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改教师论文

2024-10-31

网络课改教师论文(共7篇)

网络课改教师论文 篇1

一、网络与课研

21世纪就是一个网络的世纪。而网络和教育天生有着不解之缘。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习各学科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 并能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指导。因此, 网络为物理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课改与教师

课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助推器。在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会主动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科学研究, 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更具时代特征, 更具科学性, 更有实效性。

(一) 参与课改,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无形的, 但在教育实践中却能决定教育的成败, 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 制约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特别是从教多年的教师, 先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眼睛盯着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教育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借课改春风,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标, 对教师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洗脑”、“换脑”。教师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会压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明确了新课标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所应有的生命力。如在进行相关的探究实验时, 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想、放开说、放开做。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去, 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小组和全班交流。

(二) 参与课改, 更新了教师的知识结构

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不再是“一本老书, 几本教案, 三尺讲台”的教师形象, 而是一种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把“一桶陈旧的水”换上“一潭新鲜的活水”。网络时代呼唤综合型教师, 迫使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博览群书, 不断拓宽知识面,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外, 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另外, 现在无论哪一门学科, 哪一本教材, 其涵盖的内容都十分丰富, 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 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以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

(三) 参与课改, 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技能

我们在课改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就必须进行学习、讨论、研究, 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 需要我们直接面对, 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反思性问题。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 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教师的这些教学研究必须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 在课堂中进行。而且, 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 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育成果和理论, 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所以, 教学即研究。“真正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就已经具有科研的性质和色彩。可以说, 课改是科研活动的载体, 教师积极参与课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 参与课改, 培养了教师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改犹如一个大磁场, 把我们全校教师紧密团结在一起。从课改提出问题、研究课题、确定课题、开题论证, 大家齐心协力, 共同参与, 营造了团结协作的氛围, 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家都觉得参加这样的研究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同时也增进了同事间的了解和友谊, 使大家倍感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合作得更加协调和愉快。

(五) 参与课改, 提高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感染力极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对于课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 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获取最新资料, 也为了课改的顺利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掌握这门技术。我们一点一滴, 都虚心学习。现在制作简单的课件已不成问题了。这得感谢课改, 是它使我们教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三、网络与教师素质

网络时代不但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给教师搭建了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因为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这种网络教育可以扩展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甚至是全世界,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这种网络教育, 使学习者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因此网络成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网络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据调查, 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教师不愿与外界交往。这就造成大多数教师生活面狭窄。当我们第一次来到英特网的时候, 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网络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一个精彩的世界!大至国际动态, 小至柴米油盐, 真是包罗万象。课改中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无所不有, 教师们与名校、名师零距离的接触, 在开放式的网络中我们吮吸着新的知识及教育教学的精华, 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 网络搭建了教师交流的平台

教师白天的工作很繁忙, 没有时间交流教学工作, 而网络为我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白天大家教学中有什么得失, 晚上就在网上交流。我们还把集体备课也搬到了网上, 晚上大家就在QQ上集体备课, 用文字交流, 或者用语音交流, 全凭自己的需要。网络不但为我们搭建了交流教学工作的平台, 也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生活的平台, 让大家的心靠得更近。

网络促进课改, 课研推动课改, 给现代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它使传统教育教学柳暗花明, 使新课改大鹏展翅。同时, 网络又为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平台, 使教师和新课程一同成长。

摘要:网络为物理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物理教学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课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助推器。在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会主动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更具时代特征, 更具科学性, 更有实效性。网络时代不但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给教师搭建了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因此网络成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促进课改, 课研推动课改, 给现代教育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它使传统教育教学柳暗花明, 使新课改大鹏展翅。

关键词:网络,课改,教师

网络课改教师论文 篇2

1. 固有的知识与学科观念坚不可摧。

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了,而新课改提出的是新的知识观,往往农村教师都是采取的别人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之间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上也不注重知识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去体验生活,从而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

农村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一讲讲到底的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们也就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中去,只会想机器人一样除了听老师讲就是记笔记,无法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不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

