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前课程

2024-08-02

临床前课程(共9篇)

临床前课程 篇1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临床实习以培养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为明确目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具有专业程度高、实践性强、难度大、社会期望值高的特点。然而在目前医患关系的背景下,病人权益保护与临床实践教学的矛盾,使得医学生临床实习面临新的难题和巨大挑战。

按照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安排,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及动物外科课程结束距临床实习的间隔时期较长。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看的多、听的多、动手少,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临床诊疗技能等比较生疏,加之,经过四年的理论学习,学生的理论抽象思维与书本里的理论思维很难转变为临床实践思维。为了缩短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的适应期,尽快熟悉医疗环境,适应学习条件、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的变化,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适应实习医生角色,作者所在医院设计了临床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创新课程,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为期48学时的强化培训,对实习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强化培训课程内容

根据实习医生临床能力的要求,临床实习前强化培训课程为:①临床基本技能,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完整入院病历书写、病程记录书写、开医嘱等;②临床诊疗技能,包括各种穿刺术(胸膜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无菌技术(手术人员的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区域的术前准备)、外科基本操作(更换敷料、折线、切开缝合、结扎止血、手术打结)、急救技术(气管插管、现场心肺复苏术)、产科检查及妇科检查、护理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静脉输液、胃肠减压、置尿管等);③临床思维和决策技能,包括在复杂的病史中如何整理分析发病特点、发病过程、如何解读各种实验检查结果、辅助检查报告、正常与异常心电图等和正规的病例分析方法;④医患沟通技能,包括人际交流技巧、医患关系模式、有效沟通技巧;⑤职业价值、职业责任、职业道德教育。

2 强化培训教学方法

2.1 专题讲座

由作者所在医院教学名师和资深教授为医学生进行临床医生职业价值、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使之明确:①医疗事业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思想观念,要明确认识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一定要尊重病人,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学习;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及我国《高等教育法》,卫生部教育部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2008),该规定第十一条指出:“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得到相关患者的同意。在教学实践中要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和合法权益”。第十二条规定:“医学生在临床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接触观察患者、询问患者病史、检查患者体征、查阅患者有关资料、参与分析讨论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及住院患者病程记录、填写各类检查和处置单、医嘱和处方,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有关的手术”。法律规定,实习医生必须明确在实习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切实管理好6张病床,按时完成一切诊疗活动,所有诊疗操作均应严格在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3)医学生必须牢记“无德不成医”、“医乃仁术”的古训、“医德是医生的灵魂”,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由于专家们论理精辟,所举实例生动,在医学生的思想中产生了深刻印象。

由该院优秀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人际交流技巧的讲座,使医学生在临床实习前对医患关系有明确的认识。正确的医患关系是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和实施,病人人格和各方面的权益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保护。实习医生必须掌握人际交流技巧,与病人的沟通应和善、友好、有效,以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对医学教育的理解和配合。

2.2 示教-演练,示教-模拟训练

临床基本技能采用示教-演练教学方法。为了做到体格检查手法及步骤统一,以录像先作示教,然后分小班,选男同学做检查对象,教师逐一进行查体示范。示范后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男、女同学分班),1名当医生,1名扮演病人,进行问诊和查体练习,另1名学生为观察员。演练结束后,观察员对医生扮演者的操作提出建议,医生和病人的扮演者交流各自的感受。如此3人轮回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每个学生达到问诊及查体规范为培训目标。

临床诊疗技能的培训充分利用作者所在医院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势条件进行示教-模拟训练。应用模拟仿真教具,如“高级智能模拟人”、“电子标准病人”、“复苏安妮”,各种穿刺模型、外科基本操作技能模型等,进行模拟示教与练习。临床模拟练习具有安全性、可重复性、过程可控制性的特点,对学生操作错误可及时纠正。要求每个学生均要进行各项临床诊疗技能的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熟练程度,为学生进入临床为病人进行诊疗奠定良好基础。

2.3 PBL与CBS教学方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与CBS(Case-based Study)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问题和临床决策能力。此种教学方法以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涉及问题深层的知识、临床分析问题的方法、临床决策技能和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医学生在复杂的临床资料中,有条理地整理症状、阳性体征、相关的阴性症状和体征、化验检查结果,解读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报告;对具体的临床表现和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比较、判断,得出诊断和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从而做出诊疗方案与计划。

所选病例应该真实而非虚构,病例应典型,能反映疾病发生、病程发展过程。选择目前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尚有争议的病种,有利于医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建立科学而又灵活的临床思维模式。病例可以是纸质病历,最好将典型病例制成多媒体课件,在图片、照片或视频中配合少量文字,呈现出病例的临床体征、影像学改变、病理改变等,以利于学生对该病例有深刻的理解。

