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10-06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5篇)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

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在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下,医疗服务能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㈠中医基础设施有完善

2015年10月,在县委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田县中医院实施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新院区占地23亩,总建筑面积33591㎡,总投资1.64亿元,设计床位300张。该项目完成对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17年投入26.8万元将一层门诊输液大厅改造为针灸康复科集中治疗区,实现了艾灸、牵引、小针刀治疗等集中治疗,极大的方便患者就医。投入16万/所,在乡镇分院兴建中医馆,目前已完成文江、建设、桃源3所中医馆建设,尚有石牌、均溪、太华、梅山、济阳等5所中医馆尚在建设中。

㈡中医服务能力有提高

大田县各家医疗卫生机构主动适应医改政策及医疗市场的变化需求,提高中药饮片使用。制订了中药饮片及医院制剂使用考核方案,提高中医药治疗率,发挥专科、专病、专药特色,降低病人的费用。17个分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药房(中药橱),实现了全部分院中医药服务。针对肿瘤疾病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宣传,坚持中西医并重,重视中西医结合发展。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扶持和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以利于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育中医药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

三、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院建设。省政府要督促各地落实“县级及以上政府应重点举办好一所中医医院”的规定,做到“县县办好一所中医院”。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明确本地中医院发展目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研究制定县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基本设施配置标准与计划,大力推进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需求相适应。要学习推广长兴县重视中医院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做法,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努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省政府要根据当前中药产业发展实际,增加省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规模。研究建立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对经典、有效传统中医处方和民间验方整理、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文件保护、鼓励使用院内中药制剂。加大对龙头骨干中药企业和重点品种、独家品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转型升级,在药品集中采购和省级医保目录调整中给予必要的倾斜,同时优先推荐申报列入国家医保目录,为我省中药企业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中药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壮大“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等珍稀特色药材项目,挖掘传统中药优势、促进中药成果产业化。加强对农村种植中药材的指导,鼓励引导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中药材基地。加强中药材市场监管,提高中药材质量。

以上意见,请省政府研究处理,并于2012年5月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研究处理情况报告。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3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情况汇报

我镇自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以来,认真贯彻国家中医工作政策,遵照市委市政府、卫生局等上级文件指示精神,狠抓我镇中医工作,使中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镇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现就我镇创建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有*个行政村,个居委会,设

个中心卫生院,个村级卫生室。卫生院现有干部职工

人,医药卫技人员

人,其中中医药卫技

人,占医药卫技总人数

%,1个中心院部,2011年医疗业务收入

万元,其中中医药业务收入

万元,占医疗业务收入的 %,中心院部开设有中医门诊内科一个、中医住院内科一个,中医针灸科一个。针灸理疗科、中药房、中药库、中药炮制室等中医业务科室,有中医病床张。配备了B超、X光、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彩超、脑血流图、阴道镜等中高挡医疗设备。全镇常住人口万人,医疗机构服务范围达平方公里,人口约人。卫生院中药房的中药饮片已达到358种,中成药品种187种,中药使用率在40%以上。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创建工作要求,我们首先抓了中医组织机构的建设。一

是镇政府、卫生院成立了中医达标领导小组和中医管理科,配备了中医专(兼)职干部。二是根据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以及市政府、卫生局中医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把手”责任制和“一票否决”考核制,把中医达标工作与职工的工作考核密切挂勾。四是确立了以我院中医达标为主体的创建龙头,负责实施全镇中医药药推广及基层中医药指导等职能工作。五是各科室、村等各级医疗机构任务到人、责任明确,分级指导,层层负责,使该项工作落到实处。院领导高度重视中医创建工作,一方面完善自身建设,设置中医一级科室1个,中医专科(专病)2个;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及岗位管理,使全院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之比达到35%以上。另一方面认真履行创建基地的工作职责,成立了基层中医管理科,负责实施对本卫生院中医创建工作的综合指导及质量管理;认真实施科教工作,加强对全区中医药人员的业务培训。在工作过程中,我院和镇政府,市卫生局中医股紧密配合,提供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加强农村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管理、定期监督检查。镇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卫生局中医股和卫生院领导亲自深入基层15次,中医管理科下乡25次,加强对各村卫生室中医创建工作的督查督导;配合我院举办中医药学术研讨活动3次;开展中医病案书写培训二次。院内设立了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中医药保健知识;各村定其用黑板报的形式向村民宣传

