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2024-06-22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精选10篇)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1

近些年,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国涉外旅游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对于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学校纷纷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和课程以适应市场对于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旅游英语是指在具备一定的通用英语知识储备基础上专门研究旅游领域中相关的术语及句式等特有的表达方式, 并用英语流利的描述跟旅游相关的文化内容, 和外籍游客无障碍的沟通及处理涉外旅游中突发状况的语言能力, 属于ESP的一个分支领域。由于其与ESP的归属关系, 旅游英语一定具备ESP课程的共性特点, 即“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教学目标”和“凸显真实语境的教学氛围”。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也是ESP区别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正如秦秀白的观点, ESP具备三个教学指导原则:1需求分析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也是旅游英语课程必然遵循的基本三原则。

笔者2014年在吉林化工学院开设面对全院学生的旅游英语选修课, 学习周期为一学期, 共计24学时。所选教材为《跟老外学旅游英语》 (世界图书出版社) 和《游世界练口语》 (中国宇航出版社) ,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将海量的国内外旅游图片和视频有机的结合, 旨在给予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入门的引导, 对于本领域有大致的了解, 对于怀着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或拓宽人文知识的视野, 或为要从事涉外旅游事业的学生打下专业基础。

开课前,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 与其他教授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师沟通研究, 发现在当前的旅游英语课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学目标模糊, 学术性强, 实用性差;教材选用欠佳, 理论性强, 实践性差;教学方法陈旧, 老师讲写, 学生听记, 课堂氛围沉闷;教师复合能力弱, 英语专业教师单挑, 专业教师缺席。分析以上传统旅游英语课程中的缺失, 笔者调整教学思路, 设计出符合ESP课程设计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笔者将整个课程设计为八个系列专题 (Before Arriving, Service in Hotel, Service in Restaurant, Transportation, Service during Tou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Getting Rid of Troubles, Returning) , 并在每个专题中加入国内外著名景点的介绍, 配合精心制作的PPT课件, 课堂上自由热烈的的师生讨论,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鉴于旅游英语学术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务必要处理好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关系。理论学时太少, 专业知识储备欠缺, 实践学时太少, 脱离了实用性原则。只有科学合理的分配两者关系, 才能发挥旅游英语课程真正的教学意义。因此, 笔者将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 (两者各占12学时) 使学术教学与实践活动平分秋色, 具体操作如下:

1. 理论环节

1.1 专业术语的讲解

专业术语的习得和研究是任何ESP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专术语积累过程的ESP课程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旅游英语的学习也必然要建立在对专业术语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了克服专业术语学习中的乏味性, 笔者将专业术语的学习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例如在旅游出发前相关手续的办理, 飞机上必要的交流, 酒店的入住退房, 旅游过程中的沟通, 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配合相关图片的讲解和生动例证的引用, 使学生们在鲜活生动的情景下掌握枯燥乏味的旅游英语专业术语, 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1.2 文化因子的输入

旅游英语不同于其他ESP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专业学术性之外, 还融合了历史, 政治, 地理, 宗教, 风俗, 建筑等海量的多元文化因子, 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杂烩”。可以说脱离了这些文化因子的旅游英语毫无意义, 肯本不能构成ESP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文化因子的输入是与专业术语的学习并重的必要环节。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了文化因子输入的力度, 在著名景观, 尤其是国外知名景点的介绍中侧重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英语的介绍, 将旅游英语的学术性和唯美性有机糅合, 使学生们感受到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 文化底蕴厚重的学科, 该环节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参与度很强。

2. 实践环节

2.1 教师—学生互动讨论

任何脱离了实践环节的ESP课程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旅游英语本身突出的操作性更加离不开实践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真实涉外旅游案例, 以假设性身份 (导游或游客身份) 多角度进行案例分析, 同时向学生介绍贴近生活, 贴近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鼓励学生们深度思考, 直抒胸臆, 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真实旅游情景再现和还原下的师生互动讨论做到了“如临其境, 触景生情”。

2.2 学生—学生合作学习

在旅游英语课堂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彼此之间的语言学习互动环节是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的必要环节, 达到“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 处理, 输出和互动之中” (戴维, 努南) 的教学目的。旅游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基础上的, 专业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是学好旅游英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与通用英语及ESP所属其他领域的教学目标极大的切合。选择旅游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 多年的学习使他们形成了稳定的认知方式金额思维模式, 同时对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渴求, 因此, 应该在保护他们这种正向学习动机的同时, 鼓励学生们间的互动, 合理利用图书馆, 互联网合作学习, 尝试角色扮演, 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等多种合作型学习放式完成专业知识的积淀。

3.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完善

本学期课程结束后, 笔者对于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总结和反思, 根据实际教学环节开展的情况, 量化教学成效, 对比之下发现不足, 期待在今后旅游英语教学中改进提高。

3.1 教学效果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 笔者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需求, 经常与他们够沟通交流, 尤其是在结课后。希望了解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目的和未来职业规划愿景, 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真正使旅游英语成为“有用, 实用, 可用”的工具学科。在此过程中, 笔者发现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首要目的。

3.2 强化实践的环节

3.2.1 交际教学法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

交际教学法是旅游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旅游英语中的交际能力不仅是对于英语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还指对于在何时何地, 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是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运用语言手段 (口头语或书面语) 和副语言手段 (肢体语) 。对于以交际为主的旅游英语而言, 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课堂中设置真实情景, 鼓励学生敢于用专业英语交际, 才能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3.2.2 角色扮演法 (Role-play Approach)

角色扮演是旅游英语学习中最真实有用的方法, 学生们可以在某假定的旅游环境中扮演不同的旅游角色进行仿真的沟通交流, 从而达到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学生们可以扮演导游, 游客, 餐厅侍者, 酒店接待, 空乘人员, 商场导购等等众多的不同社会角色, 了解他们的职业术语在旅游英语中特定表达方式。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参与度, 巩固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惠霞.旅游英语 (上, 下册) [M].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2) .

