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精选10篇)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1
心脏是机体最神奇的“机器”之一, 可以一直工作直至生命终止, 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心脏就像一个“泵”, 通过网络于全身各处的血管来输送血液。心脏的强度和运动速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运动、精神状态、疾病情况等。本文简单介绍犬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防治。
1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是指由于容积或血压等原因导致心脏不能向肺或机体正常泵血的综合症。
当血输出量降低时, 血输入量增加。心脏这种逆流血液的增加改变了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液体平衡。当这些压力增加时, 血液滞留在血管, 充塞在周围组织, 就会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
2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因素
犬的CHF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变性的心瓣膜病 (DVD) 和扩张型心肌病 (DCM) 。
变性的心瓣膜病是指在心室收缩时心脏瓣膜阻止血液回流能力降低的情况。在犬的左心房和左心室的瓣膜 (二尖瓣或左房室瓣) 的疾病最常发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被称作二尖瓣疾病 (MVD) 。MVD的发病原因不是很清楚。
扩张型心肌病是心室进行扩张, 心室收缩强度降低。DCM分为亚临床症状或隐藏阶段和显现的临床阶段。在亚临床阶段, 心室泵血能力逐渐减少。但是没有心脏病的临床表现。随着心室收缩强度的减小, 心脏的血容量逐渐减少。心脏流出血液的减少使血液回流减少, 导致充血、淤血。犬的DCM典型发展过程是从亚临床到临床症状。DCM的发病原因通常不是很明确。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阶段, 犬的机体可以代偿心脏排出量不足。机体血管收缩增加对血流量的抵制力, 心率增加, 并启动一定的机制来维持犬体内钠、水的平衡。有三个因子可以增加血压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最后, 增加的血压可以导致组织和体腔的血液增加。如果左侧心脏排出量的减少, 血液将在肺部积累。这种情况叫做肺水肿。如果发生在右侧, 会发生腹部或其他体间隙充血。
3 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
二尖瓣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犬。扩张型心肌病最长见于成年的大型犬, 尤其是杜宾犬、爱尔兰猎犬、苏格兰猎鹿犬和大丹。
不论是二尖瓣疾病还是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CHF, 由于瓣膜功能降低或心室壁功能下降都可导致犬心脏泵血不足, 有效传递血液的能力减少。CHF的常见症状包括:运动不耐受、嗜睡、咳嗽、食欲下降、昏厥、失眠、腹水等。
4 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
CHF的诊断主要参考包括运动不耐受的病史、短促呼吸、咳嗽、腹水、昏厥的发作情况等。
常用的诊断检测有心脏听诊、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化学。
二尖瓣疾病, 经常可以听到心杂音。肺水肿发生时通常伴有捻发音。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心扩张肺淤血。心电图可以用来评估心脏收缩强度和规律性。超声心电图可以用来评估心脏大小和收缩强度。
5 犬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由于CHF通常由心脏的物理状态改变 (瓣膜功能降低或心室壁功能衰竭) 引起, 而且是进行性的, 因此, 其治疗通常使用一定的药物来减缓症状。使用的药物包括:
(1) 增加尿量来减轻机体液体的负荷。如利尿药, 如呋塞米。
(2) 扩张血管, 降低心脏泵血的负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如依那普利, 这些药物具有降低犬血管收缩的能力。而匹莫苯可以扩张血管时血液便于进出血管。
(3) 增强心脏收缩功能。正性肌力药, 如洋地黄糖甙类 (地高辛) 。
(4) 止咳。如果咳嗽是由心脏扩张压迫引起, 而不是肺水肿引起时, 需要止咳, 可使用氢可酮、布托啡诺等。
(5) 限制钠摄取量。机体中钠的数量决定于血液和组织中水分的含量。有必要时, 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来改善心脏的状况。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2
【关键词】心力衰竭早期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95-01
1 病因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从病理生理基础而言,主要是原发性心肌损害或心肌收缩期或舒张期负荷过重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室舒缩功能低下的结果。
2 诱因
2.1 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其次如心内感染、全身感染等。
2.2 心律失常:各种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2.3 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
2.4 妊娠及分娩:可加重心脏负荷。
2.5 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中重度贫血等疾病。
2.6 水、电解质紊乱:如摄入纳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2.7 其它: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气候急剧变化等。
3 早期症状观察
3.1 疲乏感:患者常自诉疲乏感,尤其是使用尿剂后更明显,此症状是因心脏排出量减少或周围血管收缩所致。
3.2 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出现,最典型的表现,开始多在较重体力活动时出现,也称劳力性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随着肺淤血日益加重,较轻体力活动时即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休取的坐位越高说明左心衰竭的程度越重,有些人还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并可能伴有心源性哮喘。
3.3 心悸: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主要发病原因:
3.4 发绀:一般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收白增多,导致皮肤与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观察部位:口唇、甲床、鼻尖、颊部。
3.5 胸病:常见于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3.6 咳嗽、咯痰和咯血:系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减轻或停止,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入肺泡,可有粉红色泡沫痰。
3.7 肺部体症:早期心衰时,肺部罗音不明显或仅在深呼吸时肺底可听到细小的湿罗音,明显左心衰时丙肺底听到干湿罗音。
3.8 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左心衰早期,常见颈静脉充盈明显,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胃肠道淤血时可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体重增加,尿少及夜尿等。
4 护理措施
4.1 减轻心脏负荷
4.1.1 休息:体力的休息和精神的放松可降低心脏的负荷。是心衰时的一种基本治疗方法,病情好转后应鼓励病人尽早做适量的活动。
4.1.2 饮食:宜采用低纳饮食,以减少水纳潴留,降低心脏前负荷。由于心衰病人常同时使用利尿剂,有强大的排纳功能,故限钠不必过严,以免发生低钠血症,但每日摄入量最好不少于5g。
4.1.3 吸氧:给予2-4L/min低流量持续吸氧,以增加血氧饱和度。
