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2024-11-14

中医医师工作总结(共9篇)

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1

中医医师业务工作总结

本人XXX,男性,现就职于XX市XXX医院,从14岁开始随父亲从医至今。1977年5月毕业于XXXXXI学校中医专业,后分配在XXX卫生院工作,1982年调到XXX城关医院,受领导厚爱,于1984年进入XX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士专业学习,于1986年6月毕业。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屈指算来,从少年时随父从医至今,本人一直在临床诊治一线接受各类疑难杂症的挑战和考验,几十年临床实践的磨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临床诊断经验,成为单位不可多得的中坚技术骨干。作为一名医者,本人一直以来都是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呕心沥血的服务意识、精益求精的技术要求,为单位尽职尽责,在政治思想方面,一如既往地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在工作实际中,一如既往地顾全大局服务单位,以近二年来的工作量为实例:2011年,本人全年接诊病患者4600人次,日平均接诊患者人数为17人。截至2012年7月底止,本人接诊病患者人数为3576人次,日平均接诊人数为23人。最大效能地为医院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在专业技术方面,一如既往

地坚持钻研业务,拓宽知识面,除在自己主治的儿科方面对小儿麻疹、水痘、疳积、黄疸、不明原因高热、腹泻、咳嗽等病症、内科方面对各类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病症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诊治效果外。对皮肤科的常见的湿疹、顽癣、丘疹、过敏性搔痒、脱发、疥疮等顽症也有令人惊喜的治疗效果。

作为一名从医几十年的中医医师,本人坚持服务患者的主导意识,以为病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为已任,用一个医者的努力和敬业为广大病患者服务,用一个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赢得了广大病患者的支持信用和厚爱。

总结人:XXXXXX医院:XXX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2

1 诊断

肛瘘的诊断标准不一,国内经常采用的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1976年的Parks标准,1979年日本隅越幸男标准等,分类复杂。对此,王老师驭繁以简,提出一个指导临床切实有效的标准:高位与否主要是看瘘管是否穿行肛管直肠环;复杂与否主要是看是否有多个外口或多个管道。同时指出,只要是临床中遇到比常见的肛瘘难于处理,且处理过程更容易损伤肛门的控便功能的肛瘘,即应视之"复杂"。

2 治疗

2.1 外治法

王老师常用的处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方法灵活,处理不拘一格,常用的术式有切挂结合法,切旷结合法,虚 (挂) 实 (挂) 结合法等,充分体现了中医痔瘘疗法的优势和"微创"的理念。

2.1.1 切挂结合法

常用于外口距肛门较近,内口明确且较直的高位肛瘘。方法:将探针自外口探入,循管道经内口探出,沿探针切开管壁至肛管直肠环下方,修剪创面,清除管壁及坏死组织,使引流通畅。肛管直肠环处瘘道法是于探针一端系丝线引渡出橡皮筋,以7号丝线扎紧,挂线处两侧注射少许复方亚甲蓝液长效麻醉剂以减轻术后疼痛,一般10~15d左右即挂穿肛管直肠环,无需多次紧线。

2.1.2 切开挂线部分缝合法

常用于瘘道外口距肛门较远,瘘道走形弯曲者。方法有二:一种是在探针引导下切开切除肛管直肠环以下瘘道,将肛外段伤口全层对位缝合。高位段橡皮筋挂线,肛管段切口开放引流。第二种方法是沿瘘管外口做隧道式切除,保留皮桥,当弯曲瘘行径到达转向肛内的拐角处时作"开窗"切口,开窗切口以下的管道潜切后的隧道作闭合缝合。然后将上段肛瘘作挂线处理。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将长.弯瘘管变成短.直瘘管。

2.1.3 切旷结合法

适用于肛瘘行径长,弯曲度大,或有支管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在美蓝染色及探针引导下查清病灶范围,如切挂部分缝合法作"开窗"切口,将长而弯曲的瘘道变短变直,然后将外口处酌扩创,肛外段瘘道搔刮冲洗旷置,高位段作挂线处理。

