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临床心力衰竭

2024-08-09

前临床心力衰竭(精选8篇)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是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 为大多数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结局。近年来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收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表明[1]血尿酸水平的增高与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增加呈正相关, 也有文献报道认为[2]高尿酸血症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一个独立的因素。本文通过对鞍山市长大医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 说明血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疗效判定上密切相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至2011年鞍山市长大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选病例均为根据入院时患者心功能判断为Ⅲ~Ⅳ级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去除诱因、吸氧、限盐、扩血管、利尿等) 患者给2周治疗后, 心功能改善达Ⅰ~Ⅱ级。所有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尿常规、肾功、B超、X线或CT检查, 除外合并痛风、肿瘤, 肾脏疾病, 血液病等引起尿酸水平升高的疾病。心力衰竭诊断根据Praminghamn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水平。治疗两周后, 再次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水平。

2 结果

第一次血尿酸水平 (454.1±173.2) µmol/L;第二次血尿酸水平 (338.6±102.9) µmol/L;

两次检测结果比较:两次血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伴有血尿酸水平增高, 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患者心功能改善后, 血尿酸水平也有所下降。

4 讨论

尿酸是鸟嘌呤与腺嘌呤两种嘌呤代谢的终端产物。它主要由组织细胞分解代谢时, 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与食物中摄入的嘌呤, 经过一定的酶的分解作用下而形成的[3], 血尿酸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尿酸产生的增加和排泄的减少使血尿酸水平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升高。也有资料显示[4]血清尿酸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反应的一种炎性因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氧的摄取能力下降, 组织缺血缺氧, 使无氧代谢增加, 肾脏缺血, 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 另外心力衰竭患者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发影响肾小管分泌功能, 尿酸清除功能下降。种种因素均可影响血尿酸水平。本资料可见, 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血尿酸水平均有一定程度升高, 心功能改善后, 血尿酸水平也有所下降。血尿酸水平检测可能为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评估及治疗疗效判定提供了另一个检测指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尿酸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丽, 朱莉芬.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含量及在危险分层中的意义[J].中国医刊, 2004, 39 (增刊) :101-104.

[2]Doehner W, Anker SD.Uric acid in chronic heart failucre[J].Semin Nephrol, 2005, 25 (1) :61-66.

[3]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62-863.

[4]Leyva, Ankel S, Godslavd IF, et al.Uric acid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marker of chronic inflachmation[J].Eur Heart J, 1998, 19 (12) :1746-1747.

26例急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篇2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4例。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做好病因治疗及其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控制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66-02

急性的心脏病变使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心室负荷突然加重,导致严重的循环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通常因高血压危象、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的急性瓣膜破损、乳头肌断裂、腱索断裂、静脉输液过多过快等引起肺静压力骤升和急性肺水肿[1]。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一般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心力衰竭一旦发展为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会在短期内危及患者生命,应及时、准确、系统的抢救治疗。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冠心病9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风心病1例。心功能按心脏病协会(NYHA)的标准判定,心功能Ⅱ级6例,心功能Ⅲ级10例,心功能Ⅳ级10例,

1.2 方法

1.2.1一般治疗 一般采取坐位,双腿下垂,有利于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尽量采用高流量吸氧,流量≥5L,min。效果不好可采用面罩给氧或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如果患者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应高流量吸氧,而应低流量吸氧。保持患者镇静,必要时可静脉注射吗啡。

1.2.2药物治疗

1.2.2.1镇静 吗啡2~3mg静脉注射,或10mg皮下注射或哌替啶50~100mg肌注。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感染、呼吸抑制者禁用,老年患者慎用,可先予半量观察后调整。

1.2.2.2扩张血管 对于血压不低的急性左心衰患者,硝普钠仍然是首选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静脉点滴,开始5-20μg/min,以后每10~15分钟增加一次,每次增加10~20μg/min,直至血压有所降低、呼吸困难缓解等。也可使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用法与硝普钠类似。前者更适合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静脉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防止发生低血压。静脉滴注硝普钠时应避光,4~6小时重新配制、更换。

1.2.2.3 快速利尿 可静脉给予强效利尿剂(袢利尿剂)。呋塞米,每次20~40mg,静脉注射,可反复多次使用,每日剂量小于500mg。布美他尼,静脉注射0.5~1mg,必要时隔2~3小时重复,最大剂量为每日10mg。托拉塞米,首次剂量20mg静脉注射,以后可于30分钟后重复给药。

