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共9篇)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1
永阳学区“一激三学一会”课改模式
(语文课试用稿)
在教育局相关股室指导下,通过学区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永阳学区的课改模式不断完善更新,最终形成了“一激三学一会”(激趣、自学、导学、学会、会学)课改模式。现将语文模式概述如下:
一、激趣:指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通过激趣,促使学生对知识乐于、易于认知、理解和运用,提升学习的效率。基本方法有: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2、初步理解、发现本课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课前动手操作,制作学具;
4、“错”中激趣,教师设计“错”的环节或者课堂学生的生成;
5、角色的扮演,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或是扮演文中的人物(课本剧表演、对话演示等);
6、以抢答、竞赛、游戏、故事、谜语、歌谣或辩论赛等形式设计教学活动;
7、利用多层面、多角度评价方式和手段(师生、生生、组组评价,优秀作品展示等);
8、建立小组竞争机制,实行加减分制;
9、课上质疑,发现并敢提出问题;
10、创意性板书激趣;
11、教师素养和个人魅力激趣(教师课堂用语、教态,简笔画、三笔字等);
12、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时事新闻等)、电子白板(范读、畅言等)、辅助教学。
二、自学: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学生从“读书”开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经过“查疑、释疑、思考、归纳、应用”等环节,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出示并分解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自学内容;
2、设计导学案,分出低中高,设计ABC自学内容,课前将导学案提前下发,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并完成预习作业;
3、翻查工具书或看注释或利用网络,初步认读生字词;
4、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准主线,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
5、自学时,学生可以在文中“圈、点、批注”,疑惑之处做好标记;
6、课前画本节课思维导图,课上与教师比对,课下回顾;
7、建立微信平台,做好家校沟通,发挥家长的监督、辅导作用;
8、检查自学效果,用组内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自信心;
9、课上教师指导自学,给予方法和时间的保障,逐步形成自学习惯。
三、导学:是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科学、适时有效地加以引导,从而达到“引”中“点睛”的作用。
1、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出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问题导学,教师收集学生或预设有价值问题,进行交流、探究;
3、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组内或全班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及时、准确评价或学生评价;
4、讲读课讲方法、提要求,通过整体感知——局部详解——总体收效,做到一课一得。
5、略读课文主要靠学生自学,分组分任务完成。
6、阅读指导课在图书室上课,有教案、有主题、有任务,指导学生阅读,加强外在展示,内在思维的训练。
7、诗词可以通过诗配画、教材图片等方式讲授,理解基础上记忆;
8、领会语文修辞手法,加强课堂上的仿写与应用;
9、教学时,渗透“四步阅读法”: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B再读课文,复述大意;C品读课文,重点领会;D深读课文,拓展延伸。读书做好“四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10、保障各年龄段规定的阅读量,读好《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书目,可以勾划,读完签名;
11、联系实际,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12、收集好课文补充材料,辅助教学(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环境、记事、新闻等); 鼓励学生有质疑、有思考、会展示;
13、抓好随机生成的问题引导;
14、规范教与学的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表达、追问法、提示法等);
15、每月给予学生恰当评价,落实好综合素质评价;
16、合理控制作业量,布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方式;
17、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8、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从体验、经历到感悟,做好积累经验(读、记、听),经验重构(说、思、想、变通),经验的输出(写词、句、段、章),逐步提升学生素养。
四、学会:指对所学已理解一般知识点、重难点,并能掌握相关知识,最终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思维导图学习法;
2、教学目标的达成;
3、知识梳理,针对练习,合作检测,反馈矫正,拓展提升;
4、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5、课堂上分层次检测,掌握课堂效果;
6、回顾每天所学,每日一记;
7、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探究、交流、合作、展示;
8、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
9、记字方法:生字卡、形象记忆法、对比法、理解记忆法等。
五、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及教师所授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并能有“举一反三”之创新行为。
1、学生会选择简便、适合、有效的学习方法;
2、学会自学,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学生会出练习题,交流。
4、所有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写请假条、书信、演讲稿、倡议书等文本;
5、读书时,通过作批注、写读书心得、积累好词好句,长期坚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6、学习中,多总结、多反思、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7、定期回顾所学,做到温故而知新;
8、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旧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9、学习有计划,有目标,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10、掌握不同学习方法,会选择,会运用,会分类,能尽快提高自己学习成绩。
2018年1月29日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2
一、跳出因“分”评价的误区, 建立多种评价指标
在语文教学中, 不能因“分”评价。当前, 教师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 将学生进行等级划分, 进而预测他们的未来, 认为优等学生就是有理想、有希望的, 在行为和性格方面均优秀, 而分数低的学生自然成了“差生”, 就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 因而给予冷淡、讥讽与歧视。这样, 分数高的学生在老师眼里成了“完人”, 分数低的学生永远受到老师的歧视。所以, 在建立评价内容的时候, 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 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审美能力、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
1.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评价
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文化知识;是否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具有一定需要识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 注重对学习兴趣的评价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那么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自觉性等就无从谈起。学习兴趣的评价, 应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 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评价,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亲自去感知、记忆、理解、体会、思考和探索学习规律, 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 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从而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如果学习动机端正了, 就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3. 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科的门类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课程门类较为齐全, 每门课程都有很多知识点,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 则很难在“结果”检测中过关, 当然, “过程”检测也是不合格的。所以对学习方法的评价, 要从学生静听、善读、爱看、会写、勤检查等方面入手, 重点放在勤检查的评价上。以语文学习的“勤检查”为例, 这个“查”包括两个内容:一查工具书。字典是无声的老师,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工具书装进书包, 带进课堂。学生对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 可通过字典来解决。二查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如作业完成后, 必须从头到尾仔细检查。还要查上课是否准备好了学习用品, 放学时是否有东西遗忘在教室里, 从而还可以把这种自查的好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去。不管是查工具书还是检查自己的作业, 都要做到勤查, 勤查才能达到勤学的目的。