[2]魏江波.谈旅游英语教学.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24卷第11期.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程尽能, 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翻译, 2002.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2

【摘 要】Esp 课程正在各所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Esp课程 英语基础教学 教学衔接

一、引言

当今社会,英语学习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获得良好教育的象征,而是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等各种需求联系起来,正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在此趋势下,如何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更好地与双语课程结合起来,成为时代的话题。大学英语作为基础英语课程强调了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所使用的教程也是在针对此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编写,但也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实际上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具备了英语四级水平,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只把目光盯着英语四六级考试上,我们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些,在顺应时代的背景下,积极改进我们的教学,充分发挥我们作为语言教师的特长,让学生在上双语课之前在语言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英语基础教学与ESP教学的衔接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就如何将英语基础教学与ESP教学衔接起来进行探讨:

1.教学大纲的衔接

在ESP教学背景下有许多大学在高年级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这门课。而现行的文理科和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阶段,大纲还附有词汇表、语法结构表、功能意念表和语言技能等。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已经基本达到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的要求,在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专业英语阅读可以提到课堂上来,采取逐级递进的方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掌握专业词汇;二、掌握专业英语的句法特征;三、掌握专业英语的语篇特征。如此设置的原因是,词汇是理解的基础,积累词汇是个必需的过程,有了词汇的铺垫,并且,在基础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句法特征和语篇特征的讲解,使得进一步掌握专业英语句法特征和甚至掌握专业英语的语篇特征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的衔接

现在的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从2007年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来看,作为基础课程,我们对要求学生应该是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多采用积极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方法。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惯。而作为专业课程,出于对顺利衔接的考虑,建议任务型教学方法,一是学生们对这一教学方法比较熟悉,他们知道如何操作,如何合作到达共同学习的目的,二是可以有效地改变有些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失去积极性和害怕的心理。

3. 师资力量的衔接

在师资方面,本文不敢苟同有的学者提出的让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师具备各专业的专业知识的建议。大学英语教学是面向各个专业的教学,我们不可能要求我们的老师对每个专业都像专业老师一样具备如此完备的专业知识,即使是在当前提倡我们的教师跨专业考博的背景下,我们也不可能涉猎所有的专业,并且这一做法也不经济。因此,本文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将ESP课程分为科普知识阶段和专业知识阶段。

4 .教材选择的衔接

基础英语教学方面的教材选择众多,各个出版社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甚丰,如何选择专业英语教材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出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考虑,我们选择的教材不可以突然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可选择科普类的文章作为教材,这类教材不会显得过于唐突,又具有专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知识。

5. 评估体制的衔接

基础英语教学的评估体制相对容易,因为有现行的四六级作为评估标准,而如何对并行的专业英语知识方面的评估是我们新的课题。本文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专业英语方面,作为进行专业研究的工具,应该集中在对读、写、译方面的评估。

三、结束语

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因为大学英语教学是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因此不容我们忽略对学生在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索教学新路。同时,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让我们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将一般学习策略与学科学习策略的结合,将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胡晓萌.浅谈大学高年级 ESP 课程设计 [J]. 中国科技信息,2010(9).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ESP,英语演讲,专业文章,艺术作品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为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英语教学。又叫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它不是针对专门的英语本身教学,而是在英语背景环境下开展的特别学科教学。如英语非母语学生到英语国家的教学项目,或者专门学科的英语学习。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跨国的经济贸易,还有不同国家不同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不同国家同行业之间的交流,都少不了英语,这一门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和交流。学好英语变成和世界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这从我国的教育系统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中国学生最晚都在初中一年级开始进行了英语的学习。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这六年的学习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英语基础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当学生进入了大学时期,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外语学院开办的大学英语课程,继续进行英语本身的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而另外一个领域就为“专业英语”。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艺术设计系的学生会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这就提供了一个误区同时提供了一个思路。误区就是《专业英语》无外乎和《大学英语》讲的差不多的内容,都是对于英语本身的学习,这个误区存在于很多还没有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思想中,对于这门课程有一定主观的偏见。专业英语课程刚刚设立的时期,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读懂英语写的专业文章。但是这对于当今的行业现状也不适应了。不同国家的同行业人士会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国际会议以及公司之间的贸易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这个中间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学习要点,就是基础英语技能之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包括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专业技术文章的阅读以及和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要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少不了基础英语技能的支持。所以,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专业英语的学习要点是熟练掌握行业内专业词汇、专业术语以及阅读专业技术文章和行业人士交流,但是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具备英语基本技能基础,懂得基础词汇,句型,语法等。

我所设计的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如何体现ESP课程设计精神呢?在这样课程设置过程我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英语教学环境。老师可以全英文授课,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语境。

基于以上种种,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学习。我班学生和这个条件有些不符合,需要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我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英语都不是很好,在我连续授课四年期间,做过粗略数据分析,有约70%的人高考英语没有超过90分。一方面和学生是艺术生有关,一方面和学生本身对英语没有兴趣相关。所以,在我进行这个项目做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在真正开设ESP课程前,需要划拨一段教学时间来给学生进行基础听、说、读、写的培训。但是,专门在课程之初划拨时间进行基础英语技能学习会让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大学英语》无本质区别,减弱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我采取了专业领域文章的阅读和精讲,在补充基础英语技能的同时,也给学生灌输了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讲解。如专业词汇的讲解和记忆,分析句型语法时也把其包含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所以,这门课程设置我是以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文章为基础给学生进行精讲,包括单词的解释和记忆、句型分析和句义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包括专业知识接受和基础英语技能的补充。同时配合了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理解,以巩固精讲所讲之内容。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最终表现形式为在公共场合做英文演讲并且现场打分要计入平时成绩。学生在老师给出命题之后,需自己进行调研、撰稿、熟读甚至于背诵,最终才能完美做出演讲,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这考验了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对于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效用。

艺术设计专门英语课程基于一方面打好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一方面给学生灌输专业词汇和学习专业文章。通过三次难度逐步提高的英语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英文调研、写作、阅读和演讲的能力。

