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四化建设总结(精选8篇)
社区四化建设总结 篇1
==社区社区建设总结
==社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在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服务功能,构建管理平台,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组织队伍建设。社区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和8个党小组、67个楼长,实行社区总支—小区支部—楼长三级网络体系。居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委员会、健全了成员代表会议制度;设有老年协会、计生协会、创业者联谊会、书画协会等15个民间组织,有社区文明志愿者队伍、社区便民服务志愿者队伍、文化志愿者队伍、助残志愿者队伍、巾帼志愿者队伍、平安志愿者队伍、环保志愿者等12支志愿者队伍。
服务水平。区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1200平方米,一楼是社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设有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人民调解、党员之家等多个服务窗口,全部免费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实行电子化办公,共配备液晶电脑12台,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文体活动中心,投入资金30万,是一个集文化、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有乒乓球桌、台球桌、棋牌桌及各种健身器材等,全天候免费向居民开放!社区图书阅览室、会员之家和儿童俱乐部现有3000余册书籍、报刊、音像资料等,我们对居民定期开放,极大方便了居民阅读和学习,社区电子阅览室,街道投资
10万元,共配备电脑20台,全部安装绿色上网软件,方便了辖区未成年的安全上网,文明创城期间,国家检查组领导夸奖该电子阅览室建设达到全国社区一流!
管理水平。社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建提出了一二三四党建模式。强化党建服务意识,严格按照四五六服务标准。摸实情,树立新理念。在社区深入开展以“访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忧”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居民家中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随时掌控社区动态,吃准、吃透社情民意。要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树立“不进则退、埋头苦干争一流”的理念,营造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干实事,锤炼新作风。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开展“社区班子建设年”活动为主线,针对部分工作人员纪律松弛、工作拖拉、作风浮躁等问题,建立作风整顿转化台帐,实行整顿转化“月报”制和“销号”制,按照“一居一策”的整改原则,切实推进社区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求实效,创造新业绩。在对各社区的现状进行“会诊”,立足社区实际,支持和引导社区发展特色,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条件。
信息化水平。社区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为创建和谐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网格化、社区服务项目化、居民自治规范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紧紧围绕社区管理中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群众最相关的问题,整合重组社区管理各方面资源,建立统一的基层管理模式,使管理方式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理顺社区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通
过Internet多种途径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建立门户网站,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各职能部门间联系,提高服务质量。重点是服务、信息发布、政策法规和办事流程查询、表格下载等。利用计算机全面、准确、可靠、及时的记录和处理社区日常业务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业务信息,规范社区工作,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为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数据,在平台中作为基础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含社区概况、社区组织、社区安全、社区文明、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日常工作9大类业务处理。要求系统对于未涉及到的模块,用户可以进行灵活的系统自定义。
社区居委会先后荣获省级文明社区,市级610先进单位、充分就业和谐社区先进单位、潍坊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规范站点,高新区社区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新城街道创城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社区以“爱心==、文明==、平安==、人文==、生态==、和谐==”的创建目标,不断加强社区的各项工作建设。创建“关爱==、服务零距离”的服务品牌,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社区四化建设总结 篇2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概念, 系统是就和谐社会的内容而言的, 它表明构成社会和谐组成要素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如主要有心物、心身、己我、己人、群己等关系) 的和谐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由多元和多样要素组成的社会和谐必然是一种复杂的和谐。由此可见,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生态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实现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
由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因为发展造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和对抗, 引起关系失衡、失谐而产生的。因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社会发展能否重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的关系。欲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 促进社区的生态化。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 还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离不开生态社区建设, 都呼唤生态社区在我国城乡的社区建设中蓬勃兴起, 快速成长。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应成为我国应对和破解发展的生态困境与环境难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之策。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特征及生态文化
(一) 生态社区
目前, 国际上对生态社区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以称“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居多, 而在欧美国家以称“可持续社区” (sustainable community) 、“健康社区” (healthy community) 、“生态村” (eco-village) 等较为普遍。
1、生态社区的释义
