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共11篇)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 篇1
关键词:学校评价,重建,理论,实践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这些改革举措除了涉及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重要方面之外, 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了解普通高中学校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习领会新课改倡导的新评价理念, 积极探索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评价新体系。
一、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 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偏差, 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 同时也将成为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阻障。为了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首先就要强力推动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 改变现有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必须关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只有找出问题所在, 并勇敢地面对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评价体系改革。当前, 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 评价目的的片面性:
学校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 过多关注评价的选拔和甄别作用, 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 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活动激励学生的发展, 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也没有对其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2. 评价内容的单一性: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校评价中完全以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仍相当普遍, 导致社会舆论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3. 评价主体的绝对权威性: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 学校和教师起着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的作用, 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家长、社区的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 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缺乏长久动力。
4. 评价自身的孤立性:
不少学校和教师都把教学过程与评价看成是两种相对孤立的活动, 不能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来引导、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没有把过程与结果、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原则
1. 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发展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学校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校评价改革的核心。学校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 学校评价要改革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现实状况。
2. 全面、多元———综合性原则。
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重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 而且还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 在制定评价制度的过程中, 学校首先应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而非仅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其次, 学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要关注过程性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第三, 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之一, 学校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第四, 学校应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办法, 而应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通过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使之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服务于“学”———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校要建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师评价新体系, 推动学生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因此, 学校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学校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种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三是要从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转变为更关注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评价方式, 真正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体系重建的探索和体会
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近年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改革理念指导下, 认真组织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等课改文件, 认真领会课改精神,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中,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直接探索者和践行者, 要使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都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 关键在于首先改变过去单一、孤立的传统评价方式, 积极探索、践行全面、多元、现代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并以此为导向, 引导师生认同并主动投身课程改革中, 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 针对学校实际和特点, 积极践行“成功教育”模式, 探索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 生源质量相对不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都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和评比, 不少学生入学后因与示范性学校学生有明显差距, 导致产生“失败”的心理阴影, 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推广, 积极推行“成功教育”新模式, 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反对题海战术, 重视双基落实, 倡导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 课堂评价“以学论教”, 提倡课堂上“让学生能懂”, 坚决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二是从起始年级起, 针对学生实际研制练习、检测试题, 适当降低难度, 坚持“让学生做得起”的原则, 在学生的进步中逐步提高要求, 让更多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使之找回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三是学校改重点评价学业成绩为重点评价学业成绩的提高,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进步中找到教和学的快乐。
2. 引进新课程评价理念, 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 构建学校立体评价体系。
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评学”、“家长评学”、“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校点评”的师生立体发展性评价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提高,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 认真做好“学生评教”工作, 搭建师生间双向沟通的桥梁, 让教师更好、更快掌握“学情”, 促进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家长评教”、“家长评学”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 促进了学校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高;“学生自评”和“教师自评”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 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质。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能力潜质, 学校组建了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 “学校搭台、学生唱戏”, 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在其档案中, 改变了过去单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局限性。现在, 学校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又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颖.解读高中新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探究 篇2
【关键词】缺失现状 评价对策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精当的评价语言,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呢?