4.1.4 利尿剂的应用:通过利尿作用排出过多的钠盐和水分,减少循环血容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而改善心脏功能。在利尿的同时,常伴体内电解质的排出,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并容易诱发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等,因此临床上避免滥用利尿剂,常用利尿药包括:
①噻嗪类以双氢克尿塞为代表;
②袢利尿剂以速尿为代表;
③保钾利尿剂,以安休舒通为代表。噻嗪类和袢利尿剂为排钾利尿剂,主要副作用为低血钾、低血钠、低氯性碱中毒。
4.1.5 血管护张剂的应用:血管护张剂通过护张静脉、小动脉,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室功能。常用药物有:
1)扩张小动脉为主的药物:可降低后负荷
①a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
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
2)扩张静脉为主的药物:通过减少回心血减低前负荷,常用药物为硝酸甘油,有舌下含服、静脉滴剂,长效制剂为消心痛口用。
3)同时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药物:可同时降低前后负荷,硝普钠为代表,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本药易见光分解而使药效降低,故应现用现配,避光使用,且应每4小时更换液体重机关报配制,另外,此药不家长期应用,以免发生氰化物中毒,肾功能衰竭者慎用。此药降压效果显著,使用时应监测血压。
加强心肌收缩力:以洋地黄类药物为主。
4.2 治疗原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病人应积极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高血压病人应控制血压,心肌类病人控制活动性炎症等。
4.3 注意监测病人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变化,包括心跳和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发绀、颈静脉怒张和肺罗音,心脏大小,肝脏有无肿大,身体下垂部位有无水肿,并监测血气分析结果和血氧饱和度等,每日测量体重,时间宜安排在早餐前,嘱病人排尿后并尽量穿同重量的衣服称重。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测脉搏时要连续数1min,有早搏或房颤时最好两人同时数心率和脉率并休憩记录),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将其重要性告诉大夫及病人家属。
4.4 休息:休息的方式和时间应根据病人心功能情况安排,心功能Ⅰ级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睡眠;心功能Ⅱ级者休息应充分,可增加午睡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心功能Ⅲ级者以卧床休息为主,但允许病人慢慢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Ⅳ级者则需绝对卧床休息。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鼓励经常变换体位,进行深呼吸和四肢主动、被动活动以防止并发症。帮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多数人愿意坐位或半坐卧位以缓解呼吸困难,心衰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4.5 吸氧:心力衰竭时组织缺氧,须给患者吸入氧气,氧流量应遵医嘱持续低流量吸氧。
4.6 保持大小便通畅:患者常因精神因素使规律性排便活动受抑制,以致胃肠道淤血,进食减少,卧床过久及某药物作用等影响肠蠕动易致便秘,需解除患者顾虑,训练床上排便习惯。
4.7 饮食:应少量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消化道不肿,告诉病人及家属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并监督病人每日进餐情况,病人每日摄入盐量应少于5g。
4.8 心理护理:当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时患者严重缺氧,有濒死感,应加强床旁监护,增加安全感,给予安慰。
5、出院指导
5.1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5.2 預防呼吸道感染。
5.3 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治探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间经我院确诊为充血性心衰患者共40例。男性25例, 女性15例, 年龄38~85岁。其中缺血性心脏病4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 扩张性心肌病4例, 心脏瓣膜病3例, 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III-IV级 (NYHA级) , 左室射血分数<40%, 有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30个/h, 成对室性早搏, 持续性VT≥30s和非持续性VT。以下情况除外:电解质紊乱, 酸碱失调和药物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房传导阻滞等缓慢心律失常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入院后均接受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 在此基础上口服胺碘酮0.2g, 3次/d, 1周后改为0.2g, 2次/d、以0.1~0.2g/d维持治疗。住院期间2组患者发生影响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均给予电除颤。用药期间心率<50bpm或QTc>0.55s停药。治疗前后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化验电解质、甲状腺功能, 心脏X线胸片, 24h动态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测射血分数, 并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副作用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
根据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确定疗效标准[2]:显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成对室性早搏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或达到心功能I级,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有效:频发室性早搏数量平均减少≥70%或连发室性早搏减少≥90%;心功能改善I级或未达到心功能I级,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2 结果
治疗2周后, 显效28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97.50%。QTc由 (411±25) ms增至 (486±56) ms (P<0.01) 。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无低血压发生, 用药后,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均无明显改变。
5 讨论
