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优秀论文

2024-10-10

课改优秀论文(共9篇)

课改优秀论文 篇1

学习优秀课改经验有感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这次有幸参加了2012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感触很深,很幸运自己能够站在“国培”的行列中,更加荣幸的是能够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拜读各地区先进的课改经验、与教育同行们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在忙碌中收获着经验、收获着快乐。特别是在阅读北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比较阅读经验材料时,感触颇深,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新思路、新局面、新方法。在这二个多月的培训中,我认真听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解和看了几个省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之谈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教学方法更多了。尤其今天,我阅读了各省优秀课改经验,觉得受益匪浅。我要感谢“国培”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接触、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这些经验对于指导我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我就谈谈学习课改经验的在阅读教学方面体会。

首先是思想上的洗礼。各个地区都在探索着有特色的阅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收获更大的“效益”。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学校,一部分教师还存在“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一部分教师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段的方法进行教学。看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经验材料后,自己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思想上得到了洗礼。“比较阅读”是把海量阅读实践放到了课堂上,它不再是教师就文本讲文本,而是像一条“线”把相关的语文方面知识、能力、技能、情感„„..穿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当中提高语文素养,确实是有实效、易模仿、好操作,能实施的新型阅读课。

其次是方法上的获得。从资料上可以看出“比较阅读”很适合我们北师大的语文教材,我们北师大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它内在的联系。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重视它们情感价值观上的联系,而忽略了它们在题材上、表现手法上、文章结构上„„的联系,让学生失去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许这就是我们考试中,学生阅读严重失分、作文不精彩的原因所在。这次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觉得比较阅读就重视了这点,也把这点落到了实处,学生不仅能纵向学习语文,还能横向学习语文,在比较中求同、比异,总结出了学法、读法、写法等方面知识,使学生的认知更系统、更深刻、思维更多元化,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是“比较阅读”的三种课型专题总结课、拓展提升课、学法迁移课中的专题总结课,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我们每个主题单元课文学完后,增加一节专题总结课的教学,用这根“线”把主题单元中的课文穿在一起,成为新的组合,让学生再次阅读后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新的收获。最后是责任的重大。阅读很多各地区的先进课改经验,学到了很多,也在和自己进行“比较”,深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只有抓紧这次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电”,让自己的教学在不断学习、实践、创新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学无止境”多学、勤问、乐钻研,提升自己,无愧于自己的学生!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和教学态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课改优秀论文 篇2

关键词:物理,新课改,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提高能力

物理教师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关系着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需要物理教师转变观念, 转变角色, 做一个新课改下的优秀物理教师。

一、物理教师要转变观念

中国是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教育大国, 她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最古老的教育制度,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东西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泽, 恰恰是我们应当加以弘扬和光大的。但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包括教师受一些陈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因此在新课改下, 物理教师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

二、物理教师要转变角色

(一) 由教学的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交互过程。物理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陈腐观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要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物理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 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 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二) 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上实行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写, 学生抄;老师问, 学生答;老师启发, 学生思考;老师命题, 学生作题。这些做法, 显然是老师主宰一切, 包揽一切,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这样, 久而久之给学生养成不愿大胆思考问题的习惯, 严重地扼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 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为了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教师要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过程, 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 或者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 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 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 但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 它将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只交给学生知识的结果, 然后要求学生把结论性的内容死记硬背下来, 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

(一) 由单一的物理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

多年来, 学校的教学是分科教学的, 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教师往往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 很少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物理新课程要求“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 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现代科技的进步, 很多都离不开物理。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 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 要求物理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 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不要把他们分割成各学科的“模块”,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二) 加强科学素养。

新课程更注重教学的人文性, 应用性, 社会性, 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大量新内容的出现, 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 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的洞察力、透析社会历史发展的丰富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三) 熟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逼真的图象, 生动形象的动画, 优美动听的音乐, 虚拟的实验场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能使用常用的物理教育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 习惯教学后的反思。

新课改是在不断的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 每个教师都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因此, 教学后的反思就显得至关重要。物理教师要通过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形成适合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改革下,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 转变教师的角色,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 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新课改下优秀班主任角色探析 篇3

