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2024-08-2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通用12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观课有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对樟树的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语言的朴素、干净的风格,和人物的高贵一脉相承。

这篇课文的大多数篇幅都是描写樟树,这只是物之“形”,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宋庆龄身上的那种“香樟树”精神。主要的是物之“神”,继而是人之“神”。赵老师老师巧妙地采取了“读中悟形,形中悟神”的方式组织教学。首先抓住描写樟树样子的语段,抓住“蓬蓬勃勃”,进行不断的语言生发,感知“粗壮、稠密”的“蓬蓬勃勃”的表层意思,在反复诵读中还原文本视像,使樟树高大、茂盛的样子能慢慢地从文字背后显现出来,初步感受樟树的“形”。我们知道“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为了让学生脑海中对樟树已有的形象更加丰满,老师继续以“读”为抓手,层层推进教学。紧紧围绕第四自然段这几个描写樟树外形的句子。扣准一些关键词,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老师在不断地用语文特有的方式来规范,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感知的舞台,让学生能够想象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赵老师还向教师向学生精心拓展了一段视频资料,介绍了宋庆龄的故居前的樟树。这段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加深了对樟树的印象,体会“这樟树的一枝一叶,其实都凝聚着宋庆龄的气节和品格”,让学生加深了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也渗透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情,把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宋庆龄怜惜两棵樟树,因为他们而不忍心搬家;樟树依恋着宋庆龄,虽然斯人已逝,但仍然执著地伫立门前。带着这种感受朗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观课后,我也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文章表面上写树,实际写人。那么品读樟树外形的环节是否可以简洁些,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走近宋庆龄这个人,教学的天平适当向宋庆龄倾斜,相信学生们一定对宋庆龄的印象更深刻,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更清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明白樟树的可贵之处,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借物喻人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举办宋庆龄故事会, 初步感受人物高尚品格。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呢?

出示填空练习:这是两棵 () 的樟树。指名答。

2.师:看来, 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相机板书) 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什么是蓬蓬勃勃呢?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 瞧, “蓬”的上面是草字头, “勃”的右边是力字旁。所以“蓬勃”就是指像小草一样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蓬蓬勃勃呢?说明樟树的生命力很顽强、特别旺盛。

二、品悟文本

1.师:浏览课文, 想想从哪几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指名答)

2.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4~5自然段, 想想哪些语句、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画出来多读几遍。

3.交流同学们的批注。预设一:樟树不高……

(1)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蓬蓬勃勃? (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

(2)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樟树的蓬蓬勃勃表现出来吗?学生读一读。

(3) 教师引读: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

预设二: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1) 从“稠密”看出樟树的树叶很多, 很茂密, 感受树叶枝繁叶茂。

师:的确, 这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呢?

(2) 师:从一个“亮”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片树叶———? (指名答)

师:是呀, 说得多好呀, 你能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3) 师:啊, 原来蓬蓬勃勃就是“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齐读) 。就是每一片叶子都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图片、文字)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到了哪些词?指名答。 (青翠欲滴, 生机勃勃、蓬蓬勃勃等) 孩子们, 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预设三:樟树四季常青, 无论是夏天还是……

(1) “四季常青”你怎么理解? (樟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

师:你抓住了一个词语来理解句子, 不错。有时关联词语在表情达意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找一找这里用了哪一组关联词语?你可以用“无论……总是……”的句式来说句话吗?

生: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烈日炎炎, 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 创设情境, 想象说话:

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骄阳似火的夏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被晒蔫了, 这时樟树仍然——— (生答)

滴水成冰的冬天, 别的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 樟树仍然是——— (生答)

师: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环境, 都不能改变樟树的蓬蓬勃勃。

(3) 指导背诵:

生自由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指名配乐背, 齐诵。

师过渡:樟树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是什么呢? (生答)

预设四: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 而且这种……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 虫类就怕它一天。

(1) 师:樟树在什么情况下香气永久保持? (生答)

师:樟树枝枯叶落意味着什么?可香气依然保存?制成家具了, 不是棵树了, 可香气依然留存。

(2) 师:即使变成什么?香气依然保存?生答 (变成樟脑丸、木渣子雕刻作品等) 风霜雨雪、认为加工只能改变的是樟树的外形, 但谁也改变不了的是它的香气。这是一份可贵的坚持, 可贵的品质。

(3) 师:读这句, 读出香气的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4) 师:虫类为什么害怕。把这一段的文字再读一读。“樟树身上的香气让虫类害怕, 而且这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三、诵读《香樟之恋》 (配乐)

四、由树及人, 感受品质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总结板书)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宋庆龄奶奶万般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吧!

