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厨房(通用5篇)
世界的厨房 篇1
一、媒体融合的现状
“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全媒体平台, 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必然趋势, 也成为了各地媒体奋斗的目标。
然而,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打破媒体间固有多年的壁垒, 实现有效的融合, 从管理层面到技术层面, 每一步都异常艰辛。
到目前为止, 国内的媒体融合还在起步阶段, 一些媒体 (多为报纸, 包括:广州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 进行了全媒体平台的尝试;而大部分的媒体融合, 还仅限于和网络、手机之间的单向融合。
二、广播媒体融合的现状
缩小范围, 就广播而言:新媒体广播, 包括网络广播和手机广播是目前最普遍的媒体融合产品, 但这些产品多数是传统广播内容的平移。以网络广播为例, “传统广播进军网站最常态的做法是:节目网上直播、网上点播、视频直播、图文转播等”“只是收音机变化了一种样式而已”。[1]
在目前的起步阶段, 如何做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强化互联网思维, 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开好头, 起好步, 让广播真正和新媒体融合, 而不是做简单的“平移”, 业内做出了多种形式的探讨:
2011年北京电台曾经以“自己做台长”为宣传理念, 推出了“北广菠萝台”, 网友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 在庞大的音频资料库自由定制节目, 形成自己的专属电台。
这样的尝试充分展现了交互、分享、人本的新媒体精神, 让听众从被动收听转为主动创造, 更加人性化。但是, 有专家提出质疑:“只是把不同的节目往虚拟的节目单上编排……还要等着传统电台原定的播出时间收听……真不知道什么样的铁杆听众才会如此痴迷。”[2]
“菠萝台”激发了网友相当高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激情, 却被专家评判为不到位的媒体融合产品, 是因为:最终它还要让网友“等着传统电台原定的播出时间收听”,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存在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传统广播挣得更高的收听率。
想要真正做到媒体融合,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观点:新媒体广播不是传统广播的附属品, 而是独立的个体。它由传统广播而生, 弥补了新媒体不够权威的特点, 又结合了新媒体的可视、可点播收听、可反复收听、可以在全世界收听的优势, 弥补了传统广播传播方式单一、线性传播不可逆、地域限制等缺陷。可以说, 它是传统广播基于高科技的升级版。
这样的升级版产品, 完全没有理由成为传统广播内容的另一个展示区, 或者沦为传统广播的电子广告牌, 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它的优良品质, 为它量身打造适合的内容。
如何“因材施编”, 为新媒体广播定制内容呢?
可以换个思路去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中央厨房”可能还稍微有点遥远, 那么, 是不是可以将范围缩小, 以传统广播的频率为中心, 做成一个“某频率+此频率衍生的网络广播+此频率衍生的手机广播”这样的小型“私人厨房”呢?
三、广播媒体融合发展的“私人厨房”
(一) “私人厨房”的运作模式
“私人厨房”可以在“中央厨房”的理想模式“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上, 进行相应的简化:
1.由“采集员”也就是记者采集新闻素材, 制作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包括了传统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的各种需要, 有文字、声音、画面、视频等。
2.由“加工员”也就是编辑根据需要采用相关内容, 并结合媒体特点对内容进行整合加工。
