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科学布局

2024-08-25

厨房的科学布局(精选6篇)

厨房的科学布局 篇1

党建总体新布局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探究与讨论的问题之一, 其是我党经长时间探索与研究执政党建设规律之后所得理论, 并通过实践所得结果。我党召开十八大会议之后, 确立了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 全面开始党内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对我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科学构建总体新布局所具有的价值

1、党建本身便是一种战略布局

党建工作是我国目前伟大的建设工程, 同时也是系统工程。党的建设过程中, 包含有极为丰富且深刻的科学知识与内涵。党建工作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国革命的法宝, 也被称作“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同志于1939 年根据当时我党所处的时代与党内实际情况提出“把我们党建设好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毛泽东同志所指的“伟大的工程”共含有4 大建设内容, 分别是:第一, 政治建设。第二, 思想建设。第三, 作风建设。第四, 组织建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团体逐渐形成, 其极为注重党建工作, 并为党建工作提出大量新型思想以及观点, 使得毛泽东同志党建思想更为丰富和科学, 并对党建工作便是伟大工程这一观点进行了创新, 将党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同志丰富了我党制度建设相关研究领域, 党建格局也发生相应变化, 由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思想建设四方面共同组成。之后,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全新问题, 如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 进而形成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之后, 以十七大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为基础, 进行改变, 形成新的布局。其能令我党执政更为稳定, 也能促进我国的发展。

2、党建工作整体布局是体现了党建规律

大部分人认为“布局”和“体系”仅仅是抽象的词语, 观念上的物质。事实上并非如此, 布局与体系指事物的整体, 即要求人们系统、全面地描述事物与把握事物。目标事物既可以以实体的形式存在, 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观念性的个体。若以党建工作为目标事物, 则“布局”以及“体系”代表了党建工作的实际状态和进程。就目前而言, 我国党建工作的主题为提升我国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即要求党内人员需以发展、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党建科学化, 便是要求领导者能够正确依照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 制定党建工作的目标、以及任务等, 促成党建工作完成, 并体现出执政党的建设规律。

二、党建总体新布局构成要素

1、“一条主线”新内涵

我国十八大会议报告当中指出, 党建工作的建设主线是通过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以及纯洁性建设进行党建工作。相比之前对建设主线的要求, 十八大会议当中更为注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建设。党的先进性是和同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其突出特征便是将共产主义作为理想, 所走道路是历史必由之路。我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自身使命, 为了完成使命,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应要求, 这便体现出我党具有先进性, 也体现了我党的时代特征。如今, 我党在实践过程中认为党建工作要有纯洁性, 要求党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 我国能够得到持续安稳发展。为此, 我国不断增强党内人员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危机意识, 确保我党的纯洁性。由此可见, 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我党发展中急需进行的系统工程。保证党建工作纯洁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 从党员本身入手, 使得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党员作风不存在问题, 也保证党员能够做到清正廉洁。其二, 从各级党组织入手, 令各级党组织的决策与制度更为科学。监督管理严格以及纪律制度完善、严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其本质属性便是政党的先进性, 而本质要求便是该政党需保持先进性。故而先进性与纯洁性之间密不可分, 党的纯洁性是党先进性实现的前提, 党的先进性建设则是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 是党纯洁性建设以及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纯洁性保证其余两者的实现, 执政能力则是其余两者建设的最终结果。因此, 党建工作便是如何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而推进党的建设与发展。

2、“两个坚持”新方针

党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有以下两点:其一,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其二,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其中,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代表我国目前党建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大部分体现了我国党建该工作的决心与我党对党建工作的态度。“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则代表了我国党建工作中应拥有的精神以及思路。我党进行党建工作时, 若希望能够使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时代性、规律性, 同时也富有创造性, 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解放思想。除此以外, 我党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建方针。我国在治理党务的过程中, 需正确对待中心工作与党建之间的关系, 并对两者进行协调, 以便两者能够互相帮助, 协同发展。至于从严治党则代表我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党章, 并严格依照党章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要求、教育和管理, 从而令党员在思想、政治以及组织方面高度统一。由此可见, 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和“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两个新方针, 能够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 保证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不会产生动摇。

3、“四自能力”的新表述

“四自能力”指我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及自我革新的能力, 这体现了我党正在不断改革创新, 同时强化着对自身的建设, 也是我党维持自身先进性以及纯洁性的前提。我党执政能力的建设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更为具有时代特征。所谓自我净化能力, 指要求各级党员在思想方面、行动方面以及政治方面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且在实际生活当中, 可以主动纠正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同时, 我党应要求党员增强自身完善能力, 要求党员严格遵守党员标准, 如坚决抵制封建迷信与铺张浪费。党员需不断对自己进行批评, 完善自我, 为百姓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如此, 党员还应强化自我提高能力, 不断学习并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方面的新成果, 使得自身能够紧跟马克思主义发展步伐。党员只有不断学习, 提升自身能力, 党建工作才能顺利展开。由此可见, 党建工作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四个自我”能否得到提高。所以我党应加强对党员自身的管理, 从而促进我国党建工作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 综合了历史发展与实际情况, 提出了我国党建工作总体新布局, 维持了党的稳定, 促进了党的发展, 对我党之后的执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共产党建立总体新布局, 这是十八大会议召开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本文分析了党科学构建总体新布局所具有的价值, 同时从“一条主线”新内涵以及“两个坚持”新方针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党建总体新布局的构成要素, 从而对我国党建工作总体布局进行科学地解读。

关键词: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科学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晓钟, 张德印.全面把握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0, 01:4-9.

[2]高晓林, 池薇.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的科学构建及实施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88-92.

[3]刘晓钟, 张文雅.党的建设总体新布局的科学解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 02:4-10.

