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护理

2024-05-29

公共卫生护理(精选12篇)

公共卫生护理 篇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其特殊性,会因为没有防范而造成数量众多的伤者,由于救治形势相当紧迫,无形中增加了医疗机构急诊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1,2]。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尽力挽回伤者的生命,亟需制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治措施及急救后的治疗护理措施。深圳市急救中心针对蛇口医院2014年1-12月接收的12批150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受伤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蛇口医院急诊科2014年1-12月接收的12批次150例名受伤人员,其中男性伤者114人,女性伤者36人;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为(45.37±6.52)岁。其中有108例为车祸伤,17例为刀刺伤,15例为建筑物坍塌致伤,10例为食物中毒。从具体伤情来看,94例为轻伤,25例为颅脑损伤,19例为四肢骨折,5例为胸腹脏器损伤,3例为多发伤,4例为脊柱损伤。

1.2 研究方法

突发事件发生后,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和急救程序,观察指标[3,4]主要是对伤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同时对比伤者救治护理前后的风险发生率和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并采取自制量表对伤者及其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85分为较满意,大于85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结果

经紧急救治,150例伤者中有147例抢救成功,进入后续治疗,期间有3例死亡,成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00%和2.00%。

2.2 评分比较

经对比,护理后的风险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护理前的11.33%,且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前后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3 护理前后比较

护理前,满意96例,较满意41例;护理后,满意103例,较满意45例;护理前后满意度比较,护理后的98.67%明显高于护理前的91.33%,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n(%)]

3 讨论及措施

在此次研究中,伤员的死亡率仅为2.00%,抢救效果显著。同时,由表1和表2可知,采取急救护理后,风险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护理前的11.33%,且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护理后的98.67%明显高于护理前的91.33%,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效果明显提高。这是因为采取了紧急抢救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才使得伤者的生命回归及健康的恢复。采取的措施是:⑴紧急启动应急救护程序[5,6]。医院急诊科在接到120电话,掌握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之后,对伤员的数量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白天急救向医务部和护理部报告,晚上向总值班室报告,根据伤者的数量和具体伤情调动科室的值班人员和其他相关的医护人员参与到急救工作中。救护车更快到达现场实施救护和转运。若长时间事故,急救中心指挥车到达现场协调各医院可用救护车资源,组织就近其他医院的院内专科急救小组支援,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医院急救医护小组,明确分工,在快速检查伤情的同时,及时准确地标识伤情识别腕带,对批量伤员实现标识化管理,然后按照伤情状况,转入相应的抢救区域。填写伤员的基本信息,对其伤情按照一般伤势、颅脑损伤、胸部伤、腹部伤、四肢伤等5项指标进行分类,对其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出血情况以及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进行准确判断。若伤情特别严重,则马上给予心肺复苏,开放呼吸通道,实施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并实施心电监护,综合采取止血、抗休克、包扎和固定等各项抢救措施。(2)采取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7,8]。合理安排急诊科的人力资源,这是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核心环节。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电话要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如果有外出情况,需要通知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同时加强急救医护小组的分工协作,在对批量伤员进行救护时,严格遵守先救治后挂号、先住院后办手续、先抢救后缴费的救治原则。

正是因为蛇口医院在抢救12批次150例伤员时,采取了上述急救和护理措施,所以保障了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批量伤员的标识化管理也为抢救节省了时间,为挽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急救和护理措施打破了常规的分诊步骤,对批量伤员的预检采用边看、边问、边检查、边分类、边处理、边护送至相应救治区,分别将伤员安置到抢救区、诊察区、治疗区和候诊区,同时做好批量伤员标识管理,实施统一编号,严格做到了5个一致,有效避免了忙中出错,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和质量。

蛇口医院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伤员救护中还实施了准确判断5项指标的措施,提高了分诊的准确率。实施这一措施之后,分诊护士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创伤程度、损伤部位以及伤员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迅速对伤员做出准确的伤情判断,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根据该指标,护理人员还能够密切观察伤员生命体征变化,评估伤员伤情,防止遗漏主要损伤。另外,采取这一措施还可以动态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9,10]。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紧急救治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救治效果,有效地减少了伤者死亡率,并控制住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保证了在突发事件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回归。

摘要:目的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急救和护理措施的有效作用。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深圳市蛇口医院急诊科于2014年1-12月接收的12批次150例伤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采取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对其急救效果和护理前后的风险发生率、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150例伤者中有147例抢救成功,进入后续治疗;有3例死亡,成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00%和2.00%;经过对比,护理后的风险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护理前的11.33%,且护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的满意度比较,护理后的98.67%明显高于护理前的91.33%,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员采取紧急急救护理程度和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急救效果,减少伤员的死亡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伤员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军,李素玲.护理应急预案在急诊成批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09):1536-1538.

[2]潘敏.群体性滴水观音中毒患儿的急救与管理[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5,33(06):456-457.

[3]孙迎娟,刘淑红,高美玲,等.输油管路爆燃事件受伤患者紧急医疗救护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02):452-454.

[4]王芝,尹江宁,贾珏,等.提升急诊科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思考[J].临床急诊杂志,2016,17(01):60-62.

[5]喻佳洁,李向莲,李幼平,等.震后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具的卫生技术评估之二:评估工具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6,16(01):102-110.

[6]杨秀芳,李蓉定,唐秀华,等.提高县级综合医院门诊护士应急能力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6,04:522-523+526.

[7]吴燕琼,刘晓燕,张俏燕.急诊科应对群体突发事件救援处置方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3:90-91.

[8]曹萌,杨文玲.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应急采供血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2):1431-1433.

[9]王桂玲,谭承娟,谢欣兰,等.门诊护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方法及效果[J].东南国防医药,2016,18(01):91-92+112.

[10]姜玉,夏庆华,胡嘉,等.上海市长宁区老年脑卒中患者跌倒与跌伤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03):193-196.

公共卫生护理 篇2

今年我们在医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

加强医德、医风修养,搞好医德、医风和文明建设,按医德规范严格要求,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参与院组织的各项活动。

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宗旨,坚持学习,坚持以医德医风规范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廉政行医。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不接受病人红包,受到病人好评。

护士素质的高低是反映院内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医疗质量优劣的窗口。因此,我们科室人员更是加强学习,立足本职工作,增强素质,外树新风。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不定时进行各项技能学习,更新知识,在院内组织的多次理论考试中,我科室人员都取得优异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以病人之急而所急,坚持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严格劳动纪律,坚持工作岗位,做到各班职责分明,既分工又合作,使繁忙的工作有条不紊。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熟悉掌握常用注射药物的药理作用,西药的配伍禁忌,药性反应及各种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

我科室人员团结协作,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无菌管理,无菌技术操作,无菌物品标记明显。一切医疗护理操作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未出现因院内感染而出现的差错事故。

公共卫生护理 篇3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瀉、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3] 董淑华,集体急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21.

[4] 聂翀,王荣,对农村群体性聚宴引发食物中毒与传染病流行的思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02.

