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治疗(共12篇)
心力衰竭治疗 篇1
在内科常见急症中,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占有很大比例, 大多为慢性心衰反复发作, 很多患者由于治疗药物或方法不当使得心衰不能有效纠正。有的患者在短期内多次住院或由于心衰得不到有效纠正而不得出院, 最终死于心力衰竭, 因此, 如何正确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时除了减少诱发因素及吸O2、休息等一般治疗措施以外, 最主要的是合理使用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采取多种治疗药物的联合, 才能取得真正的疗效。
1科学而合理使用洋地黄
洋地黄作为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在心衰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抑制ATP泵中钠钾离子的比例而加强心肌收缩力。但它在心衰中不仅仅在于其正性肌力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抑制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 同时可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洋地黄在心衰合并房颤的治疗中, 其使用价值已得到公认, 但在心衰并窦性心律、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为主的心衰及右心衰中, 洋地黄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有些资料认为地高辛升高细胞内钙浓度, 因此其治疗老年舒张性心衰无效。在有左室肥厚的老年舒张性心衰患者, 用地高辛似乎比不用地高辛效果更差, 但也有研究表明, 地高辛不仅可用于心衰并窦性心律者, 也可用于舒张功能不全者[1]。笔者曾用地高辛治疗过此类患者, 疗效很差, 所以不主张用地高辛治疗此类患者, 洋地黄在老年右心衰中的应用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据。现有资料表明, 对不伴左心衰的单纯右心衰者, 洋地黄不能对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良好影响。基于以上情况, 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使用,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合适的药物剂量洋地黄治疗的关键之一。临床资料表明, 在心衰的治疗中, 目前认为小剂量的地高辛 (0.125~0.25 mg/d) 更加安全有效, 且地高辛与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制 (ACEI) 、利尿剂合用可增加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合并房颤心室率快的老年心衰患者, 单用洋地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对于活动时心室率的控制效果尤其差。但若与β-阻滞剂合用, 会收到很好疗效。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上述情况很多医生一味应用洋地黄, 疗效差时反复应用, 增加了中毒的机会。
2 β-阻滞剂已被解禁
β-阻滞是很强的负性肌力药物, 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治疗, 临床试验表明, 治疗初期β-阻滞剂对心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长期治疗 (>3个月时) 则能改善心功能, 且能防止疾病的进展, 副作用发生于治疗早期, 一般不妨碍长期用药, 但要注意, 在开始β-阻滞刹治疗之前, 患者应先服用适当剂量的利尿剂和ACEI至少2~4周, 使患者临床状态稳定, 而且没有体液容量负荷过重。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要从小剂量开始, 每2~4周将剂量加倍, 直到可耐受的最大目标剂量。在临床上, 经常看到由于临床医生对β-阻滞剂的应用了解不够详尽, 对患者也交待不清。有些患者在应用2~3个月后临床症状无好转而自行停药, 结果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 即使症状没有改善, 也应建议患者继续服用此药物, 以便减少猝死和临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如果需要停药, 也应逐渐减量 (1~2周内) 然后停药, 应用β-阻滞刹应注意禁忌证, 如支气管痉挛, 心动过缓 (HR 60次/min)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没有安装起搏器, 仍需严格排除。目前, 选择性β1阻滞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和非选择性β/α阻滞剂卡维地洛均可用于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3合理使用利尿剂
利尿剂在心衰治疗中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改善心衰症状上效果显著。老年心衰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 因此使用利尿剂是治疗心衰的重要一环。适量利尿, 效果肯定。但大童利尿血液浓缩, 易致血栓栓塞, 尤其是新入患者, 多用强效利尿剂, 可使合并肺部疾患的患者疾粘稠不易咳出而加重心衰, 且由于强效利尿剂易出现低血钾, 因此老年心衰患者利尿剂的使用多主张小剂量给药, 保钾排钾利尿剂联合使用, 缓慢利尿, 且保钾利尿剂安体舒通在保钾同时, 尚有改善左室容积和功能的作用, 进而减少病死率[2]。
4酌情使用血管扩张剂
由于血管扩张剂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改善心衰, 故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指征酌情使用。如收缩压升高、四肢发冷、胸闷气促、口唇发绀等, 当为血管扩张剂使用的良好指征, 老年心衰患者, 长期胃肠瘀血, 吸收不良, 血浆渗透压下降, 此时用血管扩张剂可使血管内液外溢加重水肿。故应适当提高血浆渗透压后再用血管扩张剂。在使用中应严密监测血压, 以防止低血压倾向。需要指出的是, 单存血管扩张剂二硝酸异山犁醇及肼苯达嗪对治疗心衰无特殊作用 (A级证据) , 合并治疗心绞痛或高血压时可以用[3]。
总之, 由于老年心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故在治疗上应具体分析, 综合治疗,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姜馨, 唐海波, 吕卓人.洋地黄临床应用的新观念.中国医刊, 2002, 37 (6) :2.
[2]方丕华.心力衰竭巡诊治新进展.中国医刊, 2003, 38 (11) :36.
[3]徐成斌.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新理念.中国医刊, 2003, 38 (11) :3.