1.写一写:我眼中的宋庆龄奶奶。

师:让我们再走进故居, 去了解一下这故居的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讨论讨论, 写一写。

2.交流, 写一写。

师:是呀, 宋庆龄奶奶无论是面对金钱的诱惑, 还是死亡的威胁, 她总是那么立场坚定、顽强不屈, 就像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香气永存。

出示:

这是两棵蓬蓬勃勃, 香气永存的樟树。

宋庆龄奶奶是一个 () 的人。

3.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指名答)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18个春夏秋冬, 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樟树俨然成了宋庆龄的化身, 作者写樟树, 其实就是在写——— (宋庆龄) ;作者赞美樟树, 其实就是为了赞美——— (宋庆龄) 。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板书)

4.师:难怪, 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 树如其人。 (引读第六自然段)

“瞻仰”是什么意思?他们瞻仰什么? (故居) 其实他们崇敬的是谁? (宋庆龄)

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话。 (有感情地齐读第六自然段)

5.思考: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五、总结全文

1.师:这篇课文, 让我们看到了———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樟树, 缅怀了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宋庆龄奶奶。她将永远地被我们记在心中!

出示罗曼罗兰的赞美宋庆龄的话。

出示对联, 齐读。

2.自由背诵。

师:让我们把这课文、樟树、宋庆龄奶奶都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配乐)

生自由练习背诵。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着作者“借物喻人”的手法, 写生活中你熟悉的一个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品评 篇3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22课,谁把课题读—遍?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龄”是个生字,左边是?(生:齿)右边是?(生:令)我们完整地把课题读一遍。(生齐)

师: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

生:(齐)樟树。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直接描述樟树的样子和特点?

生:课文的第4~5自然段。

【点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执教者从课题入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文路,又为下面的学路和教路统一作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感悟特点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注意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词句画出来,然后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体会就写在相关的词句旁边。清楚了吗?(生边读、边思、边画)

师: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下面,就请你抓住所画的词句说说你的体会。我们先看看课文的第4自然段。(出示)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我是从“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些词语体会到的。

师:你能抓住描写枝干的词语来体会樟树的莲蓬勃勃,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还能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稠密的树叶”中“稠密”这个词,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其实樟树蓬蓬勃勃的美,不光展现在它的枝繁叶茂上,还展现在哪里呢?

生:樟树的蓬蓬勃勃还展现在它顽强的生命力上。你看,樟树虽然不高,但它的叶子却绿得发亮,而且四季常青,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你透过了“绿得发亮”和“四季常青”这两个词,感受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生:从“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以看出任凭季节怎样变换,樟树的生命力始终那么顽强。师:你是抓住句子来体会的。看来,樟树从外到内无处不散发出蓬蓬勃勃的美。(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那两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的美展现出来吗?自己先练一练。(生练读,指名读)

师:(一生将描写枝叶的句子读得比较平淡)孩子,从你的朗读中,我真的感受到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但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我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请你把第一句再读一遍。让我再好好地感受一下。(生又读)当读到樟树的枝干伸向哪里的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声音要轻一点。听老师读。(范读)孩子,你再来试一试。(生读得好)

师:看来,只要你用心,就能把书读好。像她这样,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遍——(齐读)

【点评】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林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层层深入,步步逼近,感受樟树的形态特点和顽强的生命力,使学生读其言,见其形。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我们看看课文的第5自然段。就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来谈。(出示第5自然段)

生:我从“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本身”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两棵香气永久保持的樟树。(板书:香气永久)

师:能具体说说香气能永久保持到什么程度吗?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生:(齐)仍然不变。

师: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接着谈。

生:这是两棵拒虫的樟树。我是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个句子体会到的。

师:樟树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而且可以驱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板书:可贵之处)谁来读?让大家好好地体会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生练读、指名读)

师:课文的第4自然段展现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美。第5自然段作者又写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其实,这些都是对樟树特点的直接描写,也是具体描写。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第5自然段的开头,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谁来读?(指名读)