2.1.4 虚(挂)实(挂)结合法

适用于肛外段瘘道积脓,或并存潜在的慢性坏死性空腔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方法是高位段作挂线处理(实挂),低位段开窗对口引流,搔刮冲洗瘘道后挂浮线(虚挂)。

2.1.5 手术技巧

本作损伤小,又有利于引流通畅的原则。瘘管行径部位浅,如皮下瘘则切开肛外段,切除管道后一定要缝合。瘘管行径深,如肌间瘘则尽量不全层切开,可选择"潜切"、开窗对口引流、搔刮瘘道、旷置或挂浮线引流等,开窗切口多选用放射性切口,肛管处切口注意保留两侧皮瓣,尽量避免肛管缺损,同时可防止或减轻后遗漏气漏液,术后肛门创面恢复快,也符合美学原则。反对对瘘管穷追猛切的"笨"办法。对高位肛瘘的病变涉及到直肠环区较硬的组织,如果内口附近的组织纤维化较重,且粘连固定,只要切开后估计周围组织不致回缩,王老师常予以一次性切开。经临床观察,未发生控便不良或障碍。

2.1.6 术后换药的处理

王老师尤其强调手术医师要多自行换药,经常告诫年轻医生,肛肠科手术和换药同等重要。注意观察创面是否有脓性分泌物,分泌物的量、色、泽如何,肉芽是否鲜活。换药时不主张轻易搔刮创面,强调抓住前期生长的有利时机促进创面愈合,对上纱条时尤其注意松紧适度,不留死腔。对旷置的管道,虚挂的空腔仔细冲洗。

2.2 内治法

王老师临诊时非常注意中医的整体观,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只见病,不见人"。在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诊治过程中常据病人的舌、脉、症、征予以中药内服调理。对湿热者喜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者喜用他自创的仙鹤益气养血汤加减,脾虚湿盛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阴虚者喜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肝郁者喜用逍遥散加减。对术后病人常在应证方药中少佐活血化瘀药,谓可促进伤口愈合。王老师临诊用药很注重顾护脾胃,推崇东垣,故虽常用清热利湿之剂但绝不过伐。王老师尤其善用龙胆泻肝汤,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甚佳。师云:川南湿度大,人皆喜辛辣厚味,湿热易自内生而下注大肠魄门。肝经下行而绕二阴,故许多肛门直肠疾病皆可从肝(经)论治。

3 小结

王老师认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发生与预后大都与某些全身性因素有关,不能仅"肛病医肛",而应有全局观念.发挥中医整体观的优势,药术并用,进一步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

祖传中医师 篇3

我家世世代代为佃农。家中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我兄弟姐妹八个,爷爷奶奶又多病。家中的日子更是不好过。

有人会说,你父母愚昧啊,知道日子穷还生那么多。

可不能怪父母,他们也不想生啊,这从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他们的名字有幺女子,完娃子,满娃子。农村迷信的说法就是取这些名字,就可以再不生子女。

但这个说法,对我们家不起作用。兄弟姐妹还是一个接一个降生。

父母养不起我们这么多儿女,就时常想把我们中间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过继出去,或者卖出去。

我就是这样过继给一位草药医生。

草药医生姓贾,我的名字也就变为贾设。

养父没有生育,但他家里日子很富足。而且养父有一门手艺。会抓一些草药,给人看病。村里一般的小病小痛,他都能手到病除。

养父看中我,拿他的话说,是看我鬼精鬼精的。

扯草药的时候,养父常常带着我。

养父没有夸大我,我的确属心灵手巧那种。从小我就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车前草、龙胆草、柴胡、杜仲……

就知道苍耳子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仙人掌可以解毒,巴豆是泻药。知道薄荷、天麻可治头痛,蒲公英可以治肚痛胃痛。

在我读书练字的时候,除了课本上的字外,养父还拿出一本药书,让我练那些草药的名字,写那些药方的名字。

待我长到成年时,我也能单独给人抓草药治病了。

也是在那时,我被公社推荐到卫校学习。

毕业后,我当了几年赤脚医生。后来,靠关系进了医院。

上了几年班,与其说我不满足医院的待遇,不如说我被“要得富开药铺”的巨利所诱惑。

我辞去工作,自开炉灶,在城里开了个小门诊。

我在门前立了一块牌子:祖传中医师,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说实话,立这块牌子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可笑。

