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精选12篇)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1
每个学校的财务部门都是这个学校的命脉, 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工作关系到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因此学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一个学校若想发展壮大, 就要学会合理利用好国家拨款和公益捐款等款项, 真正实现对学校资金的更合理的规划,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正常稳定运营, 计算好各个部门和校园的正常开销问题, 避免出现学校财务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这不仅是每一个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更需要有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制订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案才能实现。
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管理者对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对财务会计管理认识不足, 并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 甚至都没有把财务会计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中。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识不够, 使得财务会计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中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
(2)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依法办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学校的财务。但是目前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财务会计在面对学校非经营管理学校的财务时, 总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最终选择无视法律, 站在自身的角度办事, 知法犯法。立场不坚定, 导致学校财务管理秩序紊乱。
(3) 财务会计监督不力。大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其财务会计的监督力度都不够, 无论在外部监督还是在内部监督上都没有发应有的作用。财务会计的内部监督是通过决策者的意图来监督, 而不是按照会计法规来监督。学校的财务会计监督显得形式化而缺乏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导致假账、营私舞弊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通过教育手段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1) 增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于已经招录的没有考取会计师证书及其他相关证书的员工, 可以实行鼓励员工考取全国注册会计师。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可以实行免费报名、免费培训的制度, 并对成功考取证书的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已经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 也要结合校园文化进行相关的培训, 保证员工专业水平的持续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出于自身需要, 需要向社会招聘财务会计人才时, 可以相应提高专业水平要求, 还可以在应聘者面试时进行专业水平测试。当然高校如果想要招聘到自己想要的优秀人才, 一定要在考核、奖惩方面健全制度,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更加有利于获取人才为学校所用。
(2) 学校及相关教育培训单位要加强思想管理。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目前的状态来看, 普遍存在着财务会计不遵守财务管理制度, 上级领导违反财务制度、财经纪律以及违规使用资金等现象, 严重影响学校利益。财务会计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 它不仅掌握了一个学校的资金动向和来源用途等, 还直接接触大量学校的财务、资金等国家资产。因此, 一个好的财务会计对于学校而言不仅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更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培养以及招聘财务会计时需要了解掌握员工思想认识, 还需要在招聘员工和培养员工时准确把握财务会计人员的人品等。
三、结语
总之, 在高校管理中, 财务作为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学校的命脉之门, 在管理上一定要用心、尽责, 这关乎学校的发展问题, 是合理利用国家拨款、公益捐款为学生创造更优良的学习环境, 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对此, 应当不吝于出资对财务会计岗位人员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政策培训等, 让员工时刻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此外, 学校等事业单位在培养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方面, 不能单一地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培养, 更应当着重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 并结合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培养综合性人才。在财务部门管理人员方面, 需要做到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来约束员工, 将每一项工作准确落实, 依照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磊.如何加强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8) :14.
[2]杨梅芳.试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中国外资, 2011 (11) .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2
摘要(中文)
远程网络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新兴产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国家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提到了教育的信息化资源战略,根据目前国内的远程网络教育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深刻的认识到建立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中国远程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并通过对个案的经验研究,就如何建立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一些观点和做法,供探讨。
摘要(英文)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在1998年初,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指出:“及早使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轨道,完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任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陈至立部长在教育部2000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也一再强调:“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对21世纪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加快CERNET的宽带建设,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在最大的程度上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做到合理配置。这些政策性的指导,一方面强调政府对远程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所树立的终身学习观念也势必使我国公民日渐认可各项远程教育活动。
根据CNNIC的统计,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100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势。目前我国在网络界从事教育或培训工作的互联网单位大概在3000家左右。就此数据而言,可以看出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下面列出的我国网络教学的主要参与者的现状中,可以看出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
1、传统教育软件公司。他们以出品基于CD-ROM的教学软件为主要业务。由于传统CD-ROM软件市场受到网络、盗版等因素的冲击,生存环境受到相当的威胁,他们都开始考虑或正在实施网络教学的方案。
但是他们的弱点是公司形态不是互联网公司,业务模型对互联网业务会有阻碍。这类软件企业的教育网站还没有完全成为其经营重点,而且其内容也不具有优势;但他们对传统教育市场有较强的操作经验,而且转型的速度很快。
2、中小学网校、小型教育网站。这些网校历史较长,而且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辅助完成课堂教学。他们的优势是在自己从事的范畴内熟悉课程的制作和教学过程,但是缺乏资金、技术、完整的市场业务模型和企业管理运作经验。
3、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很多ICP开设了与教育有关的专栏或“网上课程”。他们的优点和重点在于通过丰富栏目内容引来访问量。这些网站的教育内容大多以静态教材为主,而且主要是免费的。还有相当多数的ICP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社区平台或市场服务。但真正的教学内容仍然相当匮乏,并且不能完成完整的网上教学服务。
4、传统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一些主流IT公司的授权培训中心、国内外行业培训的执行机构与办学机构。他们主要以销售传统培训服务获得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中有些机构也开始着手规划网上培训的计划。并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培训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现有培训销售是这些公司的主要经营目的,因此网络技术和概念不是他们的强项。
5、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电化教育机构。这些机构是目前全社会中实施教育和培训的主体,也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体。大学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机构,是学校对外收费办学的主要窗口,承揽对社会、企业的教育和培训。大学在资金、课程资源、技术协作上均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中国传统计划体制对他们有很强的约束,难以高效地利用资金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市场运作。
1.1.2问题提出
纵观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育经过百年锤炼,已经成型,网络教育究竟什么样? 教育模式,课程浏览方式都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资源匮乏。这是中国互联网的通病。由于互联网建设在我国只有几年的历史,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属于新兴事物,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在人员、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缺口仍然很大。
3、概念落后、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实施乏力。网络课件和平台的开发,大多处于概念落后,重复开发的地步。
4、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建立,缺乏有效的监控及管理机制。
5.教材:认为一些课程的设置或文字教材内容不能跟随技术的发展或制度的改变及时更新,导致学不能致用;文字错误较多;体例和设计不适合于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媒体教材形式单调;交互性不强等。
6.教学手段:突出表现在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远程教育设施上,明显存在着教育技术设施应用滞后、网络设备不足等问题。
7.师资:表现在(1)工科、法律、经济等急需专业教师偏少;(2)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少,专科教授(辅导)本科、本科教授(辅导)本科等在一些偏远教学点屡见不鲜;(3)教师事业心不强,如教师在远程教育的角色转变、教学辅导方法的探讨方面没有明显突破。
8、考试:表现在为扩大生源而降低考试难度、放任违纪现象等。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希望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的远程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2.2研究的意义
探寻网络远程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我国网络教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发展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学质量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水平, 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通过运用全面质量管 理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对网络教育机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体系基础、系统模型和实践模型等进行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运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通过对网络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将个案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进一步扩大到全国网络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去,从而在理论上获得更多的有关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对策,建构网络教学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实践意义:通过对网络教育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远程网络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中, 一方面有利于远程网络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推动网校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使网络教育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中充分运用了网络化的特点, 全新融入了以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 推动了全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填补了网络化教育背景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由理念,规范,组织,实施,监控,评估与反馈系统六个系统构成。体系的运作需要六大系统的互相制约和互相协调,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本依托,同时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1.3.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研究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在对国内外教育组织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和实践。
1、文献分析:收集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文献资料与相关的研究成果, 总 结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探讨了教育组织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分析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论与模式以及教育组织施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以建构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为本研究项目的架构和最终结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访谈:主要采用了封闭和半开放式的问题对管理者和教师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对全 面质量管理的理解, 对网络教育机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看法和意见, 对实行远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感受, 对保障教学质量的建议等等, 感受不同的人之间多元角度的看法和意见,并随时进行改进。
3、个案研究:研究教育组织成功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个案,收集实践当中的第一 手资料,寻求不同研究方法下的共同性研究结果, 为研究提供实践上的保障和说服力,为体系的建构寻求实践的基础和依据,对比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和说服力。
4、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询教学全面 质量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分析相关研究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总结经验和不足,从而寻找本 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处。第2章 基础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是指在全面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的全部活动。
特点:
1、它具有全面性,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
2、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是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4、是全社会参与的质量管理。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eaching):将质量问题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学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借鉴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外部顾客(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职工持续受益和满意,并进而使学校成功。
国内外关于建立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不同的观点:
1.根据学校、学生、政府的需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莫甘(Mogan)从学校、教师和专业组织(professional bodies)、学生、政府等角度阐述质量保证体系 的含义。他认为,教师和专业机构要关注的是:学生有无深入地掌握学科内容和达到相应的学科标准,即学生能否参与讨论所学内容,学校有没有培养学生 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理解和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洞察所学知识之间关系的能力。所学课程能不能激励学生的探究性、分析能力、创造性,并鼓励独立判断和批判性的自我分析能力。远程教育机构要考虑的是: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 通过学习能学到什么?学生是如何被改变和培养的?学生要考虑的是:他们在大学中能得到哪些教或学的服务;他们的学习能否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奖励;学习的证书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的课程能否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在学校中所感受到的权利关系是怎样的?政府要考虑的是:开支和成本效益;课程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学生的发展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质量保证系统。这种质量保证体系是在Surry 大学英语学院的实践中提出的。Surry 大学英语学院根据美国摩尔教授的远程教育三种交互模式,即学生与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1)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该学院认为教学模块应是质量保证的第一要素,为此它完成了下列一些工作:按主题对文献目录进行分类;开展学习指导,使 学生了解教师对作业中各种问题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要求;重做或更新课程模块;建立英语学院学习资源中心。(2)学生与教师的交互。这里包括:A.开展作业前的反馈,即学生在完成作业前,先与教师交流。学院还要求教师利用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指导。B.教师要承担一般的指导任务和参加每周的教师会议。C.派谴教师到海外学校辅导等。D.同一份作业批改两次,以录音带或书面形式反馈给学生。Surry 大学认为这是质量保证的有益做法。E.作业反馈和对反馈的反馈,即实施和应用“对反馈的反馈”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和作业一起寄给学生,要求学生对教师反馈的质量进行评价。Surry 大学认为这是质量保证的又一个重要措施。F.其他方式的交互。(3)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包括:A.开展网上小组讨论,消除学习孤独感、促进同伴学习和信息共享;B.组织学习小组;C.吸引学院的各个方面资源供给学生学习。
3.参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弗雷泽在阐明质量保证体系如何应用于高等教育上,首先借用企业质量保证原则进行论述。他提出,组织的每个成员都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持有关;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要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意识;组织内每个成员对机构都要有归属感;管理人员检查质量要有效和可靠;组织成员有提高产品质量的责任。根据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原则,弗雷泽阐述了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原则。他指出,如果我们把上述质量保证中的“企业(组织)”代之以“大学”,那么,大学的质量保证就是,大学的每位成员都要为持续的质量提高做出贡献,学生、教师、辅导教师、高级管理人员要围绕质量开展自我批评。有的研究者还认为,如果远程教育机构根据上述要求成为学习型组织的话,必须考虑下列要素:学生、学校、政府。其中学校的教学活动是重点,要关注教师的道德水平、知识基础、教学技能。
沃克(Walke)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分析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时,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有5 个主题:(1)顾客(内部和外部)。外在顾客就是制造商品或服务的机构或组织之外的人员,内在顾客是组织内部人员。(2)不断改善。创新在产品生产的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应不断地改善,最终会导致产品和服务的零次品率。(3)员工培训。(4)小组合作。(5)评价。将这些思想运用于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上,沃克提出相应的主题:(1)顾客。远程教育的顾客包括学生、政府部门、专业机构、雇主和社会等,因为这些群体都关注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2)不断改善。即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每个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别。全面质量管理鼓励创新和灵活,使支持和服务能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经验和动机。也就是说,远程教育的教材设计、支持服务、如何界定成功要应学生而定。(3)员工培训。他借用印度开放大学协会饶的话指出:服务业质量的核心是服务提供商的态度和行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其职员能快速和灵活地做出反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为任何服务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职员的反应影响了顾客对质量的态度。由此只有通过培训,建立一支灵活的队伍才能获得高质量。另外,沃克还就小组合作和评价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意义等进行了阐述。
4.根据远程教育学习系统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尼尔森(Nielsen)等认为,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必须消除远程教育机构内部和外部的学习障碍。内部障碍表现为课程和学习材料的适合性、学习过程的成效、学生评价系统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系统的成效。外部障碍表现为学生的背景和动机、经费支持、机构支持、通讯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差异等。第3章 分析问题
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
1.双因素说。这种观点认为,远程教育的成功依赖于两大因素:一是精心设计的课程;一是良好的学生支援。
2.三因素说。这种观点认为网络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者的质量、学习者的质量、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教育者的质量包括服务质量、队伍建设、理论 支撑;学习者的质量取决于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元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包括手段与媒体、反馈和交互、管理和服务、考核和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管理服务等。教师的职能主要指教师专业知识的传递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课程资源的设计制造者、网络教育研究的开拓者。课程资源主要指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
3.四因素说。这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于理想的远程教育课程、学习材料、学生支持服务、教师培训等。学习材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学习材料。
4.多因素说。持这类观点的研究者倾向把质量保证看作一个过程和系统,从而需要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把握远程教育的影响因素。如有研究者认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因素包括专业开设、课程建设、教师基本素质(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组织能力)、教学设施条件、教学过程管理(入学教育、平时作业、期末复习和考试)、考试内容和方式、成本效益方式、监督运行机制等。还有研究者从教与学的角度,探讨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认为远程教育要取得与面授教育等同的质量,需把握以下要素:招生规模;设计开发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课程和学习材料;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学应由面授大学的专职教师而不是其他兼职教师完成;专职教师分配给远程学习学生与校内学生同等的工作量;保证远程教育学院与其他传统学院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并认为如果把开放教育看作是一个由输入、加工、输出的系统,那么质量保证的体系主要是对输入和加工过程的管理。
通过对相关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我国质量保证体系庞大,因素繁杂。对比国外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我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庞大,涉及因素多。这一方面缘于教学模式的差异,另一方面与我国远程教育近年来的规模扩大有关。一个明显例子是,学生 规模扩大了,师资力量没有跟着扩大,由此导致面授辅导缺少足够的合格教师、大量的学生作业没有足够的师资批改、大量的学生交互没有足够的师资及时反馈、大量的学习资源没有足够的教师开发,等等。远程教育实践运作出现教师疲于应付的现象。相当数量电大(学习中心)的教学条件捉襟见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大学要保证质量就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启动和落实,由此,我国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没有头绪,没有侧重点,没有实践抓手,只能全面人手,这就使得质量保证难以操作,而且涉及部门和人员多,各部门和人员认识、进度、行动不一,质量保证体系往往流于形式。相比较而言,世界一些著名开放大学发展有基础,办学比较成熟。这样在质量保证体系仅需要在已有基础上找出重点,抓住一些重要环节,比较易于操作。如香港公开大学认为,远程教育的成功依赖于两大因素:精心设计和编制的课程,以及良好的学生学习支援。英国开放大学办学主要依赖课程设计等。
2.国外质量保证体系以学校为基础,我国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论为基础。我国研究人员大多以远程教育系统为对象,提出构建电大系统“两级办学、三级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以一所学校(或学习中心)如何构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较少。这样,往往导致理论上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面向一所学校时,没有针对性,难以得到实用。而国外研究者相对具体,主要着重于课程、教学设计、作业、交互等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第4章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我们提出的建立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由理念,规范,组织,实施,监控,评估与反馈六大系统构成。4.1体系的构成
4.1.1理念系统
理念系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是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包括质量观,对质量的认识,质量的规格,质量管理的原则,质量管理的方针,质量的评价等。质量的认识包括:一是质量有一定的标准。反映到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上,就是远程网络教育机构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达成这一标准。二是质量标准是相对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普通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有所不同,那种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简单地评价和衡量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以及把普通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简单的套用到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上的说法,都会对开放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质量管理的认识指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师资,设施等各个方面,关键环节要重点监控。
质量的规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学习力的提高,二是应用力的提高,三是发展力的提高。学习力的的提高主要来自学习者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应用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学校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课程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中所掌握和巩固的教学内容和技能,以及在职学习者在工作一线的”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的实践。人才质量的规格还包含德,智等素质的培养,以使学习者能适应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良好的现代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格,熟练计算机网络操作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等。
质量管理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全过程原则,关键环节重点监控的原则。系统性原则认为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是一个受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而构成的系统,其质量管理需要关注影响开放远程教育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某一过程或某一环节中求得质量的提高。全过程原则认为质量管理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涉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直到毕业设计(论文)等整个环节。他们都需要严格落实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关键环节重点监控的原则认为组成系统的的各个因素之间应有轻重缓急的差别,实施关键环节重点监控。质量评价应主要从”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等视角出发,在现代开放远程教育中推进评价内容,方式及手段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代之以采用现在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开展各项教学评价活动,以确保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4.1.2规范系统
它是学校为保证质量而制定的各种质量标准,规范和措施。规范系统具体体现了理念系统的内涵,并为实现理念系统的目标提供依据。主要包括①质量标准,如教学工作标准,教学管理工作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形成质量标准体系,为展开和实施各课程教学和管理活动提供依据。②工作职责,如教学工作职责,管理工作职责等,具体落实质量标准体系中的各项内容。③工作程序与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各项工作得到规范有序的实施,保障各项工作达到质量标准和各项工作职责得到履行。
4.1.3组织系统
它由电大总校与分校实施保证的教学,管理,技术服务,后勤等各职能部门构成,并根据理念系统和规范的要求,履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协调,实施,监控等活动,以解决远程网络教育机构规模庞大,组织复杂,管理任务繁重,教与学的方式特殊等矛盾。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分校校长会议,分校教务主任会议,招生会议,考试工作会议,统一部署,以协调和解决总校和各分校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突出的共性问题。学校还通过调研等措施,与有关分校开展协商活动,解决各分校发展和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的个性问题。学校在各种决策和文件出台后,通过教学系,教务处,技术部门等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及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活动,开展远程教育技术保证等;在各教学与管理部门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进行实时检查与监督,如成立了直接对校长负责的评估督导室,实施督学督导制度;建立了评估信息反馈机制;依托用人单位,毕业生调查等获取反馈信息。
4.1.4实施系统
实施系统主要由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教学设施与条件,教学过程与管理的实施等构成。
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包括专业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建设三大部分。专业设计包罗根据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开展专业设置,以及根据上海电大学习力,应用力,发展力”三力”的”当班人”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包括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课程模块设置课程,以及依据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系统性,完整性;专业知识注重针对性,应用性,时代性;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现”横向归并,纵向衔接”的原则,开展课程设置工作。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体现新颖性和前瞻性;教学要求须体现本专业课学历层次,明确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工作。课程建设要包括开展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方案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校园文化和素质教育等工作。
教学设施与条件包括办学网络,教学设施和队伍建设三部分,目的是确保远程网络教育教学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办学网络包括站立教学点设置评审小组,按照学校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教学点的设置条件,精心规划,严格把关,合理设置分校,并建立教学点年检制度,通过年报年检,教学检查,评估等措施,对分校实行优胜劣汰,完善办学系统,加强办学系统建设等。教学设施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如教学场地,计算机网络设施,教学资源的制作设施,多媒体教室等实践教学条件,以及实体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队伍建设主要是形成一支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的师生比要达到1:40。每个本科专业市电大至少配备两名本专业福宝以上专职教师,分校至少配备1名本专业讲师(或研究生学历)以上专职教师。
教学过程与管理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支持服务,教学管理,考试等环节,目的是保障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活动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与管理。
4.1.5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根据文件系统的质量标准和实施规范,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测和监控。它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同时为教学过程提供反馈信息。其监控主体包括由校长室负责的市电大评估督导室,全系统(市电大和分校)各职能部门。监控机制是根据各教学质量监控点的工作流程,形成信息的上传与反馈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流。监控方式包括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反馈(口头、书画、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4.2体系的运作