近年来, 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 在用抗CHF药物基础上, 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减轻CHF患者症状, 提高运动耐量, 还可改善生存率, 减少住院率, 延缓CHF的进展[3]。因此, 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CHF的标准治疗药物。CAST试验发表以后, 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越来越关注, 在心衰患者中不但要关注此点, 更要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的负性肌力作用, 而导致心衰恶化。愈来愈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胺碘酮在心衰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它的慢性作用 (口服) 主要显示Ⅲ类效应, 使QT间期延长, 但在通常情况下不诱发Tdp[4];它虽有L型钙流的阻断和β受体阻断作用, 但基本不显负性肌力反应。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 能终止多种室上速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无论对自律性增加、触发活性或折返激动均有效, 因其促心律失常作用小, 不影响室内传导, 不加重心衰, 有良好的抗颤作用, 确定了胺碘酮在CHF合并心律失常治疗上的价值[5]。它还能扩张外周血管, 并且能降低心脏做功, 降低心肌耗氧量, 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6]。在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的负性肌力作用最轻, 无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我们治疗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用药后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明显改善, 且与同期住院的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相比, 其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总之, 胺碘酮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抗心律失常药, 小剂量胺碘酮的副作用小, 疗效佳, 在严重CHF患者中, 可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治疗专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323.
[2]陈维洲.抗心律失常药[A].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56~261.
[3]吕茂家.抗心衰药物对心肌β受体密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3, 20 (3) :132~135.
[4]吴镜, 盛勇.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2, 11 (4) :342.
[5]李建平.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附28例分析) [J].哈尔滨医药, 2004, 24 (3)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急诊治疗疗效,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住院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大幅降低治疗费用,省时省力,受到患者青睐,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诊治疗;疗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5-02
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据国外统计,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约为1.5%~2.0%,65岁以上可达6%~10%,且在过去的40年中,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终末表现,病死率较高,且临床治疗费用较高。[2]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有效降低病死率,且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笔者对2011年6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急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10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随机选自2011年6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于4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2.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于42~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6±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NYHA分级、疾病类型等方面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基本一样,即治疗前后均医嘱患者保持充足休息,安排合理饮食,限制盐摄入,接受常规吸氧、利尿、抗感染治疗。其次,给药对症治疗,如依那普利10 mg/日、10 mg心达康、30 mg的美心痛、100 mg阿司匹林,各分3次服用;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给予6.25 mg/日,分2次服用,若患者病情加重,则加至12.5 mg/日,以后2周日剂量增加一次,当患者收缩压>90 mmHg、心率>60次/min后停止增加日剂量。
1.3疗效评价标准
用药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心功能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进行心电图监测。治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各项心电图监测指标显示正学;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各项心电图监测指标改善;死亡:治疗后,患者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率、有效率及死亡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医疗费用总支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现在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恶性疾病,由于多发病于中老年人,所以给患者及其家人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率逐年增长,死亡率较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研究表明,开展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者死亡几率,显著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因此,病人一旦患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应该及时送医诊治,采取最佳治疗方案,对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住院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差不多,不具统计学意义。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仅为6470.2±105.3元,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达到9816.4±143.6元,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费用节省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因为急诊治疗仅局限于对病情稳定、症状较轻的患者,便于猝死或急性发作患者的救治,且住院时间较短;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要承担床位费、化验费、监护费、特殊诊疗费等费用,且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都付多更多时间和精力,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4]因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急诊治疗是经济实用的治疗手段,有利于降低临床治疗风险,有效减轻患者负担,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華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2]黄伟,王晓霞,张学平,等.高杰.门急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评估[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4):37-38.
