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2024-08-15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共8篇)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1

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工作中的运用及意义

-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郭丹丹 中医科 管理感悟

〔摘要〕:

1、提出体质及体质辨识的概念、权威依据及其重要地位。

2、九种体质的分类及各类特点。

3、本中心所做58例体质辨识的分析。

4、指出体质辨识在我中心使用的意义及注意情况。

〔关键词〕:中医 体质辨识 社区卫生服务

近年来由于患者对中医健康知识的需求增加、中医治疗未病的优势日益显著以及政府对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支持,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医体质辨识应运而生,并且我院于13年10月份开展了体质辨识讲座,13年12月份安装了中医体质辨识软件。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西方起源—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公元前360~377年)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有4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和黑胆,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人体的“特质”。东方起源——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2200年前《黄帝内经》。

体质辨识 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

关于中医体质辨识权威性:依据标准为中华中医药学会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并且于当年印入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2011年版)。同时纳入了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是唯一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该标准中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每种体质又有其独自的特征。

中医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

一、平和质:以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平素患病较少。

二、气虚质:以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性格内向,不喜冒险。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三、阳虚质:以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肌肉松软不实。性格多沉静、内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四、阴虚质:以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体形偏瘦。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易患虚劳、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五、痰湿质:以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六、湿热质:以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七、血瘀质:以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胖瘦均见。易烦,健忘。易患癥瘕及痛证等。

八、气郁质:以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瘦者为多。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易患脏躁、梅核气、及郁证等。

九、特禀质:以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

临床资料:

在临床工作中和65岁以上体检患者中选取58位老年人,按照老年人中医健康服务管理规范流程将符合条件的患者给予发放体质辨识量表,由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帮助下完成问卷后,在保证信息完善、准确的情况下,按照公卫版的体质辨识软件规范录入,并对录入的资料进行了如下分析。

从2013年11月份本中心共做了老年人体质辨识58份,现分析如下:

讨论:

通过对58份体质辨识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由于体质辨识可以针对任何人群所以可以通过辨识对本辖区内居民常见体质类型有个大体的了解,由于相同体质会出现类似的多发病,可对本辖区内的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见。

第二:可以按疾病分析体质和按体质分析疾病,近年来不少学者发现中医体质在群体中不同的性别和疾病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等多种习惯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的“共同土壤”在于其体质基础。体质状态决定发病与否以及发病的倾向性.针对每一种偏颇的体质,中医都有一套建立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调整对策。例如:高血压患者常见于某种体质,糖尿病人常见于某种体质;血瘀体质好发于那些疾病,气郁体质好发于那些疾病。

第三:更好的指导全科大夫运用中成药,例如,某患者经体质辨识为阴虚体质,其平素常见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则全科大夫可开具六味地黄丸而不是金匮肾气丸,这在中成药比较多的情况下更能合理的运用而不是盲目的去选择中成药。

第四:用于四大慢病及其他常见慢性病的中医预防,体质辨识可以反应个体差异实施群体干预,例如:服用多种降压药效果不好的高血压及早期新发的不愿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可

以通过体质辨识指导服用中草药,去改善其体质状况,大量同类的偏颇体质的人通过常规草药方去调理体质,可以改善其基础疾病同时也能带动本院草药收入。

第五:更好的指导患者个性化的养生及疾病保健,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采取日光浴,阴虚体质的人不宜多泡温泉,蒸桑拿等等。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在老百姓对中医知识的渴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体质辨识的优越性、这样的大环境下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真对待这项工作,其次各部门分工合作,中医人员起到带头和指导培训的作用,再次在医患的共同配合下尽量保证问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网底,笔者认为体质辨识在疾病的“三级预防及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探索了中医体质学说在社区常见疾病中的分析,在今后的社区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发挥中医“治未病”、“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中医体质的概念和方法更广泛应用于六位一体的日常工作中去,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望京地区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参考文献: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一一年九月

〔2〕 王 琦 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11)02-0001-04 〔3〕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6-390.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2