厨房的科学布局 篇2

下面中国吃网餐饮网为您介绍合理布局厨房提高出品质量与速度的案例:

问题:一个优秀的厨师来到一家酒店工作,最关心的就是厨房设施以及物品布局之类的问题,因为,厨房的布设直接影响厨师对厨房是否顺手、方便,这无疑会影响到厨师出菜的速度以及质量。

观点:如果一家酒店因为出菜速度缓慢而令顾客不满,那么,经营者可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厨师的手艺是否过关?他们是否偷懒?

但是,通过记者对多家酒店的调查得知,上菜速度缓慢主要是因为厨房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厨师工作不便而造成的,经营者可以参照以下的案例,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对厨房的流程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及改善!

案例:三元饭店是一家民营中型点菜餐馆,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主要提供山东菜。开业三个月来,营业额呈下划趋势。管理方对此十分焦急,遂召集全体中层及基层干部会议讨论对策。餐厅主管拿出一叠顾客投诉信和记录,提出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开业以来发生了不少关于上菜速度太慢的投诉。这大大影响了餐厅的声誉,对营业额的下划起着主要作用。由于主管的分析有理有据,大家均同意其观点。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经过多方讨论并在有关餐饮专家的帮助下,确定主要问题是厨房的设计布局不合理。

之一:

为了长远发展,三元饭店的业主决定对厨房设施布局进行全面彻底的改善。为此,业主聘请了某大学服务运作设计的专家C先生来店指导布局的重新设计。C先生组织了一个设计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专业设计人员和饭店的中层干部。

首先,设计小组对现有的厨房设施及布局进行了研究。其详细布局如图一所示。

根据餐厅的营业特点和厨房工作特征,C先生判定厨房的布局属于典型的流程型布局,决定采用确定生产单元并对各单元间材料流量进行合理化的布局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的要求,首先要确定组织生产所必须的生产单元,即对生产组织进行合理的部门划分。划分生产部门前,设计小组深入厨房工作第一线了解情况,充分听取第一线人员的意见。后汇总意见进行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在现有的厨房生产单元(如图一厨房布局)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独立生产单元——炖菜区,因为炖菜一般烹制时间较长且可以事先烹制,从而与其他烹制单元有着不同的性质,对上菜速度有着特有的影响。

之二:

接下来就是计算各生产单元之间的材料流量。要确定各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必须根据各单元之间的材料流量大小,流量大者相距近,小者远,以节省运力提高效率,这是流程型布局设计的基本工作原理。为收集到原材料流量的准确数据,设计小组再次深入厨房工作的第一线现场对各单元之间的材料流量实施记录和统计。为计算方便,设计小组引入了一个概念——一个单位的材料,以概括厨房各单元之间多种类型之间的材料流(各种食品原料、餐具、烹饪器具等,性质形状各异)。

例如:0.3千克猪肉或0.4千克蔬菜或两个中型餐具均被视为一个单位的流量,其余依次类推。经过近一个月的辛苦工作,设计小组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关于厨房各单元之间材料流量的信息,并把它们绘制成一个可视性很强的关系图,如图二。

之三:

然后设计小组还确定了各单元所需的面积的大小。设计小组

A 原材料接收验货区

B 水产展示柜

C 冷冻区

D 冷藏区

E 干藏区

F 临时储藏区

G 粗加工区

H 切配区

I 炒灶区

J 蒸灶区

K 烧烤区

L 打荷区

M冷菜区

N 面点房

O 餐具洗涤区

P 划菜台

厨房布局(未改善)

地测量了各设施设备的实际尺寸,还听取了厨房工作人员对工作场地的实际要求,综合各种因素最终在各单元的面积大小上取得了一致意见。另外,走道的面积被按一定比例摊入各单元的所需面积中。

之后设计小组就可将先前绘制好的关系图转化成更为直观的联系图(如图三流量联系图)。图中圆圈代表各工作单元,它们之间粗细不均的连线表示它们之间不等的材料流量。线越粗,材料流量越大,两个单元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线越细,材料流量越小,两个单元之间的联系越松散。但设计小组在绘制此图时还考虑了菜肴是否能事先准备这一因素。凡是能生产事先准备的菜肴的单元列入同一组,凡是生产按点菜单临时烹制的单元为另一组。如果生产单元分属不同组,则无论它们之间材料流量有多大均不视为有密切联系,而以细线联系二者。冷菜间与冷冻间的联系就是一例。

图二:流量的联系图

之四:

最后,设计小组还要根据联系图所提供的思路来确定各生产单元的实际位置。这里需考虑各种实际限制因素,如房屋的承重墙、柱、梁、下水管走向等。还有,要尽量减少过于“大动干戈”,尽可能地减少工程量以减少施工对营业的影响。最终的平面布局(如图四)便产生了。改善后的厨房布局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海鲜水产陈列池与粗加工区的距离缩短了,使粗加工员工不必像以前那样穿过几乎整个厨房,减少了行走距离又减轻了对厨房主要工作场所的干扰。同样,切配区与原料储藏区靠近了,提高了墩头的工作效率。打荷与切配间的工作距离缩短,密切了二者的配合。新增的出入口使厨房的工作路线更为明晰,使脏厨具可从这个出入口穿过厨房了。另外,整个厨房面积也因干藏仓库的外型而增大,打荷、原料储藏间的面积都有所增加。

厨房改造后,生产效率大为提高,顾客关于上菜太慢的投诉大为减少,餐厅逐步挽回了声誉,营业额开始回升。

点评:与快餐厨房不同,慢餐餐厅的厨房按流程布局的方式安排设施,而不是以流水生产线形式。厨房设施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厨房的工作效率,从而可能导致上菜速度下降等问题。本案例说明了这一点,也具体阐述了流程型布局的基本方法与原理。流程型布局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减少各设施(生产单元)之间的人员、物品流动的成本或顾客在设施之间移动的距离。流程型布局方法包含5个基本步骤:

1、搜集有关工作中心(设施)和它们之间的人流或物流信息;

2、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画出体现这类信息的示意图,将人流物流发生最多的工作中心放在一起;

3、考虑各工作中心的面积要求,并修改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画出布局设计图;

5、检查设计目的是否达到并最后完成设计;

厨房的科学布局 篇3

1 城郊畜牧业模式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副食品供应状况, 根据当时国情, 农业部1989年1月正式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 提出畜牧业要在稳定肉猪生产的同时, 重点发展家禽和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禽。全国各地城市对“菜篮子工程”十分重视, 各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副食品生产的优惠政策, 在各大城市建成了许多大规模畜禽养殖场。城郊大批畜禽养殖专业乡、镇或专业村、专业户也迅速发展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 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 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此项工程解决了当时中国凭卷购买畜禽产品的问题, 可谓功不可没。因而, 随着畜禽饲养量和规模的不断膨胀, 畜牧场与加工厂所产生的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和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已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 由于城郊人口流动的原因, 畜牧场本身生物安全也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城市发展与畜牧场生产的矛盾日益加剧。

2 实现城郊畜牧企业再布局的战略意义

2.1 畜牧场远离人口密集区, 有利于控制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一种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已经不仅是畜牧业或是医学界的问题, 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大问题, 危急程度仅次于战争。近几十年来, 动物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流行不断, 疫病病原呈现出变异加快、毒性增强、暴发流行面积扩大、反复流行等特点, 对畜牧业的危害和人类健康与福利的威胁增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 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至少有90多种, 其中由猪传染的有25种, 由禽传染的有24种, 由牛传染的有26种, 由羊传染的有25种, 由马传染的有13种。其中数十种曾引起大规模的传播, 如曾造成大规模流行、死亡率较高的有鼠疫、黄热病、艾博拉、狂犬病、艾滋病、结核病、炭疽、森林脑炎、疯牛病等10多种。同时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和积聚也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播疾病的传染源。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 具体有如下影响因素:

(1) 现代规模化、集约化畜禽生产, 由于畜禽饲养密度升高, 大量的微生物在单位体积内积聚, 使微生物与动物反复作用, 促使病原体变异, 毒性增强。畜禽、鸟类、野生动物往往是一些病原体的宿主或传染源, 在它们身上带毒带菌, 易形成潜伏感染或隐性感染, 人与家畜的密切接触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染。近几年禽流感不断感染人的例证应该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2) 人类社会人口的剧增也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人口密度增大, 无疑有利于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研究认为, 麻疹病毒是狗的犬瘟热病毒的变异, 其流行需要50万人口规模来维持。人类居住和生活领域的扩大, 对荒野林地的开垦, 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地理距离缩小, 疫病相互传播变得容易。尤其是捕食野生动物或利用其皮毛等商业活动, 往往导致病原从动物传播给人类。2003年我国“非典”的发生应该敲响人们的警钟。

(3) 全球人员交流、动物贸易等可导致各种家畜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加快流行, 并迅速扩大传染范围。其结果使许多地方性传染病变成全球性瘟疫。我国许多动物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螺旋体病等是通过家畜家禽贸易从国外带入的。

综上所述, 人畜共患病流行与人和动物频繁接触有关, 在动物饲养区与人类生活区之间设立一定距离, 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安全均有利。

2.2 养殖加工厂远离城郊区, 有利于建立兽医生物安全体系

国内外实践的经验表明:兽医生物安全是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传染病控制方法, 同时也是所有传染病预防的前提。该体系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为一体, 通过阻止各种致病因子的侵入, 防止动物群受到疾病的危害, 不仅对疾病的综合性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 保证其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兽医生物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动物及其养殖环境的隔离、人员物品流动控制以及疫病控制等。广义地说, 包括用以切断病原体的传入途径的所有措施。

现代畜牧生产集约程度高、规模大, 传染病一旦发生或流行, 给生产带来的损失就非常惨重, 特别是那些传播能力较强的传染病, 发生后蔓延迅速, 有时甚至来不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已经造成大面积扩散, 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城郊畜牧企业加快外迁, 让养殖场远离城郊区, 有利于建立兽医生物安全新体系, 改变重治轻防传统的防疫模式。

2.3 城郊畜牧业再布局符合生态平衡和生态阈限原理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这种状态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从而使之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 各部分通过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 表现为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 信息传递畅通和控制自如。在外来干扰条件下, 平衡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可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 如果干扰过大, 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生态阈限决定于环境的质量和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联系。在生态阈限范围内, 生态系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扰和冲击, 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阈限, 生态系统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状态, 则称为“生态失调”。

在生态循环系统中, 畜牧业是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发展有机农业的中轴。畜牧业产业链比较长, 不仅和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紧密相连, 而且带动了饲料工业、兽药、毛纺、制革、生化制药、设备制造、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国城郊畜牧业近几年来的盲目膨胀发展, 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 违反了循环经济的规律。

循环经济倡导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全面重视资源的价值, 认识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 是充分考虑生态阈限的, 合理地使用资源并且对环境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 将人们的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变以往末端治理污染为全程控制, 这不仅能够使经济得到良性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平衡, 从而产生最大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 将郊区养殖加工厂迁移到边缘地区, 减轻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符合生态平衡、生态阈限原理和循环经济规律。

3 实施再布局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法规, 宏观调控

结合我国城郊畜牧业发展实际, 根据国家畜牧业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 适时制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综合考虑, 制定国家畜牧业产业布局, 逐步确立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国家要加快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并通过专家充分论证制订合理的区域载畜 (禽) 量, 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畜牧业建设方向发展。

3.2 加大投入, 政策扶持

洁净型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初期, 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 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信贷、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给予优惠;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洁净型、环保型生态畜牧业建设。编制并发布鼓励发展的生态畜牧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项目目录, 并对这类项目提出优惠政策或直接给予财政补贴。

