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2024-09-11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共12篇)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1

无锡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上课、说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四月十日、十一日在锡师附小体育馆举行。我市、区卜相桂、匡金龙、焦肖燕、邵茹英、郭庆松、董伟星、沈晓东和李振云等8位小学数学教研员分别上了8节小学数学课,许光新、周逸君、谢惠良、钱阳辉、张盘荣、程继德、顾万春和许禄生等8位兼职教研员一节一节说评了这批课。我市一些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局局长、教研室主任和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约50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体现了课改精神、《标准》理念,展示了教研员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怎样构建符合理念,符合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体系,怎样荷实“三维”目标,怎样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怎样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处理好继承发展、理论实践、目的等一些关系,这次活动给大家不少有益的启示。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进一步学习课改的精神,《标准》理念,推动了我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健康、特绩的发展。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活动探索了课改背景下怎样做好小学数学的教研和科研工作。怎样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怎样使数学研究这种专业探讨活动变成教研是与教师的一种学术对话,一种平等交流、一种积极互动,怎样转变教研方式,把交往对话、协商、学习、交流、互动机制引入教研活动,怎样的教研活动最有成效,怎样的教研活动最受教师欢迎,这次活动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

省教研室小特幼教科科长王林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并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2

一.教师培训是关键

1.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应在自修反思的基础上, 加强案例式分析、参与分享教学诊断、强调合作等工作, 使教师在做中学, 在实践中领悟, 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 实践中总结, 总结中提高”的成长道路, 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 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 投身到新课程的改革中, 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 制定出阶段性学习目标, 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 在自修自研的基础上对照自我发展目标,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 并在同学科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 使教师既研究了自己, 又分享了别人成长的经验, 提高了反思能力, 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能。

2. 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提高自身素质, 就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参加培训, 更新观念, 增长知识, 提高技能。如主动参与教学研究, 以教研组为主要载体, 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 努力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 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做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实际的教研中, 还可以打破教研组形式化的倾向, 突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以“问题研究”“专题研究”等不同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明确要求教师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要善于从教学中、师生交往中产生一些现象、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合作研讨意见中扑捉有价值的问题, 要善于把问题归纳、提升为自己的小课题。教师们在交流时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如在英语教学中是注重兴趣的培养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不高,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上如何使用评价性语言;课堂气氛活跃了, “双基”抓不好怎么办等等。在教研中教师们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困惑, 与同伴合作, 加以加以解决。

3.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学习交流提供平台。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组织教师参与网上论坛,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心得体会、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随感等, 组织学习、制作个人网页。

学校即使在经费极端有限的情况下, 也要多方筹措资金, 主动创造条件, 提供便利, 积极选送教师到省、市去参加有关课改的培训学习。实验年级的教师均参加了市进修校组织的新教材上岗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培训和学习, 进一步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高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性认识。

每学期还可定期组织师德演讲、课程改革实践阶段交流等, 使阶段性学习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运用, 实现资源共享。

这些活动的开展, 能够极大的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育理念是基础

围绕“学习新课程, 构建新课程, 尝试新教法”的目标,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 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让每个教师将新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 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 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 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 教师的要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 进一步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的思想, 树立学生主体观, 贯彻民主教学思想, 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观点,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 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 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将学生的自主、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使获取知识, 学会学习, 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 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其局限, 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 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开阔了学生视野, 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 积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以外、学校以外, 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密切联系。

三.方法改革是重点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并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时教师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激励的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初一年级有的学生课外认了很多字, 能读浅显的课文, 熟悉很多的广告……对这样的同学, 老师大加表扬, 追问学生怎么知道这么多信息, 孩子能说出很多很多, 有的孩子说是从电视中认识的, 有的说在课堂中学过……这样, 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重视了从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教师又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很多同学都学着去做,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中, 教师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方法的培养, 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去探索, 去创新,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到要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也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使用信息的素养。

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讲台,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中, 教师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 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 健全学生人格, 完善学生个性,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 表现欲强了, 但学习不够扎实, 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 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 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 但学生中两级分化却日趋严重。

3. 有时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4. 如何缩小由于新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而造成的教师之间的差异?

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专业才能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 教育应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 保持与时俱进, 为教师的发展而学, 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校在课改实验中锻炼教师, 正逐步建立起与新世纪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同成长。

随着课改的深入, 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 思维活跃了, 学习兴趣浓了, 学习信心增加了, 情感态度、健康个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 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 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 成为情不自禁的从心灵深处, 流淌出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新课改呼吁与教师同行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效课堂;杜郎口模式