师:你觉得这是写樟树的吗?(生:不是的)是写——

生: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师:课文应该写樟树呀,而作者却写到了别的树木上。是不是跑题了呢?你认为该不该把它去掉?为什么?请你读一读,想一想。最好把你的看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生:作者是用别的树木来作比较,更加衬托樟树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

师:对,那就是香气永久,可以拒虫。你看,无论是对樟树的直接描写,还是间接的衬托,作者对樟树都充满了喜爱之情和和深深地敬意。这份喜爱和敬意又潜藏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关联词语中(出示两段文字:将关联词语变红),请你试着朗读这两段话,注意这些关联词语。读出作者对樟树的这份美好的情感。(生练读)

师:这两段文字写得非常精彩,你能不能借助这些关联词语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试一试。(一练背指名)

(出示:樟树不高,但____,而且____,____。稠密的树叶____。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____,还是____,它们总是____。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____。即使____,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____。只要____,虫类就____。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点评】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学时,教师不光引导学生得其意,品其言,还悟其法,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

三、结合资料,表达敬意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香气能够永久地保持,而且可以驱虫。人如其树,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宋庆龄的一些资料了吗?(生:搜集了)宋庆龄的身上也有许多和樟树一样的可贵之处。那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宋庆龄的故事。请大家快速浏览。读—读,想一想,边读边画出—些重要的内容或词句。(出示要求:读《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写话)

师:想一想,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读后,请你任选下列一组词语来赞美她,结尾用上“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句话。(1)无论……总是……(2)只要……就……(3)即使……仍然……(生读、画、思、写)

师: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又在哪里呢?写好的同学,把你的发现和理解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无论国民党反动派怎样威胁、恐吓她,宋庆龄总是毫不畏惧,与他们进行坚决地斗争。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即使国民党反动派用尽办法想收买她,但宋庆龄仍然一身正气、严词拒绝。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生:只要宋庆龄还活着,她就绝不向反动派屈服。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师:宋庆龄身上还有许多可贵之处,就像这两棵樟树散发出的香气,使敌人惧怕,让朋友敬佩。同学们,这两棵樟树默默地陪伴着宋庆龄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伟人已去,但樟树常青。来到宋庆龄故居,仰望这两棵樟树,你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我很怀念宋庆龄。

生:对于宋庆龄,我很崇敬。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三段文字。(学生配乐朗读第4~6自然段)

师:学到这里,你还认为课文仅仅写的是樟树吗?(生:不是的)作者写樟树的目的其实是____。

生:写樟树的目的是赞美宋庆龄身上像樟树一样高贵的品质。

生: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以后,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这样的文章。(板书:借物喻人)

【点评】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教师除了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课上还为学生提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圈画、思考,为学生“铺路搭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到了“人的可贵之处”。

附:宋庆龄的故事

1936年,宋庆龄得知国民党反动派非法关押了陈赓(ɡēnɡ)等七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十分愤怒。在那炎热的七月,她不顾疲劳,带着十几位救国会同志来到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敌人被吓得一个个狼狈不堪。宋庆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他们被迫当场释放这七位爱国领袖。

宋庆龄还十分支持抗日,常常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有一次,她收到一封装着两颗子弹的信,信里写着:“警告你,子弹是不认人的!……”宋庆龄看完,临危不惧,坚定的说:“我是不怕他们的!”

此外,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想用很多钱来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里去做官,但是宋庆龄都严词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篇4

1、了解樟树的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了解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赞美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

一、预学

(一) 情境激趣

出示宋庆龄故居和樟树图,带领学生走近宋庆龄。

说说这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自问生疑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理解“崇敬”、“瞻仰”的意思。

2、自读这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自主提问。

二、研学

(一) 了解樟树的特点,解决问题“宋庆龄什么舍不得两课樟树?”

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念念不舍,让游客如此喜欢?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己的预学成果。

(出示预习单)

2、交流: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

(1)生机勃勃(板书)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

想象着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像什么?

绿得发亮的树叶你们看过吗?给大家比喻一下,就像

(像被雨水刚刚洗过一样,很耀眼。

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

像打了一层蜡,能照见人。?

设想宋庆龄奶奶曾在这树下做些什么?