[3]东杰,王绍欣,王宏运.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7,22(15):1115-1116.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20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男130例、女70例, 年龄53~85岁, 平均69.6岁。冠状动脉性脏病9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52例, 扩张型心肌病40例, 风湿性心脏病8例, 肺原性心脏病4例。表现为全心衰130例, 左心衰70例, 心功能 (按NYHA分级) 3级60例, 4级140例。
1.2 方法:给予吸氧、卧床休息、低盐饮食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外, 给予以下治疗:
1.2.1 洋地黄制剂+利尿剂+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除严重心肌缺血8例、心肌梗死2例、心动过缓8例、洋地黄中毒2例、共20例外, 余180例患者均常见给予硝酸甘油20 µg/min静点, 加入西地兰0.2~0.4 mg, 6 h后心力衰竭无好转可再次予西地兰0.2~0.4 mg;心力衰竭控制后予地高辛0.125~0.25 mg/d, 双氢克尿噻25 mg、tid, 氨苯喋啶50 mg、bid, 7~14 d为1个疗程, 另外, 可根据病情变化, 随时临时应用西地兰、速尿治疗。
1.2.2 巯甲丙脯酸+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利尿等上述治疗7 d后, 心功能改善1级或无明显改善者60例。其中32例血压、肾功能正常给予疏甲丙脯酸6.25~25 mg、tid, 同时给予硝酸甘油20 µg/min静点, 消心痛10 mg、tid口服, 持续2周以上。
1.2.3 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洋地黄、利尿剂等治疗7 d无效, 血压偏低, 下肢水肿较重, 尿量少10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伴双侧胸腔积液2例 (心肌梗死病史3年余) , 急性心梗2例, 胸憋, 尿少, 血压偏低, 心动过缓8例以上共22例给予多巴酚丁胺5 µg/ (kg•min) , 多巴胺2.5 µg/ (kg•min) , 持续静点7 d。
1.2.4 硝普钠:洋地黄、利尿剂等7 d后疗效不好的高血压性心脏病18例, 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 洋地黄中毒6例, 以上26例均主要表现为左心衰给予硝普纳治疗, 硝普纳加入5%~10%GS中静点浓度由12.5 µg/min开始避光静点, 半小时后测血压及临床表现逐渐加大剂量, 使其达到满意效应又不发生低血压或其他不良反应为止, 持续静滴32 d, 如用药后血压低, 可加用小剂量多巴胺。
1.2.5 氨力农:风湿性心脏病伴全心衰2例, 予洋地黄、利尿剂以及扩血管等治疗后均无效。给予氨力农首剂50 mg静注, 然后以150 mg/500 m L, 用11 m L/min静点, 即5 µg/ (kg•min) , 连用3 d。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200例中经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者136例, 显效率68%, 改善1级者48例, 有效率24%, 总有效率92%, 16例治疗后无改善, 死于重症心力衰竭。
2.2 药物不良反应:洋地黄、利尿剂治疗的180例中, 4例在服用地高辛0.25 mg/d, 7 d后出现频发室早、恶心等不良反应, 停用地高辛及静点利多卡因后消失, 改为硝普钠治疗。硝普钠因同时扩张小动脉、小静脉, 故降压作用较明显。本组病历中, 有2例在浓度为100 µg/min时, 血压降至90/50 mm Hg, 出现心慌, 出汗等症状, 调整滴速后血压回升至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
3 讨论
CHF目前尚无固定的药物和治疗模式, 文献认为[3,4,5]CHF的合理治疗应该是个体化用药。老年人CHF一般病程较长, 心脏储备能力较差, 且常伴有其他器官功能减弱,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 根据不同病情、病因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治疗, 更适合于老年人CHF.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 男39例, 女31例;年龄65-93岁, 平均年龄73.6岁。
1.2 心衰类型
本组41例 (58.5%) 表现为左心衰;13例 (18.4%) 表现为右心衰;1 7例 (2 3.1%) 表现为全心衰竭。
1.3 心衰的病因
导致心衰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冠心病20例 (27.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3例 (18.4%) ;肺心病10例 (15.4%) ;风湿性心脏病9例 (12.3%) ;高血压8例 (10.8%) ;老年心瓣膜病5例 (7.7%) ;心肌病3例 (4.5%) ;其他2例 (3.1%) 。心衰的诱发因素为:急性心肌梗塞28例;严重心律失常10例;急性脑血管病9例;肺部感染6例;应用心肌抑制性药物3例, 输液不当3例;劳累或情绪激动5例;原因不明7例。
1.4 临床特点
本组42例 (60%)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表现为典型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与体征。但不少老年患者即使已有心衰, 活动后并不感到明显的气促。本组9例表现为腹胀、纳差、疲惫不堪, 这与右心功能不全有关。因为右心衰时, 体循环静脉压增高, 肠壁充血水肿, 故患者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诉。但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 肺底小水泡音, 下肢浮肿等, 经强心、利尿治疗后有效。10例以脑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现为幻听、幻视、烦躁、无故苦笑、夜间不宁等, 且多具备昼轻夜重的特点, 仔细询问病史, 发现有夜间胸闷、颈间酸痛等卧位型心绞痛症状, 此常与左心功能不全有关。约13.8%的患者仅表现为突发的阵发性心律失常, 其中以心房纤颤, 阵发性室上速多见, 其次为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本组3例夜间咳嗽、伴少许白色泡沫痰, 经消炎、止咳治疗无效。胸片X线示双肺纹理模糊, 见Kerley B线。心电图PtfⅥ<-0.04mm.s, 强心、利尿治疗后症状消失。此为左心功能不全致间质性肺水肿所致。
1.5 预后
本组70例在住院期间:死亡13例 (18.7%) , 改善不明显5例 (7.1%) , 心衰改善5 2例 (7 4.2%) 。表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病死率较高。