一、课堂评价要自然真诚,随机应变
教育需要赏识,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但是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都能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而教师要做到旁征博引,功夫在平时,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许多名师非常注重锤炼课堂教学评价语,他们的评价语往往是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受到赞誉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丰富评价语言,营造学习氛围
1.激励——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激励性言语评价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目的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力量和勇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因而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及时、具体,而且要具有激励性。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小镇的早晨》一课时,一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举了手,声音响亮地读了一段话,我及时给予了评价:“你很勇敢,能大胆地站起来读书,我们希望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的读书声。”我又叫了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了这一段话。我给他的评价是:“你的声音真好听,可以当播音员了,希望你继续努力。”课堂上教师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但回答问题的学生直接得到鼓励,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这样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自己努力的目标,也感受到了老师关怀后的温暖。
2.幽默——善于调节课堂气氛
幽默式的言语评价,指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的评价。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老师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该同学会心地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3.明理——努力提高认识水平
明理式的教学评价,指的是对学生讲明道理的一种语言评价。这样的评价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当讲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句话时,我有意识地请了一位平时学习不够认真的学生读了这句话。一开始,他读得结结巴巴的,我及时指导了他,这样连续读了好几次,直到读得较好时,我又给予了评价:“这次你读得真好,只要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懂了吗?”这位学生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这样的评价,亲切、自然,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又讲明了道理,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需要。
三、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雪中送炭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但也有限度,在评价上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每当他们表现出一点进步的迹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如坐得端正,听讲认真,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等都应该大力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要慎重表扬。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教学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基础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评价要创新多变,有效激励
课堂评价包括语言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语言评价外,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 篇3
摘 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要先从创新教育理念开始, 然后是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创新。语文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 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进行课堂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组织创新的内容进行研究, 以期为语文教学尽一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小学语文; 创新; 策略;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课堂的内容组织方面, 始终以不断地创新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的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新时代的知识理念,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使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收获更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从创新教育理念开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堂组织工作要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那么首先要从教育理念改革入手。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理念才能正确指导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新的理解进而实施。过去的小学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知识储备, 要求学生记住教师讲授的内容, 考试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答试卷中的题目就算教育工作的成功。教育中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关注较少, 因此学生在应用知识时缺乏灵活性, 并且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很多学生在做事情时没有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 只是生搬硬套教师讲过的内容。这样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瞬息多变的社会环境, 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 那种教师主导课堂, 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需要转变, 改变过去语文教育中只记不用的教育方式和只注重知识储备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课堂组织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适时给予正确引导, 并能够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也要适应自己的身份转换, 将课堂的主要工作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知识的指导, 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 以新的.学习理念来面对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需要轻松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 让孩子正襟危坐地在课堂中接受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学生很难做到一节课40分钟都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在比较严肃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对语文知识只有敬畏而很难有主动探索其中奥秘的兴趣。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语文知识的乐趣, 甚至是以压抑的心情度过这课堂上的40分钟, 这怎么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呢?尤其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紧张时, 更不利于学生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 学生自然对课堂教育感到厌倦和排斥。所以, 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组织课堂教育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才会愿意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协作的成果,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认可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学生认可教师, 自然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其次, 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能够唤起学生更高的期望值, 学生就会期待教师的课程, 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那么教师在实施创新策略时就会更加顺利。
比如, 在进行《春姐姐》的学习时, 教师把学生带到户外实地感受春的气息, 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颜色的变化感知春的到来, 并引导学生说出具体的颜色“绿色”, 从而引出“绿”的拼读方法, 突破本节课的拼读难点。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效果最佳。
三、课堂组织策略的创新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需要有所改变。在教育技术方面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来丰富课堂教育内容, 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内容。那么,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实现课堂教育的多样化。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地表达语文知识内容, 让学生通过画面来理解课文, 了解课文中提到的事物。让学生们更清晰地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并通过多变的画面调动自己的思维, 激发自己的知识潜能,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达到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组织策略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 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更是组织好语文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细细挖掘教材里的核心要素, 把握好感知与运用的关系, 让学生学到可用的语文知识, 使语文课堂组织策略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徐忠恕.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7) .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 篇4
语文教学模式的见解
宛城区瓦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吴转
