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导论课程总结(共9篇)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 篇1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信息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开始对我们学院各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测绘工程与遥感技术分别在天上地下获取各类数据信息,由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由信息工程管理支持以上专业,而软件工程则是以上所有的技术支持。接下来是我对各专业的了解。
测绘工程——测量空间、大地的各种信息并绘制各种信息的地形图。以地球及其他行星的形状、大小、重力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绘的对象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地表的各种地物、地貌和地下的地质构造、水文、矿藏等,如山川、河流、房屋、道路、植被等等。通常开发一片处女地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前,必须由测绘工程师测量绘制地形图,并提供其他信息资料,然后才能进行决策、规划和设计等工作,所以测绘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我们见到的地图、交通旅游图都是在测绘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事测绘工作经常进行野外作业,要有面对艰苦环境的心理准备。
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科学是1992年Goodchild提出的,与地理信息系统相比,它更加侧重于将地理信息视作为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实现,主要研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遥感技术——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是最重大的技术之一。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目前利用人造卫星每隔18天就可送回一套全球的图像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信息工程——建立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的专门学科。该专业以研究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为核心,在面向21世纪信息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工程专业对数学、物理、电路理论、信号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并紧紧跟踪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专业十分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得到必要的训练和锻炼。
张政 115132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 篇2
多媒体课件是信息生态课堂使用的主要媒介之一, 它集信息技术与课程管理于一体, 成为课堂主体协同成长的关键性突破口。从信息生态群落看待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使用, 是信息生态研究成果的纵深化、多样性发展结果,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生态理论与其他相关学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的交叉融合。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 “社会体育导论”是入门级专业课程,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起着基础性建筑作用。鉴于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普及性, 教师力求系统科学、规范地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态主体达成共识, 实现信息与能量的聚合。基于此, 本文运用信息生态群落的演化机理, 对“社会体育导论”的课件设计进行实践和研究, 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完善课堂生态理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 多媒体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1]认为, 多媒体课件是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 Aided I nst r uction, CA I) 或计算机辅助学习 (Computer Aided Learning, CAL) 软件。多媒体教学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和学习过程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是多媒体学习研究的动因, 而多媒体课件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像等多种媒体形式, 并且具有交互功能, 其以最优化的方式将语词与画面联合起来, 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学习。
2.2 信息生态与信息生态群落
20世纪80年代, 西方学者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信息管理领域而开始使用信息生态的概念, 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相对于国外的研究, 国内起步较晚, 10年之后陈曙[2]最先提出信息生态的概念、特点及信息生态研究的价值作用。相对于陈曙提出的概念, 有学者又较为简要地提出了新的观点, 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的生存和活动状态。
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 结合现实情境, 更有学者对信息提供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生态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研究, 进一步为演化机理的应用打下基础。葛永林[3]认为, 从信息生态的角度看, 群落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耿建民[4]从信息生态群落演化过程角度, 认为信息生态群落是指由相关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联的其他资源在一定环境和区域内集聚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群落的组织形态。
3 课堂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
3.1 传播机理
信息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 信息传播则作为媒介, 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双向互惠的关系。“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入门级课程, 学生因为前期专业基础的原因, 对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相对较少, 故课堂对课程知识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 教师除了对学生前期的专业水平摸底外, 还要对信息载体、信息传播介质等方面进行效益递增性设计。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及课程有效信息转化的生态效率, 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信息创新, 使集聚与扩散的时效性渐进增强。
教师要确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取向, 一方面要通过情境创设, 把图片文字和视频声音结合来表征, 使学生产生深切的感受与体验。例如教师在设计娱乐体育内容时, 考虑课程内部生态因子和外部生态因子的特性, 穿插娱乐和体育联姻类片段进行课堂讨论, 这样可实现信息和能量的有机交换, 促进目标的巩固和深化。另一方面课件设计要体现出动态性和现实性。例如设计社区体育相关内容时, 链接带有视、音频的案例辅助材料, 使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 可取得更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2 支配机理
