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疾病(共10篇)
心力衰竭疾病 篇1
心力衰竭 (心衰) 是一种恶性综合征, 为各种心脏疾患所致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 临床病死率较高。临床关于典型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详细论述, 诊断不难。但在临床工作中, 尤其是基层医院, 有将不典型心衰误诊为其他疾病的, 亦有将其他疾病误诊为心衰的。翼城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心衰132例, 其中8例经检查证实为其他疾病, 误诊率6.1%。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 男5例, 女3例;年龄27~74岁, 平均53.8岁。
1.2 临床表现
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短, 活动后显著, 其中水肿者4例, 有平卧位后咳嗽1例, 上腹部胀满2例, 心脏彩超均有形态学改变及射血分数 (EF) 的降低。
1.3 误诊及确诊情况
本组入院均考虑为心力衰竭, 后经临床观察及各种辅助检查, 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2例, 支气管哮喘、气胸、胃食管反流、胃癌、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各1例。
1.4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分别请相关科室会诊, 并给予对症治疗, 除胃癌患者外, 症状均有所好转, 随访未在发生上述症状。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2.1.1 器质性心脏病2例
2例患者均因气短入院, 1例患者27岁, 入院前5年被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 平素口服氢氯噻嗪、螺内酯等治疗, 此次气短加重入院, 心脏彩超示左房右房大、EF41%, 考虑心功能不全, 给予强心利尿治疗, 症状好转, 但总觉患者心脏彩超所示血流动力学改变不至于引起目前症状, 建议患者至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 后被明确为缩窄性心包炎, 经手术治疗痊愈。另1例患者平素从事体力活动, 无气短表现, 入院前1周突然出现气短, 入院时全身水肿, 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 EF21%, 考虑扩心病, 心功能不全, 但随后化验心肌酶增高, 心电图却无动态演变, 几天后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冠状窦破裂, 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2.1.2 支气管哮喘
老年女性, 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 曾行PCI治疗, 此次主因反复气短加重入院。查体双肺弥布哮鸣音, 心脏彩超示左房左室增大, EF44%, 考虑急性左心衰, 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治疗, 效果不佳, 结合患者反复气短, 有时可自行缓解, 考虑存在支气管哮喘, 给予甲级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症状消失。以后但凡症状发作, 给予吸入激素就可缓解。
2.1.3 气胸
老年男性, 平素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既往有急性左心衰病史, 此次主因明显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入院, 心电图示快速心房纤颤, 考虑再次急性左心衰发作, 给予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解痉平喘治疗, 无明显效果, 后行胸部X线检查示气胸, 经胸外科胸腔闭式引流后无明显气喘, 痊愈出院。
2.1.4 胃食管反流征
患者女, 57岁, 以平卧位后咳嗽入院, 查体双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考虑心功能不全致肺淤血而至夜间咳嗽, 给予强心利尿治疗效果不佳, 后行胃镜示胃食管反流, 给予对症治疗, 症状消失。
2.1.5 胃癌
该患者老年女性,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平素血压控制不佳, 此次上腹部胀满入院, 查体有颈静脉怒张, 双下肢水肿, 心脏彩超左房左室增大, EF44%, 考虑心功能不全致胃肠道淤血, 给予降压、强心利尿治疗, 效果不佳, 后行胃镜示胃癌, 赴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
2.1.6 贫血
该患者老年男性, 以气短入院, 平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心脏彩超示右房右室增大, 腹部彩超示肝淤血, 腹腔积液, 考虑为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给予抗炎平喘、强心利尿治疗, 效果不佳, 且气短加重, 不吸氧时脉搏氧饱和度40%, 患者偶有黑便, 化验血红蛋白72g L, 给予输血治疗, 患者气短好转, 脉搏氧饱和度可上升至90%以上。
2.1.7 甲状腺功能减退
患者老年男性, 平素有反复胸闷史, 此次以双下肢水肿入院,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ST-T异常, 考虑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静滴硝酸甘油, 给予利尿剂, 效果不佳, 后化验示甲状腺功能减退, 给予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 患者胸闷缓解, 水肿消失。
2.2 诊治提示
目前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 人口寿命的延长, 而心脏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心力衰竭的发生也会越来越多[1,2]。老年人常并存多种疾病, 症状多不典型, 要求我们医师对于患者应该详问病史, 仔细体检, 尤其是目前临床分科越来越细, 医师往往只想和自己相关的病, 而会漏掉许多病史及体检, 要求我们要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另外,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 我们争取要用心脏彩超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用血流动力学可以解释清患者的症状, 否则我们就要继续寻求病因,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扬杰孚, 张澍, 霍勇.心脏急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1.
[2]刘莉, 程蕴琳, 黄峻.心肌老化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4) :311.
