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信息需求

2024-09-18

旅游信息需求(精选12篇)

旅游信息需求 篇1

目前, 自助旅游在我国越来越受欢迎, 相对于参加团队旅游的旅游者, 自助旅游者摒弃了跟团旅游全程导游陪同的高度规范化模式, 人们在自助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与此同时, 近10年来网络在中国蓬勃发展, 在旅游这个信息高度密集、旅游者选择和决策过程与交易过程依赖大量信息传递的行业, 互联网已超过传统媒介 (电视、报刊和人际信息渠道) 而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自助旅游者对网络提供的各种旅游信息需求程度各不相同, 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促进网站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 自助旅游者自行主导旅游全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很高。在出行前作旅行决策时, 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 (旅游报刊, 互联网) 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 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 图片, 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作决策, 设计自己的旅行线路, 交通工具, 入住宾馆等等。有关资料显示, 将上网查询作为了解旅游信息主要渠道的网民比例已达66.7%[1]。互联网已超过传统媒介 (电视、报刊和人际信息渠道) 而成为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

1 选择携程旅行网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1 网络旅游市场份额

携程旅行网创立于1999年初, 是中国最大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最大的集宾馆预订、机票预订、度假产品预订、旅游信息查询及特约商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旅行服务公司[2]。目前, 携程网共有1900万名注册用户, 据易观国际研究表明, 中国网络旅游市场2007年第4季度总体市场规模达到7.163亿元人民币, 携程以51.9%的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占据第一, e龙位列第二, 占10.6%, 芒果网位列第三, 占10.2%[3]。

1.2 网民关注度

另据2008年4月11日百度发布了《百度风云榜·旅游行业报告》, 报告显示, 在网民关注的旅游预订网站中, 百度数据显示:携程以59.97%的关注份额位居榜首, 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三位的e龙网 (9.71%) 和芒果网 (7.02%) [4]。

1.3 旅游论坛活跃度

为了比较携程网、艺龙网、芒果网、同程网、新浪网旅游论坛的活跃度, 本人选取论坛中旅游者提问数、回答数多少作为参考指标, 并选取2008年3月15日上述网站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发现, 携程网的提问数为207, 回答数为522, 得分最高。

综上, 由旅游网站市场份额、关注度、论坛活跃度比较分析可知, 携程旅行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 将携程网旅游论坛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 自助旅游者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信息需求的分析

2.1 分析方法

本次网络信息调查时间为2008年3月23日~2008年3月26日, 调查地点在携程旅行网的社区栏有问必答板块。本文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法, 以携程旅行网社区栏有问必答板块连续500个关于国内旅游目的地旅游提出的问题为调查样本。分别从吃、住、行、游、购、娱和归属地等方面, 结合网友提问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子划分, 基本上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自助游客对当前国内自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信息需求。

2.2 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信息需求分析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分布, 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对自助旅游者吸引程度不同。

为了更清楚地掌握自助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信息需求情况, 选取自助旅游者关注的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所归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调查因子。

自助旅游者最关注的旅游景点或城市归属地前十名是:香港 (20.8%) 、浙江省 (10.2%) 、广西壮族自治区 (7.2%) 、云南省 (6%) 、海南省 (5.2%) 、江苏省 (4.2%) 、福建省 (4.2%) 、北京市 (4%) 、广东省 (3.8%) 、安徽省 (3.4%) 和澳门 (3.4%) (关注程度的统计用百分比例表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我国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也决定了自助旅游者对我国南部地区的旅游热情明显高于北部地区。第二, 旅游业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关系密切, 自助旅游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整个市场环境的成熟, 对于我国国内而言, 自助游的发展很不平衡, 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此外, 由于短程旅游可以减少在交通、住宿上的时间, 费用相对较低, 因此在我国自助旅游市场中去往周边地区的短程旅行占多数, 即东南部自助旅游市场信息需求度高与西北部。

2.3 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信息需求分析

游客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 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是其旅行的核心内容, 因此是否能准确把握自助游客感兴趣的旅游景点或城市对提高旅游满意度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自助旅游者关注的信息实际情况将调查因子分为旅游景点和旅游城市两个方面。

海南三亚、广西桂林、浙江杭州分别以5.2%、4.8%、4.6%的比例成为最受自助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分析可知,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市场的开发程度, 具有当地特色、旅游形象鲜明、旅游环境良好的成熟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为自助旅游者的首选。此外, 我们还不难看出自助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旅游景点的关注度。我国大多数自助旅游者的目光还只停留在从客源地到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上, 并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体验旅游, 对旅游景点旅游信息需求度不高。

2.4 旅游六要素信息需求分析

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由旅游六要素 (吃、住、行、游、购、娱) 构成, 因此为了给自助旅游者出行提供有效信息了解其不同要素的关注情况显得尤其重要。

自助旅游者关注的旅游目的地提问信息分别归属于旅游六要素不同方面 (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 和其它问题, 因此分为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和其它共七个因子。旅游六要素每个要素又分别根据实际提问情况并结合借鉴文献[5]中因子划分方法分类。

在调查中发现某些自助旅游者对与旅游目的地的关注更加具体化, 比如他们在提问中会具体提出旅游目的地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多方面的问题。自助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交通、游览方面信息需求为81.6%, 远远高于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其它方面, 其中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信息需求为47.4%, 居各要素信息需求度排名第一位。这表明我国自助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 游客对最基本的旅游交通信息依赖程度最高, 对较高层次的娱乐、购物信息需求量较少, 还未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体验旅游。另外, 自助游客对同样是基本信息的住宿信息问题明显少于交通信息, 这是由于我国酒店预定网络发展较完善, 游客可以提前便捷地了解并预定酒店。此外,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 和以往不同, 自助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购物信息的需求度超过了餐饮信息的需求度。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观念的转变, 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旅游业中也有所体现, 饮食在旅游者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 购物成为自助旅游者新的兴趣点, 即购物在旅游各要素消费中呈增长趋势。

3 结语

自助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 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网站能够将旅游与网络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得以升华, 使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消费、研究开发等活动在网络的背景下产生新的方式及流程;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一部分自助游客出行前必要的选择和参考, 只是目前网站的功能还不够完善、游客还不能完全依赖网站来进行旅游活动的策划和消费。因此, 我们要在坚信旅游网站发展前途的基础上认真剖析网站的现存问题, 研究可行性对策, 改进现有功能, 开拓新的服务, 使旅游网站与传统旅游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早日实现旅游跨越式发展和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007百度风云榜旅游行业报告出炉[EB/OL].it168网.

[2]文谨, 宫辉力.不同自助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需求的研究——以北京为例[J].旅游学刊, 2007.

旅游信息需求 篇2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本文通过对体验旅游和我国导游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适应体验旅游发展的导游发展方向。

关键词:体验,传统,价值目标,旅游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仅仅依赖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历史遗产为游客提供一种游览的满足感;而后兴起的探险式旅游则更多的是追求感官或者感受的刺激,例如漂流,攀山等,但是也有体验式旅游的雏形;另外度假式旅游着重是提供一种休闲的氛围让游客轻松愉快享受假期。对比于这几种,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随之国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概念,但目前国内学者对体验式旅游未给出明确的定义。相关的概念有徐林强(2006)的定义: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宋咏梅(2007)从旅游供给者和旅游者的这两个角度加以对体验旅游的定义。我们认为体验式旅游是一种以追求心理愉悦体验为终极目标的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心态的日益成熟在经历了多年“黄金周”的培育之后我国旅游业已经出现了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

更为高级的消费模式—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逐步过渡的趋势。美国两位闻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姆在《体验经济》中认为以后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体验经济”时代。所谓“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旅游产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意旅游者的体验效能本质是“以人为本”终极目标是快乐感、亲切感、自我价值。因此“体验旅游”特殊强调游客自身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体验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乐趣。

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体验旅游”将“体验”的概念单独提炼出来意在突出“体验”的强烈性。从旅游业的发展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体验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体验旅游与观光旅游是在体验经济和服务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下的产物二者在产品形态、消费心理、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体验旅游用个性化旅游产品代替原来的标准化旅游产品。面对同样的景区景点或娱乐设施不同的游客亦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即使为了同样的一种体验(犹如样的道教旅游的体验)不同的游客也会选择不同的实现方式、地点等。因此体验旅游时代旅游者将不再满意被动接受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是希望能亲自参与设计自己的旅游线路和旅游经销商共同完成其所需旅游产品的生产。个性化特征由此凸现。

从游客追求的价值目标看体验旅游不仅重视旅游结果更重视旅游过程。观光旅游阶段游客的旅游观念尚处于较低水平基本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走到景点拍拍照”旅游体验不深重游率不高。体验旅游时期的旅游者不仅关注得到什么样的旅游产品而是更加重视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

在体验旅游中旅游消费心理转向更高级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提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体验旅游将使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从消极的逃避转向积极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体验旅游更加强调与旅游者的沟通并以此触动其内在情感加强旅游体验。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终极目标是使游客产生亲切感而亲切感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与旅游者的沟通。只有导游与游客之间有了良好的互相沟通才能使游客全身心的放松充分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从而加强旅游体验。

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

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迪斯尼乐园匠心独运地设置出“西部乐园”、“探险乐园”、“新生特区”、“未来世界”、“梦幻乐园”等体验旅游项目,不同的娱乐主题为不同年龄的人们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娱乐经历。

二、教育体验

游客在旅游中见前所未见、闻前所未闻、尝前所未尝,每一次旅游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蕴藏其中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建筑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近几年兴起的参与体验式的“土地认领”,是新生代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属于教育体验。游客通过交纳租金的方式在农家田园认领一块土地,由游客决定栽种蔬菜、花草、果树或庄稼,种子、农家肥料则由园方免费提供,最后收获的农作物等归游客所有。这种旅游形式可使游客在田间尽

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另外通过土地认领还可以丰富现在孩子尤其是都市里孩子的田野知识,让他们真正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逃避体验

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

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被誉为“生态乐园”的四川碧峰峡景区融幽谷、飞瀑、清溪、珍禽于一体,森林覆盖率达95%,游客在景区中可以享受与温驯的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的乐趣,也可以在晚上租一顶帐篷,体味野居的滋味。景区的住宿设施设计为竹木结构的低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掩于丛林之中,保证了游客视觉上的完美性。主体建筑——游客接待中心,也以其优美的几何造型,使游客无论从那个角度都可获得巨大的美感。

导游行业现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行业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导游的社会声誉不佳普遍印象是“素质不高”工作雷同。根据国家旅游局人教司对全国导游队伍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截止2002年8月底全国已有人取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但导游队伍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等级结构来看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