不过,开始几年,我收益不小,由于我的药价比较低廉,到我这里抓药的人很多,一般的病几副中药能治好。

为什么我的药价低廉呢?因为我就是抓草药出身的,每次我到老家转一圈,就能收获很多常见的草药。老家有很多人平时扯草药也会不定期的给我送来。

有一天,我拿到一张药单,上面的字潦潦草草,我认不得几个。

后来,我才知道是医生为了不让自己开的方子在别处抓药,故意写得别人认不出来。

知道这个行内秘密后,我也开始练字,和小时候练字一样,就着药书、医书练。专拣药名练。

我还专门买了张旭的草书字帖。照着练,而且自我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药方,很多人拿到后也认不清几个字。很多人说,看贾医生这药方上的字,就知道是了不起的医生。

我還学会了在药方中,取一些只有自己知道药名的字, 比如“只壳”我就用“凉水”代替,“桂枝”用“鬼子”代替。

我还隔三差五支起一只锅,在门诊内煎中药。一是药香可以吸引病人光顾,二是让病人看到我自己也常吃这些药。

当然,我吃的多是一些补药。多是“海马”“人参”一类的。

我还叫亲人当着病人的面喝下药汤。我会教人在一旁说,瞧,他的胃病,她的风湿,几副药下去就好了。

我最喜欢的是给病人开丸药,丸药最赚钱,还可以偷梁换柱,把一些贵重的药换成廉价药。

为增加药物的量,不让病人说我缺斤短两,我还在丸药中加入西药。

我的所作,终于被我的合作伙伴,中药加工的老板发现。他中止了与我的合作。

我找不到合作伙伴,就自己加工,这才发现,兼营加工,也是一种商机,而且再不用提心吊胆。

我还时不时把自己左手挂上绷带,给右脚缠上绑腿。

过几天,再取下绷带,解开绑腿。我对病人说,瞧,我这伤痛就是吃中药丸痊愈的。

病人信以为真,我的诊所门庭若市。我一门心思想赚钱,终于在某一天,发生了医疗事故。一位老人吃了我的丸药,转氨酶急剧上升。

老人不得不住院治疗,县城医院没奈何,只得转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

省医院确诊:肝严重损伤。

老人的命没挽救回来。

老人的家人便追究起来,很快追到我的头上。

我当然死不认帐,还对他们说,你把药拿来,保证我敢一口吞下。我底气十足是因为我知道药已被老人吃完了。

我门前的招牌“祖传中医师”还是被人砸了。有人说,什么祖传中医师哟,中医师能祖传吗?

我不守医德的证据还是被人找到了。

我的执照被吊销,还赔了钱,这笔钱是我从医几十年得利的八九成。

再不能从医的我现在十分后悔。

我有过很多假设,假设我不把利益看得那么重,假设不辞职……我甚至假设我没有过继给养父。

不过,人生没有假设,虽然我的名字叫贾设。

中医师工作职责 篇4

协助完善医疗管理制度、核心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等制度规范,并严格遵守执行;

积极参与中医健康管理工作,为会员提供相关健康管理服务;

参加疑难病例的会诊与治疗,特殊、疑难病例的讨论;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保健和健康知识讲座;

热情接待病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善于沟通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提高顾客满意度;

积极配合处理各种医疗纠纷,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执业中医师考试总结5 篇5

(一)阳水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朮汤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朮汤=越婢汤+白朮

越婢汤

方歌一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 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方歌二

越婢治水水因风,里热需用石膏清;

麻黄甘草鲜姜枣,卒然浮肿最灵通。

2湿毒浸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小豆汤,梓白杏仁枣草姜。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运脾化湿,通阳化水

五皮饮

方歌一 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 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方歌二陈夫妇桑生

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

平胃散(苍术皮老厚)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朮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五苓散

方歌一:

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方歌二: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分利湿热

方歌一

疏凿饮子赤豆姜,木通泽泻与槟榔; 羌艽苓腹椒商陆,表里分消退肿良。方歌二

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木通艽羌活,煎加生姜阳水服。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实脾饮健脾温阳利水