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 以生态性能为主旨, 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 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 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笔者认为, 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 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 提供居民优质生活, 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由于最终目标的不同, 生态性社区相对于一般性社区也就有了功能复合、布局组团化、空间紧凑、尺度人性化等特征。 (1) 功能复合是生态性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阿瓦尼原则 (The Ahwahnee Principle) 中指出:“所有社区均需综合设置, 必须将住宅、商店、工作单位、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场所, 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 (2) 布局组团化是生态性社区在布局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空间紧凑是生态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4) 尺度人性化是紧密结合上一点来说的。在一个富有人性化尺度的环境内, 各功能空间紧凑精悍而有机结合, 既恰如其分而又不铺陈夸张。
(二) 生态文化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生态文化”?许多专家已经有了定义。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 生态伦理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法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王如松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 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生态合理或不合理的文化, 推动社会的兴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简称生态文化, 涉及人的意识、观念、信仰、行为、组织、体制、法规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式的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弘扬的是文明的生态的价值观, “环境 (生态) 伦理”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在我国出现时间比较短, 建设的内容比较复杂, 将社区生态与社区文化结合建设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缺乏法律保障;建设管理的制度水平不高。
(一) 社区居民缺乏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老社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社区已有树木, 无须在搞什么生态绿化;新社区生态化和文化做的好一些, 由于他们的生态观念没有主动转变, 不积极交纳物业管理费, 导致物业管理落后, 结果是社区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却毫无文化内涵而言。
(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不理想
所谓人文环境, 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诸多“软”方面的东西。因为一些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复杂, 所以他们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不高。
(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不突出
我国社区从公共设施到绿化草坪, 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到思想观念, 不论是“老”的社区, 还是“新”的社区, 无论是南方的社区, 还是北方的社区, 几乎都是千人一面, 雷同现象比比皆是。
(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社区的生态建设是“表”, 社区的文化建设才是“里”。只有表里如一,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社区就“老”社区而言, 盲目跟风, 忽视自己文化特色的创建, 甚至在旧城改造中把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物建筑也摧毁了;就“新”社区来说, 也是千篇一律。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也是一个新事物, 也很不成熟, 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他们只收钱不做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谈不上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 主要是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 (下转27页) (上接6页) 事物, 有些人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什么, 怎样建设, 知道得不多;就主观原因来说, 包括社区的主管部门在内, 对于社区与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不高, 这些都足以导致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四、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应当指出, 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既包括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更涵盖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 建设既具有地域特色, 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社区生态文化。
第一, 态文化建设要致力培育植根于生态文化土壤和社区居民心灵的积极向上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 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社区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中去考虑, 树立“大生态”的观念。自然万物历经千秋万代, 业已形成严密有序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对此, 我们知之甚少, 任何对自然不必要的增加或减少, 都可能带来整个自然系统的紊乱乃至对人类本身的报复。
第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要开展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第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中介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社区特色, 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第六, 发挥多种优势,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化观。首先, 发挥政策法律优势。政策是指导和规范社会有序进行的政府权威性指令。其次, 发挥文化优势。社区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再次, 发挥宣传教育优势。公众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与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意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
第七, 倡导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包括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
综合起来说, 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社区的实际,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第一生活环境, 社区生态文化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努力探寻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那么, 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实现全面健康、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发挥社区自身优势,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生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芸, 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J], 1999, 21 (5) :18-19.
[3]玄峰, 刘彦.建设生态社区.建筑[J], 2005, (23) :118-119.
[4]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J], 2004, 37 (3) :85-86.