一、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学校教育总是在人的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下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首先尝试着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自己尊重学生,摒弃以往“权威者”的角色,和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另外,在班上引导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充分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会主动积极地自我发展。

二、做学生习惯的培养者

心理学家威兼·詹姆士说过:“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就成为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1.学习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前的起立站姿、坐的姿势、写字的姿势、读书的姿势等,使学生养成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发言,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行为习惯。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说粗话,不疯跑追打,耐心守秩序、守规矩的习惯,从平时的路队情况中及时施教,让他们印象深刻。平时下课后教师可和学生一起玩游戏,从玩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性格、习惯,从实际出发,身体力行,身正为范。

3.生活习惯。在生活老师大力支持积极配合下,我们对孩子进行了不间断的习惯培养。现在孩子们宿舍床上方方正正的被子、井然有序的衣柜、教室里整整齐齐的桌椅、干净整洁的抽屉、储物柜和地板,都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的。

三、做课程改革的推进者

班级是新一轮课改落实的最基本单位,作为这一单位的核心人物班主任,理所当然是课改的推进者。我从以下方面参与新课改。

1.学习新课程理论。我努力学习,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获取有关新课改的最新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班主任工作少走弯路。

2.研究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有许多新的观念、内容要求班主任去熟悉、理解和研究。班主任也只有在研究中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并将其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后再用理论去指导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班主任工作才能更科学化、专业化,从繁杂琐碎的班务工作中走出来。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完成某项教育工作以后,应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找出成功与不足,并进而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课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篇4

我是一名有着11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刘蕾,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曾担任七、八、九年级的语文课,现任八年级语文课兼备课组组长。在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本人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2008年参加了遂平县首批新课程改革试验课堂比武大赛———“十大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受到好评。2009年获“教坛新秀”荣誉称号。本人撰写的论文《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谈课改的点滴感悟》分别获市县一二等奖。2010年制作的课件——《周庄水韵》获市一等奖。几年的课改,可谓几多的艰辛,几多的欣喜,虽说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但也有颇丰的收获和感受。

新课改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要对多年习以为常的课堂模式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对教师是一次挑战,一个考验。如何把教材较好,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快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课改以来,我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浪潮,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主人翁的姿态,本着“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的原则,稳扎稳打,大胆开拓,勇于尝试。

一转变观念 提高素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抑制,创造性潜能难以得到积极开发、诱导,教师与学生之的情感无法交流,也就难以营造课堂教学艺术氛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被动的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做,切实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减少并优化教师的“他控”行为,增加或加强学生的主体“自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

我多次与语文教研组长同头科教师互动交流,听县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校安排教师外出驻马店、遂平等地观摩名家课堂,随时注意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力在教师角色转变上下功夫,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我在反思和借鉴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近两年来的学习和培训,我对课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逐步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变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注重教学结果为注重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的统 一,变统一教育为差异教育,使教学活动取得最大效果。

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今后,我必须改变教育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态度,成为新课程的推动者。

二改变方式 提高效益

在教学中,我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而是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学会了学习,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如:我让一部分学生带动其它语文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采取“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之间的深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己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让学生教学生,“当小老师”体验教师的感觉。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我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做到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先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

机械照搬,生硬地处理教材内容肯定不合现实教学发展的潮流,为此,我打破教材框框,开放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即不应孤立静止地看待课程和教材,要灵活地驾驭它们,多方联系,系统思考,创造性地执行课程,使用教材;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我抓住语文这一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点进行分析和处理,把各科知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为学生学好学活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服务。如我让学生分析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找出学习其它学科的方法,进而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读背写,引导学生自己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我还利用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往往只注重对语文课内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课外阅读及知识的联系,使得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努力把语文课堂向课外、向生活实践迁移。新学期一开学我就让学生自建班级图书馆,学生每人带来一本书,图书馆成立后,我让学生利用班级图书指导学生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勤动笔多交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有计划有步骤补充一些适合学生口味或与教材相关的一些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学习陆游的诗《游山西村》时,教师介绍陆游诗人遭遇经历,尤其重点介绍了陆游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他和唐婉后来的相遇分离。陆游的其它风格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这些爱国诗。从而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理解他的心灵,他的感情。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为欣赏诗歌服务。