方歌一实脾苓朮与木瓜,附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二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方歌二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2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车前子、牛膝、肉桂、附子

真武汤

方歌一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朮附加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惕急煎尝。方歌二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康。3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朮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第二十二节淋证

1热淋——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再加灯芯热淋蠲。

2石淋——石韦散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将结石锤,榆皮车前配冬葵; 木通赤苓与瞿麦,甘草滑石小便遂。

3血淋——小蓟饮子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 栀子竹叶当归草,血淋热结服之康。

4气淋——沉香散理气疏导,利尿通淋

方歌一沉香散将结石摧,橘皮白芍滑石飞;甘草冬葵和石苇,当归不留谁还追。方歌二沉香散用滑石归,陈皮冬葵与石韦;白芍甘草王不留,利气疏导气淋推。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清热利湿,分清泻浊

方歌一 萆薢分清程氏批,苓朮车前湿热医; 莲心菖蒲能开窍,黄柏丹参热与淤。方歌二 萆薢分清益智仁,菖蒲乌药盐煎成;下焦虚寒得温利,分清化浊效如神。6劳淋——无比山药丸补益脾肾

无比山药起沉疴,石脂都气丹皮割; 苁蓉菟丝巴戟肉,牛膝杜仲煮汤喝。

第二十三节癃闭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再加灯芯热淋蠲。

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

方歌一 清肺饮方清水源,肺热癃闭需车前; 云苓桑皮麦门冬,木通黄芩栀子寒。方歌二 《证治汇补》清肺饮,桑皮车前栀木通;茯苓黄芩与麦冬,清肺利水肺热用。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

方歌一沉香散将结石摧,橘皮白芍滑石飞;甘草冬葵和石苇,当归不留谁还追。方歌二沉香散用滑石归,陈皮冬葵与石韦;白芍甘草王不留,利气疏导治气淋。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

方歌一 代抵挡可替抵当,药形平和体不伤; 归尾山甲与硝黄,生地桂心桃仁光。方歌二 硝黄归地桃甲桂,七味《准绳》代抵挡。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补中益气汤(黄芪君药)

补中参草朮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春泽汤《医方集解》=五苓散+人参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车前、牛膝

第二十四节阳痿

1命门火衰证——赞育丹温肾壮阳

赞育苁蓉巴戟天,舌床韭子归二仙;

熟地桂附杜仲炭,白朮枸杞山萸肉。

归二仙=当归和仙茅、仙灵脾

2心脾亏虚证——归脾汤补益心脾

归脾汤用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肝郁不舒证——逍遥散疏肝解郁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胃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4惊恐伤肾证——启阳娱心丹益肾宁神

四君归芍远志蒲,砂仁神曲药橘红;柴胡菟丝山药枣,启阳娱心平惊恐。

5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柴胡引经药)清利湿热

方歌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开; 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方歌二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第二十五节郁证

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 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加逍遥散

逍遥散内归芍和,柴苓朮草加姜薄。

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 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用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滋养心神

天王补心丹: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砂味桔三参,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三参:人、丹、玄)

中医医师工作总结 篇6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生的基本原因[1], 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药物等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1.1 先天禀赋不足, 五脏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尤其是肾脏素虚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五脏主藏精, 精为人生之本, 肾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若五脏虚赢则精气不足, 气血虚弱, 肾也无精可藏, 复因调摄失宜, 终至精亏液竭而发为糖尿病。

1.2 情志失调, 郁火伤阴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 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 不仅上刑肺金、中灼胃津、下耗肾液, 而且肝之疏泄太过, 肾之闭藏失司, 则火炎于上, 津液泄于下, 三多之症随之而起发为糖尿病。另外, 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 肾阴亏损、水火不济, 也可发生糖尿病。情绪激动时血胰岛素含量明显减少, 血糖升高。

1.3 饮食不节, 积热伤津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及辛辣刺激食物, 损伤脾胃, 脾胃运化失司, 积于胃中酿成内热, 消谷耗液, 津液不足, 脏腑经络皆失濡养而发为糖尿病。《素问奇病论》谓:“此必数食甘美而肥,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1.4 房事过度, 肾精亏损