3.3 加强正面引导, 调动多方面积极性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洁净型和环保型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要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积极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鼓励教学、科研、推广单位开展生态畜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 大力推广相关科技成果, 提升科技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的贡献率。

3.4 更新传统观念, 做好科学布局

3.4.1 采用经营生活区与生产区异地建设的布局

过去建造畜牧场习惯将经营区、生活区及生产区均建在一起或相隔很近, 认为这种方式便于管理和产品销售, 甚至将这种观点、案例或设计规划图编写在教科书中, 在许多畜牧科技工作者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更遗憾的是20世纪80~90年代在全国各地建造的大型畜牧场几乎是一个模式。因而, 随着我国社会私有化经济比重成分的提高, 庞大的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减少或被取消, 为了减少经营办公区外来人员及车辆带来的污染, 应将办公经营区设计在远离饲养场的城镇中, 把养殖场变成一个独立的生产机构, 这样既便于信息交流及商品销售, 又有利于防止养殖场外来传染病的传入。

根据我国城市分布、交通条件与人口密度状况, 建议省地级以上大城市应将畜牧场和畜禽屠宰加工厂撤离到城郊50 km以外, 并且禁止郊区饲养畜禽和屠宰家禽;县级中小城市养殖场和畜禽屠宰加工厂应撤离到城郊30 km以外。撤离的位置要根据城市发展长期规划而选定方位, 避免重复搬迁。

3.4.2 采用“多点式”生产工艺, 充分利用天然防疫屏障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实行“多点式”工艺, 即繁殖群、育成 (后备) 群和商品群分别建场, 场间相距3km以上, 各场实行全场或整幢畜舍“全进全出”地转群。目前, 我国规模化畜牧场多集中在城郊工矿区, 土地有限, 目前极少实行“多点式”生产工艺。为了少投资、气势好看和管理方便, 一般在平坦的耕地上, 征上一大片土地, 围上围墙, 建多功能的大型饲养场, 号称现代化规模饲养场。另外, 在农村许多地方, 由于缺少资金, 专业户建造的饲养场十分简陋, 多数在同一饲养场内大小畜禽和不同品种混养, 品种之间、代次之间疾病交叉感染十分严重, 导致疫病难以控制。

因此, 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求大、求全、求方和求整齐的观念, 借鉴日本和韩国等先进国家利用天然屏障在山涧、坡地非耕种土地上分散建设畜牧场的经验, 尽量将畜牧场建在远离城镇的山区或丘陵地带, 实行“多点式”饲养工艺, 这样既节约土地, 又有利于防疫。这一点对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极为缺乏的中国更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

3.4.3 加快畜牧场标准化建设, 改变“集市式”示范小区饲养模式

近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区的村镇, 为了加快农村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象建设“蔬菜生产示范小区”和“水果生产示范小区”一样, 轰轰烈烈地建成了许多“畜牧生产示范小区”, 试图拉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应该说人们的设想和意愿是好的。此类小区在推动农村初期农业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而, 这些“畜牧生产示范小区”, 实际上是一个“形象工程”, 接待外人参观虽然好看, 又具感召力, 但是管理起来却暴露出许多缺陷。由于小区缺乏合理的规划, 资金投入不足, 导致小区布局混乱, 基础设施简陋, 环境污染严重, 畜禽疫病此起彼伏。尤其是象禽流感和新城疫等烈性传染病的综合防制更为困难, 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言, 目前这种小区建造的越多, 问题出的越多, 后果越严重。

解决我国目前畜牧小区内经营单元多、规划不合理和规模小等局面, 可采取政府干涉和龙头企业筛选相结合的方式, 对规模较大、设施条件较好的养殖场, 给予政策扶持, 加快改造, 并纳入一条龙生产模式中, 保证其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对于小规模饲养户要加以限制或引导合伙股份经营。在人口少和坡地多的山区, 为了节约资金, 可发展一些散养户, 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人口密集地区, 禁止采用散养方式。不提倡一轰而上地家家户户搞饲养的“群众战争”, 也不提倡先上马, 后治理的发展战略。做到建一个, 完善一个, 规范一个。畜牧小区和农业小区应交错布局, 合理规划, 使人类经济活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3.5 进一步规范畜禽产品销售流通体系

由于我国许多人仍延续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喜食活宰畜禽, 因而城镇市场活畜禽交易频繁, 饭店宾馆活禽现场屠宰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机会;因此, 各地兽医、卫生部门除了做好产地与市场检疫工作之外, 还应加强畜禽交易市场的卫生消毒, 发现有传染病的畜禽应立即就地进行处理。在人口密集地区, 政府部门应大力发展超市, 杜绝商品活畜禽流通, 逐步引导消费者购买加工或初步加工产品。另外, 还应加强对畜禽屠宰加工厂 (点) 的卫生监管, 使之加工环境及排污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有些地区的环保部门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只管罚款, 不管治理的做法应该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战略布局:如果可以科学地预见 篇4

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 也是世界各个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出现众多城市交通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 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 前后失调, 投入不小, 而收益不大。

有些大城市, 往往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诸如立交桥、高架路和城市环路。是否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 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 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 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 引发结构性的“负效应”。

新型城镇化要求发展什么样的城市交通系统?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如何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市交通系统?……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有科学的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布局和规划。

认清城市交通的功能定位

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 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撑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对城市交通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 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 从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定》进一步强调要将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

交通运输部运输司城乡客运处处长蔡团结在4月底召开的“2015国际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中指出, 一个城市的发展建立在优秀的城市交通系统上, 城市交通的发展、活力、竞争力, 支撑着城市的正常发展。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规定, 利用5年的时间到2020年的时候, 达到60%左右的城镇化率。按照这个速率, 每年要以一个百分点递增城市化, 每年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那么, 如何在庞大的系统中实现城市交通的价值?首先需要更多地关注实际城市交通自身的各方面功能定位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城市交通到底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如何变主动适应为主动引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很深刻的问题。”蔡团结说, 我国新型城镇化具备四个特征:集约高效的系统, 以人为本的城市, 统筹协调的城市, 生态友好的城市。

如此说来, 城市交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走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城市交通必须加快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 注重提高运输服务品质, 提供差异化、高品质运输服务, 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交通出行需求;进一步发挥以城带乡作用, 实现城乡交通的一体化发展,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 统筹布局城乡交通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此外, 还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 提高运营效率, 用高效的运输方式来替代私人低效的高能耗的交通方式, 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症结在哪里?