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 篇2
关键词:肾内动静脉瘘;多普勒彩超;动脉DSA技术;肾动脉造影;介入栓塞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73-0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衰竭的疾病。据统计,每1万人中,每年有1~15人发生肾功能衰竭[1],每年进行血液透析(HD)的患者以10%~15%的速度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于1993年10月至2007年6月进行HD治疗的患者累计873例,其中19例患者超过了10年,本研究对这19例患者在2006年5月进行了横断面临床研究。在这19例患者中,男10例,女9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慢性肾小管间质性损伤2例、多囊肾2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糖尿病肾病1例,以及病因不详者1例。开始进行HD治疗时年龄为24~63岁,平均(44.5±11.7)岁;截至2007年6月时年龄为42~74岁,平均(56.0±11.4)岁。
1.2 HD治疗方法 每周HD3次或每2周5次,每次治疗4~4.5 h,血流量为180~250 ml/min,均采用碳酸氢钠透析液,透析液钠浓度为135~145 mmol/L,钙浓度为1.25~1.5 mmol/L,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温度为36℃~37℃,每次透析脱水量1.0~4.5 kg,平均(2.4±0.7)kg,应用透析器的面积为1.1~1.7 m2。
1.3 血压和HD治療的充分性 测量患者HD治疗前的血压。检测患者HD治疗前、后和透析间期的血肌酐(Cr)、尿素氮(BuN),计算 Kt/V值。
2 结果
19例患者中HD治疗10~11年的患者4例、11~12年的患者5例、12~13年的患者4例、13~14年的患者1例、14~15年的患者2例、16~17年的患者2例、>20年的患者1例。患者的Kt/V值是0.8~2.1,平均(1.6±0.3);其中<1.0的患者1例、1.0~1.3的患者4例、≥1.4的患者14例。在19例患者中,收缩压≤100 mm Hg的患者1例、100~120 mm Hg的患者5例、121~139 mm Hg的患者3例、140~159 mm Hg的患者9例、160~179 mm Hg的患者1例;舒张压≤60 mm Hg的患者 2例、61~79 mm Hg的患者3例、80~89 mm Hg的患者12例、90~99 mm Hg的患者2例。
3 讨论
虽然HD治疗在我国大陆地区已开展了近50年,但目前针对长期HD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却少见报道[1]。我院自1993年来,已累计接受HD治疗患者873例,其中19例患者HD治疗在10年以上,我们于2007年6月对这19例患者进行了横断面临床研究,旨在揭示长期HD替代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康复作用。19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低血压(收缩压<100 mm Hg)的患者仅1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00~139 mm Hg和舒张压<90 mm Hg)的患者8例,占42.1%;1级(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 Hg或舒张压90~99 mm Hg)的患者9例,占47.4%;2级(中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 Hg)的患者只有1例。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是,Hb为(108.8±15.4)g/L,TP为(69.0±11.6)g/L,Alb为(38.5±7.0)g/L,铁蛋白为(322.4±242.6)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为(31.3±11.5)%,亦均维持在较满意的水平。钙磷代谢紊乱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
4 小结
虽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完全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存活。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主要包括:①从事社会工作的比率低,在19例患者中多数具备了较满意的身体状况,但从事社会工作的患者仅1例,占5.3%,与国外30%以上的比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鼓励患者从事社会工作;②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较重的躯体症状[2],可能主要与透析相关淀粉样变以及程度不等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有关,主要表现为骨及关节疼痛、肌肉疼痛、运动障碍和皮肤瘙痒等。HD治疗10年以上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合并透析相关的淀粉样变,这也是目前长期HD治疗难于防治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刘冠贤.临床肾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275.
心力衰竭疾病 篇3
关键词: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充血性心力衰竭,短期预后
N端脑钠肽前体是心脏分泌的利钠肽成员之一, 其水平在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评估和预测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探讨治疗中N端脑钠肽前体浓度的变化与CHF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 其中男4例, 女性20例;年龄42~72岁。入选病例符合Framingham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并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方法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1]。按2005年ACO/AHA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和我国修订指南治疗。
1.2 方法
入选病例按要求进行随访.随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与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 (心力衰竭恶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或因不良心脏事件的再住院率以及病死率 (心力衰竭恶化死亡、猝死) 。NT-pro BNP测定借助于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仪器及配套试剂盒, 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I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心功能I~Ⅱ级组 (n=21) 、Ш级 (n=22) 和Ⅳ级 (n=17) 入院BNP水平分别为 (172.3±70.4) pg/m L、 (512.2+90.5) pg/m L和 (1024.3±135.5) pg/m L。随着级数的增高, 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 (P<0.01) 。 (2) 入院时、治疗48h和出院时NT-pro BNP分别为 (712.6±112.5) pg/m L、 (534.4±109.7) pg/m L和 (98.3±43.7) pg/m L。各时点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 (3) 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 期间发生心脏事件15例, 其中死亡3例, 12例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发生不良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NT-pro BNP浓度 (1023.8±152.8) pg/m 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 (897.6±120.5) pg/m L, P<0.05;院内死亡的3例患者临终前24h内血浆BNP水平 (2893.6±256.4) pg/m L较入院时 (1382.7±201.6) pg/m L显著升高, P<0.05。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患者BNP浓度 (768.5±156.4) pg/m 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 (486.8±102.7) pg/m L, P<0.05。
3 讨论
血清NT-pro BNP主要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的心源性神经激素, B型脑钠肽前体是由108个氨基酸组成的, 然后裂解为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BNP (77~108氨基酸) 和NT-pro BNP。血清中NT-pro BNP水平的升高原因有很多种, 最常见的是由于右心室容量负荷、室壁压力增高、心肌细胞受损等导致了NT-pro BNP水平的代偿性升高。血清中的NT-pro BNP具有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索-醛固酮系统、利尿排钠、扩张血管等作用, 血清中的NT-pro BNP水平的升高和心功能受损伤的程度成正相关, 血清中的NT-pro BNP水平越高说明心肌受损也严重[2,3,4]。从6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 BNP浓度检测中我们发现随着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分级, 血清NT-pro BNP依次递增, 其间有显著性差异, 并佐证了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清NT-pro BNP水平升高, NT-pro BNP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 另外, 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后NT-pro BNP水平下降, 且较治疗前水平有显著差异 (P<0.05) , 从而说明NT-pro BNP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NT-pro BNP与NYHA分级标准密切相关。又能避免NYHA分级的主观和随意.因而认为NT-pro BNP是判断HF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分层的新型指标。国外学者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 当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后, 30d内出现心脏意外的患者其基线NT-pro BNP水平远高于无心脏事件出现者[ (1366±1420) pg/m L和 (167±194) pg/m L], 取165 pg/m L为阈值, 则NT-pro BNP预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后发生心脏事件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0%[5]。Bettemcourt等对住院期间NT-pro BNP水平降低的患者随访了6个月.结果显示:6个月内没有再入院或死亡的患者中, NT-pro BNP水平从 (619±491) pg/m L降低到 (328±314) pg/m L (P<0.001) ;而需再入院或死亡的患者NT-pro BNP水平从 (779±608) pg/m L降低到 (643土465) pg/m L[6]。Logeart等证实出院前NT-pro BNP水平>700ng/L的心力衰竭患者。4个月内再入院率或病死率>80%:相反, NT-pro BNP值<350ng/L的患者在相同天数内再入院率或病死率<10%[7]。因此, 血浆NT-pro BNP水平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也有很强的预测性。本组对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力衰竭治疗指南治疗后研究发现NT-pro BNP浓度持续增高的患者预后极差。NT-pro BNP水平降低幅度大的患者较降低幅度小的患者近期预后好。提示在治疗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血NT-pro BNP水平.可作为改善患者近期预后的客观目标.而NT-pro BNP持续增高的患者系高危人群.更需加强治疗及随访。
参考文献
[1]Koch M, Trapp R, Kohnle M, et a1.B-type natriuretie peptide and severe heart failure at baseline predict overall mortality in incidentdialysis patients[J].Clin Nephrol, 2010, 73 (1) :21.
[2]Del Ry S, Maltinti M.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its relationto non-invasive indices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eart failure[J].Peptides, 2008, 29 (1) :79-82.
[3]Del Ry S, Maltinti M, Piacenti.Cardiac production of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heart failure[J].J Cardiovasc Med (Hagerstown) , 2006, 7 (6) :397-399.
[4]Passino C, Ry SD, Severino S, et al.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effects of aerobic training[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8, 15 (2) :168-72.
[5]Eibowim D, Planer D, Rott D, et a1.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 levels predict pefioperative events in cardiac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a pmspeetive study[J].Cardiology, 2008, 110 (4) :266.
[6]Bcttencourt P, Ferreira S, Azevedo A, et a1.Pliminary data on the potiential usefulness of B-type natriuretie peptide levels in predicting outcome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m J Med, 2002, 113 (3) :215.
