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

2024-10-25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共12篇)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 篇1

近些年以来, 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除此之外, 无线通信功能也从最初的语音信息传递, 逐渐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功能, 像视频通信等, 这些发展技术对我国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 对我国当前的无线通信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原理

以手机作为例证对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一部手机, 其最主要的系统就是无线通信系统, 像手机的信号发射和传输等, 在这一过程中, 还会涉及到手机对接收信号的处理。当前, 手机作为发射端, 能够将信息通过信号发射器发射出去, 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对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无线通话, 在这一过程中, 两部手机会将通话信息进行相互的传递。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主要是依靠一个信号接收基站对手机发出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进行处理, 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强化和处理, 因为不同的手机发射的电磁波振动频率是不同的。因此, 手机在进行通话时, 信号基站的作用就非常明显, 假如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 没有信号基站对信号进行处理, 那么无论信号发射手机发射的信号功率多强, 其都无法将信息传递出去。另外, 信号基站还能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一些必要的安全处理, 保证手机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2 我国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无线通信技术的远程信号传输问题

在当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无论是对音频还是图像信息的传输, 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那就是远程控制问题。因为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 随着距离的增加, 其能量将会逐渐降低。因此, 在进行远程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需要在中间设立一些中转站, 对信号进行加强和处理, 保证其传输性能的稳定性。传输信号在经过中转站处理后, 能够将其包含的信号进行加强, 在到达信号接收终端时, 能够更好的输出。另外, 对于一些特殊的传输地形或者恶劣天气, 像山区和阴雨天气等,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注意信号传输所受到的干扰。为了避免特殊环境对信号传递的影响, 在这些地方, 大部分的信号传输系统都采用有线通信或者小功率的信号发射, 这样能够尽量避免恶劣环境的影响。

2.2 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问题

对于无线通信技术来说, 其最基础的技术就是网络技术, 因此, 互联网技术中的黑客对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危害, 这也是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安全问题之一。另外, 在无线通信传输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 往往也会造成信号的安全问题, 因此, 在进行无线通信技术使用时, 往往会选择一些特殊的通信信道, 一般都是采用特定的频率进行信号的传输, 这样能够保证信号的安全性。另外, 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往往会对传输信号进行一定的安全加密处理, 这样即使通信信号被不正当截获,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号的安全性。对于一般的信号干扰, 其都能通过信道加密手段进行清除。然后是在使用无线通信网络的过程中, 用户需要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安全保护, 不轻易将自身的信息泄露给陌生人。对于信号安全问题, 有时不是传输的过程中被拦截, 而是用户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薄弱, 将自身的信息泄露给一些软件黑客, 从而使自身的信息处于危险状态。对于这种信息丢失, 往往会给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种情况, 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专家建议用户尽量选用特定的频率进行信息的传递, 并在传递之前, 对信号进行加密处理。

2.3 无线通信技术的信号处理问题

对于无线通信技术的信号处理, 一般都是在信号的接收端, 因为信号在进行传输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 会导致其包含的能量不断损失, 若在信号中加入一些加密处理, 会导致传递的信号能量非常小, 在传输的过程中, 造成信息的缺失。而在信号接收端进行信息的处理, 既能将干扰信号进行清除, 同时, 通过解码器等设施, 能够使传输信号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对于一些被干扰或者截获的信号, 在接收后能够通过接收端的信号处理装置对信号进行处理, 并通过对比分析, 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将危险信号进行过滤, 保证信号传递的安全性。

3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实现信息个人化的通信技术

目前, 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区域性的通信技术, 这种通信方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在未来, 无线通信技术将逐渐转变为个人化的通信技术, 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防止了信息传递过程中被黑客截获的可能性。在这种个人化的通信技术中, 将对个人的IP采取高度的关注, 通过个人IP地址, 能够为每一位用户创建一条单独的信息传输信道, 防止了不同信号之间的干扰。另外, IP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能够促进全球个人信息的创建, 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3.2 发展核心网/接入网的信息网络组合模式

目前, 世界各国的信息网络发展主要是将核心网和接入网进行组合, 通过这种模式, 能够不断深化宽带网络, 然后, 通过对信息网络的进一步细化, 使整个信息网络更加高效的运行, 且两者之间的结合, 大大提高了当前网络信息传输的信息量, 使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但是, 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 需要将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降低,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传递的速率。另外, 通过这种方式, 还能促进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结合, 促进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为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3.3 大力发展IP技术

目前, 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仍然是以电路交换网络技术作为重点, 这种通信方式信息传输的速率远远低于IP通信技术, 因此,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IP网络技术必将取代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于IP网络技术来说, 其不仅能够将移动网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同时, 还能够促进信息个人化的建设, 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因此,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 IP技术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内容。

4 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自发明以来, 已经在各行各业中使用, 像红外传输和蓝牙技术等,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4.1 红外技术

这是应用无线通信技术较早的一个行业, 其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输, 从而为这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应用基础。在当时, 很多的手机都搭载着红外技术, 这种信息传递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且对人们的辐射危害也很小, 因此, 在一些小型的办公区域, 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4.2 3G技术

这项通信技术在2006年正式启动, 经过3年的努力, 我国开始进行3G通信市场的开辟。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 目前, 我国的3G技术已经应用在各个行业中, 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一种移动通信终端, 其在我国的应用水平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但是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 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无线通信3G技术, 且进行信息传递的速率非常快。

5 结语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其在人民生活中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多, 然而,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像安全性不足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另外, 相关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对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 保证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晗.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 2011 (16) :86, 89.

[2]杨博, 王磊, 杨创业.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8) :4912-4913.

[3]田桂花.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J].价值工程, 2010 (22) :151-152.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 篇2

关键词:无线通信;需求;发展趋势

近些年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系统、移动媒体终端系统融合越来越紧密,发展势头迅猛。基于其可移动的特点,无线通信技术给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以前人们想象中的移动办公、实时服务现在都在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成为了现实。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工具,因此作为网络应用基础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是人们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技术,因为其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节省了有线网络通信中的很多硬件资源,能进一步的融合整合各类服务,因此对于今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国内无线通信技术现状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两家ISP服务供应商,它们几乎垄断了国内的通信市场,业务范围包括数字电话、数字电视、网络访问等等,技术手段经历了由2G、3G到4G的过渡阶段。其中2G的数据传输速率大致在10~200kb/s范围,3G的数据传输速率在几百kbps,4G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已经超过100Mbps。目前我国正在着手5G网络的研发以及全民WIFI网络的搭建,然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2国外无线通信技术现状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探讨 篇3

【关键词】无线通信;铁路运营

1.铁路无线通信的特点

对大多数人来说,铁路已经不再陌生,就是火车行驶的铁质轨道,不过这只是传统的侠义上的理解。现代的铁路不单单是指火车行驶的铁质轨道,高铁、地铁行驶的轨道也统称为铁道或铁路。铁路无线通信就是火车、高铁以及地铁在轨道上行驶时用到的无线通信技术。它是一个复杂的信号传输系统,不只是列车乘务人员以及列车乘务员与车站值班人员之间的语音通讯系统,还包括车次传输系统、无线电子闭塞系统、列车防护通信等等,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1结构复杂

