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

2024-10-13

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共6篇)

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 篇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作业在这中间担任了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 信息技术的作业大多反映在电脑中, 属于无纸化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作业完成率不高, 小组合作中大多由一两个同学完成, 且抄袭、复制现象严重, 创新不够, 有些限于设备条件的落后, 根本完成不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 这样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长此以往, 不仅在学生心中, 信息技术作业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任务, 同时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 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由此可见, 在新课程改革下作业设计的地位更加突出, 关注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课堂作业的设计应该做到的几个方面。

1. 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 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

根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 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 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从而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因此, 我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尽可能把作业分成必做题与选做题两个层次, 必做题是基础题, 而选做题则是提高题。例如, 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第二小节“单、双分支选择结构”这一节课的教学时, 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 要求所有学生先完成必做题, 必做题完成的学生再去做选做题。其中必做题为:某市的士费起步价8元, 可以行驶3公里。3公里以后, 按每公里1.6元计算, 输入的士的公里数, 编写程序计算顾客需付费多少元。这题只要用本课时知识点就可以解决。选做题为:任意输入一个整数, 编写程序判断这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并输出该数及判断结果。这题必须结合以前的知识点才能解决, 比必做题的难度大。这样设计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作业设计要从生活出发,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就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 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 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其学习欲望, 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样一个教学任务, 是否与日常生活结合, 收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文件的下载》教学时, 我进行两种不同的设计, 布置两种不同的作业。

第一种设计:在前两个班, 我让学生任意采用一种下载工具下载一个文件, 结果很多学生兴趣不大, 任意下载一个文件, 应付交了作业, 接着就赶紧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虽然这样做也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会下载文件, 但总体感觉课堂组织比较松散, 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种设计:鉴于以上情况, 我知道很多学生对Flash动画很感兴趣, 他们平常玩的一些在线小游戏也是Flash动画, 但是很多Flash动画没有下载链接, 学生对于没有下载链接的Flash动画的下载经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我在剩下的三个班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我先让学生欣赏一个搞笑的Flash动画, 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让他们尝试去下载一个自己喜欢的Flash动画 (可以是游戏) , 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经过几番努力, 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完成, 忙着寻求老师的帮助。于是我适时向他们介绍两种下载方法, 一种就是利用通用下载工具Flash Get (网际快车) , 另一种就是利用下载Flash动画的专用工具Flash Capture。经过我的指点, 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同时他们也明白了, 不是所有文件的下载方法都是一样的。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作业, 可以看出第二种设计布置的作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是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 容易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3. 教学设计要和其他学科整合, 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作业

新课程很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不同的学科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汲取。因此,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包括作业的布置, 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 设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作业, 既有学科综合类的, 又有学科渗透类的, 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将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合理利用。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一节中的第三小节“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课的教学时, 我结合《红楼梦》的第二回、第三回的部分内容, 分别给出林黛玉进贾府拜见贾母的文字描述与路线图, 请学生找出贾母住处位于贾府大门的方位, 进而让学生比较用文字与图像表达的不同;又分别给出人物关系的文字描述及结构图, 请学生比较文字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文本信息形象化和结构化表达的实际价值。而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第二小节“选择结构”这一课题的教学时, 我给出飞船的飞行速度, 让学生结合物理学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的相关知识, 用VB知识编程来判断飞船的飞行情况, 从而让学生学会用不同分支的选择结构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可见, 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学生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信息技术课堂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 既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又要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切实为教学服务, 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 篇2

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

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18—01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将猜想作为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信息课程中的作业设计 篇4