[摘要]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的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互助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
[关键词] 课改
自主 互助 探究
语文教学
吕淑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教师的只是一个示范,目的是教会学生提问,善于质疑。创造了自主创新的情境,就应该鼓励他们质疑,因为在他们的相互质疑中就有“竞争”的意识,要竞争就要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当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这样那样的见解,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教师只要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就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和探究的潜在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改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的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生。这一切,都应当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对新课程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任务的完成最终是体现在学生成长目标达成度上。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学习能力,应该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见解,教师的作用只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能力,表现出创造力,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探究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并采用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兴趣
“发明千千万,关键在一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没有问题的学生就是问题学生。质疑是学生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老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反之,则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人的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质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这样才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以从重点词句质疑,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质疑,可以从内容的矛盾处、模糊处质疑,也可以从同学或者老师的语言中寻找疑问。让学生在质疑中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在学生的质疑中也能够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机地融入到正在进行的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让学生倾吐感悟,教师正面引导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象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这个世界显得如此的精彩”,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把自己的感悟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仔细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发言,更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作为结论性的东西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充分信任他们通过学习一定有所收获,尽管表达上也许不太尽人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正面引导,委婉地逼近问题的实质,最终问题解决的表述还是要学生来完成。
四、让学生自己动笔,写出生活的点滴 新课程倡导综合性学习。体现在语文学习的方面,我认为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校内校外的沟通、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老师要在相信学生的同时,进行指导,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锤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宋代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仅是语言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源泉。真情实感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的直接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有的间接来自他人的传递和书刊、电影、电视等的传播。学生这种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缤纷多彩的生活提取作文的材料。
有一次,指导学生写一位印象深刻的人。一上课,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激趣说:“每个人都会成长,而且在成长中变化,年龄会变,身体会变,性格会变,爱好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也不应该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接着又播放了一些学生经常听的音乐《母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并伴有旁白,借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自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遐想。结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境界,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习作。
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以扬长避短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平台。我们在学习园地上精心设计了 “红旗擂台赛”的评比栏,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表现评出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品就是小红旗。谁的朗读精彩,谁的进步明显,谁解决了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谁的发言最有创意感悟最深刻,谁就有机会得到小红旗。
另外,我们也把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运用到作文的评改中。在给出习作要求的同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文章,把优点和缺点都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特别在老师的引导下互评习作时,学生都能够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虚心地学习他们的长处,诚恳向对方指出不足之处。这种文字化的对话与交流,不但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提升了他们自主能力、表达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不断深入,会随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能正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必能达到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对新课改中自主、互助、探究式
语文教学模式的见解
宛城区瓦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 篇5
一、评价教学要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利于师生内在特性展现
评价教学是课堂有效教学体系的重要“构件”之一,应展现和凸显教学双边、双向特性,将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呈现,学生主体特性深刻展示. 但笔者发现, 实际评价教学中存在教师将评价作为自身所特有的“权利”,把学生排除在评价教学活动之外,当作“局外人”的现象. 这就要求,评价教学要具有双边特点、互动特性,将学生引入评价活动之中,使评价教学成为师生深入交流、生生共同探讨的有效“舞台”,通过相互评判、讨论、指正等活动,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特性“风采”展现. 如在“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E是AB的垂线,DF是AC的垂线,连接点E和点F,与AD相交于点G,试判断AD与EF的关系? 并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案例评价活动中,教师将评价教学融入案例评讲活动之中,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评讲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评讲活动. 在评讲解题思路时,教师引导学生个体之间进行相互谈话、合作讨论,向学生提出:“在上述解题过程中 ,所确定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 ? 主要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内容?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讨论指出:“解题思路基本正确,较好运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学生解题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题过程评析活动,学生个体小组探析认为:“该问题解答过程基本正确,解题时应该根据角平分线定理得到DE=DF,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HL’判定定理,从而证得Rt△AED和Rt△AFD全等,得到AE = AF这一条件,最后利用三线合一性质内容,从而证得AD与EF的关系是垂直.”在解题方法总结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解题策略内容基础上,对解题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开展思考分析、补充完善活动.
二、评价教学要与深化内涵相结合,利于深厚数学素养积淀
教育学家刘斯扣指出:“评价教学,目的在于揭示更加深刻的知识内涵、更为丰富的数学外延,让学习对象更加深切、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内涵. ”笔者认为,评价教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深化内涵,积累素养,强根固基. 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节课“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环节评讲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的评价教学形式,教师先引导学生评判其他学生解答问题活动,学生进行辨析活动,指出,在上述问题解析过程中,存在着未能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移项时没有注意符号的变化等错误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评判结果,指出,要抓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三个条件 ,来确定是否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同时 ,向学生指出解不等式的移项和解方程的移项一样,并且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负数时, 不等号方向改变. 学生在自身辨析与教师指导下,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点的深刻内涵有了更进一步深层认知和掌握,切实提升了数学知识素养“根基”.