3.由“加工员”找到一些可以深度挖掘的线索, 反馈给“采集员”, 进行定制的、有特色的深度采集,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雷同。[3]
(二) “私人厨房”的特色打造
“私人厨房”可以有效利用频率资源, 研制“私房菜”。
例如:某些广播进行了节目视频直播的尝试, 听众可以通过直播看到主持人的工作状态, 揭开了广播主持人神秘的面纱, 受到了不少听众的喜爱。
“私人厨房”可以在直播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 在直播视频中插入相关内容的画面, 如果节目邀请了嘉宾, 也可以插入嘉宾的个性化简介, 以及工作照等, 还可以借鉴一些外国直播节目的创意元素, 例如在音乐节目中展示主持人的个人爱好或者才艺、旅游美照、写的字、画的画, 等等。在打破“一直看主持人说话”的枯燥感和视觉疲劳的同时, 也让视频观众觉得新鲜, 更加了解和喜爱这位主持人。
“私人厨房”还可以进一步为主持人开设个人档案:在直播片段中剪切最精彩的片段, 集合起来, 同时提供该直播片段相关的内容:播出的新闻、音乐、照片等。可以让观众根据需要和喜好反复收听收看, 同时又充满商机。
新闻类的内容可以提供文字、相关背景、有意思的深度解析、记者稿件音频, 以及记者采访的相关视频。
音乐类的内容可以单独提供下载地址或收听网址, 以及主持人对于相关歌曲的理解。如果是某音乐工作室的成果, 可以介绍一下该工作室 (可植入广告) 。
节目里插播的照片可以单独拿出来, 服装赞助、化妆摄影可以介绍 (可植入广告) 。如果是外出旅游的照片, 可以上传主持人亲历视频。
如果是旅游类或者饮食类的节目, 色香味俱全的照片视频可以全上 (最易植入广告) 。
如果是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可以开设嘉宾档案, 推广内容视嘉宾意愿而定 (视嘉宾性质植入广告) 。
主持人档案式的“私房菜”可以采用“一鸭两吃”的方式, 同时在网络和手机上推广, 一天一更新, 并且设置互动区, 请网友推荐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话题, 说一说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 同时也欢迎愿意做广告的商家, 如果有商家感兴趣的话, 可以选择他们的商品作为奖品, 奖励经常推荐音乐和话题的网友。
“私人厨房”也可以为记者开个人档案, 打造明星记者。记者的个性简介, 每天采访的内容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心得体会, 都可以在其中一一呈现。和主持人不同的是, 由于广播记者一直处于幕后的状态, 所以推广的开始, 可以选择以稿件打头、链接记者档案的方式, 让网友在了解新闻内容的同时, 也认识了提供新闻的记者。
和主持人“私房菜”同理, 记者“私房菜”也同时在网络和手机推广, 并且设置互动区, 请网友提供新闻线索。
“私人厨房”可以有效避免广播融合发展遇到较难突破的障碍之后只能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 同时在技术层面进行热身, 从最小处着手, 以点带面,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为今后实现“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1][2]连新元.新媒体时代广播传播策略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2.
2[3]范以锦.中央厨房产品不是终极产品.新闻与写作, 2016 (4) .
世界的厨房 篇2
厨房设备工程与厨房工程安装的时候,对厨房排烟的设置是非常讲究的,厨房排烟风量计算与工厂、实验室排除有害气体一样,要把所有产生的有害气体全部排除干净,属于专业排烟技术。工厂厨房工程的厨房排烟原理是怎么样呢?
排烟风量计算,应以捕捉产生的全部油烟热气为基准,不是仅等同于简单的通风换气。以下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对排烟罩吸排烟气的流动过程加以说明,这样有助于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也有助于对其他类型排烟设备进行计算分析。