心力衰竭治疗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入住的老年CHF患者70例,均符合CHF的诊断标准,排除慢性肺炎性疾病,窦性严重心脏疾患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男31例,女39例,年龄76~98岁,平均年龄(85.4±10.3)岁,心功能II级18例,心功能III级37例,心功能Ⅳ15例,心力衰竭病程1~10年,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组全部患者均经患者以及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予钙离子阻滞剂、强心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另外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低盐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最初剂量为6.25mg/次,2次/d口服,每2周将剂量加倍,8周内加至最大耐受量。对心功能IV级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凡用药后心力衰竭加重或静息心率<55/min者及时减量或缓慢停药。连续观察应用6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心衰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心衰加重或死亡。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纽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情见表2。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例头晕,1例恶心,1例心动过缓;对照组1例头晕,1例头痛,1例恶心。上述患者症状均较轻微,未给予特殊处理,伴随着治疗进程很快恢复正常,不影响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又被称作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是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心脏疾病。随着老龄化的逐渐深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β1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由于β1受体信号传导的致病性明显大于β2、α1受体,所有通过阻滞β1受体信号的传导达到治病的效果。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对β1受体有选择性的阻断作用,对儿茶酚胺类物质产生对抗的作用,过量的儿茶酚胺对心肌产生损伤作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能够起到阻断或减弱该作用。同时,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还可以对心肌调亡起到延缓作用,防止心室重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能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协同迷走神经对心室的保护作用,对心率有减慢功能,对左室舒张期产生延长作用,从而对血压进行降低,对心室重构达到逆转或抑制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改善心脏功能。
心力衰竭的现代药物治疗 篇3
【关键词】 临床 药物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214-01
心力衰竭为临床最常见最严重的症候群之一60年代以前的药物治疗以强心利尿为主,70年代增加了血管扩张药,80年代后又增加了非洋地黄强心药、心肌保护药、心肌营养药及心肌松弛药。为了便于临床应用现分述如下:
1 洋地黄类强心药
洋地黄强心药能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是目前最重要最常用的正性肌力药,对功能不全的心脏能降低净耗氧量,减慢心率及房室传导,缩短心肌细胞复极过程,还能使血管收缩,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而产生利尿作用。洋地黄的给药方法和剂型应视病情轻重缓急而定,对于急性左心衰或危重的充血性心衰病人可采用静脉快作用制剂,快速给予较大剂量以期发挥最高疗效而又不出现毒付作用为原则,有效后改为口服维持。常用药有西地兰可先给0.4~0.8mg,2—4小时后再给半量,毒毛旋花子苷 K 0.25mg静注,2小时后加半量。对于较轻的慢性心衰可采用每日口服维持疗法,常用地高辛0.25mg日一次,约一周后可达到洋地黄负荷量。
2 非洋地黄强心药
非洋地黄类强心药近年发展迅速,目前常用的有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均为日受体兴奋药,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促进Ca2+进入细胞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输出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改善心肌功能。近年应用较广的还有对羟笨心氨(prenalterol)、可文(corwm)、非诺多泮(fenoldoppalm)、丙基丁基多巴胺(propy lbutyl、doamine)、麻黄笨丙酮(oxyfedzine、ildamen)、多培沙明(dopexamine)。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也为近年发展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它能使C—AMP的降解减少,细胞内浓度增加使Ca2’增多,于是心肌收缩增强和使血管扩张。主要药物有氨利酮(amrinone)和米利酮(milm?none),还有依诺昔酮(enoximone)、匹罗昔酮(piromone)硫马畔(甲甲咪吡)、酞哌氨酯(carbazeran)都抑制PDE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3 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衰已有20年历史,使不少认为顽固性心衰变为可治,以扩张小动脉为主的药物能降低心室排血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以扩张小静脉为主的药物是降低静脉张力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前者主要药物有心痛定、哌唑嗪、肼苯达嗪、巯甲丙脯酸、酚妥拉明等。后者常用药物有消心痛、硝酸甘油。硝普钠对小动脉小静脉均有作用。血管扩张剂主要用于急性左心衰、心肌梗所致泵衰竭,和经利尿利、洋地黄治疗无效的慢性顽固性心衰。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应在足够的有效血容量前题下使用,最好能同时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尤其是静脉给药时,应注意血压脉搏等变化。
4 利尿剂
心衰病人使用利尿剂的主要目的是排除体内过多的水钠,使过度升高的心内压降低,减少回心血量从而降低前负荷,同时也能减轻其它脏器的充血和水肿,改善相应脏器功能,利尿剂也能降血压,可减轻心脏后负荷从而达到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常用有速尿、双氢克尿赛、利尿酸、丁尿酸,急重病人静脉给药有效后改为口服维持。
5 心肌保护药
激素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可改善衰竭心肌代谢,它能使胰溶酶体膜保持完整,防止心肌抑制因子的释放,它能纠正长期心衰所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素的分泌;能很好的改善症状消除水肿,应在早期大剂量使用,如氟美松10—20mg静注或静点。
6 心肌营养药
心衰时心肌能量耗尽,此时可给予改善心肌代谢、供能和营养物质,如ATP、肌苷、辅酶A、辅酶QlO、细胞色素C及1、6磷酸果糖(FDP)。近年来临床用FDP治疗顽固心衰取得了满意效果,它不仅能作为能量基质进入无氧酵解通路产生ATP,而且还能通过反馈机制激活磷酸果糖激酶并增强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促进糖代谢提供心肌能量增加细胞内K’浓度,减轻细胞内酸中毒改善心功能,用法可静点和静注。
7 心肌松驰药
在心衰病人中除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外尚存在舒张功能不全,它可单独存在也可和前者同时存在,常见棍底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等,舒张功能不全所致心衰的治疗,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一般无效甚至有害,经多年临床验证p阻06剂和钙拮抗刑有效,它们的作用机理是减慢心宰、延长舒张期、增加左室充盈时间和舒张末期容量,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从而改善心室的舒张功能,代表药物有心得安、异搏定,用此类药应从小剂量开始。
8 小结
心力衰竭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男37例, 女15例, 年龄31~77岁, 平均 (53.4±6.8) 岁, 病程1~17年, 平均 (7.2±1.5) 年。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有关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其原发病类型包括: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15例肺源性心脏病, 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分级包括:39例Ⅲ级和23例Ⅳ级。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疗法, 给予卧床休息、限盐、吸氧、去除病因以及常规应用利尿剂、强心剂和血管扩张剂。地高辛, 每天1次, 每次0.25mg, 对于严重心衰者, 应先静脉推注西地兰0.4mg;双克每天1次, 每次25mg, 氨体舒通每天2次, 每次20mg;严重水肿者, 可每天静脉推注速尿1次, 每次20mg;同时每天静脉滴注消心痛1次, 每次30mg, 连续给药5d;肺部感染者, 服用抗生素并进行对症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自拟强心保元汤加减进行治疗。其方药组成包括:炙甘草9g, 制附子、红参、川芎各10g, 茯苓、炒白术、麦冬、赤芍、五味子、泽泻、益母草各15g, 黄芪、葶苈子、丹参各30g。随证加减:水肿明显者, 加猪苓、车前子;肝脏肿大明显者, 加文术、三棱;喘促重者, 加杏仁、苏子;咳嗽、痰多者, 加半夏、陈皮、冬花、紫苑;心悸较重者, 加龙骨、桂枝、柏子仁、牡蛎。水煎服, 取汁200mL, 每天1剂, 分2次服用, 服药时间为早、晚餐后半小时。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1]。
1.3 评价方法
(1)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心功能改善至少2级; (2)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 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 但不足2级; (3)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功能均无改善, 甚至有所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单位以χ2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的总有效率为70.97%,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又称难治性心力衰竭, 是指充血性心力衰竭经充分的正规传统治疗包括卧床休息, 控制水、钠量, 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治疗, 心力衰竭症状仍持续存在或逐步加重者, 这种心力衰竭可能是心脏病终末期的表现, 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考虑不周, 治疗不力或处理不当所致[3]。
顽固性心力衰竭属中医的“心悸”、“水肿”、“咳喘”等范畴, 与心、肾、肺、睥等脏腑有关。本虚标实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临床特征。临床上本虚以气阴两虚, 阳虚, 阴阳两虚多见;内生邪实多以痰浊, 水饮, 瘀血互结为主。攻补兼施, 标本同治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强心保元汤由炙甘草、制附子、红参、川芎、茯苓、炒白术、麦冬、赤芍、五味子、泽泻、益母草、黄芪、葶苈子、丹参等中药组成。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等作用。茯苓利水消肿, 渗湿, 健脾, 宁心。益母草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葶苈子泻肺降气, 利水消肿。丹参可清心安神、活血通络。炒白术补气生肌, 脱毒排脓。川芎、赤芍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泽泻行气活血, 利水渗湿。五味子清热润燥, 生津止渴。麦冬滋阴润肺, 清热治咳。炙甘草止咳润肺, 可调和诸药。强心保元汤具有益气与活血、利水相互协同作用, 故能促进和协调心、肺、肾功能而治疗心衰。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 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疗法,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自拟强心保元汤加减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后, 的总有效率为70.97%,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讨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改善心功能, 疗效显著,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清热活血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段自田.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40例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 2012, 40 (1) :52-53.