铁路无线通信包含多种信号传输系统,其结构复杂是一大特点。有用于列车站场工作人员语音对讲的语音传输系统,有用来传送车次信号的无线车次传输系统,有用来引导列车行驶的无线导航系统等等。复杂齐全的无线通信系统,使得列车在行驶中能够完全接受各路信号,便于列车驾驶员对行驶列车进行及时操控,是确保铁路运营安全的前提。

1.2精密

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结构虽然复杂,但很精密,灵敏度很高。现代铁路交通一般里程较长,途径地域也多,各个路段的无线信号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铁路无线通信的精密性特点,可以让列车在复杂的信号环境下正常接收铁路无线信号,引导列车正常行驶。

1.3移动性

所谓移动性,是指铁路上的无线通信大多数是在行驶的列车上的实行收发的,列车在高速行驶下对一些列的铁路无线信号实现收发、解调,并根据信号指示引导列车正常行驶,完成中途列车避让、列车进站、列车离站等调度行为。移动性是铁路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也是实现无线通信的技术难点。因为铁路无线通信的主体是行驶的列车,高速行驶的列车对于无线通信信号的方向、强度有着一定的要求。

1.4分段传输

因为铁路通车的里程较长,列车行驶速度较快,只靠一个无线通信信号收发站来完成对列车的全程引导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分段传输,将列车行驶的里程分成几小段,每段设置一个铁路无线通信站,即车站,来对列车进行无线通信信号的引导。

2.现代铁路无线通信的应用

现在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上的应用已十分成熟,不管是火车、高铁还是地铁都有着功能多样的铁路无线通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

2.1车次编号发送系统

列车离站或进站前,机车司机通过数字键键入车次号,由显示器复示,司机确认后。由车载CPU 控制编码进行调制,并通过无线列调或专用电台发射到下个车站,以便下个车站做好列车的引导作业。而当列车进站时,利用机车司机呼叫车站值班员的3-5秒时间内完成车次号的再次传送,经值班室仪器解调后传输并显示给行车调度员,完成当前进站列车车次号的报道并进行列车跟踪引导进入合适的挡位。

2.2站场调车通信系统

铁路站场调车过去采用灯光、叫笛等原始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安全性极低。 铁路电务部门首先把无线通信引入站场调车并取得了成功。缩短了车辆停场时间,提高了调车效率 。通过每隔3~5公里范围在铁路两旁的护栏上设置10~15个独立的无线通信装置,来传输语音、音响 色灯信号等信息,也可传送卫星定位信息和数据信息,对进站列车进行减速、避让的指挥引导。而工作人员可随身携带语音发送设备,通过中央控制台对各个无线通信装置予以信号指示。

2.3铁路闭塞系统

铁路闭塞系统是一种列车安全防护系统,当列车进站的车次信号传送到车站值班室以后,值班室通过中央控制台对铁路地面的无线通信装置进行参数设置,只有参数和列车车次号一致的列车才能进入该路段,而参数与列车车次不一致的列车不能进入该路段,实行铁路闭塞。同时,车站也可用探询方式对列车作自动应答,解除原封闭区间,同时操纵本站出站信号机和下一进站信号机,启动转辙机和相应的信号标志,排好进路,保证进出站列车的安全。

2.4卫星定位系统

铁路运输效率与车重、车速、密度三大因素有关,其中车速和密度是靠信号设备来保证的。在中、低速行车时信号对行车控制十分有效。但如果列车行驶速度很大,就会没等机车司机看清地面信号反应过来,信号机就一晃而过了。因此自动闭塞路段长短的划分就成了一个难题,也存在着安全隐患。而卫星定位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的遥感探测技术对行驶列车进行实时跟踪,迅速掌握列车位置、速度、密度,并通过地面控制中心的无线通信装置予以传达,经地面控制中心分析作出引导方案。

2.5列车防护通信

当列车发生意外事故脱线或翻车时,可能侵入邻线,造成突发事故。此时脱轨机车的乘务员如果能及时发出无线报警信号,在1.5公里之内其他行驶机车收到信号后立即采取刹车减速措施,就会避免事故发生。为了避免意外,高速列车上安装了列车防护通信,防护通信包括控制键、频率合成器、发讯机、接收机、告警器,其中控制键由玻璃密封,设置在各节车厢,需要时打碎玻璃盖、接下控制键,可以发出2瓦功率的告警信,在1.5公里范围内所有机车上的防护装置将被启动。如果机车司机来不及处理,列车将会在5秒钟内启动与防护装置相联的自动停车装置进行紧急停车。

3.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铁路建设也大力发展。京臧铁璐、京沪高铁、穿江地铁等新的交通干线陆续建成通车,使得一系列新型铁路无线通信技术得以实验运行,为我国铁路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

3.1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传输

将铁路无线通信信号实现数字化传输,可以有效避免信号干扰,使得列车可以在更为复杂的地域环境下行驶。另外数字化的无线通信信号也容易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结合,实现铁路无线通信的自动化控制。

3.2三网联合

即实现铁路无线通信传输网、互联网以及电视广播网的三网联合,利用互联网和电视广播网的高速、高质量通道,实现铁路无线通信信号的高速、高质量传播。

3.3现代蓝牙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项在移动终端运用的无线传输技术,速度快,质量高。将铁路无线通信与蓝牙技术产品相结合,可以实现近距信号传输的高速和高质量。通过佩戴特制的蓝牙耳机,可以大大减少设备安装、调试时间,携带也方便。

3.4全程卫星导航

之前我国的铁路无线通信,卫星定位只是用来收集列车的行驶情况及列车密度,辅助地面控制中心对车辆加以引导。而现在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无线通信直接对行驶列车进行引导,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的通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它的发展趋势影响着各个行业,不只是铁路通信,现代的手机、气象探测以及互联网技术都是以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因此,要取得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赵兴华.铁路无线通信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探讨[J].铁道通信信号,2012,48(1):78-80.

[2]孙键,宋红刚,周昱等.利用无线通信实现对铁路道口的监视[J].铁道技术监督,2010,38(1):44-46.

[3]李柯漫.铁路环境下基于LTE的分布式MIMO无线通信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4]杨跃辉.铁路无线通信应用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2):38.

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篇4

1基于分布式协同技术的高效节能系统

绿色无线通信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方向。移动通信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较传统蜂窝系统能有效地增强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 比集中式分布系统有更高的容量, 对创建环保型网络来说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

但是传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 即小区边缘问题。该通信系统以信号源为中心, 向外辐射形成六边形, 因此小区边缘的线谱频率和信号强度都比较弱, 下行链路频谱效率随着基站与终端位置距离的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 其重要原因就是终端接收功率本身随距离增加的指数下降;上行链路手机需要的发射功率随距离增加线性增加。因此, 要想提高小区边缘信号的强度,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传输模式的弊端。

协作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每个基站都设置了多个信号收发处和基站信号处理系统, 能够有效解决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不足。该系统将天线等间隔的分布在整个小区中, 使得小区边缘与中心的信号强度大体相等, 实现了小区电波的全覆盖。位于小区边缘的用户只要接入基站, 就可以利用天线的实时、动态信号传输, 及时接受、 发送信号, 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