三注重反思 升华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以后的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努力做到教后及时反思 :1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精彩的片段赏析: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浓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研究之路,内求于己的专业自主之路。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一个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在一学期来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在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提高,但是也有不足和困惑,如教研的开展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如何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讲究工作方法,提高效率,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课改优秀论文 篇5

在“国培”十多天的学习中,感触很深,很幸运自己能够站在“国培”的行列中,更加荣幸的是能够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拜读各地区先进的课改经验、与教育同行们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在忙碌中收获着经验、收获着快乐。特别是在阅读北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比较阅读经验材料时,感触颇深,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新思路、新局面、新方法。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了山东省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它能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日益严重的应试倾向,学生过分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它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从丰富学生的体验和认识入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2、有效地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将活动教学、发现式学习、合作教学等教育理论引入作文教学中,丰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导新模式。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我们推广。

课改十年话课改 篇6

课改十年的收获 金汤小学 姜晓坤

课改已度过了十个春秋。在与课改同行的路上,身为一线教师参与了课改,也见证了课改,我在课改中探索,反思其不足,思考其发展方向,收获着丰硕果实,分享新课改带来的喜悦。在这举国上下都在总结、反思课改十年的得失成败的氛围里,我想和大家的谈论的话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我不希望大家轻易下结论。下面我就以我课改十年来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成长——我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一同体验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一、分享与体验

我们先来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一、故事导入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加法定律。

二、新授

1、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猜想乘法当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规律?

2、如果乘法中存在交换律,可能是怎样的?

3、这只是我们的猜想,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还需要举例子来验证。

4、谁认为乘法中存在交换律,请你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5、这种现象是不是一种巧合?一两个例子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所有的

两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才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6、请同学们继续举这样的等式来进一步验证,看看其他两个数相乘,交换

因数的位置,他们的积是否也不变。数目大的话,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帮

助计算。如果你认为乘法中不存在交换律,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证明就行

了,开始。

7、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三、实践与提炼

那乘法交换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来做几道题看看。

四、小组探究学习乘法结合律

总结研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运用方法研究乘法中是否存在结合律。

五、总结与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

加法乘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也有吗?下课小组同学可以在一起研究验证。

专家评价:

1、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内容创设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研讨的材料。

2、巧设情境,使学生的猜想变为可能,举例验证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3、让学生经历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这样的教学思路在我们今天是很常见的,而这节课却是执教于2004年9月的一节推门课,也就是九年前,当时的新课改还没有运行到四年级,我使用的教材是现代小学数学。这节课的产生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2004年8月我调入金汤小学,来到一所藏龙卧虎的大校,接了四年级的据说一个大班,心情非常忐忑。我们每个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都希望尽早的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作为一个新人,学校领导肯定会来听推门课。所以我每天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准备这节乘法运算定律时,我想这节课是一节很经典的概念课,很多老师上过观摩课,他们的模式就是给出结论—理解结论—运用结论,重结果轻过程。我就希望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上这节课。于是我查阅大量资料,觉得像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的设计思路很有新意。其实当时没有多想什么,就想好好准备这节课,巧得是那天就被领导推了一下门。学校领导发现了这节课,也发现了我。

当时学校主抓数学的主任和我一起又细细的研究了这节课,然后推荐我参加在东港举行的丹东市青年教师数学观摩课。这节课又得到了市数学教研员的高度认可,并让我就这一教学思路准备一节数学课参加丹东市举办的首届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这次比赛的层次是比较高的,参加教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我上的是一节五年级的《能被2、5整除的数》,非常有幸我的这节数学课成为主会场展示三节课当中的一节,另外两节课,一节是二中的物理课,一节是六中的语文课,这三节课是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学科中选拔出的,这个活动当时在丹东电视台进行了专门报道。

为什么这种教学思路会获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它能引起这么强烈的效果,当时会场上许多初中、高中的老师和领导都围着我说:你们小学的数学课都这么上吗?真是太有意思了!其实想来,也就是贯彻了新课标倡导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思路的转变,它其实是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当中我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仅仅是知识吗?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我们要通过这种载体传达的是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思想。教会一个知识点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高级的是通过这个知识点你是否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一种解题策略,一种思维的方式。作为数学教师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节好的数学课如何去看待,我们不妨就用这个标准来问问自己。