4.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 与老师、同学交往会更主动, 热情更高, 学习更积极。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 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评价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 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畅所欲言。例如, 关于学生自学后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 可以是唱歌、舞蹈, 也可以是一个手势、眼神。学生在合作讨论时, 各抒己见, 议论纷纷, 能促使学生相互学习,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使课堂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合作学习, 使教学过程远远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 还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而且有利于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走下神坛,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单方面强调教师的神圣与崇高, 而忽略了学生的尊严与人格, 学生是人, 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的人, 同时又是一个未定型之人,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因此, 教师不能按照某种抽象的公式性的条理办事的审判官那样评价学生, 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摒弃那些冷嘲热讽、谩骂等形式的学生评价, 而带之以鼓励、表扬、欣赏式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对每个准确的回答, 每次认真的作业, 每次好的表现, 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一个赞许的眼光, 都是极大的鼓舞。这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越来越高。学生是人类的宝石, 尽管他们还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石头, 但终将成为闪闪发光的宝石。所以, 走下神坛,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重新认识评价意识, 是做好学生评价的前提。
四、突出过程, 重视对非学业因素的评价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习得、解题能力的建立等方面, 还表现在关心他人、互助互爱的道德意识的形式、意志品格的强化, 主动探究、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可贵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 终身学习愿望的确立。对美的感受程度等诸多方面, 绝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所涵盖的, 过分依赖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全面的。对于那些无法进行书面测查的内容, 如语文的朗读背诵、口语交际、数学的动手操作、体育艺术的技能等, 要不惜人力物力多标准地进行评价, 要打破考什么教什么的观念, 树立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意识。要坚持培养那些无法测查、但对学生一生中起积极作用的学习兴趣、自信心、行为习惯等, 也可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他们学会学习、做人。教师不能因为“做人”不考试, 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 不教学生做人。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然, 对这些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不是天天、时时、每节都要有的, 而是当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觉得有感而发时, 就可以进行描述性的评价, 并记录下来装入记录袋里, 也可以写在作业本上, 也可以报告单的形式反馈给家长。
在语文教学之中, 学习评价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检测的动态管理方式, 是教师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科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3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与传统模式相对应,自主模式是新的现代化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自身,学生需要把握主动权,学会独立的思考、分析、辨别、实验、创造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逐渐摆脱惯性的只听不思考的学习过程,将自己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在高中阶段,沉重的高考压力让学生缺少喘息的时间,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题海式方法中,虽然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高考的诀窍,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并不好。自主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自己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愿意钻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当前新世纪人才的发展要求。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特点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步转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的能力。这些新特点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
1、在文章的内容上更具艺术性。高中语文教材在文章的选择上更有深度,并且在广度上也有所扩充。每篇文章都有着文学的艺术性所在,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更符合高中生的思维,并起着一定的拔高效果。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这种类型的诗歌并没有在初中或者小学教材中出现,因为年龄较小的学生很难体会诗中的意象,在这首诗里,有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心中一种高洁、美丽的理想,整首诗歌的语言极富艺术性。这种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了美之所在。另外,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像《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孔雀东南飞》等。
2、在文章的内涵上更具人文性。高中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限于我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作品的学习,还增加了国外优秀作品的译作,通过各种类型文章的学习,高中生不仅仅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多样性,还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尊重多元文化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新课改下实现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对策
1、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师生关系。要想实现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就要首先确认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再在课堂上多做无用功。教师同时要转变思想,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缩短课堂上“讲”的时间,多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敢于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2、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急需做出改变,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提问—解答”的模式。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还可以在教学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又必须通过对文章的认真分析才能得出,因而,新的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不仅仅要明白曹禺的写作目的和《雷雨》的写作模式,还需要扩充话剧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去查找关于话剧的知识点,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3、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高中生来说,课本中的文章根本难以满足其阅读的需求,因而,教师应注重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很多高中图书馆资源有限,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整合,然后给学生传看,还可以组织办图书角,自己带头,将好的课外阅读资源带给大家。当前,智能手机和电脑也广泛普及,学生还可以下载电子书。广泛的阅读可以扩展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自信。
四、小结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自主学习是趋势。教师应转变思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自主学习的角度获得相应的自信,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领会到更多的知识。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4
近年来,笔者在实践中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内容尝试着进行了创新,致力于趣味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以期达到进行思想教育、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语文作业要充分体现综合性