房事不节、劳伤过度使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 则“火因水竭而益烈, 水因火烈而益干”, 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糖尿病。

1.5 过服温燥药物, 耗伤阴津

古代嗜服壮阳之石类药物致燥热伤津可发生消渴, 今服石药之风不复存在, 但也有意欲长寿, 或快情纵欲, 长期服用温燥壮阳之剂, 或久病误服温燥之品, 均致使燥热内生, 阴津亏损而发为糖尿病。

2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学说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因复杂, 临床表现变化多端,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其病理变化, 所以各家尚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2.1 阴虚燥热学说

其病机主要是阴虚燥热, 但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二者常常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 燥热愈盛则阴愈虚。若消渴日久不愈可因燥热伤津耗气, 致使气阴两伤, 病程日久阴损及阳还可致阴阳两亏, 而阴虚为本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有关, 但主要在肺、脾 (胃) 、肾, 而以肾为关键。肺主气为水之上源, 敷布津液, 肺受燥热所伤, 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 随小便排出体外, 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胃为水谷之海, 主腐熟水谷, 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 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 胃火炽盛, 脾阴不足, 则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 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 故小便味甜;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 故形体日渐消瘦。说明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 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 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 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 故尿多味甜, 或混浊如脂膏。消渴病虽有在肺、脾 (胃) 、肾的不同, 但常常互相影响。

2.2 气虚学说

许多医家认为“多饮”为肺气虚所致, 肺气虚弱则敷布无权, 津液直趋膀胱而为之小便, 故饮水虽多但终不得用。“多食”为脾气虚弱所致, 脾气虚弱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 为满足人体正常对水谷精微的需要, 胃的受纳就会代偿性的亢进而致多食, 虽然食多但水谷之精微不能濡养肌肤, 故形体反而日渐消瘦。“多尿”为肾气不足不能固摄小便, 故尿频量多或尿为脂膏。由此看出消渴病病机主要是气虚, 乃肺脾肾三脏机能不足所致, 其中脾气虚弱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 则停津为饮为湿, 病人常有倦怠乏力、肥胖、舌苔腻等脾虚湿困的表现;脾虚湿困后可造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气下泄。出现多尿、浊尿, 造成体内所需阴津亏乏, 为了自救, 病人必然出现多饮、多食症状。由于脾主四肢、脾主肌肉, 脾虚则病人日渐消瘦、乏力懒动。阴虚亏虚日久, 必生内热, 阴津进一步受灼, 互为因果, 阴虚燥热日增, 此时病人除有三多症状外, 常有烦热、面赤、肌肤干燥、瘙痒、大便干、多疮疡、舌赤苔黄厚腻等症。

2.3 瘀血学说

瘀血学说为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学说, 1987年祝谌予教授提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瘀这一崭新理论[2]。瘀血既使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又是导致糖尿病加重的病理产物。瘀血导致糖尿病的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气阴两虚、气虚不能行血, 血滞而成瘀;阴津耗损、虚热内生而现消渴和瘀血并存的症状。二为瘀血本身致消渴, 津液之所以能够输布全身, 皆赖气之运载, 若脉道瘀滞, 将阻碍气机, 使气失载津上承之功而为消渴。三为瘀血化火、灼伤津液致消渴, 瘀血久积体内, 化火伤阴, 致津亏液损, 使人烦渴多饮。糖尿病产生瘀血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为阴虚燥热灼血成瘀, 阴虚火旺可煎熬津液, 使血液粘滞、血行不畅而致血瘀;二为津液亏损, 多尿是造成津液亏损的主要原因, 阴津亏耗, 血稠涩而为瘀;三为气虚致瘀,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虚,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 血流缓慢而逐渐成瘀。四为久病入络致瘀, 糖尿病多久治不愈, 病久入络, “久病必瘀”, 而导致血瘀。

