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精选5篇)
孔子的智慧 篇1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生态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 课堂又开始了理性的回归.那么, 怎样的课算是生态课?课堂上如何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如何让学生产生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操作, 使课堂呈现更加明晰的生态现象?带着这些疑问, 我认真参加了“苏派名师”听课观摩活动.陈静校长执教的《孔子游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课堂上彰显着浓浓的语文味, 处处闪现着用智慧激发智慧、用生成引发生成的睿智和教学互动中生态的课堂样态.
一、简单中有效生成, 激发智慧
课如何上得精彩, 简单不失为一种策略.语文课堂的简单不是简单的减法算式, 而是课堂应有的一种弹性, 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解放, 更是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释放.简单应该追求有效, 达成一种低碳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简化是为了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情境,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案例】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投影成语:
桃红柳绿绿草如茵
司空见惯意味深长
情不自禁手舞足蹈
教师说明:课文中有许多成语, 来读一读 (指读, 齐读,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 选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分析】看似简单的六个成语, 实则是教师有意为之.这六个成语分别是泗水河畔赏景、论水、言志的关键性词语.这样的设计, 显得简洁而有效, 以此来作为上课伊始的环节,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 又为新课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梳理.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教者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空间的努力, 让学生比较自然地融进课堂.
二、阅读中预约生成, 彰显智慧
每一篇课文, 都有着具体而实在的教学目标, 有了教学目标, 教学的指向性就十分明晰.选择恰当的教学生长点,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 促进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生成更加有效.
【案例】
师:孔子仅仅是去游春吗?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就要回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那么泗水河边定然也有孔子的智慧.
要求:浏览课文, 看看从哪些自然段找到了孔子的智慧.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 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
板书:论水.
师:孔子说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根据回答板书:君子)
师:什么叫君子呢?
师: (根据学生回答后补充) 君子在《论语》里既指做高官的人, 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那课文里指———
师:孔子说水, 分别说到了哪四个品质? (根据回答点击: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孔子说的品质值得品一品, 请选择一句话好好默读, 如果读了想到了某个成语或某些想法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分析】
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构建的层次.因此, 阅读应该是有层次的阅读.“浏览课文, 看看从哪些自然段找到了孔子的智慧.”教师让学生在浏览中再读课文, 与文本有一个表层的接触;在学生的回答中教者简单一引, “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 这样就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论水部分.这一部分的整个环节从浏览初读全文、定点阅读论水、整体把握品质, 流程简洁, 扎实有效.对于水的品质的理解, 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一点, 准确寻找到文字语言与自己思想共鸣的阅读切入点, 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果读了想到了某个成语或联想到了某些画面, 某些想法, 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这样, 教者很好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导学者”的角色.
三、对话中捕捉生成, 碰撞智慧
语文课堂的呈现应该回归到教学本真,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在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交流,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倾听、相互沟通、相互渗透, 真正进入文本, 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在课堂上开放对话的空间, 把话语权放还给学生, 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氛围。通过对话, 灵动地捕捉学生的思想闪光点, 进行智慧碰撞, 生态对话.
【案例】
(交流) 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
……
生1:这让我联想到了“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体会到水奔流的气势.
生2:它有追求的梦想.
师:什么梦想?
生: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师:你很有智慧, 古时候有大学问的人叫他“子”, (问学生名字) , 那你叫陶子 (学生都笑了) .
师:孔子还说过一句话, (板书:子曰:君子怀德.) 君子追求的是无私奉献的美德.
师:为什么孔子要把君子与水联系起来呢?
师:如果没有水的哺育, 泗水河边的景色就不会这么美.引读泗水美景:没有水就没有———, 水使我们的这个世界奔流不息, 所以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啊.
【分析】
课堂要展示生命的原生态.我们的语文课堂, 更应该是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情智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 更是知识获取途径中学生主体的参与, 是一种价值引领的主动建构和情感态度的多元碰撞, 实现的是圆融或发散.课堂上, 教者要不断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意识和广度, 通过追问, 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向文字更深处引领.教者应以学生的学习为起点, 在学生知识的“短板”与文本所呈现的内涵之间架构平衡关系, 或运用幽默激励, 或运用评价语催生, 或机智地追问, 使得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 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力.
