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建设(共12篇)
学生社区建设 篇1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普遍认同的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其核心是价值观。学生价值观是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是影响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意义的核心因素。要以健康、文明、向上为主流, 以“八荣八耻”为原则,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个人意识、规则意识、参与意识、学习意识、宽容意识。
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 形成“勤奋、刻苦、尊师、爱校”的学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 引导学生文明、勤奋、健美、向上, 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生文化建设重在四个方面
我校学生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以“十佳精神”为标志的学生观念文化;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研、刻苦探索”的学习文化;以学生个体、班级面貌、宿舍的外在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文化;以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为基本形式的礼仪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
观念文化:学生观念文化的内容, 集中体现为“十佳精神”, 即“理想信念, 不懈追求;挑战自我, 决不言退;勤奋好学, 艰苦奋斗;瞄准未来, 全面提高”。
学习文化: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 学会自主学习, 自读自研, 刻苦探索。
形象文化:学生的形象文化, 包括学生的个体形象、班级形象和宿舍形象等。学生个体形象要求:健康、礼貌、乐观、进取、踏实。班级形象要求:整洁高雅、学风浓郁、精诚团结、富有特色。宿舍形象要求:温暖和谐、富有人情、情趣高雅、安静整洁。
礼仪文化:包括学生的活动仪式和行为规范礼仪。学生的行为礼仪, 体现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校的形象, 表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与师长见面问候的礼仪;上课起立、下课道别的礼仪;与老师交往的礼仪;接待来宾和家长的礼仪;学生在宿舍、食堂活动的礼仪;学生集体活动中的礼仪、外出活动的礼仪等。规范学生的礼仪行为,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学会欣赏美, 创造美、传播美, 使学生举止文明, 品味高雅, 通过外塑形象实现内强素质, 最终学会做人。学生行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礼貌、热情、优雅、得体、守时、有序。
活动文化:学生活动文化主要形式有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学生社团、十佳评选、优秀集体评选等活动。
二、我校学生文化建设的几个原则
1.学生文化建设的实施, 针对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 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核心, 以班级、年级、学生社团等为实施单位, 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基本途径, 将学生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认真贯彻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提升学生高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生成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
2.学生文化建设, 要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 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去建设学生观念文化和活动文化;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 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系列以外显行为文化为重点;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 既要重视价值观培养侧面的建设, 也要重视礼仪文明侧面的建设;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序列性和多形态性, 重视学科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 既要有必修课序列, 也要有选修课、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序列。通过多层次的建设, 形成养成机制、自律机制和创新机制。
3.把学生文化建设和德育中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高度重视仪式的每一个环节, 诸如场景的选择与布置、参与人员的确定、音乐氛围的烘托、电子屏幕的运用、人流移动的效果以及发言者语言的优美性、哲理性和情感性。精心组织演唱、朗诵、鞠躬、献花、握手、颁证、拍照、摄像等各个细小环节, 力求通过多种完美的设计与组织, 感染与会人员, 让人回味、让人感动、让人思考、让人终身难忘, 从而产生强烈的仪式效应。
4.学生文化建设要体现本校的特色, 从具有本校特点的文化项目入手, 组织学生的文化活动, 建设学生的文化活动场所, 使之成为与众不同的文化景观,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例如, 充分利用德育室、少先队室、文化长廊等。
三、学生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宣传阵地的建设。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墙报、校刊、班级周刊、主题班会、学生论坛和校园网络等, 对学生进行教育,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学习文化活动的开展。课堂上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与期待, 让学生积极、主动, 充满未知的欲望, 合作的活力和学习的快乐。课后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技巧, 培养正确的读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从书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总结与反思问题, 并做好读书心得。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朗诵《论语》《三字经》等, 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和读书的激情。
3.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为基地, 整合已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资源, 规范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活动的质量。把一些小型的零散活动归类合并到一些大型的系列化活动中去, 拓宽活动领域, 扩大活动影响, 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设一些专题教育文化活动系列, 如, 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法制教育系列、环保科普教育系列、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系列、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安全教育系列、献爱心活动、道德评议等。
4.学生文化实践活动。 (1) 文化艺术节。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 精心打造文艺晚会、运动会、篮球赛、诗歌创作与朗诵、手抄报比赛、演讲、征文、书画展等品牌文化活动,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素质。 (2) 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根据我校的地域特点, 充分挖掘校园周边的资源, 结合相关宣传文件的精神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及具体内容, 利用每年两个假期以及节假日到基地参观、学习、调研及参加生产劳动。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实现“三爱”教育目的, 还可以充分发扬地方民族文化。作为校方必须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规模,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搜集整理优秀社会实践报告, 力争实现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3) 其他文化活动。一是科技活动。办好每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艺术节, 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科技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认真组织开展推广新童谣和儿童诗歌活动。充分发挥内容健康的新童谣和儿童诗歌对中小学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的潜移默化作用。要 组织师生参与, 并通过组织比赛活动, 形成学、编、传、唱新童谣和儿童诗歌的热潮。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学生创作和表演比赛活动。围绕“八荣八耻”社会荣辱观、“民族精神代代传”和“努力学习, 报效祖国”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等主题, 组织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自唱和儿童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比赛等活动。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学生制作比赛活动。围绕学习宣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开展“小学生才艺展示”活动, 组织学生制作、介绍、宣传有关《守则》《规范》的内容的小图画、手抄报、小卡通, 并组织班级、年级和学校比赛, 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动手技能技巧水平的提高。■
学生社区建设 篇2
==社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构建管理平台,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组织队伍建设。社区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和8个党小组、67个楼长,实行社区总支—小区支部—楼长三级网络体系。居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委员会、健全了成员代表会议制度;设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创业者联谊会、书画协会等15个民间组织,有社区文明志愿者队伍、社区便民服务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助残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平安志愿者队伍、环保志愿者等12支志愿者队伍。
服务水平。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是社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设有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人民调解、党员之家等多个服务窗口,全部免费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实行电子化办公,共配备液晶电脑12台,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文体活动中心,投入资金30万,是一个集文化、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乒乓球桌、台球桌、棋牌桌及各种健身器材等,全天候免费向居民开放!社区图书阅览室、会员之家和儿童俱乐部现有3000余册书籍、报刊、音像资料等,我们对居民定期开放,极大方便了居民阅读和学习,社区电子阅览室,街道投资
10万元,共配备电脑20台,全部安装绿色上网软件,方便了辖区未成年的安全上网,文明创城期间,国家检查组领导夸奖该电子阅览室建设达到全国社区一流!