1.2.2.4正性肌力药物 急性左心衰,尤其是合并有快速心房颤动是合适的应用强心苷。但不适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尤其24小时以内[2]。常用毛花苷c(西地兰)0.2~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隔2~4小时可重复使用,24小时总量不宜超过1.2mg。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或者急性心力衰竭伴低血压患者,应首先考虑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起始剂量为2~3μg/(kg·min),持续静脉注射,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逐渐增加至15~20μg/(kg·min)。病情好转后,药物应逐渐减低剂量[每两天减少2μg/(kg·min)]再停药,不可骤停。多巴胺用法与多巴酚丁胺相似。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I)与多巴胺类的作用相似,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顽固性心力衰竭。常用的药物为米力农。此药物有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无改善及恶化。

2 结果

26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治疗显效16例,显效率为61.54%;有效6例,有效率23.1%;无效4例,无效率为15.38%。心电图好转ST段较前抬高≥0.05mV,T波升高≥0.05mV达89%以上。

3 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出院后的进一步随访就落在门诊或社区医师身上。门诊随访的目的是了解患者情况,完善和调整一些药物的治疗方案,了解病情演变,在病情变化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门诊医师应向患者或住院管床医师索要患者住院期间的基本资料,包括诊断、主要检查的结果,以了解患者的心力衰竭原因、心功能的状况、住院期间治疗的反应以及后续治疗计划等。由于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短,病情相对稳定后就需要转到门诊或社区治疗,因此在出院后的6~8周,需要加强随访,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阶梯式调整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剂量(主要是逐渐增加剂量)以达到指南的要求剂量,保持治疗的延续性。在调整药物阶段,需要患者1~2周就诊一次。ACEI剂量调整每1~2周调整一次,每次剂量倍增或增加正在服用药量的50%,视患者耐受情况、血压情况而定。直到患者最大耐受剂量,或者患者症状改善比较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3]。在调整剂量过程中,需要评估患者的血电解质、肾功能、心力衰竭表现和药物不良反应。达到稳定剂量后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每1~2周调整一次,每次剂量倍增或增加正在服用药量的50%。在调整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压、心率、水肿和疲乏、呼吸困难等情况。如果出现体重增加、疲乏,暂停增加药物剂量,严密观察。同时增加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的剂量,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在缓解后可继续增加Β受体阻滞剂的剂量。如果达到目标剂量、心率≤50次/分、血压~<90mmHg、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则考虑停止加量。如果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加重,或心率<50次/分,应考虑减量或停用β受体阻滞剂。达到稳定剂量后长期服用。硝酸酯类,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以长期应用,尤其是对ACEI或ARB不适合使用的情况下。利尿剂,应长期、间断服用。如果症状缓解彻底,病情相对稳定,可每2日服药1次至每周服药2次。地高辛,可考虑长期应用,尤其是心率偏快或合并快速房颤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多种药物都有相互作用,安全范围小,容易中毒。应注意监测患者心电图、地高辛浓度。现在已不作为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2.180-185.

[2] 付研,马炳辰,张萌. 2005-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概要[J].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30-1037.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4年9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目标, 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63.5±7.7) 岁, 平均病程 (17.8±5.3) h;对照组男27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62.9±7.5) 岁, 平均病程 (17.9±5.4) 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利用利尿剂、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急诊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新活素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血压情况选择具体剂量, 对于收缩压≤12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患者, 剂量为0.01/ (kg·min) 进行静脉滴注, 维持24 h, 连续治疗5 d。对于收缩压>120 mm Hg的患者, 首先利用1.5μg/kg对患者进行缓慢静脉注射, 然后再静脉注射新活素0.01μg/ (kg·min) , 维持24 h, 连续治疗5 d。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效果评价标准[3]显效: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 心功能改善2级, 心率完全恢复, 肺部没有湿啰音, 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 不见浮肿;好转:患者能够完成轻微简单的体力活动, 新功能改善1级, 心率有较大程度恢复,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 心功能没有改善, 患者没有活动能力。总有效率= (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2结果