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护理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和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小型化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的重视、医院的规模以及人员的配置,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需求、服务到位的需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改变。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适应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势
可及性好: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方便社区内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服务项目和方式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可以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医师、护士出诊、家庭病床等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时又能提供家门口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增进居民健康的服务项目。
服务价格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费用、日住院费用均低于二、三级及专科医院。
医患关系易于融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群体较大型医院更为固定,医患之间的时间和机会较多,这样就利于形成融洽的醫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就医环境方便、快捷:社区就医没有大型医院困难,不拥挤、排队等候时间不用太长,住院床位不紧张。另外还可改善因大型医院患者较多,医护人员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使有些服务不到位或落不到实处,导致社会评价不好。
建立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从两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和投资,建立政府主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各项配套机制完善到位,注重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培养,并在他们的工资、待遇、培训、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规范。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不断的壮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鼓励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2年卫生部联合11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组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可及性、便利性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恰恰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两种医疗服务的最佳契合点,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供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可以为社区卫生机构配备更多更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又能增强大型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提升。优秀的卫生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的引入社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患者;使常见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和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向社区分流,可有效节约大型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床位资源。也解决了患者到大型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等候时间长、医师接诊时间短、住院床位紧张,危重、急诊和疑难病患者住院困难的问题和缓解医务人员工作量和压力大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目前,大型医院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过于强调专业化,大部分医师对患者缺乏整体观念,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往往注重了专科的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造成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误,导致麻烦和医疗纠纷。所以,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有助于提高专科医生的全科意识和全科知识,提高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加强社区护理队伍建设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掌握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理念和实施策略;熟悉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掌握特殊人群保健和指导,熟悉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指导;熟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护理应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为重点,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的结合。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士。这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②尊重社区的人群、有爱心、同情心和耐心;③具有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能,能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为不同的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服务;④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⑤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⑥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能力。只有通过以上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应尽快把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放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层面上,以此加快社区护理工作的进程[2]。
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卫生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另外,广大群众更需要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社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晁杰,王亚平.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论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
2 包家明,曹敏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
社区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篇4
今年以来,广场社区认真贯彻上级有关综治委、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以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综治、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有力地维护了社区的社会安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全社会稳定、创造平安塔城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全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广场社区党支部高度重视开展平安建设工作,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广场社区党支部会多次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年初以来,通过与各综治成员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平安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各项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强化对各单位的业务指导、督促,进一步调动多方积极因素,努力整合社会力量,构成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综治平安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我们把宣传作为平安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经常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1-11月份,通过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千多份,张贴标语、拉横幅四十多条,办专栏2期,加大综治平安宣传力度,让平安意识深入人心,努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8 月份我们还组织塔城市一小学校上法制教育课。发放法制、综治平安建设材料2百余份,开展法律咨询,提倡法律援助等活动,加大对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宣传,提高宣传效果,增进社会群众对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的共识。