管理水平。社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建提出了一二三四党建模式。强化党建服务意识,严格按照四五六服务标准。摸实情,树立新理念。在社区深入开展以“访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忧”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随时掌控社区动态,吃准、吃透社情民意。要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埋头苦干争一流”的理念,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干实事,锤炼新作风。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开展“社区班子建设年”活动为主线,针对部分工作人员纪律松弛、工作拖拉、作风浮躁等问题,建立作风整顿转化台帐,实行整顿转化“月报”制和“销号”制,按照“一居一策”的整改原则,切实推进社区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求实效,创造新业绩。在对各社区的现状进行“会诊”,立足社区实际,支持和引导社区发展特色,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
信息化水平。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为创建和谐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紧紧围绕社区管理中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群众最相关的问题,整合重组社区管理各方面资源,建立统一的基层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理顺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通
过Internet多种途径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建立门户网站,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利用计算机全面、准确、可靠、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含社区概况、社区组织、社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日常工作9大类业务处理。要求系统对于未涉及到的模块,用户可以进行灵活的系统自定义。
建设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篇3
【分类号】G645.5
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有个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在这里,学校德育就尤为重要。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而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均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 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何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社团活动是学校生命力所在,社团活动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社团文化活动中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青少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意识。学生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团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 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多元的文化社团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灵魂
1、社团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塑造多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其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3、社團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社团文化建设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它引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社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合适的校园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初探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趋势
大学生社区是学生共同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锻炼自我、思想自由交流的良好平台, 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起点。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社区和社区人数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 随着学分制进一步推行, 班级教育管理模式逐渐淡化, 因此, 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在特定地域内为获得知识而集聚到一起, 有共同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 彼此间保持相互联系的青年学生群体, 在高校发展与学生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体的特定地域内, 兼并了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以体现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的综合团体意识, 反映的是大学生生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从属于大学校园文化, 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反映, 对规范学生学习生活, 强化素质能力培养, 提升高校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与时俱进, 树立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设计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环节, 积极探索适应当前高校实际又具有创新特征的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之路, 推动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全面性及灵活性发展。
一、高校社区文化的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在本文中主要指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纽带、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综合群体意识, 包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多种内容。从属于校园文化, 是构筑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与校园文化相比具有自身特点[2]。
1. 多元化。
高校大学生大多介于18~25岁之间, 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性格和个性特征, 同时由于来自不同地域, 他们的性情特征和文化观念又会带有不同地域特征。这些都使高校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多元化社区文化在带给大学生新奇感受的同时, 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麻烦。通常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社区生活时间的增加, 这种多元文化会慢慢融合到当地主流文化中, 并且彼此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容性。
2. 信息化。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交流沟通平台。在腾讯QQ、博客逐渐淡出舞台, 微博、人人尚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 微信、微友秀这些新兴平台势如破竹般席卷而来, 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信息化是社区管理现代化和社区组织网络化的要求。现代高校社区管理随着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形式多样化, 单纯依靠过去上传下达的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借助现代化通讯手段, 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3. 创造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应该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并提高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随着科技、经济高速发展,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带动大学生社区建立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
二、高校社区文化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 还是课堂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 是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 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积极健康的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 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增强[4]。具体而言,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1.“合”之所趋, 融合贯穿功能。
随着“90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载体已经满足不了新一代大学生的活跃需要, 学生公寓社区日渐成为激活年级、班级、宿舍甚至更小组织细胞的活力创新实施平台, 社区可以为各级学生组织提供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平台, 激活每一个学生, 惠及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受益。
2.“导”之所始, 素质拓展功能。
高校社区是极好的学生自我锻炼平台, 能够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学生是社区管理的主体, 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人。在当前社区管理中, 应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启发学生自治能力萌发。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深刻论述学生自治的四大好处, 即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能适应学生之需要;能辅助风纪之进步;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5]。学生参与管理, 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进而形成自我责任感和对他人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为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做好铺垫[6]。
3.“专”之所需, 凝聚激励功能。
尽管高校社区内的师生来自五湖四海, 但社区文化能致力于满足师生多层面的需求,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随之频繁, 彼此间界限缩小, 相互间影响加大, 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凝聚效应。在这一方面, 斯坦福大学堪称是最经典的成功案例。他们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 主要分为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跨文化 (民族、国际文化) 主题公寓楼、课题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等, 其中以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为例, 又分为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中欧主题公寓楼等8幢楼, 这些主题公寓楼通过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活动, 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 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 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社区文化的凝聚激励功能。
4.“雅”之极致, 陶冶教化功能。
任何一种文化都承载着教育的功能, 且现代教育是建立在文脉延续基础上的文化精神传承, 所以高校社区文化不仅需要将一般的美丑、善恶等价值认识和道德评判传承于社区师生, 更重要的是将最新理论成果, 如科学发展观等融于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之中, 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思想得到升华[7]。值得注意的是, 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与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社区文化的教化功能, 而忽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功能, 就会导致社区文化高居于学生之上, 以致忽略学生的实际文化需求。教化功能发挥的前提是该社区文化要为学生所接受。因此, 要坚持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 除了关注用什么引导社区和学生外, 还必须注意宣传教育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讲求文化工作形式和方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到、听到社区不断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活动, 并且经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染, 做到入耳、入心、入脑, 才有可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效[8]。
三、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以“品牌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性”。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常态化, 本着“品牌化, 规范化、特色化”的原则, 可以开展格调高雅、层次丰富、学生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 用社区文化熏陶和引导学生, 营造社区健康向上的育人软环境, 将公寓社区建成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例如, 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 将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等活动固定为社区特色活动, 定期举办;通过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 积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社区Logo、理念、使命等, 彰显本社区的特色品牌;打造专用沙龙室、活动室、阅读室, 以规范化的场地力促学生规范化地参与。以“多样化”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作为培育青年知识分子的特殊人居空间, 大学生公寓社区不仅是居住、娱乐、休闲的场所, 更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培育阵地。因此, 社区活动不能仅仅旨在提升生活质量, 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辐射到党团建设、思政引领、素质提升、文化育人等多方面。为帮助同学们在社区实现“会良师、交益友、求真知、成大我”的目标, 社区可以构建以专业导师、心理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学工导师、朋辈导师为主体的社区导师团, 丰富社区指导服务项目, 将社区打造成培育校园文化和良好校风学风的新型“教育共同体”。具体而言, 可以归纳为“四进社区”。
首先, 党团建设进社区。发挥社区“合”的功能, 打破行政班级界限, 将党支部、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学生社区群聚性进行有力结合, 在社区建立党、团支部, 使党、团员的教育管理实行“一个身份, 两个舞台”;通过设立“社区党员驿站”, 定期开展各类党日主题教育活动[3];此外, 还可以由社区导师团定期对社区党团活动给予专业指导。其次, 思想引领进社区。发挥社区“导”的功能, 聚焦思想引领, 依托心理健康日、社区微信、社区月报等渠道, 定期开展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 选派低年级辅导员入住学生社区, 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与学生党员百岗奉献工作站实行流动值班制。再者, 素质提升进社区。发挥社区“专”的功能, 社区承托第二课堂的素质提升责任, 借助社区导师团, 围绕专业学习、实习实践、心理素养等方面, 开展名师有约、读书会、学术沙龙、社区嘉年华等, 以改进思维方式实现社区内专业互学系统化、实习实践生动化、生涯规划全面化。最后, 文化育人进社区。发挥社区“雅”的功能, 通过LOGO主题墙、使命愿景文化墙、社区榜样专栏、图书漂流等绘就高雅的校园文化底色, 营造滋养身心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可以打破原有以学院、年级、班级为赛事承办单位的模式, 以社区为单位筹备赛事策划、组建参赛团队, 开展“社区文化节”及“公寓社区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 全方位凸显公寓社区的功能性。
以“自主化”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灵活性”。学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态度,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社区学生自我管理, 首先应该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 通过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 选拔有志学生成立公寓社区自治委员会, 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 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 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 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 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9]。其次, 社区中的党团组织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挂牌, 发挥党员在宿舍区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实行党员联系负责制, 鼓励党员以身作则、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不仅保证管理渠道通畅, 充分发扬民主, 让学生建立起社区主人的意识,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更鲜活。
公寓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成为高校的主流意识, 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现风采的一张“名片”[10]。组织开展具有社区特色、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而体现社区文化的合、导、专、雅功能。使社区成为集“思想教育, 行为集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阵地, 能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浅谈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和发展[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96-97.
[2]郑晓瑛.论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140-141.
[3]王劲璘, 丁炜, 等.论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56-58.
[4]卜再元, 谈传生, 谈正方.高校社区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2) :121-123.
