是个抓住细节、以小见大的典范——

在被爱中学会爱

我的母亲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却有着伟大的母爱。

上个周末,按平时我们应该7点放学,不想老师临时加课,多上了1小时。中间也没有休息时间,加上那天出门时和妈妈吵了嘴,也就没有往家里打电话通知一声。手机设置在静音上,我安安稳稳地坐了一小时。

回家路上,拿出手机,看到的是让我震撼的数字,顿时我的心沉重起来,感觉这手机的分量也很重。

7:30短信:孩子,你在哪里呀?快回家吃饭吧。

7:33一个未接来电。

7:35一个未接来电。

7:39一个未接来电。

7:43短信:孩子,放学了吗?快回来吧。

7:47一个未接来电。

7:50一个未接来电。

7:52短信:妈妈给奶奶打电话,孩子你不在奶奶家。你在哪儿?快来个电话吧。

7:55一个未接来电。

7:57一个未接来电。

7:58一个未接来电。

7:59短信:孩子,妈妈很担心你,你在哪儿呢?给妈妈来个电话吧。

8:00一个未接来电。

8:04一个未接来电。

我的眼前顿时模糊,短短30分钟,妈妈给我发了4条短信,打了10个电话!我想象得到母亲用布满了老茧和皱纹的手,焦急地按着手机键,脸上写满了担心、忧愁和期待,然而,我却安安稳稳地坐了一个小时,浑然不觉。

“妈妈,我这就回去了。”我含着泪,颤抖地发了短信,不敢打电话,怕会哭。“妈妈,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每天早起做饭,为我检查作业,又给我请家教,而您生病时,却连药也舍不得吃……妈妈,我对不起您,还和您吵架,还和您赌气,不说话……”

其实,妈妈也需要我,需要我的理解,需要我的爱。

从今天起,我要学会爱妈妈!

从此无论身在何处,我都会及时给妈妈打电话,报平安,再也不会让妈妈担心了。

亲爱的同学,你记得给妈妈打电话了吗?

母爱,平凡而伟大。这话人人都会讲,可未必讲得都能让人感动。然而,在那“出门时和妈妈吵了嘴,赌着气,学校放学延迟1小时,也没往家里打电话通报一声”的特殊情况下,在短短的30分钟时间里,母亲发来了4条短信,打了10个电话。小作者将手机显示的内容平实地一一呈现,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母亲当时的焦急、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情此景,让人动容,无疑是细节的力量。

“微”写作,以小见大 篇5

我们常常感叹:作文课要怎么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因受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时空等而无法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个性化需求。在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中,引导学生进行类似于网络里的“微博”式写作,无疑是个好方法。

一、补白中拓展情节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语文教师要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如教学《李时珍》为了写书历尽了千辛万苦,让学生读文后想象补白:李时珍在那样的情况下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从而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李时珍对医学的奉献精神。这些场景文中没有只言片语。这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这样教师就可促使学生们调动过去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合理推想象可能发生的种种场景,进行有效地拓展训练。于是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课文内容得到充实,人物形象进一步得到丰满,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将这种弹性最大的空白,巧妙地作为课堂延伸练习,让学生课外以小练笔的形式去填补。

二、想象环节更具体

通过想象把某个环节写得更为具体,并能准确把握,也是对文本内涵更深层次的挖掘。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一袋》一文时,我请学生以“自己就是那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为视角,想象法布尔捉到小甲虫后的表现。他观察到什么?他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不到20分钟的“微作文”时间后,学生带来的可谓是惊喜连连,言辞间对拥有小甲虫的“幸福感”洋溢在字里行间,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尽在一举一动之中。孩子乐着写,老师乐着读,何乐而不为?

三、在续写中延伸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

如果原文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做到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也就是依照原来的叙述角度,围绕中心事件来续写新的情节,如果原文以写人物为主,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发展变化,也要合情合理。

比如教学《丑小鸭》这一课的结尾,适时让学生对原文进行续写,想象当丑小鸭回到家乡,遇到鸭妈妈以及它的兄弟姐妹,还有其他的小动物时,这些动物的态度是怎么变化的?会说些什么?趁热打铁,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学生的灵性在这样的“微作文”里飞扬起来,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

四、以体验促写作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对学生写作而言,身边熟识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就是学生写作的活素材。然而,这些活素材必须靠老师的引导才会被学生关注并得以积累和运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

附学生片断:

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

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总之,“微作文”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小桥梁,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提高写作能力的演练场,重拾写作信心的百花园。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亦如此,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何来优美的文章?我相信,有效的“微作文”,定会让学生爱上作文,为成就“大手笔”奠基。

“立德树人”中的“以小见大” 篇6

一、 道德叙事:小事件中的大道理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仅仅掌握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德育之道。而道德叙事作为联系道德知识传输与道德个体实践的重要桥梁,正在小学德育中愈来愈凸显其独特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普遍存在于中西方道德教育中,如《庄子》、《史记》、《荷马史诗》等都在通过叙事进行道德教育。道德叙事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而故事背后总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这种道德教育方式既可以传递道德信息,如善恶观、利益观等;又可以激发道德情操,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还可以扩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真正实现“以小见大”。道德叙事往往以讲故事开始,这些故事以美德故事居多。

