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激趣

2024-10-25

媒体激趣(精选7篇)

媒体激趣 篇1

小学语文第二册《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散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炎热的夏天、丰收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和多彩的春天,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纯洁的童真、童心、童趣和童乐。根据教材的重点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加强直观教学,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情引趣,启发诱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歌曲渲染,激发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培养起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之产生对话期待的好方法。那么,怎样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欲望,提高兴趣呢?导入是关键。

上课开始,我以音乐渲染情境,播放悦耳动听的儿童歌曲《种太阳》,形象的动画、艳丽的色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边看边唱边做动作,手、眼、口并用,激发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太阳有关的课文———《四个太阳》。”板书课题后齐读,接着谈话:“平时你见过几个太阳?那四个太阳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加上我适时适度的点拨,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多媒体课件根据自身声象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因此,巧妙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并且生字的教学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怎么才能让学生既不感到厌烦,又把识字任务完成呢?如果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从他们的兴趣入手,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效果会截然不同。

如《四个太阳》有13个生字需要识记,在初读课文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三步让学生自主识字:第一步首先是学生试读。课件出示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上挂满红通通的果子,一个果子就是一个生字。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你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还可以同桌互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第二步是记忆生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顺学而导:你能想办法把这些生字记在心里吗?学生看着课件上的生字,想出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及猜字谜的办法等来记忆生字,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步是检查巩固生字。有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游戏“摘果子”、读词语等,特别是“摘果子”游戏,形象生动。学生看着大屏幕苹果树上的生字,读对一个,果子就摘下一个,还伴随着一句“你真棒”。一年级小学生的认字积极性非常高涨,抢着摘果子,我让同学们比比谁摘的果子多,在愉悦的游戏中巩固生字。这样分层进行教学,降低了难度,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既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丰富想象,感悟课文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多媒体教学能促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根据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感受思维的,所以情境的创设非常必要。多媒体教学从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这一角度来看,更具优势。它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在顺应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夏日炎炎”的景象,让学生说说炎热夏天、烈日当空时的感受和愿望,体会作者画绿太阳的目的是让大地一片清凉。当学生感受到在这样的炎炎烈日下最需要的是一片清凉时,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书中小朋友用了什么办法?”(板书:夏天、清凉,贴出绿太阳)让学生想象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什么感觉清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发言内容精彩纷呈,想象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知识面不宽,再加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而往往成为教学难点。而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展现情境、模拟现象、叙述事实,成为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学习画黄太阳这一段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文中“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一与伙伴们分享快乐的情感体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景象的课件。生动的画面,再加上轻快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被吸引。无须多讲,学生就可以通过形象的画面看到秋天丰收的景象,引导学生观看后说说此时你最想做什么,进而感悟作者的心愿:“如果你是一片小落叶,你会邀请哪些小伙伴来尝尝果子的香甜呢?你会怎么邀请呢?”让学生扮“落叶宝宝”,邀请全班同学去果园品尝香甜的水果,因为有前面的说话基础,学生在表演邀请的时候语言上有明显的提升,展开了温馨快乐的口语交际。“你们高兴吗?就带着这高兴的心情读课文吧。”多媒体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什么叫“忙着邀请”,而且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四、投影直观,抓实写字

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使用多媒体进行写字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组词,同时跟随教学课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学完两段课文后,我便运用多媒体进行写字教学。多媒体手段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具有重现性和可控性的特点。我让学生跟着写笔顺,读拼音,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增强观察的有序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在学生练习写字后,多媒体教学为生字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我通过幻灯机将学生写的字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写字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学集声、形、色于一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激情激趣,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等活动,在动静和谐、劳逸结合的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智能得到培养。

媒体激趣 篇2

●语文教学片段

1. 横生趣味

(1) 《海底世界》教学片段

师: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

生:不是,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

师 (语调轻柔而又神秘地) :好, 我们每人都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 静下心来听一听, 你们听到了什么? (教师播放配以各种细微声响的深海录像)

生:听到了像蜜蜂一样的“嗡嗡”声。

生:听到了像小鸟一样的“啾啾”声。

师:谁还听出了课文中没写出来的声音?你能用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动真实的录像, 打开了学生的听觉世界)

生:有的像小鸡一样“唧唧”。

生: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

在借助多媒体画面中出示的各类海洋动物图片让学生分别利用书中语言介绍完各个动物之后, 学生对它们已然亲近起来, 教师随即又出示几种鱼类活动图片。

师:还有好多朋友想跟你们打招呼呢!你能也学着书中那样, 用几句简洁有趣的话介绍它的特点吗?