[5]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2) :127-128.
[6]郭玲玲.高校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J].高教论坛, 2006 (2) :124-125.
[7]荆晓艳, 谢怀建, 朱妍洁.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 2011 (28) :54-60.
[8]覃嫔.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9.
[9]谢孟岑.论高校社区文化建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63-65.
朝阳社区和谐社区建设 篇5
二○一一年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基层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构建国家级和谐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开创我社区工作新局面。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开展的第一年,现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二○一一年工作计划:
一、社区基本情况以及简介
二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朝阳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4年3月,迎宾路以东,锡林街以南为朝阳社区所辖范围,所辖面积1.5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2月,在我社区居住的居民共有799户2467人,其中常住376人,流动2091人。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9名,其中,书记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人。劳动保障协理员1人,民政助理员1人,民生志愿者2人。辖区内共有企事业单位7个,个体工商户16家,共有党工委1个,党支部14个,党员609人;工会组织3个,会员145人;团组织4个,团员29人;贫困户34户,65人,下岗待业人员7人,残疾人5人。朝阳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9名。目前,办公设施有电脑4台、打印机2台、传真机1台。活动设施设有台球桌1张,按摩椅1台、健骑器2台、仰卧器1台。
二、切实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和落实领导责任制。一是社区党委必须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要明确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时总结经验,了解、反映和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要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工作的相互协调,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通过加强社区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精神佳、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干部队伍。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1、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开展集体活动,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员意识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坚持组织党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2011年党委要组织党员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继续把创先争优落实到为民办好事、实事中去。
2、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分析形势任务,安排部署工作,协调社区内各种力量和各方面关系,深入开展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环境卫生联搞、文体活动联谊等共驻共建活动。与社区内共建单位开展推行区域化党建格局的活动,成立非建制的共驻共建党组织。以楼栋片为单位,成立非建制的党支部,充分调动在职党员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退休党员,发挥模范党员的带头作用,以求进一步把创先争优的精神落到实处。
3、健全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重心和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定位,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好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4、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实现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社区党组织要支持和保障居民自治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履行职责,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要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
四、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1、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居委会干部继续坚持分片包干责任制,在管理好本地常住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指标。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把综治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社区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落实治安管理责任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力度,抓好社区调解规范化建设。社区调解工作及时到位,对社区调解组织进行充实、完善、规范和整顿,争取做到把辖区内的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关注民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社区居委会主任要细致了解民情,对特困户经常关心,并上门慰问,积极进行宣传和实施医疗救助,每户救助对象做到入户调查,资料审核,开展民主评议并及时向外公示,接受居民的监督.社区积极筹集资金,开展送温暖工作,关爱残疾人、精神病人、贫困人员,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救助制度落到实处。
4、城镇低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社区要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国家的城市居民低保政策,利用已建有的低保政策宣传栏和公示栏,宣传低保政策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低保对象的信息并利用低保网及进行人员信息调整,坚持全程实行民主评议,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实现应保尽保。
5、加大力度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对居民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加强法律教育,提倡团结和睦,互助互爱,共同富裕的精神,继续利用文艺队、红歌团等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为社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工作、生活环境,促进居委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进步。
五、重点工作
1、为老服务。开展全国养老服务示范活动以来,朝阳区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探索和实践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思路:一是把工作重点放到制定和落实政策,做好宏观规划,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办福利上;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养老产业;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四是关注弱势群体,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低保对象老人实行货币化养老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等多种养老方式,大力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五是开办各种类型的老年大学,开展各种有利于老年健康的文体活动,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如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法律、老年婚介、老年心理及健康服务,为方便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提供各种服务项目。
2、优抚服务。主要协助政府落实优抚政策,做好退伍安臵工作,开展拥军有属服务,为军人家属和伤残人员的生活提供方便。
3、加强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服务项目多样化,积极开展社会养老、敬老爱幼服务活动,开展健康咨询量血压等服务活动,热心做好弱势群体、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工作,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开展热线求助服务,为居民排扰解难。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热心为育龄妇女服务,计划生育率达100%。
4、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社区志愿者”活动是一项富有意义的活动,为确保这项活动在我社区顺利开展,朝阳社区在市党委、团委的关心、帮助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平安、法治、和谐”这一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把培养和发展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努力把社区志愿者工作做的更深入人心。现社区工作人员共9人,都无社区从业资格证,因此社工0人,将社区自愿工作者列为助工9人,义工25人,目前不能开展三工联动政策,但能自主自觉地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具体工作如下:
(1)、组织协调社区内志愿者参与各项志愿工作,为社区内有需要的家庭与个人提供服务。组织社区内的志愿者开展义务巡逻、环境美化、扶贫助困、医疗服务、文艺宣传、计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为社区内的老年人,特困人群提供周到的服务与帮助。
(2)、组织社区内的团员青年及少年队员利用暑假、寒假等假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3)、组织各种寓教育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4)、积极在社区范围内推广志愿者服务精神。通过各种有效的载体,向社区居民进行宣传,使社区居民能够了解并赞同社区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的服务中来。
六、存在的问题
一、辖区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垃圾转运站、垃圾点、厕所和污水井少,再建空间和辐射范围不足,居民大多数是流动户,保护环境意识弱,导致夏季污水横流,不便出行;
二、辖区建设早规划不科学,为铁路部门管辖,90%巷道为土巷,雨季路面积水泥泞,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望市委政府同呼铁局协商,将辖区纳入城区改造范围,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三、迎宾路南(迎宾路东一街坊)两侧没有路灯,晚上一片漆黑,经常发生轻度碰撞事件,威胁居民生命安全。
工作计划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在不断的前进中,在不断的经济发展中,社区工作一定不要落下,社区工作室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的最坚强的后盾。当然在社区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这些都是需要更大的努力,才会克服,相信2011年我们的社区工作一直会持续下去!