2 讨论
根据本组病例的特点, 初步分析显示,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为主, 引起心衰的诱因则以急性心肌梗塞、恶性心率失常、脑血管病为最多见。结合文献分析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以下特点: (1) 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掩盖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2) 因老年人多合并脑动脉硬化或曾患脑血管病, 因此病史叙述不清, 造成判断失误。 (3) 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表现不典型, 易导致误珍。因此, 对不明原因出现的消化道症状, 不明原因的倦怠、乏力、幻视等症状, 应予以高度进警惕。及时进行心电图及X线检查, 尽早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06-2007年老年充血心力衰竭的患者70例, 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1], 将心功能≥3级, 年龄≥65岁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 对其病因、心衰类型、临床表现、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 大多表现为左心衰, 临床表现不典型, 住院病死率高。结论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容易误诊, 且死亡率高, 应予重视。
关键词: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之间收录的56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性患者33例, 女性患者23例, 患者的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为 (68.6±3.4) 岁。其中, 左心衰患者36例, 右心衰患者14例, 全心衰患者6例。按照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患者20例, Ⅲ级患者21例, Ⅳ级患者15例。患者伴有的基础性疾病主要表现:冠心病患者27例, 肺心病患者15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8例,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6例。
1.2 临床表现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多数的患者表现有肺部湿ā音和咳嗽以及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等症状, 具体的情况 (表1) 。
1.3 实验室检查
通过实验室的检查分析, 肝功能异常患者20例, 肾功能损害患者13例, 低蛋白血症患者11例, 低钠血症患者6例, 低钾血症患者6例。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有52例, 具体的表现如表2所示。
1.4 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之后积极的治疗其原发疾病, 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心衰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以及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1]。
2 结果
本次的5 6例患者通过临床的治疗, 治疗有效率为8 5.7% (48/56) , 病死率为14.3% (8/56) , 其中心功能改善Ⅰ级患者6例 (10.7%) , 心功能改善Ⅱ级患者42例 (75.0%) 。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该病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2]: (1) 感染因素, 该因素是老年心衰患者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诱因, 通过资料显示有半数的患者是由于该因素而由引起的。其中, 主要以呼吸道的感染和心内感染以及其他的全身感染情况; (2) 心律失常, 在多数的老年心衰患者中是由于心律失常而导致的, 主要表现为窦房结和传导系统等功能的减退, 从而造成由心律的失常而诱发心衰; (3) 水电解质的紊乱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主要表现为患者低血钾和低血镁以及高血钠与酸中毒等情况, 从而诱发了心衰的发生; (4) 体质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逐渐的下降, 而且还容易疲劳。情绪波动也比较大, 一系列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于患者, 从而诱发心衰的情况出现; (5) 治疗不当, 临床上一些治疗的不规范和治疗过程中输血和输液的速度过快以及出血等情况也比较容易诱发老年心衰的情况。因此, 对于老年患者临床医师因注意以上几点, 做好预防老年心衰的工作。
通过本次的研究表明,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不具有典型, 而且多数的表现有肺部湿ā音和咳嗽以及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等症状[3]。此外,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均下降, 导致顺应性和身体的免疫能力均下降。因此, 这为临床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极大地困难。通过本次的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通过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强心剂以及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了85.7%。对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4]: (1) 加强基础性疾病的治疗。由于多数的老年患者伴随有其他的基础性疾病, 而且各种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 临床上在治疗心力衰竭时, 应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性疾病的治疗, 减少基础性疾病的感染。然后, 在基础性的治疗基础上联合抗心衰的治疗, 从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状况; (2) 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由于老年心衰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症状的表现也不具典型性。