比如《能被2、5整除的数》这节课,我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而且我交给学生一种观察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这组数学信息,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这样的话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咱们老师都在做,但是做没做到位?我们的孩子总是这么观察,他会观察了吗?他会发现了吗?咱们老师总是抱怨,孩子不会观察发现不了什么,也讲不到点子上,还不如我自己来讲得了,这是大家都感到困惑的一个地方。那这节课,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仔细观察数据,发现数学信息

2×0=0

2×10=20

2×100=200 2×1=2

2×11=22

2×101=202 2×2=4

2×12=24

2×102=204 2×3=6

2×13=26

2×103=206 2×4=8

2×14=28

2×104=208 2×5=10

2×15=30

2×105=210 2×6=12

2×16=32

2×106=212 2×7=14

2×17=34

2×107=214 2×8=16

2×18=36

2×108=216 2×9=18

2×19=38

2×109=218 大家看这组数据我设计时不是随意的,不是随便拿些信息让学生观察,我的数据设计是有目的,有引导性的。数据的排列、数位对齐的方式都是精心研究过的。为的是便于学生观察,让他们跳一跳能够得着。当然形成能力后就不用给这么清晰的信息,也可以是一堆乱糟糟的信息,他们仍旧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过程大家别着急,别想站起来一个孩子就能答到点子上,别想肯定有一个孩子能答到你的心坎里去。就这么精心设计,刚开始效果也不是那么理想。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不断重复它就会形成能力。在这节课上,我还通过这个知识点教给学生一种“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根据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猜想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这个猜想是有据可猜的、顺理成章的,既培养了孩子的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课程理念。试想,我们老师还以越俎代庖的方式教给学生。结果呢,不管你怎么教他就会这点知识。

教什么和怎么教哪一个更重要?

二、“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有了实践的成功,又有了理论的指导,我开始认真梳理这种教学思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整理形成了在数学课堂中适合孩子发展的“猜想——验证”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创设猜想环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猜想。如: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和发现,或者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或课本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明确本节课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

2、师生讨论“验证”途径

对于第一环节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3、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验证所提出的猜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验证猜想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所有学生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4、评价总结验证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二、三环节中探索发现和猜想验证的过程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比如,让学生来评价:探索发现的是否充分,猜想验证的是否有效、彻底、简洁,得到的方法和结论有何意义,有何应用价值等等。对于某一学生的评价或小结,教师还可以让另一个学生再作“评价”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

5、形成新的思维成长点

课的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变维、变序等方式来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并将新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引导学生提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设问、疑问、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能否最终解决问题,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已不是最重要的了。

三、模式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有据可猜

猜想不应是无根据的”乱猜”“瞎猜”,不应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臆猜。猜想应该是符合科学的、合情合理的,应该建立在科学探索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运用猜想这一活动时,应少一些“请同学们猜猜看”式的简单语式,多教给学生一些猜想的基点和思维方法,只有这样的猜想才是有意义的、必要的。

例如: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猜想乘法中如果存在交换律;根据正比例的特征猜想反比例是怎样的;设置“分数是否也具有类似商不变的性质?”这样的问题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从已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导入方法,来猜想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合理的大胆地猜想。这样的猜想就建立在了对某个具体实例的本质把握之上,使问题成为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降低了学生猜想的难度,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验证的愿望。

有了这样的猜想,学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波利亚曾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们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的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

其次、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案例: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清晰可辨,为此,在教学时我根据课堂上的生成将验证分成了四个层次来解决。

(1)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有学生立即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我没有对他的猜想做出评价,只是在黑板的正中间写下了“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课堂上不要怕孩子们提出错误的猜想,因为只有经历错误,才能积累成功,孩子们在错误中得到的了经验才是最宝贵的。

(2)检验猜想

鼓励让学生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学生验证后举例否定了这个猜想。很快,又有学生提出:“个位上是2、3、4、5、6、9的数也能被3整除”。学生们热情高涨,不厌其烦地试着数字……。在经历了多次猜想的失败后,学生发现以上猜想的思路有问题,需要对开始的猜想重新进行调整,不能按原来的经验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换个角度寻找。