[2]邵永龙.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50例[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3) :334.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 篇5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和胃降逆。
【方药】生脉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西洋参(或用太子参、北沙参)、麦冬、柴胡、黄芩、清半夏、银花、连翘、丹皮、蒲公英、茯苓、车前草、焦大黄等。
2、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
【治则】健脾益肾利湿,和胃降浊。
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篇6
关键词: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研讨
作者简介:潘晓锋(1983.03-),男,汉族,浙江磐安,执业医师,本科学历,高血压危象,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04-02
心力衰竭是临床中一种复杂的症状群?主要是老年人比较容易得病,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常还会伴随一些运动耐量降低?疲劳乏力?水肿?咳嗽?呼吸困难等?并且据了解,心血管疾病有很多人会发展成心力衰竭?如果有患者,就必须及时地给予治疗外加健康教育护理,要不然非常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者甚至是死亡?临床治疗和内科护理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地做好患者的临床观察,是促进患者好转的前提,同时也是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途径之一?现就我院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共接收98例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都进行完整地保存,所有患者均给予了良好的及时地治疗和内科护理,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就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分析:
一?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1?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共接收98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且对这些患者均保存完整的临床治疗资料?调查显示,男性57例,女性41例,年龄39岁-82岁,平均60.5岁,其中,老年人居多?通过对98例患者进行系统性的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在此基础上也确定了病发的原因与基本情况?住院的患者都和心力衰竭的症状没有区别,临床诊治的具体情况大致可以概括如下:询问家庭情况?发病史?体检报告?常规检查?进行运动耐力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然后通过记录?分析研究,得出心衰类型?
2?临床治疗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是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选择ACEI(或者APB)?血管扩张药?洋地黄片?利尿药?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还可以进行运动治疗并且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护理,总归来说,具体病症具体解决等?
3?所有接收的患者经过及时地治疗与处理之后,都会进行适合的健康教育护理,从而对患者进行再保护,而其护理方法主要包含有:①心理健康教育护理:工作人员应多关系患者并宣传医学的急救措施,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治疗进展以及需要注意的情况,告诉他们要随时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对病情的好转有非常大的帮助?②宣传性健康教育护理: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最温暖的怀抱,热情的问候,积极地发放一些心力衰竭宣传手册,让病患对心力衰竭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至于心慌脚乱,从而保持心情愉悦,便于治愈病情?
4?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的努力,心力衰竭患者都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也没有伴随运动耐量降低?疲劳乏力?水肿?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身体体征一切稳定?患者在医药护理的有效实施和医生的及时治愈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患者的身体趋于健康化?
二?临床效果
我院对于接受的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及时地对症治疗和健康教育护理,其中有了明显效果,也就是治愈的达到47例,有了显著改善的达到43例,没有明显起色的只有8例,纵观整体效果非常不错,一共达到90例?心力衰竭是临床中一种复杂的症状群,表现为运动耐量降低?疲劳乏力?水肿?咳嗽?呼吸困难等?而通过我院医生及时地治疗以及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护理后,其中治愈?好转?未愈例数,统计整理为47例?43例?8例?调查得出:有效例数占患者总数的大多数,而未愈患者也有的进行了手术治疗,有的病患转院,从而进行更好地治疗?