三、评价教学要与自我剖析相结合,利于良好学习习惯树立
评价教学与剖析反思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 在评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应用评价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对象、结合学习所得,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既评判他人之不足,又整改自身之缺陷,掌握正确之方法,形成良好之习惯.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案例教学中,教师在评讲学生解析“如图所 示 , 已知在△ABC中 , 点D和点E分别是AB和AC边上的一 个中点. 求证:DE∥BC, 并且BC = 2DE.”案例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学生评判解析活动中,经过分辨评判,发现该学生在解答关于中位线的问题时,没有经过推导证明,就直接得出想当然的证明DE∥BC, 并且BC = 2DE. 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解题过程:“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学生进一步思考,结合自身解题活动以及他人解析观点,指出:“解题时应该借助于中位线的内容,通过添加‘延长DE至F,使EF = DE,连接CF’方法,进行证明. 同时在证明过程中,要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进行求证.”学生在此剖析活动中,通过“评价”和“剖析”相互交融活动,形成了更为科学的解析问题方法,更加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探究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改善
语文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一门基础课程。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不足。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专业化发展和文化素质对语文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水平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说到“反思”这个词语,有很多老师只会想到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但却忽略了对课前的反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課前、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教师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1.课前
(1)对语文的本质理解比较模糊。对于教师来说,语文就是一门学科,一门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任务,却忽略了语文的本质含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太死板,比如让学生死记硬背等。首先,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既熟悉又困难,学好语文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没有阻碍。其次,语文是一种语言。语言不像公式或是规则,是需要多读,多讲,多练。所以在上课之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明确初中语文的含义和本质。
(2)对其岗位责任不明确。初中语文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课之一,所以语文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发育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些地方由于师资的匮乏或是学校安排,一些语文老师往往身兼多职,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只有一种身份,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基于学校导向、个人认识、精力分配等主客观因素,导致一些教师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清晰,不明确。
(3)对科目教案和目标设定不清晰。语文教学既容易又复杂,作为一种母语,在与学生交流上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制定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负责。但是在现今的一些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却存在着对教学,目标和方案不清楚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2.课中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实现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作为一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程内容本身而言,应解读出语文的文字美、艺术美等多维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有趣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律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适应能力,没有做到及时反思存在的问题,导致对语文教学内容没有做到精细化的结果。
3.课后
在课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检查、评估。在许多初中语文课堂中,一堂课结束后教师们都会觉得万事大吉,没有其他事要忙了,高枕无忧地去休息,对自己上课的效果或学生的受课反应也没有多加地留意,没有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只是被动地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学校的常规测试,进行定位;却从不自己发掘问题,自我评估。
二、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的改善措施
1.制定综合教学目标
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目标的多向性。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其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等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包括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解析,对探究问题的选择。
2.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中的关键。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德育、心理等目标的素质教学。
(1)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普遍的认同与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中的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向思想性进行升华与理解,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完成德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心理教育。现在的教育中,心里健康问题成为一个受到社会关注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之一。由于该目标较抽象,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读物,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我们反而要好好利用这一资源,在实践中把这些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意不时地进行反思和检讨,同时建立教学反思档案,记录目标实施和实现的成果等。
3.坚持教学反思,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意识都止步于制定教学目标,然后完成教学目标。而对于教学反思,往往就是机械地记录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过程和细节,这样的教学反思是缺乏效果的。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推进专业化水平,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且持续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总结