3. 教学资源缺乏。

对于农村来说,条件是非常简陋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方面的资源都非常的缺乏,比如在教学设备上,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以及一些三角板、圆规等简单的辅助教学工具之外,就在无其他的工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们接触的知识的信息量是很少的,教学信息的来源也比较的狭隘,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由于这些设备的不齐全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质量非常差。

4. 教师本位思想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在农村教学中,学生们认为教师是他们获得知识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都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他们成长的依赖,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而老师们以前大多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来上课,或多或少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推出后,他们不得不为了课改的需求不断的花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参加一些培训不断的来完善自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因此大多数农村教师依旧没有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案。

5. 社会待遇不高。

教师虽说是吃的“国家饭”,但是很多的人却是不看好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吃很多的粉笔灰,还要站着讲课,长期以往就会有很多的职业病,虽说付出是值得的,能为国家培养出很多的栋梁之才,但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却是非常低的,每个月的收入只够简单的养家糊口,根本不能达到现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消费水平的需求,因此教师们对待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重视,从而把大多的时间都放在其他的副业上。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对策

1. 转变农村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教学的新课改主要针对的就是农村的教学,由于农村教师的思想太过传统,才导致农村的学生的思想跟不上城市的学生。因此农村教师应改变教学的方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不只是要充当学生们的主宰者与传递者,更应充当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大世界里面生存立足,要结合社会的一些学习工具,与时代接轨,打破学科之间的约束,让学生们多元化的接受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全面的发展。

2. 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

农村教师应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条件来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怎样与人更好的沟通交流,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去改善研究新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3. 发挥农村家长的特殊功能。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挺大的,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还要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家长在学生与老师之前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的,相互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才会对学生更加的了解,才能更加的去关心,这样更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4.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健全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要想建立一个农村激励机制,是离不开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对于农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开放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优良教师,都全身心的留在农村教学,并且适时的建立一个教师定期交流会,让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一些教学的心德与方式,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农村的一些教学条件以及生活条件做出一些改善,使得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这样才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留在农村教学。

5. 提倡发展性、多元化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价的方式采取的是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过程,要充分的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使的教学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要起到改进教学的功能,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都能自评、他评以及互评,从而达到积极、民主、平等的一个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评价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改革下,去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只贪图享受,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全面的升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新课改的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农村教学的进程。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教育已经全面的提出了改革,当然其中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最多的,教师是学生的主导,多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很多的因素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教学的资源也严重的缺乏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采取一些相对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课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6-39.

[2]宋远伟.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曹园.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

网络课改教师论文 篇3

一、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

1. 教研的决策主体不同

传统教研官方意识过重。领导的意图对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及组织形式、要求、标准产生决定性影响,以行政手段来指导教研组的活动,在审定教研主题的时候,必须符合学校的总体要求和领导对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观需要。对于多数教师而言,自己的个性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如果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发展背离了上级的主导思想,传统教研方式必然会制约教师个性需求,并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校的整体教研工作上来。个人的教研需要完全服从于学校的教研规划,最终会使得这部分教师教研活动缺少动力。

网络教研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教学需要。个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个性化需要确定自己的教研主题,选择有共同爱好、需求、志趣的教师以及心仪的教育名家结成自己的教研团体,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传统教研不能解决的个性化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都很强。

2. 教研的关系结构不同

传统教研的结构是纵向的。省、市、县教研机关在业务上层层管理、逐级推广,各级教研部门在活动内容的编制上具有一致性。而学校的教研活动内容、要求很大程度上受到县教研室的制约。限于教研组规模、能力,对于那些教师们不能解决的深层次、成体系的议题,也很难通过上级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带到区域性教研活动中去解决。一般上一级组织的教研活动,无论是课题探究、组织培训还是各种形式的评优课观摩课,都是以文件的形式,逐级传达,要求下一级单位无条件参加。