2010年10月,县教育局组织本校领导及部分老师分批到杜郎口学习了杜郎口教学模式,并分教研组观摩了教学光碟。全县整体推广杜郎口课改经验,要求老师学习并开展杜郎口模式教学。一时间,杜郎口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在各个中小学校展开,老师们都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带着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好奇及学习渴望,我们学校还组织教师到县二中去观摩学习,其中一位资历较高的张冰梅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荔波二中张冰梅老师的一节“高效课堂”“杜郎口”教学新模式示范课后,感触很深。张冰梅老师的课堂展示环节,就像一场精彩的戏,能将所有学生都吸引到课堂这个“舞台”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剧本”里来,让每个学生的才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后座谈得知他们学校实行“高效课堂”“杜郎口”教学模式的时间不到两年,可他们的教学效果却很显著。她们班去年初三毕业班的平均分达到137分,她说这都是受益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以前的老师上课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深怕学生听不懂,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她嗓子都哑了,半年前刚动过手术。现在好了,“杜郎口”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只讲10分钟,剩下的35分钟留给学生去展示,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老师上课比以前轻松多了,学生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我觉得学习杜郎口主要还是贯彻少讲精练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贯彻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主体模式。因此,我开始学习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章节自己去归纳一下本章书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认为的考点和平时做题的经验和平时做错题目时提醒其他同学要注意的地方,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是学生对归纳知识点的兴趣更浓,课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上台分析课本的章节,效果一般。经过半年多的摸爬滚打,每一次的教学观摩,一次次的总结经验,我终于带着这种心动可以把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带进我的课堂了。课堂的学习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小组长负责带领组员分工合作学习,并协助老师检查组员的预习、背书、收作业等工作。

实践了一个月,效果还算不错。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小班委们给同学讲作业时有模有样,以前一说话脸就红的同学敢发言了。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回想起来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少部分同学不动脑筋、偷懒耍滑等着其他同学的发言,然后来个鹦鹉学舌应付发言。第二,小组里的分工还不够明确细致,这也是导致有人偷懒的原因之一。第三,对预习还重视不够,展示过程中生成的精彩不多。

这些不足既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老师要加强预习的设计和引导。第二,小组里的分工还要再细致一点。第三,课堂上,老师巡视指导时要多观察指导不动脑筋的同学,加强引导。

是新课改,与我一同前行;是新课改,让我成为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课堂展示是杜郎口模式的一个亮点,以一种“疯狂”的形式吸引着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的胆子变大了;自主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张扬了。这一切,却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自信、要自强,还要时时自省,时时学习有效方法,适时学习更多地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引领孩子们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物理试卷与新课改同行的内容 篇4

1.加入亲切、热情的话语,体现人文的关怀

如“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学期中你一定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增长许多新的本领,现在正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刻,有信心吗?带上你的自信与认真出发吧!”,“同学们,马上就快毕业了,你一定想在毕业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吧!请你试一试下面的试题。”,“细心,有障碍。”,“此处地雷多,希望你看清要求,以免触雷!”,“加把劲,快成功啦!”,“相信你一定……”,“老师盼望着……”,“你会是好样的。”,“你一定会有优异的表现。”等等。这些亲切、热情的话语能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考试的厌烦、畏惧,使学生乐于考试。

2.试卷题型改头换面,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青春与使命同行(青年教师演讲) 篇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与使命同行》。

说起青春,我想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说青春是浓墨重彩的画卷;也有人说青春是跌宕起伏的诗篇。青春究竟是什么?一直有一个问号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直到2010年,20岁的我带着青涩与懵懂,来到了xxx中学。五年来,在这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中,在与很多优秀老师共同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才真正懂得了青春的真谛。青春是无私奉献的情怀,青春是敬业乐业的精神,青春是对教书育人神圣使命的担当;青春是责任在肩,是“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薪火相传。

xxx老师,从教三十三年,他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梦想,谱写一个又一个华美的篇章。凭借着对实验学子的满腔热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坛奇迹。他曾在十二年间,培养出了四名理科状元,先后将十八位学子送入清华、北大;也曾连续五年,所教班级化学高考平均分位居通辽市第一,其中三年甚至高出全市平均分12分之多。然而,在这辉煌成绩的背后,是他鲜为人知的默默付出。从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周老师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业务上,心无旁骛,痴迷教学。早晨天刚蒙蒙亮,他已经来到校园,夜色已晚,他又埋头在书山题海中备课批改试卷;他把学生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小心翼翼的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一年又一年,青丝变华发。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讲坛,奉献给了学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梦。

xxx老师,有一次扁桃体发炎,已经化脓了,不能说话,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医生要求她至少住院三天。但她在医院始终惦记着自己班级和学生,刚输完液就偷偷地从医院跑出来,回学校开班主任会了。看着她瘦弱的身影,强忍着病痛给学生讲课,为学生不停地奔波忙碌,我深深的被打动了。

xxx老师,在生孩子的前一天仍然坚守在讲台上;xxx老师曾打着点滴给学生上课„„这样的老师太多太多。他们让我感动,让我尊敬,让我懂得作为教师应肩负的责任,让我懂得了青春的使命就是无私奉献。“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会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讲台、奉献给学生;粉尘终将染白我们的双鬓,辛苦也许会压弯我们的脊背。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在这块无垠的教育沃土上,将自己的生命之树,深深扎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默默耕耘。虽然,我们平凡;也许,我们清苦。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三尺讲台挥洒人生的豪情,收获“桃李满天下”的欣慰,拥有莘莘学子用祝福化成的最美彩虹。