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尤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 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起来, 结合我国目前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 找出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症结, 对症下药!”蔡团结总结了几点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 城镇化和机动化同步快速发展, 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在时空上大幅压缩。在城镇化上, 我国起步晚, 发展速度快, 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每年1400多万人从农村转入城市。在机动化上, 所有人活动都要靠城市交通来运转。

第二, 城市人口规模与空间规模同步迅速扩张, 交通系统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城市空间不断扩张, 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经步骤。目前我国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了约6%, 在这种状态下城市交通的发展到底怎么去适应?所以, 在城市交通方面必须有一套新的机制来去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以更好的实现我们城市持续发展。

第三, 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调整相互脱节, 城市交通被动适应城市发展。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总是在建了一个小区后要求城市交通来配套, 或者规划好一个工业园区后要求城市交通来配套。为什么不在规划阶段根据城市功能的分区和人员的分布来考虑好城市交通衔接配套问题呢?建成以后再来想到交通配套, 会给功能区的设置带来很多无序的、单向的交通, 这就导致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容易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

第四, 城市群交通发展统筹协调不足。城市群之间、城市内部之间和城市郊区之间衔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设施的衔接、服务规范的衔接、基础线网的衔接等。而且, 现在最重要的城际之间的轨道系统还没有建成, 市郊交通铁路现在还处于初步阶段, 要知道完全依靠道路网络很难满足城际之间大规模的人口往来需要。

第五, 综合交通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 导致城市交通出行结构不合理。现在城市交通处于一种“和面”状态, 过多依靠行政手段, 比如“两限”, 这是很多城市不得以采取的政策, 但是“两限”只是延缓城市交通各方面配制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一种长效的管理政策。交通城市管理必须通过法律、经济、技术手段来不断完善。

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导

如何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城市交通系统?蔡团结认为, 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推动城市交通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引导型转变。

第一, 推进实施城市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群间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 加快城市快速通勤交通系统建设, 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以及新型有轨电车系统等建设。另外, 还要探索城际都市圈的城市交通管理协调机制。

第二, 推进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我国已借鉴国际经验的成果, 实现了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 核心也是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为导向, 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公共交通对整个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避免出现马路经济或者地铁经济被动适应。在“十三五”期间, 继续扩大公交都市创建范围, 并适当降低人口的规模, 这就让让1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有机会参与公交都市建设。此外, 加强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统筹协调, 推进建立公共走廊经济带, 满足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建设公交枢纽综合共同体, 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周边用地综合发展。

第三, 推进城市交通系统结构优化调整,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中心城区公交可达性, 降低个体交通可达性, 让公众在中心区“慢下来”, 把中心城市的更多资源匀给公交以提高公交可达性和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换乘体系, 包括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换乘体系、城市之间的交通方式换乘体系、城市内部交通换乘体系。更加注重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比如自行车。

第四, 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引领城乡通透发展。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非常普遍, 在“十三五”期间,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和设施建设, 统一城乡交通管理体制, 建全城乡交通协调机制。“十三五”期间, 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工程, 选择若干个县级行政区作为试点,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配套衔接, 加强法规、标准管理等方面统筹, 建立一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城市运输市场机制, 推进运邮结合、客货兼顾, 提升资源最有效利用。

第五, 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 引领城市高效运转。转变一味依靠扩大供给满足需求的思路, 建设供给与需求并重, 谨慎使用“两限”政策。多用经济杠杆和技术手段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 加强宜城市停车管理, “以静制动”。

第六, 加强科技引领, 提高城市交通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顺势而为, 更地发挥新型科技的作用, 推进建设智慧城市。中国新型城镇化步伐很快, 城市交通跟不上, 所以既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经验, 又需要因地制宜, 不能照搬照抄, 也不能一刀切, 核心是“以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人为本, 不是以车为本, 以规划先行为重点, 以系统最优为目标, 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改革束缚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附加必要的绿色出行文化建设;推动形成城市交通引领导航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更有活力。

链接

他山之石:欧盟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

2011年, 欧盟发布了2011版交通运输白皮书, 全称为“通往欧盟统一交通系统之路—建立更有竞争力、能源使用效率更高的交通系统”, 这份白皮书提出极具前瞻性的交通政策, 引导未来欧盟公路、铁路、航空与水路运输的发展方向, 为欧盟未来的交通发展设定了目标—构建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

欧盟2011版交通运输白皮书中提出的目标之一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减少60%。欧盟将重点发展小型、轻量化乘用车, 同时整合公共交通资源, 逐步淘汰传统的燃油汽车。到2030年, 欧盟城市传统内燃机汽车保有量需减少一半, 主要城市实现物流运输二氧化碳零排放;到2050年, 让传统内燃机汽车在城市消失。为此, 欧盟将重点鼓励欧盟国家普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这样不仅能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而且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噪声污染。

欧洲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 东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实现统一的欧洲交通区域, 必须依靠资金的支持来填补基础设施的差距。通过应用更有效的多式联运系统和先进的技术, 这些基础设施将形成欧洲走廊的网络, 能够高效低排地负担大量的货流和人员流动需求。欧盟对寻求资金支持设想了一些解决方案, 并对价格和税收因素在推动2050年目标所起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考虑。