道德叙事的基本精神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或“面向教育日常生活”。然而,部分德育工作者却感觉“无事可叙”。德育工作者除了要积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 “有话可说”之外,还要善于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鲜活事、甚至每天发生的小事,力求通过道德叙事来从小事件中感悟大道理。在“感悟小事件中的大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使道德叙事产生的道德感悟迅速转化为道德体验,大大地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每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件层出不穷,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并筛选那些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小事”,由此展开道德叙事。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偶尔一次做好很容易,但经常性地把它做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其实这个过程正是良好习惯养成和高尚品德塑造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体验是在“小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小事”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可以作为我们道德叙事的鲜活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老师送的贺卡上不是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等程式化的祝福,而是“我将以每一节课专注学习、每一次作业认真对待、每一天严格遵守纪律来表达对老师的爱”,这样的祝福就显得很真诚,将对老师的爱转化成了行动的自觉和道德的实践。如果老师能将此“小事”变为道德叙事,将会对道德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也会纷纷仿效。

此外,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品行也可以作为道德叙事的资源。如果某个学生忘记带作业本而且还顶撞老师,如果某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影响了其他同学,而且知错不改等等,这些小事都可以“小题大做”,用来开展道德叙事,因为这是事关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养成的大事情、大道理。只有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定道德基础。德育工作者可以对班级管理、学科德育、行规养成、家校沟通等领域里发现的学生“小事件”进行归纳分类,挖掘与分析“小事件”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并寻找对策。

二、 优点大爆炸:小激励中的大进步

对学生进行言行激励不仅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而激励本身就是德育课程。因为针对学生道德体验中的优缺点展开“及时性、小步子”的激励往往会促使学生深入反思自己的言行。道德评价正是在一个个小小的激励中实现人生的大进步的。失败时候的激励是成功之母,成功时候的激励更是成功之母。针对普遍存在的道德评价,我们不妨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既可以评价别人,也可以评价自己。例如在德育课上开展“我眼中的自己、同学眼中的你”等的评价。评价中如注重凸显激励话语将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受益匪浅。

网络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逐渐消解,小学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承受升学、学习等压力的小学生,其逆反情绪并不少。如果我们首先肯定学生的部分优点或长处,然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最后指出其某些缺点和不足,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避免了学生的逆反情绪,而且通过这种“小激励”也完成了道德教育的任务,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此外德育工作者不妨采用“优点大轰炸”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发现并发扬对方的优点,从而使每位同学在众人之前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在德育课上,可以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让拿到花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其他同学也要积极说出该同学的其他优点。这时我们会发现,即使那些被认为是后进生、性格孤僻或被老师贴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其身上也会有各种优点。这种“优点大轰炸”看似一个小小的激励,但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进步,因为这些优点是已经被大家认可的,如果以后失去了,将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所以,没有几个同学会“以身试法”。

三、 责任意识培养:“小角色”中的“大担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担当是责任意识的培养之道,担当不仅仅是一种优良品质,更是一种“高大上”的境界。把担当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考量青少年学生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担当意识缺失。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校园,几乎所有的担当都被成人所代替,甚至孩子自己应该担当的部分也被成人所剥夺,这就成为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大难题。给学生以角色担当,从小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在学校里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缺乏责任意识、做事马虎等缺点,对于这些缺乏责任意识、做事不顾后果的学生,除了用常规的批评教育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全校或班级因地制宜地开展“人人担当,天天志愿”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力求给每位同学都分配一个小角色,安排一个小岗位。例如班级里的“照明担当”、“黑板担当”、“歌唱担当”、“运动担当”等等,校园里的“安全担当”、“环保担当”、“能源担当”、“卫生担当”等等,最终使人人有角色,处处有担当,使学生在参与监督管理与担当的过程中,习惯养成更自觉,责任意识更坚强。

只有把责任认识、责任感落实到行为习惯上,才能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真正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和社会。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角色扮演”调动每个学生的“担当”积极性。要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如果“卫生担当”的同学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候根本不需要老师强调,因为学生亲眼看到抽象的责任意识变得具体化了。大家通过对比逐渐找出了自身的差距,从而产生了学习榜样的强烈动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从而把劳动看成一种责任和担当。当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小角色”中的“大担当”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板。

总之,“立德树人”,仅凭道德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仅凭老师的“单打独斗”也是不够的,“立德树人”需要环境,更需要实践,需要老师从小事抓起,需要学生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 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

[2] 邓滨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J].大学教育,2013(23).

[3] 杨宏.立德树人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5).

[4] 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5] 关尚敏.小事件中的大德育观——德育人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教育,2010(12).

上一篇:感恩师父下一篇: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