让青春与使命同行,需要坚守,更需要爱心和智慧。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将坚持立德树人,用爱心热心耐心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将与时俱进,刻苦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将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用智慧将青春化为春蚕的丝、红烛的泪、园丁的梦,用芬芳的桃李描绘锦绣大地。

一滴水落在沙漠里和落在海洋里是不同的。落在沙漠里是消失,而落在海洋里则是融入。我很庆幸能够融入xx中学这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大家庭,使我对人生、对教师、对青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人的青春是有限的,但我们选择的事业是常青的。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青春传承于学生的生命中,青春才能永恒!我无悔于我的青春,无悔于我的选择。“甘将心血化成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我要让青春梦想在学生身上薪火相传,要让青春在坚守与奉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要让自己的青春与光荣使命同行!

教师与书同行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各位老师一起来探讨读书,说到读书,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因为在做的各位老师都是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苦读,跨过无涯的学海,才来到了教育这片热土的。可以说,我们都走了一条读书成才的路。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给勾起大家往事的回忆,对青春的怀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前几年翻到一本旧笔记,发黄的纸页上写着这样的诗句,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熟悉的诗句,发黄的笔记一下子把我带入到对读书的美好回忆之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在他们尤其是爸爸的影响或者说强迫之下,我也爱上了读书。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每天一大早,爸爸都要叫我起床随着他的学生一起出操,我们会在半道上的一座小桥上,等着那一群大学生返回,这时爸爸会教我背诗词,那时我还不太认识字,都是爸爸一句句的讲解后,再教我背。我们一起读离离原上草,读无论平地与山尖,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今记忆中的诗句已经变得模糊,但对诗歌和读书的热爱却永久的保留下来。

中学时代,就会自己选择要读的书了,我和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一起读简爱,红楼梦,读三毛,席慕容,读金庸当然还有琼瑶。我们在一起你争我抢的发表自己的高见,把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读呀,背呀,忙的不亦乐乎。当读到席慕容的“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已启程”那种无法言语的悲伤使我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对青春和未来的期待和不安。

工作之后,我所读的书籍更多的是与教育有关。比如儿童心理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益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也在无形中指引我从一个小县城,来到洛阳市,我所执教的优质课,也在省市,国家频频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得益于书籍。但令我感到惭愧的是工作以后所读的书就数量而言和学生时代是根本无法相比的。在繁忙的工作中,我陷入分身无术,没有时间读书的困惑中。

相信在座的各位也与我有同感。每天的时间的确被大量的工作任务挤占,或被许多琐碎的事务分割的支离破碎。以我自己为例子,我每周上13节课,也就是每天2~3节课,需要2~3小时备课,2小时处理作业和有关学生的事情。另外,还要上晚自习辅导课。每天在校时间里,除了备课、看教学参考资料以外,是没有时间读其他书籍的。课余时间身心疲惫的我们还需要休息、忙家务,以及适当地娱乐一下。周六、周日还要值班,还要忙家里的众多琐事,留下能读书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找到没有时间读书的理由,对于没有时间读书我也感到心安理得。知道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个榜样,他教我解决没时间读书的问题。他是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奥斯罗,这位博学的多领域专家,被人称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终身与书为伴,每天睡前一定要读15分钟的书。15分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算一算这样读书的帐目,相信大家会和我一样吓一跳,假如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那么15分钟就能读4500字,一周能读3万多字,一个月13万多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160万字。奥斯罗的15分钟,经半个世纪从未间断,阅读了数量达一千多本的书籍。试想,如果我,如果你,如果我们一生中能好好经营这15分钟,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一生能够善待15分钟,何愁没有充电的数量和质量?

事实上,我也发现即使是在一天安排的满满的时间表中,也会有不止15分钟的空余时间在什么地方藏着,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利用。用心并不难,关键是恒心。再精巧的方法和再伟大的计划,离开恒心,都会成为梦幻泡影;

奥斯罗的15分钟,给了我启示,我把每天的读书时间相对固定下来,并且努力坚持它。这样每天的其他空余时间就是额外的收获了。每天有固定的读书时间可以保证我有稳定的“精神收入”,在此基础上,再随遇而读,就是“创收”了。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7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 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 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 用简单的案例分析, 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 起到普法的作用, 效果很好。受此启发, 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 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 (试行) 》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 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 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 在开设校本课程时, 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 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 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 又把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找出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 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据此, 确定了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思路和目标。即立足于高中学生的生活,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 以及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导向作用的具体案件实例;注重分析, 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渗透基本法理精神, 使学生在素质养成中融入足够分量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意识,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把握选择性和灵活性、简约性和通俗性的原则, 精编教材