……

在饶有趣味的欣赏和表达中, 说明文的教学也能达到锻炼语文文字的功效。

(2) 《恐龙》教学片段

在震撼的音乐声中, 巨幅的图片、教师渲染的导语将学生引入侏罗纪。多媒体在小小的空间里再现他们心中最神往的世界——恐龙时代。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在白板上演示、介绍它们, 既锻炼了动手能力, 还加深了对语言的内化, 互动非常热烈。

生:老师, 我还知道梁龙虽然个子特别大, 但是它的腿是空心的, 这就不增加它走路时的艰难, 比较轻松点。

生:剑龙看起来很难看, 但是它的牙齿不锋利, 它是食草的, 性格也挺温顺的。

……

因为多媒体, 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 出其不意地补充了很多书中没有提到的资料, 后续学习氛围更浓了, 他们踊跃地从图库里拖出课文中没有的恐龙图片加以介绍。这个过程是充满愉悦的。

2. 解疑释惑

认识事物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时, 当学生对《长征》有了感性认识后, 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 课堂上我根据内容出示了“逶迤”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千里皑皑的大雪山, 然后又出示了“细浪” (小河、小溪) 、“泥丸” (小土坡) , 前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学生了解到红军对于乌蒙山、五岭山的态度犹如“腾细浪、走泥丸”不放在眼里。紧接着, 我又出示了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拍打“云崖”、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及只剩铁链的“泸定桥”, 用视频再现了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激烈的场面, 感受红军渡过金沙江的喜悦心情和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至此, 学生对“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理解就轻松自然了。

对于讲解这种有时空和心理距离的文本, 多媒体手段显得多么必要。

3.情景浸润

师:阿炳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请你们想象。

教师播放乐曲《二泉映月》, 大屏幕出示场景。

场景一:冬天, 大雪纷飞, 寒风刺骨, 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 骄阳似火, 烈日炎炎, 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 阿炳生病了, 烧到39~40度, 浑身发抖, 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一个画面, 想象一下。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响起来, 学生们进入了情境。)

师:说一说, 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回答略, 每个学生都展开了自己的想象, 真情表述。)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 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 却听到了——“渐渐的”……

学生讨论之后再次播放乐曲。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 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 进入了高潮, 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在尾声中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谁来读?

学生读得动情投入。

师:起初, 琴声委婉连绵,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自然想象, 走近阿炳内心。

像这样情景交融的课文比比皆是, 如果我们精心设计, 于恰当之处采用多媒体手段, 往往都能创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佳境, 或润物细无声, 或情到深处难自拔, 或引发慷慨激昂的大讨论。

●现象综述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 巧用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多媒体与语文课的整合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 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语文课堂面对的是体裁丰富、信息量极其广泛的教材, 灵活性很强, 所以, 巧妙利用多媒体手段是一门值得钻研的艺术。结合我们的实践, 针对学生的学情, 既要多花心思, 又不能固步自封,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从上面列举的几个例子,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几个角度去思考巧用多媒体手段。

1.巧出趣味

在教与学中获得快乐和兴趣, 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无论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忘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资源的海洋, 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应该成为学生的爱好, 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传统教育中, 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完全依靠教师与教材, 缺乏主见与自主学习能力。我感到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问题的提出, 因而为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 必须加大问题的提出, 通过教师的引导、辅助手段的适时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对解决上课时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探讨, 进行争论, 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以上提到的说明文类体裁的课文, 知识罗列性很强, 相对来说, 比较枯燥单调, 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适时起到纽带作用, 则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 事半功倍。

2. 巧中释疑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 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 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 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 如同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 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 图、声、文配合, 把很多陌生而又遥远的时空概念再现在面前, 能巧妙帮助孩子解决理解上的难度, 缩小文本与心理实际的距离, 使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流畅, 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像很多古诗文、生僻类文章特别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对于大问题的设计、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个别理解都会有如虎添翼的感觉。

3. 巧处激情

在当今素质教育中, 发展学生的个性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正确的语文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会写字和说话, 而是应该更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和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多媒体的交互性, 能根据学生的个性, 给予他们以最充分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舞台。像《二泉映月》、《九寨沟》、《槐乡五月》等这样文质兼美的题材在小学课本中大量出现, 情感性很强, 如果能适量配合优美的情景图片、适合的音乐, 往往会让学生找到与文本共鸣的感觉, 那时那刻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

媒体激趣 篇3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它已与“一本教科书,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融为一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同时,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直观性和形象思维比较强的数学学科, 优势更为突出。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1.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过程, 开启思维。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做到动静结合;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便于学生理解问题、降低知识难度, 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 笔者在讲九年级数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 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声、形、画合为一体的优势, 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讲解时, 笔者先是由计算机动态显示两圆的相对运动, 当两圆慢慢地相互靠近时, 让学生观察两圆的相对位置变化, 然后再来总结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及其特点。整个过程形象、生动, 利用动态的显示使那些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同学们十分轻松地掌握了两圆的位置关系, 获得了更正确、清晰的概念与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发展思维。