2.1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26例, 好转1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显效19例, 好转10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为为72.5%,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临床指标观察组治疗前HR为 (108.2±13.3) bpm, 治疗后为 (73.7±9.2) bpm, 对照组治疗前为 (110.8±15.7) bpm, 治疗后为 (86.6±10.3) bpm;观察组治疗前SBP为 (145.1±18.1) mm Hg, 治疗后为 (118.3±15.7) mm Hg, 对照组治疗前为 (148.4±16.8) mm Hg, 治疗后为 (131.8±11.6) mm Hg;观察组治疗前DBP为 (97.7±8.5) mm Hg, 治疗后为 (80.6±6.4) mm Hg, 对照组治疗前为 (96.6±7.3) mm Hg, 治疗后为 (87.2±5.7) mm Hg;观察组治疗前LVEF为 (34.2±8.4) %, 治疗后为 (46.6±8.8) %, 对照组治疗前为 (33.7±9.7) %, 治疗后为 (37.3±5.3) %;观察组治疗前NT-pro BNP为 (7297.88±346.86) ng/L, 治疗后为 (2571.37±296.43) ng/L, 对照组治疗前为 (7323.57±484.18) ng/L, 治疗后为 (4783.38±304.27) ng/L。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偶尔有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血压低等轻微症状, 不影响正常治疗。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主要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是否合并感染及年龄有关, 过度使用激素会重塑患者心肌细胞水平, 导致心肌纤维化, 严重损害心肌功能, 可以采用对心室有刺激作用的方法来促进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功能的改变[4]。新活素也被称为脑利钠肽, 是一种内源性多肽, 提取于猪脑, 储存在心房, 分泌于心室中, 在机体的脑部、心肺和脊髓中都有存在, 它能够结合内皮细胞鸟苷酸化酶受体和血管平滑肌, 促使细胞内环磷酸鸟苷的浓度升高, 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舒张, 促进动静脉扩张, 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5]。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新活素治疗, 比较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 (P<0.05) ;观察组治疗后HR、SBP、DBP、LVEF、NT-pro BN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新活素用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治疗中, 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不良反应少,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新活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新活素治疗, 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72.5% (P<0.05) ;观察组治疗后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氨基末端脑钠肽 (NT-pro BN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新活素用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 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活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刘春辉, 乔峰, 田学峰, 等.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7 (3) :145-146.

[2]杨云仙, 范蔚.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4 (2) :166-167.

[3]杨志远, 谭华清.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1) :50-51.

[4]张晓芬, 刘健, 张彩霞, 等.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全科护理, 2011, 9 (35) :3254-3255.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4

关键词: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心力衰竭,室性期前收缩

心力衰竭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心肌损伤,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临床诊治时, 常规疗法强调系统性治疗, 很难发挥心力衰竭疾病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效果, 而新型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盐酸胺碘酮片、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用药可产生较强的协同治疗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通过心电图心脏彩超等确诊, 均符合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诊断标准, 并排除药物过敏者及中退出者等, 根据用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48~80岁, 平均 (63.52±3.56) 岁;病程4~12年, 平均 (8.63±2.14) 年;心功能分级 (NYHA) :Ⅱ级28例, Ⅲ级7例, Ⅳ级5例。对照组中, 男24例, 女16例;年龄49~80岁, 平均 (63.07±3.63) 岁;病程4~13年, 平均 (8.57±2.19) 年;心功能分级 (NYHA) :Ⅱ级29例, Ⅲ级8例, Ⅳ级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准则[1], 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临床用药情况知情, 疾病诊断标准为:1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者;2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3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次数为每小时超过30次。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单纯采用盐酸胺碘酮片 (厂家:海南制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一厂;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1027) 治疗, 首周给药剂量为200 mg/d, 分3次给药。第2周200 mg/d, 分2次给药。第3周开始200 mg/d, 分1次给药。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厂家: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983) 联合给药方案进行治疗, 其中盐酸胺碘酮片给药方法同对照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给药方法:初始剂量为6.25 mg/次, 2次/d。两周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药量, 12.50 mg/次, 2次/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LVEF、LVESV、LVEDV等指标变化进行比较, 疗效判定标准为1显效:症状消失, 心功能改善超过2个级别, 且室性期前收缩消失程度超过90%;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心功能改善1个级别, 室性期前收缩消失程度在50%~90%;3无效:症状、心功能无明显缓解, 室性期前收缩消失程度在50%之下[2]。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30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20例, 有效1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7.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χ2=4.567, P=0.001<0.05) 。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LVEF、LVESV、LVEDV等心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t=6.024, *P=0.000;#t=5.468, #P=0.001;△t=7.563, △P=0.000。