对于生态课堂的追求与追问是无止境的.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 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效率, 落实课堂效果, 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 是生态课堂教学的追求之路.这堂课呈现出对文本研读的开放式架构, 教师用智慧引领着学生的智慧, 在碰撞中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用生成引发生成, 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形成课堂上新的教学资源, 展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成长的美丽瞬间, 学生享受到的是成长的快乐.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汲取与揣摩, 不断总结与反思, 创造性地借鉴, 用自己的智慧放飞教学生态的精彩, 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生态与有效.
孔子的智慧 篇2
2) 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孔子
3)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
4) 孔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
5)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
6)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孔子
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8)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9)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10)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1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
12) 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孔子
1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1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孔子的人生智慧报告会 篇3
吉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顾问、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孔子协会名誉会长赵家治在“吉林省孔子学会2012年年会暨‘孔子的人生智慧’报告会”上深有感触的发表演讲。
2013年1月13日上午九时,吉林省孔子学会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吉林省孔子学会2012年年会暨‘孔子的人生智慧’报告会”。报告会由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杨庭玉主持。原吉林省委副书记谷长春、原吉林省政协副主席赵家治、原吉林省人大常委、原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弓克出席会议。吉林省孔子学会近百名会员参加了会议。赵家治主席作了题为“孔子的人生智慧”的专题报告,报告深刻、精彩,使全体会员领悟了孔子的“人生观”和“和为贵、贵在和,仁者爱人”的真谛。会上,全体会员向至圣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刘波涛先生还激昂深情地演唱了吉林省孔子学会的会歌《明曲》,使全体与会人员无比振奋、感慨万千!
年会还进行了“吉林省孔子学会‘美丽中国’书画笔会”。书画笔会由吉林省孔子学会副秘书长刘高峰主持.书画笔会上,上海悬笔书画院院长、中国悬笔第一人、吉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穆治钢先生和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李也、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刘德生、吉林省民盟书画院理事韩雨峰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冯永庆、民盟吉林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魏宏声激情满怀,现场泼墨挥毫,浓浓的书画意境,使与会者领略了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风采和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宴之美。
《吉林日报》、《新文化报》、《中华儿女》、《天下吉商》、《长春商报》、《香港商报》等媒体特别参与。本次年会还得到了吉林省周易学会、吉林省孟氏宗亲会、吉林市孔子学会、乾元酒店集团、修正药业集团、上海东晨集团、富甲八方酒业、吉林省盈瑞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真情支持。
孔子的智慧 篇4
一、天地人之道
诞生于2500多年以前的《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编纂起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揖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人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并没有太深的逻辑性,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天何言哉?”意思为苍天在上,它不说话,不是也照样春夏秋冬,照样风调雨顺吗?孔子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他的弟子。孔子一生,弟子三千,成就七十二贤。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把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却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的言论。
《论语》传递了一种态度。在《论语》中人们发现,孔子教育学生、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声色俱厉,而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与人商榷的。这样的态度不代表孔子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孔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一群人。神和圣是相对的,神接近天空,而圣更接近土地。孔圣人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这样的人是从人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说起开辟造世的故事,中国神话中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但开天辟地的过程并不像西方神话那样是一个突变,而是遵循中国人的叙事感情,是一个从容、缓和而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然而开天辟地之后,故事远没有结束,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六个字同样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理念,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有一种理想主义,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只有天空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而只有土地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开天辟地后来的故事里,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认为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和天地是一样的,这就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孔子教学的态度。
中国人都知道天人合一,就是说人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予的力量,指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国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是人对生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使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这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们能够获得孔子那样的心胸。
孔子是一个讲究信念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政,问从政需要什么。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必须有强大的兵力作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让孔子去掉一条。子曰:“去兵。”子贡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让孔子再去一条。子曰:“去食。”然后孔子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就是孔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今天的社会,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困惑,往往来自于选择。回首2500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物质生活的匮乏与令人很难相提并论。孔子评价过一个学生,就是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看着其他人“人不堪其忧”,更加赞赏颜回乐观的态度。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人却越来越不满,总会有些人让你感到心里不平衡。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无限阔大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孔子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找到内在的安宁。