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多元化评价 篇7
【关键词】评价方式 语文教学 评价标准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摘要"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和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摘要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喜好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摘要识字和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喜好,和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摘要
1、答应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把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發展和提高。
3、多用开放式的新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或对某个新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摘要
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和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2、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喜好和主动参和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和效果,它和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功能。书面评价时,尽量注重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重用语的委婉。
3、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熟悉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还士珍.小学语文评价改革之我见[J]. 教育艺术. 2003(12)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 篇8
所谓探究式语文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的引导下, 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体验式探究。
体验式探究的语文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说、画、演等手段, 有效地实现语文思维的开拓, 是一种教学结构和可以操作的教学程序。如可以引导学生们给文章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 设想文章中两个人物的一次巧遇;设计一个舞蹈来表达故事的主题等, 均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方式。如学习《项链》、《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文章时, 都可以引导学生排练小品, 未必非得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露沙皇军警的黑暗上面做文章。可以让学生自由延伸, 拓展演示, 活跃他们的思维。演出时, 学生因地制宜, 讲台、课桌、黑板、椅子、粉笔, 一切可利用的都是就地取材。
2. 讨论式探究。
讨论探究式语文教学强调教师不是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 而是主动、积极地挖掘, 将自身的经验、阅历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如我在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 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呢?”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 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甲说孔乙己是饿死的, 学生乙说是冻死的, 学生丙最出乎意料, 他说孔乙己是笑死的。他们的答案闪现着探究式地创造的火花。对一些难度稍大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结束后, 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 教师可根据情况纠正总结。这样, 学生既动脑又动嘴, 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又培养了他们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3.网络探究。
学生的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虽经教师点拨, 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也时有存在。这时,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最后将课题的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出来, 既研究问题, 又锻炼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的壁垒, 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资源, 来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 基于这样的指导, 我们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使探究教学更加完善。此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高技术的信息平台, 拓宽探究面, 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背影》, 带学生走进朱自清;教《济南的冬天》, 带学生走进老舍等等。这样延伸, 打开了学生视野, 提高文本的感悟能力, 构建学生扎实的文化底蕴。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彻底转变观念。
在探究式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改变过去强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要善于创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氛围,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施探究时, 教师也许会遇到学生的挑战, 这时一定要冷静, 如果教师为维护“权威”给学生当头一棒, 就会摧残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保护学生“不畏权威”的思想, 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造型人才的可贵品质, 应该支持这种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中要顾及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 我会让学生自愿组合, 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气氛更轻松, 更热烈。但由于性格上和学习层次的原因, 有的同学在一组, 会不利于顺利展开讨论, 也不利于互相学习和互补提高。这时, 我会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 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还体现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3. 注重探究过程。
探究式语文教学不管采取哪种模式, 都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而非结果。因为学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培养了探究的能力, 体验了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通过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恰恰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原雅丽《.“新课标”下语文探究式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2]万庆新《.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初探》[J]《.河南教育》, 2006年第2期.
