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心灵世界

2024-10-18

孔子的心灵世界(精选6篇)

孔子的心灵世界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但毋庸置疑, 因改革而出现的问题俯拾皆是, 甚至有人对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改革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哄而上,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认为新课改是“搞运动”, 是“瞎折腾”;有人认为改革要重视对传统的继承, 不能一味追求“西化”, 不能玩“新鲜”术语。近读《论语》, 拿孔子的“片言只语”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相对照, 令人惊喜的是, 新课程改革绝非西方的舶来品, 它承继、吸纳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 因为在《论语》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诸多吻合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使每一位学生成功

新课程注重人的发展, 提出“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论语·卫灵公》篇里, 子曰:“有教无类。”《正义黄疏》云:“人乃有富贵, 同宜资教, 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 本无类也。”在《论语·述而》篇里,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也。” (凡十五岁以上, 我没有不收教的。) 从孔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 富有如冉有、子贡, 贫穷如颜渊, 显贵如孟懿子, 卑贱如仲弓, 懒惰如宰子……都成了孔子的弟子, 并无贵贱亲疏之别。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 化恶为善。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可是, 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 “有教有类”在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身上根深蒂固, 如对厌学违纪的学生, 缺乏耐心持久的教育, 动不动就停学、劝退甚至开除;对成绩差的学生, 恨不得踢出教室, 因为他们会拉下高考的平均分;对家长有权有势、经常上门“拜访”的学生, 特别关注;对所谓的尖子生悉心呵护, 认真辅导, 甚至有重点班和普通班之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应当借鉴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中的有用成分, 摘掉有色眼镜, 荡涤心中的私心杂念, 以宽阔的胸怀, 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开展反思性教学, 促使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强调专业发展, 进行反思性教学是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个途径。在《论语·学而》篇里,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反省, 自我完善, 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传不习乎?”今天无妨释作:自己所讲授所写作的东西, 认真思索过、研究过或实践过吗?只有自省, 才能避免“谬种流传, 误人子弟”。《论语·季氏》篇里,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康注》:“九者, 盖人事之要, 日用之常, 以此日省, 可谓近思。……为人格中不可少阙者。”

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既有社会性, 又有人文性。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 就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省”“反思”, 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 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 通过反思可以找到问题、拓宽思路、优化教法。反思是内化, 是探索, 是发现, 是再创造。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新课程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在《论语·卫灵公》篇里, 子曰:“当仁, 不让于师。”教师不是圣人, 也不是万能。在“真理”面前, 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 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 或与学生结伴同行, 或与学生席地而坐, 或谈志向抱负, 或述个人情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亲如一家, 孔子对学生平易近人, 坦率真诚, 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陈亢以为孔子对自己的儿子孔鲤可能有私心, 或许暗里传授一些成才的“秘诀”给他。他一问孔鲤才知, 孔子除了叮嘱他好好学习以外并没说什么, 陈亢知道了孔子将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孔子办学主张教学相长, 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 共同讨论。一部《论语》就记载了大量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答的情况 (《论语·季氏》) 。《论语·为政》篇里, 子夏问:“‘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这种讨论中, 学生无拘无束, 毫无压抑, 畅所欲言, 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论语·学而》篇里, 子贡问:“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问:“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由此可见, 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在《论语·先进》篇里, 孔子批评颜回:“回也, 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 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他希望颜回对他的教学多提意见, 以便使师生之间互相促进提高。

孔子还善于从正面肯定学生。据统计, 《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表扬有17处, 批评只有6处, 即使批评学生, 也总是善意的, 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种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协调了师生的关系, 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习充满信心。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论语·先进》最后一篇里, 孔子先创造一个和乐融洽的学习气氛,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然后提出一个“探究性”题目“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学生有所顾虑时, 孔子鼓励说:“何伤也?亦各言其志也。”同时能适时地对学生不同的“结论”予以评价, 对豪气十足、想干大事的子路会心一笑, 对谦逊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不置可否, 对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曾皙由衷赞许。在讨论探究中, 孔子既是老师, 又是导演, 春风化雨, 循循善诱。可以说, 这是一次比较完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论语·述而》篇里,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什么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引导他。这是典型的启发性教学,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鼓励,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五、尊重学生个性, 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论语·阳货》篇里, 子曰:“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在这里, 孔子强调人性的差异, 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提出:“夫子教人, 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近乎完美的体现。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 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说“力不同科, 古之道也” (《八佾》)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 。孔子通过观察和研究学生,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废哉, 人焉瘦哉?” (《为政》)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彦” (《先进》) , 然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和教学。同是问政, 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 子张好高骛远, 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篇》) 孔子要他尽心竭力、脚踏实地;子路心浮气躁, 子曰:“先之, 劳之。”请益, 曰:“无倦。” (《论语·子路》) 孔子要他以身先之、以身劳之;子贡自恃才高,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篇》) 孔子启发他要务本。正因为孔子能不折不扣地实行个性教育, 他才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