欧盟委员会官员马克·梅杰介绍, 欧洲的政策工具有三个:第一是制定法律, 法律对所有欧盟国家都效, 只要是通过法院立法的, 就算成员国反对也是无效的;第二是资金, 基础设施和研究项目采取共同筹资方式;第三是政策协调, 通过立法和资金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欧盟政策的制定, 同时要对欧盟政策进行协调, 之前就是通过协调和辩论, 欧盟达成共识到2015年降低车辆的使用数量。

“你规划什么就得到什么!城市交通需要清晰的愿景和始终如一的长期支持, 政策需要来自‘最高层’。”欧盟委员会官员马克·梅杰说, “如果维持现有的公共交通 (以及步行和骑行) 高分担率和低水平的小汽车使用, 再加上有效的治理和支持, 中国可以在城市移动性方面成为全球的领导者。”

厨房的科学布局 篇5

关键词:开发区,错位布局,发展战略

中国的开发区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各类区域的统称,它又包括国务院直接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和省(市)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国家开发区发展现状

中国的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自创建以来,致力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迄今为止国家级高新区的总数已达到88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143家。20多年来,各类开发区已成为中国吸引国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在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经过多年的运行,开发区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数量过多,多头管理,产业雷同,单打独斗,拼土地、拼政策、拼优惠等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据《中国建设报》报道,国务院五部委在2004年1—7月,全国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 866个,全国已撤销各类开发区4 813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1%;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9万km2,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5%。各类开发区的乱象和无序状态可见一斑。这种乱象,为错位布局提出了严肃的课题,也为未来开发区的发展打开了空间。同时,每个开发区在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错位的潜能,在发展中具备了错位的条件,只是在各自为政的发展中被忽视,没有实现应有的效果。因此,错位布局,科学发展,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这一有限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各类开发区实现优势互补,节约资源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开发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错位的新含义

错位,一般指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错位一词使用较多的一个新义,是来源于生态学的生态位理论,其含义是错开生态位,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自然规律。例如,鸟在天上飞,鱼在水中游,兽在地上跑;有的动物白天活动,有的动物夜间捕食;有食肉动物,也有食草动物等。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赋予“错位”新的含义。鉴于此,错位引用到开发区的发展战略上,就是各类开发区在产业布局和定位上要符合当地历史、人文、地理、气候等环境,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态势。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况且今人。任何事物的成长必须有其相应的环境、土壤和气候,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何尝不是如此。

错位布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21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地球村,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开发区的发展布局,产业的定位必须紧跟时代节拍,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去审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区在产业的定位上,一定是彰显区域优势、产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区。

错位布局就是突出当地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定位

国家开发区20多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凡是产业特色鲜明,地域优势突出的开发区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聚集了许多全国顶级的科研院所和一流的高等学府,是全国优秀人才的高地。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紧紧抓住人才汇聚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独树一帜;武汉东湖高新区依托著名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优势,主打“光谷”品牌,使楚汉文化的发祥地——武汉成为领先国际的光电产业的热土;陕西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积极探索建立以西北农业大学等高校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突出现代农业科技,走出了一条“农校”联姻的新路子。

由此可见,开发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开发区的发展。换言之,错位布局就是合理布局和科学布局,只有选择了科学的道路、正确的道路,开发区才能健康发展。同时,产业的定位必须符合当地实际,否则就会陷入“南橘北枳”的难堪境地。

错位布局就是要找准位置,扬长避短,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历史的发展使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文明,不同的地域又承载着各具特色的产业和文化。每个开发区都能在发展中找到错位的切入点。找准位置,就是各个开发区在产业规划中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确立主导产业,其确立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其他开发区无可替代的特色优势。这样形成一种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多元、大一统的共生格局,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土地等各种环境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只有找准产业的位置,才能扬长避短;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因此,准确把握产业定位对于一个开发区能否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了解,山西煤炭保有储量约为2 600亿t,在全国位居第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又设立在太原。因此,在煤炭的开采和综合深加工方面,山西具有资源、人才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中共山西省委提出“以煤为基”的发展战略。如果山西的几十家开发区能围绕煤矿安全、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煤变油和煤的延伸产品做文章,就能成为全国的一枝独秀。为此,太原高新开发区在山西省转型跨越的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立足于上述优势,以中科合成油的“煤变油技术”、以填补国内空白的“1,4丁二醇加氢催化剂”项目、中原煤洁净项目、华顿甲醇燃料项目为代表的煤化工基地建设得到深入推进。目前已聚集相关企业39家,其开发的产品和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为太原高新开发区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提升整个山西的产业水平和综改试验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元个体的优势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合理存在。生物界有生物链,动物界有食物链,这是自然界生存法则,单一产业、雷同产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将给社会带来无穷的危害。

错位布局就是各个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上不能雷同,是“你无我有”的和谐搭配。如果说,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信息,武汉东湖的激光技术,陕西杨凌的现代农业科技在国内、国际独领风骚,那么全国上千家的开发区都一哄而上进行复制,这样的盲目拷贝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也会因产能过剩拖垮中关村和东湖。无数的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错位布局就是要瞄准全球,树立争先创优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他还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曾说过:“一个企业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各个开发区在产业定位时,就是要依托当地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瞄准一流,要做就要做到最精、最好、最优,就是要占领世界先进技术的制高点。

创新首先要求在竞争中培养和强化创造意识,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创新就是要善于大胆设想,创新就是要不断进取。树立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

具体来说,每个开发区必须拥有独一无二的顶尖技术、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在产业布局、产业战略定位上必须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把创造的思想贯穿到研发、生产、运营、销售等链条的各个环节,决不能新瓶装旧酒,更不能拉新车走旧路。