《意见》还要求“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 应注意精选内容, 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 通俗易学。”在基本理念和思路的指引下, 我设计的课程主要内容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介绍、三大基本法的讲解。考虑到法律的实践环节, 又增加了实用法律文书的书写、律师制度的简介。在教材的编写中, 我参考了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教材由理论介绍、相应的案例和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同类案件这三大部分组成。

编完民法部分后, 我就根据所编写的教材来上课。第一、二节课学生热情很高, 效果也不错, 学生熟悉了这个模式后, 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的常态中, 这违背了我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初衷。

我开始新的尝试:先呈现案件, 让学生自由评说, 让他们先把对案件的理解说出来, 再举案说法, 来看看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法律的规定之间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 经过这样的讨论, 加深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再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 就能把案件分析得比较到位了。

由于“举案说法”这种新模式的成功, 我投入到第二轮教材的编写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 我设计了问卷调查, 了解了学生对哪些法律知识感兴趣;研究少年法庭公开的一些案例, 给学生以警示和防范;从报纸、网络中搜寻相关的案例, 把搜来的案例进行改编, 与所讲的法律条文更相匹配;还专门学习视频剪辑技术, 更好地展示相应的资料……诸如此类的尝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积极展开教学实践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 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 必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实现教学目标。

1.突出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注重实践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比如, 介绍起诉书的书写后, 我呈现了一份自己2005年接到的北仑区人民法院的起诉书副本, 是物业公司状告我本人不交物业费。学生一看, 起诉书中的被告是我, 顿时来了兴趣。于是, 我就请学生帮助我根据起诉状的事实和理由, 逐条进行答辩, 书写答辩状。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必须出示相应的事实和理由, 说明不交物业费是因为物业公司没有尽到义务。比如, 阁楼渗漏、公共设施损坏, 物业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公共维修费的使用收支从未公示等。向学生解释后, 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起写好答辩状。

等学生准备好了答辩状, 我就把当年自己写的答辩状跟学生一起研究, 看看各自的答辩状有何异同, 探讨不同之处怎么改才能更符合法律条文。

最后有学生关心, 当年法院是如何判决的, 当告诉他们, 最后的结果是物业公司及时进行维修, 交1/3物业费时, 就有学生感慨, 今年自己家白白多交了物业费, 因为房屋也有渗漏。我告诉他, 《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才开始施行, 规定了如果物业达不到《物业标准》, 业主可主张物业违约承担违约责任或解除合同;如果物业不违约, 业主应当支付物业费, 所以没白交物业费。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使课程注重实践, 突出了它的实用性。

2.加强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中, 通过“举案说法”“案情简介”“大家说案”等方式呈现具体的案例, 让学生针对某一案例, 谈谈自己的看法, 也让学生尝试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你是此案的法官 (受害者或辩护律师) , 你将如何辩护?依据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 引导学生投入研究案情, 分析案情, 寻找法律依据的过程中, 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另外, 教学中也较多采用多媒体等音像资料, 给学生直观的影像,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3.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把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 在讲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时, 通过案例分析, 讲清了两者的概念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 谈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例子, 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如何区别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就被提了出来, 也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把两者加以了区分。通过这样的预设, 关注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能力。

4.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采用常规的班级授课外, 积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 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参观庭审的过程, 了解庭审的程序;组织模拟法庭,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讲了法律文书的书写后, 指导学生就具体案例书写起诉状、答辩状;邀请律师到学校讲座, 具体讲解律师资格的取得、诉讼业务、非诉讼业务等。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 使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建立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1.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 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我制作了选修课学生反馈表, 请学生谈谈对《青春与法律同行》选修课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选修课《青春与法律同行》最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就是“法”, 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 为此增添不少乐趣, 而且可以提升相应的素养能力。在课堂上, 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怎样分析、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在反馈表中也有一栏是请谈谈你对任课老师的感受, 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话语去解释复杂事物, 但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组合来模拟中小场景的案例, 从实践中获得更加深切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反馈, 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 让教师了解学情, 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课程和教学的反思。

2.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不用笔试方法评价学生,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 学生书写的起诉状和答辩状;查阅《物权法》, 掌握有关担保物权的法律条文所形成的文本;观摩庭审时的庭审记录;上课时的课堂笔记等都是评价的具体内容。在实践环节中,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

3.重视实施的过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有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 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安排, 教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比如, 《青春与法律同行》根据18课时的安排, 具体分配给教材的六章。同时对教学过程也要有详细的记录, 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实践中团结协作的情况等, 用以丰富学生的教学档案, 做出过程性评价。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8

关键词:激发;主动参与;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097-01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肯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不“活”。究其原因是他们成天在被动而拼命地记、背、练、考物理,而不是主动地“做物理”。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就成了物理教师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要求的。那么如何才能使物理课堂“活”起,让师生共赢呢?我认为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课堂沉默的原因

