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信息化课程

2024-11-01

旅游信息化课程(精选12篇)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1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提高全体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课程富于立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更加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必要手段。

一、整合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视频、音像、文献资料查寻的新领域,它所产生的信息含量日益剧增,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师生展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百科全书,展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信息技术构成多媒体资源共享,专业和相关课程教学网站的信息资源不断更新,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互融性。这恰恰可以满足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目标:

1.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选取与序化,使之更加适用高职学生。

2.通过课程整合,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建设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3.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出高速发展的旅游类产业相适应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职业素质的旅游类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主要内容、教学方法

(一)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对吉林省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起到理论指导和现实的推动作用。借鉴国内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先进经验,对信息技术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改革,提出新的理论和课程设计,树立多元课程评价,设计多元考核评价,以职业能力导向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评价内容,探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 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详实的数据资料,进一步研究二者整合的重大战略意义。

2. 对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进行探讨,着眼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剖析,寻求二者的共性与个性,在此基础上探寻二者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3. 通过案例分析,为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4. 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实证研究。针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进一步分析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创新并完善课程改革。

5. 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和内容选择,真正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转变。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授课方法,为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个性化的学历教育、终身教育、教育培训和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等多种服务。

(二)教学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前计划、课程设计、课程观察、课后思考等几个环节,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2.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搜集与整理分析,考察国内高职院校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课程整合提供有益的借鉴。3.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考察、座谈等方法来了解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现状,为课程整合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4.个案研究法:搜寻和确定有意义的个案,真实、客观地进行描述,充分地分析个案中的各个变量要素,并从中归纳出一个或数个经验性的结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程整合中去,使之具有普遍性,实现理论突破和课程创新。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众多材料和经典案例的分析、综合、归纳,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为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提供成功的经验和范例。

三、意义

信息技术已应用到学校各个领域并受到高度重视,形成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软硬件环境,具备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向网络资源化深度推进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实现教学资源与信息的全面扩展,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采集、分类、归纳知识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科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进入网络世界收集资料、扩展视野、获取新知、解决疑惑,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开展更具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支持;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的作用更为突出,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在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上,探索和创新课程的改革模式,提出对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若干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吉林省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与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的全面提升,增强课程的多元评价指标和多元考核模式,实现学生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为吉林省的旅游类专业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2

我眼中的屏风四美

学院班级

机控学院机械09-3班

3099990673

黄林炼

指导教师

秦彬老师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古已有之。中国是旅游古国。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美好的人物景物都是建立在真、善、美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唤起令人愉悦的审美感情。只要善于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咱们美丽的桂工校园也到处充满着美丽„„

屏风四美之一

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在美丽的桂工校园,巍巍屏风犹如一位智慧老人,咱们的九教,图书馆就像两个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两个相互依偎的孩子坐落在这位圣者的怀抱,汲取智慧的精华。山和建筑以及一代代桂工人与大地天空形成一幅相互辉映之美。

屏风四美之二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在我们美丽的第九教学楼的中央有着这么一座塑像,前面的“探索”二字诠释着一代代桂工人凝结出来的桂工精神“艰苦奋斗、砺志进取,和衷共济、克己笃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象征一种文化与智慧之美。

屏风四美之三

位于屏风小区内的“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四个大字以其飘逸的行笔,犹如生动活泼的我们,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欣赏着心里默念这四个大字,给人以青春,活泼的美感。

屏风四美之四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3

【关键词】旅游院校 瑜伽旅游 职业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59-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旅游院校教育应以强化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作为旅游高职高专院校教育重要的一个文化基础课程——瑜伽旅游,应顺应当前社会旅游人才需求和行业企业的变化形势,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和学生学习技术技能有机融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实现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一、旅游院校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是时代赋予的现实课题

(一)旅游院校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社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凸显出职业化的特征,为行业、企业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化社会发展必然产生对人才职业化的需求,作为旅游院校的基础文化课,瑜伽旅游教学应以行业、企业服务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提高瑜伽旅游人才的技术技能。因此,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当前旅游院校课程体系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2015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措施。其中就要求学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因此,瑜伽旅游作为旅游院校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必须彰显职业化特点,对瑜伽行业企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式和实践教学过程,以进一步深化瑜伽课程教学改革。

(三)提升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在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旅游院校是高级旅游人才的主要输送基地,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本营,目标就是就业,而就业的前提就是让在校学生要有熟练业务的技术技能。从这一要求出发,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就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其课程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从业技术技能,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为提升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旅游院校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的独特价值剖析

(一)从瑜伽行业本身来看,要求教学突出职业性。瑜伽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如今其健身效果得到国内百姓的公认,是一个健身运动项目。在西方国家,瑜伽健身就被视为温和有氧运动的首选。据有关媒体报道,在美国国内有上千万人在练习瑜伽,已经普及到社区内各个领域。瑜伽教练,已成为欧美比较热门的职业之一,其中高级教练年收入可高达数万美元。在我国,有调查结果显示“瑜伽健身指导师”将作为一项新技能进行实验性培训,预测未来我国对专业瑜伽人才有相当大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瑜伽的发展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对健身市场需求的瑜伽职业人才训练培训处于不规范、无人统一管理的局面,供需矛盾突出。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去解决现实的课题,这也为相关部门实施瑜伽教练职业素质教育指出了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出面规范统一管理,使瑜伽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瑜伽职业技能教学培训实践中,加强对瑜伽行业职业教学理念的推广,使瑜伽文化基础知识、经典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操作贯穿于职业化教育过程中。

(二)从旅游行业发展来看,瑜伽旅游教学必须凸显职业特色。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和快速发展,国际、国内旅游人才竞争激烈。要促进旅游业获得大的发展,旅游院校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和旅游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为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旅游院校要把握当前和未来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使职业化教育与现实需求相互融合,培养旅游人才具备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因此,从职业教育的功能来看,瑜伽旅游教学应充分利用瑜伽文化素养渗透功能,结合高职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