2无线网络与绿色无线通信的对比

2.1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由于受技术的限制, 采用的是单一制式, 只能实现单一的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 现代意义上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信息业务, 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制定了多种体制、彼此独立的无线网络平台, 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这种网络通信结构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采用的是多种异构无线接入技术, 因此导致不同的网络格局之间难以相互沟通, 产生了许多“信息孤岛”。

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多数网络用户会因无线网络环境的变化和业务需求的更改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 无线网络运营商的成本投资也会急剧增加, 并且伴随着高风险, 网络管理难度增加, 很容易导致整个无线网络的崩溃。因此, 这种“烟囱”式的异构网络格局成为制约无线网络进一步突破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 运营商在线路更换、维修过程中必须投入额外的电力、人力, 加剧了能源浪费, 与当前节能环保、绿色通信的主旋律不相符合, 因此, 必须采用新技术, 重新组织网络架构, 实现有线资源的科学配置, 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异构性异构融合问题。

2.2无线网络和绿色通信的关系

知无线网络和绿色通信的关系包括两点:一是基于认知无线网络, 网元可通过认知信息流获取重配置因素;二是通过重配置可以统一的规划和改变终端的软件来省掉重复建设。在认知无线电里需要联合资源管理。包括在多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 调度的方式, 以及以资源利用率和能量利用率为目标的全局优化。动态的频谱管理可以在认知无线环境的基础上, 自适应选择信道衰落相对较小的频谱和相应的发射方式进行发射, 使得发送功率最小, 降低干扰, 提高吞吐量。设计高效协议, 降低信令等开销的同时, 也降低了多余的功耗, 达到节能的环保目的。

3 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从追求宽带高速到追求节能环保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尽可能的提高宽带传输速率, 一直是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无线网络用户的数量激增, 现有的无线网络通信难以满足全部网络用户的需求, 因此必然要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传输速率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二是无线网络用户增加后, 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也随之攀升,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因此大量的多媒体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增加了无线通信的数据流量, 也是宽带追求高速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线通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能源开销、 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成为网络用户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绿色通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可以说, 基于节能环保的绿色无线通信技术是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 发展绿色无线移动通信,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

对无线移动通信, 其“绿色”的含义就是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无线移动通信中最重要的资源是频谱资源, 这是其有别于有线通信和其他工业产业的一个主要资源特征。另外, 还有能量资源和站点资源、设备材料资源等。目前在节能减排方面, 我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减少工业污染, 这是一个近期的、短期可见成效的目标。实际上, 研究无线通信绿色化, 就是要根据无线通信的特征和目标, 有效利用频谱资源、站点资源, 减少功率, 降低排放, 节省能源, 避免电磁污染和信息污染。

3.2无线移动通信绿色化的核心

实现由追求更高、更快的数据传输能力向追求效率的转变, 在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传输;实现由追求技术能力向追求应用能力的转变, 以合理、有效的应用需求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过去几十年中, 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更高的信息传输能力、更高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和新的频谱资源, 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未来无线移动通信, 要努力建立更有效的信息传输体系, 开发更有效的应用频谱的技术, 和更有效的信息应用方法。

结束语

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是在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由于绿色移动通信涉及范围广, 因此很难通过简单的技术处理和结构优化完成, 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 从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为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打下良好基础。我国多数企业都已认识到绿色通信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潜力, 为下一步的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摘要: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无论是在技术设备还是应用领域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无线移动通信普及的基础上,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绿色环境成为无线通信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基于分布式协同技术的高效节能系统, 随后对无线网络和绿色无线通信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和不同的, 最后对绿色无线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展望。

关键词:绿色无线通信,分布式协作通信,传输效率

参考文献

[1]牛伟书, 何志英.解析对绿色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7) :131-133.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思考 篇5

宽带无线接入以其组网灵活迅速、升级方便等特点受到业界的青睐,但还存在尚未建立切实可行赢利模式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由于Wi-Fi(WirelessFidelity)、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等宽带无线技术具有接入速率高、系统费用低等优点,使得利用Wi-Fi、WiMax取代3G的呼声很高。但从覆盖域、速率能力、基本业务类型、前向扩展演进走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WLAN、WiMax等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更可能是3G的补充,而不是竞争对手。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应用,国内外电信发展实践表明,新技术脱离市场应用就无法体现价值,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必然导致泡沫。正确处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成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思路。

通信运营商都期望把宽带接入作为一个增长点,但发展结果不尽人意。目前,宽带无线接入市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尚未建立有效的赢利模式,因此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内容供应商之间必须寻求利益平衡,建立紧密的共赢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对于许多家用及商用客户而言,通过DSL或有线基础设施的宽带接入仍然不可行。有一些客户在DSL服务范围之外不能得到宽带有线基础设施的支持。但是依靠无线宽带接入技术,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网络部署速度更快,扩展能力更强,灵活性更高,因此能够为那些无法享受到或不满意其有线宽带接入的客户提供服务。目前主流的无线接入技术有3G、Wi-Fi、WiMAX等技术。

1.WiMAX技术

WiMAX能够在比Wi-Fi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提供“最后一公里”宽带连接性,支持T1类服务以及相当于DSL的访问能力。凭借其在任意地点的3~10公里覆盖范围,WiMAX可以为高速数据应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

此外,凭借这种覆盖范围和高吞吐率,WiMAX还能够为电信基础设施、企业园区和Wi-Fi热点提供传输。

WiMAX将分三个阶段进行部署。第一阶段是通过室内天线来部署采用IEEE802.16d规范的WiMAX技术,目标用户是固定地点的已知订户。第二阶段会大量部署室内天线,将WiMAX技术的吸引力拓宽到寻求简化用户点安装的运营商身上。第三阶段将推出IEEE802.16e规范,在此规范中WiMAX认证硬件将应用于便携式解决方案,面向那些希望在服务区内漫游的用户,支持类似于当今Wi-Fi能力,但更加持久稳固的连接性。

2.3G技术的发展

3G是支持高速无线通信的ITU规范。这一遍布全球的无线连接与GSM、TDMA和CDMA相兼容。下一代3G蜂窝服务能够为语音和数据提供一个远程无线接入范围。速率最高可以达到2Mbps,目前设备厂商普遍实现了384Kbps的速率。下一代3G蜂窝服务能够跨地域创建广泛的数据接入范围,从而为语音通信和互联网连接提供最理想能力。

HSDPA是后3G发展的产物,电信运营商一直遵循着更高移动传输速率的思路。其速率可以达到10Mbps,而由诺基亚、爱立信、NEC及高通等公司主推的HSPDA技术,以及由英特尔公司主推的WiMAX技术,都提供了大幅提高移动数据传输速度的能力。

从技术角度来看,HSDPA侧重在移动性数据和语音服务方面,HSDPA希望在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市场有所作为。

3.Wi-Fi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篇6

【中图分类号】U2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3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无线通信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遇到了很多技术上的阻碍,目前我国已经大步跨进3G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4G网络也在建设、试运营中。本文分析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各自特点,并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做以探讨。

1无线通信技术特点

1.1 WLAN技术分析

Wi-Fi是IEEE定义的无线网技术,在1999年IEEE官方定义802.11标准的时候,IEEE选择并认定了CSIRO发明的无线网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无线网技术,因此CSIRO的无线网技术标准,就成为了2010年Wi-Fi的核心技术标准。Wi-Fi的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大批量生产。由于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传输数据信号,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攻击,黑客可以比较轻易地在电波的覆盖范围内盗取数据甚至进入未受保护的公司内部局域网。