三?结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中一种复杂的症状群,表现为运动耐量降低?疲劳乏力?水肿?咳嗽?呼吸困难等?在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医院工作人员及时地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记录与科学的治疗,在固定的时间内检测与观察分析患者的心脏变化情况,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与观察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然后进行分类整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医生的救治工作提高了科学效率?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展科学而有效的救治工作,对于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并且对于加快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医护人员也应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来安抚患者的心态,科学治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患者采用对症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對自己充满信心,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概率,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也实现了我们治病救人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白玲,马爱群.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年04期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治疗 篇7
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 主要目的是减少病死率, 改善心功能, 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①基础疾病的治疗;②电解质紊乱的纠正, 如低钾, 低镁血症的治疗;③心功能改善的药物治疗, 应用ACEI, 洋地黄, 利尿剂, b受体阻滞剂等;④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
满意控制房颤心室率目前没有统一标准。AFFIRM试验的目标是静息心率≤80次/min和运动后≤110次/min。从临床的角度来看, 仅观察静息心率可能不足以评价控制心率是否满意, 平板运动试验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似乎较为可靠。心率超过110次/min, 以及心室率过低可能会限制运动耐量, 应尽量避免的。为心率控制, β-阻断剂 (美朵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 和地高辛可安全使用, 胺碘酮是第二选择。由于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被视为不恰当的。到目前为止,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 即使应用β-阻断剂, 死亡率没有明显减低, 有必要进一步前瞻性试验来证明。如果这些药物控制心室率无效, 房室结消融后起搏治疗是一种控制心率有效的途径。在临床实践中, 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 的患者, 为保证有足够双心室起搏, 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有房室结消融的指征。双心室起搏可能明显优于右心室起搏。但是, 目前没有以死亡率作为终点的长期临床试验。
目前指南中推荐可以用于维持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胺碘酮和多非利特 (DIAMOND和CHF-STAT试验等) 。多非利特无负性肌力效应,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治疗, 不过, 它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治疗窗, 为减少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 多非利特的起始治疗要在住院期间进行, 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在前3天内连续性心脏监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胺碘酮目前也被认为是一个安全药物, 不过, 其不良反应限制了胺碘酮在有些患者的常规和长期应用。在严重心力衰竭和血流动力学恶化相关的房颤, 静脉注射胺碘酮并立即电复律, 可稳定患者[1] 。
22个临床试验回顾分析显示, 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年成人患者, 口服D, L-索他洛尔容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因此, D, L-索他洛尔应避免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或氟卡尼, 被推荐用于孤立性房颤患者, 由于其负性肌力作用和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不宜用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电复律后, β-阻断剂有利于稳定窦性心律 (MERIT-HF试验, 美朵洛尔;CAPRICORN试验, 卡维地洛) 。β-阻断剂还被推荐用于预防心胸外科手术后房扑和房颤的发作。除非有禁忌证所有房颤和并心力衰竭患者应接受华法林抗血栓治疗。
2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CRT治疗
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改善, 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患病率逐年增加。在心力衰竭的综合治疗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无疑是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 已经列入2005年ACC/AHA以及ESC指南的I类适应证, 但房颤患者进行CRT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
CRT治疗是通过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电活动同步性, 达到改善机械收缩不同步, 从而提高心功能、改善左室重构甚至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因此在CRT治疗的过程中, 保证充分的房室顺序协调收缩对于提高CRT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但房颤患者的心室率不规则, CRT治疗对房颤负荷的影响尚无一致意见。在许多未转复窦律或者消融房室结的CRT研究中得到阴性结果。而2001年首个在房颤患者进行CRT治疗的研究中以及植入心房电极也存在一定争议。虽然植入心房电极增加操作的复杂性及潜在的并发症, 但是心房电极有利于CRT-D患者鉴别室速和室上速, 并且在可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 植入心房电极后心房起搏通过房室顺序收缩改善左室重构更明显。根据目前的多数研究结果, 越来越倾向于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CRT治疗时也应植入心房电极。06年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中, 进行消融房室结操作, 患者虽然未转复窦性心律, 仍然通过CRT治疗改善了心功能和左室重构。而04年Am J Cardiol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提示, 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进行房室结消融后, 患者在心功能改善和左室重构方面获益更明显。06年一项长达4年的随访研究进一步显示, 房颤进行房室结消融的CRT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和左室重构情况与窦性心律的CRT患者相当, 明显优于未进行房室结消融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目前, AVERT-Af研究正在进行中, 其研究结果令人期待[2] 。
关键词:心力衰竭,房颤
参考文献
[1]戴闺柱.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从禁忌症到常规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30 (6) :381-383.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讨 篇8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亦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弗明汉地区的资料, 在45岁以上人群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为7.2/1000, 女性为4.7/1000;平均存活时间男性仅为1.7年, 女性为3.2年。因此, 慢性心力衰竭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病中, 以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本次选取的56例CHF病例中, 风湿性心瓣膜病1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5例, 冠心病15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 将CHF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56例CHF病例中Ⅱ级患者10例, Ⅲ级30例, Ⅳ级16例。其中男性36例, 女20例, 年龄44~67岁。
1.2 治疗方法
按心功能NYHA分级, 常规治疗方法为:Ⅰ级:控制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Ⅱ级: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用或不用地高辛。Ⅲ级: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Ⅳ级:ACEI;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病情稳定后慎用β受体阻滞剂[1]。
1.2.1 10例Ⅱ级患者治疗方法
卡托普利片, 初始剂量宜用6.25 mg, 3次/d, 维持剂量为50 mg, 2~3次/d。若需进一步加量, 宜观察疗效2周后再考虑。氢氯噻嗪25-100 mg, 口服2~3次/d。美托洛尔6.25 mg /d, 递增剂量要缓慢, 每2~4周调整一次剂量, 从起始剂量到达目标剂量的时间需要6周以上, 心功能Ⅳ级者调整剂量需更长的时间, 一般6~12个月后才有较明显的效果。
1.2.2 30例Ⅲ级患者治疗方法
在以上卡托普利、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地高辛首负荷量0.375~0.75 mg, 分3次服用, 后改维持量, 0.125~0.5 mg/d。
1.2.3 16例Ⅳ级患者治疗方法
在以上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地高辛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20 mg/d。病情稳定后慎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参考剂量如上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纠正至I级,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相关检验结果基本正常;有效:心功能进步Ⅱ级以上, 而未达到I级, 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验结果有所改善; 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者[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SPSS 11.10软件。
2结果
56例CHF中显效19例, 有效3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4%。
3讨论
近年来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卡托普利等ACEI适用于所有的心衰患者, 对NYHA Ⅰ级或无症状性心衰患者可防止心衰的发展, 对NYHA Ⅱ级至Ⅳ级有症状的患者可降低其死亡率, 延缓心衰的恶化, 降低住院率。此类药物, 除了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 所有心衰患者均适用, 因此ACEI可作为心衰的基础用药。氢氯噻嗪等利尿剂, 能抑制钠、水重吸收而消除水肿, 减少循环血量, 减轻肺淤血, 降低前负荷而改善左室功能, 其缓解症状的作用十分明显。传统的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因此禁用于心力衰竭。而现代观点认为, 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维持心脏排血量, 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将对心肌产生有害的影响, 加速患者的死亡。随着对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恶性循环在心衰发病机制中重要作用认识的深化, 特别是国际上大规模临床试验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成功的报道, 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衰的死亡率等。但是临床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宜谨慎, 应注意密切观察副作用, 如低血压、心功能恶化等;应从小剂量开始, 递增剂量要缓慢, 每2~4周调整一次剂量, 从起始剂量到达目标剂量的时间需要6周以上, 心功能Ⅳ级者调整剂量需更长的时间。螺内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小剂量的螺内酯阻断醛固酮效应, 对抑制心血管的重构, 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有很好的作用[1]。本文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对应用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地高辛、美托洛尔、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总有效率为96.4%,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萍, 魏武.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 (2) :127-135.