2.4 肝郁学说

中医认为肝属木, 为厥阴之脏。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活动, 调节气血运行, 协调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 调控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七情失调、肝失疏泄, 其后果一则肝郁化火、阴伤燥热, 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 发为消渴;二则影响气血运行, 痰瘀渐生致病情加重, 变证丛生。由此可见, 肝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3 指导老师临床经验

3.1 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

邴雅珺主任医师总结前人的经验认为糖尿病的主证是“三多二少”, 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提出了阴虚燥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 由于降糖西药的出现, 特别是胰岛素的出现, 使糖尿病自然病程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医证型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阴虚燥热已不是现代糖尿病初发阶段的主要病机[3]。她认为糖尿病的演变过程可分为郁、热、虚、损四个阶段, 早期以郁、热为主, 治疗当开郁、清热, 同时兼顾气阴不足。中期多虚实兼夹、寒热并存, 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的本虚, 更有痰、浊、瘀的标实, 治当标本兼顾, 并根据虚实寒热的多少施治。后期诸虚渐重, 脉损络瘀益显, 治疗在补虚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活血化瘀通络。

3.2 临证治疗的经验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治疗糖尿病, 都要遵从饮食调节, 适当锻炼运动, 以及情志的调节。下面将邴雅珺主任医师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阴虚燥热 (见于糖尿病的早期) 表现为烦渴多饮, 随饮随喝, 咽干舌燥, 多食善饥, 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苔黄, 脉滑数或弦数。采用养阴清热治疗。选用一贯煎加味, 药用生地30g、沙参10g、枸杞子10g、麦冬10g、当归10g、川楝子10g、黄连10g、丹参30g、葛根30g) ;

2) 气阴两虚 (见于糖尿病的中期) 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 动则加重, 口干舌燥, 多饮多尿, 五心烦热, 大便秘结, 腰膝酸软, 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 苔薄白少津, 或少苔, 脉细弱。采用益气养阴治疗。选用生脉散加味 (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地30g、生黄芪30g、苍术10g、玄参15g、丹参30g、葛根30g) ;

3) 阴阳两虚 (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 表现为乏力自汗,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耳轮焦干, 多饮多尿, 混浊如膏, 或浮肿少尿, 或五更泻, 阳萎早泄,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采用温阳育阴治疗。选用金匮肾气丸 (肉桂10g、附子10g、生地10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0g、泽泄10g、丹参30g、葛根30g) 。

邴雅珺主任医师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 注重整体调控, 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 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代替胰岛素。

参考文献

[1]贾海烨, 赵红霞, 赵凯维, 等.探讨糖尿病 (消渴) 中医病因病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 (1) :22-25.

96岁中医师的“四少”养生法 篇7

胡老认为,饮食起居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长寿。他主张养生者要做到“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所谓“口中言少”,即少说话。中医认为,开口神气散。一个人如果口若悬河,长时间地滔滔不绝,将会耗散身体中的精气神,以致伤神成疾。再则,少说话可专心于某一件事,免去许多是非。无是非者无烦恼,少烦恼即可少伤神。人与人之间,每天所说的话大都没有实际意义。而为人处事者,一言一行都要使人受益,所以应做到“口中言少”。

所谓“心中事少”,即不要思虑过度。这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去想,而是不要未得患得,未失患失,胡思乱想。中医学认为,思伤神。故心中不可多事,以免伤神。

“腹中食少”是指饮食不能过量。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云: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过量饮食会引起人的胃肠超负荷运转,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从而引发胃肠方面的疾患。有些人口中有异味,也是由于饮食无度所致。饮食无度,也是今天人们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自然睡少”者,如果能做到前面“三少”,精气神就不会过多消耗,精力自然充沛,精神旺盛了,也就不会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依此四少,神仙诀窍”,有了以上四少,自然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即是仙,故曰神仙诀窍。