公共卫生护理 篇4

1 资料

本院于2008年5月7日开设手足口病房, 床位30张, 其中抢救床位2张, 2008年9月10日因手足口病发病率低, 无上升趋势, 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 撤消手足口病房, 运行4个月, 门诊共治疗患儿2180人次, 专用病房共收治患儿415例, 男281例, 女134例。中重症患儿6例, 3岁以下386例, 3~6岁23例, 6岁以上6例。

2 方法

2.1 设置手足口病专用病室

本科室具有小儿专科、传染病护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关注三大特点, 医院护理管理面临五大挑战即手足口病专用病房与专病门诊组建、人力配备、专科护理技术力量、传染病护理知识与病室管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等。

2.2 构建护理救护体系

成立院级手足口病集中救治护理领导小组, 由分管院长、护理部正副主任、科护士长、手足口专用病房护士长、市级小儿静脉穿刺护理专家、设备科人员、后勤人员等组成, 分管院长为组长、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 实行院、科、病房三级护理垂直管理, 负责手足口病集中救治护理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保障、督导工作。下设三个护理工作小组, 具体工作职能如下。

2.2.1 手足口病集中救治护理技术指导小组

由护理部主任负责, 负责组织制定手足口病房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安全管理制度,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工作流程 (医护人员与病陪人出入病室工作流程、患儿出入院与转诊工作流程、病室消毒工作流程、门诊分诊工作流程、重危患儿抢救护理工作流程等) , 护理工作质量标准, 小儿特殊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与小儿配药操作规程, 护理人员的培训与临床护理技术指导, 解决小儿静脉穿刺难题等。

2.2.2 护理人力资源调配

由护理部副主任负责, 负责启动医院护理人力资源应急调配方案, 选派德才兼备护理人员组建手足口专病门诊与专用病房护理团队;护理人力资源应急调配方案响应良好, 1周内应急调配护理人员近70人次, 专用病室护理人员配置18名, 其中科护士长1名、病房护士长1名、主管护士2名, 护师6名, 护士4名, 助理护士4名;手足口专病门诊护理人员配置6名, 其中护士长1名、护师4名、助理护士1名。

2.2.3 后勤保障支持小组

由科护士长负责协调, 负责专用病房与专病门诊的组建, 督导手足口病专用病房与专病门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的落实, 协调手足口病房各种物资、治疗护理设备、小儿抢救设施等及时到位, 负责省市级专家组的生活服务保障等。

2.3 人性化管理

护理管理体观人文关怀, 对参与救治的护理人员, 在生活上给予关怀、情感上给予支持、物资上给予奖励、精神上给予鼓励, 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 效果

3.1 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管理经验。

3.2拓展了本院小儿护理与传染病护理领域, 提高了小儿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设置了规范的儿科病房, 建立与健全了传染病房护理工作流程;促进了小儿静脉穿刺与小儿静脉留置针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在小儿特殊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步骤上实施了改良, 使小儿更配合, 促进了小儿口腔疾患的愈合。

3.3 有效控制了院内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 手足口病房运行4个月, 病人满意度每月达到了95%以上, 无1例护理纠纷和投诉发生, 保证了护理安全。

4 讨论

4.1医院护理管理者应从法律和专业的角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国家和人民高度关注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1], 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护理管理者应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感, 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法律教育, 强化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4.2指挥和控制系统的建立是有效管理、迅速行动的关键[2]。护理部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集中救治中必须做到总体规划、把握方向、运筹帷幄, 兼顾指导、控制、管理与协调的职能, 保证人力资源配置, 实施分级管理、管理监督与专职监督相结合的机制[3], 组建一个完善的救护体系, 在应对集中救治时, 才能迅速组织、有效处理。

4.3打造一支技术、心理素质过硬的护理队伍, 是成功应对集中救治的保证。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急救技术进行强化培训和演练, 帮助护士提高应急准备能力[4], 科学配备护理人力, 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 使她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工作。激发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合理、有效地提升护士的工作潜能和工作效率[5]。

4.4根据疾病特点制定适合临床实际的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使护士在实践中有标准可依、有流程可遵循, 让护士自觉地执行标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减少偏差, 真正将护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6]。

4.5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集中救治中, 实施三级护理垂直管理, 发挥大科室护士长和护士长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为护理安全打上双保险。

5 小结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集中救治定点医院, 需要高质高效地完成救治任务, 需要组建完善的救护体系, 从物资、技术、人力资源、沟通协调等多方面加强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S].2003:5.

[2]郭燕红.合理配置护理人力保障护理工作质量[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3 (1) :44~45.

[3]孙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管理对策[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 2004, 3 (9) :682~683

[4]张安琴, 吴海燕, 袁素平.护理部在大批地震伤员救护中的护理管理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2) :1073~1074.

[5]张雪辉.人性化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5:105~106.

卫生院护理工作制度 篇5

【制度】

医院工作人员着装整齐,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及其他公共场所。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诊疗护理处置前后要洗手,执行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使用,换药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晨间护理湿式扫床一刷,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体温表使用前后分开浸泡消毒处理。

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无菌持物镊浸泡符合要求,消毒液每周更换次,无菌持物镊每周更换一次,注明更换日期、消毒液名称和浓度。

无菌物品均要写明灭菌日期,有灭菌指示带,灭菌有效期为天。

消毒用碘酊及酒精注明浓度并每日更换,消毒瓶应加盖并每周消毒次,无菌溶液注明开瓶时间及用法。

消毒柜清洁干燥,柜内消毒液每周更换一次,要标明更换时间、消毒液名称及浓度。冰箱每周消毒保养次,物品放置有序,无过期物品。

治疗室、换药室区分有菌区和无菌区,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污物与垃圾分开。

病室每天通风换气,地面每日用湿拖拖地二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周空气消毒一次。治疗室、产房、手术室、换药室及重症监护室每日空气消毒二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和监测次。紫外线消毒要有时间登记与强度监测,监测不合格的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超过小时更换。

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池加盖,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并有标牌。

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要严密隔离,使用的器械、被服、房间进行严格终末处理,敷料进行焚烧。

凡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使用后,必须先浸泡、消毒后进行毁形和无害处理。

医务人员及病人换下的脏被服应分别放入污物车并分开清洗消毒;凡出院、转院、死亡病人床单应进行终末处理。

放射科要求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门诊化验单一律要经消毒后才能发出。

门诊应设传染病隔离诊室,一旦发现或疑有传染病员应立即就地隔离,按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

【监督检查】

设消毒隔离质控小组,由院护士长担任组长,相关护士担任组员,在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控制感染的消毒、灭菌、隔离技术培训,要有活动内容记录。

护士长兼任医院感染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领导下完成规定的各项消毒灭菌检测工作,并按要求作好记录。

各科消毒隔离制度上墙,制定统一“消毒隔离质量检查评分表”按百分制计分,由护士长组织每月全面检查一次;有护士长每周检查的重点内容及时间记录;对抽查、监测中存在的感染因素,薄弱环节有分析和改进措施,有“医院感染监测质量控制反馈表”。