三、强化防控,健全网络。
我们认真贯彻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筑牢大防控基础,构建严密的综治平安、治安防范网络。
四、平安单位复验。
广场社区在街道综治办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单位自验、测评小组复验和社区党支部审批的方法,对辖区单位17个单位进行了复验,17个单位均通过复验,复验率100%。
五、平安家庭复验与申请。
广场社区在街道综治办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居民自验、测评小组复验和社区党支部审批的方法,对上973户“平安家庭”进行了复验,通过复验,973户家庭符合平安家庭的标准。复验率100%。223户申请创建平安家庭,创建率100%。
广场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总结 篇5
半岭村地处闽江支流小目溪下游。距县城8公里。全村总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半岭、兴建、炉里、边树湖、黄坑、上香岭、下香岭7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半岭。2020年党员人数46人,村民代表31人,地处小目溪盆地,依山就水而建。有310户,户籍人口1223人。
境内山地面积1.3万多亩,耕地面积1160多亩,盛产橄榄,素有“橄榄之村”的美誉。由于森林覆盖广阔,且气候适宜,冬笋、春笋、香菇等土特产众多。目前三百多亩无污染的绿色蔬菜基地,多种反季节蔬菜源源不断地销往福州。
半岭旧称上塅,是小目溪上游民众下山必经之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县道修建之前,小目溪一直是半岭村及周边村子通往县城最为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上塅也成为整个流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集市,旧时街上店铺林立,有“小香港”之美称。
2019年以来,我村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统筹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把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与深化基层民主,推动社会建设,创新基层党建,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探索出一条服务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立足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新社区
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着眼建制村人际关系紧密、社会活动集中、组织结构简单、家庭规模和功能较小的特点,立足于不破坏原有的社会关系,确定一个建制村为一个农村社区。
按照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群团组织协同、民间组织参与的思路,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通过两大组织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领导和推进。在以村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副主任由村委会主任担任,成员主要是村便民服务中心组织工作人员,专门开展便民服务。完善志愿者服务、便民服务、经济协会服务三大服务;另外根据村居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组建各类志愿者服务队。构建起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主导、整合了领导资源,为农村“合作共治”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二、坚持“四位一体”,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把农村基层党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投资的主力,管理的主角。
(一)完善一个服务平台。
突出规范化建设,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牌、统一上墙、统一簿册的要求,将村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方便群众办事的综合性服务窗口,“两委”组织日常事务及便民性工作。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共涵盖综合协调、经济发展、党建文秘、综治平安、卫计妇幼、民政社保等6类岗位的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者。采取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对工作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建立日常管理和考核制度,强化了村便民服务中心专职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定期开展社区工作日活动。(二)构建三大服务体系。
一是村民志愿服务。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互助救助等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互助救助、环卫监督、兴趣爱好、公益事业服务等各种志愿服务,提高农村村民自治水平。二是社区便民服务。依托村级服务中心专职工作者队伍,为群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全程代办”、政策咨询、困难帮扶、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三是经济发展服务。成立以产业大户、致富能人、企业代表为主的专业经济协会,提供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等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向契约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三)确立六项服务内容。
一是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作用。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进互助救助服务,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四是推进文卫环保科普服务,抓好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农村社区居住环境,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五是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建设。六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的示范作用,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各农村社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思路,依托村民小组,划分网格化服务管理单元,将机关干部、两委成员、村居民小组长等编入网格,并把便民服务电话、方式、联系人员及有关惠民政策全部公示,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和管理。在辖区所有自然村网格中,将包片干部、村居干部、环卫人员等人员的姓名、电话、职责等公示上墙,方便群众办事,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的目标。通过社会管理的网格化和便民公示牌的设立,进一步拓宽了村务公开和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取得了群众意见建议收集及时,处理果断迅速的良好效果。三、围绕建设“四大工程”,取得农村社区建设初步成效
围绕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配套工程”、农村党建的“创新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工程”,积极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党建创新。
组织设置创新。调整设置农村社区村级党委,在志愿者服务队和专业经济协会里设立行业党支部,把有共同爱好特长、从事相同或相近活动的党员组合成各类功能型党小组,实现农村党组织设置向功能型转变。发挥无职党员作用。把能力强的党员推荐志愿者服务队或者作为党员中心户,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和中心户示范活动,在服务群众方面当好表率,起好带头作用。通过设立学习宣传、法律宣讲、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就业帮助、便民服务、调解帮教、扶贫帮困、治安维护等岗位,激励无职党员立足社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带村民致富。如我村村民林仁豹组建劳务经济、种植橄榄带动全村种植提高。二是提高了农村自治水平。
通过建立形式多样、分工细致、纵横交错的政务服务组织、经济协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把分散的农民吸收到各类组织之中,调动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社区居民成为参与社会治理和建设的主体、投资的主力、管理的主角,提高农村自治水平。三是提速了农村经济发展。
吸引企业、社会投入,加速农村民间资本聚集;合作社与企业、职业院校加强联系,加速农村人才技术资本聚集;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向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集中,加速农村土地资本聚集。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四是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
通过组织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营造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发挥社区文体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如组织我村喜娘志愿者队伍进行唱山歌演出极大地提高了我村的美誉度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我村居民新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工作中,我们也感到农村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定位的问题。由于农村社区是新生事物,对农村社区的定义、内容、目标等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中缺乏理论指导。二是认识问题。农村社区刚刚起步,在农村的青壮年较少,基层干部认为开展活动难度较大,有畏难情绪;农民群众缺乏社区理念,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合力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农村方方面面,仅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是有困难的。四是投入问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村社干部待遇相对较低,志愿者服务主要是义务,热情并不高。