1.2 WiMax技术分析

WiMAX层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接入蜂窝网络,让用户能够便捷地在任何地方连接到运营商的的宽带无线网络,并且提供优于 Wi-Fi 的高速宽带互联网体验。它是一个新兴的无线标准。用户还能通过WiMAX进行订购或付费点播等业务,类似于接收移动电话服务。

WiMAX是一种城域网(MAN)技术。运营商部署一个信号塔,就能得到超数英里的覆盖区域。覆盖区域内任何地方的用户都可以立即启用互联网连接。和Wi-Fi一样,WiMAX也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技术,它可以提供消费者所希望的设备和服务,它会在全球经济范围内创造一个开放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

1.3 3G技术分析

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该技术于1996年提出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

1.4 4G技术分析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的核心技术是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4G网络试运营。目前,韩国的三星公司掌握着大量的4G技术专利。

1.5 LMDS技术分析

本地多点分布业务系统LMDS是一种提供点对多点通信的固定宽带无线接人技术,其工作频率在20GHZ以上,利用毫米波传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提供数字双工语音、数据、因特网和视频业务,是一种非常好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在最优情况下,距离可达8公里;但是由于受降雨的原因,距离通常限于1.5公里。

1.6 MMDS技术分析

MMDS可透明传输业务,在基站端与网络的接口为Tl/El、100Base-T和O-3等,在用户端的接口为El和10Base-T等,可以为用户提供 Internet的接入、本地用户的数据交换、话音业务和VOD视频点播业务。MMDS主要集中在2GHz~5GHz。相对而言,这个频段的资源比较紧张,各国能够分配给MMDS使用的频率要比LMDS少得多。由于2GHz~5GHz频段受雨衰的影响很小,并且在同等条件下空间传输损耗也较LMDS低,所以MMDS频段可应用于半径为几十KM的大范围覆盖。

2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接入技术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不同的适用区域,不同的技术特点,不同的接入速率。比如3G和WLAN、UWB等,都可实现互补效应。3G可解决广域无缝覆盖和强漫游的移动性需求,WLAN可解决中距离的较高速数据接入。

2.1 宽带化

宽带化是通信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以及高通透量网络节点的进一步发展,有线网络的宽带化正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而无线通信技术也正在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无线传输速率将从第二代系统的9.6Kbit/s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高速率2Mbit/s发展。

2.2 网络覆盖的无缝化

目前,随着信息索取的日益便捷,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信息检索工具的依赖,使得人们不仅在办公室、家里,即便是在旅行的时候也有着除了电话交流以外的信息需求。同时终端用户对灵活、有效的通信服务有着极大的需求,“无缝通信”也就由此而生。在人们所期待的“无缝通信”概念中,用户可以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随着用户的移动,通信体验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之间自由变换,从而提升终端用户的体验感受。网络或者媒体通过自我调整使用户的体验达到最佳,它能够无缝地选择最佳的信道,实现不同环境下的可靠传输。目前的电信网络体系结构由多个相互独立的垂直业务体系组成,如VoIP、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不同的网络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业务。这种“点到点”形式的传统网络结构——“终端-网络-应用”不利于运营商简单、快速地引入新业务以及业务之间的互动。而下一代“融合”的演进方向是“多种终端-多种网络(统一的控制核心)-多种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不同业务能够同时进行和无缝交互。

2.3 无线网络融合

消费者需要无缝网络单一契约享受所有需要的业务,而且多种技术融合的环境提供优化的服务性能价格比体系。运营商需要业务转型,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运维和业务开发推介成本。这些都推动了无线网络的融合。同时各种特性的无线接入技术、NGI/NGN、IMS、家庭网络技术为网络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融合时代有三个发展趋势:无线技术和移动技术的融合、多媒体数据网络通过宽带固定与无线的融合、广播业务和电信业务的融合,最终达到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

3 结束语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无线通讯,网络优化,重要性

1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概念

无线通信是一种利用可以自由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信号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两类。微波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一种通信, 而卫星通信则是将卫星当作中继站, 通过对地面上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球站或是移动体来建立微波通信联系。无线通信网络优化就是指在网络投入运行或是进行较大改动时, 只需要对基站设备和小区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 就能使无线通信网络达到覆盖均匀, 干扰减少的目的, 给用户提供最佳的通信质量。

2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意义

由于无线方式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而这些因素对无线通信网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性能的优劣是用户通信质量好与差的决定性因素。所以, 当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电波传播不稳定定、基站设备有变动、用户对话务需求及服务质量要求增加等的情况下需要网络优化;还有当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不均匀、语音质量差、掉话、接入失败、信道拥塞等故障时更需要网络优化。只有对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了不断的网络优化后, 才能减少呼叫连通时间, 减少通话掉线次数, 提高通话质量,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这不仅为用户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也为通信事业带来了显著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3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步骤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是一项持续性长的系统工程, 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主要有三个步骤:采集数据、分析性能、实施和测试优化方案。采集数据是指对网络设计目标、网络总体运行和其工程情况的系统数据进行采集, 其目的是对网络性能和质量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分析。采集数据的方法有话务数据采集和路测数据采集两种。其中, 话务数据采集主要有网络接入性能数据、信道接通率、可用率、拥塞率、掉线率、话务转换成功率、话统报告图表等。路测数据采集则是指通过路测设备对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转换、质量现状等进行定性定量定位。分析性能是指通过上面的两种数据采集方法,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以便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对采集的数据主要从干扰、掉话、转换、话务均衡四个方面来分析通信网络性能。无线通信网络一般发生的故障有:接入失败、切换失败、掉话、高错误帧率。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知道导致这些故障的原因有哪些。造成接入失败的原因通常有:覆盖盲区、接入参数设置不正确、功率控制不足、主叫或被叫接入时间过长、导频污染、交换机接续时间过长等;造成切换失败的因素有覆盖效果不理想、干扰多、资源分配不当、领区参数设置不正确等;导致掉话的故障则可能是:覆盖盲区、硬件故障、交换链路失败、搜索窗长度设置不正确、深度衰落、阴影衰落、其他网络干扰等;而引起高误帧率的故障原因有:前向/反向业务信道差、前向/反向链路功控问题、导频污染、导频信号差等。另外, 在对关于通话干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得知GSM系统正是一个干扰受限的系统。干扰使得错误率增加, 进一步降低语音通话的质量。最后, 在对无线网络的性能分析完成后, 就要实施和测试优化方案。实施的优化方案主要包括了覆盖优化、设备优化、硬件系统优化、话务量优化、干扰信号分析、网络结构优化、无线参数优化、容量优化及领区优化等。实施优化方案后必须重新对无线网络进行测试, 测试的重点是对无线网络中的覆盖、接入、干扰、掉话、容量等的测试。实施和测试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方案是一个长期不断循环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 才能对网络环境不断的优化, 使无线通信网络质量不断提高, 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从而进一步提高通信事业的经济效益。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篇8