中医药防病、治病和保健知识。卫生院积极地推广中医药技术,使乡村医生能够用中医药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简捷、价廉、效优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三、整体联动,团结协作,创建工作见实效。

2010年、2011年,镇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政策保证和支持,按照创建标准,按辖区内人平不低于0.3元/人安排中医专项事业经费,今年划拨专项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25%。用于中医药教、研工作,确保了中医事业后劲,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湖南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各项工作,抓好了中心卫生院中药房、中医科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必备设施的投入。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镇、村两级中医药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逐步提高了我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业知识水平。并制定了对乡村医生的系统化培训方案,使我镇乡村医生能够得到系统化、长期性的培训。

(一)采取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返聘退休老中医重返工作岗位等办法切实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共引进及返聘名老中医1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合格率达到85%以上。全院三名无学历中医药在岗人员参加了学历教育培训。参加省级新技术推广培训1人,市级新技术新项目推广应用培训25人次。董氏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

技术二项新枝术的应用推广,给卫生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据统计,此二项新枝术的推广应用分别治疗137人次,168人次,其有效率分别为92%,88%。我院*****撰写《*******》、****撰写的《*****》等中医学术论文发表在省级学术专刊《*****中医杂志》(****年第*期)。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有计划地投入,逐步加强我院设施设备的建设。投入资金*万余元,完成了中药房的改造及基本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万多元,对中药库房、加工炮制室、煎药室进行了改造;添置了除湿机、煎药机等中医药器械。投入资金万多元,完善了中医科室的设置,对全院的中医药用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装修。对中药库房及中药房的药品进行了全面清理,保障了药品质量。对药品按功能进行了分类,制订了较合理的《用药目录》。

(三)根据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中医住院科室 2010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新建内科住院大楼,中医内科设病床12张,合计60平方。病房内设有卫生间、传呼、中心供氧、有线电视等设施,24小时热开水供应。投资三万多元新购置了病床,棉被,被套,床单等。部份病房内设有空调。针对以前卫生院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投资三万多元对医院环境进行了美化和绿化,使患者拥有有一个较舒适的住院环境。

(四)创建工作的有效进行给卫生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不懈努

力,中医门诊处方书写、中医住院病历书写均有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村卫生室创建工作。

我镇***个行政村,其村卫生室均已按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基本改造完毕

1.基本完成了创建工作的各项业务指标。

2.示范村卫生室的建筑面积都不少于60平方米,药房、诊室、治疗室分设,设置了中药柜、银针、艾条、火罐、脉枕、人体挂图等。

3.村卫生站至少配备了1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并参加了市、乡镇组织的业务培训。4.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工作台账。基本做到了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消毒、销毁有记载,传染病有报告。

总之,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督导下,在全院职工和全体乡村医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中医药特色,中医药业务、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热情不断高涨,创建工作给我们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为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做了我们应做的工作。但离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总结、务实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的标准严格要求。5

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光临指导为动力,求真务实,为加快我镇中医药事业改革与发展,实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为增强全镇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各级领导和专家,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市**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领导小组

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文化事业发展工作调研组深入小岭、凤凰、乾佑街办部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察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参观县文化艺术中心、部分民间社团、渔鼓文化传承基地,了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召开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完善文化发展思路,依托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打造我县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文化事业发展屡获殊荣。

我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跨越发展战略的历史机遇,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实施城市形象品牌推介宣传,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经典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深入挖掘以*渔鼓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多项渔鼓节目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园会、西安世博会、*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

围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

,先后建成*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县影剧院,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一级馆、二级馆标准,并对公众免费开放;镇(办)公用事业服务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镇、村服务点已全面投入运行,文化公园、文化广场、体育馆、文物及民俗博物馆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文艺创作发展不断繁荣。

设立了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和*渔鼓开发专项基金,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精品力作。《*》等以*渔鼓为品牌的文艺节目,获得省市多项大奖,省内知名艺术评论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等*部宣传片在省市均有一定影响,《*》等*部长篇小说相继问世,*余篇文艺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件文艺作品和*余幅书画、摄影作品中省市获奖。