4.2.1六大系统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是六大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理念系统制约着五大系统的实施与运行。文件系统的制定、组织系统、实施系统、监控系统以及评估与反馈系统的运作,都要以理念系统为指导。反过来,理念系统的实现,也必须以其他系统的有序运作为依托。而某种教育质量理念要转变成现实,需要借助文件系统的规定,组织系统的决策、协调、实施系统的实施、监控系统及评估与反馈系统的保障等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文件系统要根据监控系统及评估与反馈系统提供的反馈信息,进行制度的调整和修订。文件系统要为实施系统提供依据等。
4.2.2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本依托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如上海电大开发了I-Class教学平台、提供网上课堂、BBS讨论室、提交作业等教与学活动;组织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开发“教务之窗”系统,借助网络传递各类教学教务管理的通知和信息,处理免修免考的申等活动;开通网上招生系统,实行网上报名和信息查询;开发网上毕业论文指导平台,在网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开发考试指挥系统,在考试期间及时发送各种重要的考试信息等等。
4.3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3
【摘 要】早期研究表明,远程教育比面授教育更具有成本效益。学生入读人数和课程的开发、课程传递的固定成本是远程教育的主要成本构成。对一些早期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通过这些资料来描述现今远程教育所产生的成本效益,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提议,为未来开放远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远程教育 成本效益 因素 现状
直至今日,在许多领域里都在利用开放远程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手段,不过区别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料的实时共享。而这些技术手段产生的成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为达到最优效果提供依据。研究数据表明,传统的面授教育与开放的远程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很多研究机构都是对影响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但是,利用实证数据来研究远程教育,却还是比较少见。
一、早期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研究
1.影响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
卡珀与弗莱彻通过对早期的远程教育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五个影响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提供的课程数量、修订课程的频密程度、媒体使用类型、有多少支持服务的学生种类以及辍学率的多少。卡珀与弗莱彻研究结果得到琼斯与西蒙森的支持。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远程教育成本效益有三个影响因素:选择的媒体类型、远程教育课程的规模和种类、学生的人数。远程教育不是一种学费低廉的教育模式,有关学者认为,当数量足够的学生选择修读远程教育课程,那么这一项教育的成本效益在投资资本上可以称得上合算。
早期研究发现,开放远程教育主要费用是科目课程的开发成本,提供给学生的课程越少,成本效益才会减少,这种方法最直接最有效。不过,现在的课程还无法做到在利用不同技术、支持服务类型的学生和数量及辍学率等方面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
2.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
从有效性方面来看,开放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的应用效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学生的毕业率却反映出远程教育比传统教育成效要低很多。另外,在教育体验上,远程学习者与传统学生是有差异的。两者在课程的完成率与毕业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成就上,衡量开放远程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数据。
3.开放远程学习的成本效益
在卡珀与弗莱彻、斯里兰卡的许多研究中,都体现了远程教育具备的成本效益。教师在进行全职授课的同时可以选读远程课程,这是具有成本效益的主要因素。当教师选择其他模式进行教育时,需要进行脱产培训。这些原因使得教师在进行远程教育课程时,可以进行全职工作,而且交通费方面的支出不会很多,这也是远程教育具有成本效益的最重要原因。
二、影响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因素
建立网上教育系统成本很高,大部分网校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网上教育系统需要含有大量网上课程和教材的资料库。许多院校为降低网上教育的运作成本,采取把教育功能“分开”的策略,把不同功能的网上教学课程交由不同的院校负责。例如网上课程发展由专门的院校来负责,这一系列的功能分发不同院校,网上教育的运作成本就相对降低了。
三、相关的课题和未来方向
现今是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机构和教学形式也应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改变,适应现今网络世界的发展。只有了解影响远程教育的成本效益因素有哪些,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才能找到相关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开放远程教育的整体成本效益进行改善。而在对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的早期研究进行详细分析之后,还需要对未来研究领域的一些主题进行探索。
1.教材的共享与重复使用
在开放远程教育中,教材的共享程度与重复使用率,是网上技术在开放远程教育中获得成本效益的重要方法。它是由使用者进行修订,然后转化为知识,再与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达到全球层面上的共享,与模拟系统是不同的。
如今进入网络时代,因特网和局域网广泛应用于不同校区,可以让各校区之间进行信息的相互关联,教师可通过莲花学习空间分布式学习系统分享其开发的教育资源。其作用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或者直接向老师进行咨询,还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查询;第二,教师也可因需修订相关课程。这就使院校无须兴建新设施就能开设更丰富更多样的课程。而院校之间通过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不仅降低了资本的重复投入,也让短期内的成本费用有所缩减。
2.伙伴关系的建立
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网络教育院校可以和其他的伙伴进行合作,做到费用的整合和风险的共担,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同时,远程教育及开放院校可以通过联系,与适合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摊。而在院校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相互合作可以让技术及人才进行交流,教材实现共用,从多种渠道获取各种资源。有些个别的院校利用自己独立开发的优势网教课程,在自身优势学科上与其伙伴进行交流互换。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合作目标延伸到国外的企业院校,即实现跨国伙伴关系的建立。
3.未来的研究课题
未来在开放远程教育质量和成本效益上重点应强调以下主题:(1)在教育质量或网上互动都不影响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实现网上课程标准化?(2)要想改善网上虚拟教育的成本效益只有达到网上资源共享吗?(3)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改善在高互动水平下的成本效益?(4)需要多久才能更新或修订开放远程教育或网上课程,成本效益水平才能到达最高?
四、结束语
在对开放远程教育课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成本效益研究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教育成果方面的评价,还帮助我们在确保教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的投入,提高产出比,增加效益。而我国针对开放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非常少,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促进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加大研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郑仁星.开放远程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05).
[2]郝权红.网络教育经济分析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09).
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研究 篇4
教育成本计量是辨别、计量、测算各种教育投入要素成本, 计算出教育生产成本的工作, 为学校、政府、居民等社会各方面进行教育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成本信息。
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 很多人认识到教育成本计量是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 也是影响政府相关决策、高校和受教育者相关行为的重要因素。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国内外对于教育成本计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成本的关注由学者扩展到民众与政府, 教育成本的计量也从教育收益率研究的需要扩大到满足民众了解教育成本和政府教育决策的需要;教育成本内容的辨析从抽象的理论进入到具体的要素计量, 对折旧的计算、学生资助和非教学费用的剔除等具体项目的调整取得了更多的共识;教育成本计量方法由从单一数理统计方法扩展到会计方法, 利用学校现有的会计资料调整计算教育成本的方法, 得到了国内外政府管理部门的肯定。
二、现有教育成本计量方法概述
国内外教育成本计量的研究一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
其一, 数理统计法。国外采用数理方法纯粹计量教育成本的文献很少, 大多数与成本分析有联系 (袁连生, 2004) 。在人力资本研究中为计算高等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内部收益率, 不少学者计算了高校的教育成本。舒尔茨计算了美国1900年至1956年间的大学年度教育成本, 贝克尔计算了1957年美国高校的教育成本, 查博塔利用统计资料计量过美国磁石学校 (Magnet School) 的教育成本。我国用数理方法计量高校成本的研究很少。北京大学的几位学者对高校规模效益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利用数理方法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进行的间接分析, 其成果在学术界与教育管理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梁续军、姜力争、闵维方等 (梁续军、闵维方, 1995;姜力争、闵维方, 1995) 以样本量分别为116所和156所高校做过两项研究, 丁小浩 (2000)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将高校类型、院系规模、投入质量纳入规模效益的考察。
其二, 会计法。西方国家利用学校现有的会计资料调整计算教育成本的研究不多, 但美国的两项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 美国高校大幅提高学费, 其主要理由是教育成本的提高, 这一问题引起了公众、研究者与政府的关注。温斯顿从90年代初开始对美国高校学费与成本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他指出高校的培养成本应该在学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计算得到, 调整项目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学生资助、科研费用等。他还提出在计算培养成本时, 采用比例折算的方法将非全日制学生和研究生转换成当量本科生 (Winston, 1998) 。20世纪90年代末, 美国国会任命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调查高校学费和成本问题。委员会发布的第一份报告就敦促高校提供更好的成本和学费信息。作为对这一报告的回应, 美国的NACUBO成立了一个高校成本特别委员会。这个特别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在现有会计资料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简单的、统一的并且易于接受的计量和报告高校成本的方法” (NACUBO, 2002) 。该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包括6个项目的关于计量和报告高校成本的框架。在高校成本特别委员会研究的基础上, 美国的NACUBO提出了计算本科生教育成本的方法, 其中包括对学生资助、非教学费用的调整, 当量学生的折算等。与温斯顿不同的是, 该委员会没有提出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 而是将学校使用的固定资产总值、教学用固定资产以及生均教学用固定资产等数据单独列示。在该研究过程中, 有150所高校按高校成本特别委员会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性的成本计量, 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NACUBO, 2002) 。
在我国, 20世纪90年代后, 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会计调整的方法计算学生培养成本。曹方、谢玉英 (1994) 根据学校会计数据计算过广西大学1980年至1993年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成本。虽然他们没有考虑科研支出、学生资助以及中国特有的教职工福利费用等问题, 但包含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三、高校教育成本计量难点分析
国内外在教育成本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 教育成本计量的实践进展相对比较缓慢。目前, 西方国家的高校对学生培养成本的计量仍处于探索之中, 未能形成统一的方法;我国以高校教育成本为对象的研究仍未系统地解决高校成本计量过程中可操作性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以下方面:
第一, 财务会计制度的不适应。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在这种会计核算技术与制度下,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发生的设备购置费和房屋建设费资本性支出直接计入当年财务支出, 要满足教育成本核算要求, 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的调整与补充。
第二, 计量主体的不明确性。提供教育成本信息, 首先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 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的确定。具体到教育产品, 其提供者一方面是学校, 另一方面是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专业教学活动, 因此对于教育成本计量就有以学校和以院系为主体的不同主张。
第三, 成本计量对象之间成本费用的不可分割性。高等教育是在一个相对统一与完整的环境下进行的, 不同专业之间、不同教育层次之间共享着教育资源。这种教育成本在成本计量对象之间的不可分割性要求必须选择相对科学的方法对成本项目进行剥离, 以真实反映成本的归属。
第四, 成本计量期的不适应性。我国和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会计核算都是会计年度制, 但高等教育都是实行学期学年制。我国目前是以每年9月开始确定学年, 并按学期学年组织教学活动, 因此教育成本计量期如何确定有待明确。
第五, 成本计量范围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高校承担着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能, 大学的办学规模不一, 办学层次、方式和模式复杂, 加上历史与社会原因, 高校还承担了部分政府与社会职能。
第六, 教育成本计量目的的多重性与多种目标下计量方法的差异性。成本计量有反映真实耗费、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以及确定投入标准等多种目的, 计量目的不同, 会造成计量方法的差异。以生均成本为例, 作为制定投入标准的生均成本和作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生均成本有很大差异。作为制定投入标准的生均成本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合乎高等教育规律、满足一定教学质量和要求的生均成本, 即标准生均成本。其在学校之间、专业之间、地区之间、地域之间、年级之间、培养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标准生均成本的测算除了必要的会计方法外, 也需要结合一定的统计方法和科学的预测方法。由于教育过程的非物质生产性及其高度的专业性特点, 发生的教育成本是否合理, 运用工商产品的成本考核或价值工程手段予以确认。
四、高校教育成本计量的可行性建议
如前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高校教育成本计量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NACUBO提出的理论框架, 是使高校能够从现存的财务报表中取得数据, 通过整理或修正, 以一种相对准确的方式报告本科生年平均成本。其思路是力图在经济学和财务会计惯例的基础上, 提出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 对财务数据进行转换。该方法基于学校的年度财务报告, 简单易懂, 对我国高校教学成本测算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国内方面, 崔邦焱在2006年也提出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计量学生培养成本的思路, 与美国NACUBO的观点思路基本一致。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成本研究的分析认为:对于学校其基础是会计调整;而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对于教育成本计量虽然是一种系统准确的方法, 但对建立与实施高校成本核算制度的要求较高、成本较大。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 高校按照成本会计的原则要求, 经过进一步的细化分析与数据转换, 进而计量出相对科学、准确的学生培养成本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虽然对教育成本的宏观计量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但在特定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方法预算教育成本具有可操作性。
针对现行教育成本计量的难点问题, 笔者认为:先明确界定教育成本计量的内容、范围与计算方法, 以设定计量口径, 使之尽量细化和相对量化, 以化解因口径过粗带来的计量困难。在此基础上, 建立一个动态的科学化的模型, 使教育成本计量随时间、物价、地域、专业水平、学生层次等差别而变化。教育成本的合理计量是教育经费足额筹集和有效使用的前提, 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育成本的测算不应是一个具体数值, 而应是一个模型, 一种机制。其一, 教育成本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而应该是一个受多个参数影响的成本模型, 这些参数包括不同地区的工资标准、价格指数、专业学科类型、学校类型等;其二, 教育成本是一种成本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发挥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平均成本”的部分功能。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杨明亮:《完全成本法在高校教学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事业财会》2008年第1期。
[3]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
[4]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模式专项研究组