因此, 在患者用药治疗的过程中, 应密切的观察用药后的情况, 对于出现不适的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由于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临床上不具有典型性的临床症状和身体机能的下降, 在早期一般很难做出判断。因此, 临床医师对于老年患者出现有肺部ā音和肢体浮肿以及乏力与咳嗽等相关的症状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其加强临床的诊断, 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5]。对于出现有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情况, 应遵循治疗的原则进行对患者治疗,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降低病死率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海霞, 何子峰, 王健.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治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2 (14) :866-867.
[2]刘雪梅, 杨发, 方俊平, 等.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500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 13 (9) :566-567.
[3]魏玲, 苏瑶, 付莉, 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多病因性及心衰类型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 2010, 13 (3) :673-674.
[4]薛伟兵.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44-45.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08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诊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 年龄51岁~82岁 (62.3岁±8.3岁) , 男51例, 女35例。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Ⅱ级~Ⅳ级, 心功能Ⅱ级26例, Ⅲ级34例, Ⅳ级26例。按心功能级别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名, 年龄52岁~78岁 (60.1岁±7.4岁) , 男13名, 女7名。经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1.2 方法
采用电脑声像仪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测血Cr、BUN、血β2-MG、mALB、尿β2-MG、尿、α1-MG。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组间各项指标比较 (见表1)
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LVFS明显降低, 肾损害指标Cr、BUN、血β2-MG、尿mAlb、尿α1-MG、尿β2-MG明显升高。
2.2 心功能与肾损害的关系
心功能Ⅳ级患者肾损害指标血Cr、BUN、血β2-MG、尿mAlb、尿α1-MG、尿β2-MG, 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 心功能Ⅲ级的肾损害的指标高于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Ⅱ级的肾损害的指标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引起肾脏损害, 特别是未得到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随进行性肾功能恶化;反之慢性心力衰竭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疗则可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发生[1]。有研究显示, 50%的心力衰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患者在早期即可发生肾功能减退[2]。
从本组观察的病例分析可知, 慢性心力衰竭致肾损害, 心功能Ⅳ级患者肾损害指标 (血肌酐、血尿素、血β2-MG和尿微量蛋白) 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Ⅱ级;心功能Ⅲ级的肾损害指标高于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Ⅱ级高于对照组。提示肾小管损害时尿β2-MG、尿α1-MG和肾小球损害指标随心衰的加重明显升高, 而血清尿素升高早于血肌酐。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 肺循环和 (或) 体循环淤血。由于血流动力学紊乱,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脏血流重新分布[3]。这种进行性肾缺血缺氧导致: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滤出增多。②可激活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交感神经系统, 上述大量活性物质具有肾脏毒性作用, 损伤肾小球固有细胞 (系膜细胞) 和肾间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1], 血浆蛋白滤出增多, 滤过功能下降。慢性心力衰竭程度愈重, 肾血流量持续减少, 神经体液激活持续存在, 肾脏损害愈重[4]。
因心力衰竭已成为肾脏病的病因, 早期治疗心力衰竭, 早期使用保护肾功能药物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尤其是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ARB药物, 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神经体液的过度激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同时扩张血管, 改善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肾脏损害常可逆转。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91-1597.