2.4 临床实践

在上述各项培训结束后,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进入病区,通过对实际病人的病史询问和查体(共45分钟)后,每名学生在24小时内写出完整大病历,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与计划。

3 多元化创新教材的建设

“多元化教材”是由纸质教材(主教材、双语教材、实验教材、考试教材)和电子教材(CAI课件、教学录像、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等)等不同载体组成的教学资料体系[2]。作者所在医院除已拥有各科规划教材外,组织教师编写了英语版《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多部专业教材。实验教材中编写了《临床见习指导》、《临床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手册》、《外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考试教材》、《临床基本技能及各种穿刺术操作考试教材》、《临床实习带教指南》。电子教材中,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共8门均设有精品课程网站。自制为主的CAI课件、教学录像、多媒体教材根据各学科发展方向和动态已进行了修改更新。该院目前正组织专家编写临床实习前《临床技能》强化培训教材。所设置的电子阅览室为医学生全天候开放。多元化创新教材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前及临床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平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临床实习前设置《临床技能》创新课程,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的医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为学生提供示教—互练—模拟练习—人体操作的培训过程,通过PBL与CBS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医学生步入临床实习之初即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将医学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克服茫然、紧张情绪和理论思维框架对实践思维的不良影响,树立自信心,较快适应临床实习环境、学习方法,有效完成实习医生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针对临床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差以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问题,作者所在医院开设了临床实习前《临床技能》创新课程,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实施强化培训。实践证明,强化培训可提高实习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使他们缩短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期,从而顺利完成实习医生工作。针对目前我国临床教学所面临的现状,临床实习前的强化培训对保证实习质量是一项可借鉴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临床实习,临床技能,强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刘亚伟,戴兵,姚定康,等.强化临床技能与诊断思维训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79-80.

[2]范宏英,龙北国,张文炳,等.应用多元化创新教材体系提高病原生物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7(5):879-881.

临床前课程 篇2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成就

1.学前教育学习标准体系日趋完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美国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日渐形成完备的体系架构。本世纪初,联邦政府层面即已推出《“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该框架在K-12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将早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情感发展、学习方式、身体健康和发展等8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幼儿在每一要素上应当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行为”。[2]同时,各州也在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结果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标准体系,内容均涵盖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等五大领域。现今,美国的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陆续推出了各自的3~5岁儿童早期学习标准,美国从中央到地方旨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学习标准体系”建立起来。

2.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公平目标有效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联邦政府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投入向低收入家庭或者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倾斜,“开端计划项目”、“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特殊教育学前项目”等各种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保育和教育项目的实施,使更多的处境不利儿童获得了接触学前教育课程的机会,确保了学前教育课程起点和过程的公平。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由于联邦政府充分兼顾贫困家庭儿童和中上阶层家庭儿童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对处境不利儿童语言发展、阅读能力、数学认知的补偿教育,确保了课程结果的公平。

3.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长足发展

近年来,为大力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自2003年开始,一个名为“全国公告系统”(National Reporting System)的开端计划学前班责任制度开始实施。“全国公告系统”规定每年在初秋和春末两次收集并比较儿童的语言、读写识字和数学技能的资料以公告学习成果。[3]同时,为调查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所采用的课程的有效性,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于2002年启动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Pre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Research)项目(简称PCER项目),主要评价各种实验课程对儿童阅读、语音意识、早期语言、早期数学知识和行为的影响。PCER项目历时4年,其结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价的影响也较大。[4]

二、美国联邦政府加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

1.加强立法,优化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美国联邦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的强制规范性,有效发挥了政府促进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为使儿童的早期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联邦政府在2003年出台的《入学准备法》中要求建立一个专家委员会,专门为儿童早期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尤其要为“开端计划”项目的课程内容的发展适宜性提供建设性意见。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联邦政府也强调了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在建立早期学习标准方面,继《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提出确保“高质量的绩效责任体系、学术评价标准”的目标后,小布什总统在学前教育改革动议《良好的开端,聪明地成长》中,鼓励各州建立面向3~5岁儿童的早期学习标准。在促进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公平发展方面,《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把“所有美国儿童在参加学校教育之前做好学习的准备”作为国家教育的首要目标,并对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2.建立机制,激发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属地权益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是确保联邦政府整体规划有效贯彻和课程适宜性、多样性发展的关键。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实行的是地方分权,联邦政府更多采用经济手段进行课程管理。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提前开始法》、《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等美国学前教育相关法律中,都规定了州与地方政府申请学前教育项目经费的详细流程。联邦政府还为各州专设了儿童保育灵活资金,专门用于各州制定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和早期教育质量体系。《提前开始法》及其修订案中都对资助的内容、资金的分配、申请、使用和监督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获得这些经费资助,州政府及各种教育机构就必须履行联邦政府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正是通过这种竞争机制和严格的制度,联邦政府实现了国家课程政策的有效贯彻和监督,并成功激发了州政府建设本州学前教育课程的`积极性。