(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速。

以特色旅游文化为纽带,打造精品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以朱家湾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初具规模。深度挖掘“生态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渔鼓文化之乡”国家级文化品牌,为*山水旅游注入了文化元素。进行文化包装,全力推进文艺演出进景区常态化,启动实施“全景*”、“传奇*”、“诗赋*”、“楚音*”四大文旅产品工程。

(五)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成效显著。

建立完善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其中*渔鼓、杏坪手工皮纸技艺等*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县文物馆藏文物*(组)件,县境内不可移动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文物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件文物均得到很好保护,凤凰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渔鼓已成为我县特色文化品牌,*十三花、*洋芋糍粑已成为*旅游的特色饮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以文图实物相结合,向公众免费开放。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还处在一个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的问题。

(一)文化事业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资源整合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监管,文化项目的储备不足,对文化产业开发的不足;各部门文化发展的协作意识不强,齐抓共管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尚未有效发挥。二是个别镇(办)和部门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文化事业发展理念,对文化事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各镇(办)文化干部大多身兼数职,投身文化工作的精力受限,导致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不正常。村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由于缺乏管理人员、经费等,维持正常运转较为困难。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一是县文化艺术中心综合大楼文化馆、图书馆,虽然对公众免费开放,但公众利用率不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投入总量不足,存在无资金、无场地、无人员等现象,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难。三是部分基层村组配备的公共设施、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场地都处于闲置中,配备的音响、乐器等器材都为装箱状态,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不足。

一是文化演艺市场的策划包装不足,大型情景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孝义川》虽然成功编排,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包装投放到旅游演艺市场,没有能演示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歌舞戏剧的场所,各景区景点也没有可供小型歌舞、民情民俗表演的场所,集中展示我县丰富旅游文化商品的综合购物场所太少。二是旅游文化特色商品开发滞后。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很少,缺乏专门研制生产的企业、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乾佑石、渔鼓纪念品虽完成研制但市场规模不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市场培育滞后,杏坪皮纸、凤凰镇的汉剧、二簧、花鼓、渔鼓、龙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凤凰古镇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进展缓慢。

(四)文化事业机构管理机制不顺。

一是县级文化机构设置不顺,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以后,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县文旅局各股室、执法队、基层文化事业单位行政执法职责职能交叉,对文化市场监管不到位。二是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才进出渠道不畅,文化事业单位人、财、物使用权和决定权不能自主,导致进的人用不上,出不去;需要的人进不来,留不住,文化事业活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三是县文旅局与凤凰、溶洞、牛背梁三个管委会之间管理职责职能不顺,三个管委会均属于副县级单位,县文旅局难以履行管理直属单位职责职能。

(五)文化事业专业人才队伍急需加强。

一是专业艺术类人才不足,县剧团艺术骨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后备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二是基层文化部门缺乏优秀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难以适应多样性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管理服务的需要,民间文化组织缺乏指导和支持。三是文化市场监管力量相对不足,面对点多面广的文化经营单位,执法措施还难以全面有效到位。四是优秀文化人才的招聘引进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明确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一是尽快制订出台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文化产业布局,体现人文理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运用系统性思维的方法,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的完善全县的文化事业总体规划,并使之法规化,成为指导我县文化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大文化重点项目的储备。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大向上争取文化项目力度,搞好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对接和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文化政策性资金,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三是注重文化品牌培育。着力打造朱家湾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朱家湾入口形象区、云林小屋高端民宿、智慧农家、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区、花锦园花海主题休闲度假区等片区,深度挖掘和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游览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景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加大投入,切实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多种渠道争取文化项目,全额落实文化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二是争取将广播电视大楼、剧团排练大厅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建设城区数字电影院,更新广播电视台的摄录制作设备。继续加大向省广电局争取“村村通”设备力度,做好偏远山区“村村通”的配发工作,完善

“村村通”的监管机制,保证偏远山区的群众正常收看电视节目。三是适度增加文化事业的活动经费,保证常规性重大文化节庆的活动经费和公益性文化单位正常运行的工作经费。四是进一步做好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在重视物质文化保护的同时,给予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工作以强有力的扶持。