东城街道办事处朝阳社区居委会
刍议社区安全建设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一些人原先生活在乡镇、村落,现在都住进了城市社区的居民楼。社区安全管理工作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这包括社区的交通安全管理、休闲娱乐管理、饮食安全管理、生产生活安全管理等等。为了保障社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做好社区安全建设工作。
一、社区安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的社区安全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包括:在社区居民比较密集的区域,商业网点也相应的会很多,在这样的区域安全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在社区中,许多旧的居民楼房因长时间没人居住而缺少维修,这就形成了许多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社区外来人口数量逐渐上涨,这使得社区人口成分复杂,危险系数不确定,而且社区中,居民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导致他们会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也会使他们形成不同的文化观念,这也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的产生。这些问题给社区的防盗、防火等工作构成了威胁,而且社区管理的范围和职能在不断地扩大,使得社区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增加,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落不到实处。社区安全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社区安全建设措施探究
1.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
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确保社区安全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在社区安全管理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社区安全信息管理中心,实行网络化管理。例如,在社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人员密集的区域等安装电子监控设施,信息中心能够时刻了解到这些区域的状况,以使社区安全监管体制趋于完善。在社区安全建设中,各个部门要密切配合,要成立相应的安全工作监察小组,在社区中安排专门的安全信息收集人员和相应的信息联络员,而且要根据社区不同区域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巡逻员,并且这些人员要能够通过社区安全网络,将社区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的反馈给信息中心,以便能够及时被处理。
2.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为了加强社区的安全建设,我觉得应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为了使宣传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例如,在社区的楼道、休闲走廊中悬挂安全教育横幅,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上普及安全知识,还可以通过现场演练、电教宣传等方式加 大宣传力度,力争在社区中营造一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有效地推动社区安全建设工作。
3.及时查找安全隐患,堵塞漏洞,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在社区安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区安全监控系统和社区安保工作者的作用,在一些人员密集区域、居民楼院中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细致检查,力争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保障社区的安全。检查的次数要不断地增加,每天都应该安排一些常规检查,每月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而且在节假日期间也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而且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工作人员或工作单位不负责任,相关部门要做出严肃处理。在安全隐患检查中,也要鼓励居民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以确保安全检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4.加大安全投入,确保安全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社区安全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无疑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社区管理部门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安保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好相应设配检修工作,以确保社区安全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社区中的一些消防设施和逃生设施要定期的更换,一旦事故发生,一定要使这些设施设备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力争将伤亡降至最低,使社区居民的安全获得更好的保障。
5.建立制度,常抓不懈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是开展社区安全建设工作的基础,在社区管理中,首先要完善规章制度,以确保其它工作的正常进行。社区管理部门,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要从深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入手,建立有效的社区安全工作责任报告制度和相关调查处理制度。在社区安全建设中,也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要受到相应的奖励,对那些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也要有一定惩罚。要力争通过制度来完善工作。
三、结语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收到各种灾害事故的威胁。社区作为现代人生活栖息的场所,其安全建设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社区管理部门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加强社区安全工作者的培训;加大社区安全建设的投入;加大社区安全建设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教育;完善社区安全管理制度;努力建设安全社区,努力建设和谐社区。让社区居民能够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生活,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市西河街道办)
学生社区建设 篇7
一、国内外社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 国外社区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国外社区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 1957年, 联合国在发达国家开始倡导社区发展工作,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最早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国家。到了70年代, 更多国家加入到社区发展计划行动中,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许多国家已形成完备的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二) 我国社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社区信息化的时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我国社区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积累了一些开展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我国大部分城区, 都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 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及自身的发展模式。
二、张家港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 张家港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张家港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两个成功做法:主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网上村委会”及针对城市社区的“网上新社区”
1.“网上村委会”
2010年6月, 张家港市开始进行“网上村委会”的试点工作, 初步确立了“1+3+X”的框架模式, 实行市、镇、村分级管理, 实现综合监管。“1”, 即:一个信息公开网站。是“网上村委会”的前台展示区, 突出信息公开、便民服务等功能, 对村级事务进行电子化表述、网络化显示。由各村负责网站各栏目的内容更新, 发布通知公告, 收集反馈意见等。“3”, 即:三大监督预警系统 (三资监管、干部监管、工程监管) 。作为“网上村委会”的后台管理区, 为上级主管部门实现动态监管提供保障, 其生成的基础数据也为前台提供信息来源。“X”, 即:若干在线互动人员 (村干部和村民群众) 。是“网上村委会”的互动交流区, 通过网络设置多种形式的互动栏目, 实现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双向、即时沟通交流, 便于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全程参与、动态监督, 便于村干部对群众提出问题的释疑解惑、即时反馈。
2.“网上新社区”
从2011年下半年起, 开始调研开发, 2013年8月, 顺利完成了“管理平台”方案设计和上网运行, 并在城东街道的花园社区、向阳社区进行试点。服务系统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分别与市行政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区镇纪委、社区信箱等链接。通过网络平台, 社区居民可以全面了解社区信息和服务内容, 及时反映诉求和意见建议, 方便居民办事。管理系统面向社区工作人员使用。通过OA办公系统, 系统内部成员可互发邮件。平台还设置“在线访谈”、“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在线投票”等功能, 能自动统计和及时回复居民反映的情况问题。
(二) 张家港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社区信息化建设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张家港全市的信息化建设由经信委扎口负责, 社区建设又是由民政局负责, 同时社区办理事项的主管部门均有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 难免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纵向传导、横向交流不畅。从深一层来看, 具有大量信息数据采集任务及多种管理需求的基层单位, 其信息管理工作却出奇的薄弱。
2.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由于人员任用机制和基层工作条件的制约, 社区工作人员中具有大学电脑专业技术学历的, 可谓“凤毛麟角”。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 使之尽量与其要承担的义务和任务相适应, 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寄希望于加强培训教育, 从目前社区满负荷工作的情况来看, 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如果采取外聘吸纳的办法, 又难免面对机构编制所限和机关待遇较低缺乏吸引力的窘境。
3. 区居民对信息的需求及电脑应用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了社区信息化的推进。在一些社区, 虽然光纤已经拉到住家门口, 但是居民用户的接入率仍然较低。即使建好了宽带网, 居民也接入了, 又会受社区信息供应方的局限性的影响, 难以引起居民对社区信息服务的兴趣。再者, 由于居民使用电脑的操作应用技能等问题, 社区信息化建设也将因此大打折扣。
(三) 张家港社区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科学高效合理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打破部门之间职能分离、利益分割、管理分散及地区之间信息封锁的格局。作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可结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工作, 对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做出适当的调整。宜对口统一设置信息管理机构, 理顺领导关系。这对于信息工作的协调指挥、监督管理及保密, 以及对信息的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方面, 均有利无弊。
二是抓好规划。各区、县可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文件精神, 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研究制订本区域的总体规划。要把作好信息工作的积极性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统筹规划, 分类、分期、分层次、分批地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网, 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的现象。
三是要确保用于社区信息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建议各级地方政府每年在税收返还中提取一定比例, 用于内部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办公管理软件、社区服务软件的开发;而外部网的建设和维护、以及用于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资金, 则可结合市场行为, 采取多种形式 (如采取企业冠名权的办法) 灵活解决, 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永祥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探析 篇8
一、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
近年来,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 国内高校大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公寓,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住宿需求, 同时配套设置了食堂、银行、超市、通信服务网点、文娱场所等设施。这种较为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公寓区, 通常将其称之为学生社区。学生社区的产生, 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既有别于传统的学生公寓, 又不同于城市市民生活小区。
学生社区文化就是从这种新型的社区中孕育出的文化, 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它包括公寓成员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精神风貌、室内环境布置等方面;它凝聚着全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审美情趣, 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
二、学生社区文化的特征
学生社区是学生真情流露、思想碰撞以及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是大学生名副其实的“家”。学生社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一) 多元化
大学生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个性特点, 但是由于性别、专业、年级、学院、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的不同, 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经过碰撞、包容、融合, 使学生社区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
(二) 时代性
作为学生社区主体的大学生们, 时尚前卫, 思想活跃, 平常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生事物, 把当前流行的现代观念和行为方式充分融入到学生社区文化中。
(三) 信息化
随着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 学生社区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这个平台, 不仅让大学生们学习各种专业知识, 还了解了社会和交流沟通,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 创造性
个性独立、思维敏捷的大学生们, 能够善于发现信息、加工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这使学生社区文化呈现日趋浓厚的创新氛围。[1]