由于排烟罩内排烟风口的负压形成以排烟风口为中心的近似球形的等压面,斗式排烟罩罩口向下,控制压力传播方向,球形等压面是不完整的。排烟罩矩形罩口负压形成的等压面,也可以近似看成以矩形罩口中心线为圆柱形的等压面与排烟罩两端半球形等压面合成的等压面。由于压力的传播有绕射能力,排烟罩不靠墙的侧面和排烟罩上部的空气也会与烟气相混,进人排烟罩。所以,在计算时要考虑排烟罩周边情况,例如,排烟罩四面是靠墙还是敞开,靠墙就 减少了等压面面积,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混人,提高排烟的效率。
小小的厨房,大大的世界 篇3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无论是在厨房里还是餐桌上,无论是宿舍里还是课堂上,无论是国际会议还是重大场合,人们总会问:中国人的意见是什么,中国认为怎么样?中国外交的每一道“小鲜”,全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都迫不及待地去品尝。
全世界的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拥有哪种肤色,大家都离不开 “吃”这一基本生存需求。紅酒炖牛肉、 冬瓜排骨汤、烤披萨……不同的饮食口味体现了不同国家人的生活习惯;盐少许、大火煎,佐料的多少、火候的把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或清淡爽口,或酒肉飘香,有时走到厨房门口,闻着味道听着喧哗,就能判断是哪个国家的同学在做饭。
我的邻居同学们都很有意思,各有特点,各自不同。
最爱做饭的男生:Peter Woo, 性别男,爱好做饭。韩国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出生长大,美、英双重国籍,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他的脸是典型的韩国人,而身材,却是典型的美国人。在身份认同上,他认为自己是美国人。他女朋友Venessa父母分别是新加坡人和中国香港人,她在美国出生长大,也在LSE念书。Peter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他继承了妈妈的优点和爱好,每天晚餐都和女朋友一起精心烹调。在他的橱柜里,放满了各种来自韩国、中国、日本的调料,如酱油、鸡精、沙茶酱等,一应俱全。这位新好男人还专门从韩国买了一套非常好用的刀具,他切肉的刀工非常了得。Venessa送给Peter的第一个圣诞礼物是一个迷你烤箱,Peter在 Facebook上炫耀了好一阵子。
最纠结的女生:Maria,俄罗斯人,曾为空姐,30多岁,有了孩子,依然风姿绰约。Sex and the City里面说,每个女人到纽约为了两个“L”,Love and Lable;这位大姐是最真实的写照。她抛家弃女来伦敦为了两个目的:1,找个英国男朋友;2,想尽一切办法在伦敦找工 作,留在英国。每次一起在厨房做菜, 她总在抱怨自己的国家。Maria对俄罗 斯国家治理极其绝望,俄罗斯政治相当不稳定,寡头当大,不知道明天将发生什么,没有安全感。然而,Maria对伦 敦的生活方式也不适应。在全球化的时 代,大城市人流、信息的来往量急剧增加。很多人必须在“安定”和“大城 市”中做一个选择。选择“安定”就必须离开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去。因为要在伦敦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拼搏、争资源、开拓市场。人一旦停止前进的步伐,就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许因为伦敦是一个世界都市、金融中心,她对很多人来说仅仅是人生中的一个必要的、精彩的驿站,一定要来,也必须要走。这种人口的流动性也造成了很多人工作至上的观念,婚姻和孩子的重要性远比不上工 作。Maria的对俄罗斯的不满、对英国的不适应,和她的俄国菜“土豆煮牛肉” 一起,每天都在厨房里出现,一成不变。 恐怕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是中 国人。在她眼里,中国就是冉冉上升的新星,未来的超级大国。除每天和她在厨房里聊聊中国政治经济,我们也常讨论淘宝。这姐们儿用谷歌翻译上淘宝买东西,真厉害!
最热心男生:Daniel,父母都是越南人,他在德国出生长大,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长得像香港小帅哥。 Daniel虽生长在德国,但在很多方面仍保留着亚洲人的习惯。他只有在特别忙的时候才吃巴伐利亚白香肠这种速成食品。大部分时间里,他仍喜欢 吃米饭、炒菜。他每个学期都会自觉买洗碗布,供大家使用。有一天他发现我从未使用过他买的洗碗布,非常失望。Daniel人很好,他常常热心的指 点我如何购买不同的牛肉种类以配合 不同的烹调方法。不过,他对中国海 峡两岸统一的观点偏“绿”,为此我们常常发生争执。这时,他漂亮的女朋友——加拿大籍的香港女孩Regina, 就让Daniel别说话。Regina不会说普通话,广东话也说得不太流利,我们只能用英文交流。由于我们兴趣相投、性格相似,因此总是很聊得来。