【摘 要】“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以来,中央电大和各级电大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对管理内容、管理职责、管理制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以及多级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经过五年的探索,概括出了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征和电大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央电大成立了由中央电大和部分省级电大专家组成的专项研究小组,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提升,通过分层研究和整体研究,提出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课题研究;教学管理模式
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概述
1.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概念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2.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教育观;与终身教育思想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管理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在以上理论当中,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构建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假设提供了依据;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直接提供了实践方法。
3.实践基础与技术设施保证
中国电大一直进行着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探索。开放教育试点5年来,在探索具有现代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构建科学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的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为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支撑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4.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中国电大为落实开放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伴随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
5.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研究与实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多级的管理系统运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资源建设的整合与共享,并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范式。
该教学管理模式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多级的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标准统一;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网络化;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学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
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管理是在全国电大教育系统中实施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运行机制,使教学组织管理比普通高校更为复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也变得更加艰巨。教学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2)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3)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4)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5)教学点的管理。主要规定教学点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点准入机制;建立教学点三级共管制度;严肃对教学点违纪违规情况的处理等。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既表现了对传统面授教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继承性,更突出表现了教学管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及其教学行为与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内容创新,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为远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过程的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够有效解决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中的难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突出了远程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加强教学点管理,解除人们对开放教育面广量大向基层延伸后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疑虑。
三、各级电大教学管理职责
电大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四级组成,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电大系统中,四个层级的管理职责有所不同。建立教学管理职责的层级体系,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电大教学管理中,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进行业务指导,下级电大对上级电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电大系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教学管理涉及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主要的管理要素有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等。
(2)教师管理:包括各级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聘任、承担的职责、教师的培训、考核等。
(3)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和媒体的编制、软件系统开发、资源传输与接收、教学资源的维护、评估等。
(4)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中关键学习环节有: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计划、逐步进行自主学习、使用多种媒体自学、开展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参加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形成性考核及作业、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期末考试。
(5)考核管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央电大受教育部领导,主要负责宏观计划、指导和监控;负责电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进行专业统设课程建设,提供课程资源;对省级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对教学
(包括考核)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省级电大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省电大自开课程的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对下级电大进行监控。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执行、实施上级电大的教学管理规定。两级电大的职责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地市级电大对下属县级电大(教学点)有指导和管理职能,可以有少量自开课程、负责招生、考试;提供技术服务,进行三级培训。县级电大(教学点)则是落实上级电大所规定的各种计划、方案,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开放教育试点之初,原则上县级电大只能设置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置放到地市级及以上电大。
对上述管理要素的职责分工构成中国电大系统教学管理职责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电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管理方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动了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保证了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有效运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全国性的教学大系统,各层级电大均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电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良好的场所,在各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依托,得到电大提供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方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已经磨合成型,效果良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教学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电大在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有序开展,并有利于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流失、衰减,影响信息的准确性。由于电大系统分布范围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条件差异明显,如何为不同条件的地方电大在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也是将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验证、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以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
1.制度建设与创新
试点中,各地电大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适应试点工作需要,注重制度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优化试点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开拓性与创新性;针对各地实际需要,加强制度的协调性与互补性;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个性化。
2.教学文件的管理
主要运行程序包括专业设置需求的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系列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3.课程建设的管理
试点中,中央电大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开发和监控机制。基本流程包括: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编制课程建设规划;组建课程组;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和审定一体化方案;向主讲主编颁发聘书、签订协议;制作多种媒体教材;审定、验收多种媒体教材;试卷(题)库的审查与验收;课程试用与总结性评估;课程管理与选优评估,另外还有课程资源的传输与维护。
4.教学点设置与管理
教学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教学点的条件与职责;教学点的申报;教学点自身的教学管理;对教学点的质量控制。
5.师资管理
开放教育试点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教师、专业主持教师、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中央和省级电大以及试点分校均以本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师资管理的具体工作有教师的配置、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等。
6.学籍管理
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和学籍取得;建立学习者学籍档案;成绩审核;课程免修免考和学分替代;学籍异动;纪律与奖惩;毕业(单位)审核与颁证等。
7.课程考核
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负责60%以上专业学分课程的课程考核,有统设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省级电大负责不超过40%专业学分自开课的课程考核以及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
课程考核闭循环的运行主要有命题、组织、考核实施、成绩合成、成绩上报等五个环节。统设必修课考核坚持五个统一:统一作业、统一作业评分标准;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评分标准。
8.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有八个环节: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组织教师的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学习;检查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及作业的评价;检查集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对终结性考试的组织。
9.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体现在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实现办公自动化,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和服务决策。
系统有开放电子公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评估监控系统;电大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各级电大校园网、财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和图书资源管理系统等。电大教学管理运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统一标准和要求。各级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方案,凡是中央电大有明确要求的,均须执行中央电大制定的统一标准,符合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各省级电大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中央电大统设课的学分不得低于该专业毕业总学分的60%。又如形成性考核,规定未完成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自上而下的监控。中央电大对省级及以下各级电大进行全面全过程监控,而省级电大同时对下属电大进行全程监控。
管理运行多级和单级并行。多级运行指教学管理的每一项计划、制度、方案,都由中央电大向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电大逐级传输,得以落实。单级运行指的是每一层级的电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流程。以上两种形式的管理运行同时存在。
建立反馈制度。反馈制度的建立,使电大系统整个管理流程形成闭循环,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兴利除弊,同时保障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运行畅通无阻,得以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修改。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五、教学管理监控
教学管理监控是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监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订立标准、测量进度来分析差异、纠正错误。开放教育试点经过5年多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1.教学管理监控框架
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四个大方向的关键控制点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2.管理监控主要方法
电大系统对教学管理监控的方法主要有程序化监控、预防性监控和直接监控等。
(1)程序化监控。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操作程序流程等,确保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效果不会因工作人员的品行、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发生管理效果的差异。
(2)预防性监控。主要是充分估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教学事故和服务事故,建立防控机制,确
保教学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
(3)直接监控。电大系统目前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主要采用直接监控的方法。从宏观层面上,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教学管理的监控是通过年报年检、教学检查、巡考蹲考和评估实现的,从微观层面上,地方电大、教学点对教学管理的直接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师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系统管理监控特色
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监控具有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相区别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建立内部分级控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监控和评估;强化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监控力度;“五统一”教学控制(中央电大面向全国开设的专科、本科专业,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中的统设必修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考试并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重视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建立督导队伍和社会监督机制。
2004年中央电大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试点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以掌握当前教学管理的真实效果,进一步总结成绩,调整偏差,保证质量。
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提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是一项阶段性成果,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 篇6