(3)修改猜想

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了。于是我,先让学生写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2,24,51。调换十位和个位后让学生去试一试,看看怎么样,结果发现这些数仍然能被3整除。这时我立即出示了一组数:123,132,213,231,312,321。学生计算后发现:它们都能被3整除。这一发现激发了另一些学生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可能与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有关。学生又投入到对这一新猜想的验证中……。

(4)验证猜想

交流了不同小组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得出结论: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课堂上的两种猜想,对学生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创新的灵魂,我们应重点扶持前者,精心设计后者。这是一个典型的猜想,验证,再猜想,直至论证的过程,在这个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由片面而逐步完善。正因为经历了曲折,所以最终的结论才是珍贵。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的魅力。

第三,验证时要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第一次使用“猜想—验证”教学模式时,就必须让学生明确验证的内容与方法。

1、我要验证什么?

2、我可以怎样验证?

3、我的验证结果如何? 课堂上必须把每一步做实、做足、做透,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才能检验出猜想的真伪,不使其流于形式。

最后,得出的结论应是对众多案例共有特征的把握。

在验证环节,每个学生都只是举了两三个例子而已,他们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内容有所体验但不深刻,因此,全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内化环节。当然,全班交流不仅是对所举实例的一一罗列,更应着力引导学生对案例逐个审视,使学生获得对数学内涵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如验证乘法交换律可能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四位数乘三位数:还有更多数位相乘,还有分数、小数、只要是学生学过的、想到的数都要进行验证。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加强引导,用“是”“也是”“还是”这样的词不断地点出算式中蕴含的数学内容,即变与不变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及时跟进,体验便变得丰富起来。这样,他们对乘法交换律的认识不再是个案的体会,而是对众多案例本质属性的深刻体验。此时,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已经意会的规律,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内化之后的脱口而出,而非教师再三引导之下的慌不择言。让学生发现: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而要看大量的普遍的例子。同时渗透了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时,只要发现有一个反例,规律就不能存在的事实。这一过程成为学生挖掘数学内涵,提出数学猜想,验证、发现数学本质的数学化过程,数学思考充盈于学生的心田,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等在活动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课改优秀论文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角色定位,感悟

近年来, 我区大张旗鼓地推进“高效课堂”活动, 究其实质, 就是要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但长期以来, 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经常出现喧宾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和实施课堂教学, 尽可能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大力提倡与学生共同讨论, 并在适当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走上讲台, 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教学内容。也就是说, 教师要将书本外、课堂外与学生成长有关的知识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把学生培养成生活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动起为来”, 这事实上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们肯定都知道“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学原则,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却自觉不自觉地调换角色, 把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摆在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我也曾经以口语表达的标准流利, 语调的抑扬顿挫,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听、说、读、写等等作为一个好英语教师的标准和尺度。于是, 我严格地要求自己, 不断地提高自己“讲”课的能力和水平。久而久之, 课堂就成了我的舞台, 学生成了忠实的观众。三尺讲台, 任我驰骋, 使我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 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怎么见长。我偶尔反思还不得其解, 直到尝试“高效课堂”, 切实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原来是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完全调动, 所以考试成绩却难以大幅提高。这个问题的“瓶颈”是师生角色错位, 教师包办代替, 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好比一个舞台, 主角应是学生, 而教师的硬性“灌输”“填充”不管多么生动都是本末倒置或者定位不准。

真正理解了新课改的理念后, 尽管极不情愿但我还是选择了改变。我开始在我的英语课堂上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尽可能还学生“主体”地位,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下面是我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验课。这节课是陕旅版小学英语第五册中第八课When is your birthday?按以前的教法, 我会用近乎三十分钟的时间向学生介绍重点句型、“四会”词语, 甚至再三地重复, 反复引领诵读, 学生只是机械地“复制”。但这样一来,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见踪影, 学生的大脑不去思考, 主动学习当然就成了空话。这次我是这样尝试角色转换的。