最强悍女生:Sarah。Sarah生长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在巴黎青年政治学院读的本科,LSE读硕士,巴黎相当于她的第二故乡。她的家庭非常注重她的培养,从小学习法语、音乐、美术等等。她天生一副好嗓子,是学校合唱团成员。她的法语说得非常标准,如果 她自己不说,法国人也听不出有异。萨尔拉是素食主义者,最喜欢的是黑橄榄,这真是彻底的法国口味。她的男朋友是摄影师,时常从巴黎到伦敦来看她,他们在厨房里一起做菜。Sarah的有趣之处在于,在厨房台面上的餐具,不管是谁的,拿起就用,入口就吃……强悍的 抵抗力啊……
最勤奋男生:Trust,印度人,性格温和善良,为人很谦虚。Trust在4月-6 月中旬这段期末考试备考时间里,每天晚上8点半准时拿着一个10寸披萨,或者一盒咖喱快餐走进厨房,在微波炉里热10分钟,然后在宿舍里一边吃一边看书。Trust每天睡眠时间很少,仅仅4-5 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如饥似渴的学习。在数学金融系期末考试模拟考中,某一门课全班仅有3人及格,Trust便是其中一个。
最聒噪团队:意大利人。意大利的饮食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意大利人、法国人和中国人的“炒 家”们总是宿舍厨房里最热闹的人。宿舍里有4-5个意大利同学,他们能在厨 房和餐厅里从下午5点一直吃到晚上10 点。一边做菜,一边聊天,一边放电影, 一边品美食。他们一般会使用2个以上 切菜板,4个不同大小、材质的锅。他们的食材会铺满厨房的台面。只要这群意大利人坐在厨房里,其他人就不能指望当晚能使用这个厨房了。
一个小小的厨房,反映了不同国家 人们社会观念的不同。比如俄罗斯的玛利亚认为,下厨是女人的事。在俄国,如果哪个女人不愿意做菜,那她八成嫁不出去。而Peter 和Venessa,Daniel 和Regina 都认为,经营家庭是男女双 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他们两对在厨 房里,总是男女双方轮流下厨、轮流洗 碗。P,V,D,R四个人都是黄种人,又都有过西欧、北美的成长经历,他们的观念确实和大沙文主义国家人的观念不太 一样。
一个小小的厨房,还反应了不同国家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十年前,外国人都怕中国人用他们的厨房。因为烹调中国菜油烟大、气味浓,加上当时中国人生活水平不高,也不如国外人讲究卫生,因此中国人在厨房里不受欢迎。现在情况可不同了。各国人民都爱吃中国美食;加上中国发展了,留学生素质越来越高,中外学生在厨房里和谐共处早已不是问题。更多的 情况是,大家都欢迎中国同学。
一个小小的厨房,凝聚了“伦敦漂” 们的感情。那年春节,我们班17个非中 国人、6个中国人一起,到一个伦敦同学Kate家里欢聚一堂,共庆中国新年。外国同学们带上了他们的男朋友、女朋友、妻子、女儿等一起吃“年夜饭”。中外同学都纷纷从唐人街买回了饺子、烧鸭、春卷等,在Kate家里分享美味。德国男生Lee,还做了一大盒布朗尼蛋糕,并在面上用巧克力粉烤出一个大大的“福”到。这顿年夜饭真是既别致,又开心。 还记得一个大雪的夜里,我和可可、鹏两个中国好朋友一起自制火锅,真是暖胃、暖心。
“ 治大国如烹小鲜”。下厨和处理国际关系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的国家 喜欢文火慢炖,有的国家喜欢大火快炒;有的国家喜欢菜肉杂食,有的国家偏爱大块牛排。有的国家吃饭喜欢用木质筷子,有的国家喜欢用金属刀叉;有的国家喜欢武术,有的国家喜欢拳击;有的国家擅长游击战,有的国家擅长大兵团作战。一个国家的风格,可从它的饮食文化中窥见一斑。各个国家文化、思维的差异性是历史的、客观的。随着中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无论是在厨房里还是餐桌上,无论是宿舍里还是课堂上,无论是国际会议还是重大场合,人们总会问:中国人的意见是什么,中国认为怎么样?中国外交的每一道“小鲜”,全 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都迫不及待地去品尝。