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此种现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导游就是导购”以及宰客、甩团、强行索要小费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而千篇一律的导游辞、线路安排、游玩项目等等使得游客在旅游过后对导游工作的认同更无从谈起。

尽管如此不论导游自身或旅行社对体验旅游时代导游环节都未引起充分重视。导游作为连接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旅游目的地、旅行社、旅游者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导游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对高素质的新型导游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一)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二)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导游只能千篇一律的复述相同的导游词真正能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习惯、文化渊源的高素质导游极少。这些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游客感慨不深更别说获得某种终身难忘的体验。其实不论从景区景点的角度还是从游客的角度

都希望导游能够在深入了解、发掘景区特色的基础上将景区景点的优势贯穿旅游过程的始终并不断发挥到极致。因此培育专业化导游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专业的红色旅游导游专业的宗教旅游导游。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三)重视差异化服务

这主要是从游客的社会角色来考虑。前面已经提到体验旅游时代游客要求个性化那么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游客参与其中时即使针对同一旅游项目也应有不同的服务侧重点。比如同样的山水旅游对于一群老年朋友来说在游玩过程中就应该多留些工夫给他们悄悄的品味、欣赏;而对于一群青少年而言导游则应充分调动他们的感观和四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样才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放松的感觉。同样即使是同一个人重游同一个景点导游也要因其扮演的具体的社会角色而采用不同的讲解。

(四)具备强健的体魄

体验旅游阶段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个性化旅游产品要求导游更多的亲身参与身体力行的引导游客融入景物中并和他们一起体验。导游只有在和游客一起经历的过程中才能激发游客的兴致并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使两者之间产生信任感产生如同朋友之间的情谊最终实现体验旅游的第二个目的——亲切感。

从旅游本身来讲,体验式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消费心理走向成熟的结果。所以体验式旅游的市场和传统旅游市场的消费人群是相对重合,而消费人群偏年轻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自驾游或个性化游大量涌上台面,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吸引着每个喜欢旅游的年轻人。人们越来越注重的不是单一化旅游方式以及千篇一律的服务。体验式旅游方式和个性化服务已然成为一个大的利润点和商业市场。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姆.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曹新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7

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从南昌市新建、进贤二县旅游资源概况,结合二县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的优势,并就发展前景提出了模式和策略。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

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

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八大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大学生旅游需求研究 篇3

摘要:基于绵阳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本文从大学生的旅游态度、观念和动机,旅游偏好,旅游消费行为时间规律和经济规律四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的旅游需求,得出结论:(1)大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旅游行为持肯定态度,大学生的旅游意愿强烈;(2)大学生个性强,不愿受集体约束,与好朋友相约结伴出游的比例最高,但他们又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单独旅游的比例较少;(3)大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旅游目的带有强烈的休闲和审美属性,旅游行为模式有向休闲度假型发展的趋势;(4)大学生的日出游消费心理预期和目前旅游产品价格体系相比较,有较大的数据差异,潜在需求的转化受价格约束明显;(5)大学生对于旅行社的认识程度低,旅游消费没有形成清晰的品牌意识,市场可塑性强。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行为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到2013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100万人。高校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但是中国大学生市场在旅游企业的心中一直是一块“鸡肋”,而且目前的旅游企业在其固有的经营模式和过度竞争的环境下似乎己经无力对这个领域做更多的探索。旅游学界的一些学者也都对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但是这个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究竟是市场消费者的问题?是旅游业界供给的问题?还是政策环境给予的支持问题?对大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导向性的意义,是解决这个困扰问题的切入点。绵阳市高校众多,共有各类大中专院校20所,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学城,同时加上绵阳的旅游城市属性,以绵阳市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于中国目前大学生旅游需求基础性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解释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做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样本简况

调查采取分层、分区抽样,选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天府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川音绵阳学院、四川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绵阳经贸学校、绵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院校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问卷3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5%。

2.问卷内容说明

问卷问题共28道,其中单项选择问题12道,多项选择问题8道,开放式问题5道,排序问题2道,观点态度测量问题I道。

二、大学生旅游需求规律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基本特征

1.充裕的闲暇时间

大学生在校期间,每星期有两天休息时间,每年有3个七天的黄金周,还有长达近3个月的寒暑假。对其他出游群体而言,他们有相当充足的时间。

2.经济承受力较低

大学生仍属于消费一族,他们的费用大多数来自于家庭。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阶段仍是属于奢侈消费。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消费能力不高,因此,一般大学生对价格是相当敏感的,财尽其用是他们的最大希望[1]。外出旅游是大学生学会生存,走向社会的第二课堂,尽管辛苦,但苦中有乐,因而深得青年人的喜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决定了他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3.强烈的外出旅游欲望

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冒险精神,对旅游怀有极大的兴致。一方面,外面精彩的世界对大学生具有着一种强烈、神奇的吸引力,充满着大学生所向往的魅力和冒险的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三点一线,这种狭窄的活动空间使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旅游在获得美的享受,以拓展生命空间的同时,也可消除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紧张和压力。因此,他们有外出旅游的愿望,同时他们希望旅游的内容丰富多采。

4.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旅游活动的特点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旅游活动的特点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城市学生的旅游经历多,旅游花费较农村学生高,旅游消费结构中对购物娱乐高层消费比重增加[2],而农村学生的特点则相反,这主要取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支持力度和家庭生活品质的高低。

5.同等年级学生的文理科和性别不同对旅游活动特点的影响不明显

现代社会的伦理观、价值观使得传统社会不同性别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生在个性、旅游态度、偏好、甚至行为上的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中国教育的中学阶段实行会考制度,使得当代大学生文理知识兼备,大学期间的教育也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文理科不同的学生在旅游特点上的表现差异不大。

(二)大学生旅游态度、观念和动机

1.旅游消费态度

(1)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大学生对旅游的积极性是相当高的。大学生对旅游有浓厚的兴趣,热情也很高。对于最想去的地方,绝大多数选择了省外或国外,这说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差异梯度力决定着旅游驱动力,差异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越大。对此问题的开放式回答是,写出西欧、北美、澳洲地方或景点的学生较多,再次表明,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强。本次调查显示,78.0%的学生认为旅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21.8%的学生认为旅游不是生活的必需组成。可以认为大学生对于旅游的态度基本是正向、积极,认为旅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而对于在大学期间旅游的态度88%的同学对于该问题的回答是持肯定态度的,其中非常赞同的占48%,赞同的占40%,仅有4%的同学持否定态度,其中有11%的同学选择了不好说的中立态度。

(2)对于组团旅游的态度

绝大多数的旅游者不喜欢参加旅游团旅游,仅有0.7%的大学生旅游者表示喜欢参加旅游团出游,但是问及其对于参加旅游团所关注的因素时,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进行了选择。

2.旅游消费观念

大学生消费者最想从旅游中获得的东西依次是身心的放松、美的体验、新知识、朋友的交流、自我锻炼。从中可发现如今的大学生旅游的类型已经逐渐的脱离了观光游览型的旅游模式,有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的趋势。

3.大学生旅游的动机

目前的大学生旅游者产生旅游念头的动机多样,也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不过在问卷显示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主要有天气很好、释放压力、集体活动、价格便宜四项。

(三) 中国大学生的旅游偏好

1.出游方式

(1)曾采用出游方式

问卷显示曾采用的出游方式中与好朋友相约的占52.8%,说明大学生主要采取旅游方式还是跟朋友相约出游,而集体出游的比例也占到28.8%,但是选择参加旅行团的旅游的人数仅占5.5%,独自出游、与网友结伴出游的也有一定的比例。

(2)最喜欢的出游方式

在最喜欢的出游方式中与网友结伴出游的方式没有人选择,可以把它命名为最不喜欢出游方式,与好朋友相约这一方式依旧排在众选项的首位,还有33.8%的选择是不一定,说明大学生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反映出灵活和自由的一面。总体来讲,大学生个性强,不愿受集体约束,与好朋友相约结伴出游的比例最高,但他们又要有一定的归属感,单独旅游的比例较少。

2.出游时间

在大学生曾经选择的出游时间中,暑假和双休日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五一、寒假、十一,利用其他时间去旅游的也有,甚至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其他时间是最适合出游的时间。而40.4%的大学生认为暑假是最适合出游的,暑假是大学生旅游偏好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选择,而对于五一黄金周的偏好要优先于十一黄金周。

3.景点选择

大学生出游目的地的按类型排序依次为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遗迹、野外探险、主题体验、体育健身。可以认为大学生出游的首选目的地是自然景观类。

(四)大学生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时间规律

1.年出游次数

在本次对绵阳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年实际出游次数处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低的水平上,75%的大学生的年出游率在2次以下,而能够达到5次以上出游的比例仅为6%,而其中主要集中在暑假和双休日,其中双休日的出游比例说明了大学生目前的情况下由于时间和金钱的约束,导致了目前的出游次数以及每次出游的时间上都处于一个未满足的需求层次[8]。

2.年跨省旅游次数

大学生的旅游行为规律依然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从年旅游次数和年跨省旅游次数的数据对比和之前对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旅游距离的增大,大学生的旅游次数呈衰减分布规律。其中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的旅游者没有跨省旅游的消费次数,这也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旅游者的旅游半径在校期间主要是集中在省内,按照市内、市郊、省内、省外、国外旅游行为逐次递减。

3.每次出游时长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旅游行为没有太多的时间约束,而对其而言主要应该是金钱的约束,但是同时金钱的约束条件也就决定了大学生每次的旅游活动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其中的主流消费模式应该是短距离的1-2日旅游[9],而从调查中显示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每次旅游时间在2日内的占到63%,占主导地位。从顺序上讲,目前的每次旅游时间分布是按照1-2日,2-7日,1日以内、7日以上这样的一个规律。

(五)大学生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经济规律

1.每次出游花费

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每次的旅游支出主要分布在500元以内,占87.2%,其中出游每次花费在100元、100-300元这两个区段基本持平,可以认为大学生每次的出游花费根据时间的比例主要集中在300元以内,其中1日游在100元以内,2日以上在300元内的消费现状。而这些对很多大学生而言300元一次的旅游费用基本可以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用,虽然中国人自古讲究“穷家富路”,可是这样的一笔费用对大学生旅游者而言确实相对偏高,属于“奢侈”消费。

2.旅游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服务)的比例关系。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程度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其消费的基本支出比重大,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结构的调查分析也反映了这种趋势,用于基本旅游消费占到78%(包括吃住33%和交通游览45%),学生外出不是享受物质生活,更多的是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所以用于基本生活上吃住的比重相对较少。

三、结论

大学生旅游市作为整个旅游体系的一个细分市场,其良性发展也离不开对需求方的正确认识。前文市场调查所涉及的内容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所呈现的各种特征的把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市场,且处于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段,又由于其特有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素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旅游潜力,对旅游需求比较热衷。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消费能力受限,对旅游的期望又相对较高,这使得其旅游消费呈现出一些其他人群所不具有的特征,表现在他们对旅游质量的要求程度较高,对价格尤其敏感,对一些高层次的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内心有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加珍.试论学生旅游行为和消费选择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3]曹新向,王伟红.我国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特征及其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4]余江,沈纪琼.大学生旅游消费贷款开发的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5]戴仲燕.谁来开发科普旅游商机[N].中国旅游报.2000-04-21(5).