首先, 组织团队。我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不直接称其为学习小组, 而是让学生给自己的小组命名, 如“女子先锋队”“蓝天雄鹰队”等。每个小组6至8人, 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受“演习”任务。另外, 预留2至4名学生作为“评委”和“领导”一起参与考评。这样, 无形中会创设一种竞争气氛,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其次, 任务驱动。我把教材内容分解并提出三个问题 (任务) , 分配给不同小组, 要求学生在10分钟时间内先自主预习课本内容, 然后各组内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进行口语交流, 在基本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推选代表 (队长) 。任务一, 说出家庭成员的生日, 由第一分队完成;任务二, 调查组类成员的生日, 由第二分队执行;任务三, 当你想知道某人的生日时该怎么用英语问, 又该怎么用英语来回答, 由第三分队去执行。

再次, 效果评价。十分钟后, 部署完毕, “演习”正式开始。在人人进行口语训练的基础上, 第一组综合组员意见, 推选出口语标准、语法准确的“队长”发言:My father’smymother’smy grandpa’smy grandma’smy aunt’smy uncle’s birthday is...教师评价:精炼、准确, 这类问题一定要突出该名词的所有格。第二组发言:Liu Ting’sGao Wenli’s birthday is...这一部分的评价任务交给学生代表完成。评委甲点评:很好, 但必须补充人名的正确书写, 尤其是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评委乙点评:要注意相应的名词所有格。第三组发言:When is yourhisher birthday?MyHisher birthday i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评委丙点评:句型语法正确, 单词发音标准。

最后, 效果巩固。学生相互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 根据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学习知识。教师则筛选问题, 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教师以主持人的角色出现, 要求各组在组内扮演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表演。结果, 各小组都跃跃欲试。这样既巩固了教学效果又给了学生锻炼胆量, 展示才艺的机会。

一堂课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很快就结束了。兴奋之余, 我反思这堂课, 感悟颇多。

感悟之一:落实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这一舞台上, 主角应该是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和组织, 尽可能让每一位“演员”展现自己的“才艺”, 从而取得总体“舞台”效果。不管是高效课堂还是素质教育, 都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只能是“填鸭”“灌输”, 学生难免会成为被动的“容器”。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 学生主体必然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感悟之二:教师走下讲台并不会失去“颜面”。以前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感觉讲得越多就越有面子, 讲得越精彩就越有成就感, 而学生的感受往往被忽略。通过切实转换师生角色我才发现,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会和会学, 教师帮学生学会和会学才是最大的成就。

感悟之三:换一下角色更能展现课堂教学的多维视角。从台上的“主演”到台下的“观众”和“导演”, 没有以往的教师中心, 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教师只是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当引导, 及时点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的视角更为宽广, 既省时又高效, 学生明显感兴趣了, 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随课改同行 伴课改成长 篇8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大江南北的中小学课堂上,犹如阵阵春风拂面,枝枝红杏出墙,课堂教学改革依然成为基础教育最惹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我校地处新疆天山脚下、伊犁河畔、新源县的城乡结合部。多年来审视我校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成长迫在眉睫,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年轻教师成长缓慢,教师队伍趋向于老龄化,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由此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教学困境。学校要走出困境,只有找准方向,打开突破口,除弊革新,才能开辟生路、闯出困境以求得发展。虽然我校的资金有限,教学设施相对滞后,但我们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行为不能落后。由此,我们把改革的方向指向了课堂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课改兴校的道路。我们认为,教育只要找到规律,抓住优化课堂这个中心,不仅可以赢得生存,而且能够创造奇迹。

那么如何革新课堂?我校经过深思熟虑,在参观学习了疆内外几大名校成功做法和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县教育局教研室关于“有效课堂推进年”的相关指示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学情,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建设“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形成了别斯托别中学“315”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所谓“315”即“3”是指课堂教学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变“要我教”为“我要教”,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三是教学活动顺序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转变。“1”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即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5”是指课堂教学五个环节即自学展示——合作学习——质疑导学——学习检测——学后反思。为保证课改推进此模式顺利实施,我校从经费、管理、转变教师观念、校园文化等方面花功夫、下力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把课改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抓。