一、国内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

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等方面进步更是十分明显。中国紧随世界潮流,在无线通信技术方面立足于自主创新,且积极努力学习他方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和不足,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不过未来有广阔的进步空间,中国的无线通信技术水平会更好。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国内最主要的两个无线运营商。提供服务内容包括话音、数据、以及一些列上网的基本业务。近年来,大唐电信突飞猛进发展,并且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无线网络,在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飞跃,同时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受产业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式规模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实践。而在无线接入方面,WLAN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用户可以通过WLAN共享切入进有线网络,实现无线的“网上冲浪”。同时,在医院、银行、机场及很多公共场所,顾客和用户可以通过无线设置搜索到无线信号来获取到上网的资格进行一系列的网上活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对于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致使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增长,但是我国在无线通信技术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无论在技术和应用规模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中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应该一如既往的坚持自主研发与创造。科技兴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变技术跟踪阶段,获得实质性进展。

二、国外无线电通信技术现状

相比之中国,国外的无线通信技术起步更早,实力雄厚,力量强大;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设备上都有迹可循,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迅速,很多技术都是首创,但是外国在注重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应该避免垄断加强交流,让无线通信技术这样的高薪技术早日成为人人共享的资源。

蜂窝电话和无线接入是国外商用通信网络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以外国通信技术为例,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经历了模拟的AMPS TACS技术、数字的GSM CDMA ONE,以及WCDMA TD-SCD-MA、HSDPA等技术,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技术还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在接入网技术中,以WLAN、Wi Max、UMB等为代表的通信系统满足不同的无线用户接入需求,在技术上相互补充。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异域网络的互联互通,成为通信网络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业务的融合是指一种业务通过多种接入技术同时向多个终端提供服务,从而使不同的网络走向最终融合。

在注重无线通信高速出入、输出的同时,双方信息的保护也同样重要。保密与通信的相互融合,跳频图案有保密算法导出,一方面减少了通信频谱的开销,另一方面使得侦查和破译的概率大大降低,充分发挥出通信与保密的相结合的优势,提高了通信效率和保密程度,使无线频谱资源免受损失就,降低了无线通信的开销。

三、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

未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会呈现综合化、一体化、宽带化趋势。从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LTE技术将会起到导向作用,形成对全世界移动网络的无缝隙覆盖;而WLAN技术将会对它形成有效互补,而且无线通信技术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的需求,无线通信的各种技术将会相互共存,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大势所趋,无线网络与固定网络的融合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立足于国际视野,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注重自主创新。扩大商业规模,注重用户体验,将中国无线通信技术做大做强。

摘要:深入研究国内外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特点和趋势,为今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分析提供了参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参考文献

[1]何翠,刘娟.MIMO OFDM系统的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研究[J].电信快报;2009年04期

基于无线通信设备防雷措施的思考 篇9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电闪雷鸣,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全球平均每年要发生1600万次闪电。雷电具有惊人的能量,每次雷击所产生的能量大约为55万千瓦/小时,足以燃点100万个灯泡1小时。直击雷电流平均都有34k A,有记录的最大直击雷电流为210k A。目前人类还未能对雷电的能量加以有效利用,而雷害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据统计,在欧美国家每年有20%—30%的电脑故障是因感应雷引起的,在一处电网中每8分钟便有一个瞬间过电压产生。全球每年有数以千人死伤于雷击事故,经济损失有数十亿美元。

可见雷电灾害对无线通信设备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探讨有关无线设备的防雷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质量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雷电对无线通信设备损害的原理和主要形式

1.1 原理

要真正做到对无线设备的防雷首先必须了解雷电对无线通信设备危害产生的原理。以负雷云为例,由于雷云负电的感应,使附近地面积累正电荷,地面与雷云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当某处积累的电荷密度很大,激发的电场强度达到空气游离状态(空气击穿)的临界值时,雷云便开始向下梯级式放电。接近地面的物体达到一定的距离时,地面物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雷云方向逐渐向上先导放电,二者汇合形成雷电通路,异性电荷剧烈中和形成很大的雷电流,并发出强烈的闪电和雷鸣。雷电发生时,雷电流经架空线路或空中金属管道等金属物体产生冲击电压,随物体走向而迅速扩散,形成危害。

1.2 雷击破坏的三种主要形式

(1)直击雷

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叫做“直击雷”。直击雷发生在雷云对地闪击时才会对地面造成灾害,也就是说直击雷发生的几率较低,而且直击雷发生时一次只能袭击一个小范围的目标。但是由于放电现象发生过程迅猛,被直接击中的目标会由于放电电流过大,造成的损坏程度较大。直击雷主要对室外物体产生破坏作用,所以把防直击雷的系统称为外部防雷系统。

(2)球形雷

简称球雷,是一种特殊的雷电现象。一般是橙或红色,或似红色火焰的发光球体(也有带黄色、绿色、蓝色或紫色的),直径约为10~20cm,最大的直径可达1m,存在的时间大约为百分之几秒至几分钟,一般是1~5s。一旦遇到物体或电气设备时会产生燃烧或爆炸,其主要是沿建筑物的孔洞或开着的门窗进入室内,有的由烟囱或通气管道滚进楼房,多数沿带电体消失。球形雷一般发生的较少,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者特殊的基站位置上才会有球形雷的发生。

(3)感应雷

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地埋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的放电现象,叫做“二次雷”或称“感应雷”。感应雷虽然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感应雷不论雷云对地闪击还是雷云对雷云之间闪击,都可能发生并造成灾害。感应雷发生时一般对室内的用电设备和电子元器件起到破坏作用,因此把防止感应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波(LEMP)破坏的系统称为内部防雷系统。

2 无线通信设备防雷措施探讨

2.1 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系统由避雷针、引下线、接地网等组成,缺一不可。一般防止直击雷破坏是通过避雷装置即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网络构成完整的电气通路后将雷电流泄入大地。然而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导通只能保护安装避雷针的物体本身免受直击雷的损毁,但雷电会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破坏电子设备。对通信基站而言,天馈线系统和机房建筑物容易遭受到直击雷的袭击,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避雷针的保护角和良好的接地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接地体是指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两种。接地网是把需要接地的各系统,统一接到一个地网上或者把各系统原来的接地网通过地下或者地上用金属连接起来,使它们之间成为电气相通的统一接地网。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为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基站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防静电等问题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2.2 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工程主要由屏蔽、防雷器组成。

(1)屏蔽

每对双绞线或四对双绞线都可使用金属屏蔽,不同的双绞线或四对双绞线放在一起可共同使用一个金属屏蔽。由于金属屏蔽的趋肤效应产生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可更好地分割周围的电磁场和减少单独屏蔽的对绞线之间的串音。

(2)防雷器

防雷器是用一种低压时呈现高阻开路状态,高压时呈现低阻短路状态,能承受数百安培大电流通过的过压保护电子器件组合。将防雷器并联在供电线路、信号传输线路上使用。当遇到雷击和高电压大电流时其立即呈现短路,将瞬间产生高电压大电流通过地网泄放到大地中,使设备受到保护。发生雷击时,直击雷或者沿着线路进入室内的感应雷会使设备的进线电压瞬间急速升高,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伏。由于在进线端采用了第一级保护,并联一个气态放电管,通过惰性气体的电离,能转移大部分的瞬变能量。因为无分布电感电容,通流容量极大,特别适合用于吸收直击雷,保护后的残留电压为二十几伏,对于集成电路而言,这个电压还是偏高,还起不到有效保护。另外气态放电管,反应速度慢,导致其上冲电压可达到电压峰值。有鉴于此,增加一级保护,并且在两极之间采用电感耦合,利用电感电流不能突变的原理,起到一个延迟的作用,为第二级保护赢得时间,并减轻对第二级的压力。第二级主要是采用固态放电管,它是基于可控硅原理的一种负阻器件,在冲击电压作用下,其前沿上冲电压非常低,显示出极强的抑制特性,并且响应速度非常快(纳秒级),分布电容小,残压低于5V,且对电流的吸收能力也相当大,非常适合用于网络通讯工程、电子部件的防雷保护。