美国苹果公司、韩国三星公司在产品上的不断创新与日本东芝、索尼、日立等知名公司市场的萎缩无不证明创新的重要性。

厨房的科学布局 篇6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受到空间品质高低、活力大小的影响, 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校园空间结构的研究将有利于人们对校园空间环境的认识, 有助于营造校园特有文化氛围, 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 对改建、扩建、新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校园空间可以分为以建筑物和绿化植被为主的“实”的要素和由建筑物跟绿化植物围合组成的“虚”的要素两部分[1]。建筑物包括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食堂等, 是校园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身心发展、能力提高不可缺少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绿化空间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体现大学的风格和品位, 反映校园的风貌特色, 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2 学院基本概貌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坐落在千里赣江第一城——江西省赣州市, 地处风景秀丽的章江之滨。校园占地面积58.39万m2, 绿化面积达17万m2, 已完成校舍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 主教大楼的建筑面积为53000m2, 两栋教学附楼的建筑面积为26000m2, 实验楼面积23200m2, 图书馆面积18200m2, 拥有全新多媒体教室64间, 教室座位数20314个 (其中多媒体教室座位数11198个)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 布局和谐, 校园建筑风格典雅, 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主要由食堂和商业中心、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实体要素部分以及绿色空间等虚体要素构成。现状布局详见 (图1) 。

3 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食堂分布不均, 商业点小且种类少

应用科学学院校区有学生宿舍17栋 (近万人住校) 分布于校园左侧, 而食堂位于12~17栋学生宿舍附近, 分布不均衡, 过于集中, 对于偏离食堂的学生宿舍, 就餐路途远且费时, 特别是冬天或阴雨天气, 给学生就餐带来不便 (图2) ;校内超市主要消费群体是在校大学生, 学校有两个商业点, 分别是位于食堂的通达超市和3栋宿舍楼下的阳光便利商店, 类型皆以小型超市为主, 商品种类不全且量少, 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很多学生为了满足生活需求, 需要前往市区商场购物。

3.2 车辆停车随意性大

在应用科学学院校园里, 很多外来车辆频繁进出校园, 有些教师也在经济条件提高的情况下购买私家汽车, 校园内机动车的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车主为了方便, 随意选择地点停车。据调查, 校园停车聚集地多集中于:第一、二教学楼间, 逸夫楼, 图书馆, 食堂等场所, 甚至有些车辆直接就位于路边停车, 这样虽然方便, 但在上下课高峰时期, 对原本较窄的道路通行影响很大。

3.3 休憩场所缺乏和校园绿化空间不足

休憩空间是校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舒适合理的休憩空间能够给旅憩者良好的感受和长久的回味, 而且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及健康状况等旅憩群体的需要。一般来说, 老人和小孩倾向选择小区空间和社区空间, 应用科学学院校区有教职员工近600人, 大部分的家庭都有老人和小孩, 但整个校园树木少, 绿化面积小, 没有专供老人和小孩休息、游玩、娱乐的场所及设施。

4 今后校园空间优化布局及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人才战略的转移, 和谐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因此, 大学校园的商业、食堂, 休憩场所的选址以及绿色空间规划时不仅要布局合理、绿化达标, 更要满足整个校园的功能需要和师生的心理及精神需求。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由于是新建校区, 其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区等还有许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现提出笔者的拙见, 可以部分借鉴兄弟院校的布局模式, 努力把学院建成广大学子求知学习的理想殿堂。

4.1 实体要素布局原则

建筑物是校园空间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的建筑物应该能够突出校园特点, 并且反映学生心理与环境行为, 校园的建筑风格要能够给人一种强烈的第一印象, 比如清华大学的清华门、北大的未名湖, 能够让人过目不忘, 在学子心中留下永久的回忆。

4.2 虚体要素组成原则

根据城市设计的理论, 开敞空间是比建筑实体更具有生活意义的场所[3]。植被绿化是优化校园空间的重要因素, 校园的花、草、树、木皆是形成校园文化和优雅环境的重要内容, 绿树成林能够保证空间的舒适度和围合感, 营造安静舒适的自然环境气氛, 参天大树是校园成长发展的历史见证, 有着特别的意义, 绿树中掩映的建筑更能体现和谐校园的本身特色。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应以块状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设计手法, 使道路婉转有趣, 绿色植物错落有致, 线状的道路、绿树、建筑、空间连接块状草地, 构成合理的空间体系。

4.3 应用科学学院校园空间优化布局对策

4.3.1 食堂、商业点按照生活区的服务范围来选址

学校食堂的功能是为了很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就餐的需求, 食堂距离近, 菜品多, 味道好, 价格实惠, 是大学生就餐的理想去处。学院学生宿舍共17栋, 而第1、2、3、4食堂集中于12~17栋宿舍的区域范围。规划布局时, 可以在1~11栋学生宿舍的区域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位置再重建食堂, 可以把第3、4食堂搬迁在此区域, 把食堂分布均匀, 这样就解决了校内学生就餐的问题, 即第1、2食堂为12~17栋学生的就餐范围, 而第3、4食堂为1~11栋学生的就餐范围。如南昌大学前湖校区, 占地面积大, 且学生人数多, 学校食堂分散于学生宿舍各处和教学区附近,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全校师生的就餐需求。

大学校园商业空间是校园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空间形式, 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校园商业点是学校师生日常生活的需要, 距离近, 商品全, 价格实惠, 是师生购物的第一选择。商业中心的选址可以借鉴附近中心的商业规划理论, 比较集中、规模大的商业设施在规划选址时, 应尽量布置在学生生活区或教工住宅区内。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方便教工、学生的日常购物。当学生宿舍区和教工住宅区的规模大时,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 这两个区域的商业中心最好分开设置[5], 比如在1、2食堂和3、4两处楼上各建一个大超市, 要求商品齐全, 以便于经营、使用。当学生公寓区和教工住宅区规模较大, 超出商业点服务半径的位置, 可在校园的适当位置布置其他小型商业点, 这将使购物越加便捷 (图3) 。