信息生态群落是一个巨大的智能网络, 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网络的时空限制, 通过协调各生态因素之间所发生的现实联系, 将增强扩展资源的导航性作为目标。“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中的核心信息、优势信息、常规信息通过设计在课堂上以不同方式呈现。设计结构要考虑专业发展现实,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课堂所授内容。课程设计是在高效的预设下不断构建课程内容的多维生态位, 不断实现支配性内容的更新发展和后期的动态生成。但凡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 设计上都要考虑此类内容的生态位。
个体的生态位是决定该个体与其他个体竞争程度的关键。支配性的内容资源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并关注其预设的未竟性。课件内容的正确性是最大限度呈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基础性要求, 保证无科学性、逻辑性错误, 又为章节学习主题服务, 可充分满足课件形象、生动和丰富的要求。例如, 设计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俱乐部相关内容, 鉴于学生专业基础, 教师多媒体演示要根据支配性原理, 强调直观性, 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3.3 安全阈机理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遵循安全阈原理, 可实现信息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对于多媒体设计安全阈的控制, 要抓住群落演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微涨落, 适度调节和清除冗余信息, 构建实现涨落有序的环境平台, 使之严格控制在群落自身的弹性限度内。弹性限度的控制是防止师生互动时间和问题难度预测偏离预定程序, 使群落结构趋于崩溃。
例如, 在生活方式和社会体育关系内容设计时, 教师要掌握并理解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要素, 密切关注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内容预设范围内互动有序。根据信息群落理论, 可增加信息充裕程度, 引导学生生态主体关注生活方式变化可产生内外部随机性的涨落。同时, 教师生态主体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 关注社会体育发展的各关联元素, 使群落产生突变性演化。因此, 安全阈机理作用下的课件设计, 可实现从内容到实践的由量到质的变化, 带来了群落运行非线性变化。
4 信息生态群落主要演化机理交互作用关系
4.1 竞争和协同, 演化中互动
生态系统的因果是多维的, 没有任何单一的原因就可以解释生态现象, 如同竞争和协同有密切的关系, 在进化过程这种真实的存在。协同是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竞争是相互联系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 它反映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系统或要素具有个体性并力图保持个体性。竞争体现出非线性叠加同时也会出现不确定性的增加, 但协同可确保一定尺度范围的系统稳定性, 竞争和协同的交互作用使师生生态主体行为出现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要实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多媒体课件在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的交互作用, 可以借鉴信息生态群落的演化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定型, 形成在新阶梯上的竞争和协同。
“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设计要考虑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的既协同又竞争关系, 主要是师生生态主体在把握生态整体的情况下, 通过综合—分析—综合的相互反馈, 不断实现着互动信息的协同和竞争。师生生态主体在社会体育人员管理、社会体育财务管理、社会体育物质管理、社会体育信息管理、社会体育社会问题处理等内容的互动中, 产生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 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行为和共同作用。
4.2 探明影响机理, 产生直接效应
在生态群落下对影响机理的考量, 可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 重视主要因素的作用, 逻辑起点是内容信息的综合, 综合渗透是主线, 指导和统摄是手段, 在总体综合中产生直接效应。“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设计中, 运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考察主要内容、中介内容和调节内容, 不断构建产生直接效应的课堂生态路径。同时, 生态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动, 在传播机理、支配机理、安全阈机理的共同作用下, 完成了信息和能量的有效传递, 实现了课堂授课生态的不断创新。
在第五章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教学设计中, 教师生态主体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观因素、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微观因素的机理, 强调对影响社会体育发展宏、中、微观三方面因素的概念把握及范围界限把握, 从整体上达到了探明影响机理的预定效果。机理上的共鸣不仅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影响探究的主题, 而且拉近了师生生态之间的距离, 为产生直接效应奠定了基础。
4.3 详实的材料分析, 透支新的边界条件
基于生态群落的演化机理, 系统中信息要素和环境要素在外力的作用下, 会凝聚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观察尺度的有机整体。“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经过详实的材料分析和参照教学大纲, 在传播机理、支配机理、安全阈机理共同作用下, 形成课堂生态互动的边界性模型。当传播机理、支配机理、安全阈机理等机理作用力超过群落安全阈值之后, 透支了群落内容关系间的边界条件, 直接在现有的大尺度动态效应下极大地增加稳态条件的成本, 阻碍群落由低级向高级的跃迁。
例如第九章社会体育管理方法的课件内容设计上, 对社会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要求这个知识点需要动态把握。在小尺度范围内确定一个等效的体育产业管理边界, 在系统的质的范围内, 不同的产业可以“存同求异”地发展。在对科学管理的陈述和互动中, 强调管理观念的动态变化可促进体育产业不断升级, 映照了课堂环境的综合效应。
5 结语
本文总结出“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对课堂和课程资源的导航性进行研究, 既强调丰富内涵又要突出专业特色, 为体育理论类课堂生态氛围的活跃设计提供一条可能的参考路径;通过对“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在信息生态群落下的传播机理、支配机理、安全阈机理及其对课件总体的影响, 带来了群落运行非线性变化, 为课堂生态系统向新的有序结构跃迁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社会体育导论”多媒体课件设计进行多样化集成研究, 不断拓展本领域的研究空间, 形成在新阶梯上的竞争和协同, 在总体综合中产生直接效应, 实现了课堂生态的不断创新。
摘要:文章以“社会体育导论”课程为例, 对信息生态群落演化机理下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进行研究, 结合现实教学情境, 分析了其演化机理下的交互作用关系, 实现了体育课堂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信息和能量交换, 完成了信息生态链结构和层级结构的构建。同时, 基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形成了生态主体之间的有效竞合, 实现了体育课堂生态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生态群落,社会体育,多媒体课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陈曙.信息生态研究[J].图书与情报, 1996 (2) :16-19.