为此,我们建议:一要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要通过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牵头、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运行机制,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集体积累投入为主体,以村民自愿投资投劳、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要发动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建立以党政为推动者、两委为组织者、志愿者为骨干、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单位帮扶为补充的参与机制。三要强化舆论,推进城乡互动。广泛宣传动员人,开展活动吸引人,组织参观教育人,为民服务感动人。四要坚持创新发展思路。要注重从实际出发,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形成地区特色,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模式,不断吸引村民的积极参与。
竹岐乡半岭村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总结 篇6
一、积极落实各项党建基础工作
1、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理论修养
按照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目标,社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重点抓好班子成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提高班子统筹谋划工作的能力。坚持每月开展2次集中学习会的制度,抓好两委班子的教育管理,注重日常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把教育与日常工作、技能培训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注重队伍建设,完善社区组织框架
社区始终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党建网格化”模式,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调动及时更新了社区“党员网格化”内容。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通过强化教育,跟踪考察,顺利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让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端正了入党动机,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打下基础。其次,强化班子自身建设。我们坚持把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首位,每月召开两委例会,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研究讨论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工作。3.17日社区召开20xxx年度渔港社区党员干部春训大会,党总支书记钮国中作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工作总结部署报告,报告中对20xxx年度渔港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了总结,同时对新一年社区重点工作做了部署。
3、完善社区宣传阵地,社区事务运作透明化
社区时刻树立社区小家为大家的服务意识,发挥了社区的服务优势,认认真真的抓好了社区各项中心工作的落实。一是完成了党报党刊的订阅和文明、科普、计生、卫生和法律等宣传资料的张贴阅览工作。开展活动宣传4次,张贴各类宣传画报180余份,悬挂宣传条幅12条,发放宣传资料600余份。二是做好社区新闻报道工作。带头把社区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工作动态向街道和新闻媒体刊发,其中上报刊登各类信息55篇,其中市级刊物、网站登载15篇;省级刊物、网站登载2篇,起到了互通信息,增进了解,宣传自我的目的。
积极建设社区网络信息平台,公开社区党务、事务、财务工作,接受群众监督,使得社区两委勤政廉政建设工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下半年在渔港家园小区、蠡港新村、市民广场分别新增宣传栏共4处,逐步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宣传制度,更好地将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小区居民公开。
二、深入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渔港社区20xxx年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活动开展以来,社区3个支部,共129名党员全部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参与覆盖面达100%。社区在严格执行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立足于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整个活动“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
1。加强组织动员,推进落实。
根据省市区委、街道党工委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渔港社区立即召开两委会议,传达街道相关精神,成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与部分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建议,督促撰写活动实施方案,并上报活动动员大会请示,与3月中旬正式启动。
社区两委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当前第一位的工作重点,按照街道党工委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的要求进行策划和推进。结合社区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创新了活动载体,确保活动围绕社区中心工作、层层有序推进。活动期间,社区共召开了10次两委会议,及时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总结阶段性活动成果,研究、部署教育实践活动各阶段、各环节工作。
2。创新活动形式,深入开展学习。
在活动期间,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精心组织了党员干部学习。采取了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影片资源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中注重创新活动的载体。社区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省市区委、街道党工委主要会议精神,除了学习规定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5本资料外,还外列印分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知识点等相关学习资料78份,统一思想认识,打牢思想基础;活动中共举办11场专题学习会、1场讨论会、3场“一把手”专题讲座,组织观看了纪录片《焦裕禄》、《镇海保卫战》,社区“一把手”率先垂范,动员班子成员结合自学情况,共撰写心得体会12篇。
3。俯下身子,虚心听取意见。
坚持开门搞活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是本次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别深入到居民群众中去,走访居民、党员家庭185户,直接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社区共召开2次不同层面的群众座谈会,倾听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意见建议,发放意见征集表150份,共征集12条相关意见建议。意见搜集后,社区班子召开会议专门就群众意见的分类解决进行讨论研究,为后续开展对照检查、整改落实工作奠定了基础。
4。切实查摆问题,寻找不足。
为做好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7月,社区两委班子在第一环节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查找班子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也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进一步对照八项规定、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对照居民提出的意见,主动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努力的方向。
在谈心谈话环节,社区采取个别谈、当面谈和约谈的方式,坚持“普遍谈”与“重点谈”相结合,贯彻落实谈心谈话工作,共计约谈152人次。广大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工作人员本着对社区改革发展和社区两委班子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建言献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切实帮助社区班子查摆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5。深入对照检查,开好组织生活会。
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是开好民主生活会的基础和前提。7月,社区“一把手”亲自主持社区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的起草工作,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逐一研究分析,逐一对照检查,班子先后进行了2次的集中讨论。班子成员个人也本着对自己、对社区、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刻剖析,认真撰写检查材料,反复修改6次,力求切合社区及个人工作实际,写得实、画得像、有深度。