4.3.2 加强校园交通管理

停车场也称“静态交通”, 是城市道路交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6]。学校停车场也是校园整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 它的修建满足了学校车辆日益增长的需求。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停车场分为集中的停场所和分散的停车场所, 学校集中停车场位于主教学楼前方广场, 主要面向到达校园的长时停放的车辆, 达到截流效应, 有助于校园内机动车流量的控制;分散的停车场所主要分布在第1、2教堂楼旁, 有助于教职工群体和临时停车使用, 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随着车辆的增多, 停车场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 尤其是在大型活动以及新生入学期间, 乱停乱放的车辆随处可见, 这不仅占据学校道路空间, 有碍校园整体风貌, 也严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这就需要根据学校交通容量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车辆多而导致乱停乱放的现象。

(1) 有效控制通行证的发放数量。

学校通行证发放对象为该校教职员工和部分与学校有往来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对于驾车进入校园的本校教职员工和部分往来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一律凭学校通行证进入校园。

(2) 减少外来机动车数量。

为了保持校园良好的环境, 抑制机动车辆的过度使用, 学校分散的停车场所车位数量要有所限制。对于外来车辆进入校园可进行收费, 其收费按照赣州市机动车的收费标准, 有效地控制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如四川大学在2008年1月开始收费, 标准为小汽车4元/4h, 4h后每2小时加收1元;大汽车4元/4h, 4h后每1小时加收1元;13m货车8元/4h, 4h后每1小时加收1元。

(3) 限制学生使用机动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富裕, 少数学生 (大学生, 研究生) 都拥有自己的车辆, 尤其在研究生公寓楼下, 经常可见一些机动车车辆停放路边, 这样也使校内车辆增多, 乱停的现象严重。原则上, 北美大学不鼓励学生使用机动车, 所以大学设立条纹性的章程来限制学生使用机动车, 也有设置一定条件来控制学生群体的机动车使用[7]。

(4) 设置禁止停车、停车场方向导示牌。

由于停车场位于主教楼前, 很多外来车辆不清楚停车具体方向, 选择随意停车路边, 因此保卫处工作人员可以在教学区、生活区学生常出入的地方, 或者影响交通通行、经常乱停车辆的地方设置禁止停车的警告标志, 同时设置校园停车场去向导示牌, 这不仅使驶进校园的车辆容易找到停车场所, 也能解决学校校园内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

通过以上几点对机动车停车通行的管理, 可合理解决车主随意停车、路边停车的现象, 减少车辆在校园的穿越, 同时也可减少机动车对教学区和学生的生活区的影响, 保证师生出行的畅通性和绿色化。

4.3.3 规划休憩场所要合理配置资源, 利用资源

休憩场所即休息场所, 休憩场所布局要考虑可达性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可达性是指到达游憩空间的难易程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游憩空间布局是否合理[8];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提高校园空间品质, 而且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休憩区域位置, 各类休憩场所都是为民服务的, 从交通条件着想, 其位置应选在被服务居民能方便到达的地段。每天上班的工作人员, 如能够在其服务区域内有个良好的休息场所, 坐在林中的石凳上, 听着鸟的叫声, 静静地感受大自然, 一天的辛苦、工作的压力也会全然消失。作为新建校区, 没有绿树成荫的林子, 没有宁静公园, 没有设施宜人的自然环境, 但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 如学校后山公园, 其公园里布局有林荫小道、休息凉亭、石凳、石桌等, 不仅方便到达, 而且生态环境好, 是学校老人、小孩以及师生散步、游玩、嬉戏的最佳场所。规划时, 可以在后山方向修建一扇后门和宽广的台阶道, 这样便于老人、孩子安全出入公园。校园林荫带位于校门左右侧, 规划时可以使林荫面积增大, 集合校园环境要素, 修建校园休憩空间, 同时多种高大树木、植被, 其内布置小道、石凳、石桌等小型休憩设施, 培植与校园空间环境协调的树种和花卉, 营造独特的具有大自然的空间环境。

4.3.4 突出生态校园理念

生态校园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遵循人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 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如果将校园比作一个生态系统, 由于有了人的活动的存在, 因此就有一个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它必然与区域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发生联系, 二者必须和谐一致[9]。校园绿化是生态校园的一部分, 校园空间绿化要整合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 但要求人工要素必须适应自然要素, 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再进行人工要素的建造, 同时在空间绿化中, 为了突显一些主题, 有必要改造自然要素以适应人工要素。如赣南师院黄金校区, 地处黄金开发区, 自然环境良好, 校园建造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山、水、植物以及生态格局, 营造适合校园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 把山地、河流等自然要素与校园的严谨氛围有机地融合起来,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校园布局不仅要尊重和保护自然, 把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普遍联系起来, 还要注重校园内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和融合。

4.3.5 合理设计校园绿色空间

校园绿化泛指天然植被以外, 为改善校园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 就广义而言, 校园绿化也可以归入园林景观的范畴。校园绿化的目标是为师生校园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可供学习交流的、可供休憩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10]。应将校园绿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校园绿化要根据环境主题、地形地貌条件, 以及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特点相互配合布置来求得校园环境总体的协调[11]。应用科学学院空间绿化可以仿照江西师大的绿化模式, 校前区、学生生活区、教学楼区、道路两边等有茂密高大的树木, 并结合雕塑、草坪、湖等构建出师大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 设计出轻松惬意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绿化空间。在绿化时, 可以结合应用科学学院校区自身特点, 多种些高大树木并适当结合雕塑。当然, 还要考虑自己的办学特色、校园模式, 发扬自己的风格和特性, 努力做到采众家所长, 又能突出自己的风格, 从而形成特有的校园空间特色。

5 结语

上一篇:髋关节评分下一篇:《通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