留学的经历既是苦涩的,又是美好的。苦涩之处在于,我们不仅要在非母语文化中进行学习、工作,要争取优秀,同时还要对他人看待中国的种种误解和不解进行澄清、纠正。美好之处在于,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进步,都在交朋友,都在开拓思维和眼界,都在提升自己。
世界各国的厨房畅想曲 篇4
看看20年后厨房的模样,连比尔·盖茨的智能化厨房也相形见绌——
据了解,中国够级别的厨师尤其是高级别大厨,一般回家都不下厨。原因很简单,咱们的厨房实在过于简陋了,即使添置些时髦的厨具也没啥科技含量,卫生状况差得摸什么部黏糊糊的粘手,让人不胜其烦。所以大厨们在家吃饭越简单越好,甚至希望自己家里最好没有厨房。
赫鲁晓夫曾极力倡导取消家庭厨房,以餐饮社会化取而代之。现今欧美餐饮业日渐发达,为人们提供花样丰富的半成品,家庭厨具实现了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放好半成品,按下开关,一切搞定。
开先河的盖茨
比尔·盖茨虽然将自己绝大多数财产捐给了自家的基金会,成为西方的“活雷锋”。但这并不等于他追求苦行僧的生活,一点不懂得享受。他斥资数亿美元打造高科技智能豪宅,并刻意聘请专业人士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制造家电及厨具。对厨房智能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据说盖茨对自己豪宅的智能设计要求最高的就是养着鲨鱼、海龟等大型海洋动物的巨型鱼缸和厨房。鱼缸的控温、换水、投食及清洁全部智能化,仅换一次水(取自佛州深海)就需要数千美元。他的全智能化厨房可能是全世界科技含量最高的。冰箱会随时告诉主人,存放在冰箱里的食品哪些时间过长,需要及时处理。冰箱门上装有电脑、条形码扫描仪和显示器,它能提供食物保存、处理和制作的正确方法,让你以最安全最健康的方法处理食物。冰箱上还装有电视机和收音机,可以在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看电视或听新闻,也可以通过与它连接的摄像机,监视门前的情况和孩子的安全。冰箱还能自行扫描其中的存储情况,自动向超市发出需求订单。
最神奇的是主人通过电脑可以发出做饭指令,各种烹饪锅内都有测温装置并与控制装置相连,可以保证烹饪时菜肴不过热爆炸或外溢;埋藏在墙壁内、地板下自动化的设备能自动喷撒清洁剂、水雾和清水对厨房进行清洁。
主人在下班前只需轻点几下鼠标,回家后电视正在播放自己想看的新闻,可口的饭菜已经做好。
最新的设想更有意思
众多创意大师在近日举行的全球厨房创意大赛上的一系列创意,不仅让一般公众大开眼界,连对高科技产品情有独钟的比尔·盖茨也心驰神往,恨不得能立即搬回家,为我所用。
全球几家著名的机器人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机器人厨师的研发,中国已经制造出的机器人厨师能够烹饪不同名目的菜肴。机器人研究最先进的日本自然不甘落后,他们在相继成功研制出能烫熨和绞肉的机器人后,立即投入到机器人厨师的研发中。在本次大赛上他们展示的机器人厨师,不仅能够炒菜做饭,而且可以洗盘刷碗,负责厨房卫生。它的动作虽然有点慢,但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它的机械手在拿起用过的杯盘后,会根据它上面残留物的多少,放入不同的水槽清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碗橱。遗憾的是,这款被命名为“田江”的机器人厨师还不能做西餐。
据说盖茨已与硅谷的一家专门研制机器人的公司签定了供货协议,3年内他们为盖茨提供能够制作西餐兼做餐具清洗的智能机器人厨师。
穷尽味道的“分子烹调法”
人类文明造就了不同的族群,根据不同地域使用不同食材制作出不同食物,分别冠以“法国大菜”、“印度美食”或“日本料理”等不同称谓。但人们始终弄不清楚不同美食,比如火腿或鹅肝的化学及物理成分。一些怀有将普通人很快塑造为美食家和星级厨师想法的科学家,试图把盘中的美味还原为并不枯燥的分子式,以此探寻“分子烹饪法”的可能。
剖析美食一点不比回答一个艰涩的哲学命题容易,即使用上最前卫的科学手段。一个俄罗斯专题研究组曾试图对白蘑菇的香味进行分析,他们采用了“毛细管气体色谱法”和“色谱一质谱一光谱测定法”,最后发现其香味是53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混合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按美食的四大要求色、香、味、形看。味,还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营养与健康的诸多问题,条分缕析地搞清楚谈何容易?