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课堂教学,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也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当然也成为了师生交流中沉默的另一主体。

1、学生自身的原因。课堂上出现沉默现象,我进行了反思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情况。发放问卷242份,收回问卷242份,均为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平时上课经常举手回答的占1.7%,有时举手的占20.2%,从不举手的占28.9%,很少举手的占49.2%;老师提问后,马上思考,快速作出反应,并积极发言的占7.4%,会思考,看见别人举手才敢举手发言的占16.2%,会思考,但不举手发言的占75.4%,不思考,也不举手的占0.8%;学生不参与回答问题的原因,怕回答错了同学答话的占41.7%,不想举手的占10.3%,不敢举手的占43%,不知道的占5%;喜欢的老师类型,民主型的占11.2%,严厉型的占11.2%,慈祥型的占21.9%,朋友型的占55.2%;上学自主回答问题最踊跃的时期是,小学低年级的占27.7%,小学高年级的占41.7%,初中的占30.4%。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并不理想,与他们的成长、课堂氛围、教师的类型等有一定的关系。

2、教師的专业水平、能力。俗话说:“学生需要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熟练掌握,同时具备较广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如果教师对知识的储备不足,在进行教学时就显得不够深入而显得单薄,学生听起就会乏味,从而导致学生课堂的消极沉默。但如果老师的知识储备充足,讲起课来就能运用自如,能深入浅出,能赋予课堂幽默,课堂气氛就会活跃。

二、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1、游戏激趣。古语说得好:“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游戏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手段。通过游戏,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善学、乐学、好学。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插入有趣的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时,让学生玩一个传游戏,每一小组第一个同学写一诗句,然后小声告诉下一个同学(不能让其他人听见),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同学将听到的句子写成文字,传的快和正确的小组获胜。让学感受声音的传播。又如在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吹硬币比赛,分成几个小,水平方向吹硬币,用米尺作障碍物,单位时间吹的次数最多的为胜。学生在玩中学,兴趣较高,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课堂顿时活了起来。

2、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真正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活动,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活动、合作、反思”为中心的教学。

陶行知说过:“学生必先亲其师,而后信其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我是这么做的:通让学生当好老师的助手,在发放试卷时,可以让学生主动来帮助其发放。在做演示实验时,都让学生主动来帮助演示,几个同学共同完成,收回器材时,让学生帮助拿回;平时多给学生辅导、走近学学生与他们交谈,做良师谊友,学生对老师有接触,没有畏惧感,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3、教师注重提问技巧。教师的提问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有参与的机会,即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的提问涉及的范围不能太窄,这样就限定了可回答问题的学生范围,大部分学生无事可做,不能有效的参与课堂,引起学生的沉默。

提问后要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要怕担误时间,或教学任务完不成,就打断学生的思路,直接给出答案。并且在学生的回答后,给学生的正确部分给予充分肯定,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补充。否则,学生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失去和教师互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堂“活”不起来。

4、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生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导致老师、学生都没有踹息机会。然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活动则是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采取多种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学方式单一,课堂就会变得沉闷。

5、加强实验,尤其是非常规实验教学。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说要上实验课,学生很兴奋,就算不进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激情高涨。如在讲声音的产生内容时,你们能用手边的物品产生声音吗?顿时教室里发出各种声音,有敲桌子的声音、拍手的声音、拍书的声音、敲打文具盒的声音、还有唱歌的声音等。学生很活跃,参与度很高。在讲压强时,让学生将手压在一端削好铅笔的两端,学生体验,谈感受,都很勇跃发言。当然像这些用生活中、身边的物品来做的非常实验很多,学生很喜欢,能很好的激起课堂的学习氛围。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我们只有努力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采用物理学习的新方法,在“玩”中学物理,在“悟”中弄清原因,在“实践”中明事理,学主动地“学物理”,爱上物理,物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陈 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9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做国旗下讲话,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文明与我们同行

众所周知,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生活在这个文明国度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秉承中国的文明传统,做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中国人。

相信同学们的耳畔还经常回响起这样的声音:“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不用说,你已经猜到了这是央视为迎奥运而做的公益广告,它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啊,讲文明,树新风,第一时间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离文明到底有多远?

是呀,我们离文明到底有多远呢?看看我们校园里,有多少行为与文明相去甚远——刚刚清扫过的校园,不时可见同学随手扔下的垃圾;课间,楼道里时有同学高声喧哗,追逐打闹;校园漫步,与老师相遇有同学却旁若无人;餐厅里,就餐挑三拣四,剩饭剩菜倒满垃圾桶;宿舍里,衣物摆放杂乱无序;熄灯后,嬉笑打闹屡禁不止;更有同学为小事争吵,与生活老师争执……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承认文明离我们真的很远。