2.3 微电子设备防雷

(1)天线防雷

完善微波天线防雷击的保护措施。天线铁塔设避雷针,并经40mm×4mm镀锌扁钢直接入地,使雷电流沿最短路径接入接地网,这样塔上的天线都在其保护范围内,免受雷电,而且使天线引下线都多点接地。馈线在塔顶与天线连接处接地,进机房前与地网就近接地,进入机房后,与设备连接处接地,馈线与设备接口处,有条件的加装避雷设备。天线铁塔和机房之间装设支撑电缆的金属过桥或悬挂电缆的钢绞线。过桥和钢绞线在电气上与铁塔连通,在电缆进入机房外侧时,将过桥和钢绞线、电缆外护层连在一起,并通过最短路径与接地网相连,尽可能减少经天馈线进入机房的雷电压幅值。塔灯电源带屏蔽层采用多点接地,并在机房入口处对地加装氧化锌无间歇避雷器,并将零线接地。

(2)机房防雷

防雷检测技术人员首先对机房部分的防雷装置及其安装工艺、材料规格等进行查看,即查看机房内是否安装了汇流排,汇流排的接地引下线是从哪里引入的,汇流排和接地引入线的材料规格是否合乎要求;查看输电线路是否安装了电源避雷器,其安装是否规范和工作是否正常;查看同轴电缆馈线是否安装了天线避雷器,其安装是否规范和工作是否正常。然后测试馈线的金属外护层、PE线、数字通信设备的机架、模拟通信设备的机架、整流供电设备的机架、内走线架、金属门窗、空调机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等金属体是否作了等电位连接。然后测量接地电阻值,并做好记录和绘制机房防雷平面示意图。

(3)基站防雷

保护建筑物部分的防雷装置(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地面金属物必须实施可靠的等电位连接。因为当雷电向建筑物闪击时,雷电流通过接闪器和引下线被迅速释放入地,强度得到迅速衰减,干扰源的雷电电磁脉冲存在时间极短,不至于产生高的感生电压,对通信设备有保护作用。另外,天线的直击雷防护,主要是安装避雷针,最好直接利用天线杆来保护。上文中已经有比较具体的介绍,就不在此累赘了。

3 结束语

除了上述防雷措施外,还有塔接、接地等措施。搭接就是等电位连接,做好等电位连接能减少电位差,并能有效地防范雷电电磁感应的破坏作用。接地就是接地装置,其目的是把雷电流迅速流到大地,采用共地接地系统,即所有接地都与建筑物的基础接地相连。综上所述,探讨无线通信设备防雷的措施很有必要,这对于保证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前,无线通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是由于雷电的危害,无线通信设备时刻都处在危险当中。本文探讨了无线通信设备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无线通信设备,防雷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大捷.移动通信无线基站的防雷改造探讨[J].广东气象,2003,(04).

[2]杨金夕.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试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无线通信,趋势,数字社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通信也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当中。在当前信息与知识迅速更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中, 人们对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全球化的信息交流。

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当前我国两大主要无线运营商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公司为无线用户提供了2G业务, 其中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语音、信息、网页浏览及电子邮件等, 数据速率约为10~200kb/s。同时, 电信企业也推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无线网络。但是由于我国应用技术受到产业链等因素的制约, 无线通信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在无线接入方面, WLAN技术已在我国得以广泛应用。可实现多个用户的WLAN共享技术实现网络高速接入, 尤其在机场、高级酒店以及大型娱乐场所等, 用户可随时通过WLAN接入有线网络, 并轻松享受无线网络的便捷服务。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无线通信技术的高接入速率,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还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我国还需要发展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通信技术, 尤其在网络的应用方面, 实现高速无线接入网, 并加强在各大中城市的使用率及覆盖率, 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稳定的无线接入。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无线通信的联合化与集成化

考虑到当前资金、技术及市场需求等因素, 对当前无线网络以融合方式, 实现异构网络的联合, 成为通信网络, 这将成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当前网络融合形式主要为:接入网的融合、核心网的融合、终端技术融合以及业务的融合等。不同的网络接入需要实现协同工作, 以支持异构无线网路中的用户无线漫游。未来通信终端中, 将增添重配置能力, 这也是计算机与通信融合的重要体现, 通信终端不会受到用户的干预, 并提供各种各样的无线网络接入, 随时监控网络状况, 完成软件下载升级、网络选择及网络感知的自动化工作。另外, 由于用户需求呈现广泛性,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也将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 包括语音与数据、图像业务的综合;IP业务与非业务的综合;无线传输模块的综合;多MAC接入融合等。

2.2 4G技术的发展

从当前公众移动的网络发展形势来看, 3G成为全球网路演进的主要模式, 该项技术可给用户带来最高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对移动通信系统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能让无线通信网络为人们带来更多更快的服务, 让每一个用户都能在信息海洋中快速确定自己需要的内容, 并实现各种终端设备的方便携带、各种终端设备之间实现协同工作。在通信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无线通信技术必将进入4G通信时代。4G通信技术的理想传输数据效率很可能超过100Mbit/s, 4G手机也将提供更高性能的汇流媒体服务, 并通过ID应用程序实现个人身份鉴定设备, 并以此接收高分辨率的电视节目, 让4G技术成为合并广播与通信的新型基础设施;4G的无线连接等费用将低于3G服务, 并有望成为不同无线通信模式的集成体, 让移动用户实现多个网络间的自由漫游。如果说3G为人们带来了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 那么4G通信技术将成为超高速无线网络, 是一种不需要电缆的超级信息高速公路, 并实现电话用户与无线、三维空间虚拟实境的连线应用。

2.3 网络的高效频谱接入

当前无线频谱的使用状况较为拥挤, 无线电频谱也成为稀有资源。传统的TDMA、CSMA/CA等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无线网络大容量、高效率的发展需要, 网络逐渐向MESH和ADHOC网络过渡, MAC层的接入协议已经成为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全新通信机制, 也可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 并在近年来成为快速发展的认知无线电技术。这种认知无线电技术可对操作环境进行认知并判断, 并通过训练来动态地适应操作参数, 以提高通信网络的无线运行环境。

2.4 超宽带无线接入发展

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属于时域通信技术, 利用超短周期脉冲实现调制, 通过这种脉冲形式产生的信号即超宽带信号, 谱密度较低, 且信号中心频率控制在650MHz-5GHz之间, 平均功率是亚毫瓦量级, 多径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强, 拥有多个可以利用的信道。与传统的CDMA系统相比, 这种时域通信结构简单、成本低, 且具备高效率、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中, 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当前最突出的优势。