心力衰竭疾病 篇4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莫西沙星 沙丁胺醇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常见并发症,其是一种具有气道受限特征的疾病状态,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通常呈进行性发展,可影响通气功能,引起PaO2降低,PaCO2升高,最终并发呼吸衰竭,有一定的死亡率[1]。近年来,随着医药治疗急症研究的深入,对该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2009年2月~2011年4月分别采用雾化吸入莫西沙星与沙丁胺醇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4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年龄45~75岁;排除标准由结核、真菌、肿瘤、矽肺、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排除并发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同意[3]。根据入院顺序,把上述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以下标准治疗:氧疗、抗胆碱能药物、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祛痰剂。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沙丁胺醇混悬液2mg/日,2次/日,连续应用2周。治疗组加用莫西沙星混悬液2mg,4次/日,连续14天。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的主观症状量表得分:①1分:只有在剧烈运动后感到气急;②2分:在爬小坡或者比较匆忙的时候感到气急;③3分:因为感到气急而不得不走得比同龄人慢;④4分:走100米就感到气急;⑤5分:我走出房间就感到气急[4]。同时在试验期间进行不良反应观察。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程序进行。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主观症状量表得分:治疗前两组的主观症状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胃部不适,1例失眠,予停药后症状改善;治疗组出现2例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停药后症状改善。两组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目标是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合并症,防治急性发作以及降低病死率。一旦症状得到控制,不应该立即减少治疗。肺功能的进行性恶化通常需更多的联合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以减少肺功能下降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5]。
支气管扩张剂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及沙美特罗等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其主要作用于小气道的β2-肾上腺素受体,使小气道平滑肌舒张,从而缓解气流受限。有研究表明,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联合应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品比单用一种药物更大更持久地改善肺功能,而且90天的治疗未发生减敏现象。但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阻止慢性阻塞性肺病病情的发展。莫西沙星为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用机制莫西沙星是广谱和具有抗菌活性的β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莫西沙星在体外显示出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抗酸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为此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应用前景广泛[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主观症状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統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有3例胃部不适,1例失眠,予停药后症状改善;治疗组出现2例口腔黏膜真菌感染,停药后症状改善。两组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总之,相对于沙丁胺醇来说,雾化吸入莫西沙星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冰冰.慢性阻塞性肺病 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9,29(7):293.
2 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发病机制的新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0,39(3):204-206.
3 张天托.伴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特点[J].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8次学术年会,2010:69-71.
4 丁嘉安,姜格宁.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新方法-肺容积减容术[J].中华心血管外科杂志,2009,15(5):313-315.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54-261.
6 Mannino DM,Homa DM,Akinbami LJ,et al.Chronic obstmctive pulmonary diseas esurveillance United States,1971~2000[J].Respir Case,2002,47(10):1184-1199.
心力衰竭疾病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探讨,所有患者其临床诊断标准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2年)》中有关COPD的诊断标准相符合,而且均无其他任何可能引起呼吸衰竭的慢性基础性疾病。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在5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2.3)岁,COPD病程时长为1个月~1年,平病程时长为(0.5±0.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较好沟通能力且意识正常。所有患者均采取平喘、抗感染以及无创性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护理
住院病房内室温和湿度尽量维持在20℃和60%左右,室内环境应整洁、安静和舒适,保持空气畅通,每天可采用空气净化器予以空气消毒;对探访人员予以严格限制人数,防止交叉性感染;着重加强患者生活护理。
1.2.2 病情观察
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较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准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喉镜、气管切开包以及呼吸机)和药品(强心利尿、呼吸兴奋和扩血管),随时予以患者抢救;此外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1.2.2 心理护理
由于COPD患者长期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难,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患者为此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严重不良心理情绪,所以各班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鼓励和安慰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同时予以患者温暖和关怀,向患者介绍相关治疗效果以及成功案例,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确保气道畅通
呼吸困难是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症状,由于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机处于疲劳状态,而且体内水份丢失较多,使得患者痰液黏稠,难以排出。所以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有效排痰,帮助患者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痰液黏稠较厉害患者可予以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降低痰液黏稠度,必要情况下采取机械吸痰,确保呼吸道畅通。
1.2.4 吸氧治疗护理
面罩吸氧治疗是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有效地吸氧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可向患者细致介绍面罩吸氧治疗的疗效、意义和重要性,消除患者抗拒心理;吸氧时护理人员应及时调整面罩佩戴情况,使患者快速适应面罩吸氧;吸氧早期,可安排专门护理人员予以陪伴,增加患者治疗安全感,消除其紧张心理情绪,培养患者有规律的护理[1]。
1.2.5 饮食护理
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属于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加强患者饮食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饮食爱好和营养情况,指导其合理饮食;鼓励患者多使用奶、鱼、鸡蛋等富含高蛋白和高热量饮食,增加纤维食物的摄入;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差患者可予以鼻饲或静脉高营养治疗,以便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aO2、PaCO2数值以及治疗依从性,同时对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护理前后患者PaO2、PaCO2以及治疗依从性等数据进行处理,PaO2和PaCO2等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治疗依从性等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其PaO2和PaCO2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护理前患者治疗依从性为76.0%(38/50),护理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分别98.0%(49/50),护理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
与护理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OPD其临床特点为气道呼吸受阻,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咳痰、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是COP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由呼吸机频繁呼吸导致过度疲劳所引起[2,3]。由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发病时间较长,病情变化较快,难以治愈,日常护理难度较大。所以对于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日常治疗期间应予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提高其治疗效果。我院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发现护理后患者其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前后患者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护理后患者其PaO2、PaCO2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比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慧英,周小玲.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0-41.
[2]乔红艳.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护理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6):764-765.