那么,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文明是遇见师长时的一声问候;是同学与同学间的友善相处;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相助;文明是不小心碰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废物放入垃圾箱的举手之劳;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自觉按时的就寝;文明是轻声慢语不影响他人的休息;文明是被褥衣物叠放整齐的美观;文明是洗漱用具摆放的整齐划一;文明是节约用水、是安全用电;文明是对宿舍里一切设施的爱护;文明更是以学习为荣的`进取精神……

苏外明确把培养国际公民作为育人目标,一个国际公民除了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外,更应该从举手投足间显现你健康的心理、文明的素养,高雅的气质。我们只有注重自己文明习惯的养成,修身养性才可能立足于未来的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国际人。

如何建构有效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篇10

摘要:在幼儿园中,师幼互动是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最核心的人际互动,它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幼互动是双向的,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幼儿的主动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师幼互动观。人类进入21世纪,优质的幼儿教育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与幼儿之间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幼互动,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幼儿教育的方式,反映着教师以何种身份面对幼儿,体现着幼儿的主体性是否受到尊重。可以说,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优质师幼互动的建构成为实现优质幼儿教育的关键。

一、引 言

对幼儿来讲,师幼互动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为师幼互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早上来园到晚上离园,从入园到毕业,师幼互动的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对教师来说,互动是师幼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建构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同样是受益者,因为互动不断刺激和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触发思考,得到成长。对幼儿园来说,师幼互动行为的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师幼互动的状况是幼儿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反映,提高师幼水平与提高幼儿园质量有着极高的相关度。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互动

互动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从两个构成的字来说,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一直以来在思索“互动”按照词义上来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相互作用,有积极的过程,也有消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显然消极的过程以及消极的结果都不是我们的追求。因此,互动应该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基于课程内容、操作材料、人际交往而引起的认知、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师幼互动”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师时时都要保持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关注幼儿,把视线保持在和幼儿统一的水平上。要让幼儿随时看见教师的眼睛,在这种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互动中,使幼儿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一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让每一位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师幼互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师幼互动”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以下问题: 1.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师幼互动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无论是在互动的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重视。不管是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是生活活动中,教师作为发起人的互动比例要远远高于幼儿。

2.教师不重视环境氛围对互动的影响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扮的角色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在教学时,教师能适当的结合教学需要,给幼儿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对有效互动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可是一般教师除了在重要的教学活动时,如公开课,评比课,观摩课„„注意环境的布置外,其他时候,教师是不愿动手动脑的。﹙二﹚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幼儿身心处在积极的状态中,但由于许多原因,造成了游戏中教师和幼儿互动的障碍。

1、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兴趣被限制

现实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教师在组织游戏,给游戏限定了太多的规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儿童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我们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做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案例:大(2)班的幼儿在户外活动时,自发性的组织了一个游戏“购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准备超市里的东西,等待客人来购物。游戏场地的旁边是一块空地,平时是幼儿园的种植角,有个幼儿突然想到要用泥巴来捏成饺子,包子等物品。许多孩子也表示赞同,于是动手做了起来。该班保育老师看见后,严厉地训斥幼儿:“你们怎么玩泥巴?脏死了,全部把手上的泥巴丢掉,然后去洗手,平时我是怎么教你们的?不要玩,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只好在教师的威严之下依依不舍地丢掉手上的东西,这个游戏也随之结束了。其实,幼儿是凭借游戏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的持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师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游戏水平。

2、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游戏本身的价值

许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往往更多的处于主动者地位,尤其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做为组织者,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她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且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局限于将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游戏本身的价值;只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让幼儿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机械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案例: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天生的死敌,而中班幼儿在玩“猫和老鼠”的游戏时,孩子们可不想按照这个人人皆知的常规来玩。他们都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就创造老鼠和小猫是好朋友的游戏情节,可是教师立即摆出生活中的框条,说这不符合常理和科学,并不让幼儿再玩这个不合理的游戏了。在这里,幼儿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展开游戏,而是教师硬性地规定幼儿要把一定的知识,道理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这种被异化了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一起被窒息了,游戏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价值。

3、在游戏中教师消极反馈行为居多

幼儿的游戏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与介入,教师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等。但是有的教师看到幼儿出现一些相对不适当的行为时,也不经过了解情况,就直接责骂,批评幼儿。案例:有几个中班的孩子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游戏情节进展到“警察”去抓“小偷”,“小偷”拼命挣扎,“警察”和“小偷”打了起来时。教师看到了急忙拉开他们,还骂他们一顿,也不给幼儿解释的机会,还叫孩子不得胡闹,我们都知道,他们进行的就是角色游戏,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此情景,于是就在游戏中把这个情景加以想像并再现出来,幼儿的“打架”行为,也只是游戏的需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介入,使得幼儿的游戏受到影响,严重的打击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幼儿活动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正确对等幼儿自发的游戏。﹙三﹚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现状

生活活动是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外,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午休等一系列行为,是对幼儿以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这时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内容与《纲要》要求相差甚远。