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效果、模拟教学内容的形成和活动过程,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现成化, 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激发愉快的学习情绪, 既突破了难点, 又发展了思维。如在讲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技术, 将抛物线y=ax2移动成y=ax2+c、y=a (x+h) 2、y=a (x+h) 2+c。在图像的移动过程中, 具体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等都随之呈现出来, 化解了同学们心中的疑点、难点, 应用起来也就显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只要体验生活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 结合教材上折纸、画图、操作、试验等多种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的问题情境, 努力体现“做数学”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在做中感受和体验, 在做中亨受成功的快乐, 在做中培养创新精神。比如, 在讲勾股定理的证明时, 笔者让学生先分组讨论, 设计拼图方案, 然后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按照自身的设想进行拼图, 并进行逐个验证, 从而得出不同的证明方法。这样的启发,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培养了探索和创新精神。

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 有的老师对多媒体过于崇拜, 以致于每节课都要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 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不说, 效果还不一定好。事实上, 正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 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自由交流, 使课堂气氛显得拘谨、不灵活。同时, 由于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 压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 更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 因而难以改变教学方法。

此外, 目前公开出版的教学课件十分有限, 专家们编制的课件往往使教师们感觉到不适应实际需要, 而更多的课件则需要教师写脚本和编制一肩挑, 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实践发现, 在课堂教学中, 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承受的。再者, 学生长时间地注视屏幕, 还会引起视力下降。

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真正让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么, 在目前的情况下, 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1. 要注意摆正计算机的辅助地位。

笔者认为,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有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比拟的优点,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计算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过度地依赖它, 而应该继续保留传统教学中的必要教学环节, 让多媒体教学为其更好地服务。在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画法时, 教师只要用多媒体展示它的画法及步骤就可以了, 而没有必要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显示在大屏幕上, 否则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 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而了无生气。也就是说, 计算机可以作为一个片段, 一个环节为教学润色, 反之就成了累赘。

2. 不要忽略传统媒体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惊喜地发现, 计算机不仅能把一些利用实物难以描述的数学过程展现出来, 而且效果非常逼真 (如抛物线的平移、开口大小与系数的密切关系) 。但需要指出的是, 绝不能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一切, 也不能为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板书、一些挂图、实物演示等, 都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比如, 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角平分线时, 关键还需要教师用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然后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做, 这种效果当然比让学生看计算机上的演示来操作更扎实, 效果也更明显。

五、总结

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一大创新, 所以教师只有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在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在教会数学知识的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表现自我,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独特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快速地走进数学课堂。本文将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自身特点出发, 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验, 从而提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并强调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黄鹏程.中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数学教育学报, 2001, (3) .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 1998, (1) .

[3]苏伟.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整合教学中的尝试[J].江苏电化教育, 2002, (4) .

媒体激趣 篇4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借助图片,可以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把图画变成图案的高明。教师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辅以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把音乐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了,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和封闭性,使教师可以利用技术建立更为快捷、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持。从学生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学习。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理解比喻、想象在文中的妙用,积累优美的语句,并模仿运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朗读中进入文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山中各朋友的思想感情是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了解“古桥”、“树林”、“悬崖”、“瀑布”、“山泉”、“云雀”等它们的品格特点。教会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仿佛文中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朋友,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朋友,于是倍感亲切,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透过一幅幅画面,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文中的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重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中。一般认为,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想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多媒体的运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精心选择组合媒体,并适时使用媒体,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精心选择媒体,有效组合媒体,调动教学过程中媒体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体现多媒体教学过程优越性。在多媒体的合理选择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有效选择组合媒体

各种媒体具有的功能特性各不相同,如使用单一媒体就会显露出其局限性。只有将多种媒体相互补充,有效组合,才能扬长避短。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对学生最为有利的角度等去选择多媒体,并将其有效地组合起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媒体的选择运用要达到合理、适用,不能为运用媒体而运用媒体,要使媒体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2. 要合理组合使用媒体

在组合运用媒体时,应根据各种媒体的特异性进行合理的组合,以发挥其最佳效能。多媒体本身并不能对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给予深层的影响,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只是外部的兴趣,外部的兴趣虽能引起学生注意,但并不能持久,它仍需内部兴趣作为内驱力,而中学生因缺乏自我约束力,内驱力的兴趣仍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的组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进行媒体组合教学时,必须找准媒体组合教学的最佳作用点,并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经验,预先估计学生在心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课件制作的适用原则

优化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媒体的选用,而媒体的使用效果又由课件的内涵质量所决定。制作课件时要把握住知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媒体激趣 篇5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作文与激趣 篇6

