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2024-11-05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3篇)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1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孔子是“至圣先师”,一生学不厌而教不倦,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目标。孔子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做为两千年来伟大的至圣先师,我们要学习孔子的智慧:一是真诚,二是学和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是两次面临生命危险也没有停下脚步。孔子其实从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重言教更重身教。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智慧中学到什么呢?书中值得我学习的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那些呢?”我们知道,孔子之所以能成为最大的教育家,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学不厌,教不倦”。后儒思、孟一派学者在所著《学记》中,提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是从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发展而来的。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要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为人师表。如果不学习,不注重修养的提升,就会停滞不前,从而失去做教师的资格。

事实上,二期课改的精神也是倡导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事实上是同一件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面。通过阅读孔子的智慧,我想,我将汲取古老的教学智慧,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信在将来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多成绩。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2

一、简单中有效生成, 激发智慧

课如何上得精彩, 简单不失为一种策略.语文课堂的简单不是简单的减法算式, 而是课堂应有的一种弹性, 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解放, 更是对学生主体学习的一种释放.简单应该追求有效, 达成一种低碳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的简化是为了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的情境,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案例】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投影成语:

桃红柳绿绿草如茵

司空见惯意味深长

情不自禁手舞足蹈

教师说明:课文中有许多成语, 来读一读 (指读, 齐读, 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 选一个或几个来说一说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分析】看似简单的六个成语, 实则是教师有意为之.这六个成语分别是泗水河畔赏景、论水、言志的关键性词语.这样的设计, 显得简洁而有效, 以此来作为上课伊始的环节,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 又为新课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梳理.一个小小的环节体现了教者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空间的努力, 让学生比较自然地融进课堂.

二、阅读中预约生成, 彰显智慧

每一篇课文, 都有着具体而实在的教学目标, 有了教学目标, 教学的指向性就十分明晰.选择恰当的教学生长点, 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 促进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生成更加有效.

【案例】

师:孔子仅仅是去游春吗?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 就要回首2500年前孔子的智慧.那么泗水河边定然也有孔子的智慧.

要求:浏览课文, 看看从哪些自然段找到了孔子的智慧.

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 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

板书:论水.

师:孔子说的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根据回答板书:君子)

师:什么叫君子呢?

师: (根据学生回答后补充) 君子在《论语》里既指做高官的人, 也指品德高尚的人, 那课文里指———

师:孔子说水, 分别说到了哪四个品质? (根据回答点击: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孔子说的品质值得品一品, 请选择一句话好好默读, 如果读了想到了某个成语或某些想法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分析】

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知识构建的层次.因此, 阅读应该是有层次的阅读.“浏览课文, 看看从哪些自然段找到了孔子的智慧.”教师让学生在浏览中再读课文, 与文本有一个表层的接触;在学生的回答中教者简单一引, “关注到了第八自然段”, 这样就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论水部分.这一部分的整个环节从浏览初读全文、定点阅读论水、整体把握品质, 流程简洁, 扎实有效.对于水的品质的理解, 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一点, 准确寻找到文字语言与自己思想共鸣的阅读切入点, 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如果读了想到了某个成语或联想到了某些画面, 某些想法, 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这样, 教者很好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导学者”的角色.

三、对话中捕捉生成, 碰撞智慧

语文课堂的呈现应该回归到教学本真,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是在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交流,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倾听、相互沟通、相互渗透, 真正进入文本, 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在课堂上开放对话的空间, 把话语权放还给学生, 给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氛围。通过对话, 灵动地捕捉学生的思想闪光点, 进行智慧碰撞, 生态对话.

【案例】

(交流) 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命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

……

生1:这让我联想到了“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体会到水奔流的气势.

生2:它有追求的梦想.

师:什么梦想?

生: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师:你很有智慧, 古时候有大学问的人叫他“子”, (问学生名字) , 那你叫陶子 (学生都笑了) .

师:孔子还说过一句话, (板书:子曰:君子怀德.) 君子追求的是无私奉献的美德.

师:为什么孔子要把君子与水联系起来呢?

师:如果没有水的哺育, 泗水河边的景色就不会这么美.引读泗水美景:没有水就没有———, 水使我们的这个世界奔流不息, 所以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啊.