网络教研的关系结构是横向的。每一个网络教研组织都是一个独立的教研平台,若干个这样的平台链接成一个横向的网状组织结构。在网络教研中每位参与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主体,教师可以自由参与不同网络平台里的不同性质不同话题的探究。各平台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由于属于自发的,所以其规模、议题等都体现了参与者的意愿及需要。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或组建自己的教研网络,由于参与者大多都来自最基层,他们提出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是教师们最需要或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求相互沟通、相互学习。

3. 教研的范围不同

传统教研是封闭的。传统教研活动大多局限于本校教研组,与外界的接触有限,教师们比较熟悉,彼此可交换的信息有限,创新不足。教研组有自己的活动要求,有具体的活动时间、地点和参加人,一般情况下,没有校方的许可,教师们是不允许跨学科或跨区域教研的。

网络教研是开放的。任何个人、组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参与其中,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或符合自身的需要的议题展开探究。参与者所感知的信息量是无限大的,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网络教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其中的每个人都没有约束力,而每位参与者有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以及参加什么样网络教研的权利。

4. 教研的组织结构不同

传统教研的组织结构是紧密的。一些带有评选性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谁参加、以什么样的身份参加、参加哪类活动,完全要遵循组织的决定和相关要求,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和需要决定的。每位教师要绝对服从教研组长的领导,而教研组长要接受主管主任的直接管理,主管主任的工作要服从于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教研教改的总要求。

网络教研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每位参入者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参加或退出。对于那些更新慢、影响小、理论水平不高的网络平台,教师可以随时删除。教研网络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自我诉求,一旦这种诉求难以得到满足,教师马上就会将关注点转移到其他平台。参与某一网络教研组织活动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要求、兴趣是否得到满足。

5. 教研的成本不同

传统教研活动成本较高。传统教研中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媒介,因此传统教研往往规定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要求参加人必须亲临现场。这样,相关的制约因素就越来越多,诸如经费问题、区域性问题、层次问题等,造成教研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参与的人数就越少,一个学校能有机会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教研活动的教师,恐怕是凤毛麟角。受活动成本的限制,传统教研大多局限于本校或主办单位所辖区域,大多数教师终其职业生涯也难真正有机会走出去到教育发达地区或名校去学习交流。

网络教研成本低。网络教研参与方式多样,各种网络平台的搭建一般都是免费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交流渠道呈多样性:电子邮件、教育论坛、个人博客、QQ、论坛、个人空间、博客群、QQ群等。能够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一对一的针对性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备课、网络培训、网络主题探究等进行群体交流。一个群体交流平台就是一个阅览室,个人的作品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传播。

6. 教研交流的广泛性不同

传统教研存在竞争。传统教研参与者大多都是本单位或者是区域内有千丝万缕利益关联的教师,受各种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有各种顾虑:有的受竞争意识影响,怕别人超过自己,有好的经验不愿与别人共享;有的惧于领导的权威,怕自己的观点与领导的要求不一致,遭到批评;有的认为自己是年轻教师,怕自己的认识看法幼稚肤浅,遭到同行尤其是老教师的耻笑;有的为了维护同事之间的“友谊”,别人的不足不敢说也不愿说,怕说了让人家下不来台,等等。

网络教研交流持续、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网络教研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约,能够畅所欲言。参与人员多而且层次性强,议题广泛,所以网络教研交流持久,可对某一议题展开全面、持久的论述。虽然有些网络平台里大家彼此也比较熟悉,但由于大家处于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们交流的信息也呈现多层次性,可以听到不同的见解。由于有些网络教研平台知名度高,其中有些参与者有很高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布的信息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网络教研存在的不足

1. 时效性差

由于大家网络在线时间不一致,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某一专题展开集中讨论,使得某一话题探究的时间跨度较长,这就造成网络教研对点性问题学习、借鉴的功效远大于对专题性问题的探究。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形成有效的分工,难于展开有效而深入的探究,也就很难形成有价值的、呈体系的教研理论。即使那些零星的点性问题,有时也很难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满意的答复。