关键词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全寿命周期;绩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014-0003-02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意味着随着教育信息化、标准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教育装备无论从数量还是投入均非常巨大。教育财政每年都有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教育装备中来,购买和使用维护新型教育技术装备的费用亦不断增长。以浙江省为例,2006年教育装备总投入达11.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45亿元,增长比例为14.1%;其中财政经费投入5.2亿元,占总投入的44.4%,比上年增加了2.5个百分点;生均教育装备经费投入187.6元,比上年增加15.1元;至2006年底,全省中小学教育装备总值99.8亿元,生均教育装备金额达到1 599.7元[1]。投入如此多的经费用于教育技术装备建设,这些装备使用效益如何呢?成本效益如何分析呢?系统化解决此类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应运而生。
2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的研究现状
2.1 教育装备研究教育装备研究是教育技术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教育装备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理论性和规范性强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教育装备专著为零;理论研究队伍主要是首都师范大学艾伦教授、胡又农副教授及其团队;发表教育装备理论研究论文的刊物主要有《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实验教学与仪器》《教学仪器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定义、分类、决策、学科体系、全寿命理论、管理系统等方面。
2.2 成本效益研究国外对成本效益研究一般停留在远程教育、软件系统、宏观的教育投入研究;国内对宏观上的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比较多,但从教育装备这个角度研究很少。Meg Sewell和Mary Marczak的《UISING COST ANALYSIS IN EVALUATION》认为,成本分析由低到高可以分成3个层次:成本分配、成本效力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Thompson M.S.的《Benefit-cost analysis for program evaluation》(1980)中详细阐述了成本效益分析的定量分析技术。
教育技术领域的成本效益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对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的资料显示为零。James Taylor(1997) 在《Flexible Learning Systems: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Staff Development in Industry》一文中介绍了远程教育的成本分析;Hilary(2004 )估计了一般远程教育机构的资本项目及使用年限;丁兴富(1990)估计了电大的资本项目及使用年限,郑勤华、陈丽(2004)估计了我国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本项目及使用年限;韩光艳、何烽(2005)提出了企业网上培训成本分析的框架。
2.3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从教育装备这个角度看成本效益,国外因为没有类似的理论概念,目前没找到相关的论文或书籍;国内研究也不多,仅见马艳霞(2005)、王涛(2005)、吕波(2006)、李刚(2006)、薛鹏(2006)分别从多媒体网络教室全寿命费用、网络机房故障与维修分析、高校教育装备采购效益、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现状、绩效改进技术进行教育装备使用效益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较微观,而且是基于军事装备管理中的全寿命理论进行分析的,缺少对教育装备成本效益宏观理论的研究,缺少基于教育装备特点的系统研究,缺乏成本方面的研究。
3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的理论基础
3.1 成本效益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是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 Benefits)进行分析。教育装备的投资,既有学校的部分投资,也有政府的部分投资,但归结仍是公共投资。因此,将教育装备视作公共产品进行成本效益评估,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
3.2 全寿命费用寿命周期费用(LCC,Life Cycle Cost)分析是近几年来国外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工程费用优化方法。我国多在军事装备方面开展研究,在民用产品方面涉及较少。目前,LCC方法已应用到许多国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96年的可靠性和维修技术委员会上,正式颁布《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标准。寿命周期费用理论从系统观出发,全面考察教育装备的投入、使用、维护直至报废的成本费用,并考虑到四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从微观上支持单项(件)教育装备的成本效益。
3.3 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教育成本由教育服务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两大类构成。教育成本依据其支出的目的不同、支出的主体不同、支出性质不同和支出的度量单位不同,分成若干类别。主要类别有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间接成本,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教育总成本与教育单项成本[2]。教育装备部门从整体上虽然是精神生产领域,但同样可以借用教育成本理论的相关原理,对于考察教育装备投资的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4 绩效技术绩效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吸收了系统论、认知科学、行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人力资源管理、评价学、质量管理等多门学科领域的观点。因此,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角度出发给绩效技术下定义,就会有不同的定义。相比之下,笔者更认同Harless的观点:“人类绩效技术是一种操作方式,它通过确定绩效差距,设计有效益和效率的干预措施,获得所期望的人员绩效。”[3]绩效技术有助于从教育装备管理的视角考虑教育装备的效益问题。
4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研究的框架
4.1 教育装备成本理论研究在研究教育装备基本理论(如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的同时,主要研究与教育装备使用、维护、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从教育成本理论出发研究其成本构成,也可利用绩效技术确定管理的成本问题。为此,要研究国内外经济学、教育学、装备学的成本理论,并整合到教育装备成本研究中。此外,还要对教育装备的经费来源进行研究,以便于挖掘隐性成本或其他相关成本。
4.2 教育装备效益研究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装备使用效益问题,包括社会效益、教育效益。可从全寿命周期和成本效益理论出发,就宏观和微观两层面进行教育装备效益的研究。系统研究从学生受益(教育收益)、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水平、管理者提高管理效能、社会对学生评价等多角度去评价教育装备的综合效益。系统研究单件(项)教育装备从使用到维护的人力物力成本与效益,系统研究一个部门(学校)的整体教育装备效益。
4.3 教育装备效益评价标准从教育装备的视角,效益问题涉及教育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如何真实有效地评价或衡量教育装备的效益问题呢?如何从影响效益问题的众多原因中迅速找到主因呢?如何构建区域性的教育装备效益评价标准?这些都涉及教育装备效益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系统研究教育装备目前的效益评价标准(事实上),考虑到教育公平、区域发展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单件(单项)装备、单个部门(学校)和某地(某省甚至全国)的教育装备效益评价标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装备有教学仪器装备、图书装备、信息技术教育装备之分,其效益评价标准显然必须有所差异,这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4.4 教育装备成本效益分析系统研究为了便于基础教育部门全面掌握学校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状态,为学校提高管理效能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为构建教育装备理论体系提供一个实际可开发的案例模型参考,丰富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理论。要根据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理论,设计开发出既符合用户需求,又符合教育装备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的成本效益自动分析系统,使学校或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随时能根据这个评价系统了解各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装备使用效益,为提高基础教育装备效益、改进学校效能服务。
该系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学生、教师、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县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分析,输出类似于SPSS或SMARTDRAW的专业统计图表,并最后根据人工智能模块的识别,自动分析产生相关的调查报告(由模板加入数据及建议、策略等)。研究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创建网络问卷并通过E-mail和网页等方式发放,反馈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可直接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制作统计图表。同时,为方便研究者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系统也提供各种格式的反馈数据导出功能,可利用专业统计软件(如SPSS和SAS等)进行深入的处理与分析。
5 结束语
成本效益作为教育装备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目前在研究实践上缺乏成功的案例,对教育装备实践缺乏显性的指导方案;在理论上急需整合军事装备理论、教育经济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形成比较专业的理论体系。为此,还需要系统研究教育装备成本效益理论,开发相关案例,设计出基于成本效益模型的教育装备反馈系统。这个新领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不断加入研究队伍,并为此作长期研究。成本效益研究作为教育装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教育装备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施建国,郑鲁根.2006年度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状况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7):1—6
[2]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4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7
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中, 教学质量问题始终是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 而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远程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指的是为实现远程教学质量目标和各项质量管理职能而应具备的基本手段、必要前提、共同准则、资料依据和保证条件, 它是远程教学中最基本的、经常性的质量管理工作。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主要包括质量教育工作、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及质量管理制度,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质量管理形势的发展, 逐步将教学活动管理、教研组建设及质量文化等纳入到教学质量基础工作体系之中。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1.样本
本研究采用抽样问卷调查分析和随机访谈分析方法, 以河北电大系统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为样本总体, 从11个市级电大随机选择远程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人员为样本, 抽样调查人数共有210人, 其中, 高层管理人员6人, 教学管理人员55人, 教学人员90人, 其他相关岗位人员14人。回收有效问卷165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78.57%。
2.问卷
根据远程教育的具体情况, 我们编制了针对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基础工作调查问卷”, 采用4个或5个评价等级, 围绕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对教学质量基础工作的理解以及对远程教学质量基础工作的评价等方面设计问题。问卷经过多位专家多次修改完善, 以确保其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观念
对于“质量是电大发展的生命线”, 67.88%的人员“非常赞同”, 29.7%的人员“比较赞同”, 只有2.42%的人员“不太赞同”, 这显示出大部分人员对远程教育的质量有明确的认识, 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
对于质量意识在学校人员身上的体现程度, 17.58%的人员认为“非常强”, 78.79%的人员认为 “比较强”和“一般”。另外, 41.82%的人员认为强化教学质量对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的影响 “很大”, 55.97%的人员认为“比较大”和“一般”。这些结果说明, 各市级电大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状态, 部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尚有不足, 在观念意识上有待提高。 访谈及教学检查的结果也显示, 总体上, 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工作抓得较好, 但也发现部分电大仍时常以轻漫的态度对待教学质量工作, 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 忽视教学环节的控制与落实。
有9.7%的人员表示多次提出过教学质量方面的意见, 58%的人员表示曾提过意见, 8.48%的人员表示提过意见但作用不大, 而10.91%的人员则表示没有提过意见。对于“本人工作对远程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 34.55%的人员认为“有影响”, 54.55%的人员认为 “有一定影响”, 10.91%的人员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反映了远程教学及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上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人员还不清楚自身工作在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去。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 一些人员仍然认为教学质量只是教师的责任, 缺乏强烈的质量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2.教育
认为本单位质量教育工作“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人员超过了80%, 只有近 20%的人员评价“不太好”或“很差”, 表明电大多年来坚持教育质量的宣传和教育, 工作成绩得到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可。但从百分比数据看, 质量教育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各市级电大的质量教育工作存在差异。从访谈结果得知, 个别市级电大对质量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往往是被动式、应景式、口号式的质量活动多, 而持续性的、有实效性的质量教育少。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有104人表示他们在教学质量方面的观念和行为是源于参加有关培训, 116人是源于 “自己学习”, 57人是通过听取 “领导讲话”, 50人是受到“团队影响”, 57人是因为“管理制度的要求” (如图1所示) 。这里反映出当前质量教育工作还缺乏科学统一的组织、研究和规划, 缺少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
3.制度
38%的人员认为本单位的远程教学质量监督与考评工作“很严格”, 52.12%的人员认为“比较严格”, 24.84的人员认为“一般”或“不太严格”。在“你对本单位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工作的评价”中, 59.39%的人员评价是“比较好”, 24.85%的人员评价是“一般”或“不太好”, 只有15.76%的人员评价是“非常好”。这些数据显示, 在教学质量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工作上还有局限性。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严格实施统一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实现电大远程教育质量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这里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各市级电大在管理水平上存在差异, 不同的学校由于重视程度、质量文化、人员素质与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 反映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贯彻执行中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二是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有86.07%的人员认同这一点。
4.信息
“能否容易的获取到工作所需的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数据和信息?”9.7%的人员表示“非常容易”, 49.7%的人员表示“比较容易”, 29.9%的人员表示“一般”, 11.51%的人员表示“不太容易”或“很不容易”。表明有一部分教学与教学管理人员不能顺利地获取相关工作信息, 无疑, 这将直接影响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 甚至影响到管理决策。
“哪些因素制约教学与教学管理方面信息的获取?”38.79%的人员认为是相关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7%的人员认为是学校缺乏有关制度和政策支持, 38.79%的人员认为是学校没有设置统一协调的部门和人员;35.78%的人员认为是部门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有25.45% 的人员认为是教学平台设计不合理, 16.36%的人员认为是信息技术手段出现问题, 如图2所示。
影响教学信息取得的因素较多, 综合调查结果, 主要反映了教学质量的信息管理系统尚不完善。就信息收集环节来说, 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评价等是教学质量管理中最重要和基本的信息, 充分、准确、及时地获取这些资料是确保教学质量管理取得实效的必需环节。但调查的结果是, 只有25.45%的人员表示本单位对学习者进行了“定期调查”, 32.73%的人员表示是“经常调查”, 38.79%的人员表示是“偶尔调查”或“没有调查”, 另有3.03%的人员表示“不清楚”, 反映了部分学校在这项工作上存在较强的随意性。通过访谈得知, 一些学校对教学信息工作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即使收集了信息, 多数也处于保存状态, 缺乏整理和分析, 各部门间的信息也缺乏交流与共享, 一些教学及教学管理活动不能在同一数据和信息环境下组织。另外, 现有教学平台及技术手段尚不能全面呈现和反馈多样化的学习状态, 没有充分满足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的需求。