(2)顽强不屈(板书)

仿照课文原句,用“无论??还是??总是??”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难怪在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

过渡:其实宋庆龄不舍得搬家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外形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3)香气永存(板书)

出示句子: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让学生自读后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解决问题:宋庆龄为什么不舍得这两棵樟树?指名说。

(4)了解反衬的写法。

出示句子: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指名读描写石榴的句子

学生质疑:本文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

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提出的问题。

(反衬,突出樟树拒虫,香气永存。)

(二) 了解宋庆龄的品质,解决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敬宋庆龄?”和“人们为什么爱

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1、刚才有同学提出“人们为什么对宋庆龄那么崇敬,那么敬仰?”课前预学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出示预学单

3、指名交流宋庆龄的故事。老师点评第一个,其余的学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板书:斗志昂扬 坚强不屈 一身正气)

4、刚才的交流,结合板书,让同学们说说人们为什么崇敬宋庆龄。

5、再结合板书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揭示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小结:写樟树就是为了写宋庆龄。因为樟树表现的特点和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

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

6、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话,指名读。

7、释疑:人们为什么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不仅是因为樟树的生机勃勃,更因为樟树市宋庆龄的缩影,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三、练学

出示练学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包公祠内桂花香》,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完整。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1)抽读词语卡片。(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篇6

我这次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它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然后以“这是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这是两棵长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为衔接点引入宋庆龄,再以观看宋庆龄的生平资料了解宋庆龄。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

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补充的课外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

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

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篇7

一、抓住一条主线, 设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这里所说的“领”, 就是文章的思路, 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 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我想, 这两篇文章都是状物类的, 状物类文章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按照一定的顺序,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因此, 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是循着以下的规律进行的。

《石榴》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通过生动的语言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3) 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写一种水果。 (4) 通过作者喜爱石榴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目标是: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背诵课文。 (2) 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3) 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4) 由树及人, 感受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可见, 两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都紧扣住“按照顺序, 抓住事物特点”这一主线。《石榴》一课中要求让学生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从而品味樟树的特点。

当然, 不同年段的状物类文章还是存在差异性的。《石榴》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低年段到中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品味生动的语言”, 让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句子的生动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处于中年段到高年段的过渡, 因此在目标中设定“感悟作者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从段落到全文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样, 在共性中体现文章的个性, 让学生在掌握状物类文章特点的前提下, 逐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关注两个方面, 确定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表达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 带领学生经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过程, 在“循文—识象—明意—悟言”中理解课文内容, 习得语言表达。

《石榴》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生动的语言, 体会石榴枝、叶、花、果的特点, 感受文章有详有略。”既关注了作者详写的内容———石榴的果实, 又关注了作者表达形式的特点———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两者和谐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读懂了“笑得咧开了嘴”“甚至笑破了肚皮”“扒开”“张望”“报告”等词的内在含义, 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妙处。又如, 教师利用“玛瑙”和“石榴子儿”的图片对比, 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共同之处, 进而直观感受比喻手法的贴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则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樟树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生而有香、永远拒虫的特点, 体会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也是将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相统一。教学中, 教师抓住了“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中的“而且”一词, 逐步理解了樟树枝繁叶茂的特点;抓住“无论……总是……”,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深刻领会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抓住一个“而”和一个“却”字, 巧妙引导学生朗读, 与石榴树进行对比, 感受樟树生而有香的特点;抓住“即时……仍然……”, 通过去掉关联词对比朗读的方式, 让学生读中感悟了樟树香气永远拒虫的特点。可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 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三、根据年段特点, 巧破教学难点

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则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于状物类的文章, 语句优美、条理清晰, 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石榴》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分别置于低年段到中年段、中年段到高年段的分水岭, 因此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就可立足于文体特征, 根据年段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

《石榴》一课中, 教师将教学难点确定为:“会按照顺序, 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种水果。”教师在教学石榴子儿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看一看, 尝一尝, 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 入情入境, 积累了文中的词语, 如“晶莹透亮”“酸溜溜”“甜津津”等, 理清了描写的顺序:颜色———形状———味道。让学生在仿写时有序可依, 有话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写作顺序, 感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在学习完课文三、四自然段后, 教师进行小结:“如果说第四自然段侧重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板书:外) , 那么这份香气更多地来自于它的内在 (板书:内) 。这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不仅写樟树的外形, 还写出了它们的内在精神品质。在这里, 它们已不仅仅是两棵树了, 它们还有着非常鲜明的精神内涵。”如此一来, 学生的思维立马清晰起来。再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 谈谈对宋庆龄奶奶的评价, 让学生看看树, 想想人, 说说树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从树过渡到了人, 深化了课文的内涵。