第一、干部示范引领教改

学校为实施课改专门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达成共识:“要进行全面的课改,首先领导班子成员人思想要做到高度统一,领导要换脑”。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学校领导给自己的定位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策划者、躬身实践者、课改引领人。学校领导用实际行动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氛围,制定规划与策略,带头参加课改培训和学习,带头写导学案、上展示课、深入课堂听课,不断反思管理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得失,全方位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扎扎实实推进课改的深化和发展。课改的第一个月,我校的领导干部带头讲课、听课、评课,在各年级率先讲引路课,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使课改得到专业理论支持与指导,学校特聘全国教育文学家傅东缨担任名誉校长,傅老曾多次来我校开有关课改的专题讲座。此外学校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援疆政策为契机,与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结成援疆对口单位。树人学校不仅在资金方面给予大量扶持,而且先后派专家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到我校莅临指导,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实施。

第二、教师倾情投身教改

改变课堂,重要的是改变老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老师洗脑了,才会投身课改。我们先召开教师会,向老师们宣传疆内外各名校的课改成功模式,并于2011年11月初带领全体教师到克市三中学习一周,学习期间,每人都要做好詳细的记录,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通过这一周的学习使全体教师都统一了认识,课改是必须的。回来后我们召开了课改动员大会,提出了“一年定模式、二年成名师、三年创名校”的目标,并发放了班主任培训资料和任课教师们培训资料,并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然后召开课改学生动员大会,并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和回来的培训他们被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吸引,所感动,个个激情澎湃,决心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当然在课改中,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按照学校要求进行课改,个别教师虽然进行了参观学习,但课改意识仍不强,还有刚激动三天,遇到困难就退缩,表面上在课改,背地里还在走老路子。针对这样的老师,学校领导先个别谈话,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有的同志通过谈话想通了,走上了课改之路,但在校的课堂检查中仍有个别“顽固不化分子”,学校三令五声都不进行课改的,我们要调换他的教学岗位,使全校上下,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要进行新的课堂改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和教师的交谈中,我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对课改充满热情,绝大多数教师观念转变得快,积极投身课改。我们让课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全校上“示范课”,并进行全校性的优质课大赛,并且对课改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进行奖励和表彰。课改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第三、校园文化激励课改

环境是可以改变人的,为了使课改实施更加顺利,学校创设了浓厚的课改氛围。在校园四周,制作了课改宣传牌,购置了电子滚动屏,更新文化长廊;用优秀学生和教师的照片格言警句代替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荣的理念,让榜样引领我们前进;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创教改格言,谈体会说感受。在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我们充分利用空间,在横梁上张贴了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如弟子规等,置学生于知识的氛围中,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欲望。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

以实际行动迎接课改—新课改总结 篇9

—新课标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作为一名新近参加工作的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经验极度匮乏,自身各方面素质亟待提高。面临新课程改革,首先,对新课标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必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再次,对自身要高标准严要求;最后,有针对性的根据新课标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制定可行性计划。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新课标新教材里反映了一些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首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以最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学以实现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在当前,如何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的英语课程乃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这次高中英语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日前英语教学还不能使学生从“学会英语”走向“会学英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以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乃当今英语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从课堂中的主角角色位置上敢于走下来,成为后台的导演,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大胆充分地演绎,丰富自己,成长起来。所以,传统教学与改革后的教学之根本不同

点就在与:学生能否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而课改的中心所在,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其实,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好就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最重要。

高中英语新课改是英语教学上的一大创新,作为课改中的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让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武装完善自己,真正做到适应课改,从而体现课改的先进性.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在:

1、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2、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3、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

4、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做新教师的良师、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总之,语言习得是终身的过程,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的技能。

三、对今后自身工作的要求

高中英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用英语去交际,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现在的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和教学策略都有较大转变。作为教师,我们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通过近期的实际教学,我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提了几点要求: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多鼓励学生,增加他们的信心看。其次是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发展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再次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课文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还有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总之,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把教学与课改目标紧密结合,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四、对未来教学工作的展望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1.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1.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1.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具体做法是把语言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上课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给学生讲有关政治、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幽默等。还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如举办英语角、讲故事、各类竞赛等。老师课后应当多和学生交流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适当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体育运动。课后还可以布置学生听英语广播、看英语新闻,然后再到学校进行交流。

3、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

3.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3.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3.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

4.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4.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4.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上一篇: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篇:道歉信作文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