3 讨论

心力衰竭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患者可出现严重心肌损伤, 进而导致心肌结构改变, 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具有严重影响,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临床诊治时, 心血管内科常规疗法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但是常规疗法强调系统性治疗, 因此往往很难发挥心力衰竭疾病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效果, 其临床疗效受到较大制约[3]。

为此, 应重视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用药方法, 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本院采用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给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中盐酸胺碘酮片属于新型抗心律失常类药物, 给药后可迅速对钾离子外流进行阻滞, 并抑制心房传导, 减缓传导速度[4,5]。美托洛尔属于β受体阻滞剂, 能够对患者交感神经兴奋程度进行有效抑制, 减慢患者心率, 延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舒张期的充盈时间, 改善心功能, 并相应提高LVEF分数[6,7,8]。

本研究选取80例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并分析, 总结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给药方案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用药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治疗后LVEF、LVESV、LVEDV等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结果与权威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 证实了联合用药方案的优越性, 不仅临床效果明显, 同时用药安全性高。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 认为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用药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联合用药方案可产生较强的协同治疗效果。其次, 两药联用能够弥补单纯用药的局限性, 并减少单纯用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解立刚, 平泽, 陈赫军, 等.两种剂型美托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5, 26 (6) :760-762.

[2]王丽, 袁全才, 李亮.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5, 36 (1) :13-15.

[3]汪林峰.靶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对老年糖尿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14, 25 (28) :2634-2636.

[4]刘丽萍, 刘小凤, 蒋丽娟.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与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5) :64.

[5]毕磊.不同剂型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尿钠肽影响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6 (5) :762-763.

[6]左瑞云, 张凯旋.盐酸胺碘酮片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心力衰竭伴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 2016, 9 (10) :1-2, 4.

[7]何汉康, 陈剑, 石磊, 等.胺碘酮在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 :469-470.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颁布) “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内容制定, 包括心力衰竭的定性诊断标准和定量诊断标准, 并结合心力衰竭的诊断要点进行心力衰竭的诊断。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病例标准

年龄40~75岁;NYHA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 (EF) ≤0.50;知情同意者。

1.2.2 排除标准

活动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既往2周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的心脏瓣膜病;计划行心外手术;既往2周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 (PTCA) 后;合并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性疾病。

1.3 方法

1.3.1 病例来源,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300例。

1.3.2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吸烟、饮酒、肥胖和阳性家族史等, 并发血脂异常,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 。

1.3.3 中医证侯类型调查表主要记录中医症状 (包括主症及次证、主症及次证的赋分, 体征、舌象、脉象等, 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 (四分为数区间) 表示, 采用Mann-Whitney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 用非参数检验;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年龄及性别分布300例CHF患者年龄为24~95岁, 平均 (71.5±13.1) 岁。年龄分布以70~7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大 (42.8%) , 其次为60~69岁年龄组 (18.8%) ;患者男 (50.6%) 女 (49.33%) 比例约为1∶1;本项研究共收集到3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 其中回顾性病例192例 (男性101例, 女性91例) , 前瞻性病例108例 (男性58例, 女性50例) 。本研究300例CHF患者年龄分布调查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3,4]一致, 进一步表明CHF以老年患者多见, 总体上性别无明显差异。

2.2 年龄及性别及凝血功能的关系分布 (表1)

300例心力衰竭患者年龄及性别无差异性, 在凝血功能各指标中均有异常, D-二聚体均有所变化, 其中在痰瘀互结证型中D-二聚体变化最多256 (85.33%) , 气虚血瘀为第二209 (69%) 。提示: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痰淤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中纤维蛋白原 (FIB) 和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明显增多。

2.3 D-二聚体与心功能的关系 (图1)

300例CHF患者中, 心功能II级65例D-二聚体变化 (21.66%) ;III级103例, D-二聚体变化 (34.33%) ;IV级132例, D-二聚体变化 (44%) 。提示:从Ⅱ~Ⅳ级, D-二聚体变化明显增多 (21.66%-44%) , 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 D-二聚体变化明显。

2.4 证型分布规律

2.4.1 证型分布情况 (表2)

对300例CHF患者进行统计学处理, 证型分布最多的是痰瘀互结证为177例 (59.2%) , 其次为气虚血瘀证65例 (21.66%) , 其他证型58例 (19.34%) , 合计300例。

2.4.2 不同民族证型分布情况 (表3)

显示在调查的不同民族证型分布中, 维族心力衰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型分布最多 (104, 59%) , 汉族以气虚血瘀证型分布最多 (38, 21.66%) 。回族, 哈族心力衰竭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依旧分布最多 (回28, 16%;哈6, 3.34%) 。