四、回味文本语言, 感悟言外之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 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 又要能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 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于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状物类的文章写的是事物, 蕴含的却是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紧扣文本语言, 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感悟言外之意, 触摸作者的内在情感。

《石榴》一课的结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作者将家乡枣庄的石榴写得这么清楚, 这么生动, 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石榴吗?”让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 学生就能在品读文章的语言后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这就是小作者透过石榴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在经历了“从外到内、从树到人”的阅读体验后, 学生更能够体会作者明为写树、实为写人的用心, 此刻再告诉学生“这样的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这是我们写状物类文章的另一大特点”, 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篇8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你们见过樟树吗?谁来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

2. 那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 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 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1) 这段话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B: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写出樟树的什么特点?“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2) 想象说话:一年四季,樟树经历了多少考验!无论是( ),还是( ),它们都是那么( )。

(3) 读了这一段你还能想起哪些词语呢?(青翠欲滴、根深叶茂、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绿树成荫)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品读文本,用“无论……总是…… ”,让学生想象樟树在夏天、冬天的具体环境中的景象,比单纯让学生造句,巧妙得多。

2. 品读第5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内在美。

(1)同学们用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樟树的外在美,真了不起呀!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着宋庆龄,让她舍不得离开呢?

(2) 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好好地体会一下樟树的可贵之处,可以将你的收获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3) (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抓住关键词体会:“本身”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出“永久保持”? 樟树香气永久保持到怎样的程度?“而”和“而且”意思是一样的吗?为什么要用上“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呢?

(4) 石榴树与樟树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写石榴树有什么作用呢?

(5) (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即使……仍然,只要……就……”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进一步赞美了樟树的可贵之处,怪不得宋庆龄那么舍不得它们。

(6) 教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7) 课文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出示)

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这就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设计意图】执教者用多媒体简单地映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揣摩,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读,学生对樟树永保香气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体会到樟树的内在美,宋庆龄舍不得离开它们的原因。

三、 拓展资料,品味主人风范

1. 出示插图——宋庆龄的照片,想想这里所写的樟树的品质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交流课前了解的宋庆龄的感人事迹,讲一讲感动你的故事。

2. 你能找到宋庆龄与樟树的品质相似之处吗?

3. 宋庆龄是中国伟大的女性之一,受到世人的无限崇敬。人们怀念她,她的故居保留着人们宝贵的记忆。人们来到她的故居,透过这两棵樟树,仿佛看到了(),看到这两棵樟树,就想到( )。

4. 想一想,作者仅仅在写樟树吗?仅仅是在赞美樟树可贵的品质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身正气;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慶龄有高贵的品质)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5. 指导朗读:带着对樟树品质的赞美,对宋庆龄崇高品质的崇敬,读一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对于以树喻人的写法还陌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从人们的态度出发,接着从樟树的特点入手,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写法,丰富认知。

四、 总结全文,激发崇敬之情

1. 现在,你如果是一个来到宋庆龄故居的游人,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 朗读结尾,理解“瞻仰”,并把“崇敬”和“尊敬”进行比较。

3. 引读课题。(崇敬、饱含深情地)

让我们记住——

让宋庆龄的高尚人格和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伴随我们成长——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引领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突出主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反思 篇9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我力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模式,引导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防虫拒虫和香气永存的高贵之处。这一段,教师可先让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公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指导“衍”字的读音,“瞻”字的书写,理解“瞻仰”“繁衍”“蓬蓬勃勃”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对比的写作方法,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题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跟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2.解题,知题意,简单了解宋庆龄。

读了课题你知道是写什么的?据我所知,樟树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课文写的樟树是哪儿的呢?

读了课题我们就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你对宋庆龄有怎样的了解?