由左图可以看出,本课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艺术设计专业文章精讲、课后练习和三次英语演讲。艺术设计专业文章精讲是本课程最主要的部分,所占时间也是最长的。精讲文章来自书籍《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明兰主编),也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这本书包含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三至十篇文章。五个单元分别的主题是艺术设计史、设计专题、设计大师、中国艺术和设计教育。每篇文章设置了英文原版文章、生疏单词、专业术语解释、课后练习和译文。由此可见本书每篇文章都配备齐全,学生可以自行阅读英文文章,揣摩每句话意思,实在拿不准确地参考中文译文。重点的单词也已在课后列出以及专业术语的解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时,老师应该如何开展精讲课程呢?艺术设计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所以要鼓励其先自己去阅读文章,找回对英语学习的感觉。所以每次在进行一篇新的精讲文章之前,都先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其自己快速阅读文章,读完后对照译文看自己到底读懂了多少。老师接下来的精讲过程就会和学生有了很多的互动,可以提问。比如“本段的主要内容讲的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等。这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是否认真进行了自我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对学生回答的答案进行补充,巩固知识。重要的复杂的句型是必须要精讲的,分析句式结构等,老师要帮助学生找回以前所学习过的英语基本语法。遇到了生词和专业术语也要进行详细讲解,这些是专业英语开设比较重要的目的。课后练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专业文章阅读理解和词汇术语记忆。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一个重要目的是能够读懂专业领域英语文章,所以阅读理解的练习也是为此目的而生。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继续加强对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另外专业词汇也通过汉译英英译汉的习题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英语演讲是本门课程的一个特色亮点。其最终考察方式为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命题撰写演讲稿在公开场合进行英文演讲。这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调研、撰稿、阅读熟记到最终演讲。学生也需要克服胆小,有勇气在公开场合通顺流利地进行英文演讲。三次命题也是由简入难。第一次的命题为自我介绍,命题最简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先适应这种考察形式,锻炼勇气和培养兴趣。第二次为介绍三幅自己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做得最好的三幅艺术作品和大家分享。用英语描述作品用什么工具制作、表达的主题、制作中遇到的难题等。这个演讲制作难度比起第一个就更大了,学生在撰稿时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来描述其作品。第三次是介绍感兴趣的设计师的生平和作品。比起第二次的难度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在相关网站查阅资料对设计师进行调研,然后才能总结其生平和对其经典作品进行评价。比起第二次的难度又有了一定的提升。所以三次演讲难度逐步上升,也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来安排命题,使得学生能从这三次演讲中英语技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Esp-world.info,Hewings,M.2002.A history of ESP through'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Antlab.sci.waseda.ac.jp,Laurence Anthony.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What does it mean?Why is it different?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4

关键词:ESP课程体系;团队建设;认知

为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国各主要高校都在进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是教书育人,是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成的教学团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参考国际知名院校的经验,试图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内容,这就为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沈阳农业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为例,讨论ESP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ESP课程体系认知

目前,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基本以通识教育为主,多数教师对于专业性强的ESP课程的授课任务不能胜任,对于ESP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缺乏充分的认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上要首先解决教师对ESP课程的认知问题。为了提升教学团队对于ESP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认知,沈阳农业大学的几个大学英语教学团队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讨论,根据农业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所学专业进行细化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学科的特点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对于经贸、管理等文科类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基本语言能力等。对于农科专业则更侧重他们利用英语作为工具从事科技研究和国际科技交流的能力。

由于ESP内容的专业性特点,在最初实施阶段无法完全通过课堂授课完成,网络平台、电台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ESP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此,各教学团队还组织了多次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与交流,掌握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检查学习进度并及时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对于ESP课程体系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缓解了部分教师对于ESP课程内容不理解,认为ESP课程难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实现的担忧心理,对于ESP课程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二、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师资培训与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我校大学英语师资的学术背景以英语教育和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了解不足,为他们承担ESP教学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此,我校在ESP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中选取了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作为带头人,这些大学英语教师曾在我校的农业经济、蔬菜学、农学等方面取得过相关学位,对于农业院校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团队成员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合作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由于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较重,大批外派学习不符合实际的工作现状,我校主要采取以校本培训为主的ESP师资培训,通过讲座、随堂听课、教材交流等方法加强ESP师资力量,这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上是一个新的尝试。

三、ESP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主要承担的是教学任务,其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范围受到基础课定位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申请到的科研项目以校级为主,级别和深度广度都不尽如人意。而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农业科学研究则具有先天的科研优势,我校农林相关各专业在科研上都有较大建树。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通过以各农林院系进行科研合作,可以在文献查询、国际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学生论文指导等方面给予各农林专业教师帮助,同时获得参与较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提高自己整体的科研能力。这种合作又能反作用于ESP教学,使团队成员对于ESP内容更加熟悉与了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多位国内学者指出,ESP课程是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ESP课程体系建设为契机,打造出具有较深学术造诣、教学目标明确、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并熟悉现代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才能满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冬纯.CBI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 外语电化教学,2014(3).

[2]王晓军,陆建茹.基于行动研究的高校外语教学团队建设:元认知策略视角[J].外语界,2014(1).

作者简介:王冰营,女,1973年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5

从2 0 1 4年起, 国家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了 “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纷纷向技应用术型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其实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化的英语课程就必不可少。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外语也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使得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建构也成为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鹿林院长在 “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会第二次会议”提到试点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说“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简单累计,而是要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可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ESP课程设计背景

1.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我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英语课程,第三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第四学期起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或ESP课程。其实本科生应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全国招生的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经过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仍然无法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没有做好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的准备,几乎不具备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那么侧重语言学习的ESP的英语在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课程来调整学习时长和难度。

2.教师的构成情况。ESP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并熟悉英语课程教学规律,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然而,当今高校这类教师资源是非常稀有的。多数ESP教师是由大学英语教师通过专业进修转型的,其中部分教师有留学经历。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比较容易转型的专业,像“经管类”的专业,而很少有人会挑战难度较大的 “工程类”专业,因此也出现了转型专业扎推现象。因此,在ESP设计时,要明确ESP课程是以语言为核心内容的,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ESP课程中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消除顾虑,专心投身ESP教学。

3.管理问题。在起步阶段,ESP课程的教学难度要远比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ESP的管理者要掌握课程发展方向,掌控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还要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评价,还要积极联系各个专业系部,了解专业和职业需求,并以此作为ESP课程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因此ESP专门的管理层是不可或缺的。