三、学生社区文化的意义
不断提升学生社区文化的品位, 创建文明优雅的育人环境, 对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推动学风建设, 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休闲娱乐作用
适当而充分的休息和娱乐是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恢复体力和精力, 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要前提。学生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睡眠休息和娱乐休闲的场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休闲活动, 正是满足大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最好精神食粮。
(二) 陶冶教育作用
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对大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 从知、情、信、行各方面综合塑造着大学生的品德。学生社区文化以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影响着学生, 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毕业走向社会后, 就会把在学校培养的优秀品质带入社会, 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 凝聚融合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能凝聚共同的价值观念, 使公寓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谐共处, 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挖掘出每位大学生的内在潜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大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使得学生社区的整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 激发鼓励作用
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 能激发鼓励大学生保持高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而健康高雅的学生社区文化又会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当个体行为与共同行为准则不相符时, 个体行为就会受到学生社区文化的必要约束, 从而引导个体健康成长, 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
四、学生社区文化的现状
为了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各所高校都不断加大学生社区建设的力度, 社区内的硬件设备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区文化建设都在朝着“文明、安全、优雅、满意”的目标发展, 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一) 文化格调不高
学生社区内的文明程度和格调高低, 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些学生“不讲道德、损坏公物”, “脏话连篇、举止不雅”;有些学生在公寓内酗酒、吸烟甚至赌博, 在消愁解闷、放松自我中变得颓废、堕落;有些学生平日热衷于“卧谈会”, 对异性与明星轶事乐此不疲, 对学习与成才、国内外大事却很少问津。男女公寓联谊关系也被有些学生看作是为了“扩大异性之间的交往”。[2]
(二) 规章制度失位
高校大都制定了《学生手册》, 对公寓管理作了明文规定, 但很多规章制度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只是停留在一种形式、一个“招牌”、一个“口号”。有些学生在违反有关公寓管理规定时, 竟然满脸无辜甚至茫然无知;有些学生对公寓卫生和相关检查持有抵触心理, 总是对检查人员置之不理, 甚至充满排斥、反感。与此同时, 有些奖惩制度也没有得到实现。比如:每个公寓都有舍长, 但在各种评奖评优、入党和综合测评加分中极少考虑到舍长, 而在日常各种检查评比中, 舍长们的责任和工作强度却很大。
(三) 网络负面影响
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区都将网络引入公寓, 这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 但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 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些学生染上“网瘾”后, 混淆了现实生活和网游世界, 将网络游戏中的价值观、交往观、思维方式等带入到现实生活, 责任感大大降低。有些学生在公寓过起“虚拟网络生活”, 整日打“网络游戏”, 既影响到学习和休息, 也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睡眠, 渐渐地形成了整个公寓同学晚睡晚起的现象, 给班级、学院乃至学校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有些学生因为吸收了不良的网络信息, 如色情网站、盗版影像, 导致道德素质降低, 陷入到一个比较混乱的空间。而网络的匿名性在方便学生交友的同时, 也强化了谎言、虚假等意识的产生。
(四) 不良文化侵入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学生社区文化也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大气候的影响, 这是一种必然。当今社会道德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集, 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政治信仰等各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学生社区中, 面对无序杂乱的外来文化, 大学生们也在不断地选择、创造着自身文化, 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放纵欲望、善恶模糊、娱乐化等倾向。如不加以疏导和纠正, 极易导致学生社区文化的畸形发展, 引发大学生自律意识减弱、道德意识滑坡、责任感降低、急功近利、自私自利,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1]
五、学生社区文化的探索
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不仅对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也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安定稳定。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加强社区硬件设施, 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创新活动内容,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构建“导向正确、格调高雅、丰富活泼、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社区文化。
(一) 建立学生社区党团组织
为了引导学生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学生, 活跃学生社区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应将学生党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植根于学生公寓。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社区党团组织, 来填补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工作的空白。如:在党员人数较多的公寓楼按照专业、年级、班级或楼层设立党小组, 作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党员宿舍实行挂牌制度, 力争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3]
(二) 规范管理服务行为标准
为了强化学生社区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 制约社区个体的思想、行为, 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 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我校对学生社区实行标准化管理, 2006年4月24日引进并全面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当年11月8日顺利通过北京埃尔维认证中心评审, 取得认证证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规范了社区的管理与服务, 对管理、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奖惩、步骤、程序、标准等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使学生社区文化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三)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应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1995年起, 我校就成立了学生自律保卫队, 让学生干部主动投入到学生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他们来自学生群体, 更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更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热门话题, 提出来的各种建议和设想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也更容易让广大学生接受。多年来, 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服务学生, 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充分地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 开拓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为了丰富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应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我校以学生公寓为单位,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 包括篮球赛、棋类大比拼、舍标设计、手工绣、十佳歌手赛、社区形象大使比赛、书画摄影、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开拓了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真正达到社区文化育人的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成为深受广大社区学生喜欢的节日。
学生社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折射, 是高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因此,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通过开展文明、高品位、有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活动来全方位展示新时期大学生的风采, 将学生社区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安全、优雅、满意的社区环境。
摘要:就新时期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探讨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 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继生, 卢亚君, 赵建平.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 :44-47.
[2]李明明, 智广元, 符胜.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2 (4) :12-14.
学生社区建设 篇9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以及资源能源的日渐短缺, 已经成为制约当今世界发展的关键问题。工业文明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 带来富饶璀璨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伴随而生的副作用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面对这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世界各国不得不在狂热的追求经济迅猛发展中冷静下来, 理智地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 寻求绿色、环保的生态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低碳理念就此应运而生, 迅速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 并快速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低碳发展理念的影响下, 城市建设发展必然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础组成单元, 不可避免要顺应城市整体发展趋势, 使自身的发展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支撑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甚至要成为生态化建设的示范性区域。
一、基本概念
1. 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提出。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 [1]从此开始, 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 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 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 [2]这种“共同体”总是与其所在的地域息息相关, 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 如乡村与城市社区的巨大差异, 这也就标志着社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开始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 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 并得到较多人的认同, 持这种说法的人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3], 社区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关注。20世纪30年代, 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 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自滕尼斯第一次提出社区的概念,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 社区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建设发展阶段的不同, 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社区发展历程, 而各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角度不同, 也使得作为研究对象的社区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空间性不容置疑是社区的基本组成部分, 社区的空间性研究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我国社区地理学家孙峰华认为, 构成社区的六大要素为社区人口、社区区位、社区服务设施、社区文化、社区人口的认同感和社区时间, [3]这六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正好成为关注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文事象地域综合体。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对研究社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社区发展演化与分布的区域差异性[4]以及社区发展规划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方面, 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我国而言, 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等级以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结合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考虑我国国情, 提出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区概念, 我国的社区一般指城市社区, 我国学者张鸿雁认为城市社区是指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空间。[1]从地域范围界定来看, 根据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界定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 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5]