三、实现旅游院校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的途径

(一)明确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总目标。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的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瑜伽教练(瑜伽健身指导师)为职业目标定位,根据国内外瑜伽行业的分类,对瑜伽行业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行业分析。并结合将来瑜伽行业岗位特点发展的需求,追寻以瑜伽职业技能为主,探索瑜伽行业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职业化教学过程。因此,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修习瑜伽实际操作技能与解决瑜伽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瑜伽旅游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凸显“职业化”特点。

(二)对瑜伽健身行业或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旅游院校职业教育是直接为旅游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旅游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与国家和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适应。因此,在构建瑜伽旅游课程职业化体系时,应充分考虑该行业背景对瑜伽旅游课程建设的影响。结合瑜伽国际行业标准化要求、认真分析瑜伽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针对瑜伽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瑜伽行业所需人才规格要求变化、人才市场变化等方面动态,从而构建和完善瑜伽旅游课程教学体系。

(三)构建和完善瑜伽旅游课程体系职业化内容。旅游院校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旅游人才。瑜伽旅游课程培养的主要是瑜伽教练(瑜伽健身指导师)人才,在培养中要注重职业意识的激发和职业道德的渗透。首先就要对瑜伽行业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具体的职业分析;然后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结合瑜伽行业领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对旅游院校所培养的瑜伽岗位所需人才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定位;再次深化分析职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最后构建完善瑜伽旅游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化,包括该课程的设置、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开发等。

(四)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与教学评估机制。瑜伽行业市场的管理是一个创新加强社会体育管理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职能,把瑜伽“管”起来。对目前我国市场上流行的瑜伽进行引导与规范,综合市场上瑜伽各派系,组织专业人员,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健身瑜伽的特点,在瑜伽健身管理的过程中,要引进教育体系中课程管理模式,制订完善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要求把瑜伽教学纳入学校体育教育领域范畴,成为国家体育教学认可的运动项目,避免体育项目审批的复杂性,并规定要求用体育教学课程的概念去规范瑜伽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用教材、教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估去规范项目活动标准化管理,使得瑜伽理论意义概念化落到实处,便于操作,以满足我国群众体育对健身瑜伽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权益,便于国家灵活地对瑜伽项目进行科学规范管理,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宁著.瑜伽旅游——新生活方式[M].湖北:湖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韩伟东,王云.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职业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肖宁. 瑜伽职业化培训与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互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2)

[4]杨卓越, 丰佳佳. 瑜伽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N].中国体育报,2011-05-16

[5]一禅.如何提高瑜伽教练的职业教学和能力发展.跟我学瑜伽 亚洲瑜伽网--瑜伽论坛 [EB/OL]http://bbs.ayoga.cn/

[6]“瑜伽健身指导师”将成为一项新技能[EB/OL].http://www.v252.com/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550);2012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JG12C07)

【作者简介】朱小丽(1978-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设置探讨 篇4

中职学校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明确专业教学内容,不断吸收、学习旅游行业实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教学内容体现出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先进性。为此,我们申请了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四省市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案例研究”。通过该课题研究了解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现状,解决旅游信息化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省市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现状调查

我们对武汉市财贸学校、昆明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广东省河源理工学校、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四所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了解到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现状(以广东省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见下页表格)

四省市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旅游专业建设起源

随着我国行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企业对中专服务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也跟随其变化走向繁荣;从四省市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旅游专业最早建设于1982年,最迟是1999年。

2.开设旅游专业信息化课程的条件

从四省市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各学校都实现了班班多媒体,最多机房数为20间,最少机房数为4间,可见旅游专业信息化课程开设硬件条件成熟。

在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各学校旅游专业都在高一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为学习旅游专业信息化课程储备了知识,并具备了操作能力。

旅游信息化教学关键因素是师资,师资是决定旅游信息化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旅游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本科和本科以上为100%,其中研究生比例最多为33 %,最少为3%。数据显示,各校师资均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需再进修学习相关旅游专业管理软件就能够胜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3.从课程设置看旅游专业信息化管理教学现状

2009年,笔者编写了《旅游行业软件实训教程》教材后,开发了该课程。随后湖北省武汉市也开设了相关课程;另外,2010年至今,武汉市教科院连续四年组织了旅游行业软件项目的相关比赛,以赛促教,使武汉市在该领域的教学全面普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调查数据显示,武汉、济南两地学校开设了旅游行业软件课程,而昆明、广州没有开设,但四所学校都开设了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教材的选用将决定是否教授旅游专业信息化管理内容。

2012年,笔者又参与编写出版了《前厅服务与管理》(科学出版社)教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和技能学习规律,结合酒店前厅工作岗位设置及服务接待工作顺序,将教材分为预订员、门童、行李员、接待员、话务员、商务中心文员、收银员、金钥匙、大堂副理、前厅部经理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结合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的实际,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将酒店管理系统操作的应用落实到前厅服务的各岗位。特别是将前厅各项管理内容——数据统计形象地以软件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更形象、直观地实施教学,克服了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只重理论,缺乏实际操作的缺陷,完善了前厅服务的教学内容。

4.旅游专业实习单位信息化管理存在差异

“企业必须使用信息化管理”是国家对酒店开业所要求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所以四省市提供的酒店都是四星级以上,他们全部使用行业软件。学生进入这样的实习单位就必须了解、掌握信息化管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工作。

旅游企业中旅行社管理软件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旅行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旅行社只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进行业务操作,而没有使用旅行社行业软件,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了相关软件知识走向旅行社企业后,承担着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普及、推广任务,从而更受旅游企业欢迎。

5.从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变化看知识需求

根据全国各地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各地的中职学校出现大专、中职、综合高中三个办学层次,其中中职教育以培养服务人员为主。为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负责,让他们在学校学习到先进的专业知识,了解前沿学科知识,具备旅游信息化实操能力。只有将学校教育发展空间最大化,才能使教学跟随企业变化,使学生存储应具备的知识。