[6]杜海涛.教育旅游期待大发展[N].人民日报,2002-07-05(8).

[7]范平.旅游圣地能否放低门槛[N].江淮晨报,2003-02-09.

[8]宫立波.我国高校开展消费教育的几个问题[J].武陵学刊(社会科学),2014,(2).

[9]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l)

旅游信息需求 篇4

一调查方法与研究设计

布哈里斯对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曾提出过三种重要方法:编程技能、操作技能及战略管理与营销技能。这些技术和能力不仅与内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如企业内部的ERP或CRM管理系统) 相关, 而且与外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产品预定系统) 相关。本研究着重调查行业对旅游人才掌握这三项技能的需求。

本研究设计了用于调查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信息技术技能要求的问卷, 问卷要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信息技术能力有什么程度要求?旅游企业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个性化对接服务对维护客户关系的不同作用?旅游企业要求旅游人才的编程、操作及战略营销和管理等三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什么?对编程能力的掌握程度要求是什么?对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要求是什么?对战略营销和管理掌握程度要求程度是什么?不同旅游行业类型的企业对信息技能的要求是什么?

问卷的发放通过电子邮件完成。笔者收集整理了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11月1日期间, 发布在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三个网站的所有旅游相关行业的招聘信息, 共获得456家旅游企业。在对这些企业和信息与旅游的专业相关性作评估后, 筛选出278家企业, 涉及旅游相关行业, 范围广泛, 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餐饮、会展、旅游商品、航空等相关行业。根据招聘信息中提供的邮箱地址, 发出请求对方帮助完成问卷的信函及问卷。截至2011年1月25日共收回问卷170份。问卷的分析处理借助SPSS统计软件完成。

二调查数据分析

虽然不同的旅游相关行业可能对旅游人才在信息技能的要求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强调操作能力, 其次是战略管理和营销技能, 对编程技能有要求的企业较少, 或者根本就不强调这一技能。

1. 对信息技术的整体需求

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是请用人单位评估其旅游人才需求岗位对信息技术能力的总体要求, 见表1。旅游业是一个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 因此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旅游企业对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都较高, 29.4%的企业要求旅游人才具备高级技能, 47%的企业要求人才具备中级技能, 两类企业占了2/3以上。

从表1可以看出, 虽然大多数企业与信息技术应用关系密切, 但绝大多数企业并不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解决好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的根本, 见表2。25.4%的企业认为传统的高频度的个性化对接服务是维护和改善客户关系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在处理客户关系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一些企业重视, 11.2%的企业认为通过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客户关系, 研究发现这部分企业基本都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而当下以SNS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利用模式的出现, 确实为客户关系维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和手段。近2/3的被访企业认为应该综合利用好个性服务和信息技术两方面的优势。

2. 旅游相关企业对旅游人才掌握“三项技能”的要求

问卷的第三个问题是请被访企业对前面提到旅游人才在编程、操作及战略营销和管理等三方面的技能掌握程度作重要性评价。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 必须掌握和一般掌握操作技能的两项之和为89.7%, 战略营销及管理能力前两项之和为93.3%, 这说明多数旅游企业都强调旅游人才的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能力, 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战略营销及管理的能力。有少部分企业对旅游人才有编程能力的要求, 这部分企业多为大型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司, 要求旅游人才和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合作开发。虽然很多人指出, 随着应用软件的不断人性化和友好化发展, 操作应用能力的学习门槛会越来越低, 学习所需时间会越来越少, 但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目前, 操作应用能力依然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战略管理和营销技能的重要性非常高, 这一现象说明, 在当前旅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手段, 因而亟须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创新的新型人才。这是当下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也注定是旅游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编程处于所需掌握的技能的最末位置, 这并非否认旅游企业不需要编程技术人员, 而是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旅游人才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期待。因此,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并不需要强调其编程技能的培养, 而只需强化其对软件开发原理和一般实施过程的理解, 这样的培养方式与旅游教育本身“宽口径、重技能”的特点是相符的。而不可否认有一部分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型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司, 他们不仅强调职员的技术能力, 同时也强调其掌握旅游业务的能力, 这部分企业无疑是非常具有竞争力和前瞻性的。

不同类型的企业必然会对人才掌握应用软件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为了了解旅游企业对人才掌握应用软件的要求, 调查主要列出了四类应用软件, 供被访企业进行重要性选择。结果见表4, 普通办公软件如Office、Photoshop、Autocad等是最为普遍要求掌握的技能;互联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受到企业关注, 位居第二;ERP等企业管理集成软件使用能力排第三;专用的行业性软件如CRS、PMS (CRS的应用其主要为航空公司和旅行社等;PMS的应用主要为会议会展公司和酒店) 居第四;掌握GIS等使用领域专业延伸软件的要求居最末。

在战略管理和营销的具体能力方面, 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强调旅游人才对互联网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技能, 强调旅游人才应具备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具体的旅游商业和管理实践中综合应用电子商务的能力。其次, 多数企业都注意到旅游人才具备在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处理和管理海量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 这一能力的主要表现如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识别等。第三, 多数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 (MIS) 、决策支持系统 (DSS) 以及一些决策辅助类软件的应用能力没有特别要求,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被访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或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应用这些辅助工具。

3. 不同旅游相关行业对旅游人才掌握“三项”技能的要求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旅游人才对“三项”技能掌握的要求可能会存在差异, 以此假设为前提, 研究将被访企业作了旅行社、酒店、景区、会议会展公司、旅游IT公司等类型划分, 分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三项”技能掌握要求的差异。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对“三项”技能的要求总体趋同, 对编程能力的要求总体非常低, 只有很少的几家旅游IT公司提出此需求;对应用和管理与营销技能的要求总体都非常强调。从行业整体来看, 旅行社和酒店两种类型对应用能力的强调要多一些, 而事实上, 这两类企业也是IT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旅游企业。当然, 强调应用技能的公司可能在管理营销方面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强调管理与营销技能的公司, 可能在当前时期迫切需要在此领域有所突破。企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变化也会对人才需求造成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 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编程能力都没有要求, 而要求其具备良好的IT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此应用能力基础上, 能够综合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和营销。这为我们旅游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第一, 目前我国多数旅游专业院系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块不成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虽然信息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对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但旅游教育界大多还停留在“前变革时代”, 没有主动接受这一浪潮的洗礼, 思想解放程度低。

第二, 在强调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要加强教师复合型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的很多专业性课程教学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进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然而从事旅游教学的教师往往由于专业或行业实践经验限制, 缺乏在授课过程中做知识延伸和创新的举措。

第三, “信息技术”教学模块中普遍缺乏模拟实验环节, 缺乏实际案例和模拟实验融入课堂。要深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供其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 从案例研究中获得更加深刻、具体的知识。

我们注意到, 由于看到旅游业与信息技术高度关联, 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旅游院系开始探索性地在原旅游专业的基础上, 增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旨在为旅游行业专门提供掌握旅游业务及信息技术双重知识的专业人才, 这与行业的现实人才需求相符, 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然而, 笔者认为旅游院系要确实承担起这样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应加强交叉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 还应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界的交流与沟通, 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实习的机会。总之, 如何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相关技能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是当前高校旅游教育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摘要:旅游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 信息技术的进步把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也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对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程度的要求作了分析研究, 研究发现, 旅游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与营销的能力为多数企业的要求。研究提出应顺应市场需求, 调整高校旅游人才信息技术培养方案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宁华.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旅游高等教育的现代化[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12) :19~20

[2]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 (04) :83~86

[3]李云鹏、乔红艳、吴晶晶、李姗.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报告.http://www.davost.com/xiazai/yydzshw.doc

[4]Buhalis, D., (199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ourism:Implications for the Tourism Curriculum.Buhlis, D., Tjoa, A.and Jafari, J (Ed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Tourism1998.Preced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Istanbul, Turkey, 1998.Springer-verlag/Wien:New York, 289~297

大学生旅游需求调查问卷 篇5

尊敬的同学: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希望得到您的参与。涉及您隐私的地方,我们将予以保密。对于您的支持与帮助,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您的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别:(1)男(2)女

3.文化程度:(1)大专(2)本科(3)硕士(4)博士

4.年级:(1)一年级(2)二年级(3)三年级(4)四年级

5.您的专业:

6.您是否喜欢旅游:

(1)比较喜欢(3)非常喜欢(4)无所谓(5)比较不喜欢(5)很不喜欢

7.您对大学生旅游的态度是:

(1)增长见识,应该提倡(2)放松身心,应该提倡(3)浪费时间,不应提倡(4)浪费金钱,不应提倡(5)其他,8.您在大学期间出游的次数是:

(1)0次(2)1次(3)2-3次(4)4-6次(5)6次以上

9.您外出旅游的时间一般是:

(1)周末(2)寒暑假(3)7天长假(4)3天小长假(5)其他时间

10.您外出旅游的主要方式是:

11.您外出旅游时的同伴是:

(1)家人(2)同学(3)朋友(4)情侣(5)其它,如

12.您外出旅游的目的是:

(1)开拓视野,增长知识(2)释放压力,放松身心(3)增进感情,结交朋友(4)购买物品,品尝美食(5)其它,如

13.您外出旅游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1)公共汽车(2)火车(3)飞机(4)自驾车(5)其它,如

14.您外出旅游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是:

(1)自然生态旅游地(2)历史文化旅游地(3)主题乐园(4)现代都市(5)红色旅游地(6)其它,如

15.您外出旅游的停留天数是:

(1)1天(2)2天(3)3-5天(4)5-7天(5)7天以上

16.您一次外出旅游的总花费大约是:

(1)100元以下(2)101—200元(3)201—300元(4)301—500元(5)501—1000元(6)1000以上

17.您一年中外出旅游的次数是:

(1)无(2)1次(3)2-3次(4)4—5次(5)5次以上

18.您的旅游经费来源是:

(1)父母额外给予(2)平时省吃俭用(3)奖学金(4)兼职打工(5)其他

19.您了解旅游信息的渠道是:

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实证分析 篇6

【关键词】洛阳市;残疾人;旅游需求;因子分析

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1]。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残疾人理应享有旅游的权利,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然而,由于自身存在旅游障碍,且旅游企业对于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缺乏利益驱动,国内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发展缓慢,这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有悖,也不利于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本文从需求视角对残疾人旅游进行分析,以洛阳市残疾人旅游需求为调查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制约残疾人旅游从“隐性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主观因素,经济及时间因素和旅游供给现状因素。

一、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可以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运用这种方法,能方便地找出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制约因子是属于哪一类,从定量分析的视角再次对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

二、残疾人旅游需求制约因素分析

(一)数据来源

洛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在洛阳牡丹花会及公共假期期间,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旅游景点完成了问卷的填写。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39份问卷为无效问卷,最后的样本由151份有效问卷组成,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和81%。问卷从出游形式、出游花费、信息获取渠道、出游时间、出游计划、出游目的6个角度进行具体题目设置,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n Scale)5点尺度设计的原理,将每道题的选项分为为5个层次,分别给子5分、4分、3分、2分和1分,同时包括被试社会基本信息的数据描述。

(二)被试的基本信息

被调查的残疾人中,男性占50.44%,女性占49.56%,男女比例基本均衡;从年龄层次来看,43.36%的残疾人分布在19-30岁年龄段,31-45岁之间的占23.01%,46-60岁之间占19.47%,60岁以上和18岁以下占比合计为14.15%。在职业类型方面,29.2%的残疾人为学生,23.01%的为企业职工,15.04%的自由职业者,10.62%的离退休人员及6.19%的其他类。在收入情况上,大部分残疾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71.68%),2000-3000元的占18.58%,3000元以上的占9.73%。

(三)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因子分子

1、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描述统计

分别对调查问卷中的各项求均值和标准差,可得表1。

从表1可知,在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因子中,C1-C8为主观制约因子,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健康不适(C3),得分最低的是旅游没有意思,而且太累(C5)。可知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最大主观制约因子为自身的健康。C9-C15是来自于家人及朋友的客观制约因子,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自己经济实力有限(C7),得分最低的是家人没有空余时间(C13)。可见,造成残疾人旅游需求的主要客观因子是经济实力不足,在家人及朋友不支持出游对于残疾人旅游欲望的影响相对较小。C16-C20为旅游供给的制约因子,其中旅游地费用太高,受到歧视,旅游地物价太高,旅游地交通不便的得分都在3以上,由此也可以得出目前针对残疾人的旅游产品缺失这一结论。

综上所述,制约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一,来自残疾人自身的主观制约因素。因为残疾人在肢体,听视觉或精神方面存在残疾,一般会比较自卑,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尽管有很大一部分人有很强烈的旅游欲望,但是始终无法克服心理障碍,本文把此种需求定义为“隐性需求”。第二,残疾人朋友在出游时多需要家人或朋友的陪伴,由于担心残疾人朋友旅游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所以其家人主观上并不支持残疾人出游。第三,特殊市场的不完全供给,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实现。由于残疾人旅游市场对于旅游设施、服务等都有特殊要求,很多景区和旅行社因为经济及安全因素不愿设计专供残疾人旅游的路线,有限的供给也限制了旅游需求的实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逐步实施,各地市也相继出台了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相应办法,如,河南省“残疾人保障”实施办法,和 洛阳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对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做了规定。该“办法”的施行增加了残疾人增收途径,随着收入的提高,他们渴望在工作之余享受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怀趣,包括外出观光休闲等旅游活动。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者90%以上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将选择外出旅游。

2、信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 s Alpha)来进行信度的检验。克朗巴哈系数在0-1之间,该系数越逼近于1表明数据内部和外部的信度越高。表2给出了残疾人旅游需求制约因子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总体信度克朗巴哈系数 (Cranach'' s Alpha)值为0. 804,以及各分量表的信度也均大于0. 5,问卷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

3、残疾人旅游需求影响因子分析

浅析旅游需求的条件及旅游消费 篇7

从旅游需求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要成为现实的旅游需求主体, 必须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 即主观上要具有旅游动机, 客观上要具有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另外, 由于旅游需求的实现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位移下才能实现, 因此具备旺盛的精力和体力也是支撑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所必需的, 但是那不属于旅游经济学的范畴。

1、客观条件

(1) 支付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必须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才能实现各自的旅游需求, 因此, 旅游需求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支付能力的大小。旅游支付能力是指在人们的全部收入中扣除必须缴纳的税金和必须的生活及社会消费支出后的余额中可能用于旅游消费的货币量, 一般以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为衡量支付能力高低的指标, 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 则表示旅游支付能力越强。在谈及个人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时, 有些学者也使用可支配收入这一概念, 它是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因为在现实中确有一些人在其可自由支配收入不足以支付一次旅游活动经费的情况下, 出于旅游的需要, 采取了节省日常生活消费开支和某些社会消费开支的办法, 用节省下来的钱参加了旅游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可支配收入也可作为个人旅游需求的经济条件。当然, 在现实中, 还有很多人用于旅游消费的开支并不是来自于当年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而是出于过去的积蓄或者利用信用方式来支付。然而前者使用的是过去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后者使用的则是未来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可自由支配收入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居民所在国 (地区) 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一般来说,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 (地区) , 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 相应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较高, 表现为旅游支付能力较强。从国际旅游来看, 2005年国际旅游开支位列前5位的国家是德国、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 它们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若从我国国内旅游现象来看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就是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 (2) 人们的职业 (各类职业的收入高低不等) 及其家庭结构 (人口多少、是否双收入等) 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 家庭结构通过相对降低家庭基本开支、绝对增加家庭收入等途径对可自由支配收入产生影响。如家庭结构比较简单、成员较少的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往往相对较多, 最终做出用于旅游消费开支的决策也相对较容易。

支付能力对旅游需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衡量一个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需求潜力的重要指标, 而且也是影响一个旅游目的地能否纳入到旅游者选择决策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是决定着旅游者旅游方式、旅游等级、旅游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 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 要时刻关注旅游客源地居民支付能力的变化情况, 以便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2) 闲暇时间

由于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的活动, 没有足够的时间, 出外旅游是不可能的。在旅游经济学中, 出外旅游所需的时间称为闲暇时间。这里的闲暇时间不仅是相对工作时间而言, 而且也相对于处理个人事务时间而言, 所以概括来说,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进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所需时间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 连续的时间越长, 参加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一般来说, 人们的闲暇时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每日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周末的闲暇时间、法定假期、带薪假期。这四种闲暇时间对于旅游需求的实现来说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每日闲暇时间对于旅游需求的实现没有什么意义, 周末闲暇时间在大周末的休假制度下可用于短期、近距离的旅游需求的实现, 法定假期中更长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更长更远的旅游需求的实现, 如我国通过黄金周的制度安排实现了人们长距离旅游的需求, 带薪假期才是未来促使旅游真正走向大众的必要条件。

闲暇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旅游地域范围的选择, 而且也对居民的旅游方式及其消费时间的集中程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并进而关系到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素质的提升状况。因此, 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 不能不考虑闲暇时间带给旅游产品的设计、结构的调整及其产业运行模式的影响。

2、主观条件

实现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是指人们须具有出游的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动机就是引发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决定采取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旅游动机就是驱使人们产生旅游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旅游动机的产生与人类其他行为动机一样, 都是来自于个人的需要。人们为了健康的需要到他地去疗养, 为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去异地游览风景名胜, 为了消除疲劳, 暂时避开紧张的工作或生活环境到一个地方去度假等等, 都是为了满足自身某方面的需要。反之, 一个人若没有这种需要, 或没有意识到这种需要, 其旅游动机也就不会产生。

个人出游动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同人们的心理特征、文化素养以及年龄和性别等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也同外界的客观因素, 如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微社会环境 (家庭、邻里、朋友、同事等) 相关。后者对一个人旅游动机的形成有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一个人原不准备出游, 但在朋友的规劝和激励下也打算一道出游。

二、中国旅游业具有巨大需求

旅游消费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的求新、求知、求乐消费, 是一种发展性消费,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 用于旅游等发展性用途的消费比例将有很大的提高。以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4766万人次, 增长4.0%。其中因私出境4221万人次, 增长5.2%, 占出境人数的88.6%。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19.0亿人次, 比上年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10184亿元, 增长16.4%。

中国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广泛关联性的动力产业。旅游消费涉及旅游者从一地到另一地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因此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实际上, 像旅游这样涉及内容广泛的消费活动并不多。旅游需求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广泛的关联性。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 旅游业既依托于相关产业, 又对其他产业具有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直接促进餐饮、娱乐、交通、景区景点的建设, 同时也将带动农业、建筑业、金融、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如前所述, 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划分, 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的产业被称之为“旅游业”, 这包括旅行、饭店、交通、餐饮和旅游景区、景点等行业, 而为旅游者提供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所有产业综合被称作“旅游经济”。由于经济结构不同, 旅游业发达程度不同, 旅游业的增加值 (直接产值) 和旅游经济的增加值 (直接加间接产值) 比例较大。

摘要:作为改革开放重要决策的产物, 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政治和外交活动到经济活动的根本转变, 不仅确立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需求是旅游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基础, 影响旅游需求既有消费者内部的因素, 也有其外部环境因素。

关键词:旅游需求,旅游经济,旅游业

参考文献

[1]张广瑞, 等.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旅游信息需求 篇8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从古典时期、中世纪到大旅行时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行为模式、消费模式和旅游价值取向。火车在19世纪早期的出现使旅行变得比以往更便捷,并随收入提高,更多人渴望出国旅行,从而促成了全新旅游模式的产生。直到20世纪汽车产生,突破了地理限制,汽车的兴起有效拓展了乡村郊野的游观空间。到20世纪末,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得到显著发展。以后随着航空业的发展,跨国游的发展也日益增长, 例1950年跨国游(不包括1日游)总消费约2 520万左右,到1997年增到6.128亿,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到4 437.7亿美元。旅游业也促进了交通技术的改进。今天旅游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局面,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为代表的21世纪,人们的选择机会会更多[1],如今太空旅游也在召唤人们前往,旅游的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大大促进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

二、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因素分析

作为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潜在因素,由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而涉及的变量包括收入、税收、可支配时间、旅游产品价格等因素。拥有可支配收入,导致了潜在度假者度假行为的产生,人们的度假行为是多种动机共同促成的, 并受收入及家庭成员需求的制约。