中职语文教学创新课改探究 篇9
一、张扬个性, 锐意创新
学生从初中来到中职学校后, 很多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好奇、崇拜、逆反, 这差不多成了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这个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 保护好奇, 引领崇拜, 消除逆反。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肯定, 需要鼓励, 喜欢表扬, 这时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适时发现他们的特长, 思想的闪光点, 思维的灵动处, 为他们喝彩, 这样就能使学生张扬个性, 唤醒他们因自卑、受打击以及失败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曾经泯灭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情趣, 使他们在课堂上满怀激情。欣赏也是相互的, 教师欣赏学生, 学生往往也会因此而崇拜教师,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形成赏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形成成长动力, 形成教育合力, 使学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善于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保护每一个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当然, 鼓励喝彩要有度, 要因人因时而宜, 不可盲目泛滥。此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大胆地自立自主, 大胆地帮助别人, 大胆地发现新的东西, 表现独有的创造能力。这样教育教学就会良性循环,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近生活, 创新课改
如果文本和教学设计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课堂教学必将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最终要回归生活, 忘记或漠视这一点, 就会本末倒置, 一切对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考量将变得黯淡无光, 毫无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更应该打破传统观念, 尽量关注热点, 从备课、导课、理解赏析课文到布置作业做到贴近生活,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样教学才会有所突破, 才会有全新的收获。让语文走近生活的方法有很多, 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兼收并蓄, 择优而用。一是知识理解生活化。教师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与生活连接, 把文本或变成一幅画面, 或变成一部历史, 或变为一个生活的场景, 或变为数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并让学生试着用简要语句口头表达出来。文本就是生活, 课堂更要走近生活, 教师树立起这种意识并适时引导, 学生才会学以致用, 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二是语文学习个性化。生活更多时候是个性化、多样化的, 学习也应如此。如对语文词句的识记、篇章段落的理解,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释、去识记、去发挥。同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抽象记忆、形象记忆等多种记忆方法, 久而久之, 日积月累, 学生就会学以致用。三是西方生活东方化。东西方人虽然生活的地域不同, 但生活内容也有很多相似的方面, 如音乐、绘画、体育等方面, 或者争取自由等方面, 这样学习中遇到相关词句及内容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如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和篇章《我有一个梦想》《敬畏生命》等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四是古代生活现代化。古代人和今人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 但生活情状也有不少相类之处, 如一些地名虽有名称变化, 但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却不会改变, 遇到这些词句及内容就可以和人文生活联结起来去对照理解。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及篇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时就可这样进行。五是人物对话角色化。西方人信仰宗教, 思想开方, 东方人尊崇儒学, 情感内敛, 在语文篇目学习中把握了这些文化生活及民族心理的特点, 文章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现有水平, 走出教材文本的范围,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考虑、解析, 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实例、历史、新闻等入手, 灵活处理教材, 使之具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人文关怀、科技含量, 使语文课堂走近生活, 回归自我。
三、比较汉语和英语, 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
汉语表意, 词汇丰富, 意蕴深婉, 如同牡丹花开, 芬芳灿烂, 富贵风韵, 大气磅礴。而英语表音, 自然流畅, 科学严谨, 不禁让人联想到郁金香, 花香扑鼻, 清淳四溢。两种语言或表意或表音, 各有特色, 都具魅力。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文本的听说读写, 翻译理解, 比较欣赏, 感受英语的诸如率真之情, 体味汉语言的诸如婉约之韵。这样从语言本身出发, 让我们和学生一同去感受语言的美, 进而感受情感的美, 生活的美, 文化的美, 文明的美。如教学汉语《项链》时, 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英文《项链》, 指点学生品味两种语言各自在表达、观念、情理上的特色。如此, 我们的课堂将会生成诗情画意, 将会绽放异彩, 美不胜收。所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适量地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 既能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意象和精神,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且还能使学生情感愉悦, 得到创造美的享受。
四、与“你”同行, 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 唱独角戏, 当传声筒都要不得, 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当演员演绎文本, 甚至去做导演, 合作学习。学生能看懂学懂, 教师何必婆婆妈妈,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引和指导学生, 是带着“你”向前走, 与“你”同行, 从而与时俱进。教师不能总是放心不下, 不能总是牵引束缚, 不是牵着“你”的手, 更不是带着镣铐跳舞。牵和扶, 依然没有跳出传统教学方式的窠臼, 它是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 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 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发现学习。基于此, 我在备课时总是想自己是怎样自觉自学的, 然后在课堂上现身说法, 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学会学习。这样,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养成,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能达成。
总之,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精心探索, 不断总结经验, 及时改进方法, 时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时为学生的独创的想法喝彩, 不断进行教学革新, 使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发生了变化,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尝试赏识教育, 为学生喝彩;让语文走近生活;比较汉语和英语, 感受汉语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实施
一、抓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1.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学习了“洋思”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减轻了师生的学习负担。课前指导学生:“两看,一学,一提,一练,一设计。”两看就是看课文,看课后练习。看课文,就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懂课题的意思,看课后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重难点。一提就是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疑难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自她感悟的重要途径。一学就是自学生字,自主理解生词大意。一练就是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题,或者是回答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一设计是在第二课时进行的,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参与的好方式,鼓励他们设计有创见的练习,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学生兴致高,效果好。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2.开展公开课讲课活动,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