从四所学校学习岗位中可以看出,中职教育的学生岗位由最初的服务员到总经理,他们职业道路的差异,体现在岗位上的不同,服务员与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差异来自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部分就在于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之中。所以,我们应完善中职教育教学,为学生的成材提供先进、务实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

实施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教学的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开设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是解决旅游专业教学与企业信息化管理脱节问题的最好方法。为此,我们将从旅游专业信息化管理课程教学中积累经验、反思过程,将信息化管理课程教学成果推广,希望与全国同行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摘要:本文从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四省市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案例研究”的问卷调查切入,了解湖北省武汉市、云南省昆明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济南市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的现状,从旅游专业建设起源,开设旅游专业信息化课程的条件,旅游专业信息化管理教学现状,旅游专业实习单位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差异,学生实习、就业岗位变化五个方面阐述了中职旅游信息化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旅游文化课程总结 篇5

专业:粮食工程

姓名:李刊

学号:110107915 记得上个学期就听说过旅游文化这门选修课,并且在自己平常的游山玩水中都是不知道看什么,所以这学期就选择了这门课。现在已经到了这门课结束的时候了,想想这10周的时间里,我对旅游这个休闲活动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旅游文化

在第一次课上,老师就讲述了旅游的好处以及各地的风景名胜。在旅游中我们发现美,在旅游中我们感受美。在旅游中我们领略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中我们陶醉于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每一片地域都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文化。如前所述,从本质和功能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虽然它必须以支付必要的花费为前提——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但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是文化享受”,经济在旅游活动中仅仅是起保障作用,“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

/ 6

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 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2 / 6

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

宗教文化

在课上,老师也介绍了各地的宗教文化: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生之路。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社会名流们扬弃了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而最终选择信仰佛学、皈依佛教呢?佛教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磨合,直至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佛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佛教强烈的出世是缘于人生的困惑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着力于以人心为本解

/ 6

决人自在的困境,提升生命质量以达致社会和谐。佛教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并说,“有此身故有是苦”。苦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这不仅在说痛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在说,因为人生有痛苦,有生命的困惑,才有对超越的追求及宗教的沉思。人的欲望、贪婪使人生有痛苦。佛教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修成佛道定为人生终极目标。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控于业力,业力受控于人心。因此,解除痛苦,达到人生目标之道在于明心见性。佛教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人的本性与本心与佛的本性无本质区别,“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可以修炼成佛,只需“识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社会或他人,不信赖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不依他力”,全靠自力,自己的觉悟,自己的修行,“自贵其心”,“自净其意”就能完成的目标。

建筑文化

最后几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各地的建筑文化。现在就以质朴敦厚的北方建筑 风貌作分析、研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 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 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 方正的格局。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 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

/ 6

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 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 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 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 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 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 风韵的古朴粗犷。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老师已安徽宏村为例讲述了古代建筑中的风水理念。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位于黄山南麓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

/ 6

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承志堂、德义堂等。徽派传统建筑气韵在宏村体现的也是淋漓尽致,无论是高矗飞檐的祠堂,还是普通的民宅楼房,不仅气势宏伟,而且韵味无限。这主要是由于宏村这些徽派古建筑的块面是由无数流动的线条组成,给人厚重与轻松、压抑与豪放的感受。在宏村马头墙起伏高低不同、湖面的波光闪闪烁烁、村中的溪流清流曲曲折折,这些形成了宏村建筑风景的音乐旋律。近千年来宏村也经历了沧海桑田,今天的宏村以她独特的方式保留着这些,标志着皖南文化内涵的古貌遗风,她们也成为宏村文化的一棵奇葩,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专家、游人,大家纷纷从四面八方来寻访宏村,从这徽派传统民居中汲取营养。

作为一个工科的学生,有幸选到旅游文化这门人文科学我感到很开心。由于专业是粮食工程,主学大米与面粉加工,所以对市场上各种食品的认识都还不够,也就没能将旅游文化与本专业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但在马老师的讲授下,我感觉受益匪浅,以后要学会旅游,而不是随着人山人海看人头。尝试着了解景物之中包含的文化,真正的达到旅游放松身心的目的!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6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构建教学体系

1 概述

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使得我国旅游业获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逃避的一个现实,易言之,缺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旅游从业人员十分匮乏,造成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较为坚强的后盾作支撑。为适应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及其相应的英语课程,然而,鉴于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同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从业人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构建完善的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2 我国高校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

2.1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未能同现实相接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旅游企业的服务及其产品具有多变性与多样性,高校旅游教育应围绕这些特点进行整体把握,适时地对旅游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然而,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英语课程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教材,缺少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进行服务的特色性教材。过多的注重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不新颖甚至陈旧,没有较广的、较深的知识面,更别提突显旅游业发展现状了,同旅游行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2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形式。鉴于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旅游英语教学同样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过多的侧重于英语语法的讲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实践的机会,势必影响学生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倘若实践教学内容不改革,仍然采取这种传统甚至过时的教学的模式,而不注重旅游英语口语化的提高,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更不用说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从业人才的培养了。

2.3 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我国旅游职业的要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形成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工具、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作为人才培养的取向以及学科知识的生产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关注于学科知识的体系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尤其是旅游企业的需求。当前,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同我国旅游市场的要求存在差距,可以说是脱节,主要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要想独立的完成旅游管理的相关工作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较多的机会去接触旅游业实际问题,实践性学习不足。

3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旅游与英语紧密结合的目标体系。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基础,在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时,我们要以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

旅游英语是一门旅游管理同英语语言相交叉的学科。针对于旅游英语课程而言,应集中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旅游职业素养作为核心,同时贯穿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同旅游业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3.2 构建软、硬件双向发展的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和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短期实践,或者聘任拥有丰富经验的外教亦或是选送一批优秀的旅游教师到国外发达国家进行研修和学习以增强教师队伍。硬件主要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组建并加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旅游院校可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同现代化教学相一致的设施,同时可采取校企共建措施,营建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训教学环境。

3.3 构建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职业能力导向的运行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导向,按照旅游业职业的岗位群进行初步的分类,从而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分解。同时,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辅,由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旅游院校可设立一些特定的岗位环境或者职业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的学习和实践,同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交流,通过一系列同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职业导向的运行体系能够调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英语课程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解决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占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D].硕士论文,2010(02).