2. 难成体系

由于网络教研对课题的探究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大多时候人们进入网络平台,都是随机的,不可能事先知道有哪些课题论述以及有什么样的命题形式,也就很难使众多的参与者在某一集中的时间段,对某一课题进行集中的剖析阐述,加之网络教研活动的成果难于整理,所以网络教研活动成果难成体系。

3. 难于管理

由于网络教研结构松散,里面的成员大多都是以“游客”的身份参与其中,使得网络教研平台难以组织起有体系的教研活动。虽然人数众多,但彼此大多不太熟知,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对议题探究难以明确分工。由于时间、地域上的差异,使得提案的倡导者有时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深入的探究。

4. 有技术难度

网络教研需要教师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学会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知道怎样查找互联网中的一些网络教研组织和网络教研平台,了解怎样加入各种群,如何进行链接,怎样发表自己的文章、观点,如何跟帖,等等。这对于一些相对经济发达和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偏僻学校、信息技术欠发达的地方,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培训。

三、开展网络教研的措施

1. 领导要积极倡导

平时要对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提出要求,搭建网络平台,将教师平时的业务学习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变成可相互交流的开放性网络学习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对教师网络教研形式的检查、评比,也有利于跨组跨学科教师间相互学习、探讨。

(1)弱化以学习笔记记录量的多少来衡量教师业务学习情况的检查方式

检查内容应该包括:教师本人上传的有关教学反思、理论探究学习时的跟帖转帖以及其他形式的有关个人学习内容的网页截图,QQ群内对教学问题探究的截图,个人教学博客的地址等。学校根据这些内容来评价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情况,在业务考核中给予加分,表现突出的可以给予奖励。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加入教师创建的网络教研平台,这样不但可以了解教师教研活动情况,还可以同教师一起探究教育教学问题。

(2)学校要积极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教研组建立教研QQ群,作为平时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交流、探究使用,群主可以是主管学科领导或教研组长。学校要提供一些教育科研单位、杂志社或名师工作室创建的教育科研QQ群,要求教师个人或教研组集体申请加入,由于群里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里面不乏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名师,所以探究时所涉猎的主题面广且有一定的深度,能开阔教师视野。学校还可以在本校网站建立教学论坛,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探讨。要求教师个人创建教学博客,邀请校内外的同仁加入,使其成为个人教学成长的平台。

(3)对教师网络教研的技能开展培训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组织专人对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使用进行培训,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传统教研形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上平时对网络兴趣不高,以至于造成网络教研的技能较低。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一方面宣传网络教研的好处,另一方面对他们应低要求、宽管理、勤指导,要从最简单的网络形式开始,让他们逐步认识到网络教研的优势。在网络教研的使用技能上要引导教研组内的年轻教师对老教师尤其是网络知识相对匮乏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扶,成立帮带小组,避免这些教师在日常网络教研活动中被边缘化。

2. 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兴趣

平时有些教师参加活动的功利性太强,喜欢参加一些领导看得见、有实惠的活动,至于活动能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却很少关注,这也是不少教师喜欢参与传统教研的主要原因。

(1)将传统教研活动的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教研中进行

例如,每周例行的集体备课活动,就可以安排在某一天的教研组QQ群里进行,领导们也能清楚了解教师们的活动情况。一些小专题的探究活动也可以在学校的论坛里进行,并将成果以回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平时对网络兴趣不大的教师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上来,并扩大网络教研的受众面。

(2)学校要经常开展网络教研的评比活动

比如,优秀个人教育博客的评比,不但比博客制作的精美程度,还要比博文转载、评论的质量以及原创作品在博友中的评价。另外还要定期从教育论坛、QQ群、博客中选出一些精彩的博文,在校内结集出版,对那些质量高有一定见解或选中数量多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3)要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网络教研对教学的实效性