语文学科简单地读解是“语”加“文”,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语文教学改革归根到底是围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语文首先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只有具备很好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学科。同时,语文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学生如果能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大语文观”,考虑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去思维。
在常规的语文作业中,诸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语文课必需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重温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很有好处。但是,如果只是“画地为牢”,简单地就语文而论语文,效果往往不会好。比如,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后,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动笔画一幅诗景图,唱或编一首赞黄果树瀑布的歌曲,效果不言而喻,这就是多种综合方式的引进。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作业要富于趣味性
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出发,一般而言,作业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对作业的接受程度是其次考虑的。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作业就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做。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们设计的作业往往以干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也就存在了应付了事的情况,很难达到愉悦地完成作业任务。
其实,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如果能贯彻愉快教育,增强其趣味性,一定能唤起学生作业的热情,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完成。比如,在学完了积累运用中的熟记成语后,我布置学生做成语接龙,看谁接得多,评“成语大王”。又如,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情节适于表演的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课文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作业,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事实上,语文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课程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只要教师能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在布置作业中吸收进去,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这无论是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是知识的获得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语文作业要调动学生自主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则。在语文课堂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落实“因材施教”法则,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学生正常合理的需要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性。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从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和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出发,语文作业都应该在强调进度与知识接受相对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较强的弹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来完成,这就需要有自主性作业。
自主性作业,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供学生选择,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学完《三顾茅庐》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几项作业:1. 讲一讲,把故事讲给别人听;2. 演一演,自由组合,排练课文剧;3. 读一读,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些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作业,弹性大,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第3 题,能力一般的可以做第2 题,有困难的学生只做第1题。这样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语文作业要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来说,实践更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最主要的途径。我们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沟通课内外与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新知,如我在教授了《西湖》一课后,学生通过品读领悟,感受了西湖的美,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公园、街道,要求学生按照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的特点,作口头介绍。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他们说话的技巧,进而增强了他们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语文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设计作业对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以综合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为原则科学设计作业,杜绝机械性与重复性,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作业实践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摘要:语文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设计作业对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索。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5
关键词:高校语文;新课改;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34-01
高校语文课程是普通高校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处在新教育形式下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开展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做了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教学见解,望能不断推进课程改革。
一、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进一步深入,我们的高校语文教育教学渐渐走进各界人士的视野,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在高校教学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前提。课程改革的到来,高校语文教学“边缘化”现象得以改善,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课程改革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改革下的高校语文教学,首先,它符合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对人才的需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前形势下,把高校语文教学放在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考察,才能更加明确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紧迫性。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改革下的高校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以及学生的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等等的提高,符合现阶段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其次,更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存在很大的弊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就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到来,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模式,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创设自由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最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造诣,提高其文学水平。文学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最集中反映。课程改革后的高校语文教学,在教材的编制上发生诸多的变化,很多新加入的内容更加的体现其文学性,在教学模式上也极其的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创作,学生的文学水平得以培养和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校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的高校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供保障,为进一步要实施教学策略打下结实基础。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高校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善于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在现如今的很多高校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为“教”而“教”,完全不顾及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养成。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新形势下的高校语文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我们不仅要“能”教,而且要“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从教学的方式方法入手,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促使学生不断发展进步。为此,教学中,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主、合作学习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学工作者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开展实践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升华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