1、情感互动少

不少教师受幼儿年龄小不懂事,需要教师管教的传统观念影响,习惯于单向向幼儿发出“指令式”,“训斥式”,等强制性互动要求,并习惯于让幼儿被动接受回应,也影响了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建构。再者是师幼缺乏情感交流和教师支持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生活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非常少,只是教师一味的指挥和幼儿的执行。教师对积极情感支持的也重视不够,而且也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在师幼互动中,师幼间直接以情感交流为主的有意识互动是非常少的,即使是幼儿也很少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情感层面的互动。情感的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只有在教师有时间,心情又好时才可能有发展的机会,而在平时是无顾及的。更严重的是,在非情感性内容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有限,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总体效果

2、生活照顾多

当今我国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长辈宠爱,他们长期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的氛围之中。由于家庭环境原因,多数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而且还养成了一些诸如吞咽困难,偏食,挑食,要父母喂食,饭前便后不主动洗手,入睡要亲人哄伴等不良习惯(小班更多)。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中,他们有严重的依赖及被动地向教师发起求助式,求慰式等互动,并期盼教师多向其发起帮助式,抚慰式,赞赏式等互动。这必然影响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从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的互动来看,可以看出在互动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上出现了几多几少现象。也就是由幼儿发起的下对上的请求、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告状等较多,具有明显的上行型特点。而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如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共同游戏,主动替教师做事等较少;由教师发起的上对下的要求,提醒、帮助,指导较多,具有明显的下行型特点。而对幼儿的关心,抚慰,平等的交流,征询和让幼儿帮助做事较少;对幼儿生活照顾较多,留给幼儿自理,自立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独立自主较少;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较多,适时灵活地把幼儿的兴趣和意愿转变为教育内容,引领幼儿进行自我建构较少;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互动较多,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生的互动较少;教师与幼儿集体发生的互动较多,与小组和个别幼儿发生的互动较少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幼儿园班额普遍太大,直接增加了许多纪律问题,教师每天维持纪律就占去了大量时间,而在教学游戏,生活中常常是顾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幼儿新奇的发现,探索的迷惑,提出的疑问,也只能以“啊”,“是吗?”“好”等来回答。幼儿满腔热情得到的常常是教师毫无表情的回应。

幼儿园师幼互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效果,所以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首要任务。

四、建构有效地教师与幼儿的互动的策略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互为主体、教育伙伴式的互动。维果茨基曾提示我们: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单独的学习并构不成教育,一厢情愿的灌输也不构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而幼儿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因此,我们要在幼儿和教师之间建构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和教师在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并共同得到健康成长。

根据《纲要》的精神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必须重视情感的交流,使教师和幼儿于“相溶”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没有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同时,在共同的游戏中,充当良好师幼互动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对自己的角色正确定位,深入、有效地参与到活动中,在玩中、学中掌握幼儿各方面的状况,深入分析、研究,及时作出自我反省,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用心交流,以积极的情感互动为基础。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教师),幼儿会怀有深深的思念之情和亲近之意,而对于害怕的人(教师),甚至连听到声音都感到恐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行为总是有着或浓厚或淡薄的情感特征,在积极、进取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或幼儿,都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互动的情绪高涨,效果也极佳。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放下管理者架子,以观察者、朋友的身份,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是因为幼儿年龄小,有时他的主观感受难以通过语言清晰表达,这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眼神,都是他内心表现,也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不愿开口说话,常以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要求我们以一个母亲般的眼睛,敏锐细致地捕捉孩子的神态情绪,分析孩子的行为态度,解开孩子心头的疙瘩。在忙碌的教学中,哪怕简单地聊几句话,或者摸摸孩子的头,或者递一个微笑的眼神,都能给幼儿的心田吹来一抹和煦的春风。例如:在早上迎接由于生病而好几天没来园的宇轩时,老师简单的一句:“宇轩,老师可想你了!”就使她的脸上显出快慰的神情,当老师伸出手在宇轩的脸上抚摸着说:“咦,小脸蛋更漂亮了!”宇轩羞涩地往老师怀里钻了钻,欢快地和妈妈再见了。教师简单而亲切的询问、抚摸、关注充分表达了对幼儿的喜欢,孩子也感受到被关怀的满足。在互动过程中使双方获得美的情感体验。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交流,使互动双方以爱换爱、用心交流所形成的互动。

(二)教师在游戏中的正确定位。

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没有压迫性的游戏活中,能体现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这种没有心理负担的活动,是有利于师幼间互动和有效互动的,如果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去导演去指挥游戏,或者干脆放任自流,不干预幼儿的活动,那必然影响建立积极的师幼互动,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游戏中,教师扮演伙伴角色和儿童一起玩,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而我们教师感到,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且教师能够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兴趣、需要等,为今后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依据和素材,为发现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提供细致观察的机会。教师要做到:

(一)、在游戏中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环境,也就是一个有秩序、生气勃勃的愉悦环境。它为幼儿所接受,幼儿不再是被动者,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伙伴关系,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互动双方无拘无束地融合在一起。