2. 关于低碳。
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能源资源的日渐短缺成为世界发展的瓶颈, 寻求经济发展向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的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趋势, 低碳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应运而生。
低碳的概念最早以“低碳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3年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 随后便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2008年日本指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开始引入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理念, 开始延伸到交通、建筑、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而低碳城市概念的兴起, 则是低碳发展理念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庄贵阳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中实行低碳经济, 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 建立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6]由低碳城市建设出发的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等相关概念也开始兴起, 见表。低碳发展虽然尚未形成得到广泛共识的明确的定义, 但是其倡导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例, 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却是毋庸置疑的。
人类的未来发展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以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倡导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每个领域, 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 将低碳环保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 使城市建设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各组成部分的使命。
二、低碳理念与社区建设的融合
1. 生态化绿色社区。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功能单元之一, 是城市居住生活职能的主要聚集地, 在城市社区层面实施节能减排, 推行低碳发展理念对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社区的生态化建设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居民社区的住宅建筑和生活能源消耗一直都在城市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社区层面推行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应用, 可以给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带来巨大的节省。其次, 社区是城市居民居住的聚集地, 低碳理念在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中的渗透可以通过密切的人员交往得以传播, 并逐渐形成整个社区生态低碳文化氛围。露丝·德尔米勒认为, 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能源、有限的影响能力的条件下, 会激发基层民众寻求改变的主动性。在这种限制条件下, 人们自下而上的行为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并且寻求影响其周围的人的方式, 进而改变他们早已习惯了的社会结构。这些行为总是容易从社区出发得到开创和实践。社区开始作为实现向环境友好型改变的空间引起法律、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关注。[8]第三, 社区内生活又与社区外环境紧密相连, 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与外界发生着不间断的能源和物质交换, 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但同时融合在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中, 既集中体现着人类在生活居住层面的人地关系, 又影响着城市中生产、消费等多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 社区的生态化发展建设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大背景的生态化建设方向。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可持续社区、生态社区、低碳社区等新型绿色社区概念应运而生, 虽然在名称上各有差别, 但是其发展理念都是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前提下, 以尊重自然环境为本, 将生态环保技术应用于社区建筑和居民生活当中, 引导居民采取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科学规划社区的布局和组织, 以实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同时保障人类的生活水准稳步持续的向前发展。这种社区被描述成“人类的未来家园”, 是未来全世界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低碳理念在社区建设层面的应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 社区布局与公共设施。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社区居民的购物、工作等出行活动是社区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主要方式,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以及倡导居民选择社会效益高和绿色的出行方式, 对社区生活的节能减排, 乃至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建筑住宅。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城市居民对住宅的需求与日俱增, 建筑材料和能耗一直都是社区建设当中引起环境破坏的主要方面, 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同时科学合理规划社区住宅布局对实现绿色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活能耗。居民生活中所需的水、电、热是构成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主要组成部分, 如何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等环保技术以实现城市生活方面的节能减排, 资源能源的可循环利用同样是绿色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低碳理念在社区建设层面的应用与其实现方式也主要有三种:环保技术应用、科学规划以及公众参与, 如右图。
2. 案例分析——英国贝丁顿零能耗发展居住区。
位于英国伦敦附近萨顿市的贝丁顿社区是首个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的“零能耗”社区, 有人类的“未来之家”之称, 是低碳社区的典型样板。该社区于2002年建成使用, 由英国著名的生态建筑师比尔·邓斯特设计, 是英国最大的多用途可持续发展社区。贝丁顿社区的建设理念旨在建设一个繁荣的社区, 居民在其中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并公正、合理的利用地球资源。[9]
贝丁顿社区在追求碳减排的过程中, 不仅考虑到了家庭以及办公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个人交通、食物以及废物处理等需求, 甚至水资源、生活质量还有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在其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考虑。这样一个全面的设计方案使得贝丁顿社区被认为是世界上可持续生活社区最合乎逻辑、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愿景之一。[9]
根据上文对社区层面低碳理念应用的三个方面, 对贝丁顿社区的建设特点作以下分析:
第一, 社区布局与公共设施。贝丁顿社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建筑耗能、居民出行以及社区活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1) 从社区布局来讲, 贝丁顿社区内住宅建筑采用紧凑的空间结构, 一公顷土地面积内布局有100户住房[9], 这种高密度的建筑布局可以极大地减少建筑物的散热;社区住宅还设计了居住工作连体的单元, 为社区居民安排社区内工作的机会, 居民可以从家中步行至工作地点, 以减少出行能耗;社区土地利用充分考虑到居民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 社区内布局了公用空间, 包括行人专用的“生活街”、孩子们喜欢的小广场、足球场、居民可租来种菜的土地以及可以提供洗浴、基础护理和其它娱乐活动场所的交流中心, [9]这种功能齐全的布局规划可以大大减少居民外出, 从而减少因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 (2) 从公共设施配置的角度看, 贝丁顿社区附近建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网络, 包括两个通往伦敦的火车站台和两条社区内部的公交线路, [10]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大大减少了居民出行时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为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和电动车, 社区还专门建设了自行车库和自行车道, 为电动车设置免费的充电站, 电力来源于太阳能光电板;[10]社区还鼓励居民共乘私家车, 在公路上专门划出供两人以上小汽车行驶的快车道。而且, 贝丁顿社区在社区布局和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的规划设计, 都充分体现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考虑, 特别是降低了居民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
第二, 建筑住宅。建筑行业一直都是主要的碳消耗部门, 在英国几乎有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于商业和居民的建筑, [11]而随着住宅建筑需求的不断增加, 降低建筑消耗已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方面之一。
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 核心问题是需要节能环保技术的有力支撑。贝丁顿社区的建筑用材大都采用回收利用的建材, 结构钢、木材以及地板都是回收材料, 需求庞大的沙土、砖以及聚合体都是从半径30米以内的附近地点购买的。选用木质窗框而不是低品质的未增塑聚氯乙烯, 仅这一项就相当于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了1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10]。建筑屋顶还种植了大量的景观植物, 既达到了绿化与吸收二氧化碳的目的, 还能达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作用。在追求低廉的建筑成本的同时, 贝丁顿社区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依然严格, 社区内建筑计划使用寿命都超过120年, 是普通英国房屋寿命的两倍, 并且建筑设计都是可以解构的, 保证了材料的再利用。这种建筑理念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不仅能够减少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耗, 同时也预防了庞大的建筑垃圾的产生。
第三, 生活能耗。水、电、热是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基本资源和能源, 同时也构成了城市生活资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区生活中推广新能源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对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化城市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贝丁顿社区的建设规划中, 对生活能耗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其建设零能耗社区重要组成部分。 (1) 水资源。贝丁顿社区节约水资源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废水以及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统上。收集的废水以及雨水经过污水净化系统的处理, 用于马桶的冲洗, 剩余的部分流入渗水槽用于绿化灌溉。同时在建筑物中的马桶冲洗系统安装的高效的节水装置, 可以使不改变居民习惯的前提下降低水的消耗量, 达到节水的目的。 (2) 电力消耗。电力能源在生活中的消耗主要用于产热以及其它方面的生活设备用电。传统的供电方式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贝丁顿社区对电力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新能源技术取代传统的供电系统, 并采用自然环保的设备调节温度以减低对电能的消耗需求, 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社区建筑屋顶安装了777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板, 可以为社区解决20%的电力需求, 一个130KW的生物热电联合体用于剩下部分的供电, 社区内所有的热水来源于一个整体的区域联合供热系统。社区供电所需要的燃料也不是使用传统的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 而是使用当地的木材废料。与此同时, 社区采取特殊的供热系统也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消耗。在这些环保技术和措施的应用下, 社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耗大大减少。 (3) 供热系统。除了上文介绍的采取紧凑的建筑物密度以及木质窗框以减少建筑物散热的措施外, 贝丁顿社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温度调节设备就是屋顶上五彩缤纷的自然通风管道, 这个装置以风为动力, 以实现室内与室外的空气交换, 同时废气中的热量可以对室外寒冷的空气进行预热减少通风造成的热损失。另外社区每户住宅都有巨大的玻璃阳台, 可以充分利用外界的太阳能提高室内温度。
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的培养, 也是贝丁顿社区建设所极力倡导的, 通过鼓励居民采取健康环保自觉的生活行为方式, 形成整个社区和谐愉快的生态文化氛围。例如在食物方面, 由于社区的人口规模很小, 不可能配备功能齐全大规模的购物娱乐休闲中心, 所以在居民中倡导通过自己烹饪取代购买已加工完成的食品以减少食物浪费, 鼓励多吃当地的、应季的有机食品, 以及鼓励多从当地的商店通过公平交易购买食物, 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些举措也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在社区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社区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低碳环保理念发展背景下, 社区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建设趋势, 把握未来社区发展的方向对城市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社区功能的丰富。
传统的城市社区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居民建筑聚集地, 社区是人类生活能源消耗集中区域, 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水、电等资源都主要靠城市的生产部门向社区内输入, 同时社区作为居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 又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的排放地, 因此传统社区是在生产部门支撑下的生活居住和能源消耗地。
低碳理念在社区层面的应用, 促使社区功能开始发生变化, 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开始变得丰富, 在科学的规划下, 结合新的环保技术的引进、公众的积极参与, 生态化绿色社区逐渐向能源自给自足的方向发展, 社区不再仅仅依靠外界的能源供应而开始实现自身生产能源,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社区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功能。此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完善, 生态化社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为了进一步实现节能环保, 社区将配备更为完善的满足居民消费、娱乐、办公、教育、医疗等需求的服务设施, 社区将趋于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体, 这个综合体将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循环, 完成从能源产生到消耗再到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 成为独立的功能组织, 城市将有可能成为由多个大型社区组成的集合体。