【分析】

课堂要展示生命的原生态.我们的语文课堂, 更应该是唤起学生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的情智课堂.在教学过程中, 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 更是知识获取途径中学生主体的参与, 是一种价值引领的主动建构和情感态度的多元碰撞, 实现的是圆融或发散.课堂上, 教者要不断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意识和广度, 通过追问, 将学生的阅读理解向文字更深处引领.教者应以学生的学习为起点, 在学生知识的“短板”与文本所呈现的内涵之间架构平衡关系, 或运用幽默激励, 或运用评价语催生, 或机智地追问, 使得课堂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步步深入, 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展现学生的生命活力.

孔子的智慧 篇3

颜回爱学习,德行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两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又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了!

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鞠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王曼摘自台湾大学论坛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4

——读《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有感

曲阜市防山镇万柳小学

赵金凤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时至今日,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闪烁着他的价值之光,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仔细研读了这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论语》中记载着一个孔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家里有父兄,怎么能自己做主张呢?”当冉求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回答:“当然应该去做!”在一旁的公西华很不理解,认为老师讲话前后不一致。孔子说:“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 孔子是一位非凡的老师,他能够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因为不分析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笼统地灌输道德、知识和学问,就无法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

我不由得惊叹,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注意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中的施教不是千篇一律,更不是让学生“齐步走”,而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我觉得,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学习。当今所谓的“分层教学”、“培优补差”、“走班教学”、“分类推进”等做法以及“个性化”教育思想,正是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文中对因材施教做了个很好的解释,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这里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的实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既指教育思想,也指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是“施教”的基础,“施教”是“因材”的必然要求;“因材”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施教”。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教育认识的活动。

那么孔子是怎样因材施教的呢?《论语》中保存着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如《论语 先进》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见,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材施教。从这个孔子教学的判断中我明白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

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点都心里有数。也折射出一个道理:在我们的教学中,当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因材施教。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有的教师文化水平很高,教学方法也不错,但在教学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太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而是搞“一刀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个性,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预见地、有针对性的去帮助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发展性格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性格更加完美,智能更加发达的新一代。

孔子修身养性的智慧 篇5

为人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

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善意和敬意。

就是谦恭,和睦,对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指做事有分寸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个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恭敬很好,但是恭敬过头就不好。所以,孔子反对“足恭”。

在大街上碰到老师了,你说:老师好!打个招呼,很好;给老师鞠个躬,也很好。

但是你趴在大街上就给老师磕头,就不好,过分了,老师会尴尬。

如果是有意作秀,炒作自己,那是对师长的“绑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

所以,过分的“恭”,往往有不良的企图,对这样的行为,孔子表示“耻之”。

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从哲学上讲,就是度。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一切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弱肉强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让”。

人类学会“让”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出现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后期的学生子夏,却对君子的气质有这样的表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意思是: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望之俨然,不可犯。即之也温,可亲近。听其言厉,是诤言。

君子有大德,不苟且,此俨然也。君子有大度,能容物,此温煦也。君子有教益,能育人,此言厉也。

俨然者,礼貌恭敬。温煦者,仁德内充。言厉者,义气发扬。

君子三变者,不过是礼、仁、义三种内涵的依次流露而已!

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也是说君子的三变!

21世纪能否向孔子寻找智慧 篇6

孔子,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教育家之一,其學說和思想影響古今,超出了中國而及海外。上個世紀末,就在孔廟還未曾從文革時期的毀滅性破壞中完全恢復原形之時,在法國巴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要回到2500年以前,從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

21世紀的今天,隨處可見的孔子儒學的巨大影響,這一切似乎都在印證著當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巴黎宣言》的「洞若觀火」。

諾貝爾獎得主語驚世界

在孔子故里曲阜西郊一個寓所,記者採訪了孔子研究專家駱承烈教授,聽他詳細講述了孔子與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之間這段跨越兩千多年時空的「奇緣」。

據駱教授介紹,1988年,74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召開會議,探討一系列國際問題,諸如和平、發展、環境、民族、宗教、信仰等問題。其間,197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金得主,在等離子物理學研究領域中貢獻卓著的瑞典人漢內斯.阿爾文教授在發言即將結束時提出:「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000年前,從孔子那裏尋找智慧。」此言一出,立即得到與會74位諾貝爾獎得主熱烈的鼓掌歡呼,他們對此觀點表示一致贊成。