临床各科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一次,每次监测不少于四种标本,其中必须有空气、手、消毒液物体表面监测项目超标项目需有整改后达标报告。每接受县防疫站进行卫生学监测,未达标者整改后必须达标。

严格贯彻执行消毒隔离防范措施,对发生医院感染或暴发流行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和院长,并协助做好调查、分析、提出有效控制方案,若隐瞒不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分级护理制度

【制度】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开具护理等级医嘱,护士根据医嘱实施分级护理。

特别护理: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病员。

一急救药品、器材齐备,适用,保证应急使用。

二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应急处理及配合得力。

三制订执行护理计划,特别护理记录及时、详细、准确、完整、规范。

四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及家属的安慰,无护理并发症。

一级护理:危重病员、大型手术后病员需重点观察的病员等。

一按病情需要准备急救物品,保证使用。

二满足病人需求,做好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整体护理。

三根据病情需要制订、执行护理计划,护理记录完整、准确、规范。

四每~分钟巡视病人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反应及效果,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参加抢救。

五做好基础护理,无护理并发症。

二级护理: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员。

一卧床休息,根据病人情况,可作适当活动。

二每~小时巡视一次,注意观察病情及特殊治疗用药后效果。

三做好基础护理,协助翻身,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

四给予生活上必要的照顾,如洗脸、擦身、送饭、送便器等。

三级护理: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病员。

一责任护士认真履行职责。

二严格执行疾病护理常规,按时完成治疗和护理。

三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次,经常巡视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四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保证休息,注意病人饮食情况。

【监督检查】

护理长负责制订全院统一的“特护、一级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由护理长每月检查次,每周检查~次危重病人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记录于护士长手册上,作为护士长、护士工作质量考核依据。

护理长负责制订全院统一的“急救物品质量检查标准”做好交接工作。若因护理工作失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参照医疗差错事故管理办法处理。

责任护士能准确回答危重病人床号、姓名、性别、诊断、饮食种类、主要病情、治疗八知道。若发现褥疮、口腔炎、烫伤、坠床等,参照医疗差错事故标准处理。

危重、特别护理病人有护理计划、特别护理记录单,护理记录单按“福建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执行。

三、病区管理制度

【制度】

病区由护士长负责管理,医务科科长积极协助。

定期向病人宣传讲解卫生知识,做好病员思想、生活管理等工作。

保持病房整洁、舒适、肃静、安全,避免噪音,做到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说话轻。

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二次,每周大清扫一次。

医务人员必须穿戴整洁,必要时带口罩,病房内严禁吸烟。

病员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病员管理,出院时清点收回。

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建立帐目,定期清点,如有遗失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查房时病房内不得接待非住院病人,不会客,医师查房时不接私人电话,病人不得私自离开病房。

【监督检查】

成立护理质控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并记录保存,病区质控小组每周一次检查本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特殊情况随时记录,年终作为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护理长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性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并写出综合性书面分析情况和对各病区护理组执行情况的评价,并把全院的情况进行综合报道。

制定全院统一的病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在医院每季度检查中获优秀病区的应给予奖励,检查不合格的,参照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四、查对制度

【制度】

医嘱查对制度:

一转抄医嘱必须写明原医嘱及转抄医嘱日期、时间及签名。转抄医嘱后,须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做到每班查对。护士长每周参加总查对次。

二临时即刻执行的医嘱,需经二人查对无误,方可执行。并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三抢救病人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重述一遍,然后执行。并督促医生及时补开。

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一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

二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瓶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三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四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要保留安瓿,以便必要时查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五发药、注射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监督检查】

护理长必须建立以下登记本并严格执行。

一医嘱查对登记本;

二抽血、送血标本;

三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本。

护理质控组每周一次检查本院查对制度执行情况。特殊情况随时记录,年终时作为评价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制订全院统一的护理查对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医院每季度检查,对优秀病区给予奖励,不合格者参照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五、护理例会制度

【制度】

每月次,由护士长主持,全院护士参加,传达上级指示,总结和安排工作,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及改进,统一护理标准,组织护士学习,交流工作经验,表扬护理人员中的好人好事。介绍新业务、新技术和护理工作发展方向,开展学术交流和业务活动,护士素质教育,表彰先进。

【监督检查】

有会议时间安排表。

建立完善的护士长例会记录本、记录开会时间、参加人员及主要内容。

按时参加各种会议并做好记录,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时要安排人代开会,及时传达会议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工作任务,若因无故缺席或未及时传达、落实工作任务而影响工作质量,造成不良后果,追究其责任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六、工休座谈会制度

【制度】

工休座谈会每月召开一次,由护士长或其指定的高年资护士召集,也可由经管医师召集。

工休座谈会除向病人宣传医院制度及健康宣教外,着重听取病人对医疗、护理、饮食、服务态度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病人和家属的意见要落实到具体人和事,并据此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

开会前应通知病人代表收集意见、建议。

临床科室应建立工休座谈会记录本,每次记录须有病人代表签字。

对病人的意见及建议能够改进和采纳的应立即协调有关部门及人员解决。因故暂时不能改进和采纳的应向病人解释,并取得病人谅解。

有关部门或人员接到临床科室送交的意见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反应,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临床科室。由临床科室负责在下次工休座谈会上向病人代表反馈。

医务人员不得因病人提出意见而以任何方式刁难及报复病人。

【监督检查】

本制度由护士长执行,护士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检查监督。

护理长及其他职能人员及时检查工休座谈会制度落实情况,必要时向院领导申请跨部门、科室协调会议。

护理长根据临床科室及有关部门、人员处理病人意见、建议的情况向院领导提出奖惩建议。

要求工休会议记录本及临床科室与其它部门间就处理病人意见、建议的往来文字材料做到日期准确、有关人员签字,并保存备查。

七、护理查房制度

【制度】

护理查房包括行政、业务、教学查房;

一护理行政查房:重点查病区管理、岗位责任制、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服务态度及护理工作计划贯彻落实情况;

二护理业务查房包括教学查房:

查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工作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讨论重症护理或选择有指导意义的病例,从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效果及其互相之间影响,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制定出新的护理计划。

护理长每月查房二次行政、业务查房各一次,做好查房记录及资料保存,以便总结经验。

【监督检查】

护理长必须有每月固定的查房日安排表;

建立护士长工作手册,重点记录每周查房的情况,新业务、新技术开展情况及重症护理病例的查房讨论,每周记录一次,特殊情况随时记,年终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制定全院统一的护理行政、业务查房制度执行情况量化评分表,实行百分制评分体系,相应进行奖惩。

八、护士值班、交接班制度

【制度】

医院实行小时值班制。

当值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服从安排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未经医务科科长同意护士不得擅自调换班次。

严格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人发现病情变化在职责范围内给予处置并应向值班医生反映。遇重大问题及时向业务副院长汇报。