1 中医“治未病”的特点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治未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调摄情志、顺应四时、养护正气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之后则尽早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加重或传变,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导引、食疗、推拿、刮痧、熨法、洗浴等等,中医的这些丰富多采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简捷适用,诊疗器具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便于掌握,费用低廉,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解决社区居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由此可见,中医的“治未病”的方法符合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更易为一般民众所接受,将其引进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更符合我国卫生改革的内容和社区居民的消费要求,能更好地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2 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原则

应该根据社区群体的健康需求,按中医传统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原则,在保健、预防、医疗等方面全面参与,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灵活的、综合的、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大而全、高新尖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社区的卫生需求。

3 社区中医药服务基本内容

3.1 保健

①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指导保健。为辖区人口进行个性化的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使受检者能够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健康状态和易患疾病,并针对不同体质,提出相应的健康调养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避免疾病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从生到现在的健康信息,为人群疾病诊断、干预和科学研究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②开展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养生保健知识教育、疾病护理知识教育、康复知识教育等。中医药有丰富的养生理论,社区医疗机构要组织人员针对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人群的风俗、生活习惯、体质多发疾病谱等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饮食起居、健身运动、心理调适、疾病预防、调护等,按24个节气顺序定期向辖区居民讲授[2]。在以开设讲座、印发宣传小册子、宣传栏张贴等方式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同度。

3.2 预防

①亚健康干预。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后,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下列人群: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自觉症状明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即这些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调护。通过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指导居民的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并指导居民合理选用药物干预或非药物疗法。

②常见病、重点疾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预防方面,结合健康教育,提醒辖区居民特别是易感人群预防季节性易感疾病,采取中医防疫病措施干预。如流感易发时期,向辖区居民发放艾叶燃熏,板蓝根等中药煎水服用;冬春季节过敏性疾病高发,采用中药熏鼻喷喉等方法延缓发作;节假日前后进行脾胃调理等等。对重点疾病的早期干预方面,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疾病的高危人群采用中药药膳(饮食疗法)、导引(运动疗法)、心理调理等手段配合药物疗法进行早期干预。

3.3 医疗

按照“简、便、验、廉”的原则,大力发展采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适宜技术。

①预防性治疗。按“冬病夏治”、“冬病秋治”理论,开展药物、艾灸等治疗手段,对慢性鼻炎、哮喘等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

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床等。

③慢性病治疗。将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社区慢性病,分为病前、病中、病后三阶段,实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程序性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干预。

④晚期癌症病人临终阶段护理。在社区医院治疗,具有医药费用低、住院环境舒适、治疗护理及时、方便家属照顾等便利。特别是中医药对于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特殊效果,能够使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时间。

3.4 康复

中医药传统康复理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在康复领域有较强优势。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优势,开展中医康复医疗服务。服务对象包括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慢性病缓解期的治疗、术后康复等出院后尚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患者等等。

3.5 其他社区卫生项目除了保健预防、治疗康复外,中医药在社区其他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同样大有可为。

①计划生育咨询以及技术指导。如人工流产前后实行中医药干预,减轻术中损伤和术后出血、加快恢复。如孕前、孕期、产后的中医药保健、调护等等。

②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保健。

③开展具备专业化水平的中药浴足、熏洗、中医美容、按摩等保健服务。

4 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展开,但是,总体上来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4.1 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大多数是西医院校毕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其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4.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中医服务项目尚未形成体系更大范围来看,

多数社区服务中心仅开设了中医内科、老年保健等简单项目,中医药优势项目开展还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尚未得到有关部门认可,相关政策未能配套,存在着起步晚、基础差、利用少的状况,一些服务中心甚至没有中医药诊疗项目。

4.3

部分地区政府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快,对中医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宣传力度不够大,政策保障不够全面、持续。相关部门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协调配合亦需进一步加强。

4.4 中医适宜技术的覆盖面不广

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覆盖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经调查了解到中医适宜技术和设备的使用还不能完全覆盖全社区、满足全社区群众的需求。走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发现西医医疗器械装备较齐全,而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仅有血压仪、体温计、脉枕等,设备条件与社区居民需求尚有较大距离。