1.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

随着人们对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渴望日益强烈,游客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游客已逐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已把旅游看成一种经济活动。旅游是游客的一种需求,也是为游客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务的一种供给,从而形成消费,创造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游览带来了一系列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

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因素包括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及汇率等,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从追求物质生活上升为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从旅游中获得新的体验。

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可见,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由多因素决定,可表达为

在用经济模型预测旅游消费的增长,仅用收入是不能完全解释旅游量变化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收入变化和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一表述,即每一年的旅游消费函数组成了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例图中有三根分别是某三年的旅游消费,组合成长期的旅游消费函数AB。

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会导致较高的度假消费。旅游消费与个人总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而“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旅游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相关的。

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受食物价格、交通费和通货膨胀等变量影响的,还要考虑税收,利率的影响。同时要分析旅行成本 (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各种活动成本)。一方面经济变量决定了游客的出游能力,另一方面旅游地的物理属性和过去旅游经历的评价共同影响了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消费、旅游支出与旅游团的出游时间、停留天数,团的规模以及成员构成有密切联系。

总之,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经济要素有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旅行成本,货币汇率、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国的通货膨胀等因素。目前,大力提倡旅游文化创新也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大大促进了旅游需求及消费[2]。

2.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社会因素

收入增加刺激了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增长,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加,也是刺激旅游需求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带薪休假的增加,弹性工作制度的引入也使人们延长周末以获取较长时间休假成为可能,当然旅游的需求及消费也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对旅游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老年人、未婚、已婚但无子女的游客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也使旅游消费市场不断增长。

3.影响旅游需求及消费的心理因素

心理需求因素包括娱乐、放松、学习、购物、社会交往、自我实现、自我发现、实现个人梦想。

旅游作为产品不仅能让人暂时摆脱日常琐碎生活,还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旅游不是有形商品,而是作为游客获得体验和实现梦想的途径,它的价值是无形的[1]。旅游往往不是一个自发的决定,它很可能是家人、朋友共同的决定,从而实现人的自尊、自重和自我实现。以上分析归纳至图2。

三、旅游产生的各种影响

1.旅游的经济影响因素

旅游的经济价值在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把旅游业当作脆弱经济体系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收入的一种手段,吸引投资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可将闲置土地再生变成繁华区域的手段。

旅游带来了经济收益,它包括了旅游消费给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了税收,给旅游服务、旅游投资企业带来商业利润,帮助小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并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也给运输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

游客数量越多,人均旅游消费越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游客停留时间和住宿性质是决定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可通过建立旅游纪念品商店,提供购物机会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净支出决定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为达到以上目标,必要的条件是目的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有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及旅游设施。

2.旅游的环境影响因素

旅游业受到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引起的环境污染的影响(例如超负荷发展耗尽了被关注地区的环境质量),间接威胁到那些地区旅游业的收益。为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利益,应联合起来保护高质量的景观,许多旅游业经营者也已充分意识到加强景观建设对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性。很多旅游企业也不断在寻求与环境相协调的旅游设施,以提高现有景观的吸引力。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提高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扩大旅游的影响和吸引力。随时适合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变化,产品的开发要基于消费者的需求,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行制定和规划产品功能,最大限度实现旅游者的消费预期,以羸得广阔的旅游市场,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

保护好旅游环境,不能完全依靠游客自身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要有行为守则帮助人们进步,还必须制定严格的环境保障措施,同时需要经营者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好的保护环境。要提倡生态旅游,一方面要尊重当地文化,另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期望,以求真实的市场推广和促销。

从管理技术上也要采取分流措施避免在主要旅游区发生过度承载的情况,同时,使更多地区享受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为打造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假期和游客,要鼓励绿色政策,致力于保护环境。需要在品牌化经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抓住品牌的核心、特色和定位[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旅游企业必须以满足旅游者 (顾客)需求为本。

3.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

从宏观上看,旅游给人们带来乐趣,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使人们身心放松。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性质的看法是很重要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其中旅游者对接待情况的满意度影响对当地旅游服务的评价。游客的“示范效应”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当地人,形成文化的互相渗透。

旅游与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手工艺品、服饰、建筑、美食等具体的表现出来。旅游会引起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通过艺术形式的商品化开创了一个新的市场,为生产部门带来收入,同时,旅游业能迅速将传统设计转化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营销手段。旅游业的出现为传统服饰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机会,直接将产品推向旅游市场,推出有地方图案的纪念性服装。旅游可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服饰的兴趣,从而影响人们的穿着。

如果旅游是社会变化的一个动因,对于旅游产业的建筑式样和建筑物,也反映了旅游者活动类型和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社区吸引游客的表现形式。

在美食方面,旅游业不仅对传统食物提出了需求,同时也渴望新颖食物的不断创新。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理解。旅游客源地社会是产生旅游需求的源泉。目的地除了现实的旅游资源外,对待游客的态度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游客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先来的游客会影响到后来的游客,旅游信息除通过营销渠道、媒体等方式传递,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实际的运作及游客的体验。对已到过目的地的游客,通过过去形成的体验,以及对吸引物,整体环境和价值的评价来间接地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愿[1]。

游客体验来自于一系列的旅游行为,它由游客的社会经济条件、认知水平以及对目的地的感知所共同决定,同时,目的地本身的交通、通讯、设施等实际条件也会影响游客的行为。在今天旅游体验受旅游需求、旅游消费、旅游服务及管理水平所影响。旅游产生的影响由图3可见。

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损耗最小化,促进经济发展,使消费者、经营者均满意。

四、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

为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需要树立一个正面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游客。形象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游客体验、促销信息、实际自然状况和服务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旅游区的管理不只是为了旅游促销,主要是要增长旅游体验,实现接待地收益最大化和损耗最小化。旅游区犹如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它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走向,同时,旅游本身也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消费活动,比其他的经济活动更引人注目。

总之,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和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旅游信息需求 篇9

1 旅游市场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旅游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好时期, 更是旅游业调整结构以及转变发展方向的好时期, 国家出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相关意见, 主要观点在于要把旅游业逐步转变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实现全民的满意度提升, 这是一个战略性的目标, 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2 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我国的旅游业市场人才需求量大, 旅游市场的人才结构以及市场的薪酬机制等方面发展的也不顺畅, 旅游市场的人才机制不健全, 旅游市场的人才配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缺点, 这是影响旅游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旅游市场旅游人才质量不高

和旅游市场刚刚起步的阶段相比, 目前从事旅游的各种动机和要求都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游客喜欢的东西已经不是那么简单, 已经逐步转向了复杂化和个性化, 虽然目前我国的旅游市场都是以观光为主, 但是也有一种旅游就是休闲度假的趋势, 旅游人才的素质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

另外游客的需求和以往的相比, 也出现了个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随着旅游向观光度假这方面的逐步过渡, 旅游的线路以及旅游的现状和文化形式等方面都开始向季节向和集中性这两方面发展, 这需要提供的旅游产品要进行革新。需要达到一定的目标, 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数量需求这么简单, 要求旅游人才的素质要逐渐提高, 以便提高旅游市场的服务质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 旅游市场的人才流动非常大, 做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旅游人才的流失非常严重, 很多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都在相互竞争。

新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工作时间也很短, 还不能全面了解关于旅游服务的相关知识, 游客在这方面的幸福指数还不是很高。另外很多旅游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不断的跳槽, 造成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用这些毕业生, 更加找不到高质量的人才, 这些方面已经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人才的质量。

2.2 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为止, 我国的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够满足旅游企业的需要, 全国关于旅游业的院校有一千多所, 旅游人才培养已经涵盖到了博士、硕士、本科 (含高职) 、中职等各层面的旅游教育结构, 针对这种情况关于旅游专业的教育的形式不乐观, 很多高等重点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正在萎缩。从表面的形式看, 常常把旅游管理做为工商管理以下的二级学科。这种教学方案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知识学科教学涉及面很广,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没有达到要求的教学效果。另外很多学生和老师都不愿意选择旅游专业, 也不愿意就旅游行业就业, 造成旅游专业缺乏行业带头人,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最深层次原因在于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模式不匹配, 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尴尬的局面。

2.3旅游专业教学水平不高

很多大型的旅游院校在这方面也存在弱点, 教学的基础设施薄弱, 教学资源也不足, 从高等教育的数量方面研究, 许多高等旅游院校的自身建设正在转型, 随着高职院校的人数在逐渐增加, 很多学生学科的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教学资源少, 很多学校的旅游教育观念也很薄弱, 除了很少一部分是专业性的院校, 很多学校在旅游专业这方面师资都很不好, 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习到一些很肤浅的知识, 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很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也不明确, 没有办学的专业标准, 缺乏认识知识的内涵, 有些院校虽然教学经验充足一些, 但是对旅游业在的专业性研究还很少, 教学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质不强。

另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很多家长都想让自己的还需接受高等教育, 这样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 高职院校采用注册入学的方式是学生, 使那些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都到高职院校中, 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等。这样本身就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不高, 针对这些原因, 要想提旅游专业人才的素质, 就需要从根本上加强旅游专业的教育, 这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根本。 (这段去掉。)

2.4旅游市场人才需求量大

目前, 我国的旅游市场发展的非常快, 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从改革开放的初期, 以外国人为主的入境旅游团为主, 已经发展成以国人为主的出境旅游团为主, 另外, 还有很多国内的旅游团, 形成了我国的三大旅游板块, 实现了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性的旅游大国发展,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人数已经比以前增长了数百倍, 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旅游大国, 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 按照这种形式发展, 到2015年, 我国的旅游产值会达到两万亿,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 在这种发展的势头下, 酒店业的规模也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增长, 各种类型的品牌酒店在不断的增长, 很多著名的酒店都在中国有分店。按照目前这种形式发展, 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由于个方面的原因, 旅游市场的人才配备都不够完善, 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 致使很多的旅游市场人才素质都不是很高, 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状况, 需要全面的扩大旅游市场人才需求量, 以便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

3提高旅游人才素质的措施

由于旅游人才素质不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出台了管提高旅游人才素质的规定, 要求, 完善旅游人才的开发机制, 实施科教兴旅的教育方针, 加强旅游业人才的培养, 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中国的旅游教育工作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这是一种使命, 必须要完成, 笔者总结了一些方式,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职业素养确定学习专业方向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 要把学习专业内容做为学习期间的重要任务, 全面了解旅游专业的一些素养。以便在工作中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 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专门对旅游员工的要求, 这是对专业带头人的要求。在人才素养的培育这方面, 要求学生要学习礼节、礼貌、仪容、仪表、仪态等, 这些内容都是旅游专业要求的内容, 另外的重要方面是针对学生在的职业道德这方面的内容, 这同样也是培养员工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员工的职业素质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在这方面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产生了很多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间, 需要加强这方面素养的研究, 让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能够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酒店管理同样是旅游产业的一部分, 在专业学习的时候包含了国际酒店英语方向、国际酒店日语方向。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中也包含了旅行社、导游方向等很多方面, 这样就要求教学的内容要更有针对性。