要抓住网络教研实效性、互动性强的特点,让教师们在网络中与名师“零”距离地交流,真切感受到名家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指导,将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交流,随时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果,还能和这些“高不可攀”的专家交上朋友,这样教师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教研上来。

3. 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比如,参与远程语音课堂来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可以将教师得意的教学实录制成微课、视频上传到指定的地址,参与网上优质课的评选;由上级教研部门牵头邀请名家组建网络工作室,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加入其中,参与课题探究等一系列形式的教研活动。

摘要:网络教研具有平等、自发、开放的特点,能多渠道满足教师的个人需要。开阔了视野,拉近了个人与名师、名校的距离,实现了跨区域性教研活动的一体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对网络教研活动兴趣不浓,如何发挥网络教研的功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每位教师都要关注的事情。

课改,教师从提高自我开始 篇4

一、教师充分备课并布置学生预习,有助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等。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高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堂好课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做到有预设、有对策,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教师要专注教案设计,博览群家,越细致,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难问题并努力自行讨论解决。

二、优化课堂组织,多元化英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的有效组织。课堂组织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课堂组织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摒弃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或者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建立有序的多元化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以高中的阅读课为例,从课堂的话题情境导入,到略读提问,到精读,到巩固练习,及相关的话题讨论,环环相扣,过渡流畅,由易入难,循序渐进,不断点拨,归纳总结。在课堂各种教学活动中组织提问,扮演,竞赛,小组合作探究,话剧表演,背诵,对话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活起来。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平稳而又不乏激情和信任感。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性的言语都能让学生的潜在情感和能力得到一定的爆发,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认真研究和利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尤其对于英语成绩较弱和对英语兴趣不浓厚的学生,多给机会和关注。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要善于发现学生取得的细微进步,不吝啬自己的赞赏。对学生口语化的错误与过失不需过分深究,必要时给出一定的建议。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积极地获取新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的教学方式

翻转英语微课程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要求英语教师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功也要熟练运用PPT和视频制作软件。教师根据每节课的特色针对性地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要求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不乏flash和音乐、电影片段,时间紧凑,内容精彩,有思考的空间。在学习完微课的内容后,布置一定量有针对性的练习,及时巩固所授的教学成果,教师要根据练习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反馈,通过视频展示问题所在,并采取合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避免类似的错误。

五、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的改革浪潮一刻都没有停止,教师应该时时学习先进的理论著作,观摩各种优质课、公开课,参与各种教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并积极参与实践,在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研究者的角色去观察和研发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阶段性的反思,归纳总结。结合自己所授并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认真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要向学术性、科研型教师的方向努力。同时也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好评。

中学新课改中教师的迷茫 篇5

一、中学教师面临角色的迷茫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学生的主动性来自于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 目前, 我们教授的内容绝大部分围绕考试来组织, 大部分知识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强调的过程却不能在考查或评价中较好的反映出来,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 仍然注重的是对知识点全、透、深的讲解, 采用的仍旧是灌输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这也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要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 (开展讨论与交流)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是教师无法选择教材和考试的知识点及所谓的考试所需的能力, 这使得教师提出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好的问题, 仅仅是知识问题化而已,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在新教学过程中, 学生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料, 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其获得资料的手段非常有限, 而我们乡镇中学没有对学生开放的计算机中心;图书馆藏书太少等限制, 学生探究成了“无米之炊”。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每一个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于是乎各学校就提出教师要“带着课题进课堂”;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申请课题。但现实是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 一个教师每周都会有十多节正课, 我们一般学校要求教师看晚自习, 加上备课, 大量作业、试卷的批改, 班级的管理, 可以说工作已经非常繁忙, 而教科研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工作, 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另一方面, 在知识面上也有很大的限制, 专业知识不深, 相关学科知识面不广, 尽管有些经验, 也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教科研上时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中学教师面临教育价值观的迷茫

新课程标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 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批判过去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但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条件。