一、信息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融入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工业产品三维仿真设计制造:三维软件智能造型—>实体零部件数控机床加工—>产品组装调试, 许多制造企业已实现这一生产流程。西门子NX系统软件融合了三维智能造型、二维工程图生成、虚拟装配、机构运动仿真、运动学分析、装配干涉检验及结构受力分析等智能制造技术, 功能强大。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效率, 在接下来的零部件CAE分析、CAM加工过程中, 智能化设计的优势更加显著, 与传统机械产品设计相比, 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智能化设计可以使得复杂的产品设计及工程问题简单化, 通过设计人员的规范化管理、设计任务的合理分工, 使得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团队的协同性与个人的独立性并行, 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机械产品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二、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选题。目前机械产品设计可以是按照市场导向、没有参照的全新的创新设计, 也可以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模仿和改进的创新设计。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选题范围比较广, 如结合教师科研课题, 融合学生机械创新项目, 参照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的传统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卷扬机传动装置等。但是对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要求基本一致:①理解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 对产品的零部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 运动学仿真、结构受力分析, 完成机械产品二维装配工程图1张;②绘制重要承载轴、传动齿轮等部分零部件的二维工程图各1张;③编写机械产品设计说明书1份。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以三维虚拟模型总成及传统实物模型总成作为参照, 学生通过对三维虚拟模型、传统实物模型的零部件测量核算、获取模型结构尺寸参数, 对课程设计任务产品总成及其零部件进行设计。课程设计根据工作量的不同, 以个人或小组团队为单位进行, 各单位课程设计不同题, 或者同题不同数据规格, 以常见的减速器课程设计为例:根据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出功率选择合适的传动类型, 经校核计算选择对应的齿轮类型、材料、参数, 计算轴径、选择轴承等, 各单位完成各自课程设计任务[3,4]。

2.课题三维智能设计。作为西门子NX授权教学培训高校, NX系统软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经NX系统软件教学课程的训练学习,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NX系统软件三维智能设计、虚拟装配及运动学仿真的方法步骤, 能够独立熟练的进行机械产品零部件设计。基于NX系统软件的三维智能设计, 可以将学生的机械产品设计意图用虚拟三维模型形象的表达出来, 当设计过程中发现产品零部件需要修改时, 方便学生对任务产品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修改, 在面对构造较为复杂的大型课程设计任务产品时, 也便于实现学生间的分工设计, 团队合作。二级三轴式减速器箱体、箱盖、各级传动齿轮、轴等的设计, 综合运用了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典型零部件设计知识, 零部件三维智能造型如图2所示。在NX系统软件上, 将减速器各零部件的三维智能造型进行虚拟装配, 通过装配爆炸图分析各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利用装配干涉检查功能, 查看减速器总成设计是否合理, 如存在干涉现象, 则需优化设计参数, 修改零部件三维模型。减速器装配总成及爆炸图如图3所示。

3.关键零部件的运动学分析。NX系统软件的运动学分析模块, 可以方便快捷的对减速器传动轴、传动齿轮等关键零部件进行运动学分析, 验证减速器总成设计效果是否合理。在确定输入或者输出任一运动参数的情况下, 使用NX系统软件运动学分析即可计算获得整个减速器的运动参数, 进而效验传动齿轮等关键零部件是否符合减速器的设计要求。对任务产品的装配总成进行干涉分析, 可检查减速器各运动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与其他零部件发生碰撞等干涉现象, 尤其齿轮与齿轮之间、齿轮与箱体之间, 进而检查零部件的设计及装配方案是否合理。

4.主要零部件的受力分析。NX高级仿真和其他有限元分析软件基本操作一致, 分为创建有限元模型、创建仿真模型和后处理。确定减速器输入轴的功率后, 即可根据减速器的设计参数, 计算获得各轴及传动尺寸的受力情况。通过NX系统软件对关键零件进行受力分析, 进一步检验零部件和减速器整体设计装配是否合理。当确定某个零部件其结构关键部位受力情况超出了材料本身的许用应力时, 需要对该零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重新效核计算, 优化受力结构, 从而使任务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5.二维工程图的生成。将虚拟装配和模拟分析没有问题的减速器总成三维模型, 及所有定型的零部件, 经NX系统软件的工程图模块, 智能转换生成包含三视图、轴测图等的二维工程图。对自动生成的尺寸标注进行检查修改, 或手动添加尺寸标注, 然后根据实际机械加工需要, 标注相关加工信息、技术要求、工程图编号等, 完成所有零部件及装配总成的二维工程图制作。

NX系统软件作为高端CAD/CAE机械产品信息化设计软件, 将其引入到应用型大学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 符合当前“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大环境下企业、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改善了机械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制定出一套完整, 且行之有效的基于NX系统软件的课程设计指导规范, 仍有很多工作等待完善, 如:如何检验及评判学生机械设计课程学习的质量?如何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等等, 都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开发出一套实用的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海, 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设计 篇5

语文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完整科学的教学设计离不开作业布置环节,传统的语文作业设计得过于简单、呆板,大多是规定背诵、抄写、写作之类,没有发挥其所应有的最大价值。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对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也起到重要的检查、考量作用。好的语文作业设计,不仅能及时巩固语文课堂所传授的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能达到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知学、好学、热学,使其真正爱上语文,能用心去感悟语文的美。