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各项记录及本班各项工作处理好用过的物品。如遇特殊情况未完成工作必须详细向下一班交待并与接班者共同做好工作方可离开。

书面交班按《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口头及床边交接内容包括本班医嘱执行情况,各种处置完成情况,昏迷、瘫痪、一级护理等危重病人有无褥疮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各种导管固定和引流情况等。

对常备、贵重、毒、麻、限、剧药及抢救物品、器材、仪器等数量、效能当面交接接班时发现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监督检查】

本制度日常由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有违章情况时由护士长作记录并请当事人签字保留检查记录。护士长每月抽查护理人员交接班及在岗情况。

护理人员迟到、早退、脱岗超过分钟并一年内累计超过次按旷工天处理。未经护士长同意护士之间擅自调换班次者调换双方均按旷工天处理。值班人员处理与工作无关事务、接打私人电话每次超过分钟可视为脱岗。

患上呼吸道感染等流行性疾病的病员、酗酒者及学龄前儿童不得进入病区,探视者不得携带宠物进入病区。

病人病情需要陪伴时,由医师决定,护士长发给陪伴证,不需陪伴时,将证收回。

查房及治疗时间,陪伴人员应主动离开病房,对拒不离开者,医护人员应共同劝离。

探视及陪伴人员应遵守病房制度,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不得吸烟、饮酒、高声谈话或坐卧于病床上,也不可串病房或翻阅病历,不得私自将病人带出院外,不得谈论有碍病人健康和治疗的内容,不得自请院外医生诊治及自行用药。

探视、陪伴人员须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不得在病区内使用酒精炉、电炉、电热杯、充电器等器具,丢失和损坏物品应负责赔偿。

为了保证医院内电子仪器,设备免受干扰,在某些特定区域内任何人员不得使用移动通讯工具。

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均应自觉遵守并维护探陪制度,不得私自带人进病房探视,不得将门诊病人带入病房就诊。

【监督检查】

探陪制度由当班护士白天由主班护士负责落实,护士长随时监督。

医护人员应随时向病人及家属宣传探陪制度。

十三、护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

病人教育:包括病人入院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一在临床护理中,对患有各种疾病住院需要做某些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以及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按护理程序的方法,评估病人健康状况,系统地收集资料,根据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和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教育,讲解有关疾病知识、饮食营养及服药指导,锻练与休息方面的知识,使之很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减少疾病复发和并发症。

二出院指导:护士提供给病人出院后防止疾病复发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以及一些辅助器械的使用注意事项,必要时交待随访时间。

集体教育:利用门诊候诊时间和病区工休会集体教育,讲解一般卫生常识、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以及计划生育、简单的急救知识,要作口头讲解或配合录像、幻灯、模型等进行宣教。

文字教育: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科普小册子、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进行卫生宣传教育。

【监督检查】

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小时内完成健康教育,护理长每月一次检查各病区护士完成健康教育情况,抽查病区份入院评估表中“已作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栏目内病人或家属签字,并了解病人对健康知识理解的反馈信息,作为对责任护士工作行为评估考核依据。

每月一次工休座谈会,有健康教育内容、记录于“工休座谈会记录本”中,作为每月质量检查项目。

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914.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9-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界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安全的问题。护理安全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成效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广义的角度上讲,护理安全不仅包括护士的职业安全还包括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出现有关规定之外的心理或机体损伤。现如今,医疗安全质量已经成为各大医院和卫生部门相互竞争的重要指标。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基层卫生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层卫生院医疗团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随之上升,对护理的管理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对基层卫生院日常护理工作中的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1 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现状

1.1 老人、孩子多

从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整体情况来看,来到基层卫生院就诊的患者一般以老人和孩子巨多。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市场受到外界影响,很多的青壮年居民外出务工,造成很多老人和孩子留守,加之这两种人群本来就属于疾病多发年龄,从而导致了这一现象。

1.2 病种杂

对于基层卫生院来说往往存在缺乏专科护士的问题,面对患者的就诊接待问题,急诊、内科、外科之间都存在护士短缺的问题,要求护士能够很快的转变角色并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

1.3 工作时间长

受到人力不足的影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休息时间较短,即便是国家法定假日也不能够休息,一旦出现有人意外请假变会加重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时间。

1.4 劳动量大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业务量也在随之扩大,有时还需接待周围乡镇前来就诊的患者,在疾病高发季节往往表现出劳动量加大的问题。

1.5 护理组织不健全

在护理人员过少的影响下,护理岗位管理人员更加缺乏,对护士的排班和考核无法顺利进行,经常产生护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不能落实的情况。

1.6 护士待遇差

在现行医疗制度的影响下,基层卫生部门在资金上还存在短缺,财政拨款不能满足日常运营的需求,从而导致员工的待遇不能与工作量对等。

1.7 护士继续教育困难重重

同样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以及工作量大等原因,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很难抽出时间和经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和进修,从而导致其知识老化和技术停滞,影响医疗效果和质量。

2 影响基层卫生院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在技术水平或经验储备等方面出现的缺乏造成患者的就诊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往往需要综合性较强的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压力都比较大。

2.2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主要是直在人员的数量和每一个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由于当前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专业素质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的进步。

2.3 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因素主要指护理工作人员使用了不正当的言语或未向患者解答好专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患者不安等不安全结果,这同时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2.4 设备设施因素

设备设施因素的主要来源是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设备,需要恰当和有效的管理。

2.5 环境与卫生学因素

住院环境对护理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院内感染、食具污染等问题也是余元护理安全的重要原因,基层卫生院多为综合性住院病房,患者的相互感染也时有发生。

2.6 管理因素

受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设备物资有时不能跟上医疗需要,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混乱等因素都会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

2.7 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很多护士都难以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加上平时在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人文知识上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可能不自觉得对患者权力造成侵犯,这一问题也同样影响着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展望与措施

3.1 领导重视

医疗安全目前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此,首先要提升的就是医院领导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工作,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护士的地位。

3.2 建立护理管理班子

基层卫生院作为一个正规的医疗機构,其内部构造应当完善并合理,通过院领导的参与,护士及护士长等都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和安排,保证大家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所有的医疗任务。

3.3 护士素质亟待提高

为了提升护士的素质,首先应当加强对护士的继续教育,通过各类学习计划和学习形式的安排来实现护士护理工作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鼓励护士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服务。医院要重视检查和监督的有机结合,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护理工作要充分发乎护理指挥系统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效率,保证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提升护理专业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不断地修订标准 ,完善检查方法 ,保证卫生院护理管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君.服务型领导管理特征与人性化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03)

[2]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03)

[3]张优琴,章亚娟,黄琼英,张骞倩.“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02)

[4]包家明,李平,林莎.努力创建现代继续护理教育管理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1998(10)

公共卫生护理 篇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发生突然、时间急迫、伤亡众多、抢救难度大[1]。急救时常常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多科协作,共同发挥作用,救治工作才得到保证。我院急诊科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了突发事件的急救护理路径及规范,在突发事件急救护理中采用组建护理技术小组,分组急救,责任明确的模式,完善护理组织抢救,使其在突发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抢救效率。