主观上教师自身的成长历程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学教师在学生时代受到的就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教育。另外, 对教师而言:好学生便于管理, 教学过程省劲;好学生有好成绩, 能为教师赢得荣誉;好学生日后易成为各行各业中的成功人士, 使得教师有成就感, 所以教师或多或少有着精英主义教育的情结。客观上高考制度就是指挥棒, 当前高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所谓考察能力仍然以强化训练出来的以应试为目标的能力。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 即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上大学, 人们也必须通过考分来决定你上怎样层次的大学。对于中学的学生而言, 其目标, 甚至说唯一目标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使得教学目的难以发生彻底转变。

另一方面, 中学招生竞争已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为了招到优质生, 各学校都对招生进行全面的宣传, 最有效的一张牌就是升学率, 重点大学上了多少个, 本科达线率为多少, 如果你对家长说学校注重学生成长过程、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价值观的形成, 家长会觉得太玄, 脱离现实。

现实情况是学校要在良性轨道上循环下去, 其升学率就是其生存线, 这是大家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在这种状况下, 才出现了“素质教育口号喊的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的怪现象, 教师也被迫拿起精英主义教育的教育价值观。

三、中学教师面临评价体系的迷茫

高中体育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 篇6

一、新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僵化、呆板,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本宣科,新课程则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4.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内容一致、进度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一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往往只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关注、重视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分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应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追求。

二、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体育教师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

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平时过于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忽视“为了人、培养人”的职业责任;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2. 对新课程持观望怀疑态度。

这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就是改一下上课内容、丰富一下教学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忽视了与他人的协作沟通,忽视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甚至对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专家的讲座、辅导抱一种漠视轻忽的态度,当然更谈不上主动地学习钻研和深入思考。

3. 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些高中教师认为理论是专家们的事情,自己只要上上课就行了,以自身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为满足,缺乏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不能很好地体会“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指向,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回归生活,不能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盲目地认为“一个漂亮的示范就能搞定学生”。

4. 自卑心理仍占优势。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是“小三门”,反正学校不重视,自己也没必要“瞎折腾”。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体育教师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他们把自己的工作责任仅定位于高三结束时“给所有学生一个合格”就行了。

三、解决策略与建议

1. 明确职责与角色。

实施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还教师本色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激励。教师的职责、角色转换将越来越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2.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大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使他们将来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上,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 加强科研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是“自我更新”的基本。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疏于理论;强调业务,忽略反思。这使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化教学。为了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勤于反思、质疑、批判、创新,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 注重学习与提高。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就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最准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吸引学生。

高中课改后化学教师的困惑 篇7

一、对教师本身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已近两年了,我们感到仍不适应,受其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式,现在突然改变了,又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是新课程老教法。

二、对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首先,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虽然近年来高中教材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比较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其次,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生动形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由于受到高考模式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学跨度较大。另外,和课本的编排体例不适应。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因此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许多教师感到不适应。如教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广而浅,并且元素周期律知识滞后,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找不到联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线索,导致学生学完之后的感受很零散。

三、对教学方面的困惑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了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而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我们发愁的是,一个班六、七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四、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反而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学习十门课程,除音、体、美以外,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学生不是没有时间,就是家长不让上网。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四、对如何应对高考和评价教师的困惑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高考心存茫然,不知道课改后的高考如何应对。如数学学科,课本本身比较简单,但高考时会有多难,教师心中没有数,所以新、旧课本一起用,给学生加课时补充旧课本内容,学生的负担反而更重了。另外,数学学科选修课的各个模块有难有易,从获得学分的角度学生可以选容易的,但教师又担心学生不能应付高考,所以将来如何指导学生选课教师心中也没有数。新课程的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但是,高考是短期效应,如果考好了皆大欢喜,如果考差了各方面都不好面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对教师如何评价?是否还与高考的成绩挂钩?教师心中无数。

五、对教育观念更新中的困惑

新课程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地变革。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所以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他们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对这场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致使不少人仍然停留在谋求一种“开处方式”的改革,别人怎么改,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我就做什么,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

上一篇:善于在教学中反思下一篇:灌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