四、思考与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 可以把主要问题归纳为两点:一是远程教育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不充分、不全面;二是在质量教育、制度实施及信息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中, 制度建设不完善及缺乏高效的执行。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提高认识, 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水平
在各项教学支持服务活动中, 最基本的数据、制度和日常管理工作虽然很平常, 但却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它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最必要条件, 是实现各项管理服务职能的基础及远程教育正常有序运转和稳步发展的保证。远程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也直接影响远程教育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 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扎实了, 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就容易提高, 办学效益就好。因此, 远程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思想大讨论”等形式统一认识, 下大力气, 切实把教学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放到核心地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性的规则、程序及制度机制, 并固化为运作常态, 形成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成熟的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体系。
2.加强质量教育, 培育优秀质量文化
人员的思想水平、技能水平直接决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成果, 教学质量管理离不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扎实细致的质量教育。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 质量教育活动应该分三个模块来组织:一是系统性的质量管理教育, 即进行系统性远程教学质量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既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亦面向远程教育发展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二是集中性的教学质量培训, 即针对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来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三是经常性的教学质量教育, 它是随时针对教学质量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个人行为进行教育的活动。经常性的教学质量教育主要是各级领导者通过日常工作, 随时把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不断以个人的言行影响周围人员, 观察和分析所属人员的思想动态, 及时沟通、交流和教育, 将质量培训落实到每一个人。具体的实施应以优化质量教育效果为主线, 制定前瞻性、长短期相结合的质量教育规划, 并充分利用教学网络, 切实为基层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管理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质量文化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思想文化基础, 特色鲜明的质量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及辐射等功能, 能形成全体人员一致的质量认识、信仰和行为, 促进教学质量管理的创新和认识上的飞跃。当前, 远程教育应结合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将思想意识教育、营造民主的氛围、创新与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质量科研等作为建设和完善质量文化的主要抓手, 加速形成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优秀质量文化, 为远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3.注重执行管理, 确保规章制度有效实施
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保证远程教学工作的良性运行, 维系教学正常秩序以及实现依法治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远程教育更是依靠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逐级有效落实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的。这就要做好思想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 特别是要集中精力, 协助基层教学点做好制度的落实。一是学校领导应亲自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以推动相关制度的规范落实;二是加强执行力培训, 做到人人知晓规章制度的要求并掌握相关执行技能;三是要建立责任制, 将教学质量管理目标逐级分解, 严格责任追究;四是要持之以恒, 持续稳固制度的执行成效;五是实行制度的动态管理。
4.完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增强教学实效
教学质量信息是远程教育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监控、进行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越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方法, 越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一方面, 在远程教育多种办学的运行模式下, 应当按照教学的内在规律整合质量信息管理资源, 将各种办学形式分层归类, 建立项目教学质量信息中心, 由各中心负责对项目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分析、传递、处理及反馈等过程的管理, 在各教学与管理部门中设立专职信息人员, 与各信息中心配合协调, 保证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及流动畅通。另一方面, 要不断完善质量信息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例如:应形成统一的信息整理方案, 编制统一表格及采用统一的方法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综合整理;明确责任, 充分利用电子学生反馈系统进行学习者调查、追踪;认真信息审核, 获取准确的教学质量信息;建立多条信息渠道, 进一步规范信息传递程序;健全信息反馈系统, 清晰各层级、部门的信息需求点, 加强关键项目的信息反馈。
参考文献
[1]曹凤余.走内涵式发展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 2009, (4) :5-11.
[2]苏辛.质量迷宫[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9) :1.
[3]肖坦.回归基础管理[J].企业管理, 2011, (9) :20-21.
[4]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技术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1) :26-28.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篇8
1.1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含义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人才培养过程发生的各项耗费进行记录、计量,并根据成本对象加以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的会计行为。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既是对教育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又是对教育活动中各种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它是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1.2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我国虽然早已提出教育成本概念并进行了教育成本方面的研究,但学术界对教育成本概念的确切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成本核算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进展缓慢,没有真正确立教育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没有真正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高校的成本核算意识谈薄。在高等教育成本投资的各分担主体———政府、高校、个人及家庭中,高校是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进展与实施效果。但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积极性,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不仅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而且还有教育成本最大化倾向。另外,成本概念界定不明确。在对高等教育成本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与教育相关的成本概念有很多,如教育成本、教学成本、高等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机会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不同的成本拥有不同的内涵,相应地其外延也不同。因此,在高校教育成本研究过程中,正确界定与教育相关的成本概念,对合理划分成本核算范围、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测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家及学者在对高校教育成本进行研究或探讨时,成本概念界定不明确,不仅使我国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 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缺陷
高校教育成本不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社会概念,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过去,由于高等教育不计成本或者成本核算粗放,产生了一些弊端和缺陷。
2.1 教育成本主体的错位,淡化了高校的成本和效率意识
多年来,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供给制”,高等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学校需要多少钱,就向财政要多少钱,由财政来平衡单位预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家拨付的资金是无偿的,又没有具体考核支出效果,因而高校只管想办法把教育经费花掉,将财政的“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必要,则过问甚少、规范不够。高校既无筹措经费的压力,也无须承担经济责任,成了经济核算的从动者。当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明确高校财务主体的地位时,人们才意识到办教育也要讲求经济效益。
2.2 会计核算的单一性,弱化了成本核算的职能
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只核算经费支出,忽视了经济效益考核,排斥教育成本核算。因此,高校都未进行教育成本的科学核算。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高校只是简单地计算生均经费支出数,据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数据资料。高校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虽然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预算内外割裂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并未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从而使高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成为一句空话。
3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考与建议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弊病,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与目前高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同时,由于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教育成本,高校教育成本如何计算,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3.1 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高校教育成本在范畴界定上不够明确外,主要是成本核算受高校现行会计制度的制约。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是采取以收定支的收付实现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可能直接反映真实、合理的教育成本。如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大修费用不按年分摊,等等。为此,必须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
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应负担的费用,从而正确确定各期的高校教育成本。权责发生制必须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配费用。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计算高校教育成本,从而考核经济效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与此同时,改革现行的高校会计科目,根据高等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制定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会计科目,既能正确计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又符合国家预算管理要求。建议:(1)增加“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以便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严格划分费用的各个分担期限;(2)增加“累计折旧”科目,“累计折旧”科目用来核算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也便于计算固定资产净值;(3)增加“教育成本”科目,用来核算学校为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种直接费用;同时增加“公共费用”科目,用来核算学校为组织教学而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这样便于在教育成本核算时,增设“教育成本”和“公共费用”帐户,直接费用可按成本对象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帐户,而间接费用可先通过“公共费用”帐户进行归集,期末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后计入“教育成本”帐户,以计算出本期的教育成本。
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们应从教育成本的构成着手,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以此来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2 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与高等教育体制和各种机制的创新、与高校自身内部改革相结合,如人事制度、后勤制度改革等。管理目标是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总目标前提下,使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总的思路是控制成本水平,调整成本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
3.2.1 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增强教育成本意识
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无力也不可能支付高等教育的全部开支,因此,必须讲求教育成本核算。非赢利并非不注重教育成本核算与管理。
3.2.2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目前,各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重复购置教学设备、重复建设实验室等现象,各院系、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现有资产的管理不到位,维护、保养不及时,由此而导致的资产流失、损坏、降低使用寿命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资产的管理,要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选择责任心强、懂业务的人从事该项工作。把好资产的采购、登记、检查、使用、维护、保养及报废等关口,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降低教育成本。
3.2.3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员结构比例
据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共有教职工197.452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0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9.17%。我国大部分高校生师比较低,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校。据专家测算,如能将高校生师比提高到发达国家水平,生均成本便可节约15%。因此,高校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尽量减少行政、后勤等部门非教师人员的比重,并按照《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2004稿)中生师比要求配备专任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师资源。
3.2.4 改革和深化后勤制度,降低教育成本
高校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将实物分房货币化,实行职工住宅商品化,实现离退休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教职工住房经费、公费医疗费用、离退休人员经费交给社会承担,通过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形式解决。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后勤应按市场规律运作,与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相结合,逐步实行有偿服务。因此,必须将后勤服务部门,如校办企业、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从高等学校中剥离出去,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有利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校间办学效益的评估比较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推动和保证高等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初.高等教育成本概念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6).