胡老在《仙学与养生》一文中介绍了一个饮食养生的方法,即每星期选择一天不进五谷及肉类食品,只吃水果,以此清理肠胃。这个方法和前北京大学校长、百岁寿星马寅初的饮食养生法不谋而合,惟一不同的就是马老每星期选择两天,而胡老则选择一天。胡老还常教自己的学生及求医的患者:每天早晨起床前用手指肚干梳头几十次,等头部气血通畅以后再起床,这样可以避免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头晕、晕倒等现象。经常做拔耳运动:用两手掌心捂住双耳,将掌心往里一按,随之猛地向外一拔。开始时做十次,以后每天加一次,直至五十次,早晚各做一回,这样可使耳朵受益。晚上睡觉前搓搓脚心,可以防治感冒等等。胡老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要专心去做某项运动确实有一定困难,但如果能在生活细节上加以注意,做一些简单有效的小运动,既方便又能防病治病,还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

胡老还主张以静养生。现代医学证明,静功的修习不仅对一般的精神紧张症、焦虑症等疗效显著,而且也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据有关资料表明,人在静功放松的状态下,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全身肌肉张力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和全身舒适的感觉。一个人若是经常修习静功,对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养生之道》征稿启事

谁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拥有乐观豁达的心,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更少不了能养生益寿的科学方法。如果您或者您身边的人采取哪种好的养生方法,不一定要与饮食有关,只要是真实的,坚持时间较长,并且确实有效,那就把它写出来吧。记住,一定要写成故事,1500字左右,配照片一二幅。稿酬从优!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 篇8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二、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o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三、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

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药学总结 篇9

第一单元、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胃寒呕吐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风中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8.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燥湿止带,消肿排脓。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煎服1-3g,反藜芦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小儿夜啼不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阳气。(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二单元、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宜先煎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4.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三、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6-9g,煎剂易致呕吐,多作丸散 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7.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8.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9.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11.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2.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13.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有毒 14.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15.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6.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17.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苦寒,有小毒 18.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9.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四、清热凉血药

1.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2.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3.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无汗骨蒸之要药。4.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反藜芦 5.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先煎3小时以上

五、清虚热药

1.青蒿: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2.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疔疮。3.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4.银柴胡:退虚热,除疳热。

5.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第三单元、泻下药

一、攻下药

1.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2.芒硝: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3.番泻叶:泻下通便。

4.芦荟: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二、润下药

1.火麻仁:润肠通便。

2.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3.松子仁: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药

孕妇忌用 1.甘逐:泻水逐饮,消肿散结。2.京大戟: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芫花: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藻戟芫遂俱战草 4.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不宜与巴豆同用

5.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

第四单元、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1.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2.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3.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4.蕲蛇:祛风,通络,止痉。5.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二、祛风湿热药

1.秦艽: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2.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3.豨签草:祛风湿,利关节,解毒。4.絡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5.雷公藤:煎服,10-25g,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1.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2.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3.狗脊: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绒毛有止血作用。第五单元、化湿药

1.藿香:化湿,止呕,解暑。2.佩兰:化湿,解暑。

3.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尚能明目 4.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5.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6.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7.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第六单元、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

2.薏苡仁:利水消肿,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3.猪苓:利水消肿,渗湿。

4.泽泻:利水消肿,渗湿,泄热。

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袪痰。包煎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3.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4.瞿麦:利水通淋,破血通经。

5.地肤子: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6.海金砂:、利尿通淋,止痛。

7.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8.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蒿:利胆退黄,解毒疗疮。

2.金钱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3.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

第七单元、温里药

1.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煎服3-15g,有毒,先煎0.5-1小时 2.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3.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原。煎服1-4.5g,宜后下,畏赤石脂

4.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6.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7.高良姜:温中止痛,温中止呕。8.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第八单元、理气药

1.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2.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3.枳实: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尚可治脏器下垂 4.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5.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6.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7.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8.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9.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11.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12.柿蒂:降气止呃。

第九单元、消食药

1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2.神曲:消食和胃。

3.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疏肝解郁。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4.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5.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6.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第八单元、驱虫药

1.使君子:杀虫消积。小儿每岁1-1.5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服用忌饮茶 2.苦谏皮:杀虫疗癣。有毒,文火久煎。

3.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对绦虫疗效最佳 4.雷丸:杀虫消积。

5.榧子: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十单元、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

1.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尤善治尿血,血淋

2.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多用于吐血,咯血及崩漏 3.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下焦血热便血。烫伤之要药 4.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5.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6.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二、化瘀止血药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止痛。2.茜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3.蒲黄:止血,化瘀,利尿。