[2]刘世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王雅平.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7

关键词:BB平台,实践教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支持百万用户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 该平台以教学、交流、共享为核心目标, 充分发挥了网络教育的优势。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是旅游专业的必修课, 虽然它是第一批申请建设网络课程的课程, 但其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响应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号召, 同时鉴于BB平台的优势, 我校尝试基于BB平台对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基于BB平台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设

BB平台具有信息量大、信息共享沟通迅捷的优点, 故我校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把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化, 分为选、用、育、留四大模块, 每个模块由不同章节组成, 每个章节又细化为不同层面的知识, 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理解的知识点及每个章节的重难点等。同时, 每个章节又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方便自学和自查,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BB平台信息量大的优点把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有效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线下, 学生可以先进行相关内容的预习和预热;课堂上, 教师重点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相关知识在行业中的应用。

1.BB平台的资料库建设

BB平台拥有强大的知识共享功能, 因此我校在原有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辅助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重建, 增加了很多行业的相关资料。BB平台已建设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PPT课件、教学文档等, 重点建设了案例库、行业资料库、留声园等。尤其在留声园板块, 其中一部分留给学生展示他们的小组作业, 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当然小组作业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另一部分则为学生、教师和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搭建了一个让三方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板块的学习和交流, 加大学生参与力度, 鼓励学生在这个板块自由发帖, 同时开启在线交流和沟通功能, 另外还可以赋予学习委员一部分教师管理权限, 以便其随时补充学习资料。

2.基于BB平台的教学实践

(1) 线下和课前学习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需要学生了解行业实际,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校引入了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在每一章的开篇案例中针对每个板块中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和行业实际有密切联系的, 要求学生在线下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将课前案例和行业相关资料放入拓展学习板块里供学生阅读学习, 同时在课程文档模块做了相关知识点的提示,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如有疑问可以反馈在BB平台讨论板块中, 另外要求小组组长归纳总结同学们学习中的疑问。教师课前先进入BB平台浏览讨论板块的留言, 了解基本情况后, 在课堂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2) 线上和课堂教学

学生经过线下的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 课堂上教师则应切实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 教师进入BB平台, 一方面进行课前案例的回顾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另一方面对专业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讲授中教师不要一言堂,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鼓励学生就某个知识点进行质疑, 也可以就BB平台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3) 线下学习和课后学习

仅在课堂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在课后可以登录BB平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和学习。特别是一些学有余力同时又对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感兴趣的学生, 就可以利用BB平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BB平台的拓展板块中有专业的学习网站和学术期刊, 可供学生参考学习。例如, 在教学中, 有些学生已经明确了将来在本行业就业或者进一步深造, 那拓展板块中的材料阅读、网站链接及学术写作就能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课下学生通过登录BB平台, 可以查看相关案例分析, 结合每一章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 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中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 线下辅助性拓展学习

我校基于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行业性和应用性, 同时邀请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监、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及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BB平台留声园讨论板块会定期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由于我校有不少毕业生从事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 所以可以邀请他们定期与学生在BB平台进行在线交流, 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资料和知识。

3.基于BB平台的期末考核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单一的闭卷笔试模式, 注重知识点的识记, 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较少, 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质疑能力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得到全面的考查。而要想对学生的表现有全面综合的衡量和评价, 教师需要对学生是否进行了课前学习、是否参与了小组讨论、是否参与了资料库建设及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是否进行了课下学习与课后复习等了然于胸。BB平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BB平台的实践教学环节, 同时积极开拓学生视野, 使其了解行业最新状况,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亦是如此, 故在利用BB平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就行业管理热点、难点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如果观点有创新、有思索, 那平时成绩就会增色不少, 这样的考核体系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要培养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者、使用者, 更要培养一些有质疑、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基于BB平台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成效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均有提高

从建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辅助课程开始至今已经历经四届学生, 学生们普遍反映BB平台和课堂教学结合得比较好, 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 学生增强了对行业的把握、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 通过对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下发的问卷进行分析和对学生的深度访谈, 我们了解到“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比其他课程, 在BB上的资料、资源会多很多, 讨论板块也很活跃, 学生留下的足迹较多, 发挥了一个平台应有的效用”“往届小组作业能共享, 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借鉴”“师兄师姐的留言能保留, 分享了学习心得”“两个班的资料作业、评论可以及时共享, 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 特别是质疑”“学生知道写学术论文的注意事项”等。

2.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中, BB平台知识库经过师生多年的共同建设已经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平台, 知识共享效用得到一定的体现, 但沟通功能尤其是在线沟通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经过访谈得知, 平台还存在如“登录BB太麻烦了, 不如QQ群分享方便;QQ手机能登录和下载, 但BB手机登录下载不了”“通过校园网登录BB很慢, 一般都是由学习委员和组长下载相关课件、资料然后共享”等问题。

3.与行业从业者的沟通有待进一步推进

由于旅游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工作特点, 教师很难有整段时间和学生进行完整的沟通和交流。虽有一定的客观困难存在, 但教师还是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和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把相关内容分享到BB平台上, 供学生们学习参考。

●基于BB平台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进建议和措施

1.学校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大力宣传鼓励BB平台的使用

很多学生和教师不愿意使用BB平台的一个原因是网速较慢,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BB平台使用更加快捷方便。同时, 学校应加大宣传, 鼓励师生使用BB平台, 可以把BB平台的使用列为期末考核的一个参照体系。