[2]王红娟.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3).
教师教育培训管理研究 篇9
随着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重要手段的教师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虽然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已有了显著成效,但是培训效能不高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教育方法,让学生的成绩提升,而且还能够促进和培养教师的管理、组织等能力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部发表的《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指出:“教育是本国未来国力的主要基础,教育比建立最好的工业体系或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更为重要。”霍姆斯协会发表的《明日的教师》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教师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就不会有多大的提高。没有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1]将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师资水平上,极力主张改革教师教育,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因此,从各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来看,教师教育的改革是社会和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
2.教师专业化成长对教师教育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形成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专业化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使教师从经验工作者变为具有学术素养的专业人员。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教师专业化的重点转向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方法。
3.教师教育目标和终身教育的要求。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师学历水平的普遍提高,教师培养的重心开始转向已有的较高学历水平基础上的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教师终身教育思想也是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对于其他任何人都适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因此作为教师就更应该遵循这种教育思想的潮流,不断加强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主性缺失。教师对培训的参与权得不到尊重。培训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并通过预设的程序呈现给教师,并且排斥教师的发言权。教师的学习方式不能自主。我们都把参加培训的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教师在培训中采用何种学习方式、通过何种途径掌握知识,都需要培训的组织者靠某种设定的模式和程序将知识传授给教师。培训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培训者不能深入到教师之中倾听意见,建立分享、宽松、公开、真诚的培训氛围,造成相互之间的隔阂,导致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
2.教师选择权欠缺。在传统培训中,培训者无视教师的职业特点,无视教师的专业需求,把教师看成被动的接受培训的个体,很少或没有关注基层教师的心声和需求,教师没有选择培训指导教师、培训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地点等的可能性;培训计划完成后,培训过程实施得怎样、培训效果如何,教师也没有发言和参与评价的权利。整个培训过程中,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一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单调沉闷的授课方式、上级部门单向主观的评价以及完全依靠制度约束的缺乏人情味的管理,决定了基层教师只有被动接受培训的份,没有选择、参与、实践、体验、创新的主动权。
3.培训制度的强制性。培训主要依靠行政机构推动,依靠政策性手段和规章制度,如将教师接受培训与教师职务晋升、年度考核、荣誉评比挂钩,使得教师被动地参加培训,因而教师便带有抵触情绪。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手段存在过度的刚性。培训机构通常生硬地套用企业化的规范管理方法,迷信权威和制度对管理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人格特征,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工作状态的理解和生命质量的人文关怀,由此抑制了参训教师内部心理资源所产生的积极的管理能量,导致其在心理上对培训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师教育培训管理策略
1.明确研究课题。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择若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性课题的立项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形成理性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学院整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研究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培训、教育理论知识培训、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总之,通过以上教师培训,力求使教师具备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以学校自身为本的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全方位的能力,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启用科学管理方法。在人际关系上,要求管理者对待参训教师要公平、公正、真诚、热情,始终服务于教师,做教师的朋友。强调培训者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参训教师,强调让教师了解管理者的内心世界,形成有效的沟通。在培训方式上,我们也试图采用柔性化的学习模式,将教师授课、合作学习、自主反思、工作改进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评估制度、教师培训管理责任制度和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3.增强教师培训选择权。(1)前期调研。在培训实施前,培训管理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式深入到中小学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对培训形式方法的要求和对培训时间、场地安排的意见,汇总后进行梳理和分析;(2)选择培训指导教师。根据先期调研的结果,在市内外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主要是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部分市级学科带头人),在其精心准备后推出1~3门微型课程;(3)通过远程报名组织培训;(4)确定参训人员。根据教师自主选择后的报名人数,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制订培训计划,排定培训日程,然后在网站上进行第二次发布;(5)教师选择培训课程。教师根据网上公布的培训计划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课程;(6)及时评价。在培训后,我们适时通过向参训教师进行问卷、访谈和座谈的方式对培训进行评价[2]。
4.丰富培训形式。通过集中培训、挂职培训、一对一培训等形式,切实使教师在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其他综合能力有全面提高,为学校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5.创设培训和谐氛围。在培训管理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研究人作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充分调动起他们在管理中的双重作用,营造教师培训管理的氛围文化。社会大环境与学校都要树立以教师专业性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尊重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人学习的特点,确立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受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6.提高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思考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自我思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思考和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7.建立教师互助小组。教师之间的同事互助合作,是教师教育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研活动、专题研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研讨,使学院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术领域和场所。
8.专业研究人员引领。专业引领是指专业研究人员或专家学者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引导和指导。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深层次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系统地自学教育理论,在专业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习教育理论,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深层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四、总结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篇10
中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十多年来,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人才多层次、多方位需求, 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 办学规模和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但由于国家财政投入极其有限, 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资金缺口矛盾日益凸显, 而且学校内部行政机构臃肿, 人员庞杂, 有限的资金尚存在浪费现象。因此研究教育成本并通过会计手段合理控制教育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成本, 一般认为是培养每名学生所要付出的综合费用。我国高职院校每届学生教育周期通常为三年, 从入学始到毕业终, 教育成本的发生也遵从这一循环规律。可以看出, 区别于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针对不同专业建立的多种实训平台成本各不相同, 各专业之间的教育成本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 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对于成本核算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但成本核算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直接分配基础上。以NJ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用友ERP,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成本核算系统一直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 尚未正式建立。受制于职能所限, 学习财务处的工作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日常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中, 各系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也未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往往会忽视消耗的间接费用。
目前学校采用的是校、院系两级成本核算体系, 学校除了核算总成本外, 还对院系处室的成本进行核算。院系成本核算是以各院系处室作为成本责任中心计算其成本, 校一级归集的成本费用应与所属各院系处室归集的成本费用之和相等;院系处室归集的成本费用, 应与本院系处室的各项成本项目归集的费用之和相等。院系成本核算主要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办公费、维修费、差旅费及日用品材料领用等直接费用。房屋折旧费用及公用的水电费费用没有计入成本。
目前NJ城市职业学院的成本核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改进思路
财政部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并加以完善, 对高校成本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除此之外, 对学校成本支出项目也做了相应增加。在政策层面上, 更加规范了高职院校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
然而在现行条件下, NJ城市职业学院由于成本核算的自身局限性, 已经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经过反复论证与思考, 笔者认为引入完全成本管理以及作业成本法核算方法是当下较为可行的办法。
引入完全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核算方法并非一蹴而就, 必须动员学校各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 精心准备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加以累积, 建立符合作业成本法核算方法的成本运作体系。教育成本管理的难点在于核算, 重点在于控制。
(1) 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是基础条件, 科学设计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收集成本核算各个环节、各个模块所需要的所有数据, 分门别类整理, 运用人工和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 实时监控成本的发生和分摊, 及时分析成本核算的变化, 抓住成本核算的重点, 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高职院校成本的各项数据和信息, 为科学化管理教育成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建立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教育成本管理的难点在于核算, 高职院校亦如此。高职院校实施成本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了资源、作业、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并对上述工作进行标准化归集。以作业标准化为例, 将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进行作业划分, 如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辅助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等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形式。相应地对划分出的各项作业进行充实完善, 收集相关数据并加以分析利用。同时, 为了规范上述工作, 要对作业划分和数据采集建章立制, 保证数据采集准确可靠。
(3) 建立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体系。为了让各作业中心充分发挥作用, 必须赋予各作业中心相应的职责, 对高职院校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等。在各作业中心充分行使其自身职责基础上, 建立以作业中心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体系, 并对作业执行的主体、作业的操作方式、作业的操作程度、作业的评估能够对教学过程成本管理带来的作用等基本问题加以明确, 形成相应制度。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将作业划分为直接作业、间接作业。根据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 直接作业包括了高职院校教学部门所发生的日常教学、科研工作 (特指与日常教学相关) 、教学辅助等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直接作业类似制造费用;间接作业包括除教学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 例如教室和实训室的房屋折旧、教学设备的折旧、教学和行政资产的日常维护、学生的日常管理、招生就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可以发挥比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更加重要的作用。作业成本法摒弃了传统重视直接成本的成本核算方法, 突出间接成本在成本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多元化分配基准。一方面可以给高职院校在分配教学经费、控制成本提供科学化参考依据;另一方面,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院校高速发展和有限的成本之间的矛盾, 加强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共享, 提高现有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剑.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思考.职教论坛, 2011 (07) .
[2] .刘翠芳,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商业, 2013 (31) .