8月18日,社区党总支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两委班子党员成员认真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聚焦“四风”,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会上,社区党总支书记钮国中代表班子作对照检查,总结反思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随后,在社区书记的带头下,两委班子成员分别作个人对照检查,查摆问题,明确下一步整改的方向和目标。会上通过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见共有58条,所有同志对待批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正确对待,并表示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开发区第二督导组组长张载粼对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作了点评,并对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给予了充分肯定。
6。狠抓整改落实,促进建章立制。
切实做好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工作,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核心和落脚点。针对前两个环节集中查摆出来的具体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回头看”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出的个别问题,社区两委班子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讨论,逐项分析确定整改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制定了渔港社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整改方案着力突出“实”字,突出整改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督查性。方案中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提出综合 6大工作重点、7项专项整治行动、8项制度建设的工作重点。社区于9月30日召开“整改落实工作推进会”,将整改落实工作进行细化和推进,并与20xxx年重点工作安排紧密结合,促进整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抓好整改落实,社区推动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三、注重工作创新,开展社区特色工作。
紧扣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全力打造社区亮点活动,丰富活动形式。
3月,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学雷锋服务活动。既是对学雷锋活动的延续,更是雷锋精神的发扬和深化,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称赞。4月与10月社区两次邀请无锡锡山星韵艺术团的锡剧艺术家们,为广大居民共奉献4场锡剧专场演出,让大家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锡剧大餐,陶冶情操。5月8日作为渔港社区为民实事项目之一的“福彩 爱基金”活动走进社区,将免费理发、健康义诊、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志愿服务带进社区,还为社区居民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中国2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及中秋节前夕,社区还分别组织包粽子和发月饼的活动,志愿者将包好的粽子和月饼送到了辖区内高龄居民手上,为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祝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怀。6月初联合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旅游出租汽车公司再次启动“情暖高考生”爱心接送活动。为更好地为考生服务,社区工会志愿者提前制定活动方案,联系结对司机与考生家庭确认考点和接送时间,为社区高考生建立后方交通保障。暑假期间,结合社区实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学生活动,包括:暑期安全讲座、青奥会英语亲子活动、暑期电影展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的活动让社区青少年度过了一个安全、快乐的暑假。9月15日社区创投项目共建单位之一的省荣军医院医生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免费义诊活动,活动中除了常规的测量血压、血糖服务外,省荣军医院的康复师还现场提供康复按摩,并教授两招简单实用的家庭康复“小妙招”,此次活动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大力欢迎。11月渔港社区开展冬日暖阳社会爱心公益系列活动,整个公益活动将持续1个月,省荣军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社区物业站志愿者等单位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每周社区都会安排文体表演、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多种服务走进社区,服务居民。
四、甩开膀子,积极落实为民实事项目
在20xxx年度的工作中,社区还综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收集到的民情民意,重点开展各项为民实事项目,在全年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逐一落实,完成如下:
1。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渔港社区是新建的拆迁安置小区,居民入住2年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居民反映希望增加小区内的基础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后经过实地查看,逐步完成了小区道路整修、蠡港新村自来水、天然气改造、市民活动广场建设、新增老年休闲长廊、小区垃圾分类回收、蠡港新村外围墙修补、地下停车库开放、社区规范停车专项整治项目、新增广场健身器械等工作。
2。排除安全隐患。小区入住2年多,经整体查看,发现楼道防盗门锈损、楼道内消防设施玻璃破损、紧急疏散指示牌缺损等,这些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社区先后投入人力物力对小区内69扇防盗门进行二次粉刷出新、69座电梯内新增安全指示牌、对蠡港新村外围墙进行修补、更换小区内破损的安全指示牌、消防设施玻璃、小区消防系统全覆盖等;针对居民反映的小区内流浪犬多,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社区动员楼道长走访所有居民户,征求意见,出台《渔港社区养犬公约》,并联合街道派出所民警展开12次行动,共抓捕流浪犬15只,抓捕的犬只由民警送至流浪宠物收容所。
3。美化社区环境。部分居民表示,希望增加一些美化设施,提高社区环境。为此,社区特加大环境美化力度,增强社区的软件建设。今年,社区陆续完成社区景观亭建设、小区绿化补绿、社区宣传栏换新、小区文明提示牌更换等项目;以20xxx年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创建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蠡港新村整体环境建设,配合“优美庭院”评比,在蠡港新村涌现一批优美庭院典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蠡港新村的整体坏境。
4。妥善解决问题整改“回潮”现象。小区周边店面房外的道板上,经常有车辆违规停放,造成车辆停放乱、道板破损等问题,社区通过设立提示牌、发放宣传资料等进行了多次整改,但是时间长了,还是会有“回潮”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坚持疏堵结合的方法,在道板路口设立路障,阻止机动车辆进出道板,同时设立非机动车的专门停放区域,指导居民有序、规范停车。
五、20xxx年重点工作安排:
1。完善社区财务制度。从岗位责任职责、财务报销流程及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制度等8个方面进行进一步规范。实行社区财务管理民主化、透明化、制度化,杜绝违规现象发生。
2。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20xxx年社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分析检查活动前两个阶段具体工作的基础上,梳理分类征求的意见建议和查摆出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20xxx年社区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跟踪落实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建立长效机制,将活动成果落到实处。
3。继续开展困难家庭及其子女各项帮扶救助工作。深入群众,走访社区困难家庭,做到各家庭情况“心中明”,结合条线帮困扶助项目,开展困难家庭及子女帮困、助学申报。
4。完善队伍建设,发展后备力量。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继续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为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打下基础。
5。深化社区温暖“随心呼”特色品牌项目。用品牌带动社区其他活动开展,尝试寻求社区骨干企业或全市骨干企业成立专项资助基金,通过赞助、冠名等形式,参与到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文化活动中来,在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为社区特殊群体、全体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社区四化建设总结 篇7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 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以,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 是连接公民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是微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所指的城市社区组织是指城市中以社区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 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 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