2.教师应注重BB平台功能的全面开发和使用

我校的BB平台建设得比较早, 相当一部分课程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尤其是应用性学科。因此, BB平台中知识库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要和行业发展同步, 要定期更新, 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学科前沿知识和行业知识。教学中线上和线下课堂如何有机结合, 才能使新生代学生更加乐学, 才能高效地发挥BB平台的在线沟通功能, 是值得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

3.定期举办一些师生培训和分享会

BB平台功能强大, 并且有很多功能在不断演进, 如新增BB手机版等, 因此需要定期开设一些形式多样的BB平台培训课程, 面对的对象不仅有一线教师还要有广大的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学生加入到BB平台的学习中, 才能使BB平台的功能得到最全面的应用, 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加强与旅游企业的交流合作

旅游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 应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争取校企双赢。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经验, 但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不能经常到学校给学生进行相关专题讲座, 学校可利用BB平台在线沟通的功能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限, 为他们与学生沟通提供便利, 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行业的窗。

参考文献

[1]王润兰, 黄献卫.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精品课程开发问题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10) :83-85.

[2]黄丽君, 吴敏艳.基于Blackboard的会计学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 (12) .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8

一、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因此,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空间越来越广, 两者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教学深度的挖掘, 这对中职旅游专专业课程吸引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两者的结合也加速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信息化的进程。要加速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就必须要抓住实用化网络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精力投入, 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由于现阶段中职旅游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多, 教师教学的任务非常繁重, 同时教师还要在学生的管理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除此之外, 一些中职学生思想还处在思想不稳定的时期, 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也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再加上教师还要经常抽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因此, 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备课时间也相对较少, 难以满足备课的需要。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平台, 为学生传递大容量的信息, 但是网络信息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信息平台, 海量的信息需要教师进行甄别与筛选, 教师做这项工作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这是现阶段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 以网络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促进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实施对于情境的创设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以教师教学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是中职旅游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 是中职旅游教学的核心, 中职旅游课堂教学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而开展;学生在教学中缺乏自主性, 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情境教学是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通过充满吸引力的情境创设, 原本枯燥的中职旅游专业课堂变得充满生气与活力, 教学的效率也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中创设网络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创设中职旅游课堂教学情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通过网络视频、网络图片、网络声频等资源的收集, 巧妙地运用到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中, 以信息化的平台为载体, 创设学生喜爱的网络教学情境, 这样的情境创设对促进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高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利用好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中职旅游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在传统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都是以那种各行其是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缺乏重视。因此, 教师在中职旅游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信息收集的主题, 让学生通过合作处理信息, 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制作实用的PPT,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当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好PPT作品时, 教师还可以组织每个合作小组派一名代表, 到讲台来给大家展示小组合作制作的PPT, 并讲解相关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开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促进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 以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在传统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重视, 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以知识内容的灌输为主, 这种与实践相脱节的知识讲授, 对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实践证明, 倾向于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生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研究对促进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视角对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相关专业教学的更好实施。

参考文献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9

一、课程设计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思路, 基于旅游企业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的理念设计课程, 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订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创新教学模式, 有效组织教学。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进行职业化教学设计:《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设计总体思路是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思路, 基于旅游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设计课程, 组建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编写《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程进行职业化教学设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 以项目模块的顺序排列的教学安排, 然后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保障机制, 树立以课程为主线, 以能力为核心, 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发展理念, 积极有效地提高《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 最终实现远程教学。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 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发展旅游工作的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要求, 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组织编排, 确定6个学习情境:即基础理论学习情境、基础礼仪学习情境、社交礼仪学习情境、饭店礼仪学习情境、旅行社礼仪学习情境、空乘礼仪学习情境, 28个训练项目 (实训任务) 。

(一) 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本课程创新采用“项目+节目编排”教学模式, 融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 (任务) :指的是《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项目导向为原则, 共设计出28项职业化训练项目 (实训任务) 节目编排:指的是《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创新性和可行性为原则, 围绕模块中心内容设计了6个礼仪综合节目的主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团队创作、编排、演绎, 将实训项目串联起来。

(二) 校内教学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以实训课为主, 理论课为辅, 采用“项目+节目编排”式教学模式。总课时为36学时, 实际教学32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2学时, 实训教学30学时,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15。

(三) 校外教学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校外教学以“社会实践服务体验+旅游企业职业体验”模式开展。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各界开展的礼仪接待活动, 让学生拥有真正的社会实践服务体验;另一方面, 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的顶岗实习, 让学生拥有真正的旅游企业职业体验。将校内教学延伸拓展到校外教学, 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实施

(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旅游社交礼仪》是基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课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 以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期望学生们能完整地、彻底地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来学习, 同时追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业务能力和社会能力,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胜任相应的工作。目前, 遵循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而采用了节目编排、项目训练、示范讲解、分组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效果十分理想。

1.节目编排。本课程以节目为驱动, 项目为导向开展教学, 围绕模块中心内容设计了6个礼仪综合节目的主题, 要求学生分小组团队创作、编排、演绎, 将实训项目串联起来。

2.项目训练。本课程设计了28项职业化训练项目, 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训练要领, 并能标准演示。学生通过项目训练, 塑造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业人才, 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示范讲解。本课程是一门“项目+节目编排”的典型性实训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每项训练项目都需做出标准示范, 并准确讲解;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给予指导、点评、纠错、总结。因此, 本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示范讲解能力。

4.分组练习。学生每8~10人成立一个训练小组, 在项目训练和节目编排过程中, 小组要共同训练、共同创作、共同编排、共同演绎、共同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角色扮演。由于学生缺乏社交经验和服务工作的经验, 如果只采用理论讲授会枯燥无味, 学生也缺乏互动, 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礼仪在社会交往中、在旅游服务中具体应用规范的掌握。所以在实务部分的教学中, 往往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由学生自己设计场景, 自己参与其中, 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他们去体验、去思考、去总结归纳、去评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不仅掌握了礼仪的应用规范, 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礼仪的服务功能、交际功能的认识, 也提高了他们对《旅游社交礼仪》课的兴趣。