心力衰竭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3年共有符合条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并发低钠血症患者106例, 其中男73例, 女33例, 年龄 (70.35±8.17) 岁。轻度低钠血症患者61例 (血钠浓度120~134 mmol/L) , 中度患者27例 (血钠浓度110~120 mmol/L) , 重度患者18例 (血钠浓度<110 mmol/L) 。106例患者除原发疾病外, 有85例伴随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和体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软弱乏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痉挛疼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共济失调的表现, 但是低钠血症引起的共济失调是可逆的。全部患者的血钠平均水平为 (119.77±6.53) mmol/L, 伴有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18例, 伴有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52例,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7例,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14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肺部抗感染、支气管解痉、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 同时对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进行对症的干预。轻度低钠血症的患者采用高盐饮食, 同时减少利尿剂的使用频率;中度及以上的患者给予3%氯化钠溶液静滴, 用量按低渗性脱水补钠公式计算Na+ (mmol/L) = (135 mmol/L-血钠测定值) ×0.6, 首次用量为标准用量的1/2, 以后每日复查测定1次血清钠, 视检查结果调整每日剂量, 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后停止用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后患者血钠恢复到正常值 (血钠>134 mmol/L) 的视为痊愈, 治疗后患者血钠上升但仍低于正常值的视为好转, 治疗后患者血钠指数不变或下降, 患者死亡的视为治疗失败。
2 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痊愈77例 (72.64%) , 好转26例 (24.52%) , 病情恶化死亡3例。死亡的3例中, 2例 (1.88%) 死于多器官衰竭, 1例 (0.94%) 死于重度低钠血症。
3 讨论
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概率约为36%, 发生率高且原因复杂, 主要可归为下列几点: (1) 长期使用利尿剂, 排钠过多, 食物、补液中疏忽补钠, 导致循环血量中钠减少。 (2)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 破坏了肾上腺皮质功能, 醛固酮分泌减少[3], 人体储钠量降低。 (3) 钠摄入不足, 由于呼吸衰竭缺氧、高碳酸血症引起消化道淤血, 胃纳下降, 同时饮食不当限钠, 钠的总摄入量不足。 (4) 呼吸衰竭引起的高碳酸血症刺激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导致水潴留和稀释型低钠血症。 (5) 呼吸衰竭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似的心肌收缩力下降, 肾血容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钠减少, 造成水钠潴留。
本次研究提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血钠降低程度, 不仅是单纯的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也是反映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伴随重度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较为恶劣, 本次研究中, 3例死亡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检查结果均为重度低钠血症。钠离子是血浆中比重最大的阳离子, 占总渗透压的90%, 因此钠离子的浓度改变, 能够极大的影响血浆渗透压。严重的低钠血症会使得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 水分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这种内环境的改变发生在脑部就会引起脑水肿[5,6], 产生低渗性脑病;与此同时呼吸衰竭引起脑缺氧也会加重脑细胞受到的伤害, 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伴随重度低钠血症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7,8]。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本疾病患者继发低渗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肺性脑病相似, 当患者病史中存在肺性脑病时, 低钠血症常被误诊为肺性脑病加重, 贻误了补钠的时机, 造成预后恶化[9]。因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时, 需进行血电解质检查, 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低钠血症出现后, 常会伴随其他血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低氯血症, 治疗时需要全面考虑, 以期能够尽快纠正电解质紊乱, 避免房颤、房早和其他心律失常的发生[10]。
通过对本次研究数据的分析和相关文献的查阅, 笔者认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过程中, 不要过分强调低盐饮食, 避免长期使用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 定期检查血电解质平衡, 与肺性脑病做好鉴别诊断。患者出现症状, 诊断明确之后, 做到早期治疗,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以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他们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雪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6) :201-202.
[2]王卫彪.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低钠血症医源性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24 (8) :40-41.
[3]李芝兰, 师宏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合并低钠血症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2) :1853-1854.
[4]党庆莲, 苗子成, 闫平.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电介质紊乱的治疗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6) :107-108.
[5]庄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电解质紊乱8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3) :2638-2639.
[6]徐慧敏, 赵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与低钠血症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1) :52-53.
[7]王美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低钠血症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0) :253-254.
[8]魏予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3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1, 22 (1) :38-39.
[9]沈新秀, 王莉, 魏叶, 等.急性有机磷中毒合并电解质紊乱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0) :108-109.