[2]Silverberg D, Wexler D, Blum M, et al.The cardio renal anemiasyndrome:Correcting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resistant congestiveheart failure can improve both the cardiac and renal function andreduce hospitalization[J].Clin Nephrol, 2003, 60 (Suppl 1) :S93-S102.
[3]陈瑛, 金华, 金海峰.充血性心力衰竭致肾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15) :2380.
充血性心力衰竭 篇9
[关键词] 利尿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剂量;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87-0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而利尿剂对心功能Ⅲ或Ⅳ级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具有有益作用,可改善重度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合适的剂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2]。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利尿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探讨理想的剂量范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入选标准: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排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患者主动同意[3]。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8.2±6.5)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0例,高血压病10例,肺源性心脏病8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2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7.7±7.5)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5例,高血压病11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23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的治疗及应用ACEI、洋地黄制剂。同时治疗组给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使用方法为口服氢氯噻嗪(上海信谊药厂,H31020778)2.5~5.0 mg/d。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利尿剂治疗,使用方法为口服氢氯噻嗪12.5~18.0 mg/d。两组均治疗1周。
1.3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或恢复至Ⅰ级者。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Ⅰ级者。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4]。同时对两组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53111393.3
治疗组4523101273.3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咳嗽的患者分别为1例(2.2%)和5例(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高钾血症,血压、血电解质无明显改变。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由于一些神经体液变化所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结果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长期醛固酮浓度的增加可引起许多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负面效应[5]。为此在临床治疗中,要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过度激活。
治疗药物中,利尿剂可以通过抑制肾小管特定部位钠或氯的重吸收,减少静脉回流,减轻肺淤血,减少心力衰竭时的钠水潴留,降低前负荷,改善心功能。同时缓解症状最为迅速,数小时或数天内即见效。有研究显示,与活性药物相比,利尿剂治疗心衰时可使患者的活动耐力增加约30%,如果撤除利尿剂,患者的死亡危险性增加[6]。常用的利尿剂为氢氯噻嗪,作用于远曲肾小管的氢氯噻嗪能增加尿钠排泄的分数仅为钠滤过负荷的5%~10%,并减少游离水的清除。Faris R[7]研究显示,氢氯噻嗪5 mg/d已达最大效应,再增量亦无效,同时增加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咳嗽的患者分别为1例(2.2%)和5例(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高钾血症,血压、血电解质无明显改变。不过治疗组无效的3例患者中2例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后无效死亡,这也提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应结合心力衰竭原因和自身状况及早采取药物、手术、介入等综合治疗和积极预防,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总之,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以持续改善心功能,并且安全性相对比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明志红,肖伟,黄雁玲.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7-48.
[2] 徐道珍,刘晓梅,陈云.小剂量螺内酯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电解质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9(1):36-37.
[3] 方国祥.警惕利尿剂引起的肾损害[J].中国临床医生,2010,34(11):53-55.
[4] 雷新民.卡托普利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6(3):434-435.
[5]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3-1086.
[6] Lloyd SJ,Mauro VF.Spironolac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rm Pharmaeother,2000,34(11):1336-1340.
[7] Faris R,Flather M,Purcell H,et al.Current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role of diuretics in heart failure: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Int J Cardiol,2010,82(2):149-158.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收治的30例充血性心衰竭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2例;冠心病3例, 肺源性心脏病20例, 风湿性心脏病7例;在临床表现为:尿少、呼吸困难、气短、胸闷、身体出现浮肿、心悸、面苍白或紫绀、肝大、胸腹胀、脉沉细或细数、右胁胀满、舌质淡或瘀点或光红无苔、唇质紫以及脉结代等。中医辨证是阳虚血瘀、肾水上泛、心肺气虚、气阴两亏、气虚血瘀、阴竭阳脱、痰饮阻肺的病症。