[3]葛永林.哲学思辨在生态学中的映射[J].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6) :12-17.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 篇3
关键词:车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整体设计;综合素质
TN0-4;G642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拓展、云计算等计算模式的应用、泛在服务的推广,物联网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2013年5月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认为是12项颠覆性技术之一[1]。车联网是典型的物联网,涉及汽车业、通信业和信息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车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全新的产业链的建立和快速成型。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湖北省十堰市,该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不仅是东风汽车公司的发源地,而且拥有国家级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汽车工业在十堰市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因此,在我校专业建设规划中,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大工程背景优势,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按照“调整结构,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路径,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并提出要围绕“汽车产业链”积极培育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新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
因此,我校结合当前车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和在科研、教研中积累的科研和教学资源,设置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在车联网专业方向的综合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兴趣,进而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论课程将承担这一任务[3]。《车联网导论》课程首次对2011级学生开课。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4年的教学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车联网导论》课程整体设计
(一)内容和方法并重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本专业方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具有专业内容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仅要能够全面概括本专业方向所涉及到的大学四年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说明大学四年的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有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
因此,设计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是“车联网是能够对车用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传输、融合和利用的一种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被认为是最容易形成系统标准、最具备产业潜力的物联网应用。本课程从车联网的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这四层分别进行阐述,使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对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框架、应用范围具有初步认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本门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是“课程报告(60%)+课堂汇报(40%)。”这个考核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查阅资料,针对一个主题,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同时,还要以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这对学生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体现在,学生刚刚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主动式学习转变,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从查、思、写、讲等多个方面全面挑战自己以前的学习方法;趣味性体现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考核,不仅能够在合作中找到乐趣,而且能够在PPT汇报过程中,体验评价他人和自我对比的乐趣。
(二)前后知识贯穿
《车联网导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清楚地说明本专业方向的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3]。为了能够组织教学课程关系,本课程在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和应用层等四层的车联网分层基础上,通过把专业相关课程和车联网体系结构各层进行分学期的对应,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未来所学专业相关课程在车联网中处于什么位置。专业相关课程与某层的分学期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左图分类课程中红色字体的课程表示该课程与车联网直接相关。
另外,本门课程在大一上学期开设,同期,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其中包括Word和PowerPoint等内容。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完成课程汇报,用PowerPoint软件完成课堂汇报的演示文稿。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二、培养综合素质
在《车联网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这种培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以正式的科技文献的形式完成相应课程报告,因此,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而且需要学生对科技写作进行实践。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检索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从学校主页找到图书馆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库并进行关键字检索。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为学生后续的文献检索工作打下了基础。在科技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给学生演示了如何查找期刊主页,进而一步步找到所需要的投稿模版和论文撰写要求。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论文组织方式、参考文献,以及摘要、引言、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撰写要求等。同样地,尽管演示很简单,但是学生了解了科技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毕业论文以及科技资料撰写打下了基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任务式的教导方法,学生对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的目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找到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而且撰写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为专业的课程报告。