儒家思想一脉传承下来,历史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文人。东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田园诗派”,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不谄,福而不骄,如何?”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是他不诌媚;一个人很富贵,但是他不骄傲,怎么样?子曰:“未若贫而乐,福而好礼者也。”最高的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内心仍有一种欢乐。其实,这说的就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
孔子和学生的交流中,经常被问到很多苛刻的问题。子贡曾经“刁难”孔子说:“有一言而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为你只告诉我一个字,就能让我一辈子遵守它。子曰:“岂恕乎!”随后,孔子还为“恕”字加了8个字的解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有时候几个字,就受用终身。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为老师这一辈子,真正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但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却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
仁恕为核心,这是孔子儒家理论最精髓的东西,出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问过孔子:老师,什么叫仁?子曰:“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想想又问:什么叫智?子曰:“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进而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为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也要想着去帮助离你最近、需要你帮助的人。
有一则小寓言,讲的是有一个国王,每天都在思考三个最终极的哲学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的?有一天国王微服私访,走到很偏远的一个地方,投宿到了一个陌生的老汉家。半夜里,国王忽然被一阵喧哗声吵醒了,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说,后面有人追我。老汉就把这个人藏了起来,追兵赶到后问老汉有没有看到什么人,老汉矢口否认。看到这个情景,国王吓得不敢睡觉。第二天,国王惴惴不安地问老汉说,你为什么收留那个人?你就那么放他走了?你怎么不问他是谁?老汉淡淡地对国王说,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国王恍然大悟,三个终极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
二、心灵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人人都有遗憾。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曾经感叹自己是家中独子,没有兄弟姐妹。子夏劝说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为与人共事的时候要恭而有礼,内心保持一种尊重,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尽管这段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它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化解遗憾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要求一个人在心中不要把现实中很多的阴影看得过重,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过于在乎得失的人,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被斥责为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谁的生命没有遗憾,但是如果能够用一种内心的富足和饱满,能够用一种内心鲜活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那就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就是这样的境界。所以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遗憾,不惜助外在特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这就是《论语》里所倡导的人生观。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率性勇敢,但他的勇敢又缺点内涵。一天,子路找到老师问:“君子尚勇乎?”意思为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为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是君子的勇敢是有制约的,是有前提的,前提只有一个字,就是“义”。一个君子只要有了这个“义”字当先的勇敢,他才是一种仁义之勇,如果没有“义”字的话,他会以勇烦乱。也就是说没有道德的约束勇敢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灾害。
道义是什么,君子之勇真正崇尚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内心的制约。《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问,这就是约制。人生有遗憾,人的行为也有遗憾,但是做错了以后如果自己去纠正的话,就是一种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敢,这种勇敢就是君子之勇。关于君子之勇,苏轼在《留侯论》中曾经有这样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刀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他解释了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是何等境界,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的胸怀。韩信受胯下之辱,却可以为刘邦决胜千里之外,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这就是一种力量。所以苏轼在论述这种勇敢时,认为真正的大勇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泰山崩于前而不乱,卒然临之不要惊恐,能够每临大事有静气,无故加之而不怒。内心有美好的东西,看到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宋代的笔记小文中记载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叫佛印,俩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常受苏东坡欺负。苏东坡伶牙俐齿,有时候占了便宜后很高兴,回家与苏小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我俩打坐参禅,我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老老实实说,我看你像尊佛。我大笑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我看你像坨牛粪。苏东坡说完之后,苏小妹冷笑说,参禅的人最讲究什么,见心见性,就是你心中有言中就有。佛印说你像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你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看见了什么。而这种看见,是一种由德、由仁而生发出来的勇气。这样的一种心态,在《论语》中被表述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是孔子习惯的一种句式,把君子和小人的表现参照,意思为一个人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一个人表现出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是不可有傲气,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以比武为例,什么样的武功致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从容、笃定,是一种气势。所以武功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武功无非是一种技巧,而武功这样的东西,包括知识,所有这些东西的得到都是可以由自己的一种真诚去感悟的,都可以划入生命。如果你的心很敞亮,你有一种仁厚,有一种坦率,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包括称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会告诉你其中的道理,所以孔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聪明的人不会错过可教之人,但是也不会对牛弹琴。也就是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当自己是以一种敞亮的心怀面对世界时,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教育你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来弥补你的种种遗憾的,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孔子修身养性的智慧 篇5
他对老师具备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亲和力感到不解。
于是,他就请教师兄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国一地,一定能够获知其国其地的政治民情。他是刻意求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知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先生是以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让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