聖人智慧 承接千載

「1988年巴黎會議上諾貝爾獎得主的結論,表明了國際社會對孔子的認可。」駱承烈教授說。

21世紀才剛剛開始第五個年頭,人類社會似乎一夜之間變得格外陌生,戰爭、瘟疫、災害、恐怖活動幾乎如同颶風般席捲全球。對於世界各國來說,如何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在危機隨處潛伏的社會中堅強地生存下,探索新世紀富國安民之路,是各國政要們思考的根本問題。

而孔子文化中所蘊涵的和諧中庸、積極入世、文化傳承等思想,無疑給當今世界提供了一種社會、個體發展可以秉持的理念和途徑,因而能夠使人類的生命及文明成果得以生生不息、世代相傳。而這一點,正是構成孔子思想能夠承接千載,超越時空限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外仁人志士所要從中尋找和汲取的智慧所在。

法國前總統曲阜圓夢

2004年4月17日,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在法國駐華大使藍峰的陪同下專程前往曲阜。

據了解,78歲的德斯坦先生對孔子尤為推崇,為此,他在古稀之年開始學習中文。幾年前他在中國參加文化研討會時,就曾用中文朗讀了孔子的名句:「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

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當時四座皆驚。能夠親赴孔子故里,探求聖人智慧,一直是德斯坦先生的心願。

德斯坦在孔子故里參觀時對身邊的人感歎說:「孔子是了不起的哲學家,他的大同思想、和諧發展思想非常有價值,而且孔子為他的理論闡述找到了很多證據,這顯示出他的理論博大精深。」德斯坦認為,雖然時空遠隔,但仍感覺自己對兩千年多年以前的孔子思想有許多認同之處。比如孔子的「信而好古」,對前賢思想與業績非常推崇,就令德斯坦十分讚賞。

德斯坦遊曲阜期間還提到《論語.述而》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是孔子所談的兩種成功人士,一靠冒險取勝,一靠謹慎獲得成功。孔子對後者的讚賞,曾讓德斯坦領悟頗多:「現在世界上各種衝突很多,許多國家解決問題的手段比較簡單和偏激,孔子的思想則講究中庸和諧,多作些研究也許對解決世界問題能有幫助。」德斯坦講述的對孔子成功論的認同,多少也揭示了西方人崇拜孔子智慧的緣由。

「中國崛起」為孔學加溫

此外,中國近些年奇跡般地崛起,也是吸引眾多西方人士為孔學競折腰的原因之一。

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首次訪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也曾提到:孔夫子強調仁愛,強調和而不同,天下為公。這些中華文明的傳統思想對家庭、國家和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繫與調節作用。「用『和而不同』的觀點觀察、處理問題,不僅有利於我們善待友邦,也有利於國際社會化解矛盾。」溫總理的演講讓西方人從中國古老的「和而不同」,以及創新的「和平崛起」等治國理念中,感覺到孔子智慧無處不在,並受到極大的啟示。

駱承烈教授還告訴記者,在他所參加的各種孔學會議上,國外學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中國這個幾千年歷史文明古國,在分分合合中為何能一直持續至今沒有消亡,且越發興盛。如今,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各種關係變得愈發錯綜複雜,從孔子思想中尋求和諧、和平之道,在西方人看來,正是人們在充滿潛在危機的21世紀中,能夠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真正智慧。

和諧論啟發西方

其實,早在法國總統德斯坦之前,就已有眾多外國學者爭相赴曲阜探詢古智者的足跡。其中有法國前社會黨領袖密特朗,新加坡政府前總理李光耀、吳作棟,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亞.甘地,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奧地利聯邦會議議長安娜.伊利沙白.哈賽巴哈赫。

自1984年以來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孔子文化節,更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國友人參加。而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55周年,是大慶之年。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文化節期間公佈了設立國際「孔子獎」的決定,另外還將舉辦世界文化論壇——「當代大師的新論語」。對於有著自身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背景的西方人來說,能夠選擇東方的古老智者作為啟發,可謂21世紀的一個亮點。

事實上,孔子所倡導的和諧思想能夠提供一種多元相處之道,並在亂世中提供一種心靈的平衡,在西方人看來,這正是值得他們借鑑的地方。對此,有人認為,注重和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西方人,從19世紀末以來,就一直出於信仰和現實的矛盾選擇中,這種矛盾後來波及到了古老的東方。工業化和全球化帶來的巨變讓人們逐漸自我反省。而孔子思想中的和諧而又積極的觀念,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積極入世之後,實現人生價值之時,能夠延續自身個體生命以及依然保持心靈平衡的可能。