二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于本门课程还要求学生以10分钟PPT演示的方式对课程报告进行汇报,因此,学生还要准备正式的课堂汇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课程报告内容,而且在汇报内容组织、课堂过程、仪态等方面都要做精心的设计。虽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完成课程考核,但是都认真对待,顺利完成了课堂汇报。每一届学生的都能够带来惊喜,例如,有的学生充分利用图文并茂、视频穿插的设计,使得汇报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的学生语言幽默,结合当前时事和网络语言,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对每一组同学的课堂汇报都要即时点评,包括PPT的内容和形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点评要突出优点,使得学生增强自信,但同时也不能回避缺点,但是要注意语言表达,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附加效果是在最初设计课程教学时所没有想到的,即学生对站在三尺讲台的教师课堂教学有了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即这并不是一件随意可以完成的事情,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
三是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课堂汇报和课程报告,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在任务分配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自己选择主事人,分配各个任务。只有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够出色地完成课程考核要求。在学生提交课程报告时,需要注明本组成员的分工,在考核成绩上,会根据分工给予考虑。从对2011级学生开设本门课程开始,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通过本门课程的小组任务,学生们理解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学效果
尽管《车联网导论》只有16个学时的授课时间,但是课程信息量大,同时尽可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车联网导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车联网工程方向)新生进行初步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考核方法的设计,如何通過本门课程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并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了学生课堂汇报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法,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来还需要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卢锡城;颠覆性创新与信息技术——兼谈高水平计算机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5(8):4-8.
[2]杨风.全力推进“国际商用车之都”建设——记十堰市汽车产业基地[J].专用汽车, 2015(10):72-75.
[3]朱福兴,李惠娟,李莉.高校增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展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12):33-36.
地理信息导论总结 篇4
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其间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3S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开始重视全球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最终促成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地球信息科学以信息流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地球信息学”是其理论 研究的主体,“地球信息技术”是其研究手段,“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科学有三大部分:个人、系统以及社会。其中个人部分包括认知科学、环境心理学、语言学等;系统部分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社会部分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等。
在这个领域上,国内外启动了很多项目,影响很大,好多理论研究都顺着这个项目设立的方向在做。其中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表达扩展、地理信息认知、地理信息互操作、尺度、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未来、地理数据不确定性与基于GIS的分析、GIS与社会。
从虚拟现实这个角度来看,GIS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后来到网络的发展,一直到数字地球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林珲教授说GIS包括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可视化三大功能,后来把模型库和虚拟环境加进来,还包括一个网络支撑环境。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是地理学语言的演变,回头从GIS来看,它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GIS作为地理学者的研究助手;第二个阶段GIS作为交流工具;第三个阶段,GIS作为扩展人类感觉地理现实的手段,这个阶段才刚刚浮现。武汉大学朱庆教授总结了GIS技术的发展动态,认为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发展;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发展;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发展,尤其是Sensor Web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发展;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发展;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发展等。
将GIS技术放进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科学当中,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
第一是地理认知、地理信息本体论以及概念格。这个领域目前比较热,地理认知研究很早,它和认知心理学、地理思维、地图认知、地理行为学密切相关。地理信息本体论,主要是讨论各个专业应用领域概念与语义的相互关系、以及层次性与一致性等,相关研究涉及语义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语义互操作、知识级地理信息共享与知识重用、以及地球科学中的语义建模等。在地理信息本体研究中,概念格是一个前沿研究方向,涉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
第二是面向“人”,面向社会的GIS发展。关于人文地理方面的领域,亦是一个值得发掘的方向。
第三是地学模拟、情景决策支持分析。地学模拟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包括基于多智能体的SARS传播模拟分析等。第四是时空过程表达、时空数据模型、时空分析。例如,水环境污染时空模型,滑坡过程时空模型,洪水演进过程模型,风暴过程模型等。随着“数字海洋”的发展,海洋现象动态变化过程时空表达与模型。第五是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三维可视化、虚拟环境与数字地球。Google Earth体现了这方面的工作与最新成就。中科院遥感所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另外,数字地球带来的全球GIS的发展。
第六是协同地理信息系统。过去GIS是单用户的,为一个人设计使用的,但是现在是很多人同时用一个GIS系统。协同GIS就是一组人在GIS支持下一起解决一个地理问题。协同GIS,与"GIS和社会"以及PPGIS都有关系。