2. 社区区位选择动向。
建设生态化绿色社区需要多种环保节能技术的支撑, 新能源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太阳能技术为例, 要获得充足的太阳能支持社区内全部居民生活中的电、热能的消耗, 就要求社区所处的位置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 这也就使得这种社区的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气候阴雨较多的城市不利于生态化城市的建设。当然,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绿色替代能源的不断增多, 这种局限性将得到打破。同时要获得充足的太阳, 宽敞的空间也是相当必要的, 城市中心密集的高耸的建筑物显然不适合建设生态化社区, 因此, 生态化社区将趋向在视野开阔的郊区建设。
为了减少社区居民出行的交通消耗, 鼓励居民使用公用交通系统, 社区将倾向于建设在公共交通便利的枢纽附近, 同时, 为鼓励居民步行或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社区有可能倾向于建设在离居民工作地点靠近的地区附近。此外, 绿色社区鼓励居民减少私家车使用, 倡导共乘制也将对社区内居民的产业属性产生影响, 在同一地点或公司上班的居民为方便共乘, 选择在同一个社区居住的可能性加大, 绿色社区对社区居民结构的影响从而带来的未来社区新的特点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 社区低碳环保文化的形成。
公众的积极参与, 居民低碳环保意识的形成是成功建设绿色社区的一个重要方面。绿色社区内环保节能技术在公共服务社区以及居民生活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居民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 居民在这样的社区生活相互之间通过学习监督会逐渐改变原有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低碳环保的文化氛围, 而在每个居民意识上真正形成低碳生活理念, 促使每个人自觉遵循低碳环保的行为方式, 才是实现全世界走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发展道路的关键,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直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不断加深的矛盾, 转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止境掠夺自然资源造就的掠夺与被掠夺的人地关系, 使人类文明走向新纪元。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各国经济走向生态化发展道路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 低碳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开始渗透到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作为城市功能的基本单元, 其建设发展与城市生产、生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 社区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社区在城市功能中扮演的角色也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低碳及社区建设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 结合当前国外生态化社区——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为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 分析总结低碳背景下城市社区建设的新趋势以及新型社区在城市功能中的角色地位。
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篇10
一、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性
1. 相对的独立性。
大学生社区往往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 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且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 兼容了衣食住行学等多方面的功能, 其主体又都是在校大学生, 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特性。
2. 文化的交融性。
大学生社区文化, 一般来讲属于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但在当今, 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 同时受到校园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重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聚居区, 它更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作为后勤集团管辖的区域, 它也受到以社会力量为指向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此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各类商业纷纷以广告、开店等方式进驻校园, 大学生社区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文化。
3. 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大学生社区的主体都为青年学生, 但因为所学专业、所处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 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群体, 包括社团、学生会等正式学生团体和老乡会、网友等非正式团体。
4. 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社区的主体, 热
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 再加上“90后”学生的加入, 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社区文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也包括了物质文化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等也总在不断的更新中。
二、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的内涵极为丰富, 宏观上涉及“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微观上涉及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毋庸置疑, 大学生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 他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 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此外, 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构成了社区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 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 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信赖, 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2]。
一方面, 确立大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 把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急学生所急, 想学生所想;另一方面, 要把“塑造人、提升人”这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贯穿于建设的始终, 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为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多方管理责权原则。
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既有商业性质, 又秉承教育使命, 商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决定了经营与管理者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 服务和市场的多变性一定会带来合作双方的矛盾, 这就需要双方站在合作伙伴的高度, 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来建设好大学生社区, 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物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校方致力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 确保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 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3. 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
大学生社区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 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优化、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组织的壮大和文化骨干的充实, 则是必要条件。而要具备上述条件, 并非一日之功, 只有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战略, 才能克服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任意性, 完善大学生社区文化所需的各项条件, 渐进性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含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等很多要素, 只有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有生命力, 否则会阻碍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循序渐进, 按照社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 精心营造与之相适的社区文化, 才能从文化的深层面上推动社区的稳步发展。
4. 民主性原则。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 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尤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 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充分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气氛, 发挥大学生主人公的积极性, 让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才能使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更客观、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 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大学生社区硬件建设, 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 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投入少, 设施落后, 环境脏、乱、差, 其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应注重大学生社区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 加强对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 增加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大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整齐明亮的公寓群, 经济适用的宿舍, 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人本化的楼内和社区共享空间, 如阅览室、活动室、公共绿地、小型运动场等。
2. 制度文化层面。
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 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社区正常的秩序, 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 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 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实行量化考核, 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使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 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主要指社区主体的生活、行
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大学生社区应该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 精心营造楼群的共享空间, 实施专业的物业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 使大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 感受更多的文化力量, 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 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 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私人空间与整体社区文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闲暇教育就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 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 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增多, 学生自身有内在的要求, 渴望过上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 希望闲暇时间过得有价值;另一方面, 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术氛围, 适合进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 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这可以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的单调与无聊, 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区学生生活品位, 带动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4. 精神文化层面。
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其主体不仅包含流动的学生群体, 也包括相对固定的管理者、教育者群体。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 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 学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直接对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出挑战。如何在矛盾中形成统一, 在冲击下求得发展, 社区文化比传统的宿舍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更具复杂性。一个良好的氛围, 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 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活动、课外科技活动, 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社区是我家, 安全、卫生、文明靠大家”的牢固思想, 可以通过树立宿舍和宿舍成员的典型, 继续完善“文明宿舍”评选制度, 包括评选“十佳宿舍”、“优秀宿舍成员”等, 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 其中物质文化层是文化的基础, 制度文化层是文化的品位, 行为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征, 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郭佩霞.透视大学生社区文化[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56-57.