心力衰竭疾病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受阻,并呈进行性发展,在发病后会导致气道炎症和肺功能下降,而且不完全可逆[1],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会导致呼吸衰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呼吸通气、纠正呼吸抑制[2]。为了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3],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呼吸衰竭符合《内科学》制定的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过敏患者、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在4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7±4.5)岁,病程在3-20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8±4.0)年。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采取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5-3.0L/min)、支气管扩张剂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雾化吸入0.5%的万托林1.0ml+氯化钠溶液5.0ml,通过氧气驱动进行吸入,驱动氧气量控制在6-8L/min之间,10-15min/次,每天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两组疗程均为1周。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喘息完全缓解,呼吸困难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喘息有所改善,呼吸困难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2)肺功能指标:采用全自动肺功能测试仪对呼气流速峰值(PEF)、第1s呼出气量(FEV1)、肺活量(VC)进行检测。(3)呼吸困难分级评分[3]: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分,根据病情分为0-4级,采用4分制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呼吸越困难。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临床疗效上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在肺功能指标上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患者的PEF、FEV1、VC等肺功能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在呼吸困难分级评分上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呼吸困难分级评分上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疾病发作后会呈进行性发展,逐渐损害氧代谢和肺功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疾病发作时会导致通气受阻和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致使肺部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展至呼吸衰竭后,呼吸功能进一步恶化[4]。目前常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关研究表明,当患者的病情加重时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5]。
本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常规治疗主要是采取祛痰、解痉、平喘、抗感染、低流量吸氧等措施,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能够有效将药物、氧疗和雾化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好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6]。雾化吸入通过氧气雾化面罩进行吸入,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氧流量,并提高吸氧的浓度。采用万托林(主要成分为硫酸沙丁胺醇)能够刺激呼吸道中的腺苷酸环化酶和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改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从而缓解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改善呼吸困难的状况[7]。
通过本研究发现,雾化吸入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95.8%vs 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雾化吸入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雾化吸入治疗后患者的PEF、FEV1、VC等肺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此外,通过对呼吸困难分级评分的观察,发现雾化吸入治疗后患者的评分明显下降,且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8]一致,说明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呼吸状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但是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病情加重要尽快行机械通气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华梁,王薇.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86-487.
[2]刘伟盛,伍方红,余苏琼.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31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3,1(2):264-266.
[3]陈霞,王茂娟,张雅卫.无创呼吸机辅助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32例[J].山东医药,2013,53(11):53-55.
[4]陈燕雄.大剂量纳洛酮在COPD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156-157.
[5]邝敏毅,罗银带.BiPAP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189-1191.
[6]刘风鸣,谢逢春,黄彬,等.无创机械通气在肺栓塞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3,1(3):321-322.
[7]古丽巴哈尔·艾山.纤维支气管镜在预防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1(7):193-194.
心力衰竭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区收治肺部疾病致急性呼吸衰竭病人26例, 男18例, 女8例, 年龄48岁~86岁, 意识均清楚。其中支气管哮喘6例, 肺部真菌感染2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 重症肺炎5例;均符合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使用无创通气治疗前在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 动脉血氧分压≤6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50 mmHg[2]。
1.2 方法
选择半坐卧位, 戴上头帽, 面罩接上输氧管 (氧流量2 L/min~5 L/min) , 将系带固定面罩, 处于舒适位置。打开BiPAP呼吸机, 模式为S/T模式, 调吸气压10 cmH2O~18 cmH2O (1 cmH2O=0.098 kPa) , 呼气压3 cmH2O ~5 cmH2O。将呼吸机管道接上面罩, 调系带拉力, 使面罩刚不漏气为止。待病人适应后调节各参数至适合病人并调节吸氧流量或吸氧浓度至血氧饱和度达90%~95%, 疗程 3 d~5 d。
1.3 结果
26例病人中, 23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接近正常, 发绀减轻, 氧分压明显上升, 二氧化碳分压下降。2例出现严重二氧化碳潴留, 最终进行有创机械通气。1例病人家属放弃治疗, 最终死亡。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本组2例病人担心带上口鼻面罩后不能呼吸, 15例病人上机后由于心理紧张, 自觉呼吸困难而自行摘除面罩。无创通气通常用于意识清醒的病人, 上机前应向病人详细讲解无创通气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安全性, 教会病人如何配合;关心、鼓励病人, 让家属陪伴在病人身边, 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多与病人交流, 取得其信任, 给病人以示范, 指导病人放松心情, 平静呼吸, 尽量用鼻吸气, 避免张口呼吸引起胃胀。23例病人通过上述指导均可接受治疗。
2.2 无创通气治疗时的观察与护理
2.2.1 选择适合面罩和体位
选择合适的面罩, 使病人舒适。病人可采取任何体位, 一般选择半坐卧位, 要防止枕头过高。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给病人翻身、叩背, 指导并嘱有效咳嗽。可根据医嘱使用化痰药物处理, 必要时予吸痰。根据病情多饮水, 使湿化器的温度控制在35 ℃~37 ℃, 避免呼吸道干燥导致病人不适。
2.2.3 病情观察
①病人初次接受治疗时, 尽量陪护床边20 min左右并主动询问病人的感受。观察有无人机对抗、面罩连接处有无漏气。本组有4例病人用机后人机对抗明显, 给予心理疏导及根据病人的主诉及监测参数变化, 调节无创呼吸机的参数, 病人逐渐适应, 未出现人机对抗。②1例病人突然血氧饱和度下降, 经检查, 发现氧管脱落, 病人自觉缺氧而拒绝使用无创呼吸机。因此,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的变化。经常检查各管道是否连接紧密、漏气、扭曲, 痰液有无堵塞气道, 氧气管是否脱落等情况, 有异常情况及时查因处理。③观察面罩受压皮肤情况, 面罩固定太紧, 面部皮肤容易受压坏死。④对于烦躁病人必须专人看护, 床旁加护栏, 加强安全护理。
2.2.4 并发症观察与预防
本组18例病人发生并发症, 其中有2例发生鼻梁处皮肤溃烂, 3例发生腹胀, 4例发生漏气, 12例自觉口干。这些并发症使病人拒绝无创呼吸机治疗。①必须定时观察皮肤受压情况, 受压处予安普贴贴敷, 2 h定时放松1次。安普贴大小与受压部位大小相合适, 定时给予更换[3]。②应指导病人用鼻呼吸, 避免张口吸气, 减少讲话, 尽量给病人取坐位。③病人有呼吸急促, 无创呼吸机送入大量气体, 使其自觉口咽干燥, 嘱其多饮水, 经常予湿棉签湿润嘴唇, 加强口腔护理。④选择鼻面罩不合适或病人对无创机难耐受时, 常发生漏气。当漏气量过大时候, 呼吸机的切换延迟使吸气延长、呼气缩短, 导致过度通气发生病情恶化[4]。嘱病人尽量与呼吸机同步逐渐适应。
3 小结
应用无创通气治疗肺部疾病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日趋广泛, 且操作简单, 能迅速保证有效氧浓度, 增加通气量, 可见其重要性。在护理过程中体会到:与病人有效沟通, 给予心理疏导和严密观察病情, 可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增加其配合, 减少不良反应, 并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秦北宁, 李红霞, 宋永辉, 等.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11) :843-844.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6.