3.加大投入,保障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基础条件

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贯彻国家意志、体现政府职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投入的资金持续增长,确保了课程建设的高效运行。一是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科研和课程评估投入了充足的资金。比如2000年出台的《早期学习机会法》规定,联邦政府对早期儿童教育的拨款必须有一部分用以保证各地方早期学习项目委员会的研究工作。[5]二是联邦政府为处境不利儿童课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开端计划自1965年实施以来,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延续至今,规模不断扩大,联邦拨款逐年增加。三是为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投入充足资金。为鼓励各州建立早期学习标准,小布什政府专门为各州提供了专项资助资金。四是为提高学前儿童的阅读水平提供专项资金。针对美国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现实情况,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美国总统小布什专门设置“阅读优先”项目,联邦政府为该项目投入了巨额的拨款。

三、对我国中央政府加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加强学前教育课程整体规划和框架设计

美国加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立法,对课程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影响课程建设质量和公平的诸因素加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关键性项目,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提高课程建设政策执行的力度,实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在我国现有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学前教育中,对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尚显不足。鉴于此,我国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法》,赋予“学前教育科研”、“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满足处境不利儿童的特殊课程需求”等课程建设的关键性项目相应的法律地位,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强力推进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总体规划与设计。

2.建立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属地激励与监督机制

实践表明,极端的中央集权会造成课程管理体制的僵化,不利于课程适宜性和多样性发展,而过度的地方分权和幼儿园自主又会导致课程质量的参差不齐,难保课程公平的实现。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国家坚持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优质和公平。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在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制定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总体规划、确保正确发展方向和科学框架的同时,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将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纳入地方政府教育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评估体系和定期评估督导机制等等。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切实发挥基层属地在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上下同步,合力推进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3.加大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投入保障力度

颈椎前融合的临床意义 篇3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以来, 共随访140例45岁以上接受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76例, 颈椎骨折脱位64 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男64例, 女12例, 年龄45~69岁, 平均57岁。随访时间最长6年, 最短2年, 平均4年。融合单个椎间隙47例 (其中C4、5间隙19例, C5、6间隙21例, C3、4间隙7例) ;两个椎间隙29例 (C4~6间隙14例, C5~7间隙13例, C3~5间隙2例) 。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 男41例, 女23例。年龄45~67岁, 平均56岁。融合单个椎间隙者41例 (其中C4、5间隙17例, C5、 6间隙18例, C3、4间隙6例) 。融合两个椎间隙23例 (其中C4~6间隙11例, C5~7间隙10例, C3~5间隙2例) 。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植骨块脱落、吸收, 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2结果

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中, 术后共有38例出现颈椎退行性变明显加重。其中出现颈椎间盘突出症4例 (突出的颈椎间盘位于融合节段上一椎间隙2例, 位于融合节段下一椎间隙1例, 融合节段上下间隙同时有椎间盘突出者1例;出现融合节段上方颈椎节段明显不稳定者34例。其X线片表现为颈椎间隙较术前明显变窄, 生理弧度减少, 或该节段变直。退变严重的在X线片上表现为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向后有成角畸形。MRI显示该处椎间盘组织有明显的退变, 在T1和T2加权上, 椎间盘组织信号减弱, 部分患者有明显的椎间盘膨出, 但未压迫神经组织造成相应的临床症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 有8例术后出现颈椎退变加重, 均表现为该处颈椎节段较术前明显不稳定。其中4例术前即存在其他间隙的退变, 2例除颈椎椎体骨折外, 还同时合并有其他间隙后部复合结构损伤。