受“分子烹调法”的启发,意大利人尼科发明了三维菜肴“打印机”,他的方法是先弄出雏形,然后制作出菜肴的二维和三维部分。它利用不同的材料,一层一层地“描绘”食物,亲口品尝者说,味道还不错。
做饭只是厨房的功能之一
英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厨房设备。它利用生态养殖技术让人一年四季、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新鲜的鱼和蔬菜。
《每日邮报》网站刊登的效果图显示,这种装备下半部分是个水族箱,上半部分是分层的蔬菜培育箱。蔬菜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的氧气可以导入水族箱。水族箱中的小虾不仅可以供人食用,还可以发挥清洁水族箱的作用。它可以种莴苣、油菜、西红柿和黄瓜。
莫斯科大学的生物学家马克西姆的理想是,你只需将明天早餐要吃的水果的名称输入一个装满细胞的特殊容器,并通知负责种植的机器人,它便会挑选相应细胞,再模拟生长所需湿度,提供足够的营养物、光照,在你规定的时间内便可把你想吃的水果送到你的面前。
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特殊的蛋白植入细胞内,一旦成功便可以生成和快速繁殖动物蛋白,味道和口感都与真肉差不多。
世界的厨房 篇5
三文鱼就是大马哈鱼,做生鱼片吃很普通,超市里一盒盒橙红上面带点白丝丝的就是,买回来,挤一条芥末在生抽碟子里,蘸来吃,鲜美无比。生鱼片比较贵,不能天天吃,而冷柜里三文鱼鱼头和鱼皮、鱼骨便宜多了,可怎么做来吃很多人纳闷。爱吃的人总该剑走偏锋,挑战怪路子,学一学,把鱼头鱼骨变成超级美味一点也不难。
先插段小曲。过去我在日本料理店打工,一天看见老板把很大一个类似马交鱼的鱼头扔了,那鱼头银光闪亮地新鲜,好像刚刚从海里打上来,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店里的烤三文鱼头卖得很好,这不是类似的吗?我结结巴巴告诉老板,我会做一种中国的雪菜鱼头汤,要不要我开发一个新品种给你看看。
老板平素很顽固,可是经不住那么积极的小伙计恳求,点头答应让我试试。我先起油锅,把鱼头扔下去煎,浓烟腾起,不知为啥,出奇的腥气,日本人都捂住口鼻逃了出去,味道从敞开式厨房飘散到店堂,吓得老板连连叫停。我把煎好的鱼头加水烧一会,然后倒入切碎的咸菜煮。莫名其妙的,原本在上海做得好好的雪菜马交鱼汤,竟然在日本无论如何颜色不变白,味道不变鲜。看我皱着眉头疑虑的表情,老板连味道都不肯尝一下,让我赶紧倒了它。也许我郁郁寡欢,老板断定是思念家乡的鱼头汤,晚饭时他动手用三文鱼鱼头做汤,让我学到一招。
半个三文鱼鱼头剁块,鱼骨很嫩的,可以用剪刀剪。小半锅凉水,放鸽蛋大小一砣日本味噌(味噌分红色和白色,红色比较接近中国的豆瓣酱,有酱油味,味道浓烈一些;白色的淡一点,我喜欢白色的。也有用红色和白色调在一起用的)。用勺子碾开,溶化在水中后,打开煤气,放葱姜、干贝素,下鱼头块一起煮开,撇去浮沫,稍稍一煮就可以了。煮味噌汤有个特点就是不能沸腾,开了以后,小火温着,调味即可。
我尝试过多次三文鱼鱼头汤,开始几次是水开后放鱼头,然后煮很久,再放香菇、豆腐等等,结果鱼头肉质变老,鱼肉木木的不好吃。后来经验丰富,汤一滚就关火,鱼头肉非常幼滑,特别是鱼眼睛下面一块肉,值得献给最亲爱的人吃。
如果不喜欢日本酱汤的口味,可以做清汤型的。底汤可以放海带,先煮出味道来,再放干贝素,鱼头滚了以后,可以划几块豆腐下去,出锅的时候,撒几粒香葱或者香菜。三文鱼鱼头汤一定要趁热喝,一次喝完,隔夜了会格外腥气,再热也不管用了。