2.2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 需要从根本上明确教学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这方面, 注重人才培养的布局, 明确要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解决什么问题的能力, 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的构成属于金字塔的状态, 所以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抓好一线员工的培养, 提高教学水平和一线员工的额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互补的方式, 集中力量办学, 积极培养一线人才, 抓好高职旅游专业教学的培养, 对于本文旅游教学的研究, 要明确培养的目标, 积极目标人才, 这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

2.3 教学过程工学结合, 建立有特色的PBL教学模式

在旅游业的教学方式这方面, 要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 旅游行业是应用型人才很集中的地方, 建立学校学企业合作的机制, 是旅游专业发展的一个导向,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实践的过程, 学校也可以按照旅游企业的要求方向培养人才。学校的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内容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旅游企业的专业课程, 这也是进行旅游教学的重要任务, 有的学校可以按照旅游行业的特点进行试行的学习。在十二五期间, 国家制定了旅游专业的相关规定, 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进行学习, 优化旅游专业内容, 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结构安排, 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合能力, 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这些都是重要的培养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挖掘出校内外的一些就业平台, 实现教学和实践结合, 真正的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式。

PBL的教学模式是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旅游专业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旅游装爷教学中引入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的教育过程中, 采用问题取向的教学思路, 它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老师在其中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的学习方式, 这样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建立多方面的实习基地

教学过程中, 建立学生实践的教学基地, 主要有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 其中校内的实践基地的主要目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实训课程内容, 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 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场所, 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种非常好的培养方式。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着各种产业结构的转变, 产业结构都在逐步的优化升级, 这是资源型国家的需要, 所以在旅游专业的学习中, 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模式, 探索出高中职业院校旅游业发展的新目标。

2.5 强化职业培训, 面向国际合作

旅游业的人才培养, 也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 走出学校门的旅游工作者要提高自己,

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跟上时代的步伐, 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必不可少。另外, 具有全球化视野、交往能力、辩证的思维、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紧跟时代步伐, 了解不断发展的旅游行业, 是每一个旅游工作者自我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强和国际语旅游组织的合作, 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提升我国旅游人才的综合能力。

2.6 教学中构建结构型双师团队

针对旅游业的发展, 在教学需要具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度额根本。在教学模式这方面, 构建结构型的双师团队,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在旅游院校中, 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要求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要求具有旅游企业一线实践的经验和对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深刻认识, 有创新性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能力和背景, 这是构建双师型结构团队的根本。构建这种团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在学校和旅游企业期间实行互派教书, 企业的专业人士去学校职教, 学校的老师去企业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安排学生参加旅游企业的实践。

(2) 建立旅游学术委员会, 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 评价教学过程和确定专业的教学方向。

(3) 建立就业指导委员会, 结合教学计划, 编制相关的教材, 对毕业生的就业给与管理。

(4) 要求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5) 实施双语教学, 实现就业多方面的发展。

采用这些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双师型结构团队的构建, 做到学校教师在学校课堂是教授、副教授, 在企业课堂是高级设计师或者是高级导游, 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做到校企深度融合。

结束语:

旅游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是多方面的, 有针对性的, 要求相关的旅游高等院校要加强旅游人才综合能力培养, 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曼娇.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9.

[2]杨红.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的协调发展探究[J].中国商贸, 2012, (11) :182-183, 185.

[3]黄安定.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J].中国商贸, 2010, (23) :141-142.

旅游信息需求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高层次的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需要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按照三条原则安排人类的需要层次:首先, 人类的基本需求要先得到满足,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生理需求, 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 是应当最先得到满足的需要, 如食物、睡眠、住所、御寒等需要, 尔后才能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其次, 人类的需要同个体成长发展密切相关。人在出生后, 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 然后才会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自尊的需要, 最后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 个人的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是呈波浪式的演进过程, 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升级至另一级;第三, 人类需要与个体生存有关。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 除了应当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外, 还应使人类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并鼓励去追求自我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理论, 人类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后, 就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毫无疑问, 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是高质量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的人, 会去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从旅游的角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我们可以将旅游者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生理安全的需要:

人们在节假日出行旅游, 从紧张的生产生活中脱离, 享受难得的闲适, 主要是为了调节身体的不良状态, 满足身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这主要体现了旅游者的生理需求。人们旅游一般选择治安好的地方, 保证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 就体现了旅游者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实质上, 是生理需求的社会保障。

2. 社交和尊重的需求:

旅游的过程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 而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些压力和焦躁的情绪。旅游中可以结交新朋友, 得到团体接纳, 爱和友情, 从而获得爱与归属感, 并且感到自信和尊重, 这表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需要。“怀旧”“归土”的旅游则是突出表现了归属的需要, 特别是定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台同胞来大陆缅怀先辈故土而旧地重游、重温历史、探亲访友等。

3.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旅游活动, 寻求从未看到的食物, 开阔眼界, 更好地了解世界, 并从中学到知识, 增长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显然是由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4. 探索求异的需要:

旅游者一般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人对自身以及生活的世界的探索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一些人通过登山、跳伞、滑翔、航海等来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 则是通过旅游者来发现新的目标, 结交不同的人及了解异地文化来实现。这是他们认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

5. 冒险的需要:

冒险一方面是为了认知世界, 满足好奇心, 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对自己的挑战。冒险, 就是到遥远的、艰险的、未知的地方去旅游, 能够满足激发人的竞争意识及新异刺激的需求, 是认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结合。这种尝试说明了人的旅游需求是一种特殊的需要, 对某些人来说, 是暂时摆脱单挑生活的时机, 故而改变基本需要结构, 把精神的需要摆到了较低级需要之前, 并不与安全需要冲突。

6. 多样性的需要:

旅游是人们逃避厌烦造成的紧张, 寻求心理放松的方式。旅游允许旅游者抛弃那些阻止人们在家里“玩乐”的观念与行为束缚, 旅游可以抛弃掉那些令人心烦而又不得忍受的生活规格, 同时, 离家外出旅游会给刻板的生活带来多样性。旅游过程中包括人们对身心放松的生理需要和对美感的审美需要。在旅游中交往又可以满足归属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各种各样的旅游形式也可以满足人们的认知需要, 从中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这些旅游活动中都是以安全为保障的。

旅游是复杂而具有高度象征性的社会行为, 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满足, 是在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高质量的生活就是幸福生活。

二、体验的定义

美国体验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对体验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 体力, 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 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

约瑟夫·派恩的研究指出, 消费者把体验的价值看得更高, 为了获得美好的体验, 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而对于产品提供方而言, 由于其中一些公司策划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体验, 他们就更容易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因而这类公司不必按通常的竞争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定价。而是基于他们所提供的独特价值收取更高的费用。

三、旅游体验模式与旅游体验提升

体验能够成为新经济价值的提供者, 使得产品的价值提升, 消费者愿意为获得美好体验付出相应的价格;作为体验经济最好的诠释者的旅游业, 旅游体验同样也具有能够增加旅游产品价值的特性。在旅游资源开发设计中, 更注重旅游体验的体现, 就能够增加旅游资源的价值。旅游者们也会为了获得美好的旅游体验而付出相应的价格。所以, 旅游资源地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也应当把握这样的旅游心理, 注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任何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都要考虑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一个旅游产品旅游价值的高低, 其吸引力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提供体验内容的特殊性及体验效果的好坏所决定。旅游者良好的旅游体验也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营销最为重要的手段与方式。因此, 只有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得到满足, 旅游业才得以蒸蒸日上和持续发展。

孙根年教授就旅游体验的经营与策划提出了一个旅游体验“动机——过程——目标”模式: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形成是基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中, 求补偿、求解脱和求刺激这“三求”是激发旅游动机的核心动力。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只有达到了对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以及可参与性, 才能达到旅游体验的最高级目标: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 从而满足了激发旅游动机的旅游需求。

孙根年教授提出:“所谓高品质旅游体验, 就是要通过“三性”, 达到“三感”, 满足“三求”;而“三求”、“三性”、“三感”的有机组合和连接, 便构成了旅游体验经营的核心理念”。

因此, 旅游目的地在旅游产品设计、塑造和经营中, 应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 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良好提升, 从而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以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高层次生活水准和方式的需要越来越强烈, 需要已经成为旅游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在动因。只有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良好提升, 才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旅游需求,旅游体验,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在国.体验经济时代营销策略创新思考[J].商业时代, 2004.

[2].李昕.实用旅游心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孙根年.塑造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路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7.

度假旅游者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 篇11

[关键词]旅游者;度假旅游;旅游者行为;旅游市场需求;三亚

[中国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2—0059—07

一、引论

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以游览为主要目的观光旅游,西方人则喜欢一地停留休闲式的度假旅游方式。为了丰富我国旅游产品类型,国家旅游局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倡导开发度假旅游产品,然而多年来却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自从“非典”流行的2003年以后,人们对健康和清新自然环境空前重视,无论是国家宏观统计数据,还是笔者所了解的多家旅游企业的数据信息,都显示出2003年以后,有一个明显变化——休闲度假的人数急剧上升且持续增长;旅行社接待的高档度假旅游者增多;典型热带海滨度假地悄然兴旺,中高档度假型酒店客房需求大增。中国显然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传统旅游观念的度假型客人。这是一群什么样的消费者?他们为什么放弃了传统的观光旅游而选择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是因为经济收入高吗?是因为他们已经几乎游览过所有的重要景点吗?他们的出现,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作为中国人,他们对于度假旅游产品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与西方人相比,二者在需求与认知上有哪些异同点?中国呼吁了10多年的度假旅游,今日终于出现了具有产业规模的消费需求。因此,这一新兴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检索文献,我国以往对度假旅游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来自地理学规划开发的视角,比较单一地从度假区开发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少数则停留在国际经验对比、概念分析与政策建议的层面。尽管大多数研究者和政府部门都意识到市场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性,然而很少有人对市场需求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对上述度假旅游的最新态势也同样缺乏关注。

本研究着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现的这一最新态势,并通过在典型度假地选取典型度假旅游者进行调研的方式开展第一手的实证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旅游需求中的这一新兴趋势,也可以对旅游企业、营销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经营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综述