2.4.3 心功能与中医证型分布与D-二聚体的关系 (表4)

心功能分级与证型分布情况 (表4) 心功能Ⅱ级的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证为多见, 心功能Ⅲ级的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为多见, 其次为气虚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为多, 心功能Ⅳ级的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和痰瘀阻络为主, 还常见心阳不振、及阳虚水泛。

2.4.4 中医证型与D-二聚体的关系 (图2)

痰瘀阻络证型D-二聚体的变化最明显, 气虚血瘀和痰瘀互结证型D-二聚体变化较小, 气虚血瘀为次之证型, 其他证型D-二聚体变化最小。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慢性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CHF) 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致残、病死率高, 医疗费用更高。心力衰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年龄段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 80岁年龄段已升至10%;心力衰竭的年发病率在45~54岁人群中为0.2%, 在85~94岁年龄段则飙升至4.0%。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指数式逐年增高。

本研究显示CHF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CHF患者血栓前状态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气虚血瘀, 痰瘀互结为多见, 其他各证型较为分散;少数民族中以痰瘀互结证型最为多见;D-二聚体与心力衰竭所有中医证型相关, 其中痰瘀互结变化最明显;在痰瘀互证型中分布最多;随着心功能分级加重, 二聚体变化明显。说明D-二聚体可以是心力衰竭病情轻重程度的反映, 也是CHF中医证型的反映。

Jafri[5]等发现严重CHF患者血浆中的反映纤溶活性的D-二聚体较正常人增加。由此可见, D-二聚体可以作为诊断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的客观指标之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凝血指标与血瘀证联系起来帮助辨证分型, 从中医辨证分型上反映了心力衰竭的程度和预后。

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圣济总录·心脏门》记载, 其余论述多散见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病证中。根据其临床表现, 大致分属于中医所述的心痹、惊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积聚及胸痹等范畴。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中首先提出了“心水”病证名称。证明中医经典论著中提出的“心水”、“心力衰竭”和现代医学中所言“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是一致的, 也符合慢性心力衰竭 (CHF) 的病名诊断。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 “心藏血脉之气”, CHF是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心主血脉之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关于CHF的病机及其演变规律, 目前已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6]:其病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 其中气虚阳虚是本, 血瘀水泛是标。尽管其病机复杂多变, 证候虚实夹杂, 但心之气血衰微, 阴阳失和是贯穿其病程始终的关键[7]。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与心功能的严重程度有明显关系, 提示我们应提高对其微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视程度, 并给予一定的抗凝治疗, 控制高凝状态的进展, 从而提高治愈率, 改善预后。希望本研究结果能对临床中医药诊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Jafri SM.Effects of warfarin onmakers of hypercoagulability inpatientswith heart failure[J].Am Heart J, 1997, 134 (1) :27-36.

[2]何建成, 王文武, 丁宏娟, 等.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医药通报, 2008, 7 (1) :58.

[3]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1) :3-6.

[4]Masoudi FA, Havranek EP, Krumholz HM.The burden of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older persons:magnitude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research[J].Heart FailRev, 2002, 7 (1) :9-16.

[5]Jafri SM, Ozawa T, Mammen E, et al.Platelet function, thrombin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y in parientswith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 1993, 14 (2) :205.

[6]廖家桢, 许心如, 陈可冀, 等.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杂志, 1989, 9 (3) :3-13.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6

关键词:左卡尼汀,肾性贫血,非透析治疗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导致其原因主要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绝对或相对缺乏,因此患者普遍需要EPO的治疗;然而临床上存在一部分患者在给予铁剂等充足的造血原料及EPO治疗后仍不能有效纠正贫血。近几年医学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左卡尼汀缺乏有关,并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2]。笔者就透析前慢性肾衰竭患者使用左卡尼汀纠正贫血的疗效、安全性方面做一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10月入住我院的慢性肾衰竭未透析患者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9~72岁,平均(46.3±12.6)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糖尿病肾病20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4例,梗阻性肾病6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癫痫病史,无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史,无输血史,无严重高血压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表现,无血清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缺乏。

将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1例,左卡尼汀注射液加用常规剂量EPO治疗。对照组31例,单用常规剂量EPO治疗。两组患者入选前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EPO皮下注射,每周3次,剂量100~120 IU/(kg·周)。待Hb、Hct分别上升至100 g/L、0.33时减量,使Hb、Hct分别维持在100~120 g/L,0.33~0.35水平。同时常规口服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组每天加予生理盐水20 ml+左卡尼汀注射液1.0 g静脉注射,总疗程8周。