5 对策

5.1

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要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推广并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加大加快中西医结合全科人才的培养[1]。组织专家编写中医全科医生培训教材,列入卫生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培训课程设置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社区常见病中医诊疗、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康复知识、中医健康教育等。按照“急用先学,边用边学”的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授课、专业讲座及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力争使培训对象在系统学习中医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掌握中医实用知识和技术[3]。在完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方案的同时,探索中医全科护士的培养途径和规范方法[2]。建设和认定一批中医药院校为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并作为区级继续教育项目加强考核[4]。逐步引进一批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打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渠道。制定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全科医师职称的授予办法,吸引中医药本科生选择全科医师为职业,从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2 建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①明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重点围绕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人群体质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健康实施全方位的管理;以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为重点,走出去,深入街道,深入家庭,开展中医药系列保健、护理、康复指导服务,特别是运用中医药优势开展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尽快疏通中医药综合型的优秀人才、知名专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的渠道,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专家到社区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逐步规范中医服务项目的名称、内容,尽快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②加强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向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方便、费用低廉的基本卫生服务为出发点,制定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考核与评价标准等相关管理规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完善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质控体系[4]。

③积极推广全国城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的有益经验。

5.3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

资金倾斜”①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协调,尽快制定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对社区中医医院准入、中医药人员准入、中医药设备及技术准入、医保服务项目范围向中医药倾斜、全科医学教育有关中医药内容比例等情况应有积极的指导。

②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配套经费。在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③推动大型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建立定点协作关系。成立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小组,人员可由中医医院的临床、预防保健教育部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技术骨干组成。同时还应发挥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学术团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协作和指导作用。

5.4 以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重点,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为患病人群、亚健康人群提供简捷的治疗、预防手段,包括中药、针灸、耳针、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灌肠、导入、药浴、正骨、气功等疗法。由于操作简单、安全,所需的设备、场地的要求容易达到,极适合在社区开展。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特别是配合中医多功能治疗仪等综合性措施,对慢性疾病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其简、便、廉、验、效的优势已越来越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S].国中医药发[2006]36号.

[2]鲍勇,霍清平,许志仁,等.抓住机遇,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J].实用全科医学,2006,(6).621-622.

[3]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21-23.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3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础和准则。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后为历代大家推崇。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今以顺四时,调养神志,而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盖保身长全者,所以圣人之道”。近年来,国家也很重视传统的中医中药,并大力扶持发展。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2008年1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致辞,就开展“治未病”工作强调了三点意见。并指出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厚实。2000年成立中医管理科,开展中医工作至今,有了比较健全的组织领导,完善的工作制度,清晰的网络构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多次参与常州市卫生局、天宁区区卫生局的中医工作的创建,2006年获“常州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街道”的荣誉称号,2008年获“江苏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先进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常州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配合市、区的中医工作安排,我雕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9年起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我中心中医工作基础坚实:①有优良传统,中心有多位资深的名老中医,其中2位被评为“区名中医”,他们的医德医术能被老百姓称赞,有扎实的群众基础。②有特色创新,中心领导目光卓越,坚持走专科专病和中医药特色的道路。我中心的“甲状腺专科门诊”和“烧烫伤专科门诊”于2004年被常州市卫生局评为“常州市中医特色专科”,在优胜劣汰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中开拓了市场。③后继有人,中心近年引进中医药专业本科大学生,依凭前辈的“传、帮、带”,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的特长,促进我中心中医药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④团结合作,中心中医管理科和医务科两个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统筹兼顾,融会贯通,中西结合,确实地做好社区卫生惠民工作。

开展“治未病”服务是一种新的健康保障服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中心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并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预防、保健工作:在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中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药方法积极参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定期为街道所属的幼儿园、小学的儿童,敬老院老年人巡访,做健康宣传教育,分发预防的药物。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慢性病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的管理,在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加体质辨析,对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通过辩证分出证型,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有相应的内容反应,做为指导保健治疗个体化的依据。中心还制定了社区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开展并推广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运动功法等活动。使预防保健工作的内涵深化,内容丰富,更易被群众接受和掌握,减少避免疾病的发生。