六、注重学生学习的引导,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他不只是教给学生必备的知识, 更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孔子要求学生要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之” (《述而》)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直至“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 , 因为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 并陶醉其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他要求学生要增长见识,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为政》) ;学习要谦虚,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公冶长》) ;学习要循序渐进, “无欲速……欲速, 则不达” (《子路》) ;学习要有恒心,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复一篑, 进, 吾往也” (《子罕》) ;学习要重视温习, “学而时习之” (《学而》) , “温故而知新” (《为政》) ;学习要重视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孔子认为, 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终身受益。

孔子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部分与新课程改革有诸多相同之处, 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摘要:孔子的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 他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的精华部分与新课程改革有诸多相同之处, 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核心理念,孔子,《论语》,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论语》大义.河北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孔子的心灵世界 篇2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图书馆好奇于两个美国人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热爱,先后借阅过郝大维、安乐哲著,蒋弋为、李志林译的《孔子哲学思微》(江苏人民出版社9月),安乐哲著,滕复译的《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和郝大维、安乐哲著,施忠连译的《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江苏人民出版社9月)。这三本书就像一块敲门砖,使我有幸徜徉在郝大维和安乐哲的中西比较世界哲学里,并为他们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卓越贡献而深深感动和钦佩。

那时候中国大陆还没有掀起“读经热”、“祭孔热”、“儒教热”,更没有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读孔热”。有关孔子哲学研究著作,我在偌大的浙江图书馆只找到了郝大维、安乐哲著的《孔子哲学思微》这一本,可见那时候我们的学者对孔子还远远不够重视。《孔子哲学思微》一书,英文原名为Thinking ThroughConfucius,1987年在美国首版。这部杰出的著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比较哲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当时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该书在中西思想对话基础上,不仅对孔子哲学作出了新解,更在哲学史的意义上,发孔子思想之微,以孔子的思想,来拓展对思想的理解。故而既展开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的中西圣哲恳谈,又穿梭在中西两种文化空间进行文化比较研究。其所涉及的课题和方面,既多且广。

美国哲学家郝大维、安乐哲的名字,就是当年阅读《孔子哲学思微》后,进入了我的心灵深处。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竟能在北大课堂里见到安乐哲教授。这真是一种缘分。事情是这样,去年我女儿选修了一门外国教授的课,当我后来听说那个外国教授是夏威夷大学来的,便产生了兴趣。因为我在夏威夷大学东亚系做过访问学者,待过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我问女儿道:“你老师叫什么名字?”她说:“安乐哲。”我说:“安乐哲这名字很熟悉,他是研究孔子的吧?”女儿说:“是呀,他是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你怎么知道?”

我知道女儿的老师安乐哲,就是“孔子哲学思微》的作者后,心里便想着去北京看望他。那时正是12月初,我刚从德国莱比锡回来不久。8月完成的《陈思和评传》,也以最快的速度在1 1月的《芳草》杂志上发表了出来。而此时,我与女儿也有近半年没有见面了,自费去北京就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于是,我从女儿这里要来安乐哲教授的邮箱,给他发了一封请求见面的信。他很快给我回了信。但我并没有告诉他我曾经读过他的著作,我怕我浅显的理解不甚到位。

我们约好月19日晚上,他课后见面。我一直在等待那个时光,以致于这天黄昏时分,Ⅸ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先生来北大看我,我们一起在“师生缘”进晚餐时,我生怕误了时间,不时地偷偷看表。其实时间很从容,饭后我送高兴先生出北大东门,才晚上七点零几分。这时离安教授下课,还有一个多小时呢!我突然想如此好机会,何不去听听安教授的课?于是在女儿解芳的引领下,我走进了安乐哲教授的课堂。