经方治疗心力衰竭概况 篇9
1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此类经方归纳起来,有苓桂甘草汤、五荃散、木防己汤、茯苓甘草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3]。是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经方为:(1)苓桂术甘汤,适用于心衰而属于阳虚水饮者。常用于轻度心理衰竭,亦可用于重度心理衰竭纠正后的调理。对其进行加减化裁后适应症状甚广。心主血脉,所以心阳虚者,常常有三个方面的合并症发生:化无能而成血虚,推动无力使血滞为淤赤,津液握涩而为水饮,如此症状,即当养血活血、化气行水;如有心血淤阻、心阳不振型心理衰竭,可使用次方合桃红四物汤治疗;如有血瘀重、下肢浮肿、长期肝脏肿大者,可使用次方加鳖甲、丹参、泽泻、蚤休、生姜片治疗。亦可用于温阳益气,以次方合参附汤加减,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水湿泛滥、阳气不足者。(2)木防己汤,适用与心下痞泽、喘满气短、脉沉而紧、面色发紫、病久正虚者,可用本方温化水饮,降逆平喘、消痞散结、扶正补虚,效果显著。(3)真武汤,肾阳虚者,宜用真武汤。如有肺热者,加麻杏石甘汤;如有小便不利、腹水者,加五苓散;如有心下痞满、咳喘、胸闷、肝脾肿大者,加桃红四物汤;如有心肺阴虚者,家生脉散。真武汤的益气之效不足,增加黄芪、党参等药物,成为“强心汤”,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剂。(4)肾气丸,痰浊壅盛、肺肾气虚者,宜用肾气丸,温化肾气、养阳化阴。如有虚性水肿、喘急者,加车前子、牛膝,合为济生肾气丸,效果显著。
2 温阳益气、活血利水
此法主要应用的症状:心肾阳气虚衰、水饮停蓄不明显者;阳虚为主,带有轻微水饮或淤血者;心衰纠正而阳气不足者。完美的“强心剂”人参四逆针(含有人参、麦冬、附子、干姜)是治疗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的良药,效果显著[4]。心力衰竭者,多因受邪之征,故应以滋阴合阳为主。可用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治之;如病情好转,可用桂枝甘草龙牡汤或炙甘草汤治之;如有心力衰竭并心律不齐者,宜用茯苓甘草汤、炙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如有阴虚者,加用生脉散;阳虚者,家用真武汤;烦躁不安、心悸者,用桂枝龙牡汤治之。
3 通腑利气、降浊泄水
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表现为肺气不降、腑气不通、壅塞于胸,饮邪内盛。对于此症当急者,宜通腑利气、降浊泄水,体现此法的经方为己椒苈黄丸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主治腹水、胸水、万脘腹痞满者,如有舌苔黄燥、便秘溲赤、脉弦实有力者,宜当攻逐水湿。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气喘胸闷。尿少便干、咳嗽咯痰者,效果显著。如有血瘀者,加桃、红、归、芍;如有气虚者,加四君子、黄芪;阳虚者,加附片、桂枝和故纸等味。现代许多常规治疗心里衰竭的方剂中同时加入北葶苈子,效果十分显著。
4 宣肺利气、祛风行水
本法主要应用的症状有两类:一是心肾阳虚、逆而犯肺、肘气雍塞、水饮内停者;二是内蕴之水饮、以致肺气塑塞者。治当宣肺利气、祛风行水,这种方法属于治水的开鬼门法。常用经方有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及厚朴麻黄汤[5]。此经方使用原则为:标本分治,根据病情选择泻白散加味、麻杏石甘汤、厚补麻黄汤、银翘散、越婢汤等治之,可先治其标实再扶助正气。标本合治,如肺气不宣。心肾阳衰者,选择麻杏石甘汤或真武汤加越婢汤治之,可迅速控制心力衰竭。
5 讨论
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辨病分类治疗,在采用中医辨证经方治疗的同时,不可忽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要充分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查明患者的心力衰竭基础病变,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一定要准确的判断预后与疗效。根据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分级、分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患者病情危重时,应立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在辨证治疗心力衰竭同时,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分类治疗:(1)冠心病引起的心衰:病机多为痰瘀内阻、阳气亏虚,病位在心、脾、肾,治疗当化痰祛瘀、益气温阳为主,经方选保元汤、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四方合一加味治之。药以黄芪、人参、桂枝、附子益气温阳,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真武汤温阳利水,红花、桃仁、丹参等活血。(2)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病机多属肝阳上亢,病位在心、肝、脾、肾,痰瘀阻络,治宜攻补兼施,攻以泻肝、镇肝、平肝为要,补以镇静、养心、安神为重,并参合利水、除湿、化痰、活血等祛邪之法。如有右室肥厚而心衰症状不明显者,可加用丹参、红花、三七、地龙、益母草等活血药。(3)肺心病心衰:病位在心、肺、肾、脾,治疗当以泻肺平喘、温肾健脾利水,选用五苓散、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方合一,加红花、益母草治之。(4)风心病心衰:病位在心、肺、肾、脾,治当活血化瘀通络、益气温阳,选用苓桂术甘汤合炙甘草汤加红花、桃仁、鸡血藤、苏木等。在临床治疗观察中体会到,仲景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的方剂。心阳不振、心气虚衰以致心脉失主、水饮凌心犯肺、水气不化是造成心衰的重要病机,因而在临床上常表现心悸、浮肿、胸闷而喘等症[6]。健心汤方中人参、黄芪、桂枝补心肺、益宗气、畅气血、温心阳以复心肺之职,有改善心功能,结合辨证化裁,可收佳效。在临床治疗心衰过程中,选药用量需注意以下几点:(1)温阳:附子是温阳的最佳之选,配干姜可加强温阳之力,故有“附姜不热”之说,附子配肉桂可治虚阳上越。(2)益气:人参是首选,一般用量在15~20 g之间,如患者危重抢救则可用至30 g。(3)活血:早期可选益母草、泽兰,中期可选赤芍、丹参、生蒲黄、川芎、水蛭、地龙化瘀通络,后期应选桃仁、苏木、红花。(4)利水:首选桂枝,桂枝可以通心阳利水气,还能活血、降气、平逆。
6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心力衰竭的症状极其复杂,但是都可以选择相应的经方进行治疗,现代医学中,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还是以经方为主,个别医生的用药,虽然没有说明使用经方,但是从用药来看,还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化裁的。如常见的“和肝健脾方”(成分有益母草、白芍、白术、柴胡、丹参、白苓)、“北五加皮复方”(成分有北五加皮、枳壳、柴胡、党参)都属于张仲景的四逆散少阴篇的四逆散之义。可以说,经方为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各种具体的手段,而且体现了治疗心力衰竭的各种法则。在经方的使用上,最突出的一点是治疗中加入了活血化瘀之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心力衰竭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淤血现象,配合使用活血化瘀之品可有非常良好的效果。所谓“淤血指征”,是指如舌暗、唇青、目下紫黑等等,古代常认为是寒症、肾病、水饮之症。采用经方的温阳、益气也可以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同时消除淤血之症。正因如此,可选治心衰当扶正。如果心衰没有改善而采用化瘀之法,就会损伤正气,影响心衰的恢复速度。即使是心力衰竭已经控制,如有淤血之相,也应先益气后化瘀。治疗心力衰竭时,何时使用活血化瘀只法,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淤血轻重、正气虚损程度而定。总之,中医治疗要循序辩症施治的原则,合理用药。
摘要:所谓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有针对性的采用经方治疗心力衰竭,结合辩证化裁,效果显著。
关键词:经方,心力衰竭,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1]查玉明.应用温阳益气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2,22(2):984.