第七是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地理计算。基于手机的GIS,用户很广,其产业以及相关GIS服务理念影响很大; 第八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美国9.11以后,特别成立国家可视化分析中心,专门发展视觉分析学,分析各种各样数据,目前这个方向在可视化领域里是个热点。
第九是网络技术发展与网格GIS。国家“十一五”863将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第十是遥感信技术与GIS分析。宫鹏提出的“声像一体化湿地连续遥感监测技术:平台建设试验”,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关于基于声音遥感图像的应用,都是关于声音遥感的新探索。
目前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虽然已是地理科学中方法与技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现代地理科学的核心新概念、新基本理论与原理等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却是不足的。需要把地理信息科学与实验科学(实验地理学、实验遥感)结合起来发展。
然后,在关于海量遥感数据智能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RS+GIS+空间分析等)的领域上。遥感和GIS的结合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有很多的传感器,很多的数据产生以后,怎么能从中发现异常的东西,如何能很有快的反应和决策,需要遥感和GIS的密切结合,才能产生实用价值,才能促进促进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维地物结构模拟与虚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关于遥感定量模拟与虚拟地理生态环境。由DEM模拟SAR实验,多角度遥感和三维地表与地物结构密切相关的。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基于天空地网络一体化的研究实验平台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关系。马蔼乃教授认为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孙九林院士等提出基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方法论框架;龚建华等发展基于天地人机关系的虚拟地理环境研究实验平台。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部分包括: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城市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虚拟现实技术,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地理空间认知),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
电气工程导论课程学习总结 篇5
XXXXXX 转眼间,大一的学习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这一年虽然没有停止过学习,但是我一直很迷茫,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怎样才能度过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的迷茫,但有的更多的是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知甚少而产生的迷茫。所幸的是在这个小学期里院里对我们开设了《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它对我们所学的专业做了深刻的剖析和讲解,让我第一次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的专业。
通过“导论”课程我了解了我所学习的这门学科包括电子电力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气、高电压与绝缘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五个研究方向。专业特色在于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同时也了解了这五个研究方向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这个专业毕业的我们能够从事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但是为了我们到时候能够更好地就业我们必须在毕业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较强的外语能力;
2.掌握本专业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工程、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被企业赏识,从而获得自己心仪的工作,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我觉得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终于不再像以前那样茫然了,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初步的规划,这些都得归功于《电气工程导论》这门课程。虽然这门课只有短短的六节课,但是它对我们电气专业的同学的重要性真是不亚于一门专业课程啊!这是我的第一感觉。真心希望以后的学弟学妹们能够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
“导论”课程因为是今年刚开的一门新课程,所以还是有些不完善的地方的,就我所知,我们上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1)概述,讲的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有助于对后续部分的理解;(2)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3)电力电子与传动控制技术;(4)电力系统运行与优化技术;(5)电力系统故障检测诊断与智能电网技术。因为课时少所以每部分都没有更深入的进行讲解,因而我们没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所以我希望该课程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多增加几个学时,在教学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应该每堂课上加上一个在电气专业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的相关故事,这样不仅可以更多的了解电气工程这门课程的发展史,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让这门课程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教学方式上我发现这门课程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一点师生互动的情节在里面,我认为这样肯定是不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门课的,所以我建议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上师生互动这一个环节。
电子信息信息工程专业导论 篇6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信号处理和电子信息系统技术,具有工程综合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含大气探测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与维护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为21世纪发展战略计划的首位。信息工程是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存储和显示技术的学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在信息工程,重点是光电信息工程领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的高级信息工程科技人才。毕业生将在光电信号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显示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中展示才华。