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指导:目前社会生态环境恶化,工作压力增强,人群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缺失,有很多生理、心理亚健康的人处于发病状态的边缘,如果此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干预,能够体现出“治未病”事半功倍的成效,能够节约大量的社会、医药资源。而且社会、个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中心领导对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一方面设立对外联系部,负责体检工作的接洽;成立体检小组,负责体检报告的汇总、体检结果的评定、治疗方案的制定、预防保健的宣传。对于有需求的,进行中医药方法的调理治疗,也得到了很好地成绩。另一方面,主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工作。成立健康宣讲团(其中2位被聘为市级健康宣讲师),每个月举行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中医防治方法进行讲解、答疑,并坚持在门诊、家庭巡诊时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接受有用的、正确的知识,改变养身理念,改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沟通能力。

医疗、康复工作:我中心成立了7支全科医疗服务团队,由经过全科培训的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组成,并保证每个团队均有1名中医师,负责辖区内的社区居民健康工作。

中心确立了甲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小儿麻疹等病种的中医药防治、诊疗规范;制定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九种慢性病的干预方案,要求临床相关的内科、儿科、中医科、防疫科的医师能熟练掌握运用,其他专科医师能够基本了解。负责社区卫生的临床医师和乡村医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正确合理地使用中成药品。

我中心积极推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发挥了中医药在基层卫生事业中的简、便、廉、效的优势作用,能被广大群众乐意接受。

在对中风后遗症、伤残康复治疗、指导中,我中心坚持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用现代和传统互补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作业疗法,配合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取得了令人满意疗效,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我中心切实按照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下规范的服务理念、服务准则、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内容及有关技术操作要求,认真开展“治未病”服务,在服务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充分认识中医“治未病”实施工程、构建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我中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能有效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在内部以中医“治未病”工作制度为工作标准,以中心中医管理科为基石,医务科、预防保健科、康复科和妇科、儿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为重点部门,按要求在运用中医药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防病治病等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等紧密融合,与社区、农村等基层预防保健需求紧密结合,与中医药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切实强化、细化和深化“治未病”内涵建设。

对外加强与其他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横向联系,深化与市级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的纵向合作,整合资源,各取所长,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经过3年的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形势下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系统阐明了人与疾病的辩证关系和“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治未病”工作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治未病”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中医“治未病”工作能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是做好这项健康惠民工程的一把金钥匙。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服务群众健康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是我们的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我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也不断提升,2008年获“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大有可为 篇4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中医药作为抵御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是农业大国,现有农村人口8亿多。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经济条件所限,有病不能及时求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党和国家政府为了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极其重视我国独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广去积极推广。各级政府也相应积极行动,成立领导小组,指派分管领导,下拨专项经费,开办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有效地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切实去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中医药适宜技术优势,保障了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期目标,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任务。

首先,要真正了解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之重要性和有效性,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明确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有效防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

适宜技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优势,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古代先哲们在充分总结与疾病斗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经验基础上,通过成熟的哲学与文化而建构起来的医疗科学体系。这种科学体系讲究整体和变化,推崇因人制宜和标本兼治,并以辨证论治和“治未病”(即如今之预防医学)为基本特色。由于在理论建构时就准确抓住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和变化,中医药不仅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卓有成效,而且形成了简便廉验的优势。中医药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曾屡遭重大瘟疫,却总能克而胜之,而且也表现在近年来中医药介入SARS、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所取得的成功上。从以前的“民间郎中”到建国以后的赤脚医生,都是用“一根针、一把草”为群众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重点疾患的发病人数日趋增多。作为传统医疗的中医药,不仅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等特点,而且在慢性病的防治中有较好疗效。