1.3 疗效观察

分别于用药前、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采静脉血测定血Hb、Hct,比较各组血Hb及Hct的变化,同时观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观察结果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及Hct的变化

见表1。

2.2 两组EPO用量的变化

治疗组于治疗后第4周,第8周,在保持稳定的Hb浓度下,EPO用量分别减少了11.6%,25.9%;而对照组于治疗后剂量分别减少了1%,4.5%,见表2。

2.3 高血压及其他副反应发生率

以治疗后舒张压升高>1.33 kPa为血压升高标准。治疗组血压升高3例,高血压发生率9.6%(3/31),对照组血压升高10例,高血压发生率32.2%(10/31)(χ2=4.57,P<0.05)。表现头痛、鼻塞等流感样症状者5例,经对症治疗缓解,无特异表现。

注:与对照组治疗4、8周比较,*P<0.01Note: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after 4,8 weeks,*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Note: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P<0.05

3讨论

左卡尼汀又称左旋肉毒碱,是哺乳动物能量代谢需要的体内天然物质,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1905年由俄国两位科学家在肌肉提取物中发现。它是人体细胞的天然组成成分,属于一种水溶性季胺类化合物。其生理作用是作为脂肪酸氧化的辅助因子,参与脂肪酸的氧化,作为转运载体携带脂肪酸穿越线粒体内,促进长链脂肪酸经β-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加速ATP的产生,从而提高组织器官的供能[3]。同时也参与某些药物的解毒作用。

正常人左卡尼汀的来源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动物性食品中含量很高,其次在肝、肾和脑中合成,从肾脏排泄,可自由通过肾小球,99%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足够量的游离卡尼汀可以使堆积的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内,减少其对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的抑制,使氧化磷酸化得以顺利进行[4];而当机体组织器官缺氧、缺血时,脂酰-CoA堆积,线粒体内的长链脂酰卡尼汀也堆积,游离卡尼汀因大量消耗而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组织器官缺氧时以糖无氧酵解为主,脂肪酸等堆积导致酸中毒、离子紊乱,细胞易自溶死亡。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代谢产物蓄积引起消化道症状导致食欲差、蛋白质摄入不足,使肉碱和辅助因子摄入减少,加之肾脏合成也明显减少以及透析治疗对肉碱的清除,患者体内血清肉碱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患者肌肉中的储存含量也明显减低。体内肉碱缺乏常因脂肪酸代谢障碍而致红细胞脆性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从而加重贫血。

本文观察显示,通过补充左卡尼汀与单独应用EPO治疗相比,可显著提高Hb及Hct水平,纠正肾性贫血,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结论一致[5]。究其原因,这可能是通过增加红细胞膜Na+-K+-ATP酶的活性,稳定红细胞膜,延长了红细胞的半衰期来改善贫血[6];其次通过改变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增加红细胞对不同类型的应激抵抗,降低了红细胞的脆性和溶解,从而延长了红细胞寿命[5,6];再有通过对骨髓红系祖细胞的作用,增加了EPO受体的敏感性,提高了EPO的疗效。此外研究证实,左卡尼汀具有可以改善蛋白质代谢、促进白蛋白合成[7],纠正血脂紊乱,降低血浆三酰甘油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减轻氧化应激状态和慢性炎症反应等多种功能[8]。研究表明慢性炎症状态也是难治性肾性贫血及EPO抵抗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还可减少EPO的剂量,使EPO的主要副反应高血压的发生率有所减低,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高血压发生率低主要考虑与促红素用量减少有关;但因样本量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左卡尼汀辅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贫血快速、有效、不良反应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患者的难治性贫血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Kadiroglu AK,Yilmaz ME,Sit D,et al.The evaluation of postdialysisL-carnitine administration and its effect on weekly requiring doses ofrHuEPO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Ren Fail,2005;27(4):367-72.

[2]Calvani M,Benatti P,Mancinelli A,et al.Carnitine replacement inend-stage renal disease and hemodialysis[J].Ann N Y Acad Sci,2004,1033:52-66.

[3]季大玺.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肉碱缺乏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15(3):184.

[4]Bellinghieri G,Santoro D,Calvani M,et al.Role of carnitine in modu-lating acute-phase protein synthesis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Ren Nutr,2005,15(1):13-17.