总结:教有千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改革下的高校语文教学,其教学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许多,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总结研究,不断的探究创新,不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邢宇皓.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遭遇前所未有尴尬[N].光明日报,2004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6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高效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完善和修正,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手法的灵活使用。对于当前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避免盲目模仿。这是因为,先进的教学模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总结、探究和实践而得来的,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求活、求新、求变。如果直接拿来使用,急于求成,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过分强调语文教学气氛
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初中语文课堂也逐渐焕发了生机。但是,当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课堂的活泼和热闹程度成为了评价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这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如果每节语文课中都强调活跃的学习状态,学生会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会干扰学生理解难度高的学习内容。教师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对于思维、语言的训练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三)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提倡了研究、合作、自主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字词的翻译和解释,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搜集资料来完成,但是对于理解性的、知识性的系统内容还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掌握。
二、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不仅仅是讲解教材内容,这需要明确“用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所谓的用教材教,指的是以点达面,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重组或者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主题思想、文体等集中教学语文教材内容,应用自学、略读、精读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透彻地了解作者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鲁迅的文章时,可以把《社戏》、《朝花夕拾》等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整合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文章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在关注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和主体性,尽可能地平衡两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在和学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情感、智慧的启迪。在现代的师生关系中,需要学生和教师互敬互爱并且相互尊重。初中语文教师具有独有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可以把教材中积极和正面的能量传导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对于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并且产生一定的语文学习兴趣。这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方能够开放地交流,并且沟通效率较高。
(三)应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改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只能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同时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领导都对课堂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到了最后往往看不到效果。当前,需要深刻反省语文教学评价方案,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当前课改理念是否相符,是不是符合现代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有没有应用适合学生的“生活”、“成长”、“经验”的三维课程理念,是不是结合了技能和知识、价值观和态度、方法和过程。教学评价应避免出现印象式、个人化的问题,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和观察,用事实作为评判标准,并且应用学术研究以及理想的态度去观察相关的问题,要突出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要求落实的过程中,相应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都有所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可以在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获得实用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且应用有效策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明煊.基于教学反思角度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4).
[2]刘心强.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快乐阅读,2015,(20).
[3]翟利芹.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试论学区体育模式的可行性 篇7
学校体育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内, 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 以自然居住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
学区体育是指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社区体育形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区域范围 (可跨行政区域) , 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 以学区居民为对象 (包括学生) , 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 能够部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场地、设备、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是适应我国社会的转型的变化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
2、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与学区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 以青少年为重点”。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区域内, 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 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它的外延小至生活小区, 中至街、区, 大至整座城市。在社区内有各种群体, 其中当然也包括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在每个社区中, 学校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拥有各类大、中、小学508691所, 众多的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在组织管理、活动内容、设施利用等方面都还是“各自为体”, 基本没有联系。而学区体育模式是学校与社区结合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 学区体育模式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 以学区内居民为对象 (包括学生) , 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 它将架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桥梁, 部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 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 促进学校场地社区的开放。