6.案例分析。教师进行模块教学时, 每一个理论知识点都设计了相应的案例, 这些案例均来自真实的工作和生活, 并且时效性较强。由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 通过分析讨论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学生由此获得理论知识。另外, 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中收纳了多方面的案例分析题, 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7.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声光电的配合, 将抽象、复杂的内容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 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

以现场训练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为辅,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灵活的运用礼仪节目编排、课堂示范讲解、集体与个体现场训练、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传授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以项目导向为原则, 以“项目+节目编排”为教学模式, 采用“提出实训项目→布置任务→示范操作→讲解要领→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学生再练习→教师总结”的教学手段, 从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和拓展, 实现从理论水平到应用能力的质的飞跃。

对于小型实训项目, 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 大型实训项目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 并向学生提供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参考书, 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和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2]盛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的探索[J].科技信息, 2007 (29) .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10

旅游网站作为旅游信息化的排头兵, 在安徽省旅游信息发布上占据了首要地位。安徽省旅游景点众多, 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信息业也多如牛毛, 信息发布量大、门类广。我们从旅游网站信息传播的内容现状入手, 对安徽省大型旅游网站、专业性旅游网站进行统计分析, 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 旅游新闻、景点介绍、服务性信息依然是网络旅游信息发布的重点, 能够体现网络媒体互动性的攻略、反馈信息发布较少。

(一) 旅游新闻

旅游信息变动性大, 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 旅游新闻成为网站推广旅游所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新闻不仅指的是旅游业领域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也包括对涉及旅游活动的相关行业的报道, 还指对新近发现的事实如 (新旅游景点) 的报道。安徽省发布的旅游新闻主要包括消息和专题两类。消息类新闻主要提供各旅游景点主题活动与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相关政务活动报道、各地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政策及状况、各地旅游业发展动态等信息;而专题分为常态专题和动态专题, 常态专题围绕同一主题定期发布, 如中安旅游网的“安徽旅游周报”、“网友逍遥游”、“旅游任务”专题, 而动态专题一般围绕有关于旅游的重大事件、活动做出策划, 如安徽旅游政务网策划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安徽旅游推广活动”专题。在我省旅游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 旅游新闻占据绝大多数, 而其中又以行政色彩浓厚的宣传稿为主。

(二) 旅游景点介绍

网络海量的信息承载能力使得其成为景点信息的最佳发布平台, 而其多媒体特性使得其得以用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旅游景点介绍也占据了安徽省网络发布的旅游信息的绝大部分。旅游景点介绍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所处位置、景点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特产美食、当地名人、当地娱乐项目、购物信息等信息。在表现方式上充分发挥互联网视、听效果的综合性, 不仅有文字说明, 还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给受众以直观的展示, 充分调动网民各种感官, 增强景点吸引力。

(三) 服务类信息

上网寻找旅游信息的网民一般都有直接的出游诉求, 因此服务类旅游信息必不可少。旅游服务类信息的发布涵盖旅游景点天气、抵达旅游景点的交通方式、票务信息、酒店情况、景点地图、旅行社介绍、线路介绍、各种消费报价等实用性信息。除了被动接受信息发布之外, 互联网用户还可以通过站内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搜索。一些网站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出行提示, 使网友在旅游中有所参照。此类信息由网站发布, 类似于旅游攻略, 内容一般针对某一景点或地区提供一整套出行信息, 从路线、景点气候、最佳观景时间、注意事项等一一具备, 解决出行中所有问题。旅游景点介绍让旅游者了解景点, 决定去某个景点与否, 而服务类信息解决的是“怎么去”、“怎么玩”的问题。

(四) 旅游服务评价

对于旅游这一服务行业来说, 各部门服务品质的优劣相当重要, 而网站在介绍服务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对于各旅游服务部门的评价。中安旅游网下设“皖企网络影响排行榜TOP10”, 对于省内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设红榜、黑榜进行展示, 所得票数以及排名完全由网友投票决定。而在“旅游问政”栏目, 网友可以给于安徽省以及各地市旅游机关、旅游企业公开留言, 为企业和相关行政机关打分。

(五) 网友攻略

旅游攻略的信息发布者是广大有旅游经验的网友。网友攻略以帖子、博客形式发布, 记录旅游准备情况、旅行情况, 为其他旅游者提供建议。网友攻略涉及旅游景点情况、服务情况等诸多信息,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表达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所思所想, 文字、图片、视频均有采用。由于发布者没有赢利目的, 其真实性强、对旅游者吸引力大, 说服力强。旅游攻略在论坛、公告板上的出现起到议程设置功效, 网友可以就攻略内容与发布者交流, 建立了双向传播模式。但就我省非商业性旅游网站来看, 虽然几乎所有网站都搭载论坛或者留言板等发布平台, 但是网友攻略寥寥无几。

(六) 虚拟体验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3D技术的发展, 景点虚拟体验也在我省旅游信息发布中占有一席之地。安徽旅游网提供合肥包公祠、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胡氏宗祠三处景点的虚拟体验。这种虚拟体验属于桌面虚拟现实系统, 使用计算机显示器来显示虚拟世界, 互联网用户只要点入虚拟体验界面, 就可以看到相关景点的3D景象, 并且听到有关景点的语音介绍。在某些景点的体验中还可以自主选择前进、后退和方向等,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此类表现方式在安徽省网络旅游信息的发布中只占非常小的部分, 但是其先进的3D科技、重视体验这一特色却使其成为亮点。