3讨论

前路颈椎融合术致颈椎退变的生物力学基础 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变的有效方法, 不但可以直接解除脊髓腹侧的致压迫物, 而且还可以同时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有效的恢复退变颈椎节段的高度, 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配合其他的内固定器械同时使用时, 还可以扩大颈椎间孔的大小。由于植骨块位于颈椎的椎体之间, 受到压力作用后, 可以促进植骨块与椎体骨性愈合。由于以上特点, 该手术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节段性的颈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中。然而, 它对邻近融合部位的颈椎节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76 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出现颈椎退变明显加重者共有38例, 其中4例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而同期观察的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 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后, 仅有8例出现该现象。由此不难看出, 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颈椎融合术导致术后颈椎退变的程度和发生率明显高于在颈椎骨折脱位中的程度和发生率 (P<0.01) 。笔者认为, 出现这一现象, 不但与颈椎融合所导致的颈椎生物力学改变有关, 还与融合术前融合节段上下端颈椎的初始状况有关。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 术前常有多个相邻的颈椎已发生退变, 这是导致术后颈椎退变明显加重的主要原因。

颈椎融合后, 融合节段的颈椎丧失活动功能, 这部分活动功能将由其他的颈椎部分代偿, 加重了其他椎体 (包括椎间盘) 的负荷, 使其所承受的应力增大, 易于导致其他椎体包括颈椎间盘的退变。融合的颈椎节段越多, 其他颈椎所承受的负荷就越大, 也就越易导致其他颈椎的退变, Coffin等临床观察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颈椎退变会改变颈椎融合术后的应力分布状态, 一方面由于颈椎 (包括椎间盘) 已发生退变, 它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减小;另一方面, 在有颈椎明显退变的情况下, 颈椎融合后所产生的应力就会在颈椎退变最严重的节段得到集中释放, 加速该处颈椎的退变, 以致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在笔者所观察到的38例患者中未被融合的颈椎节段在颈椎融合术前就存在明显的退变, 只是未产生相应的症状, 或症状较轻, 被其他退变严重的节段掩盖。有的根本不产生临床症状, 仅在MRI检查中才能发现。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融合术导致颈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 以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实施颈椎融合术的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归纳出影响颈椎融合术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结果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有38例发生颈椎退变明显加重, 其中4例再次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有8例出现颈椎退变加重。结论笔者认为融合术前, 融合节段上下端颈椎已有的退变是导致术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 手术治疗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前如何注意细节 篇4

方法/步骤

考试前1周必须保证好的睡眠。这个非常重要,我有失眠的习惯,尤其是遇到大考就失眠的厉害,晚上怎么也睡不着,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睡觉,要不考试的时候肯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之前,会封闭考场,然后你就会发现考场的教学楼下聚集了一大群人,有的是老同学,有的是同事,还有的是陌路相逢却一下子聊的很好的,在那扎堆聊天。还有拿着一堆资料在那苦背,梦想能正好考试碰到的。还有的人一会就去上厕所,来来回回跑个不停,

备考资料

其实这些都是紧张的表现。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很紧张,脑子肯定是糊的,明明记得的东西都会忘掉。最好是一个人找个角落,安静的坐着,想想家人,想想人生,然后跟自己说,其实这没什么。总之是让自己平静,不要慌。

考前别吃非常油腻的东西,最好就是二个馒头。馒头最好了,能供应足够的糖,还不会让你的胃肠为了消化而消耗过多的血液导致脑部缺氧。也别喝太多水,要不一会你就想上厕所,耽误时间还影响状态。

考试时,别匆匆忙忙看题,你想想,万一第一题你就不会,你还有信心继续考下去吗?拿到卷子后,先按老师要求把姓名,准考证号什么的填好,填的时候仔细

临床前课程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牙散在间隙患者19例。男性5例, 女性14例;年龄20~44岁。其中个别前牙缺失9例, 前牙多间隙伴个别牙反2例, 前牙扇形漂移6例, 前牙散在间隙合并牙轴不正、中线偏斜2例。这些患者单散在间隙较大, 均不能依靠正畸治疗将间隙彻底关闭。缺牙原因为先天缺失、根尖炎、牙周炎、严重龋坏等, 此外有10例患者伴有轻度或中度牙周炎。

1.2 方法

所有患者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及口内根尖片, 详细的口腔检查, 仔细了解牙周情况和牙槽骨破坏情况;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药物等牙周综合治疗;完善的口腔宣教, 为患者创建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口腔卫生护理习惯。根据头颅侧位片及口腔模型等进行综合分析, 为患者制定完善的矫治计划。粘接直丝弓托槽进行固定矫治。使用柔和轻力, 并按矫治原理对各类错进行矫治。在达到正畸治疗目标后, 按生理牙合的要求[1]做一次全面的咬合调整。彻底去除早接触点, 确保全口牙齿受力均匀。最终进行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