1.2 治疗方法
对30例充血性心衰竭患者, 利尿剂以及洋地黄制剂治疗无效, 进行中药治疗, 病情严重者, 可酌情使用西药辅助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法。
2 结果
30例病情基本得以控制, 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胸闷、身体水肿、气短、面苍白或紫绀等得以恢复到健康水平者9例;心衰竭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肝脏恢复显著, 心功能有所改善18例;无效病亡3例。5例肺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严重者, 在只采用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后, 加以西药辅助治疗以及针灸后有效。
3 讨论
在给充血性心衰竭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按照患者自身机能的差异给予用药量, 如不慎会导致出现中毒的现象。因此在采用治疗方法时一定要谨慎。
温阳化瘀汤治疗:确诊为充血性心血衰竭患者, 可采用温阳化瘀汤药物进行临床治疗。温阳化瘀汤药性益气温阳, 同时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3]。在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时用温阳化瘀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疗效, 可以改善呼吸困难、气短、胸闷、身体出现浮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苍白或紫绀、胁下痞块等中医阳气虚衰、血瘀水停证等症状, 同时也可以纠正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征,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充血性心衰竭患者的血液搏出量, 临床疗效显著。温阳化瘀汤还增强患者的强心作用, 温阳化瘀汤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在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中可以进一步推广运用。
充血性心衰竭辨证施治心力衰竭病理主要是气滞血瘀, 治疗时主要进行活血化瘀, 把加味四物汤作为用药的基础加减:如气滞血瘀、阳虚水犯, 主要采用生地黄为主, 再加入炒白术、熟地黄、茯苓、熟附片、生姜、猪苓进行治疗;气滞血瘀、阴虚阳亢患者, 在主方中加入龟甲、杜仲、阿胶、牛膝、煅龙骨、煅牡蛎煎熬服用, 以达到治疗效果;有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型, 主方以加西洋参、泽泻、茯苓、麦冬进行施治;气滞血瘀、阴阳两亏, 采用主方加炙阿胶、大枣、肉桂、甘草、麦冬。还有医学专家借鉴心水的辨治把充血性心衰竭病 (CHF) 划分为4个类型:水气凌心、痰饮阻肺型:可以选用小青龙汤按病情给予药物用量;心阴暗耗、心血亏虚型, 可以选用天王补心丹进行治疗;心阳不振、心气虚弱型, 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加减养心汤治疗;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型, 可以选择血府逐瘀汤合真武汤进行施治。
充血性心力衰竭针灸治疗: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 在配合药物的基础可进行针灸治疗, 选择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公孙, 配耳针:神门、心、交感。痰阻配丰隆、血瘀配血海、气滞配太冲等穴位进行扎针治疗。扎针时通常选择中等微刺激程度, 采取平补平泻的方法, 每日扎针1次, 每次留针不可超过20min, 进行耳穴针灸时选择埋针法, 每日1次, 在两耳之间进行交换扎针, 10~14d作为1个疗程。还可进行活血温阳汤合针灸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在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入自拟活血温阳汤配合针灸 (穴位:郄门、双侧内关、血海、百会, 气阴虚加中脘、四神聪;咳喘欲脱加灸神阙;瘀水加复溜、水泉[4]) 。
临床证明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疗效明显, 不仅证明了中药能改善临床病症, 还能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在医学领域的整体性方面可长期发展。然而中医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的辨证分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导致临床辨证治疗时太过于随性, 同时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不多以及缺少双盲对照, 并没有能够充分应用循证医学, 使得中药对心衰的治疗未能处在主导地位[5]。再者, 在中医药治疗中采用的药物不管是单味或是复方的, 其都是由多种有机成分组成的, 在煎药过程中药物之间的各种成分会相互发生化学反应, 会形成其他新的化合药物。而药物之间的化学成分在人体机体生理过程中又会发生联合或/和抗拒作用, 可能会生产出某些自身无法具有的药性或者活性, 进而可以研制成新的治疗充血性心血衰竭病的药物。因此, 在鉴定中医药有用成分时, 不可单看重其某些突出成分而忽视其他微量元素的成分。故中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要经过多层次、多途径以及双向调整才能实现, 是由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结果, 同时这也就是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的优势。因此, 我院将继续提高中医药对充血性心衰竭治疗水平, 使其达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使中医防治心力衰竭达到一个新水平, 进而巩固中医药治疗在医学领域的地位。
摘要:通过回顾30例确诊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经过实行中医药治疗后, 患者的症状基本缓解及纠正。使用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衰竭患者, 病情得以有效控制, 并得出药物作用的机理。
关键词:充血性心衰竭,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益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 (9) :60.
[2]李剑颖, 杨建宇, 曹云.略述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8) :120.
[3]赵培英, 古英, 李斌.温阳化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10) :58-59.
[4]林鸿, 程晓昱.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 (12) :1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推荐阅读:
慢性充血性心理衰竭06-20
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09-04
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05-30
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01-01
减充血剂11-28
收缩性心力衰竭08-17
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11-21
高血压性心力衰竭10-04
左室舒张性心力衰竭11-21
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