安乐哲教授个子很高,长得很帅,虽然年近花甲,却目光炯炯,精神抖擞,给人以年轻人般朝气蓬勃的感觉。12月寒冷的天气,他穿着紫色衬衣,红光满面地上课,让穿着羽绒服的我如沐春风。我坐在圆形的课堂里,英语语境氛围很快笼罩着我,让我仿佛回到了夏威夷大学的课堂上,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这堂课,安乐哲教授讲授《论语》。同学们手头都有一本绿色封面的英语《论语》打印稿。安乐哲教授举止潇洒,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英语语调,在讲台上显得很有风采和魅力。尤其在他微微的笑容里,折射出一种哲人的亲切和深邃之光。他不时地把阅读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以直观、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一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说,也是具体而微。同学们经他指点,似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课堂的气氛是轻松、快乐的。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都妙趣横生,时不时会引来一片欢乐的笑声。然而,安乐哲教授很严格。每堂课前,学生都必须完成一篇。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课后仍然有不少同学围着安乐哲教授探讨一些哲学问题。而我却沉浸在安乐哲教授幽默风趣、别具一格的课堂风格里,体味着美好的感觉。同学们散去一些后,我走上前去与安乐哲教授打招呼。自然,他老早就发现我坐在课堂里了。我们就在教室里聊天,身边围着的同学又多了起来。那些同学与安教授真是依依不合呢!这让我亲眼目睹安乐哲教授对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那么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

我捧上我的拙著《到莫干山看老别墅》和《陈思和评传》赠给安乐哲教授,而他亦赠我一部他与郝大维合著,何金俐译的《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8月)。我捧着这部设计大气而厚重的书,心里想这就是九十年代末我阅读过的《孔子哲学思微》的另一个版本吧!

与安乐哲教授聊天,是非常快乐的。他虽然是当代中西比较哲学界响当当的领军人物,亦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西方思想界中国哲学研究权威、西方汉学权威和全球比较哲学研究的巨擘,但你丝毫不会因为他有那么多头衔,而惶恐胆怯。因为他是那么地亲切和平易近人。他浑身散发出来的哲人气息和中国古典情怀,使你不得不对他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要真正走近他,深入到他的哲学世界中去并不容易。他的世界,就像一片哲学的海洋。在那片海洋里,他与郝大维关于中国哲学合著的三部曲:《孔子哲学思微》(Thinkingthrough Confucius)、《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the Han)、《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AnticipatingChina:Thinking through the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Western Culture),最为著名。

时光就像流水一样。短暂的见面、听课、聊天,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丰富愉快的晚上。告别时,我们在课堂里合影留念,那感觉就像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回到北大48楼招待所后,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通过孔子而思》书中附录的对话。安乐哲在与译者何金俐的对话中说:“如果你一直往前走,你最终就会很自然地到达某个地方。我的秘密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不要不停地换马。我是始终骑着一匹马走路的。”这是作者几十年的经验之谈。我想无论什么行业的人,只要思索都能从中受到启发。接着安乐哲又说:“我是一个过程性思维的坚决维护者。过程性思维是没有国界的。怀特海是过程性思维,杜威是过程性思维,孔子是过程性思维,《道德经》也是过程性思维。……因此,让中国哲学与美国实用主义进行某种程度的结合,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筹划中国哲学获得更好传播机遇的可能性。”美国哲学传统与中国儒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安乐哲觉得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巨大的价值,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可以将其介绍到西方,从而提升西方文化。事实上这项传播工作,安乐哲已经做了几十年。他早年翻译的中国哲学经典有:《论语》《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淮南子》《道德经》《中庸》等。其对中国哲学独特的理解和翻译方法,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从而使中国经典哲学的深刻含义,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

回到杭州,我从书橱里找出《期望中国》和《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加上安教授馈赠的《通过孔子而思》,我就有了他和郝大维合著的这三部著作。于是我在写小说的空隙,开始重温和阅读。也许与安乐哲教授见过面了,我在字里行间能更加正确地呼吸到作者的精神气味。当然我不是搞哲学研究的,但我非常喜欢哲学。我知道安乐哲是伦敦大学的博士,他带有英国中国思想史专家葛瑞汉一派强调语言特性的风格;而已故的郝大维是耶鲁和芝加哥训练出来的哲学家,熟悉分析传统和当代哲学。他们优势互补,保证了比较哲学研究和孔子概念讨论的严谨。在《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他们提出了三个预设——即“内在论的宇宙”、概念的两极性和以“传统”作为阐释问题的背景。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不依赖严格的超越性原则,没有神与世界、存在与非存在、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本质与现象等方面的二元对立。孔子倾向于把问题放在语境和传统的背景中,以相互依存的两极性概念来进行说明和表达。