[2]熊丽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文献分析[J].陕西中医,2008,29(2):137~138.
[3]李春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探讨[J].河南中医,2003,28(2):13~14.
[4]谢恬,钱宝庆,徐红.干姜对心肌细胞缺糖性损伤的保护及其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4(6):47.
[5]曹兴亚.活血化瘀、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4(10):589.
犬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篇10
犬心力衰竭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 心排血量减少, 造成静脉系统淤血, 动脉供血不足, 而呈现的一系列症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发生的一种综合征。
2 病因
(1) 心肌负荷过重: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肺气肿、肺炎、血栓等。 (2) 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常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硬化等。 (3) 心肌病损:常见于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中毒、营养障碍等。 (4) 心包病变:常见于急性心包积液或积血。 (5) 严重的心律失常:常见于心室颤动、心动过缓、心跳暂停。其他:如手术、分娩、过度疲劳、电解质平衡紊乱等都可直接或简介地影响心脏功能, 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
3 症状
3.1 急性心力衰竭。
患犬呼吸困难, 精神沉郁, 脉搏频数、细弱, 可视粘膜发绀, 体表静脉努张, 重症有痉挛现象, 体温降低, 并发肺水肿, 叩诊胸部有广泛性湿性罗音, 鼻孔有泡沫样鼻液。
3.2 慢性心力衰竭。
病程发展缓慢, 患犬咳嗽, 易疲劳, 呼吸困难, 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听诊有心杂音。左心衰竭主要呈现肺循环淤血, 伴有肺水肿。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腹水, 呼吸困难等症状。
4 诊断
4.1 心脏扩张是多种心力衰竭必有症状, 但急性
心肌梗塞、二尖瓣狭窄、缩窄性心包炎的心力衰竭时, 心脏可无明显扩张。 (1) 颈静脉怒张; (2) 左心衰竭时多数患犬可出现肺部罗音; (3) 大多数患犬在心力衰竭时心率增快, 脉搏缺失; (4) 呼吸困难。
4.2 心电图检查表现为房性或室性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房室肥大等。
4.3 心脏听诊有广泛罗音的病理变化具有诊断意义。
4.4 X线片表现心脏增大明显。
4.5 临床常见类型:
(1) 急性左心衰竭常见于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输液过多过快等。 (2) 右心衰竭常见于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肺动脉狭窄或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疾病。
5 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常因缺氧和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 治疗中应争分夺秒, 积极抢救。处置原则:减轻心脏负担, 改善缺氧状态, 提高心肌收缩力, 减轻右心前负荷, 提高左心排除量, 消除肺水肿。
(1) 给氧:鼻导管给氧, 氧流量4~6 L/min, 最好使用加压给氧。 (2) 泻血:静脉穿刺抽取适量血液, 总量不超过犬体重的0.5%, 可减轻右心前负荷。 (3) 强心:静脉注射毒毛花子甙K 0.2~0.4 mg, 加入5%葡萄糖液20 m L静脉缓注。 (4) 利尿:静脉注射速尿5~15 mg或利尿酸钠10~15 mg。 (5) 扩张血管:选用硝普钠5~10 mg, 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0 m L静脉注射。 (6)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5 mg静注, 能改善心肌代谢, 减轻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7) 出现肺水肿明显症状, 如严重发绀或微循环障碍, 可选用阿托品2 mg静脉缓注。在急救的同时, 积极寻找病因并除去诱因, 防止复发。 (8) 右心衰竭时可使用洋地黄制剂增强心肌收缩力。
心力衰竭患者需要精神心理治疗 篇11
抑郁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诸多精神心理因素中研究最多的一种。研究一致认为心衰患者常共病抑郁。在住院的心衰患者中,共病抑郁的发生率为35%~70%,门诊患者为11%~25%;而普通人群中符合抑郁标准的人数仅为5%~10%。在心衰患者中,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共病抑郁的比例似乎并没有不同。抑郁可能是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例如,2001年Jiang的研究指出心衰合并抑郁的患者死亡率在12个月随访中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较无抑郁心衰患者明显升高。相似的是,12个月再住院率抑郁组为80.4%,非抑郁组为52.3%(OR 3.07,P=0.005)。抑郁的作用独立于常见的危险因素之外,如年龄、NYHA(纽约分级)、LVEF(左室射血分数)。
其他研究者也指出抑郁对心衰患者预后有负性作用,并且不仅局限于住院患者或心肌缺血患者。Murberg发现在心衰处于稳定期的门诊患者中,合并抑郁组2年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非抑郁组的2倍;Vaccarino指出在老年心衰患者中抑郁的严重性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性和死亡风险之间有量化关系。在除外非心肌缺血患者后,上述联系依然存在。Faris观察400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4年后发现,合并抑郁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为3.0,这是在控制了血液动力学和常见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后得出的结论。该研究发现,合并抑郁的患者症状更多,运动耐量更差,射血分数更低。除死亡风险外,心功能会因抑郁明显受损;Clarke研究的样本量为2 992例心衰患者,在调整基础的血液动力学和临床指标后,抑郁对心功能受损的OR值为1.96。
焦虑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对于心衰患者焦虑的研究不如抑郁充分,但流行病研究显示心衰共病焦虑的比例较普通人群明显增加。100例稳定心衰的门诊患者中,18.4%的人合并焦虑;另一研究显示87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焦虑的比例为31%。根据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机构的资料,普通人群发生焦虑障碍的比例为13%。
焦虑会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猝死风险。但焦虑对缺血性心脏病的预后影响尚不清楚,对心衰预后的影响资料就更少。Jiang报道在291例住院心衰患者中,焦虑的发病率为29%,且抑郁和焦虑明显关联。12个月随访发现,焦虑并不影响预后,尽管抑郁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明显相关。Denollet和Brutsaert也有相似论述,心梗后LVEF下降的患者焦虑导致死亡的OR值为3.7,但这样的关联在D型人格(负性情感和社会孤立)作为变量引入研究模型后消失。Ingel研究了一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现,患者自评的抑郁和焦虑均与6分钟步行试验呈负相关,且临床表现为量效依赖。尽管焦虑反映人的情感体验,但由于焦虑常与抑郁相伴发生,同样需要临床关注,尤其是老年人和多病人群。最近有研究指出,丹麦的老年患者中有抑郁症并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的有47.5%,而在焦虑症患者中符合抑郁症诊断的有26.1%。
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处理