三、ESP课程设计原则

首先,课程设计要规范。要把英语语言和专业职业有机的结合,仅凭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是个严谨治学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规范的步骤来完成。 在设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调查和研究ESP教学的利弊等各种影响因素,以保证设计顺利完成。其次,分工要明确。 课程设计是团队工作,需要教学和管理各层参与者的贡献和合作。通常情况下,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和管理者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参与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专家和管理者也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设计建议,监督设计过程,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估。最后,还要重视设计的实施。设计的问题往往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因此课程设计应具有实际操作性,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合职业技术对英语的需求,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实验,以资源丰富的专业进行试点,严谨有序的实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SP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体系中设计ESP课程应该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资源问题一直是ESP教学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对教师资源的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使教师参与ESP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以研讨的形式提升教师的研究兴趣, 提供很多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学环境,提供很多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改善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资料库,网络资源,或者自主学习中心等。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求是ESP课程设计需要满足的主要需求。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英语内容,职业对学生的ESP水平的要求,都是ESP课程设计模式的主体内容。管理者要对跨学科的教师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监督,补充学习资料,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实施后,学生,教师,管理者应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发挥教学优势和充分利用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缺失资源,提升课程质量。

五、结束语

虽然ESP的课程设计可能受到学校环境,学科设置,学生情况,教师结构等因素影响,设计的内容千差万别,但设计的原则和模式是相对统一的。在遵循严谨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的ESP课程,并注重课程实施过程,ESP的课程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摘要:本文探讨了ESP课程设计的背景,分析了ESP课程设计原则,总结了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ESP课程设计模式,并列举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6

酒店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了前台接待、客房服务、餐饮娱乐及酒店营销等方面,相比较本质上的语言教学,酒店英语是一种技能教学,该课程属于ESP的一种。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学习者的特定需求,酒店英语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更应体现出工作任务和流程,在内容的设计上倾向于语言功能和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正如英国学者Robinson(1980:6)所指出的:“语言本身的教学并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酒店英语严格来说属于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具备与工科技能课程相似的性质,以项目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按照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任务分配组织学生小组式学习,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使项目教学法进入酒店英语课堂成为可能。

一、ESP课程中项目教学法及其任务设计要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丽莲·G·凯兹博士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西尔维亚·查德博士共同创立并大力推行,该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研究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需要师生共同完成。在项目设计上,要充分遵循项目教学任务设计的三要素,首先在内容上以平时的工作流程作为项目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后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由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效果。

在酒店英语课程项目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应遵循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及ESP课程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教学过程交际化为纲,不再以传统的单一教材和教师讲授为主,按照酒店的工作流程和涉外酒店业务设计教学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交际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为目标,遵循ESP教学实践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最终的社交语言技能。

二、酒店英语课程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

目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酒店英语课程开设于酒店管理专业第二及第三学期,共计80学时,旨在培养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酒店各部门的工作中较熟练地使用英语为境外游客服务,独立完成客房预订、前台接待、餐饮服务及酒店营销等服务工作,为学生从事涉外酒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酒店英语教学,酒店英语教学侧重真实工作情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表达能力,学生不但要具备充分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掌握各部门工作流程的服务用语,语言知识点较复杂,服务用语较多,需要融会贯通。

(一)项目教学目标设计

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以酒店实际工作为依托,设定为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在职业能力目标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环境中的客房预订、接待入住、礼宾服务、商务中心服务、总机服务、各项客房服务、餐位预订、引座点菜、席间服务、结账、康乐服务及退房离店服务等各项酒店服务接待工作;具备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及交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目标上,了解酒店各工作部门的基本服务流程和工作要点,能用英语熟练表述;掌握用英语进行酒店各部门服务工作流程中所必备的、基础的专业术语和表达句;掌握与客人进行基本交流的常用词汇和语句;能用英语和宾客沟通并完成工作任务。在素质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项目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能力要求(见表1)

(三)项目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酒店英语课程考核方案按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计划实施,具体分为过程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注重对学习任务完成过程的考核,以项目成果为重点评价。过程性考核:课堂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堂训练参与度、小组组织与协作(20%);终结性考核:项目任务下小组情境演示规定题目(15%)+自选题目(15%)+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酒店应用文写作+服务对话编写)(30%)。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占40%,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占60%,具体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终结性考核以模拟客人或团队预定、入住酒店到结账离开酒店过程中在酒店发生的一系列服务,按照各工作岗位的服务流程平均分配到若干项的具体操作任务中,学生在考试前以每两人为小组单位进行抽签,确定任务和服务项目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模拟工作情境,完成项目任务下的情境对话演示,教师根据小组的演示情况给予等级和分数。

(1)口语能力测试50分:规定题目30分,自选题目20分。

(2)写作能力测试50分:酒店表格设计与填写20分,服务对话编写30分。

(3)考核项目与评分标准。

(四)项目教学实施要点及过程

1. 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项目化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为确保项目化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性,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组限定在3—4人,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女生较多男生较少的特点,分组时保证每组有一名男生,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保证每组工作量的分配充足均匀。

(2)定期调整学习小组,使每位学生与不同的学习搭档交流、合作,每位小组成员在接到新项目任务时应有不同的任务分配。

2. 把握项目实施的策略性

项目完成的关键在于给予学生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尤其要注重给学生输入足够多的所需语言知识与句式,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根据酒店英语课程的难易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重新安排小组任务,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对话。如在完成客房预订子项目时,要求基础好的学生以相对复杂的对话开头:Beijing Kempinski Hotel.Reservation Desk.Can I help you?(北京凯宾斯基饭店预订部,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吗?)而基础薄弱的学生以简单直接的对话开头:Hello,can I help you,sir?(您好,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同样,在询问宾客入住期限时,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问:How many days will you stay here?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可以问:for which dates?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3. 注重语言的“服务性”