在书中作者强调道:“我们面临的是最耐人寻味的两难处境:该书的写作源于认识到盎格鲁一一欧洲文化急需孔子思想所体现的这种赋值性哲学。另外,孔子思想确然有助于鼓舞西方哲学家创造新的思维模式。”因此我想该书思考的问题,是作者面对各种问题之一。作者努力从西方文化背景中,找出一些问题,然后尝试以孔子思想作为一种手段,阐明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而该书实际上还包含两个方面:一、力图证明孔子对西方哲学反思重构的价值。二、进一步探求对孔子思想作出新的阐释。其次,同样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一个以孔子为媒介的思想演练。正如美国儒学家南乐山在英文版编者前言中对该书评价道:“谁都不能忽视,它对我们人类经验世界所具有的如此锐敏的关注。”

我非常喜欢Thi n ki n g Through confucius这部结构复杂精妙、思考深邃的书。它跳出了中西哲学的地域框架,真正以一种汇通东西方的独特眼光研究比较哲学。而无论我早年阅读的《孔子哲学思微》,抑或是今日阅读的《通过孔子而思》,这两个中译版本都让我在作者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下,寻求能开启我在创作上产生新思维的东西。

《期望中国:中西哲学文化比较》,是我的朋友学林出版社曹坚平先生责编的书。205月出版时,曹先生就赠我一本。然而该书对我而言读起来比较吃力,有些地方一知半解,但我还是断断续续地把它弄懂读完了。该书对哲学思维,提出了新的圆形与方形框架理论,并且分别介绍了“从混沌到宇宙”、“静止和永恒”、“从静观到理论”、“人性和上帝的意象”、“理性精神的执著”、“中国与第一问题框架”等内容。作者认为,中西哲学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明白中西哲学在基本“前提预设”方面的差异。他们提出两种思维模式:即第一问题框架思维和第二问题框架思维。第一问题框架思维,即因果思维,它是西方哲学的“前提预设”;而第二问题框架思维,即类比的、关联的思维,它是中国哲学的“前提预设”。当然安乐哲和郝大维的“思维”,不仅是知识论意义上的,它有更为宽广的内容。也就是说,在他们视野中的“思维”,与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语义学甚至政治社会洞见,紧密相关。

郝大维、安乐哲的第三部重要著作《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也是我九十年代末读过的书。这次重温,我对“西方思想中的自我问题框架”和“超越性与内在性:文化的关键”等篇章,仍然颇有兴趣。书中围绕自我、真理和超越这三个核心问题,逐个透彻分析中西双方的不同认识,展示各自的价值和不足,及其在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不同后果。作者在两个不同的传统中,既以中国传统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的基本假定,又借西学的精深素养对中国文化进行犀利的分析,并将中西哲学的区别,归结为三个范畴:自我、真理、超越。

读完郝大维、安乐哲著的以上三部书,前些日子我又去图书馆借来了郝大维、安乐哲著,何刚强、刘冬译的《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江苏人民出版社,5月)。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给人以思考的书。它赋予历史人物以哲学风度,赋予哲学问题以跨文化解读,赋予中国问题以中西融会式的智慧阐释;而行云流水般的叙述语言,仿佛太极云手般翩翩起舞。当然全书最关键的是,它挑战了以往有关中国与西方之关系的思考,更具体入微地从杜威的“individuahty”和孔子的“仁”,这两个概念加以分析,指出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即:人不是先天完整的人物,而是参加丰富的社群生活关系而成的“仁物”;人因沟通而成其为人。

中国古代是一个集权专制的时代,没有民主气息。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该书中,美国的杜威十分推重孔子的民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曾经是有民主的,但后来渐渐衰退了。所以作者进一步阐释道:“杜威的实用主义无疑是民主的,让人惊讶的是儒家思想中,也包含着与杜威的民主有着惊人相似的民主思想。”然而作者又不无忧虑地认为,中国在当前的民主化进程中,不应该抛弃自己的传统把洋人的民主包上一块布拿到中国来。换言之,不向美国式的自由民主转型,中国才有增进人权和自由的希望。