[3]刘丽, 徐怡, 张晓剑.安普贴预防无创正压通气时面部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09, 2 (17) :64.
心力衰竭疾病 篇9
【关键词】 米力农;急性心梗;泵衰竭;影响;相关性
Application of milrin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pump failure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 care measures
Liu Meiying,Yin Jian.
Yan Mine Lu Nan Chemical Fertilizer Factory Hospital of Works and Staff,Tengzhou 27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Of milrinon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pump failure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 care measures.Methods 62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both conventional therapy.Treatment group Milrinone 10mg / day to 0.0375 ~ 0.75ug/kg.min rate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reatment 5 to 7 days to 30 days to observe the end of time, to obser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and adverse reactions.Results Recent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P <0.05) in the milrinone group, 2 patients died within the observation time, the control group in 7 cases.ConclusionShort-term low-dose milrinone slow intravenous infus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mortality, is safe and effective drugs.
【Keywords】 milrinone;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ump failure;Impact;Correlation
【中图分类号】 R5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60-02
米力农是新一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近年来急性心梗(AMI)泵衰竭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我们于2007-2010年对3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泵衰竭病例采用米力农治疗的影响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62例AMI泵衰竭的病例;泵衰竭按killip分级标准确定[1]。按随机分组法分两组,米力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39-80岁,平均63.89±8.87岁,心功能II级26例,心功能III组6例。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40-85岁,平均67.03±8.39岁,心功能II组25例,III级5例。两组间性别、年龄、梗塞部位,溶检情况、合并症、心功能等因素经统计学检验均无差异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在治疗AMI的同时,根据病情先用利尿剂,扩血管及强心药物,血压降低可选用多巴胺,心律失常可选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米力农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力农10mg/天,以0.375~0.75ug/kg.min速度以输液泵静脉输入,疗程5~7天。
1.3观察时间和项目,以30天为观察终点时间,治疗期间采用惠普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护,观察近期预后以及不良反应;和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平均数以样本均数±标准差表示(±S),计量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及t检验。
2结果
见表1,两组间近期病死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原因:阿斯综合症和心源性休克。因阿斯综合症而死亡的,米力农组2例,对照组7例,两组间死亡构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X2=0.0245);不良反应,应用米力农期间,3例出现室早频发,经减慢滴速和利多卡因注射后,早搏消失。1例血压下降,使用多巴胺后,血压恢复正常。米力农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表1两组近期预后情况表
注:X2=4.62 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AMI)其梗塞面积大25%以上者可以导致泵衰竭,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1]。充分认识和及早处理心力衰竭,应提高抢救AMI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3.1米力农即甲腈吡啶酮,为人工合成的双吡啶化合物,是新一代的非洋地黄、非儿茶酚胺类的正性肌力强心药物。它通过选择性抑制磷酸二酯酶III,使心肌和血管平滑肌,cAMP浓度升高,对心肌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且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及正性舒张作用,并可以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脏指数,减低心脏前、后负荷,且不增加耗氧量,这种血液动力学效应对机体十分有益,它将可以逆转AMI泵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临应酬症状,小剂量短期使用,可使病人心功能迅速改善,可延迟和减轻心室重塑,病情趋于稳定,减少了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度过危险期创造了机会和条件[2、3]。本研究结果显示米力农的短期使用,可以显著性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可以改善近期预后,也充分证明了米力农上述血液动力学的效应的临床价值,米力农为治疗AMI泵衰竭的较好的有效的可供选择的药物。
3.2米力农对血尿常规、肾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4],本资料显示无显示影响,说明对全身各系统的毒性作用较少,因其由肾脏排泄,对肾功不良者慎用,本药还可以引起少数病人血小板减少,使用中也应注意。
3.3一般护理:1、心理护理:让病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消除紧张恐惧感,注意控制情绪,不要激动。2、合理指导患者饮食:第3天胃液潜血阴性,停止胃肠减压,给予鼻饲牛奶。拔管后食用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3、血压监测心源性休克也是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及时发现是争取抢救的关键。因此临床护理时,首先了解患者的基础血压,严密的监视、观测血压的变化[5]。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易消化含粗纤维的食物,给予口服缓泻剂通便灵及开塞露射肛,并防止排便时用力屏气,而加重病情。5、皮肤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者,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卧床时间长,本身活动量少,局部循环血量减少,易出现压疮。因此应定时按摩皮肤受压处,垫以水垫缓冲受压,减少大幅度翻动,以免加重心梗。