2 结果

正畸治疗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及颌间关系后, 在进行必要的疗效保持的同时, 及时进行义齿修复。其中3例在正畸治疗合并间隙后进行了种植牙修复, 9例进行固定桥修复, 4例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经过1年的随访, 患者满意, 义齿正常, 成功率为84.2%。而其他三例患者中, 1例自行中断治疗, 2例因牙周病加重, 转牙周科治疗。

3 典型病例

病例1:女性, 22岁, 32先天缺失, 33至43散在间隙, 33与31间3mm间隙, 31至43两两牙间均1.5mm间隙。42远中扭转, 16与46, 26与36均中性关系, 上下前牙浅覆牙合, 浅覆盖。曲面断层片32牙胚未显影。诊断:安氏Ⅰ类错, 32缺失。治疗过程:直丝弓矫治矫正技术进行下颌单颌矫治, 排齐牙列, 合并间隙, 把间隙集中于32部。正畸治疗完成后3个月, 到修复科行固定桥修复。

病例2:女性, 44岁, 13至23唇侧移位, 13至23间隙8mm, 12冠远中倾斜, 中线右偏2.5mm, 深覆盖4mm, 33至43轻度拥挤, 16与46, 26与36开始远中关系。全口牙龈轻度红肿, 探诊出血, 牙石 (+) , 曲面断层片见上、下前牙区牙槽嵴顶吸收变平。诊断:安氏Ⅱ类一分类错, 深覆盖, 全口轻度牙周炎。治疗过程:首先进行牙周治疗, 全口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上派丽奥, 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使患者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护理习惯。经3个月的牙周治疗后, 选择牙周病静止期进行正畸治疗, 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 以柔和轻力进行矫治。经过12个月的正畸治疗, 排齐牙列, 内收上前牙, 调整中线, 集中间隙于11远中, 调整覆盖。达到预期效果。经全面细致调颌, 及时行13至23固定义齿修复, 起到牙周夹板的作用。随访一年, 效果良好。未见修复体异常及错复发。

4 讨论

成人正畸不同于青少年正畸, “成人没有生长, 只有牙齿的移动[2]”。成人的口腔内条件要比青少年复杂很多, 青少年大多能抵抗骨吸收, 但对龈炎敏感性高, 而成人对牙周骨质吸收有高度敏感性;成人颞下颌关节的适应能力较青少年差;成人患者往往口腔内有修复体;成年人的磨耗较青少年要重得多。青少年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 可选择矫形治疗, 而成人因无生长潜力, 骨适应性很小, 不适合进行利用自身生长潜力的颌骨生长控制及牙合引导治疗[3], 多数仅是牙齿移动。青少年只有很少部分需要修复治疗, 而成人常需要开展间隙或集中间隙做修复及修复前的基牙准备。成人患者对牙齿正畸的期望值较高, 对矫治效果的不满意率也较青少年高, 对矫治的配合较青少年好。

修复前正畸去除了病理牙合因素, 消除了干扰, 使口腔内余留牙建立起正常的生理状态, 必然有利于修复体在口内长期的稳定性[4]。对于前牙散在间隙的成人患者, 如直接用修复的方法, 往往会导致前牙美观效果差, 有时甚至不能修复;对于后牙由于缺牙时间长, 后牙倾斜太多, 有的甚至对牙伸长, 导致修复时不能取得共同就位道而磨出牙齿太多, 并且基牙受力并非牙长轴方向, 对牙周骨质造成伤害。因而此类患者最适合修复前正畸。修复前正畸治疗多进行少量的牙齿移动, 又称MTM[5]。其矫治目标主要包括:关闭中切牙间隙, 直立缺隙两侧牙齿, 集中牙列散在间隙, 拓展修复体所用空间并调整中线, 预留合适的间隙宽度, 调整左右同名牙间隙的对称性, 纠正牙齿的扭转和牙列的拥挤, 纠正前牙深覆, 避免咬合创伤等。

随着口腔学科的飞速发展, 口腔各学科之间相互联合、相互渗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6]。口腔正畸与口腔修复学以及牙周病学等多学科相互合作, 将使义齿美学修复的理念得以实现。本文由于成人患者的条件特殊, 治疗错综复杂, 因而采取口腔多学科的综合手段进行诊疗。本文的病例均对患者的口腔情况, 如牙周、龋齿、颞下颌关节、以及患者的职业和经济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矫治前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 制取寄存模型等措施, 确定最佳的正畸以及修复的治疗方案。