《先贤的民主》给了我许多思考,这使我有信心面对未来世界的文化冲击。正如安乐哲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重要地位将更加凸显。孔子的学说正在走向全世界,从中国的哲学变为世界的哲学。这就像当人们提到贝多芬的时候,他们所想到的不是德国音乐,而是音乐。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转折期,孔子的哲学正在像康德、休谟和其他一些著名哲学家的学说一样,成为世界的哲学。”

孔子的心灵世界 篇3

中国国家汉学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表示,目前中国已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世界著名大学中有44所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墨尔本大学、莫斯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50多个机构目前已经提出申请设立孔子学院。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经济学人》等许多国际知名媒体都曾撰文报导,孔子学院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

孔子学院,这个以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益机构,把汉语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在走向世界的孔子学院,犹如一朵芬芳的茉莉花,引发全球的关注。

在中国北京的孔子学院总部是全球孔子学院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孔子学院规章、规划和评估标准,审批各地孔子学院的设置及项目实施方案和预决算。孔子学院总部将加强与各孔子学院的合作与联系,并通过孔子学院为各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士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计划通过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动网络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等方式,推动全球汉语学习和汉学研究,使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

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歌德学院,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先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毫无争议的,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都认可。儒教的英文单词直译就是“孔子主义”,是用孔子的英文名称命名的。而且,这对于推广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也有好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他主张“和谐”、“和睦”、“和平”,强调“和合之境”、“和而不合”。其实,这就是我国外交所奉行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基础。

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举行了挂牌仪式。2005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同意建马里兰孔子学院。同月,在瑞典首都建立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一事也达成协议。仅隔一天,东非国家肯尼亚也同意在内罗毕大学设置孔子学院。紧跟其后的还有乌兹别克斯坦、英国、泰国……即使如此,以在世界推广汉语为宗旨建立孔子学院的举措似乎还有点“赶不上”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在美国,汉语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国语种。目前,美国已开办孔子学院(课堂)57所,是举办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而美国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已超过4000所,学习汉语的学生超过14万人。在法国有百所大学设有中文课,在韩国也有百所大学有中文系或中国语系。

2006年4月29日,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师生。学生们高举“学好汉语,架设肯中友好之桥”的横幅,演唱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胡锦涛和师生们一起合唱,称赞他们唱得好、唱得有中国味,并说,内罗毕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家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命名的汉语教学机构。内罗毕孔子学院的设立,是中国同肯尼亚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增进肯尼亚人民特别是肯尼亚青年朋友们对中国和中华文明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中肯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全球各地建立孔子学院之所以能在起步阶段较为顺利,原因有多个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它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在促进各国可持续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以及解除贫困、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强大,这些都成为“汉语热”不断高涨的助推力,也是孔子学院计划得以顺利开展的助推力。当然,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强化和有力推广,势必带来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这也是应有之义。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4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 应该说每一个班在毕业时都获得了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因为所带的班级学生的素质特别好, 主要是因为班集体的凝聚力强, 学生认同自己的班级, 以身在这个班级而自豪。全体同学能做到心往一处想, 劲儿往一处使, 拧成一股绳, 为班集体争光。

那么, 这个班集体的凝聚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师生间真挚的情感交流, 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 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来自于相处久了以后师生间的一种默契。

大家知道,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期望角色, 都愿意自己成为老师喜欢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一句话, 一件事,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都很敏感, 都会做不同的情感反映。老师喜欢学生, 尊重学生, 学生会由于被爱而心情愉快, 产生学习的动力;反之, 学生会敬而远之, 不敢表现自己甚至会因压抑而落后。