如此看來,到孔子那裡尋找如何打開人與社會、與自然、與他人之間和諧共處的鑰匙,進而延伸到國與國之間、黨派之間、信仰之間的關係,這恐怕才是孔學在今天重新受到推崇的更深層原因吧。

同胞血脈相連的紐帶

據曲阜當地旅遊部門介紹,海外旅遊團隊年趨增多,幾乎每天都能在孔廟孔府孔林看到港澳台遊客的身影。

作為中國領土的香港、澳門、台灣,對弘揚以孔儒思想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一向重視。香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建立了孔教學院,八十多年來教學生學儒學、講傳統,秉持中華傳統文化。其第五任院長湯恩佳始終致力於傳播傳統文化,多次捐款,在內地設立了十幾處大型孔子銅像。孔教學院每年孔子誕辰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其中多次是大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7

《书屋》2007年第3期《孔夫子何需洋人撑腰》一文评论了一段广为人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话:“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能。”作者认为这句话是子虚乌有。

我记得,2003年4月9日《中华读书报》一版发表了记者陈香写的《存疑十年真相大白——“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智慧”确有其事》一文,介绍一名叫胡祖尧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经多方查实,从1988年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找到原始依据。上述报道是一位叫帕特里克·曼汉姆的先生自巴黎发出的。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会议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人,197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以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3年4月13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三版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发表了胡祖尧给编辑的信,标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要汲取孔子的智慧’”,信中所说就是以上内容。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在互联网上通过百度查到顾犇先生就此事写的《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4期),顾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此事,受到质疑。为此,他查阅了《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 (1988年1月24日)该段文字的原始出处,并对原文做了引述,从引述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确在大会上说过这段话,顾先生认为,《堪培拉时报》是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最大的报纸,其严肃性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篇8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不论身处何方。有一次他被妈妈送到爷爷家,仅仅在爷爷家停留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就一口气读完了爷爷的所有藏书,懂得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过了爷爷。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不骄傲自满,低下头来听从别人教诲的精神。我平时总很自大,不愿意听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正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错误,但通过读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要像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有股子坚毅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我呢?常常看书只看一会儿就睡着了的,孔子的学习态度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钻劲,只有肯钻研才能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才能更优秀。

孔子还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不论贵贱,见了都会先行礼。尽管孔子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还是俯下身来关心人民。他没有现在的某些当官的那么傲气十足,而是体恤民情,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管孔子做的事有许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孔子就是以这些好品质才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虚心,佩服他的坚毅顽强,佩服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

《论语》读后感 我眼中的孔子 篇9

——读《论语》有感

炎热的夏日里,用十二分的耐心读《论语》,本以为又是一次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孔子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预想:读《论语》,感受属于我的孔老夫子。

课堂上学习过《论语》的人都知道,“《论语》十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其编辑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这是老师必定解说的一部分,孔子的弟子收到老师的影响如此之深,令人感动。前一阵子的《论语》又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是于单说了她心里的孔子后众人在反思时代和现实。不能否认我也受了影响,起初还觉得自己没有主见,但是读过《论语》后,这才发现,不是我没有主见,实在是孔老夫子的魅力十足,我想,他是一个注定影响我们一生的人。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论语》:新颖的、经典的、逗趣的、严肃的……读过《论语》后,我也找到了一个只属于我的孔夫子:一个坚定的斗士,一个朴素的智者,一个慈祥的老者。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斗士,尽管历尽千难万险,却始终不悔,周游列国,虽屡遭挫折,却一如既往,在乱世之中,在动荡的年代,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仁、礼,并且不屈不挠地将精神的种子,撒向天下万民。道不远人,直到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也不曾远离他提倡的“和”(学而篇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一个执着的斗士,知其不可而为之,会为了理想不沉溺于一地,不断行走,使人生充满感动,他是一个注定会影响我们人生的思想家。

说他是一个智者,毫无疑问,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篇)。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是如水一般的智者,在雍也篇中有“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样的描述,我想,他的一生和水有着相似之处:水是灵动的,虽然水往低处流,但这不就如君子这般谦逊?水从小溪流汇成大海,面对种种挫折,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水若被阻止流动,便会恢复平静,开始自我沉淀,就如孔夫子著书立学,修身传道,而对于所有缝隙,水都能进入,就像他所教会我们的生活哲学,交友、学习、孝道、就职、为人处事……在生命的每一步闪耀着光芒。