将中医药的适宜技术引进社区医院可以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因为到医院看病,花钱最多的就是检查费和药费,而中医诊断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可以为患者省去很多化验费、检查费;中医治疗用的是“一根针”“一把草”,药费的成本也比西医要低得多。有的专家曾经做过统计,中医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大致是西医的60%。拔一次火罐3元到5元钱,针灸四五个穴位10来元钱,配一大堆草药也不过10来元钱;再加上到社区看病的老年人大多患的都是些腰痛、颈椎痛、哮喘、中风、偏瘫等慢性疾病,这些病,西医很难

解决,但用针灸、推拿和服中药效果很好。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群众对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药遗产越来越认可。

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有效性有时会受到臵疑,可能认为中医药适宜技术这些雕虫小技能治得好病吗?大量事实证明,中医药适宜技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是肯定勿容臵疑的。尤其骨关节疾病以及感冒发热、头痛、牙痛,急性胃痛、腹痛、腹泻,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等常见病症,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及单验方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其病例是举不胜举,家喻户晓的。例如笔者自己曾经食物中毒,半天内腹泻十余次,为了证实藿香正气片的疗效,不去挂针治疗,单用大剂量藿香正气片(十片),服用两顿即止。一瓶藿香正气片七元多钱,而如果在大医院治疗,化去几百元是不足为奇的。再如一同事患急性结膜炎,在专科医院治疗一月化掉近百元也无疗效,笔者给予黄连上清片(四元左右)治疗,服用三天痊愈。大量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已被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事实和历代中医药名医的临床实践所证明。例如:“冬病夏治”技术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冬病秋防”技术治疗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功能性腹泻,“鸡尾酒”疗法、中药敷脐贴技术、针灸降脂术治疗中风、失眠、颈椎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头晕、头痛、失眠等,均在实践中证明有确切疗效。

既然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如此重要以及其又是十分有效,并且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而笔者却认为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任务。这是因为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社区医生中医药知识水平不高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缺少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有些虽经全科医学中医理论培训,但现有的知识结构远不能适应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岗位要求,特别是在如何科学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说,人才缺乏,中医诊疗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社区医生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性不高

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疾病,虽然具有“简便廉验”特点,但是操作起来总比坐着开开方子要麻烦多了,因此不少社区医生看病,宁愿选择开方子的“简便”,而不是具有“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社区服务中心(站)对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市场定位很不明确,中医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没有形成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许多中医药服务项目收费不规范,影响中医药在社区的持续发展。部分管理部门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

部分管理部门对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保障不够,在经费倾斜、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执行上级政府命令,搞形式主义。目前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的中医医疗器械很简单,甚至仅仅摆设而已。

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推广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这几点是恐怕不应忽视的。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思想重视,政策扶持,资金倾斜,”要解决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保障问题,落实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经费,完善社区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增加中医医疗器械的投入。其次应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强化培训。要加快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关键是人才,因此必须拥有一支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社区机构设臵、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中医药医护人员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多方面调动社区医生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积极性,为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目前,中医药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新机遇,主要是中央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群众的信任需求前所未有,国际社会的关注前所未有,地方政府推动力度前所未有,中央及地方媒体宣传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抓住这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治疗的病种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因此,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大有可为的。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5

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

一、贯彻落实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 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区政府工作目标,注重在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制定本区 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 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区政府成立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领 导小组,制定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定期研究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 区政府在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时, 统筹考虑社区中医药服务,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 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和人员培训等中医药服务工 作的投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落实一定比例用 于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

(四 将符合条件的社区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就诊时应用中医药诊疗方法的自付比例低于其他诊疗方法。(五严格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中药饮片、中

成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中医 药相关标准规范。(六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开展中 医药服务、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发挥中医药作用情况纳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科室设置。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 置。

2.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设立 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 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 ,并集中设置,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 化特色,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3.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 包括 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推拿治疗凳、针灸器具、火罐、TDP 神灯、中药雾化吸入设备、刮痧板、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药熏蒸设备等。4.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 柜、调剂台、药戥、电子秤、消毒锅、标准筛等,配备中 药饮片不少于 300种;提供煎药服务。