本文典型病例由于间隙过大, 不能彻底关闭, 因此采用集中间隙的办法。矫治过程中患者的牙周状况良好, 颞下颌关节无异常。采用轻力矫治, 患者未见明显不适症状, 矫治疗程5~12个月, 平均8.3个月, 在修复正畸结束后, 进行了彻底的牙周洁治, 全面调, 消除创伤。保持3个月, 于修复科行固定义齿修复。修复正畸治疗后, 多数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 不仅可以恢复美观, 还可以起到牙周夹板的作用。

摘要:目的 讨论成人前牙散在间隙患者修复前正畸的相关问题和疗效。方法 对19例成人前牙较大散在间隙的患者采用固定直丝弓矫正技术, 集中间隙, 为稳定后行义齿修复提供适当的条件。结果 19例成人前牙散在间隙患者通过修复前正畸治疗, 为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修复体在功能及美观方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通过正畸和修复等这种口腔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可以取得更加完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成人患者,散在间隙,正畸,修复

参考文献

[1]袁林, 赵云凤, 周伟东.咬力与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关系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6 (3) :199.

[2]林珠, 段银钟, 丁寅, 等.口腔正畸学[M].沈阳:辽宁科学教育出版社, 1999:428-429.

[3]Albrektsson, Zarb GA.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urrently used dentel i-mplants:A review and proposed criteria of success[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1986, (1) :11-25.

[4]何佳凝, 岑远坤, 毛祥彦, 等.全下颌种植种植义齿及支持组织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7, 15 (1) :67-69.

[5]林治幸, 刘建林, 戴娟.正畸微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15.

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探析 篇6

关键词:修复前,正畸,应用

近些年来, 牙齿的功能性、美观性等方面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1]。然而在临床得具体实践中, 进行口腔修复经常会碰到错颌畸形的情况, 这就可能给后期的口腔修复治疗带来很大程度的干扰,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2]。本次实验旨在在修复前通过正畸手段为后期的修复创造一定的条件, 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临床探析, 具体的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人群为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4例进行修复前正畸的患者, 包括男39例, 女35例;患者的年龄处于12~45岁, 平均29.8岁;修复前的正畸手段包括:对牙弓进行合理的整排、对间隙进行合理的分配、将下前牙压低、对缺隙侧倾斜的牙进行直立或必要的矫正、反颌。

1.2 治疗方法

利用固定矫治的方法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对13例患者采用片段弓矫治, 对其余61例患者采用单颌矫治[3]。在治疗时, 先利用NiTi圆丝对牙齿进行排齐的排列, 再更换NiTi方丝及不锈钢方丝, 对原有圆丝进行替换;在必要的时候, 可以考虑使用NiTi推簧进行适当的辅助, 并且利用弹力皮圈对牙齿的间隙进行适当的调整;之后, 可以T形曲、靴形曲对牙齿进行必要的直立, 并根据患者的牙齿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需要对患者的部分牙齿进行拔除。

1.3 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 对每位患者的牙齿整齐度情况、缺隙两侧牙轴的直立情况、牙间隙的分配情况、咬合情况进行统计, 并进行详细的记录用于后期比较。

2结果

74例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时间为3~11个月, 平均6.8个月;进行正畸治疗后, 牙齿较治疗前有以下变化:牙齿排列整齐, 缺隙两侧的牙轴更加直立, 牙间隙平均分配, 咬合打开且相对稳定, 修复体可以正常安放;各治疗患者在保持5~12周后, 进行修复治疗。

3讨论

修复前的正畸治疗, 多是对部分牙齿进行移动为主[3]。在修复前进行良好的正畸, 可以对中切牙的间隙进行关闭, 对缺隙两侧的牙齿进行必要的直立, 提供修复必需的间隙, 并可以改善牙齿的扭转及拥挤状况, 对前牙深覆颌进行适当的纠正以减少咬合损伤情况的发生。若患者的前牙部位发生缺失, 需要考虑并保证正畸后的牙齿唇的倾度和轴倾度适合、中线处于正中部位、预留的间隙可以保证中线两侧的牙齿能够实现对称分布;若患者的后牙部位发生缺失, 则需要考虑并保证有适合的近远中距离和颌龈距离, 并防止形成游离端并发生缺失的情况发生;若患者需要在种植体修复之前进行正畸治疗, 则应该在拆除矫治器之前进行X射线的拍摄, 并尽量确保缺隙两侧的牙根平行, 防止在种植时对邻近牙齿的牙根产生损伤;对重度深覆颌的患者, 单纯进行正畸可能会使咬合打开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可以在下前牙的根尖下方小心进行取骨、在上牙槽嵴进行合理的自体骨移植技术, 以实现减少牙齿移动过程中的阻力, 进而可以使用弓丝对下前牙进行压低。