酒店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与宾客的沟通能力和服务态度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酒店各部门常用语言的掌握作为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原则,要注意用词得当、称呼规范及语用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welcome”“would like”“please”“enjoy”“available”“certainly”“sure”“offer”等词汇,还应尽量多地使用表示客气、礼貌的套话,如“May I...”“Shall I...”“Would you please...”“It’s my pleasure if you...”等句子。在对酒店宾客服务过程中,说话时还要注意对宾客的称呼。如“Welcome!”和“You are welcome!”“Welcome to our hotel!”与“You are welcome to our hotel!”有称呼的用语更显对宾客的尊重,能够提升个人的服务水准。在语用效果方面,比如:1)We think you have to change your reservation room type.(我们认为您不得不改变预订的房间类型了)2)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change your reservation room type?(您可不可以改变预订的房间类型呢?)很显然,第一句表达的语气比较生硬,是强制性的感觉。而第二句却把主动权交到宾客这边,表达的是征求意愿的口气。意义相近的语言,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所产生的效果就不同。

4. 项目实施过程

(1)项目引入。以图片、视频、提问等形式引入本次课将涉及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环境,明确本次课的能力目标。

(2)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该项服务任务,同时思考问题。要求语言准确、符合酒店工作用语环境。以独立、对子、小组等不同形式练习,各次课视情况而定。

(3)任务准备,示范/模仿。根据前期课程所学习过的酒店各部门服务内容和服务工作流程,列出部分具体服务流程中所需要的英文常用词汇及语句表达、小组准备、模拟工作情境、设计对话与演练。

(4)任务实施,知识归纳。各小组在项目任务情境下进行任务演示,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师生共同归纳该项服务任务的基本工作流程和要点、以及各服务流程中所需要的英语专业词汇、表达句、专业术语等。

(5)任务延伸。教师布置新的服务任务,并提出问题。新任务覆盖了第一个任务所涵盖的基本工作要点,并对第一个任务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扩充,如设置一批不同性质的客人或客人提出不同要求。学生练习完成该项任务,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6)教师点评,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技能和知识完成一项新的服务任务,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两个学期的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践,酒店英语课堂不再以单一的教材及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也有提升,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更切合酒店英语这门课程的实际,在课堂情景建构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实战练兵的机会,是一种有益的大胆尝试,通过教学实施,该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明显提高,特别是学生在自我陈述、角色定位及日常服务中都能够很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学生已经逐步学会调动各种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练习来完成分配任务,提高了学生涉外酒店服务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Carter 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1983,(2):131—137.

[2]Robinson P.ESP:The Present Po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6—129.

[4]刘瑞蓉.酒店英语中的会话技巧与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275,285.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对具有专业素养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与此同时, 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还是通用英语 (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模式, 侧重于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因此专门用途英语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被引入了大学英语教学中, 并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ESP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 是根据学生特定的学习目的进行设计组织的教学方式, 具有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 要进行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必须以可靠的需求分析为前提。

二、 ESP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 (Need Analysis) 即获取对特定学习者需求信息的详尽分析方法。它是ESP教学的基础, 是其必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行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笔者于2015年11月对九江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56份。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74%的学生表示对ESP教学很感兴趣, 并有66%的学生认为ESP教学很有必要。

63%的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动机是为了将来工作上的需要 (包括考证) , 其次是继续深造 (19%) 。

32%的学生希望经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能提高读写能力, 75%的学生希望能提高听说能力;同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经过ESP教学能够看懂英文专业书籍 (82%) 和能够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 (86%) 。 (此题为多选)

7 1 % 的学生希望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能与专业联系起来, 学习更多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用语。

1.社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反应出迎合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的倾向。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的社会需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获得的数据显示:企事业单位对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 对英语方面看中的是实用性, 如能够进行外文技术资料阅读, 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听、说技能有较高要求, 需要毕业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口头交际;其次是写作技能, 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应用文写作。

2.专业需求。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 我国201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 比率约为22.6%。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目标在于自己专业学术领域的提升, 这个比率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基本一致。目前我国经济科技等各个科研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要想掌握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趋势和前沿研究成果, 必然要大量查阅国外学术报刊著作。蔡基刚指出:近八成的学生选择将英语作为 “用来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工具, 增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国际交往能力”, 并有超过六成的学生将大学英语学习目标定位在“能提高用英语从事自己专业学习的能力 (如用英语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听专业讲座的能力, 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 ”。

3.学习需求。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紧密联系, 与时俱进, 能体现专业前沿科技成果, 从而提升英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他们迫切的希望改变传统EGP教学的授课内容, 从重视读写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听说技能, 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方面的自学能力。大学英语课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 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上专业英语课程做好语言和内容两方面的准备。

三、结论与建议

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总结显示, 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符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学生的个人需要, 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此做出以下总结并提出建议:

1.学生对ESP教学抱有极大兴趣, 对英语的学习目的明确并极为注重其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能够体现这一点:大学英语为专业院系教学内容服务, 并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对英语的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了解学生的需求, 让学生成为ESP教学的中心。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听说交流的能力, 注重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专业, 引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英语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ESP教学需要既了解专业知识又能教授英语的专任教师, 因此应该加强对学术英语教师的培养, 跟上时代需求。不会英语的专业教师和不会专业的英语教师都无法胜任ESP的教学任务, 更无法创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自我学习。

4.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根据上课的学生专业不同, 授课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 以往的教学评估体系不再适用。要对ESP教学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就必须得建立新的教学评估体系, 以适应新环境下的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Gusti Astika.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s[J].TEFLIN.1991, 1:31-47.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8

(1) 独立学院办学宗旨和特点:

独立学院是在新时期下, 利用普通本科院校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力量的资金优势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新机制的办学模式旨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独立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不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师团队、教学设施还是学生生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独立学院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它明确规定其毕业生主要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其次, 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也远不如普通本科院校。一方面, 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大。另一方面, 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再者, 独立学院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也不可与母校同日而语, 缺乏大规模的自主学习中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独立学院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却基本采用的是母校模式, 学生在大学一、二年必修大学英语课程即通用英语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EGP) ,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时设置偏多, 每学期至少在200学时以上, 直到大学三年级才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程, 每学期课时却不足50学时。这种课程设置既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需求, 又与社会对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 更是对师资和时间的巨大浪费, 因此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寻找适应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是独立学院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2) 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世界一体化的发展, 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企业、事业、独资、合资单位, 迫切需要那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 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外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2 ESP课程的含义