(八不低于 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 为主(中医药物处方和非药物疗法人次数占总处方数比例不 低于 51%,下同 ,设置中医诊室和其他中医临床诊室(包括 针灸、推拿、理疗、康复、养生保健室等等,根据中医临 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设备种类同上。设置 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不少于 200种,提供煎药服务,或者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上级单位统一配送中药饮片和提 供煎药服务。(九发挥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中医药服务的指导作用,推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与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服务联合与协作,建立 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 地区,与公立中医医院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不少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的 40%。与公立综合医院建 立分工协作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应作为对口帮 扶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类别医师(包括 执业注册或执业地点备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大中 型医疗机构在职和退休中医人员,下同占医师总数不低于 25%,其中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 2名中级以上专业 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

(十一不低于 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 服务为主根据中医临床诊室设置情况配备中医类别医师, 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有 1名临床类别医师系统接受过中 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十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接受省级中医 药管理部门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十三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开展《国家 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 原则》培训,制定实施鼓励临床类别医师参加中医类学历教

育、西学中班等政策措施。

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十四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 展健康指导,并在居民健康档案中予以记录。

(十五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 中医药健康教育。

1.提供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 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 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文字资料,播放不少于 3种有中医药内 容的音像资料。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每年不少于 4次中医药健康 教育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每年不少于 2次中医药健 康教育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开展不少于 2次公众中医药健 康咨询活动。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不少于 4次中医药健康知 识讲座,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举办不少于 2次中医药健康知 识讲座,引导社区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中 医药养生方法。

(十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包括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产后康复等 ,开 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及孕期、产褥 期、哺乳期保健等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十七针对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 等重点人群制定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指导开展具有中医药 特色的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体质调养等养生保

健活动。

(十八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不少于 3种慢性 病(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 炎、肿瘤、骨关节病等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社区相关危 险因素进行中医药行为干预。

(十九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 预防工作。

五、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注重运用中医药方法

(二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 罐、敷帖、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社区常 见病、多发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 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 30%。

(二十一将中医药纳入社区康复体系,应用中医药康 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中风后遗症、肢残等疾病进 行康复治疗。

(二十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1.设立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有 专门的示教室,配置视频会议系统、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 制定完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制度,近3年安排过不少于 30人次 900学时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2.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师资队伍, 以师资为主要成 员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完善中医药适 宜技术推广业务指导长效机制。

3.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1 推广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第一册系列丛书, 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推广临床简易、安全 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2)《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推广 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推广针灸、刮痧、拔 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6

先进单位活动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卫生局:

为进一步做好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近日,我局根据《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对创建活动进行了一次自查考评,自查结果表明,我局已基本达到《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要求。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襄城区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辖县级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南岸,东北与襄阳市襄洲区、樊城区隔江相望,西与襄阳市南漳县、南与襄阳市宜城市毗邻。全区版图面积684.8平方公里,现辖1乡、两镇,六个街道办事处,共计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市区城镇人口29.7万人)。襄城区是襄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襄城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2001年,2003年被湖北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鄂卫函[2003]427号),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单位(鄂卫办函[2008]241号)。2011年3月,我局被省卫生厅授于“全省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鄂卫办发 1

[2011]33号)。

截至2010年底,我区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家。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独立设置了中医诊室和其他中医临床诊室,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70%的站具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中医药服务项目达29种以上。社区居民对中医药常识知晓率达90%,对社区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达90%,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达9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达95%。

二、主要做法

(一)贯彻落实社区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措施

襄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印发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在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中,优先考虑社区中医药服务,从而保证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投入。区卫生局制订了《襄城区2010-2015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关心、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2010年,区政府将卫生局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先进单位

活动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成立了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统一指导、部署全区的创建工作,我局制订了《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实施方案》。《方案》将创建活动的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科室和参与创建活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了创建活动办公室,确定了局长、分管局长及职能科室三级责任制,加大指导与督导工作力度,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目标任务明确、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今年4月,我局在制订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工作方案》中,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中药饮片、中成药的使用管理及执行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强化。在2010年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工作中,我局已将开展中医药服务、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等硬性指标,列入考核范围。