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 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 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 集中精力和资源, 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 是指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 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扩大基层民主,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要求。首先, 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 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 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还有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 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都将分离到社会, 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 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 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2.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 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但是, 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推动社区建设。
3.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 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因此, 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 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因此,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 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二、国外社区建设及发展模式
1. 国外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一, 国外社区建设的内涵。国外专家对此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社区拟定本身的需要和目标, 寻找所需要资源, 并采取行动去满足这些需要和实现目标。二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理配置资源, 协助居民解决问题, 培养居民的参与、自决及合作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区需要。三是认为社区建设是通过组织居民, 采取集体行动, 控制及影响社区的一切程序、计划、决定及有关政策。虽然观点不同, 但却一致认同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 鼓励社区居民解决社区内问题, 促进居民广泛参与, 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这是社区建设的主旨。
第二, 国外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社区服务和生活支持。服务和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学龄前儿童、无家可归者、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移民、难民、失业人员等。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等。二是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开展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是国外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 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三是社区治安和警务。社区治安是全社区成员协同所具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职业性功能, 其功能发挥具有专业性, 即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向处于危难中的人提供快速援助。
2. 国外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虽然不同国家的社区发展各具特色, 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 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 但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关系各具形态, 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
第一, 自治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代表。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协调社区利益主体之间关系, 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 依靠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社区服务则由分布全国的140万个非营利组织具体承担, 政府根据服务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的资助。
第二, 政府导向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政府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包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对社区领袖和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人进行培训;发起社区活动, 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对社区建设和活动予以财政支持。
第三, 合作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日本和北欧国家为代表。日本社区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社区相结合。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日本的市政府设立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工作, 基层区政府设立地域中心具体执行社区事务。北欧国家强调政府和社区的结合, 政府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 社区组织一般是行业性和专业性的, 以维护其成员的权益为主要职责。市政和社区的结合, 形成了社区安定和谐的有序结构。
三、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突出, 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 并鼓励企业参与, 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 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 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 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 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而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 支持社区发展。在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 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 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投入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 增强政府对社区建设意义的认识, 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2.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及收取的服务费用, 如加拿大的社区建设资金, 政府拨款占60%、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 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 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 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 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 由社区管理实施。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 经费拨款也主要用于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 社会捐助不多, 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 主要靠收费维持, 这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 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 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 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应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调动各方面力量, 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3.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社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所指出的, “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 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 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 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同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 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目前, 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 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 特别是4 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 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 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 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 社区服务需求量大, 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 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作为城市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 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4.