1 护理技术小组的建立

1.1 制定突发事件救援预案,建立培训机制

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按照急诊工作的需求及急救护理工作的性质,我院急诊科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对各小组的职责职能、工作规范和操作细则进行细化,经反复论证后,确定标准护理路径。遵循预案及路径的要求,急诊科每月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培训,每年举行模拟情景演习1~2次,开展常规培训和演练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方法[2],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每位护士对突发事件急救护理的应急能力得到提升,并能熟练掌握每个护理技术小组的职责与工作内容,便于在抢救工作中能迅速地发挥技术小组的组织、骨干作用。

1.2 分组方法

在接到突发事件急救任务后,立即启动救援预案,成立急救护理指挥中心,由护士长或当天值班护理组长担任总指挥,在护理部在指示、支持下积极调动各方护理救援人员,即刻组建7个护理技术小组,明确各组职责,解决各急救环节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各组间的联系,保证急救护理工作质量,确保病患安全,提高抢救效率。7个护理技术小组分别为:指挥协调组、院内分诊组、急救治疗组、静脉输液组、物品供应组、信息记录组及安全护送组。各小组分别设组长1名,由急诊科护士担任,每小组成员1~10人不等。

1.2 各组人员配置及职能

1.2.1 指挥协调组

即急救护理总指挥,由护士长或当天值班护理组长担任。负责急救护理任务的全面协调与分配工作,启用突发事件急救护理路径,调动急救护理人员,进行人员编组,明确分工职责,并且发放分组标识胸牌,便于识别急救护理人员的组别身份,区分各组各人的角色职能;划分出具体的急救工作区域,包括伤病员集中分检区、轻度患者输液区、中度患者处理区、危重患者抢救区、尸体安置区及家属接待区;全面掌握事件进程、患者伤病情,随时调控护理人员、统一指挥急救护理工作,并及时、动态地向科主任、护理部、医务部及上级职能部门汇报抢救情况;负责全程督促各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抢救规范,加强联系沟通,提高抢救工作效率。

1.2.2 院内分诊组

由当天值班的分诊护士(1~2名)担任。负责随时接听“120”急救中心的指令并进行抢救进展的汇报工作;在事件发生后及时通知各组人员就位,立即通知应急小组成员参与抢救;充当联络员的角色,联系相关部门及科室,进行会诊联系、援救人员通知、后勤医技科室沟通等的通讯、落实工作;同时继续履行对院内其他就诊患者分诊导诊的职责。

1.2.3 急救治疗组

由当天值班的抢救室护士及应急小组、其他科的支援护士组成,每三人组成一个分队,每队接收一个危重病员,全面负责该病员一切抢救工作,包括病员到院前的抢救用物准备、各种生命支持抢救措施及伤口处理等相关处置,并完成术前准备、护送至手术室或住院病区、清理抢救用物与现场及书写抢救记录等全过程。每个分队均有至少1名急诊科护士并担任分队长,全面掌握该分队的抢救工作,负起分队指挥职责。

1.2.4 静脉输液组

由急诊科应急小组成员及其他科的支援人员共3~4名组成,由急诊科应急组员担任组长,主要承担轻、中度患者的救治护理工作,进行一般性及常规性的护理工作,包括输液、注射、伤口包扎等,并落实轻、中度患者的去向及记录。

1.2.5 物品供应组

由急诊科总务护士作为组长并带领护理生承担,全面负责救援物资及各种药品的的动态供给,并协助跟踪各种检查报告结果,为全盘的抢救工作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1.2.6 信息记录组

负责在院内接待病员,为伤病员检伤分类后编号并系上标记腕带,以利于其他各小组对应接收急救对象。同时需完成对每位患者的各种信息的采集与储备[3]程序,并与患者家属、单位取得联系及落实接待工作。由工作细心的护士1~2名负责。

1.2.7 安全护送组

由应急、支援人员负责,在急救期间协助急救组为危重患者进行静脉通道开放及血标本采集、送检,协助取药、缴费等工作,急诊救治完成后负责安全护送非危重患者的送检及入院转运,并贯穿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其不良心理。

1.3 工作流程

在突发事件急救中,各组护理人员严格按应急预案及急救路径的规范进行各项急救工作,护理人员加强抢救期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急救工作不间断,确保急救流程运转顺畅。

2 效果

2.1 突发事件急救护理工作走上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道路

我院急诊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在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中,采取了分组急救护理措施,队员分组得力、任务明确、全力抢救、快速分流,各组间密切衔接,现场配合默契、忙而不乱,保证了抢救工作顺利进行,使我院在应对突发事件急救护理方面呈现出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2.2 缩短了护理急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效率与急救质量。

采用分组急救措施后,由于各组护理人员责任明确、配合紧密,缩短了急救措施到位时间:抢救物品准备时间,由原(18±3)min,缩短至(7±2)min;伤病员的预检分类时间由原(10±2)min,缩短(5±1)min;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由原(10±2)min,缩短至(5±1)min。由于救护中得到积极协调、组织,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了伤病患者的成功救护,在救护中没有因贻误病情而出现病死及任何并发症,在最短时间内使伤病员得到有效救护,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2.3 急救护理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护理技术小组的建立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的设置,使我院急救护理管理上升到更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层次,护理管理理念得到更新,护理工作方法得到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我院的急诊护理学科建设。

3 体会

突发事件往往发生突然,伤亡人数众多,常常牵动各级领导,并且参与抢救的各类人员也常来自多个科室与部门。在众多的急救人员与急救任务中,急诊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4]。而急救过程中,多领导的指示常常造成多重指挥的局面,使得操作执行者常感无所适从,不知该听谁的。如何有效整合护理技术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紧密协作的抢救局面,对整体急救工作尤为重要。在突发事件急救中,组建护理技术小组,对抢救人员进行分配职责、明确分工,每一个人都可以按小组分配的原则对号入座,直接投入到各自的角色岗位,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工作内容,保证抢救中的每项工作都有人做,而每个细节都无遗漏,使抢救工作既紧张又不忙乱。既保证每个护理人员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又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还能确保整体抢救工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极大地促进了抢救效率,有利于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全文,叶良玉,张支惠,等.群体伤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7-298

[2]孙玉勤.急诊护士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1 1(23):2037-2038

[3]马凌霞,刘景红,椰萍一起突发群伤患者分组救护成功的体检[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3 1-33

公共卫生护理 篇8

《通知》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 强化护理服务意识,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惠及更多患者。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的主要任务包括五方面:一是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 扩增县级医院数量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医院病房数量;二是明确门 (急) 诊护理服务职责, 改善服务面貌;三是进一步规范住院患者入、出院护理服务流程, 提供规范服务;四是强化病房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加强人文关怀和护患沟通。中医类医院要体现中医护理特色;五是加大护理管理力度, 调动护士积极性。