出示图片。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进这两棵樟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同桌互相检查课后词语,读准字音。(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瞻仰 繁衍 词语都读准了吗?检查两个最难读:瞻仰 繁衍

“瞻”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瞻”为什么是目字旁啊? 根据回答总结:“言”上的两点不能丢。在汉典中说,是喋喋不休地说话。关键写正确。教师板书示范。

“瞻”是看的意思,那么“瞻仰”呢?(学生回答)

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方法。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读一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

这就叫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用这个方法,我们来理解“繁衍”的意思

2.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了解樟树的特点 自己读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学生交流)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你对樟树有了哪些了解?根据回答板书

枝干粗壮 稠密树叶 四季常青

香气永存

拒虫

预设:有学生说“蓬蓬勃勃”,可以评价:你找的这个词非常关键,老师等会儿找你说

三、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1)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

刚才有同学说“蓬蓬勃勃”,“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吗?(区分“蓬勃”与“蓬蓬勃勃”。)

这就是叠词的魅力。老师也想表扬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大大方方,大家听课认认真真。还有谁来说说?

(2)通过关键词语“伸”“发亮”等,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哪里写出了这种蓬蓬勃勃,圈出这样的字或词。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先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两个“伸”,还有谁关注到这个“伸”。

请学生上台演示伸出枝干。什么感受?竭尽全力。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全班伸手)我来采访采访。(出示动画)体会伸得远远的。学生读。

师:无意间示范读。多么蓬蓬勃勃,多么有力量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我们想象一下,稠密的树叶……

最后一句,谁也来读一读。(生读句)

练习说话

出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总……

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这一段。配乐。评:读得声情并茂。

师总结,枝干粗壮用了一个“伸”写稠密树叶,用了一个亮,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

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提纲帮助我们背诵。(生背诵)还有谁愿意来试试。我们一起来。

3.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特点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出它的可贵之处的?

(2)小组合作: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出它的可贵之处的?有什么好处?

汇报,采用这种对比方法有什么好处?

4、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①大家再读这几句话,试着把它的可贵读出来。(学生练读)

②指名读。我感觉香气好像瞬间就消失了,谁能把香气的永久保持读出来?

读得真好!老师听出了它的永久清香,也听出了它的可贵之处,男、女生比赛读。

④让我们再来品一品樟树那永久保持的香气吧!(老师导读,学生分组解读)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它的木质存在一天,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⑤你能看着这两棵樟树(出示樟树图片),用这几句话来赞赞它们吗?(背诵)

⑥比赛背。⑦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可贵吧!背出它的永久清香,背出它的可贵之处,一起背。

四、总结全文,设置悬念

樟树蓬蓬勃勃,充满了生命力,它与生俱来的香气永久保持。可是天下的樟树何其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这树与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接着交流。课后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有话想说了,就在相应的文字旁边写一写。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下节语文课能带着充实的大脑和丰富的感受走进课堂。

五、当堂检测

六、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第4、5自然段)精读品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B.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坚持“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交流、讨论等学习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C.情感、态度价值观

1.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激发学生对宋庆龄女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樟树的特点。2.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宋庆龄女士的品格。【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见过樟树吗?谁说说你对樟树的了解呢?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议。

3.导入:那么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品悟重点,体会樟树特点

1.过渡谈话: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樟树的? 2.品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美。

①指名朗读。思考:共几句话?分别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②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③全班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

A: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写出了樟树的什么特点?你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能用简笔画把你的理解画出来吗?)

B.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写出樟树的什么特点?“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抓住“无论……总是……”进行填空练习:无论是

还是,总是

。一是体会樟树一直生机勃勃的特点,而要引导学生练习造句。)④齐读第四自然段。

⑤小结:读了这一段你还能想起那些词语呢?(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绿树成荫青翠欲滴根深叶茂高大挺直)3.品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内在美。

①过渡:同学们用这么多的词语来形容樟树的外在美,真了不起呀!那么樟树的内质是不是也和它的外在一样美呢?请阅读第五自然段。②默读思考:这一段写出了樟树的什么特点?那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特点?

③出示: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抓住关键词体会:“本身”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文中那几句话具体写出“永久保持”,找出来读一读。)

④“而”和“而且”意思一样吗?为什用上“而”这个表示转折的词语呢?(因为前面写了石榴树)

石榴树与樟树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写石榴树有什么作用呢? ⑤朗读这一段并且小结。

4.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三、升华情感,激发崇敬之情

1.过渡:同学们,宋庆龄女士离开我们快30年了,但是她房前的两棵樟树依旧生机勃勃。人们来瞻仰宋庆龄故居时,都要在这两颗樟树前流连,合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2.思考: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

②指名说说你交流后的理解和感受。

③课件出示宋庆龄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受。④教师总结,学生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宋庆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她生前亲手在自己的房前种下的两棵樟树,就是自己的一生的写照。樟树粗壮、富有生机,樟树自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不也是这样吗?她不仅端庄秀丽,更重要的是她具有一颗勇敢顽强、坚定不拔的革命意志!作者写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游人瞻仰樟树就是在怀念宋庆龄呀!同学们,面对这样的樟树,你是不是也会油然而生崇敬之情呢?让我们一起怀着对宋庆龄女士的思念和崇敬之情再次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吧!