(三)深化认识,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一是进一步明确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优秀民间文化的优势,在旅游景点和品牌建设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赋山水名胜以灵魂,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全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旅游文化的单项突破。二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整合资源,拓展空间,充实内涵,提升品位,建设一个康体养生、异地养老为一体的新型生活区和西安近郊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响*旅游文化品牌。三是大力推进特色文化演艺进景区,尽快挖掘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演艺节目,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四是利用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组织文艺界人士宣传*,画家画*,作家写*,歌手唱*,摄影家拍*的办法联合宣传推介*旅游文化产品,继续办好《牛背梁》刊物,打造*文化交流平台,着力叫响*旅游文化品牌。

(四)挖掘资源,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是注重对*民间文化、民间戏曲、民间绝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树立文化品牌,打响*特色文化。尽快制定我县民间文化保护办法,使我县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戏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二是逐步开放文化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投融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集体、个人、外商和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我县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县餐饮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有耕地100万亩,辖14个乡镇场站、5个驻县团场、16个社区、114个行政村,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32个民族,总人口28万人。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亿元、县属生产总值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1%和19.5%;县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51:19,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增长18.2%;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亿元,增长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6元,增长10.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68元,增加1552元。

一、***餐饮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旅游业迅速发展、对外交往日益密切,有力地促动了全县餐饮业的较快发展。目前,我县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在扩大内需、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自治区出台《新疆特色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和《关于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对特色餐饮业地方品牌的培育力度,有效地推进了特色餐饮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9亿元,同比增长18.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6%,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个百分点。

(一)餐饮业发展呈现快速态势。目前,我县餐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连锁餐饮企业不断涌现且经营特色突出,加盟品牌和连锁经营正在成为新的经营方式。重点打造的华洋餐饮步行街已初具规模,新建成的凤凰酒店运行良好,亚中凤凰商贸广场项目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假日餐饮成为餐饮消费市场的一个新亮点,行业规范已初步形成。通过举办凤城美食节、开展地方名吃展示、美食评比等活动,有效促进了餐饮文化交流,提升了餐饮文化水平。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县住宿餐饮业营业网点累计达810家,其中限额以上网点4家,从业人员达3600人。

(二)餐饮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县餐饮的地方特色正逐步向精细化和区域化发展,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以火烧洼山庄、黑梁湾山庄、华洋餐饮一条街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风味,每天都吸引了大量顾客,成为我县旅游餐饮业的一道风景线。昊福来、银杏楼、什方酒店等连锁餐饮企业相继落户我县,吾马拌面及馕坑肉、小锁椒麻鸡、火烧洼烧烤等一批地方餐饮品牌不断发展,大量的特色风味餐饮和民族美食小吃遍布街头巷尾,并成为我县餐饮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补充。同时,绥来特色餐饮街正式纳入碧玉文化产业园进行规划建设,投入运行后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县餐饮市场。

(三)新型餐饮业态发展迅速,传统中餐仍占主导地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元化消费趋势的快速延伸,我县餐饮业业态多样化结构逐步形成。传统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很多本地的名优风味小吃、名吃、名菜传承至今,妥家油糕、大漠烤土鸡、车记凉皮、聚友老回民火烧,杏花村大盘鸡、白土坑鲜鱼、老地方香辣秘制羊腿、兰家杂碎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别具风味。新型餐饮快速发展,富丽华大酒店、银杏楼酒店、昊福来酒店、什方酒店等提供的中式餐饮服务,仍是当前餐饮消费的主流。以黑梁湾山庄、火烧洼山庄、绿苑度假村、沐润园度假村为代表的农家乐正在崛起,集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娱乐、餐饮融为一体的餐饮旅游文化正在蓬勃兴起。

二、推动餐饮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居民收入增加带动餐饮消费。2011年***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52元,达到12868元,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逐年上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96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个人餐饮消费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消费逐步成为餐饮消费的主流。家庭、个人消费持续增长,成为餐饮的主要增长点,节假日消费、休闲消费成为餐饮市场中的新亮点。

(二)是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在外就餐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饮食观念的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在饮食方面讲究营养和风味、追求“精、怪、奇”。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各种风味餐馆相继诞生,同时为餐饮业也增添了新的风景。餐饮市场丰富的饮食品种吸引着人们前往,在外就餐次数越来越多,支出也明显增加。

(三)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推推餐业饮发展。2011年,我县成功申创自治区级旅游强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县旅游市场的繁荣,也有力地推动了餐饮消规模和档次的提升。2011年,全年接待游客93.5万人次,增长37.7%,实现旅游收入4.7亿元,增长44.6%,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8.5%;4家被监测的餐饮企业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52万元,同比增长14.1%,上座率基本保持在70%以上。