(1) ESP课程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许多国家为了摆脱战争造成的困境, 重新振兴经济、发展科研、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 不得不学习超级大国的语言, 结果就产生了“特殊用途英语语言教学”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 。ESP的特点是强调教学必须符合学习者的需求, 同时它必须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职业, 在语言学习上既要考虑词汇、句法、语篇等常用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又特别重视对专业词汇、专业句子表达的学习和训练。 (Dudley-Evans, &St John.M.J., 1998)

总之, ESP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具体职业、真实场景中的语用能力, 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通过特定职业场景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相比于普通的大学英语EGP课程, ESP课程会突出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而不是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商务英语突出阅读能力、会展英语突出会话能力。

ESP英语课程主要由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组成, 应该说它们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交叉。因此, 开设ESP课程, 既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 又有利于培养专业和英语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完全符合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

3 独立学院基于ESP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Hutchinson和Waters (1993) 是这样定义课程设置的:“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便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Hutchinson&Waters, 1993) ”。独立学院ESP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 它由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编和教师团队等组成。它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又要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匹配, 更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 在独立学院不能完全用专业英语和学术英语取代基础英语的教育, 应通过改革基础英语的学时和学分, 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训练, 为ESP教学打下语言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可以采用EGP基础英语模块+EGE通识英语模块+ESP专业英语模块相结合的形式。

(1) ESP课程的教学内容

1) EGP基础英语模块

学生入学第一年实施基础英语模块, 为了突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独立学院新生入学的水平, 将学生分为A、B班, 进行二个学期的基础英语教学, 每周6课时 (包括4节综合课和2节听说课) , 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每学期修满4个学分。A班使用的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4册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2-4册。B班使用的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3册和《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3册。各个级别的学生只要按照要求修满每个级别相应规定的总学分, 即认定为修完了大学英语基础课程, 获得8个学分。英语基础模块的课程为必修课。授课过程中教师在注重训练读写能力的同时, 应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此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2) EGE通识英语课程模块

学生从大学第三学期开始, 可选修各类英语通识课程, 每门课程2学分, 学生修完课程, 通过统一组织的测试后方可获得学分。

根据学生的需求将通识课程分为:四六级英语辅导课程、英语演讲课程、跨文化交际、电影赏析、高级视听说、英语口语、英美文学、英语写作、翻译等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外交流的能力, 加强人文素养。

3) ESP专业课程初级模块

从第四学期开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发展方向选修ESP初级课程, 每门课程2分。学生修完课程, 通过统一组织的测试后方可获得学分。

ESP初级阶段的课程具体分为职业英语EOP (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如:金融英语、会计英语、建筑英语、会展英语、商务英语等课程。ESP初级阶段的课程主要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和语篇特征, 为学生上双语课程做好语言、内容和学习技能上的准备。

4) ESP高级课程模块

从第五学期开, 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就业需求, 开设ESP高级英语课程, 如学术英语EAP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 科技英语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 同时开设各类与专业资格证考试有关的课程。如全国外经贸岗位考试培训课程、涉外导游考试培训课程等,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此类行业工作获得必要的资质, 此阶段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2) ESP课程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为本, 突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ESP英语教学的宗旨是语言实际能力的训练。首先, ESP英语强调准确性。如商贸方面的法律文书、合同、单证等, 要求用词准确、措辞严谨, 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是否有效。其次, ESP英语强调实用性。ESP英语是服务于实际工作场景的,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使英语从单纯的语言教学中脱离出来, 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交际教学法

ESP英语教学要突出语言的输出和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要采用基于互动合作的交际法原则、以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模式, 通过创造一系列的真实语言环境, 让师生处于交际、合作、协商的课堂环境中, 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 运用语言完成或解决各种现实工作中的任务, 最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如让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谈判, 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能用英语和国外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让会展专业的学生模仿国际会展进行产品介绍和展销;让物流专业的学生用英语进行货物的运输和收发;让金融系学生用英语进行股票和证券交易等。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因此, 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小组合作、项目教学、主题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

(3) ESP课程的教材建设

真实语料的使用是ESP课程教材的特点, 真实语料应选自真实场合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场合直接相关, 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目前, 还没有特别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教师不能盲目引进原版的外语专业教材, 原版专业教材的语言固然地道, 但是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工作需要脱节, 且难度较大, 会使学生遭受挫败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选编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教材内容紧扣专业知识, 围绕专业实践中将要面对并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依次展开, 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面向就业, 利用现代的网络、电视等手段建立丰富的语料库, 使大学英语教学更职业化、实用化和时代化。 (West, 1994)

4 结语

独立学院基于ESP的课程既关注学生的需求又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相符。基于ESP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是外语教育改革的产物, 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交叉, 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可行、有效的途径。它必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为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改革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ESP和EGP课程的对比发现ESP专门用途英语关注学习者的需求, 突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专业性和职业性, 更有利于培养专业和英语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针对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 本文提出了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 T&St John.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 c Purpose: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122.

[2]Hutchinson, T.and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1.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9

【关键词】双高技能 EGP ESP 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要求

一、引言

高职EGP与ESP课程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两个主要的课程结构,共同承担着高职高级嫩人才对职业英语语言技能的责任。然而,众多的高职院校在EGP与ESP课程结构安排上以管理者角度划分课程教学的时段及学生授课时间的长短。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将EGP归属于院校的英语学院(系),而将ESP课程归属于某专业课程院系。分裂的课程设置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缺乏共同的高职英语教育目标。由于EGP课程多有英语院系承担教学任务,ESP课程多由专业院系指定专业课程教师完成ESP课程教学任务,来自不同院系教师无法达成高职英语教育课程衔接的更好沟通,造成教师授课缺乏衔接性和学科专业性,授课教师教学也因教师自身后续发展定位不清造成的授课情绪不佳,教学效果欠缺。高职EGP课程大多采用通识版本教材,即高职所有专业学生EGP课程皆使用统一教材,这样做的不良后果是,授课教师主观上对教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了解造成的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存在学科专业的特征,学生英语学习懈怠,并影响与后续专业英语课程的衔接。