(二)加强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

襄城区现有王府街、昭明街、庞公街、檀溪街、隆中街、余家湖街和王府街惠民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范围覆盖城区98%以上社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将中医科作为中心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每个中心都设有中医诊室、中药房和1个以上其他中医临床诊室。顺安山、檀溪、擂鼓台、凤雏、陵园路、青山、南丽等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设置了中医诊室、中药房及针灸、理疗等中医临床科室,占16个服务站的44%,中医药处方比例达到55%。中山巷等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开展了宣传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并将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运用于基本医疗中,中医药物处方比例占到30%以上。

我局在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中,注重彰显中医文化特色氛围。一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临床科室的规划布局上严格审批;二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科环境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和氛围;三是结合实际,力求达到中医临床科室设置集中、功能齐全的效果。王府街、昭明街、惠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顺安山、檀溪等服务站的中医药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三)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局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了对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近30名具有中医医师资格的人员到省中医学院和省、市级中医医院学习进修。二是组织近100人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人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中高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返聘退休的中医药专家、教授。四是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临床类别医师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培训,制订了鼓励临床类别医师参加中医类学习培训及西学中医班等奖励办法。襄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

卫生服务站共有中高级中医类别医师45人,占全区社区医师总数的26.7%。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国中医药函[2009]145号)后,我局按照《指南》的要求,确定新的工作思路,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督促各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中,同时开展中医体质辩识服务,用中医理论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2010年,全区累积建立具有中医体质辩识的居民健康档案占到已建档案82%。二是制订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计划,采取集体和个体的形式普及中医基本知识及养生保健方法及技术。三是统一印制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达14种121000余份,统一发放《名医谈百病》等系列健教光盘20余套,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健康教育资料达到6种以上,每个中心宣传栏中的中医药健康教育内容达6次以上,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栏中,有4次以上的中医药健教内容。2010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分别达4次以上,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2次以上。四是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指导重点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健康保健和对危险因素进行中医药知识行为干预。

(五)在基本医疗服务中注重运用中医药方法。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襄阳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推广项

目手册》的要求,结合各机构的实际,收集、整理本辖区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达20种50余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服务,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减轻了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充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药适宜技术,辩证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中医处方占临床处方总数比例达35%以上,有中医药辩证施治的中医病历合格率达90%以上。近年来,我局注重宣传推广社区中医药工作,创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服务品牌,涌现了一批名老中医的服务典型,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和拥戴。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下一步,我局将把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全区社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襄城社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我局本次自查得分为850分,基本达到了全国社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恳请市卫生局组织专家检查考核和上报。

中医在社区工作总结 篇7

1.1 中医药在社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历史悠久, 民间自古就有采用中医治病疗伤、强身健体的习惯。社区居民, 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 信任度高。中医药的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 中医药传统的送医送药上门等服务方式十分贴近百姓。

1.2 中医传统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要求接近

传统中医提出“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的理论, “未病先防”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 “既病防变”能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活动;中医发病学的基本观点是“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人体是否患病关键在于“正气”, 它是机体抵御外邪、促进康复的能力, 基于此, 正气的维护、机体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 成为人体健康之关键, 这些与社区卫生服务的以预防为主, 融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

1.3 中医中药能够解决亚健康问题

亚健康在西医诊断被认为是没有疾病, 而中医诊断是从患者自身的感受出发, 对身心疾病的治疗有独特视角与方法。推拿、针灸等的治疗及保健都可以有效解决亚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 中医将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 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从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上级支持体制的建立等角度出发, 实现中医药人才的突破问题。

(1)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中医药队伍建设的投入, 加快落实培养与培训的专项经费, 并形成制度。 (2) 卫生行政部门应把培养合格的中医全科医师作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各医学高校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基地作用。同时, 应加强对各级地方卫生局的指导和协调,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3) 就现实情况来说, 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培养中医全科人才仍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西医全科医师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在职培训, 以提高人员的素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是中医药工作的枢纽和桥梁。如果没有中医科, 社区中医药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中医药就无立足之地, 中医药优势就无从发挥, 即使有了中医人员也会改行或西化, 因此, 建设和发展中医科是当务之急。