(四)是经济社会交流活动刺激餐饮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国内外经济交往活动明显增加。截至目前,成功举办了3届碧玉文化旅游节暨红柳化节、首届葡萄压榨节等节庆活动,使各地投资商对我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有力地推动了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些节庆活动的带动下,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店相继开业。

三、餐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住宿餐饮业的集中度较低,整体实力不强,经营管理落后,创新不足;二是品牌建设滞后,自身特色资源挖掘不足,有代表性的餐饮品牌不多,品牌培育、宣传不足;三是文化内涵不够丰富,饮食文化的特色还未形成;四是从业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行业的服务技能急需提高。

四、今后餐饮业的发展重点

以推进餐饮业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标准化为指导,以创建特色餐饮示范县为目标,以“中华餐饮名街”、“中华餐饮名店、名吃”和新疆餐饮名店为龙头,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规范餐饮市场秩序,推动全县餐饮业壮大规模,提档升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中华餐饮名街”一条、“中华餐饮名店”1家、“新疆餐饮名店”2家、中华名吃(菜点)3个以上、新疆名吃(菜点)6个以上。加快绥来饮食文化园建设进度,把特色餐饮业培育成服务业的重点产业,实现我县特色餐饮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的领导。充分认识特色餐饮对扩大消费、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认真落实《新疆特色餐饮业发展规划(2011—2015)》和《关于促进新疆特色餐饮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将特色餐饮街区建设作为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工作措施之一,认真落实措施,争取政策,协调服务,推动特色餐饮街区建设。“以节造市、以节促游”,促进旅游与餐饮相互结合、相互发展。充分利用***碧玉文化旅游节以及技能比赛、美食展示等活动,宣传自我,提升自我,促进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相融合。同时,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地推出形式多样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线路,以此促进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二)着力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继续扶持、振兴“老字号”餐饮企业,引导“老字号”企业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发展传统美食技艺,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现有餐饮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企业来我县发展。大力培育扶持地方餐饮品牌企业,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形成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餐饮企业群体。

(三)进一步加快特色餐饮街区建设。加快特色餐饮街区培育和建设,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和聚集效应,彰显***餐饮特色和魅力,使之成为消费和旅游的新景观。一是在现有商业网点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商业街区的定位工作。二是因势利导,规范、改造、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餐饮美食街,重点抓好华洋餐饮街、广场餐饮步行街、绥来饮食文化园等餐饮街区的建设、改造和提升。三是积极探索研究特色餐饮街区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指导,部门配合、街办实施的管理体制,推进特色餐饮街区管理工作的规范与提升。

(四)积极挖掘、创新发展地方传统菜肴。一是加大地方菜理论研究和烹饪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玛河文化、凤凰文化、碧玉文化等浓郁的地方特色餐饮文化,组织专家团队挖掘、整理***地方菜系,为地方菜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烹饪培训资源,积极培训一批地方菜技术人才,做好人力资源储配。三是积极鼓励地方菜餐饮企业兼容并蓄,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创新、开发***传统菜肴、风味名吃。四是搞好地方菜品牌认定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地方菜品牌企业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展示活动,宣传推介地方菜和***餐饮业,进一步提升地方菜系知名度。

(五)规范提升餐饮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连锁店、加盟店。二是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电子信息技术改造餐饮业,建立计算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推广服务监控和电子点菜技术。三是强化制度和规范建设,积极探索中餐特别是中式快餐的标准化生产,努力实现规范化服务。同时,要研究制订出台地方菜行业标准,严格执行餐饮业国家标准,积极推进酒店酒家分等级工作,切实提高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服务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区及大众餐饮服务业。按照国家商务部“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和发展大众化餐饮业的要求,把社区及大众化餐饮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一是继续开展和推进早餐工程,扩大网点数量和经营规模,在三年时间覆盖全县城区和主要乡镇。二是发展大众餐饮连锁经营、餐饮超市、农家乐等新型服务业态,引导餐饮企业进社区,推行电子商务,实施订餐、配餐、送餐服务,确保大众化餐饮稳步发展,方便群众消费。三是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整顿中小餐饮市场,净化经营环境,规范经营行为,确保群众健康消费。

上一篇:灌篮高手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妇幼专干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