二、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并将其强力整合, 从而使其以正确的形式、方式发布,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网友的联系, 促进旅游信息流通, 推动网站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1.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的基础, 而旅游信息采集是旅游信息流通的基础, 在旅游信息的采集活动中, 保证信息完整、全面至关重要。省内各大网站均有地安徽省旅游景点信息发布, 但经简单对比就可以发现, 旅游信息不齐全、更新不及时是各大网站的共同问题。以安徽省官方网站为例, 其旅游景点介绍中囊括人文古迹二十九个, 山水风光二十四个, 但并没有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等新景区的相关信息;安徽旅游网介绍安徽省景点一千八百五十六个, 线路一百八十九条, 虽然对某些新景区有所介绍, 但对比其它网站也不全面。

以上情况说明, 旅游信息发布者信息采集工作没有做好, 旅游信息长期散落在各地, 采集工作跟不上旅游景点客观变动导致信息难以及时更新、补足。加强旅游信息收集工作, 建立起一个综合性、信息齐全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并加强维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惟其如此, 才能发挥网络信息承载力强、时效性强的优势, 保证旅游信息完整即时呈现, 才能满足旅游者对信息最基本需求, 这是做好旅游信息发布的基础。

2.调整旅游新闻内容及报道方式

信息的完整性只是发布旅游信息的基础, 旅游信息发布的形式、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也极其重要。如果发布的旅游信息旅游者完全不感兴趣、没有实用性, 那么发布信息再多、再快也是白费力气。我省各类网站所发布的旅游信息中政务新闻类信息、宣传性稿件占旅游新闻的绝大部分, 但这些旅游新闻中提供的信息与旅游者的需求并不相符。

以安徽旅游局旗下安徽旅游网为例, 其主页三分之一篇幅被政务新闻、通知、招商信息所占据。这种政治性口吻极强的新闻内容主要集中于宣传各地旅游机关举办的活动、旅游机关领导考察活动、旅游活动开闭幕、旅游部门取得成果等信息。对于旅游节、美食节等核心旅游活动虽有所涉及, 但多以会议新闻形式表达, 强调相关机构及主办意义, 语言呆板、生硬;宣传色彩太重, 很少提供旅游者最为关心的旅游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旅游服务等信息, 新闻对旅游者完全没有实用性可言。

旅游新闻善于提供最新、最快、变动的旅游信息, 其地位和比重是不可撼动的, 但就其现状来看, 必须进行适当调整。政务类新闻、通知式新闻、招商政策性新闻的分量必须要减少, 写法也必须要改变, 必须在新闻中突出旅游者关心的实用性强的旅游景点信息、旅游活动信息、旅游服务信息, 在写法上软一些、采取多种表达方式;进一步加强图片、视频、3D虚拟体验等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对旅游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呈现, 增强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3.加强网站—网友全方位互动交流

网络的互动性以及web2.0的发展使互联网成为旅游信息发布者与旅游者之间交流的平台, 也成为旅游者自身发布旅游信息的平台。在旅游信息化的背景下, 信息的流通已不仅止步于信息单向从旅游业业者向旅游者传递, 网友对于旅游活动的反馈、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与网站的互动都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安徽省绝大部分旅游信息依旧由网站编辑人员采写、发布, 网民几乎不参与, 造成网站发布信息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趣味性差、缺乏吸引力, 抓不住旅游者眼球。而网站方往往只重视信息发布, 不注重调动网友积极性, 与网友联系不紧密, 导致其成为网站的过客, 浏览完信息匆匆走人, 失去网友这一绝佳信息资源。

三、网络时代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在对当下媒介进行观察、分析、比对之后, 我们发现, 目前旅游信息的发布主要还是通过网络, 网络的媒介特性和媒介优势也反衬出这一现象的科学性。报纸、电视等媒介信息量有限、时效性有限的特点导致其不能成为旅游信息发布的平台, 而网络的媒介特性和旅游信息发布的要求正好吻合。因此, 旅游的信息化建设被摆到重要议程上。

(一) 信息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所谓“旅游”, 从字面意思来看, 就是从甲地到乙地进行游览、观光、娱乐活动。由于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有着天然的空间障碍, 不通过第三方的信息传递, 旅游者无法得到旅游目的地的有关信息, 也就无法产生旅游欲望。因此, 在旅游者做出旅游的决定前, 信息通达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由于旅游活动的特殊性, 旅游费用的支付和旅行乐趣的享受有着必然的时间差, 因此, 预先了解费用、路线、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成为了旅游者的必然诉求。由此可见, 旅游业者需要不断的向旅游者提供各种信息才能保证旅游者最终能够到达旅游目的进行旅游活动。因此, 有学者指出, 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 “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 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旅游者的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流通, 信息的流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二) 旅游信息化保证旅游信息通达

旅游业与社会关联度高、敏感性强, 政治、经济、文化、天气等因素都能对旅游业造成即时影响, 这就决定了旅游业必须随时保持信息通畅;旅游业又是一门综合性行业, 它与交通业、餐饮业、酒店业等诸多其它行业有着联系, 所涉及行业门类极其广泛, 导致旅游信息种类多种多样;由于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 新旅游景点不断开发, 各种旅游节、旅游活动不断开展, 旅游信息爆炸性增长, 信息量大的惊人旅游业信息密集性的特点为旅游者和旅游业从业者带来了难题:旅游业从业者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无从下手, 而旅游者不知从何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因此媒介成为了保证旅游信息通畅的关键, 在这样的情况下, 旅游信息化应运而生。

(三) 旅游者主动寻求信息的特点与网络个性化特点契合

如今, 旅游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旅行社组团业务, 自驾游、“背包族”等新兴旅游方式的出现导致旅游行为的个性化, 旅行者不再通过旅行社获取信息而更热衷于自己收集信息、制定旅游方案, 个性化诉求彰显。旅游者需要旅游信息的发布平台, 这种平台肯定是信息量大而全、自由度高而灵敏, 充满吸引力和个性化的。而传统的纸媒容量小, 更新不及时, 表现方式单一;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频道资源有限, 做旅游推广单位成本过高。更为重要的是, 传统媒体刻板提供信息, 有旅游诉求的受众并不能确定能从上面取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网媒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 旅游者可以主动的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 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对信息的获取和满足。

旅游信息化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 以信息化的发展来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计算机网络平台与旅游业的联姻切实解决旅游信息流通中的各种问题, 互联网其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灵活互动 (e-mail、旅游论坛、BBS) 、个性化 (个性化定制服务) 的特点与旅游行业信息密集、种类繁多、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一一契合, 使得旅游业如虎添翼, 而网站作为信息化的排头兵自然在旅游信息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方家平.《透视旅游网站》, [J].《首都信息化》, 2002 (11) , 16-17.