一、拓展型作业的设计

(一)设计词句摘录作业。教师可让学生将学过的词语整理成成语卡片,如搜集AABB式、ABCC式的短语,搜集含数字、动物的成语。让学生摘抄文中佳句,使其在摘抄中夯实基础。

(二)设计收集文章资料作业。指导学生阅读、收集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及资料。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查找资料能力,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量。如学习《窃读记》一文后,可鼓励学生阅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资料。

(三)设计办报作业。给学生大概的主题方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结合自身的主客观实际进行手抄报设计。如在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后,作者的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可以布置搜集资料,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并进行评比。这样的作业是检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大展示的一个舞台。

二、操作型作业的设计

(一)以画呈情呈境。课文中涉及许多画面美的文章,在学习课文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把情景呈现于纸面上,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荷花》《小池》等写景文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荷花、小池,使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走,将荷花、小池跃然于纸上。

(二)以实践验真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重于灌输,把知识的重难点解释、灌输给学生听,这样的教授形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贴近文章事实,便于学生突破课文知识难点。比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布置自主预习作业,让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把文中所提的实验做一做,总结归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通过自身实践获得真知。

(三)以用心观察事物。利用每周双休日的时间,可以设计一些使学生走近大自然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到野外找找课文中所学过的一些动植物,如荷花、壁虎、蟋蟀等,对比下跟课文中的介绍是否一致。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了解课文所学事物,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表述型作业的设计

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应注意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的搭配。低年级,应建立学生每天向家长汇报制度。学生可以述说一天中学到的新知识,说印象深刻的事。家长则给予孩子必要的思想诱导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矫正。教师通过家长会、家长留言、学生自我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作业情况。这一看似简单的作业,却包含着“学生观察吸收——内化理解——语言表达”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为中、高年级写作文打好选材、语言等方面的基础。

(一)内容转述作业。即转述他人内容,可以详述、概述、改变人称、语气,但不改变原意。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得到训练。

(二)专题讨论作业。类似压岁钱怎么花、双休日怎么过等话题,通过孩子与家长、同学的讨论,可以明辨事理,发展思维。

作业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的一环,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观急需转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新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如何优化历史作业设计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减负优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111

前不久,江苏省召开了工作推进会,旨在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既是新课程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减负” 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普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要求和质量,而是更需要教师从深层次上严格把好作业质量关,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从而在根源上减轻学生的负担,真正体现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理念。

那么教师应如何使作业少而优、小而精,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略的看法。

一、作业设计要追寻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精神

传统的作业设计一般只侧重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使其在学习中处于较为僵化、被动的状态。在课改中,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务虚,难以把握,仍将教学的重心斜向于“知识与能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三维目标是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应依据课标,遵循学生认知情感需要和规律,重视对教学材料的深度挖掘,编写出相应题目,从而使学生从作业中获取必要的知识经验。比如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伟人、名人的故事、图片、个人简介,还可以以写故事的形式“话英雄,赞名人”等等。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相关历史信息和知识,提高历史能力,又能使其以榜样为力量,反思和感悟历史,找到人生道路上前进的方向。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灵活性、多样性与实践性

在布置作业的时间上,传统做法是学完新课后再进行布置,如今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前可让学生到图书室或上网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到社会上搞调查研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一定的准备等等。课中可以安排一些无纸化作业,如考察、表演、小实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再及时加以有针对性的分析点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除了课内活动外,亦可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积极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从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的良性循环,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作业设计还应趋于开放性和思维性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和构成包括诸多因素,除知识传授以外,还包括能力培养以及潜力开发。笔者同样认为,布置作业不是为了追寻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方法及其对人或事的客观评价能力。所以在作业的内容设计上应体现出开放性、探究性,这样的作业主要有:①专题搜集性作业。即围绕某一专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平台和渠道广泛收集、整理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融合。②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自发学习向自主学习的有效过渡。③研究性作业。这种作业布置模式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布置研究性作业的时候要讲究可行性、实践性以及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指导,但不可越俎代庖,让学生单独或团队协作完成。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重任迫在眉睫。因此,新时期下作为体现这一目标的作业设计也被赋予了崭新内容和时代内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时刻遵循“有教无类”的精神,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转变作业设计思路,提升设计内涵,杜绝一刀切。与此同时,作业的设计既应体现“人性化”理念又要符合“科学化”原则,方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上一篇:创新中心下一篇:重型柴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