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 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 机制灵活, 社会参与广泛, 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 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 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 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提供服务, 不但行政化倾向突出, 而且负担过重, 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 (民间) 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 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 促进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辛.上海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社区四化建设总结 篇8
一、充分认识社区党建工作与构建和谐社区的密切关系
构建“本质稳定、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生活幸福”和谐社区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就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汇集智慧,凝聚力量,共同推动。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就我们华苑服务处来讲共有居民2万多人,其中社区党员1648名,这些社区党员大部分为离退休、有偿解除劳动人员,他们在企业工作是都是骨干,曾经为油田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现在他们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现在的“社会人”,成为一名普通的居民,那么如何让他们在社区生活和建设中再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地位就显得尤为突出。不管是治安稳定、环境美化,还是繁荣社区文化,这些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域都需要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和带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共建和谐美好家园的实践当中。可以说:
第一,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党员是社区居民的中间力量,加强社区党员的正面教育,使他们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政策,并通过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树立榜样,起到在社区居民中正面宣传引导教育的作用,从而使广大社区居民真正了解到上级政策、形势,促进社区稳定。
第二,加强社区党建,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促进社区服务。服务社区是我们服务处的一项中心工作,直接影响着居民满意率的高低,完善社区服务关键是要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家庭邻里之间的和谐,带动单元楼栋之间的和谐,最终促进社区的大和谐。充分发挥好社区党员在党组织和居民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他们查民情、为民意、解民忧,切实完善社区服务水平。
二、深刻分析当前社区党建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党组织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表现在思想观念还比较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管理经验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等方面,对如何切实有效抓好社区党建工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直接影响了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欠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中方法单一。个别社区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和管理抓的不紧,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从根本上调到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社区党员奉献社区参与面不广,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是教育引导不够,一些社区党员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身要求,有的甚至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认为自己在原工作单位已经尽过义务,用不着再为社区做贡献。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组织动员和发动工作做得不够深入扎实。
四是社区党组织工作繁杂事无巨细,影响了工作的深入,表现在社区工作的工作任务重,几个部门安排工作,上边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事社区党建工作人员少,工作忙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从而给社区党建工作的落实带来了难度。
三、认真研究解决社区党建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思路
社区党组织根植于居民群众之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密切党群关系、创建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实施社区党建工程建设要达到预期工作目标,就必须在把社区党建搞扎实,抓深入上下功夫。
一要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在认真调研、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努力消除“空白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要选好配强党支部班子,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途径,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工作、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党组织中来,同时,还要加强对社区党组织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并实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强化社区党员管理,增强社区党员的先锋意识。积极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坚持做到一手抓教育、管理和监督,一手抓关怀、帮扶和服务,努力形成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针对社区党员结构层次多、素质差异大、流动变化快的特点,社区党组织要突出抓好分层管理,确保社区党员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停。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发放流动党员联系卡,掌握其流向:对离退休党员,做好组织关系转接盒教育引导工作:对生活困难党员,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切实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要强化社区党员教育,落实好分类施教。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为老党员过政治生日”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到“退岗不褪色”,自觉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余热。在家属、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党员中开展“入党为是么、党员图什么、为党做什么”大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树立先锋意识,自觉为和谐社区建设做贡献。在流动经商党员中开展“经商不忘义”教育,引导他们诚信经营,争做文明经商户。
三要提供载体,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社区的积极性。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比较有效,“点”是通过深化“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份真情献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个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线”就是把社区党员骨干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和谐社区业务督导队”和“党员志愿服务队”这样的形式,让他们针对物业管理和服务找问题、提建议,强化志愿服务机制,营造和谐氛围。“面”就是通过开展“和谐家庭”“红旗楼”创建活动,选树标杆集体,连户成楼、连楼成片,以家庭邻里的小和谐最终促进社区整体的大和谐。
【社区四化建设总结】推荐阅读:
如何落实社区党建“三有四化”07-31
社区无传销社区建设工作总结09-20
社区建设季度工作总结08-11
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08-23
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总结08-29
社区干部作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05-27
二社区平安建设工作2011年工作总结06-08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及总结06-29
长庚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07-03
西域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