[5]罗燕萍.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肉碱缺乏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7,12(2):35.

[6]Nikolaos S,George A,Telemachos T,et al.Effect of L-carnitine sup-plementation on red blood cells deformabi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Renal Unit,General Hospital of Komotini,Greece[J].Ren Fail,2000,22(1):73-80.

[7]李旭,曹宁,韩敬明,等.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肥厚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5):786-788.

前临床心力衰竭 篇7

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采用护理程序模式进行临床护理的心力衰竭患者,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64.3岁;病程8~25年, 平均12.8年。

2 护理程序

2.1 评估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检查, 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从而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及时了解患者家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 并由责任组长分析、评估所收集的资料。

2.2 护理诊断

以对患者的评估结果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 (1) 气体交换受损, 其可能是由于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引起的。 (2) 皮肤完整性受损, 其可能是由于水肿导致组织细胞营养不良引起的。 (3) 体液过多, 其可能是由于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瘀血、水钠潴留引起的。 (4) 活动无耐力, 其可能是由于心排血量下降引起的。 (5) 潜在并发症, 其可能是由洋地黄中毒引起。

2.3 护理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及护理的最终目的即为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病死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本次研究所制定的护理计划主要包含以下两点:第一, 限制或除去基本病, 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患者的高血压、营养失调、冠心病等疾病;同时也可通过介入及手术治疗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药咨讯, 2011, 3 (6) :210.第二, 对诱发因素进行控制甚至消除。比如控制感染、补充失血与纠正贫血、治疗心律失常、纠正或中止用药不当现象等。同时应严格控制输血及输液速度, 通常补液速度应低于15滴/分, 每天补液量应≤1000 m L, 每次输血量应低于300 m L。

2.4 护理措施

2.4.1 心理护理

由于精神应激极易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水肿现象, 且急性心力衰竭发作时往往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 并及时给予患者帮助和鼓励, 使其了解治疗的有效性, 从而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还可按照医师嘱咐给予患者相应的镇静剂治疗, 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脏的影响。比如可给予患者0.5 mg地西泮治疗, 一天3次;对于极度烦躁的患者可给予其5~10 mg盐酸吗啡皮下注射治疗, 注射期间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呼吸抑制现象发生。

2.4.2 一般护理

(1) 休息:适当休息对改善患者病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通过休息可有效的减轻病情;而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则可在短期卧床休息, 症状缓解后进行适当活动, 而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则应嘱咐其绝对卧床休息。同时在恢复期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 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心脏代偿能力, 避免由于长时间卧床休息而导致肺栓塞、虚弱、静脉血栓等现象发生。 (2) 吸氧:由于心力衰竭发作时极易导致患者发生组织缺氧现象, 因此,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吸氧治疗。通常普通患者应降低氧流量控制为2~5 L/min, 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则可将其氧流量控制为5~10 L/min, 同时还要给予患者30%~50%酒精湿化吸入治疗, 从而有效的减轻肺泡沫表面张力, 促进患者通气功能恢复。 (3) 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嘱咐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且要多使用水果、蔬菜, 同时还应嘱咐患者饮食应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此外, 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限制其钠盐摄入量, 每天摄入的钠盐应为0.5~1.0 g, 对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应控制在2~3 g。

2.4.3 药物护理

(1) 利尿剂:给予患者利尿剂治疗可有效的降低其心脏负担, 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及时给予其利尿剂治疗。然而由于利尿剂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低钾、低氯、低钠等症状, 因此, 护理人员还要及时调整患者的饮食, 同时也可给予患者输液治疗, 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电解质失衡现象。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尿管护理的重视, 避免泌尿系感染现象发生, 并且要对患者24 h内的出入量进行记录。 (2) 洋地黄制剂:应用洋地黄制剂前护理人员应先测量患者脉率, 确保其不低于60次/分, 并且要严格按照医师嘱咐给药, 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表现, 一旦有中毒现象发生应及时停药, 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 (3) 吗啡:吗啡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急性肺水肿药物, 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扩张外周动脉及小动脉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烦躁不安症状。因此,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病情为依据给予其3~5 mg吗啡静脉推注治疗, 推注应在3 min内完成, 待患者病情缓解后可给予患者5~10 mg吗啡皮下注射治疗, 每3~4 h一次。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一旦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现象发生应及时给予其针对性处理。 (4) 血管扩张剂: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师嘱咐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治疗, 并严格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及时告知医师并给予其针对性处理。