前几天妞妞从美国特地打长途电话到我办公室,问三文鱼鱼头汤的做法。我教完之后,和她一起回忆以往在上海的寿司店经常点的三文鱼鱼头砂锅。我们俩在台式煤气上自助烧煮,放很多蔬菜进去,热腾腾地你一碗我一碗吃个不停,残汤还不舍得放弃,要一小碗米饭,要个生鸡蛋,捣一捣烧成糊状的泡饭,再刮个底朝天。进寿司店不多吃价格贵的寿司,吃那么实惠的鱼头汤锅,把老板气得嘴都歪了。
最后再提醒一下,买三文鱼鱼头要注意看鱼肉是否结实而有弹性,带有自然光泽,色泽应为浅橘红色,带有明显脂肪层,如果鱼肉呈苍白色则最好不要买;另外,鱼头要没有淤伤或渗血,闻起来气味轻微,那样,你做成的三文鱼鱼头汤会口感鲜嫩甘甜,并有独特香味。
蒜香的世界
大蒜是蔬菜也可以算调料,喜欢的人一天也离不开它,讨厌的人列它为禁忌,更多人半推半就、欲拒还休,其中,数偷偷吃完抹抹嘴嚼一片口香糖的最潇洒。
蒜香骨曾风靡中餐馆,油炸的,香喷喷,一头故作高雅地用锡纸包上,使人有理由大啃特啃。
蒜香粉用处很多,炸鸡时可以放,吃面条时可以撒。大蒜头烹调用很普通,炒米苋烧黄鱼爆生菜,不放大蒜头简直不成体统,凉拌黄瓜也必须拍几个蒜头进去才好吃。至于赵本山们,离了大蒜还不知能否活下去。
上海人也吃大蒜,尤其周末休息在家百无禁忌。买来一捆新鲜大蒜,中午我用厚百叶、蘑菇和肉丝炒了一盆油汪汪的大蒜,干掉。晚上又炒一碗,放了些辣豆豉,更加好吃了。炒大蒜我是小时候在爸爸那里学到的。我爸喜欢吃的是炒白胖豆腐干。一个爱饕餮的人是会研究烹调奥秘的,就像一个孩子对哪门功课有兴趣,他的肾上腺素会调动起来,血会自然奔涌到头脑,人就变得无比聪明,相反,就会显得愚笨,简直不可救药。
切大蒜要先把白色的头部拍碎,切成寸半长。大蒜的品种有讲究,对于这个我还搞不太明白,有时候买到鲜脆的,有时买来的大蒜叶子很老,这和大蒜的粗细也没有关系,我注意到大蒜的叶子,买颜色青绿的总归对头一点。
大蒜比较吃油,烹调时油稍微多放一些,火要旺,多多煸炒,尤其是白色头部要让它煸到瘪下去,然后放入其他配料,加一点点水盖一盖。我爸爸喜欢在大蒜炒豆干快要起锅的时候放一点点老抽,再放一点白糖。大蒜是一个味道浓郁的菜,浓油赤酱还是很对头的。我炒大蒜百叶蘑菇肉丝时,也放一点酱油。
楼道里哪家炒大蒜,一走廊的香。有时人很干净地出门见客,皱着眉头躲避那味道惟恐不及,有时还骂骂咧咧的,怪人家恶俗。可是轮到自己在家里穿着大花睡衣裤炒大蒜吃了,小资思想就不知被挤到哪朵云上飞走了,快乐加上放肆真是一种超爽体验。
长乐路曾开过一家“大蒜料理店”,我很好奇,进去踩点,发现是日本人开的,中档西餐的样式,外面搭了木条的台,有遮阳伞,蛮有情调。见中午有简餐,我便招呼朋友一起去吃。我们5个人,点了5种套餐,小牛排、荞麦面,意大利盖饭等等,味道还可以。因为好奇为啥叫大蒜料理,我只能奋不顾身点了“大蒜咖喱饭”,结果才知道,就是普通的咖喱饭,上面放了十来个油氽大蒜头点缀。大蒜头油炸在日本料理屋是很贵的,烧肉店的大蒜头串烧莫名其妙的贵,也许用的是进口的大蒜头。不知国内谁做大蒜头出口生意发财的,蒜头商,这个名称很好听,老板再长个大蒜鼻子就锦上添花了。
以前有听到推销大蒜的高级营养胶囊,健康保健作用说得天花乱坠,谁料OFFICE白领吃下去,放出来的都是大蒜屁,五星级办公室里太不雅了,还不如明火执仗地吃炒大蒜,还能满足口腹之欲呢。大蒜能驱除瘴气,去海南旅游,伙食四菜一汤,每个都放大蒜。有些人还喜欢穿锦纶的T恤,天气奇热,走过去穿过来,闻到的都是那股汗水混着大蒜的味道,令人厥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