2.5 多个网络融合

网络融合是当前电信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主要表现为: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的融合、信息通信网络和基于传感器与RFID的现实物质网相融合。在未来的“下一代网络 (NGN) ”概念中, 固定网络将日益形成IP化、高带宽、具有较强Qo S保障的信息通信网络平台, 而随着宽带固定无线、3G网络的接入, 以及各种无线局域网、城域网等方案, 也将成为NGN平台的扩展部分。

3 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数字化社区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是数字化社区的有力保障。数字化社区的突出特点为信息的交流方便且广泛, 无论在家庭、办公室还是实验室中, 计算机与外设应用越来越普及, 社区中的各项设备也通过计算机实现控制。如果各设备之间的通信仍选用有线接入方式, 将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随着蓝牙技术的提出与发展, 已经为用户带来了全无线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目前蓝牙技术标准已经与计算机、互联网等网络建立接入协议。目前, 蓝牙技术仅需要1MB/s的速率就可以完成工作, 随着IEEE802.15发展计划的推进, 未来速率将进一步提高。用户可通过无线电缆连接办公室与家庭中的电子设备。另外, 用户可拥有无线公务包, 如掌上计算机, 利用无线方式与其他设备或者网络连接, 实现流动办公室。

蓝牙的微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等特点, 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带来了更多便利与广泛空间。利用无线技术的传感器, 可随时查看家庭冰箱中的变化, 可确保用户在外了解所需要的用品, 如果与互联网连接, 则可实现网络购物。未来的家电应用也将逐渐利用无线通信技术, 以家庭网络及互联网为基础, 通过无线连接实现双向传输需要, 是具备一定智能化的“计算机、通信、用户”三者融合的信息产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设计的数字手机、小型PBX以及家庭与办公室电脑电话等系统, 可真正实现个人通信。通过这种低功耗、低成本、高效率、高应用的无线接入技术, 满足了当前通信技术与应用的发展需要, 并将在未来移动通信等方面发挥更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朱近康.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8 (7) .[1]朱近康.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8 (7) .

[2]杨博, 王磊, 杨创业.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8) .[2]杨博, 王磊, 杨创业.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18) .

[3]赵璐, 张坤.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09 (9) .[3]赵璐, 张坤.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09 (9) .

[4]陈晓.基于无线通信的激光超声测量系统[J].光学学报.2009 (1) [4]陈晓.基于无线通信的激光超声测量系统[J].光学学报.2009 (1)

[5]黄玲, 闫秋颖, 左仲善.无线通信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设备, 2009 (5) .[5]黄玲, 闫秋颖, 左仲善.无线通信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设备, 2009 (5) .

[6]李斌.基于蓝牙的车间环境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8.[6]李斌.基于蓝牙的车间环境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8.

[7]孙传波.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 (33) .[7]孙传波.无线通信技术在数字社区中的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9 (33) .

谈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无线电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创新

在现在通信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线电技术作为通信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手段,其自身发展方向对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形成不仅仅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远程交流,而且在国家军事气象等方面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其中存在的弊端不仅仅会阻碍这项技术手段的继续发展,对人们生活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针对于此就需要对这项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创新,促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遥测遥感技术的需求,信息超远控制技术开始产生,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应用;紧接着,微电子技术开始产生,将其应用于电子计算机中可大大增加计算机的信息处理量,于是,电子计算机更新换代,并在这一时段得到了良好发展,逐渐成为信息处理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而无线电通信技术中所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其基础便是建立在微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之上的,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作其技术职称,将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距离通信。

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现在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清楚发现我国无线通信技术在社会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不仅仅能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而且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涉猎。这也从根本的角度上说明在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使用相应的无线通信技术对社会的继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这项技术的继续发展,对其自身安全性也不能合理保障。因此以下笔者就针对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点和弊端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合理方法进行解决。

2.1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点

为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这就需要对我国现在社会上的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中清楚了解到将无线电技术与现在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而形成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对提升整个通信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便利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这项工程的实施对信息传输中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也能全面体现。对于这项技术手段具备的优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可以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进行信息传输,有效降低相关资料传输中所需要的条件,这对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在现在对无线电通信技术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其自身规模不断变小,而内部功能却越来越齐全,这在人们使用这项技术手段的时候能够实现很大的便利。加上这项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及时获知我国军事和气象预报方面中存在的信息。第三,这项技术的实施不仅仅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便利,对信息在传输中还能够有效抵抗外界自然因素的袭击,也就是说这样在无线通信设备不受到外界电磁波影响的情况下,其中的有效信息都能够进行顺畅的传播,从上述三个优点中可以清楚看出在进行现代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能够将相应信息稳定可靠的进行传输,对其中产生的信息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2.2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缺点

无线电通信技术同样具有两面性,其在实际应用中同样存在一定的缺点。需要清楚的是,无线电通信技术虽然解决了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的难题,但其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还有容易被截获造成了该项技术的保密性极差。

3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创新

3.1 采用数字通信技术

提高系统频谱资源的利用率,维持信号上的稳定,避免通信信号收到干扰,增大了系统通信容量,提供话音、图像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保密。

3.2 推广通信信息技术宽带化的发展

信息的宽带化对于光纤传输技术和高通透量网络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推进作用,尤其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无线通信技术正朝着无线接入宽带化的方向演进,这个方向对无线电通信信号源稳定来说的确非常之重要。

3.3 推广个人信息化技术

个人信息化在全球个人通信已经有着不争的发展趋势。个人信息化能够有效减小传输路线的信息量堵塞,大幅度提高通信的传播速度。

3.4 创新接入网络的样式

技术上融合实现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业务,在无线应用协议的出现以后,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动,促进了信息网络传送多种业务信息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需要,传统的电信网络与新兴的计算机网络融合,尤其具备开发潜力接入网部分通过固定接入、移动蜂窝接入,满足了生活与生产地各种通信需求。

3.5 过渡电路交换网络

关于过渡电路交换网络,IP网络无疑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最合适的选择对象,处理数据的能力电路交换网络大大提升,这一点对保持通信畅通方面解决了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难题。

4 结束语

在对我国现在无线电通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中,清楚发现这项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提高人们自建通信便利和信息传输的稳定可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线电通信技术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对这项技术手段的继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针对于此就需要对这项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存在的弊端进行合理解决,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于燕波.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6).

[2]无线电通信技术杂志社编辑部.《无线电通信技术》征稿启事[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04).

[3]利用无线电通信技术监测环境变化[J].卫星与网络,2012(03).