(二)、教师应在共同游戏中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推进。由于幼儿特定的心理和心理环境,在充满欢乐的共同游戏中,教师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式的语言、动作,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学习为他人着想,给予支持性的鼓励,使幼儿感受成功,充满信心。当幼儿在游戏中流露出胆怯、退缩情绪时,盲目地只是说:“大胆一点就行了!”这反而会适得其反。也许我们试着调整活动环境和材料,给予幼儿逐步递进的方法,使他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会更乐于尝试新本领。

(三)、必须尊重幼儿人格。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的需要,尊重幼儿及其独立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我们更应该注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获取成功感。但这种尊重和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对活动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要通过慎重的观察和判断,利用幼儿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设法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四)、认真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教师在处理师幼互动行为中常出现的主题——告状事件时,首先要分析告状原因,了解事实真相,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抓紧教育契机,恰当引导,给孩子一个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为师者同样可以从师幼互动中吸取经验和养分,逐步提高自己,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幼互动。

首先,在师幼互动中,提高对幼儿的领悟能力。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表面现象、主观意识去判断幼儿的行为,在误解的基础上开启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必然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不断循环的互动,教师以一种开放性的接纳心态,充分了解幼儿外在、内在的行为,聆听童声,保证对幼儿的行为作出合理、积极的反馈,从而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其次,在师幼互动中,提高对教师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在师幼互动过后,教师不妨把互动的过程重温一遍,进行一个小结,一方面,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动作、与同伴间的交往和合作,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进行观察记录,以促进下阶段活动的实施;另一方面,身为教师在互动中的言行,态度是否合理、是否有益于幼儿的发展,经常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改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促使师幼互动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促进幼儿的发展。优秀的幼儿教师在处理师幼关系时,教师的角色是经常变换的,有时候是和幼儿平等的,有时是幼儿的指导者,有时又显的比孩子还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同时,还要注意家园互动,幼幼互动„„充分利用资源,促进良好的师幼互动,以保证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而相信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经常得到老师赏识的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尊,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事物。让我们学会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教育成功的良方。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11

关键词:互动;引导;高效课堂

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处理好两个环节:互动、引导。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授课理念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勉励、督促学生独立阅读,自主识记,独立思考,提高认识,进而做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最终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通过问答,分享观点,合作反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感悟和全面理解,使学生逐步走出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的误区,纠正他们的主观片面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科学、全面、合理方向发展,并逐步成熟。

二、新课改下的课堂应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舞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和学的交往、互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多讲、多教,让学生多听、多记的做法,而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课堂上的主人即学生,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和合作探究的机会、

环境,让学生有组织、有秩序地共同参与,让他们互动起来,合作

学习。

三、学生互动需要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做保障

教师应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每一组座位的安排要方便学生互动探究。如此,有利于教师对课上学生的有效监督,以免个别人不参与互动学习。

对于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可采取随机抽组,抽学生编号的做法让学生展示探究学习的成果。采取赋分制,可以分别累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定期结算,优者小奖,以资鼓励;劣者小罚,以示督促。这样个人和集体荣誉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学生會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高效课堂便会应运而生。

四、师生互动,教师重在引导

课上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有利于知识、思想、经验达成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一篇新的文本,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中《过秦论》一文,对于问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练习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间互动探究,在文本中不难找出作者的观点;第二个问题,则最好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需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

总之,新课改下,创设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断追求的目标,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与引导是目前较有效的学习形式,只要每位有志于钻研新课改的教师潜心追求,勇于探索,定会创设出高效课堂,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

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篇12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 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 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 “爱悠悠恨悠悠”, 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 向笔者抱怨, 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 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 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 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 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 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 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 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 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 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 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 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 而有的人却不会, 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 当作“奢侈品”。

其三, 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 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 影响教学成绩, 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 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 不少教师为“生计”忙, 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面对现实的压力, 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 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 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 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 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 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 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 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 最后整理一下, 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 直接复制加粘贴, 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 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 甚至厌烦她, 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 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 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 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 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 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 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 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 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 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 “不搞科研, 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 不会选择内容。”可见, 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 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 还有一点就是, 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 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 比较清晰, 容易量化, 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 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 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 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 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 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 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 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陶冶教师的性情, 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 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 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 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 多一些理性。

2. 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 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 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 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 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 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 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 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 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 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 科研既是“身体力行”, 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 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 立足“旁观者清”;像专家一样实践, 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 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 科研之美, 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 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 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 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 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 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 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 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 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 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 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3) 四心合一:用心学习, 留心观察, 潜心研究, 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 所以, 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 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 适当“串串门”。

(4) 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

(5) 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 沉淀一下, 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 科研之美, 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 “爱因斯坦说过, 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 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 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 体会到自己“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 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 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 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 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 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 栽培自己, 教海无涯, 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 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阿勒泰》读书笔记优秀书评下一篇:民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