虽然现认为中间环节如HRV、炎症和血小板反应性在建立抑郁和心衰的联系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少有资料显示抗抑郁治疗能让上述指标改善,现有研究多建立在心梗后患者基础上。小样本研究显示,心梗后抑郁患者应用舍曲林治疗HRV有明显改善,与非抑郁患者相似;但对照组抑郁患者HRV呈下降趋势。另有小样本研究发现服用多虑平和帕罗西汀后可改善部分患者的HRV,症状改善,汉密尔顿量表评价改善在50%以上;而那些症状未改善的患者HRV呈持续下降趋势。关于炎性标志物的研究结果比较混杂,有研究显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抑郁炎性反应的作用,也有研究显示SSRIs无效,还有研究显示帕罗西汀或舍曲林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可正常。
仅有一项研究显示抗抑郁治疗对心脏病患者有益,入组患者还是心梗后人群,即SADHART研究。该研究登记合格的患者为369例,有抑郁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结果显示舍曲林安全,LVEF、QTc间期和其他心脏指标没有异常变化。舍曲林在应用CGI-1量表显示优于安慰剂(24周随访,2.57 vs 2.75,P=0.049),但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时无优势(16周随访,-8.4 vs -7.6,P=0.14)。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再发抑郁和重度抑郁的患者,无论应用汉密尔顿量表还是CGI-1量表评估,舍曲林均有效,且舍曲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各项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SADHART研究发现,舍曲林治疗组心脑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下降,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中风和心肌缺血再发率(14.5% vs 22.4%;RR 0.77;95%CI,0.51-1.16)。但上述研究结果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其把握度还不足以说明以上差别。亚组分析显示舍曲林组血小板反应性标志物降低,结合其他结果提示舍曲林可能会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虽然该研究未针对心衰患者,但结论适用于心衰患者。
抑郁焦虑的非药物治疗
抑郁和焦虑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减轻压力等方法,能降低心梗后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但关于心衰患者的特异性资料不多。Frasure-Smith和Prince随机入组了461位心梗后的男性患者,分别进行减压治疗和常规治疗。结果减压治疗组心脏事件死亡率下降50%,但再住院率无变化。Blumenthal等针对稳定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压力控制管理,发现心脏事件的相对风险较对照组为0.26, 但这些患者并未进行抑郁评价。M-HART研究发现,家庭护士进行的非药物抗焦虑干预可降低心梗后女性患者的死亡率,这些患者多因猝死风险高而临床预后不良。Jones和West的心梗后康复研究发现减压训练对抑郁焦虑和死亡率并无益处。但也有荟萃分析显示,减压训练结合健康教育能使心脏事件减少34%,再发心梗减少29%,并对血压、胆固醇、体重、吸烟、体力活动和饮食习惯等多方面有促进作用。
ENRICHD研究入组2 481位心梗后合并抑郁或低社会支持的患者,随机分组给予常规治疗和CBT干预结合治疗,后者是针对个体给予认知和行为改善治疗。心梗后2~3周开始,持续6个月。药物治疗仅用于汉密尔顿评分大于24分的患者,或是5周后BDI评分下降程度在50%以内的患者,应用药物为SSRIs。CBT干预组患者精神心理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BDI评分较低(9.1 vs 12.2,P<0.001),但上述优势30个月随访时消失。两组死亡率并无不同。该研究中抑郁是心梗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并未发现抗抑郁药物治疗死亡风险降低方面的益处。随访结束时抗抑郁药物应用在对照组为20.6%,干预组为28%,前者也可能是主要的混杂因素。抗抑郁药物的应用与死亡风险和非致死性心梗降低之间明显相关(调整的RR,0.57;95%CI 0.38-0.85)。
临床治疗推荐
心脏病患者的抗抑郁治疗是必要的,不仅在于需要减轻症状,还会减少发病和死亡风险。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均可应用,很多抗抑郁药物也能缓解焦虑症状。但对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衰的药物选择,医生需考虑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药物对心脏传导性、收缩性和节律的影响。
三环类药物有良好的抗抑郁效应,但临床并未广泛应用。三环类药物的心血管副反应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心脏传导减慢、ⅠA型抗心律失常效应和心率加快。老年人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有心脏传导病史的患者禁用三环类药物。CAST研究显示有ⅠA类抗心律失常效应的药物如三环类,不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近来有研究比较去甲替林和帕罗西汀作用,显示治疗量的三环类药物去甲替林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现持续性心率加快,HRV降低;脉搏在仰卧位和直立位增加。2周时发现直立位收缩期血压明显降低。总之,去甲替林组因心血管副反应有18%的患者中断治疗,帕罗西汀组为2%。
根据上述讨论,关于SSRIs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的随机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心衰患者应首选SSRIs进行抗抑郁治疗,三环类药物应作为二线治疗。SADHART-CHF研究正在进行,由国家精神卫生机构赞助,旨在探讨舍曲林治疗能否降低心衰合并抑郁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该研究结果将为这部分患者的最佳治疗提供有价值信息。
总 结
上述研究提醒我们关注心衰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心衰患者常合并抑郁焦虑,使预后恶化。如不能及时识别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焦虑时进行合理精神心理干预会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关注抑郁焦虑的评估,作为心衰患者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张宏娟)
编辑寄语
“双心”医学又称“精神心脏病学”。“双心”医学门诊可实现医疗模式从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由心内科专家和心理专家共同对患者的心血管问题及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作者刘梅颜老师指出,很多心脏病患者由于忽略心理治疗,导致被误诊误治或过度治疗,却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病痛。其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加,反而越治越重。刘老师参考一些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醒我们关注心衰患者的谨慎心理问题,提前做好抑郁焦虑评估,从而进行更好的治疗。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共收治了7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TO) 规定的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健全;没有精神病史, 意识清晰, 能与人正常交流;接受本次试验并签署自愿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不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合并有肝、肾等脏器疾病;有精神病史或意识不清的患者;不接受本次试验研究的患者。其中男59例, 约占总数的76%, 女19例, 约占总数的24%。年龄35~84岁, ≥58岁的63例, 约占总数的81%, <58岁的15例, 约占总数的19%, 平均年龄64岁。患者的病程为1~34岁, 平均21年。