3、学区体育模式的构建
3.1、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应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 其范围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和企业四方构成学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机构, 学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下设组织部、策划部、总务部三个部门, 对学区体育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组织部主要负责下属各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工作和协调各体育组织的关系, 举办各类培训班等;策划部主要负责学区体育的开展计和划体育宣传教育、咨询以及重大体育活动的策划;总务部主要负责体育设施管理和体育活动经费的筹集等。
3.2、建立和健全学区体育的服务体系
学区体育组织要为学区的体育开展提供各种周到、完善的服务, 这些服务的水准将直接影响学区体育开展的成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 提供场地设施服务、器材租借服务, 处理好有偿和无偿使用体育场地设施与社会开放问题。同时注意对场地设施的保养好维修。二是, 提供体育指导和咨询服务, 为居民和体育俱乐部聘请体育指导员, 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设立咨询机构, 为居民提供运动处方和健康诊断;还应为社区培养体育骨干和体育指导员。三是, 提供体育组织管理服务, 制定学区体育活动计划, 使学区内的体育活动大、中、小型相结合, 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与节日性体育活动相结合, 并不断加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动员居民参加适合个人特点的体育俱乐部。
3.3、学区体育活动的管理
学区体育活动的管理主要是安全管理和时间安排的管理。居民在使用一些体育设施时, 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管理者应向居民发放活动须知, 明确活动者的义务和权利, 宣传安全知识, 公布有关责任联系方式等以便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对参加活动的居民进行登记 (年龄、性别、住址、活动项目、入校时间、离校时间等等) , 凭有效证件入门的办法。在开放时间上, 可根据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开放时间表。由于大学生与社区成员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 大学生锻炼时间和体育教学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每周一至周五的上、下午时间, 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的非授课时间段。据调查, 晨晚练活动点在早晨8点以前活动的占79.8%, 晚上活动的占48.6%, 上午和下午活动的相对较少, 这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 合理安排, 学区内的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 就能达到共享目的。早晨主要针对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 在上课的前一段时间, 场地闲置, 老年人可在6点至7点到校进行晨练;中、下午场地设施开放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 附近居民;节假日可全天开放, 实行放假不关门制度, 开放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社团组织, 还可以是学区组织的竞赛性活动, 体育健康宣传活动等。
4、学区体育的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体育兴起以来, 全国各个城市的社区体育开展的轰轰烈烈, 但目前在发展社区体育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二是社区内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三是开展活动的经费匮乏。
这些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迫切要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体育模式出现。而学区体育模式正是顺应社区体育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相较社区体育, 学区体育有诸多优势。
4.1、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互补
目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资料表明, 我国有70.6%的城乡居民还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等非正规场所锻炼;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 有这样一组数据, 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 教育系统拥有558044个, 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的时段性与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紧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于尚有余地或开放程度低的社区体育场馆设施, 争取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在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利用节假日, 早、中、晚的时间将闲置的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 既能提高其利用率又可弥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之不足;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又可收取适当的费用, 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
4.2、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人才资源互补
开展社区体育遇到的第二个障碍就是缺乏一定数量和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且这些体育指导员多由离退休人员担任, 除少数人受专业培训外, 大部分人都缺少体育知识和管理知识。而学校的体育教师都经过体育专业的学习, 有文化、热情, 又有体育锻炼方面的教学经验, 懂得科学的锻炼方法及运动常识, 且年富力强, 鼓励他们加入到社区体育中去, 可缓解社区体育指导员不足, 提升整个社区体育指导员素质。另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为社区培养体育健身指导员。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区中, 也不乏“身怀绝技”, 掌握专业体育技能的体育人才, 学校可把他们请进来向广大师生传授专业知识, 举行专题讲座, 还可聘请他们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从而实现体育人才资源的互补。
4.3、学区体育可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的科技互补
学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 可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 逐步建立科学健身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服务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 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客观、更及时地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使学校体育更加明确方向, 使学校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 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5、结论
学区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点。目前, 学区体育是解决社区体育难题的有效模式, 而且还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学区体育模式应加以推广。
摘要:对当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学区体育在开展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中的优势, 得出了学区体育模式是开展社区体育的有效模式, 学区体育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的结论。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满堂灌”遭到批判,“满堂问”受到嫌弃,“习题课”被人质疑,时下的“讨论课”,也褒贬不一。传统教学模式因单一、单向和封闭而不被认同。为此,我们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生本”和“学本”的地位。
一、高中语文课堂多维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根究源,是未能对语文课程具体形态问题,即撷取什么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的一种不当选择。
“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向,凸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构教学内容,即“学什么”;重组教学方法,即“怎么学”,契合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精神。
二、高中语文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1.开展课前活动,强调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王崧舟说:“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可通过课前阅读开始课堂教学,让学生细读文本,使其主体意识从“文本”开始,从“自己”开始。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可将课文观点设计为论点,让学生课前准备,课堂辩论;也可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课前排练,课堂表演。如《烛之武退秦师》,文章第三自然段仅给出烛之武的话语,可让学生改变课本剧,以秦伯和烛之武的身份展开对话,加强与文本的接触和交流。学生不仅不会被动接受,反而会主动探索知识。