你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习许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自己还要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以及结合计算机的实验。譬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用计算机自己设置小的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的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对整体进行了解,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的设计。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可从事信号的处理、传输、交换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微波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
2.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2.主修课程:光电信息物理基础、光电子学、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图像处理、传感器原理技术、光电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光纤通信、计算机通讯网络、工程光学、微机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基础以及有关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方面的课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现在是一个热门专业。
毕业后干什么——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大都需要本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可成为:
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起薪一般2000元——6000元/月; 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经验、知识要求很高,起薪一般4000元/月以上;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等。
专业是个好专业:适用面比较宽,和计算机、通信、电子都有交叉;但是这行偏电,因此动手能力很重要;另外,最好能是本科,现在专科找工作太难了!本专业对数学和英语要求不低,学起来比较郁闷要拿高薪,英语是必需的;吃技术这碗饭,动手能力和数学是基本功当然,也不要求你成为数学家,只要能看懂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公式,至少知道是在说些什么而线性代数要求就高一些,因为任何书在讲一个算法时,最后都会把算法化为矩阵计算(这样就能编程实现了,而现代的电子工程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编程)。
《计算机导论》课程探索与改革 篇7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学科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又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实用技能。
2、提出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导论》课的内容容易两极分化,一是过于简单, 另一个是过于复杂。前者对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定位不准,把《计算机导论》课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混同。后者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把"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等专业课作为一章进行讲解,这样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造成后续课程内容重复,学生更是不知所云,会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同样也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却步"。.
3、知识体系及指导思想
《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计算机入门。这门课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的程度不一,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有初步了解, 但来自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却知之甚少;二是开课时间早,《计算机导论》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三是课程学时少,由于入学军训,所以教学计划里这门课开课只有56课时;四是在《计算机导论》课之后, 还要开设一系列计算机专业课程。鉴于这门课有以上四个特点,我们参考IEEE|CS&ACM制定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简称CC200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制定了适合我系使用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 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门课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根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学科典型问题、知识结构及体系、以及如何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意识到学科学习的意义,起到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指引作用。
4、课程改革与创新
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需要进行改进。我们在教材方面、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进。
4.1 教材改进
由于各个学校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意见不一,市面上看到的教材非常多,但是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比较难。市面上和本门课有关的教材主要有三种,一种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没有对计算机学科进行介绍;第二种涉及到了计算机很多的专业课,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各门课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概念抽象,教学内容不易把握深浅,学生不易掌握;第三种阐述了计算学科中主要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各领域内在联系,构建了一个逻辑化、系统化的认知模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理论性强,缺乏实践内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计算机导论》三门课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系使用的课件,下一步我们将整理出书。
4.2 教学内容的改进