二、旅游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要求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所对应的旅游岗位主要包含旅行社中高级管理者、中英文导游、导服公司中高级管理者、星级酒店各主要部分中高级管理者、各部门主要岗位员工。根据笔者分别与2007年10月和2011年10月开始了两次对旅游行业(各大旅行社、导服公司、星级酒店)中高级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及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旅游行业对各主要岗位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在逐年提高。旅游行业对一线工作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要求从原先的只要能简单的问候到能做到简单的英文行业话题对话。同时,从两次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对比反映出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语言技能是全行业覆盖,即所有招聘者必须会说英文。数据还反映出一个现象,应聘旅游行业窗口岗位,例如:酒店前厅、各大旅行社导游等都要求应聘者有较流利的行业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变化说明,即使拿到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缺乏旅游行业岗位英语语言交际技能将被行业淘汰。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普遍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学校期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而对旅游行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关注度不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导致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引导失误。普遍的高职EGP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迫于基于通过英语三级(A/B)等级、大学英语四六级为考核标准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要性”,导致大量的学生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首要和最终目标。其次,学生缺乏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定位知识。大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缺乏通过各种途径获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行业主要岗位及其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而是一味地跟着课程表的安排完成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等缺乏了解。其三,高校EGP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普遍高职院校对EGP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评价主要基于课堂教学形式、基于课本讲授流程、词句分析是否详细等传统的英语课程评价参数进行。导致,EGP教师迫于应付检查而忽视学科专业相关语篇、听说训练的渗透。笔者在近5年来,每年进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正好和对毕业生调查问卷中反映的情况基本一致。一、学生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EGP教师强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旅游行业主要岗位的英语语言技能要求不清楚。

三、高职EGP与ESP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a.为不同层次高职生源(主要以优秀的中职生及中等成绩的普高生为主)提供相同英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造成优秀生“吃不饱”,差等生“消化不良”的现状。b.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为主导的考核方式阻碍了EGP授课教师专业化教学内容的引入。c.ESP授课教师单纯依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削弱了学生参与行业英语实践的积极性。

2.高职ESP教学模式EGP化。很多高职ESP授课教师,在进行ESP教学时,沿用传统的EGP教学模式,采用词汇讲解+词汇练习+句子翻译的方式完成ESP教学。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曾经有过学习的词汇及语法上,这既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影响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又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3.高职EGP与ESP教材分裂。学科各有侧重的ESP教材因为考虑知识体系的紧凑性、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等各种因素往往不会将大量与行业或专业相关的语篇囊入其中。而目前高职院校的EGP课程普遍使用统一教材,教材多以故事性语篇构建,几乎不涉及特定专业相关的词汇及篇章。教材的不衔接造成EGP与ESP教师对教学情况的互不关心,教学效果不显著。

4.教师知识结构缺失。目前高职院校的ESP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各系(学院)中英语基础较好专业教师或者院校专业英语教师来承担。专业教师虽然英语基础较好,但毕竟未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学习,在语音语调、语法、英语教法等方面存在不足,承担ESP课程很难将知识系统地且正确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高职院校让专业英语教师承担各系(学院)的ESP教学。这部分教师尽管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强,但由于对行业及专业的不了解,缺乏行业实践经验,至多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的初衷。两类教师在知识结构上都相应地存在缺失。

5.高职EGP与ESP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EGP和ESP课程评价方式传统、单一,且相互割离。单科课程结业的评价模式,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英语能力测试的引导,造成学生突击性应付考试的普遍现状,不利于EGP和ESP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EGP与ESP课程体系衔接体系研究

1.课程结构。1+5或者2+4模式。考虑到高职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从事EGP与ESP课程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EGP与ESP课程结构可分为1+5或者2+4的模式。即,一学期EGP+5学期ESP,或者2学期EGP+4学期ESP模式。高职新生可根据入学英语语言水平考试自主选择其一,并按照完全不同的职业英语教育体系完成大学阶段职业英语教育课程。这样的模式有两个优势。其一,让学生清楚自我英语语言所处的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合适的英语学习计划和目标。其二,面对英语语言水平相当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水平。

2.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来自学科专业院系的课程+基础类课程(体育、基础英语、大学语文等)。学科专业院系的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EGP课程被大多高职院校归属于英语院系,而ESP课程被纳入到学科专业院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或者专业拓展课程中。由于传统观念中对EGP的重视,大多高职院校在EGP课时分配上往往持续2-3学期,而所有的学科专业的ESP被安排在后续的4-5学期(大多在第六学期,学生以出校实习实训)。这样的安排易造成一种误解,即上EGP课程比上ESP课程得到的重视程度高,继而造成ESP课程教师对其授课的轻视。同时,由于后续两个学期要完成类似《旅游英语》、《导游英语》、《饭店英语》等ESP课程的学习,学生深感压力。课堂教学平台+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改变了固化的EGP课程先行授课的模式,让不同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步和愿望拓展旅游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平台主要是指以课堂基础的教师面授阶段;基于网络的课外教学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多门类旅游相关课程的网络化课程学习模式。学生在EGP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络课程提供的延伸知识调整EGP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明确EGP学习的意图。同时,ESP学习阶段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的实训计划和自测程序完成旅游行业主要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测试。这种多平台互交的课程设置模式,既提高了学生自主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清楚旅游行业主要岗位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及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3.教材建设。以CBI理论为指导的EGP与ESP课程衔接的教材建设。即以学科内容渗透的教材建设。该理论指导下的EGP与ESP教材建设,将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主要旅游岗位英语语言技能融入到EGP及ESP教材中。旅游管理专业EGP教材内容不再是简单而通识的故事性内容,而是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英文语篇、词汇的构架。同时,其ESP教材内容也将避免旅游管理专业EGP教材已经使用的教学内容,而选择更专业化的旅游行业知识作为教材建设的重点。这样的课程建设,体现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整体性理念,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4.师资培养。EGP教师深入旅游行业+ESP教师参加各类英语语言考试。高职EGP教师普遍拥有着本硕均为英语语言学、文学或者翻译学等纯语言方向的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功底良好。但以CBI指导下的高职EGP教材构架要求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EGP授课教师深入旅游行业,了解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其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从而为EGP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旅游岗位工作程序、工作禁忌等拓展知识讲解准备行业知识积累。担任旅游管理专业ESP授课教师应加大参加英专八级、雅思、托福等纯语言水平的考试。