3.4自我保健的指导:1、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避免精神压力,控制情绪,正确对待疾病,注意调适心境。2、必须戒烟要向患者讲解吸烟对健康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危害,并告知戒烟方法、戒烟过程等方面的知识。3、要长期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同时,特别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秋冬季除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4、适度运动可改善冠状动脉的功能,调节血液供应,减少心绞痛和再次梗死的发生.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量也要循序渐进。5、坚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掌握心脏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安排适当体力活动,避免心脏潜在性的病变恶化[6]。
总之,米力农是治疗AMI泵衰竭的较好疗效的可供选择的新药,短期缓慢小剂量静脉给药。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可明显改善近期预后。严谨、周密的护理措施实施是抢救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安民,徐永健.心血管病诊疗指南.2005年第二版.科学出版社.88-97页.
[2]秦桂玺,闫明.急危重症病与急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84-194.
[3]冷秀玉,伍贵富.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新医学杂志.2010,5,331-332.
[4]曹秋梅.急性左心衰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0,1,18-19.
[5]陈茹,庄小环,陈岚.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17):43~44.
心力衰竭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休克、昏迷、多功能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上呼吸道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55~85岁, 平均 (66.3±5.7) 岁;病程5~20年, 平均 (10.5±4.7) 年。对照组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56~83岁, 平均 (67.3±6.3) 岁;病程6~18年, 平均 (11.3±5.6)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50例患者均行常规氧气吸入治疗, 给予抗感染、平喘、扩张支气管、糖皮质激素、呼吸兴奋剂等药物, 并施以水电解质紊乱调节、酸碱度平衡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必要时需定时祛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选取与患者脸型匹配的面罩, 与呼吸机连接, 以s/t为通气模式, 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 吸入压力从8cmH2O开始, 在半小时内渐渐上调至12~20cmH2O, 呼出压力则从0cmH2O开始, 逐渐上升至6~8cmH2O, 氧流量为3~5L/min, 潮气流量保持在500mL左右。在通气初始阶段, 需指导患者进行规律性的先呼后吸, 直至患者能够完全适应呼吸机的通气频率, 通气压力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承受情况由低水平逐渐上调, 待症状有所好转即可慢慢下调各项参数, 直至仪器撤除。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意识不清、呼吸受阻等严重不良反应, 若出现, 则要做好气管插管和有创通气治疗的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样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 以及患者的神志、心率、呼吸频率、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和生命体征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死亡人数和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30例患者中有7例治疗效果不理想, 后改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其中有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中途转为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共6例患者死亡。两组中转气管插管和死亡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显著, 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12.3±3.4) 天, 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2.1±5.4) 天, 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 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病死率极高。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通气能力下降、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等[3], 常合并呼吸衰竭, 其中Ⅱ型呼吸衰竭最为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病情严重, 仅应用常规的抗感染、平喘祛痰、呼吸兴奋剂、吸氧、支气管扩张等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机械通气法效果显著。机械通气的作用原理为改善患者的通气呼吸状况, 降低呼吸耗能, 缓解呼吸肌疲劳状态, 纠正动脉血氧异常状况, 从而缓解呼吸衰竭, 防止呼吸功能进一步恶化,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4,5]。传统的有创机械通气采用气管插管技术, 尽管疗效可观但创伤较大, 容易引发并发症, 而无创机械通气呼吸机的性能较前者有明显改善, 可显著改善预后, 对患者创伤较小, 且能降低插管感染率, 缩短住院时间, 大大降低了病死率。本次研究中, 应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氧、生命体征、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能提高生存率, 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改善预后,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取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实验组30例, 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抗感染、平喘祛痰、平衡水电解质、支气管扩张等常规性治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呼吸机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且实验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中转气管插管和死亡人数比例、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玉兰, 王贵芳, 田婧.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7) :26-27.
[2]李胜利.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J].当代医学, 2013, 19 (15) :12-13.
[3]陈强, 高原泽, 徐林盛.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8 (10) :54-55.
[4]热西汗·依不拉音, 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33)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