《计算机导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使得学生既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本学科的理性认识,又能通过实践感性认识到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能够理解的,引导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殿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课中前三章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第四章主要介绍科学问题,计算本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第五章加入了程序设计内容,由于程序设计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计算机后续课程学习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是从近几年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一些同学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感到特别困难,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计算机导论》这门课中加入了程序设计的内容,程序设计语言采用Qbasic, Qbasic语言很适合初学者来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要求学生学的多么全面,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程序结构就可以了。这样对第二学期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和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隐私和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机一次。机时3小时以上,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学习过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业通过发邮件的形式交回电子作业,由老师点评后再给学生回复邮件,可以在此讨论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讨论中受益,使学生既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知识,又掌握了上网、发邮件等知识。最后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综合小报,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并予以点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4.3 考核方法的改进
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考试的改革,考试的改革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我们把考试成绩分成三个部分。
⑴、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指实践环节。说明如下:
中、英文录入及中文Windows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Word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技术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累计三次测试成绩,算出平均成绩。
⑵、综合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指设计一个小报,内容自定,要求排版得当。
⑶、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指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5、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担负着系统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大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经过三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学生既对整个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有了了解,又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有了提高。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探索,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董荣胜, 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符蕴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0:2455-2460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 篇8
《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到现在为止,以《地理学导论》或《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的教材先后出版过六个版本(见表1)。
沈阳大学自1983年成立地理系以来,一直以《地理学导论》的名称来开设这门课程,先后用过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地理学引论》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地理学导论》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此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由白光润编著。现在所讲授的教材为最新版本由白光润编著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
二、《地理学导论》课程体系的分析——以沈阳大
学地理专业为例
1、课程讲授与开课对象
地理学导论是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重点课程,课程教授为48学时,相对其它专业课程,如《气象与气候学》80学时、《地质学基础》80学时、《人文地理学》64学时等,授课学时较少。
《地理学导论》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由于高考的缘故,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招收的新生均为高中理科生(高中理科生只高一、高二学习地理),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大一开设的《地理学导论》课程学时应该适当增加,以便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选用教材为基础,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适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密切联系中学教学、社会经济建设实际,突出课程的导入性、引导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来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让学生在高起点上入门。
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巩固专业思想,并联系国际时事、国情实际、家乡状况进行讲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传统板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三、《地理学导论》的优化整合
1、教材的优化整合
通过讲授《地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及对讲授教材的分析,可知:①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是地理学导论重点学习的内容;③对地图的认知情况是大一新生有待提高的内容,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而地图就是地理学的语言,所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将地图的知识导入进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③地理空间的内容也必不可少,它是了解地球表层空间的基础,为学习的次重点内容;④对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也应在地理学导论教材中有所体现;⑤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的内容,由于大一新生还开设《地球概论》这门课程,所以,可不作为主要内容讲授,适当讲解即可。
综上所述,《地理学导论》教材可分为九章进行授课。第一章: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第三章: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第四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五章:地球系统;第六章:地图;第七章:地理空间分异;第八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课程的优化整合