让学生课前开展课堂准备活动,做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过渡,解读“文本”,解读“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2.设计课前赏读,突出学生与生活的关系,拓宽学生语文视野
新课改下,语文教材将呈现“多样化”格局。一堂语文课虽可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但难以承担拓宽学生语文视野的任务。据此,笔者以为“课前3分钟赏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
课前3分钟赏读,是安排在每节语文课前的3至5分钟的一种开放式的赏读模式。根据内容难度的递增趋势,分为三种形式:①命题式赏读,即教师通过阅读和筛选,提前编辑可供学生赏读的材料,避免学生初步赏读时进入错误选材的误区;②自选式赏读,即学生根据自身体会选取喜爱的文章、时事热点等进行赏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③即时式赏读,即教师在课间十分钟向学生即时提供演讲话题,强调话题的启发性和学生的应变性。赏读的内容可以是经典诗文,可以是神话传说、名人故事等,还可以是新闻发布、广告词赏析、影视剧赏析等。
“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课前3分钟赏读活动突出教师“用教材教”,而又不囿于教材,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大语文视野。
3.创新教学设计,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主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引导学生“学什么”的同时,学生“怎么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须严格把握教学思想,创设科学的教学方案。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依据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阅读体会准备复述“这是谁的故事?”。读出小说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
教师要学会引导,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师给学生一个科学的课堂内容的规划,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既要肯定个体的差异性、文本阐释的多元性,又要防止学生的思想“脱轨”。
4.开展小组活动,加强学生与学生的合作,重视个体互补作用
“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而“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能力大小及个性差异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成员分担学习任务,各抒己见,人尽其能。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对学生的观点适时进行点播,使课堂“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
“一堂语文课的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思维沟通和语言交流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学习小组活动,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也使个体差异优势得到互补,使少数人的卓越表演变为每一堂课的实效。
三、总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主抓“课程内容”和“课堂组织”两个“牛鼻子”,变语文单一性为全员性、单向性为互动性、封闭性为开放性,拓展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学生,追求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活、共生共长。
参考文献:
[1]陈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4).
[2]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现状
1.理论指导的薄弱
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多是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虽然十分丰富,但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滞后。许多教师对究竟什么是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方法等都不甚清楚。
2.阅读教学模式之间的特征不明显,针对性不强
当前我们的阅读教学模式尽管在构建当初都标榜自己有独特的教学发展目标,但实施起来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阴影,许多模式的目标最终还是落实到应试上。
3.追求表面的学生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哪怕是不着边际,也从不轻易否定甚至大加褒扬。经常可以听老师说:“你们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学哪一节就学哪一节”……试问:学生的阅读感悟就一定正确吗?教师的因势利导在何处?由学生自主学习就算突出学生的主体了吗?
4.追求无限制的课外延伸
适当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宽教材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眼,符合新课标精神。但是,上课动辄扩展,课后必定延伸,试问,学生有多少精力应付延伸作业?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学习模式的策略
1.教学目标拟定法的创新
创新教学目标拟定法的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步:
(1)拟定目标
教学目标拟定法最重要的一步是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制订,最好是由师生共同制订。由学生参与制订教学目标,学生更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
(2)诊断
教学目标确定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学课文。教师则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答疑、收集反馈信息,对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能力进行诊断。
(3)落实目标
落实目标很大程度依赖于老师的诱导,整个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和选择教学方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
(4)评价
评价就是通过评估、测试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并以此来调控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最好是用于教学目标配套的检测题。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试行了,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
2.质疑问难法的创新
质疑问难法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的阅读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层层推进,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如,在教学《西门豹》第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田地荒芜”,然后要求学生围绕“田地荒芜”提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教给的提问方法和以往的经验,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2)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题入手理解课文的能力,也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草地夜行》时,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分别围绕“草地”“夜行”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草地是什么样的”“草地在哪里”等问题。在提完一类问题后,教师都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了再往下提。
(3)引导学生找“矛盾”提问题
很多文章都有前后看似矛盾但实质合情合理之处。而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实质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
3.情境教学法的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再现教材中的形象,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有:用生活展示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示创设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如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画》,首先,出示有山、水、花、鸟的彩色挂图。其次,让学生循图读诗句,找出每行诗句的主要词:山、水、花、鸟。接着,指一名学生扮演诗人跑到教室后面远看画中的山:你远看这幅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生:看到了)这就叫“远看”——(生:“山有色”)。再让这个学生靠近画,侧耳细听画中的流水声:你听到流水的声音没有?(生:没有)因为这是画呀,所以“近听”——(生:“水无声”)。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但这画中的花儿怎么样?(生:没凋谢)所以说“春去”——(生:花还在)。接着,教师做赶画中鸟的姿势后问:老师来了,鸟儿受惊飞走了吗?(生:没受惊飞走)
小学语文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关键点在于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技巧,使学生在教师主导性的引导下,主体性得到真正的体现。
【永阳学区课改模式(语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10-28
府山学区语文第三册听说读期末试卷05-24
课改模式08-30
小泉学区学区安全工作自查汇报06-07
课改教学模式06-30
东许初中课改模式介绍05-27
新课改管理模式11-07
2022年度杭州市学区和学区房介绍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