本次实验旨在对修复前正畸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探析。通过对医院于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74例进行修复前正畸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且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后可以发现:74例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时间约为3~11个月, 平均的正畸治疗时间为6.8个月;进行正畸治疗后, 牙齿较治疗前排列更为整齐, 且缺隙两侧的牙轴更加直立, 牙间隙平均分配, 咬合打开且相对稳定。因此, 修复前进行正畸可为后期修复创造合适的条件, 有利于后期修复活动的顺利进行, 可以有效保障修复活动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宝华.现代临床口腔正畸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刘海燕.28例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7) :647.

[3] (日) 林治幸, 著.刘建林, 戴娟, 译.正畸微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4]王臻, 王远勤.修复正畸联合治疗的应用体会.广东牙病防治, 2008, 6 (7) :40.

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探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修复前正畸患者作为探讨分析资料, 这些病例中, 有男性12例, 女性18例, 他们的年龄在13~49岁, 主要病例人群年龄集中在24岁左右。他们中大多数为牙畸形、部分为牙间隙不均匀、牙冠形态不美观等, 经调查, 他们在临床治疗中, 没有严重牙部病史记录。

1.2 方法

修复前要对患者的牙齿缺失情况进行了解, 并且要大致衡量正畸后牙齿唇倾度以及轴倾度的位置, 对于修复中会出现的咬舌症状也要进行评估, 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要保证两侧牙齿对称。然后, 对这些患者在修复前进行牙部清洗、牙弓排齐与整平、间隙的合理分配、压低下前牙、直立缺隙侧倾斜牙或矫正反等相关的处理[2]。最后, 可以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修复。然而, 对牙修复前, 要进行修复前的正畸治疗, 时间大约在6个月左右, 这主要是为修复提供有效保证, 使得修复的牙髓、牙周以及牙间隙等看起来更加的美观。在选取的30例病例中, 都采用的修复前正畸治疗的办法, 其中28例取得了显著效果, 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般情况下, 正畸治疗的疗程为7个月, 期间注意观察详细变化, 等到牙齿排齐的时候便可进行咬合练习。在这30例病例中, 其中有两例患者是因为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缺失多年, 只进行修复前正畸治疗无法使情况得到显著的改善, 这就需要相关的辅助治疗的配合, 其中, 可选择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拟行种植体修复术, 拔除下颌一个中切牙, 粘结下颌固定矫治器, 经过大约5个月, 便可安放种植体, 拆除下颌矫治器, 戴用保持器。

2 结果

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修复前正畸病例中, 给与他们修复前正畸治疗大约6个月左右后, 牙齿排列比较整齐, 牙间隙也比较均匀, 上下牙齿合并比较容易, 咀嚼东西也比较的容易, 据统计资料显示, 这些患者中有2例的表征为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缺失多年, 只采用修复前正畸治疗比较困难, 需要使用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拟行种植体修复的办法来辅助处理 (其中操作包括:拔除下颌一个中切牙, 粘结下颌固定矫治器, 5个月左右即可安放种植体, 拆除下颌矫治器, 戴上保持器, 在7个月后便可正常合并使用) [3]。

3 结论

因为修复正畸所花费的时间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比较的短, 平均为6个月左右, 对大多数修复前正畸的病例来说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这类人群大多数为成年女性, 对他们进行修复前, 不但要进行牙部清洗、牙弓排齐与整平、间隙的合理分配、压低下前牙、直立缺隙侧倾斜牙或矫正反等相关的术前专业处理, 而且还要对患者的口腔状况以及药物过敏症状等进行详尽的分析, 一般情况下, 为了保证修复的效果, 相关人员可以与患者商量沟通行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这期间也要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来分析做决定, 就目前的修复技术来说, 修复前进行正畸治疗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它有利于修复后牙齿的美观效果更显著, 并且能够保证牙的良好生物相容性, 抗腐性, 牢固性等, 同时还有利于修复后的牙齿与牙龈的更完美结合[4]。总的来说, 修复牙齿工作者应牢固地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 具备相应的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才能对各类畸形和缺损做出正确的诊断, 合理的设计和治疗, 制作出符合生理功能要求的人工装置-修复牙齿体或矫治器,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复治疗。综上所述, 修复前正畸治疗是的优势为, 治疗期间并没有出现头晕、脸部红肿、牙疼等相关症状, 并且正畸治疗的疗程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比较短, 有易被患者接受的显著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治疗的措施、效果以及并发症和其他各个方面的相关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0例修复前正畸病例作为探讨分析对象, 这些患者在修复前进行牙部清洗、牙弓排齐与整平、间隙的合理分配、压低下前牙、直立缺隙侧倾斜牙或矫正反等相关的专业处理。结果 选取的30例修复前正畸患者经过专业治疗后, 有28例的患者的情况得到良好的改善, 疗效显著, 主要表现为正畸治疗后的患者牙列排齐、牙齿间的缝隙分配比较均匀, 看起来也比较美观, 治疗后的患者咬牙以及张开都比较的方便。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美的追求要求越来越严格。牙部的畸形不但影响个人的美观而且还会导致咀嚼功能受损、咀嚼困难等症状的出现, 如果处理不专业的话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脸部红肿、牙疼等并发症的出现。而修复前正畸就是改善上述情况的不错选择, 与常规正畸相比较而言, 修复前正畸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明显优势。