度假旅游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旅游方式。“我们一直倾向于将传统的度假产品作为旅游的核心产品,把传统的度假者作为旅游者”(斯沃布鲁克,2004)。因此,对度假旅游的研究,不仅体现在许多专门的文献中,也分散于一般旅游研究中;而中国对度假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且比较零星,早期以介绍性文献为主,中期以度假区规划开发的文献为主,其中穿插着许多对于中国度假旅游产品建设的质疑和主观价值判断性文章,缺少对于度假旅游市场和产品的实证研究。笔者曾专门对国内外度假旅游研究的成果进行过比较分析(徐菊凤,2007),在此不再赘述。总体来看,在度假旅游需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拉力”和“推力”理论,由克罗普顿(Crompton,1979)提出。该理论认为,西方度假者的9种动机中,有7种是“推力”因素,分别是:逃离世俗生活环境、重新发现和评价自己、放松、声望、心灵回归、增进与家人亲情、促进社会交往;另外2种是新奇感和教育,属于“拉力”因素。其中前者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后者是文化方面的需求。皮尔斯(D.Pearce,1995)也运用了这一理论,并进一步认为度假旅游的动机是“推力”作用的结果,很大部分出自人的内在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康复;观光旅游的出游动机是“拉力”作用的结果,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增长见识。

国内对于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实证研究,起步于2000年以后。方靓(2005)、王莹(2006)分别对千岛湖、杭州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者前待上述度假性目的地旅游的主要目的,仍然以观光游览为主,其次才是休闲度假;游客的停留时间也较短,以2~3天为主,少数人能停留4~6天。在旅游活动偏好上,千岛湖和杭州的游客都将游览景观和享用当地美食作为分列第一、第_的内容,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则稍逊。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海滨度假旅游日的地——三亚,学术界的研究较少。2000年前后的研究集中于如何通过价格调控手段摆脱当地旅游业旺丁不旺财的尴尬局面,2004年涉及当地如何实现观光型目的地向度假型目的地转轨的问题(赵全鹏,2000;王健生,2004)。刘俊(2006)注意到三亚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该研究的关注点在度假区治理结构上,并没有对度假市场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对于度假旅游市场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状态,专门针对典型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量、需求特征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某些调研依据的对象,并非典型的度假地客人,也缺乏对外国来华度假者行为的具体调研。官方统计迄今也没有对休闲度假旅游的任何数据资料。因此,以往许多关于度假旅游的观点,还缺乏实证研究依据的充分支撑。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典型海滨度假地三亚的国内度假旅游者的实证调研,把握中国典型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为我国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提供决策参考,并透过市场特征把握度假旅游在我国未米的发展趋势。研究将对上述研究假设提供验证。

假设1:中国当前的度假旅游者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

以往研究界普遍认为,中国度假市场发育尚未成熟。然而近年来,除了有大量人群到郊区进行休闲度假旅游之外,还有不少人到马尔代夫、塞班等东南亚海岛享受高档度假旅游,同时,海南二亚的高档度假酒店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国内度假旅游者。事实表明,接受度假旅游方式的群体已经出现。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一群体的状况,看他们是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还是平均分布于各种群体中?这有助于精确地把握这一细分市场的特征。

假设2:中国人在度假旅游时具有不同于西方人的需求特征。重点考察对3s的兴趣、对休闲娱乐康体活动的兴趣、与陌生人交往的兴趣三项指标。

从已有的文献和度假旅游的现实中了解到,两方人在度假旅游时,最喜欢躺在沙滩上尽情享受阳光、沙滩、海水(3S),享受美食,同时喜欢参加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尤其是体育类活动;还喜欢与当地人或其他陌生人交往,从中获得乐趣。那么,中国人是否

也具有与西方人一样的需求与爱好?对此问题加以了解,既可以把握东西方文化影响上人们不同的行为偏好,也可以为度假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提供启发。

假设3:选择度假旅游产品的游客,其观光旅游需求已得到了充分满足。

由于传统、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习惯于观光旅游。炎黄子孙大都有“游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想法,既如此,那些愿意选择度假旅游的人,是否其观光旅游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动机在推动着他们进行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了解人们选择度假旅游的动机,既可以为度假产品经营者提供启发,也可以对观光旅游的经营者提供借鉴。

假设4:度假旅游者在组织方式上大多数选择自助旅游方式,不需要旅行社的服务。

国内许多提及度假旅游出游方式的文献都认为,旅游者在进行度假旅游时,一般选择自助旅游方式,不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这种情况是否属实?这一问题关系到旅行社可否在度假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四、研究方法

三亚是我国度假旅游的标杆性目的地,也是目前国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热带海滨度假地。依据独特的热带海洋气候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三亚不但吸引了众多国内游客,还吸引了大量俄罗斯游客,并率先在2004年实现了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因此,选取三亚高档度假酒店的客人作为调查对象,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调研在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和若干旅游企业的配合下进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配合以访谈调研。问卷调研的时间段为2006年12月~2007年2月。对国内游客的调研,主要在2个五星级、1个四星级饭店进行;对国外客源的调查,主要针对俄罗斯游客进行(因为三亚暂时还几乎没有欧美客人),由旅行社配合完成。调查共发放国内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发放俄文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两份问卷设计的内容完全一致,因而可以进行对比性分析。对于数值结果,考虑到量表方式将损失一些有效信息,因此特别使用自分比方式表示。

五、调研结果

(一)国内赴三亚假旅游者的需求特征

1国内赴三亚度假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1显示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性别和婚姻状况看,男性略高于女性;已婚者略高于未婚者;年龄段集中于15~24岁和25~44岁;文化程度集中于较高学历上,其中大专或本科占71.25%;收入总体上以中低档的2001~4000元最为集中,占37.50%,其次是4001~6000元,占23.75%。

2赴三亚旅游频率、伴侣、旅游方式、信息渠道

调查发现,国内游客赴海南旅游者中,只有35%是第一次前往,两次以上前往的人数达到65%(表2)。

旅游伙伴中,伴侣居第一位,占28.75%;其次为同事或朋友,占26.25%;家人占第三位,独自一人成行的,占8.75%。

游客赴三亚的度假方式以“自己安排”的最多。占43.75%,其次是参加旅行社包价旅游团(17.5%)(6.25%)(表3)。

游客获取度假地信息,则以“互联网”渠道高居首位,占42.5%(表4)。

3度假旅游目的、动机与停留状况

由于旅游者在出游时一般具有多重目的,因此,对旅游目的和动机的考察采用多选方式。国内游客赴三亚的旅游目的中,以“休闲放松”为第一目的,远高于第二目的“观光游览”(表5)。

旅游的动机中,享受海水、沙滩和阳光成为高居榜首的动机(81.3%),其次为放松休息(53%),名列末位的是“结识新人群(3.8%)”(表6)。

从停留时间看,国内游客大多数停留3夜(33.75%)或4夜(23.75%),其次是停留2夜(13.75%)和5夜(11.25%)的人较多,达到和超过1周时间的度假者所占的百分比只有11.25%。从住宿停留的地点来看,70%的人只在一个地方住宿,25%的人住宿两个地方,住宿3~4个地方的人只有3.75%。

国内游客主观上对度假地产品各类组成要素持何种态度(预期值)?到三亚度假后的实际感受与评价如何?本研究设计了15项要素向游客进行调查,每一项调查均可以看出预期值与实际感受之间的正负差距。所调研要素为下列15项:

硬性要素:度假地景观、饭店区位、休闲/康体/娱乐设施、保健疗养设施、交通、餐饮;软性要素:文化与民俗风情、度假地知名度、度假地氛围、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语言沟通、方便的用餐时间;此外,还设立了两项特别考察对象:儿童/婴幼活动设施与客房上网条件。

将现实评价与预期值相比,发现,前后好评率相当的,有如下5项:“餐饮”、“文化民俗风情”、“度似地知名度”、“语言沟通方便程度”、“方便的用餐时间”:下降幅度较大的有8项:“度假地景观”、“休闲康体娱乐设施”、“保健疗养设施”、“交通条件”、“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儿童活动设施”、“客房上网条件”。另外,有2项在“最喜欢”评价层面上获得了上升值——硬件方面为“饭店区位”,软件方面为“度假地氛围”。从单项数值看,“饭店区位”评价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当地居民态度与素质”评价的下降幅度最大。

5满意度与重游意向

对满意度与重游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游客对三亚的满意度达到80%(比较赞同与非常赞同两项之和),表示“值得再来”的人有82.5%,表示“会向亲友推荐”的人有83.75%(表7)。

6三亚国内度假旅游者区域分布

将所调查的赴三亚旅游的国内游客按照其所属地域进行归类分析,发现:

有3个省市的游客所占比率大于10%,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

有5个省市的游客比率等于5%,分别是浙江、江苏、湖南、河北、陕西;有3个省市的游客比率等于3.75%,分别是四川、山东、天津;

有3个省份的游客比率等于2.5%,为海南、辽宁、黑龙江:

有10个省市游客比率只有1.25%,它们是广西、福建、江西、云南、安徽、湖北、吉林、内蒙占、西藏。

其他省份则在本次调查中没有游客出现在三亚。

7对当地旅游产品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中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希望听到旅游者更多的意见。开放式问题询问被调查者对三亚的度假旅游提出的意见建议,以考察三亚旅游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结果显示,肯定性的评价有3类,分别为气候好、景色美、总体感觉好;负面评价和建议被归纳为8类,按被提及频率的高低排序,分别为:治安不好、交通不便、居民素质差、出租车不好、城市卫生差、景点票价高、海鲜价格贵、购物条件差。

(二)饿罗斯赴三亚度假旅游者需求特征

1度假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年龄结构上看,俄罗斯赴三亚度假游客以25~44岁的人最多,达57.14%,接近于本调查中赴海南旅游的中国游客比率;其次为45~64岁,占26.53%,高于同年龄组中国游客15个百分点;此外65岁以上年龄段者有8.16%,而中国同年龄段人数为零;俄罗斯游客在15~24岁年龄组,比率仅为8.16%,低于该年龄组中国游客约24个百分点。印证了当地酒店人士所说的中国游客以年轻人为主,俄罗斯游客中老年居多的观察。在学历分布上,以中专或高中最多,占到59.18%,而大专或本科占20.41%,与中国游客相比,学历较低者多。从收入结构上看,也以2000美元以下占最多数,与中国游客类似,但在高收入段的分布比率也较高,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游客(表8)。