我们班有个女同学, 各科成绩都很差, 平时沉默寡言,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从她的几次谈话中了解到, 她认为自己特别笨, 智力不如人, 老师、同学看不起她, 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 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 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 我提出与她交朋友, 给她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 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 我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 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 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 还在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经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因势利导, 使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帮助她, 沐浴在老师“爱的温暖”之中;从而恢复了自尊心, 对老师的“戒心”变为“贴心”, 从“疏远”变为“亲近”,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还有这样一个同学, 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管教, 从小养成说谎和偷钱的坏行为, 常常受到斥责和打骂, 在班上也受到同学的讥笑、歧视而抬不起头, 但他却曾主动打扫教室。抓住这种情况, 我先对他进行耐心的谈话, 既肯定他的优点, 又指出存在的缺点;用《狼来了》的故事对他进行启发诱导, 让他懂得从小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孩子, 长大才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鼓励他勇于改正缺点, 发扬优点, 争取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再同家长统一要求, 配合教育, 还安排班干部对他关心帮助。最后这个同学既明白了道理, 又深深感到老师、父母和同学对他真挚善意的关心、爱护, 从此痛改前非, 纠正了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班上更加热心地为集体做好事, 期末被评为班里“学雷锋, 做好事”的积极分子, 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走上了进步的道路。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5

一、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学生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只有真实而准确地了解学生, 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教师要理解学生, 就要放下主观的态度和认识, 设身处地去感受来访学生的内心体验, 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 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感受学生的处境心情并表示关切和支持, 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 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 强调正面的优点,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 主动以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二、注重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1. 尊重并信任学生。

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且脆弱的, 学生常常透过老师的反应去了解自己, 老师的每一句话对于学生都可能影响重大, 而一旦造成不好的影响, 可能花上十倍二十倍的心血和时间都难以挽回, 所以,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 不要忘记善待学生, 尊重学生, 学生必然也会用尊重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老师。

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 它是班主任用行为表达出来一种人本理念和态度。只有高度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权利, 对学生的问题甚至错误表示关心和接纳, 才能使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 消除其自我防卫, 从而能畅所欲言, 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2. 把自己当作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转换角度, 换位思考, 也就是用学生的心情去感受, 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我们不但要有能力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和那些感受的意义, 同时还要将这种对感受的理解和体会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因此, 学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这样有助于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 使我们了解学生更多的情况, 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此外, 还可以和学生进行笔谈, 一般采用二种方式:一是详尽批阅周记, 作朋友式的交谈。二是不定期地给学生送上心灵相通赠言。作心与心的交流, 让学生体会深刻而丰富的心理内涵和做人之道。通过谈心, 学生的心灵向老师敞开了, 学生的有些隐性问题, 也会向老师述说。

三、讲究艺术

俗话说:“疏能通导成行。”作为心理、生理正在发育的青少年, 他的行为有很大的变化, 常有不确定性和反复性, 其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间还有一段距离,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去疏通、导行。我们应该意识到, 知道“说什么”与学会“怎么说”相比, 后者才是更不容易的, 更应讲究艺术。

1. 恰当地表达真诚。

真诚的作用或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 真诚能导致信任和喜爱。这一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中的情形是一样的。教师以坦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会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 可以交心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以心换心才是最合理的,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有自己先谈出心里话, 才能让别人也谈心里话。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 推心置腹的交谈, 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情况, 也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批评和忠告;否则, 即使是再正确不过的道理, 没有感情相通和彼此信任的基础, 学生也不容易听进去。因此, 谈心中班主任语言的诚恳、态度的亲切, 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是使谈话成功的先决条件。第二, 班主任的真诚具有榜样作用。老师的真诚使学生的任何企图掩饰、隐藏、回避的反应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人们似乎都接受这样一条处事原则:人以诚待我, 我亦应以诚待人。

真诚与其说是一种沟通技术或方法, 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态度。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教育学生, 则需要真诚的恰当表达。恰当地表达真诚, 不仅是一种技术, 更是一种艺术。

2. 询问和倾听。

一些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 更多的是谈话, 而不注重交流。表现在交谈过程中没有耐心、也没有意愿去倾听学生的想法, 即便“听”了, 也是在冷漠地听, 批判地听, 更多的时候是没等学生说完, 就劈头盖脸的批评责备, 表达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情。即使学生表达了希望交流的愿望, 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往往被教师的随意插话和主观评判所打断。这样, 谈心的效果自然会打上大大的折扣。

教师要分析这位同学为什么不听话, 也有可能他心里存在什么障碍, 我们应当观察他会听什么话, 先选择他喜欢听的话, 譬如他有什么地方进步了, 然后再找出他存在的错误的话题。平时要多找这样的同学去沟通, 表扬他平时的点点滴滴的进步, 有什么爱好, 和他多沟通, 让他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 他也有可能听你的话。