关键词:修复前正畸,牙,修复,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海燕.2 8例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7) :647.

[2]李庆祝.修复前正畸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3) :163.

[3]陈安勇, 黄宁.正畸治疗在修复学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8) :46.

临床前课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尿液标本来源于我院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 共抽取其中的6549份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2961份, 住院标本1803份, 健康体检标本1785份。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所抽取的尿液标本进行评估, 统计不合格的标本, 对比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不合格率, 并对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2 不合格标本判定方法

(1) 标本污染:标本中混入经血、白带、精液以及粪便等, 或者是受到烟灰等异物污染者。 (2) 标本量不足:标本量不足12m L者。 (3) 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采集时间是在受检者大量饮水或者是剧烈运动后;受检者服用了对尿检会产生影响的药物或者是食物。 (4) 容器不合格:容器材料会同尿液发生反应;所选用的容器不透明或者是不清洁;容器容量不足50m L。 (5) 标本标记不清:尿液标本标记不清或者是标签发生脱落;有标本无化验单或者是有化验单无标本者。 (6) 超时送检:一般情况为标本留取后到检验使超过2h, 或者是冷藏标本超过6h后送检[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标本不合格率

经统计得知, 本组6549份标本中, 包括有不合格标本34份, 不合格率为0.52%, 其中包括门诊标本19份, 占55.88%, 住院患者标本8份, 占23.53%, 健康体检者标本7份, 占20.59%。显然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2.2 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统计发现, 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标记不清, 其次为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等。详见表1。

注:#与门诊标本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标本标记不清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对于临床检验科而言, 标本质量为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 因此正确收集、保存以及处理尿液标本, 为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的基础与前提。本次研究中对我院6549份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了统计, 结果发现有34份不合格标本, 不合格因素主要为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尿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以上各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应将其作为质量控制的关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 应采取如下几项措施来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 (1) 加强沟通。应加强检验科同临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积极针对实验室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展开交流, 对尿液标本的采集、运输、验收方式、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措施等做出正确的规定。并且应保证医患间沟通良好, 检验人员、医师、护士有责任、有义务将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以及家属告知, 并争取到患者的理解与配合[3]。 (2) 加强实验室管理。对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保证体系予以建立并积极完善, 制定合格的送检标本的验收制度以及设计合理的验收程序, 针对质量合格者需立即退回或拒收。 (3) 提高检验人员素质。保证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完成, 曾强责任心。

参考文献

[1]王正善.尿液标本的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7) :2308-2309.

[2]吴舟飞.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24) :5261.

临床补液前核对小窍门 篇9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少, 工作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临床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护理人员可能为求方便、节省时间, 在静脉补液前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会习惯性地问:“XXX是吧?、你是XXX吧?”, 特别是一些临床实习护士和到岗不久的新进护理人员,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由此引发的输错液现象不在少数。因为在问患者信息时即使护理人员叫错患者名字时部分患者在没有听清或听到错误名字后仍可能会习惯性地支应一声, 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患者, 这样会严重误导护理人员致使发生错输液。所以护理人员在执行补液前核对患者身份信息时应让患者本人或家属 (患者有构音困难时) 主动说出自己的名字, 然后护理人员进行核对, 这样便能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避免输错液体事件的发生。在此也提醒广大护理人员, 特别是临床实习护士和新进护理人员, 临床中一旦出现输错液, 应坦然面对, 切勿回避掩盖, 要立即通知当班医生及护士长,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积极沟通, 使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处理从而减少医疗纠纷。

上一篇:居民出行特征下一篇:外商投资合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