《通知》明确, 医院要增加临床护士数量, 在护士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可以配备部分护理员, 确保护理服务到位。强化护士培训以提高服务能力。加大对护理工作支持保障力度。加强宣传, 树立典型, 营造良好氛围。

基层卫生院开展整体护理的体会 篇9

二十世纪以来,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旧的生物医学模式, 对护理学的要求从疾病护理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整体护理程序对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发挥护士潜能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20多年的护理工作人员, 现对卫生院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以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

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大多数患者因为疾病的折磨,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则会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要先了解病史、诊断、治疗和护理要点, 掌握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等, 有目的地采取适当的有针对性地交流方法。农村的患者大多对医护人员依赖性较强, 也容易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因此, 我们要利用这个积极因素对患者适时进行心理指导;另外, 接触患者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对患者服务热情, 平等对待。农村的患者 (特别是老年人) 受生活条件、环境因素的限制, 可能在个人卫生、说话方式方面存在问题, 我们不能有一丝的厌烦和怠慢, 更不能因此冷淡患者, 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对患者的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要耐心解释、处理得当。否则, 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

1.2 掌握心理护理的具体方法

对每位入院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纠正不良的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1]。从住院起, 主动给患者介绍医院的科室设置、基本概况、住院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急性期患者, 特别是农村患者因费用或家庭问题容易产生心理负担, 甚至有的患者因为经济有限而拒绝治疗, 护理人员应更加耐心、周到, 对患者如亲人, 主动接触患者, 给予积极的语言刺激, 缓解患者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要教育患者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消除自卑感, 树立必胜的生活信心, 做好健康科学知识的宣传指导, 建议患者经常到医院检查身体, 及时发现疾病前兆, 及时治疗。

2 进一步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在基层卫生院, 群众由于受经济条件、传统观念的影响, 住院的大多是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 他们的身体各种功能都处于衰退阶段, 抗病免疫力下降, 适应能力差, 反应不灵敏, 症状不典型, 而且多数患者是一身多病, 这就对护士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护士的道德素质要求

基层卫生院住院患者大多经济状况都不太好, 住院期间的患者心理变化较大, 有的对角色转变不适应, 疾病的折磨、经济的压力都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较大波动。因此, 护士要做到态度诚恳、和蔼亲切、充满自信心等。工作中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要认真、审慎地对待护理工作, 时刻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

2.2 护士的业务素质要求

首先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 了解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才能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地向医师提供可靠的病情资料, 比如患有消化性溃疡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大汗淋漓、烦躁不安、腹膜刺激征阳性等症状时, 即为急性穿孔的表现;高血压患者突然发生恶心呕吐、眩晕、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时, 应立即测血压, 警惕高血压危象, 及时报告医师, 并积极配合抢救处理。其次要求护士学会积累临床经验。在工作中, 细心观察不同患者的疾病进展, 用药反应及效果等, 做好相关记录, 从中总结经验, 只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 才能不断提高护理水平。再次是加强学习, 不断进取。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中, 护士与患者的接触非常密切[2、3]。面对患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护士就需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因此, 护士必须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理论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患者信任感。同时, 要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新仪器的开发非常快, 技术操作除了由于检查外, 有的已经发展到治疗方面, 这就要求护士有较强的进取心, 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

3 实施整体护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3.1 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

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让患者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关心、照顾, 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放心。通过调查走访、当面征求意见等方式获悉患者满意度达95%, 有的患者在康复后经常到卫生院看看, 和医护人员成了熟人和朋友。

3.2 减少了护患纠纷

由于实施整体护理, 使护理行为更加规范、更加优质。通过与患者全方位沟通、交谈, 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 加强了护患之间的理解。近年来, 本院几乎未发生过护患纠纷,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3 减少疾病的发生, 使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自觉遵守医嘱合理用药, 及时到医院做健康检查, 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锦平, 成翼娟, 向代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5) :33-34.

[2] 陈兴舂.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7) :4095-4096.

公共卫生护理 篇10

1 课程体系改革

1.1 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护理专业的目标定位还包括能在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确定, 力求实现“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特意增加了公共基础、社科人文、专业相关等综合拓展课程,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为学生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2 培养标准

由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态度组成, 以护理岗位需求为标准, 通过3年学习, 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 能对各系统疾病病人进行正确的健康评估, 并能选择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病人实施护理;能通过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

1.3 课程结构

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护理专业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5个模块构成[2]。

1.4 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校内教学时间为2年, 每学期教学周均为18周, 毕业实习时间为40周, 其中医院及社区实习32周, 社会实践8周 (可用于医院社区实习, 也可用于考试辅导、技能强化训练、就业能力训练等) 。

2《妇产科护理》教材建设

2.1 教材编写过程

在新一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颁布大会暨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上, 卫生部行指委对新一轮规划教材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教材建设要从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开发和编写体现卫生职业教育特点、满足卫生职业技能需求、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

会议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 确定了教材编写应体现“三基五性”的基本原则, 提出符合和满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 注意全套教材的整体优化, 注意与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别的基本原则。《妇产科护理》是依据此原则而编写的。

2.2 教材编写特色

2.2.1

严格遵循卫生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新教学大纲、新计划的要求《妇产科护理》编写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力求定位准确 (定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 达到国家执业护士水平) , 突出“三基”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 坚持“五性”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 ,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 力求做到整体结构优化, 深度与广度适当, 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3]。

2.2.2 突出护理专业特征和专业需要

为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本教材内容在上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整。坚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在强化妇产科专科护理知识的同时力求简化医疗知识、淡化专科意识, 体现新的教学改革思想,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行为规范培养,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临床病人护理需求相适应。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够用为度, 从内容、要求、方法上突出基本技能训练, 加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符合护理工作岗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

2.2.3 适应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按照护理程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即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指导, 在护理评估的基础上作出护理诊断, 确定预期结果, 提出最佳护理措施, 以目标为依据进行结果评价。充分体现了妇产科护理由单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整体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模式。通过学习使护生在临床实践中能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科学管理病人, 从单纯的“护理疾病”发展为“保障人类健康”, 为各生命阶段不同健康状况的妇女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

2.2.4 体现服务于学习与教学的原则

教材后设置了实践指导、教学大纲, 并编写和制作了配套教材和光盘, 既方便了教师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知识巩固及自学。

2.2.5 高水平、强有力编写班子是编好教材的保障

《妇产科护理》编写人员分布于全国6个省、市8所院校, 其中6所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2所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编者均为双师型教师, 且多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 有丰富的临床医疗和护理及教学经验。

2.3 教材内容及改革

全书分为21章, 内容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妊娠期并发症、合并症妇女的护理, 高危妊娠妇女的护理, 正常和异常新生儿护理, 妇科护理病史特点及检查的配合,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滋养细胞疾病、月经失调病人的护理, 妇产科常用手术病人和计划生育手术者的护理等。