三、收敛止血药

1.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2.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解毒杀虫。3.棕榈炭:收敛止血,止泻止带。4.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四、温经止血药:

1.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2.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十一单元、活血祛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

1.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2.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畏丁香 4.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5.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6.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7.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二、活血调经药

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反藜芦 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3.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4.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5.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6.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三、活血疗伤药

1.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孕妇忌用

2.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0.3-0.6g。孕妇,体虚者忌用 3.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4.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

5.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1-2g。丸散。

四、破血消癥药

1.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孕妇,经多忌用

2.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功效同上,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 3.水蛭: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第十二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1.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反乌头 2.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孕妇忌用 3.禹白附: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4.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3-6g,用量不宜大 5.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 6.白前:降气化痰。

二、清化热痰药

1.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反乌头。2.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反乌头。3.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滑肠通便。4.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5.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6.前胡:降气祛痰,疏散风热。7.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8.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9.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三、止咳平喘药

1.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小毒,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2.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3.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4.紫菀:润肺化痰止咳。5.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6.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7.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8.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利水作用强。

9.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不可多用,中毒严重出现呼吸麻痹死亡

第十三单元、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药

1.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只入丸散,0.1-0.5g。有毒,入药只生用忌火煅 2.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丸散不可多服。3.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宜先煎

4.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只入丸散,1.5-3g,忌火煅

二、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2.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3.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4.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第十四单元、平肝熄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打碎先煎。

2.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外用燥湿收敛。3.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煅用)4.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因含微量砷,不宜长期服用 5.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6.罗布麻:平抑肝阳,清热利尿。

二、息风止痉药 1.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3g单煎2小时以上。研末0.3-0.6g 2.牛黄:化痰开窍,凉肝熄风,清热解毒。入丸散剂0.15-0.35g孕妇慎用 3.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4.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痉。后下

5.天麻:息风止痉,平抑潜阳,祛风通络。

6.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3-6g大毒,孕妇慎用。7.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8.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9.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第十五单元、开窍药

1.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胎。入丸散剂0.03-0.1g 2.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只入丸散0.15-0.3g。3.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4.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噤口痢

第十六单元、补虚药

一、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文火另煎。反藜芦 2.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反藜芦 3.党参:补脾肺气,补血,生津。4.太子参: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5.黄芪: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6.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7.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8.白扁豆:补脾和中化湿。

9.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10.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1.蜂蜜: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二、补阳药

1.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1-2研末吞服 2.紫河车:补肾益精,养血益气。3.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4.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5.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6.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8.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9.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10.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11.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12.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13.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14.冬虫夏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三、补血药

1.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2.熟地黄: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3.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4.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5.何首乌:制用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6.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四、补阴药

1.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3.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4.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5.天冬:养阴润燥,清肺生津。6.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7.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8.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9.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肝肾阴虚及早衰证。10.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1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12.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13.鳖甲:滋阴潜阳,清热除蒸,软坚散结。

第十七单元、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药 1.麻黄根:固表止汗。

2.浮小麦: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二、敛肺涩肠

1.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2.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3.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4.五倍子: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5.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6.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外)敛疮生肌。

三、固精缩尿止带

1.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止血止汗。2.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3.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涩肠止泻。

4.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5.莲子:固精止带,健脾止泻,益肾养心。6.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7.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

第十八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1.雄黄:解毒,杀虫,祛痰截疟。二硫化二砷,内服0.05-0.1g入丸散,不可久服。孕妇忌用,忌火煅

2.硫黄:(外)解毒杀虫疗疮,(内)补火助阳通便。治疗疥疮要药 3.白矾: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4.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5.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内服0.015-0.03g入丸散,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5.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第十九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1.升药:拔毒,去腐。

2.砒石:含砷矿物。内服一次用量0.002-0.004g入丸散。3.炉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炮制后用。

4.硼砂:(外)清热解毒,(内)清肺化痰。内服1.5-3g入丸散。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杜仲、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上一篇:关于高中春节节日主题班会演讲稿20下一篇:采访林清玄作家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