本组所有病例全都经过临床、超声心电图、X线胸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心电图、心肌酶学、心肌肌钙蛋白等检查, 并确诊为顽固性心力衰竭[3]。其中23例基础疾病为冠心病, 约占总数的30%;20例基础疾病为肺心病, 约占总数的26%;16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心脏病, 约占总数的26%;3例基础疾病为扩张型心肌病, 约占总数的4%;5例基础疾病为病毒性心肌炎, 约占总数的6%;6例基础疾病为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约占总数的8%;5例基础疾病为先心病, 约占总数的6%。
从心功能情况来看, 我院采用的判断标准为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标准, 经判断结果表明, 在这78例病例中, 59例为心功能Ⅲ级, 19例为心功能Ⅳ级;21例有左心衰的病症, 26例有右心衰的病症, 31例有全心衰的病症。
1.2 方法
78例患有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均运用卧床休息、强心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 并在此治疗基础上, 按照患者表现出来的不同病情, 分别提供降压、抗风湿、抗感染、限盐、降糖、补盐、输白蛋白与重组人脑利钠肽等治疗方式展开治疗。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心功能达到Ⅱ级,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可以进行正常活动;有效:患者的心功能达到Ⅰ级, 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可以适当进行日常活动;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没有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未改善, 或病情恶化。
2 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 疗效显著, 占总病例的58.97%;2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Ⅰ级, 疗效较好, 占总病例的29.49%, 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心功能未能得到改善, 其中有2例在治疗的过程中死亡, 疗效不够理想, 约占总数的11.54%。
3 讨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患者的心力衰竭, 包括运用去除诱因、氧疗、利尿、休息、扩张血管、限盐等治疗方式, 但治疗效果仍旧不够理想, 心力衰竭的病症依旧长期存在, 是长时间以来困扰着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顽固性心力衰竭表现出来的病情较为凶险, 在治疗的时候也较为困难, 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4]。
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共收治了7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 对这78例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基础的疾病、治疗的方法以及难治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结果以及数据资料表明, 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是多种多样且较为复杂的, 其最为常见的病因为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及高血压心脏病, 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次之。感染是顽固性心力衰竭表现出来的最大诱因, 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是最为严重的, 约占总数的36%。通过感染引发出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疼痛对于老年人来说, 不能敏感的感觉出来, 导致症状不够明显, 再加上通常老年人的末梢血白细胞较低, 非常容易被忽视;二是如果没有选择运用好抗生素, 治疗的时间过短, 使用的剂量不足, 或者在给药的时候没有依据药物半衰期, 导致不能较好的控制好感染, 增加了机体的代谢率, 加快了心率, 进一步加重并诱发了心衰。此外, 根据本组数据资料显示, ≥58岁的63例, 约占总数的81%, 也就是说老年人更容易患上顽固性心力衰竭, 因为老年人没有较强的机体内环境稳定性, 也没有较强的免疫能力, 并且各器官的储备功能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 时常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病症并存等现象。根据相关研究表明, 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肿瘤坏死因子α与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 并且和患者的心功能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所以, 要想有效地对患者的心功能情况进行判断, 可以对患者的血清因子进行检测, 而后将此作为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疾病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综上所述, 冠心病是顽固性心力衰竭中最为常见的病因, 主要的诱因为感染, 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处理与纠正好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与诱因, 患者的病情不同, 采取的治疗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要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并得到较好的疗效,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难治的原因, 并以此作为基础, 积极处理好可纠正的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诱因与病因。比如说切除室壁瘤、合理争取重建冠状动脉、置换心瓣膜等根本纠因性治疗方法。此外, 还要预防贫血、感染、栓塞及风湿等, 比如对于已经患有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可以进行彻底治疗或者彻底纠正的治疗手法, 对终末期心衰进行确定的时候, 可以采用多管齐下、调整抗心衰用药等治疗方式, 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的寿命, 让患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心脏, 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参考文献
[1]周玉杰, 胡宾.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30 (03) :202-204.
[2]吴胜楠.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8, 20 (05) :268-270.
[3]任志国, 孙洪涛, 林立夫.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66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2) :53-54.
【心力衰竭治疗】推荐阅读:
小儿心力衰竭治疗进展09-08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10-09
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11-29
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07-11
心力衰竭10-13
合并心力衰竭05-30
右心力衰竭09-15
心力衰竭疾病10-03
血性心力衰竭11-05
左心力衰竭患者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