将护理程序贯穿教材始终, 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选图及体例新颖。每章前列有简明的学习要点与方法, 文中插有重点提示、知识拓展, 每章后附有客观性思考题, 以适应中职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特点,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1 注重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基础, 可通过交谈、观察与调查、身体检查、心理测试等方法获取病人的全面资料, 并加以整理、综合、判断、归纳。护理评估内容包括: (1) 健康史:病因、病理、病情观察、判断; (2) 身体状况:病情发展变化及并发症; (3) 心理社会状况:心理变化特点、社会生活环境及行为改变情况、对疾病与健康情况的理解程度或认识态度; (4) 辅助检查; (5) 处理要点:治疗原则与方法的合理性、有效性、药物副作用等。

2.3.2 规范护理诊断

努力统一和规范常见病的护理诊断, 以本科教材为蓝本。 (1) 选用或靠近北美护理诊断协会 (NANDA) 制定的护理诊断术语。 (2) 陈述形式及标点符号遵循:“P E”:“有……的危险”表述潜在的或可能的护理诊断;“与……有关”表述护理诊断或问题的相关因素;“潜在并发症”表述医护合作性问题 (并发症) 。 (3) 教材中只列出有关疾病 (病人) 最重要、最常见或较特殊的护理诊断或问题。 (4) 护理诊断/问题排列顺序为首优—次优—合作问题。 (5) 护理诊断与评估、目标、措施均相呼应。

2.3.3 淡化护理目标

因为临床实际病人的病情是复杂的, 不论是临床实践, 还是课堂教学, 都不宜提出僵化的目标。

2.3.4 重视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解决护理问题的关键内容。力求护理措施: (1) 护理措施详细、具体、实用, 并从理论上解释清楚措施依据; (2) 与护理诊断相呼应; (3) 注意临床病情观察能力与监测能力培养; (4) 注意妇科急救护理; (5) 护理操作技术体现规范性、操作性特点, 便于学生模仿和临床考核; (6) 强调必要的健康指导。

2.4 教材编写的创新点

在《妇产科护理》编写过程中,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要求, 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1) 坚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 在强化妇产科专科护理知识的同时力求简化医疗知识、淡化专科意识, 体现新的教学改革思想,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2)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行为规范培养,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临床病人护理需求相适应。 (3) 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层次分明, 每章以趣味性的语言导入、以问题形式提出本章学习重点, 教材中穿插有知识链接和拓展图文, 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可拓展知识面。 (4) 是一套真正意义的立体化教材, 不但图文并茂, 且配有教师授课的多媒体光盘, 是一本便于教与学的全新教材。

2.5 配套教材《妇产科护理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的重点、难点解析是教学大纲的细化, 是教材内容的精化。相当于教师的讲授提纲和学生的课堂笔记要点及复习提纲, 目的是便于学生复习和适应多媒体教学活动;同时对主干教材个别疏漏之处作了必要的补充 (如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依据《妇产科护理》教材的内容及各章的教学要求, 编写了与重点、难点解析相应的自测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随时复习、检测和自评学习效果, 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力争获得最佳效果。可作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辅导活动计划以及辅导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参考。

2.6 配套光盘

根据主干教材内容及教学需求精心制作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将大量相关图片、录像、动画、幻灯片融汇到多媒体课件中, 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将会起到帮助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

3 教材使用

3.1 教材使用范围

本教材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在职护士及农村卫生人员学习使用。

3.2 教学中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妇产科护理教学必须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结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等方法, 辅以电化教学、实验实习操作课及病例分析讨论来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注意学生素质和专业形象的培养。

3.3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模拟实践练习、实验课表现和考试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评。

3.4 结合实际灵活调整

在授课过程中, 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讲授内容。

摘要: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妇产科护理》是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改革对卫生职业人才的需求, 依据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新教学计划和新教学大纲编写的。在《妇产科护理》编写过程中, 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求,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要求, 在教材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妇产科护理》

参考文献

[1]金中杰, 黄刚.新计划新教纲新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7 (14) :8

[2]刘文娜.妇产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公共卫生护理 篇11

【关键词】基层卫生院;门诊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88-02

一、当前基层卫生院门诊治疗的特点

近些年,现代护理学飞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也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传统护理学中,实施的是功能制护理,即把任务当作核心,简单地将护理工作划分为各种不相关的任务。护理人员只是机械、被动地将眼前任务完成,基本不去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没有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护理,也没有与患者进行沟通。该模式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目前护理工作主要是把病人当做护理工作的中心,解决患者各项治病难题,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是促进患者痊愈的重要护理模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基层卫生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功能也逐步在完善,加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下,治疗费用在不断降低,病人逐步增多,有效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近些年迫于生活压力,大部分的青年农民都进城打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当前基层卫生院大部分的服务对象都是老人和小孩,其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由于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基层卫生院开始重点关注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从传统的心理护理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过渡。

二、门诊病人就诊时的心理状态

(一)病人希望“一长三短”,仔细检查

所有来卫生院就诊的病人都希望能够尽快完成所有的治疗。特别是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他们希望挂号、候诊以及取药的时间都不要过长,希望能够由医术水平较高的老医师或者自己比较熟悉的医生来进行诊治,并且能够得到医生仔细的检查和诊断。并且在进行注射等治疗时,希望由中年护士来进行操作。

(二)患者内心存有较多的疑虑

在基层卫生院中,面临的患者99%都是来自农村的。近些年由于基层卫生院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好,医疗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由于诊治对象大都是老人和儿童,他们的经济水平都较低,担心医生会另眼相待,不仔细进行检查。这些患者都比较敏感,他们希望进入卫生院后能够得到护士的热情接待,自己的主诉可以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医护人员能够高度重视自己的病情。

(三)儿童患者存在恐慌害怕的情绪

儿童患者来到陌生环境之后,尤其是在见到大量身穿白大褂的陌生人时,会感到高度紧张,产生恐惧心理,更甚者会啼哭不止,给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

(四)老年患者焦虑,性格孤僻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而且富有文化气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通常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疾病能否完全治好,而且会重点观察家属和医护人员对自己患病的态度,担心家人和医护人员对自己的病情进行隐瞒。部分孤寡老年病人,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地位较低,没有强烈的求医欲望,特别是来自偏远山村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受宿命论的影响,认为“一切都是命”,加上知识水平较低,认为死亡就是自己的归宿,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疾病状况和预后的好坏,情绪比较悲观,意志消沉,医护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他们大都是十问一答。而且在基层卫生院中,诊治对象大都都是上述情况中的后者。

三、在基层卫生院门诊治疗中心理护理措施

(一)设置专家门诊和问事咨询台

卫生院可以安排老护士对候诊进行指导,进一步解决病人的心理障碍及其他困难。还需要向咨询的病人强调门诊诊疗程序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向其解释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客观情况。热情接待所有的来诊病人,像亲人一样对待病人,用实际言行换得病人的信任和感情,对病人在就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问进行认真解答。同时对病人在就诊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顾虑进行解答,消除病人的疑虑。比如告诉病人“老年医师、中年护士的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操作比较娴熟,年轻的医生和护士则是心灵手巧”,告诉患者每位医生对常见病都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疑难病例则需要经过会诊来进行解决。严格遵循分配察诊制度,部分患者对检查结果存在较多的疑虑,万分焦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此时医护人员就应该用诚恳的态度对其进行解释,引导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