(1)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有利于打好基础。与一些重点专业课程相比,《地理学导论》的课时相对较少。但《地理学导论》在大学地理专业中所处的地位最为基础,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学习好《地理学导论》,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应该在课程的学时上有所增加,这样使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地理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例如,在讲解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时,可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进行讲解,也可运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学科研究方法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专业科学思维。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进程中适当安排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这样可以在新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其领入地理科学的殿堂,真正起到引导、向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 篇9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专业班级 学
号 姓
名 任课教师 考试日期
信息技术导论 □必修
□限选
U2012
****年**月**日
成绩评定
任课教师
注:无任课教师签名成绩无效。封面双面打印。
OLED在在当前社会的美好前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OLED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以其超清、超薄(厚度可小于1mm)、亮度高、广色域、低工作电压、可视角度大(可达175°以上)、由于像素本身发光而不需要背光源、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约为LCD的1000倍)、清晰度高、发热量低、抗震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可弯曲等优点开启了第三代显示技术的时代,OLED的应用除了在显示器方面外,在灯光照明等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扩散式发光面光源,发出的光线较为柔和,无紫外线且兼具轻薄外观,更容易实现白光,高效、环保、安全等,因此OLED势必成为灯光照明领域的宠儿。
正文:OLED是英文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缩写,意为有机发光二极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高速动态信息、图像显示和新型节能照明光源的需求与日俱增,OLED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已发展成为前景十分诱人的朝阳产业。而OLED也因为其优良的性能,在显示器产品和照明光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OLED具有超清、超薄(厚度可小于1mm)、亮度高、广色域、低工作电压、可视角度大(可达175°以上)、由于像素本身发光而不需要背光源、功耗低、响应速度快(约为LCD的1000倍)、清晰度高、发热量低、抗震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可弯曲等优点,被称为继CRT、LCD、PDP之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代表了未来显示器的发展方向,被誉为21世纪的明星平面显示产品。在2006年韩国大丘举办的国际信息显示年会上,三星总裁S.T,Kim在他的keynode演讲中,首次称OLED为未来的终极显示器。
如今生产OLED显示屏的厂商以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为主,主要厂商为韩国的三星SDI、LG电子,中国台湾的铼宝科技、悠景科技和日本的Pioneer、TDK。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参与者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最早开始大量生产OLED显示屏的东北Pioneer在2005年底宣布暂定主动面板的业务推广三洋也在这一时刻终止与柯达的合作;东元激光和联宗光电也往中国大陆市场寻求机会。许多主动面板厂由于生产技术不够成熟也暂缓投资,比较好的消息是奇晶和铼宝在2007年打入了日本夏普、索尼爱立信、东芝、NEC等日系手机大厂的供应链,为其提供手机次面板。
韩国对有机发光二极管产业则有不同的做法,三星SDI一直将有机发光二极管视为下一代显示技术,不管在研发专利数量、生产技术的改进,还是在产品的推广上都可以感受到其雄心,且它在被动面板上已有不错的成绩,其良品率可达到97%。2006年它投资4.7亿美元,建造了一条主动面板生产线。2011年5月31日三星移动显示公司(三星电子与三星SDI的合资公司)宣布在韩国投资21亿美元建设的5.5代OLED面板生产线已经提前两个月近入量产。6月2日,三星移动显示宣布其第8代AM-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2012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切割49英寸、55英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三星计划将OLED使用领域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
而2012年三星成功推出柔性OLED屏幕Youm后其,它的柔性智能手机也提上了研发日程,在2013年WMC上,三星研发的可折叠的Galaxy Q即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由此可见OLED在显示设备上的应用已经开始占领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几年里,有望成为新一代成熟的主流显示技术,其市场前景十分的光明而诱人。
当然,OLED除了在当前的显示设备方面呈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外,其在照明光源方面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优势。与其他照明光源相比,OLED属于扩散式发光面光源,它发出的光线较为柔和,无紫外线且兼具轻薄外观,更容易实现白光,同时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优势。如果将白炽灯替换成OLED灯,可以实现2减排90%,这是最简单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OLED可以做成任意形状的光源。若采用可挠式基板,则可以变化成不同的性状,故能开拓其他照明技术尚未能进入的应用领域。OLED是继LED之后的新一代固态光源,由于OLED光源具有不同于传统照明的全新特点,他将带动照明设计,照明灯具有关的领域和发展。
OLED应用与照明领域有很多特性与OLED显示器有很多共同之处,集中包括透明、轻薄、可挠等。在OLED朝透明化方向发展方面,飞利浦公司领先业界开发出了照明用透明型OLED面板,而日本有机电子研究所亦研究出了透明度达70%~75%的窗型OLED照明产品。透明窗型OLED照明产品在白天不需要点灯时与一般玻璃无异,并可以让太阳光从外面照射进来,到夜晚时才需点灯,此设计兼具建筑玻璃帷幕与照明的双重功能。当然OLED的另一个特性为轻薄。即使OLED面板采用玻璃封装方式,整体厚度也仅有1.5mm,若进入照明产品应用领域,则OLED照明灯俱可贴于天花板、墙壁上,甚至可以采用隐藏式设计。因此透明OLED日后会为照明解决方案增添全新的美感。同样可以在照明领域大放异彩。
综上所述,OLED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参考文献:
1.OLED驱动电源设计与应用 2.OLED梦幻显示器——材料与器件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信息科学导论》考核通知
考试方式:
结合课程12次讲座中与本专业相关的任何一个专题,完成一篇正文1500字的结业论文。论文格式结合《课程考查答题本》。
注:请以班为单位交至南五楼607光电学院教务科,将一起于 2013年02月26日下班前交院教务科。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务科
【信息导论课程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科学导论06-28
导论电子信息工程10-21
信息管理专业导论论文08-28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导论讲座心得10-21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论文05-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课程读书报告10-21
兰大护理学导论课程作业A-C05-11
专业导论的总结08-03
专业导论总结报告08-16
非安全工程开展安全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论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