一.充分利用教材, 引导阅读欣赏, 诱导写作兴趣。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好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充分利用课文的感染力和诱导作用,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 感情丰富。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技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理解课文的生动内容, 仔细体会作者的匠心, 使学生在增进技能、吸取知识的同时, 不断增添写作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 趁着孩子们还处于父子情义的深深感动之中时, 提出如此话题:“同学们, 孩子对父亲爱的坚定信念, 使孩子战胜了死亡的恐惧, 让他得到了超常的力量。是的, 父母的爱就在孩子的等待中, 就在孩子见到父亲时的那一句话里!我们也能时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于是让学生谈谈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些小事, 并要求写作。由于先前有了情感的酝酿, 学生对父母的爱也同样被激活, 于是学生纷纷带着充满温情的语调叙述了平时的点滴小事, 却又真情十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冲动也强化了, 结果他们心中最底层的一些小事被唤醒并表达出来了。

二.观察自然、体验生活, 提高写作兴趣。

小学生尽管阅历浅, 但他们的生活毕竟还是丰富的, 有一定的生活积累, 教师根据习作要求,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同学、家长和一次活动、一件小事、一种花草、一个小动物等, 并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就有东西可写了, 写起来如同囊中取物, 容易多了。如此巧妙的将作文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学生不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 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真实、具体、有感而发。如在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作文课, 要求学生谈谈“赖床”的话题, 学生居然会非常乐意。一个学生说到“被窝里暖烘烘的, 可舒服了”, 其余学生会心地微笑了, 他继续说:“妈妈喊我起床, 掀我的棉被, 打我的小屁股, 还说要脱我的小裤头……”这时, 全班孩子竟哈哈大笑, 有几个学生还手舞足蹈起来。他还继续说:“我才不怕呢, 反正只有妈妈一个人, 给她看见了也没关系, 我就把屁股翘起来……”这句话更引起了哄堂大笑, 全班气氛更加活跃了。为什么这样几句幼稚甚至有些不雅的话, 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共鸣呢?因为这是孩子们共同经历的事, 也只有这些童言稚语才能真正道出了孩子认为有趣的事, 才能真正道出他们的快乐, 道出他们心中的秘密!

由此可见, 多一些童真, 多一些烂漫, 多一些幼稚, 少一些说教, 少一些立意, 少一些严肃, 不但不会对作文教学有什么坏处, 还会让课堂增色不少, 还会让作文光彩许多。

三.组织活动、创设情景, 激励写作兴趣。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 学生也都喜欢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以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因此, 教师要因地制宜, 经常在班内组织一些活动, 创设情景,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励写作兴趣。如开展诗文朗诵、小歌手比赛、成语王、猜谜语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诱学生的好胜心,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将活动写成一段话、一个片断, 直至一篇作文, 并适时对优秀习作进行展评、奖励。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就会特别高兴, 这时, 作文教学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总之,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培养起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高涨起来, 就会产生积极向上、强烈求知的情绪,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走上新的台阶。

摘要: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难点, 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总体水平。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写作的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情况下, 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教学法, 效果不错。

激趣背诵三法 篇7

关键词:语文,背诵,兴趣

背诵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良好而有效的背诵方法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结了如下三种方法。

一、限时背诵法 (课上)

“限时背诵”是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和表现自己的欲望, 在限时范围内, 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紧张起来, 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背诵上。选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照顾到多数学生。

“限时背诵”还有一个优点:能使部分头脑灵活的学困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并赢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得到大家的认可。教师完全可以此为契机, 鼓励他们, 促使他们转化。

二、竞争背诵法

将竞争背诵法用于背诵的检查阶段, 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还能促使学生课下努力背诵, 自我监督———这种效果得益于学生间的“互选”环节。

检查阶段,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教师指定任意一位学生背诵, 背诵完毕依照标准打分, 然后请这位同学任选一名非本组的同学背诵, 依此类推。若干轮后, 总计每组得分, 分值最高的组获胜, 给予表扬。

“竞争背诵法”有许多优点。首先, 每个学生在自我促使下会自主背诵, 且会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了准确性。其次, 会暴露一些问题。每组队员都想夺冠, 都有“私心”, 为了巩固本组成绩, 在选择其他组同学时, 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背诵任务完成得并不好的同学, 这样一来, 暴露了“死角”;再次, 竞争背诵给部分同学, 尤其是任务完成的不好的同学施加了压力, 促使他们下次背诵任务圆满完成, 从而使全班呈现“百花齐放”的背诵局面。

三、师生对背法

“师生对背法”主要用于背诵的巩固阶段。这种方法学生乐于接受, 因为既检查了学生, 又监督了教师, 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方法如下。

背诵任务基本完成时, 师生各自成组, 即教师一人一组, 全体学生一组, 背诵前约定双方分别背诵什么内容, 活动就可以开始了, 也可以交换背诵内容, 以便更全面掌握文章内容。“师生对背”法在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 如推广到教师指导下的全班分组对背, 学生间的自由对背, 单独辅导学生时的师生单独对背等多种形式。

上一篇:游离小腿外侧下一篇: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