(二)积极解决患者的困难

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获得患者的信任,患者就会主动配合医生诊治。农村来的老年患者大部分都是文盲,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特殊的照顾和指导,特别是没有人来陪诊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应该主动关心,做到体贴入微,让患者感到温暖,帮助这些老年患者解决各项难题,比如给老年患者带路,指引患者去挂号、候诊,带领患者到达取药地点等,让患者从精神上感到安慰。关于就诊的儿童患者,医护人员可先让患者在一旁观看具体操作,清楚地向他们讲道理,消除儿童患者的恐惧情绪。而面对需要打针的儿童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用爱抚的态度来夸赞儿童,鼓励他们要坚强勇敢,并且将准备打针的儿童带到旁边进行观看,让患儿亲眼观看打针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童患者完全消除恐惧心理后,就会完全信任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就会积极配合,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向患者詳细介绍药物疗效

大部分的患者在取得药物之后都会对药物的具体效果产生担心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就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在一定程度上向患者解释所用的药物。比如使用阿托品之后可能会产生口干、面红、心慌等副作用,医护人员应该嘱咐患者无需害怕,可以适当饮用一些水。还有一部分病人没有达到住院条件却主动要求住院,医护人员应该仔细向患者解释不住院的必要性,告诉患者回家之后需要注意的各事项以及随诊的具体时间,并在起居、体育锻炼、饮食和营养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同时向病人宣传在家中需要常备的药物及病情观察的方法和病情恶化时的抢救手段等方面的知识,让病人安心回家,这样患者及时在家中旧病复发,也能够从容应对。

参考文献:

[1]贾平,高会文.浅谈门诊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8:114.

[2]谢伟.门诊病人的心理护理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3:66-67.

公共卫生护理 篇12

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院内环境及各种物体表面存在大量微生物, 洗手是为了清除手上的微生物, 切断通过手传播的途径, 是防止感染扩散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因此, 保持手卫生成为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提高医护人员洗手效果,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1,2]。我院2010年—2011年以门诊护士为调查对象, 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同时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表, 对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进行调查。探讨通过教育培训、改善洗手设施、管理及监测等综合措施, 强化护理人员洗手意识, 提高洗手依从性, 坚持正确洗手方法, 避免经手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门诊工作的共56名护士, 年龄19岁~53岁, 平均年龄36.7岁;本科及以上学历3名, 大专43名, 中专10名;工作年限1年~32年。所有护士均参加过我院组织的手卫生知识培训。

1.2 调查方法

1.2.1 采用我院自制的手卫生调查问卷, 内容为手卫生相关知识, 发放问卷56份, 回收56份, 回收率为100%。

1.2.2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调查手卫生的依从性。

1.2.3 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其原因, 提出护理对策, 以后每个月均进行问卷知识调查和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2 结果

问卷调查的分数为56分~100分, 平均分数为78.6分;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显示, 手卫生的依从性仅为43%。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士随机抽查监测, 结果显示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到了86%。

3 原因分析

3.1 制度和管理不完善

目前, 相关手卫生制度与规范均已制定, 但未形成良好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氛围。虽然我们不断要求各科室组织学习, 并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与考试, 但仍有一部分流于形式, 不能很好地执行手卫生规范。同时, 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和检查力度还不够, 不能引起门诊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3.2 护士洗手意识较薄弱

有很多门诊护士缺乏手卫生意识, 认为洗手麻烦而又损伤皮肤, 有的甚至在完成一整天的门诊接诊以后才洗手, 不能在行动上加强洗手的自觉性和手卫生依从性。还有的护士认为当着患者的面洗手是对患者的一种歧视, 怕对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影响, 所以不在患者面前洗手。

3.3 洗手设施虽完善, 但护士执行力度不够

我们给门诊各诊室均安装脚踏式流水管, 同时给医生和护士均提供了自动手消毒液, 还在洗手池旁边粘贴“六步洗手法”的示意图。但是很多门诊护士执行力度不够, 洗手不合格主要表现在洗手时间短、洗手范围小和洗手方法不正确等。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实行目标管理

作为医院的管理部门, 监督指导手卫生的执行是应该常抓不懈的工作。管理者要定期下科室监督、检查、指导手卫生的执行, 并将手卫生工作纳入“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内容定期考核, 使手卫生工作落到实处。要不定期进行洗手考核, 将洗手纳入护理质量管理。

4.2 改善手卫生设施

为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我院改善了洗手设施, 以感应式水龙头和脚踏式水龙头代替手触式水龙头。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和文字说明, 增设干手纸巾, 治疗车上配备对皮肤刺激性较小的快速手消毒剂等。还要在科室醒目的地方张贴“今天你洗手了吗”的宣传标语, 营造手卫生的良好氛围,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4.3 加强培训,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

我们按照WHO提出的“5个重要时刻”实施手卫生, 查看其依从性是否符合要求。“5个重要时刻”是指: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监测方法包括:“5个重要时刻”的知晓率和“六歩洗手法”的熟练程度;皂液和含醇手消毒剂的单位使用量;手部细菌的清除率及病原菌的检出率。重点强调:正确的洗手指征、洗手类型、持续时间、洗手频率、洗擦手的力度和擦手用具, 掌握洗手的具体方法和手的消毒要求。

4.4 抓好日常管理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日常管理是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手段。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使手卫生的管理形成各司其职、责任落实、质量保障的良性工作机制;并且把手卫生的日常化管理纳入到医疗科室基础管理和医务人员业务考核的范畴, 以使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

4.5 鼓励患者参与监督

我们在门诊醒目的地方张贴洗手的知识, 鼓励患者参与进来。患者参与监督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状况是一种方法上的革新, 鼓励患者在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之前询问其是否洗手, 医务人员的洗手率提高了50%。让患者来督促医护人员的洗手行为, 使医务人员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的洗手情况,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压力,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5 小结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规范洗手行为, 改善洗手设施, 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等综合措施, 不断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手卫生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预防与控制疾病传播的手段, 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3]。通过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 落实规章制度,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 不断地改善洗手条件, 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便捷的洗手环境, 可以使其自觉地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 调查门诊护理人员手卫生状况, 提高门诊护士手卫生行为的依从性。方法 根据手卫生的要求,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理人员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同时发放手卫生知识调查表, 根据调查结果, 分析其原因, 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仅为43%, 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门诊护士手随机抽查监测手卫生情况, 结果显示门诊护士手卫生的依从性提高到86%。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手卫生执行率,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门诊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调查,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又力, 周斌, 胡志东, 等.外科术前免刷式洗手消毒效果检测及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6) :650-651.

[2]尚少梅, 王宜芝, 郑修霞, 等.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6) :507-510.

上一篇:道路竖向设计下一篇:帮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