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篇11
一、东环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和主要工作
东环办事处,是新华区的一个办事机构,根据沧洲市编办机构设置和办事处工作任务的需要,东环办事处下设6个综合科室,即:党群办、行政办、财经办、社会事务办、城市管理办、社区服务中心。东环办事处党委下设8个支部,19个小区党支部,有651名党员,人口4万余人。
2012年以来,东环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基层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办事处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街道经济,开拓思路,拾遗补缺,保证办事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抓好党员管理工作,积极调查研究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党组织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办事处党员工作者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或党委组织部汇报并提出建议。
3.东环办事处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区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使整个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负责社区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搞好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配备好街道班子。
5.搞好本区域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宣传优生优育,鼓励支持晚婚晚育。
6.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积极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申请政府补贴,做好辖区内廉租房申请及分配的工作。
7.依法治理街道,抓好法律常识普及,加强法治教育,调解民事纠纷。
8.配合有关部门抓好本辖区卫生工作、绿化工作、城建工作及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9.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组织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二、当前东环办事处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沧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城市街道社区层面,从而对办事处的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挑战。就目前初步调查分析来看,城市办事处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办事处职能界定不够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央省委和市委注重社会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办事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社会工作,本来应当是上级各部门的职责,或者应当是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责,却纷纷下移到办事处,这就让办事处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有些工作并不是办事处的职责范围所能解决的。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给办事处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核心权力却不下放或下放较少,造成协调解决问题上阻力较大,效率较低。因此产生的上访问题、钉子户问题亟待解决,原本可以通过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方式解决的问题,却只能依靠办事处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得到暂缓,根本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2.办事处人员编制明显不足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群众工作,赋予了办事处大量行政工作、群众性工作和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进和完成都要由人来完成,而目前一些街道办事人员的编制却是多年前制定的,事多、事杂、人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人们常说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仍然是当前街道办事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办事处经费短缺比较突出
调查中,不少社区反应经费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工作量不断增多,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务被下放,而相应的经费和资金保障却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到位。“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一致”是社会管理必须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但现在工作中却并非如此。例如:一些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权没有下放,使管理、审批、收费等环节相互脱节,出现了部门管事、街道办干活,或者部门收费、街道办管理的情况。有些部门还把本应自己承担的供热管理、二次供水、清理冰雪、属地信访等工作及责任硬推给办事处承担,而这些工作又缺乏配套的管理职能和经费保障,致使办事处基本处于“有责无权”“有事无利”的状态。
4.对办事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街道办事处虽然是政府派出机构,但却承担直接向群众宣传、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繁重的社会职责,他们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等都直接决定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关系城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局。但就目前调查来看,上级政府和组织却很少关注街道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干部一年到头都忙于应付工作,从来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得到进修培训及提高的机会。
三、关于加强城市街道办事处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办事处工作:
1.建议加强对我市各办事处职能的研究力度
从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角度对办事处进行明确界定,使各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被赋予明确而清晰的责任和权力。
2.建立健全我市办事处统一具体的工作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全市统一的关于办事处的制度体系,是保障办事处较好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隨着加快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客观需要,把一些事情交由办事处管理,并给予相应的工作管理权限,是可以的,但要做到“权”随事走,人随“钱”走,使办事处的综合协调和管理能力得到保障。减少本应由市、区政府负责管理的工作事项下放给办事处,以减少管理层次,减轻办事处负担。同时,应当从我市社区建设的高度,对办事处的工作任务、责任权限和职能、重新设定编制、增加人员等都作出制度性规定。
3.要理顺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关系,充分发挥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办事处对居委会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领导。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一些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表现为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致使一些矛盾大量集中到办事处,这与办事处的职能错位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理顺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权力关系是加强办事处建设的一个关键。即,把便民利民、城管卫生、治安、文化娱乐、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或再就业等社区服务工作落实到社区居委会,使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居民自治组织,而办事处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居民的桥梁和纽带。
4.建议开展“办事处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对街道办事处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社会管理知识、群众工作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调查发现,90%的青年干部都有在政治上、理论上、政策上、能力上提高的愿望和渴求,希望上级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因此,开展“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很有必要。
生态社区建设 篇12
生态和绿色的理念是新城市化的亮点与核心之一。它不同于传统观念的地方是, 它是强调以人作为关注点, 那么如何以新的方式来实现由旧及新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城市中最基本组成单元———社区。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型生态社区, 是我们在在新新时时期期的的重重点点研研究究和和建建设设对对象象。。
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 也被称为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或可持续社区 (sustainable community) , 是综合社会、经济与自然的符合生态系统的, 通过维持原有的社区生态系统平衡, 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减少废物排放, 实现社区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社区。
1 传统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问题包括社区环境、社区交通状况、社区配套及功能结构、社区安全和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具体问题也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 简单列举以下这几大问题。
1.1 社区环境
1) 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 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 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 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 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 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 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 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 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 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 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 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 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 社区交通
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 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1) 社区内停车位不能满足居住者的使用, 随意乱停、占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随意圈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2) 社区道路功能和等级不完善, 导向性不强致使社区内交通不畅。造成社区出入不便、机非混行、交通拥堵。
3) 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及设施不健全, 给使用公共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1.3 社区配套及功能
1) 社区内和周边没有公共空间和可供周边居民活动、健身、娱乐的场地及公园, 居住者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相互交流, 致使邻里关系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程度降低, 使人们感到孤独、冷漠。
2) 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跟不上, 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便利店等, 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够感受到新建社区的便利, 享受不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这也是很多社区逐渐空置的主要原因。
1.4 社区安全和管理
社区服务管理跟不上, 治安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新的社区建成了, 但是无人管理, 居住者各自为政, 随意乱停乱放、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堵塞消防通道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
社区无人管理, 最常见的是电梯无人定期检查养护、各种配套设施无人监管, 导致各种人身伤害的不安全隐患增多, 人们的安全感下降, 心理的不安感使人们变得焦虑和抑郁。
2 新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2.1 新的居住规划和建设理念
新的居住环境, 不是传统观念下单一的住宅环境, 它应该是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它应该是以居住的健康、舒适为前提的居住环境。
新的居住环境, 不应搬抄传统城市住宅社区的模式, 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传承特色。风俗与文化其实多半沿袭的是生活方式, 几代人的生活习俗, 所以新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逐步稳妥的改建, 而不是大张旗鼓的重建或新建。引导型的规划建设也是需要建立在文化和民居风俗的基础上的。
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 新的生活、建设和发展理念, 主要体现在“绿色” (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 和“生态” (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利用……) 上。这就要求规划和建设者们改变传统观念与认识, 把规划和建设的重心从追求城市居住空间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 转变为以追求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宜人环境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为目的。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彻应用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 站在较高的起点来规划、建设和营造我们新的居住社区环境。
2.2 绿色交通
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 引入机非分离、慢行系统、公交换乘无缝接轨等多种交通措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同时依托公交系统网络的开发和完善实现绿色出行。
2.3 绿色建筑
1) 根据不同城镇区位关系和城镇发展定位指导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居住社区和居住建筑。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定位, 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 同时依据新的设计标准, 利用现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设出绿色、经济、节能、舒适度高的新型住宅。
2) 按照生态社区的总体定位和要求, 逐步实现100%绿色建筑的目标。
广泛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 并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 这也是生态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
2.4 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 就谈不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摆脱落后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享受现代化城市便捷优质的生活。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何谈现代化的生活。
综合配套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品质保障。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 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 提高居住社区的凝聚力和吸纳力;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各种服务,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也能够通过综合配套建设带动和解决社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的就业、养老、托幼、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
2.5 加强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享受这种生活环境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二是合理的建设和利用资源;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的分类处置, 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科学、绿色、生态的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都是营造健康社区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6 加强服务与管理, 实现综合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
想让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 首先得实现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管理好人和环境才能使之服务于人和环境。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力度, 是提高居住社区环境综合素质的前提。
3 结语
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我们建设新型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新理念和指导思想, 引领我们用更加科学、健康的方法来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市、新社区, 所以生态社区必须朝着更加宜居、便利、自然、生态的方向发展, 才能够打造出我们新城市的新面貌和新风气。
摘要:对传统模式下城市社区存在的环境、交通、配套及功能结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新型生态社区环境建设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指出生态社区必须朝着更加宜居、便利、自然、生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生态社区,交通,管理,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国徽, 马正卿.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6) :48-51.
[2]王如松.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Z].
[3]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Z].
[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年~2020年) [Z].
[5]宫薇.谈如何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居住区绿化建设[J].山西建筑, 2013, 39 (9) :201-202.
[6]张林英, 周永章, 温春阳, 等.创建绿色社区促进生态城市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 2006 (1) :57-59.
【学生社区建设】推荐阅读:
学生宿舍社区化建设11-18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07-23
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05-24
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11-19
社区商业建设07-18
社区学院建设06-23
社区医疗建设10-05
建设安全社区07-04
社区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06-26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