3. 感化与引导。

谈心时注意倾听, 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开放自己、说出心里话十分重要, 但仅靠这一方面是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通过倾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之后, 我们也对具体的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 下一步就需要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积极感化和引导学生并促其成熟。一般我们都应和学生共同探讨, 少告诉家长, 不对外宣扬, 尽力和平解决。给予关注, 给予重视, 多方引导, 以心交心的感化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途径。

走进心灵世界 给孩子求学的自信 篇6

上课的前几天, 笔者发现一位男孩子, 每次提问他, 他都低下头, 满脸通红地说:“老师, 我很笨, 不会做。”每次的家庭作业, 他都是拿同班同学的作业来抄。问他为什么不问同学或者老师, 他说:“我很笨, 老学不会, 以前我的作业都是抄的。”听后, 我一阵愕然, 便找了班级的几个同学聊天, 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和以前的学习情况。谈话中, 我发现他其实很爱学习的, 只是人比较自卑胆小, 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 基础知识薄弱。人的自信一半来自自己, 一半来自别人。一个人如果从来就不欣赏自己, 他不会拥有自信;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被欣赏, 他就不会获得自信。当学生被老师家长圈满“不是”, 甚至被涂得漆黑一片的时候, 他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变得黯然无光。人一旦迷失了自我, 便会自卑自馁, 自暴自弃。于是, 放学后, 我特地把他找过来, 笑着说:“老师出几道题, 会做的你先做, 不懂的老师教你。”那个学生一听急了, 头摇得像拨浪鼓, 口里老说:“老师, 我真的不会。”我拉着他的手说:“老师相信你会做, 即使不会, 老师也有信心教会你, 难道你不相信老师吗?”他停下摇头望着我, 说:“不!老师, 我相信你。”我用手轻轻地击了他的手掌, 说“:让我们一起努力!”我出了几道适合他水平做的题目, 他忽地坐下, 集中精力地做题, 不一会儿就做好了。我拍手夸他做得真快, 批改完他所做的题, 发现他竟没有一道错题, 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了个大大的“优”字, 还画了个大拇指。迎着我赞许的目光, 他竟有些害羞地抿嘴笑着, 眼眸里闪着几点亮光。这一刻, 我的心也震撼了, 最美的是他那一笑。

许多学生学习困难的特点,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即“智力正常, 学习成绩异常”。他们之所以成绩低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反复失败, 导致内在动力的丧失。 (2) 应试教育模式, 使教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或重视考试分数的倾向, 客观上导致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针对上述原因, 结合这几年的工作实践, 笔者谈谈几点心得。

一、转变观念, 树立自信

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 但他们同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只是这种愿望和需要被扭曲了, 被压抑了。面对学习困难学生, 教师应确立的教育观念是:所有的学生, 在有利的教学条件下, 都能完成课程规定的任务, 教师要有积极的期望, 要相信他们具有学好的能力, 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切实要求, 用自己的教育信念去促进学生的进步。即使他们有反复, 我们也不能灰心, 仍一如既往地耐心说服教育, 必定能促使其取得进步。

就学生而言, 要变“我学不好”为“我经过努力, 一定能学好”。教师要以攻心为上, 通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转化的信心, 保证其能知难而上, 不断进步。

二、享受成功的“高峰体验”, 让学生走出反复失败的怪圈

“高峰体验”是一种高强度的情感体验, 它能使一个失望者重新看到自己身上潜在的能量。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制订一个个切实的短期目标, 使其跳起来摘到桃子, 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其在不断享受成功的“高峰体验”中, 增强学习的信心, 形成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 努力成才。

三、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些学生智力正常, 却屡试屡败?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 予以科学的方法指导, 从而使其学之得法, 学有所得, 不断进步。

四、建立帮扶对子, 共谱友爱之曲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助。”这是说学习要共同进步的问题。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几”的帮扶对子,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获得其他学生帮助, 在前进过程中亦有比较, 从而使其保持高涨的热情, 刺激其学习的动力, 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原因, 寻求解决的对策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经教育后能全力以赴于学习, 但仍然不能提高成绩, 这时, 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极其重要的, 要使学生学会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原因之外, 还要分析影响其学习成绩的还有哪些因素, 这些因素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 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以提高其克服困难的勇气, 不断取得成功。

上一篇:数学学业成就下一篇:光纤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