5.课程评价。EGP与ESP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由于高职职业英语教育的整体性,对高职EGP与ESP课程评价应采用衔接式课程评价体系。即将学生EGP课程与ESP课程作一整体性过程评价。相应的授课教师评价是在该学生高职英语教育完成后给与评价。这个过程中,EGP授课教师的评价可以依据授课学生参与职业大赛中英语语言技能表现情况、实习实践过程中行业管理人员对其英语语言技能水平鉴定来确认该EGP课程教师的中期考核成绩。相应地,EGP课程教师将参与旅游职业大赛过程中英语语言水平、实习实训过程中旅游岗位英语语言使用水平来作为评定该学生高职英语教育中EGP课程成绩,但这部分成绩仅是该学生过程性考核的一小部分。该学生最后的英语教育成绩个动态可变的结果。即EGP阶段成绩+ESP阶段成绩。但其个部分成绩均取决于旅游行业岗位英语语言技能水平的高低。

总之,笔者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方面探索高职英语一体化教育目标实现的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该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为旅游管理专业双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旅游行业英语语言技能提供了保障,更为高职应用型学科专业EGP与ESP课程衔接下的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提供可循的实践思路。高职EGP与ESP课程衔接体系研究是高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05).

[2]朱晓华.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02).

ESP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篇10

关键词:需求分析,国际化,培养模式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旅游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也愈加频繁。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中国旅游教育亟需培养一大批符合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外国游客来华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酒店服务人员往往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导游及酒店员工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旅游感受和满意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的评价。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我国旅游业却面临外语旅游人才严重匮乏的窘境。究其原因,根本就在于当前旅游业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需求和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产生错位。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加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我们有必要汲取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需求分析理论来指导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开展教学,以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实现高职旅游英语教育与旅游职业岗位群的无缝对接。

1 ESP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理论最初由Richterich于1972年提出,目的是为ESP教学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因为ESP教学旨在“满足学习者的特殊需求”。 (1) 对于“需求”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多有论述。Berwick认为需求是“所期望的未来状态和现状之间的不一致”,并将其划分为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分别为教育者对他人经验的总结和判断及学习者内在的需求。 (2) Brindley和Robinson将需求区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国内学者束定芳则从宏观层面将需求划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3) 即未来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 其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阶段。 (4) 需求分析最早出现在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因为ESP课程的设计首先放在对学习者目标环境的分析上,将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而目标情景分析法(Target-situation Analysis)是指在一门外语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需求开展的分析。 (5) John Munby在《交际大纲设计》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6) 首先他提出了需求分析模式,并认为确定学习者学什么,首先必须分析学习者有哪几类“交际需求”,有哪些“具体的交际目标”,再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

而Richterich和Chancerel (7) 则持不同见解,并由此提出了现状情景分析法 (Present-situation Analysis) ,即在学习者开始ESP课程学习前,分析学生现有的语言程度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

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在继承John Munby目标情景分析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 ,又把目标需求进一步细分为必学(nece ssities)、欠缺(lacks)和想学(wants)。 (8) 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缺陷和未来需求,使他们弥补语言能力上的不足,以便在未来目标场景中使用语言功能。

2 旅游行业需求分析

为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旅游类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需要组织旅游英语授课教师深入旅行社、酒店、社会开展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分析、高职旅游英语人才规格需求分析与受教育者(学生)需求分析,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旅游英语课程新体系。

为了解旅游行业对于员工英语能力需求,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总共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旅游业从业人员英语学习调查问卷1”和“旅游行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2”以南京三家国际旅行社和11家高星级酒店的员工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一”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70.25%;发放“问卷二”6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有效率为81.67%。“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以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参赛的全国几十所高校(主要是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参赛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3份,有效率为93%。同时,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推广性,笔者还对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兄弟院校外语系的领导进行了访谈。

对问卷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后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英语口语在目标岗位——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旅游英语口语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其次,各旅游类院校对旅游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课堂教学模式;另外,旅游行业对英语读、说、听、写、译等技能的侧重点在于口语;而且,65.3%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英语能力满意度不高,57.01%的从业人员对自己的口语技能不满意,所以高职旅游英语的教学必须以行业的要求为导向,加强培养旅游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口语交际能力。

3 以契合行业需求为目标开展国际化旅游英语课程改革

3.1 以“三位一体,四轮驱动”为导向,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英语课程建设应立足国际化的旅游大背景,以多层次的专业知识、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多维度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国际化的应用型外语旅游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以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以类型多样的教学手段为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完善全面的质量保证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促进整个教学系统的不断优化。 (9)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实施“三位一体,四轮驱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职学生国际视野不够广博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此模式系统较为复杂,其构成如图1:

3.2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在课程教学方面,要解决现有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和行业需求脱节问题,教学模式改革应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做出重大突破,最终建立旅游英语口语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保证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口语技能的培训,口语课贯穿于每单元的教学当中,加大口语课的课时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重点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掌握旅游英语口语的基本运用,并适当进行听、读、译的训练,使其了解旅游文化基本知识。在教学手段上全面推广广义情景教学、整体任务教学与体验式教学,在课程建设上强调中外优质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境外实习与研修并重。

3.3 突出职业语言技能培养,引进合作学习与多元化评估

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需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此外,导游英语与酒店英语课程组还与旅行社及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加强联系,实行合作教学,教学内容紧贴行业。

为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需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找出与行业职业岗位相关标准的差距,锻炼学生终身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4 结论

运用ESP需求分析理论开展旅游英语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旅游行业需求来选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在旅游英语教育中,实施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需求相契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真实情景相融合、受教育者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课程教学中口语先行、兼顾读写,全面推广广义情景教学、整体任务教学与体验式教学法,形成“三位一体,四轮驱动”型国际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中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1 St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 M. (ed.) ESP:State of the Art[C].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988.

2 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A]. In Johnson, R. K. (eds.) .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UP, 1989.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 (8)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 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 Chambers F. Are2evaluation of needs analysis in ESP[J].ESP Journal, 1980 (1) .

6 文军.专门用途英语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7 Richterich R, Chancerel L.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0.

上一篇:北方中小河流下一篇:微博营销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