可能是受了高中老师的影响,一直以来都非常钟爱儒家的思想,这次细细读说《论语》,读着读着便入了迷,逢着什么事情,竟然能想起了《论语》,最喜欢的是他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感悟让我在和身边的人相处之时变得淡定和成熟,让我能够更加了解他人,实在是受益匪浅。

虽然都说孔子推行的是“大道”,可是我想这些道的本质依然是朴素的,他们存在于每一个细节中,他们使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来自几千年前的智慧之光。

说他是个老者,因为他是那么可爱,那么真实,虽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篇),好像很严肃,在闲居时,脸色温和可亲,可是也会为了向学生解释情况而发誓(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雍也篇),会因为说了“割鸡焉用牛刀牛刀”解释而说在开玩笑,他的嬉笑怒骂都是真实不做作的,现在才发现他竟是这样一个可爱的老人。

孔子学琴的读后感 篇10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1、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向高手学习。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2、活到老学到老。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3、学习的方法。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的智慧读后感 篇11

德修养”。这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奋斗目标。今天,我读完了《孔子的故事》,真正感悟到了圣人的思想精髓,并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热爱学习,一生饱读诗书,他认为:只有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书中的知识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运用,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好学。

子木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他和同学外出郊游,天气晴朗子木却带着雨伞,大家都很疑惑。子木便说自己昨晚见月近星毕,第二天就会大于下个不停。同学们在子木的劝说下半信半疑地带上伞,旅途中果然下起了雨。子木正是运用了《诗》中的知识:月亮靠近毕星,大于下个不停,得到了孔子的大力赞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则那次郊游大家就要被淋成落汤鸡了。

孔老夫子坚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常常用到书中的知识,不忘记用书中的知识来教导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知识。其实学用结合和劳逸结合是一样的。劳逸结合是人生心愉快,同样学用结合能使人进步。学以致用,可以使你得到赞扬的掌声;可以使你感到知识的伟大;可以是生活过得更加充实……学以致用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处处用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确有人做到了学以致用,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在课堂上新学到了什么叫积云,卷云,层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就根据云的不同和云的变化来穿衣,带伞,并且预测天象。这真使我这个不懂天文的小丫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孔子》读后感 篇12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儒家学说的首代宗师,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他之所以能将儒家思想传承至今,缘于他是一个“聪明人”,懂得怎样在矛盾中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来,为什么说孔子的思想是丰富多样的,但也是充满矛盾的。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这也使得广大劳动人民深切感受自己得到了尊重,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也是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尊崇其思想的原因。但孔子的思想有时矛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仁”赢得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得到劳苦大众的支持。孔子还提出了 “礼”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所以这种思想更顺应了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使得阶级分明,因而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孔子的思想一方面笼络到的社会底层人民的信任,适应他们美好的向往,又使得统治阶级得到了统治人民、要求人民放弃无谓抵抗的依据,大家各取所需,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菜这种矛盾中使得孔子的思想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埋没。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就是矛盾思想的最好说明,如果他的思想真是一心为劳苦大众,那就不可能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当然的教育思想是一直以来被广泛认可的思想。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我觉得孔子的名字之所以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保留至今,和他的教育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统治阶级,亦或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得到发展,希望在学习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这种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是备受推崇的,这也是孔子这个名字至今仍被世人熟知的原因。我先带教育学习的总是孔子思想中教育的先进观念,提到孔子,我们也说到的是大家教育家孔子,可见这种教育思想才是它立足的根本。

孔子读后感 篇13

孔子一生怀抱着济世安民之心,希望靠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从无道变为有道,遗憾是周游列国最终无一国采纳,没有成为政治家,最终成为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儒家仁,到孟子发扬光大的仁政,尔后不断拔高孔子地位,到尊崇孔子后人,再到将孔庙祭祀逐渐升格为国家大典、历朝还有多位帝王亲临曲阜孔庙朝圣祭孔,足见皇权与孔子的儒家的亲密关系。成为帝王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延绵千年不绝。

“圣人出而黄河清”,本书白描式地勾画了孔子的形象,粗线条地记述了其一生的经历和主要思想,读来要言不繁,也让我增进了对孔子的认识!

上一篇:网约车司机考试大纲下一篇:抗洪抢险国旗下演讲稿