[2]叶飞丹.《办好网络旅游频道之我见》, [J]《新闻实践》, 2002 (8、9) , 96.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11

《生态旅游》是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生态旅游这一课程也是如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践等方面。由于问题存在,因此,需对生态旅游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积极的方法将其解决,实现起改革创新,促进其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教材偏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态旅游教材与其人才培养方向不符,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主要应是实践性技术人才,而生态旅游教材却过于理论化。且教材知识理论体系较为混乱,编者在编辑时针对某一理论观点,往往将所有学者的观点罗列,而不是将自身的观点和见解进行表达。此外,有的生态旅游教材甚至直接是《旅游学概论》的翻版,虽然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存在共同点,但是教材仅仅重视二者共性的介绍,未凸出生态旅游。

实践案例缺乏。实践案例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二。在生态教学的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案例教学是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的生态旅游教材往往缺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就算有一定案例,也大都是国外一些生态旅游较为发达国家的案例,本土化的案例缺乏。

实习实践缺乏。实习实践缺乏是当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态旅游课程结束后,都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而往往不会采取以实践形式进行考察。甚至在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教师也仅仅重视导游讲解、计调业务和接待技巧,而忽视生态旅游的开发实习。

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编订合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教材。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园地,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纵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生态旅游》教材也应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编订合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材中突出传统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和优势,相对减少对理论的分析研究,增加实践案例的比重,尤其是本土化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对理论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师在进行关于生态旅游保护的时候,便可以结合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雨林的保护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了解生态旅游保护。

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高职高专生态旅游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优美逼真、清晰动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使生态旅游理论和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的同时,更加增强生态旅游课程的趣味性,突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此外,还能加大教师的教学内容量,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讲授生态旅游概念的时候,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讲解,概念讲解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无趣,学生往往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教师通过多媒体中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展示,向学生充分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全神贯注于该课堂,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生态旅游教学的质量水平。

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法,而课堂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一教学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知识和能力脱节的问题,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和期待心理,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自身动手能力差,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主动性和思维创造性的养成,背离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应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采用如今正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方法和提问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

重视实习实践环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可加强与附近生态景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在附近生态景区进行参观和考察的机会。此外,还可聘请生态景区的专业管理人员在学生进行参观和考察时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生态景区的开发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学生可在对生态景区进行一定了解后,提出自身的见解和建议。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要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课程教学质量,应编订合适的、科学的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教材,应以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生态旅游教学,应对以往的生态旅游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还应重视生态旅游的实习实践环节。

旅游信息化课程 篇12

淮安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四大繁华都市”。数百年后, 这座淮滨古城迎来了发展旅游业新的历史机遇。《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2030) 》将淮安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淮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淮安生态旅游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1. 得益于政府引领, 坚持“先保护, 后开发”的政策

在淮安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分布着1/4的水面, 1/10的湿地及1/5的绿地, 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39.9%、37.26%和10.67平方米;拥有包括河流景观、湖泊景观、湿地景观、水利景观、农田景观、森林景观及生态美食在内的丰富生态旅游资源。

2. 通过项目推动, 抓好生态旅游载体建设的可行性

围绕淮安市旅游战略规划, 淮安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通过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 撬动旅游业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如在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位于清河新区, 总规划面积约3.3平方公里。在建设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古淮河岸边的地形地貌及植被, 利用并修整原有水系,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挖掘地域文化建成一批体现不同“淮”文化主题的旅游景点、休闲娱乐和服务配套设施。

三、生态旅游教学的方法:

1、首先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

1993年,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我国好多城市为了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使生态环境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局面。应清楚地人学生知道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 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 保护环境, 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 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 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 实现与自然的交流, 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 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 对管理者, 游客, 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2、其次通过图片、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介绍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概况

(1) 美国将生态旅游定位为公益性质, 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区。在2000年时就投入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 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

(2) 新西兰的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 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 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 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 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3) 韩国, 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因而拒绝商业运作, 不以盈利为目的。

(4) 日本法律规定, 砍伐一棵树都要政府批准。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 高于我国的黄山、泰山和张家界多数游览胜地, 但是不但不设缆车, 就是上山公路也只修到两千多米, 剩下的路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自己去爬, 连台阶都不修筑。这不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富士山的本来面貌, 恐怕还有一种民族感情的因素, 即对日本这座圣山的敬仰与尊重。同时, 徒步登山更能体现生态旅游的真谛。

3、最后让学生从小事、从具体的行动上进行讨论, 如何去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通过课堂上的互动, 让学生了解思想观念和行为比法规更重要, 我们的不自觉的行为都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也可能带来保护。因此我们在生态旅游教学过程中, 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 加强宣传教育, 转变全民观念。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 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 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 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计划, 把淮安市情介绍增设到小学、中学和大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 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 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 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 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 体验大自然和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 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 从每一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

摘要:生态旅游是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 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 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 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 即融入了环境教育, 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 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 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以下笔者将从淮安生态旅游的建设谈旅游专业生态旅游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生态旅游,建设,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

[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

[3]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

上一篇:资金运作效率下一篇:写好状物作文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