公开课展示,对教学设计、说课、教后反思进行评比。展现每个教师课堂风采,促进教师教学相长,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公开课展示制度化,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树立没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学思想,转化学困生、提高中等生、发展特长生。要求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扎实做好每个学生的培优、转化工作。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提问、板演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坚持利用课堂中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后进生的自学情况,后进生的作业批改也优先批阅,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单元清。排座位时坚持优生与后进生搭配,便于兵教兵。在课堂上老师及能注意优生的培养,更能照顾到大多数的中差学生,实现了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抓实教研基础,夯实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业务学习与培训,是转变教研教学观念,培养研究性教师的首要途径
要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教研意识,经常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学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通过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有较大提高,教研意识浓烈,并掌握了教研活动的多样性,并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教研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的行为发生在课堂,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落实在课堂,这样的教学研究效率,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2.组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研究使教学中诸多的焦点问题得到了解决,如案例研究、同课异构、教材研究、问题研究等,其中课题研究和问题研究、“自主实践、协助研究”在校本研究中效果较为突出。利用问题研究方式解决了“如何进行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方式和效果赢得了镇中心学校和各校的好评。并且在县级校本教研培训中展示了“如何发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的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取得了广泛好评。
三、抓实学校综合发展的动力——评价工作
1.教师评价
为搞好课改理念下教师评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制定方案。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行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
2.学生自评互评
学生自我评价时,老师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有自评的勇气,只要能认识自我就行,只要学生能认识自我,就能通过自我教育来发展自我,完善和提高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时,写评语也是学生间的一种互评方法。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养成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3.家长赏评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也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和教育。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让家长参与听课,或让家长查阅学生作业、从中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究 篇11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过于被动;通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的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以及缺乏独立思考。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推行,教师要转变过去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直观而又生动的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新课进行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借助多媒体能够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当中,再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散思维,能够实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更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进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的求异性。目前,很多学校都将合作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互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发言,并且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很多,教师应当充分抓紧机会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比如,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作业,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另外,教师不仅是以为引导者,而且还应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三、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如何设计提问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后,当我在问学生:你有什么美好的心愿要送给善良的月亮姐姐时,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有的说:我想折好多纸星星,挂到天上和嫦娥阿姨做伴。有的说:我想登上月球,看看她到底长什么样子。还有的说:我想和嫦娥一块儿美化环境,绿化月球……言语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与思维产生了真实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小学语文课是堂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老师要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课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学过程,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尾,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五、重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布置作业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作业布置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作业,然而这时候时间有限且匆忙,教师没法讲述详细,学生也没法听清,并且由于占用学生课后休息时间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业完成的效率显然不高。如果能在课前将作业布置下来,让学生明确只有认真课堂讲解,才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有了这样的信号,学生就会听得很认真,作业完成的效率自然也就高很多。
然而布置作业不能随随便便,对待所有的学生都布置一样的作业往往没有针对性。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分层进行作业设计,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能力。而作业分层,就是为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跳一跳都有可以摘到“桃子”,使作业处在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
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尝到作业的甜头,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形成作业上的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作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从传统的“作业即按老师的要求巩固课堂上已经学过的知识”这一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白作业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能力、掌握知识,作业过程完全是自我学习过程。另外,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检测、自我激励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好时期,只有这种符合变化的实际的形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人。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是落实新课标的体现,而且也是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本文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转变教学观念及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以趣结尾,余音缭绕;重视作业布置的科学性。
【语文课改评价探究的论文】推荐阅读: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05-17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论文08-02
新课改的学生评价分析论文05-19
课改下语文知识的教学10-22
课改背景下的语文作业06-25
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05-14
新课改下的语文学习08-13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09-20
初中语文课改07-27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观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