2.5 护理效果

经上述护理后, 本组60例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均得到明显改善, 患者可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同时患者诱因、病因等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消除;患者临床症状均基本缓解, 且其活动耐受力增加;此外, 患者对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患者往往伴有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运动耐量下降等现象, 且该病的病情变化较快, 若不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极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临床上逐渐加强了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这一护理程序运用的重视。通过对该护理程序的应用逐渐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进行调整,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逐渐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 使患者逐渐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为促进其康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3]。本组60例患者运用护理程序进行临床护理后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就说明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荣华.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5 (8) :198-200.

[2]郑秀丽, 陈穗玲, 李红杏, 等.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5 (3) :154-155.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讨 篇8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亦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弗明汉地区的资料, 在45岁以上人群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为7.2/1000, 女性为4.7/1000;平均存活时间男性仅为1.7年, 女性为3.2年。因此, 慢性心力衰竭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病中, 以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为主。本次选取的56例CHF病例中, 风湿性心瓣膜病16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5例, 冠心病15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心功能分级, 将CHF患者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56例CHF病例中Ⅱ级患者10例, Ⅲ级30例, Ⅳ级16例。其中男性36例, 女20例, 年龄44~67岁。

1.2 治疗方法

按心功能NYHA分级, 常规治疗方法为:Ⅰ级:控制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Ⅱ级: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用或不用地高辛。Ⅲ级: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Ⅳ级:ACEI;利尿剂;地高辛;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病情稳定后慎用β受体阻滞剂[1]。

1.2.1 10例Ⅱ级患者治疗方法

卡托普利片, 初始剂量宜用6.25 mg, 3次/d, 维持剂量为50 mg, 2~3次/d。若需进一步加量, 宜观察疗效2周后再考虑。氢氯噻嗪25-100 mg, 口服2~3次/d。美托洛尔6.25 mg /d, 递增剂量要缓慢, 每2~4周调整一次剂量, 从起始剂量到达目标剂量的时间需要6周以上, 心功能Ⅳ级者调整剂量需更长的时间, 一般6~12个月后才有较明显的效果。

1.2.2 30例Ⅲ级患者治疗方法

在以上卡托普利、氢氯噻嗪、美托洛尔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地高辛首负荷量0.375~0.75 mg, 分3次服用, 后改维持量, 0.125~0.5 mg/d。

1.2.3 16例Ⅳ级患者治疗方法

在以上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地高辛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20 mg/d。病情稳定后慎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参考剂量如上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功能纠正至I级,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相关检验结果基本正常;有效:心功能进步Ⅱ级以上, 而未达到I级, 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验结果有所改善; 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或加重者[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SPSS 11.10软件。

2结果

56例CHF中显效19例, 有效3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4%。

3讨论

近年来一系列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卡托普利等ACEI适用于所有的心衰患者, 对NYHA Ⅰ级或无症状性心衰患者可防止心衰的发展, 对NYHA Ⅱ级至Ⅳ级有症状的患者可降低其死亡率, 延缓心衰的恶化, 降低住院率。此类药物, 除了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者, 所有心衰患者均适用, 因此ACEI可作为心衰的基础用药。氢氯噻嗪等利尿剂, 能抑制钠、水重吸收而消除水肿, 减少循环血量, 减轻肺淤血, 降低前负荷而改善左室功能, 其缓解症状的作用十分明显。传统的观点认为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因此禁用于心力衰竭。而现代观点认为, 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维持心脏排血量, 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将对心肌产生有害的影响, 加速患者的死亡。随着对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恶性循环在心衰发病机制中重要作用认识的深化, 特别是国际上大规模临床试验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成功的报道, 显示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衰的死亡率等。但是临床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宜谨慎, 应注意密切观察副作用, 如低血压、心功能恶化等;应从小剂量开始, 递增剂量要缓慢, 每2~4周调整一次剂量, 从起始剂量到达目标剂量的时间需要6周以上, 心功能Ⅳ级者调整剂量需更长的时间。螺内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小剂量的螺内酯阻断醛固酮效应, 对抑制心血管的重构, 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有很好的作用[1]。本文中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对应用卡托普利、氢氯噻嗪、地高辛、美托洛尔、螺内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总有效率为96.4%,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邹萍, 魏武.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 (2) :127-135.

上一篇:集成装置下一篇:“准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