四、拓展延伸,感受写作方法

1.谈话讲解:课文表面写樟树,其实是在写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即借樟树赞扬宋庆龄。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陈毅的诗《青松》,又如陶渊明笔下的菊花……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五、自主选择,完成课外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后,安排两项作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1.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可以办一次宋庆龄故事会。2.小练笔:写一篇关于“借物喻人”小作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二 来源:本站原创 2009-06-08 20:27:34 文本Tag标签: 教师 / 师范 / 学习方法 / 诊断活动 / 填报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 来源:国学 2009-06-20 21:02:58 文本Tag标签: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饕叮撼砻堋⒙痰梅⒘痢⑺募境G啵?br>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 篇12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通过文本语言感知樟树的蓬勃生机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4.会用“无论„„总是„„”造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板书:蓬蓬勃勃)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查字典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方法,也看得出我们的学习能力。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得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去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划划文中表现蓬蓬勃勃的语句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谁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一怎样的樟树? 师:(“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读这句话时你,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樟树?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有很粗的枝干的樟树,而且它的枝干伸得很远 说的真好,把你的体会送入语句中,再加上你的动作,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师:刚才从枝干上我们看到了蓬勃的生机,樟树身上还有什么也是蓬蓬勃勃的? 指名说

生:第二句话,师出示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叶子很多,而且很绿,绿到发亮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肯定能将这句话读好,生读 师:谁也想将这蓬蓬勃勃的叶子介绍给大家,再指个学生读(3)交流第三句话

师: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生机旺盛的样子是暂时的吗? 生:不是

师:你来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第四句话,师出示这句话 师:从哪个词语上看出来的? 生:四季常青

师:能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四季常青就是无论冬天还是秋天樟树的叶子都是绿的

师:是呀,当其他树木的叶子都凋谢时,樟树的叶子却还是绿的,不仅是绿的,还绿的-----发亮

师:从这些词句中你觉得樟树一种什么样的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坚强的树 师:这两棵顽强的樟树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日子里会经历哪些磨难呢,请同学们用上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出示写话练习: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蓬蓬勃勃 指名说

师:听听,多么顽强的樟树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会背的就背。师:学到这儿,知道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顽强的生命力

师: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学习樟树的可贵之处

1、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是-----樟树美的外形,除了外形她还舍不得什么呢,樟树的------------可贵之处。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语句

2、读后交流:樟树的可贵在哪里? 指名说

生:樟树的而香气能永久保持,虫类都怕它

师:能具体说说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的体现,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也……)(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师:你来赞赞它的可贵之处吧,指2-3个学生读,齐读

3、认识对比手法

师:既然主要写樟树有香气,能拒虫,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指读 读后交流,能去掉这一描写石榴树的片段吗?

(与其他树木比较,更能突出樟树的香气能够拒虫的特点)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课前老师叫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其实,宋庆龄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甚至连外国友人都忍不住称赞她,老师这儿就搜集了几句,谁愿意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出示名言,学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外国友人眼中的宋庆龄。你们看,宋庆龄与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都很受人们喜欢。生:都有高尚的品质。„„

师:是呀!宋庆龄与樟树如此相似,她们都有着美丽的外表,可贵的品质,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怪不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课文借物喻人,借赞美樟树来缅怀宋庆龄。其实像樟树一样有着高贵品格的还有很多,这些事物能让你想起谁?可以是你所了解的名人,可以是书本上你新认识的人,也可以是身边你所熟悉的人„„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樟树

蓬蓬勃勃

(借物喻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听课有感】推荐阅读:

读宋庆龄有感05-31

观宋庆龄故居有感06-16

宋庆简介06-09

第十二册《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反思08-23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厚薄下一篇:2023人大人力资源真题回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