2赴三亚旅游频率、伴侣、旅游方式、信息渠道

调查显示,俄罗斯游客有88%是第一次来海南,12%为第二次。他们携家人旅游的比率远高于中国游客,而与朋友、同事同游的比率远低于中国(表9)。

在旅游方式上,68%的人参加旅行社的包价旅游团或自由人项目,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国游客,自己安排的,只有20%(表10)。这说明旅游方式主要与游客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和资源要素驾驭能力有关,与旅游方式的相关性不大,因为从许多数据可以看出,俄罗斯游客到三亚旅游的,90%以上为纯粹度似客人。或许由于国别和语言文化差异的缘故,俄罗斯游客获取海南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旅行社,占46.9%,其次是报刊杂志和互联网,而来自于亲戚朋友的很少,与中国情况相反(表11)。

3旅游目的、动机与停留时间

俄罗斯游客的旅游目的以“休闲放松”为目的的占72%,高于中国人8个百分点,而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占54%,高于中国人4个百分点,但没有参加会议、商务旅游、奖励旅游动机,这是与中国游客不同之处(表12)。

从旅游动机来看,俄罗斯游客也以享受阳光、沙滩、海水为最人动机,其次是放松休息,只是数值都比中国游客略高;但在增长见识、游览热带海岛风光、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增进亲情友情、寻求乐趣和开心这5项上,数值都比中国游客低;而参加娱乐活动、结识新人群这2项数值与中国游客接近总体上都较低(表13)。

在停留时间上,俄罗斯游客有74%的人停留10~15夜,停留时间普遍较长,体现出度假的特点(表14)。而中国游客69%的人停留2~4夜,这应该与两国是否普遍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有关。

4满意度与重游意向

俄罗斯游客对三亚的满意度达到84%,非常高;认为值得再来的有60%,认为值得向亲友推荐的有61%。

5对度假旅游产品要素的评价

调查俄罗斯游客对15项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人部分)的主观态度与对三亚产品要素的现实评价,发现俄罗斯游客对三亚“度假地景观”和“度假地知名度”2项评价很高,超过他们的预期值;在“饭店区位”、“交通”、“保健疗养设施”、“度假地氛围”这4项上,“比较喜欢”层面有上升,但“最喜欢”层面有下降;而在“休闲娱乐设施”、“餐饮”、“当地居民素质态度”、“语言交流环境”、“儿童活动设施”、“客房上网条件”这6方面,实际感受普遍比预期值低。从单项看,对度假地景观的评价最高,喜欢程度达84.44%,对儿童活动设施的好评率最低,而对餐饮的不满意度最高。

通过开放式问题了解俄罗斯游客对三亚旅游的意见,获得如下建议:“希望全体工作人员尽量用英语交流”、“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包括俄罗斯信息”、“需要翻译大量俄文指示标志”、“希望海滨游览与登山相结合”。

六、研究结论

通过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度假旅游者群体分布特征——中国当前的度假旅游者集中于某一具有显著特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是:年轻,25~44岁,具有大专以上的较高学历,收入为中等偏高水平的各行业人员。假设1得到支持。

中国人对度假旅游的需求特征——中国旅游者在度假时也非常喜欢享受阳光、沙滩、海水(3s);同时也注重享受美食,只是更加偏爱品尝当地风味,这与西方旅游者的需求基本一致。与一般两方人不同之处,目前主要体现在对参加休闲/康体/娱乐活动的兴趣不太大,对与陌生人交往的兴趣不大,但同时,对于客房上网便利性的要求很高。假设2得到支持。

放弃传统观光旅游而选择度假旅游的原因——那些选择一地停留式度假旅游的中国游客,并非意味着他们已游览过所有著名景点,他们之所以选择度假旅游产品,主要原因是为了“休闲放松”,只是由于人们已经厌倦了赶场式的观光旅游方式。假设3没有得到支持。

度假旅游是否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问卷调查显示,度假旅游者在外出旅游时,仍然需要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尤其在进行远程旅游时(比如出境旅游)。这一点,与国内某些研究者认为度假旅游者一般都是自助旅游者和散客,不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的观点(张凌云,1996;徐汎,2004;王菘,韩振华,2004)有明显不同。国外资料显示,英国人在1987—1992年间外出度假旅游时,包价旅游所占比例每年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包价游比例在1992年仍然达到54.5%(C.J.霍洛韦,1997)。这说明,是否需要旅行社提供服务,主要取决于一国旅行社业的成熟度,也取决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熟悉程度和出游要素的综合驾驭能力。假设4没有得到支持。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几个辅助性结论:当今时代的度假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网站和旅行社,这与观光旅游有明显不同;国内旅游者对三亚度假旅游的满意度、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都比较高,普遍高于俄罗斯游客的评价,说明三亚作为热带海滨度假产品在国内旅游者心目中获得充分认可。中国旅游者对于度假地软性因素的重视已经超过对硬性因素的重视。气候、度假地景观、客房上网条件是度假地各要素中最被看重的硬件因素;度假地环境氛围、服务与管理、度假地知名度是最被看重的软件因素。

致谢:本研究获得了三亚市旅游产业发展局、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和海航度假酒店、银泰度假酒店、珠江国旅三亚分社,以及中青旅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责任编辑廉月娟

旅游信息需求 篇12

但是,与轰轰烈烈的高等旅游教育急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未像数量一样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整体较弱,未能经受住高速发展的旅游市场的考验,高等旅游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同质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错位等严重问题。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行业进入率低”和“流失率高”的结构性矛盾。据有关统计,旅游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 ,而两年后能继续干旅游的本科生也只有40% 左右,也就是约有80% 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由此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3]。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贡献率偏低,而全社会对旅游职业的认同度也在持续下滑。对于从业者而言,旅游行业似乎成为一个“听起来很大,走进去很小; 看起来很好,干起来很苦”的领域。

一、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目前,大多数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需求严重错位,这就造成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综合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具体体现为: 旅游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同程度较高,层次不鲜明,“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学本科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培养的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也导致教育培养工作的盲目性,不少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都遵循“大而全”的原则,设置了大量空泛的理论课程; 在专业教学中,一直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指南”这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旅游行业强实践、重应用的行业特点是完全违背的,造成了培养的人才大多属“知识型”、“理论型”旅游人才,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导致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技能水平低,工作适应性差,从而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造成了旅游专业毕业生“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2. 课程体系混乱,培养教育形式僵化。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大多数旅游院校遵循“宽口径、厚基础”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与工商管理下的其他专业相比,极为不同。旅游行业的行业特色鲜明,专业性强,因此,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全采取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会掩盖了旅游专业性的特色,造成培养的“通识人才”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此外,在大部分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相当混乱,忽视了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色。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的规定来设计和制定的,虽然它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要求,但各校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同小异,特色课程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旅游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对应旅游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较弱。

3. 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作为强调实践应用性的行业,旅游业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极高。但由于体制、培养定位、历史、办学条件等诸多原因,导致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等旅游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短肋”。许多旅游院校出于师资和条件的限制,对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压缩,致使课程体系中无法真正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也安排了一部分实践教学课程,但其所占比例极低,课程体系较为杂乱,缺乏逻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且大多数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所采取的实践教学形式大多为“教师讲授+ 简单室内实训”,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在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过于集中,从而导致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两者的对应性不强,学生不能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以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此外,在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实习学生基本从底层的一线服务人员开始,如旅行社的导游、计调、门市接待,酒店的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台预订员、接待员等,实习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仅仅为重复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这与学生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反差较大,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展现自身才干、发挥创造性的空间,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而且会不断消耗着学生对于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和热情,造成旅游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持续走低。

4.“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专业性较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需要大量既有深厚理论积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绝大多数老教师都是为了旅游专业的创办而“半路出家”。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旅游专业教育,也没有直接从事任何与旅游行政和旅游经济管理相关工作的实践经验,绝大多数是从中文、外语、地理、历史、思政等学科专业转型而来。专业教育背景的缺失,导致他们的专业教学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学层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严重的“短板”; 部分青年教师虽属“科班出身”,但由于传统“精英教育”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青年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在旅游行业一线实践的经验,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实践能力不强,与旅游专业要求教师具有的“双师素质”差距明显。专业师资实践能力的缺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契合旅游市场的需求,也造成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就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为“谁”培养人才? 为“什么岗位”培养人才? 培养“怎样”的人才? 必须意识到,高等旅游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因此,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本着“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人才需求”的宗旨,突出专业方向特点,打造专业方向特色; 按照实现“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改革思路,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和纵横向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目标; 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专门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模块,与就业岗位对接,从而突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岗位指向性,使旅游专业在与岗位的不断对接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并以此贯通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体系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内容更符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毕业生能够“一步到岗”。

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邀请旅游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论证和执行。校企双方围绕行业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运行等关键性问题,共同研究,充分论证,并参照职业岗位标准,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高等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和验证,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通过积极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内容,以行业为依托,以合作企业为平台,强化校、政、企、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构建教学内容—职业能力—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践、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设计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时,必须根据高等旅游教育理论,围绕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围绕职业能力,制定课程标准; 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情境,以此作为实践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路。

此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通过市场拉动、学校主动、政府推动、企业互动形成多方连动、合作多赢的局面。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实践教学的“四化”模式,即“实践教学内容市场化,实践教学场所现场化,实践教学师资企业化,实践教学时间持续化”,以弥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以及保证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四年不间断,确保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步到岗,高位就业,探索出一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路径。

3.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建立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高等旅游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4]。在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旅游专业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要求和国内外旅游教育发展的趋势,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事关高等旅游教育生存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办好特色专业的关键。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用好现有师资,引进急需师资,稳住关键师资,培养未来师资,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师资队伍; 调整、整合现有师资资源,使师资队伍在结构、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带动整个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发展; 引入竞争机制,制定选拔标准,通过评价和考核,遴选出一批优质专业师资资源,组建教学团队; 把建设“双高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目标,使师资建设适应于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为旅游行业和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双高型”、“双能型”人才。

此外,还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起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走出去”,即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赴相关旅游企业挂职锻炼,渗透到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获取新讯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和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从而顺利解决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一批从业经验丰富,管理水平高的行业人员充实到理论和实践教学队伍中来,这里面包括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者,行业协会管理者、旅游企业领导者、岗位技术能手、一线管理人员等,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显示出其增长潜力和发展势头。据国家旅游局( CNTA) 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据世界一流酒店组织( LHW) 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5]。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所急需人才所具备的素质,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合理地设置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导向,拓宽选择,强化实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中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从源起至今,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其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市场需求错位,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低就业率”、“高流失率”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旅游教育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

上一篇:二胡演奏的心理控制下一篇:异位阑尾炎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