2.2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建设标准及保障制度, 加大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控制

2.3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制度

(1) 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各卫生部门应有一名分管领导负责职能部门应配合专 (兼) 职中医药工作人员, 行使政府职能, 对中医药事业和社区中医药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加强领导切实支持, 着力培育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土壤。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政策目标应定位于中医药在社区居民的影响力、信任度、适宜疾病接受度和服务占有率。 (2) 政府应下决心建设好中医药服务社区 (郊区) 示范点建设单位, 加强对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规划、运行、协调、监管和评价。

2.4 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工作

(1) 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相结合。设立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专项基金, 落实市、区二级政府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经费应建立按社区人口数量确定经费的机制。 (2)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提供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综合功育。 (3)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服务, 特别是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站 (卫生室) 在中医药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4) 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 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单位、个人的积极性。

2.5 重视中医药社区科普宣传, 加强群众健康教育工作

(1)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振兴的关键在群众。积极寻找适合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 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新形式下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可以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有关中医药知识的集体活动, 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体办好中医药节目。 (2) 积极发展社区健康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健康教育的投入, 为中医药服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区外部环境。 (3) 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营造社区中医药文化氛围。可以采用建立中医药文化广场和中药园圃、养生馆、国医馆等办法, 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把工作做深, 做细。 (4) 加强培养中医药科普人员, 积极引导上级医疗机构业务能力强的中医药专业人员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水平的提高:引导中医药专家进行科普写作, 逐渐形成并扩大居民对中医认识度和美誉度。

2.6 继续加强对中医药社区卫生事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工作

(1) 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研究工作, 并在研究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2) 加快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评价的研究速度, 规范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行为, 加强管理。 (3) 中医药部门的科研指标项目应增大中医药社区卫生工作研究的课题比例, 中医药主管部门每年应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博文, 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中医药进社区方便千家万户 篇8

中医药在深化医疗改革、维护人民健康、改善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日,安徽省卫生厅发布《安徽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到2015年,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10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此外,还将新建一所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治未病”中心。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并鼓励“中医药进社区”;合肥莲花丹霞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开展中医药服务已有一年多,让社区居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效果好,又方便。服务站针推理疗科李铭主任说:“中医药副作用少、简便易行,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应用于妇科、儿科、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顽疾重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诊疗,疗效明显,受到患者的认可。同时,社区应用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等中医技术,服务社区居民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近又开展了小儿推拿、艾灸保健,对儿童厌食、免疫力低下、感冒咳嗽久治不愈及肠胃不调等症疗效显著。后期根据需要还可开展药浴和中医反射疗法,配合現已开展的免费健康咨询,保健养生指导,真正惠及一方百姓。”

李铭主任还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药浴、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无论是在治病上、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实有效并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服务站的吴站长认为,社区基层是慢性病多发地带,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较多,给社会和家庭均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让更多人通过中医药治疗恢复健康无疑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目前莲花丹霞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合肥市卫生局和合肥经开区社会发展局的指导和要求下专设了康复推拿科室,并配备了超声波短频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仪器,已为辖区居民进行康复理疗2356人次,治愈率达80%,在治疗颈腰腿疼痛和肩周炎等慢性病方面更有显著的效果,收到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和认可,所以大力倡导中医中药发展和建立康复推拿等科室是下一步发展的主方向。木瓜枸杞粥

原料:木瓜500克,枸杞子10克,糯米60克,白糖适量。

制作:①将糯米、枸杞子分别洗净;木瓜削皮去瓤,取果肉切成小块。②锅置旺火上,注入清水,倒入糯米、枸杞子,旺火烧开改文火熬煮10分钟后。放入木瓜,调入白糖,继续熬煮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木瓜性温味酸,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之功。枸杞性平味甘,滋阴补肾。经常食用,则脾肾得补、舒筋活络。

上一篇:留学美国金融分析专业详解下一篇:志愿者知识竞赛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