[4]汪璇.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与创新研究[J].通讯世界,2016(05).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综述 篇12

1 主要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按照使用的电磁波的频段进行划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于非辐射电磁场(近场频段,Near Field Channel)和基于辐射性的电磁场(远场频段,Far Field Channel)。基于非辐射电磁场的技术主要有:电磁感应技术、磁共振耦合技术、电场耦合技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而基于辐射性的电磁场的技术主要有超高频无线电波技术、微波和激光技术。无线充电主要应用的频率如表1所示。

1.1 非辐射电磁场

(1)电磁感应: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交流电)从输入端(初级线圈)无线传输至输出端(次级线圈),两线圈需要近距离接触。该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在低功耗电子产品中已经商业化和产业化。但是目前充电距离短(距离不能超过线圈半径,一般为10 cm),初次级线圈需要对齐,充电功率低(目前广泛应用为5W),数据通信为单向通信(只能由输入端传输至输出端,以反向调制实现数据传输),影响了该技术的在其他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2)磁共振耦合(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通过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从而实现能量的交换和传递。2007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ndréKurs等人[2]利用磁共振耦合原理成功点亮了两米外的一盏60 W的灯泡,并将该技术命名为Wi Tricity。其使用的自耦合线圈是一对¢6 mm的铜线缠绕5.25圈,线圈半径为25 cm,通过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容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耦合,共振频率为9.9 MHz;

(3)电场耦合方式(Electrical-field Coupled):电场耦合方式利用通过沿垂直方向耦合两组非对称偶极子而产生的感应电场来传输电力。由于电极处电压高达1.5 k V,送电模块尺寸为30~108 mm,受电模块尺寸为11.5~76.5 mm,传输功率仅为10 W,无法小型化和内置,应用范围有所限制。目前采用电场耦合技术的厂商只有日本的村田制作所;

(4)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工作频率为13.56 MHz,传输距离约10 cm。NFC技术具备了能量传输的能力,但目前NFC标准中并未包含无线充电的内容。2012年,芬兰VTT技术研究中心的Esko Str9mmer等人[3]提出了基于NFC的无线充电技术的概念设计,可以利用现有的NFC天线,从而为小型设备提供集成化和低成本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2013年,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4,5]提出了首款NFC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单个天线实现功率发射和数据接收,将充电区域拓宽到10 cm,支持双向通信,安全性更高。

1.2 辐射性的电磁场

超高频无线电波:由美国Powercast公司提出,工作频率为915 MHz,最大传输距离(中距离)约为8 m,目标应用领域为传感器领域。其工作原理类似于早期的矿石收音机,主要由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微波接收装置可以捕获发射器发出的各类电波,并将其转换成可用的电能。发射器还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可以将外部输入的数据发送到传感器节点。

微波(Microwaves)和激光(Laser)无线电力传输:1968年美国学者Glaser[6]提出了利用电磁波接收装置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设想。2003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Karalis A等人以2.45 GHz的频率向接近1 km的一个村庄进行了点对点无线供电[7]。

2 主要工业标准

当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Qi标准[8]、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目前电磁感应技术和磁共振技术正在相互融合,A4WP和PMA两大阵营宣布,将相互兼容对方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并且基于两大标准的无线充电设备,均可兼容对方标准的手机。而Qi标准在1.2版中也明确加入了磁共振技术。

Qi标准是一种由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所制定的短距离低功率无线感应式电力传输的互连标准,主要用于低功率设备的无线充电。WPC最早由8家公司创立,目前已有212家成员公司。1.0版Qi标准采用电磁感应技术,采用低频非电离频率100~205 k Hz,充电距离为10 mm,只支持一个设备充电,初次级线圈要求对齐,能源转换效率约为85%,功率为5 W。1.2版Qi标准,采用电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将充电距离扩展至45 mm,支持多终端同时充电,最大功率可达2 k W。

PMA技术同样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由宝洁公司和Powermat创立,采用频率为277~357 k Hz的电磁波,其他与Qi标准类似。

A4WP磁共振技术(Rezence规范),由三星与Qualcomm创立,频率范围为6.765~6.795 MHz(中心频率为6.780 MHz),功率范围为10~15 W,充电距离远,线圈无需对齐,但效率比Qi略低。

3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1)电动车EV无线充电技术。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汽车的成功,使得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加速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布局,同时也驱动了学术界对电动汽车EV无线充电/无线供电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WPT)的研究。在电动汽车EV中应用的WPT技术[9]主要分为两种:射频或微波WPT、电磁共振式WPT。2013年,京东大学的Naoki Shinohara等人[10]开发了两种电动汽车微波电力传输WPT系统,一种类似于感应耦合和磁耦合的短距离WPT系统,一种是无需耦合的中距离WPT系统。2011年,东南大学的黄学良等人[11]对基于磁共振耦合的电动车无线电力传输的拓扑结构设计进行了研究。2012年,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的Heri Rakouth等人[12]基于磁共振耦合Wi Tricity技术的3.3 k W的无线充电站传输效率可达90%。2013年,中国科学院的廖承林等人[13]设计了基于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电动汽车中距离无线充电系统,并搭建了充电效率3 300 W、传输距离22cm、端对端效率85%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以验证其可行性;

(2)充电效率和拓扑结构。拓扑结构对于充电效率的提高有着较大影响。2014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Liguang Xie等人[14]提出蜂窝结构的多节点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对优化路径、路由流量和充电时间进行优化,解决了无线充电技术的扩展性问题。2013年,香港城市大学的Peng Wu等人[15]通过一项低成本技术将RF限制在充电板表面区域以提高充电效率。2012年,中国矿业大学的夏晨阳等人[16],针对磁共振耦合电能传输(CMRPT)系统功率传输和效率优化问题,对系统的磁路机构进行优化设计。2015年,丁煦[17,18]等人提出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时变动态拓扑模型,以最大化能量补给设备驻站时间比为目标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研究;

(3)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的影响分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质疑,主要就是电磁场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影响。2014年,法国高等电力学院SUP-ELEC的Ping-Ping Ding等人[19]使用有限元方法对电动车无线感应充电系统的电磁场作用于人体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充电系统功率为3 k W,频率为30 k Hz。研究表明即使人体非常接近发射线圈,电磁辐射的水平也可以满足标准要求。而对于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必须采取电磁屏蔽措施以保证人体电磁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2014年,南京大学的戴海鹏、陈贵海等人[20]研究了无线充电调度的安全充电问题,以传输更多能量的同时保证场内任何位置的电磁辐射均低于给定的阙值,采用基于8个Powercast TX91501信号发射器验证了其结果;

(4)无线充电技术对传感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低功耗传感器,特别是对于无线电波RF方式,传输的功率较小,如果传感器耗能较多,导致充电效率大幅下降,那么传感器的工作周期属于阶段性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传感器的作用。2012年,三星电子的Young-Jun Hong等人[21]提出了无线充电系统的超低功耗传感器平台,RF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消耗1.79m W和0.683 m W,提供1.2 m W的充电能量,将传感器平台的工作时间从41 h延长至168 h;

(5)无线充电技术的接入认证,对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商业化特别重要,比如公用充电设施的授权和计费,如停车场、计费式的充电站等。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要有2.4 GHz频段上的蓝牙4.0(目前Rezence规范采用),NFC[22]以及RFID等。

4 结束语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使得尼古拉·特斯拉的设想成为现实,电力可以在电磁场中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传输。电磁感应技术和磁共振耦合技术成为无线充电技术的主流。在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大量需求的驱动下,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是通过电磁波进行无线电力输送。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使产品设计摆脱线缆的束缚,使得产品设计更加紧凑和小型化。文中介绍了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为克服电动车充电线缆较粗重,实现随时随地的无线充电;消费电子无线充电的标准化、小型化、低功耗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应用和无线传感网络的传感器无需通过线缆连接、供电和数据下发和上传;远距离微波和激光输电技术。以及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充电效率、其对人体的影响、超低功耗传感器和无线充电技术的商业化运营是未来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重点。

上一篇:媒体激趣下一篇:教师情绪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