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11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绝大多数在职者均选择在职研究生的途径获取学位,这个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提升的态势,所以,在职研究生的教育问题已不容小觑,对于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确保在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在职研究生特点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便是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区别,其特点主要包括:(1)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指标较低,且学习形式多样,利用自学或进修班的形式学习相关课程,或是入校不离岗,实现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2)在职研究生均是为了未来工作发展考虑,得以谋求更高的学位和学历,所以其目的和动机与学习背离,导致其学习态度并不如在校研究生,部分人是为了职称,部分人是为了学位证书;(3)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精力和时间均不充裕,若是学习与工作存在矛盾,普遍选择让位于工作。在职研究生普遍为科研骨干、经营骨干、主要管理骨干,所以在读期间还要完成工作赋予的诸多任务,对学习教育造成影响;(4)就目前在职研究生的现状而言,他们已经适应了不断在实践中学习,而且很多在职研究生离开学校很多年,很难短时间内适应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对于遗忘的学习时期的知识结构,依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弥补,方可跟上学习进度。
二、在职研究生的主要问题
1.学习年限长
如果难以将工作量和学习知识集中于某一时间,那么将会对在职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精力造成浪费,对导师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通常5-6年方可毕业,甚至有的更久,部分博士由于难以满足学术要求不得不放弃学业。
2.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在职研究生的专业和背景均不同,年龄差异也很大,参差不齐的基础使其学习质量也有显著差异,从而暴露了诸多非专业基础的在职研究生弊端所在,从而为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带来诸多问题。
3.专业基础和目的性不匹配
一般而言,在职研究生均为半脱产学习,因此将会丧失大量的科研和学校时间,同时没有深化自身知识,主要是由于学校、单位两头跑导致的。其次,诸多在职研究生学习动机并不单纯,仅仅为了更快的拿到学位和学历,功利性极强。目前在职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在35-50岁之间,巨大的年龄差异导致其理解和学习能力也有显著差异[1],与此同时,受限于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水平,如何正确应用教育管理模式已是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学习监督
由于大学中普遍为全日制研究生或是本科生,并非全部的在职研究生或大部分的在职研究生,因此,学校日常工作中并不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在职研究生的身上,为此,将会忽略在职研究生的准入标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正在以20%的速度增长[2],导师的精力将会大大分散,导师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在职研究生身上,而且为了满足科研需求,更愿意和在校研究生探讨交流,严重忽视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最后导致其仅仅能够获得个文凭而已。
5.学业论文质量不能保证
(1)受限于在职研究生的上学时间安排,缺少时间研究和撰写论文,其次,由于工作等问题的原因,导致毕业论文的撰写断断续续,及其容易被打断思路,论文整体质量难以保证;(2)随着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及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分身乏术,一人需要面对多位学生,其次,在职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很难对学业论文提供有建树意义的指导;(3)由于在职研究生受教育水平和学科背景差异较大,而且当前诸多人选择的专业也和自身工作无关,所以容易滋生懈怠心理,难以保证论文质量[3]。
三、在职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
1.控制生源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在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是学校为了经济效益,不断的盲目扩大招生人数,从而对学校声誉、培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应当对在职研究生的生源予以控制,提高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成绩比重,便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尽管在职研究生学费较高,但是学校并不能以此作为收入,防止社会功利性蔓延,影响在职研究生质量。假如不满足在职研究生标准的人今后在单位担任权重,也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重视生源的管理与培养
利用课程考试、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对在职研究生予以质量控制,与此同时,结合在职研究生的专业以及背景,定期进行学术报告,促使在职研究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了解项目结果能够产生得到人文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在职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其次,在职研究生可以在与专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收获到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具体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需要严格审查和监督在职研究生的科研项目,做好公开审核与公示,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课程,在职研究生经过审查入学后,要有特色的予以教学,而绝非系统教学,当然,思想教育也不得疏忽,需要落到实处。
3.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根据师生比例,国内在职研究生教育与国外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由于导师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科研项目中,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关心不够,因此,应当尽快优化考核标准和政策引导,为导师减负,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价值,培养青年导师队伍,确保导师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4.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比如专业讲座、学术论坛等,鼓励在职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的撰写,与此同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提升学术交流机会,不定期的要求相关领域的学术精英开展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学生学术内容。
5.重视学生基础课程自主选择权
目前普遍存在单位交叉换岗现象,学生入学前必定有其目标,因此可以提高课程开放性,多开设满足个人需求的选修课程,尽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依,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培养与联合教学
通过在职和非定向研究生联合教学,可以将其二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教学实效性。因为非定向学生主要在校学习,所以学习态度和思路均有一定的优势,在职研究生可以以其为榜样,深入分析所学专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汲取有用的学习经验,当然,非定向研究生还可以学习在职研究生的社会经验,了解就业形势,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7.学校与委培单位共同构建奖励制度
设定专门的奖学金对成就优秀的在职研究生予以嘉奖,在遇到薪酬待遇、技术岗位顶级、职称评定等问题时,基于优秀在职研究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总结】:综上所述,在职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教育工作,对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在职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确保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注释:
[1]张志宏.浅析在职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创新和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4:328-329.
[2]林兴初,徐利芳.优化创新在职研究生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123-125.
[3]刘永生.浅析新形势下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J].统计与管理,2014(9):174-175.
参考文献:
[1]支建华.规范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培养质量[J].教育与职业.2010(07)
[2]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9)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
企业生产产品,核算的是产品成本,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核算的应该是教育成本,而教育服务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无法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代表现代企业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业成本法,成功地通过对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间接费用合理地分配至成本,从而保障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准性与决策的科学性。
一、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教育获益者是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认为:第一,国家与社会是教育的主要获益者。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是面向社会,培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才,同时鉴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属性,其承担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功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外在性,因而国家和社会是教育费用的主要承担者;第二,个人及其家庭是教育的最大获益者。人力资本不可脱离其主体单独进行资本流动的特性,使受教育者可以优先获得未来的个人收益,以及享有比较好的生活待遇和医疗保障。依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学生及其家庭应承担现阶段受教育的服务成本;第三,企业因雇佣关系而获利。因为雇佣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企业也应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此外,社会的慈善机构与个人也是教育资助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脚步,我国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教育成本分担的前提是教育成本的核算。
二、普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相关性与精确性,需要建立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与制度,为优化高校有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实现高校科学决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保障,也满足了高校现代管理会计对成本核算的需求,为合理实现教育成本公平性补偿奠定基础。
(二)高等教育市场化需要。
伴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作为教育产业的高校必须依照市场导向确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与进程,引进市场机制配置高校教育资源,学习与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寻找与实践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模式,从观念上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与经营意识。
(三)高校国际化竞争需求。
高校教育国际化趋势,加速着国外教育资源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进程,同时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探索与发掘自身的教育资源潜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寻求核心竞争力,才是高校生存的根本出路。
三、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的特征
(一)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性。
根据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组织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要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进行补偿或追加补偿;同样,高校持续运营以及提供教育服务和科学知识创新,亦依赖于对其支出成本的补偿或追加补偿,从而保证教学科研活动在原有或扩大的规模和水平上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偿机制,同时从教育收益角度出发,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二)规模经济效应。
著名的“马克西-西尔伯斯通曲线”认为,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现象,称之为规模经济。这一经济思想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为发挥这一规模经济效应,高校应通过积极投资教学科研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引进先进科研设备改善优化教学科研环境,从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获得良性持续发展。
(三)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增长性。
教育总成本在不断增加,教育专家霍华德·鲍恩(Howar Bowne)认为,高等院校为了实现诸如成绩卓越、声望显赫、影响深远等教育目标,高校所需的费用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无论开支多少也很难被认为是足够了。
四、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等教育用于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提供与消耗的教育服务资源,以及因投资该部分资源而不是去投资其他项目可能产生的损失,即由实支成本与机会成本两部分组成,通常属于国家宏观决策层面的衡量指标;高校教育成本,通常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实支教育耗用的成本。
五、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中的成本动因极好地解决了高科技技术环境下,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部分与产品成本的相关性,得以在企业中普遍应用;针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教育服务项目的多样性,服务费用的公共性,加之教育服务对象类别、层次、专业的差异性,可以在高校教育核算中引入作业成本核算办法。
(一)作业成本法主要涉及以下概念:
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资源是指在作业进行当中被运用或使用的经济要素。高校教育成本中消耗的资源包括:仪器、设备、房屋折旧、维修、水电费、人工费、低值易耗品等。资源动因是指各项资源费用归集到不同作业的依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资源动因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其与所分配资源费用的关联程度,更重要的是受制于高校目标。具体包括:仪表数、作业领用数、评估工作量比例等。作业是指组织为提供产品或劳务所进行的各种工序与工作环节的总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作业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服务作业、教学组织作业、实习作业等,科研活动中的学科布局调整作业、重点学科建设作业、交叉学科发展、本科教育等,以及教学辅助活动,还包括图书资料服务作业、网络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等。作业动因是计量某一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将不同作业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不同成本对象的依据。表1为高校作业动因部分列示。
(二)作业成本法分析与评价。
作业成本管理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及其核算结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作业动因与资源动因的分析,识别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消除不必要、无效作业,控制成本动因,提高组织竞争力。增值作业通常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第二,该作业能为教学服务对象提供价值;第三,该作业在高校作业活动中是必需的,无法替代。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之前提。
1. 权责发生制下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大降低政府财政风险;同时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区分,有效确保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主体与核算对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以提供教学服务的高校为核算主体,以高校内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
3. 高校教育成本会计核算期。
以高校学年制(即从8月1日至次年7月31日止)为教育成本核算期。同时要求教育成本计量工作(包括教育费用的归集、分配及成本的结转)按月形成月教育会计报表,教育成本报告按学年编报;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由1—12月份月教育会计报表自然汇集形成。
4.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设置。
作业成本法下,高校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相对应的账户,不利于教育成本的记录与核算,故应根据高校作业划分与成本归集的需要设置相应账户,如表2所示。
5.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设计与分析。
依据教育成本账簿记载以及教育成本计算单,编制各层次教育成本报告,汇总形成校级教育成本总报表,提供给学校管理层以及政府、社会、受教育家庭等,如表3所示。
6. 高校教育成本报告分析与说明。
(1)本文将教育会计核算明细账户设置至班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在上报教育成本报表时亦能够根据需要核算到学生层级,即教育成本-学院-专业-班级-学生。(2)高校教育成本报告根据学校层级的不同,可以生成校级、院级、系别级教育成本明细表,分别反映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教育成本组成情况。(3)账户设置至班级,可比性增强,可以直观地观察不同年份同一专业的成本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学校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与学院、专业更为相关,与单个学生相关性较小。(4)对于学生学费的取值标准,可以通过“某班级教育成本总费用/某班级学生数”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陈敬良等.高等教育成本管理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艳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推荐阅读:
远程教育网络结构研究11-30
远程教育学与教研究09-14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01-15
油田远程监控管理研究07-21
远程教育管理论文01-01
远程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理之探讨08-23
风险管理远程教育07-05
数学远程教育教学管理11-18
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